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治效果(共10篇)
临床诊治效果 篇1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 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多发于3岁以下的儿童,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个别患儿若病情发展较快, 还有可能导致死亡。目前治疗上仍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并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 可取的良好效果。本文就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效果进行探析, 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 其中男63例, 女37例, 年龄6个月~11岁, 平均3.4岁, 其中<2岁患儿30例, 2~3岁患儿43例, 3~5岁患儿14例, >5岁患儿1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100例患儿均见发热, 其中59例患儿在37.5~38℃, 25例患儿在38.1~39℃, 16例患儿在39.1~40℃。所有患儿均出现手足疱疹或臀部斑丘疹, 在关节处也可少见类似疱疹, 87例 (87.0%) 患儿症状典型, 为椭圆形、圆形充血性斑丘疹, 周围有红晕, 直径在2~5mm;79例 (79.0%) 患儿为口腔疱疹, 发病2~3d后形成浅溃疡, 此时患儿出现流涎、难以进食、哭闹加重等症状, 少数患儿伴有呼吸系统症状, 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节律异常以及呼吸困难等。
1.3 辅助检查
所有患儿均给予血常规以及心电图检查。其中血常规检查WBC<4.0×109/L患儿3例 (3.0%) , WBC>10.0×109/L患儿16例 (16.0%) , WBC (4.0~10.0) ×109/L患儿81例 (81.0%) ;心电图检查正常者62例 (62.0%) , 异常者38例 (38.0%) , 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6例, 窦性心率不齐7例, 合并其它异常者5例。
1.4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的方法。抗病毒治应用利巴韦林10mg/ (kg·d) 行静脉滴注;限制液体入量每天60~80ml/kg;甘露醇脱颅压20%甘露醇5ml/kg, 每4~6h静脉滴注一次, 并根据患儿病情逐渐减量和停药;甲基泼尼松10~15mg/kg冲击给药, 1次/d;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 静脉滴注分2~5d滴完;并适当应用抗生素以抗感染;手足臀疱疹及口腔黏膜疱疹用康复新液口服或外涂;维持水电介质及酸碱平衡, 营养心肌细胞等;对于发热大于38.5℃的患儿给以物理降温或布洛芬降温;对出现呼吸困难的患儿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儿中, 治愈90例 (90%) , 其中7d内治愈79例, 7~10d治愈19例, ﹥10d治愈2例;好转9例 (9%) ;死亡1例 (1%) , 死亡患儿为EV71感染;出院后有3例患儿发生后遗症, 3例患儿均为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病原为肠道病毒, 并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最为常见。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引起, 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要引起高度重视。而普通的手足口病表现为发热, 手、足、臀等部位出现疱疹、斑丘疹等,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疱疹周围出现炎性红晕, 普通的手足口病经抗病毒和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无后遗症, 重症病例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和畸形呼吸衰竭等[1]。
根据本组临床资料以及临床经验, 作者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以及治疗体会有: (1) 手足口病多好发于年幼儿童, 且3岁以下常见, 在本组的资料中, ≤3岁患儿73例, 占73%; (2) 临床症状的表现较为典型, 在手、足、臀部以及口腔的疱疹形态特征, 结合血常规、心电图以及胸片检查等可作出诊断; (3) 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无特效性药物, 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利巴韦林是广谱强效的合成型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 其作用机制可引起细胞内三磷酸鸟苷的下降, 并同时参与抑制病毒转录。对于手足口病的患儿还要密切监视疾病的发展, 特别是3岁以下且体温在38.5℃以上的患儿要进行及时的降温等干预治疗; (4) 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易发并发症, 所以在易发的夏秋季节应配合心电图检查, 以免并发心肌炎造成病情的恶化。在本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 经抗病毒和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治愈90例 (90%) , 好转9例 (9%) , 1例重症患儿死亡, 总体治愈率较高, 预后较好, 其中7d内治愈79例, 7~10d治愈19例, 存在后遗症患者有3例 (3%) , 均为重症患儿[2,3]。
总之, 手足口病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中较为多发, 在无并发症时, 病程较短, 预后较好, 但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进展较快, 预后较差, 会存在遗留后遗症, 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监测, 进行早期的综合治疗干预, 以提高治愈率, 增加预后。
摘要: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 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基础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100例患儿中, 治愈90例, 好转9例, 死亡1例。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并以3岁以下的患儿发病率最高, 少数患儿会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 经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多数患儿的预后较好, 个别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诊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永珍.189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24 (23) :199-201.
[2]汤成利, 刘孝兵, 杨帆.78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24 (22) :150.
[3]杨臻.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1 (2) :77-78.
临床诊治效果 篇2
【关键词】炎性反应性肠病;消化内镜;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47-02
炎性反应性肠病(IBD)属于一种慢性特异肠道炎症疾病,主要被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现今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IBD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针对此疾病寻求出科学合理化的诊治方式,极为重要。为了探究在炎性反应性肠病诊治中,消化内镜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了我院2008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此疾病病患102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102例IBD病患,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依照随机方式将102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51例。在51例常规组病患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25~67岁,平均37.26±2.31岁。在51例研究组病患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范围为26~69岁,平均39.11±1.25岁。所有病患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吐鲜血或是咖啡样胃部内容物,并伴随存在腹痛、反酸、黑便、面色苍白等症状[1]。所有病患均未患严重心脏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1.2.1 诊断方式
对102例病患应用消化内镜检查,探及其肠道粘膜脆性增强,而且出現粘膜充血、肠道糜烂、水肿等临床症状。102例病患中,UC确诊病患81例,主要表现为:连续性及弥散性分布,溃疡存在形态不具有规律性,多为斑块状、针尖状,且周边组织充血、糜烂;CD确诊病患11例,主要表现为:节段区域及跳跃性分布,其中6例处于末端回肠,病变组织波及全部消化道。
1.2.2 治疗方式
(一)常规组治疗方式。对常规组病患实施常规治疗,具体操作为:指导病患口服波尼松治疗,每日用药量为30mg~40mg。针对病情程度较重者,则对其静脉注射应用甲波尼龙治疗,每日用药量为40~60mg,与此同时,结合病患病情发展在治疗7~10d后口服波尼松治疗,每日用药60mg。依照病患病情变化调整用药量,直到停药。
(二)研究组治疗方式。对研究组病患应用消化内镜治疗,具体操作为:对病患实施麻醉处理,将消化内镜置入,检测疾病相关指标,经消化内镜活检孔将热极探头放入,将温度控制于200℃~250℃,并采用贴、顶、压、扫等方式开展治疗工作,通电时间为每次治疗3s。
1.3 观察指标
对102例病患的消化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相对比,与此同时,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分析研究其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显效: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病患肠道黏膜恢复正常。有效: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病患肠道黏膜炎症得到有效改善。无效:病患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肠镜检查中病情业务显著变化,或是出现恶化表现[2]。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诊断结果对比
消化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102例病患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较为接近,两者存在差异较小(P>0.05),消化内镜检查诊断符合率达到90.20%。由此表明,对IBD病患应用消化内镜诊断可获取较好效果,提升疾病诊断符合率,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2.2 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如表2所示。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96.08%要高于常规组的62.75%,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对IBD病患应用消化内镜治疗可获取较好效果,提升疾病治疗有效率,促进病患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
3.讨论
从广义上而言,IBD涉及到各类肠道炎性疾病。通常状况下而言,炎性肠病主要是指涉及到回肠、结肠、直肠的炎症[3]。此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少部分血便等,简单而言便是存在炎性反应变化的疾病。此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均不明确,可明确的是,在IBD发病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炎性反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认为其由多因素导致发生,主要涉及因素有环境、感染、遗传及免疫等。
UC病变特点主要为:病变涉及到黏膜下层及肠道黏膜层,而CD病变特点主要为:肠道透壁性肉芽肿性炎症。消化内镜的应用特点为:具备极强的可视性,且可为病变组织活检、干预治疗提供帮助。另外,消化内镜的应用对于IBD的诊断、恶变监测、活动度判定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在IBD诊断中,消化内镜的应用重要性极强[4]。
在IBD疾病治疗中,消化内镜的应用价值在于:1.消化内镜可在一个完全直视的状态中开展检查诊断工作,且可依照最终的检查结果对病变结果实施等级分类处理。2.消化内镜的应用可直接获取或组织开展检查诊断工作,进而帮助明确病变区域及严重度。3.可在较早阶段判定病患病变状况,进而为后期科学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提供助力。4.在明确确诊之后可对病患实施及时且科学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中也可同时应用消化内镜检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帮助,提升治疗效果。5.在病患病情缓解之后,可应用消化内镜对病患肠道的黏膜上皮细胞变化、息肉形成予以全面观察。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对肠壁厚度应用消化内镜实施检查,以此帮助判定UC活动度。正常的直肠壁厚度低于3.2mm,而在静止期直肠壁厚度范围为3.2~5.4mm,活动期的直肠壁厚度超过5.5mm。而超声内镜的应用诊断特异性及敏感度分别达到了100%及61.5%。针对部分普通场景检查正常的病患,应用放大内镜及染色内镜检查后发现存在筛网状结构、糜烂、隐窝病变表现。因此,在临床研究中,针对常规内镜下静止期病患可对其应用放大内镜结合超声内镜及染色提升炎症活动度判定,提升疾病诊断符合率[5]。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102例病患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较为接近,两者存在差异较小(P>0.05),而其治疗有效率96.08%要高于常规组的62.75%,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对IBD病患应用消化内镜诊治可获取较好效果,提升疾病诊断符合率及治疗有效率,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促进病患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
整体而言,对IBD病患应用消化内镜诊治可获取较好效果。在对CD的诊断中,消化内镜的应用还可帮助排除淋巴瘤及结核等疾病,进一步提升临床IBD诊断符合率,为疾病的及时科学治疗提供助力,促使病患尽快恢复,值得在临床之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高飞,江堤,刘玉杰,朱惠明.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412-413.
[2]林昱.消化內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5):43-44.
[3]张殿红,崔梅,廉德花.临床护理路径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09):156-159.
[4]杨亚忠.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9):109-110.
复发性流产临床诊治效果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2月~2011年1月我院9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33.89岁。所有患者均有3次(或者以上的)流产经历,其流产前胚胎或者胎儿重量在480 g以下,孕周均在19周以下,见表1。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分别给予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中医中药疗法,三组患者治疗前的情况见表2。三组年龄、流产次数、身体状况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主动免疫疗法(Ⅰ组)
对该组30例患者的丈夫进行以下项目检查:肝功能、肝炎病毒类、血脂情况、艾滋病毒、梅毒等。这些项目指标若均正常,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血源提供治疗,若有指标异常的患者家属,则应另选健康的第三者。而本组30例患者的丈夫的各项目指标均正常。
抽取该组患者的丈夫的空腹血液40 ml,与Hank's进行等量混合,之后沿管壁慢慢地铺在淋巴分离液的上面,封闭离心管,整个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之后,3 000 r/min水平离心25 min,吸取单核的淋巴细胞层,然后用生理盐水(NS)洗涤,弃上清,再用NS去稀释这些淋巴细胞,将细胞数目调节为30×106/ml。对患者进行各自淋巴细胞液的皮下注射,4次为1个疗程,4周1次,即1个疗程为6个月。对患者使用1个疗程。该注射期间,患者需要避孕,完成1个疗程后开始准备妊娠,若6个月内没有妊娠,应该重复上述注射1个疗程。若妊娠,则立即进行保胎相关治疗,并经常检测胎儿的发育情况[2]。
1.2.2 被动免疫疗法(Ⅱ组)
在该组患者受孕前,进行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注射,5次为1个疗程,每次16 g,2周1次,即1个疗程时间为10周。对患者采用2个疗程治疗。患者怀孕后,再进行3次注射。若首次发现妊娠,立即进行保胎的相关治疗。为全面了解胎儿的发育,在妊娠第9周内统一进行超声检查。
1.2.3 中医中药疗法(Ⅲ组)
参考近年来报道的一些疗效比较好的育胎汤,方药组成:续断、桑寄生、杜仲、阿胶、鹿角霜、党参、枸杞各15 g,艾叶、巴戟天各10 g,砂仁6 g,吉林参5 g,白术、菟丝子、熟地各12 g等[3]。1个月3剂。自该组的30例患者开始妊娠之日算起,开始服用中药汤剂,统一连续服用3剂,之后,若患者在诊治时首次出现阴道出血或者腰腹部有疼痛坠胀感,立即服用该汤剂,直到上述症状消失后再追加1剂,之后,观察患者的孕育情况,胎儿7个月大前,每月服用3剂,之后每月1剂,直到分娩。
1.3 治疗效果衡量标准及数据处理
以患者能够分娩出正常活胎作为妊娠成功的衡量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Ⅱ组的成功率要明显高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Ⅱ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Ⅲ组比较,P<0.05;分娩成功率=分娩例数/总例数
3 讨论
复发性流产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导致不孕的因素之一,病因复杂,且会极大地影响患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没有孩子的家庭无疑是一个很严重的缺憾,因此,对复发性流产的治疗也就比较迫切。随着患有该病症的人数增多,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也就愈趋成熟化、体系化。因此,寻找安全性高、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免疫研究的发展进步,发现了复发性的流产大都和免疫异常有关[4,5]。所以治疗该病的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的应用也是临床上较为认可的方法。主动免疫疗法采用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就是一般采用丈夫也可以用第三方淋巴细胞的主动免疫治疗,治疗效果比较好。被动免疫疗法用于治疗复发性流产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看来,自然流产的次数比较多(≥4次)的、年龄相对比较大的,应用该治疗方法效果比较好。被动免疫治疗一般在妊娠开始后即开始治疗,而且越早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的效果就越好,也有报道是在排卵期之前开始应用的。
本文对该病患者进行不同的方法治疗,所选用的三种方法是目前临床上较为认可的治疗方案。本文分析比对结果发现,主、被动免疫治疗的疗效较好,两种治疗方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免疫疗法对于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效果要显著的好与传统的中医中药疗法。但是考虑到被动注射的丙种球蛋白费用昂贵,与采用患者丈夫或者家属的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相比,费用要高出很多,而且被动地注射丙种球蛋白也会使外源感染的危险性增大,因此临床不建议推广。所以,由此可推测,主动免疫将会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最有效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将我院确诊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各30例。Ⅰ组使用主动免疫疗法,Ⅱ组使用被动免疫疗法,Ⅲ组使用中医中药疗法,然后对三组进行治疗效果对比分析。结果 Ⅰ、Ⅱ组的分娩成功率要明显高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Ⅱ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发性流产患者采取主动免疫治疗可以获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临床诊治观察,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中医中药法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
[2]刘婷婷,陈海梅.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7):36-37.
[3]韩冬梅,樊玉雨.滋肾育胎汤治疗习惯性流产100例[J].当代医学,2010,16(4):89-90.
[4]林其德,汪希鹏.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5-8.
癔症的临床诊治体会 篇4
发病年龄及性别:癔症好发于青春期,绝大多数为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发病较多。在笔者接诊的癔症病人中,绝大多数为女性患者,其中青春期女性占多数,部分为中年已婚育龄妇女,极少数为老年患者。
病因及病机:癔症的病因不明,发病与精神因素和患者的性格特征有关,各种不愉快心境,如愤怒、惊恐、委屈等,常为初次发病的诱因,以后因联想或重新体验初次发作之情感可再发病。多数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其性格特征为感情用事、情绪不稳、暗示性强、心胸狭窄、富于幻想、好表现自己和自我中心倾向。笔者诊治的病人,多有不愉快的心境,如委屈史,平素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少数病人有2次以上发作史,其诱因多类似。
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本病多突然发作,其症状带有夸张性、表演性,往往在周围人多时症状加重,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主要归纳为两种类型。①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解离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其特点为:自我意识障碍明显,病程呈发作性,发作后意识即恢复正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情感爆发;意识障碍、癔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神游,其他还可出现短暂的幻觉或幻想、思维障碍、人格解体,内容与精神创伤有关,历时数天或数周可恢复正常。②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性障碍。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症状与体征不符合解剖和生理规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运动障碍包括癔症性痉挛发作、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声、感觉障碍含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感觉缺失、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等。其中感觉异常又称“癔球症”,表现为患者感到與一股气自下腹上升至胸、喉部,造成胸部紧迫和喉部梗塞感。
笔者在临床中所诊治的病例以意识障碍、癔症性痉挛发作、癔症性失声居多。意识障碍以朦胧状态和意识狭窄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对外界其他事物反应迟钝或不予理睬;癔症性痉挛发作,常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抽搐发作,但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特殊病理征;癔症性失声表现为突然不能说话,但检查声带活动良好,少数病人表现为两种症状以上共存,部分病人表现为感觉缺失或“癔球症”。
诊断:其一,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发作时症状有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的特点,躯体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躯体症状常违背解剖生理规律;其二,常有癔症性格特征,如性格内向、心胸狭窄等。癔症病人不论其临床表现多复杂,关键是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在查体时做到即全面又突出重点,尤其对意识障碍病人应认真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如各种生理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征或脑膜刺激征可排除脑部疾患。另外,对于一些疑似病人,对于县级以上医院来说,借助颅脑CT扫描、脑电图及其他辅助检查,查血糖、心电图等亦有助于诊断。总之,认真做好体检是基础,因为癔症病人躯体体察往往不能发现相应器质性疾患。
鉴别诊断:癔症要和很多有类似症状的疾病,尤其是脑部疾患相鉴别,如多发性硬化、脑萎缩等。另外,也与一些代谢性脑病,如酒精性脑病、肝性脑病、低血糖症等鉴别。但是,只要认真查体和借助必要的辅查,其鉴别一般不难。
治疗:癔症病人主要以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为主,尤其心理治疗,在笔者接诊的病人中院后一般不超过24小时,其发病症状基本缓解,并自主要求出院。
小 结
癔症是临床急诊病人中常见的一组症候群,这些症状均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其发病大多呈突然发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必须与器质性疾患鉴别,以免误诊。临床医生只要沉着冷静,全面且有重点对患者进行检查,做到详询问、细查体,就能正确诊治。
参考文献
临床诊治效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入院的急性腹膜炎患者133例, 依据是否采用手术治疗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两组。其中腹腔镜手术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3~76岁, 平均年龄 (54.3±3.4) 岁, 病程2.3 h至4 d。开腹手术组83例, 男43例, 女40例, 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 (52.8±2.6岁, 病程2 h至4 d。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及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根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两个亚组:对照组40例, 男19例, 女21例, 年龄27~69岁, 平均年龄 (53.2±2.7) 岁, 病程3 h至3 d;引流组43例, 男24例, 女19例, 年龄30~73岁, 平均年龄 (52.9±2.8) 岁, 病程2 h至4 d。3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及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处理, 纠正体内酸中毒, 补充血量, 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2]。
1.2.1 手术治疗
经静脉全麻后气管插管, 待患者腹壁肌肉松弛后, 在脐部上方建立气腹, 通过腹腔镜确定原发病灶部位后决定手术的主、副操作孔建立位置, 术中采用钳刮和电剪, 电钩锐性结合法分离病变组织, 术后行腹腔灌洗, 吸引器吸净脓液后, 使用含有聚维酮碘和右旋糖酐的生理盐水作为灌洗液, 每次灌洗量为1500~3500 m L, 对腹腔进行反复彻底冲洗, 尤其注意对肝下、隔下及结肠旁沟这些难清洁部位的冲洗, 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 最后在相应部位放置引流管[3]。
1.2.2 开腹手术治疗
依据原发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术式, 83例手术患者中行阑尾切除术21例, 胃穿孔修补术19例, 小肠切除术20例,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0例, 直肠肿瘤切除并乙状结肠造口术4例, 结肠肿瘤切除术并回结肠端端吻合术9例。引流组:术后在切口腱膜下肌层或脂肪低层放置硅橡胶引流管, 引出体外, 放置72 h观察无液体引出后即可拔出;对照组:术后不放置引流管, 若发现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时及时拆除部分缝线, 使用纱布充分引流, 待切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再进行二期缝合[4]。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各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APACHEⅢ评分见表2。
3 讨论
开腹手术作为急诊外科治疗急性腹膜炎的主要方法, 存在手术切口大、患者创伤大、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多发等缺点[5]。近年来, 运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该病已逐步成为焦点, 然而腹腔镜器械操作在灵活度上无法与手指操作相提并论, 并且在腹腔镜手术中暴露视野不如传统开腹手术[6]。因此, 笔者在本研究中针对不同方面来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在用药时间、住院时间这两个指标优于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 (P<0.05) , 而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后例灌洗口轻度感染, 1例脂肪液化, 1例残余脓肿。上述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在急腹症的治疗中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有如下优点: (1) 辅助诊断疾病, 避免了剖腹探查的大切口; (2) 手术切口小, 创伤小, 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愈合。而传统开腹手术因术中暴露视野大, 手指钝性分离组织较灵活等优势, 可用于处理病情复杂的患者[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3种不同的治疗方式, 患者在治疗后3 d的评分分值均显著低于入院未接受治疗时, 且治疗3 d后, 腹腔镜手术组下降速度显著快于其他两组。提示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较之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可能取得了更高的综合治疗效果, 且患者预后较好。根据此评分, 医护工作可以动态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 及时、合理的调整治疗措施, 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病死率。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术后处理方法对急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8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133例急性腹膜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组89例和保守治疗组44例, 其中手术治疗组根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引流组及对照组, 分别为43例和46例, 记录各组入院时及治疗后的APACHEⅢ评分, 观察各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在抗生素用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3 d后的APACHEⅢ评分方面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 (P<0.05) , 而传统开腹手术组中引流组较之于对照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情况上均低于后者 (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腹膜炎的综合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术式, 且传统开腹手术术后放置引流管能预防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腹膜炎,腹腔镜,切口愈合不良,APACHEⅢ评分
参考文献
[1]刘宗培, 张俊, 李辉, 等.急性腹膜炎118例临床诊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 :135-136.
[2]杨春雷, 李璟.腹壁切口置管引流预防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D].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51 (8) :89-90, 92.
[3]吴风罡.不同麻醉方式对急性腹膜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6) :1328-1329, 1342.
[4]张秀丽, 马健飞, 吴咏今, 等.姜黄素预处理后大鼠急性腹膜炎腹膜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D].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8 (10) :749-750, 757.
[5]张秀丽, 孙丽, 樊怡, 等.姜黄素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腹膜Toll样受体2和6表达的影响[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2, 21 (3) :244-248.
[6]张秀丽, 马健飞, 吴咏今, 等.姜黄素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腹膜Toll样受体2和6表达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1, 27 (7) :530-531.
[7]郭君平, 蔡文伟, 陈旭明, 等.急诊腹腔镜探查在急性腹膜炎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06 (8) :754-755.
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院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2例,患者年龄在20~41岁,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平均年龄为(28.5±5.4)岁,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29.3±4.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0.05)。
1.2 方法
1.2.1 营养干预
对患者要进行认真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基本情况,同时还需要让患者或其家属认真学习并熟练的掌握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计算方式。主要是保证孕妇及其胎儿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的需要。要预防患者出现餐后高血糖或饥饿时导致的酮症,并需要确保患者的体重正常的增长。患者每天总热量摄入为146 kj/kg,其中碳水化合物约占50%~60%,脂肪约占30%,蛋白质每天摄入约1.5 g/kg,以优质蛋白质为主[1]。
1.2.2 运动疗法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代谢能力,使肝脏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增强,同时也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以达到降糖的目的。运动注意以散步为宜,避免剧烈的运动,时间约30 min,但有先兆流产者则不能进行。
1.2.3 药物治疗
药物主要选用的是胰岛素,不推荐使用其他药物,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根据患者的孕周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妊娠中期0.9 U/kg,妊娠后期1.1 U/kg,并及时监测血糖,力求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的水平[2]。同时还需要采取B超检查,以便及时选择终止妊娠时间,保证孕妇及胎儿的安全。
1.3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5.1 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 mmol/L,服糖后2 h血糖≥8.5 mmmol/L,以上任意1个以上时间点血糖高于标准即可确定[3]。
1.4 统计方法
对该文出现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控制较观察组好,治疗组42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在36周血糖控制正常,而对照组中有13例,且两组的控制率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3.80%、43.33%。同时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而治疗组中有9例,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表1)。两组患者的控制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
3 讨论
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原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一个上升的趋势。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胰岛素的相对或者绝对的缺乏,出现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而引起的。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引起高脂血症、高血糖等。该疾病会使孕妇以及胎儿的安全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会导致许多严重的并发症产生。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措施是控制血糖在正常的水平,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通过营养干预帮助孕妇合理进行饮食,控制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以更好的控制血糖,通过让孕妇摄入优质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微量矿物质让孕妇获取全面的营养。指导患者合理的用餐,少食多餐。指导患者合理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机体的健康状况,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氧耐量,也能够有利于胎儿的发育。在营养干预和运动的基础上再通过药物治疗,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且不会对胎儿有较大影响,以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效果。因此,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的办法以有效的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并做好定期检查,以保证孕妇及胎儿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黄雪群,程楚云,卢笑梅,等.饮食和运动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血糖调控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5):5440-5441.
[2]王艳丽,张琚,翟佳,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个体化管理和营养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3):401-403.
临床诊治效果 篇7
关键词:2型糖尿病,社区,二甲双胍,胰岛素,临床诊治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其中,鉴于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以及病程的转归, 使得它在慢性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糖尿病及其诊治手段的研究也被各界广泛关注, 高度重视。 为对采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的观察, 并对比评价。 在此, 该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间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所产生的临床疗效较单独采用胰岛素治疗相对显著, 并且安全性较高。 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受试者, 所纳入研究的162例病例皆为该院收治的按照1996年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的患者。 受试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患者年龄35~75岁,男性79例,女性83例,均需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排除伴有严重肾、肝等其他器官的患者、肿瘤患者、合并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1.2实验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将所纳入的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1例。 两组比较,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情况、发病程度、性别、年龄、并发症等因素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皆给予常规治疗,内容包括对血脂、血压进行常规控制,进行感染的防治以及电解质平衡的维持。 此外,对照组在胰岛素治疗的前提下,加大剂量;观察组在胰岛素治疗的前提下,联合进行二甲双胍的治疗,0.25~0.5 g/次,3次/d, 连续治疗1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PG)以及餐后2 h血糖(2 hPG)。 治疗中,需使得FPG<6.1 mmol/L, 2 hPG<8 mmol/L而酌情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的指标:治疗前后每天胰岛素用量、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 同时,还需要进行不良反应情况的观察以及记录。
1.4统计方法
所有获得数据均由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对比分析可得,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每天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达标时间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
两组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可自行消失,均能完成治疗。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 在我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飞速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也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免疫、氧化应激、肥胖等因素有关,但确切机制尚不明确[1]。
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类,2型糖尿病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 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0%,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0%[2]。 研究表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3]。 糖尿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血糖的控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保护。
双胍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提高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提取和利用;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降低过高的肝葡萄糖输出;降低脂肪酸氧化率;提高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4]。 二甲双胍是常见的经典降糖药物,其作用主要是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肝脏[5]。
临床诊治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 女18例, 年龄12~74 (48.5±5.2) 岁, 发病时间12~48 (38.5±5.5) h。其中28例出血量<1000ml, 22例出血量1000~1500ml, 10例出血量>1500ml。其中临床表现为单纯性呕血18例, 表现为单纯性黑便12例, 兼有呕血及黑便20例。
1.2 方法
采用PENTAX EG-2931, EG-2940电子胃镜进行检查, 并采用Olympus NM-3K内镜注射针行局部注射治疗, 对于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采用MBL﹣6连发套扎器进行套扎治疗[2]。患者入院后转入内科治疗,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对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 出现休克的患者应对其进行纠正治疗,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维持患者血压。对于急性大出血导致严重贫血的患者应纠正其贫血症状, 待其血红蛋白水平>60g/L时再对患者行胃镜检查。年龄>60岁的患者应对其行心电图检查, 对于存在严重心血管异常的患者应对其行心电监测, 并对其准备好抢救物品。为了避免人为操作引起的损伤, 患者检查前应不对其行进行插管洗胃, 当采用胃镜检查时可对其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局部冲洗, 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及抽吸的方式来避免由于出血过多对观察结果造成的影响。对于静脉曲张性患者主张对其进行局部黏膜注射肾上腺素, 每次注射1~2ml;对于动脉血管出血的患者可采用钛夹进行钳夹止血。对于静脉曲张破裂性出血, 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套扎治疗[3]。
2 结果
2.1 胃镜诊断结果
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检测率为100%, 检测的病因依次为急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食管粘膜病变、贲门恶性肿瘤、十二指肠癌及原因不明。见附表。
2.2 治疗结果
胃镜检查有效率为90% (54/60) , 患者止血率为96.67% (58/60) , 病死率为1.67 (1/60) , 静脉曲张12例患者在胃镜下行套扎治疗后止血成功, 对患者观察1w后患者均没有出血现象。其余非静脉曲张患者在胃镜下行局部注射治疗患者出血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其中1例贲门恶性肿瘤患者因癌细胞扩散治疗无效死亡。
3 讨论
胃镜检查是目前检查上消化出血的有效方法, 并且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有效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病因, 患者能在镜下止血。相关文献指出, 胃镜对上消化道诊断的准确率高达85%~95%, 本研究中患者诊断准确率达100%, 与相关文献的诊断结果一致, 从而说明采用胃镜对上消化道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是决定患者是否适合应用胃镜检查的重要原因。对于失血过多引起的血压不稳定或血压偏低的患者以心率增快作为机体代偿, 而此时采用胃镜检查会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从而导致心率减慢, 因此会影响心率代偿能力, 从而导致患者无法耐受而需要终止检查。因此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应待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对其行胃镜检查。患者年龄与出血具有密切的关系, 年龄越大的患者, 发生出血的可能性也将增大, 出血的严重程度也越重, 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老年患者血管凝血机制及收缩功能下降, 因此当患者发生出血时不容易止血。
本院对6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肾上腺进行治疗, 患者有效率为90% (54/60) , 患者止血率为96.67% (5860) , 病死率为1.67 (1/60) 。因此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胃镜检查能有效查出患者病因, 对活动性出血患者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是安全有效, 能有效提高止血率, 降低患者病死率。
摘要: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临床诊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检测率为100%, 检测的病因依次为急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食管黏膜病变、贲门恶性肿瘤、十二指肠癌及原因不明。胃镜检查有效率为90% (54/60) , 患者止血率为96.67% (58/60) , 病死率为1.67 (1/60) 。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胃镜检查能有效查出患者病因, 对活动性出血患者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是安全有效, 能有效提高止血率, 降低患者病死率。
关键词:急诊胃镜,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武兴东, 王刚.急诊胃镜在上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8) :698.
[2]覃丽佳, 谭诗云, 廖国海, 等.急诊胃镜在残胃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4 (5) :558.
带状疱疹临床诊治体会 篇9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16-02
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将带状疱疹临床辨证分为热盛型、湿盛型、气滞血瘀型施治,取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
1分型诊治
1.1热盛型为本病的初级阶段,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辨为肝胆湿热,兼感毒邪。治当清利湿热,解毒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甘草各10g,生地、当归、大青叶、连翘、元胡、车前子、泽泻各15g。每天1剂,分2次服。
1、2湿盛型为本病的中后期,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泻,舌质胖,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中医辨证为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兼感毒邪。治当健脾除湿,佐以解毒。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各10g,茯苓、板蓝根、车前子、泽泻、元胡各15g。每天1剂,分2次服。
1.3气滞血瘀型多见于本病的后期或年老体弱者,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夜卧难眠。舌质暗,苔白,脉弦细。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余毒未尽,治当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桃红、红花、陈皮、木香各10g,当归、元胡、川楝子、赤芍、银花藤、鸡血藤各15g。每天1剂,分2次服。
2典型病例
例1邓某,女,41岁。因“感冒”后出现右腰腹部簇集性水疱,红斑样灼痛3天就诊。症见:右腰腹部皮肤皮损鲜红,水疱簇集成群,灼热刺痛,烦躁,口干苦,大便2日未行,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兼感毒邪。治当清利湿热、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炒栀子、甘草各10g,黄芩、生地、当归、大青叶、连翘、元胡、车前子、泽泻各15g,酒大黄6g(后下)3剂,1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局部刺破疱壁外涂龙胆紫药水。2诊:水疱干涸结痂,疼痛明显减轻,大便趋于正常。前方法酒大黄,3剂,煎服同前。再诊,疼病已无,皮损已结痂脱落。守前方再进6剂,皮损和临床症状消失,痊愈。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例2张某,男,67岁。1月前出现左肩背部皮肤灼痛,簇集性水疱,在本地市级医院住院,诊断:带状疱疹,经西药治疗半月后疱疹消失,痂皮脱落,但疼痛不减,遂来本院诊治。刻诊:左肩背部可见皮肤色素沉着,刺痛不可触摸,夜间更甚,烦躁,二便调。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细。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余毒未尽。治当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陈皮、木香、甘草各10g,元胡、川楝子、赤芍、鸡血藤、银花藤各15g。服药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心情好转,守前方再进10剂,疼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3体会
临床诊治效果 篇10
1.1对象
经内镜证实反流性食道炎患者排除食管狭窄、纤维化、短食管及Barret食管、肿瘤, 胃十二指肠溃疡、炎性肠病、肠梗阻、胰腺炎及其它疾病, 并且所有患者均因烧心痛, 反流等相关症状就诊。治疗前1周内未用过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均为采用抬高床头和改进食谱等抗反流措施无效者, 符合以上条件患者共127例, 且同意定期来院复诊治疗和复查内镜。
1.2方法
12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64例, 男45例, 女19例, 年龄 (50.02±12.49) 岁 (26~70岁) ;对照组例, 男43例, 女20例, 年龄 (50.47±11.37) 岁 (27~70岁) 。治疗组用泮托拉唑 (沈阳东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40mg, 每日1次, 晨起用温开水送服, 加吗丁啉 (西安杨森公司产品10mg每日3次, 餐前15~30min温开水送服, 疗程8周。对照组63例用雷尼替丁 (江西汇仁集团有限公司) 150mg, 晨起及睡前温开水送服, 每日2次, 加吗丁啉10mg, 每日3次, 餐前15~30min温开水送服, 疗程8周。治疗期间禁用其它促胃肠动力药, 抑酸药及胃粘膜保护剂。
1.3疗效评价
症状变化分为显著: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偶有症状出现。显著及有效者归属有效, 计算有效率;无效:原症状无变化。治疗前后内镜下食管炎的变化, 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烟台会议标准:分为0, I, Ⅱ, Ⅲ级。检验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组治疗4周和8周I临床症状变化见表1, 治疗前后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程度的变化见表2。治疗组有2例轻度胃痉挛;对照级有1例头晕。2组均未见血液系统及肝、肾功能损害以及心电图异常。
3讨论
3.1反流性食管炎是上消化道运动障碍性疾病
发病有多种机制参与, 包括食管下端括约肌 (LES) 功能减退, 食管酸清除异常, 反流物的毒性作用和食管粘膜抵抗力降低以及胃排空延迟。其中食道抗反流屏障的削弱和反流物对粘膜的损害被认为是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主要机制。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在抗反流方面更为重要。因此, 对该类患者除了采用抬高床头改进食谱和用抑酸剂以外, 还必须联合应用胃动力药物。我们应用泮托拉唑加吗丁啉治疗64例, 用药4周时, 治疗组烧心痛症状明显减轻,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用药8周结束时, 治疗组反流症状和烧心痛明显好转, 总有效率分别是97.4%和94.2%,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8%和65.1% (P<0.01) , 有显著性差异;内镜复查治疗与对照组的食管粘膜病损愈合率分别为97.1%和75.9% (P<0.05)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2国内外许多研究已证明
抑制胃酸分泌的治疗确实对过度的食管粘膜暴露及其产生的症状和粘膜损害有效, 但单用抑酸剂对反流性食管炎并不十分满意。有报道单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150mg, 每日2次, 4周治愈率<50%,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 4周治愈率75%~83%。吗丁啉为周围性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可增加LES张力, 增加食管体部平滑肌蠕动收缩, 并加速胃排空。故吗丁啉也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有研究报道:单用吗丁啉10mg, 每日3次, 餐前15~30min口服, 4周有效率53%。说明在高酸状态下, 单用促动力药, 疗效不高。
泮托拉唑能有效控制24h胃酸分泌, 使酸度下降;吗丁啉能提高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 减轻胃酸反流, 清除食管内的胃酸, 促进食管炎愈合, 因此联合用抑酸药和胃动力药比单用抑酸药或胃动力药疗效更好, 本结果表明食管酸暴露是酸反流疾病的关键, 泮托拉唑比雷尼替丁疗效更明显而持久。在治疗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因此, 我们认为泮托拉唑联合吗丁啉用药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病 (炎) 诊断及治疗方案 (试行)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 16 (6) :326.
[2]郑芝田.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14~117.
[3]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81~382.
【临床诊治效果】推荐阅读:
临床诊治方法10-17
临床诊治体会06-25
临床诊治研究08-02
临床犬中毒综合诊治07-08
产后出血临床诊治分析08-09
胸部创伤临床诊治分析09-17
食管裂孔疝临床诊治11-12
异位阑尾临床诊治分析11-28
老年鼻出血的临床诊治10-02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