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肠梗阻(共10篇)
术后早期肠梗阻 篇1
术后早期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1], 临床上并不少见。长期以来对其处理存在较大争议。治疗选择是否合理, 对患者预后影响很大。现就我院1999—2005年诊治的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2005年我院共诊治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男4例, 女3例;年龄8~58岁。肠梗阻发生于外伤性小肠破裂修补术后1例, 直肠癌Miles术后1例, 子宫次全切除术后1例, 左卵巢巧克力样囊肿行左附件切除术后1例, 阑尾穿孔腹膜炎术后2例, 胃穿孔修补术后1例。见表1。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在术后第2~4天肛门排气或排便后出现肠梗阻症状。后者出现时间为术后5~8 d, 平均5.9 d。均见有机械性肠梗阻的一般表现。初起为阵发性腹痛, 伴肠鸣音亢进,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及恶心、呕吐。以腹痛为主者4例, 以腹胀为主者3例。腹部X线立卧位摄片均可见胀气肠袢及气液平面。
1.3 治疗及结果
7例均先行保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 低压灌肠, 胃肠外营养, 抑制胃肠液分泌, 应用抗生素,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其中保守治愈3例, 肠梗阻解除时间均在72 h以内。手术治疗4例。术前保守治疗时间48~72 h。术中见腹腔内均有不同程度淡黄色渗出液, 量最多达1200 ml。2例为小肠本身的粗糙面与腹壁粘连成角致小肠梗阻。1例为小肠与附件切除后所残留的粗糙面粘连成角致小肠梗阻。1例为小肠与腹腔引流管粘连后卡压小肠致肠梗阻。术中见梗阻近端肠管充血水肿, 扩张明显, 但均未发紫, 发黑及坏死。手术行肠粘连松解, 扩张肠腔内减压术。大量温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腹腔, 接着重新排列理顺肠管后放置医用几丁糖5~10 ml, 并将其涂布予有损伤的肠管表面及壁层腹膜上。术后患者均治愈。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术后早期肠梗阻一般指发生在术后2周左右的肠梗阻[2], 发病率在0.69%~14.00%[1]。本组病例均发生于术后2周内。研究者指出横结肠系膜水平以下的手术易致腹腔感染, 使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病率增加[1]。我们认为腹腔污染、操作范围大、多次手术、腹腔留置引流管等是造成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促发因素。术后早期肠梗阻中不足10%为肠扭转、内疝、脓肿压迫等所致, 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2]。而90%以上为粘连性肠梗阻[3]。片状的粘连一般不会发生肠梗阻, 而点状的粘连易致肠管成角促发肠梗阻。本组3例术中所见即为点状粘连所致。
2.2 诊断
术后早期肠梗阻大多数具备典型肠梗阻症状、体征及X线征象, 故诊断并不困难。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与术后肠麻痹相鉴别:麻痹性肠梗阻可有部分排气排便, 其主要表现为全腹胀, 而腹痛、呕吐较轻, 无肠型, 肠鸣音消失或弱。X线检查表现为全部肠道扩张胀气, 无孤立性肠瓣, 小肠结肠普遍积气, 尤以结肠明显。机械性肠梗阻腹痛明显伴肠鸣音亢进, 部分可有气过水音。腹部X线摄片肠胀气局限, 并有液气平面。 (2) 要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相鉴别: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患者术后可能有少量通气或通便, 随后开始进食, 但进食后很快出现梗阻, 其腹痛症状不显著。如患者有剧烈腹痛, 应警惕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患者无高热, 腹胀一般为对称性, 无肠型或蠕动波, 听诊肠鸣音弱、减少或消失, 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 随着梗阻逐渐缓解, 肠鸣音渐渐恢复。全腹CT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检查可以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液积气、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内渗出等现象, 同时帮助排除腹部其他病变 (如机械性肠梗阻) 。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造成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不大, 故此其以保守治疗为主, 不主张通过手术的方式解除梗阻。而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 如诊断明确, 不要一味地保守治疗, 该手术时即手术。 (3) 要重视腹部X线检查并作动态观察。对于一些较早发生的肠梗阻, 因其症状、体征易受原发病及手术的影响而不易诊断, 若及时行X线腹部平片检查, 则可及时明确诊断。Sykes等报道腹部平片对肠梗阻的确诊率接近100%[4]。如动态观察, 则可以及时了解肠梗阻进展情况, 决定是否手术。文献报道, 当患者在治疗后每6~8 h的X线透视或摄片出现泛影葡胺推进延迟或局限于梗阻部位大于12 h或肠道黏膜明显中断或临床症状呈加重趋势, 均是积极行探查手术的明显指征[5]。
2.3 治疗
Miller等提出, 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因其抗病能力差, 应早期手术解除梗阻[6]。Quatromoni等报道41例患者, 其中30例经非手术治愈, 在其认识到应当采取保守治疗同时乃认为早期手术是合理的治疗。我们认为, 在明确排除了麻痹性肠梗阻及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则应积极准备手术。不要等到肠管出现绞窄才决定手术。那种在肠粘连无法防止, 再次手术还是形成粘连的思想指导下, 强调保守治疗而推迟手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具体的保守治疗时间, 有主张观察12~24 h。我们认为, 从症状、体征、体温、血象、X线等全面、系统观察后, 若无肠绞窄的征象, 可持续72 h。若乃未缓解, 则主张积极手术。
在具体的观察中, 我们主要强调观察肠鸣音情况。如肠鸣音由亢进转入减弱或消失, 则应积极采取手术。这是肠管因梗阻后充血、水肿、扩张、蠕动功能由亢进转入减退的标志, 也是肠管发生绞窄前的信号。本组4例患者均在肠鸣音减弱过程中适时决定手术, 均未见肠管坏死, 但见梗阻近端肠管明显扩张, 蠕动缓慢或未见蠕动。手术中也进一步明确了继续保守治疗是徒劳的, 只会增加术中肠梗阻处理的难度以及由此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
为减少术后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及再发肠梗阻, 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经原切口上端或另选切口进腹。因第一次手术后缝合的腹膜与肠管均有紧密粘连, 如经原切口进腹, 容易导致所粘连肠管分破。 (2) 手术中对未引起肠梗阻的粘连不宜广泛分离, 尽量减少肠管浆膜损伤。 (3) 术中操作细致、轻柔, 避免粗暴。因梗阻后肠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 脆性增大, 极易受到损伤。 (4) 手术结束时应用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腹腔, 清除其中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异物及坏死组织。 (5) 关腹前腹腔内放置生物屏障物质如医用几丁糖以减少手术后的粘连形成。
参考文献
[1]Pickleman J, Lee RM.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J].Ann Surg, 1989, 210 (2) :216-219.
[2]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7) :387-388.
[3]齐立行, 李志霞, 龚家镇.术后早期肠梗阻及其治疗策略[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3, 15 (2) :96.
[4]Sykes PA, Schofield PE.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Br J Surg, 1974, 61 (8) :594-600.
[5]姜春桥, 李仕青, 程庆君, 等.经口服泛影葡胺对粘连性小肠不全梗阻疗效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9, 19 (11) :667.
[6]Miller EM, Winfiled JM.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secondary to postoperative adhesions[J].AMA Arch Surg, 1959, 78 (5) :952-957.
术后早期肠梗阻 篇2
本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4~78岁,平均45.6岁。急性胰腺炎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4例,胃穿孔二期行胃大部切除术后6例,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后12例,闭合性腹部损伤脾破裂切除术后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例,胃癌根治术后4例,子宫全切术后2例,直肠癌根治术后1例。肠梗阻出现时间为术后第2~20天,平均8天。
临床症状及体征: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和呕吐,重度腹胀30例,腹痛5例,33例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腹部X线立位片有大小不等的胀气肠袢或液平面。发生梗阻的时间多在术后3~14天,平均7.6天。梗阻缓解时间9~19天,平均治疗时间16.3天。
治疗方法:本组均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放置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药物治疗。
治愈标准:肛门恢复每天排气排便;24小时鼻胃管引流液<400ml,不含胆汁(此时可拔除鼻胃管);停用生长抑素后症状没有反弹;肠鸣音恢复;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本组病例经治疗后全都达到以上标准。
讨论
病因及临床特征:长时间的肠管暴露、广泛的粘连分离或肠排列等手术操作、腹膜炎、腹腔积血、积液或坏死组织和异物的刺激可引起肠壁的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和肠管粘连,导致肠麻粘连和不通畅,造成梗阻。炎症造成的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肠壁水肿引起的肠腔阻塞,所以很少出现剧烈腹痛。由于肠管广泛粘连水肿,因此肠管扩张不显著,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触不到明显的肠襻或包块,听诊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肠管炎症的消失,肠腔逐渐恢复通畅,蠕动恢复,梗阻缓解。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总结有以下几点:①有明确的手术史及腹腔严重感染和较大创伤史;②多在术后1~3周发病,症状持续3周左右;③腹腔呈对称性,无肠型及肠蠕动波;④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很少闻及气过水声;⑤腹部无明显的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⑥一般无发热,体温<38℃,白细胞总数≤15×109/L;⑦X线腹部立位片仅有少数的小气液平面或肠腔积气,逐日复查无明显加重。
治疗及结果:关于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处理,黎介寿支持“腹部手术后近期发生的肠梗阻可先用非手术治疗”的观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总结有以下几点:①严格禁食水,有效的胃肠减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初期,患者胃肠液的分泌量很大,如不能及时排出,大量的消化液积聚于肠腔内,可加剧肠壁水肿,影响肠壁的血循环,同时增加电解质丢失;②使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可用善得定0.1mg,每6~8小时皮下注射1次;③正规的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本组病例大部分给予31营养袋支持。时间超过1周者可给中心静脉置管,同时应注意及时补充白蛋白;④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特别注意k+/mg2+的补充;⑤及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通常用地塞米松5mg每8小时静注1次。1周后逐渐停药;⑥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
本组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者,因此认为,对炎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不宜手术治疗。随着炎症的消退,渗出液的吸收,腸壁的水肿也逐渐减轻,肠功能得以恢复,但需要一定时间的病理过程。临床医师有时对上述病理过程认识不足,为了缓解梗阻而急于行再次手术,致使效果欠佳;同时手术中因肠壁水肿、脆弱而损伤肠管,导致术后肠壁水肿、脆弱而损伤肠管,导致术后肠瘘或因不得不做广泛性肠切除而致短肠综合征,后果极为严重。有报道总结101例炎性肠梗阻,无1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肠绞窄,78例进行非手术治疗,仅4例死亡;平均治疗时间6.5天,最长17天。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疗法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
参考文献
1 施宝民,王敬文,杨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8):489.
2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3 黎介寿.改善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质量.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450.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疗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6例, 女11例, 年龄28~73岁, 平均54岁, 引起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手术:阑尾切除术后12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8例, 胃癌根治术后10例,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7例。
1.2 临床表现
症状出现时间术后1周内29例, 术后1~2周8例。术后一般3~5d出现排气排便, 少量进食后迅速出现腹胀, 症状可持续1~2周。查体腹部呈对称性膨隆, 无胃肠型及蠕动波, 轻压痛, 腹部触诊有柔韧感, 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 腹部叩诊多为实音或浊音, 听诊可见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 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腹部立位平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液平面, 但无明显宽大的液平面, 亦无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CT示病变区肠壁水肿增厚, 边界不清, 有积气及积液, 肠管无明显扩张。
1.3 治疗结果
统计病例均经采取禁食, 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防治感染, 加强全胃肠外营养, 辅以糖皮质激素及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治愈时间1~2周, 平均12d左右。
2 讨论
2.1 病因分析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一种独特类型, 约占20%左右, 临床表现与术后其他形式肠梗阻有一定的相似性, 处理不当可引起肠瘘、感染等并发症。腹部手术对肠管损伤、腹腔内积血积液等致炎物质残留, 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并形成粘连使肠腔通畅受限, 影响了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另外交感输入的抑制效用, 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介质的释放, 炎性反应, 麻醉和止痛药作用等, 也参与了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形成。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 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 由于腹腔内广泛粘连, 且多为肠管间粘连, 故较少发生肠绞窄, 这为非手术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临床特点
(1) 发生于术后早期, 肠蠕动曾一度恢复, 常于术后1~2周出现; (2) 无发热, 腹痛不剧烈, 多为胀痛, 腹胀明显, 无肠型及蠕动波, 全腹软, 无腹膜炎体征, 腹部触诊质地韧, 触不到明显的肠襻和包块, 听不到明显的金属音或气过水声,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 腹部X线可见肠积气, 有多个液平, CT可见肠管壁增厚或肠袢成团, 肠腔内无造影剂; (4) 非手术治疗者绝大多数有效。
2.3 预防措施
(1) 手术中注意避免钝性剥离, 尽可能采用锐性剥离, 尽量使剥离肠管粗糙面浆膜化; (2) 用湿盐水纱垫覆盖肠管, 减少肠管暴露, 减少肠管损伤; (3) 彻底止血及清除腹腔积液, 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 (4) 应用防止肠粘连剂。
2.4 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肠壁的炎症水肿与粘连所引起, 炎症消退后绝大多数梗阻症状随之解除, 故首先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其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具体如下:有: (1) 禁食, 胃肠减压; (2) 全胃肠外营养和足量的胶体蛋白供应, 可迅速扭转机体的负痰平衡, 纠正低蛋白血症, 消除肠壁的水肿, 促进肠壁的血液循环和炎症的消退; (3) 适当地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以促进肠道炎症及水肿的消退, 采用短期、早期应用地塞米松, 起始剂量为10~15mg·d, 一般使用1周以内; (4) 合理使用生长抑素, 生长抑素 (生长抑素6mg/24h) 可抑制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和消化液的分泌, 同时生长抑素可减轻肠腔内消化液大量积聚导致的肠管扩张和缺血性改变, 维护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 (5) 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 联合替硝唑或奥硝唑治疗。
总之, 对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应首选保守治疗, 待炎症控制后, 梗阻症状即可解除, 不可操之过急, 盲目采取手术, 但在保守治疗中要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耐心等待, 如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尤其是有可疑肠绞窄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严格掌握再次手术指征。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病情特征, 总结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绝大多数均能治愈, 而不应急于手术, 严格把握再次手术指征。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7) :387.
[2]龚剑峰, 朱维铭, 李宁, 等.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杂志, 2004, 17 (4) :209.
术后早期肠梗阻 篇4
【关键词】腹部;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early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Method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12 April to 2014 April in our hospital underwent abdominal operation treatment of clinical research of 40 cases appeared after the early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obstruction patients. Results: in 40 cases, 39 cases (97.5%) wer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as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1 patients (2.5%) due to the presence of intestine extensive inflammatory edema and close adhesion of ileocecal fistulization, patients in the postoperative anal exhaust after 12D and Pai then,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made closure fistula and cured. Conclusion: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pathology in patients with early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s more special,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only and can be cured b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key words 】abdomen; early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obstruc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656.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43-02
腹部手术后出现早期的炎性肠梗阻是在临床上的腹部普外科中一种患者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一般多数发生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1~3周左右,若不能正确的进行判断并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可能会使患者出现腹腔感染、肠瘘等多种比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2]。本文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的4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的年龄为16~72岁,平均年龄为(44.3±2.3)岁。其中,19例患者为急性坏疽性的阑尾炎合并严重的腹膜炎术后,14例患者为粘连性的肠梗阻术后,4例患者为胃和十二肠的溃疡穿孔修补术后, 2例患者为小肠的破裂修补术后,1例患者为化脓性的附件炎脓肿引流术后。40例患者的肠梗阻都发生在进行完腹部手术后的6~17d,平均时间为(11.4±1.2)d。所有患者均已经发生肛门的排气或者排便的现象并已经可以进食。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禁水并为患者进行胃肠的减压处理,给予一定的胃肠外营养支持,使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水平保持一定的平衡。按照患者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和一般的身体状况对患者使用小剂量的肾上腺的糖皮质激素,例如可以每8h给使用一次5mg地塞米松,按患者不同的病情在5~7d逐步给予停药以使患者的炎症反应得到缓解,并使用生长抑素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和相关的激素对患者出现的低蛋白血症进行纠正。
共对39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患者持续24h以静脉泵注的方式给予含有0.6mg奥曲肽的生理盐水250mL,对患者使用中药复方大承排气汤进行鼻饲及保留灌肠,并使患者口服100mL 76%的泛影葡胺,然后观察患者的血常规、体温等基本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抗感染治疗;由于另1例患者在术后表现出腹膜炎的相关症状,患者的腹痛出现持续加剧的现象而无法缓解,考虑到可能是出现狭窄性的肠梗阻而对患者实施手术,然而在术中发现患者出现肠管壁的厚且广泛粘连的症状,水肿十分明显,不能进行分离故对患者进行回盲部的造瘘术并给予一定的肠内营养相关治疗,在3个月后再进行回盲部造瘘口的关闭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统计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有12例患者在腹部术后7~9d表现出持续性的腹胀症状,肛门无法排气或者排便;7例患者在腹部术后8~16d表现出持续性的腹胀并伴有严重的腹痛症状,肛门无法排气及排便;有8例患者在腹部术后10~13d表现出轻微的腹痛及持续性的腹胀症状,肛门无法排气或者排便;13例在腹部术后12~18d表现出恶心、腹胀、呕吐症状,肛门无法排气及排便。对患者进行胃肠道的造影检查表明均出现小肠的梗阻症状,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的现象,其中10例患者的CT检查表明出现小肠壁的增厚及肠管的积气、积液现象。
对所有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后,40例患者中有39例(97.5%)进行保守的治疗后获得痊愈而出院,有1例患者(2.5%)由于存在肠管间的广泛的炎性水肿及紧密粘连而进行回盲部的造瘘术,患者在术后12d后肛门可进行排气及排便,3个月后进行造瘘口的关闭术并痊愈后出院。
3 讨论
接受腹部的手术治疗的患者因受到部分腹部手术造成的创伤、在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操作、受到异物的刺激、腹部内的炎症反应等致使患者出现肠壁的水肿及渗出,进而形成肠梗阻,由于患者肠壁的水肿炎性的渗出、肠管之间的相互粘着而致使患者肠蠕动的功能产生一定的障碍[3-4]。多数在接受腹部手术后出现早期的炎性肠梗阻的患者出现1次和多于1次的腹部手术史,患者的肠管之间出现一定的粘着、水肿、炎症等,致使解剖结构不清楚,给患者的手术治疗带来较大的挑战,而且对腹部手术后出现早期的炎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无法将肠梗阻进行有效的解除,还可能会对患者的肠管造成一定的损伤,给患者带来更加严重的梗阻情况,此时盲目的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则容易使患者出现短肠的综合征或者肠瘘的情况,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5-6]。
一般情况下,行腹部手术后的1~3周期间十分容易出现肠梗阻的症状,是因为在术后的3~5d期间患者的肠蠕动逐渐的恢复正常,在进食之后则迅速的表现出恶心、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等一些临床的表现症状,表现出轻度的腹膜炎的相关体征,经CT检查可发现患者的肠壁出现水肿及增厚等症状,将腹腔的感染或者麻痹性的肠梗阻等的可能性排除后一般级可基本的诊断为出现早期的炎性肠梗阻。对于已诊断为腹部手术后早期的炎性肠梗阻的患者,多数情况下可给予保守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禁食进而禁水,并对患者的胃肠进行持续的减压处理,使用生长抑素对肠腔内消化液的聚集情况进行抑制,避免出现肠壁的水肿及肠管的扩张现象,对患者出现的肠壁水肿和相关的炎症反应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给予患者一定的胃肠外营养以使患者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降低和维持患者体内相关物质的平衡状态,对患者输入一定的血浆或者人血白蛋白以对患者的低蛋白血症进行纠正,并注入一定量的76%泛影葡胺进行消化道造影,其对于患者出现的肠壁水肿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具有比较好效果的脱水作用,可以对患者小肠的蠕动进行刺激,从而使梗阻的症状进行缓解,而对患者给予的复方大承气汤则具有先进行抑制后进行兴奋的作用,可对患者机体的相關免疫功能进行加强等。总之,对行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保守的非手术治疗基本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患者可获得尽快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廖龙凡.腹部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诊治疗体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3,19(2):114-115.
[2] 蒙岭.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64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039.
[3] 周海生,杨志红,王惠等.64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11):135-136.
[4] 张全军.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92-93.
[5] 王建国.8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7):155-156.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对策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5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入院前14d内皆接受腹部手术。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27例, 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3~87 (60.5±7.62) 岁;B组28例, 男17例, 女11例, 年龄42~86 (58.84±6.77) 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 即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禁食, 纠正酸碱平衡, 改善电解质或者水解质, 加强胃肠减压, 给予全身广谱抗生素治疗, 同时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A组给予常规护理, B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 其护理方法如下:
1.2.1 病情观察
治疗期间需详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腹部及胃肠功能变化, 加强患者肠鸣音的听诊。患者在进食期间, 需注意观察其食欲变化, 同时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恶心、腹痛及腹胀等状, 详细登记患者的排便次数及排便量, 对排便物性质与颜色进行详细的观察。
1.2.2 心理护理
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多种不良心理, 对此护理人员应加以鼓励与安慰, 在生活细节上给予患者必要的关心与体贴, 使患者时刻感受到护理人员及医院的关怀, 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自觉地配合治疗。
1.2.3 药物治疗护理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常选择药物治疗, 奥曲肽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选的治疗药物, 其可以影响和阻碍消化液, 使其难以分泌, 且有利于肠黏膜的吸收[2]。奥曲肽对胰高血糖素或者胰岛素产生较大的影响, 可抑制其分泌,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糖水平可能存在短暂性的下降。对此, 用药结束后, 必须加强患者血糖变化的观察, 若血糖下降严重, 则必须立即停止用药。奥曲肽在应用过程中, 通常需要24h静脉, 因此最好进行固定处理, 避免滑脱, 降低其对血管注射的影响, 临床医学中通常选择静脉留置针给予固定。此外, 奥曲肽半衰期为2~min, 注射过程中必须注意药物的衔接, 避免药液浓度出现下降趋势。2次用药时间若超过3min, 必须重新选择250U奥曲肽给予静脉注射, 确保药物应用的连续性。
1.2.4 肛门低压灌肠护理
由于肠道对温度比较敏感, 若在患者肠道内注入适当温水, 可达到刺激肠蠕动的目的, 对此, 可选择0.9%生理盐水, 给予灌肠, 温度需保持在40℃左右, 其液量通常为800ml, 插管过程中需注意动作的轻柔, 其插管深度不宜超过15cm。灌肠结束后需详细登记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等, 同时需注意观察排便物的性质、颜色及容量[3]。
1.2.5 胃肠减压护理
奥曲肽治疗过程中, 必须确保患者胃肠减压管处于通畅状态, 对此, 护理人员应引导或者协助患者挤压胃管, 避免胃管堵塞。对减压装置进行必要的固定处理, 同时需注意衔接得当, 对患者引流液性质、容量及颜色等进行密切的观察。若患者长期应用胃管, 则必须定期进行更换, 及时更改胃管置入部位, 防止鼻腔黏膜受到胃管的压迫, 导致鼻孔黏膜坏死。患者在禁食时, 护理人员应选择生理盐水棉球对其口腔黏膜进行必要的擦试, 2次/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均以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在住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A组 (P<0.05) ;B组胃肠减压引流液量少于A组 (P<0.05) , 见附表。
注:与A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疾病之一, 具有反复发作、治疗难等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降低生活质量,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给予综合护理, 可促进疾病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A组给予常规护理, B组于常规护理基础给予综合护理, B组在住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A组 (P<0.05) ;B组胃肠减压引流液量少于A组 (P<0.05) , 证实综合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邢玉庆, 殷东风, 高宏, 等.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 10 (5) :451-452.
[2]李建军, 梁学书, 应荣彪, 等.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12 (4) :78-79.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8例, 其中男18例, 女10例, 男∶女比例为1.8∶1, 年龄17岁~84岁, 平均年龄46岁。其中阑尾穿孔术后4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3例, 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3例, 小肠破裂术后4例, 创伤性脾切除术后2例, 创伤性肝破裂修补术后2例, 直肠癌根治术后5例, 腹部多处损伤探查修补术后5例。术后出现肠梗阻症状最早6 d, 最晚18 d, 平均13 d, 全部行保守治疗而治愈。
1.2 临床表现
本组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均发生于术后6 d~18 d, 表现为手术后很早出现排气排便, 随后开始进食, 进食后腹部有不适症状, 不久出现肠梗阻。临床表现为:腹胀明显、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无明显阵发性腹部疼痛表现, 腹部有压痛、质韧。未触及包块未见肠型等,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腹部平片:肠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可见液平面。腹部CT扫描可见:肠型水肿、增厚, 边界不清, 肠腔积气、积液, 无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
1.3 治疗方法
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高渗盐水灌肠、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早期应用生长抑素、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 静脉高营养, 可加用中药如单味大黄或复方大承气汤经胃管注入。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2 结果
本组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经保守治疗, 分别于术后26 d~34 d, 胃肠道功能恢复, 自主排气排便, 腹胀缓解, 腹痛控制, 可以进食。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 (2周以内) , 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 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创伤指广泛分离肠管粘连, 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术中肠管分离时浆膜层的多处损伤, 是形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重要因素。腹膜炎术中未能做彻底冲洗使腹腔内的残留物 (自体血液、组织液及组织碎屑) 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物质, 造成无菌性的炎症和肠管粘连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另一发病因素[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2], 与肠梗阻的治疗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对于普外科医师来说“积极的保守、耐心的等待”为治疗本病的上策, 不要急于通过手术解除梗阻。由于此时肠管高度水肿并致密粘连, 甚至成脑回状, 剥离时肠管浆膜面广泛损伤渗血, 如强行剥离, 势必造成术后粘连的进一步加重, 甚至肠瘘的发生, 危及患者的生命[1]。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特殊类型, 其治疗上的特殊之处包括: (1) 生长抑素、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由于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早期患者有大量的消化液积聚在场腔内, 不但加重肠壁的水肿和肠腔扩张, 加重水电解质紊乱, 也使肠功能受到影响。此时应给予生长抑素、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量, 奥曲肽0.1μg q 8 h皮下注射、西米替丁0.6 g静脉点滴、奥美拉唑80 mg q 8 h静脉点滴。 (2) 静脉高营养的应用: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程较长, 平均治愈时间为1个月, 长期禁食、胃肠减压, 肠腔內消化液的积聚, 势必造成患者营养状况的急剧恶化。因此应早期置中心静脉插管, 进行正规的胃肠外营养。静脉高营养保证机体的正氮平衡, 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肠壁水肿、蠕动差、低蛋白水肿等, 为等待病情好转赢得体力上的保证。 (3)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肠壁的一种炎性反应, 因此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肠道炎症和水肿的消退。通常用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 每8 h 1次, 应用1个月后逐渐停药。 (4) β-七叶皂甙钠的应用:β-七叶皂甙钠可以减轻肠壁水肿, 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β-七叶皂甙钠30 mg静脉点滴每日1次。 (5) 改善肠壁的微循环:应用丹参、三七总皂甙等, 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6) 复方大承气汤或单味大黄经胃管注入,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手术的操作有密切的关系, 术中尽量轻柔操作, 注意保护周围组织, 避免做大范围广泛的剥离, 减少肠管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 避免做钝性剥离, 采用锐性分离, 尽量减少肠管的浆膜层损伤造成的粗糙面, 使之浆膜化, 对于大量的浆膜层撕裂、不能缝合的肠管, 可选择切除吻合。术中冲洗腹腔要彻底, 避免腹腔内血液、组织液及组织残余碎屑的残留。放置合适的引流管, 避免肠粘连, 造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维铭, 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0 (8) :456.
术后早期肠梗阻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科共收治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8例, 男6例, 女2例;其中腹部损伤脾破裂5例, 胃溃疡穿孔修补术1例,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切除术后2例;肠梗阻发生时间均为腹部手术后3 d~7 d。
1.2 临床表现
8例患者术后肠蠕动均恢复, 肛门排气并有排便, 进食1 d~3 d后出现停止排便;7 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体征:腹部有轻度压痛7例,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3例, 均未见肠型和蠕动波。腹部平片均见多个大小不同的气液平面。5例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后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 患者误认为是病情恶化, 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多数患者可出现焦虑、恐惧、急躁情绪, 个别患者认为手术失败, 导致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 影响了治疗及护理。有效的心理疏导显得十分重要, 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 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 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解除其对病情的误解, 从而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
2.2 腹部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 如无病情加重, 病情稳定者, 持续保守治疗, 每天听诊肠鸣音;部分患者有呕吐, 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及量;如出现体温升高, 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 及时汇报医生, 做进一步处理, 禁用镇痛剂。
2.3 胃肠减压的护理及营养指导
本组8例患者均予以禁食及持续胃肠减压, 选择粗细均匀的硅胶胃管, 置管期间注意口腔护理,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 严密观察引流量及性质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同时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 告知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患者禁食期间, 如不及时补充液体,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 会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营养失调[1]。同时注意患者的负氮平衡, 消除肠壁水肿, 促进肠壁血液循环及炎症的消退。肛门排气后, 逐渐过渡到胃肠内营养, 予以高蛋白、低糖、低脂饮食, 由少到多, 由稀到稠。
2.4 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护理
指导患者局部热敷或顺时针按摩;针刺足三里穴或温水足浴可促进肠蠕动[2]。鼓励患者卧床期间活动肢体, 协助翻身叩背, 有效深呼吸, 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3 治疗及结果
本组8例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 包括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无并发症发生。
加强患者出院指导, 嘱适当的运动, 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不宜暴饮暴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如有腹痛随时来院就诊。
基层医学论坛2013年9月第17卷第25期
参考文献
[1]何玮.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8) :1227.
术后早期肠梗阻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 男8例, 女5例;年龄20~72岁, 平均36岁。原发病及手术类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例, 胃癌根除术2例, 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2例, 右半结肠癌根除术1例, 小肠破裂修补术2例, 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术3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出现肠梗阻表现, 肠梗阻症状出现时间为术后4~18天, 其中术后1周内6例, 1~2周4例, 超过2周3例。有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1例, 腹痛9例, 呕吐5例。腹部透视或腹部平片5例均可见多个液气平面。B超检查7例, 均提示肠腔积液。CT检查6例, 均提示肠壁水肿增厚, 肠管扩张, 肠腔积液、积气。
1.3 方法与结果
保守治疗11例, 给予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及使用生长抑素、糖皮质激素, 加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或保留灌肠[1], 必要时采用肠内营养等。治疗5~20天, 平均13天。手术治疗2例, 其中1例因右半结肠癌根除术后7天出现肠梗阻, 经保守治疗4天, 肠梗阻加剧而行剖腹探查, 发现空回肠处束带粘连压迫, 行粘连带切除解除肠梗阻;1例梗阻72小时未缓解, 经剖腹探查发现肠管广泛粘连无法剥离, 梗阻部位无法分离考虑术后炎性肠梗阻而关腹, 术后继续治疗12天症状缓解。
2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个月内[2], 是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 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 确诊前须排除机械性梗阻和继发于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梗阻。
2.1 临床特点
(1) 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 常发生在术后2周内, 一般不超过4周。 (2) 术后肠蠕动曾一度恢复, 并有排气、排便, 但进食后即出现肠梗阻症状。 (3) 症状主要以腹胀为主, 腹痛相对较轻, 并伴有恶心、呕吐。 (4) 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 一般不发生肠绞窄症状, 虽有机械性因素, 但大多数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 (5) X线摄片发现多个液气平面, 并有肠壁内积液的现象。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 肠袢成团, 肠壁内无显影剂等。 (6) 经保守治疗多可获得较满意效果。本组病例大多符合上述特点。2.2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在明确无肠绞窄及肠坏死等并发症的情况下, 经非手术治疗后可以吸收和消除症状[3]。保守治疗主要措施有: (1) 持续胃肠减压; (2) 完全胃肠外营养,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应用糖皮质激素, 能有效减轻炎症; (4) 给予生长抑素, 能降低胃肠液的分泌, 减轻肠腔内肠液的潴留, 利于恢复肠壁血液循环, 加速炎症消退; (5) 给予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抗生素; (6) 予复方大承气汤胃管内注入或保留灌肠, 促进肠动力恢复有协同作用。本组11例经保守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1例过早手术患者术中见腹腔内广泛粘连, 且多为肠管间粘连很少会发生肠绞窄, 故关腹后经保守治疗而愈。患者如有体温持续上升, 腹痛、腹胀进行性加剧, 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 应及时中转手术。本组有1例因腹痛加剧, 剖腹探查见束带粘连压迫, 解除粘连带而愈。2.3预防目前认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小肠、结肠肌间浸润的白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所引起[2], 故关键在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重在预防。 (1) 手术结束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以清除其中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异物和坏死组织; (2) 术后尽量减少肠管损伤, 注意保护肠管, 保持浆膜面的完整性; (3) 应用防止肠粘连药, 如透明质酸钠; (4) 若术中腹腔污染严重或广泛分离粘连, 以及其他原因估计会导致术后肠管广泛粘连时, 应警惕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可能性, 对术后很早出现的排气应慎重对待, 避免过早进食, 以免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孙平良, 梁碧莲, 欧阳国林.加味大承气汤防治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12) :939-940.
[2]杨建光, 赵宇, 于作夫, 等.老年人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5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 14 (16) :1638-1640.
术后早期肠梗阻 篇9
【关键词】术后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72-0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系发生在腹部手术术后,近期内(一般为2周)发生的炎性肠梗阻,其性质亦不等同于一般的肠梗阻。相关文献认为可能是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而导致肠壁水肿和渗透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并存的粘连性肠梗阻[1]。腹部手术创伤指广泛分离肠管粘连、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其它由于手术操作所造成的肠管操作。腹腔内炎症指无菌性炎症,如腹腔内积血、积液或其他能够导致腹腔内无菌性炎症的残留。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 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 但无绞窄的情况。所以,对该疾病必须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以免采取不适当的治疗方法,加重患者的痛苦,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笔者有意通过本文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再进一步进行探讨,旨在和同道一起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能力和诊疗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为1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34岁。腹部原发性手术疾病:单纯性阑尾炎4例、化脓性阑尾炎3例、阑尾脓肿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修补术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例、脾破裂切除术2例、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术1例。
1.2临床表现患者多在腹部手术后6-12d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和腹部压痛等共性临床表现。7例患者体温升高,占38.10%;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增高的18例,占85.71%;X线检查见肠腔存在少量积气而未见液气平面6例,占28.57%;B超检查见部分小肠肠壁水肿增厚15例,占71.43%。体格检查提示腹壁坚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1.3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有明确的近期腹部外科手术史,存在明确肠梗阻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其它各种理化检查结果,并除外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假性肠梗阻等。即可明确诊断。
2 治疗
①一旦临床明确诊断,立即给予患者禁食、胃肠减压[2,3]。②正确评价患者的病情、体液的出入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③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肠壁水肿,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伤口的愈合。④早期、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肠壁炎性反应及水肿,稳定内环境。⑤应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减轻液体的潴留。⑥根据各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⑦胃管注入液体石蜡及泛影葡胺各60 ml。稀释肠内容物,减轻局部水肿,润滑肠道,促进梗阻的缓解。⑧适宜选择使用中药大承气汤辩证加减。⑧加强对原发疾病的观察和处理,并做到定期对患者腹部体格检查,如发现病情变化,要积极寻找病因,必要时应采取果断措施。
3 胃肠道功能恢复标准
肛门恢复排气排便;试进食后无恶心、呕吐;胃肠道引流量小于400ml/d,并转为清亮;无腹痛、腹胀,腹部柔软,肠鸣音正常;X线或超声检查无肠道积液积气。
4 结果
21例患者均经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理运用抗生素;适宜使用中药大承气汤等综合治疗措施,平均治愈时间9.2 d。治疗期间为出现其它并发症。
讨论
腹部手术后并发的肠梗阻有多种类型,并且手术后不同时期发生的肠梗阻原因也不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数学者认为发生梗阻的时间期限应在4周内,因为太早不能排除原发病及手术的影响,太迟不能与后期肠梗阻相区别。以前被笼统看作术后早期肠梗阻,所以在处理上,仅简单地按一般机械性肠梗阻治疗,结果是并发症多,疗效差。近年人们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有了较详细认识。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腹膜及肠管在术中受到损伤和炎性刺激,术后出现的胃肠道动力障碍,表现为患者进食后不适应及肠道通气时间延迟,出现典型的肠梗阻症状。所以,在治疗上中把主要的焦点放在恢复胃肠道的动力功能恢复。
本组患者均采取多种措施保守治疗获得成功,在保守治疗的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得是支持营养非常重要,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可能是营养支持不仅是一种支持手段,更是一种重要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有很大的帮助。本组有9例老年患者,我们对他们刚刚诊断为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时,因患者经济原因没有立即采取營养支持,而仅仅使用一般的药物保守。治疗3d,患者的病情没有好转也没有进展。给我们以极大的精神压力。第4d增加胃肠外营养支持,很快患者于第6d胃肠功能就恢复。还有在保守治疗的过程中,定期观察非常重要,不能一味保守治疗而疏于观察,出现病情加重延误手术时机[4]。
在药物治疗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抗生素的使用,有作者认为炎性肠梗阻主要的治疗措施就是积极抗炎,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其实不然,我们提倡合理使用抗生素。况且,有些患者血白细胞及中性不高。所以,这也是一个误区。皮质激素能减轻肠管水肿和促进粘连松解,生长抑素减少胃肠道分泌,这两种药物必不可少。但也应严格掌握其药物的用法、用量。中医认为肠梗阻属于“关格”、“肠结”范畴,是由人体气机运行失常,升降功能失调,脏腑通行不畅,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气血不通则痛,气滞不消则胀,肠道不利则闭,滞塞上逆则呕。故“以通为用”是中医治疗肠梗阻的原则。罗氏等提出应首选大承气汤[1]。我们也可以选择运用,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容积和推动功能,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状态,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能尽快的协助、提高和巩固其它治疗方法的效果。本组5例患者采用,效果比较明显。这一点是偶然吻合还是真正的联合用药的作用?由于本组样本太少,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验证。
总之,我们认为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选综合保守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手术指证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成宽。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3例治疗效果分析[J],右江医学,2006,34(1):47-48.
[2]罗明,刘学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3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1):31-32.。
[3]李付安,雷会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6,1(1):52-53。
术后早期肠梗阻 篇10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胃肠外营养,保守治疗,肠梗阻导管,皮硝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EPISBO) 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 (一般指术后2周) , 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 是腹部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1]。临床上发病率0.69%~1.4%, 占术后早期肠梗阻90%以上[2]。保守治疗是EPISBO的首选治疗方法[3]。本文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科室2007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0例EPISBO患者的诊治经验及治疗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2013年8月本科腹部手术后出现EPISBO患者40例, 男25例, 女15例;年龄22~80岁, 平均年龄63岁;手术方式:胃癌根治术8例, 直肠癌根治术5例, 结肠癌根治术6例, 肠粘连松解术10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 创伤性脾破裂切除术3例, 阑尾穿孔阑尾切除术3例。2次以上手术患者12例。40例患者均在术后1~2周肠功能一度恢复, 肛门有排气、排便, 进食后出现肠梗阻。肠梗阻发生在术后1周内10例, 术后1~2周25例, 2周以上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无明显压痛、反跳痛, 肠鸣音弱或消失, 腹部X线、CT检查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
1.2 诊断标准[4]
(1) 有近期腹部手术史 (1~2周) ; (2) 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肛门排气、排便, 进食后出现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 以腹胀为主, 腹痛轻微, 可有低热和白细胞升高; (3) 腹部体征:无胃肠型和蠕动波, 触诊腹壁质地柔韧, 压痛不明显, 无反跳痛, 腹部叩诊呈实音或浊音,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 腹部立位平片可见肠道多个液气平及肠腔积液, 但无孤立、胀大肠襻等表现, 腹部CT表现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 肠间积液、肠腔积气, 无高度扩张肠管。
1.3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 采用“减压、抗炎、支持”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 减压:禁食、禁水, 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 联合生长抑素药物, 减少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 予奥曲肽6 mg/24 h微量泵入维持, 病情好转后停药。 (2) 抗炎:使用甲强龙40 mg/d静脉滴注, 连用5 d;腹部予中药皮硝装袋外敷, 配合红外线照射20 min/次, 2次/d;短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3~5 d。 (3) 支持治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非蛋白热卡为25~30 k Cal/ (kg·d) , 热氮比150~200:1,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肠功能恢复后序贯肠内营养。
1.4 治愈标准
按朱维铭等[5]提出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标准: (1) 腹胀腹痛消失; (2) 肛门恢复排气排便; (3) 24 h鼻胃管引流液<400 ml, 不含胆汁; (4) 停用生长抑素后症状没有反弹; (5) 肠鸣音恢复; (6) 腹部柔软, 坚韧感消失; (7) 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2 结果
40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全部治愈, 1周内治愈12例, 1~2周治愈18例, 2~3周治愈6例, 3~4周治愈4例, 平均治愈时间17 d。
3 讨论
EPISBO的发生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 长时间的肠管暴露和手术分离, 手术操作所致肠管接触性损伤, 腹腔内积血、积液等原因引起的腹腔炎性反应所致。腹腔内炎症反应使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平衡被破坏, 最终导致腹腔肠管间广泛粘连形成。腹腔炎症使肠管浆膜面发生广泛渗出、损伤、渗血, 盲目手术不仅会加重肠壁损伤和渗血, 而且会使症状进一步加重, 甚至引起肠瘘、短肠综合征等并发症[6]。尹路等[7]报道收治的1000余例肠瘘病例30%以上是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期间进行手术所致。因此, EPISBO的治疗首选保守治疗。本组40例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后治愈。
发生EPISBO时, 大量液体和气体积聚在肠腔内而引起腹胀, 而腹胀能抑制肠壁黏膜吸收水分、刺激分泌增加, 使腹胀进行性加重。因此, 有效胃肠减压是肠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的保证[8]。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持续减压, 导管可接近或达到梗阻近端, 可不断吸引梗阻近端的液体和气体, 减少肠腔内压, 同时联合使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量及肠内的炎症渗出, 两者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有研究显示完全胃肠外营养基础上使用生长抑素, 可使消化液分泌减少90%, 能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 刺激T细胞再生,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9]。使用生长抑素同时也有利于肠壁循环的恢复, 加速炎症吸收, 促进肠壁水肿消退。本组40例患者经肠梗阻导管及药物双重减压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很快得到减轻。
腹腔内炎症反应是EPISBO的主要病理改变。有研究认为是白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10]。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 减轻肠壁水肿, 减少渗出, 减轻肠粘连, 缩短症状缓解时间。中药皮硝的化学成分为含水硫酸钠, 可予局部形成高渗环境, 吸收水分, 具有消除水肿、抗炎等作用[11]。皮硝外敷可改善胃肠功能, 缓解肠梗阻。本组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腹壁皮硝外敷, 同时配合腹部理疗, 红外线腹部照射20 min/次, 2次/d, 治疗效果满意。有报道腹部理疗可明显缩短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愈时间[12]。肠梗阻后由于肠壁血循环障碍、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而导致肠道细菌移位, 及腹胀引起膈肌抬高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及分泌物排出, 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 应予抗生素预防或治疗腹腔或肺部感染。
由于EPISBO治疗初期需禁食与禁水, 加之肠梗阻时大量消化液的丢失, 容易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不良, 所以, 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同时予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减轻肠壁水肿。本组40例患者经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无一例出现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
【术后早期肠梗阻】推荐阅读:
术后早期07-17
术后早期护理05-12
术后早期运动11-27
早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05-17
老年性肠梗阻术后护理09-01
梗阻性黄疸术后10-23
早期教学07-17
早期指标10-18
早期恢复10-19
早期故障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