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2024-05-17

早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精选10篇)

早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篇1

肠梗阻是肠腔的物理性或机能性阻塞,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根据其病因可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肠梗阻,而根据肠壁有无血运障碍而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肠梗阻病情复杂多变[1],起病急、发展快,对患者的机体影响较大,诊断也较复杂,因此患者的死亡率通常比较高[2],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肠梗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通过早期肠梗阻的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的对比研究,探讨超声对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0月经我院经手术证实为早期肠梗阻的219例患者,其中男136例,女83例,年龄21~74(48.31±14.47)岁。追溯患者手术前超声的诊断结论。肠梗阻的诊断标准:(1)临床典型症状: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肠呜音亢进以及肛门停止排气等;(2)X线显示出肠腔内气体,立位或侧位透视或拍片,可见多数液平面及气胀肠襻;(3)超声显示肠管扩张,肠管黏膜皱襞水肿增厚,高位肠梗阻胃内可见液体潴留。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1)仪器设备:飞利浦IU22超声诊断仪,探头7.0 MHz。(2)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先对腹部实质性脏器常规扫查,然后重点扫查腹腔肠管情况,检查时加压、侧动探头提高检查准确性。检查顺序一般从升结肠开始,按照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然后小肠观察肠管的直径、管壁的厚度、肠内容物、肠管的蠕动,胃、阑尾、腹腔积液、肠管有无典型声像图改变及病变部位的血供情况,确定梗阻的部位,最后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论。

1.2.2 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判断

将超声检查的部位、梗阻的性质与手术中直观结果比较,计算与手术结果的相符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包,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直观结果的相符率采用百分率统计。

2 结果

2.1 肠梗阻患者B超定位的符合率

219例肠梗阻患者B超与手术定位的符合率,小肠高位90%,小肠低位92.63%,结肠93.02%,小肠、结肠94.37%,总符合率93.15%,见表1。

2.2 肠梗阻患者B超诊断病因的符合率

219例肠梗阻患者B超诊断的病因与手术的符合率,粘连性92.11%,肠扭转89.47%,肠套叠80.00%,肠结石100%,蛔虫性77.78%,弥慢性腹膜炎79.17%,附件肿块87.50%,腹股沟疝90.91%,急性尿潴留100%,肿瘤88.89%,总符合率87.21%,见表2。

3 讨论

超声检查不但可诊断早期X线检查阴性的肠梗阻,而且对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尤其占位性病变超声检出率较高,超声还能实时观察肠管运动。超声下空回肠在舒张时内径>2.0~2.5cm,结肠内径>5cm左右,且伴有肠腔积液、积气,肠黏膜皱襞水肿增厚、肠壁增厚、肠蠕动减弱或亢进可诊断为肠梗阻[4]。

超声对肠梗阻部位的判断朱要依据解剖位置与黏膜皱襞光带。超声下在上腹见到“木栅”或“鱼肋”状黏膜皱襞光带时可诊断为回肠上部梗阻。在右、中、下腹及盆腔内同时观察到无黏膜皱襞光带的扩张肠管,或有“木栅”或“鱼肋”状黏膜皱襞光带或黏膜皱襞光带的肠管,提示小肠低位梗阻。

超声对肠梗阻的性质判断,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一般有手术、腹腔感染。超声下肠壁与肠壁之间粘连,探头放置粘连处,肠壁无相对运动,有时可以看到强回声粘连带,牵拉肠壁。肿瘤肠梗阻,肿瘤压迫的肠管近端口见肠管扩张,梗阻近端肠蠕动增强,肿瘤压迫远端肠管内及其蠕动正常。结肠肿瘤超声表现常为低回声肿块,大部分早“假肾征”。而肠套叠为高回声之椭圆形团块,相间肠壁旱条状低凹声,横切面呈“同心圆”样改变[5]。肠内块状物梗阻则表现为肠管内见不均质的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而阑尾及周围可见肿大的阑尾,有时甚至可见阑尾腔内粪石之强回声团伴声影[6]。腹股沟疝,超声可见内容物为肠管、肠系膜及积液回声,部分病例因肠管嵌顿而导致肠壁缺血坏死[7]。肠套叠为肠管横断面呈“同心圆征”、“靶环征”或“年轮征”[8],肠管纵切面呈“套筒征”,成人肠套叠在套筒的头端常可见占位性病变。肠扭转可见肠管局限性扩张,有孤立张大的肠柈,肠系膜增厚,肠壁水肿且一端突然变窄,有腹腔积液,肠蠕动不明显[9]。

超声诊断肠梗阻有定位定性的优点,但不足之处对积气型的梗阻诊断较困难,对部分转移性癌肿、肠扭转等复杂病例难以诊断病因。本研究采用超声诊断与手术诊断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对肠梗阻的定位手术的符合率为92.15%,病因诊断的符合率是手术的87.21%。一方面是超声本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临床经验的问题。根据临床症状、肠解剖的位置、结合超声的图像显示,可进一步提高超声对肠梗阻诊断准确性。

超声对肠梗阻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可靠性,且能判断梗阻的性质与病因,操作简单、无创、廉价,可随时监测肠梗阻的进展情况,可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秀英.超声诊断早期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3):60-75.

[2]田爱华.超声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115-116.

[3]盛丽,唐晓勇,王东红,等.中医药治疗肠梗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3):17-18.

[4]林清,李拥.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J].中国医刊,2005,12(3):245.

[5]李燕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分析[J].海南医学院报,2008,14(5):557-558.

[6]郑敏华.B超诊断肠梗阻46例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1992,12(5):255-256.

[7]Kahi CJ,Rex DK.Bowel obstruction and pseudo-obstruction[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3,32(4):1229-1247.

[8]黄梅,王光霞.超声诊断非肿瘤性肠梗阻205例病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3):174-177

[9]Grassi R,Romuno SD,Amario F,et al.The relevance of free fluid between loops detected bu sonography in the clinicale assessment of small obstruction in adults[J].Eur J Radiol,2004,50(1):5.

早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篇2

【关键词】早期肠梗阻;诊断;治疗

【中国分类号】R6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13-01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而早期发生的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⒛%[1],笔者回顾性总结了本院普外科2005年~2011年12例开腹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病例,分析讨论其诊断及治疗的问题。首先,要界定术后多长时间发生的肠梗阻为早期肠梗阻。有学者认为14 d[2],有的认为4周[3],6周,半年等,大多倾向于4周。笔者体会,以术后4周作为界定,对于分析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比较合适,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1.4岁。

1.2 发病前疾病及手术类型: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单纯修补术后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后1例,结直肠癌根治术2例,腹部闭合性创伤脾破裂行脾切除术1例。

1.3临床经过1例腹部闭合性创伤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4 d,进半流食后l d出现腹胀,排气、排便停止,恶心,呕吐,腹痛渐加重,查体腹胀,脐左侧腹压痛,肠鸣音减弱,X线片有多个小液气平面,保守治疗24 h腹痛不缓解,肠鸣音更弱,X线片液气平面变宽大。剖腹探查发现空肠扭转180°,行扭转复位,术后痊愈。1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第7天,进半流食后2 d,排气、排便停止,腹痛渐加重,查体右下腹有压痛性包块,肠鸣音弱、有气过水声,X线片示有宽大液气平面,保守治疗18 h无缓解,剖腹探查见回盲部肠套叠,手术复位后痊愈。1例十二指肠球部深大溃疡并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8d出院。手术后24 d出现排气、排便停止,呕吐,腹痛,因所住偏远未及时就诊,直至术后27 d,腹痛不能忍受就诊,查全腹压痛,肌紧张,以右中下腹为著,肠鸣音消失,血压70/50 mm Hg,脉搏109次/min、X线线片示宽大液气平面。剖腹探查见回盲部一粘连索带压榨回肠远端,约15 cm回肠坏死,行肠切除术后痊愈。余9例,发病时间为3~7 d,均为术后早期少量排气、排便,进半流食后1~3 d,出现腹胀,轻微腹痛,排气、排便停止,有的伴有恶心、呕吐,查体有压痛,6例可触及包块,无明显肌紧张,肠鸣音减弱,X线片均有小液气平面,经保守治疗治愈。治愈时间4~21 d,平均12.5 d。

2 讨论

2.1 诊断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并不困难。笔者体会,重要的是:①对造成肠梗阻原因的认识。本病最多见的原因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cis,EPII),Pickleman报道為91%[3],其它还有肠麻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套叠、粘连束带等;②对肠梗阻机制的分析。EPII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与其它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套叠、粘连束带等主因机械性机制所不同;③对肠梗阻程度及预后的判断。EPII造成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很小,而其它主因机械性原因造成者则不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把握:一方面警惕并提高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认识,以免贻误手术时机,造成肠绞窄、肠坏死的严重后果。肠梗阻的诊断确定后,在积极保守治疗的同时,要反复、动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腹部体征的变化,以及X线、CT等辅助检查的动态观察。如果腹痛持续不缓解,腹胀、压痛、肌紧张、肠鸣音等体征有加重的趋向,或可触到痛性包块,X线检查液气平面变宽大,CT检查腹腔积液增多,肠管扩张严重或有肠扭转,肠套叠等征象时应果断,积极地手术探查。此外,对老年人及小儿因其个体反应不敏感,主诉不清楚等,其症状、体征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实际病情,并且其病情发展变化快、预后较差等特点,应积极手术探查。另一方面要认识在术后早期肠梗阻中,EPII约占90%左右。EPII的病理基础是肠管广泛粘连,高度充血水肿,组织脆弱,极易受损伤。因此,试图手术分离粘连非但不能解除梗阻,反而由于肠管反复损伤,加重粘连、致炎性反应加重,肠功能恢复延长,甚至造成肠瘘。所以,笔者的策略是,在积极保守治疗的同时,强调反复、动态、严密地观察,只要没有加重的趋向,就不开腹探查。

2.2 治疗: 因为术后早期肠梗阻的90%左右是EPII,所以笔者体会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为先。但前提必须建立在对病情反复、动态、密切观察的基础上,切不可轻易做出EPII的诊断,并因此诊断而定势治疗,病情加重、演变而不见,贻误手术时机,造成肠绞窄、肠坏死的严重后果。保守治疗笔者一般采用:①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中药复方大承气汤胃管内注入及灌肠;②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③强调营养支持的治疗作用,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④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采用地塞米松5 mg,每8h一次静脉注射,5 d后逐渐停药;⑤生长抑素24h持续维持使用;⑥对于抗生素使用问题,笔者体会早期还是应使用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广谱抗生素及针对肠道厌氧菌的甲硝唑,对因细菌和毒素透过肠壁致腹腔感染有预防及治疗作用。本组14例保守治疗治愈,治愈时间为4~21 d,平均为12.5 d。手术治疗要强调的是,若手术探查未发现肠扭转、肠套叠、吻合口狭窄、内疝、粘连索带压榨等明显机械因素,术中诊断为炎性肠梗阻时,切忌强行分离粘连、加重肠壁的损伤及刺激加重炎性反应的操作。

参考文献

[1]赵明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0例临床分析 [ 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4);406

[2]李起, 张健红,刘洋.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7,6(2);104

超声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2007年年我院诊断的肠梗阻病人65例, 男39例, 女26例。年龄7~78岁, 平均32岁。患者发病时间几小时至几天, 以腹痛, 伴肠鸣音亢进, 呕吐、腹胀, 排气、排便停止, 腹部部分有包块就诊。

1.2 使用意大利百胜Mylab15CFM, 探头频率3.5~5.0MHz。

1.3 方法

检查时, 患者采取仰卧位, 探头在腹部上至剑突, 下达耻骨联合, 两侧至侧腹壁, 进行横切、纵切、斜位连续多切面扫查, 观察肠管, 肠腔回声及蠕动情况。经冻结图像, 测量肠管内径, 肠壁厚度。实时观察肠管形态及肠黏膜皱襞, 肠蠕动情况, 肠腔内气液平面, 肠腔积液。

2 结果

2.1 超声结果

本组65例患者经手术证实28例, X线平片证实37例。手术组28例中机械性肠梗阻16例, 绞窄性肠梗阻8例, 麻痹性肠梗阻3例, 腹腔积液10例。

2.2 超声表现

2.2.1 机械性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

(1) 肠管扩张:小肠部位可见其直径超过3.0cm, 可见到上部为气体回声, 下部为液体回声, 气液回声分别位于声像图左右两侧的“气液平面”, 梗阻早期气体不多, 也可看到肠腔内容物回声呈斑片状强回声; (2) 肠壁黏膜显示清晰, 肠管纵断面上可见皱襞水肿、增厚, 在液体衬托下呈现“琴键征”和“乳头状”或“鸡冠状”改变; (3) 肠蠕动增强, 充盈或扩张肠管的纵断面上显示肠壁蠕动波幅度增大, 出现频繁, 肠腔内斑片状回声随蠕动可见双向流动。

2.2.2 绞窄性小肠梗阻时声像图表现

(1) 肠蠕动迅速由强变弱, 蠕动波幅度由大到小, 以致无蠕动; (2) 肠腔内出现游离液体回声, 短期内复查发现腹腔游离回声大量增加。

2.2.3 麻痹性肠梗阻声像图表现

除肠管高度扩张外, 肠蠕动减弱或明显消失为特征。肠系膜裂孔疝伴发绞窄性肠梗阻1例 (患儿9岁) 此例超声检查表现为: (1) 腹部肠管明显扩张达3cm, 肠蠕动消失; (2) 肠腔内见大量内容物, 回声呈现斑片状强回声; (3) 肠间可见少量游离无回声区。术中证实:肠系膜裂孔疝并发肠梗阻, 小肠坏死率大50%。

3 讨论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超声对完全性肠梗阻的诊断临床上可达到100%, 应列为首选。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 病情严重者死亡率相当高, 及早诊断对抢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正常人空回肠在舒张时内径为2.0~2.5cm, 结肠内径5cm左右, 超声检查如见肠管扩张大于此内径, 且伴有肠腔积液积气、肠黏膜皱襞水肿增厚、肠壁增厚或变化不大、肠蠕动减弱或亢进即可诊断小肠梗阻。若有短期内腹水大量增加并且肠蠕动由强变弱, 即说明肠壁血供障碍, 病情迅速发展恶化, 临床上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治疗措施或立即手术。除部分肠梗阻能做出病因诊断:如肠肿瘤时表现为肠壁增厚呈“假肾征”或“靶环征”;肠套叠时为多条线状稍强回声呈“同心圆征”“套筒征”;肠蛔虫时表现为肠内条索状物超声外, 超声检查一般不易诊断肠梗阻的病因。

超声检查小肠梗阻的意义在于:肠梗阻早期扩张的肠管内有明显气体, 因缺乏气体对比, X线检查可无阳性发现, 但超声扫查可发现小肠积液扩张, 和肠蠕动改变, 从而能早于X线检查提示小肠梗阻诊断。如发现短期内腹水明显增多或肠蠕动由强变弱, 虽此时阵发性绞痛减轻, 容易误认为病情好转, 而超声征象却明显提示病情恶化。

另外对妊娠女性疑有肠梗阻者因X线有伤害, 超声检查可作首选。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经腹部检查肠管扩张及蠕动情况, 肠腔内气液平面, 肠腔积液。结果在所记录65例患者中, 男39例, 女26例, 机械性肠梗阻16例。绞窄性肠梗阻8例, 麻痹性肠梗阻3例, 腹腔积液10例。结论超声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 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超声诊断 篇4

关键词 胆道梗阻性疾病 超声诊断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72例均为我院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的住院患者,男54例,女17例,年龄11~80岁,平均53.2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仪器:PHILIPS HD1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5.0MHz。

方法:检查前空腹8小时以上(急诊除外),按常规胆道系统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同时结合运用高档数字超声中的X-RES、SonoCT、以及三维重建等技术手段。对难以显示胆总管下段者,可采取适当加压探头、饮水或延长扫查时间等方法,尽可能显示胆总管全程,并仔细观察梗阻部位及其声像图特征,同时鉴别其与毗邻脏器的关系。不能确诊者,可于次日复查。

结 果

72例病例中,超声诊断准确率93.1%(67/72),误漏诊率为6.9%(5/72)。其中误诊4例,2例壶腹部癌分别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结石及胰头癌,1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结石,1例胆总管下段胆栓误诊为结石;漏诊1例胆总管下段小结石(见表)。

讨 论

提高胆总管下段梗阻部位的显示率。由于胆总管下段的解剖部位较为复杂,位置较深且隐蔽,而且常常受到病员自身情况如肥胖、胃肠气体的干扰,故该处的病灶不易显示。在胆道系统常规扫查的基础上,我们采取饮水、改变体位、加时、加压探头等方法,同时,运用现代超声X-Res、SonoCT、以及三维成像等技术手段,使病灶显示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肥胖、胃气干扰较大的较小的病灶。具体方法是:病员取平卧位,先在第一肝门部显示胆总管下段以后,探头沿胆总管上段长轴扫查,然后往下显示胰头部,在胰头部后外侧显示扩张的胆总管,探头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且轻轻向下移动探头,连续显示胆总管中下段至十二指肠壁内段,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屏住气,适当加压探头,加时扫查,结合三维透明成像模式、X-Res、SonoCT等手段,辨别病灶与胆总管管壁之间的关系以及病灶本身有无血流信号,适当降低增益条件,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

误漏诊原因分析:1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结石,由于肿块后方伴弱声影,未考虑到部分癌肿含有纤维成分以及钙化而出现声影,同时对CDFI和三维成像的应用缺乏耐心,应当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肿块与管壁的关系,同时结合病史,耐心、细致地检查;1例胆总管下段胆栓误诊为结石,因探及强回声周围可见液性暗带包绕,尽管其后方无声影,但由于结石发生率较其他疾病高得多,故而首先诊断为结石从而导致误诊,其原因是临床经验不足所致;2例壶腹部癌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结石和胰头癌,系多次超声检查均提示结石和胰头癌,因此检查时不应仅满足于发现病灶而导致先入为主,特别是胆总管扩张的程度与结石大小不吻合时,应当仔细询问病史并充分运用CDFI。总之,造成胆总管下段梗阻误漏诊原因主要是检查者手法不熟练,经验不足以及缺乏耐心、细致的检查,同时,未充分应用现有设备多种技术手段。其次是较小的病灶,胆总管轻度扩张、胆汁充盈不足,超声显示困难。此外,患者肥胖及胃肠气体干扰也有关系。

超声的诊断价值:应用超声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准确率较高,目前已经得到公认,已经作为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本组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3.1%。对于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超声诊断,我们认为掌握好的检查方法及注意避免误漏诊的原因,并根据病灶的声像图特征,对大多数胆道梗阻性疾病能够作出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著.黄志强胆道外科.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4

2 王薇.胆总管下段病变的B超、CT诊断价值与临床分析(附50例报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3):246

3 黄丽萍.三维超声成像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4):277

肠梗阻超声诊断体会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2年-2007年间住院确诊的肠梗阻患者68例, 其中男42例, 女26例, 年龄16岁~72岁。

1.2 诊断标准

在中、上腹肠袢扩张有液体充盈, 直径>2.0 cm~2.5 cm或远端小肠直径>1.5 cm~2.0 cm, 伴液体充盈时即可考虑为小肠远端梗阻。这时其液体蠕动增强, 远端肠袢萎陷, 可确定梗阻水平及原因, 有时结肠内常含气体不易测其直径, 但若看到充液或充气的结肠走行突然中断及远端萎陷, 伴有或不伴有肿块即为结肠梗阻, 从盲肠开始系统追踪充气或充液的结肠至其内径改变及肿块阻塞处, 即为阻塞水平。

2 结果

在证实为肠梗阻的68例中, 超声正确识别64例, 28例为小肠远端梗阻, 36例为结肠梗阻。其中病因以结肠癌例数最多, 以前有手术史所致肠粘连8例, 阑尾包块3例, 肠套叠3例。

3 讨论

超声在小儿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对象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应用超声检查因急性腹痛入院的75例小儿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4.9±0.3)岁。所有患儿均于发病后4~60 h来我院就诊,平均发病时间(13.3±3.4)h。患者均因哭闹、腹痛、停止排便及排气来我院就诊。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常规超声检查患儿的肠壁厚度、蠕动频率及是否存在淋巴肿大和肿块等内容,后采用X线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记录相关数据,比较数据结果。

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探头,频率为2.5~5.0 MHz,功率<100 Mw/cm2,患儿取仰卧位进行检查。

2结果

超声检查后发现75例患儿中因手术后导致梗阻的29例,14例因肠套叠导致梗阻,11例胰腺炎导致梗阻,肠扭转导致梗阻9例,小肠梗阻12例。11例患儿进行手术治疗,55例进行药物治疗,9例进行非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无论是定位还是病因分析,超声在小儿肠梗阻的诊断均优于X线检查。超声检查定性,定位诊断,病因分析阳性率均高于X射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超声比较,P<0.05。

3讨论

对于小儿肠梗阻,本次研究针对超声检查的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检查优于X线检查,具有较高临床价值[2,3]。超声是一种无创的且准确率较高的检查方式,在临床上应作为诊断小儿肠梗阻的首选检查,值得大力推广。

X线检查对人体具有辐射损伤,且在诊断疾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X线很难发现症状较轻的患者,这就增加了漏诊率[4,5,6]。与超声相比,超声检查能有效的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准确定位、定性及分析病因,且安全高效,不会有辐射损害[7]。采用超声检查,能尽早发现肠梗阻,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能帮助医师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包括其病因、定位,以此为依据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尽快回复痊愈。

参考文献

[1]田介兵,赵晓燕,郑飙,等.小儿肠梗阻超声和X线早期诊断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6):902-903.

[2]Ioanna Tritou,Stylianos Megremis,Evangelia Stefanaki,et al.Sonographic detection of transient gas in the portal vein in an infant following abdominal surgery:A possible sign of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2012,40(5):306-309.

[3]Zhou LY,Li SR,Wang W,et al.Usefulness of Sonography in Evaluating Children Suspected of Malrotation:Comparison With a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ontrast Study[J].J Ultrasound Med,2015,34(10):1825-1832.

[4]郑少萍,王蕾,严天慰.常见胃肠源性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5):655-657.

[5]John R,D'Antonio F,Khalil A,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Prenatal Ultrasound in Identifying Jejunal and Ileal Atresia[J].Fetal Diagnosis and Therapy,2015,38(2):142-146.

[6]Chen J,Tang Y,Wang Z,et al.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und in diagnosing pediatric choledochal cyst perforation[J].AJR Am J Roentgenol,2015,204(3):630-635.

超声对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2011经手术证实的11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54~86岁,平均(72.2±13.0)岁。所有患者均以急腹症入院,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和排气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发病时间1d~3周,1例曾有黄疸和发热症状。既往确诊胆道系统结石并胆囊炎8例,病史2~7年,其余3例此前未行腹部影像检查,但均有间断上腹痛病史。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Siemens Acuson Sequoia 512和Philips i U 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频率3.5~9.0MHz,常规检查肝、胆、胰、脾、胃、小肠,然后应用高频探头重点观察胆囊轮廓及与邻近胃肠道的关系,胆道系统有无积气,胃内有无潴留、肠管有无扩张和积液,并沿扩张肠管追踪扫查至梗阻部位,探查梗阻部位有无强回声团并声影,记录结石的具体位置和肠梗阻情况。所有患者术前诊断均行超声、腹部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术前行CT检查。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法对胆石性肠梗阻的影像学表现

本组11例均经剖腹探查证实为胆石性肠梗阻并行肠切开取石术。胆石性肠梗阻的影像表现比较见表1。

2.2 超声表现

2.2.1 肠腔内异位结石

11例小肠腔内均见异位结石。其中1例2枚结石,1枚位于十二指肠瘘口处,1枚位于左上腹(图1、2);2例结石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左上腹;1例位于左下腹;6例位于右下腹(4例位于末段回肠,其中3例结石动态观察均由左上腹移动至末段回肠)。

2.2.2 肠梗阻征象

11例异位结石近端肠管均扩张、积液积气,6例伴胃潴留。

2.2.3 胆道系统积气、胆囊变形、轮廓模糊征象

9例有胆道系统积气(图3),其中6例胆囊腔内可见不规则伴声影的强回声团和(或)闪烁、不稳定的伴彗星尾征强回声。8例胆囊缩小、壁增厚毛糙,腔内不含或含少量胆汁,其中5例胆囊轮廓模糊,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图4、5)。

2.2.4 直接或间接显示胆肠瘘

本组5例显示胆肠瘘瘘口和瘘道,其中3例饮水后可见十二指肠肠腔与胆囊腔间的瘘道,并可见缓慢的气液流动;其余2例可见胆囊腔内气体与肠腔相通(图5、6)。

2.2.5 并发症征象

本组7例有不等量腹盆腔积液;5例发现局部肠壁增厚。

2.3 腹部X线平片检查

11例均显示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等肠梗阻征象,4例显示胆道系统积气,3例发现肠道结石。

2.4 CT检查

8例均提示肠梗阻征象及肠腔内结石,其中7例胆道系统积气;胆囊变形、轮廓模糊6例;胆囊腔内可见高密度影及气体密度影5例;显示瘘口3例。

图1胆囊十二指肠瘘,小肠腔内异位结石(箭)。图2术中显示小肠结石位于左上腹(箭),距屈氏韧带约150cm。图3胆总管内见伴彗星尾征气体强回声(箭)(IN:小肠;STONE:结石;PV:门静脉;GAS:气体;CBD:胆总管)。

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轮廓模糊(箭)、变形、壁增厚,与周围组织关系不清,腔内可见结石。图5胆囊与周围界限不清,饮水后胆囊通过窦道(箭)与十二指肠腔相通,胆囊腔内可见气体回声。图6胆囊与十二指肠内均可见结石(箭),二者之间可见瘘道回声(箭)(GB:胆囊;RL:肝右叶;PV:门静脉;CBD:胆总管;DL:十二指肠;STONE:结石;D:窦道)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胆石症发病率增高,胆石性肠梗阻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胆石性肠梗阻约占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的1%~4%[2],占65岁以上所有小肠梗阻患者的25%[3]。本组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2.7,其中65岁以上9例。

胆石性肠梗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胆肠内瘘形成。由于胆道系统结石所致炎症、水肿反复发作,使胆囊、胆总管与周边脏器如十二指肠、胃、结肠发生粘连,结石压迫胆囊壁和粘连处组织,致局部和周围组织缺血坏死,结石穿通胆壁和肠道壁形成内瘘[4]。胆肠瘘形成后,胆道系统结石进入肠腔,当结石直径≥2.5cm时,阻塞肠腔,引起肠梗阻。由于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导致误诊和延迟诊断,胆石性肠梗阻的死亡率可达18%[1],因此,提高术前确诊率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本病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影像学检查成为主要辅助诊断手段。其中,超声检查胆石性肠梗阻的典型声像图为Rigler三联征:肠管扩张、肠道内异位胆石、胆道系统积气,并作出准确诊断。

超声检查不但能发现胆道积气、阴性结石和瘘口,而且能对结石进行准确定位,优于腹部X线平片,是首选检查手段[5]。本组超声和腹部X线平片提示,全部患者均有肠管扩张,异位结石超声检查亦均给予准确提示,而腹部X线平片对于异位结石的显示率明显低于超声检查,另外8例超声提示Rigler三联征。超声检查通过多体位、多切面和饮水后观察能清晰显示胆肠瘘口、胆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本组5例显示胆肠瘘口,其中3例因周围组织关系不清、气体干扰,首次检查未显示瘘口,饮水后再次检查超声清晰观察到胆肠瘘口以及胆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另2例超声直接显示瘘道内气体与胆囊腔及肠腔相通。胆囊窝结构紊乱是超声能够观察到的另一重要征象。由于炎症浸润、刺激使周围结构水肿、粘连,胆囊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本组5例胆囊轮廓模糊,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当胆囊结石及胆汁漏出时,超声可以观察到胆囊缩小、变形等征象,本组超声观察到7例胆囊变形、壁增厚毛糙,腔内不含或含少量胆汁。当观察到肠腔内异位结石、胆道系统积气以及胆囊轮廓模糊、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时,可适当饮水后检查,重点观察胆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以及胆囊与周边肠腔间有无气、液流动,以进一步证实瘘道是否形成,形成类似于肠道X线造影检查效果。

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和胆道结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本组患者肠腔内异位结石超声均准确提示,并能准确提示结石位置,可能与肠管扩张肠腔积液形成声窗有关,并且超声能动态观察结石大小、位置的变化。X线平片提示肠道结石3例。胆肠内瘘的形成使胆道系统积气,超声对于气体十分敏感,因此显示胆管和胆囊积气优势较大,本组8例超声提示胆道系统积气。X线平片提示胆道系统积气4例。腹部B超可以发现X线平片所忽略的胆道气体及结石,并能发现瘘口、残留的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6]。而单纯的腹部X线平片对于胆石性肠梗阻征象的显示率均较超声低,且无法进一步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

CT检查不仅能发现典型肠梗阻征象,而且可以了解梗阻程度以及发现亚临床期肠梗阻的存在,能了解胆道有无残留结石,明确梗阻点的大致部位,提示胆肠瘘的位置,为手术定位、手术方式和切口选择提供参考[7]。CT对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为43.8%~100%[8,9,10]。本组CT检查胆道系统积气有较高的显示率。而本组超声和CT对胆囊变形、轮廓模糊的显示率基本一致。崔志刚等[9]对比发现,超声检查与CT扫描的确诊率无显著差异,但对于老年患者腹部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时,CT的应用价值更大。然而部分学者认为,超声对于早期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因为肠道积气常干扰并降低超声对异位结石的检出率[5,8]。胆石尚未完全阻塞肠腔形成肠梗阻时,超声因肠腔气体干扰,其探查异位结石的检出率会受到较大影响。本组患者超声全部观察到异位结石,可能与肠梗阻的肠腔积液挤开肠气、形成声窗有关。本组患者CT对于瘘口的显示率(3/8)略低于超声(5/11),可能由于超声可多体位、多切面和饮水后等动态观察能清晰显示胆肠瘘口、胆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由于胆石在肠道内的体积可随肠内容物的沉积而不断增大,并断断续续地向前推进,形成“滚动性肠梗阻”征象,本组3例超声动态观察到结石移位等变化,本组超声对肠腔内结石定位均准确,与CT的定位准确率基本相同,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信息。此外,本组3例因超声检查提示胆肠内瘘、胆石性肠梗阻,临床结合病史、体征等并行剖腹探查确诊,术前未再行CT检查。虽然超声对于早期胆石性肠梗阻的肠腔内胆石检出率受到气体干扰,显示率低于CT,但对于引起肠道扩张伴肠腔积液的胆石及胆道系统积气,超声与CT的显示率相仿,甚至在瘘口、胆囊等细节上超声提供的信息更丰富。因此,临床应用影像学检查胆石性肠梗阻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用不同检查方法,超声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5]。

超声检查不但可以诊断胆石性肠梗阻,而且可以准确提示结石的部位。胆石性肠梗阻典型的超声检查结果包括:(1)近端肠管扩张;(2)肠道内异位胆石;(3)胆道系统积气;(4)胆囊变形、与周围组织结构不清。另外,超声不仅能显示瘘口,而且能很好地显示胆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超声检查即可对胆石性肠梗阻作出明确诊断而不需要更多的检查[11]。因此,超声可作为胆石性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参考文献

[1]Moschos J,Pilpilidis I,Antonopoulos Z,et al.Complicated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Bouveret's syndrome.A case report and review.Rom J Gastroenterol,2005,14(1):75-77.

[2]Kirchmayr W,Mühlmann G,Zitt M,et al.Gallstone ileus:rare and still controversial.ANZ J Surg,2005,75(4):234-238.

[3]Ferraina P,Gancedo MC,Elli F,et al.Video-assisted laparoscopic enterolithotomy:new technique in the surgicalmanagement of gallstone ileus.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3,13(2):83-87.

[4]张天华,戴春来,王淑清,等.影像诊断胆石性肠梗阻1例.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5):393-395.

[5]朱卫平,李学庆,程志俭.胆石性肠梗阻的外科诊治体会.肝胆胰外科杂志,2011,23(2):123-124.

[6]徐立群,穆向明,孙鹏飞,等.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治体会.河北医学,2010,16(10):1203-1205.

[7]徐长青,周沛林,刘余健,等.胆石性肠梗阻的影像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6):662-664.

[8]孙东辉,张继扬,万业达,等.多层螺旋CT在胆石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7):980-982.

[9]崔志刚,孔棣.胆石性肠梗阻16例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4):347-349.

[10]刘洪杰,孙浩然,汪俊萍,等.肠石性小肠梗阻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4):287-291.

早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8例, 其中男17例, 女11例, 年龄6~73岁, 平均41岁。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于腹部手术后28例, 其中腹部外伤致肠破裂吻合术后16例, 卵巢切除术8例, 阑尾脓肿切除术后3例;发生于腹腔结核致粘连性肠梗阻1例;临床症状及体征:轻度腹痛18例, 阵发性腹痛10例, 轻度腹胀21例, 腹胀较重7例, 呕吐16例, 腹部轻度压痛22例, 腹部压痛不明显6例。肠鸣音减弱23例, 肠鸣音消失5例, 有气过水音5例, 28例在术后3~8 d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症状, 腹部X线立位片均可见气液平面。腹腔积液不明显。平均发生肠梗阻时间为5~7 d, 治愈时间平均为14 d。

1.2 诊断

根据临床特征, 结合腹部平片多能诊断。但须排除肠麻痹、内疝、肠扭转、肠套叠、吻合口狭窄等情况, 方可诊断。全腹C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可显示肠壁水肿、增厚、肠袢粘连成团、肠腔内无显影剂以及肠腔内积液积气、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内渗出等情况, 基本可以诊断。同时有助于排除腹部其他病变及判断有无肠坏死等。

1.3 治疗方法

本组28例均先行保守治疗, 采取禁食水, 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 将输液管多剪几个侧孔, 防止阻塞, 减压效果较好;TPN支持, 应用3L袋可以保持体力, 减少肠道内分泌, 促进肠道炎症早期恢复;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抑制胃肠分泌及应用生长抑素、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保守措施治疗。同时辅以中药调理、针灸等治疗。

2 结果

28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无1例再手术。

3 讨论

常规治疗对EPISBO患者来说, 手术治疗的不利因素较多, 包括:①临床上常有一次或多次手术史, 肠管间有着广泛炎症、水肿和紧密粘连, 以致肠袢解剖不清, 因此手术操作极为困难;②再手术不仅不能有效地解除梗阻, 反而会因再剥离而损伤肠管, 增加粗糙面, 增加了新的梗阻机会, 严重者可导致肠瘘发生;③肠梗阻时肠腔内压力增高, 肠管血运差, 再加上肠壁水肿, 通透性增加, 肠屏障功能受损, 容易发生内毒素及细菌移位;若行肠切除或短路手术, 则易引起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肠坏死, 发生致命性并发症。因此手术治疗不是首选方法。特别是术后两周内尤应慎重[2]。故笔者认为:

3.1 治疗EPISBO患者重在预防

对有易发因素的患者在手术时可考虑作胃造口术, 便于较长时间进行减压治疗;对于有确切指征的患者, 可施行预防性肠内置管排列术[3]。

3.2 严密观察

严密观察是指认真、细致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结合原有疾病和前次手术情况与具体表现, 有意识地做必要的鉴别诊断。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或者不能一味强调手术, 其原因为轻率手术可能造成术后形成新的粘连, 手术应视病情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梗阻症状轻者, 可先行保守治疗, 同时辅以复方大承气汤协同调理、针灸治疗等, 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本组28例经上述治疗措施治愈;如确有因梗阻严重经上述保守治疗不见好转, 且保守治疗后腹痛腹胀症状反而加重, 腹部平片检查气液平面多, CT检查近端肠管扩张严重者, 应及时行剖腹探查, 以免延误手术治疗时机, 造成肠管坏死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1]Stewart RM, Page CP, Brender J, et al.The incidence and risk of early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Am J Surg, 1987, 154:643.

[2]尚晓滨, 吴咸中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3, 12 (6) 467-469.

早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篇9

【关键词】 超声诊断;早期肾癌;应用效果

由于患有早期肾癌的患者缺少典型的临床症状,导致临床上发现后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实际, 超声检查技术对肾癌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相对较高, 且具有无创, 操作简单, 可反复检查等特点。为了对采用超声诊断技术对患有早期肾癌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找到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更好方法,使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有效减少或避免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为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效时间,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66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肾癌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采用随机超声诊断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对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来我院就诊的66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肾癌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51.9岁;患者中有31例男性患者和 35例女性患者;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在抽样中的66例患者接受临床手术治疗之前,采用随机超声诊断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对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66例患者中有62例经超声诊断后确诊为早期肾癌患者,其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3.9%。

表1 超声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情况

3 讨论

当患者为肾癌疑似患者时, 为排除有向其他的部位发生转移而要扩大扫查的实际范围的时后, 尽量时患者空腹12h左右, 以便能够对肾门、肾静脉及下腔静脉进行比较清晰的显示。对患者的肾脏进行探测时以凸弧形探头为宜, 频率应该控制在3.5-5.0MHz之间, 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切面为经侧腰部冠状切面, 常用的辅助探测切面有经背部横、纵切面, 右肋缘下经肝纵向切面、右肋缘下斜行切面、左腹部横向切面及左腹部纵向切面。对患者的肾动、静脉进行探测时,以经侧腰部肾脏横切面最为适合, 其显示的实际长度和角度都比较理想。主肾动脉的频谱一般情况下应于患者在肾门部进行检测, 段动脉于患者的肾窦部进行检测, 叶间动脉于患者的肾柱内进行检测, 小叶间动脉于患者的皮质内进行检测。

由于临床患者的肾脏的实际形态不是十分规则, 包膜的局部发生隆起, 实质的内部出现一种类圆形团块, 可以肾的任何部位发生。肾细胞癌病变的癌灶之内大多数呈现出等回声或者是强弱的混杂回声的现象, 体积相对大些的癌灶内部会存在特征性的液化坏死而表现出无回声区;存在增强的光点回声会有散在分布的情况,该现象成为钙化回声。部分瘤体会呈现出“结中结”的症状。在其周围经常会见到较弱的回声声晕,并且其周围的边界基本上都很清楚,存在球体感, 会向内对肾窦造成挤压,以至于造成其局部出现凹形,一些小肾癌在进行多个切面的扫查时会出现假包膜, 严重者包膜区会出现钙化强回声呈弧状,瘤体的后方回声有所衰减。病情发展到晚期的时候,会形成肾的静脉以及下腔静脉的癌栓,呈现患侧肾的静脉、下腔静脉的增宽, 其内的充填呈现实性的强回声,能够看见其肾周围的静脉曲张;右肾静脉疲累的时候, 会随着心脏的搏动以及呼吸运动的扑动而出现消失的现象。肿瘤的内部会看见比较丰富的血供, 但是其血流信号密度要比周边正常肾组织略低些,呈现出“负性充盈缺损”, 在进行超声造影的时候会特别的明显。大部分的瘤体的周边血管走行呈现环形;内部的血流信号呈现出树枝形或者是迂曲线形的分布。

总而言之,采用超声技术对疑似患有早期肾癌的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但是没有达到完全无误诊的程度,因此出于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在对该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建议使用多种诊断方法联合的方式进行诊断,可以使确诊率进一步提高,为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洪延仕,袁树森.肾脏实质性肿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01)

[2] 刘军,付庆国,邓尚廉,岳林先,蒋幼华,潘静,安绍宇.小肾癌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03)

早期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22例, 女8例, 3~15岁4例, 17~50岁17例, 50岁以上7例, 第一次手术诊断腹膜炎24例, 肠套叠3例, 胃大部分切除4例, 外伤性血腹1例, 发生时间最短10天, 最长30天, 平均21天。发病到住院手术时间14小时至11天, 住院天数12~85天, 平均31天。发病诱因:既往有手术史22例, 饱餐后运动8例, 不明原因2例。

1.2 症状与体征

发病开始为脐周绞痛者20例, 由腹胀转为绞痛者6例, 其中伴腰背放射痛者2例。32例均有恶心、频繁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查体体温38.1~39.1℃16例;有早期休克症状4例;腹膜刺激征明显2例;肠鸣音亢进6例, 减弱3例;叩诊有浊音1例。腹部平片均有液气平, 其中5例稀钡灌肠见钡剂返流及肠管逆蠕动。腹部B超有12例提示小肠梗阻, 肠管壁增厚似铜钱状, 小肠有逆蠕动, 腹腔内积液超过500mL。

2 结果

术前确诊为肠扭转27例, 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5例。术前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暗红色血液5例。术中见腹腔内为淡黄色渗液13例, 淡红色渗液9例, 暗红浓稠渗液7例, 暗黑色渗液3例, 其中渗液超过500mL 2例与术前B超诊断吻合, 术中发现全小肠扭转14例, 部分回肠扭转9例, 结肠回肠折叠扭转3例, 盲肠升结肠扭转1例;扭转角度270~540度, 其中顺钟向转位者15例, 逆钟向转位者12例。由肠粘连引起25例, 肠内粪石引起例, 系膜过长、肠袢两端间距较近引起者7例。32例中有23例有不同程度的肠坏死, 9例单纯性扭转, 术后27例康复出院, 5例合并有短肠综合征。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1个月内出现机械性肠梗阻, 开始很难发现, 由于手术后的持续性胃肠减压, 肠梗阻症状体征被术后肠麻痹掩盖, 患者通常在术后有一个相对平稳过程, 能自行排气、排便, 急性发作可能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又出现不正常情况下才被重视而发现。腹部手术后近期肠梗阻与疾病类型有关, 与年龄大小及性别无关。且大多数为粘连性机械性肠梗阻, 约占腹部手术后再次手术1/4, 来于腹膜炎病种较多。主要原因是肠管炎症水肿纤维素形成而致腹内粘连可在几小时内即发生或形成永久性粘连, 而肠管粘连成团、成角, 粘连带压迫, 小肠多处粘连出现, 保守治疗不易缓解肠梗阻。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是:发生在术后早期, 肠蠕动曾一度恢复, 常于术后2周内出现梗阻症状;症状以腹胀为主, 腹痛相对较轻;本病有可能因肠麻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伤重、炎性渗出致腹腔内广泛炎性粘连密切相关;虽肠梗阻症状、体征典型但很少发生绞窄;保守治疗大多有效[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并不困难, 根据临床表现, 结合X线腹部摄片发现多个液平面, 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 粘连成团, 基本可以诊断。诊断方面还要排除肠坏死的情况, 此类梗阻较少发生血运障碍, 但一旦发生而漏诊则会延误诊治, 故应严密观察腹部情况[3]。同时应注意:患者手术后已恢复肠蠕动, 但不久又消失;痉挛性腹痛伴阵发性肠鸣音亢进;手术后肠麻痹腹胀持续在10天以上;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难以纠正, 甚至病情有加重趋势, 根据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尿量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考虑;为了保证诊断客观性, 必须由有丰富经验的医师、首次手术者等参加讨论。最后强调手术后引起肠麻痹必须与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 以避免不必要手术。

腹部手术后近期肠梗阻再次手术时, 在诊断明确后, 对有下列情况患者应决定再次手术:有绞窄可能的肠梗阻;经积极24h保守治疗无缓解迹象的机械性肠梗阻[4]。决定再次手术应采取积极态度, 以免病情发展到难以挽回程度, 尤其不要为了明确诊断而延误手术时机, 有时果断的再次手术是明智一着, 对年龄较高或全身情况差的患者难以承受首次手术后并发症打击, 再次手术往往是阻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手段[5]。

在高度怀疑肠扭转时应尽早手术, 肠管无明显坏死者术中应先减压后复位, 以减轻肠内毒素的吸收, 复位后确定肠管是否有坏死并切除坏死肠管行端端吻合。切除范围应超出坏死处3~5cm, 以防术后肠瘘。乙状结肠扭转因单纯复位其复发率高达50%, 术中先行肠复位术, 二期行乙状结肠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6]。

参考文献

[1]李幼生, 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 :39-42.

[2]符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04, 15 (4) :87.

[3]邵得志, 冯志毅, 花卉, 等.3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2) :147.

[4]林晓光.腹部手术后早期发生炎性肠梗阻的原因临床分析与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7) :17.

[5]严培军.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2) :158.

上一篇:轻松口算快乐数学下一篇:分析政府职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