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术(精选9篇)
妇产科术 篇1
近年来, 随着妇科疾病的普查的开展, 我国的妇科疾病呈上升趋势。在我院妇产科病房住院的患者中, 自2008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750人中, 子宫肌瘤占28%, 剖宫产占25%, 卵巢肿瘤占6.9%, 自然分娩占22%其他妇科疾病占18.1%.这些妇科疾病中需要导尿的占85%以上。所以, 导尿术是妇科护理工作常用的技术操作, 从而导尿术在妇产科疾病中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介绍在妇科疾病中导尿术的应用。
1 导尿的目的
1.1 临时性导尿临时性导尿的目的有3种 (1) 为产后病人一时性尿潴留解决不能排尿的痛苦; (2) 阴道难产手术的术前准备, 胎头吸引术、臀牵引术、内倒转术等助产者, 必须导尿排空膀胱; (3) 收集产前产后患者的尿标本, 做常规检查及尿培养。
1.2 留置导尿妇产科患者在手术前、术中及术后、产妇需要留置导尿以排空膀胱, 有助于盆腔手术野的暴露及术中避免损伤膀胱, 也便于观察尿液颜色及尿量, 提示有无输尿管的损伤。患子痫症的孕产妇在神志不清时需留置导尿观察24h尿量, 并根据病情及时送尿检查, 以观察其肾功能情况。
1.3 产时开放导尿, 产后膀胱麻痹尿潴留的产妇, 在其他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可给留置导尿并定时开放, 以锻炼膀胱的收缩及扩张功能而达到治疗。
2 导尿术在妇产科疾病的鉴别诊断
2.1 鉴别盆腔包块, 有些孕妇在妊娠3个月, 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颈导致尿潴留形成下腹包块疼痛难忍, 误认为合并盆腔肿瘤卵巢囊肿或扭转可通过导尿来鉴别。
2.2 鉴别膀胱 (1) 由于女性生殖器与膀胱、输尿管软组织相邻的关系, 特别是内生殖器周围器官或组织粘连行子宫或盆腔肿瘤切除手术, 可能导致输尿管及膀胱的损伤。通过留置导尿管以观察尿量及尿液颜色, 如为血尿或手术过程中无尿, 应警惕膀胱及输尿管的损伤。 (2) 子宫先兆破裂在分娩过程中胎先露部紧压膀胱使之充血出现排尿困难, 影响子宫收缩时使产程延长应给予导尿。并观察尿量及颜色, 如果尿的颜色为红色鉴别产妇有子宫先兆破裂的征象。
2.3 鉴别尿生殖瘘孔的大小及性质 (1) 由于难产处理不当引起尿瘘, (2) 妇科手术时盆腔内组织粘连而误伤膀胱、尿道、或输尿管引起尿瘘 (3) 生殖器晚期癌症, 结核浸润引起尿瘘 (4) 长期放置子宫托等都导致尿瘘。通过导尿术并借助美蓝实验可鉴别尿生殖瘘孔的大小及性质。
妇产科术 篇2
【关键词】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妇产科大出血;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06—02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the massive hemorrhag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CHEN Xiao—ling
Liuyang hospital in the market Hunan Liuyang 4103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emorrhage.Methods Select from August 2009 to August 2011 in our hospital accept 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the massive hemorrhage patients of obstetrics in 40 cases,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andom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22 cases in 18 cases.The team used 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for hemostatic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the use in iliac artery ligation for hemostatic treatment.Results The team in operation time,blood loss,bleeding time,hemostatic effective and uterus removal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s obvious superiority.Discuss: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massive haemorrhage,operation time is short,hemostatic quickly,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 and trauma are smaller,more beneficial to patients of the uterus,keep,hav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massive hemorrhage curative effect
產后大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根据发病的原因可分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四大类[1]。多发生于产后2小时内,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产后大出血来势急,病情变化快,病因难以准确判断,对于救治结果也难以把握,成为临床中产妇致死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使患者的损失降到最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产科大出血患者40例,32例为初产妇,8例未经产妇,年龄为25—33岁,平均年龄(28.5±1.4)岁。患者的出血原因包括23例产后大出血,其中8例为阴道分娩产后,15例为剖宫产后;3例过期流产刮宫术中大出血;5例中期引产胎盘胎膜残留刮宫致子宫大出血;9例前次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出血量为1800—2550ml,平均出血量为2150 ml,血压为60—120/40—70 mmHg。由于选用了不同的止血方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患者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休克患者在纠正休克同时,采用Seldinger技术完成股动脉置管,休克患者可经血管鞘快速注射400—800ml全血及代血浆,补充血容量,注意股动脉搏动减弱,快速游离其成为关键。将Cobra导管插入至髂总动脉的分支部位,大约在第4腰椎处。选取一侧插入同侧或对侧,随后将30—40m1浓度为76%的泛影葡胺通过压力注射器注入髂内动脉供血区,并详细了解该区域的出血部位及病变情况。通常在出血部位的图像会显示出有造影剂外溢。在出血部位明确后,通过电视监视调整导管至出血血管,并将稀释的造影剂与明胶海绵颗粒充分混合后注入靶血管进行栓塞。栓塞完成后,可抽出导管重复造影,进而观察栓塞效果。之后导管取出,并加压包扎患者股动脉的穿刺部位以防止出血。术后行24小时局部加压制动,患者经3天时间的休息后方可下地活动。
对照组则进行髂内动脉结扎术,在患者子宫下段一侧扪及搏动子宫动脉,选用大号圆针和肠线从子宫前壁开始进针,进针深度要至少达到该处子宫肌层厚度的2/3,然后从子宫后壁出针,沿阔韧带部穿过后打结;也可以在到达髂总动脉后,向下延伸到髂内、外动脉的分支点,并游离于髂内动脉0.5—1.0cm处选用7—0丝线进行两次结扎。采用同样方法对对侧进行结扎。
1.3 疗效评价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止血时间、子宫体复旧情况以及术后患者每天的体征和症状表现[2]。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 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产后流血时间明显缩短(P<0.05),止血有效率明显增加(P<0.05),子宫切除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 论
产后出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3]。产后出血的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孕产妇的体质不同而异。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腺垂体功能减退,即希恩综合征[4]。由于临床中测量和收集分娩时失血量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估计的失血量往往较实际出血量偏少,而实际产后出血发病率比估计的要高,因此,应特别重视产后出血的防治与护理工作,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孕产妇的死亡率。产后出血的DSA影像学表现如下: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DSA显示宫腔内见弥漫性造影剂外溢或局灶性造影剂外溢。可见子宫动脉增粗、扭曲,子宫动脉走向出现变异。正常状态下子宫动脉由髂内动脉发出后向下内走行,而出血后方向变为向外,向上走向,上行支及弓状动脉也随之增粗。②胎盘部分植入性产后出血:DSA表现为宫腔右侧相当胎盘植入处见局灶性造影剂浓染、外溢、形状不规则。③子宫动脉血管破裂。DSA造影在动脉期可见明显子宫动脉血管破裂征。表现在子宫动脉上行支、子宫下段切口处血管有明显造影剂外溢,同时造影剂在静脉期滞留。在子宫次全切除后出血者,可见子宫动脉及宫颈残端造影剂外溢,造成大面积造影剂聚集。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指通过经皮穿刺插管,将导管置于靶动脉,经导管注入栓塞剂阻断组织(包括肿瘤组织)和器官血流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放射介入治疗技术。有控制地将人工栓塞材料经导管注入到病变或器官的供血动脉或病变血管内,使之发生闭塞,中断血供,以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产科大出血或其他原因所致子宫大出血患者,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尽早施行。可在抗休克的同时行栓塞术。已经应用和正在研究的栓塞剂有许多种类,主要有明胶海绵、抗癌药物微囊、微球、碘油、聚乙烯醇(ivalon)、磁性微球、不锈钢圈、IBCA、无水乙醇以及中药栓塞剂等[5]。在传统上按产生栓塞的时间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栓塞剂;按栓塞作用的部位可分为大血管、中血管和末梢栓塞剂[6]。明胶海绵作为一种中效栓塞剂在妇产科疾病的放射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它具有取材方便、无抗原性、无毒性、使用方便、易致栓塞等特点。主要应用于产后出血、妇科恶性肿瘤的栓寒或其他需要中短期阻断血流的疾病。插管时应进行超选择插管,避开非靶血管,尤其是重要附属支,同时注射栓塞剂时在透视下注意掌握注射速度,防止栓塞剂的返流和误栓。栓塞治疗后患者多有栓塞后综合征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局部疼痛及恶心,呕吐等,应积极地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痛苦。
产后大出血目前治疗首选介入栓塞已成共识。介入治疗产后出血不仅在疗效上肯定,而且时间短,不良反应小。产后出血介入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全子宫切除术,且前者可有效保留子宫及附件。目前介入治療已经应用于各种产后出血的患者,如: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软产道撕裂伤所致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等。栓塞靶动脉以避开臀上动脉后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既可有效控制出血,又可避免术后臀肌坏死。需要强调的是选择介入治疗应果断迅速,才能有效抢救患者生命。研究结果显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手术时间短、止血迅速、疗效显著且创伤较小,更有利于患者子宫的保留,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丽颜,陈勉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02(12):154—155.
[2] 曾俊明.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48—149.
[3] 高志英,邹杰.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临床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5):338—339.
[4] 刘艳红.介入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9):83—84.
[5] 曾银.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8):293—294.
妇产科术前谈话的技巧和艺术 篇3
如何更好地进行术前谈话, 已成为每一个妇产科医生必须研究的课题。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妇产科医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生物医学的疾病, 而是现代社会生物医学的患者。人具有社会性, 客观上要求妇产科医生在术前谈话之前, 不仅仅是与患者和孕妇的简单接触, 而是接触具有社会性人的群体。因此, 要达到术前谈话的目的, 不仅要掌握适当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高超的谈话技巧和艺术, 这和妇产科手术水平一样重要, 也是一门艺术。为此, 一个优秀的妇产科医生, 不仅要会做好手术, 同时更应该重视术前谈话技巧和艺术。
要掌握好谈话的技巧和艺术, 不能简单理解为光用嘴说, 实际上我们在平时医疗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患者都在观察着和感受着。我们认为要真正掌握术前谈话的技巧和艺术, 首先要利用妇产科医生的形体语言, 那就是要求我们牢记吴阶平院士名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其次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最新进展,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患者及其家属的知识文化背景的差异。
术前谈话首先必须提前通知患者及其主要可负法律责任的亲属或单位负责人, 约定明确的谈话时间和地点。如果为急诊剖宫产或妇科急诊剖腹探查术, 也要在较正规的医疗场所进行。主持术前谈话的妇产科医生必须是非常熟悉患者病情的主治医生, 危重患者或重大、复杂手术需科室或院负责人参加。
术前谈话内容一般包括患者疾病的诊断情况、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式选择依据、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拟采取的预防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的有效措施、手术治疗的预后和经费估计等方面。谈话前妇产科医生必须克服和消除一些不良心理状况: (1) 为锻炼手术技巧而手术:常见于一些年青、欠成熟的妇产科医生, 往往急于求成, 对患者缺乏爱心, 手术指征把握不严。预防措施是要坚持严格的三级查房制度。 (2) 为了单纯提高经济效益, 盲目扩大手术范围, 勉强开展一些危重患者、复杂的妇产科手术。防范措施是加强医院等级制度和医院管理水平。 (3) 个人英雄主义, 忽视妇产科手术团队精神, 突出个人作用, 忽视甚至贬低他人的作用。只有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前提下, 才能做到术前谈话时不说大话、不说假话, 否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也才能充分、准确地展示自己的术前谈话内容、技巧和艺术。
术前谈话的目的是要通过谈话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 (1) 妇产科手术治疗的集体团队精神和作用; (2) 赢得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的信任; (3) 让患者感觉到她已享受到最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4)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风险性; (5) 消除对手术风险的恐惧心理, 了解医生防御风险的措施和能力, 以及抵御风险能力的有限性; (6) 综合和持续治疗的可能性; (7) 手术治疗效果的滞后表现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体会如下:
1 妇产科手术治疗的集体团队精神和作用
手术前经常会有患者及其家属问医生:“某医生, 是您给我做手术吗?我就相信和要求您给我做手术。”其实任何一个妇产科手术不是某个医生一人可完成的, 一次成功的妇产科治疗凝聚着许多医生、护士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因此, 术前谈话一定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妇产科治疗的集体团队精神和作用, 不要过分强调医生个人的作用, 否则会造成患者的误解, 也不利于妇产科治疗集体的团结。
2 赢得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的信任
患者及其家属在和医生约定术前谈话和签字时常常具有这样的心态, 即想通过这次谈话, 充分了解患者入院以来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是否诊断清楚, 在这里手术治疗成功的把握性有多大, 术后护理水平怎样?因此, 在谈话时他们可能会问患者到底是什么病?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前你们遇到类似情况吗?做过类似手术吗?有些情况患者通过其他途径已有一定了解, 但不一定很全面。谈话时妇产科医生一定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真诚客观地讲述对该患者的主要诊断过程及诊断结果, 不能够肯定的, 需要手术探查、术后病理确诊的病例, 应该重点讲述疾病对人体的损害程度、探查方案以及为什么要探查。要充分向他们介绍自己在诊断、治疗该疾病的过去经验, 可举例说明, 充分介绍参加治疗组医生、护士的能力和信心, 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手术前我们对患者的病情认真负责、诊断准确、信心充足、准备充分。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我们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的特色和水平, 从而使他们相信手术成功的可能性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让患者感觉到她已接受到最佳时机、最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患者及其家属对其疾病明确了诊断和治疗目的后, 还会有能否不采取手术治疗, 是否必须马上手术, 采取哪一种手术方法好等想法。如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很多, 什么情况下手术, 采取什么手术方法, 有时难以确定, 有的患者认为腹腔镜好, 有的说开腹好, 有的说阴式子宫切除好。妇产科医生术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掌握的手术技术, 拟定最佳手术时机和方法, 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清利弊, 征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妇产科术 篇4
关键词脐静脉插管术新生儿窒息抢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08
资料与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82例窒息新生儿需静脉注入抢救药者,其中青紫窒息44例,苍白窒息38例。根据Apgar评分法4~7分44例,0~3分38例,所有病例在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的情况下,需要静脉注入抢救药物的,均为其迅速建立有效的脐静脉通路。
准备物品:选用一次性硅胶管、12号针头、5ml注射器、血管钳、剪刀、缝合针、丝线、肝素生理盐水(1U/ml)、无菌小孔巾齐及各种抢救药物和器械。
操作方法:新生儿置于辐射保温台预热至(37.0℃),消毒脐部及周围皮肤,距脐根部约1.5cm处剪断脐残端,取仰卧位,约束四肢,铺巾,先确定脐静脉的位置,在脐切面的“11点钟~1点钟”处见一条腔大,壁薄,扁形的脐静脉,将脐静脉导管尾端与装有肝素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将生理盐水也充满导管,确保导管内无空气后再用,用血管钳将脐带拉直,导管前端与脐静脉对齐,旋转缓缓插入,导管达到预定深度时,回抽注射器,有血液流出,证明导管已插入脐静脉。再根据医嘱用注药注射器吸取药液后接在硅胶管上注药,用丝线将插管固定于脐带组织,用胶布粘成桥状以固定导管,用无菌纱布包好脐带断端。
结果
82例窒息新生儿需静脉注入抢救药者,脐静脉插管82例,插管成功82例抢救成功81例其中1例新生儿重度窒息Apgar评分1分钟评1分,家属强烈要求放弃治疗,脐静脉插管率达100%,抢救成功率98.7%,证明脐静脉插管术能为抢救赢的了宝贵时间。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1],是导致围产期死亡和脑损伤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受重度窒息发生率及复苏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死亡率低者3.0%,高者达16.0%[2]。目前,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是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即:①气道通畅;②建立呼吸;③恢复循环;④药物治疗;⑤评价复苏有效指征[3]。上述程序几乎在同一个时间顺序进行,而及早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正确输入抢救药物,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新生儿窒息是产房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脐静脉給药在抢救新生儿窒息时能保证急救药物及时准确的进入体内。由于抢救时药物治疗往往是在清理呼吸道,建立正常呼吸、循环的同时或之后进行,此时胎儿端脐血管内血液已流入新生儿体内,脐血管塌陷,血管辨认困难,若用普通穿刺针从华通氏胶外部进行穿刺,成功率极低;脐静脉插管术直接从脐带断面插入静脉,迅速静脉用药,建立好静脉通道,能够保证及时、准确的应用抢救药物,避免了因一般注射针尖斜面易刺透血管壁、针头不易固定的弊端,而且反复穿刺药物进入困难,影响复苏效果,延误抢救时机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近年来,我科采一次性硅胶管经脐静脉插管给药。体会到此法操作简便,不损伤血管,易固定,给药速度快,且不受重度窒息儿脐静脉血管萎陷的影响,减少新生儿穿刺的困难。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绝对严格无菌操作,严格防止脐静脉感染。目前产科抢救窒息新生儿值得推广的静脉通路建立方法。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0.
2王德智,刘棣临,金志魁,等.新生儿窒息及子宫切除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华妇产科杂志,1991,26:195.
妇产科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整群选取的72例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 72例患者均于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其中观察组3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20岁, 最大的58岁, 平均年龄 (38.5±3.21) 岁;入院治疗时间最短的2 h, 最长的32 h, 平均治疗时间 (11.5±1.4) h;出血量为1 000~3 864 m L, 平均 (2 021.35±398.75) m L;出血原因:阴道分娩5例, 剖宫产9例, 人工流产8例, 子宫肌瘤术4例, 宫颈癌术4例, 恶性葡萄胎术3例, 卵巢癌3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21岁, 最大的59岁, 平均年龄 (39.6±3.54) 岁;入院治疗时间最短的2.5 h, 最长的34 h, 平均治疗时间 (12.4±1.2) h;出血量为1 000~3 885 m L, 平均 (1998.56±405.38) m L;出血原因:阴道分娩7例, 剖宫产11例, 人工流产6例, 子宫肌瘤术3例, 宫颈癌术4例, 恶性葡萄胎术2例, 卵巢癌3例。
入选标准: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无严重肝、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意识清醒[1]。该研究为所有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法, 获得其同意与配合, 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开始前为每位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观察其各项生命指标, 了解产妇的家族病史或孕产史、对其疾病风险进行评估[2]。为其建立独立系统的档案资料, 做好详细记录。
(1) 对照组36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法。危重患者必须立即急救, 进行心脏复苏;同时对产妇予以补血、补液、抗休克、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其病情好转情况, 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应进一步采取治疗措施, 如盆腔内动脉选择性结扎术等。也可根据患者意愿实施子宫切除术[3,4]。
(2) 观察组36例患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操作方法:选取患者右股动脉进行穿刺,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优维显, 穿刺成功后, 对患者的出血血管和子宫动脉进行造影, 了解其出血部位、范围。选用导丝将明胶海绵颗粒[5]导入患者子宫动脉内, 栓塞子宫动脉。再次对患者的出血血管和子宫动脉进行造影, 观察栓塞以及止血情况, 确保止血成功且无其他出血点后拔出插管, 加压包扎穿刺点, 术后患者保持平卧, 最少24 h。严密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变化, 予以抗生素治疗和营养支持。24 h后患者血压平稳, 且监测无活动出血症状时, 则可转入常规病房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6]。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止血时间、止血有效率 (治疗24 h后患者血压平稳, 出血情况停止) 、子宫切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后患者出现休克、出血、抽搐等不良反应) ,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束后, 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软件对两组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 录入过程中确保真实客观, 以95%作为可信区, 止血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 χ2检验比较;止血时间等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观察组止血有效率 (86.11%) 明显高于对照组 (41.67%) , P<0.05;子宫切除率 (13.89%) 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8.33%) 明显低于对照组 (58.33%, 36.11%) ,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1。
(2) 观察组的止血时间为 (1.56±0.59) h, 对照组的止血时间为 (7.68±1.55) h, 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22.140 6) 。
3 讨论
妇产科急症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且病情较严重, 如不及时治疗, 患者容易发生休克甚至死亡。造成妇产科急症出血的原因较多, 主要有血管畸形、子宫创伤、妇科肿瘤等。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应秉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 及时止血是最关键的治疗环节。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药物保守治疗, 在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止血、抗生素药物、补血、补液、抗休克、吸氧等常规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对患者行盆腔内动脉结扎术, 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经患者同意予以子宫切除术。该类方法给患者身体和心理上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创伤, 影响患者恢复和日后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治疗中,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也称栓塞治疗, 是经动脉或静脉内导管将栓塞物有效地注入到病变器官的供应血管内, 使之发生闭塞, 中断供血, 达到控制出血、治疗肿瘤和血管性病变以及消除病变器官功能的目的。
该研究主要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效果, 采用的栓塞物为明胶海绵, 明胶海绵为常用止血剂, 注入血管内造成继发性血栓形成。可消毒, 无抗原性, 可按需要制成不同大小的颗粒或小条, 容易获取且经济实惠, 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栓塞中。张利珍[8]研究了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效果, 证实了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具有止血快、疗效佳、保留子宫率高的特点。该研究结果显示, 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 患者的止血时间明显缩短, 且患者子宫切除率为13.89%, 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子宫切除率 (58.33%) , P<0.05。说明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具有止血快、保留生育功能的特点;同时,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止血有效率高达86.11%, 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止血有效率 (41.67%) , 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8.33%) 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36.11%) , P<0.05。说明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具有效果好, 安全性高的特点。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8]。
综上所述, 对保守治疗无效的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72例作为该的研究对象, 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36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法, 观察组36例患者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止血时间、止血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观察组止血有效率 (86.11%) 明显高于对照组 (41.67%) , P<0.05;止血时间 (1.56±0.59) h明显短于对照组 (7.68±1.55) h, P<0.05;子宫切除率 (13.89%) 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8.33%) 明显低于对照组 (58.33%, 36.11%) ,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妇产科,急症出血,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艳红.介入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9) :83-84.
[2]夏淑琴, 熊鑫, 王进, 等.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妇产科急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 :304-305.
[3]熊斌, 郑传胜, 王奇, 等.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后出血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 (8) :630-632.
[4]邢振宇.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科急症出血37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4) :146-147.
[5]顾月君, 边秀珍, 裘文华, 等.急诊动脉栓塞救治产后子宫大出血18例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1) :171-172.
[6]陈光虹.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80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23) :107-108.
[7]张利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3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1) :51-52.
妇产科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53岁, 平均年龄 (33.2±5.6) 岁, 患者出血原因:剖宫产后出血9例, 流产后出血4例, 功能性出血6例, 阴道分娩后出血1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1~54岁, 平均年龄 (33.9±5.6) 岁, 患者出血原因:剖宫产后出血8例, 流产后出血5例, 功能性出血7例, 阴道分娩后出血10例。排除患有严重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和出血性疾病患者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给予患者常规宫缩素和止血药进行药物治疗, 若出血情况无改善, 行子宫切除术或盆腔内动脉结扎术等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保守治疗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操作方法为:使用Seldinger插管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 采用导管插入双侧骼内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充分显示子宫动脉和出血血管, 明确出血情况;通过同轴导丝将导管引导至子宫动脉内, 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行动脉栓塞;经造影检查止血成功后, 观察是否存在其他出血点, 若不存在, 拔出动脉插管, 加压包扎穿刺部位, 指导患者平卧≥1 d;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 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若止血效果较差, 则转为子宫切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包括患者手术时间和止血时间等) 、治疗效果 (即止血成功情况) 和患者子宫切除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止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止血成功28例, 治疗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中止血成功22例, 治疗有效率为73.3%。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两组子宫切除率比较观察组中止血失败2例, 均行子宫切除术治疗, 子宫切除率为6.7%, 对照组中止血失败8例, 行子宫切除术治疗, 子宫切除率为26.7%。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妇产科急症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 从广义上讲包括产科阴道出血和除生理性月经外生殖系统各器官的出血, 是临床妇产科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 也是妇科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2]。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典型特点为发病较急, 病情危重, 变化较快, 临床主要包括阴道流血和腹腔内出血, 前者常见表现为月经过多、过频, 不规则阴道出血伴有下腹疼痛或尿妊娠试验阳性等[3], 后者典型症状为失血和腹痛, 若出血症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后果严重, 所以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需在短时间内接受临床检查, 作出诊断并及时接受临床治疗, 一旦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 则不得不行子宫切除术治疗, 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部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多采用手术治疗, 当前环境下临床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急症出血的手术方法主要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目前介入放射学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也被称为栓塞疗法, 具有全程影像引导和选择性靶血管插管技术, 能够大大提高栓塞的准确性和可控性, 与临床保守疗法相比, 具有微创性、手术时间短、止血快、可重复性强和定位准确等优势, 治疗效果良好,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术中需认真观察出血部位附近凝血块, 预防出现误栓情况并避免损伤卵巢, 预防术后并发症。为进一步研究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疗效, 本院选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展开临床研究, 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时间、治疗有效率和子宫切除率等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 患者手术时间短、止血速度快, 患者转手术治疗情况较少, 临床疗效显著, 应用价值高。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60例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时间以及治疗效果和子宫切除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止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子宫切除率为6.7%, 对照组患者子宫切除率为2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妇产科急症出血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止血时间, 患者子宫切除率低, 治疗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妇产科急症出血,保守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亚, 周琴, 王世宣.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女性的妇科出血问题.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5) :4137.
[2]孙鼎强, 李玉伟, 李云辉, 等.介入栓塞术在妇产科出血急症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9) :3366-3367.
妇产科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剖宫产后再次行妇产科手术患者, 年龄23~50岁, 平均年龄 (36.52±4.17) 岁, 所有患者均有剖宫产史。A组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 40例) 再次手术类型:卵巢肿瘤手术14例, 子宫肌瘤手术10例, 异位妊娠手术8例, 二次剖宫产8例;B组 (新式剖宫产术式, 25例) 再次手术类型:卵巢肿瘤手术6例, 子宫肌瘤手术7例, 异位妊娠手术7例, 二次剖宫产5例;C组 (子宫下段剖宫产, 25例) , 再次手术类型:卵巢肿瘤手术7例, 子宫肌瘤手术7例, 异位妊娠手术6例, 二次剖宫产5例, 三组患者年龄、再次手术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麻醉方法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 仰卧体位, A组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 撕开皮下脂肪后剪开筋膜, 将腹直肌钝性分离, 之后纵形剪开膀胱、子宫及腹膜, 并反折腹膜, 子宫操作与常规操作相同;B组采用新式剖宫产切口;C组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进行。对三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粘连、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与B、C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注:与B组、C组比较, aP<0.05
2.2 A组术中盆腹腔粘连、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例 (7.5%) 、2例 (5%) , B组术中盆腹腔粘连、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例 (16%) 、5例 (20%) , C组术中盆腹腔粘连、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例 (28%) 、10例 (40%) , 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C组 (P<0.05) ;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 (P<0.05) 。
3 讨论
在剖宫产手术操作中, 可导致纤维组织沉积、腹膜损伤等, 进而导致盆腹腔粘连等症状, 同时外源性异物、腹膜炎症及机械损伤等均可导致腹膜表面严重损伤[2]。间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等为腹膜的构成部分, 当腹膜损伤后, 主要可通过三种来源实现间皮细胞再生:切口边缘间皮细胞的再生、腹膜下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及血管周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的转化, 因此损伤后腹膜表面可出现上皮化, 进而形成新的腹膜。然而腹膜愈合速度较慢, 同时对缺血、挤压等较为敏感, 因此极易出现炎症反应[3];而在手术剥离、撕拉时, 亦会导致机械损伤及组织缺血等, 而一旦术中沉积增加及局部纤维蛋白降解能力下降, 可导致粘连反应等, 导致手术风险及操作难度的增加[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剖宫产术式的选择对于再次妇产科手术的操作有着重要影响,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C组, A组患者腹腔粘连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等发生率明显小于B组、C组 (P<0.05) 。传统剖宫产切口多为纵形切口, 需要将腹壁各层逐层切开, 之后缝合, 同时术后产生的机械牵拉等可导致较为严重的刺激, 而术后缺血坏死症状、异物反应等均会导致腹腔粘连的发生。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较短, 同时疼痛较轻, 术后患者可快速恢复, 然而在操作中, 钝性分离导致的机械伤、参差不齐的撕拉切口等可对腹膜切口游离造成影响, 并导致盆腹腔粘连的发生。而改良后的新式切口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 同时不会对筋膜下血管造成损伤, 血管神经良好保留, 机械损伤明显减少, 在缝合中亦不会引起缺血坏死等, 因此能够明显降低盆腔粘连的发生。
综上所述,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能够有效避免盆腹腔粘连的发生, 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可作为有效的剖宫产术式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方法 90例剖宫产后再次行妇产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前次剖宫产术式分为A组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 40例) 、B组 (新式剖宫产术式, 25例) 、C组 (子宫下段剖宫产, 25例) , 对三组患者手术时间、腹腔粘连、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等均明显短于B组、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腹腔粘连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例 (7.5%) 、2例 (5%) 明显短于B组4例 (16%) 、5例 (20%) 、C组7例 (28%) 、10例 (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相较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式,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有助于提高再次妇产科手术成功率, 减少手术时间、腹腔粘连及术后并发症发生,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式,再次妇产科手术
参考文献
[1]王科娜.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江苏医药, 2013, 39 (10) :1186.
[2]苏卫贤.不同剖宫产术式二次剖宫产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5) :887.
[3]王秋媛.116例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妊娠剖宫产影响的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32) :5098.
妇产科术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妇科手术患者9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 按初次剖宫产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47例) 与观察组 (48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2~43岁, 平均年龄 (29.5±4.4) 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4~45岁, 平均年龄 (30.2±4.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以上两组患者初次剖宫产时均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在初次剖宫产时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于腹部行纵切口进行手术;观察组患者初次剖宫产手术采用新式改良剖宫产术, 于切开皮肤后依次分离皮下脂肪并剪开筋膜层, 进行腹直肌钝性分离, 行腹膜、膀胱子宫反折腹膜纵向切开, 后按照传统手术方法进行子宫手术操作, 最后依次缝合腹膜、筋膜层、皮下脂肪及皮肤。在患者再次进行妇产科手术时, 严格按照患者病情实施对症治疗, 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术后排气及切口感染情况。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再次妇产科手术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切口感染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腹腔粘连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2]腹腔粘连分级判定:0级表示无腹腔粘连情况;Ⅰ级表示切口同网膜粘连较少, 且易发生分离;Ⅱ级表示存在多处粘连, 且分离过程中有溢血情况;Ⅲ级表示粘连面积>60%, 分离较为困难, 会出现严重出血;Ⅳ级表示粘连面积为70%以上, 且粘连紧密、分离困难。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再次妇产科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腹腔粘连情况对比观察组腹腔粘连0级12例, Ⅰ级15例, Ⅱ级18例, Ⅲ级3例, Ⅳ级0例;对照组腹腔粘连0级4例, Ⅰ级11例, Ⅱ级23例, Ⅲ级6例, Ⅳ级3例, 观察组患者腹腔粘连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3讨论
在当前麻醉方式、手术操作水平有效提升及社会观念逐渐转变的情况下, 剖宫产率呈现上升趋势, 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 且容易发生腹腔粘连情况, 造成再次妇产科手术的难度上升, 降低了手术成功率[3]。另外, 在腹膜无法快速愈合的情况下, 受到挤压、失血等因素的影响, 容易出现多种炎性反应[4], 严重影响产妇康复及预后。
临床以往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术后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 且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较高, 同时也可能会引发产妇近期或远期并发症, 对患者性生活及预后影响较大[5]。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借助于腹腔镜技术, 依照患者阴道生理特点进行手术操作, 对患者造成的机体损伤较小, 同时并不会影响患者腹腔及盆腔正常生理结构, 患者恢复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初次剖宫产采用新式改良剖宫产术, 结果表明观察组再次妇产科手术时间耗时短于对照组且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腹腔粘连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可有效缩短再次妇产科手术耗时、有效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及腹腔严重粘连情况, 同时并不会对再次手术产生较大影响, 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方法 95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妇科手术患者, 按初次剖宫产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47例) 和观察组 (48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 观察组采用新式改良剖宫产术, 对比两组患者再次妇产科手术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再次妇产科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腹腔粘连程度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对再次妇产科手术影响较小, 可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式,再次妇产科手术,腹腔粘连
参考文献
[1]苏卫贤, 郎文君.不同剖宫产术式二次剖宫产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5) :887-888.
[2]陈玲.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2) :5076-5078.
[3]黄浓香, 黄姣莲.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1) :1484-1485.
[4]屈爱英.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研究.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3) :3047-3048.
妇产科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9月妇产科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 年龄20~55岁, 平均38岁;手术时间平均80min;其中剖宫产28例, 子宫全切术22例。对照组患者, 年龄22~58岁, 平均36岁;手术时间2h;其中子宫全切手术26例, 剖宫产2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对肝、肺、心、及肾功能等器脏进行常规检查, 检查结果表明, 术前患者的体温及血常规均正常,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手术进行麻醉、诱导期内给予其患者静脉注射头孢呋辛1g, 于术后的6 h内, 重复给药1次;对于进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 外加甲硝唑;对照组患者在麻醉的诱导期间给予头孢呋辛1g, 静脉滴注, 并常规用药头孢呋辛, 每天药量为3g, 静脉滴注4d后, 改用口服抗菌药物, 直至拆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最高体温、平均退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药物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平均最高体温37.3~39.0℃, 平均退热时间51h;观察组患者平均最高体温37.0~38.2℃, 平均退热时间42.5~49.0h。对照组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 平均剂量12.0g, 5例患者出现恶心或者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 平均住院时间11d, 平均药物费用3000元;观察组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 平均剂量3.5g, 无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出现, 平均住院时间8d, 平均药物费用1300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妇产科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意义
在妇产科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由于妇科手术多数是涉及阴部, 而且易于受肛门及尿道细菌的感染, 加上术前的常规擦洗工作难以对阴部的病原菌进行消除, 使得手术干扰的防御机制减弱, 导致阴部内的致病菌发生转变, 加大了女性患妇科疾病的危险[3]。其次, 女性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 手术主要在腹部的下部位进行手术, 加上手术的创伤较大, 术中出血量也较多, 羊水污染及胎膜早破等因素均影响了病患的健康, 患者术后对饮食的控制不注意, 或者由于留置腹腔引流或者导尿等原因, 造成其的抵抗力下降, 加大了感染的可能性。最后, 妇科肿瘤病患在进行手术过程中, 也容易引起感染, 部分肿瘤病患因术后感染而导致死亡[4]。因此, 妇科围术期应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降低病患术后的感染率, 对提高其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体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3.2 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怎样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选择何种药物进行预防, 就要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不同的药物对于患者的预防结果也是不同的。例如, 克林霉素, 对于葡萄球菌及厌氧菌等G球菌导致的感染有较好的预防, 但同时, 由于术后的厌氧菌减少, 病患将引起伪膜性肠炎;且克林霉素的价格较为昂贵, 因此, 不考虑其作为预防妇产科术后感染的用药。而头抱菌及奥硝唑具有抗菌性强、不良反应较小、价格适中等优势, 对于减少妇产科术后的发病率及感染率有较好的疗效[5]。此次分析的抗菌药物药物, 就是采用头孢唑林钠, 进行子宫全切除患者外用奥硝唑进行辅助预防, 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3.3 药物的效果分析
由于预防用药的方法不同, 药物发挥的预防效果存在差异。因此, 本研究认为,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应该是在患者的切口受到污染之前, 或者是切口受到污染后较短时间内, 给患者使用, 并不是在手术结束之后, 才给病患使用[6]。两组病患均及时使用少量的抗菌药物, 不仅减少了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 而且还缩短了患者住院的时间, 预防的效果也较好。
3.4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时间
围术期的合理用药时间, 指的是自术前的半小时至使用抗菌药物1次静脉滴注的时间范围内为佳[7]。在这段时间内, 可以确保组织中及血清内的抗菌药物在出现污染前, 就能有效及时地达到药物的有效浓度。若在手术2d之后, 对没有受到感染的切口进行抗菌药物的预防, 已经没有必要了, 因此需要在适合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抗菌药物的预防, 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 应重视对抗菌药物预防性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加强预防病患免受感染的措施, 包括提高患者手术的耐受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医生应该严格规范手术的操作流程, 患者应给予积极地配合, 确保用药的及时与准确性, 减少细菌对病患的感染, 有效确保患者的身体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在妇产科围术期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9月妇产科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在手术进行麻醉、诱导期内给予头孢呋辛1g, 静脉注射, 于手术之后的6h内, 重复给药1次;对于进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 外加甲硝唑;对照组患者在麻醉的诱导期间给予头孢呋辛1g, 静脉滴注, 并常规用药头孢呋辛, 每天药量为3g, 静脉滴注4d后, 改用口服抗菌药物, 直至拆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最高体温、平均退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药物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平均最高体温37.3~39.0℃, 平均退热时间51h;观察组患者平均最高体温37.0~38.2℃, 平均退热时间42.5~49.0h。对照组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 平均剂量12.0g, 5例患者出现恶心或者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 平均住院时间11d, 平均药物费用3000元;观察组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 平均剂量3.5g, 无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出现, 平均住院时间8d, 平均药物费用1300元。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 感染率为9.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4%, 感染率为3.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抗菌药物在妇产科围术期的应用将起到预防伤口感染的作用, 降低病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程度, 降低了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及病发率;使其缩短了住院的时间, 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 病患身体恢复的情况也比较理想。
关键词:抗菌药,妇产科, 医院,围术期,预防
参考文献
[1]梁建敏.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560例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23) :15-23.
[2]吴松武, 蔡德, 许晓丹.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26 (4) :5-12.
[3]王华莉, 杨惠君, 张小霞.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时间与疗效[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6) :26-35.
[4]魏小丽, 宋丽鑫.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4) :6-12.
[5]何美清.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2) :17-25.
[6]赵状平.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现状及循证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5 (4)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