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2024-10-06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通用9篇)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篇1

作为临床医学主要学科之一的妇产科, 其防治的常见妇产疾病有卵巢囊肿、宫颈炎、盆腔炎、子宫肌瘤、宫颈糜烂等[1]。因此所涉及的人群较广、年龄跨度较大。这使得常规的医疗护理无法满足病情与患者的需要, 有时甚至出现如患者跌倒、窒息、用错药、走失等因护理不当而引发的意外事件。随着群众医疗观念的加强, 现代护理业的发展, 人们急需要高水平、高质量、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 以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对疾病治疗的成功率。我院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10例孕产妇进行试验,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护理干预,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10例孕产妇,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5例, 年龄20~37岁, 平均 (25.0±4.3) 岁。试验组105例, 年龄21~36岁, 平均 (26.4±3.7) 岁。两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试验组除了采取常规护理之外, 同时采取以下预防干预措施: (1) 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教育。定期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学习《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了解自我合法权利[2]; (2) 增进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根据工作人员的个体性差异, 规定学习任务, 全面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 加强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须对高风险各环节分类, 把易出现纠纷的环节做出风险报告, 并在与家属沟通的前提下, 要求家属签字;对已发生的纠纷与风险, 应及时护理并做好备忘; (4) 加强经验学习。经验的学习极其重要, 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少犯很多错误,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可以通过老人带新人、指导新人的方式, 达到经验的传递; (5) 增强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态度, 是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基础条件。患者入院时, 护理工作人员需积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及其家属, 并进行良好沟通, 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宣传工作, 努力做好患者的生活、精神与心理护理, 增进护患关系, 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3]。

1.3 评定标准

根据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方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级。无伤害:医疗及护理中对患者不造成任何伤害;轻度伤害:医疗及护理过程中造成伤害, 如擦伤、皮肤裂伤、捏伤等不需或仅需微微观察或处理的伤害;中度伤害:医疗与护理过程中出现包扎、缝合及止血治疗等事件, 需简单处理或评估;重度伤害:造成患者住院、延长住院及会诊等其他特别处理的伤害;极重度:永久残障或永久功能性障碍[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24% (16/105) , 试验组为4.76% (5/105) ,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护理不良事件指的是住院期间患者由于医疗及护理所引起的与患者安全有着密切关系的意外事件, 如:患者走失、跌倒、窒息、用错药物等[5]。造成妇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患者自身原因引起, 这与患者的生活、精神、心理等方面密切相关; (2) 护理人员的态度与责任心不足; (3) 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4) 医疗设备的因素; (5) 药物的合理使用。

随着群众医疗观念的加强, 现代护理的发展, 人们急需要高水平、高质量、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 以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对疾病治疗的成功率。通过以下几点: (1) 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教育; (2) 增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 加强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 (4) 加强经验地学习; (5) 增强服务意识。在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工作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雷天会.综合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妇幼保健, 2013, 7 (1) :128.

[2] 龚璨.预防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干预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5) :142.

[3] 谭惠兴, 李馨.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1 (5) :185-186.

[4] 谭惠兴, 李馨.护理干预对减少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当代护士, 2011 (6) :178-180.

[5] 向世明, 任冬云, 陈群芳.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1) :288-289.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篇2

发现或知悉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公司立即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并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企业积极配合各级监管部门对“事件”的调查、处理,并按照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应急预案及时响应。

采购部与该器械生产厂家公司各部门主动配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收集有关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并提供相关资料。

若发现导致死亡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质量管理部应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向天津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质量管理部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向天津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89-02

引言:

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发生的胃管、尿管滑脱事件18例。按患者发生尿管、胃管滑脱原因、患者情况、发生时段、发生事件分布科室进行回顾分析。

1.1一般资料:18例中,尿管滑脱7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52岁-87岁;胃管滑脱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52岁-86岁。平均留管时间36天,下病危9例。意识清醒者12例,占67%;意识模糊者4例,占22%;昏迷者2例,占11%。

1.2方法:选取2014年1月-6月发生的胃管、尿管滑脱不良事件13例,等级进行原因分析、汇总;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策,减少管路滑脱事件的发生。再追踪下半年6-12月全院发生的管路滑脱事件5例进行分析比对。探讨应对管路滑脱不良事件的护理措施、方法的有效性。

2、管路滑脱发生原因分析:

2.1按胃管、尿管滑脱事件发生患者资料来说,清醒病人发生率多于意识模糊及昏迷病人,占67%。这说明胃管、尿管对于清醒患者来说,刺激性大难以接受,尿管滑脱男性?女性例数,男性尿道比女性长,插管时不论黏膜受损还是疼痛都较女性高,男性清醒患者比女性更难以忍受插管带来的痛苦,更易自行拔出管路。见表1。

2.2意识烦躁的患者镇静剂运用不合理:发生管路滑脱的患者中,有22%存在意识模糊或谵妄、烦躁的情况,并且因未及时给予处置,导致患者极度不适,自己拔出留置的管路。

2.3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对患者的照护薄弱,对患者的约束、管路固定不到位:

发生管路滑脱的患者按护理级别划分主要多见于一级护理,此类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普通病房护士因需完成各项常规工作,只能按级别要求巡视、观察患者情况,无法长时间守候在床旁,加上陪护人员也需吃饭和其他暂离的情况等因素影响,在护士在班人数少(夜间、吃饭、交接班前后时段)相比较护士数量多、有专人守护的重症监护病房的特护患者,此类患者较易发生管路滑脱。发生管路滑脱者,多数为没有进行有效床旁约束或是约束带固定后被挣脱、管路固定不到位的患者。护士在留置管路时固定不到位也是造成患者管路滑脱的主要原因。

3、护理措施及改进方法:

3.1及时观察病人情况,与医生沟通。合理使用镇静剂;促使患者安静、舒适、配合相关治疗。

3.2增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操作前告知患者管路留置的必要性,鼓励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操作时环境安静、舒适,保护患者隐私,操作者动作轻柔,同时指导患者放松,大口喘气或配合吞咽动作以减轻痛苦。操作成功后安抚患者,为其整理床单元或轻抚其额头,给予赞扬;使患者管路留置的不适感降到最低。加强巡视,多给予关心,注意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置管后,做体外标记。给予患者家属正确的疾病指导,让家属也参与对患者管路留置不适的观察,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减少管路滑脱事件发生【1】。

3.3及时与护理部及人力资源部沟通,调整科室护理人力资源,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班次;增加夜班护士配置,合理搭班,弹性安排、降低科室各班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

3.4加强护士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在各容易发生问题的细节上多评估,注意避免在管路留置各操作步骤中易发生滑脱的细节问题,提高护士的专业操作技能【2】。妥善固定各类管路的同时,有烦躁者安排专人看护,进行保护性肢体约束,并根据情况更换部位;并取得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3.5对各级人员及家属加强责任心和安全意识教育:耐心告知管路留置的必要性和发生管路滑脱的危害性;评估工作要认真、细致,能预知风险,防范优于补救;床头悬挂标识,严格交接班。对病情复杂、意识不清的患者,责任护士和各班护士都应加強巡视;各薄弱环多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避免发生管路滑脱事件。

结论:

通过对2014年上半年的资料收集整理,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掌握它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加强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加强凌晨、夜间、节假日等薄弱环节的人员配置、采取各项护理措施防止病人发生自行拔出管路、加强各班护士责任心及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等各项措施后;2014年下半年胃管、尿管滑脱不良事件发生从上半年的18例将至5例。比例大大降低;保证了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长英、林代琼、曾成姚20例患者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 北方医学 2013 10 【11】 174-175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我院住院部9个护理单元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共42例, 其中跌倒16例、管道脱落13例、锐器伤5例, 自杀3例, 错用药3例, 输液反应2例。

1.2方法

1.2.1使用柏拉图法甄别需要改进的主要护理不良事件

柏拉图法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法, 柏拉图法可用于判断哪些项目有问题及对质量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 提示管理者针对问题点采取改进措施[3]。应用柏拉图法对42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根据80/20法则, 找出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为:跌倒、管道脱落、锐器伤, 占81.0%, 见图1。

1.2.2通过查检表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段、相关护士工作年限进行统计。

查检表是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设计的一种表格, 是用来记录事实与分析事实的统计表, 其作用是将质量管理活动的相关数据和预定收集的数据系统地加以汇总, 以便于管理者对工作现况的掌握和了解[4]。对4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段主要在白班护理治疗高峰期, 见表1;发生不良事件相关护士工作年限主要为工作<3年的年轻护士, 见表2。

1.2.3运用鱼骨图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

鱼骨图 (特性要因图) 是对于结果与要因间或所期望的效果与对策间的关系, 以箭头连接, 详细分析原因或对策的一种图形, 代表“结果与原因”间的关系[4]。由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长及不良事件相关护士进行分析讨论, 采用头脑风暴法与根因分析法确定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并绘制出鱼骨图寻找影响因素, 见图2。

根据80/20法则, 确定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为:①护士评估与沟通不到位;②护士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③低年资护士较多, 工作经验不足;④人力资源不足, 护士工作量大;⑤患者不配合, 依从性低, 主动参与性弱。

1.2.4制定护理对策, 实施改进措施

1.2.4.1加强对患者的评估与沟通①提高对患者评估的准确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对患者的评估不准确致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 护理部进一步完善了《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 成立了跌倒管理小组指导跌倒的评估与护理, 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确保沟通的有效性。有研究显示, 由于护士未尽到告知义务, 包括未告知患者使用镇静剂后预防跌倒、使用热水袋时避免烫伤而造成的护理不良事件占9.8%[5,6], 所以履行沟通告知义务十分必要。

1.2.4.2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核心制度培训,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为了切实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护理部成立了规章制度督查小组, 不定期对各个科室进行督查,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在《质控通报》上, 并与科室和个人绩效考核挂钩, 从而增强制度的落实。

1.2.4.3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的护士发生不良事件概率高, 应重点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新入职工岗前培训;临床护理工作基础培训;专科护理技能及抢救技术的培训;专科基本理论强化培训, 包括专科疾病知识、疾病护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及常见不良反应等。

1.2.4.4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改变以往的排班模式, 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 确保病人安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白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 提示白班病人多, 护理工作量大, 而护士人手不够, 易发生不良事件。护士长应根据护理工作量情况, 实行弹性排班, 在高峰时段补充人力资源。

1.2.4.5加强患者教育, 鼓励患者参与安全管理有报道显示, 患者自身因素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占22%[7], 所以患者是不容忽视的群体。护士在入院时应做好健康宣教, 将住院期间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以及各种不遵医行为所引起的弊端详细地告诉患者及家属, 使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到自身安全管理中,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降低安全隐患。

1.2.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运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实施以上一系列改进措施后,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0.4%下降至2015上半年的0.2%, 详见表3。

3讨论

3.1卫计委颁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 医院职能部门能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 通过适宜质量管理改进方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 并做好质量改进效果评价[8]。我院护理部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住院部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实施改进措施, 取得明显效果。从表3可知, 2015年上半年较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 。

3.2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 也是体现护理工作价值的重要手段[9]。在本次研究中, 运用查检表收集数据, 统计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别、发生时段以及相关护士工作年限, 如表1-3。根据收集的数据, 绘制柏拉图。通过柏拉图进行分析, 找出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中, 跌倒、导管脱落、锐器伤这3个问题占的比例为81.0%, 如图1, 说明这3个问题是护理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采用头脑风暴法, 运用集体的智慧, 集思广益进行根因分析, 并绘制出鱼骨图, 通过80/20法则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对缺陷实施改进。通过6个月的整改,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0.4%下降至0.2%, 取得很好的效果。

4小结

由此可见, 科学有效地使用质量管理工具不仅能直观反映不良事件上报情况, 使数据统计及时、准确, 重点突出, 使护理管理者管理不再盲目, 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能激发护士积极性, 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对策拟定, 更具有说服力、执行力, 更能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通过有效地使用质量管理工具, 明显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实现了护理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 值得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雷光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4, 8:178-180.

[2]于清, 王彩云, 郭翠华.210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1) :2523-2523.

[3]黄燕, 刘罡, 陈帆.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护理不良事件降低护士用药错误发生率[J].护理研究, 2014, 28 (11) :3918-3920.

[4]温贤秀, 蒋文春.护理质量成效管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59-64.

[5]阳世伟, 郑碧霞, 陈晖.SHEL模式在分析护理差错事故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3) :64-66.

[6]黄金, 韦彦芳.护理不良事件与医疗侵权责任相关风险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2) :101-103.

[7]许芸, 谢小华, 阳世伟, 等.护理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0) :58-60.

[8]中国医院协会.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0-41.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门诊留置针静脉输液量月均500例, 选择2014年1月至6月份3086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年龄26 d~5岁, 平均年龄 (2.4±1.3) 岁, 2014年7月至12月改进后应用留置针3442例, 年龄18 d~6岁, 平均年龄 (2.6±1.2) 岁, 两组诊断、性别、用药、局部皮肤、营养状态、留置部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选用美的公司生产的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规格为24G, 洁瑞公司生产肝素帽, 3M公司生产的6 cm×7 cm透明敷贴, 以及3M公司生产的弹力自粘绷带和弹性头套。

1.3 方法:

科室成立留置针静脉输液小组, 建立静脉留置针不良事件种类登记表, 注射班及巡视班每日对出现留置针不良事件种类进行登记, 小组成员每周汇总, 每周一次小组会议对引发门诊患儿留置针不良事件按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 科内讨论等形式, 制定培训重点, 留置针各环节操作流程, 督导方案。

2 发生留置针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2.1 压疮:

1门诊留置针输液的患儿治疗结束后即离院, 脱离护士的看护, 护士往往因担心患儿活动多或不配合抓留置针而引起脱管, 自黏弹力胶带固定过紧, 对针翼及肝素帽接口处压力过大引起压疮。2小婴儿皮肤娇嫩抵抗力差, 局部在受压后, 感知力弱, 加之缺乏主诉能力, 不会自己表达不适, 易引起局部组织出现压痕, 破溃甚至压疮。31~3岁小儿处于动作发展的快速期, 活动量相对较大, 虽然可以对护士及家长的告知理解一小部分, 但不能做到全部认知, 患儿在留置针置管初时会听从告知, 减少活动, 适应后又会活动如初, 因活动幅度较大使留置针针翼及肝素帽接头处与皮肤摩擦, 造成破损或压伤。4门诊患儿不同于住院患儿护士可随时观察, 护理, 患儿回家后, 看护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存在隐患, 及早处理。

2.2 药液渗漏。

1护士操作不当:留置针进入血管后软管漂浮于血管中, 如选择血管细小, 血流缓慢, 则加大了留置针软管与血管内膜的摩擦, 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引起渗漏;进针角度不当, 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 引起药液渗漏。2患儿活动过度:患儿频繁活动时, 软管在血管内来回移动, 损伤血管内膜, 液体从血管壁薄弱处向周围组织渗出。3巡视欠及时, 穿刺部位缺乏观察经验:由于门诊患儿留置针使用自粘胶带固定, 且我科室输液量大, 人员密集, 护士不宜巡视到位, 一般情况下, 发生液体外渗少时, 输液仍通畅, 患儿无认知能力, 不会表述, 不易及早发现。

2.3 堵管。

1封管液剂量不足:因工作繁忙, 护士为提高工作效率, 为患儿使用2 m L封管液进行封管, 由于封管液偏少, 未能达到有效的封管目的。2封管手法欠规范:封管时未严格执行正压封管的手法, 封管针头全部插入肝素帽内, 封管液推注完后再退出针头, 导致血液回流形成阻塞。3封管后患儿穿刺手臂受压或活动过度。

2.4 脱管:

1透明敷贴固定不良:使用透明敷贴固定时, 护士忽略了塑性这一操作环节, 使贴膜和患儿皮肤之间出现缝隙, 患儿频繁活动使缝隙加大, 使套管有部分脱出, 严重者套管完全脱管。2自粘胶带固定不良, 自粘胶带随小儿手部活动会出现移位现象, 暴露出肝素帽, 留置针易受外力牵拉脱管。3健康宣教不全面, 护士责任心不强: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评估不足, 未向家长做好全面宣教, 导致家长回家后对留置针未做好有效看护而出现脱管。4患儿在置管时哭闹, 不配合, 护士紧张, 固定过程中不慎将套管带出血管外。

3 护理对策

3.1 规范健康宣教:

1利用挂图、电视宣教:利用画面, 更加生动, 直观, 便于患儿家长了解、学习留置针相关知识。2口头宣教内容规范化:置管前应将留置针优势告知家长, 同时也应将应用留置针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 应急措施, 留置针费用告知患儿家长, 将宣教内容统一规范, 并纳入到工作质量检查中, 既可以使家长对留置针风险的发生和预防做到心中有数[1], 又避免不适度及绝对性宣教, 使家长期望值过高, 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引起纠纷。3书面健康教育处方:制定健康教育处方, 粘贴于统一位置 (病历首页的背面) , 便于患者及护士查看, 同时为我们的安全告知提供了依据。4知情同意, 取得合作:强化知情同意工作, 履行告知义务是护士自我保护的需要, 有利于减少护患纠纷, 保证护理安全[2]由家长自行决定是否使用留置针输液。

3.2 提高护士留置针穿刺技术:

过硬的穿刺技术是安全输液的基本保证, 应加强穿刺技能培训, 由留置针小组成员制定科室留置针操作培训计划并实施培训, 有针对性示范留置针穿刺操作时的难点、重点、注意事项, 提高穿刺成功率。

3.3 改进固定手法:

1四肢置管患儿:在进行留置针操作之前, 除常规准备用物外, 加备两贴医用输液贴, 长约15 cm的自黏弹力绷带一条, 将弹力绷带一侧由中间剪开至约10 cm处, 留置针穿刺成功连接肝素帽后, 操作者一手固定住患儿的手, 另一手取一条输液贴, 黏贴面朝下直接黏贴在患儿皮肤上, 使中间有防水垫的部位置于两侧针翼下, 以防针翼处引起压疮, 再取一条输液贴, 黏贴面向下, 将有防水垫部位置于肝素帽接口处下方, 以防止肝素帽接口处对皮肤的压迫, 然后以无张力手法贴透明敷帖。取弹力绷带, 使未开口端位于注射患儿的拇指侧。将开口端的上层由拇指外侧缠绕并压紧, 下层经虎口处缠绕, 绕过虎口时勿拉紧弹力绷带, 以防弹力绷带勒伤虎口处皮肤, 将弹力绷带无张力的绕过虎口至手背部时, 在手背部按压弹力绷带, 将余下的部分拉紧并在接口处按压, 标明穿刺日期, 时间。弹力绷带下端应与肝素帽末端平齐。2头皮静脉留置针:粘贴透明敷料后, 套上外科使用的弹力头套加以固定, 睡前套成人薄袜于手上, 防止抓脱。

3.4 加强有效巡视。

1颜色标识:针对因患儿较多, 巡视人员相对不足, 且患儿多被家长用衣物包裹, 护士不宜巡视到位, 在留置针输液患儿输液管上黏贴醒目标志, 护士在输液大厅巡视时可一目了然, 重点巡视,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及早处理。2正确评估, 对比性观察:正确判断药物外渗与否, 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是否外渗, 对液体输入较慢者, 对比观察调节阀是否与滴速成正比;因患儿皮下脂肪较多, 且患儿无认知能力, 不会表述, 外渗不易发现, 应将两侧肢体对比性观察, 以及早发现外渗现象。3建立巡视及交接班工作[3]:要求注射班护士接管时, 指导患儿家属配合做好患儿的自我观察, 对需密切观察的患儿, 向巡回护士做好交班工作, 勤巡视、多观察。

3.5 规范冲封管操作。

1掌握正确冲封管手法和剂量[4]:有研究证明, 生理盐水因其对血管刺激性小, 不需要溶媒稀释, 减少了配置过程中的污染, 应用于留置针封管安全可靠[5]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方法, 抽取3~5 m L生理盐水封管液脉冲式冲管 (推一下停一下) , 可使冲管液在导管和导管附近形成小漩涡, 冲击管壁, 有利于将导管内残留的药物和血液冲洗干净, 正压封管是指采用边退边拔针的方法, 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 带液拔针, 使封管液充满整个管腔, 套管内保持正压[6]。2弃去回吸物:重复封管或在启用留置针前, 一定要先回抽血液, 将回吸的血液弃去, 不得再推送回血管, 因其中很可能含有肉眼看不见的血凝块和橡胶微粒。3冲管不畅处理:一旦发生套管针堵塞, 应拔出套管重新穿刺, 不可强行挤压套管或加大输液压力, 将凝固部分的血液压回血管内, 以防造成栓塞。

4 结果

实施前后门诊患儿留置针不良事件的情况比较, 见表1。

5 体会

由于儿科门诊留置针输液存在一定护理风险, 其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住院患儿, 影响了其在门诊的推广使用。我院在儿科门诊留置针使用过程中, 针对不良事件积极制定干预措施, 明显降低了门诊输液患儿使用留置针输液中压疮、药液渗漏、堵管、脱管等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从而使置管效果得到保证, 减轻患儿痛苦, 有力的保证、促进了护理质量[7]。

通过规范宣教、规范留置针操作技术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使广大的门诊患儿家长对留置针的应用优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消除了门诊患儿家长不必要的顾虑, 从而使更多的家长愿意选择留置针作为孩子的输液工具, 和护士共同努力, 认真做好置管后的维护, 有效地规避了护理风险, 减少了护患纠纷, 取得了护患双方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凯.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医学, 2013, 8 (19) :1261-1262.

[2]黄玉蓉, 李玉肖, 张小红.强化知情同意书在门诊输液室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3) :61.

[3]张葵蓉, 许叶娟.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7 (27) :1175-1176.

[4]吴小玲.生理盐水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 2011, 23 (2) :177-178.

[5]柴守霞, 丁永红.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2) :30-31.

[6]王艳伶.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并发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0, 9 (2) :19.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2012-2014年各临床科室上报结果, 三年共累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46例, 其中2012年46例, 2013年41例, 2014年59例。

1.2 方法

对全院上报的14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不良事件类型进行归纳, 分析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将发现人/当事人工作年限分为0~5年、6~10年、11~20年及>20年四组, 主要采用频数∕百分比等方法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比较。

2 结果

其他项目包括输液架砸伤患者2例, 血液透析管道连接不紧密以及翻身擦伤患者皮肤各1例,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比较, 详见表1。护理不良事件发现人/当事人工作年限构成, 详见表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段构成, 详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3.1.1 护理人员因素

查对、医嘱执行、身份识别、交接班等护理核心制度、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规程等未认真落实是导致漏/错用药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安全意识不够, 未及时向患者进行管道、药物及环境等相关安全知识宣教从而引发系列安全事故, 疏忽大意的同时对自身也造成了损伤。预知能力欠缺, 未能避免跌倒、烫伤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专业知识缺乏, 对部分特殊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分级护理制度落实不够, 未及时巡视病房发现并解决潜藏的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害怕受到处罚, 瞒报或谎报发生的不良事件, 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着急、烦躁、过分自信的心理状态, 惯性思维以及片段性思考问题的思维状态均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3]。

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现人/当是人以工作年限仅0~5年 (67.81%) 的低年资护士为主, 这说明护士的工作年限短, 资历浅, 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临床工作能力、判断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 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4]。

3.1.2 管理因素

护士长等管理人员对护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特别是对中晚间及特殊患者等薄弱环节的督导, 38例管道脱落均为非计划拔管且发生时段中夜班, 占68.63%。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未及时分析发生原因、提出防范改进措施, 督导护理人员整改, 导致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工作流程不够科学合理、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病区各类警示标识缺乏等均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3.1.3 患者因素

部分患者不遵从医护嘱或未正确理解医护人员讲解内容, 私自拔除管道或起床活动引发管道脱落及跌倒、坠床。不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导致信息查对错误及锐器伤。由于疾病原因, 部分患者体质虚弱、思想上存在焦虑心理, 情绪容易激动, 也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3.1.4 其他因素

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布局不合理, 如地面过滑导致患者跌倒, 未给患者配置床挡导致坠床发生, 医疗废弃物未按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执行, 各种医疗仪器设备陈旧或维护不佳等, 造成在抢救患者时出现故障甚至无法使用, 带来不良后果[5]。

3.2 防范措施

3.2.1 护理人员因素

由于护理服务的对象是生病的患者, 且我国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护理工作量较大, 在日常工作中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护理差错, 甚至引起医疗纠纷[6]。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对核心制度的学习及落实, 科室加强落实情况的督察, 定期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培养护理人员自律性。严格交接班管理, 提高交接班质量。加强病房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降低管道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3.2.2 管理因素

卫生部《医院管理年评价指南 (2008版) 》明确提出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 (不良) 事件, 建立和健全安全的医疗系统。因为无惩罚性和保密性, 使其免受处罚和责难, 所以可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主动性, 增强责任感、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医院从2013年起实施护理不良事件主动非惩罚性上报制度, 提高了不良事件上报率。

3.2.2. 1 护理部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监管力度, 继续实施主动非惩罚性上报。发生不良事件后, 科室及时讨论、分析、整改, 每月护士长例会进行讨论、分析、定期总结, 加大缺陷分享力度, 使护理人员吸取经验教训, 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3.2.2. 2 管理人员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工具如PDCA循环或品管圈的学习、运用, 利用管理工具对各类不良事件更科学、有效的进行管理;组织质量追踪, 找出根源性因素, 拟定措施, 有计划、目的的实施整改及督查,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2.2. 3 及时、正确使用患者安全评估量表 (跌倒、压疮、各种管道脱落) ,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符合专业特点的针对性防范措施。

3.2.2. 4 加强三级质控力度, 注重质控的效果, 加大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部门的管理力度, 确保患者安全。将不良事件上报率、风险评估表有效应用、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等纳入护理质控管理, 并与个人与病区的绩效挂钩。

3.2.2. 5 应根据科室性质及特点, 合理进行人力配置, 弹性排班, 在中夜班等薄弱时段增加加强班或机动班。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7]。

3.2.2. 6 护理部组织不良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演练, 不良事件管理、安全及岗位职责业务学习, 并注重培训效果的追踪, 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

3.2.3 患者因素

有报道显示, 患者自身因素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占22%[8], 因而通过护理人员积极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护嘱的依从性, 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起就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预防跌倒、坠床及遵从医护嘱的重要性, 可利用交接班、进行操作治疗时对相关知识进行反复宣教, 除口头宣教外, 还可通过粘贴或下发相关预防措施的资料, 图文并茂或加以PPT形式进行宣教, 注意对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及时评估,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帮助患者突破心理障碍, 缓解心理压力。

3.2.4

医院合理规划病区环境布局, 每个病房设置厕所, 地面铺设防滑地砖, 督促清洁工人及时清扫地面, 保持清洁干燥。及时维护、更换医疗设施、设备, 对医疗物资质量严格把关等, 解除安全隐患。

根据某医院2012-2014年14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从不良事件发生类型, 发现人/当事人工作年限及发生时段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就发生原因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有利于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及时阻止其发生或将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并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或减少发生次数, 从而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提高护患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92-193.

[2]杨爽.加强老年病房护理管理,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93-94.

[3]韩金红, 韩金香, 马新翠.影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因素的质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2) :96-98.

[4]苏娜.56起妇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2) :83-85.

[5]王桂芹, 龚光清, 赵云, 等.手术室安全管理及差错事故的防范[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2) :79-80.

[6]凌桂莲.护理差错管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9) :61-62.

[7]乔斐.对输液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7) :77-78.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篇7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某院手术室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1件,涉及医护人员共30名,其中护士23名,医师7名。选取医院外科医师与手术室护士共48人,其中医师22人、护士26人,男19人、女29人,年龄23~53岁,平均(35.5±6.8)岁,初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8人、高级职称19人。

1.2 方法

对已记录在案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调取相关文案资料如责任检讨书、报告,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进行分析。调取手术室护理文书,对其中不合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采用访谈法,向被调查对象问询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数(n)与构成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分布记录在案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21件,主要原因与类型如下:(1)与手术有关10例(47.62%)包括:

专业技能失误8例、物品准备不充分1例、手术时间超出预计1例;(2)与标本有关5例(23.81%)包括:标本遗漏2例、标本未登记3例;(3)与器械有关共4例(19.05%)包括:器械使用污损1例、术后遗落3例;(4)文书记录与实际不相符2例(9.52%)。

2.2 手术室护理文书评价

共调取同期手术护理文书840份,其中共发现不合格文书40份,不合格内容如下:(1)与麻醉文书不一致21份(52.50%);(2)缺少签字6份(15.00%);(3)部分内容字迹潦草或已无法辨认6份(15.00%);(4)时间错误4份(10.00%);(5)保存不当污损3份(7.50%)。

2.3 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主诉

医师、护士均认为急诊与病情因素是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主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在护理工作繁重、护理技术难度高主诉率方面高于医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在器械等护理条件不足、医护沟通主诉率方面与护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是医院最为重视的护理工作之一,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与预后。目前,关于手术室护理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护理技术,如输液护理、麻醉护理、体温护理等,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制定详细的护理路径,可有效提升护士护理技术,保障护理质量[1]。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与急诊、患者病情等客观因素有关,急诊收治危重患者较多、手术难度大给医护人员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急诊手术准备时间短,增加了物品遗漏发生几率。医院应有重点的提升急诊、疑难重症患者手术护理管理水平,制定有序、科学、详尽的手术室护理方案,以确保护士有据可循。

医生与护士关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主诉存在一定差异,护士关于护理工作繁重、护理技术难度高主诉率高,有研究表明,护士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是致护理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医院应积极减轻手术室护士工作负担,合理排班,了解护士心理动态,采取积极的措施减轻护士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陈玉静,张佩超.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1073-1074.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 开放床位1 020张, 有内、外、妇、儿科等29个护理单元, 护士491人, 其中2010年~2012年进院护士235人。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54例护理不良事件的种类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 见表1。

3 讨论

3.1 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3.1.1 管道脱落22例, 占不良事件的40.74%, 管道类型包括胃管7例, 导尿管3例, 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置管各1例, 其他为胸腹腔引流管。护士对神志清楚患者的配合程度预见不足, 约束不到位;留置管道刺激大、患者剧烈咳嗽导致导管脱离;导管固定不牢固, 护士观察不到位, 未及时更换胶布, 导致脱落;患儿导尿使用硅橡胶吸痰管, 无气囊, 导致脱落;患者年龄大, 皮肤松弛, 缝线后积液在针眼处渗漏, 胶布固定不够, 加之引流管道留置时间长, 患者思想麻痹, 警觉性下降, 导致脱落;患者做检查时预见不够, 没重点保护管道, 导致意外脱管;在更换患者检查部位时牵拉呼吸机管道致气管插管脱出;健康教育不到位, 患者及家属重视程度不够, 因不能忍受放置导管的不适而自行拔除导管。

3.1.2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 年轻护士人员快速增长, 三基理论不扎实, 专科知识不熟悉, 12例差错中有10例发生在低年资护士 (工作年限<5年护士) 中。3例出现药物外渗, 1例在输液侧肢体抽血导致检验结果异常, 1例在更换气管插管系带时不慎剪断气管套囊导管, 其他为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输错液、发错药、抽错血常规标本, 做错皮试。护士在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在更换液体、发口服药时将相邻两个床位液体挂错、口服药发错;医嘱查对不严, 未认真查对医嘱的准确性, 机械执行医嘱, 输液室护士为新入科护士, 对皮试、输液查对流程不熟悉, 未核对门诊病历中的医嘱 (病历为头孢类) 而根据处方选择了青霉素皮试, 导致做错皮试;未按操作规范执行, 如输注高浓度药物无标识、护士对特殊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不熟悉, 对患者及病情评估不到位, 滴注过程未及时巡视, 导致药物外渗;泵入药物未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双人签名, 结果将药物剂量设置错误。

3.1.3 随着老龄住院患者人数的增加, 跌倒因素增多。11例跌倒患者中, 65岁以上7例, 3例导致骨折。发生原因为患者下床时或上厕所后不慎、地面潮湿。分析原因为护士对老年患者、活动障碍、认知障碍、体能状况、患者病情等评估不到位, 未予重视[2]。还有与家属的沟通不到位, 未告知潜在的风险有关, 有3例在家属的搀扶下发生跌倒, 另外, 较多老年患者不听劝告或怕麻烦别人自行下床造成跌倒, 有3例患者在夜间小便时未叫家属帮忙, 在下床时和小便后发生跌倒。夜间发生次数也较白天多。

3.1.4 压疮发生5例, 2例发生在手术后, 1例行高压氧后, 1例为多发伤患者, 1例晚期肿瘤患者。责任护士对患者的评估不到位, 对压疮高危患者, 在手术和治疗期间未采取预防措施, 回房后未加强压疮的预防处理。1例晚期肿瘤患者因疼痛难忍, 镇痛不到位, 患者处于强迫体位导致。

3.1.5 坠床发生4例, 其中在儿科发生3例, 因床栏空隙较大, 夜间睡眠时患儿从空隙处坠落;另1例为一老年患者, 因家属上床与患者同睡, 将床栏放下, 导致患者坠床。一方面为当班护士病房管理不到位, 巡视病房时未制止上床家属;另一方面, 床栏间隙太疏。

3.2 防范对策

3.2.1 加强年轻护士整体素质的培养, 提高护理安全防范能力

强化年轻护士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护士整体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3]。各科室对新进人员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培训制, 将常见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常规及核心制度、急救预案等内容纳入新进人员单独顶班前考核标准, 并确保按计划落实到位。护士长根据工作需要弹性排班, 合理安排人力, 按层级均衡能力排班, 护士能力与患者的病情相匹配, 让每个班都有年资高、经验老的护士督导;每周进行一次病情交流, 锻炼护士的评估和思维能力。不断探讨排班模式, 试行夜班轮转天数拉长, 责任护士相对固定, 严格落实分级护理制度, 加强床旁护理, 护士工作站前移, 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解决患者存在问题, 及时发现输液外渗、跌倒等情况。强化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规范全院护士在查对时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以上核对方式, 并与患者进行双向确认, 真正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护理部不断强化对护士的技能培训。制订全年三基操作月培训计划, 每月护理部质量考核小组抽考科内4人4项操作, 其中3项为基础护理操作, 1项为专科护理操作。并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与考核力度, 实行年轻护士申报制操作考核, 护理部制订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 年轻护士根据培训情况每月申报考核,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护理部每季进行安全分析, 并进行一次护理安全教育, 将院内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公布, 起到安全警示作用, 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

3.2.2 重视流程改造,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2.2. 1“责任包干评估表”的应用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的是责任制整体护理, 要求每位护士分管患者。为此, 护理部制订了“责任包干评估表”, 责任护士每天对自己所管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病情观察、输液护理、口服用药、导管及引流、辅助检查、基础护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安排一天的护理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确定患者为高危对象后, 可以在患者的床头使用温馨安全警示卡, 如“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防意外脱管”等, 随时提醒患者及医护人员, 如为压疮高危患者建立防压疮风险护理, 给予气垫床, 定时翻身、拍背, 防止院内压疮的发生;将各科室常用泵入药物设计成不同颜色的醒目标识, 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口服镇静、降压药时注意卧床休息。

3.2.2. 2 防跌倒三方评估表的应用

针对患者跌倒发生, 制订了防跌倒三方评估表, 对跌倒高危患者, 由护士、患者、家属每日进行三方评估, 做到人人参与跌倒的预防, 提高大家特别是患者和家属的防跌倒意识。

3.2.2. 3 防抓手套的应用

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病情危重等患者, 在使用约束带的基础上, 为防止患者拔出各种管道, 制作了球拍式约束手套, 有效防止了意外拔管的发生。

3.2.2. 4 护栏套的使用

针对儿科病床护栏间隔疏, 制作了护栏布套, 有效防止了患儿在空隙处的坠落。另一方面, 在添置新的病床时, 购买护栏间隔相对较密的病床。

3.2.2. 5 安全警示手册的使用

各科室将科内容易出现的护理缺陷、本科室工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本专科特点、各高危因素等列入手册, 作为科内必学、新进人员入科必读文件, 护士随时查阅, 及时提醒, 起到警示作用。并每月召开一次质量会及进行一次安全教育, 分析总结存在问题, 按照PDCA循环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不断改善护理质量。

3.2.2. 6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

病房、走廊安装扶手, 卫生间安装抓杆、呼叫铃, 有冷、热水标识, 增设防滑垫。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使用床头呼叫器, 呼叫器放置在患者易拿的地方。保持地面清洁干燥。

4 小结

护理工作琐碎、繁忙, 受外界干扰多, 重复性强等特点, 易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护理管理者应提高风险意识, 加强对薄弱环节、高危科室和重点人群的管理, 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减少或避免各类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摘要:总结了本院2012年54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类型, 主要包括管道脱落、差错、跌倒、压疮、坠床等, 并分析了相关原因, 认为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低年资护士评估不到位, 制度落实及技术规范的执行不到位有关。认为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落实核心制度, 改进工作流程, 强化年轻护士培训, 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防范

参考文献

[1] 李香娥.4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9) :69-71.

[2] 田莹, 饶艳华, 梁桂仙.85起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3, 9:173-175.

[3] 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篇9

关键词:免疫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

免疫接种是将预防使用的生物制品接种到机体, 使机体产生抵抗相应的感染或中和相应的毒素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自从有了免疫接种, 人们就认识到接种不良反应事件就会发生, 其发生的频率与免疫接种的疫苗剂量直接相关, 也与疫苗本身的组成成份、疫苗的内在质量、疫苗在储存和运输中的管理失误有关, 而且, 当进行大规模的人群疫苗接种时, 就会监测到一些与接种无关或很少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我们称之为偶合反应。如何确定免疫接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是否与免疫接种有因果关系, 最明了和最可信的方法是对接种人群和不接种人群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进行对照研究, 但是, 对于非常罕见的不良反应, 这种试验需要足够大的或者足够均衡的人群对照样本, 因此, 常常无法达到。

由于以上原因, W H O组成全球疫苗安全顾问委员会 (GAVS) , 并开展了全球免疫安全计划, 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建立综合系统确保所有国家免疫接种的安全性。对全球重大疫苗安全问题作出迅速、高效和严格科学的应答[1]。

1 G A V S评价疫苗有害事件因果关系的基本标准

1.1 重复性

疫苗接种和有害事件之间的联系应是一致的, 即这种联系应有重复性, 接种了某一疫苗后, 出现的不良事件应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和不同的调查者及在不同的地区得出的结论应一致。

1.2 联系的强度

疫苗和有害事件的联系应有一定的强度, 应有剂量反应关系。即接种疫苗的剂量加大或人群加大, 发生有害事件的可能性也加大。

1.3 特异性

有害事件的发生与疫苗应有特异的联系, 特异性的含义就是唯一的, 与外界其他刺激无关。即外界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 应作为偶合反应, 而不应当作是由疫苗引起的。

1.4 暂时关系

接种疫苗和发生有害事件之间联系的时间是短暂的, 发生有害事件之前必定接种了疫苗。例如, 免疫接种的几秒或几分钟发生过敏反应将提示强的因果关系, 接种后几周发生这种反应成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较小。

1.5 生物学上言之有理

即因果关系的合理性, 它与现有的理论知识不矛盾, 在自然、历史和疾病生物学理论上这种联系是一致的, 符合已知的事实[2]。

2 应用实例

2.1 肖××, 男, 1岁5个月, 接种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批号为20 0 20 5 0 6的无细胞百白破, 一天后出现高热3 9.3℃, 接种部位充血、肿胀、面积5 c m×5 c m。符合以上判断标准: (1) 重复性:该疫苗曾经引起过相同的高热反应和局部反应; (3) 特异性; (4) 暂时关系; (5) 生物学上言之有理。因此, 判断为免疫接种不良反应事件。

2.2 杜×, 女, 1 1岁, 接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批号为20 0 3 0 6 20 5的吸附白破疫苗后3 h出现注射侧手臂红、肿、痛, 经检查该红肿部位为圆形, 直径为5 c m, 距离接种部位6 c m。虽然该有害事件符合 (4) 暂时关系。但不符合 (1) 重复性; (2) 联系的强度; (3) 特异性; (5) 生物学上言之有理。因此, 该事件不属于免疫接种不良反应。当时正值夏季, 学生教室是平房, 周围环境蚊虫较多, 考虑为蚊虫叮咬所致。

2.3 邹×, 男, 1 4岁, 接种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 0 0 3 1 1 7 0 1的麻疹减毒活疫苗, 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 接种剂量、部位、方法均正确无误。于接种后第九天开始发热, 最高3 9.7℃, 发热3 d后出现皮疹, 出疹顺序依次为耳后、脸部、前胸、后背、手足心, 经采取外周血测定麻疹抗体I g M阳性, 符合: (4) 暂时关系; (5) 生物学上言之有理。但不符合 (3) 特异性。因此, 判断有两种可能, 一是在接种麻疹疫苗之前或同时感染了麻疹病毒, 属一次自然感染过程, 或者由于麻疹疫苗是减毒活疫苗, 属于接种疫苗后发生的疫苗麻疹。

2.4 叶××, 男, 6 0岁, 主诉当天上午1 0:0 0接种巴斯德公司生产的流感疫苗凡尔灵后, 于1 8:0 0 (即8 h后) , 出现头晕、无食欲症状, 自服速效救心丸和丹参滴丸后, 症状缓解, 第三天早晨又出现头晕。经检查血压1 8 0/1 1 0 m m H g, 平日有高血压病史。该事件不符合 (3) 特异性; (5) 生物学上言之有理。因此, 排除免疫接种不良事件, 其头晕症状系由高血压引起。

3 讨论

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 可以看出, 有些预防接种有害事件并不需要满足所有的判定标准, 就能确定与疫苗接种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有些有害事件虽符合多个判定标准, 并且进行了实验室特异性指标的测定, 仍然很难确定与疫苗之间的因果关系, 尤其是在接种了减毒活疫苗, 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时出现的迟缓性麻痹和麻疹病例。因此, W H O已推行灭活的脊灰疫苗的使用, 并鼓励疫苗生产厂商研制更加安全的疫苗。随着越来越多安全疫苗如灭活的无防腐剂绿色疫苗、亚单位疫苗的问世及疫苗监管能力的加强, 将会大大降低接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龚振宇.免疫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因果关系的评价[J]. 疾病监测,2001, 16(11):439.

上一篇:通信电源运行维护下一篇:农村集中供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