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2024-11-24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精选10篇)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篇1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顺利通过肠道[1], 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因多种多样等特点, 如不及时诊治, 可使病情加重, 一旦肠壁血运循环障碍, 发生绞窄性肠梗阻, 将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故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十分重要, 把握手术时机是治疗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1 年3 月~2013 年3 月收治的40 例肠梗阻患者, 其中男26 例, 女14 例, 年龄18~85 岁。其中粘连性肠梗阻20 例 (50%) , 结直肠癌引起的肠梗阻17 例 (42.5%) , 腹股沟嵌顿疝引起的肠梗阻1 例 (2.5%) , 乙状结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2 例 (5%) 。

1. 2 临床表现及诊断40 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伴有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及不同程度的腹膜炎体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结合腹部立位片, 并根据临床需要行腹部CT或其他检查, 对梗阻的性质、部位及原因进行定性诊断。综合各项检查指标, 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 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3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应用针对肠道细菌的抗生素防止感染和中毒, 必要时给予镇静、解痉药物, 肥皂水灌肠及针灸理疗等对症治疗。本组2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保守治疗14例, 手术治疗6例;6例手术患者中3例入院时因绞窄性肠梗阻合并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诊手术, 另外3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持续不缓解或进一步加重而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肠粘连松解术, 2例行肠粘连松解、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其余20例均行手术治疗。1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 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2例横结肠癌行横结肠切除术, 11例行左半结肠切除术或直肠上段癌切除术, 近端造瘘, 关闭远端结肠或直肠备Ⅱ期吻合, 1例直肠癌肿瘤无法切除行乙状结肠造瘘术。1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行腹股沟嵌顿疝松解还纳术与无张力修补术。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 1例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术, 1例行乙状结肠切除、远端关闭、近端造瘘术。术后禁食、水、胃肠减压、抗炎 (第三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加强切口换药。

2 结果

40 例患者中1 例因高龄体弱, 病情危重, 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39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治愈率达97.5%。39 例治愈患者中, 6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其中切口感染2 例, 肺部感染4 例;经积极治疗, 6 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最后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一般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胆道疾病而位居急腹症第三位[2]。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因复杂、对机体干扰大、诊治困难、手术方式不确定等特点。该病不但可引起患者肠道局部组织正常功能的改变, 还可出现全身一系列生理活动的紊乱,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文献报道[3], 单纯性肠梗阻4 h后便可在血和其他器官出现细菌移位。故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非常重要[4]。

临床工作中肠梗阻较为棘手的是病因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及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 能使部分病例明确病因。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纠正因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功能紊乱和解除梗阻。患者入院后应完善各项相关检查, 做好术前准备, 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抗炎、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若患者入院时梗阻的原因已明确, 积极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解除梗阻。如果患者入院时即有绞窄性肠梗阻的症状及体征, 或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趋势, 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患者入院时病因暂不明确, 且没有急诊手术指征, 可继续保守治疗, 当然, 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若症状、体征逐渐缓解, 可待梗阻缓解后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梗阻原因, 然后行进一步治疗;如果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持续不缓解或进一步加重, 则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给予胃肠减压、抗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加强切口换药, 观察切口愈合及腹腔愈合情况, 预防术后各种意外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的病因是肠粘连及结直肠肿瘤, 也有其他原因如肠扭转、腹股沟嵌顿疝、肠套叠等, 故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十分重要, 把握手术时机是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鲁德忱, 秦宪斌, 宋彩霞.糖尿病并发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13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5) :2942-2943.

[2]张启瑜, 钱礼.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23.

[3]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15.

[4]高海雄, 何天兴, 谢汝伦.粘连性肠梗阻的泛影葡胺造影和腹腔镜松解术.海南医学, 2005, 16 (1) :19-21.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篇2

【关键词】肠道肿瘤;老年;肠梗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45-01

我院自 1998-2007年间共收治50岁以上肠梗阻病人143例,其中肠道肿瘤病人108例占75.59%(108/143),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3例,女35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7.7岁。其中结肠肿瘤65例,直肠肿瘤37例,小肠肿瘤6例。

1.2 临床表现 急性肠梗阻54例,慢性梗阻89例。腹部包块28例,大便性状(主要为腹胀、便秘)改变32例,大便带血27例,慢性阑尾炎表现19例。

1.3 诊断 入院确诊69例,院前误诊为慢性阑尾炎6例,习惯性便秘15例,18例以腹痛待查收住入院。

1.4 治疗 除9例经CT检查证实肿瘤广泛转移,全身衰竭及其他严重疾病而放弃手术。余9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42例,限期手术57例。6例小肠肿瘤均行一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术;65例结肠肿瘤,62例行手术中扩张肠管减压一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术;3例行一期切除左半结肠,Hartmann结肠造口术,3~4个月行闭瘘手术;37例上段直肠癌,9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行乙状结肠造瘘术,12例行Milles术式,两例行Dixon术式。5例行Hartmnn术式。肿瘤切除率83%(90/108)。45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占手术病人的45%(45/99)。切口感染28例,肠瘘3例,肺部感染10例,再发肠梗阻4例。

2 结果

在肠道肿瘤所致老年性肠梗阻病人的外科治疗中以切除肿瘤,解除梗阻,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

3 讨论

近年来恶性肿瘤所致肠梗阻成为老年人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老年性肠梗阻病人中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很高占62.4%(108/173),尤以结肠、直肠肿瘤常见。2本组为94%(102/108),据文献报道在所有的老年人低位肠梗阻中结、直肠肿瘤引起的梗阻占73.8%3.。老年性肠梗阻病人因有高龄、衰弱、伴发病多,病程较长,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等多种因素,造成误诊较多。給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要明确诊断,除根据病史、体征外,X綫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透视摄片和钡剂灌肠,另外肛门指检仍是发现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纤维结肠镜在县级医院的普及,纤维结肠镜在低位肠梗阻病人中得到广泛应用,起到了明确病因及部位的作用。

在治疗上由于老年性肠梗阻病人病史相对较长,伴发病较多,所以积极的术前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本组病例中除急诊剖腹探查外,术前均给予有效的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和早期联合使用针对需氧和厌氧菌的抗生素。

在手术方式上原则是切除肿瘤,解除梗阻,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本组病例中小肠肿瘤6例和右半结肠和横结肠肿瘤38例均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无一例发生肠瘘,24例左半结肠肿瘤行一期切除肠吻合术,术后肠瘘3例占12.5%(3/24)。3例行一期左半结肠切除,Hartmann结肠造口术,术后3~4个月接受闭瘘手术。据文献报道左半结肠肿瘤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率为5%~30%,其发生因素有(1)患者多年老体弱,伴有多种伴发病,(2)左半结肠壁薄,胶原代谢及血运不如右半结肠。(3)左半结肠肠腔内粪便稠厚,腔内大肠杆菌数量及毒力较其他肠段高。4本组24例左半结肠肿瘤一期切除肠吻合术,术中均采用Radeiffe法术中结肠减压灌洗术充分进行肠减压,清除梗阻肠段内容物。要求洗出的清洗液无粪渣,再灌入灭滴灵250ml后行肠吻合术,。另外吻合时强调吻合口一无张力,二要有良好的血运。

本组99例手术病例术后均定期扩肛并留置肛管减压等措施,继续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给予TPN营养并应用白蛋白、血浆以减轻肠壁水肿并继续给予联合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卿三华,齐德麟,侯宝华,等.肠梗阻病因分析[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4,2(2):82-84.

[2] 刘程训.急诊结肠梗阻手术方法的争议[J].普外临床,1989,4(3):119-119.

[3] 张延龄.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95,22(3):133-133.

诊治腹部术后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2例, 均为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收治的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 男8例, 女6例;年龄16~77岁, 平均 (47.6±3.3) 岁。其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例, 慢性单纯性肠梗阻3例, 绞窄性肠梗阻1例, 病史术后5d~20年。

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临床症状集中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烧、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主要体征为腹部膨隆, 可见肠型、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减弱或亢进, 同时可闻及气过水声, 腹部X线则是腹部肠管胀气、液平等。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作肠粘连松解、肠粘连松解+肠部分切除。其中单纯肠管切开减压术7例, 粘连肠管切除术4例, 小肠内排列术1例。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 无死亡病例, 阑尾炎术后早期肠梗阻出现肠瘘1例, 经换药、支持疗法, 3个月后行肠切除肠吻合治愈。

3 讨论

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PLS-BO) 为出现在腹部手术后的早期, 通常是处于手术后3周, 炎性肠梗阻患者通常存在1次及多次病史, 且肠管间的炎症、水肿、紧密粘连等情况严重, 这些问题都会给肠管造成较大的损伤, 使得肠管的粗糙面增多, 大大提高了梗阻的几率。若治疗不及时则会造成肠漏, 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疼痛。如果采取肠部分切除或短路手术, 极有可能造成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肠坏死发生等严重性状况。

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常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肠管不通畅, 此外, 因手术创伤、腹腔炎性感染, 手术刺激、肠壁水肿、渗出加重等, 会给医生的手术操作带来难度。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本质上是炎性生理变化的一种, 由于手术医生的操作过程不规范所致, 当病人自身的炎症得到控制后, 这些相关的症状也会不断减轻。在临床检查时发现患者存在异常则需尽快实施保守治疗, 坚持禁食水、胃肠减压、静脉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同时, 还要积极结合临床细菌污染的特征, 采取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控制,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七叶皂苷钠减轻水肿, 这些对于血管内部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可发挥出抗炎、抗渗出、增强静脉张力的效果[2]。此外, 积极选择生长抑素来减少低胃肠液的分泌量, 对T细胞的异常状况有控制效果, 能限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胶原等形成。以上治疗方案在执行的同时, 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的临床状况, 手术前期要加强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以在突发情况出现时有效处理病情。这些能防止肠管绞窄、大面积坏死等问题, 降低了临床医生实施治疗的难度。

临床调查显示[2], 在完成腹部手术之后的任意阶段都会出现粘连性肠梗阻, 且发生的症状形式不一。腹部术后肠粘连是常见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会发展成为梗阻, 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因素, 对于患者自身的状况有较大的影响, 常会造成肠管变窄、折叠、扭曲, 给肠管的蠕动或扩张带来不便。对这类症状制定防范策略后, 主要是为了降低粘连的出现, 避免造成病情严重程度加深, 为医生的治疗工作创造条件。

对手术操作流程优化改进时, 防止异物及感染的同时, 强调促进术后早期肠蠕动的恢复。以保证顽固性纤维粘连产生之前, 尽快恢复肠管的通畅性;保证肠管固定时间的减短, 从而显著降低粘连的发生率;同时肠蠕动让肠管避免膨胀, 防止了曲折压迫的出现。通过这样的方案可显著控制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的出现, 手术后期患者能使用活血化淤的中药, 让粘连逐渐软化或消失, 这样才能发挥出控制粘连性肠梗阻效果。当患者的病情确诊之后, 医生需及时采取的措施包括: (1) 调整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 增加循环血量; (3) 减小肠内张力; (4) 结合抗生素抵制感染; (5) 处理梗阻, 促进肠道畅通。若这些治疗措施效果不佳, 则需进行手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是一种特殊的症状, 其特点包括: (1) 发病突然, 疼痛加剧, 常见于阵发法性腹痛转为持续性, 少数患者存在腰部疼痛; (2) 呕吐时间较早, 且疼痛程度不断加剧; (3) 存在腹膜刺激征或腹部固定位置局限性压痛和反跳痛; (4) 腹部存在不对称性隆起或触及孤立胀大肠襻; (5) 发生休克的时间早, 治疗时存在的难度较大; (6) 病人的中毒症状遍布全身等等, 发现这类症状之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避免患者的病情加重。

综上所言, 导致腹部术后肠梗阻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临床检查, 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后做好分析处理, 为病人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肠梗阻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收治的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 无死亡病例, 阑尾炎术后早期肠梗阻出现肠瘘1例, 经予换药、支持疗法, 3个月后行肠切除肠吻合治愈。结论 肠梗阻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掌握, 将对肠梗阻病人的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腹部术后,肠梗阻,诊治

参考文献

[1]边明星, 崔海潮, 罗明, 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黑龙江医学, 2010, 34 (3) :199~200.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篇4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一例肠坏死及死亡病例。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3周以内,临床经过有其特殊性,治疗应先采取非手术治疗。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腹部手术

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肠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20%,如处理不当可导致多发性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1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经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6~75岁;均于近期接受过腹部手术,其中阑尾切除术6例:术后病理示化脓性4例,坏疽穿孔2例;胃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肠粘连松解术1例;胃癌根治术2例,结肠肝曲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均在术后有过肛门排气,后又出现停止排气排便,临床症状及体征腹胀明显,伴腹部隐胀痛,阵发性腹部绞痛不明显,呕吐不明显,腹部轻压痛或压痛不明显,腹部叩诊多呈鼓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基本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也无明显异常;X线腹部平片多表现为阶梯状液平面的典型机械性肠梗阻征象。

1.2治疗方法:均接受正规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具体措施:(1)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可注入液体石蜡油;(2)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维持水电解质,防止酸碱平衡失调;(3)使用奥曲肽等生长抑素,生长抑素不仅可抑制胃肠道激素和消化液的分泌,还能维护肠粘膜屏障,降低细菌易位的发生率;(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采取短期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方案,起始剂量为每天10~15mg,等肠鸣音活跃时逐渐减量;(5)合理使用抗生素,虽说本病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引发的败血症时,抗感染治疗亦不可缺少;(6)观察和检测,观察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监测肠鸣音变化,记录24小时胃液量、出入量,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

2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时间为腹部手术后4~20天,其中位时间为7天。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其平均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2天(7~29天),未发生一例肠坏死;随访6个月~7年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3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由黎介寿院士在1995年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上提出,并以《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为题发表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年第18卷第7期,认为本病症是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特点:(1)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认为是在术后2周内;(2)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术后已恢复排气排便,部分患者已开始进食,但随后再次发生梗阻;(3)肠梗阻的症状体征通常比较典型,一般都有停止排气排便,伴有腹胀,而腹痛相对较轻;(4)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元气过水声及金属音;(5)腹部体征虽较重,但生命体征平稳;(6)很少会发生绞窄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临床诊治附268例分析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268例,男126例,女142例;年龄11个月至85岁,中位年龄为40.8岁。粘连性肠梗阻165例、肠道肿瘤25例、异物2例、粪块阻塞10例、腹内疝2例、肠套叠5例、肠扭转3例、柿石1例、腹外疝3例、动力性肠梗阻43例、血运性肠梗阻9例。临床表现及诊断:患者肠梗阻均表现为“吐、痛、闭、胀”四大症状,268例患者全部行腹平片检查和腹部透视检查,疑诊粪块梗阻10例、肠扭转3例、肠套叠5例、肠道肿瘤25例。患者行凝血、生化、血常规检验后,综合对其病情进行了判断。

1.2 方法

1.2.1 非手术治疗[1]

给予入院患者一般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禁食、解痉止痛、硫酸镁甘油灌肠,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抑酸保护胃肠黏膜,生长抑素使消化液分泌减少,采取补液及营养支持进行治疗,对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进行纠正。症状不明显、果酱样大便、无血便者254例,除一般治疗外进行其他治疗,包括胃管注入中药大承气汤、石蜡油等导泻,同时对中脘、胃脘、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病因治疗:麻痹性肠梗阻者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乙状结肠扭转患者结肠镜复位;肠套叠者行气钡灌肠;血运性肠梗阻者进行扩张血管、溶栓等治疗;腹外疝者以手法还纳。其中,一般治疗期间,261例患者均行腹平片,并采用腹部彩超进行了动态观察。

1.2.2 手术治疗[2]

入院患者常规进行手术前准备工作,通过手术治疗病情的患者达57例。3例患者入院时肠坏死,肠穿孔出现腹膜刺激征十分明显,入院后进行剖腹探查,行结肠造瘘术并切除小肠部分;腹外疝手法还纳3例患者失败,入院后分别进行疝修补和坏死肠管切除疝囊高位结扎术;保守治疗症状无改善者49例,观察扩张积气肠袢位置固定,大小扩大或无改变,腹腔积液增加且穿刺可见腹腔积液变为浑浊、淡血性,入院后均行剖腹探查,且证实为肠梗阻。其中,11例肠粘连松解,2例切开肠管、取出异物行肠管缝合,1例回盲部套叠复位肠管固定,2例腹内疝复位疝孔闭合,20例行结肠癌根治、结肠造瘘术,12例小肠坏死者行小肠部分切除,1例肠扭转复位固定,小肠肿瘤所致不全性梗阻2例,保守治疗两周梗阻反复发生,手术探查后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进行治疗。

2结果

268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有所消除,其中210例患者肛门恢复排便、排气,均无并发症发生。其中57例手术治疗患者51例痊愈、6例治疗无效。术后3例并发症肠瘘,3例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切口感染,2例短肠综合征,1例肺栓塞,后经治疗均得以治愈。

3讨论

肠梗阻为常见的急腹症,其病因较为复杂。一般来说,肠梗阻的发病年龄特点比较显著,如肠扭转、肠套叠、肠发育不良等所致的肠梗阻多见于婴幼儿或儿童患者中;肠系膜血管病变、肠道肿瘤、粪块梗阻等导致的肠梗阻多见于高龄患者。本组资料显示,肠梗阻家族中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仍然比较常见,其中154例患者发生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年龄分布于2~79岁,由此可见,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的年龄差别并不明显。对于肠梗阻的诊断,其方法较为简单,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腹部透视均可对肠梗阻进行明确诊断,诊断可疑的患者需要与腹部立位平片及腹部彩超相结合进行诊断,也可通过腹部CT检查进行鉴别。本组268例患者均行腹部透视检查,可见气液平面者达254例,另14例患者通过腹部平片及腹部彩超对肠梗阻进行了诊断。之后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就诊时的检查结果对适宜的治疗方式进行了选择。肠梗阻患者早期腹痛表现为阵发性肠绞痛,随着病情的演变,肠腔内积液积气,压力不断增高,对肠壁静脉回流造成影响,显著出现肠壁充血水肿,血浆向腹腔、肠壁、肠腔渗出,并逐渐发生腹膜刺激征。无肠坏死时,为淡黄色渗液,清转浊后发生肠坏死,并转为血性腹水。此时患者病变肠管壁增厚僵硬,而闭袢性肠梗阻发生绞窄坏死的几率更为严重[3]。此外,扩张胀气的肠袢通过腹平片可清楚的显示出来,肠管壁、腹水改变通过腹部彩超可清楚的显示出来,所以,除动态观察症状体征外,还需要动态观察腹平片及腹部彩超,当患者出现腹水且增多时,穿刺为淡黄色者则说明病情恶化显著,应果断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而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经总结其手术指征可归纳为: 腹痛发作剧烈,发生呕吐现象早而频繁; 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腹膜刺激征等,腹部压痛有肠型、包块,腹平片显示出现孤立扩张肠袢; 保守治疗患者5 d内病情无缓解,腹水增多且腹腔穿刺出现血性液体则表明病情有所恶化,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血运性肠梗阻,不能复位、肠扭转的肠套叠; 合并其他病症的高龄患者频繁腹痛,压痛固定、腹水出现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对肠梗阻的诊治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68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8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逐渐消除,肛门恢复排便、排气患者达210例。手术治疗患者57例,痊愈与无效患者分别为51例和6例。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短肠综合征2例、肺栓塞1例、切口感染7例、症肠瘘3例,经治疗后均得以治愈。结论 肠梗阻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十分多见,需要对其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同时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进行治疗,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则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并发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肠梗阻,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5-481.

[2]朱维铭.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692-694.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霍州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老年急性长梗阻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0~80岁, 年龄 (69.5±10.2) 岁, 病程0.5~2年, 平均病程 (0.9±0.3) 年,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排便、排气停止, 腹部可扪及包块, 从临床症状出现至到医院就诊时间2h~5d, 平均 (1.5±0.3) d, 辅助检查:X线确诊15例, 低压钡剂灌肠确诊12例, 纤维结肠镜确诊14例, 手术探查确诊10例, 术前诊断30例 (80%) 。主要病因:左半结肠癌16例, 右半结肠癌9例, 直肠癌10例, 小肠肿瘤5例, 粘连性肠梗阻5例, 肠扭转3例, 急性阑尾炎化脓穿孔致麻痹性肠梗阻2例, 腹外疝致肠梗阻1例。梗阻部位:乙状结肠16例, 降结肠10例, 结肠脾曲8例, 升结肠6例, 结肠肝曲5例, 回盲部4例, 横结肠2例。伴有肝转移7例, 肺转移3例, 腹腔广泛转移1例。临床分型及分期:分型:浸润型28例, 溃疡型16例, 隆起型7例;DUKE分期:A期7例, B期10例, C期18例, D期16例。并发症:共计22例, 其中高血压13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 脑出血后遗症2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1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禁止饮食,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持续有效地胃肠减压, 反复肥皂水灌肠, 高效广谱抗生素消炎, 积极治疗并发症和合并症。右半结肠癌13例, 均行Ⅰ期切除吻合术, 左半结肠癌21例, 经Ⅰ期吻合18例, Ⅰ期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关闭远端结肠备, Ⅱ期手术吻合3例, 肿瘤无法切除经结肠造瘘1例。直肠癌10例, 经Ⅰ期切除吻合术8例, 经Ⅰ期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吻合2例。术中有效减压, 用抗生素液行结肠灌洗, 并给予有效抗生素静脉注射, 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2 结果

2.1术中51例患者的手术过程均较顺利, 手术过程中无死亡病例, 其中43例 (84.3%) 行Ⅰ期切除吻合术, 7例 (13.7%) 切除后肠造瘘Ⅱ期吻合术, 1例 (1.9%) Ⅰ期近端造瘘Ⅱ期切除吻合术。但围手术期死亡2例, 死亡原因:1例为术后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例为感染性休克。平均手术时间 (209.8±21.9) min, 平均出血量 (178.1±23.1) m L, 术后进食3~7d。

2.2术后并发症13例 (25.4%) , 其中切口感染5例 (10%) 、肺部感染3例 (5.8%) 、吻合口瘘4例 (7.8%) 、腹腔感染1例 (1.9%)

3 讨论

老年人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由于老年人机体生理反应差, 对疼痛感觉迟钝, 腹壁肌肉萎缩, 当因肠梗阻引起腹膜炎时, 典型的腹痛、腹胀等症状的感觉不敏感[1]。只有当呕吐出现和腹胀、腹痛加重时方才就诊, 而此时病情已相当严重。有研究表明[2], 对炎症的应激反应差, 使炎症的程度与血白细胞数不成正比例改变。另外, 老年性肠梗阻由于病程长, 患者神经反射不敏感, 腹痛症状较轻, 间有肛门少量排气或排便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易与老年人消化不良或便秘相混淆, 造成误诊, 一般到医院就诊的患者, 绝大多数为完全性肠梗阻, 一般多属于属闭袢性, 肠腔往往高度膨胀, 易导致肠壁血供障碍, 引起肠壁坏死、穿孔, 同时, 由于肠内容物瘀积, 细菌繁殖, 因而产生大量毒素。细菌和毒素可以通过肠壁引起腹腔内感染, 并经腹膜吸收引起全身性中毒, 病情严重时, 可能危及生命[3]。老年人肠梗阻的病因主要是是癌性肠梗阻, 本组研究中癌性肠梗阻为40/51 (78.4%) , 其中以结直肠癌为主。分析其可能的主要原因:左半结肠细, 肠壁薄, 弹性差, 内容物呈半固体, 癌肿多为浸润肠管生长, 易导致肠腔狭窄和梗阻症状。治疗原则是治疗切除肿瘤, 解除梗阻, 消除不良的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霍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表明, 术中51例患者的手术过程均较顺利, 手术过程中无死亡病例, 其中43例 (84.3%) 行Ⅰ期切除吻合术, 7例 (13.7%) 切除后肠造瘘Ⅱ期吻合术, 1例 (1.9%) Ⅰ期近端造瘘Ⅱ期切除吻合术。但围手术期死亡2例, 死亡原因:1例为术后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例为感染性休克。平均手术时间 (209.8±21.9) min, 平均出血量 (178.1±23.1) mL, 术后进食3~7d, 术后并发症13例 (25.4%) , 其中切口感染5例 (10%) 、肺部感染3例 (5.8%) 、吻合口瘘4 (7.8%) 、腹腔感染1例 (1.9%) 。

综上所述, 本组通过手术治疗51例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 临床疗效较好, 但应注意术后并发感染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毛大本.老年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癌症杂志, 2005, 15 (2) :196-197.

[2]钱群, 江平.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的处理[J].医学新知杂志, 2007, 17 (4) :199-200.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篇7

1临床资料

男16例, 女11例, 年龄18~78岁, 平均年龄45.2岁。住院7~45 d, 平均住院17.56 d。临床症状及体征:轻度腹痛16例, 阵发性腹痛23例, 轻度腹胀19例, 腹胀较重8例, 呕吐7例, 腹部轻度压痛19例, 腹部压痛不明显3例。肠鸣音减弱13例, 肠鸣音消失11例, 有气过水音7例。白细胞正常3例, 偏高24例。X线腹部平片:小肠有多处不同程度积气积液表现者23例。本组病例均无典型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X线表现。B超检查:21例腹腔积气明显, 腹腔积液不明显。发病前手术类型:经胸腹联合切口行贲门癌根治术2例, 经腹胃癌根治术7例, 外伤性小肠破裂、结肠破裂修补术各2例, 十二指肠破裂手术2例, 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5例, 脾破裂脾切除术1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2例。最早发生肠梗阻时间为4 d, 最晚发生肠梗阻时间为15 d, 平均发生肠梗阻时间为5~9 d, 治愈时间平均为17.56 d。

2讨论

2.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

EPII多发生在手术创伤重、对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较大的手术后短期内, 临床表现与其他肠梗阻有相同之处, 都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但EPII有其明显的特殊性。这种类型的肠梗阻, 绝大多数病例在手术后1~2周内起病, 往往已排气、排便, 进食后再出现梗阻, 且症状逐渐加重。EPII患者以腹胀为主, 腹痛相对较轻。腹胀一般为对称性, 但程度不如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严重。腹胀可能为弥漫性, 也可能只局限于腹部某一处, 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腹部体征:触诊有柔韧感, 但各部位的柔韧程度不均一, 最显著的地方即是肠管粘连最重的部分, 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叩诊多为实音;听诊可见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 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梗阻的逐渐缓解, 肠鸣音渐渐恢复。腹部平片可见多个液平面, 显示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 并可见孤立、固定、胀大的肠袢。全身CT检查可以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液积气, 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内渗出等现象。由于EPII的病理生理改变具有其特殊性, 炎症控制后肠梗阻的症状将随之解除。EPII多数由于腹腔内炎症广泛粘连引起, 均为无菌性炎症, 保守治疗大多有效, 极少数病例病程超过2周, 本组有3例保守治疗超过23 d, 但一般在1周以内均开始好转, 平均治愈时间为17.56 d。

2.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腹部X线立位平片多可诊断。诊断此病必须排除肠麻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套叠等病因。治疗上由于以往对这种病缺乏认识, 在治疗过程中沉不住气, 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支持手段, 在长期禁食的情况下无法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 因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手术上, 导致短期内反复进行外科手术, 试图通过分离粘连的方式解除梗阻, 殊不知此时的肠管广泛而严重粘连, 高度充血水肿, 脆性增大, 极易受到损伤, 反复的手术不但不能解除梗阻, 反而由于肠管的反复损伤导致炎性肠梗阻症状加重, 造成肠功能恢复延长, 甚至形成肠瘘和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2]。

由于EPII的病理生理改变具有其特殊性, 保守疗法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唯一可行的方法。本院多采用以下措施施行保守治疗:①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 将输液管多剪几个侧孔, 防止阻塞, 减压效果较好;②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应用3 L袋可以保持患者体力, 减少肠道内分泌, 促进肠道炎症早期恢复。本组27例患者平均应用3 L的时间为25 d, 对患者营养的支持起了很好作用;③应用激素 此种炎症并非为细菌感染所致, 因此应用激素较为合理, 短时间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非会发生伤口裂开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④应用生长抑素, 降低胃肠的分泌量, 减少肠内的炎性渗出, 利于肠管血循环的恢复和炎症的消退。对减轻腹胀、腹痛、腹腔的渗出有较明显疗效。本院一般应用善宁0.4 g加生理盐水500 ml维持24 h内滴注, 这样可以缩短病程, 增加疗效。

治疗开始后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尤其是腹部体征的变化, 经过上述治疗, 患者的腹部会慢慢变得柔软, 肠鸣音日趋活跃, 此时可逐渐停用生长抑素和糖皮质激素。为刺激胃肠道蠕动, 同时保护胃黏膜, 并帮助清除肠腔内积存的粪便, 可用温盐水洗胃或灌肠。在保守治疗期间, 如果患者体温不高, 血象不高, 腹膜炎症不明显, 一般不应用广谱抗生素。一般应用甲硝唑200 ml即可。

判断EPII是否缓解应遵循以下标准:由于肠梗阻的症状得以缓解, 因此患者的腹胀症状消失, 排气排便。由于肠道恢复通畅后肠道内积聚的肠液大量排出, 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在梗阻缓解后解水样便, 这是判断肠梗阻缓解的一项重要指标。体检时可见胃液明显减少、变清、不含胆汁 (但要确定胃管没有进入十二指肠) , 肠鸣音由原来的稀少转为活跃, 腹部由最初的坚韧变为柔软。

总之, 药物治疗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是病情不再继续恶化或向好的方面发展。虽然EPII导致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极小, 但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一旦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出现恶化, 甚至出现肠绞窄的迹象, 表明EPII的诊断有误, 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 直至进行手术。并且要特别提防误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EPII, 导致机械性肠梗阻发生绞窄。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5月治疗的2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经胃肠减压, 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 平均治愈时间为14.5d, 无一例再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 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 多数病例采用保守治疗, 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应及时手术。

关键词:肠梗阻,炎性肠梗阻,诊治分析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7) :387-388.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37~68 (51.4±3.7) 岁, 病程4~10d, 所有患者均有胆道病史。临床表现为Reynolds五联征:腹痛、黄疸、寒战高热、休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右上腹压痛, 或伴有反跳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5×109/L, 嗜中性粒细胞>0.85, ALP>115U/L, CB>7.1mmol/L, B超及CT检查提示有胆囊增大、积液、壁厚, 胆总管直径变大, 肝内胆管扩张。所有患者均符合1983年中华医学会肝胆结石专题讨论纪要制定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诊断标准[2], 符合以下 (1) 且满足 (2) ~ (6) 中的任何一项, 即可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诊。 (1) 胆总管引流物为脓性胆汁; (2) 体温超过39℃; (3) 白细胞计数>20×109/L; (4) 休克; (5) 神志改变 (如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 ; (6) 胆汁细菌培养阳性。将40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确诊后, 立即给予加强抗感染、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 并做好术前准备。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逆行腹胰胆管造影术 (ERCP) 、EST和/或ENBD术, 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和/或胆囊切除术[3]。术后继续补液抗休克、抗感染、营养支持、积极防治并发症、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w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治愈:治疗2w后, 患者巩膜、皮肤黄染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治疗两周后患者巩膜、皮肤黄染症状基本消失, 肝功能接近正常;有效:治疗2~3w, 患者巩膜、皮肤黄染症状基本消失, 肝功能接近正常;无效:治疗4w以上, 临床巩膜、皮肤黄染症状略有消退, 肝功能仍旧明显异常;死亡:患者住院期间因由于治疗无效出现并发症而死亡者。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8例, 显效6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85.0%, 对照组治愈4例, 显效5例, 有效6例, 无效3例, 死亡2例, 总有效率为75.0%,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1w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理基础是胆道梗阻和感染, 病情发展凶险, 若诊治不及时, 易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胆源性肝脓肿、胆道出血、多器官衰竭等[5], 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为降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病死率应早期、及时行胆道减压引流, 延缓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疾病进展。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尽可能的早, 通常多选择在早期快速抗休克治疗后, 病情一旦稳定即是实施胆道减压引流的有利时机, 但也不能过分强调完全纠正休克, 以免丧失手术时机[6], 不必要的手术延误会引起局部组织粘连水肿, 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 同时也会使病情发展到不可逆转的程度。

总之, 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 应在快速抗休克的同时, 以解除梗阻为原则, 尽可能采用简单、快速、有效的手术方式。

摘要:将40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逆行腹胰胆管造影术 (ERCP) 、EST和/或ENBD术, 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和/或胆囊切除术, 术后继续补液抗休克、抗感染、营养支持、积极防治并发症、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w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愈8例, 显效6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85.0%, 对照组治愈4例, 显效5例, 有效6例, 无效3例, 死亡2例, 总有效率为75.0%,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一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 应在快速抗休克的同时, 以解除梗阻为原则, 尽可能采用简单、快速、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诊治,手术方式,临床选择

参考文献

[1]孙中杰, 潘承恩.重症急性胆管炎53例治疗体会[J].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l (6) :356-357.

[2]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肝胆管结石专题讨论会议记要 (附件) [J].中华外科杂志, 1983, 21 (6) :373.

[3]杨小敏, 叶丽萍, 林敏华.内镜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5) :1747-1748.

[4]邓英, 陈龙.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AOSC) 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19) :39-40.

[5]庄东海.内镜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2, 52 (45) :67-68.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篇9

【关键词】 腹部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9-01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指的是在进行腹部手术后早期,腹腔内的炎性渗出或者是出现手术创伤,导致机械性、动力性并存的特殊类型的肠梗阻,在术后肠梗阻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1]。如果治疗不合理,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因此,需要熟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重视早期的治疗。本次研究选择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64例,分析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至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64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为20-75岁。发病之前的手术:小肠手术16例,阑尾切除术14例,胃手术13例,结直肠手术11例,胆胰手术10例。术后发病的时间为2-19天,低于7天的为26例,7-14天为22例,19天为16例,平均时间为8.0天。多数患者在禁食以后,出现症状,时间较长的为进食数天后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64例患者表现为腹胀、排便、停止排气,轻度腹胀为41例,重度腹胀为23例;15例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不发热患者为38例,发热患者为26例;白细胞正常为20例,白细胞偏高为44例。查体显示,64例患者在触诊腹部时,表现柔韧或者是坚韧,没有肠型或者是蠕动波,没有包块;腹部出现轻度的压痛为54例,腹部压痛不明显的为10例;听诊肠鸣音较弱为56例,肠鸣音稀少或者是消失为8例。X线腹透、腹部平片:64例患者出现多个大气不等的气液平面。50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患者的腹部出现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气积液。40例经过CT检查显示:患者的肠壁出现水肿增厚,肠管出现扩张,积气积液。

1.2 治疗 64例患者进行早期的保守治疗,胃肠实现减压,胃肠外进行营养支持,使用生长抑素,即肌注奥曲肽,每8小时0.1-0.2mg;肾上腺皮质激素即地塞米松,静注,每8小时5mg,小于7天;利尿剂即呋塞米,静注,每12h静注20mg。

2 结 果

患者在保守治疗7天内,症状有所缓解,64例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痊愈;治愈的时间:第1周内治愈为14例,第2周内治愈16例,第3周内治愈20例,第4周治愈14例,平均的治愈时间为15.0天。治疗结束以后,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没有腹胀感;肛门恢复每天的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腹部触按较为柔软;经过X线及B超检查,积气积液的情况消失;正常进食恢复;症状没有出现反弹的迹象。

3 讨 论

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腹部手术以后早期内,部分腹部手术存在创伤或者是腹腔内的炎症,引发肠壁水肿、渗出,是机械性、动力性共同出现的梗阻。病理特点表现为:肠壁水肿炎性渗出,肠袢间相互粘连,引发蠕动功能的障碍。肠腔出现机械性不畅,炎性水肿消失后,肠袢间粘着分开,恢复肠管的通畅。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解剖特点表现为“铁板腹”、“冰冻腹”,腹腔内的肠管没有间隙,如冰冻状。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多进行1次或者是多次腹部手术,肠管间炎症、紧密粘连以及水肿广泛存在,导致肠襻解剖不清楚,手术治疗存在困难[2]。再手术并不能将梗阻有效的解除,会由于再次剥离,对肠管造成损伤,粗糙面增加,梗阻的机会增大。如果处理不妥当,手术的方法错误,当肠管遭到损伤后,长段的肠管会切除,导致出现肠瘘或者是短肠综合征。

对于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最好采用非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保守治疗的方法较为可靠。主要的环节如下:①禁食,减少胃肠的蠕动,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尽早的将静脉导管放置,给予正规的全胃肠外营养,促进患者营养状况改善,与此同时,将血浆蛋白输入,辅助利尿,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胃肠的功能得以改善,减少胃肠道的水肿,减轻其负担。②应用生长抑素,对胃肠道激素的释放起到抑制的作用,降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肠内炎性渗出的情况。胃肠消化液大量积聚,会使肠管扩张,出现缺血性改变,应用生长抑素,能够对这种情况起到缓解的作用,促进炎症消退,减小肠壁的水肿,肠黏膜完整性得到维护,加速肠壁的血液循环,促进动力恢复[3]。③应用皮质激素,使胃肠道的炎症、水肿消退,粘连得到松解,但是,长期的应用以后,水电解质紊乱加重,通常在应用第7天后开始减少用量。④中医药和物理治疗。应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每天两次,有助于肠壁水肿的消退,肠蠕动恢复。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的时间较长,64例患者平均的治疗时间是15.0天。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严密的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体温以及腹部的体征变化。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接受保守治疗,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没有腹胀感;肠鸣音恢复;腹部触按较为柔软;经过X线及B超检查,积气积液的情况消失;正常进食恢复;症状没有出现反弹的迹象。总之,对于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该病程持续的时间较长,应当对患者展开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宁.蕈视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689-691.

[2] 李曙涛.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7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5):3725-3726.

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96例, 并根据诊断结果将46例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 (45.3±1.9) 岁, 其中小肠肿瘤患者11例, 结直肠癌35例;将50例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24例, 年龄18~77岁, 平均年龄 (44.6±2.1) 岁, 肠扭转患者10例, 肠套叠患者11例, 肠粘连患者25例, 粪石患者2例, 嵌顿疝患者2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肠梗阻类型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临床均表现除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呕吐、恶心、便秘症状, 腹部听诊可闻肠鸣音、气过水声, 体格检查可见腹部蠕动波及腹部膨隆, 另结合腹部CT或X线检查确诊为肠梗阻, 肿瘤患者同时伴有乏力、消瘦、食少、纳差症状。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需经过腹部彩超和腹部CT检查, 详细观察患者肠管扩张情况、肠扭转的程度及位置[3], 判断有无肠坏死、肿瘤转移等症状, 根据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综合考虑, 两组患者均先经过非手术治疗并观察效果, 效果不明显患者则转为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及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措施, 临床上采取禁食、肠胃减压[4]的治疗方法, 另外辅助滴注抗菌药物及胃粘膜保护剂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鼻插入式肠导管[5,6]介导治疗,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平卧姿势, 在加强导丝及X线引导下, 将鼻导管置入胃内0.5 m左右处, 在导管前囊内充盈蒸馏水10 m L, 利用肠道自身蠕动将导管向远端推进, 在回抽导管时, 前囊蒸馏水充盈至后囊, 进行造影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将肠管在胃内停留0.5 h, 导管体外部分则固定在鼻外面颊处, 导管尾端则连接负压引流, 借助鼻导管对肠梗阻给予治疗。一般在1 d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就会得到有效缓解;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肠梗阻反应剧烈、发病部位复杂及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项目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包括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肠管内积液、积气等状况, 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肠出血、导管堵塞、咽部不适、肠穿孔等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判标准

根据临床相关诊断标准和患者恢复效果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X线检查肠管内积液及积气消失, 患者恢复排气、排便, 能够进食;有效: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偶有恶心、呕吐症状, X线检查肠管内梗阻现象明显减轻;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肠梗阻的相关临床症状未缓解, 甚至有加重现象, X线检查患者肠道内梗阻症状无明显改善[7]。

1.5 统计方法

所有患者的数据资料均经过SPSS19.0统计学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均经过t检验, 数据采用 (±s) 的形式表示, 所有计数资料均经过χ2检验, 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均先采取鼻肠管介导的非手术治疗, 其中对照组患者治愈0例, 好转10例, 无效36例, 有效率21.74%, 其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对无效患者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措施, 1个月后, 共治愈后16例 (34.78%) , 好转20例 (43.48%) , 无效9例 (19.57%) , 死亡1例 (2.17%) , 总有效率78.26%;观察组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 治愈18例 (36.00, 好转19例 (43.48%) , 无效13例, 有效率74.00%, 无效组患者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有2例患者情况好转, 1个月后总治愈18例, 好转21例, 无效10例, 死亡1例 (2.0%) , 总有效率78.00%。对照组非手术治疗有效率21.7%明显低于观察组非手术治疗有效率74.00%, 两组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结果对比

经过3个月治疗, 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 其中肠出血1例, 肠穿孔1例, 咽部不适1例, 总不良反应率6.52%;观察组患者出现4例不良反应, 其中2例咽部不适, 1例导管堵塞, 1例肠出血,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后期护理及治疗, 其不良反应症状均消失。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细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机械性肠梗阻是由肠道内不同的体内异物 (结石或粪便) 或肿瘤等障碍物机械性阻碍导致肠道不通, 形成栓塞。这与患者先天机体状况、饮食习惯等存在关系, 其中粪石性肠梗阻[8]通常是由于饮食问题引起, 例如一次性进食过多的山楂和柿子, 导致其中鞣酸和胃中蛋白质结合成难溶性沉淀而导致发病。根据肠梗阻的发病部位不同而划分为大肠梗阻和小肠梗阻, 而按照发病时血运状况将其分为坏疽性肠梗阻和单纯性肠梗阻。当发生单纯性肠梗阻时, 临床表现为上腹及脐周疼痛, 并伴有腹泻、呕吐或便秘等症状。一般治疗肠梗阻手段第一步是进行胃肠减压, 其目的是吸出梗阻部位的渗出液、消化液及气体, 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 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 消除肠道管壁水肿、促进梗阻部位炎症吸收, 排除肠道梗塞, 使肠道再通恢复功能。

传统的肠道减压方法受到患者依从性、胃个体差异、胃管长度等因素限制, 难以顺利通过幽门或到达胃部指定位置而无法实现治疗目的。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的医疗设备及仪器不断被应用于临床治疗, 其中经鼻插入型肠导管就是一种新型应用于治疗肠梗阻的新技术。经鼻插入式肠管利用导管前囊肿充盈的蒸馏水的重力作用, 借助肠道的自然蠕动作用将肠管带到指定部位, 并不断相远端延伸, 依靠导管不断吸取梗阻发生部位的炎症液体及气体, 缓解肠粘膜水肿、减轻胃肠道内压力, 以缓解肠梗阻症状。若以上方法仍不能达到有效治疗目的, 则将导管前囊的蒸馏水充盈到后囊, 经肠导管注入造影剂进行造影以观察肠道内具体情况, 用于进一步判断肠道内梗阻的成因、部位及阻塞程度, 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影像诊断基础, 确保手术成功率。而对于机械性肠梗阻严重的患者, 经鼻插入式肠梗阻导管不仅能够进行胃肠道的初步减压, 还能够在后期手术治疗过程中作为肠内支架疏通肠管, 改变严重扭曲和折叠的肠道的扭曲程度, 以缓解肠梗阻症状, 起辅助治疗作用。

在该研究中, 对照组为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 先期采取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21.74%) , 后期均采用手术治疗措施, 治疗效果良好,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78.26%, 观察组为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 经过非手术治疗效果明显, 治疗有效率74.00%, 其中有2例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 经过手术治疗后情况好转, 总有效率78.00%。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同, 但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效果更好。廖桦[9]等的参考文献指出, 肿瘤机械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在65%~80%之间, 与该研究的治疗有效率相似, 这就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一红.奥曲肽联合常规内科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及护理[J].海峡药学, 2012, 24 (12) :185-187.

[2]韩世晓, 孙淑梅.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28) :130, 132.

[3]崔小鹏, 梁海滨, 樊勇.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43 (16) :2065-2067.

[4]黎胜伟.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及预防进展[J].包头医学, 2010, 34 (2) :72-75.

[5]康春博, 刘金洪, 李旭斌, 等.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麻痹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 (24) :2470-2474.

[6]农跃, 甘嘉亮.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机械性肠梗阻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 2013, 42 (12) :1397-1399.

[7]周斌, 周振理.肠梗阻病因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14) :3011-3013.

[8]吴贺华, 刘文平, 张荔群, 等.粪石性肠梗阻42例内科治疗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3) :583-584.

上一篇:人防地下室防水下一篇:1553B数据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