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2024-09-22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通用12篇)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篇1

西药发生不良反应属于临床常见现象, 近年来, 随着西药类型的不断增多, 不合理用药或不规范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越来越高。不良反应的发生,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 延长疾病的治疗时间,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探讨西药不良反应并研究有效的处理方法非常必要和重要。本研究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西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治疗概况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西药不良反应患者160例, 其中, 男65例, 女95例;年龄12~75岁;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出现明显皮疹、红肿以及瘙痒为主。

1.2 方法

对16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患者年龄、性别、用药类型、用药方法、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表现症状以及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等指标。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60例患者均是在使用西药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通过采取针对性治疗, 治愈151例 (94.4%) , 好转9例 (5.6%) 。治愈后均未再次出现不良反应。

2.2 临床给药途径

在西药治疗过程中, 常见的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内注射以及口服治疗为主。资料调查和结果显示, 在这几种给药途径中, 最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是静脉滴注, 见表1。

2.3 临床不良反应表现

160例西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各不相同, 但其症状表现类型均基本相同。症状表现部位以皮肤及附件87例 (54.4%) , 以皮疹、红肿、瘙痒、水疱、黏膜溃烂为主;神经系统28例 (17.5%) , 以头痛、头晕、烦躁、失眠以及意识不清为主;消化系统34例 (21.2%) , 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腹泻为主;呼吸系统6例 (3.8%) , 以呼吸困难、气短以及咽喉干为主;心血管系统3例 (1.9%) , 以胸闷、心悸以及心慌为主;泌尿系统2例 (1.2%) , 以尿痛和尿血为主多个不同部位为主。

2.4 抗生素药物类型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西药易发生不良反应除了与给药途径有关之外, 还与药物的类型有关, 见表2。

3 讨论

药物不良反应是在用药过程中发生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 延长疾病治疗时间, 又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为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医护人员与患者须采取多种有效方法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即要求临床医生在用药前必须要对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充分的了解, 尽量避免使用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 或制订预防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真正秉着为患者生命负责的精神进行合理用药, 并作为日常用药的最基本和最根本准则[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160例西药不良反应患者中, 女性例数多于男性, 可见, 不良反应还与患者性别有关。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女性患者身体比较虚弱, 抵抗力低, 或身体脂肪比例较大 (脂肪量大, 水量少影响药物分布) 等方面有关[2]。西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还与临床用药途径和药物种类2个方面有关。在4种西药主要给药途径中, 静脉滴注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最大。可能与静脉滴注的时间相对较长等因素有关。药物种类与不良反应的关系中, 抗生素类药物最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究其原因可能与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种类最多有关。

分析以上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有效避免和减少西药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可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1)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途径最易诱发不良反应, 因此, 医生应根据药物的具体类型选择其他给药方式。为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 临床医生还需准确分析每种药物的性质后确定其最合理的给药方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加大监督和巡视力度, 为了能在不良反应发生前采取及时有效地处理措施, 在给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密切观察病情, 不定时询问患者感受, 还需合理控制和安排输液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

综上所述,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西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工作者应对不良反应有深入的了解, 在用药过程中科学、负责、合理的用药, 保障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西药用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西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报告, 对不良反应发生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均是在使用西药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通过采取针对性治疗, 治愈151例 (94.4%) , 好转9例 (5.6%) 。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与给药方式、抗生素药物类型不同等有关。临床表现以皮肤出现皮疹、红肿及瘙痒为主。结论 引起西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较多, 为有效避免西药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护人员与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须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准则, 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临床

参考文献

[1]侯春霞, 文敬辉.我院3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事, 2009, 28 (4) :403-405.

[2]舒旭苹.8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8, 14 (4) :242-244.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篇2

1输血的不良反应

1.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患者0.5%-3%发生该反应,尤其常见于多次输血者。发热反应大多发生于输血后15分钟至1小时以内,患者常有颜面潮红、畏寒、脉率增快,也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常可达到38℃-41℃左右,血压多无变化。

1.2循环超负荷反应常见于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老年、幼儿和低蛋白血症病人。输血过量或输入速度过快,超过病人心脏负荷能力,就会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小时,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加快、颈静脉怒张、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肺内可闻及大量湿啰音,胸片可显示肺水肿影像,严重者可致死。

1.3输血溶血反应输血中的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是因为误输入与血型不匹配的红细胞所致,也可因输入变质血,输入rh因子不同的血,输入红细胞被破坏溶解的血所致。典型临床表现为:输入异型血l0-20ml后病人出现全身不适,高热、寒颤、呼吸急迫、脉搏细速、心前区压迫感,随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及异常出血,甚至休克。

1.4输血过敏反应如果患者是过敏体质,体内有反应素,输血时轻者可出现瘙痒、红斑、荨麻疹、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可有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低血压,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1.5细菌污染反应当采血和输血用具消毒不严格,血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采血时无菌操作不规范,采血用具放置时间过久,血液储存温度过高,献血者皮肤消毒不严格时,输血者可能出现细菌污染反应。临床表现取决于细菌、病毒的种类和进入人体的数量及患者自身免疫力,可出现头胀、面部潮红、剧烈寒颤、高热、脉弱、血压下降,也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症状、急性肾衰竭、肺水肿,短期内致病人死亡。

2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备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输血史、疾病史、妊娠史等,如实地填写在备血单上,以便及时掌握患者信息。

2.2采输血器具应用一次性合格产品,采供血时严格按照流程在无菌环境下操作,严格执行各项采血、储血、输血规章制度,确保血液及制品在低温状态下贮存和运输,保证血液及制品的质量,最大程度下避免受到污染,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供血安全。

2.3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试验不能只用盐水介质配血,要用他方法交叉配血,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还应再次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

2.4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在需要输血时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提倡输入成分血意识和自体输血,这也是减少输血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2.5输血时要仔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早期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2.6当发现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血浆呈粉红色或黄褐色及血浆发现较多气泡者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而不能使用。

2.7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能滤除白细胞、大部分血小板及微聚体,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

2.8使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可去除血浆蛋白、微聚体、细胞因子等,有效降低发热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反应发生。

3总结

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篇3

资料与方法

将100例服用抗痨药数日后,已明确抗痨药引起不良反应者,再同服OFLX作为治疗组;将100例单纯服抗痨药的病例做对照组。并选择化疗方案及并发症大致相同的两组病例进行观察。

从年龄上看,口服LFLX后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年龄组是20~29岁(20例),其次是30~39岁(15例),40~49岁(1例),50~59岁(1例),60~69岁(无),这说明青壮年出现不良反应最多,而抗痨药对老年患者机体损害较重,故老年患者服OFLX安全系数大,应不用或慎用如卡那霉素等抗痨药,这是OFLX在抗痨方面的一个特点。

在100例服用OFLX的病人中,有41例(41%)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最多,21例(51%);其次是神经系统症状,18例(44%);皮肤瘙痒,2例(5%),但对肝肾无损害。对照组中,不良反应51例(51%),以胃肠反应居首,35例(69%);神经系统次之5例(10%)肝肾损伤5例(10%),其他6例(11%),无皮肤瘙痒及失眠,这是两种药不良反应的不同之处。

服用OFLX后,血、尿常规转正常者明显增多,痰转阴者增多,而对肝肾无任何损害。

观察结果

(1)OFLX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治疗组100例中有41例出现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最多(21例);其次为神经系统症状(18例),其中失眠11例,眩晕4例,头痛3例,皮肤瘙痒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51例,以胃肠道反应最多(35例),眩晕5例,肝损害3例,肾损害2例,口唇麻木2例,关节痛2例,皮疹2例;而对照组中无失眠,无头痛,无皮肤瘙痒;治疗中无口唇麻木,无关节痛,无皮疹,无肝肾损害。且病人多在服OFLX后1~3天即有明显的头晕,恶心,失眠等症状,偶有1例服OFLX七天后有不良反应,这是OFLX与抗痨药物不良反应的不同之处,即是OFLX不良反应的特点之一。

(2)两组化疗方案的对比,见表1。

(3)两组病例并发症的比较,见表2。

(4)治疗组服用OFLX前后的化验情况对比:用OFLX之前有1例肝功能损害,用药后未加重肝损害,这说明OFLX对肝脏无损害;服OFLX之前,血常规中白细胞>105者31例,尿中白细胞>10者19例,痰菌(+)21例,用OFLX后,不仅无肝肾损害,血常规、尿常规中白细胞增高者减少为11例,8例,痰菌(+)减少为10例。当然抗生素与抗痨药起着主导作用,但OFLX至少起到协同作用。

讨 论

喹诺酮为全合成化合物,结构相对简单,成为抗菌药物开发的热点,而能否成为一个临床药物的最大障碍在于它的安全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甚至已经上市,但因为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开发或者退市的喹诺酮类药物颇多(如替马沙星、曲伐沙星、格帕沙星、克林沙星),目前司帕沙星也面临退市的危险。经过大量临床应用观察和历史的检验,左氧氟沙星被认为是安全性相对较好的喹诺酮类药物。

近年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关注比较集中于药物对QT间期和糖代谢的影响。喹诺酮是钾通道抑制剂,因而可以引起心律的改变。不同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这种作用存在差异,由强到弱依次为司帕沙星、格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OFLX不良反应的比例:对照组即单服抗痨药后不良反应率51%;而治疗组即服抗痨药数日已明确为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再同服OFLX后引起的比例为41%,这41例主要是OFLX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包括抗痨药的不良反应未在体内消失而仍有症状,这亦说明抗痨药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OFLX。

OFLX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及特点:病人多在服药后1~3天,更多者是在服药后当日即有明显的头晕、恶心、失眠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上述症状立即消失,这一特点为临床区分是OFLX还是抗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OFLX不良反應的症状:主要有三大系统症状,即胃肠道系统如恶心(51%)为最多,其次是神经系统如头晕、失眠、头痛(44%),最少见的是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5%),这亦符合于其他资料的报道。

对OFLX不良反应的处理:本组对100例服用OFLX病人调查后得知,病人在服药后1~3天内出现不良反应,多数病人在服药数天后症状消失;少数病人服药后症状持续数天仍不消失,但较轻,可耐受,于疗程结束停药后,症状完全消失;仅有几例服药后头晕、恶心、失眠较重,只能停药而中断治疗,但停药后如常。上述情况说明OFLX不良反应较轻、较少,可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无须处理。

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篇4

世界卫生组织对不良反应所下的定义, 是指药物在常用剂量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 或用于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时产生的非预期反应。几千年来, 中药作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 对保障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草药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小, 用药安全”, 近10年来,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新开发的中成药及制剂不断涌现, 但某些中草药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的报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临床表现症状越来越复杂多变, 按其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2], 搜集和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 对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报道进行了整理、归纳如下。

1.1 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

表现为恶心, 呕吐, 食欲不振, 腹痛, 腹泻, 甚至呕血, 便血, 对肝脏的损害表现为肝功能异常, 血清转氨酶升高, 肝肿大, 黄疸等, 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有:

1.1.1 中药

麻黄、荆芥、细辛、鹅不食草、薄荷、蝉蜕、葛根、大青叶、石膏、决明子、鱼胆、白头翁、千里光、冬青叶、苦参、龙胆、板蓝根、穿心莲、山豆根、白屈菜、青黛、贯众、秋水仙、威宁仙、苍耳子、闹洋花、松香、红茴香、大茴香、肉桂、吴茱萸、艾叶、丁香、通天海、马桑、胡椒、野茴香、半夏、天南星、皂荚、旋夏花、白附子、磨芋、卜芥、藜芦、瓜蒌、土贝母、白果、苦杏仁、百部、桔梗、马兜铃、芸春草、蓖麻叶、杜鹃花、矫地茶、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甘遂、大戟、芜花、商陆、巴豆、千金子、牵牛子、泽泻、半边莲、木通、滑石、海金沙、红豆、茵陈、虎仗、地龙、僵蚕、全蝎、蜈蚣、天麻、朱砂、萝芙木、灵芝、远志、川楝子、青木香、陈皮、瓜蒂、乳香、毛冬青、丹参、川芎、桃仁、麦角、红花、三七、槐花、人参、棉花根、鹿茸、何首乌、麝香、樟脑、川乌、雪上一支蒿、天仙子、曼陀罗子、毛茛、罂粟壳、石榴皮、使君子、三道年、大蒜、槟榔、鸦胆子、金鸡纳、洋地黄、夹竹桃、斑蝥、马前子、雷公藤、黄药子、龙葵、野百合、长春花、三慈姑、雄黄、红娘子、硫磺、狼毒、川贝母、乌桕木根皮[3]。

1.1.2 汤剂或者制剂

丁香油、山海丹、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云南白药、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双黄连粉针、龙牡壮骨冲剂、生脉注射液、加味愈痫丸、白宝丹、华佗在造丸、红花油、肉蓉通便口服液、克银丸、青黛散、松节油、茵栀黄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甘草片、复方青黛丸、冠心苏合丸、速效感冒胶囊、消咳喘、消栓灵注射液、黄连素片、雪莲花酒、银黄注射液、猪苓多糖、[4]清开灵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紫杉醇、靛玉红、樟脑、蝮蛇抗栓酶、藻酸双酯钠。

1.2 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

有口唇麻木或全身麻木, 眩晕、头痛、失眠或嗜睡, 严重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或障碍, 甚至抽搐, 惊厥昏迷, 呼吸抑制等, 有的药物有致幻作用, 或导致精神失常, 行为障碍等, 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有。

1.2.1 中药

麻黄、细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葛根、苦参、萱草、龙胆草、穿心莲、山豆根、贯众、苍耳子、独活, 防己、五加皮、松香、红茴香、附子、肉桂、艾叶、通大海、马桑、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南天竹、川贝母、藜芦、白果、苦杏仁[5]、桔梗、马兜铃、蓖麻叶、洋金花、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甘遂、桑陆、巴豆、牵牛子、半边莲、木通、茵陈、全蝎、蜈蚣、朱砂、萝芙木、厚朴、川楝子、青木香、瓜蒂、桃仁、麦角、红花、槐花、人参、甘草、棉花根、樟脑、川乌、雪上一支蒿、天仙子、曼陀罗子、毛茛、罂粟壳、石榴皮、使君子、山道年、槟榔、鸦胆子、金鸡纳、蚕蛹、洋地黄、夹竹桃、福寿草、斑蝥、马钱子、雷公藤、黄药子、龙葵、长春花、山慈姑、雄黄、红娘子、硫磺、狼毒、鱼藤、毒覃、乌桕木根皮。

1.2.2 中药制剂

丁香油、川楝素片、云南白药、牛黄解毒丸、六伸丸、红花油、松节油、参麦注射液、刺骨消痛液、复方甘草片、复方桔梗片、活血壮筋丹、冠心苏合丸、速效感冒胶囊、豹骨壮筋丸、消渴丸、雪莲花酒、颅通定、猪苓多糖、羚翘解毒丸、清开灵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紫杉醇、舒筋活血丸、感冒通、樟脑、蝮蛇抗栓酶、藻酸双酯钠[6]。

1.3 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

主要有心悸、胸闷、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心率增快或减慢, 心率不齐, 血压下降或升高, 传导阻滞及心电图失常等。能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有:

1.3.1 中药

麻黄、细辛、藁本、地骨皮、白头翁、牛黄、黄连、龙胆草、穿心莲、山豆根、威灵仙、苍耳子、防己、红茴香、马桑、南天竹、卜芥、海藻、藜芦、苦杏仁、桔梗、蓖麻叶、杜鹃花、番泻叶、郁李仁、蜂蜜、甘遂、巴豆、千斤子、半边莲、茵陈、僵蚕、全蝎、蜈蚣、龙骨、朱砂、萝芙木、川楝子、瓜蒂、桃仁、麦角、红花、三七、人参、甘草、雪上一支蒿、天仙子、曼陀罗子、毛茛、罂素壳、石榴皮、金鸡纳、洋地黄、夹竹桃、斑蝥、雷公藤、三慈姑、雄黄、毒覃、川乌、马前子、乌桕木根皮。[7]

1.3.2 中药制剂

丁香油、云南白药、六神丸、双黄连粉针、生脉注射液、参茸鞭丸、茵栀黄注射液、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甘草片、复方宣乌片、复方桔梗片、冠心苏和丸、速效感冒胶囊、消渴喘糖浆、消栓灵注射液、猪苓多糖、清开灵注射液、紫杉醇、榄香烯乳注射液、感冒通、樟脑、藻酸双酯钠。

1.4 造血系统反应

有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出血时间延长、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有。

1.4.1 中药黄连、秋水仙、苍耳子、皂荚、土贝母、白果、

甘遂、全蝎、蜈蚣、牡蛎、朱砂、远志、毛冬青、人参、棉花根、大蒜、金鸡纳、斑蝥、雷公藤、龙葵、野白合、喜树、长春花、山慈姑、羊角菜、雄黄、红娘子、广防己。

1.4.2 中药制剂云南白药、正清风痛灵、速效感冒胶囊、黄连素片、颅通定、紫杉醇、感冒通、蝮蛇抗栓酶、藻酸双酯钠。[8]

1.5 呼吸系统反应

可以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哮喘, 血痰、呼吸困难、紫绀、甚至发生急性肺水肿, 呼吸衰竭或麻痹。引起这类反应药物有:

1.5.1 中药

细辛、鱼胆、山豆根、苍耳子、独活、筋骨草、闹羊花、松香、半夏、苦杏仁、郁李仁、甘遂、半边莲、全蝎、朱砂、萝芙木、川楝子、桃仁:人参、棉花根、麝香、川乌、曼陀罗子、罂素壳、槟榔、金鸡纳、斑蝥、马钱子、雷公藤、硫磺、鱼藤、毒覃。

1.5.2 中药制剂

丁香油、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红花酒、松节油、茵栀黄注射液、复方甘草片、消咳喘糖浆、黄连素注射液、猪苓多糖、清开灵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感冒通、蝮蛇抗栓酶。[1]1.6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

一般有尿量减少, 甚至闭尿, 或尿频而量多, 蛋白尿、管型尿、血尿, 腹痛或肾区扣击痛、浮肿, 肾功能降低, 氮质血症, 酸中毒, 电解质平衡失调, 以至尿毒症。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有:

1.6.1 中药

麻黄、细辛、萱草根、穿心莲、大青叶、秋水仙、苍耳子、防己、松香、肉桂、马桑、瓦楞子、马兜铃、蓖麻叶、芦荟、蜂蜜、牵牛子、泽泻、木通、全蝎、蜈蚣、萝芙木、川楝子、青木香、槐花、麝香、樟脑、曼陀罗、罂素壳、使君子、山道年、土荆芥、槟榔、鸭胆子、金鸡纳、雷公藤、雄黄、红娘子、马钱子、乌桕木根皮[9]。

1.6.2 中药制剂

丁香油、小儿速效感冒片、云南白药、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红花油、松节油、速效感冒胶囊、消痔灵注射液、颅通定、猪苓多糖、感冒通。

1.7 过敏反应

症状多样, 最常见的是皮肤病变, 如寻麻疹、斑丘疹红斑、天疱疹样皮疹或紫癜, 也可以发展成剥削性皮炎、危及生命。此外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 消化功能紊乱, 发热, 白细胞减少。过敏性休克。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有。

1.7.1 中药

麻黄、荆芥、辛夷、白芷、鹅不食草, 牛蒡子、蝉蜕、柴胡、菊花、石膏、决明子、天花粉、牛黄、千里光、冬青叶、黄芩、黄连、苦参、板蓝、穿心莲、鱼腥草、青黛、马勃、丁公藤、土茯苓、威灵仙、苍耳子、独活、伸筋草、附子、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川贝母、海藻、竹黄、藜芦、胖大海、白果、枇杷叶、洋金花、大黄、巴豆、泽泻、金钱草、地肤子、地龙、全蝎、蜈蚣、天麻、牡蛎、白芍、刺蒺藜、朱砂、萝芙木、酸枣仁、远志、木香、陈皮、大腹皮、砂仁、丹参、川芎、乳香、没药、毛冬青、益母草、麦角、甘草、黄芪、白术、山药、鹿茸、鹿角、九香虫、熟地、何首乌、枸杞子、冰片、川乌、山道年、大蒜、鸦胆子、蚕蛹、万年青、九节茶、土鳖虫、大枣、山豆根、马兜铃、木瓜、无花果叶、车前子、水蛭、玉竹、石菖蒲、仙人掌、白花丹、白花蛇、白芥子[10]。

1.7.2 中药制剂及汤剂十滴水、丁公藤注射液、丁香油、

人参蜂王浆、九分散、三九胃泰、三黄珍珠膏、大清根注射液、大活络丹、大黄藤素注射液、山海丹、千里光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小清龙汤、小活络丸、小柴胡汤、天王补心丹、天花粉蛋白注射液、天麻注射液、天麻丸、元胡止痛片、云芝肝泰冲剂、云南白药、木瓜丸、五虎丹、五味子糖浆、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月白珍珠散、丹皮酚注射液、风油精、风痛灵、风湿液、乌鸡白风丸、六味地黄丸、六神丸、心脑疏通胶囊、双料喉风散、双黄连粉针、正天丸、正骨水、正清风痛宁、龙牡壮骨冲剂、龙胆泻肝丸、灭澳灵、生脉注射液、仙鹤草注射液、瓜蒌皮注射液、加味平胃散、西黄丸、地奥心血康、芒果止咳片、回天再造丸、当归寄生注射液、伤湿止痛膏、华佗再造丸、华佗膏、血栓心脉宁、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延生护宝液、产复康冲剂、壮骨关节丸、壮腰健肾丸、灯盏花注射液、冰硼散、安宫牛黄丸、红花油、安神补脑丸、杞菊地黄丸、肝炎灵注射液、补骨脂注射液、灵芝注射液、附子理中丸、驱风合剂、苦瓜注射液、杏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松节油、刺五加注射液、金水宝胶囊、金鸡冲服剂、金嗓散结丸、肤阴洁、肤满灵、鱼腥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荣昌肛泰、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胃得安、骨刺消痛液、香连丸、复方大青叶片、复方大青叶注射液、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甘草片、复方抗结核片、复方青黛丸、复方草珊瑚含片、复方感冒灵片、追风透骨丸、脉络宁注射液、急支糖浆、养血生发胶囊、洁尔阴泡藤片、洁尔阴洗液、穿琥宁注射液、冠心苏和丸、去痰灵、莪术挥发油注射液、速效救心丸、速效感冒胶囊、柴胡注射液、益母草流浸膏、消石素胶囊、消肿片、消炎利胆片、消咳喘糖浆、消栓灵注射液、消银片、消痔灵注射液、消渴丸、海珠神珍珠明目滴眼液、桑叶注射液、黄龙咳喘冲剂、黄芪注射液、黄连素片、黄连素注射液、雪莲注射液、颅通定、蛇胆川贝液、蛇胆陈皮散、银黄口服液、猪苓多糖、痔疮宁栓、康妇消炎栓、康莱特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羚羊角注射液、羚羊解毒丸、清开灵注射液、清凉油、清热解毒注射液、劲痛灵、维C银翘片、葛根素注射液、跌打丸、喉症丸、舒筋活血片、舒筋活络液、猴头健胃灵胶囊、强力维C银翘片、榄香烯乳注射液、感冒通、蜂毒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鼻炎宁冲剂、鼻炎康片、嫦娥加利丸、蝮蛇抗栓酶、薄荷油、鹤草芽浸膏、颠茄片、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霍胆丸、藻酸双酯钠、蟾酥注射液[11]。

2 结语

随着中草药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新的中成药不断涌现,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多, 极大的影响了中草药的治疗效果, 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应在一定条件下预防中草药的不良反应。

2.1 重视药材的质量管理

我国《药典》对中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储藏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与要求, 对那些功能、主治尚不明确的中草药, 特别是代用品应严格控制使用。

2.2 坚持辨证论治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组方应注意用量和配伍禁忌, 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功能不良的患者, 更应坚持因人而异、个体化原则, 才能达到有益无害的治疗目的。

2.3 加强中成药的药学研究

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提高中药制剂水平, 加强对中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特别是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 加速制定国家统一的生产规范, 使中药注射剂有标可循, 提高制剂的纯度,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4 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有限的。尤其是有些现代中药制剂制备方法不同于传统制剂, 毒性大小也必然不同。如青蒿素历代文献均无妊娠禁忌的记载, 但研究中发现, 青蒿素对多种动物均能引起严重的生殖毒性。因此, 我们不能拘泥于历史文献记载, 而应对常用中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加强中药毒理学基础的研究, 为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5 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检测体系和逐级申报、管理和分析系统, 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监护, 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各种预防、诊断和分析手段, 充分调动中医药人员和患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防卫能力。做到事前防卫、事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做决策分析, 使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 中药也不例外, 既有促进健康的正面效应—疗效, 也有妨害健康的负面效应-不良反应。曾经大肆宣扬的“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反应”的炒作是出于商业目的, 误导广大患者。如今这股歪风虽已刹住, 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观点在不少人的认识里依然存在, 应当纠正。中医习惯用复方药品治病, 其药味多, 成分复杂, 而每种化学成分常常含量比较少, 作用不够显著, 以致某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表现不明显, 于是就难于被发现、被确认。因为中药不良反应往往少而轻, 加之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不够, 所以易被疏忽。今后应当加大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

参考文献

[1]丁涛, 黄晖.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 1991.

[2]欧明, 王宁生.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M].辽宁:科学出版社, 2001.

[3]陈冀胜.中国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4]郭晓庄.有毒中草药大词典[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5]朱亚峰.中药中成药解毒手册[M].北京: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

[6]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2.

[7]杨仓良.毒药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8]马兴民.中草药急性中毒与解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9]雷载权, 张延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10]武维恒, 王少卿, 谭运标, 等.急性中毒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对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引起患者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使用途径主要为四大途径: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口服,其中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为静脉滴注,占总例数的64.3%(36/5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上,占44.6%(25/56)。主要药物为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内分泌系统类以及消化系统类等,其中抗生素类的占51.8%(29/56)。此56例患者经过相关药物治疗后,其中痊愈患者52例,减轻患者4例。结论:在西药的使用中,必须对医护人员普及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更安全、更合理的对患者进行用药。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抗生素

西药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不同药物组合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相同的,在临床上,西药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用药联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即药物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减弱

【1】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对我院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36例;年龄为5至70岁,平均年龄为(37.52±32.85)岁。此56例患者均属于因西药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2 方法

对此56例患者的西药用药类型、临床表现症状、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1.3 观察指标

对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在这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2.结果

2.1 患者不良反应的基本状况

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34例中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60.7%,在各个年龄阶段中,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有4例婴幼儿患者,占总例数的7.1%。其中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64.3%(36/56);男患者占35.7%(20/56),经过对比发现,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2.2组织系统与临床表现

西药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有很多,例如:恶心、呕吐、皮疹、皮肤瘙痒、腹痛、意识不清晰、消化系统不适、呼吸困难、头疼以及发热等。在这些不良反应的症状中,皮肤瘙痒及皮疹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约占总比例的64.3%,最为少见的症状为呼吸系统,仅占总比例的1.8%(见表1)。

表1: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 皮肤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全身反应

2.3 药物情况

在所有药品中,不良反应最高的是抗生素类药品,占总例数的51.8%;最低的为神经系统类药品,占总例数的1.8%(见表2)。

临床症状 皮肤瘙痒、皮疹 意识不清晰、头疼 腹痛、恶心呕吐

心慌 呼吸困难 发热、抽搐

患者例数(例)

4 8 2 1 5

总比例(%)

64.3 7.1 14.3 3.6 1.8 8.9

表2: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状况

药物类型 抗生素类药品 心血管类药品 血液类药品 中药类药品 呼吸系统类药品 神经系统类药品

3.讨论

合理的对药物进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且对治疗效率及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临床中,为了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预防【2】

患者例数(例)4 10 5 7 1

总比例(%)

51.8 7.1 17.9 8.9 12.5 1.8 :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综合职业素质、责任感以及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了解是给患者开药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对每种药品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解,为患者制定出最为合适的用药。②若患者需要进行联合用药时,需要对药物的药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药物联用的使用范围进行掌握,避免超出药物之间的度。③医院应将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个医护人员中。在临床中,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大多是由于输液而导致,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及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在临床上,由于西药用药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不良反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3】

。在本次研究中,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女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男性较高;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患者更高。

综合以上所述,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因此,医院在实际的护理中,必须对药物的存放进行严格的规范,并且在患者进行输液前要严格检查输液的质量,运用正确、合理方式对药物的搭配进行选择,杜绝错误搭配的发生。同时,在患者进行用药时,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监督,若患者出现不适时,医护人员要立即停止患者对该药物的使用,并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有必要可给予抗结剂进行治疗,充分保障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肿瘤患者临床化疗不良反应的防治 篇6

【关键词】 肿瘤;化疗;不良反应;防治

对肿瘤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化疗[1]。化疗主要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化疗药物的浓度较高,具有较大的毒性以及刺激性[2]。因此,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为了使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采取合理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变得尤为重要[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4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23~71岁,平均年龄为60岁。其中有12例患者为胃癌,11例患者为食道癌,4例患者为肺癌,8例患者为肝癌,5例患者为乳腺癌。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的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防治方法 对照组在化疗过程中不采取防治措施,实验组在化疗过程中采取相关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1.2.1 静脉炎的防治 化疗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静脉输液,然而由于需要多次穿刺,以及药物的高浓度和酸碱度刺激,患者的输液静脉以及周边组织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坏死,导致静脉炎的出现。因此,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在浓度上需要进行合理调节,并控制输药的速度,化疗之前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对输液管进行清洗,从而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化疗之后需要使用250ml的生理盐水进行快速静注,从而使血管壁上残留的药物浓度得到稀释,有效对静脉炎进行预防。如果出现药物外渗,则需要马上终止输液,并对患者肢体抬高,并对外渗药物进行回抽,并使用5~10ml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漏液部位还需要进行冷敷,并使用硫酸镁进行冷湿敷。另外,静脉穿刺需要对静脉进行合理选择,以弹性好以及粗直为原则,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1.2.2 胃肠道反应的防治 由于人体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喝水,从而减少药物给消化道带来的刺激反应,同时也有利于排除毒素。对患者的饮食需要合理调节,注重高维生素、低刺激性以及易消化的饮食原则。氮芥类药物容易导致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发生刺激,导致痉挛性腹痛,因此需要采用解痉剂或者针刺等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不宜食用高蛋白以及高热量食物,防止患者出现消化不良以及腹胀。饮食需要注重合理安排,少吃多餐。

1.2.3 骨髓抑制的防治 化疗药物对有丝分裂中的细胞具有破坏作用,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以及红细胞下降。因此,医护人员要保持患者病室的清洁,加强空气流通,并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密切观察。另外,还需要对患者做好口腔护理以及皮肤护理。使用150μg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皮下注射,每天进行1次。患者如果出现贫血,则需要进行输血,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观察。患者的白细胞如果小于1.0×109/L,则需要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2.4 过敏反应的防治 一些药物会导致过敏反应,因此在治疗前12h需要口服地塞米松,剂量为20mg,在治疗前半小时则使用25mg的非那根进行肌注,从而降低过敏反应的出现。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和认识患者过敏史,并准备好相关的抗过敏工作。化疗后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指标进行密切观察,对过敏反应采取有效措施。

1.2.5 泌尿系统毒性反应的防治 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组织细胞进行破坏,一些患者会因此出现高尿酸血症,甚至发生肾衰竭。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嘱咐患者多喝水,并对患者排尿情况进行观察,对尿量较少的患者,需要使用利尿剂进行治疗。并对尿液进行碱化处理,从而使代谢产物更快的排出,防止尿酸结晶的出现。

1.3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组在经过不良反应的防治后,不良反应情况有所降低,P<0.05。

3 讨论

化疗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十分重要,其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同样需要得到重视[5]。因此,医院需要对各类化疗药物进行了解和认识,并对患者化疗后的反应进行观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此次临床研究中,实验组采用了防治措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6]。可见,防治措施对化疗不良反应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7]。

参考文献

[1] 李立新.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治疗新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5:2.

[2] 梁佩仲,谢德荣,姚和瑞,等.减轻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所致局部反应给药方法[J].现代护理,2002,8(12):939-940.

[3] 刘足英.乙醇湿敷预防大剂量氟尿嘧啶灌注化疗所致静脉炎

[J].护理学杂志,2002,17(9):677.

[4] 张志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7.

[5] 张跃.肿瘤患者的化疗期护理[J].吉林中医药,2004,24(4):51.

[6] 徐军霞.消化道肿瘤时辰调节化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231-233.

阿米卡星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篇7

关键词:阿米卡星,不良反应,临床分析,合理用药

阿米卡星又被称为丁胺卡那霉素, 是一种半合成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具有良好的钝化酶稳定性, 是国家基本治疗药物,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近年来, 随着阿米卡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有效降低阿米卡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笔者对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11月应用阿米卡星进行抗感染治疗的10 135例患者中, 发生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11月采用阿米卡星对10 135例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 其中9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占0.95%。96例患者中男51例, 女45例;年龄1岁~72岁, 平均年龄 (41.63±10.75) 岁。

1.2 方法

对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阿米卡星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过敏史

96例患者中, 19例患者有药物过敏史, 占19.79%。其中11例患者为青霉素过敏, 4例患者为阿米卡星过敏, 2例患者为链霉素过敏, 1例患者为磺胺类过敏, 1例患者为头孢菌素类过敏。

2.2 不良反应类型和临床表现

96例患者中, 46例患者为变态反应, 占47.92%, 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胸闷、面色苍白、各种皮疹、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23例患者为神经肌肉麻痹, 占23.96%,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抽搐、口周麻木、呼吸暂停及抑制、喉肌麻痹、低血钾等;6例患者为听觉功能损伤, 占6.25%, 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听力下降等;7例患者为泌尿系统反应, 占7.29%, 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崩症、尿闭、间质性肾炎、尿常规异常、乏力、发热等;6例患者为精神神经症状, 占6.25%, 主要表现为:失语、烦躁、凝视、幻听、精神障碍、呼吸衰竭、呼吸抑制等;4例患者为血液系统反应, 占4.17%,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2例患者为心血管反应, 占2.08%, 主要表现为:心房纤颤、心动过速、急性心力衰竭等;2例患者为其他反应, 占2.08%, 主要表现为:食欲亢进、皮下坏死、神经水肿等。其中变态反应和神经肌肉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

2.3 用药情况

阿米卡星在联合用药治疗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单独用药时的发生率 (P<0.05) ;静脉注射阿米卡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P<0.05) , 见表1。

注:χ2、P为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比较检验值, χ12、P1为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静脉滴注与其他途径比较检验值。

2.4 用药时间

初次使用阿米卡星、静脉滴注30 min内以及肌肉注射30 min后,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比较大。见表2。

3 讨论

阿米卡星是我国临床上的常用药物, 但其不良反应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其导致的不良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 严重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阿米卡星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和神经肌肉麻痹, 同时还具有肾毒性[2]。临床上阿米卡星常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使用, 而β内酰胺类药物中的头孢拉定和头孢唑啉也具有肾毒性, 因此可导致药物毒性的增强, 在临床上要避免同时使用[3]。本研究中, 阿米卡星的不良反应类型有很多, 变态反应和神经肌肉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阿米卡星在联合用药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要明显高于单独用药时的发生率;静脉注射阿米卡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初次使用阿米卡星、静脉滴注30 min内以及肌肉注射30 min后, 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比较大。因此, 在阿米卡星静脉滴注的前30 min以及肌肉注射30 min后, 要更加密切地对患者进行观察, 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发生不良反应, 需及时地进行治疗, 可避免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伤。

综上所述, 在使用阿米卡星进行治疗时, 需要对给药方式、患者的病史等情况进行分析, 只有做到合理用药, 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听科, 吴海燕.硫酸阿米卡星与头孢拉定联合用药致小儿血尿36例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9, 8 (6) :45-46.

[2]刘小妹.阿米卡星与头孢拉定联用致小儿血尿13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 2009, 12 (1) :63-64.

药物流产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门诊患者, 年龄19~38岁 (平均26.9岁) , 临床确诊为宫内妊娠, 停经≤49d, B超检查妊娠囊≤2.5cm者, 未放置宫内节育器, 无心血管、血液、内分泌及过敏性疾病。自愿要求药物终止妊娠, 随诊资料较完整的健康妇女155例。

1.2 用药方法

米非司酮, 25mg/片, 第1天上午空腹口服150mg, 第3天上午同一时间 (间隔48h) 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 服药前后禁食2h。

1.3 随诊分类和计数

从服药开始至服用米索前列醇后的当日、10d和40d分别进行随诊, 观察药物反应的临床表现, 进行分类计数, 统计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 结果

2.1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以开始服药及服用米索前列醇后24h内,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为胃肠道反应。本组共出现胃肠道反应86例, 占55.48%。

2.2 流产不全

流产不全的评价标准为绒毛组织排出后10d仍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且B超显示子宫腔内强回声光团, 提示有组织残留, 或绒毛组织排出后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 而必须行清宫术者。本组共出现流产不全者19例, 占12.26%。

2.3 药物流产失败

药物流产失败包括服药后出现严重消化道症状而不能坚持服药者, 以及服用米索前列醇后24h绒毛组织未排出, 而改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者。本组共出现药物流产失败者14例, 占9.03%。

2.4 月经恢复延迟

评价月经恢复延迟是以绒毛组织排出后40d尚未恢复月经者。再次妊娠者除外。本组共出现月经恢复延迟者11例, 占7.10%。

2.5 其他

本组有6例患者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皮肤潮红等过敏反应, 未作特殊处理自行消失。

3 讨论

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是近20年来发现并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一类抗消化性溃疡药。米索前列醇为最早进入临床的合成前列腺素E1衍生物, 除了具有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和对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外, 另外对子宫具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口服吸收良好, 口服单剂量后。Tmax为0.5h。tl/2为1.55~1.77h。血浆蛋白结合率80%~90%。药物在肝、肾、肠、胃等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流。以放射性元素标记的本品于口服后从尿中排出约75%, 自粪便排出约15%, 8h内尿中排出量为56%[1]。目前, 米索前列醇广泛应用于引产、催产、治疗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与缩宫素相比具有更强的子宫收缩作用。米索前列醇对各期妊娠子宫均有收缩作用, 且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米非司酮为一种新型抗孕激素受体拮抗剂, 能解除孕激素对子宫的抑制作用, 同时可增加子宫对PG的敏感性, 使PG对子宫收缩程度比原来增加4~9倍, 并能有效促进宫颈成熟, 可作为非手术性抗早孕药, 用于抗早孕、催经止孕及胎死宫内引产等。米非司酮口服后吸收迅速[1], Tmax约1.5h, 作用可维持12h, t1/2为18~20h。米非司酮在体内能使妊娠的绒毛组织与蜕膜变性、坏死, 产生前列腺素F2a, 提高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服用米非司酮后可使子宫平滑肌收缩, 宫颈软化, 扩张排出绒毛从而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伍用能更加发挥前列腺素的作用。促使宫内妊娠物的排出[2]。本组资料中发生胃肠道反应者最多, 占55.48%, 其机理是由于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均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的作用所致。其次为流产不全, 发生率占12.26%, 为药物流产后蜕膜、绒毛剥脱不完全导致子宫缩复不良引起。药物流产失败占9.03%。, 其原因可能为子宫过度前屈和后屈;部分妇女可能存在孕激素受体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月经延迟的发生机理为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可引起血清雌、孕激素水平不同步而影响子宫内膜的修复。因米索前列醇为外源性前列腺素, 故有少数患者产生过敏反应。

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和传统人工流产术相比, 简单、无痛、安全和有效。随着药物的推广应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会增多。为了更安全有效地开展药物流产, 流产后的随诊是必要的, 可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

摘要:目的观察自愿终止妊娠妇女, 应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方法观察服用2种药物后的反应, 进行分类计数, 统计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本组病例观察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醇伍使用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48%, 流产不全发生率为12.26%, 流产失败占9.03%。结论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配合使用能更加发挥前列腺素的作用, 促使宫内妊娠的排出。

关键词:药物流产,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佥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39.

临床西药使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了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212例发生临床西药使用不良反应情况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92例;年龄4~72岁,平均年龄为(54.3±1.9)岁。 所有入选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经医师以相关医学影像学检查均被诊断为西药使用后发生的不良反应。

1.2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212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包括各科别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不同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以及患者多发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情况。

2结果

2.1不同科别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 五官科共45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皮肤科共41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2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10%;内科共43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2.56%;儿科共2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外科共32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3%;妇产科共31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其中,皮肤科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其他依次是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以及儿科的患者。 见表1。

2.2不同给药途径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分析:本研究所选取的212例患者,口服用药患者59例,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51%;静脉注射给药患者121例,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8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55%;肌内注射给药10例,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外擦用药38例,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5%。结果发现静脉注射给药会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2。

2.3不同疾病患者治疗情况分析:本研究选取的212例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其中有199例被治愈,治愈率为93.87%。

3讨论

药品作用于机体,除了发挥治疗的功效外,有时还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某些与药品治疗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损害的反应,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分为: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特异反应性),依赖性,停药综合征,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等。

在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即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目前人们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还不了解,以为越新的药疗效越好,而忽视了其不良反应。其实,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的病例数有限大约有500~3000人,多数情况下排除了老人、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因此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难于发现。有些药物的问题是在使用较长时间、较多人群之后方能发现。因此,应警惕药品的不良反应,尤其应警惕新药的不良反应。

当然,评价药品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评价标准:用药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事件;反应/事件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

不良反应有大小和强弱的差异,它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使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置人于死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这是临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药量较大时,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严格地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但是,只要合理使用药物,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就要求人们在用药前全面地了解该药的药理性质,严格掌握药品的适应证,选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明确药品的禁忌。在用药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加以处理,尽量避免引起不良的后果。对于一些新药,由于临床经验不够,对其不良反应观察及了解不够,在使用时就更应十分慎重。

综上研究发现,皮肤科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其他依次是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以及儿科。静脉注射给药会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6%),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4,5]。故此对于类似情况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或者给药方式均要给与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亦表明,经过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治疗,可使得患者的不良反应治愈率高达93.9%。

因此,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实时监测,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并针对相应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可有效控制临床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西药使用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以后减少临床西药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212例发生临床西药使用不良反应情况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皮肤科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其他依次是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以及儿科。静脉注射给药会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55%)。结论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临床西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监测,尤其是静脉给药以及皮肤科这种具有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群体,从而使得临床西药的用药安全性不断提高。

关键词:西药,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1]戴长青.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174-175.

[2]李贺珍.从促进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角度试析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25):18-20.

[3]窦防修.基于头袍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索[J].医药与保健,2014,22(1):67-68.

[4]王丽娜.临床西药使用不良反应112例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13(1):106.

临床静脉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 篇10

关键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临床上均认为静脉给药是危险性最高的一种给药方式, 通过静脉给药因没有首过效应, 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影响明显快速, 假如应用的药物成分复杂, 个体差异, 输液操作不当等因素均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1]。近几年, 我国通过静脉给药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 给临床的诊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而, 对静脉给药方式进行总结分析非常重要。我院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诊治的134例静脉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诊治的134例静脉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其中68例为男性, 66例为女性;年龄35~57岁, 平均为 (46.3±2.3) 岁;疾病类型:36例为呼吸系统疾病, 41例为胃肠疾病, 26例为外伤, 24例为心脑血管疾病, 7例为其他疾病。

1.2 方法:

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对患者静脉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表现进行分析, 同时了解其用药情况。

2 结果

2.1 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分类:

所选的134例患者静脉用药不良反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类型进行分类, 92例为过敏反应, 占68.65%;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药疹、荨麻疹。16例为用药局部反应, 占11.94%;患者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 手臂出现风团;10例为肌肉骨折系统反应, 占7.46%;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脚发麻、周身疼痛以及肢体无力;6例为呼吸系统反应, 占4.48%;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 困难;4例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 占2.99%;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4例表现为外周和中枢系统反应, 占2.99%;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 口发麻。2例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反应, 占1.49%;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

2.2 不良反应转归:

所选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 22例治愈, 112例好转;126例患者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 6例患者病程延长, 2例病情加重。

3 讨论

现今静脉给药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给药方法, 我国通过静脉给药的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多。静脉给药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危险性更高[2]。临床上最多见的不良反应为抗感染药及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老年人因身体功能逐渐衰退, 肾脏、肝脏的代谢能力有所下降, 因而一次性大剂量用药容易导致药物积滞, 这就会加重对肝肾功能的损害。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上的特点是症状较多、发病较快, 涉及系统广泛等多个特点, 因而每个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并不相同。

我院在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调查过程中发现, 大部分患者为出现过敏不良反应, 同时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 例如瘙痒、皮疹等。这类不良反应相对来说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另外,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反应, 症状轻的患者表现为呕吐、恶心症状, 严重的患者会引起胃黏膜溃疡症状, 但是我院所选的患者中未见有胃黏膜溃疡的患者[3]。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肌肉骨骼系统反应、用药局部反应、神经反应以及呼吸系统反应。用药局部反应严重的患者可出现静脉炎。肌肉骨折系统反应会引起患者出现肌无力的情况, 甚至产生程度不等的后遗症。呼吸系统反应对患者的伤害较大, 假如患者出现严重呼吸抑制就可能一起呼吸衰竭症状, 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4]。

一些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会出现发热的情况, 发热症状主要是因输液器具、输液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污染或者处理不彻底。假如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热、寒颤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 同时对其进行对症处理, 严重时可选择地塞米松或异丙嗪进行治疗。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假如在进行皮试时显示为阴性, 则多为延迟过敏, 一般是因药物作为半抗原或者抗原输入体内所导致, 例如生物药品、抗生素等[5]。这些患者也需要立即停止输液, 症状较轻时可给予常规的抗敏治疗, 假如患者存在休克表现需要立即补充血容量, 提升体液循环。当患者出现栓塞症状时需要立即帮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 停止输液, 同时对其进行吸氧处理。如患者出现静脉炎或者局部皮肤症状时需要立即停止输液, 同时外擦药膏以及湿敷50%硫酸镁来缓解患者的症状。胃肠道反应轻微的患者可不予特殊处理, 假如患者的症状严重也应给予停药处理, 同时运用奥美拉唑进行护胃治疗。如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反应症状应在停药后运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总而言之, 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 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输液情况, 假如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处理, 确保患者的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邓跃碧.儿童门诊静脉用药不良反应1019例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4 (20) :145-146.

[2]高辉.静脉输注前列地尔致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0 (4) :489-490.

[3]黄瑛, 代翠婷, 李春玲, 等.患儿家长对静脉用药认知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12, 14 (16) :741-742.

[4]凌云, 赵再召, 李忠丽.小儿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9, 23 (7) :66-67.

他汀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体会 篇11

他汀类药物自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里程碑药物”他汀类药物除调脂治疗外,还能通过改善内皮功能,稳定脂质斑块及降低血管炎症反应对冠心病起保护作用,同时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不良反应也日渐明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①肝脏损害:是他汀类药物最为严重的常见不良反应。肝脏是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场所,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炎、胆汁郁积或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此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种类和剂量有关,通常在用药2周以后出现上述情况,停用或换用其他类降脂药,同时予以保护肝脏治疗后,肝功能多能自行恢复,在已有肝功能异常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应非常慎重,有研究表明,对基础AST>40IU/L或ALT>35IU/L的高血脂患者使用他汀类药,6个月后4.7%的患者转氨酶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轻中度增高,0.6%患者出现严重增高。②肌病:2001年西力伐他汀因其致命性横纹肌溶解而从市场上撤出,引起了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和肌病的重视,临床对照研究表明,与他汀类药物使用相关的肌病发生率为0.1%~0.2%,通常发生在用药后8~25周,多表现为肌痛,无症状性血清CK值升高,可能与应用剂量过大或高龄有关,也可能与患者本身的遗传因素有关,肌肉组织中磷酸化酶,磷酸果糖激酶等基因异常可能使患者对他汀类易感,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2002年ACC/AHA/NHLBI他汀类治疗建议中指出:高龄、体形瘦弱者、多系统疾病(心、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同时应用多种药物,特别是叶酸类降脂药、烟酸类药物、环雹菌素、抗HIV病毒药物、维拉帕米、胺碘酮和过量饮酒等,也是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发生疾病的高危因素。③抗血小板药物在血运重建术中必不可少。有研究指出,阿托伐他汀等由P450CYP3A4代谢的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激活将产生竞争性抑制,从而降低其抗血小板聚集能力,因而建议应用氯吡格雷患者需他汀治疗时,宜选用普伐他汀或洛伐他汀等非CYP3A4代谢药物。④有些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出现乏力、胃肠道症状、头痛、皮疹等现象,减量或停药后可消失。

尽管存在上述不良反应,但他汀类药物很可能为冠心病及其他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防治带来更多的临床益处,总之,在肯定他汀类药物临床益处的同时,我们需要对接受这类药物的患者作出全面的风险评估,并进行定期的实验室检查,以达到安全使用和最大获益的目的。

临床合理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篇12

1 药物的不良反应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定义为:为预防诊断治疗或改变人体生理功能, 人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用药所出现的不希望有的有害于身体的反应[1]。药物使用有利有弊, 它并不总是好的角色, 如果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处理好, 它也能成为“杀手”。根据WHO提供的数据, 全球非意外死亡人数中, 有1/7人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死于疾病问题[2]。因此药物不良反应问题应该引起人们重视。

2 不合理用药的临床体现

2.1 不分时间服药

为使药物在体内更好的发挥作用, 某些药物对服用时间有严格要求, 如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睡前服、必要时服等, 其实考虑人体的生理周期和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医嘱上鲜见交代。比如, 硫糖铝片为抗酸药和胃黏膜保护药, 需在三餐前1h和睡前服用。

2.2 重复用药

在临床上经常看到对药物不了解而重复用药的现象。如硝苯地平与拜新同合用治疗高血压, 若长期使用剂量过大, 不仅使患者血压明显下降, 甚至引起外周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4]。临床中应重视这种重复用药的问题。

2.3 特殊群体用药问题

小儿、老年人因生理与代谢原因, 对药物吸收、代谢与成人不同, 易引起蓄积中毒。而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用药可能会影响胎儿或婴幼儿, 使用中也有特殊要求。如, 儿童使用成人药品应谨慎, 老年不可使用成人剂量, 妊娠期少服禁忌类药物。在临床中, 不乏见到出生缺陷、或药物不当使用而致患儿的生理缺陷与老年病死病例。因此对于该类人群, 我们临床用药要格外注意, 适当考虑其生理条件, 选择更为合适的药物与剂量率。

2.4 联合用药不当

为迅速缓解症状, 快速治愈疾病, 临床上不免会两种或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但有些药物之间并不适合联合应用, 甚至会相互作用, 使药物间药效减弱而毒副作用增强严重危害患者。另外, 联合用药也有配伍禁忌, 如, 有些注射液相混可有肉眼浑浊、结晶, 而无明显变化的一旦给患者使用, 将产生严重或潜在的不良反应, 如硫酸庆大霉素与其他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 将增加耳毒性、肾毒性以及神经肌肉阻滞的作用性。在临床应用中, 不仅要对药物理化有所了解, 也应熟悉药物间的相互反应, 若药物联用无明显疗效提高还伴严重不良反应, 则需谨慎。

2.5 药物剂型不合理应用

临床上药物剂型可分为粉剂、针剂、片剂、丸剂、缓释剂、颗粒等多种, 每种剂型都有其服用的特殊要求。即便是同种药物, 剂型不同, 其适应症与疗效也不尽相同。比如, 对于慢性病的治疗, 临床需要作用时间相对较长的药物, 多会选择一些缓/控释制剂[5]。除剂型要求外, 药物的有效剂量也随给药途径 (方式) 的改变而不同, 给药途径不同疗效也各异。比如片剂, 在服用过程中, 如无特殊需要就应整片吞服, 嚼碎、碾粉等服用方式则可致药物在体内短时间全部释放, 致血药浓度过高或产生不良反应, 不仅不治病还致病。

2.6 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滥用是业内显而易见的事实, WHO建议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率应不超过30%, 而我国的使用率却远远高于该数据, 甚至高达70%。抗生速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目前临床上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耐药性仍在呈上升趋势。我们应持有正确的使用观念“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药”, 不能对病毒引起的炎症有效, 如广告有“严迪治感冒”, 严迪又叫罗红霉素, 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 是抗生素, 但不能治疗感冒所引起的早期症状, 因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病毒, 由细菌引起的仅是少数。其次, 抗生素做为抗菌药物不能单纯的用于预防感染, 这样只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最后, 抗生素的使用应尽可能的选用窄谱、低一级的。总之抗生素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治疗方案因人、因病而异, 应坚持“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的原则下合理选用和使用抗生素。

2.7 患者观念影响

随着医药行业的扩张发展, 医药广告更是铺天盖地, 患者与医生之间信任受到了空前挑战, 虽不能一概否定, 但其确实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诱导性——以一药达万效。当然, 这里面也有患者观念的影响, 如: (1) 价格低的效果差, 物有所值; (2) 药物剂量越大, 效果越好; (3) 迷信“吊液体”; (4) 患者要什么药开什么, 把医院当药品集散地。

3 合理用药建议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时不可避免, 但如何降低药物副作用造成的严重伤害, 却是我们临床医生所应该和必需去做的。合理用药安全, 效量合一是临床原则, 目前临床用药繁多, 临床医生也不可能完全掌握, 如药物的临床药理学、药动学、毒理学及药物副作用等[6]。另外, 患者在药物不良反应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时不仅是不良反应的受害者, 还是医生用药的严重影响者或最终决定者。我们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除了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加强对药物的认识, 能够正确、合理使用外, 还要不断的去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药物使用观。

参考文献

[1]李军, 褚淑珍.合理用药评价研究的现状分析[J].药品评价, 2011, 16 (1) :24.

[2]农英高.医院合理用药评价方法的思考[J].药品评价, 2006, 4 (3) :316.

[3]唐霞.中小医院合理用药评价标准[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0, 26:117.

[4]王健, 王家华.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的几个综合因素及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1 (3) :150.

[5]陶文筠.柏朝青.谭次娥.某院四年临床口服片剂医嘱不合理用药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6, 2 (8) :149.

上一篇:传统疝修补术对比下一篇:国内烟气脱硫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