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2024-05-18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精选10篇)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篇1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1], 其中粘连性肠梗阻占肠梗阻的比例为50%左右, 肠梗阻的病理过程变化较快并且相当复杂, 因此给临床治疗肠梗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肠梗阻的传统治疗多采用胃肠减压的方法, 但是这种保守治疗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肠梗阻[3]。近年来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 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 具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患者年龄24~81岁, 平均年龄 (55.4±5.96) 岁, 其中男64例, 女36例。根据患者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5~80岁, 平均年龄 (56.3±6.14) 岁, 男32例, 女18例;观察组年龄24~81岁, 平均年龄 (54.5±6.34) 岁, 男32例, 女18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在治疗肠梗阻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普通的胃肠减压法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的是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案。

1.3 指标与标准

1.3.1 指标

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治疗后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以及治疗有效率。

1.3.2 治疗效果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痊愈、好转、有效以及无效。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肠梗阻的症状消失;好转: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大部分好转, 肠道较为畅通;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肠部梗阻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总有效=治愈+好转+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包,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0%、92.0%,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粘连性肠梗阻在肠梗阻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4]。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多采用药物以及生物屏障的技术, 但是上述方法都不能完全防止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肠粘连是由于创伤、出血等引起的肠壁之间的粘连, 是一种腹部常见的疾病[5]。对于肠梗阻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普通胃肠减压的方法治疗, 这种治疗方案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粘连, 但这种手术方法的复发率比较高, 粘连缓解之后可能会发生再次粘连, 甚至会有加重的可能性[6,7],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粘连肠梗阻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50例, 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普通的胃肠减压法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的是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方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复发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比, 观察组患者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可以在肠管内起支撑作用, 有效避免肠管之间的粘连, 并且可以降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8]。综上所述, 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有效降低患者肠梗阻的复发率, 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霞.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11, 19 (5) :260-261.

[2]吴颖, 裘丹英, 杨淑娟.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2) :153-154.

[3]陈玉国, 张宏文, 许艳花.自制肠梗阻导管联合中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6) :974-975.

[4]陈小丽, 季峰, 陈毅鹏, 等.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A].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11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2011:7.

[5]李若凡, 李雪, 刘佐军, 等.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9) :71-73.

[6]徐建明, 程云.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与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91.

[7]李贺, 张从雨, 许国梁, 等.肠梗阻导管肠内排列术治疗反复发作粘连性肠梗阻[J].安徽医药, 2013, 17 (1) :92-93.

[8]陈同, 陈华莹, 许杨雄, 等.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7) :142-143.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篇2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普外1科河北沧州061000)【摘要】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外科的常见多发性疾病,传统的开腹术虽仍能消除原粘连,但其创伤大,恢复时间较长,且再粘连发生率较高。我们通过对其中20例粘连性肠梗阻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的疗效观察、分析,认为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比较适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值得研究。【关键词】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粘连性肠梗阻【中国分类号】R65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14-01 目前,腹部各类手术广泛选用腹腔镜手术方式,特别是粘连性肠梗阻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是近几年开展的新术式,肠梗阻为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而导致肠梗阻的最主要因素是肠粘连,肠梗阻易反复发作,对于保守治疗效果差及易反复发作的患者通常需行手术治疗。传统的开腹手术不但对患者的损伤大,且术后發生再次粘连的几率也较高。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许多过去的开放性手术现在已被腔内手术取而代之。我院于2008年至2011年对收治的2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08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2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24~55岁,平均44.5岁,患者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阑尾切除术9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胆石症术后5例、肠穿孔修补及脾切除术后各2例。患者一般情况均良好,临床症状以术后反复轻、中度腹痛、腹胀及呕吐等表现为主,均无发热、黄疸、心悸等症状,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无腹肌紧张。术中发现粘连性类型:大网膜与原切口形成带状或膜状粘连压迫小肠9例,肠管与原切口粘连形成锐角3例,肠管间粘连扭转成角4例,肠管腹壁网膜间广泛粘连3例。(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在患者脐下缘或距原切口5cm以上做一10mm左右切口为观察孔,并用直视开放法建立人工气腹,压力为13~15mmHg,以腹腔镜探查患者腹腔内的粘连情况。依据患者腹腔内的病变位置及手术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及合适的主操作孔、辅助牵引孔;若粘连为膜状及条索状纤维素性肠粘连应选用超声刀松解法;若肠管同腹膜粘连,则应选用锐性分离,注意保护肠管壁的完整性,为避免损伤肠管,可将部分壁层腹膜破坏,用两把肠钳或无创伤抓钳对腔内肠管进行顺次探查,此时如肠管间疏松粘连或肠管粘连束带遇压,则在牵拉张力作用下予以松解;如肠管间广泛致密粘连且确定是导致梗阻的原因,腹腔镜下难以处理,则可在镜下选择距病变最近部位行小切口开腹,将病变拉出松解或切除吻合后送回腹腔。二、结果分析20例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手术的患者中,1例患者因肠管间团状粘连,1例因腹壁网膜间广泛粘连,中途改行常规开腹手术;余18例患者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肠粘连松解术。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患者手术时间为31~117min,平均(56.1±9.7)min;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2~48h,平均(14.1±6.3)h,均能于术后第一天下床活动及进食,住院时间为4~5d,均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5年,均未发现复发病例。三、讨论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创伤、炎症、出血后形成的肠粘连或(和)腹腔粘连带所致,其解剖因素不会因非手术治疗而消失,即使暂时缓解,也常反复发作、加重。传统的开腹手术虽可以解除粘连,但也有可能会导致再次粘连,而造成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应用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其创伤小,腹腔暴露机会少,脏层腹膜干扰轻,胃肠功能恢复快,创口远离其粘连处,进食、下床活动早,再次形成粘连的机会少,住院时间短等,具有极其明显的微创优势。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者有不少病例其粘连并不广泛,而造成梗阻的粘连部分或为一纤维索带提拉肠管扭曲造成梗阻,或纤维索带压迫肠管造成梗阻,或局限性粘连肠管牵拉成角而造成梗阻。腹腔镜粘连松解术适用于有过1~2次手术史的单纯性梗阻,腹胀较轻者经保守治疗后虽有排气排便,但梗阻症状反复发作或伴有局限性包块,且固定在腹部某一部位者。鉴于腹腔镜手术需要足够的手术空间,应在肠梗阻非急性发作期手术,同时应在原手术后半年以上、粘连稳定期内手术为宜。本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平均为(56.1±9.7)min,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平均恢复时间为(14.1±6.3)h,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腹壁没有太大的瘢痕,减少了再粘连的发生率。同时因腹壁创口部位与原有创面的肠管和原粘连部位距离较远,从而避开了再粘连的高发区。由于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快,下床活动早,有利于预防再粘连的发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早期即可进食,这对于预防再粘连及促进患者康复均有积极意义。行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腹手术患者,也减少了患者的负担。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的禁忌证为临床腹胀症状严重、反复多次腹部手术后,估计腹腔内广泛粘连或有绞窄性肠梗阻可能者。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虽腹腔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致死率却相对较高。因此在手术中应注意对肠管进行保护,遵循"宁伤腹壁,勿伤肠管"的原则。一旦出现肠管损伤应立即修补,以防遗漏。而术中若存在恶性肿瘤或多处致密粘连,应立即中转开腹,可在镜下选择距病变最近部位,行小切口开腹,将病变拉出松解或切除吻合后送回腹腔。本组2例中转手术即在镜下选择小切口而顺利完成手术。手术过程中操作应轻柔,且尽量避免出血。若肠管和腹壁间组织较多可使用超声刀将其分离,尽量减少损伤及出血,保证术野清晰。分离粘连后需彻底止血,同时应检查肠管是否完整,若分离创面大,可用大网膜覆盖或涂抹几丁糖、生物蛋白胶等,防止粘连再次发生。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创伤小、探查范围广、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其临床疗效明显好于粘连性肠梗阻开腹术,在临床胃肠外科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吴柏华.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手术技巧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2]汪启斌,张笃,马芷琴,董荣坤,袁波,王佩。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肠梗阻183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0,(1)。[3]张庆尧,王敬东。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21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0)。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普外科收治入院的66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观察组34例患者中, 男22例, 女12例, 年龄29~73岁, 平均 (44.2±16.2) 岁, 患者发病前均行开放腹腔手术, 其中阑尾切除术13例、小肠破裂修补术3例、肝破裂修补术2例、卵巢囊肿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术10例、胃切除术1例。对照组32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31~72岁, 平均 (44.1±15.9) 岁, 患者发病前均行开放腹腔手术, 其中阑尾切除术11例、小肠破裂修补术4例、肝破裂修补术5例、卵巢囊肿切除术5例、胆囊切除术6例、胃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反复发作的慢性腹痛。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术前禁食6 h以上, 手术取仰卧位, 手术部位常规碘伏消毒, 麻醉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在手术、病灶以及相应腹膜区域涂抹1 mL左右的医用透明质酸钠。术后常规缝合, 并给予患者抗生素静滴3 d, 预防感染。

1.2.2 对照组

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暂时性禁食、禁水, 注意胃肠减压。此外, 给予患者抗生素静滴抗炎, 同时补液防止电解质紊乱。当患者胃肠道减4 h后, 如果胃液量低于50 mL/h时, 通过胃管给予液体石蜡注入患者胃内, 剂量为100 mL, 同时夹管2 h。当患者无呕吐、腹胀等临床表现后, 给予番泻叶水泡液50 mL, 再次夹管2 h。上述治疗一般每天进行3次。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呕吐、腹泻等表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一般疗效情况 (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 以及症状缓解情况相关指标 (排水样便的时间、胃液变清亮时间) 等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无呕吐、腹泻, 肛门排便、排气功能正常, 肠鸣音恢复; (2) 有效:呕吐、腹泻等表现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症状基本消失, 肛门排便、排气功能逐步正常, 肠鸣音较前明显增多; (3) 无效:呕吐、腹泻等表现仍然存在, 肛门排便、排气不畅, 肠鸣音仍然较少。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一般疗效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d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症状缓解情况相关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的排水样便的时间和胃液变清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d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 腹部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手术并发症, 其发生率大约占手术总数的30%左右[7]。当前有研究认为, 粘连属于腹膜损伤修复中必然发生的现象, 因此, 在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上, 存在较为复杂的方式、方案[8]。现代研究表明, 腹膜、浆膜细胞一旦受到刺激, 就能够产生纤维素, 并且会出现渗出血, 这些因素是造成术后粘连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 由于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操作与刺激, 加上局部的缺血, 可以导致新生毛细血管生长旺盛, 从而加重腹膜与浆膜面粘连的发生[9]。虽然腹膜粘连的发生率较高, 但是一般较少引起粘连性肠梗阻。只有当粘连情况严重, 使得肠道扭转、成团或者因粘连形成内疝, 才能够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肠出动功能受损, 最终导致肠内物质运行部分或完全受阻, 出现临床粘连性肠梗阻[10,11]。

手术治疗以及保守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最多见的两组治疗方案, 但是, 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发现两种治疗方案均有一定的局限性[12,13]。传统的手术治疗往往采用开腹, 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 特别是两次手术后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 均不容小视。而保守治疗的有效率偏低, 且治疗时间较长,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忍受较大的痛苦, 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14,15]。本院对传统手术进行了改进, 加入了医用透明质酸钠的使用, 发现其在以下几个方面, 比较保守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1)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7.06%, 较对照组的78.13%明显提高, 提示采用医用透明质酸钠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本研究中, 观察组手术过程均较为顺利, 未出现意外情况, 亦说明改进后的手术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2) 肠鸣音、排气恢复、症状消失时间:由于采用手术治疗, 因此可以迅速逆转粘连性肠梗阻。所以, 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排气恢复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于对照组 (P<0.05) 。 (3) 症状缓解指标:排水样便、胃液变清亮属于肠梗阻表现缓解时最初见到的表现, 由于患者肠道恢复通畅后, 肠道内积聚的肠液大量排出, 所以大部分患者在梗阻缓解后解水样便, 体检时可见胃液明显减少、变清。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排水样便时间和胃液变清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说明腹腔镜术后, 肠梗阻缓解时间优于对照组 (P<0.05) 。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篇4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21-01

我院自1998~2007年共收治粘连性肠梗阻19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满意,现报道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93例,男157例,女36例,年龄15~86岁,平均50.4岁,有腹部手术史162例,有肠结核病史5例,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史2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肠吗音亢进的症状,体征,X线腹部透视均见有液气平面及气胀肠袢。

1.2治疗

1.2.1基础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胃肠减压,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

1.2.2解除梗阻可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两类。

1.2.2.1非手术治疗适应症:主要适用于肠梗阻早期、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特别是不全肠梗阻,结核性肠梗阻并在严密观察下采用此方法:(1)中医治疗,以通里攻下为主,辅以理气开郁及活血化瘀等方法,以复方大承气汤,生植物油为代表方剂,复方大承气汤以原补20g,枳实10g,炒莱菔子30g,桃仁10g,赤芍10g,大黄10-30g(后下),芒硝6-15g(冲服),并辩证加减,1剂水煎200毫升经胃管注入后夹闭胃管2h,有呕吐者分次少量注入。(2)针刺法:给予足三里穴位针刺,或用新斯的明1mg双足三里封闭。(3)中药灌肠,生植物油灌肠等。

1.2.2.2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腹痛加剧由陈发性转为持续性,出现腹膜炎体征,全身症状加重,或腹腔穿刺有血性液体,应及时转为手术治疗。术式有粘连松解术,部分肠切除术,肠排例等。

2结果

本组193例,非手术愈165例,占85.5%,中转手术28例,占14.5%。

3讨论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是肠粘连或腹腔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常由于腹腔手术,炎症、创伤、出血等原因引起,临床上以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多见。在中医学上属“关格”、“肠结”范围,一般可分为“痞结型”、“瘀结型”“疽结型”。为肠道气机不利,气血郁闭,肠道不通,水饮停滞。痞结型、瘀结型相当于肠梗阻早期和单纯性肠梗阻。疽结型相当于晚期绞窄性肠梗阻。在基础治疗上特别是胃肠减压,能够吸出胃肠内气体和液体,降低肠腔内压力,减轻腹胀,减少肠内细菌与毒素改善肠壁血远循环,从而减轻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再运用大承气沟,通里攻下,行气散结,辅以活血化瘀,理气开郁,另外,大黄有明显的刺激肠蠕动的作用,植物油也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使机体胃气下顺,而消除满胀,从而使大部分粘连性肠梗阻的病人病情逐渐缓解,而治愈。对于疽结型肠梗阻既绞窄性肠梗阻和非手术治疗出现手术指征的病例,治疗方法应慎重,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治疗分析 篇5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上的改变, 可致严重的全身病理生理改变[1]。本病易复发, 且并发症较多, 有关治疗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可缓解, 但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需手术者, 手术时机的掌握、手术方式的选择等尤其重要。笔者对粘连性梗阻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8例, 男25例, 女13例;年龄14~76岁, 中位年龄48岁;均有腹部手术史, 其中阑尾术后21例, 胃穿孔修补或胃大部切除术后9例, 肠修补术后4例, 其他4例;手术后至初次发病时间1个月~25年;急症手术治疗11例, 非手术治疗27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17例, 中转手术10例。

1.2 诊断标准[2,3]

术后肠梗阻的诊断较易, 但手术后, 特别是早期手术后, 鉴别诊断是必要的。首先有腹部手术或外科病史及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症状、较大的腹膜后操作、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低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引起麻痹性肠梗阻的可能, 应注意鉴别。因此, 必须尽快排除和纠正上述情况后,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才能成立。

1.3 临床治疗

1.3.1 非手术治疗:

在患者症状较轻, 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采取以下治疗方案: (1) 一般治疗: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 (2) 润肠通便, 促进消化道梗阻的解除; (3) 补充营养:如氨基酸、清蛋白、血浆、鲜血等; (4) 适当应用抗生素; (5) 严密观察:肠梗阻的病情变化较快, 尤其是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常在很短时间内即恶化, 应提高警惕, 严密观察, 每2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1次, 并检查腹部情况如胃肠型、腹膜刺激征、腹围等, 必要时做血常规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中转手术。

1.3.2 手术治疗: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麻醉下进行剖腹探查, 包括:肠减压术、粘连松解术、坏死肠管切除术、肠造瘘术、短路手术、腹腔引流术、小肠排列术等。

1.4 结果

本组治愈33例;死亡1例, 为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肠瘘1例, 术后早期炎性梗阻1例, 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顺利出院, 住院时间9~28d, 平均住院时间18.5d。

2讨论

粘连引起的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在各种类型的肠梗阻中, 粘连性肠梗阻占20%~40%, 其中由腹部手术引起者占80%。肠粘连因素复杂, 目前尚无确实可行的预防方法, 直接和手术有关的方法有减少促使肠粘连的因素, 如在手术中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肠管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 尽量避免对缺损浆膜肠管过紧或过密地张力缝合及线头的外露, 避免过热氯化钠溶液纱布的热敷。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要稳准轻快, 彻底清除腹腔内血液、脓液、渗出液并尽量缩短肠管暴露时间, 手术时应以大量的氯化钠溶液冲洗腹腔, 尽量清除腹腔内含有细菌的炎性渗出液, 以有利于减少术后残留感染的发生, 从而减少粘连的形成。

诊断粘连性肠梗阻除病史外, 还应结合症状及X线、B型超声、CT等辅助检查, 尤其是X线检查 (立位腹部X线平片) 。同时还需区别单纯性或绞窄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上可通过不同的症状特点, 推断出已形成粘连的不同, 从而决定处理方法。不同的粘连有: (1) 束带状, 易形成肠扭转、肠内疝等肠绞窄; (2) 广泛性; (3) 膜状及束带状, 也易形成肠扭转、肠内疝等肠绞窄。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是困扰普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对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 经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炎等非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 但临床上大部分需中转手术治疗, 因此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和各种症状的变化, 并根据病情及时进行各种辅助检查, 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是缓解还是恶化、是否需中转手术治疗。临床上一般在非手术治疗观察的过程中, 如出现以下情况, 应及时、果断地中转手术: (1) 单纯性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12~48h未见好转或腹绞痛等症状加重者, 本组有10例属此情况; (2) 有腹膜炎等绞窄情况者; (3) 经多次非手术治疗仍频繁、反复发作者。多数学者均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机械性肠梗阻, 一般均需手术治疗。

总之, 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 大部分最终均需经手术治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一定要仔细观察, 积极治疗, 一旦出现手术指征, 应及时把握手术时机, 以免耽误诊治, 同时应采用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为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刘春建, 杨海龙.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8例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2) :193.

[2]易成.泛影葡胺联合奥曲肽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 2009, 18 (15) :64-65.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篇6

关键词:腹腔镜粘连松解术,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并发症

粘连性肠梗阻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简称AIO)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肠粘连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当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时, 则可产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肠梗阻属于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导致肠梗阻的主要临床因素就在于肠粘连作用。在传统的治疗中,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开腹手术, 而这一手术后, 由于创伤较大, 手术后再度复发率较高, 从而成为临床手术中的一项争议较大的手术[1,2,3]。而伴随着现代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 腹腔镜手术的逐步普及, 为这一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保障, 在最小创伤的前提下, 完成手术, 且疗效等, 也能够得到保障, 这样减少了对治疗不良症状的滋生。为研究其治疗的精确疗效等, 对苏州科技城医院与苏州九龙医院于2012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诊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80例, 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回顾总结性研究对苏州科技城医院与苏州九龙医院于2012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诊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80例, 经患者以及家属同意后, 将其随机分为了两组, 观察组90例, 男55例, 女35例, 年龄 (36.5±6.5) 岁, 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手术, 对照组90例, 男54例, 女36例, 年龄 (37.2±5.9) 岁, 行传统开腹手术。所有患者均有腹部手术史, 其基本症状以及病史方面的资料经对比后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表明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麻醉:所有患者均性全麻插管处理。对照组:取仰卧位, 行常规开腹手术, 于以往腹腔手术切口处行开腹手术, 切口取6 cm范围, 采取辅助支撑保证腔室内的手术行使安全性。观察组:取仰卧位, 行腹腔镜手术, 开腹位置与常规手术相同, 伤口位置以满足腔镜手术为最佳, 并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确保手术的粘连处理符合基本保障。在手术中, 采取电凝分离钳以及分离剪来实现手术分离处理。

1.3 统计方法

该次临床统计方法以SPSS 16.8统计学软件来进行手术信息上的分析对比, 以t或χ2检验来进行校对, 其表达方式分别为 (±s) 、[n (%) ], 当P<0.05时,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疗后的粘连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在治疗中,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镇痛用药情况分别为观察组: (71.5±9.2) min、 (25.6±7.2) h、 (6.3±2.5) d、1例, 14例, 对照组则为 (128.6±9.8) min、 (41.2±7.2) h、 (11.3±4.2) d、12例, 28例,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经对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随访的6个月调查中, 复发率分别为观察组6例, 对照组20例, 经统计分析, 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和镇痛用药比例比较

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以及镇痛用药情况如下表2所示。

2.3 患者复发率调查结果对比

出院随访的3个月调查中, 复发率分别为观察组6例, 对照组20例, 经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表3所示。

3讨论

伴随着现代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 腹腔镜手术的逐步普及, 为这一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保障, 在最小创伤的前提下, 完成手术, 且疗效等, 也能够得到保障, 这样减少了对治疗不良症状的滋生。在治疗腹腔疾病的过程中, 传统治疗的开腹手术, 由于其创伤较大, 恢复较慢, 感染率较大, 导致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诟病。就一直的相关报道来看, 因粘连腹腔镜的松懈手术治疗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问题, 都会给治疗带来医疗事故[4,5]。导致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症状, 而这都会给治疗带来极大影响。在近年来的临床治疗中, 行腹腔镜手术对基本的粘连性治疗, 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对于腹腔镜的连松治疗, 也能够更好的推进其临床的恢复。而其临床的使用价值, 也表达了对现代临床治疗的有机推动。影像学检查对粘连性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十分重要。腹部X平片立位检查可见到阶梯样长短不一的液平面;卧位检查时可见到胀气肠襻的分布情况, 小肠居中央, 结肠占据腹部外周;高位空肠梗阻时, 胃内出现大量的气体和液体;低位小肠梗阻, 则液平面较多;完全性梗阻时, 结肠内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绞窄性肠梗阻时, 在腹部有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像, 还可见个别膨胀固定肠襻呈“C”字形扩张或“咖啡豆征”[7]。腹部CT和MRI能够更直观的帮助医生判断患者肠梗阻的原因、部位、程度以及有无肠绞窄, 尤其是带血管成像的增强CT及MRI, 可以很好的鉴别有无肠扭转或肠管血供障碍, 避免误诊、延误治疗。对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 水溶性造影剂消化道造影不但可以帮助判断梗阻部位、通过其到达右半结肠的时间来推测非手术治疗成功与否, 甚至还能起到治疗作用。

在治疗中,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镇痛用药情况分别为观察组: (71.5±9.2) min、 (25.6±7.2) h、 (6.3±2.5) d、1例、14例, 对照组则为 (128.6±9.8) min、 (41.2±7.2) h、 (11.3±4.2) d、12例, 28例,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经对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随访的6个月调查中, 复发率分别为观察组6例, 对照组20例, 经统计分析, P<0.05。对于腹腔镜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等的原则管理上, 能够更好的保障其治疗的有效性。

而与参考资料中的临床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 其中各组临床统计数据30例, 手术的切口感染率,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和5%, 相比较该次的临床统计分析结果, 数值接近, 且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率方面分别为5%和13%, 经比较后, 其数值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该临床研究结果,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在治疗过程中发现, 腹腔镜粘连松懈治疗, 优势明显, 其中术中出血量少、操作时间段, 住院时间段等一系列优势, 都表明在治疗中, 能够更好的确保胃肠功能的促进作用。对于松懈的治疗优势特点, 也就符合了对基本病症的出血等情况的缓解[8]。并在切口的并发症状以及下肢血栓形成等问题上, 都明显的低于开腹手术组。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为防止并发症状的发生, 可以在行腹腔手术的过程中, 针对其发病成因进行相应调整, 并分析其出现此类症状的主要成因[9]。因病症发病因素较为常见, 且主要为肠管扩张, 充血导致的体内细胞因子释放, 从而影响到介质自身出现炎症, 并影响组织胺以及多种应激肽, 从而影响到血管内的活性物质。与此同时由于腹腔内部的积液以及血液沉积等, 都会导致出现其组织粘连症状的发生[10]。

预防并发症状的主要处理手段分别为:术前做好准备工作, 提前预备好抗生素;腹腔内不可留丝线头、纱布等组织异物;手术操作过程中, 应避免组织缺血情况发生, 对缺血组织应进行大网膜覆盖, 如出现粘连, 也可通过大网膜进行隔断;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其操作的无菌性, 并减少因炎性物质的渗出导致感染;针对腹腔内积液等应做到及时清理;术后, 应用大网膜覆盖与切口下方;针对腹部内炎性病变问题, 应做好扩散防止工作;术后叮嘱患者早日做好下床活动, 并防止其肠管出现高位粘连。相比较其他的临床治疗结果, 无显著差异, 表明该次研究具有临床研究价值[11]。

手术后, 应做好腹腔感染的应激处理准备, 及时进行治疗处理, 防止切口感染。并针对好手术疤痕等方面进行处理, 保证患者对手术的满意。而对于现代临床实现真正的微创, 也不应当在对手术操作或外观上的微创, 而是在手术进行过程中, 对患者做到真正的微创治疗[12]。

综上所述, 腹腔镜粘连松解手术相比较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 有较多优势, 切口感染率极低, 各项检测指标经对比后, 也更为优秀, 且对比明显, 在临床治疗中, 可进行推广应用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永锋.探讨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5, 21 (z1) :385.

[2]李晓川, 田晓卫.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的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J].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 (12) :25-26.

[3]赵群尧.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4 (2) :201.

[4]吴金兰.术后肠粘连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138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5 (10) :73-74.

[5]金明杰.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资料报道[J].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 (1) :184.

[6]刘锦春.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对比[J].西部医学, 2015, 27 (7) :1046-1048, 1051.

[7]A Hermanowicz, W Debek, M Oksiuta.Mast cells in peritoneal fluid in rats with experimentally induced peritoneal adhesions.[J].Folia Histochemica et Cytobiologica, 2011, 48 (1) :956-957.

[8]JNevertheeless, AO Silent, F Example, et al.Intrauterine adhesions following conservative treat ment of uterine fibroids[J].Obstetrics&Gynecology International, 2012, 1 (5) :68-70.

[9]Amanda D.Rice, Richard King, Evette D, et al.Manual Physical therapy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adhesionrelate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two case reports[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3, 2 (1) , 116-118.

[10]Skipper Kent, Dickerman.Laparoscopic placement and revision of 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s[J].Jsl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Laparoendoscopic Surgeons, 1900, 3 (1) :63-65.

[11]Wachyu Hadisaputra, Yohanes Handoko.The management of Asherman syndrome in gynecology[J].Medical Journal of Indonesia, 2013, 22 (2) , 215-216.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8~65岁,中位年龄4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 h~2 d,其中8 h以内12例,24 h以内8例,24 h以上10例。临床诊断为单纯性肠梗阻24例,绞窄性肠梗阻6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单纯性肠梗阻入院后均先采用非手术治疗,经观察9例症状消失,达临床治愈。15例症状缓解或观察中症状加重而中转手术。6例绞窄性肠梗阻均施行手术。对有全身中毒症状,诊断为肠绞窄的病例,在抗休克的同时急诊手术,力求挽救肠管生机。其余病例按常规禁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应用抗生素抗感染以及胃肠减压等治疗,无效或有绞窄趋势者采用手术治疗。

1.3 手术方式

单纯粘连松解15例,粘连分解+肠切除端端吻合6例,手术病例均行肠减压术。

2 结果

30例患者均达临床治愈,术后切口感染1例,腹腔脓肿1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1年的随访,保守治疗病例1例复发,手术病例无复发。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尤其是发生不全性梗阻时,首先宜保守治疗。但对于完全性梗阻或难以排除梗阻上端肠管缺血绞窄坏死时,必须果断手术治疗,以避免因延误手术导致严重并发症。本组30例患者中,21例行手术治疗,9例经保守治疗缓解。按二项分布计算,需手术治疗的95%可信区间为51%~85%,说明大部分病例需要手术治疗。

3.1 腹腔内手术与肠粘连的关系

任何致腹腔脏器浆膜和腹膜完整性破坏的因素,即为肠粘连的致病因素。手术后肠粘连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1)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创面易渗血,导致血液积聚而形成血肿,后经组织吸收、机化造成局部粘连。(2)手术粗糙,破坏了内脏器官特别是肠管浆膜的完整性,或挫伤肠管壁。(3)大块组织结扎,术后坏死液化,形成无菌性炎症,刺激组织增生机化,形成粘连。(4)腹膜撕裂、缺损、内翻缝合等,破坏了腹膜的完整性和光滑性。(5)腹腔内引流物的放置、异物带入腹腔(如滑石粉等)、肠管在腹腔外暴露过久、缝合线头过长等均为引起肠粘连的因素。

3.2手术时机

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系纤维素性粘连所致,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治疗。对非手术治疗无效、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可能时,则应进行手术探查[2]。经2~6 d保守治疗仍不能缓解,腹痛间隔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腹部平片提示气液平面增加,均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手术探查。保守治疗48 h,腹平片显示气液平无改变,腹部B超显示肠管间有积液的患者,也应立即手术探查。另外,CT扫描在临床体征出现之前即可提示梗阻肠段发生绞窄,当CT表现出特征性的“旋涡征”,为围绕以塌瘪的肠袢为中心的肿胀肠系膜呈旋涡状排列而成。肠系膜血管充血、系膜水肿、增强扫描肠壁增强不明显,甚至腹水形成,可作为绞窄性肠梗阻的CT诊断,是手术探查的明确指征。

3.3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应根据粘连的具体情况而定。粘连带和小片粘连可施行简单的切断和分离。对于腹部手术探查肠管粘连成团,手术时粘连不易完全分离,且容易损伤肠壁浆膜,引起渗血及肠瘘,并很可能再度引起粘连的情况,笔者的经验是切除不易分离的粘连成团的肠管,行粘连分解+肠切除端端吻合。倘若无法切除,则做梗阻部分近、远端肠侧侧吻合,或者在梗阻部位以上切断肠管,远断端闭合,近断端与梗阻以下的肠管做端侧吻合。对虽然经多次手术,却仍免不了再次发生梗阻的粘连体质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采用小肠排列术[3]。

3.4 粘连性肠梗阻的复发

腹膜粘连是机体对腹膜创伤的适应性防御反应。粘连的存在是引起肠梗阻复发的根本原因。手术解除梗阻的同时,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又导致术后新的粘连的形成;即使非手术治疗得以缓解症状,但原有的粘连的存在仍然可造成梗阻的再次复发。有资料显示,粘连松解术后早期再发梗阻约占6%~19%,晚期复发率为7.1%;而经非手术治疗缓解后梗阻复发率则明显增高至32%,甚至高达53%[4,5,6]。Landercasper等统计309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年梗阻复发率为42%,其中非手术治疗组复发率达53%,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29%)。有研究表明,因梗阻第二次复发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后约有半数患者在2年内可发生肠梗阻的第三次复发,相比之下,手术治疗再发梗阻复发的患者半数症状出现在10年之后,并且,随着复发次数增加,复发间隔的时间更短,在第三次复发后,半数患者再发梗阻的时间多在1年以内,且以非手术治疗组复发更早更频繁[7]。因此,对于第二次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更为适宜。

所以,手术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大部分需行手术治疗以解除梗阻,且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复发率更低,尤其对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再次复发的病例,手术治疗更为适宜。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致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方法 对30例手术致粘连性肠梗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达临床治愈,21例为手术治疗,9例为保守治疗,1例复发。结论 手术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大部分需行手术治疗,且疗效较保守治疗确切,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复发病例,手术治疗更为适宜。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外科手术,复发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6.

[2]Menzies D.Postoperative adhesions:their treatment and relevance in clinical practice.Ann R Coll Surg Engl,1993,75:147 - 153.

[3]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上册).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54.

[4]Meissner K.Intestinal splinting for uncomple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is it orthwhile.Hepatogastroenterol,1996, 43:813 -818.

[5]Seror D,Feigim E,Szold A,et al.How conservatively can postoperative small - bowel obstruction be treated.Am J Surg,1993,165: 121 -126.

[6]Barkan H,Webster S,Ozeran S.Factors predicting the recurrence of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Am J Surg,1995,170:361 - 365.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0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0例。A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6.7±7.6)岁;B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6.5±7.2)岁;C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6.6±7.3)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纳入标准:①患者存在既往手术病史,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经腹部超声、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粘连性肠梗阻;②患者符合超声联合腹腔镜、腹腔镜下松解术及小肠内置导管肠排列术治疗适应证;③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治疗风险,同意研究并愿意配合检查。

(2)排除标准:患者如存在下述任意一条标准即可排除:①患者存在机械系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等其他类型肠梗阻;②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障碍等内外科严重疾病。

1.2 方法

(1) A组给予超声联合腹腔镜治疗:患者术前先经超声检查,经腹腔右上部以顺时针方向检查全腹部,再沿扩张肠管追踪并定位梗阻部位,明确肠腔大小、肠管形状、肠壁厚度、肠管血供、肿块特征及积液情况和肠蠕动速度,为手术治疗提供基本信息和决策指导。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Esaote Mylab Fine超声诊断仪引导下开腹检查并建立气腹,实施腹腔镜肠粘连分解术。

(2) B组给予腹腔镜下松解术治疗:所有患者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患者脐部周围距原切口6cm以上距离处选取2~4个操作孔,建立人工气腹并调节腹压至12~15mmHg,置入腹腔镜,直接松解粘连梗阻肠段。若患者网膜、小肠同时与腹壁粘连或腹壁和小肠粘连成角,则以分离钳分离后展开松解。术中仔细操作,避免腹壁、肠管损伤,术后充分止血、清洗腹腔并留置引流,关腹。

(3) C组给予小肠内置导管肠排列术治疗:若患者肠内积气、积液过多,首先给予患者肠减压处置。所有患者经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左侧或右侧腹直肌切口入腹腔,钝性分离所有粘连肠段。若患者局部肠襻粘连严重,导致肠腔明显狭窄、闭塞则给予小肠部分切除术。然后于距离Treitz韧带20cm处切开肠壁,将带有气囊的双腔内固定管置入并行空肠荷包式缝合,充盈气囊后固定肠襻,并将气囊向下拖拉至回肠末端,释放气囊中空气后以细丝线行小肠浆肌层缝合。最终于右上腹部位行小切口引出,内固定管于术后10d拔除。

1.3 评价标准:

本研究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包括临床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2]。治疗有效率包括显效和缓解,显效:患者经治疗后肠梗阻症状及其他临床伴随症状均完全消失,无任何不适反应或后遗症;缓解: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肠道基本畅通,恢复正常排便排气,偶有不适反应或后遗症,但经治疗可有效控制;无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并伴有严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粘连性肠梗阻治疗常见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二次梗阻、腹腔内出血及肠瘘等[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本研究所有研究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表1可知,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治疗有效率相近,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表2可知,A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肠梗阻比例的50%,且多见于存在既往腹腔手术病史患者。由于粘连性肠梗阻病理过程变化迅速且复杂,导致其临床治疗存在巨大困难,且传统胃肠减压治疗仅能缓解患者症状,难以实现彻底根治,而其他保守治疗亦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彻底根治。因此,手术依然是目前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最迅速有效的措施之一[4]。

小肠内置导管肠排列术简称小肠内置术,具有较广的临床治疗适应症,由于排列管具有较好的韧度和弹性,可有效支撑肠管,及时控制肠内粘连发展成团。同时通过阻止肠粘连形成锐角预防肠管扭曲,有利于将肠内容物运送至远端,改善患者腹胀症状,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维持肠道的通畅性。尽管内置术可有效改善梗阻症状,但由于术后置管时间较长,显著增加患者术后感染、肠瘘及出血等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5]。

腹腔镜是微创手术最常用的辅助工具之一,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松解术具有广阔的腔内术野,为术者提供全面的肠梗阻视野,同时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量,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此外,由于腹膜裂口和创面较小,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粘连概率,防止腹内滑液快速蒸发现象,并降低腹腔中感染率[6]。

尽管腹腔镜下松解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进一步结合术前和术中超声检查辅助手术治疗。经超声动态监测患者病情特点及进展,及时发现肠壁变厚、血流信号变少、 肠蠕动变弱等绞窄性肠梗阻征象,准确选择手术时机,为及时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超声可准确判断肠管明显梗阻扩张区域及腹膜与肠粘连紧密部位,有助于穿刺时选择合适部位,降低肠管刺破危险和并发症发生率[7]。

因此,超声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较腹腔镜下松解术具有进一步的提高。本研究观察结果亦表明超声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最佳治疗效果和最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而腹腔镜下松解术和小肠内置导管肠排列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相近,与上述分析基本相符,证实超声联合腹腔镜手术是目前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有效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应用。

注:I:A、B组比较;Ⅱ:B、C组比较;Ⅲ:C、A组比较

注:*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Duron JJ,Montcel du ST,Berger A,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fter operation for adhesive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Am J Surg,2012,195(6):726-734.

[2]Kanno Y,Hirasawa D,Fujita N,et al.Long-tube insertion with the ropeway method facilitated by a guidewire placed by transnasal ultrathin endoscopy for bowel obstruction:a 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Gastrointest Endosc,2009,69(7):1363-1368.

[3]乌吉斯古楞,斯日古楞,高恩其格苏仁.粘连性肠梗阻的导管治疗[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2):69-70.

[4]冯永东,周其林,杨传永,等.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2例临床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0-862.

[5]叶武清.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38例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9):2099-2100.

[6]姜洪利.腹腔镜下松解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110-111.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篇9

【关键词】 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粘连性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102-02

临床上,粘连性肠梗阻症状一种常见性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大多是因为出现腹腔内粘连等而引起[1]。采用手术治疗,则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为此,我院对此次收治的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取得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共研究和治疗的4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收治时间:2012年3月~2013年10月。其中男性为25例,女性为15例;年龄在18~67岁,平均为(45.5±1.0)岁;排除患者存在腹腔感染和绞窄性肠梗阻等症状。分组方法为: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设为对实验组,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同期选择20例仅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指导患者禁食,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情况。给患者采用抗生素等治疗。

对照组:采用肠梗阻导管(日本CREATE MEDIC株式会社,12Fr,注册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04第3770936号)治疗;材料:硅橡胶,长度:3.5m。不透X线。前部分为聚乙烯塑料先导子,分为两囊三腔[2]。其中外管则用于吸引患者胃肠内容物,内管则用于向顶端水囊注水。在内镜引导下常规放置导管。待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后,将导管关闭。

实验组: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导管与对照组相同,生长抑素:采用0.6mg生长抑素(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9187,3.0mg/支)加入到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然后采用微泵进行静脉滴注,持续24h。待患者正常排气和症状明显缓解后,将生长抑素降低为0.3mg,持续使用24h后停止使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腹胀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恢复排气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黄家驯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大便通畅。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且大便通畅。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改善情况 经过此次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 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19/20)与对照组85.0%(17/20)比较(P<0.05)。如表2。

3 讨论

临床上,生长抑素则是一种十分常见性的肽激素,其主要是存在于人体胃粘膜和垂体后叶以及胰岛等处[4]。这种激素具有很多种生物学功能,其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

抑制胃蠕动,抑制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等分泌,抑制胃泌素和胃蛋白酶的释放。生长抑素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内脏血流情况,降低患者门静脉压力和侧支循环血流以及压力,降低患者肝脏血流量。生长抑素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胰腺内外分泌等情况,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酶活性。但是,其对患者的胰腺细胞有较好的保护效果。此外,生长抑素还能够对胰高血糖素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人体的胃肠道吸收以及营养功能有一定的影响。生长抑素能够降低患者发生肠梗阻时消化液的吸收,减少患者消化液聚集而导致的肠管扩张以及缺血性病变情况,加速患者肠壁血循环,降低患者肠粘膜通透性,维护患者黏膜屏障完整性,减少各种毒素的吸收以及细菌入侵情况,促进炎症的消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肠梗阻导管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使用的材料有较多的形式,对于传统型导管来说,其管径较粗且柔韧性差,难以很好的完成插管,进而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而硅橡胶管材质比较好,其管径较细且柔韧性较好,在使用时可以使用金属导丝来辅助。随着纤维内镜技术地快速发展,采用内镜引导置管则大大缩短置管时间。将肠梗阻导管经过患者幽门再到达肠梗阻近端,能够充分地使得患者肠内积气、积液情况得到减压。并且在注入生长抑素之前,能够有效地将过量的消化道积液进行清除,有很好的引流效果。此外,还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肠壁扩张以及水肿情况,缓解患者肠梗阻症状。

经过此次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5.0%(19/20)与对照组85.0%(17/20)比较(P<0.05)。临床上,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龙锦,范建鹏,许元鸿,等.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5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08):864-867.

[2]田国伟,张从雨,郑小超,等.甘露醇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11,15(08):1017-1019.

[3]何思民,巩兰波.生长抑素在治疗肠梗阻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0):79-80.

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护理体会 篇10

粘连性肠梗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袢间相互粘连或粘连带压迫肠管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或运行。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也是腹部手术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上70%~80%粘连性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后所致[1]。我院对33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手术治疗,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2012年收治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3例, 男19例, 女14例;年龄8~68 (45.5±8.0) 岁;所有患者均有腹部手术病史。

1.2 治疗

所有患者均予手术治疗。其中行肠粘连松解术28例, 肠切除5例。

1.3 结果

3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 术后1周内治愈出院21例, 1~2周内治愈出院7例, 2~3周内治愈出院5例。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1) 禁饮食, 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禁食期间注意静脉输液以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准确记录出入量。 (2)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并观察患者有无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脉压差减小、烦躁不安等休克前期症状。了解患者有无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 (3) 应向患者介绍粘连性肠梗阻的相关知识, 并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心理疏导与解释工作, 增强患者信心, 促使患者配合治疗, 使患者可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4) 术前常规备皮、皮试和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查, B型超声, 心电图, 胸腹透视及肝功能、肾功能等。

2.2 术后护理

(1) 术后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同时给予低流量吸氧, 氧流量为2L/min, 及时纠正低氧血症;患者麻醉清醒后4~6h后给予半卧位;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 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如患者病情平稳, 术后24h即可开始床上活动, 12~24h后下床活动。 (2) 术后继续禁食、胃肠减压, 患者肠功能恢复后, 停止胃肠减压, 改为半流质饮食, 进食后患者无呕吐及其他不适, 3d后可进半流质饮食, 10d后进软食。肠切除吻合术后, 患者进食时间应适当推迟。 (3) 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腹部情况有无腹胀等异常, 指导患者活动, 以利肠功能的恢复, 必要时给予新斯的明肌内注射以协助肠蠕动恢复, 防止再次发生肠粘连。禁食期间应给予补液, 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 护理体会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即是为了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 又是在为可能实施的手术做准备。手术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非手术治疗无效及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对于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若术后4~5d, 患者仍未出现肛门排气, 并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则应考虑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 此时, 除应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外, 还应给予合理的全身抗感染治疗, 若患者的病情仍未好转, 应做好手术治疗的准备。

笔者认为, 粘连性肠梗阻重在预防。其预防措施主要有[2]:减少组织缺血、保护肠管, 减轻损伤, 手术结束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去除异物、血块和其他污染物等。术后尽早开始各种适应性的运动, 如主被动的变换体位、尽早下床活动可有效促进肠道的血液循环, 从而增强肠道的蠕动力, 促进肛门尽早排气, 达到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同样,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 术后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外, 给予综合性的护理,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3.1 心理护理

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 患者术前易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的心理, 尤其是再次手术者, 心理和经济负担更加严重, 对手术治疗缺乏信心。因此,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 予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术前护士应对患者作好解释工作, 讲清楚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用典型康复病例鼓励患者, 减少患者的顾虑, 缓解其紧张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应正确对待和理解患者的不安情绪, 据患者的思想、性格、病情等具体情况, 制定出合理护理计划并成功实施, 争取家属及患者的积极配合, 使患者早日康复。

3.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前若患者出现体温骤升、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腹胀加重和肠麻痹, 应立即通知医师采取急诊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是否有渗血、渗液现象, 保持敷料清洁和干燥。对使用腹腔引流管者,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3.3 体位护理

术前患者应卧床休息, 生命体征稳定者可取半卧位。术后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可取半卧位, 以松弛腹肌减轻切口疼痛, 有利于咳嗽、排痰, 同时有利于胃肠减压的引流, 可使腹腔炎性渗物流入盆腔, 缩小感染范围。如患者术后病情稳定, 24h后可嘱患者下床活动, 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3.4 胃肠减压的护理

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如胃管引流不通畅, 可用注射器抽取少量生理盐水冲洗, 或调整胃管插入深度, 以保证有效的胃肠减压, 注意胃液的颜色和性状[3]。

3.5 饮食护理

禁食期间给予胃肠外营养, 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如出现酸中毒, 应给予碱性药物, 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补液的同时据液体丢失量、尿量及血清钾情况进行补钾, 防止发生低血钾致肠麻痹, 但应注意补钾的速度和浓度, 预防静脉炎、注射部位刺痛, 甚至心跳骤停的发生。术后3~4d, 胃肠功能恢复, 可拔除胃管, 进流质食物。

3.6 健康教育

注意饮食卫生, 饮食要有规律, 宜进食高热量的易消化的食物, 不暴饮暴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餐后不宜立即做剧烈运动, 尤其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的活动或劳动。

总之, 对于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患者, 通过术前严密的护理观察, 为患者提供有计划、有目的地个体化优质护理,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有利于手术患者的早期康复, 可有效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减少再次手术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粱文丽.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8) :5120.

[2] 赫怡心, 赫惠心.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5 (10) :164, 166.

上一篇:三联下一篇:通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