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不良反应

2024-05-18

急性不良反应(精选12篇)

急性不良反应 篇1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急性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急症, 已广泛引起重视。尤瑞克林 (商品名:凯力康, 主要成分为人尿激肽原酶) 是从健康人尿液中提取的一种糖蛋白制剂, 为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脑梗死的国家一类新药, 其药物疗效已得到临床认可。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据统计[1], 与该药有关或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我科自2009—03~2010—03使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03~2010—03来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 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48~78岁, 平均55岁。所有病例均为发病48h以内, 经CT或MRI证实, 其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24h内均未应用ACEI类药物。所有病例在平均年龄、基础疾病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即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 两组病人均采用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及防治并发症等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生理盐水250mL+尤瑞克林0.15PNA, 静脉滴注, 40~50滴/分, 每日1次, 连续用药2周。

2 用药护理

2.1 用药前准备

应用前护士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类型[2]有皮肤潮红, 眼结膜充血, 昏睡, 呼吸停顿, 恶心呕吐, 心慌, 头晕, 头痛, 血压下降等。用药前了解病人既往血压情况并常规为患者测量血压, 反复询问是否口服ACEI类降压药。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用药的目的、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并告知该药物的费用, 同时让病人家属看药物说明书, 告知家属为了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我们采用250mL生理盐水稀释药物, 降低药物浓度, 但不影响药物疗效, 取得病人家属的合作, 做好心理护理。

2.2 用药观察

由于该药为贵重药品, 我们采用现用现配, 并把该药放在两组药物中间应用, 尽量减少药物的浪费。用药时在前15min以内调整滴速为30滴/分左右, 无不适后改为40~50滴/分, 整个滴注过程要求在60min以上, 注意调控输液速度, 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特别是血压的变化。用药后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 注意休息, 保持情绪稳定。如病人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告知医生, 监测血压情况, 症状轻者遵医嘱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停药后立即好转, 严重者给予升压, 吸氧等抢救处理。

3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NHSS、BI评分比较结果, 见表1。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NHSS、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杨碎丽等[3]研究表明尤瑞克林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作用、药物输注速度、药物浓度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协同降压作用有关。建议临床使用尤瑞克林时应密切监测血压、进一步控制输液速度、药物浓度及注意药物的协同作用。近年来, 临床使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已经非常普遍。由于我们在用药前已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进而避免或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 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尤瑞克林药品说明书中要求用100mL生理盐水溶解药物, 30min内输注完毕, 但有临床经验表明药物浓度及输液速度与不良反应关系密切, 所以我们根据医嘱采用250mL盐水稀释药物, 降低药物浓度;同时控制输液速度, 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也未影响药物的疗效, 本组的结果显示注射用尤瑞克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借鉴。实践证明,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尤瑞克林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现在我科因严格掌握用药指症及宣教护理到位, 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护理体会认为在应用尤瑞克林过程中做好护理人员的安全宣教, 做好护患沟通, 做好告知解释, 加强巡视等工作, 对保证合理使用, 充分、安全发挥尤瑞克林的药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健康.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3) :735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S].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

[3]杨碎丽, 白文静, 蔡敏克.尤瑞克林静脉输注致低血压休克2例[J].中国新药杂志, 2009, 11 (18) :1071

急性不良反应 篇2

处理程序

为完善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程序,规范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处理工作,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订本程序。

一、本程序适用于我省各级药品不良反应专业监测机构。

二、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接收和发现

1.纸报表:各级监测机构工作人员收到纸报表后应及时分类,查看有无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2.电子报表:各级监测机构工作人员每个工作日务必登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及时发现有无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3.审批过程中:审核人员在报表规范化审核过程中、评价人员在分析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有无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三、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审核与提交

1.各级监测机构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接收、审核、提交与评价上报程序,对标注为“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优先审核。

2.各县级监测机构应在发现新的、严重病例报告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提交。

3.各市级监测中心应在各县级监测机构提交病例报告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于初步审核仍不规范的报表、或有必要进一步调查补充完善的报表,市级监测中心可以将报表退回,并督导县级监测机构或基层报告单位尽快完善报表重新提交。

4.死亡病例报告以及有必要进一步调查补充完善的报表,如果在上述时限内无法完成报表的完善和补充,应该在规定时限先将报表提交,同时尽快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以补充报告的形式上报。

四、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评价与审批

1.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收到报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评价并审批提交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死亡和严重病例报告实行双人审核。

初审人员按照评价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后,交由复核人员复核,评价意见一致的,由初审人员负责审批上报。

评价意见不一致的,两名评价人员商议,取得一致后由初审人员负责审批上报。

3.疑难病例或有必要请专家协助评价的,经中心领导同意,请有关专家或召开专家评价会协助评价。4.死亡病例报告经中心领导审阅后,在提交国家中心的同时报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厅。

5.中心定期组织新的、严重病例报告内部分析评价会。分析前一阶段的评价情况,对于疑难病例及评价不一致的病例组织集体讨论。研究探讨有无值得警戒的信号,有无需要重点监测的品种,等等。

五、新的、严重病例报告补充资料的接收和上报 1.各级监测机构和基层报告单位在提交补充报告资料时,应注明原始报表的编码或患者姓名等信息。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交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补充报告资料,审核人员应查找出其原始报告,进行核对、登记。

3.经中心领导审签,以中心便函的形式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篇3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属性,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只要是药物,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药物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他疾病。下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用药五原则

1.记录好个人用药史

详细记录个人治病时用药的不良反应史,如过敏性反应。

2.对症用药

根据医生诊断,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证再用药。不少患者凭自己的患病症状和用药经验盲目购买、使用药物,结果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治,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这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3.给药时机恰当

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解热镇痛药要在饭后服。

4.根据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

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我们平常听到不少患者说“注射用药比吃药见效快”,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注射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然见效快,但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是比较严重的。

相对于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吸收慢,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用药安全系数更高。两种给药途径相比,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简便、易行、安全。注射用药和口服给药都是治病的一种手段,究竟采取哪种方法治疗,应由医生根据药物的类型、疾病的性质和病情来选择。

5.不要随意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急性不良反应 篇4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尤瑞克林,不良反应,护理

尤瑞克林是一种由人尿中提取的激肽原酶, 可选择性扩张缺血部位细小动脉、促进损伤部位新生血管的生成。临床试验显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1]。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采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207例, 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采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207例, 男108例, 女99例;年龄47岁~87岁, 平均68.5岁;均为急性脑梗死, 从发病到就诊住院在5h~24h, 给药时间均在发病72h内;伴高血压病155例, 糖尿病53例, 高脂血症78例, 心脏病23例。

1.2 治疗方法

207例病人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的原则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监测血压及神经康复等治疗, 并同时使用尤瑞克林0.15PNA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 每日静脉输注1次, 每次3 0min输完, 使用时间为3d~14d。

1.3 结果

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面色潮红、头痛、头晕等脑血管扩张表现5例, 胸闷、气促3例表现, 喉部收紧感1例, 血压骤降休克表现1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经迅速积极的治疗及有效的观察和护理, 不良反应均好转, 治疗顺利进行。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尤瑞克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一种新药, 但是病人初次使用该种药物, 对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知识缺乏。另外, 由于脑梗死发病突然, 病死率、致残率均高, 使病人造成焦虑、紧张心理, 并担心疾病预后及自身后期生活而悲观, 不利于病人恢复。所以, 在用药前后及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多给予病人支持和鼓励, 做好病情观察, 家属适当陪伴, 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进行干预, 避免病人过分担心用药效果, 接受自己的角色转变, 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 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2.2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及护理

2.2.1 面色潮红、头痛、头晕等脑血管扩张表现

这些表现是使用此种药物最多见的不良反应, 多在用药开始的15min内出现。病人由于主观感觉不适, 会加重紧张情绪, 如不及早给予处理, 会导致不良反应进一步加重, 造成病人及家属心理上的恐慌。所以, 在开始用药的15 min内护理应控制好输液滴数, 使速度在每分钟20滴左右, 并在病人身边进行观察。在确认病人无面色潮红等表现出现后加快输注速度, 确保药物在30min内输注完毕。

2.2.2 胸闷、气促表现

也是在药物输注的前15 min出现的不良反应, 与病人局部血管扩张、初次使用该种药物情绪紧张有关, 通过减慢输注速度及适当的心理安慰后症状可以缓解。

2.2.3 喉部收紧感

此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在我科脑梗死临床治疗过程中仅出现1例。追问病史发现病人既往存在焦虑状态, 在用药5min后出现喉部收紧感, 通过减慢输注速度不能减轻不适感, 更换生理盐水输注后数秒钟病人感觉不适感消失。因不良反应及病人心理暗示明显, 在经过医生诊治后该病人未能继续用药。

2.2.4 血压骤降等休克表现

1例病人在用药后10 min出现血压骤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小便失禁、意识恍惚等急性休克表现, 经立即停用尤瑞克林, 更换生理盐水快速静脉输注, 采取中凹休克卧位, 床边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等措施后, 病人血压逐步恢复, 无后遗症发生。追问病人在用药前3h自服卡托普利片。在尤瑞克林使用前24h及使用过程中, 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血压药物[2], 否则就会出现以上情况, 此种不良反应发生快, 如果未采取积极处理后果严重, 所以在用药前, 应仔细评估病人的用药史, 特别是长期自服口服降血压药物的病人。并在用药前后仔细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能自服药物, 家属间也应做好交代, 不能因为更换家属陪伴后, 不明情况者自行给病人喂服药物。

2.2.5 上消化道出血

1例脑干梗死病人在用药后30 min出现胃管内回抽有咖啡色样液体, 查胃液隐血试验阳性, 停用尤瑞克林, 经禁食、奥美拉唑抑酸止血治疗后未再有咖啡色样液体抽出, 后逐步恢复饮食。此种不良反应虽然不明确是使用尤瑞克林造成, 但是对于有出血情况的病人, 是不能使用该种药物的。

2.2.6其他

另有报道使用尤瑞克林过程有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表现[3]。本组病人未发生。

3 讨论

尤瑞克林化学成分为人尿激肽原酶, 是激肽原酶-激肽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瑞克林-激肽受体激动剂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研究显示, 尤瑞克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 恢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对不同程度病情病人均有一定作用;能降低重症病人的残障程度;对不同大小血管病变的效果相当;对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人同样具有良好效果[4]。

护理此类病人的过程中在使用尤瑞克林药物的前后均应给予详细的评估, 掌握病人的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 家庭经济情况、心理情况、病人及家属的接受能力和配合度等。同时, 正确使用尤瑞克林,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输注, 切实观察用药反应, 以在用药过程中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治疗效果。另外, 积极的康复介入, 使得病人早期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及肌肉按摩, 防治肌肉萎缩及关节变形, 急性期后协助病人进行肢体主动功能锻炼, 必要时辅以神经肌肉治疗、针灸等措施[5]。对于失语病人开展语言功能训练, 以降低病人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积极康复, 使病人尽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任慧玲.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山东医药, 2008, 48 (4) :55-56.

[2]朱蓓蕾.凯立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华急症医学杂志, 2009, 18 (5) :541-542.

[3]李艳.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3) :146-147.

[4]梁中奎.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卒中30例[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19) :80-81.

不良反应试题 篇5

(2011年9月)

科室: 姓名: 分数:

A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

A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高于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B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药物尚未达到正常剂量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C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药物出现的各种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D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E 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2、下列哪个不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履行的主要职责:

A 承担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工作 B 承办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资料库和监测网络的建设及维护工作 C 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进行技术指导 D 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

E 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研究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发布日期是 A 2004年5月1日 B 2011年5月4日 C 1999年11月26日 D 2003年10月1日

4、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是为了

A 防止滥用

B 保证分装准确无误

C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防止历史上的药害事件重演 D 便于对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审查 E 保证药品质量和发药质量

5、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实行

A 医师或临床药师报告制度 B 临床药学室收集报告制度 C 逐级定期报告制度

D 通过互联网直接上报制度 E 直接上报、逐级反馈制度

6、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实行的是 A 定期通报

B 定期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 C 不定期通报

D 不定期通报,并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 E 公布药品再评价结果

7、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的人员应由

A 医学技术人员担任 B 药学技术人员担任

C 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D 护理技术人员担任

E 医学、药学及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

8、个人发现药品引起可疑不良反应,应向 A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B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报告 C 所在地卫生局报告

D 所在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或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E 所在地药品检定所报告

9、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所采用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方法分为 A 肯定、可能、不可能三级 B 可能、可疑、不可能三级

C 肯定、可能、可疑、不可能四级 D 肯定、很可能、可疑、不可能四级

E 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可能五级

10、药品不良反应报表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病人的一般情况 B 体内药物浓度

C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及并用药品 D 关联性评价

E 不良反应的处理和结果

11、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首先 A 上报不良反应监测部门 B 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C 停用一切药物 D 填写不良反应报表 E 进行临床观察跟踪

12、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体方面原因是 A 种族差别、性别、年龄

B 种族差别、性别、年龄、个体差异 C 种族差别、个体差异、血型 D 种族差别、个体差异、病理状态

E 种族差别、性别、年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血型、营养状态

13、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个人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时,需 A 向辖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B 进行详细记录、调查 C 依国家要求填写报表

D 进行详细记录、调查,并按要求填写报表,向辖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E 向国家药物不良反应昨;监测中心报告

14、对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

A 主要报告未曾出现的不良反应

B 报告药品使用说明书上未收载的不良反应 C 报告有可能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D 主要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 E 主要报告罕见的不良反应

15、药物不良反应的副作用是

A 除治疗作用以外的药理作用

B 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

C 一种药物新具有的临床效果

D 一种药物除临床治疗作用以外的药效反应

E 当-种药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时,除治疗作用之外的其他不利作用

16、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判别是

A 用药方式不同

B 后果和危害程度不同

C 病种不同

D 剂量不同

E 药品不同

B型题:(配伍选择题)

【17—21】

17、需按季度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集中报告的是

18、怀疑而未确定的不良反应是

19、不得随意向国内外机构、组织、学术团体或个人提供和引入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的

20、上市五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药品引起的

21、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或文献资料未报道的不良反应

A 药品不良反应

B 严重、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 C 可疑不良反应 D 新的不良反应 E 监测统计资料

【22—25】

22、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

23、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的

24、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是

25、对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

A 药品不良反应 B 报告制度 C 越级报告 D 监测管理制度 E 监测统计资料

【26—30】

26、对防疫药品、普查普治用药品、预防用生物制品出现的不良反应群体或个体病例,须向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专业机构报告,必须在

27、药品使用单位发现严重或新的不良反应病例,应向省级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专业机构报告,必须在

28、药品使用单位把收集到的本单位使用的药品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向所在省级药品不良反应机构报告,必须在

29、省级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机构收集到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病例,经调查、分析并提出联系评价意见后,须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专业机构报告,时间不得超过

30、药品使用单位发现的罕见的不良反应病例,应向省级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专业机构报告,必须在

A 10个工作日内

B 15个工作日内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31—34】

根据上述依据判断不良反应发生的因果关系

31、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药物不良反应相符合;患者疾病或其他治疗也可造成此结果

32、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药物不良反应相符合;停药后反应停止;无法用患者疾病进行合理解释

33、时间顺序合理;停药后反应停止;重新用药,反应再现;与已知药物不良反应相符合

34、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药物不良反应相符合;不能合理地用患者疾病解释

A 肯定

B 很可能 C 可能 D 可疑 E 不可能 【35—38】

35、阿托品用于解除消化道痉挛时,常可引起口干、心悸、尿潴留、视力模糊等为

36、氨基苷类抗生素所致的耳毒性反应是药物的

37、镇静药引起的嗜睡是药物的

38、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菌群失调而致某些维生素缺乏,进而引起出血和二重感染是药物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 C “三致”作用 D 过度作用 E 继发反应

X型题:(多项选择题)

39、药品不良反应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 加强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 B 促进新药研究开发

C 促进毒副作用严重品种的筛选淘汰 D 严格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管理 E 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40、适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单位是

A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

B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C 药品生产企业 D 药品经营企业 E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4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目的有

A 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B 为了防止历史上药害事件的重演

D 为评价、整顿、淘汰药品提供服务和依据

C 为临床用药提供信息

E 为了作为诉讼的依据

42、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主要任务是

A 承办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的建设、运转和维护工作 B 承担全国药品不良反应资料的收集、管理 C 组织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工作

D 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研究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E 组织药品不良反应教育、编辑

43、我国规定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

A 所有上市后的药品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均需报告

B 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严重的、罕见的或新的不良反应 C 只报告药品使用说明书或有关文献资料上未记载的不良反应 D 只报告严重的、罕见的或新的不良反应

E 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报告可能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44、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应在72小时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的是

A 药品出现的正常不良反应 B 严重的不良反应 C 罕见的不良反应 D 新的不良反应

45、药物不良反应不包括:

A 超剂量引起的作用 B 特异质反应

C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作用 D 伪劣药品引起的作用

E 差错、事故(未按规定方法用药)

46、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

A 吸毒引起的有害反应

B 抗生素用后菌群失调引起的二重感染 C 首剂效应 D 撤药反应 E 过度作用

47、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中,所受的人为因素限制是 A 病例数少 B 研究时间短

C 实验对象年龄范围窄 D 用药条件的严格控制 E 研究目的单纯

48、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哪些情形:

A 引起死亡

B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C 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D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E 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49、国家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执行本办法提出警告的情况是 A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而未报告

B 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应补充注明的不良反应而未补充 C 未按规定报送或隐瞒药品不良反应资料的

D 泄露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统计资料 E 对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违规行为

50、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的主要依据是 A 时间联系

B 以往是否已有对所用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评述

C 发生事件后撤药的结果

D 不良反应症状消除,用药后再次出现 E 是否有其他原因或混杂因素存在正确答案:

正确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篇6

副作用:在药物剂量和用法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使用目的之外的作用就叫药物的副作用。如用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性腹痛时,可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等现象;异丙嗪具有抗过敏作用和镇静作用,在用于抗过敏治疗时,所引起的困倦、嗜睡就是副作用。因为这些副作用是在应用常用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所以难以避免。

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人体敏感性较高时出现的对人体有害反应。如磺胺类药可引起血尿;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等;合霉素、氯霉素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头孢霉素等,镇痛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草药如马蔸铃、关木通、广防己等对肾产生损害等。

依赖性与成瘾性:常服某些药物,如可待因、眠尔通等,会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或成瘾性,停用后可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又如长期服用去痛片、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钠容易产生依赖性,使药效降低。

因此,使用药物时,既要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不可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

“无任何副作用”不可信

医学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长期的。有的药品上市时间长,使用经验较多,对不良反应的认识也较全面,其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内容也较多。相反,有的药品上市时间很短,人们对其安全性的认识很有限,其说明书上可能没有很多内容可写,但并不说明其更安全。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广告宣称某药品“无任何副作用”,绝对是不可信的。

做好4点,规避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药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停药后就会消失,不需要特别处理。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个体的差异在量方面,表现为有些人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同量的药物可以引起和一般人性质相似但强度很大的不良反应。

因此,用药者首先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切不可到“黑诊所”找没有行医资格的游医开处方拿药,更不能自己随意到药店买药滥服。

其次,买回来的药物要认真查看药品说明书,看看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并严格遵照执行,千万不可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再次,是对副作用大的药物不应长期连续服药,有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受损者,在用药前必须向医生说明。如果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应定期去医院做检查,以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用药者一旦发现自己有较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及时接受诊治。

急性不良反应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85例,男45例,女40例,年龄19~82岁,平均(53.2±7.3)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69例。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有关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主要采用强的松+左旋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长春新碱或者强的松+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进行化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去甲氧柔红霉素或者阿糖胞苷+柔红霉素进行化疗。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

结果

护理效果:本组85例患者都完成了2个疗程的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率87.5%(14/1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率66.7%(46/69)。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1。

讨论

胃肠道护理: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腹泻、呕吐等,有些反应严重的患者甚至只能被迫中断治疗[1]。目前,对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止吐剂。护士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在出现呕吐反应时,立刻让患者服用止吐药物,根据患者的程度不同,可以选择性给予抗组胺药物或者吩噻嗪类药物。

化疗血管的护理:化疗的药物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较大的刺激,特别是对血管组织。所以,护士在进行穿刺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弹性较好的血管,掌握熟练穿刺技术,并由远端向近端穿刺,从而避免对患者局部位置的反复刺激。在使用长春新碱和柔红霉素进行治疗时,一旦发生药物外渗,会对患者的皮肤产生刺激,导致局部疼痛、红肿甚至溃烂[2]。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做好血管护理,严格按照正确的穿刺步骤进行穿刺:①在使用药物穿刺之前,先使用生理盐水进行试验,确认无误之后,再推注药物;②对于同时使用2种化疗药物的患者,在两药的中间必须使用100mL生理盐水进行间隔,从而减轻刺激;③推注完药物之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发现药物外渗之后,立刻停止输注并进行回抽,然后使用硫酸镁湿敷。④若外渗的药物刺激性较强,可以采用地塞米松与强化可的松进行局部多点注射,并且每天定时检查伤口,防止感染。

心理护理:疾病所带来的疼痛以及不断化疗所带来的痛苦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这样很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绝望和焦虑的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对治疗造成很大的阻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排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多向患者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使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战胜疾病的决心,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感染护理:感染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口腔感染最为常见,肛周感染也占一部分。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该指导患者加强清洁工作,多饮水,多食用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新鲜蔬果,从而促进肠道的蠕动。对于便秘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护理干预,指导患者使用开塞露等药物进行治疗,便后及时清洗肛周。若患者已经出现感染,可以涂抹痔疮膏,或者在睡前及便后可采用浓度1:50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同时做好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其他感染的发生,保持空气流通、洁净,并定期对病房内器具、桌椅、门窗等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出现交叉感染[3]。

不良反应的护理:在进行化疗的过程中,化疗药物会对患者的各大系统以及脏器都产生较强的不良反应,造成脏器损伤。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所造成的损伤。呼吸功能异常为最常见的脏器损伤,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出现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此时必须马上改变患者的姿势和体位,同时进行低浓度的吸氧处理[4]。从而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及时将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清除干净,在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的隔离。化疗药物还会造成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发生溶解,导致患者的尿酸水平上升,当尿酸在患者的肾小管中产生积聚时会引发尿酸性肾病,并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该指导患者多喝水,同时通过补液来稀释患者的血液浓度,使患者每天的补液量保持在300~4 000mL。此外,还可以采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从而减少尿酸结晶。阿糖胞苷等药物会造成严重的肝功能损害,一旦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应该及时停止使用该药物,采用其他药物进行替换,并采取保肝、护肝等措施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之后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计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与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85例,对其进行心理、感染等多方面综合护理。结果: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有周围神经病变、感染、发热、腹泻、口腔溃疡、脱发、呕吐、恶心、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等。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之后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不良反应,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吴珍珍.心理护理对45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22):128,

[2]张彩英,毕静敏,罗彩娴.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急性白血病化疗10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17):119—121.

[3]张美平,李娜,于晓娜.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与临床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6):201.

急性不良反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确诊为AMI的患者84例, 所有患者凯氏分级不低于Ⅱ级,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2例。观察组男31例, 女11例, 年龄54岁~78岁, 平均年龄67.2岁;对照组男32例, 女10例, 年龄55岁~79岁, 平均年龄68.0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基本药物 (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 治疗, 此外, 观察组给予脑钠肽 (2 mg) 静脉滴注, 滴速为0.02~0.03μg/ (kg·min) 。观察组以患者血压水平为依据, 进行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滴注, 每日20~30 mg, 连续用药5 d。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期间疗效比较

用药期间, 2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 (EF) 均值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 比较2组凯氏分级观察组更低,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2组病死率及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更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不良反应比较

住院期间,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 其中低血压1例, 心律失常1例, 在减缓静脉滴注速度后, 症状得到缓解;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2例, 其中低血压7例, 头痛4例, 严重心律失常1例, 在减缓静脉滴注速度后, 症状得以缓解。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57, P<0.01) 。

3 讨论

AMI时, 患者心肌出现较大面积的坏死, 心肌收缩能力严重受损, 加之一些患者往往会伴心律失常, 致使左心室顺应性减低, 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 严重影响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 继而导致左心功能异常。近些年来, 诸多证据证实, 脑钠肽有扩张动静脉、排钠利尿及抗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 可有效减少内皮素及血浆醛固酮的释放, 降低灌注压, 减低神经内分泌激素量, 且无正性肌力的作用, 不会诱发心律失常。Burley DS等[3]曾提出, 脑钠肽对于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都有十分重要的预测价值, 认为脑钠肽的释放很可能是因缺血诱发的。以往的研究表明[4], 脑钠肽有减低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缩减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其再入院率的作用。

以往对于脑钠肽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急性或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对AMI的相关研究则比较少,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1年9月确诊为AMI患者84例作为观察对象, 研究脑钠肽对AMI的治疗作用, 收效良好。在用药期间, 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院时凯氏分级, 观察组更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经半年随访发现, 观察组EF值更高, 心功能分级低及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更低。脑钠肽的常见不良反应以剂量依赖性低血压为主, 其次是室性心律失常[5]。本研究中, 应用脑钠肽的观察组未出现血压明显减低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 与对照组相比, 面红、头痛及低血压等副反应的发生概率也更低。由此可见, 脑钠肽治疗AMI不仅临床疗效显著, 而且安全性也较好。

摘要:目的 分析脑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我院2010年3月—2011年9月确诊为AMI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应用硝酸异山梨酯治疗, 观察组应用脑钠肽治疗,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在用药期间, 2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 (EF) 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2组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院时凯氏分级, 观察组更低,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后, 经半年随访发现, 观察组EF值更高, 心功能分级低及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低。结论 脑钠肽治疗AMI安全可靠, 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脑钠肽,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孙梅芳.脑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4) :72-73.

[2]Jarnert C, Edner M, Persson HE.Progno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normal or mildly impaired systol-ic function[J].Int J Cardiol, 2007, 17 (1) :184-190.

[3]Burley DS, Hamid SA, Baxter GF.Cardioprotective actions ofpeptide hormones in myocardial ischemia[J].Heart Fail Rev, 2007, 12 (25) :279-291.

[4]王大英, 金惠根.脑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和安全性[J].上海医学, 2008, 31 (6) :411-412.

急性不良反应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的96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 女19例;年龄42~86岁, 平均61.7岁;发病时间2~34 h, 平均13.8 h;治疗组患者中男27例, 女21例;年龄43~88岁, 平均61.3岁;发病时间3~32 h, 平均13.3 h。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活血化瘀、脑细胞保护、神经营养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 每次500 mg,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 30 mg/次, 2次/d[2]。比较两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症状治疗效果、药物平均起效时间、治疗前后ADL水平的改善幅度、接受治疗时间、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幅度>90%, 病残程度的评级结果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幅度>45%, 但<90%的程度, 病残程度的评级结果为1~2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幅度>18%, 但<45%的程度;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减少幅度<18%, 或明显增加, 或患者死亡[3]。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症状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后急性脑梗死症状治疗效果为:8例基本痊愈, 9例显效, 18例有效, 13例无效, 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73.0%;治疗组患者经血栓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治疗后急性脑梗死症状治疗效果为:14例基本痊愈, 18例显效, 11例有效, 5例无效, 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89.6%。两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症状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和接受治疗时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药物平局起效时间分别为 (8.93±1.56) d和 (6.31±1.47) d, 药物平均起效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分别为 (12.52±1.72) d和 (9.25±1.28) d, 接受治疗平均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治疗前后AD L水平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 (40.16±3.04) 分和 (60.54±2.47) 分, 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 (38.41±2.65) 分和 (77.18±2.84) 分, 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ADL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ADL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观察到任何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依达拉奉是高选择性羟自由基清除剂类药物的一种, 可以对自由基进行彻底清除, 并对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抑制作用, 可以使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明显减弱, 防止出现神经细胞坏死现象, 使脑出血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将低[4]。但该药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有可能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急性肾衰、暴发性肝炎、DIC等, 但该研究研究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可能与样本容量较小有一定的关系。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是依达拉奉注射液的主要成分, 其分子量相对较小, 故血脑屏障的穿透率能够达到60%左右, 急性脑梗死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情况下是难以避免的[5]。目前临床公认, 导致出现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 除了兴奋性氨基酸产生的细胞毒性作用、酸中毒及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等外, 自由基形成量过多和自由基出现“瀑布式”连锁反应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自由基能够使机体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细胞器膜及亚细胞结构与生理功能被严重破坏, 导致细胞出现广泛损伤, 进而造成脑水肿。而且还可使脑细胞微血管内皮组织发生坏死, 使脑血管的通透性明显增高, 使脑水肿程度进一步加重, 所以, 对自由基进行清除, 将自由基连锁反应切断是临床对脑梗死进行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6]。

参考文献

[1]齐跃, 杨金兰, 王新义.依达拉奉并丁咯贝尔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5 (15) :131-132.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2007) [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8, 29 (16) :382-383.

[3]杨政, 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药依达拉奉[J].中国新药杂志, 2009, 11 (12) :911-913.

[4]王蔚, 丁新生, 肖抗, 等.依达拉奉对原代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2) , 389-340.

[5]宋妤.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12) :131-132.

急性不良反应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的142例患者, 均在本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中男76例, 女66例, 年龄35岁~85岁。两组患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 如恶性肿瘤、脑中风、慢性阻塞性疾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酗酒或吸毒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70例) 及干预组 (72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调节血脂、抗凝、抗心律失常、控制心衰、改善心肌重构等。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普唑仑, 并辅以心理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根据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合适的问卷。患者在统一的培训员指导下进行自评, 对于无法自评者, 可由陪护亲属代填。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8.1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过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后, 负性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 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急症, 患者往往存在紧张焦虑、担心恐惧、抑郁孤独、悲观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 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过度的焦虑及紧张可导致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等结果。焦虑症患者在惊恐发作时引起交感神经亢进, 儿茶酚胺释放过多, 促发冠脉痉挛, 引起ACS症状, 并报道高度焦虑或惊恐发作时, 心脏性猝死的几率增加4倍~6倍。在临床工作中, 经常发现ACS患者由于不良心理反应刺激而导致室颤猝死的教训, 所以采取及时的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由于ACS患者病情危急, 单纯予以心理行为干预可能力度不足, 需要抗焦虑、镇静等药物干预。阿普唑仑是苯二氮卓类药物, 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催眠作用, 其药效强, 发挥作用快,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 毒副反应小。在本研究中发现, ACS患者经过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后, 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绝望、依赖等不良心理反应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提示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明显改善, 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焦虑与抑郁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精神障碍。据相关研究表明, 4.3%~26.4%的普通人群有精神障碍, 国内数据为4.3%~9.1%[3]。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 10.4%有抑郁症状, 7.9%有广泛性焦虑。住院患者中, 中度以上抑郁及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23.7%~44.4%和34.8%~56.0%[4,5]。所以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广泛存在于各类人群中, 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本研究显示,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有不良心理反应的患者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可以减少患者负性情绪,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疾病信心, 有利于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Goldberger JJ, Parker MA.Effect of informed consent on anxietyin patients undergoing diagnostic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J].AmHeart J, 1997, 137 (1) :119-126.

[2]Cupples SA, Paige-Dobson B, Armstrong D.Diagnostic psycho-physiological manifestation of anxie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J].Heart Lung, 1998, 27 (6) :374-386.

[3]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Consortium.Prevalence, severity, 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JAMA, 2004, 291 (21) :2581-2590.

[4]陆林, 黄明生, 孙学礼, 等.内科住院患者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8, 31 (4) :234-236.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篇11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众所周知,中药的应用很复杂,一种中药常常有多种用途,一种疾病往往应用多种中药治疗,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相当多。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一些中药的毒、副反应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药学服务临床经验,就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做以探讨,以供借鉴。

1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解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等。

2 不良反应分类

2.1 病因学分类

2.1.1 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由于不同个体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该类型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个体易感性差异大,并受年龄、性别、病理状态因素影响,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2.1.2 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如药物疗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质(指患者的特殊遗传素质)有关。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高。此类伤害又可分为特异质反应与变态反应两种。特异质反应是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后天性代谢异常。变态反应也称药物过敏反应,本质上是一类病理性免疫反应,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过敏反应对机体的危害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停药后可恢复,重者甚可致死亡。从接触抗原至出现症状,时间差异很大,反应持续时间也不相同。

2.1.3 与中药配伍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常由发生配伍禁忌及中西药配伍发生相互作用等引起。

2.1.4 药物依赖性 分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前者是一种机体的适应状态,临床表现为对某一类药物特有的停药综合征;后者即所谓的成瘾,是一种原发性、慢性、神經生物学疾病状态,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成瘾的产生和临床表现。

2.2 病理学分类

2.2.1 功能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以恢复正常,无病理组织的变化。但有些功能性改变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亦可十分严重,甚至引起器质性改变,常需住院治疗。

2.2.2 器质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出现病理性器质改变。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器质性改变,与疾病本身引起器质性改变无明显区别,因此鉴别诊断时不能仅根据组织病理检查,还应参照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此类型又可细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3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3.1 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3.1.1 中药处方不合理,滥用或误用中药 医生处方项目填写不全,书写不规范,服法不清楚或不详细,或出现禁忌中药同用现象。如远志有宁心安神、止咳祛痰、益智增慧的功效,用于临床前必须炮制,以保证用药安全,常见的炮制方法有盐制、甘草制、蜜制、朱砂拌远志等多种。如果处方上只写远志或远志肉是欠准确的,如强调镇静安神就用朱砂拌远志,突出止咳化痰应用蜜制,健脑增智宜用甘草制远志。有的药物处方疗程过长,也容易引起重要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因中药与化学药一样,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作用,有的中药本身就有毒性。

3.1.2 中药质量标准不规范或品种混乱 我国中药品种繁多,特别是近年来,中药新制剂、新工艺不断增加有许多中药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进行临床观察;中药混乱品种、伪劣品种、代用品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较多,给用药造成困难;中药在不同剂型中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也不同,例如双黄连制剂,各种口服制剂及外用制剂一般比较安全,很少有不良反应,其水针及粉针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究其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药物纯度不够,含有未除尽的杂质有关。

3.1.3 中西药不合理联用 近年来中西药配伍复方制剂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应用的种类日益增多,有的产生了协同作用,效果比单方的好,有的则可能减低疗效。如一个常见的咳嗽病证,有的患者在服用含氰苷的苦杏仁的同时又加可待因,在服用含生物碱的川贝母、黄连的同时又服用含氨茶碱类西药,最后发挥疗效的究竟是中药还是西药,还是共同起效?产生了什么样的配伍变化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增加量的认识。在临床中确实也产生了一些由于合用不当而导致毒性增强,不良反应增加,甚至产生危害的情况,如苦杏仁、枇杷叶及其中成药与吗啡、杜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合用,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

3.1.4 中药使用与中医理论脱节 许多临床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只重视临床,对中药来源、采集、加工炮制、真伪鉴别、新制剂等不熟悉或重视不够,常常导致误服、乱用。而中药生产、供应部门对中医临床如何合理用药多不过问,出现盲目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药的情况。中药有寒热温凉等药性特点,是治疗作用的基础。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功补倒置等药不对证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热者用热药,火上加油;寒者用寒药,雪上加霜,易引起不良反应。如治疗妇科出血症常用的宫血宁,临床效果很好,但有的体质虚寒患者服用药性寒凉的宫血宁后易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这点说明书尚未写明。

3.2 机体因素

3.2.1 体质 由于机体差异导致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因而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具有极大的差异。如过敏体质、个体差异、特殊人群等。

3.2.2 性别、年龄 患者的年龄、性别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及排泄功能,造成蓄积中毒。

急性不良反应 篇12

难治性白血病指经2个疗程诱导化疗未能获得缓解的初发白血病、半年内复发的急性白血病以及多次复发的急性白血病。国外使用FLAG方案[即氟达拉滨 (Flud) 每天50mg, 第1~5天;阿糖胞苷 (Ara-C) 每天2g, 第1~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每天300μg, 皮下注射, 化疗前1d~第5天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已多年, 大多报道完全缓解 (CR) 率达30%~80%, 但骨髓毒性作用明显。国内近来报道比较多, CR率在50%~70%[1,2]。现将我院近年来采用FLAG方案治疗5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的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1不良反应

1.1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5例患者白细胞均<1×109/L、血小板<20×109/L。5例患者白细胞最低降至0.06×109/L;血小板最低降至2×109/L。缓解患者中, 中性粒细胞回升至>0.5×109/L的时间为14.5 (12~19) d, 血小板回升至>20×109/L的时间为14.2 (9~17) d。

1.2 感染情况

治疗后4例 (80%) 患者出现感染发热 (≥37.5℃) , 其中口腔感染2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该2例上呼吸道感染考虑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并在针对性应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广谱抗真菌药后治愈。

1.3 对非造血器官的影响

5例患者中有3例 (60%) 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便秘1例 (20%) ;口腔溃疡2例 (40%) ;未发生肝肾功异常及化疗中死亡。

2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护

2.1 感染

因为FLAG方案对于骨髓抑制较重, 所以在化疗时需要随时监测体温变化并尽量让患者进入层流室内隔离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2.2 口腔溃疡

该方案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就是患者容易发生口腔溃疡, 可指导患者勤用甲硝唑、制霉菌素及庆大霉素等溶液漱口, 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溃疡部分涂以锡类散。

2.3 静脉炎

由于Flud对血管有强烈的刺激性, 化疗中一定要密切关注, 在化疗过程中发生静脉炎, 及时使用普鲁卡因、地塞米松进行局部封闭。

2.4 血液制品的输注

接受氟达拉滨治疗的患者在输注未经照射或过滤处理的血液后, 可出现与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TA-GVHD) , 相关报道[3,4]已经证实Flud是一种强大的免疫阻断药物, 对TA-GVHD反应是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并有报道指出[3], 1例患者在Flud治疗结束后11个月接受输血发生了TA-GVHD, 从侧面证明了氟达拉滨免疫抑制作用的滞后性。因此有学者[5]建议所有的接受Flud治疗的患者无论原发疾病是什么, 都应该输注经过照射的成分血, 并指出这种预防至少应该维持1年, 并且终生都应该注意问题。 因此, 建议患者在应用FLAG化疗前应保持血红蛋白在80g/L以上, 尽量减少化疗后的输血支持治疗, 而且在化疗后如果需要输注血液制品, 一定要进行照射或过滤处理。

2.5 肝功能损害

密切观察肝功能, 可以在化疗期间预防性给予保肝药。

2.6 加强肛周护理

白细胞低的患者, 很容易出现肛周感染, 严重的可以出现肛周脓肿、肛瘘。因此, 化疗期间一定要注意肛周的护理, 一般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每天1次。

参考文献

[1]孙守金, 谢风玲, 黄春晖.FLAG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 2008, 25 (6) :427-428.

[2]王书红, 于力, 王全顺.FLAG方案治疗初次诱导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7, 15 (6) :1297-1299.

[3]Weiss L, Abdul-Hai A, Or R, et al.Fludarabine in combination with cy-clophosphamide decreases incidence of GVHD andmaintains effective graft-versus-leukemia effect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murine lymphocytic leukemia[J].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3, 31 (1) :11-15.

[4]Li JM, Giver CR, Waller EK.Graft engineering using ex vivo methods to limit GVHD:fludarabine treatment generates superior GVL effects in al-logeneic BMT[J].Exp Hematol, 2006, 34 (7) :895-904.

上一篇:氧化锆陶瓷修复体下一篇:X物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