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2024-05-23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共12篇)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1

我国癌症患者每年呈现上升的趋势, 除心脑血管疾病外, 癌症患者已经是我国第二大致死率高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对癌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化疗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及杀死癌细胞, 由于化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会杀死正常的组织细胞, 因此患者化疗后常出现恶心呕吐、口腔溃疡、体质下降、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1]。化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让患者饱受痛苦, 很多患者由于接受不了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而选择中途放弃。为了探讨中药方预防癌症患者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 该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癌症患者进行化疗的同时采用中药方预防化疗中所致的不良反应, 效果让人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60例患者, 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患者, 其中观察组患者男18例, 女12例, 患者年龄为28~79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66.8±5.4) 岁, 其中肝癌患者9例, 胃癌患者10例, 直肠癌患者6例, 乳腺癌患者5例;对照组患者男20例, 女10例, 患者年龄为26~78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70.8±3.9) 岁, 其中肝癌患者8例, 胃癌患者9例, 肺癌患者8例, 直肠癌患者5例。以上两组患者经病理学、CT检查确诊为癌症, 该实验已经排除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及患者预计寿命小于3个月的重症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性化疗, 患者采用控液泵给予用药, 用药方案为草酸铂 (LOHP) +亚叶酸钙 (CF) +5氟尿嘧啶 (5-FU) , 其剂量设置为LOHP (130 mg/m2) ;CF (200 mg/m2) ;5-FU (600 mg/m2) 。

观察组: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方进行治疗, 药方为:黄芪20 g、当归15 g、熟地18 g、太子参20 g、北沙参15 g、丹参20 g、鸡血藤15 g、白术15 g、半枝莲15 g、黄连6 g、甘草10 g。1剂/d煎服, 并于化疗前服用, 7 d为1周期, 3周期为1疗程。两组患者每周进行1次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的检查[2]。

1.3 疗效评价

治愈:患者癌细胞基本消失,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正常;有效:患者肿瘤直径明显缩小, 没有出现新的病灶,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无效:患者肿瘤面积缩小不明显或没有改善, 患者没有新的病灶出现, 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进展:患者病情恶化, 肿瘤面积增大, 有新的病灶出现, 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加剧。其中治愈及有效为该次治疗效果有效[3]。

1.4 统计方法

及不良反应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率为76.67%, 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为40%, 观察组患者化疗后临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患者出现头晕、头疼、呕吐、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率为20%, 而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率为63.33%, 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通常为细胞毒类化疗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作用于人体的DNA增殖更新速度快的组织细胞, 如口腔黏膜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及骨髓造血干细胞, 因此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 也会杀死正常的组织细胞, 从而导致患者在接受化疗的过程中普遍出现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及体质下降等不良反应, 使患者因为身体不耐受而不能继续接受治疗。

采用中医药可减轻化疗药物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 这些中药可以诱发机体产生干扰素, 同时具有抗肿瘤及调节人体免疫力的多种功效。中医理论认为化学药物所产生的毒性是属于热毒之邪, 容易化火伤阴, 损伤患者的正气, 损耗患者的精气血, 使得患者脾肾功能受损。因此患者化疗后常出现口干、咽痛及放射性局部皮肤潮红, 患者产生灼热疼痛感, 皮肤出现脱屑、溃疡、舌红、流涕等症状, 因此治疗上宜采用补气养血、攻毒祛瘀的方法。该研究中药方中采用当归、黄芪、熟地等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 采用太子参及北沙参可以益气生津, 鸡血藤、当归、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黄连、半枝莲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白术、甘草可以健脾开胃。将众多中药配伍入药可起到扶正驱邪, 扶正不恋邪、驱邪不伤正气, 共达益气滋阴、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现代药理学中黄芪还具有促进免疫力的功效, 黄芪内含有免疫因子, 在相关的大鼠体外实验中已经证实黄芪内的免疫因子可对癌症淋巴细胞功能具有完全免疫恢复的作用, 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抗患者体内癌症细胞。熟地黄具有刺激患者造血系统及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 可有效增强患者癌症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从而促进提高免疫力, 鸡血藤具有抗菌和补血的作用。众多中药成分配伍入药, 可起到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联合化疗在增进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力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疗对患者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以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该组患者采用中药方治疗后, 患者临床显效率为76.67%, 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仅为40%,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头晕、头痛、呕吐、口腔溃疡的患者有6例, 不良反应率为20%,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头晕、头痛、呕吐、口腔溃疡的患者有19例, 不良反应率为63.3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药物分子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及物理反应进入患者体内, 吸附在患者癌细胞的表面, 可腐蚀围杀癌细胞, 多种药方配伍入药可通过不同的作用, 分隔癌细胞, 再通过化疗的作用破坏癌细胞的DNA, 抑制癌细胞的增长。该药方通过调动、增强及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吞噬癌细胞, 通过使血气循环可隔离癌细胞将其排出体外, 通过保持阴阳平衡可破坏癌细胞的结构, 通过清热解毒可有效影响癌细胞体内酶的生产, 破坏癌细胞的基因, 抑制其生产, 通过使气血能量平均分配, 可有效抑制饥饿的癌细胞, 使其恢复为正常的细胞。

中医药治疗癌症化疗后所致的不良反应是整体治疗与辨证治疗的结合, 既要看到机体对病邪的抗御能力, 也要看到局部机体病变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在辨证的基础上通过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药物配伍入药, 可以对机体起到调气活血、保持阴阳平衡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方用于癌症患者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在化疗的同时采用中药处方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性进行化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化疗中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化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提高患者化疗的临床显效率, 有利于患者预后。

关键词:癌症患者,中药方,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司徒红林, 刘晓雁, 朱华宇, 等;乳腺癌中医药疗效评价与生存质量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2) :258.

[2]谢丹.乳腺癌中医证候分类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3]崔永植.扶正解毒法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2

1输血的不良反应

1.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患者0.5%-3%发生该反应,尤其常见于多次输血者。发热反应大多发生于输血后15分钟至1小时以内,患者常有颜面潮红、畏寒、脉率增快,也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常可达到38℃-41℃左右,血压多无变化。

1.2循环超负荷反应常见于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老年、幼儿和低蛋白血症病人。输血过量或输入速度过快,超过病人心脏负荷能力,就会导致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小时,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加快、颈静脉怒张、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肺内可闻及大量湿啰音,胸片可显示肺水肿影像,严重者可致死。

1.3输血溶血反应输血中的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是因为误输入与血型不匹配的红细胞所致,也可因输入变质血,输入rh因子不同的血,输入红细胞被破坏溶解的血所致。典型临床表现为:输入异型血l0-20ml后病人出现全身不适,高热、寒颤、呼吸急迫、脉搏细速、心前区压迫感,随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及异常出血,甚至休克。

1.4输血过敏反应如果患者是过敏体质,体内有反应素,输血时轻者可出现瘙痒、红斑、荨麻疹、关节痛、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可有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低血压,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1.5细菌污染反应当采血和输血用具消毒不严格,血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采血时无菌操作不规范,采血用具放置时间过久,血液储存温度过高,献血者皮肤消毒不严格时,输血者可能出现细菌污染反应。临床表现取决于细菌、病毒的种类和进入人体的数量及患者自身免疫力,可出现头胀、面部潮红、剧烈寒颤、高热、脉弱、血压下降,也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症状、急性肾衰竭、肺水肿,短期内致病人死亡。

2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备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输血史、疾病史、妊娠史等,如实地填写在备血单上,以便及时掌握患者信息。

2.2采输血器具应用一次性合格产品,采供血时严格按照流程在无菌环境下操作,严格执行各项采血、储血、输血规章制度,确保血液及制品在低温状态下贮存和运输,保证血液及制品的质量,最大程度下避免受到污染,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供血安全。

2.3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试验不能只用盐水介质配血,要用他方法交叉配血,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还应再次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

2.4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在需要输血时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提倡输入成分血意识和自体输血,这也是减少输血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2.5输血时要仔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早期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2.6当发现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血浆呈粉红色或黄褐色及血浆发现较多气泡者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而不能使用。

2.7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能滤除白细胞、大部分血小板及微聚体,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

2.8使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可去除血浆蛋白、微聚体、细胞因子等,有效降低发热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反应发生。

3总结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3

【关键词】手术流产;再次妊娠;新生儿;不良反应

近年来,人工流产因其安全、简便,在合适的人群中都有高度可接受性。但是众所周知,手术流产会对孕产妇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大约有20%的流产患者流产后出血时间较长,同时在刮宫中增加感染机会[1-2]。此外,有学者研究发现人工流产可能与再次妊娠早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存在一定的关联[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手术流产对再次妊娠及不良反应的效果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流产后妊娠产妇120例作为观察组,入选标准:都有手术流产史;末次流产时间距此次妊娠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无妊娠严重并发症;足月妊娠。年龄最小18岁,最大33岁,平均年龄(27.89±2.11)岁。同期选择无流产史的健康妊娠产妇12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最小2O岁,最大32岁,平均年龄(27.81±1.89)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为单胎妊娠,产妇都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本文调查与记录的内容包括孕产妇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既往妊娠及疾病經历、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和5分钟Apgar评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 经过观察,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预后情况 经过观察,两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1分钟Apgar评分和5分钟Apga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产后并发症与预后不良新生儿出现。见表2。

3 讨论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手术流产者越来越多,虽然安全性好,但是也是潜在危害母婴健康的不良妊娠事件。一般来说,人工流产会引发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内分泌改变、输卵管病变等,甚者造成继发不孕[4]。

有学者研究证实流产经历不仅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存在着统计学关联,并且发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危险性还会随着人工流产次数的增加而增加[5]。不过也有学者虽然认为2次以上自然流产经历可以明显增加早产的危险性,但是有2次以上人工流产经历却与早产的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关联[6]。本文两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1分钟Apgar评分和5分钟Apga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产后并发症与预后不良新生儿出现。

由于有人工流产经历的孕产妇长期有对自我能否顺利完成分娩的怀疑及其对胎儿健康的担忧,其存在明显的不良心理情绪,导致其相关行为的改变,比如人工流产经历可通过与妊娠期心理卫生状况的相互作用来影响产妇对剖宫产的选择[7]。本文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手术流产能增加再次妊娠后的剖宫产率,但是对新生儿与产妇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向水香.人工流产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4):62-63.

[2] 陈玉清,黄纯娴,钟依平等.子宫中隔合并不育患者宫腔镜电切术后生育状况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1):995-998.

[3] 吴晓英.1275例青少年非意愿妊娠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1(20):91-92.

[4] Chigbu C O,Ezeome I V,Iloabachie G C.Cesarean section on reques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Int J Gynaecol Obstet,2007,96(2):54-56.

[5] 中国计划生育情报编译组.药物流产-当前知识的综合[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8(166):511-512.

[6] 李紫韶,黄志恩.无痛人流和药物流产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4(10):11-16.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130例黄疸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各65例。男75例, 女55例, 年龄48 h~27 d, 平均 (11.1±0.4) d, 病程2~14 d, 平均 (5.7±0.6) d。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并且经过相关化验检查确诊。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黄疸的蓝光治疗仪采用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ND14-XHZ-90。治疗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 3~5 h/次, 每次照射时间间隔2~4.5 h;观察组给予蓝光持续照射治疗, 11~17 h/次, 间隔7~11 h后继续照射。光源置于患儿体外45~50 cm处, 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使患儿体温波动在36.5℃~37.3℃, 室温控制在26℃左右, 湿度控制在60%左右, 治疗过程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会阴、肛门, 禁止涂抹各种护肤品。在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同时常规给予患儿维生素B2片 (10 mg/片, 西安崇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548) 口服, 半片/次, 3次/d, 照射治疗结束后1次/d, 连服3 d;严重的患儿给予人血白蛋白 (2 g/支, 国药准字S10950007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具体用量根据患儿病情决定, 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两组患儿除了上述治疗外, 辅以对症支持治疗。3 d为1个周期。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以实验室测定患儿血中胆红素含量作为标准。显效:患儿治疗3 d内胆红素含量下降3.0 mg/dl以上;有效:患儿治疗3 d内胆红素含量检测较前有下降, 但下降程度低于3.0 mg/dl;无效:患儿治疗3 d内胆红素含量检测较前无变化[4]。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病, 主要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异常引起, 可能与母乳、溶血、高危妊娠、感染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临床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黄疸可于生后3 d左右开始, 临床症状轻, 对患儿健康没有影响[5,6,7]。病理性黄疸于生后1 d或1周内出现, 可维持较长时间且临床症状严重, 易反复发作, 严重时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8,9]。因此, 一旦临床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必须马上处理。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使用蓝光照射治疗, 其原理是通过波长420~480 nm的蓝光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含量, 使胆红素在转变为可溶解物后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10,11,12]。蓝光照射常可导致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其考虑主要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生成过多的中间产物、光线照射等因素有关[1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提前注意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 如果治疗过程出现不良反应, 必须及时治疗[14,15]。本次研究中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过及时治疗均痊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不仅效果显著, 治疗时间短,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时间段的选择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治疗的13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各65例。治疗组给予蓝光间断照射, 观察组给予蓝光持续照射,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生儿黄疸应用蓝光间断照射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5

盛红彬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上海201900)李安华

(上海中冶医院药剂科)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9X(2006)10-0947-02

临床思维是人们认识疾病、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临床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过去教科书中很少提及,人们只是在多年实践后逐步领悟。药品不良反应(ADR)实际上是一种药源性疾病,ADR临床思维的基础同样在于我们对病人、病情和药物三方面的了解[1]。由于这三方面的复杂性,ADR难以避免,特别是某些严重的ADR,虽然少见,但危害很大。目前临床对ADR时有误诊,处理也多是对症处理,因此迫切需要药师主动参与其临床思维。1寻找ADR线索的临床思维

1.1 目前收集到的ADR多为过敏反应,且多为皮肤反应,其他系统发生的ADR也多伴有皮肤反应,因此首先加强与皮肤科联系。1.2严重的院前ADR多在急诊科抢救,这也是我们寻找线索的重要途径。

1.3病人因ADR要求退药,可直接向病人了解,留下电话号码和住址追踪监测。

1.4随医师查房能及时得到信息,甚至可能发现一些被疏忽的ADR。1.5从检验科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异常的病例人手,寻找哪些有可能是ADR所致。

1.6参加疑难或死亡病例讨论,对原因不明的猝死病例及时或回顾分析,寻找ADR可疑病例。

1.7利用某些专科特点寻找ADR线索。例如肠镜室连续发现5例直

肠黑变病,3例伴生息肉,进一步从肛肠科了解到多是些慢性便秘多年服用酚酞片、番泻叶、含大黄制剂的老年人。

1.8利用专科门诊病人就诊时间集中、用药一致的特点。如在西咪替丁上市不久,我们曾进行过一次为期13个月289例的系统监测,其ADR发生率为9.2%,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2 ADR鉴别诊断的临床思维

2.1医师首先会考虑是不是疾病所致,对难以诊断的病例,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ADR。有ADR易发因素存在时,更不能轻易放过。2.2查询用药史,看其不良反应与用什么药在时间上可能有较大的关联。一段时间某些反应异常升高,要了解是否用了同一种药。2.3 了解所用药或同类药物有无相关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同类药物因结构相似可能发生相似的ADR。如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磺胺药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可能有交叉过敏反应。

2.4了解既往是否用过此药或同类药,有无类似的ADR,需要注意的是既往无反应也有可能发生。了解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了解如果再次用药是否会再次发生同一反应,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观察,有些反应在继续用药中可能减轻或消失。3 ADR易发因素的临床思维

3.1须注意病人的基本情况如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生活习性、既往ADR。对一种药物有反应或对某些饮食反应异常者,有可能对多种药物有严重反应。

3.2 儿童发育不全、老人功能衰退,更易发生ADR。在我们总结 的知晓年龄的78例ADR中,<10岁的儿童和>60岁的老人共49例(占62.8%)。

3.3注重病人的肝、肾功能。我们曾对20个ALT升高的病例做了深入的探索,8例可能与用药有关,3例与饮酒有关,其余9例为肝胆疾病。

3.4联合用药过多。建议抓主要矛盾选择用药。

3.5抗生素的滥用,且多为静滴用药。在我们3年总结的114例ADR中,涉及药品55种,其中抗生素15种(27.3%),静滴用药73例(64.0%)。

3.6静滴方法不当。114例ADR中抗生素静滴者55例(48.2%),这可能与我院多是一日剂量一次静滴,或3至4 h内静滴两次有关。如一时难以做到合理间隔,也应注意剂量不宜太大,输液体积不宜太少,静滴速度不宜快,或每日上午静滴后改口服。

3.7药品质量可能存在潜在问题。几次发现某药品在某段时间ADR异常增多,换批号或厂家后未再出现。4 ADR处置的临床思维

4.1若ADR较轻,又须继续用药,可在严密观察下适当减量,并予以对症处理;若较重,特别是过敏反应,立即停药是首要措施。4.2过敏反应一般表现的是面色苍白、发绀、心悸、恶心、皮肤反应、喉头水肿、休克等。近几年我们还发现有各种各样特殊的临床表现也与过敏有关:药物热、寒战、抽搐、严重呕吐、腹泻、腰背痛、喷嚏、流涕、流泪、手臂水肿、前额和背部“鼓包”如皮下囊肿,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2]、白细胞减少、肝酶异常升高、血管炎、干酪性坏死[3]、一过性晕厥等。在总结的114例ADR中上述临床表现68例(59.7%)。一般在用药后不久,静滴进入量很小时迅即出现(有的仅几分钟),停药并经适当处理后可迅即消失。可考虑先用地塞米松、甘露醇等抗炎、抗过敏、脱水。

4.3过敏性休克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我们发现早期多见颜面及全身皮肤潮红,可能因组胺释放、血管扩张,血压不降或者反而升高,可能是一种代偿。建议考虑先选用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药,注意监测血压,必要时迅即注射肾上腺素。我院曾发生2例因青霉素过敏立即注射0.5 mg肾上腺素而致血压突升至200 mmHg以上。5 ADR临床思维实例分析

5.1某患者,女,1926年出生。近一月咳嗽,咳黄色脓痰,发热,双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哕音,胸片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经头孢哌酮治疗后,各指标趋正常,T 37℃,血WBC由29.8×109·L-1。下降至11.2×109·L-1。在治疗的第19 d突然出现鼻衄,局部止血不理想,右肩胛处有2 cm×2 cm鲜红色瘀斑,粪隐血(+),PLT由160×109·L-1下降至55×109·L-1,凝血酶原时间、活性凝血酶原时间均>300 s,临床考虑为感染所致的DIC出血期,但纤维蛋白原正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一)。经止血环酸、立止血治疗无效,后死亡。药师认为DIC证据不足,考虑头孢哌酮所致。其临床思维如下:

①头孢菌素因能抑制合成Vit K的肠道细菌的生长,都有可能引起出血倾向。头孢哌酮更易发生,因其70%经肝胆排泄,致使肠中

药浓高,又可干扰Vit K在体内的循环,抑制血小板的凝聚[4]。②该病人78岁,饮食差,人院前一周开始仅吃流质,长期靠静滴营养;头孢哌酮疗程偏长,3 g×9 d、2 g×10 d(又合用血塞通静滴12 d),易致Vit K肠道合成障碍。

③头孢菌素所致出血治疗的首要措施应是补充Vit K。该病人死亡前一日曾用Vit K 10 mg,次日PLT由55×109·L-1上升至76×10109·L-1,凝血酶原时间也缩短为180,估计活性凝血酶原时间也会缩短。④该病人血小板快速进行性下降,可能为一种变态反应致外周血小板破坏[5],应予相应处理。

5.2 2004年上半年,上海中冶医院门诊万能伤风抗毒素(TAT)皮试阳性率高达至70~80%,皮试局部皮丘均肿大,红晕有达10 cm,脱敏注射局部多出现大片红肿,还连续出现3例严重药疹,2例过敏性休克,3例迟发型(半月后)皮肤反应,严重影响到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用药。为查明原因,药师的临床思维如下:

①同时期该院病区和外院,以及本院历年来TAT皮试均未出现这种情况。

②生产厂家回复产品质量合格,各地追踪未见反应这种情况。更换批号、厂家,皮试局部酒精消毒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擦拭,阳性率均未见下降。

③与注射室共同进行一次为时10天、194例的可能存在的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发现问题出在本院这一段时间皮试液配成后在室温贮存过久。改为现配现用后阳性率即下降为9.28%,阳性者的局部

反应也明显减轻,未再发生严重ADR。

④此次发现3例有药物过敏史者2例皮试阳性,提示用药前应注意询问过敏史。6讨论

6.1 医师是疾病诊断、用药的决策者,也是ADR监测的首要责任人。护士是病情的观察者,也是用药的实施者,能对出现的ADR及时直接观察。病人是用药的受用者,对疗效和ADR有切身的体验。药师对ADR的相关信息应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应共同进行临床思维。6.2药师必须主动服务临床,参与ADR监测全过程的临床思维。几年来我们积极寻找ADR线索,进行追踪监测,调查易发易发因素,总结临床处置的经验教训,随时通报临床,召开讨论会,这样有助于协助临床尽可能早地发现ADR,及时妥善予以处理,减轻危害,避免重复出现,降低ADR发生率。

6.3我们坚持此项工作,服务于临床,得到了临床和病人的欢迎和支持。ADR监测工作不断取得成绩,也可以把这作为临床药学工作的一个切入口。

参考文献

l蔡映云.临床思维、循征医学和药学服务是合理用药的基础[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1,1(1):2 2盛红彬,李安华.头孢唑林钠致小儿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6):407 3施庆庆,李安华.头孢噻肟钠致三种严重不良反应1例(J].药物流

行病学杂志,2005,14(2):113 4解斌,王建中,董震海.药源性急诊与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9,304 5汤萍,王湘玲,郭小兰,等.利福平及利福喷丁致急性重度血小板减少l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14(2):111

药店开展ADR监测的几条途径

对于零售药店来说,如何做好ADR监测工作对促进公众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鉴于药店的工作性质,笔者建议其通过以下途径开展ADR监测工作。

一、询问。对顾客退换药品,营业人员要认真询问顾客为什么退换,是否使用该药品后身体有什么不适症状,是否严格按药品说明书服用,是否与其他药物合用等。一旦确定顾客因不良反应退换药品,要及时主动填写ADR报表。

二、收集。在店内设立用药咨询台并设有专职驻店药师,不仅消费者可以就用药问题直接询问驻店药师,工作人员遇到用药问题也可以咨询。通过咨询的渠道,药店可掌握消费者用药动态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ADR。

三、回访。药店对消费者要按病种分类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组织回访,回访形式有顾客来店回访与电话回访。药店可设立一部咨询电话,在日常用药咨询服务和回访中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对因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分析整理。

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篇6

资料与方法

将100例服用抗痨药数日后,已明确抗痨药引起不良反应者,再同服OFLX作为治疗组;将100例单纯服抗痨药的病例做对照组。并选择化疗方案及并发症大致相同的两组病例进行观察。

从年龄上看,口服LFLX后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年龄组是20~29岁(20例),其次是30~39岁(15例),40~49岁(1例),50~59岁(1例),60~69岁(无),这说明青壮年出现不良反应最多,而抗痨药对老年患者机体损害较重,故老年患者服OFLX安全系数大,应不用或慎用如卡那霉素等抗痨药,这是OFLX在抗痨方面的一个特点。

在100例服用OFLX的病人中,有41例(41%)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最多,21例(51%);其次是神经系统症状,18例(44%);皮肤瘙痒,2例(5%),但对肝肾无损害。对照组中,不良反应51例(51%),以胃肠反应居首,35例(69%);神经系统次之5例(10%)肝肾损伤5例(10%),其他6例(11%),无皮肤瘙痒及失眠,这是两种药不良反应的不同之处。

服用OFLX后,血、尿常规转正常者明显增多,痰转阴者增多,而对肝肾无任何损害。

观察结果

(1)OFLX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治疗组100例中有41例出现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最多(21例);其次为神经系统症状(18例),其中失眠11例,眩晕4例,头痛3例,皮肤瘙痒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51例,以胃肠道反应最多(35例),眩晕5例,肝损害3例,肾损害2例,口唇麻木2例,关节痛2例,皮疹2例;而对照组中无失眠,无头痛,无皮肤瘙痒;治疗中无口唇麻木,无关节痛,无皮疹,无肝肾损害。且病人多在服OFLX后1~3天即有明显的头晕,恶心,失眠等症状,偶有1例服OFLX七天后有不良反应,这是OFLX与抗痨药物不良反应的不同之处,即是OFLX不良反应的特点之一。

(2)两组化疗方案的对比,见表1。

(3)两组病例并发症的比较,见表2。

(4)治疗组服用OFLX前后的化验情况对比:用OFLX之前有1例肝功能损害,用药后未加重肝损害,这说明OFLX对肝脏无损害;服OFLX之前,血常规中白细胞>105者31例,尿中白细胞>10者19例,痰菌(+)21例,用OFLX后,不仅无肝肾损害,血常规、尿常规中白细胞增高者减少为11例,8例,痰菌(+)减少为10例。当然抗生素与抗痨药起着主导作用,但OFLX至少起到协同作用。

讨 论

喹诺酮为全合成化合物,结构相对简单,成为抗菌药物开发的热点,而能否成为一个临床药物的最大障碍在于它的安全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甚至已经上市,但因为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开发或者退市的喹诺酮类药物颇多(如替马沙星、曲伐沙星、格帕沙星、克林沙星),目前司帕沙星也面临退市的危险。经过大量临床应用观察和历史的检验,左氧氟沙星被认为是安全性相对较好的喹诺酮类药物。

近年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关注比较集中于药物对QT间期和糖代谢的影响。喹诺酮是钾通道抑制剂,因而可以引起心律的改变。不同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这种作用存在差异,由强到弱依次为司帕沙星、格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OFLX不良反应的比例:对照组即单服抗痨药后不良反应率51%;而治疗组即服抗痨药数日已明确为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再同服OFLX后引起的比例为41%,这41例主要是OFLX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包括抗痨药的不良反应未在体内消失而仍有症状,这亦说明抗痨药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OFLX。

OFLX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及特点:病人多在服药后1~3天,更多者是在服药后当日即有明显的头晕、恶心、失眠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上述症状立即消失,这一特点为临床区分是OFLX还是抗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OFLX不良反應的症状:主要有三大系统症状,即胃肠道系统如恶心(51%)为最多,其次是神经系统如头晕、失眠、头痛(44%),最少见的是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5%),这亦符合于其他资料的报道。

对OFLX不良反应的处理:本组对100例服用OFLX病人调查后得知,病人在服药后1~3天内出现不良反应,多数病人在服药数天后症状消失;少数病人服药后症状持续数天仍不消失,但较轻,可耐受,于疗程结束停药后,症状完全消失;仅有几例服药后头晕、恶心、失眠较重,只能停药而中断治疗,但停药后如常。上述情况说明OFLX不良反应较轻、较少,可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无须处理。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7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耐受性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IU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容易被广大妇女接受的节育器具,是最常用的节育工具之一。相关资料报道:放置宫内节育器占我国妇女用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49.79%[1],全国约有1.2亿女性正在使用。我国占世界使用IUD避孕总人数的80%,是世界上使用IUD最多的国家[2]。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宫内节育器使用广泛,具有安全、长效、简便、经济和不影响性生活等诸多特点[3],但部分人群中月经异常、疼痛、腰酸、白带增多等不良反应仍较为常见[4],其不仅直接影响IUD的使用和效果,而且使女性在放置时产生恐惧、抵触等情绪,给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个医院,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新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在各科护理、医院护理管理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减少放置宫内节育器术后不良反应的效果,本文对500例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我站自愿要求放置且无放置带铜IUD禁忌证的50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35岁,平均30.45岁。所有妇女未使用避孕措施前月经量为30~50 mL,月经周期为28~30 d。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9例,高中文化108例,中专文化163例,小学及以下6例。采用随机双盲实验设计,将500例妇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对象在年龄、文化程度、月经周期、月经量、手术方法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5)。手术前,医护人员均向放置对象及家属详细讲解了干预方法,取得了知情同意,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妇科护理,主要包括:(1)核对就诊资料,完善各项基本检查。(2)评估病情,了解有无手术禁忌证,术前检查的完成情况以及对手术的知情情况等等。(3)告知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以及手术中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宫内节育器的使用年限及名称。(4)术前准备,如消除紧张情绪,排空膀胱等。(5)嘱放置对象手术后在休息室休息30~60 min,观察其情况,如出现胸闷、头晕等表现及时进行处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计划。以放置IUD的对象为中心,根据对象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拟写护理临床护理路径计划,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见表1。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对象术后经期时间、月经量、疼痛、因不良反应取器情况等指标。

1.4 评价方法

1.4.1 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进行评分,具体做法为:

在卡片上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一端为0,另一端为10。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烈疼痛而不能忍受,中间部分按分值大小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分值越大代表疼痛越剧烈,让对象读出最能代表疼痛的位置,并记录:0~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各种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总人数×100%。

1.4.2 护理满意度采用我站使用的“门诊对象满意度调查表”,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

避孕知识介绍、健康教育指导、服务态度等合计12项,每项满意为5分、较满意为3分、不满意为1分,总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χ2=11.04,P<0.05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通过对两组妇女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可见,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通过对两组妇女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可知,观察组放置对象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χ2=3.96,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护理管理的现代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可提高有效的护理协调,提供更全面的整体护理指导,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患者满意度[5],正逐步受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1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近年来,关于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较为常见,如梁晓等[6]报道称:月经异常、白带增多、腰腹疼痛等是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的主要不良反应,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9%。孙莉莉等[7]报道:宫内节育器下移、月经问题、非意愿妊娠等构成了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的主要部分。针对上述情况,也出现了较多关于采用护理干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报道,如赵继征[8]报道:加强对放置者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置入IUD的不良反应,干预组变异率较对照组下降1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杰[9]报道:宫内节育器术实施优质护理,可使观察对象的出血量明显减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与实施一般护理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文中也可以看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可见,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在术前进行对放置IUD对出血的改变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咨询和教育,为妇女提供重要的帮助,使妇女认识到放置IUD后出现的经期过长和月经过多、不规则出血和月经期子宫痉挛和腹痛加重现象属于不良反应,使对象了解到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在放置IUD后的最初几个月将逐渐减轻,可以降低放置宫内节育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同时还可对妇女坚持使用这种避孕措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3.2 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的表格设计和修改是医院各个部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保证了诊断、护理措施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以及整体性[8]。临床护理路径具有严格的时间框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制度规范化、科学化、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可使护理人员对教育工作具有预见性,增强妇女对护理人员信任和认可,融洽医患关系,使护理工作更加容易取得实效,进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本文中也可以看出,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较,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对照组放置对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过硬的护理质量是赢得护理对象和医师的认可的保证,与李亚玲报道较为一致[10,11]。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患者8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所有患者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2个月~7岁, 平均 (3.6±2.35) 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诊断标准[3], 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在抗生素治疗以及控制体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 观察组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 联合生理盐水, 每隔1 h使用1次, 连续使用2次。12 h之后再重复, 从第2天起每天进行1~2次, 使用3 d左右。对照组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患者经过治疗, 声音恢复正常, 咳嗽好转, 痊愈。 (2) 有效:经过治疗, 状况有所好转但是转变不大。 (3) 无效:患者咳嗽以及声音无明显变化, 患者病情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针对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 (±s) 表示计数资料,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经过治疗, 没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5.26±1.89) d,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 (8.78±1.74) d。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 (38/40) ,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 (28/4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具有发病急的特点, 并且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发病早期声音沙哑但不严重, 随后出现呼吸困难, 咳嗽不正常。这些症状在晚间更为严重。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应及早治疗, 否则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影响患者和家属的正常生活。

布地奈德是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4]。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 如遇到不良反应应尽快停止治疗, 去医院就诊。

针对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治疗主要以通风为主, 患者通气顺畅就会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在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时, 能够使气道打开, 缓解患者缺氧状态[5], 使呼吸道水肿渐渐消退, 慢慢使患者恢复健康。地塞米松也具有消炎、免疫抑制作用[6]。但是, 研究结果显示, 儿童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能够抑制儿童的生长发育, 不良反应较大, 因此在使用中不建议长期服用。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使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 对照组使用地塞米松治疗。两组经过治疗, 没有不良反应情况发d。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5.26±1.89) d,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 (8.78±1.74) d。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 (38/40) ,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 (28/4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较小, 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广泛应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参考文献

[1]程爱萍.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8) :31-32.

[2]陈青寿.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2, 24 (11) :163-164.

[3]王雪芳, 刘纯义, 刘文娟.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17) :87-88.

[4]张明.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18) :138-139.

[5]Chang HC, Gong CC, Chen JL, 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 inhaled com-plex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early and late asthmatic re-sponses induced by ovalbumin in sensitized guinea pigs[J].BMC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0, 11 (8) :2134-21391.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102例面部皮肤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且未使用过激光、冷冻、局部外用药等治疗, 无免疫系统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及皮损旁无湿疹、真菌感染等[3]。其中男68例, 女44例;年龄43—72 (55.3±11.7) 岁。基底细胞癌35例 (结节溃疡型25例、色素型4例、浅表型4例、硬斑状或纤维化型2例) , 鳞状细胞癌27例 (I度鳞癌5例、II度鳞癌10例、III度鳞癌10例、IV度鳞癌2例) , Paget病11例 (乳腺Paget病6例、乳腺外Paget病5例) , 鲍恩病 (Bowen's disease) 14例, 疣状癌8例 (跖疣3例、尖锐湿疣2例、扁平疣3例) , 日光性角7例。病灶直径范围1.0—12.0cm, 最大皮损面积为5.0cm×3.6cm。病程4—20个月, 平均 (11.4±8) 个月。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氨基酮戊酸 (ALA,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 国药准字H20070027) , 使用时根据不同患者的皮损面积加入0.5ml注射用水配制成相应的20%ALA溶液) 外涂皮损, 待避光处理3h后予红光照射 (艾拉光动力激光治疗仪, 武汉亚格光电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型号:LED-IB) 20 min, 进行激光照射, 皮损距光纤头10 mm, 使用635nm的输出波长, 控制照射剂量为60—100J/cm 2范围, 照射时间为30min每次, 1次/周, 共治疗4次。

1.3 观察指标

对我院治疗的102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分析。在治疗1、2、3、4、5、6月后进行电话随访, 对疗效进行评估, 临床疗效根据Dougherty报道的判定标准:完全有效 (CR) :皮损完全消失、色素沉着或减退、组织学检查无原有病理改变;部分有效 (PR) :皮损面积缩小≥50%;无效 (NR) :皮损面积缩小<50%或无明显变化。有效率= (C R+PR) /例数×100%。观察和统计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进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的102例患者在完成治疗后18d内创面均愈合, 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 (14.7±2.2) d;治疗6个月后, 完全缓解患者有76例 (74.6%) , 部分缓解患者有19例 (18.6%) , 无效7例 (6.8%) , 复发13例 (12.7%) , 无效、复发率较低, 且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愈6个月后组织重塑, 患者外观均恢复正常;瘢痕增生一例也未发生。

2.2 不良反应分析

据结果显示, 102例患者均出现局部红斑, 稍微伴有灼烧感、痒感及轻微的疼痛感, 但所有患者均表示在忍受范围内。视患者情况轻度红肿尚不需治疗, 其会在1—2d后自行消退, 3d后均没有出现不适感。依据病变情况决定ALA-PDT治疗是否有再次治疗的可行性。

3 讨论

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是可以将应用光敏剂和相应光源有效联合, 并依靠光动力学反应具有选择性的对病变组织进行破坏的一种目前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治疗技术, 光动力疗法被称作为是继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肿瘤治疗疗方法之后的一种创新性新疗法, 光动力疗法已经活跃在世界肿瘤防治科学中研究领域, 是现有不少学者的研究新宠。近些年, 因为它的一些鲜明的优势比如可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及增生旺盛的细胞, 并对不会明显影响周围正常细胞, ALA-PDT已成功的与皮肤肿瘤治疗相接轨。所以比较于现有的手术切除、刮除术、冷冻、激光、局部化疗、放疗等传统疗法, 它对周围的正常细胞是更安全的选择治疗方法。

本文以2012年2月—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102例面部皮肤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ALA-PDT治疗, 对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 治疗6个月后, 完全缓解76例 (74.6%) , 部分缓解19例 (18.6%) , 无效7例 (6.8%) , 复发13例 (12.7%) , 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综上所述, ALA-PDT治疗面部皮肤癌的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轻, 值得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ALA-PDT) 治疗皮肤癌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102例面部皮肤癌患者进行ALA-PDT治疗, 对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 完全缓解76例 (74.6%) , 部分缓解19例 (18.6%) , 无效7例 (6.8%) , 复发13例 (12.7%) , 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LA-PDT治疗皮肤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轻。

关键词:皮肤肿瘤,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秋宁, 王小虎, 张红, 等.重离子束治疗皮肤癌的临床研究[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10, 28 (5) :316-319.

[2]熊林, 陆延娜, 周晓凤, 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 (8) :796-797.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10

关键词:亚砷酸,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属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特殊亚型,主要特点在于血白细胞在骨髓等造血组织中无限制增生,存在于外周血液中,影响了其他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容易并发DIC,颅内出血频繁,导致患者死亡。 化疗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常用方法,治疗效果一般,后采用维甲酸治疗,治疗有效率达70%~80%,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严重的不良反应[2]。 本文对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8 月~2014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 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男女比例36:22,年龄13~58(35.3±4.2)岁。 纳入标准: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诊断与疗效标准》中急性白血病中的APL的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疾病患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将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维甲酸(山东良福集团制药有限公司)10~15mg,3 次d,口服,并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测,当白细胞>10×109/L时,联合化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将0.1%亚砷酸注射液(黑龙江哈尔滨医大药业有限公司)10ml融入5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成人给予静脉滴注,1 次/d,3~4h/次;儿童按照体表面积给药,以6.0mg/m2为标准,患者完全缓解后停止给药。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骨髓象、外周血象及各项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按照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判定治疗效果:完全缓解:骨髓象中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在5%以下,外周血白细胞中无白血病细胞,患者无白血病临床症状,生活恢复正常;部分缓解: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在5%~20%之间,血象有部分项不达标,生活趋于正常;无效: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在20%以上,血象不达标,有明显白血病临床症状,生活未得到改善[3]。 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100%。观察两组DIC、高白细胞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DIC、高白细胞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观察发现,亚砷酸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口腔溃疡、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皮疹、皮肤色素沉着等,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一过性,可继续用药治疗。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从传统化疗到维甲酸联合化疗,再到采用亚砷酸进行治疗,治疗效果也随之不断提升。 亚砷酸作为目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在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不良反应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亚砷酸作为一种化合物,本身具备一定的毒性,对人体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与多种酶结合产生化合物,对线粒体酶产生巨大影响,抑制了谷胱肽的氧化作用,促使毒性在细胞中发挥作用,使白血病细胞加速死亡[4]。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4%(P<0.05),说明采用亚砷酸治疗效果更佳。 观察组DIC、高白细胞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3%、57.1%、3.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5%、79.3%、20.7%(P<0.05),采用亚砷酸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观察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均表现为一过性,采取相应措施后可继续用药,为治疗提供持续性保障。

原因在于,亚砷酸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能够诱导细胞产生分化作用,降低了早幼粒细胞的数量,大幅提升了治疗效果。冯翠等[5]在研究中发现,亚砷酸使早幼粒细胞中的组织因子表达降低,对凝血亢进和继发纤溶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有效降低了DIC、高白细胞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经静脉注射亚砷酸后,亚砷酸与红细胞内珠蛋白迅速结合,使不良反应变得轻微,经适当处理后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为持续用药提高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DIC、高白细胞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孟红彬.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2):164-167.

[2]丁静,戴海滨,张延清,等.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2):2616-2617.

[3]廖志义,丁忠奇,李毅,等.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J].当代医学,2015,21(18):138-139.

[4]张茗文,杨明丽,周晋,等.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3,10(2):52-55.

肿瘤患者临床化疗不良反应的防治 篇11

【关键词】 肿瘤;化疗;不良反应;防治

对肿瘤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化疗[1]。化疗主要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化疗药物的浓度较高,具有较大的毒性以及刺激性[2]。因此,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为了使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采取合理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变得尤为重要[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4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23~71岁,平均年龄为60岁。其中有12例患者为胃癌,11例患者为食道癌,4例患者为肺癌,8例患者为肝癌,5例患者为乳腺癌。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的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防治方法 对照组在化疗过程中不采取防治措施,实验组在化疗过程中采取相关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1.2.1 静脉炎的防治 化疗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静脉输液,然而由于需要多次穿刺,以及药物的高浓度和酸碱度刺激,患者的输液静脉以及周边组织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出现坏死,导致静脉炎的出现。因此,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在浓度上需要进行合理调节,并控制输药的速度,化疗之前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对输液管进行清洗,从而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化疗之后需要使用250ml的生理盐水进行快速静注,从而使血管壁上残留的药物浓度得到稀释,有效对静脉炎进行预防。如果出现药物外渗,则需要马上终止输液,并对患者肢体抬高,并对外渗药物进行回抽,并使用5~10ml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漏液部位还需要进行冷敷,并使用硫酸镁进行冷湿敷。另外,静脉穿刺需要对静脉进行合理选择,以弹性好以及粗直为原则,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1.2.2 胃肠道反应的防治 由于人体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喝水,从而减少药物给消化道带来的刺激反应,同时也有利于排除毒素。对患者的饮食需要合理调节,注重高维生素、低刺激性以及易消化的饮食原则。氮芥类药物容易导致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发生刺激,导致痉挛性腹痛,因此需要采用解痉剂或者针刺等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不宜食用高蛋白以及高热量食物,防止患者出现消化不良以及腹胀。饮食需要注重合理安排,少吃多餐。

1.2.3 骨髓抑制的防治 化疗药物对有丝分裂中的细胞具有破坏作用,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以及红细胞下降。因此,医护人员要保持患者病室的清洁,加强空气流通,并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密切观察。另外,还需要对患者做好口腔护理以及皮肤护理。使用150μg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皮下注射,每天进行1次。患者如果出现贫血,则需要进行输血,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观察。患者的白细胞如果小于1.0×109/L,则需要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2.4 过敏反应的防治 一些药物会导致过敏反应,因此在治疗前12h需要口服地塞米松,剂量为20mg,在治疗前半小时则使用25mg的非那根进行肌注,从而降低过敏反应的出现。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和认识患者过敏史,并准备好相关的抗过敏工作。化疗后还需要对患者的生命指标进行密切观察,对过敏反应采取有效措施。

1.2.5 泌尿系统毒性反应的防治 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组织细胞进行破坏,一些患者会因此出现高尿酸血症,甚至发生肾衰竭。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嘱咐患者多喝水,并对患者排尿情况进行观察,对尿量较少的患者,需要使用利尿剂进行治疗。并对尿液进行碱化处理,从而使代谢产物更快的排出,防止尿酸结晶的出现。

1.3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组在经过不良反应的防治后,不良反应情况有所降低,P<0.05。

3 讨论

化疗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十分重要,其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同样需要得到重视[5]。因此,医院需要对各类化疗药物进行了解和认识,并对患者化疗后的反应进行观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此次临床研究中,实验组采用了防治措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6]。可见,防治措施对化疗不良反应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7]。

参考文献

[1] 李立新.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治疗新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5:2.

[2] 梁佩仲,谢德荣,姚和瑞,等.减轻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所致局部反应给药方法[J].现代护理,2002,8(12):939-940.

[3] 刘足英.乙醇湿敷预防大剂量氟尿嘧啶灌注化疗所致静脉炎

[J].护理学杂志,2002,17(9):677.

[4] 张志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7.

[5] 张跃.肿瘤患者的化疗期护理[J].吉林中医药,2004,24(4):51.

[6] 徐军霞.消化道肿瘤时辰调节化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231-233.

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80例择期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剔除有肝、肾等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 年龄25~64岁, 平均年龄 (35.14±10.08) 岁。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2例;实验组40例, 年龄26~69岁, 平均年龄 (36.42±10.14) 岁。其中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之前所有患者禁饮食8~12 h, 患者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 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 入室后, 开放上肢静脉, 面罩吸氧, 常规监测BP、ECG、Sp O2及留置尿管, 麻醉诱导:丙泊酚2 mg/kg, 瑞芬太尼1µg/kg, 维库溴铵0.1 mg/kg快速诱导, 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术中麻醉维持:术中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1µg/ (kg·min) 、丙泊酚4 mg/ (kg·h) 、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04 mg/kg及吸入1%~2%的七氟烷维持麻醉深度。实验组在手术结束后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对照组在手术完成后停止泵注瑞芬太尼, 持续泵注生理盐水。两组拔管指征相同:患者意识恢复, 肌张力恢复正常, 按指令有力握拳;停吸氧后5 min Sp O2>95%;自主呼吸频率10~24次/分;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在手术室观察期间不用其他镇痛药及镇痛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自主呼吸、足够呼吸恢复的时间、睁眼时间、开始听指令时间、苏醒期时间和拔管前、拔管时, 拔管后3 min、5 min的MAP、HR。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 对两组全身麻醉脊柱手术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 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代表两组全身麻醉脊柱手术患者之间, 对比各种时间和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3 min和5 min的MAP、HR存在差异, 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的手术完成后的自主呼吸及足够呼吸恢复的时间、睁眼时间、开始听指令时间、苏醒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统计学具有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对照组拔管前MAP是 (80.52±10.36) mm Hg, 拔管时 (97.26±10.95) mm Hg, 拔管3 min (93.66±9.81) mm Hg, 拔管5 min (90.25±9.07) mm Hg。

拔管前HR是 (85.21±9.52) 次/分, 拔管时 (95.62±9.32) 次/分, 拔管3 min (91.08±10.23) 次/分, 拔管5 min (89.61±8.56) 次/分。

实验组拔管前MAP是 (79.51±10.02) mm Hg, 拔管时 (84.53±10.64) mm Hg, 拔管3 min (94.71±9.42) mm Hg, 拔管5 min (84.34±9.52) mm Hg。

拔管前HR是 (86.25±9.69) 次/分, 拔管时 (83.31±9.64) 次/分, 拔管3 min (83.59±10.02) 次/分, 拔管5 min (85.07±8.23) 次/分。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对照组的平均动脉血压MAP、HR增加的情况较明显, 变化幅度大。实验组的平均动脉血压MAP、HR变化幅度小, 相对较稳定。统计学具有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手术的全身麻醉过程中, 麻醉诱导后需要进行气管插管, 手术结束时, 对患者进行拔出气管导管和吸痰时, 往往这段时间称之为苏醒期[2]。患者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如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等一系列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甚至会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如, 心肌梗死。临床上常见的应对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给予阿片类的药物进行预防, 但都有缺陷[3]。

瑞芬太尼的半衰期很短, 在体内消除非常迅速, 优势就是在静脉注射时起效非常快、作用时间短等, 可有效地避免心血管等的不良反应, 让患者的MAP和HR稳定, 且瑞芬太尼具有镇定止痛的功效,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瑞芬太尼会导致心率减慢, 注药的速度不能过快[4]。

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瑞芬太尼在预防全身麻醉脊柱手术后围拔管期可以明显减轻全麻患者的气管拔管时的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平超.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脊柱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2) :201-202.

[2]吴静, 刘立莉, 杨帆, 等.小剂量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 (9) :1316-1318.

[3]闫琦, 冯艺.等效镇痛剂量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镇静效应和不良反应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32 (7) :853-856.

上一篇:硬实力下一篇:国家级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