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论文(精选8篇)
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论文 篇1
本研究通过分析目前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方式, 找出目前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赔付资金来源, 赔付方式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措施和政策提供参考, 并为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课题中标单位为样本, 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座谈、访谈等方式获取各中标单位临床试验药物基地近3年临床试验相关数据, 结合文献研究及现场调查的结果, 确定目前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赔付方法和标准。
2 临床试验及不良事件发生概况
2.1 被调查机构临床试验内容和经费来源
从被调查的12家机构情况看, 试验机构主要研究的药物种类集中分布在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抗肿瘤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用药。
从试验药物项目经费来源看, 我国药物研发的经费基本来源于药品企业, 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极少, 尚未有其它方面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说明我国药物研发主要还是企业行为, 从相关的资料了解到我国的药物研发主要是仿制药, 表明我国的研发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说明我国政府在创新药物的引导、投入方面的力度不够;药物研发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抗风险能力较差, 不利于整个创新药物研发水平的提高。
2.2 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发生
按照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程度, 将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分为严重不良事件和不良事件。从被调查的12家试验机构所承担的试验项目来看, 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均有所发生, 且发生不良和严重不良事件例数均超出被访专家认为的合理范围。
3 临床试验及不良事件赔付调查
3.1 创新药物不良事件赔付资金来源、渠道以及筹集方式
在对12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发生不良事件赔付责任现状调查中, 目前所有机构出现的不良事件都由申办方承担;有8家 (其中有3家机构在调查中引入了商业保险) 机构负责人认为应引入商业保险, 见图1。
3.2 创新药物不良事件赔付资金来源、渠道以及筹集方式
为了降低申办方开发创新药物的风险, 各专家认为应采取多渠道筹集赔付资金。从统计的结果看, 几乎所有机构被调查者认为建立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可行且必要;其次, 建立药物临床试验风险基金占7人;另外, 有小部分认为可以从项目提取一部分坏账准备金或由政府设立药物临床试验救济补偿金, 见图2。
3.3 创新药物不良事件赔付方式、赔付标准
3.3.1 赔付方式选择。由于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 为了降低药物研发的风险, 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药物临床试验顺利进行, 12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人中有11人认为应建立不良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有10人认为应设立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有9人认为应制定不良事件赔付标准;各有8人认为应成立不良事件鉴定机构和制定不良事件损害分级标准;还有3人认为应建立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补偿救济制度。
3.3.2 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标准从调研中发现, 被调查者认为应补偿因生命、身体及健康导致财产损失、精神伤害, 因此其范围应包括医药费、残障生活补助、抚养金、丧葬费等多个方面。但具体补偿项目应根据不同药物临床试验特点, 结合国家有关法规制度, 明确赔付的标准和赔付的内容, 做到有法可依。
3.3.3 创新药物不良事件赔付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与12家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 针对药物临床试验赔付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各位专家一致认为应成立专门的组织加强对资金的分配和管理。一方面, 制定赔付资金的使用和拨付程序,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根据制定的赔付标准实施划拨。另一方面, 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保证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顺利进行。
4 讨论与建议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引导建立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
我国目前创新药物研发引入保险的项目比较少, 一方面是国家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是申办企业自身没有投保意识, 这是因为投保将增加企业的额外投入;且由于开设这个险种的保险公司极少, 保险公司基于自身的利益不会主动设立此险种。因此, 政府应充分调研, 从法律制度方面引入切实的机制促进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的发展;申办企业也应该从维护受试者的权益出发积极投保;保险公司可根据相关数据设立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经过一段时间, 逐渐将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作为创新药物研发应对不良事件赔付的重要手段。鉴于目前我国药物研发的现状, 本研究建议建立以基金救济和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作为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赔付制度。在前期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还没有完全形成时以基金救济为主, 作为主要的赔付手段, 同时鼓励并以法律的形式要求企业在进行药物研发时要对药品进行投保;并逐渐形成以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为主的商业保险模式, 同时以基金救济为辅的赔付模式。
4.2 完善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认定程序和赔付标准, 做到有法可依
目前出现了药物不良事件后没有相关的法律权威机构进行伤残的鉴定, 造成受试者得不到及时的救助, 严重影响了受试者的身心健康, 不利于药物的研发的情况。因此, 应组成鉴定专家库, 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审定裁决, 将其结果作为双方认定赔付的依据。同时, 由于我国还没有一个关于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的标准, 这是受试者受到伤害后没有得到一个合理补偿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建议根据受试者受到侵害的伤残情况制定不同的赔付标准, 主要从医疗、经济、伤残等级进行赔付, 见表1。
4.3 赔付资金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筹集和承担
根据我国整体药物研发实力较弱的现状, 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药物临床试验风险基金。由于企业是药品研发、生产、销售、获利的主体, 应以企业为主建立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风险基金, 基金来源于企业前一年度销售金额按比例提取的资金。同时从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项目预算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坏账准备金。
从政府角度应加大投入,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作为发生药物临床试验时应对发生的不良事件的救助资金。
从社会角度, 创新药物研发的顺利实施对整个社会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但目前我国除了企业, 其它群体对于创新药物研发的主动性不是很强, 因此本研究建议政府应积极宣传, 促进社会积极参与创新药物的研发, 通过社会集资捐助, 募集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救助资金。
参考文献
[1]盛红彬, 黄登笑, 陆逸雁, 等.建立我国ADR补偿救济制度的探讨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 30 (8) :50-51.
[2]梁伟雄.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损害补偿问题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 10 (10) :1198-1200.
[3]李见明, 孙振球, 高荣, 等.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 (6) :473.
[4]June P, Altman DG, Egger M.Systematic reviews in health care: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Bio Med J, 2001, 323 (7303) :42.
[5]Prady SL, Richmond SJ, Morton VM, et al.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STRICTA and CONSORT recommendations on quality of reporting for acupuncture trials[J].Aplos One, 2008, 3 (2) :1577.
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论文 篇2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
一、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二、医疗器械使用人员或维修人员发现可能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时,应及时向物资设备处或医务处报告,并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三、物资设备处及时调查、收集、整理报告表,经讨论核实后及时向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
四、发现严重的或普遍使用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案例,应及时通知院领导及相关使用科室,同时通知供应商和生产厂家。
五、未经国家药监管理局公布的不良事件监测资料,不得向国内外机构组织学术团体或个人泄漏。
六、物资设备处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对于引起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记录保存到医疗器械上标明的使用期限后2年,并且记录保存期不少于5年。
物资设备处
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论文 篇3
关键词: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制度
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具有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成功研制一种创新药物需要进行较长的临床试验, 而临床试验发生不良事件存在不可预见性, 临床试验伤害在所难免。目前我国对于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还没有统一、标准的赔付保障体系, 赔付资金的来源、渠道以及筹集方式尚不明确, 赔付机制建立尚处在初步阶段, 这对于临床试验的顺利进行, 保护受试者的合法权益极为不利。本文通过梳理现有国际新药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制度, 以期为未来我国新药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制度建设以及标准制定提供借鉴思路和方法。
1 国际临床试验的相关法律制度
为了保护受试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药物临床试验, 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纽伦堡法典》是以道德、伦理、法律的标准评价临床试验的第一部法律。其中规定了参与临床试验的必要前提是受试者必须是自愿同意的。1964年《赫尔辛基宣言》则被认为是制定临床试验的根本准则。诸如:受试者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应保护受试者的隐私, 试验中对受试者的身体、精神和人格影响降低到最小, 必须告知受试者试验的目的、方法、利益和潜在危害可能承担的痛苦等。《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中指出:应确保受试者因试验受到伤害时, 有权得到相应的免费治疗或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援助, 以补偿对他们造成的损伤。如果由于参与研究而死亡, 其扶养人有权获得赔偿。受试者不得被要求放弃赔偿的权利。临床试验必须考虑受试者的合法权益, 对出现的不良事件必须进行相应的赔付。
2 国外实施现状
2.1 美国
美国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和制定了药物不良反应受害者赔偿机制和法律。《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及《侵权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项重要法律根据。在赔偿机制方面, 美国采取了保险模式和市场份额责任模式, 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向药品生产厂家索取相应的赔偿。即使药品符合监管标准要求, 生产企业仍需为不良事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损失, 达到保护药品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在法律框架下, 美国建立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该系统包含了所有新药上市后所有的不良反应事件和用药错误的信息。美国有90%的以上的药物不良事件报告都来自于药品生产企业。通过这个系统, 医务人员发现用药不良事件时既可以把信息反馈给卫生管理部门, 也可以反馈给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收到报告就必须把信息按要求提交给卫生管理部门。这一系统不仅可以监测新药上市后的新出现的安全问题, 而且也评价一个药品生产企业是否按照规定报告管理信息的情况。当一个新药获批, 药品审评研究中心和生物制品审评研究中心的临床评审专家就会依据系统里的信息来评估药品的安全性。进而就发现的问题, 采取措施, 提高药品的安全性保护公众健康。
2.2 瑞典
瑞典采用集团保险的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其保险制度包括两种非强制性的制度, 一是病人伤害保险制度, 二是药品保险制度, 其适用范围较宽, 适用于所有与药品、医疗相关的受害者。其中, 后者的范围更宽, 在合法的范围内, 不管是药物成分还是不可控因素等, 均可申请赔偿。
在补偿额度方面, 补偿内容如有其他救济制度给付, 不得重复补偿, 且补偿有上限。每年近万件的申请中, 约45%获得赔付。其中来源主要由制药企业依据市场占有率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来筹集。由受害者、医生或者医院提出申请, 由药物伤害委员会审议后, 保险公司进行支付。
2.3 德国
德国依据《药事法》, 于1973年由联邦卫生部起草制定了以保险和基金相结合模式为主要思路的《药事法危险与基金配合制度》。此法规定, 此种补偿救济仅适用于对死亡或身体健康损害时的赔偿, 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用、劳动能力降低或丧失所增加的费用等, 范围仅局限于财产上的赔偿, 不包括精神赔偿。对于死亡赔偿方面还包括死亡受害者所扶养第三人的扶养费用。赔偿支付方式包括一次性支付、按年支付等。筹资来源是由制药企业向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保险, 进而支付赔偿;或者与金融机构约定, 由金融机构来承担或保证, 政府不承担赔偿的义务。赔偿设有上限, 对于单一受害人一次给付时上限为60万欧元, 每年给付额不超过3.6万欧元;而对于同一药品致使多数人受害时, 一次给付额上限为不超过12000万欧元, 每年额不超过720万欧元。受害人请求权时效在损害发生且认知其请求权及确定责任主体时起3年内有效。
2.4 日本
伴随着许多医疗事件、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 上个世纪80年代, 日本加快了药品的相关立法。于1979年颁布并实施了《药品不良反应受害救济基金法》, 旨在对受药品不良反应受害者进行救济。1994年此法更名为《药品不良反应受害救济、研究开发和产品评审组织法》, 并确立了药品研究开发和药品不良事件补偿基金制度。基金的来源由几个方面:一是制药企业的捐款;二是政府补助。补助内容有医疗费、残疾补助费、一次性补助费、交通费等。
3 对我国的启示
3.1 加强立法, 切实保护受试者权益
目前, 我国对药物临床受试者的权益保护在行业规范中等有所涉及。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指出:“受试者因参加临床试验而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死亡时, 给予的治疗和/或保险措施”;“如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时, 受试者可以获得治疗和相应的补偿”;“申办者应对参加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提供保险, 对于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或死亡的受试者承担治疗的费用及相应的经济补偿。申办者应向研究者提供法律上与经济上的担保, 但由医疗事故所致者除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指出:当临床试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 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等。
这些法规规范的颁布实施相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些举措尚不全面、具体, 在实际执行层面操作性不够。与美国等国家相比, 我国现有的临床试验意外赔付相关的法律仍然不健全, 加之操作时部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当意外发生时并未有法律实施有效的保护, 使得受试者权益受到损害。
3.2 明确赔付资金来源, 采取多渠道方式筹集
由于管理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差异, 各国所采取的赔付方式不同, 有的国家采取政府基金救济制度, 有的国家采取保险模式, 或者两者结合进行赔付。如德国政府不承担任何责任;日本政府负担一半责任;美国政府推行市场责任理论与严格责任, 即采取保险模式。针对我国这一问题的赔付资金来源,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主要包括:一是从药品生产企业中按照年利润提取风险基金;二是从药品研发预算中安排风险赔付资金;三是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实现风险转移;四是国家财政补助药品研发行业;五是社会各界捐赠。
3.3 科学测算, 明确赔付标准和范围
目前学界主要认为对临床试验导致健康受害补偿费的支付额度, 一般应按伤残等级最高基础数额补偿。主要赔付项目有:一是医疗费, 一般应由临床试验申办者负担。可采用现金支付和减免医疗费用两种方式, 由受试者自主决定。二是试验津贴, 结合《工伤保险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等制定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标准。由于参加受试者包括病患和健康人群两种, 因此经济补偿标准应试情况不同。一般以健康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补偿费高于以患者为对象的试验。三是依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 不良反应发生的必然性, 试验风险的告知情况等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经济补偿金额可能更为合理并考虑减免部分补偿费。
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机制亟待建立,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创新药物研究生产的周期缩短、速度加快, 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 建立健全这一赔付机制已迫在眉睫。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 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赔付机制, 是需要政府、药品研发生产者和社会各部门重点研究的课题, 以充分发挥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平台的作用, 控制减少临床试验不良事件伤害, 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探讨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路径, 以助于创新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赔付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刘花, 杨世民, 冯变玲.美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简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执业药师, 2013, 10 (4) :10-12.
[2]盛红彬, 黄登笑, 陆逸雁, 等.建立我国ADR补偿救济制度的探讨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 30 (8) :50-51.
[3]梁伟雄.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损害补偿问题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 11 (11) :1317-1320.
[4]李龙.国外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简述[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 :92-94.
[5]Richard Best.A Comparison of Civil Liability for Defective Produc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J].German Law Journal, 2002, 3 (4) :1.
[6]Kyoichi Sonoda.Smon and other socially induced disease in Japan[J].Socsci Med, 1978, 12 (6A) :497-506.
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论文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参与者的选择
本研究方案严格按照GCP指导原则设计, 获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18~45岁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BMI 在19~30kg/m2之间, 体检结果正常的志愿者入选;排除体检结果异常, 有药物过敏史, 试验前2周服用过任何药物, 携带传染病或有抑郁症、有过自杀倾向病史的志愿者。
1.2试验药物
药物来源:由申办方提供检验合格的试验制剂与对照制剂, 由药师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和记录系统。
给药方式:空腹组晨起空腹温开水送服;高脂饮食组晨起在规定时间内进食后温开水送服。
1.3试验设计
空腹组, 36位 (男:女为26:10)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在研究第一阶段第1天, 所有参与者将服用试验制剂或对照制剂帕罗西汀片40mg, 在规定的时间点采集血样分析血药浓度。在第二阶段第1天, 参与者将交叉服用另一种帕罗西汀片40mg, 并进行与第一阶段相同的程序;高脂饮食组, 36位 (男:女为19:17)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中所有参与者早晨进食高脂饮食后服用试验制剂或对照制剂帕罗西汀片40mg, 其它研究程序同第一阶段。
1.4不良事件观察
试验期间, 医护人员严密监测参与者生命体征并在给药前后为其体检, 发生不良事件及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 报告表采用卫生部最新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5]。试验期结束后, 及时随访未结束的不良事件, 所有不良事件结束后方可关闭试验。
1.5统计分析
利用SPSS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百分构成比描述,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参与者试验完成情况
空腹组36例参与者全部完成试验;高脂饮食组36例参与者33例完成试验, 3例脱落。因此共有70例参与者服用仿制药帕罗西汀片, 71例参与者服用原研药帕罗西汀片, 并最终完成试验。
2.2生物等效性
两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比, P>0.05, 试验制剂相对于对照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95.8±14.1) %, 仿制药帕罗西汀片40mg与原研药帕罗西汀片Paxil40mg为生物等效制剂。
2.3仿制药与原研药帕罗西汀片不良事件的比较
在空腹与高脂饮食两组参与者中, 服用仿制药帕罗西汀片发生不良事件21例, 占30.0%;服用原研药帕罗西汀片发生不良事件15例, 占 21.13%。两者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4仿制药与原研药帕罗西汀片不良事件类型的分析
试验过程中共发现36例不良事件, 其中消化道反应22例, 头痛眩晕8例, 心慌2例, 皮疹1例, 打哈欠1例, 肝脏转氨酶升高1例, 白细胞降低1例。轻度33例, 中度3例, 无严重不良事件。所有不良事件均为可预期、一过性、可耐受, 未见有其他临床意义的症状、体征。
3讨论
盐酸帕罗西汀 (paroxetine hydrochloride) 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 (5-HT) 再摄取抑制药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 通过选择性抑制神经元突触对5-HT的再摄取, 使突触间隙5-HT浓度增加, 促进传递功能, 从而发挥治疗抑郁症、强迫症及惊恐症等精神疾病的作用[6]。作为SSRIs中第一个获准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 帕罗西汀现已成为全球新一代抗抑郁的首领药, 具有作用快、抗胆碱能副作用轻、无镇静作用等优点, 可用于各种类型的抑郁症[7]。葛兰素史克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已在1996年在中国上市帕罗西汀片, 用于治疗重性抑郁障碍[8], 由于该公司对盐酸帕罗西汀片的专利已过期, 因此国内药品市场开始有一些自主技术的盐酸帕罗西汀片被研发, 上市后其价格远低于葛兰素史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帕罗西汀片价格。据市场调查, 仿制药帕罗西汀片20mg, 其市场价格为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原研药帕罗西汀片Paxil20mg的60%左右。有研究者曾比较, 国产帕罗西汀片乐友与另一种进口帕罗西汀片赛乐特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无显著性差异[9], 与本研究结果近似。
帕罗西汀作为新一代有特色的抗抑郁药, 除对中枢5-HT递质具有再摄取抑制作用外, 对DA、组胺Hl、乙酰胆碱等递质及受体无直接性作用, 因而避免了许多不良反应, 特别是它们对胆碱能系统的拮抗作用很小,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厌食、头晕、头疼等, 而且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良反应会逐渐减轻[7]。本研究在评估仿制药与原研药帕罗西汀片生物等效性的同时, 收集并分析两种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 仿制药帕罗西汀片40mg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 原研药帕罗西汀片40mg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13%。但两者的不良事件程度较轻, 轻度不良事件所占比例为91.67%, 中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 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两种药物不良事件的类型相似, 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头痛、眩晕等。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除常见的不良事件外, 还发现有心慌、打哈欠、白细胞降低等,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出现以上症状的机制尚不明确, 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仿制药和原研药帕罗西汀片40mg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说明服用仿制药帕罗西汀片40mg是相对安全的, 即仿制药帕罗西汀片40mg与原研药帕罗西汀片40mg比较, 安全性无显著差异。但在试验中发现, 帕罗西汀片40mg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涉及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王雪芹等人[8]的研究也曾提到, 用SSRIs类药物治疗的第1个月, 有近25%的患者中断了治疗, 与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最常见的是恶心, 其次为头痛。
综上所述, 服用仿制药帕罗西汀片40mg是安全的, 同时可降低患者每月医疗费用的支出, 但由于药物本身不良事件较多, 故在服用中应密切监测, 做到安全、有效用药。
摘要:目的:比较仿制药与原研药帕罗西汀片剂40mg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对仿制药与原研药帕罗西汀片剂40mg在空腹和高脂饮食状态下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观察, 收集并对比分析两种片剂在试验中引发的不良事件。结果:在空腹组发现不良事件21例, 其中服用仿制药帕罗西汀片的13例, 原研药帕罗西汀片8例。在高脂饮食组发现不良事件15例, 其中服用仿制药帕罗西汀片的8例, 原研药帕罗西汀片7例。对比两种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不良事件均为可预期、轻中度、一过性、可耐受, 未见有其他临床意义的症状、体征。结论:仿制药帕罗西汀片剂40mg安全性较高, 但药物本身不良反应较多, 服药后应关注其不良反应。
关键词:帕罗西汀片剂,生物等效性试验,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SHIGERU M, SEIZABURO A.Differential effects of mil-nacipran, fluvoxamine and paroxetine for inhibited and de-pression[J].European Psychiatry, 2004, 19 (7) :450-451.
[2]CHEREK DR, LANE SD, PIETRAS CJ, et al.Effects ofchronic paroxetine administration on measures of aggressiveand impulsive responses of adult males with a history of con-duct disorder[J].Psychopharmacology, 2002, 159 (3) :266-274.
[3]张程亮, 杜光.国外对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临床治疗等同性评价研究进展[J].药品评价, 2010, 07 (20) :3-27.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3号.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CP) [S].2003 (附则) :第68条.
[5]卫生部令第81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11 (附表) :1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6]周翠玲, 王利群, 谢慧君, 等.帕罗西汀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3, 22 (1) :53-56.
[7]欧阳净, 杨佳丹.帕罗西汀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0, 36 (8) :471-484.
[8]王雪芹, 张鸿燕, 舒良, 等.盐酸帕罗西汀肠溶缓释片治疗重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 26 (8) :581-585.
临床护理质量与医院不良事件分析 篇5
资料与方法
背景和意义:护理过程和结果模型 (PCOM) 是护理质量范式和健康质量结果模型的综合模式[1]。PCOM假定护理环境、患者因素、护理过程和结果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护理和医院组织的传统结构特征建立在医疗环境的基础上。医疗环境和患者因素对结果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护士和护理工作需要适应医疗护理环境和患者的健康状况的变化, 护理质量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可能受患者因素和医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3]。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工作对患者健康状况恶化早期发现具有重要的监测作用。本研究中, 注册护士报告的“未满足护理需求”为衡量医院的护理质量、为什么护士不能对患者提供最优服务提供了检测方法。关于护理对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探索未满足护理需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样本: (1) 医院:本研究采用步骤描述方法[4], 对郑州市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省直三院) 进行调查。 (2) 护士:研究包括450名临床一线护士。 (3) 患者:研究纳入普通病房、血管病房和外科手术患者23 234例, 患者年龄20~85岁。
测验方法: (1) 护理环境:根据患者数量确定护理人数。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组成是指护士、患者受医学教育的水平或所限。患者的护理环境根据护理工作指标量表进行衡量 (PES-NWI) [5]。问卷项目反映实际环境与护理组织特征之间的一致性 (1=高度不同意, 2=有些不同意, 3=有些同意, 4=高度同意) 。医院护理环境特征采用31个条目分5个分量表:护理参与医院事务 (即“护理人员参与决策的机会”) 、护理质量的基础 (即“与有临床能力的护士工作”) 、护理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和护士支持 (即“一个护士长应是一个好的经营者和领导者”) 、工作人员和资源充足 (即“有足够的注册护士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士和医生关系 (即“护士和医生之间的团队协作) 。所有的5个分量表都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2) 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本研究中确定两个重要组件: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住院时真实的健康状况。这些资料作为评估危险校正模型的基础。患者因素包括:民族、收入状况和疾病严重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分为0 (无住院死亡可能) ~4 (住院死亡概率>0.5) 。 (3) 护理方面:根据护士报告未做的必要护理或未满足的护理需求衡量护理质量。与整体过程有关的护理干预如果未做可能会影响护理质量。未满足的护理需求有原始的7种护理需求衡量:患者或家族人员的告知、为出院患者和家属的准备事项、患者舒适/交谈、充分的护理记录、背部按摩和皮肤护理、口腔卫生、护理计划制定或更新。 (4) 结果:研究中护士报告其护理的患者有或无接受错误的药物或剂量、获得性医院感染, 或跌倒致伤等。护士报告不良事件分类为频繁和非频繁。根据频率对护士报告不良事件的比例分级。
统计学方法:未满足护理需求和不良事件频率的相对比例检查根据普通最小二乘多元回归方法, 考虑到患者的因素和护理环境。统计学软件为Stata 9.0,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护士和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注册护士的平均年龄40岁, 女性占93%。平均护理工作年限14年。40%的护士最高教育级别为专科, 本科文凭35%, 其他25%。患者平均年龄59岁, 男性和汉族占多数。1/4的患者入院时为急诊。重症患者占6.9%。
护理环境:平均来说, 护士报告其最后1次轮班时护理6例患者。根据PES-NWI, 大多数护士报告其护理环境中护士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是护理质量的基础。23%的护士工作处于良好的护理环境, 而11%医院护士报告其工作环境不是很好。
护士报告未满足护理需求和不良事件:41%的护士报告未充分地进行护理计划制定或更新, 12%的护士未在患者出院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教育。构建综合测验未满足护理方法以测试未满足护理需求和不良事件的关联。理论上, 综合性测试通常呈正态分布范围0~7。从整个医院来说, 护士每报告7个必要的护理活动, 平均2个被取消, 范围在0.2~3.5。
总体上, 绝大多数护士报告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为很少或极少。1/3的护士报告医院感染的发生为偶尔或频繁。相反, 不足1/4报告患者接受过错误药物或剂量, 患者跌倒致伤为偶尔或频繁。就医院方面, 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变化很大。
护士报告未满足护理需求对不良事件的影响: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未满足护理需求对各种不良事件均有显著的影响。未满足护理需求的增多与增加护理报告的药物错误、医院感染和患者跌倒致伤的相对比例有关。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 护士报告撤销必要的护理和护士报告的不良事件存在很大的变化。研究表明, 未满足护理需求与不良的患者事件有明显关联。未满足护理需求和护士报告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受到患者因素和护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线性回归模型, 与其他不良事件相比, 未满足护理需求对频繁的医院感染的相对比例有所影响。这一差别可能是由于未满足护理需求的相对贡献可解释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换言之, 护理活动对医院感染可能比其他指标如药物治疗失误和患者跌倒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有报道表明护理质量和不良事件之间存在关联, 本研究结果初步证实护理质量对考虑护理环境和患者因素后的不良事件仍然有重大影响。
多变量分析显示, 患者因素和护理环境变量及研究结果之间的关系呈现混合模式。值得重视的是, 护理实践环境与任何不良事件都无关。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与更高的护士-床位比有关联。护理实践环境的影响可能需要考虑护理单元和不良事件的关联。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质量与医院不良事件。方法:采用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估计未满足护理需求对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未满足护理需求对各种不良事件均有显著的影响。结论:重视优化住院患者的护理可以减少医院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质量,不良事件,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Podsakoff PM, Mac Kenzie SB, Lee J, 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879-903.
[2]Sochalski J.Is more bett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 staffing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in hospitals[J].Medical Care, 2004, 42:67-73.
[3]Stone PW, Mooney-Kane CM, Larson EL, et al.Nurs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patient safety outcomes[J].Medical Care, 2007, 45:571-578.
[4]Unruh L.Licensed nurse staffing and adverse events in hospitals[J].Medical Care, 2003, 41:142-152.
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论文 篇6
在我国医疗器械(以下简称器械)不良事件定义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获准上市、质量合格、正常使用三者是器械不良事件的前提条件,导致或可能导致是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状态,与器械预期目的无关的人体伤害是器械不良事件的后果。
众所周知,获准上市的医疗器械都是经过药监部门审核批准的,其在上市前必须通过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学、临床和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其质量应该是有保证的。但医疗器械上市前研究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上医疗器械产品本身存在一定的固有风险、产品临床使用中的操作风险、药械合并使用风险等。一般概括为:(1)设计因素风险:受各个时期科学技术条件、开发者的认知水平、制造工艺等因素的制约,形成难以回避的设计缺陷。(2)材料因素风险:医疗器械许多材料源于工业,故往往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生物相容性、微生物污染、放射性、化学物质残留、降解等实际风险问题。而化工和生物材料对人体身体安全性的评价往往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3)临床应用因素风险:许多医疗器械,尤其是风险比较大的第三类器械,其不良事件的发生又常常和临床手术操作过程、与其他药械协同运用、不同人群特性、医护人员对所用器械的熟悉熟练程度等因素紧密相关。(4)其他风险因素:如器械标签、使用说明书存在缺陷或错误,器械管理不善(如重购置、轻维护),器械安装或投入临床后性能发生退化、故障或损坏(进而导致器械不能满足预期用途),可能存在偶然的因素等(如电磁不兼容、雷电、事故停电等外来因素)。
由此可见,医疗器械产品临床使用中不良事件产生的因素很多,在现代医学领域其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而国内外通行的做法是通过对医疗器械实施上市后的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管理,最大程度地控制医疗器械的显性和隐性风险,确保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有效。
1 导尿管产品概述
1.1 预期用途
导尿管适用于排尿障碍患者临时或留置导尿、外科手术压迫止血和患者膀胱冲洗。
1.2 产品分类
根据导尿管是否留置方式分为单腔导尿管(又称一次性导尿管或非留置型导尿管)和留置型导尿管。单腔导尿管不具有球囊结构,用于一次性短时导尿。留置型导尿管又常分双腔和三腔导尿管,在近导尿管头端有一球囊结构,当导尿管置入膀胱后,球囊可将固定导尿管固定在导尿口和膀胱结合处,使其不易脱出,连接尿袋排尿。
根据导尿管材质分类: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导尿管材质有聚氯乙烯(又称PVC)、乳胶和硅橡胶。
根据导尿管结构特征分类(见图1~图3):(1)单腔导尿管:用于一次性导尿;(2)双腔导尿管:用于留置导尿,留置导尿管一般都配有集尿袋;(3)三腔导尿管:在双腔导尿管功能基础上还可用于患者正向膀胱冲洗或反向膀胱灌注。
根据导尿管表面是否有涂层分类:普通导尿管、硅胶涂层乳胶导尿管、抗菌涂层超滑导尿管、水凝胶涂层超滑导尿管等。
导尿管还有按导尿管管径和导尿管球囊容积合并分类等方式。
1.3 适用标准
目前导尿管适用标准文献主要有:《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YY 0325-2002等效采用EN1616:1997/A1:1999,2012年修订版增加了弯曲性能试验方法,报批稿待发布);《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09年3月18日发布)。
2 导尿管产品临床使用不良事件表现
考虑到导尿管属直接通过人体尿道插入人体膀胱,用于膀胱留置导尿的管状植入产品,在医疗诊治过程中应用一次性使用导尿管产品也已相当普遍,这就凸显与导尿管产品本身和使用等过程中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风险同样包括临床机构导尿管产品手术时选择和留置使用的风险、产品自身存在的固有风险、患者机体对外来导尿管产生的应激反应导致的风险等。
根据笔者对近5年浙江省内导尿管产品不良事件的数据分析汇总,同时结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警戒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导尿管产品不良事件主要表现有:(1)球囊不能充气;(2)球囊漏气、破裂;(3)导尿管自行脱落;(4)导尿管拔出困难;(5)导尿管堵塞、尿潴留、漏尿;(6)血尿、尿道损伤;(7)尿道红肿、尿道感染;(8)患者腹部疼痛等。
3 导尿管产品临床使用中的风险点
导尿管产品根据产品临床中使用特点,笔者分析导尿管产品在临床使用中可能的风险点信息主要有三类,即:通用风险点信息、产品固有风险点信息和临床使用风险点信息。
3.1 通用风险点信息
通用风险点信息常有两种:(1)患者性别和年龄性别方面主要是男女尿道生理结构上的差别导致,年龄方面主要是尿道肌肉群紧致和松弛等相关,两方面均直接关联导尿管的正确选用;(2)使用目的不同使用目的应选用药监部门核准的不同适用范围的导尿管,防止产品的非预期使用,临床偶有手术中使用没有压迫止血适用范围的导尿管用于压迫止血,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3.2 产品固有风险点信息
产品固有风险点信息与产品材质、结构特征、组成等密切相关,具体有:(1)导尿管材质,不同材质对人体生物相容性有明显差异,从而可能造成患者感染的风险;(2)产品包装完整性(包括内外包装)、批号等标识的完整性、说明书内容的完整性和充分性(如是否针对使用风险提出详细的操作说明、指导和注意事项等),可能造成非预期使用,给患者带来感染的风险。
3.3 产品临床使用中风险点信息
(1)导尿管规格(管径和球囊)、润滑剂、球囊注入液体和注液量的选用。不正确的选用均有可能导致导尿管产品使用期间球囊破裂、爆裂、滑管、血尿、尿道损伤、尿道出血、尿道红肿、导尿管拔出困难等不良事件;(2)导尿管通气道和单向阀门性能(能否注入和抽出液体),可能造成导尿管拔出困难、导尿管堵塞、尿潴留、漏尿等不良事件;(3)导尿管的留置时间和更换频次、尿袋使用时间和更换频次、护理人员以及患者是否无菌操作、置管动作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反复置管、意外拔管等,这些均可能造成患者血尿、尿道损伤、尿道出血、尿道红肿、尿道感染、腹部疼痛等不良事件。
4 导尿管产品临床使用常见不良事件分析
笔者根据对近5年浙江省内导尿管产品不良事件的数据分析,结合该产品通用风险点信息、产品固有风险点信息和临床使用风险点信息进行综合,将该产品临床使用中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汇总。
4.1 导尿管使用范围
目前国内大部分导尿管产品注册许可的使用范围仍仅限于临时或留置导尿、注药以及清洗膀胱。少量导尿管产品适用范围在原先基础上增加了压迫止血功能。所以临床使用阶段应根据产品适用范围合理选用,防止非预期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导尿管产品压迫止血功能在临床上经常使用。主要用于男性前列腺和妇女宫腔手术。前列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出血,所以临床上常有在前列腺术后留置大球囊导尿管并牵引固定,引流尿液的同时压迫止血。李荣军等[1]在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中采用将导尿管气囊置于前列腺窝内压迫止血,确切有效,亦无尿道出血现象,减少了术后膀胱刺激症状,同时该手术方法减少了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同时,也有医生在宫腔镜电切术、人工流产术等妇科宫腔术后出血时,利用导尿管进行压迫止血。宫腔手术出血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其常规止血方法是应用止血药、缩宫剂、宫腔填塞、子宫血管栓塞或宫腔镜下电凝止血等,双腔导尿管宫腔填塞适用于大子宫,而子宫小者不宜用此法。马宗丽等[2]采用双腔导尿管水囊压迫止血方法对子宫瘢痕处妊娠所致的凶险出血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为进一步用MTX或米非司酮、动脉栓塞等治疗争取了可靠的时间保证,降低了患者的子宫切除率,无并发症,方法简单可行。夏恩兰等[3]认为双腔导尿管球囊压迫止血还可用于早孕人流术后出血。
4.2 导尿管材质
导尿管材质导致的不良事件风险主要有:尿道的刺激、致敏,菌尿症和尿道感染[4]等。有研究表明:留置导尿管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泌尿道感染的危险性是未留置导尿管患者的3倍[5],乳胶比硅橡胶容易形成细菌生物膜[6],全硅橡胶形成生物膜细菌最少,硅化乳胶材料次之,未硅化处理乳胶最多[7]。而生物膜一旦形成,抗生素治疗效果就比较差了。一般认为生物膜形成是菌尿症和尿道感染的基础,随着插管时间延长,菌尿症发生率增高,但尿道感染没有显著的差别[8]。因此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是否更换导尿管、多长时间更换才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一直是目前存在争议的问题,同时由于护理教材也没有明确规定,故这一问题需通过进一步对生物膜的形成速度研究来获取准确的更换导尿管留置时间。
4.3 导尿管管径型号选择
导尿管置管前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选择适宜的导尿管,女性一般为14~16 F,男性一般为16~18F,对于初次留置导尿患者,不宜选用过粗的导尿管。
因退行性生理变化可能导致机体尿道括约肌纤维萎缩与松弛、膀胱容量改变、尿道位置改变等,故对老年男女性患者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导尿管,而相同年龄段患者中女性宜选用较大规格型号、管腔较粗的导尿管。但若选用的导尿管太粗,则易压迫尿道粘膜,从而导致尿道上皮细胞坏死,诱发尿路刺激等不良症状,甚至引起患者烦躁[9]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实际临床中对初次留置导尿管的老年患者一般选用16~18 F导尿管为宜,同时为了避免膀胱内压力过高,导尿管应定时开放,一般2~3 h开放1次,多饮水,定期更换。导尿期间,应防止导尿管出现打折、扭曲、受压等,若有堵塞,应及时处理。临床在导尿操作中应避免多次置管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防止或减少渗尿的发生。同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早拔除尿管。
4.4 导尿管球囊注液及容量选择
目前导尿管球囊注液较为常用的选择为无菌注射用水,临床也有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的,但通过笔者大量调研走访获取的信息来看,还是建议选用无菌注射用水。
经研究证实[10],男患者注液10~15 m L,其中前列腺增生注液8~10 m L,女性注液12~15 m L,尿液引流通畅,患者无不适感。针对老年患者,导尿管球囊内注液量应适当减少,以6~8 m L较适宜[11]。若导尿管球囊注液量较大,即达到30~40 m L范围,则球囊易破裂,或因注液量过大造成球囊在膀胱内浮动,从而使得尿道内口封闭效果不佳,易溢尿和漏尿[12];注液20~30 m L,则患者尿道口有明显受压迫感,可能会导致疼痛难忍;注液过少,则气囊不能崁在膀胱口处,易使其顺着尿道滑出导致脱管[13]或导致尿道外口溢尿[14]。所以在导尿管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标注量的范围内,尽可能选择较小的注水量来增加留置导尿患者的舒适度[15]。
4.5 润滑剂的选择
导尿管置管用传统润滑剂为石蜡油,但通过临床上众多的导尿管破囊不良事件反馈来看,导尿管产品润滑剂的选用需要进一步规范。
一般而言,乳胶类导尿管润滑液建议采用二甲基硅油(二甲基硅油较石蜡油成本高,但其具有生理惰性、化学稳定性良好、黏度范围广、疏水性能好等优点。),禁止使用含石油基类和以油为原料的亲油性类润滑剂(如凡士林、石蜡或相关聚合物),它们都会使乳胶变质,进而使气囊破损、破裂[16],导致导尿管滑脱、球囊爆破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硅胶导尿管具有无毒、生理惰性、耐生物老化、对人体组织刺激性小,生物相容性好,物理机械性能较好等特点,石蜡油、凡士林等油性润滑剂对其也没有明显腐蚀性,不会引起气囊破裂,所以硅胶类导尿管润滑剂可以选择石蜡油或者凡士林。但是通过笔者大量临床调研,对硅胶类导尿管润滑剂的首选仍是二甲基硅油。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乳胶导尿管也常有在其乳胶导管表面增加硅胶涂层,以增加产品生物相容性。另外由于对导尿管涂层的研究不断推进,目前已有水凝胶涂层,这样可以直接采用无菌水作为润滑剂,避免更多介质带入人体,从而给患者造成伤害。
4.6 导尿管置管长度
导尿管产品除了与男性和女性的尿道生理结构相关,还与导尿管在男女性患者所需置管长度和使用导尿管管外径尺寸上有明确关联。
成年男性尿道长度约17~20 cm,有2个弯曲和3个狭窄部位;而女性尿道相对要短很多,约为3~5 cm,且富有扩张性。常规临床操作方法:在严格无菌操作前提下,选用适宜规格型号导尿管,男性置入20~22 cm,见尿后再继续置入2 cm,女性置入4~6 cm,见尿后再置入2~3 cm。但刘优珍[17]认为:妊娠的子宫逐渐增大,从而使膀胱向前上方移位、尿道延长,故剖宫产孕妇留置尿管长度宜以8~10 cm较为合适,可使膀胱彻底排空,有利于手术和护理。卢国英等[18]认为在使用留置导尿管导尿时,女性患者置入约10~12 cm,男性患者约26~28 cm,气囊充益后往外牵拉,有阻力即可。实际临床上常会发生因导尿管置入长度不够而致尿道损伤、出血、疼痛的教训。
5 总结
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中心”网络版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 收集2008年7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期间所有TCu220C断裂报告, 共31例。主要从对象年龄、放置时期、置器次数、发生时间、取器原因、处理方法方面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1例对象均为经产妇、未绝经, 年龄在20~46岁之间, 中位年龄29岁, 平均年龄30.58岁。其中, 28例于月经干净后3~7d放置, 1例于人流同时放置, 2例于哺乳期放置。首次、2次、3次、4次置器者分别为26例、2例、2例、1例。
2.2 置器至断裂发生时间间隔
31例TCu220C均在有效期内使用。时间间隔为38~2927d, 中位时间间隔952d, 平均时间间隔597d。
2.3 取器原因
14例随访发现异常, 其中1例X线检查发现IUD缺少一横臂, 余13例B超检查均示IUD下移;5例IUD断裂后一侧横臂自行排出体外, B超检查均示IUD断裂, 1例伴有下移;2例下腹痛、1例腰酸、2例经期延长、1例体检、1例换器者B超检查均示IUD下移;3例停经者B超检查均示早孕, 其中1例IUD下移, 1例IUD断裂伴下移, 1例IUD正常;2例计划妊娠, B超示IUD正常。
2.4 处理方法
31例报告中, 14例取出顺利, 其中7例在取器前B超或X线检查发现断裂, 7例在取器后证实断裂;17例取出困难, 均在取器后证实断裂。具体分析如下: (1) 取器顺利:取器前即发现有断裂的7例, 除1例早孕者TCu220C横、纵臂分离, 在药流过程中随孕囊一同排出宫腔外;其他6例均已丢失一侧横臂, 采用牵拉尾丝方式取器, 过程顺利。取器前未发现断裂的7例, 可能与取器距B超检查时间较久有关, 取器过程顺利, 取出IUD不完整, 5例缺少一侧横臂, 1例缺少部分纵臂 (尾丝端) , 1例缺少横臂+部分纵臂, 术后B超和X线检查均未发现盆腹腔有IUD残留声影。 (2) 取器困难:17例取器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16例合并有IUD嵌顿或部分异位, 一侧横臂残留宫腔, 1例因牵拉尾丝时尾丝突然断裂致IUD纵臂中间断裂, 仅取出纵臂末端。进一步处理如下:8例择日取出, 其中3例在常规状态下用异物钳取出, 3例宫腔镜下取出, 1例X线引导下取出, 1例B超引导下取器;2例再次取器失败, 其中1例转诊5家医院仍未能取出;7例未再次取器, 要求观察。
3 讨论
IUD断裂在临床上并不常见, 国内外文献报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取器时发生的支架断裂, 多发生于绝经时间长或者因IUD嵌顿、异位致取器困难的妇女中[3], 二是含铜IUD支架上包裹铜线的断裂[4], 多见于早期研制的IUD中, 如TCu200C、VCu200等。近年来, 随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实施和IUD制作方法的改进, 如铜线的加粗、铜套的使用、复合材料的研制等, 均有效减少了IUD断裂的发生。TCu220C则是在TCu200C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用铜套取代铜线, 由聚乙烯支架和7个铜套组合而成[5], 目前尚无有关TCu220C断裂的报道。
本文31例报告均为有效期内使用时出现支架断裂, 以横臂断裂为主, 且发生在尚未绝经的经产妇中, 究其原因, 可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3.1 子宫内压 (intrauterine pressure, IUP) 过大
(1) IUD作为异物植入人体, 本身会增加子宫平滑肌的敏感性和排异能力, 加之含铜宫内节育器所负载的铜离子的释放, 引起子宫内膜、宫腔液中前列腺素的含量增加, 增强子宫收缩, 导致IUP较置器前增高[6]; (2) 置器妇女自身因素, 如年龄、孕产次、放置时期等, 也会影响IUP的增加。年龄小, 胎次少的女性子宫较敏感, 宫缩比较强, IUP较高。哺乳期置器者, 由于婴儿吸吮乳头可以刺激子宫收缩, IUP增高[7]。文中发生IUD的平均年龄为30.58岁, 2例为哺乳期置器, 与上述描述相符, 但由于本文资料未能提供孕产次情况, 尚不能分析孕产次与IUP的相关性; (3) 操作不当也会导致IUP增加。施术者在置器时选择合适大小的IUD很关键, 过大可能会压迫子宫使之收缩增强;过小会引起IUD下移, 导致子宫下段局部压力增加。宫腔内压力一旦增加, 则易引起IUD下移、变形、断裂、异位等不良事件发生。文中取器时合并有IUD嵌顿或异位者有16例, 占51.6%;合并有IUD下移者23例, 占74.2%。至于是异位、下移引起断裂还是断裂引起异位、下移无法辨别, 但IUP过大是引起异位、下移、断裂的共同原因之一, 所以当发生某种不良事件时, 也需警惕其他不良事件的合并存在, 以便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理。
3.2 IUD原因
Lippes Loop是最早采用含钡低密度聚乙烯制作而成的IUD, 压力测试表明, 放置1年后, 使用80kg的压力会使其变形, 放置5.5年后, 25kg的压力即可使其断裂[8]。由此可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 聚乙烯支架的抗压能力逐渐减弱。但是, 上述31例IUD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且最早发生断裂的距置器仅38d时间, 所以, IUD自身的质量问题也需关注。1970年, 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医学通报曾对两年内收集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含钡聚乙烯支架断裂的病例进行分析, 明确大部分使用的是同一批次生产的IUD, 认为该批次产品存在缺陷, 从而淘汰使用, 有效控制了类似事件的发生。
文中31例IUD断裂报告中, 除2例下腹痛、1例腰酸、2例经期延长、3例停经外, 其他均无不适主诉。诊断时, 5例自行发现阴道有异物排出, 2例经取器前辅助检查发现, 大多数则是经取器证实, 这可能与取器距前次检查时间较久或IUD断裂后未分离而不易发现有关。
从IUD断裂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等方面看, 为预防IUD断裂的发生、降低断裂后的风险, 建议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置、取器操作, 详细记录所用IUD的相关资料, 以便日后查询; (2) 取器者尤其是既往检查发现异常者取器前能够提供近期可靠的检查报告作为参考; (3) 取器困难时, 不可盲目操作, 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取器方法; (4) 明确断裂后, 视断裂情况和医疗条件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常规方法、X线或超声引导、宫、腹腔镜等, 残留片段小且无明显症状者也可酌情观察是否能自行排出; (5) 由于计划生育服务部门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如遇IUD断裂后的取器手术, 不可盲目操作, 而需转诊有条件的医院处理; (6) 加强健康宣教, 定期随访, 及时发现、处理IUD不良事件。
摘要:目的 探讨TCu220C断裂的发生情况和预防措施。方法 从对象年龄、放置时期、置器次数、发生时间、取器原因、处理方法等方面对31例TCu220C断裂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不良事件均为合格TCu220C在有效期内置入育龄妇女体内使用时所发生。发生后无典型临床表现, 少数表现有腹痛、腰酸、出血等症状。诊断时, 除部分自行排出体外, 大多数需经辅助检查或取器后证实。31例报告中, 14例取器顺利;17例取器困难, 多合并有宫内节育器 (IUD) 异位或嵌顿, 导致IUD部分片段残留宫腔, 需根据残留情况和医疗条件进行相应的处理。结论 IUD断裂的发生与子宫内压 (IUP) 大小、IUD质量有关, 且其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 所以需从IUD质量、放置前评估、放置技术、随访频率、取器前评估、取器方式的选择和操作者认识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TCu220C,宫内节育器,断裂,不良事件,预防
参考文献
[1]申素琪, 李瑛.90例宫内节育器异位不良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0, 2 (1) :111-113.
[2]段雪梅, 王蜀惠.节育器断裂致子宫穿孔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22 (1) :25.
[3]Wagner H, Schweppe KW, Beller FK.Fragmentation of intra-uterinecontraceptive devices during their extraction[J].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 1983, 43 (2) :123-126.
[4]Pereda MD, Farina SB, Fernández Lorenzo M.Is the early fragme-ntation of intrauterine devices caused by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J].Acta Biomater, 2009, 5 (8) :3240-3246.
[5]Cooper DL, Millen AK, Mishell DR Jr.The Copper T 220C:a newlong-acting copper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J].Am JObstet Gynecol, 1976, 124 (2) :121-124.
[6]杨菁, 田孝坤.宫内节育器对宫腔内压及宫腔液中前列腺素含量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1991, 11 (4) :39-45.
[7]赵璐.测定子宫内压在妇产科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 2006, 25 (2) :84-86.
临床试验不良事件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3年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76例, 其中23例管理滑脱, 11例用药错误, 9例身份识别错误, 7例标本收集错误, 9例坠床, 4例地面积水摔伤, 8例药液外渗, 5例输液反应。本次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共涉及48名护理人员, 其中护士35名, 护师5名, 主管护师3名, 实习护士5名。
1.2 一般方法:
对我院2012年至2013年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76例作回顾性分析与研究。
2 结果
2.1 76例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21例 (27.6%) 风险评估不足, 10例 (13.2%) 沟通不当, 7例 (9.2%) 违规操作, 8例 (10.5%) 培训不到位, 15例 (19.7%) 管理失当, 6例 (7.9%) 环境因素, 9例 (11.8%) 设备故障, 见表1。
2.2 76例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分类情况:
23例 (30.3%) 管理滑脱, 11例 (14.5%) 用药错误, 9例 (11.8%) 身份识别错误, 7例 (9.2%) 标本收集错误, 9例 (11.8%) 坠床, 4例 (5.3%) 地面积水摔伤, 8例 (10.5%) 药液外渗, 5例 (6.6%) 输液反应, 见表2。
2.3 76例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关系:
本次护理不良事件共涉及48名护理人员, 其中护士35名 (72.9%) , 护师5名 (10.4%) , 主管护师3名 (6.3%) , 实习护士5名 (10.4%) 。见表3。
2.4 76例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
49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于急诊时段所占比例为64.5%, 27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于非急诊时段所占比例为35.5%。见表4。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对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应的措施进行了整理与研究, 通过相关论断证实, 外科的工作特点及其性质决定了该科室的风险发生概率要高于其他科室[2], 也由此说明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不良事件的发生虽然不能完全避免, 但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次对76例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其中21例风险评估不足, 10例沟通不当, 7例违规操作, 8例培训不到位, 15例管理失当, 6例环境因素, 9例设备故障。归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沟通以及工作能力不足有关。且本次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共涉及48名护理人员, 其中年轻护理人员所占比重最高, 这一因素说明, 年轻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 在日常工作时, 医院可以通过组织风险管理培训讲座或开展风险管理评估课程, 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风险评估能力[3],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使护理人员认识到风险管理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其次设计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课程内容对年轻护士进行岗位培训, 提高低资历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及风险评估能力, 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因专业水平不足所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文研究显示风险评估不足是导致本次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外科患者病情变化急[4]、快, 尤其是以复合损伤表现最为明显,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病情观察能力, 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判断, 但是面对当前科室人员配备不足, 护理人员因忙于应对手头繁重工作而遗漏或疏忽一些有价值的护理资料, 导致患者风险评估不足诱发护理不良事件[4]。针对风险评估不足诱发护理不良事件, 院方应高度重视对护理人员风险评估管理的培训教育[5], 加强医院人才储备建设,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评估能力及整体职业素质, 定期召开全院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分析报告会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 减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类型是管路滑脱, 大部分外科患者术后一般都会留置管道, 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缺乏医疗服务的风险意识, 鲜有主动维护自身医疗护理安全的行为, 临床护理中虽然已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但缺少患者与家属的联动配合, 仅通过医院单方面的风险管理, 难以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 加强患者与家属对风险事件的重视程度[6], 积极主动配合参与风险护理管理, 是提高对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急诊时段是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高发期, 主要由于在该时间段内入院的患者大部分多为急、重症患者, 常需行紧急手术治疗, 此时护理工作量相对增加, 护理工作出现错误及疏忽的概率随之增高, 针对此种情况, 医院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7], 制定科学合理的排班计划[8]合理分配、调动人员。
加强对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 是提高护理质量, 确保护理安全的关键。本文研究分析发现,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紧缺、护士专业水平不足、护理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以及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等诸多因素有关。鉴于此种情况, 医院管理层在改善组织系统中首先应解决人员配置问题, 其次, 完善重点时段、薄弱环节的人力需求。完善后勤保障及信息支持系统, 使护理不良事件通过护理安全管理软件实行院内网上报告, 并将不良事件案例在院内网络分享,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综合素质。最后,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种防范与管理措施, 减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索外科临床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2年至2013年间发生的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讨论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并对原因进行分类, 观察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特点、类型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多高发于急诊时段;②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多发于低年资护士;③风险评估不当是主要原因;④管路滑脱是主要发生类型。结论 临床护理中应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争取家属及患者共同参与, 制定科学合理的排班计划, 降低外科临床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晓娟, 马慧罗, 王湘萍.神经外科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24) :140-141.
[2]刘滨.18例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 (3) :291-292.
[3]谭尚展.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8) :1097-1098.
[4]林海菊.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5, 9 (19) :249-250.
[5]张敏.338起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22) :66-67.
[6]袁晓丽, 江智霞, 酒井顺子, 等.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8) :726-727.
[7]张桂霞.护理不良事件76例分析与防范对策[J].包头医学, 2016, 40 (1)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