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

2024-05-19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精选11篇)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 篇1

为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 提高手术效果, 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妇产科手术患者行不同的护理方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妇产科手术患者, 年龄23~39岁, 平均年龄32.1岁;其中16例患者为子宫肌瘤, 25例患者为异位妊娠, 15例患者为子宫内膜癌, 19例患者为卵巢肿瘤, 11例患者为子宫脱垂。随机将其护理组与常规组, 各43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针对性的术前、术中、术后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并且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认真倾听患者倾诉, 并以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为依据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耐心向患者讲解手术方式及相关问题, 使患者明白手术的有效性及重要性, 取得患者的认可及配合;同时护理人员还要确保病房环境的干净、卫生, 同时也可以患者的喜好为依据对病房进行布置, 从而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2.2 术中护理

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护理人员应进行陪伴, 并且要耐心的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及主治医师的相关情况, 从而逐渐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术中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保暖措施, 并且要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及鼓励, 避免患者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

1.2.3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患者身上的血迹擦拭干净, 并且对患者衣着进行整理, 同时还应及时将患者送至病房, 并以温和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手术效果。由于多数患者都担心术后会产生剧烈疼痛现象, 因此,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通常情况下术后切口仅会在24 h内产生轻微疼痛现象, 从而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此外, 术后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病房巡视的重视, 认真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则应立即告知医师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数据展开χ2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然分娩率及阿氏评分情况对比

护理组43例患者中34例产妇为自然分娩, 9例产妇为非自然分娩, 护理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为79.07%, 常规组43例患者中24例产妇为自然分娩, 19例产妇为非自然分娩, 常规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为55.81%, 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护理组43例产妇中40例产妇阿氏评分≥8分, 占93.02%, 3例产妇阿氏评分<8分, 占6.98%, 常规组43例产妇中31例产妇阿氏评分≥8分, 占72.09%, 12例产妇阿氏评分<8分, 占27.91%, 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35%,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76.74%, 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妇产科手术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前通常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 从而使得患者极易出现紧张、恐惧、担心、焦虑等不良情绪, 若不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处理, 极易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1]。而相关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维持患者心态平稳、减少情绪波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加强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重视, 给予患者系统的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干预就显得至关重要[2]。

心理在现代护理模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 涉及护理实践各环节[3]。我院为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护理组患者行针对性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且研究结果表明护理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阿氏评分及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这就说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妇产科手术患者针对性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自然分娩率及分娩质量, 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晋凤.妇产科护理风险及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5) :261.

[2]陈珅.妇产科护理安全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8) :809.

[3]李冬梅.妇产科护理缺陷原因分析与对策[D].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4) :9.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 篇2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共对120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心理护理。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8~72岁;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25例,中等教育65例,初等教育30例;职业:职员25例,工人30例,农民6例,学生5例,个体劳动者10例,干部38例,其他6例。

2 护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反应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使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从患者入院开始。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熟悉环境、人员、制度,并使患者简单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让其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从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是直接相关的。护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心理反应。通过美好的语言,端庄的举止,亲切的问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到真诚与温暖,具安全感和信任感,能对护理人员倾心相谈,说出心里话。

2.2 共性化与个性化心理护理相结合

同一种疾患可以有同样的心理反应及心理反应程度,也可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方式及不同的心理反应程度,同样的心理反应方式及心理反应程度可来自于不同的原因。因此,对于外科手术患者应首先从他们的共性着手进行心理疏导,如从认知的角度启发患者,指出其所患疾病的相关原因。根据专业理论知识,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给患者介绍疾病和手术,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权衡手术的利弊,实是求是,恰如其分地解答患者的问题,以消除患者顾虑。详细地向患者介绍手术程序、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并教授患者必要的技巧。例如:术前禁烟酒、禁食、禁水;自我精神松弛法;术后各个部位放置引流管的时间,更换、保护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咳嗽、呼吸的技巧;如何进行床上排便排尿的训练;减轻切口疼痛方法等。患者术毕回到病房用亲切的目光、关心体贴的语言与之交流。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切口及引流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并作出处理,使其顺利度过手术期。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和社会经历等不同,对疾病和手术引起的心理反应也有个体差异。对担心手术成败者向其介绍主刀医师的业务水平和以往成功的例子,启发、鼓励患者,帮助树立成功的信心。对在工作上有业绩的患者,给予鼓励赞扬,证实其并不比别人差,使其摆脱自卑、消极观念。对于担心经济问题的患者则首先给予安慰,陈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愉快接受治疗。

2.3 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

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分阶段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对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措施、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康复和预防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机体的耐受力防止手术后并发症,是促进康复的措施之一。

2.4 发挥家庭支持作用

了解患者真实疾患者常局限于家庭,因而家庭支持对于患者具有很大的作用。做好家属的工作,通过患者家属良好的心理支持作用,使患者得到安慰和支持,摆脱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2.5 定时评估记录,了解患者的心身状况,以指引心理护理的方向

我科对每一个住院患者,均填写一份外科患者入院评估表和护理问题项目单。从中评估记录患者从入院开始到出院为止,住院期间的生命体征、精神、心理、饮食、睡眠、行为状况、嗜好、专科检查情况以及治疗护理措施、效果评价等。对于特级护理患者每天评估记录1次,一级护理患者从入院当天开始,连续评估记录3d后,每隔3d评估记录1次;二级和三级的护理患者则每周评估记录1次。在评估记录的同时,针对各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并作出效果评价。根据上述的评估、记录和评价,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心身健康情况的变化,以便引导心理护理工作,从而保证患者健康康复。

3 护理体会

3.1 效果

根据对120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的评估记录分析,焦虑患者占90.5%;忧郁者占9.8%;担心者占85.2%,包括:担心收费过高者39.4%,担心医生不负责者占7.1%,担心术后效果不佳者20.2%,担心术后功能障碍者占18.5%;对手术有顾虑者占69.3%,包括:怕手术不成功者29.5%,怕复发者占39.8%;精神紧张者占89.9%;对手术成功有信心者占70.8%.经过对120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后记录评价分析,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有明显改善。焦虑者降至70.5%;忧郁者降至4.7%;担心者降至62.3%;精神紧张降至42.8%;对手术有顾虑者降至49.5%;对手术成功有信心者为89.9%.120例患者均能以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接受、配合手术的治疗,无1例发生并发症,基本在预期间康复出院,患者及家属都感到满意。

3.2 心理护理的目的

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其根本特点在于它通过护士的态度、言语、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和提高生命质量,保证心身健康的目的。

3.3 心理护理的价值

心理护理与技术护理相辅相成,具有同等价值。而心理护理在特定条件下,往往胜于技术护理的作用。近代心身医学研究发现,躯体疾病可导致情绪障碍,通过大脑皮质下中枢的反作用,可以加重疾病或使之长久不愈。如恐惧、焦虑、悲伤、痛苦、愤怒等。长期的心理刺激可引起机体内部的不良反应。良好的心理因素,积极配合治疗则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心理护理工作是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去改变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促进康复,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价值。

3.4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人体系统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系统。人体的存在决不是孤立的,人体这个系统不但受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所制约,而且也受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每个患者之间存在诸如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爱好等差异,所患疾病也不一样。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措施所做出的反应。因此,必须使患者处于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护理和治疗,使护理的工作达到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目的。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3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54-02

妇产科手术于围手术期产生感染问题常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进行预防感染,降低感染率是关键。本研究针对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举措和效果实施分析,报告内容如以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80例在我院妇产科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期间。随机将所有病例分数量一致的研究组、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年龄为25岁至56岁(38.6±2.5),参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3岁至58岁(39.7±2.8岁)。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结果具备可比性,即P>0.05。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同患者加强沟通、常规巡房等。于此基础上,对于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举措:

首先,术前防控感染护理:告知患者手术的注意事项、必要性、疗效、术中或者术后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情况;护理人员要构建良好的信任关系,排解患者不良情绪;在术前2d,予以抗生素防控术后感染现象[1]。

其次,术中防控感染护理:术中,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患者生命体征展开严密观察及监测,并尽量将切口暴露时间减少,缩减手术时间;实施手术缝合时要采取可吸收线,减少发生感染情况[2]。

最后,术后防控感染护理: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安静舒适病房环境,并对室内进行定期消毒;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对患者伤口进行仔细的观察,观察是否出现渗液或者渗血等问题;对于留置引流管患者,要对引流管实施妥善固定。定期的对引流管实施冲洗、消毒,并注重更换引流袋[3]。

此外,其他方面护理干预举措包括抗生素预防及控制感染:妇女阴道内具有较多的需氧菌,是引发感染重要的菌群,采取抗生素能够对围手术期感染情况进行有效控制;饮食护理以及卫生管理。为患者制定科学饮食方案,合理膳食,叮嘱患者注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会阴部位的清洁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状态时间、平均住院時间、术后感染发生率。以调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应用(n,%)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卡方检验,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情况

如下表1所统计,经过护理,同参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更好,两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情况

如下表2所统计,研究组的总体护理满意度明显的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3讨论

采取手术治疗期间,产生感染的问题常见,不仅阻碍手术治疗效果的发挥,同时也影响患者预后,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案,减少发生感染的几率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研究组的妇产科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全面护理干预,从术前、术中、术后的防控感染护理展开工作,同时加强预防感染护理、进行抗生素预防及控制感染以及饮食指导、卫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展开综合防控护理,显著的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显著的推动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效果确切。

结语:

综上所述,妇产科围手术期对患者展开积极的防感染以及护理干预举措,不仅能够显著的降低感染发生率,也可缩短住院时间,推动患者尽快康复,获得较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04):340-341.

[2]丁丛莲.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06):1439-1440.

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4

1 护理评估

1.1 一般状况

针对妇科患者, 应了解其发病的时间、症状表现、治疗与转归等。对于孕产妇, 应询问其末次月经时间、预产期推算、产前检查情况、主要不适症状等。此外, 还应了解患者目前的饮食、营养、排泄、睡眠、活动等日常生活状况。

1.2 症状与体征

主要为妇科疾病或与妊娠、分娩相关的症状与体征, 参见各类妇产科疾病章节及异常妊娠、分娩。

1.3 心理因素

妇产科手术患者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 患者常会担心术中身体过多暴露、术后影响女性性征与家庭关系以及因手术影响正常工作与学习而出现的焦虑。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耐心向患者讲解手术必要性, 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并取得患者家属支持。对于已婚者应做好其丈夫的工作, 使之能够理解并给患者信心, 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1.2 术前准备:

(1) 皮肤准备:于术前1d进行, 以去除术野周围皮肤的毛发, 保证洁净无污染, 此过程中应避免产生新创面; (2) 消化道准备:术前1晚灌肠1~2次或口服缓泻药使患者排便3次以上。术前8h禁食, 术前4h禁饮水, 以减少术中因牵拉内脏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 并促进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 (3) 阴道准备:涉及阴道的手术应于术前3d做阴道准备, 每日2次用洗必泰消毒宫颈及阴道, 或以0.2‰碘伏溶液进行阴道冲洗, 手术当天清晨用消毒剂进行阴道消毒; (4) 其他:同普通外科手术护理, 如进行交叉配血、药物过敏试验等常规术前准备项目, 此外, 术前应留置导尿管, 排空膀胱, 以免术中损伤。剖宫产术还应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开导和心理支持, 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如对于死胎妊娠者, 术后应避免与其他产后母婴同居一室, 同时护理人员应多与其交流, 及时宣泄其心中的悲痛, 以树立对进一步治疗与再次正常妊娠的信心。

2.2.2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留意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 切口周围有无红、肿、热、痛等征象。剖宫产术后应注意产妇子宫复旧、恶露排出及乳汁分泌情况等。

2.2.3 体位:

行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应平卧6~8h, 以防出现头痛不适;6~8h改为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 以降低腹部、腹股沟与外阴张力, 有助于减轻切口疼痛并利于愈合。剖宫产术后产妇可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 身体与床成20°~30°, 以减轻子宫收缩时疼痛。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或盆底修补术患者, 术后取平卧位, 禁止半卧位, 以降低外阴、阴道张力, 促进切口愈合。

2.2.4 疼痛护理:

切口在术后麻醉效果消失后可有不同程度疼痛, 咳嗽等增加切口张力的动作都会加剧疼痛。护士应评估疼痛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 为患者选择适当方法减轻疼痛。如患者翻身、咳嗽时协助按压腹部切口, 采用音乐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等,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止痛。

2.2.5 切口护理:

经腹部手术患者应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松脱。及时更换污染敷料, 以防切口感染。经外阴、阴道手术患者应注意阴道分泌物的量、性质、颜色及有无异常气味等, 每天清洗外阴并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术后3d可行外阴烤灯,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切口愈合。妊娠期合并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外科疾病, 术后因切口张力大而不易愈合, 应加强切口护理并适当延长拆线时间。

2.2.6 排尿护理:

术后留置导尿者应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 防止导尿管脱出、扭曲、受压。准确测量并记录尿量、性质。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逆行感染。导尿管留置24h可拔除。

2.2.7 活动:

鼓励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尽早下床活动, 以防肺部感染、脏器粘连等并发症。剖宫产术后早期活动, 有利于产妇恶露排出。

2.2.8 饮食:

术后6h方可进流食, 少食多餐, 排气前不宜进食如牛奶、肉类、糖类等产气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排气后可进普食。剖宫产后产妇身体恢复和子宫复旧均比经阴道分娩者慢, 故应保证产妇营养摄入, 促进身体恢复, 利于乳汁分泌。

2.2.9 其他:

剖宫产术后不能很快恢复进食, 可能会使乳汁分泌减少, 哺乳时间推迟。应鼓励产妇坚持母乳喂养, 母子多接触, 孩子经常吸吮乳头, 以刺激乳汁分泌并加强对其的护理。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蔡伟萍, 黄叶莉.妇科腹腔镜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5, 2:95-98.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 篇5

关键词:妇产科;围术期;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主要是利用人性化管理,对患者进行生理照顾并且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成功缓解患者完成手术后产生的疼痛感以及内心产生的焦虑感[1]。在住院的过程中,患者如果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对自身疾病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患者,对其完成舒适护理后,临床获得的效果肯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04月~2014年04月90例妇产科(剖宫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23~4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6±1.2)岁。针对所有患者全部实施剖宫产,将患有高血压、患有糖尿病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将所有妇产科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A1组与A2组。对比两组妇产科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方法

1.2.1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 ①为患者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保证产房始终清洁干净,并且在固定时间对患者进行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洁,在固定时间对室内温度进行测量,保持室温在22℃左右,保证患者的心情愉悦,确保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对患者造成强烈刺激;②需要定期对患者的床上用品进行更换,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③引导患者进行轻度运动,防止出现褥疮的情况。④在准备实施手术前,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指导,成功缓解患者内心的紧张感;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压以及尿量等情况给予认真监测,保证患者的体温正常,防止出现不适感对分娩造成影响。⑥患者临床一经表现出呼吸困难以及血压降低等症状后,立即同麻醉医师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2,3]。

1.2.2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患者在准备住院时,要求护理人员需要保持乐观心态同患者进行密切沟通,要求语气和蔼,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保持态度诚恳同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手术指导,成功缓解患者内心的焦虑感[4]。此外,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以及临床预后情况等,使患者意识到保持乐观的心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2.3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 ①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护理,要求患者需要多进食富含高热量以及高蛋白的食物,促进患者的切口愈合。②对患者完成手术后的血压、体温以及尿量等基本情况进行观察,防止出现术后感染的情况。③完成手术后的6h,对患者使用产后康复带,成功缓解患者的伤口张力,提高患者的临床舒适度[5]。

1.3评价指标 对A1组与A2组妇产科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Ⅴ级:表示患者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疼痛感;Ⅳ级:患者出现了强烈的疼痛感;Ⅲ级:患者出现了重度疼痛感,很难进行忍受;Ⅱ级:患者临床表现出中度疼痛感,不能轻易忍受;Ⅰ级:表示患者出现了轻度疼痛感;0级:患者于临床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疼痛感。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数据库建立,利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均衡性,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A1组剖宫产患者中,疼痛程度超过Ⅱ级的患者例数少于A2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在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A1组高于A2组剖宫产患者极为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当今社会,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针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针对产后护理的要求也逐渐严格。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将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将护理模式进行有效转变,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服务。

舒适护理属于医院妇产科围术期较为有效的一种护理方法,能够为患者营造最优的住院环境,促进患者的身心放松,加快疾病的好转速度。在进行本次研究过程中,舒适护理的有效实施,在缓解患者临床疼痛程度以及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表现了显著的意义。

总而言之,针对妇产科患者,在围术期对其实施舒适护理,在提高妇产科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邸乃健.妇产科患者围术期舒适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32:109-110.

[2]汤腊梅.舒适护理在颈椎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2:725-726.

[3]王丹玲,赵丽萍,陶英群.舒适护理理念在脑膜瘤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13,20:120-122.

[4]张石红,戴红霞,毛晓萍,等.围术期患者舒适护理的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5,08:53-55.

[5]吴夏青.舒适护理在腹腔鏡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03:145-146.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所收治的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当中选取108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各54例。观察组中, 年龄22~44岁, 平均年龄 (28.12±2.06) 岁, 其中初次妊娠33例, 多次妊娠21例;对照组中, 年龄21~44岁, 平均年龄 (27.06±2.16) 岁, 其中初次妊娠32例, 多次妊娠22例。通过对比, 两组患者的年龄、妊娠情况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具体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心理护理和术后心理护理。①术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病史、手术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及时有效的和患者进行沟通, 让患者清楚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②术中: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 手术护理人员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接待患者, 从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③术后:要告知患者手术效果, 并交代术后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以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术中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等为观察指标。采用本院自制的心理状态评分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 每一项满分为50分。分数越高, 心理状态越差[1]。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心率 (HR) 、血压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经过护理, 观察组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评分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3讨论

在妇产科手术中, 由于患者需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因此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例如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分娩情况, 甚至会威胁到患者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因此在整个围手术期要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及时有效的和患者进行沟通,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其次要做好术中心理护理, 手术护理人员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接待患者,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增强患者的信任感。第三, 要做好术后心理护理, 要告知患者手术效果, 并交代术后注意事项, 树立术后恢复的信心[3]。

通过本文的研究,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护理, 观察组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评分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行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能够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有效改善预后[1,2]。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在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 从本院所收治的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当中选取108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评分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行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能够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有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运添.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9) :128.

[2]李兰英.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 2013, 12 (3) :486.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 篇7

关键词:妇产科,围术期,心理护理,体会

因产妇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且多数患者对妇科手术并不了解, 会产生惊慌、恐惧心理, 为有效保证产妇的身体健康以及顺利治疗, 在临床治疗中多给予产妇实施心理护理。笔者抽取我院收治的98例产妇, 给予49例实施了围术期心理护理,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2012年10月收治的98例产妇, 年龄23岁~37岁, 平均年龄30.2岁, 初产妇65例, 经产妇33例, 孕周36周~42周, 平均孕周39.5周。98例产妇均无产期延长出现, 且无其他并发症, 产妇分娩2 h后出血量小于420 m L。98例产妇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均分为2组, 2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 术前做好必要的手术准备, 术中协助术者顺利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清理手术室, 清洗手术工具, 将产妇送入到病房, 并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围术期心理护理。 (1) 产前:清理病房, 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 保证给予患者一个舒适的环境, 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术前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其具体心理状态, 并详细告知术中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 耐心解答产妇的疑问, 针对其所产生的担忧紧张心理, 进行鼓励安慰。告知其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也可告知成功治疗的案例, 增强其接受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应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 告知术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 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安慰鼓励, 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 有利于患者顺利接受治疗。 (2) 产中:进入手术室后, 患者一般需要等待, 在这段时间, 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安紧张心理, 且表现最为集中。此时应由随行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安慰鼓励, 告知其放松, 也可通过抚摸让患者适当放松, 将患者放置于合适体位, 并详细告知产妇手术治疗的方法、目的以及注意事项, 手握患者的双手, 使患者感到安慰。在手术穿刺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间歇性不良反应, 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保持患者体位正常, 保证穿刺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 并根据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变换体位, 安慰患者, 保持心情放松, 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3) 产后:手术结束后, 医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是否顺利, 以及患者身体状况如何。在产后, 同样应该注意给予产妇必要的心理护理。待产妇恢复清醒后, 将其送入到病房中, 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 并与患者进行交谈, 针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询问予以耐心解答, 便于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配合给予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工作, 有利于产妇产后早日恢复。接受剖宫产的产妇术后3 d一般切口会出现剧烈疼痛, 医护人员应在这段时期对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 防止出现切口感染、出血情况, 并注意告知产妇做好伤口的清理消毒工作, 保持伤口干燥。若出现感染, 应立刻拆线再次进行缝合, 防止感染范围扩大。产妇心理状态放松, 有利于其早日恢复健康。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新生儿阿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对妇产科患者进行治疗时, 多采用手术方法。在整个手术实施过程中, 为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情况, 临床主要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措施。随着当前护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发展, 传统的护理模式因护理方式的单一, 不能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当前护理模式在传统护理基础上, 结合必要的心理护理, 并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 涉及到护理的每个环节中[1]。妇产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因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在围术期患者需要接受心理护理。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79.6%, 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53.1%, 且观察组的新生儿阿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采用心理护理有利于减少剖宫产, 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在实施手术前, 医护人员可先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产妇的具体心理状态, 可提前告知手术治疗的过程、目的以及方法, 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认知度, 知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治疗效果[2]。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 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 并将这些心理护理措施贯穿于整个围术期。随着患者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 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医护人员也应提高其心理护理水平, 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保持患者健康的心理状态, 有利于顺利接受手术治疗[3]。

综上所述, 在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 有利于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 放松产妇的心理状态, 消除其不良情绪, 有利于术中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翠芳.浅谈产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1) :2790-2791.

[2]李爱群.125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7) :90-91.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选择沈阳市基层一所二级甲等医院,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妇产科病历300例, 提取相应资料。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表》, 包括围手术期患者的基本信息,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品种、名称、途径、剂量、方法 (日用药次数) 、理由[8]。

1.3 评价标准

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品说明书并结合国际上通用的原则, 制订本研究中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合理性评价标准 (表1) [8]。

同一患者单一用药及联合用药判断标准按用药品种多者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双份录入,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用量

手术患者累计应用5类16种抗菌药物, 共669例次以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 应用率排在前3位的药物依次为头孢西丁钠 (18.54%) 、甲硝唑 (14.35%) 和头孢呋辛钠 (12.71%) 。

2.2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单一用药138例 (46.00%) , 二联用药162例 (54.00%) 无三联用药。二联用药以头孢菌素类与硝基咪唑类药物联合应用为主, 占联合用药的87.65% (表2) 。

2.3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合理性评估

本次调查中,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适应症的合理性为47.53%, 用药品种合理性为51.67%, 换药理由合理性为34.33% (表3) 。

3 讨论

本研究在前期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 结果显示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

该基层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联合用药以头孢菌素类与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联用为主;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对繁殖期的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且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活性强、毒性低、抗菌谱广;加之与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联用, 不仅可覆盖大多数病原菌, 且可以提高疗效, 适合于妇产科患者的用药特点[9];但抗菌药物联合应用需有明确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10], 本研究中有52.47%的患者联合用药指征不明确, 存在严重不合理应用问题。另一方面, 该基层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用药品种选择存在用药起点过高现象, 以联合用药为例, 多为2代或3代头孢菌素, 可能引起菌群失调和诱导耐药菌的产生。

为使抗菌药物在体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 需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抗菌药物, 进而选择给药次数并合理分配用药剂量[11~13], 本研究结果显示66.33%的患者存在用药剂量不合理, 46.00%的患者用药方法不合理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降低药物的疗效, 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此外, 该基层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有65.67%换药理由不充分, 其中69例患者抗菌药物仅使用1天即更换, 亦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摘要:目的:评估某基层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 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沈阳市某基层二级甲等医院, 抽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妇产科手术患者300例, 提取病历中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信息, 分析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用药品种、剂量、途径、方法、理由的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单一应用率为46.00%, 二联应用率为54.00%, 联合应用合理性为47.53%, 品种合理性为51.67%, 换药理由合理性为34.33%。结论:该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9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一般指围绕手术的全过程, 即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至与手术有关治疗结束后[1]。妇产科诊疗与女性生殖器官有关的各类病症,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其中微创手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易引发切口细菌感染。妇产科围手术期内使用细菌药物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研究其使用情况, 对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抑制耐药菌的产生、节省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妇产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患者共3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1~57 (29.27±2.98) 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Ⅱ类切口。

1.2 方法

调取患者病历, 统计记录患者年龄、病情、手术类型, 使用抗菌药物的名称、用量、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方法遵照《国家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执行以确保药物类型、使用剂量与方法、联合用药的合理性[2]。

1.3 判定标准

(1) 合理:严格按照标准用药, 时间、剂量、用药部位、联合用药情况等均符合标准; (2) 基本合理:术前预防用药<1d, 术后预防用药≤7d; (3) 不合理:用药的品种选用不当和 (或) 覆盖可能引发的细菌感染菌谱不全和 (或) 使用过量, 禁忌证使用等[3]。

2 结果

2.1 联合用药情况

所有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均行静脉滴注, 频次在每天1次或每天2次, 用药方式以2种药物联合为主, 多为硝基咪唑联合其他药物, 三联在二联的基础上采用雾化、外用针对患处联合, 单用、双联、三联例数分别为44例 (14.67%) 、219例 (73.00%) 、37例 (12.33%) 。

2.2 抗菌药物选用

抗菌药物按照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奥硝唑203例次 (34.23%) 、头孢唑啉90例次 (15.18%) 、头孢替安78例次 (13.15%) 、头孢呋辛59例次 (9.95%) 、青霉素54例次 (9.11%) 、克林霉素48例次 (8.09%) 、甲硝唑36例次 (6.07%) 、依诺沙星25例次 (4.22%) , 合计593例次;抗菌素药物共涉及5大类16种。

2.3 治疗时机

术前2h内使用占术前使用79.33%, 术后2~3d使用占术后使用83.67%。见表2。

2.4 合理用药情况

3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围产期内使用抗菌类药物共600次, 其中术前用药合理232例占77.33%, 基本合理48例占16.00%, 不合理19例其中12例为使用时间提前过长、7例为使用药物覆盖菌谱不全;术后使用合理者仅为13例占4.33%, 基本合理为248例占82.67%, 不合理39例中29例使用时间过长、10例使用药物覆盖不全。

3 讨论

围产期内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感染的必要措施, 但需使用合理, 使用药物剂量、种类都应该严格控制, 以防用药过度, 不仅可能给产妇带来生理伤害还可能增强细菌的耐药性。

据大量的临床验证, 妇产科手术常见病原体为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厌氧菌等, 菌谱较广, 菌种破坏性较强, 因此多采用广谱、杀灭效用强的抗菌药物, 其中头孢类药物使用较广, 覆盖菌种较全, 且经大量临床证实安全、可靠。研究中奥硝唑使用较广, 但此药杀灭效用较弱, 起到的更多是预防作用, 其针对耐药性较强、感染几率较高的革兰阴性杆菌几乎无任何的杀灭作用[3]。

研究中术前预防性的用药时间普遍存在过长现象, 一般来说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宜在手术前后2h, 一般<24h, 个别污染手术可延长至3d, 本次检查中术前用药未有2h内用药者, 而术后2h用药比率较高, 多为补救性用药, 是否能起到预防作用有待商榷。术中的各项操作都可能是细菌感染危险因素, 特别是医疗器械的切割组织、开放性手术切口暴露都会提高感染的风险, 术前的预防非常关键。研究中术后用药多为在2~3d, 此时是妇产科手术出现并发感染的高峰期, 多数病原菌若在术中感染, 且术前预防效果不佳, 会在此时显露迹象, 患者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 此时采取抗菌药物已不能起到预防作用, 特别是使用奥硝唑等此类杀灭作用不强的药物[4], 不能有效抑制感染发展。

此次研究中有部分患者甚至将药物带离医院服用、滴注, 多集中在第4~9天, 此时用药不仅不能起到预防作用, 还可能因不规范的服药, 增加引起不良反应的风险。此外并未出现用药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无法对综合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用药合理性还应包括用药的价格, 研究中主要药物奥硝唑、头孢唑啉等价值合理适中, 能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

妇产科手术围产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普遍性的延期过长;抗菌药物使用集中在奥硝唑以及头孢类药物, 易促使细菌耐药。

医院应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加强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 王静.某县级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 2013, 22 (22) :59-60.

[2] 林丽.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2) :560-561.

[3] 李晓霞, 雄伟, 张启祥.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及合理性评价[J].药品评价, 2013, 10 (10) :23-24.

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10

【摘要】现代社会人民平均寿命延长至七十九岁,但是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却仍然是我国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病人也很多。由于受麻醉,手术创伤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冠心病患者在围手术期可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或者心律失常等意外。因此,手术前及手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

The nursing which round a surgical operation period a sufferer realize

Huang Yaofang

【Abstract】Modern society people average life extension go to 79 years old, but coronary at our country of outbreak rate still is our country sufferer's death rate one of the tallest diseases.The patient of the coronary of surgical operation treatment is also a lot of.In order to be subjected to anaesthesia, surgical operation wound and other factor of influence, the sufferer of coronary be round surgical operation period can occurrence impatient the myocardial lack blood, perhaps heart Lyu disorder etc. accident.Therefore, surgical operation front and after operation of the nursing be count for much.

【Key words】Round a surgical operation period;Nursing

1.手术前护理

1.1 对手术危险的估计: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以及X线胸片,心电图,CT片等辅助检查,了解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类型,平时活动能力,有无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以及心胸比值,心电图改变等,以便对病情作出判断,对于手术危险做出估计。如果作过冠状动脉造影,则可进一步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平静心电图正常不能否定冠心病。据统计,冠心病病人中66%平静心电图是正常的。还有专家报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三支血管阻塞48%的病人中平静心电图正常者可达17%。鉴于高血压是冠心病最重要的易患因素,对长期患高血压的中,老年病人应警惕有冠心病。

对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下列因素可增加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发作的危险性:①日常生活活动可诱发心绞痛;②平静心电图持续存在ST下移和T波改变;③兼患高血压。下列因素增加急性心衰竭的危险性:心脏肥大;左室增厚;有多次心肌梗塞或者心衰史。室性早博多于5次/分,有二联律或者多源性早博者,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尤其是四周内新发生心绞痛或者急进型心绞痛者,围手术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如外科病情允许,应该推迟手术,进行内科治疗,等待心绞痛稳定后再手术。

冠心病病人中尤其有心肌梗塞史者手术危险性更大,手术后易再发心肌梗塞。大量的资料表明,手术距心肌梗塞的时间对手术后再梗塞发生率有决定性的影响:梗塞后三个月内手术者再发生梗塞率为35%,六个月内手术者为15%,而六个月后手术者为5%。而且术后再梗塞病死率远高于一般心肌梗塞。因此,原则上择期手术应该尽量延长至心肌梗塞六个月以后施行,只有救命紧急手术才可在三个月内施行。

除冠心病本身的病情外,其它可增加手术危险的因素还有:年龄在七十以上的;手术时间长的胸腹部手术;急诊手术;贫血,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状态差的情况。

1.2 手术前药物治疗:手术前常需用药物治疗以调调整心肌供氧和需氧的平衡,改善心脏功能和全身情况。应该了解到这些药物由于对病人生理的影响与麻醉用药的相互作用,可在手术中产生一些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处理。

冠心病人常用的心得安等受体阻滞剂,过去认为长期服用后可在手术中导致心肌衰竭,因而主张在手术前二周停用。近年来认识到,这样会降低心肌耗氧量大量增加,从而加重心绞痛的发作,甚至发生心肌梗塞,故主张继续服用到手术当天。但麻醉时应该选用对心肌功能影响小的药物,注意这类病人对出血和低血压的反应。

心力衰竭病人需用洋地黄类药物和利尿剂以控制心衰。洋地黄化的病人由于洋地黄类药物与麻醉用药的相互作用和麻醉期间过度通气等因素造成的血清钾降低,术中可出现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故主张手术前二天停用洋地黄。长期服用呋喃苯胺酸和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体内缺钾,手术前宜补足钾,有可能时手术前停用利尿剂二天。

1.3 麻醉前用药品:冠心病病人术前容易精神紧张,而情绪激动又可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因此,应该给予适当的麻醉前用药品,常用的有安定类,异丙嗪类,哌替啶等。如果需用颠茄类,一般以东莨菪碱为宜。

对于常有心绞痛发作者,可在手术前于体表皮肤涂2%硝酸甘油软膏,或者舌下含硝苯啶。

2.麻醉手术期的护理

对于冠心病病人麻醉手术期护理较麻醉选择更为重要。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充分的镇痛,维护循环状态稳定,维持心肌的氧供需平衡,维持接近正常的血容量和适度的通气。为此,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2.1 加强监测:除一般手术的常规监测外,为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心电图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用的二导联便于发现心律失常,但不利于发现心肌缺血,故最好同进监测几个导联。大手术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对于左心功能障碍的病人,最好同时监测毛细血管契压。

一个重要的监测项目是了解心肌供氧与耗氧之间是否平衡,其中最简便的是监测心率收缩压乘积,正常时不超过12000。还有人建议监测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比值:大于一表示无心肌缺血,小于一表示有心肌缺血。

2.2 注意诱导期监测:诱导期是整个麻醉的关键阶段,应该避免激动,屏气,呛咳,血压剧烈波动等情况,否则可发生急性心肌缺血,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博骤停。对于心功能差的病人,应该避免应用快速诱导,静脉麻醉药要小量分次注入,防止心肌抑制过重。同进又要防止浅麻醉下窥喉和气管插管所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的心血管反应。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诸如静注利多卡因,大剂量芬太尼,超短效阻滞剂,或者诱导前预先静滴硝酸甘油等。

2.3 注意氧的供需:冠心病病人的基本矛盾是心肌供氧与需氧之间的矛盾。麻醉时要精心维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防止减少心肌供氧的因素,更应该尽力避免增加心肌耗氧的因素,尤其是心率增快,血压过高和心室容量增大。麻醉深度应该根据手术进程适时调整。麻醉一般不应过深,以免抑制心肌,但在创伤重的手术操作步骤之前,应该补充给予芬太尼或者增加吸入药物浓度,以抑制疼痛反应。对于不能耐受麻醉的病人,应该在手术区局部辅助神经阻滞。

2.4 维持通气:通气不足所致的缺氧对冠心病病人的有害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过度通气所致的二氧化碳分压过低对冠心病人也是不利的:一方面二氧化碳分压低会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另一方面低碳酸血症可使氧离曲线左移,氧不易从氧合血红蛋白中释放出来,减少心肌供氧。此外,二氧化碳分压过低还使血清钾下降,可导致心律失常,低血压和心肌缺血。

3.手术后护理

对冠心病病人应该十分重视手术后的护理,因为尽管手术已结束,但由于多种原因,心肌供氧和耗氧的矛盾仍可加重,以致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因此,仍应严密监测,重视维护循环和呼吸功能,调整水与电解质平衡,预防和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手术后心肌梗塞一般发生在术后一周内,以手术第二天为高峰。手术后心肌梗塞的症状常不明显,无胸痛的寂静型发生率非常高,较不易发现。因此,应该注重预防,主要是防止心肌供氧与耗氧之间失去平衡。为此,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防止低血容量和低血压;②防止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对单纯高血压,要给予舌下含硝苯啶。对伴高血压的心动过速,可分次给予心得安0.5MG,总量不超过三毫克;③纠正水与电解质的紊乱,尤其是脱水和低钾血症;④充分给氧,预防肺并发症;⑤避免高热和寒战等造成耗氧量增加;⑥消除疼痛,焦虑,恐惧等因素。

对于有高血压或者心肌梗塞史的患者,以及手术中曾发生血压急剧波动者,更应该警惕术后发生心肌梗塞。术后一周内连续观察心电图。当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呼吸困难,紫绀,心律失常或者充血性心衰竭征象时,均应考虑到这种可能性,立即观察心电图,并作血清学检查,以便及时作出诊断,正确处理。

总之,耐心细致的护理是患者及早康复的保障。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妇产科患者203例, 年龄22~57 (平均41) 岁;其中妇科113例, 产科90例。临床手术形式剖宫产术90例, 全子宫切除术24例, 阴式子宫切除术19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59例, 卵巢癌根治术11例。

1.2 方法

综合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后体温升高数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以及住院天数等能够反映患者感染程度的体征指标。术后1h和24h观察患者的切口状况, 记录感染率。从而分析妇产科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1.3 切口感染因素及病原体分析

妇产科手术感染根据切口部位可分为三类:Ⅰ类切口为清洁无菌的切口, 包括无炎症反应切口和无菌手术切口等, 发生率1%~5%;Ⅱ类切口为手术切口存在细菌, 但暂时还未发生感染, 发生率5%~20%;Ⅲ类切口为切口存在大量细菌, 并且已经发生感染发生率30%~40%。正常健康女性阴道中存在着不致病微生物, 如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和梭杆菌等厌氧菌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需氧菌。但妇产科手术会干扰患者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导致阴道内菌谱改变, 使得良性菌群阳性下降, 抗药微生物和耐药菌株显著增加, 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另外皮质激素和抗代谢药物、高营养输液和持续性导尿等医疗措施也会导致患者免疫抵抗力下降。

2 结果

对妇产科患者在手术前1~2d使用抗生素治疗, 可有效提高预防感染的成功率。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41.2h, 平均住院时间5d。术后体温很快恢复正常, 并且术后感染率较低。

3 讨论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会使患者体温迅速升高, 导致盆腔脓肿、子宫内膜炎症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究其原因主要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大类。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术前准备不完备和手术用具、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手术出血多且未能及时补充、缝合技术差或缝线污染等医源性感染, 手术时间过程会一定程度增加感染的概率;手术创面缺氧使得缺氧性细菌大量繁殖, 并发创面坏死等感染。手术后伤口换药不规范、导尿管长期使用导致污染、腹腔引流不通畅等。内在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年龄原因、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自身免疫功能较差, 或术前阴道炎症或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没有治愈, 无法抵御病原体的侵入。

针对妇产科围手术期的感染,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与入院患者积极沟通, 介绍手术的注意事项和术后的恢复要点等, 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的紧张感, 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对于采血等特殊检查项目, 护理人员应陪同患者进行。使用抗生素治疗应在患者皮试无过敏现象, 并规范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根据手术程度等具体情况适量使用, 避免菌群失调。抗生素预防用药的最佳使用原则是选用适当种类的抗生素, 以最短的疗程和最小的剂量, 合理给药, 最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术前注意改善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等营养障碍, 手术中进行无菌操作, 及时止血, 尽量避免感染的发生, 使用人工合成机体可自行吸收的线缝合伤口, 防止组织坏死;术后积极护理, 加强监测患者的临床体征, 一旦发生体温升高等现象, 尽快确定是否由于术后感染引起, 创面较大和出血较多的手术术后放置引流管, 拔出后及时引导患者进行运动恢复。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创面清洁。

对于已经发生的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 应积极护理, 及时检查切口, 使用抗生素。术后腹胀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视其恢复情况协助翻身和下床活动, 术后3d以上仍未排气的患者, 可针刺其足三里, 促进肠蠕动, 缓解腹胀。术后因疼痛致咳嗽不畅可能导致痰液淤积, 引发炎症, 咳嗽时可用双手按压切口两侧, 防止咳嗽时拉扯伤口。针对尿潴留的患者可按摩下腹, 刺激膀胱收缩, 或者让患者听流水声等条件反射促进排尿。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主并包括手术前和手术后的一段时期。在围手术期间极易造成因感染因素未得到控制而导致的感染, 将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因此各级医疗机构都高度重视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现象的发生。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会增加患者痛苦, 增加住院成本, 必须在临床上尽量加以规避。而且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 导致耐药细菌激增。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预防用药的最佳使用原则是选用适当种类的抗生素, 以最短的疗程和最小的剂量, 合理给药, 最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摘要:对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03例妇产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3例妇产科患者术前1~2d使用抗生素治疗, 并全面护理, 患者痊愈率高, 术后较少发生切口感染。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处理应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 术前1~2d规范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可有效提高预防感染的成功率, 并且术后感染率较低。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预防及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春林.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 (20) :6968—6969.

[2]张文军, 李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12 (1) :13.

上一篇:小型水库施工隐患下一篇:智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