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梗阻疾病

2024-09-13

胆管梗阻疾病(共7篇)

胆管梗阻疾病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胆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RCP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定性准确率95.8%。结论①MRCP对胆管梗阻性疾病可以做出简便、快速、安全、可靠的定性、定位诊断;可作为胆系梗阻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胆管梗阻,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胆管梗阻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常有结石、肿瘤、感染等因素引起,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及时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诊断方法有多种:包括PTC、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内镜下逆行胰胆造影术(ERCP)等。MRCP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显示胆胰管系统的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技术。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72例胆管疾病患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表现结合B超、CT、手术病理对照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RCP对胆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1例,女性41例,年龄26~74岁平均46.8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发热,进行性出现黄疸52例,无症状黄疸20例。所有患者均做过B超,CT及MRCP检查。15例行ERCP检查。确诊肝外胆管结石51例,其中6例B超及CT均未发现结石存在,后经MRCP确诊,1例胆总管囊肿,炎性狭窄2例。胰头癌2例,胆管癌13例,壶腹癌3例,上述病例中57例手术治疗。

2结果

手术结果显示:1例炎性狭窄为胆管癌,1例壶腹癌为乳头腺瘤,1例胆管癌为结石。其余均与MRCP结果一致。

3讨论

MRCP是一种新兴的胆胰管观察方法,其成像原理及特点是:利用重T2WI使静止或缓慢流动的液体成高信号,快速流动的液体成低信号,结合脂肪抑制技术,使脂肪及实质器官也呈低信号,通过多维的重建,能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观察图像[1]。MRCP作为无创伤,无放射线辐射的检查手段,不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且能同时观察胆道梗阻的远端及近端,同时MRCP展示的胰胆管形态和组织结构为活体自然状态的表现,无注射对比剂压力的影响,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

MRCP、超声、CT、PTC、ERCP等在胆道疾病应用特点: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诊断设备的改进,胆管系统疾病的影像影像诊断方法有多种,包括PTC、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内镜下逆行胰胆造影术(ERCP)等。A.超声图像清晰,定位较准确,且可测量胆管的管径,价格低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广大基层医院,有报道其特异性达90%,但敏感性92%[3]。因此可做为基本的常规诊断手段,但因受肠腔气体,液体的干扰对胆管下段及肝外病变很难做出正确诊断。本组准确率88%(45/51)。B.CT对肝胆管占位性病变其精确度和确诊率明显优于超声检查,但由于其只能进行轴位扫描,虽能显示胆胰管的扩张,但不能显示胰胆系结构,同时影响CT图像质量的变量较多,如病变较小或阴性结石等。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或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二者均为侵袭性检查。二者能使肝内外胆管清晰显示,定位、定性准确性较高。后者还能行组织活检和刷片行病理细胞学检查,还可以支架置入及取石等手术。不足之处是当胆道完全梗阻时,只能显示梗阻以下胆道,对手术有治疗参考价值的病变段范围难以显示,并有发生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出血、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患者较为痛苦,要求操作者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基层医院很难开展。D.、MRCP胰胆造影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的检查手段,无需任何口服和静脉造影剂,也不受电离副射的影响,可用于所有病人,可获得胰胆系统的直接图像。有学者报道,MRCP对胆管扩张检查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敏感性,有报道表明,敏感性为70%~100%,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敏感性优于超声波和CT[4]。该技术能提供胆胰管系直观解剖的影像,其诊断价值已得到肯定。有学者认为MRCP可显示胆管系统的整体观和连续性,从而准确显示梗阻部位、范围,断端形态,又同时显示近端胆管扩张程度及近端非扩张胆管,结合常规MRI能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所提供的形态信息达到了有创ERCP和PTC信息总和,是CT、B超无法比拟的[5]。但本组资料显示MRCP对良、恶性胆管阻塞或狭窄的鉴别有时不易明确,虽漏诊少,但误诊较高。本组有1例胆管癌患者误诊为胆管炎症,可能为人为因素所致,一般来说胆管炎性狭窄MRCP表现为漏斗状或锥形逐渐狭窄,但肝外胆管癌也有类似表现。另有报导MRCP对胆管梗阻定位诊断准确度为85%~100%,定性诊断准确度在64%~98%之间[6]。本组定性准确度95.8%、定位准确度100%,可见其对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几乎可替代ERCP检查,但不能代替ERCP的治疗作用。不足之处:由于其水成像的原理,对细小的结石容易受胆汁的影响而误诊,同时腹水患者检查结果不理想。

综上所述,MRCP具有对操作者要求不高,无创伤,无需注射造影剂,检查时无痛苦,无放射性损害,显示范围广,定性、定位准确率高等特点,因此对胆胰管的观察可首选MRCP,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Schwartz LH,Lefkowitz RA,Panicek DM,et al.Breath-hold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malignantpancreaticobiliary obstruction[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3,27:307-314。

[2]孙松,张到春,等.MRCP和E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价值的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6):731-732.

[3]范亦辉,吕传国,顾伟.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胆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6):789.

[4]吴毓麟,杨连生,等.ERCP与MRCP对胆胰疾病诊断的比较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19-21.

[5]吴梅,郭启勇,等.MRCP诊断胆胰疾病的价值评价及ROC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6):334.

[6]Lee MC,Lee HJ,kim MH,et al.Extrahepatic biliary dis-ease:3D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compared with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J].Radiology,1997,202:663-669.

胆管梗阻疾病 篇2

关键词:胆汁淤积,体层摄影术,三维重组,影像学诊断

胆道梗阻是由于胆管腔狭窄或阻塞所致的胆汁,通过障碍。临床上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胆汁代谢障碍综合征,影像学检查的目的主要通过观察胆管扩张的形态和程度、梗阻部位、梗阻末端的胆管形态和有无肿瘤转移征象的分析。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的应用,其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价值明显提高[1,2,3]。笔者利用CT三维重组技术对114例胆管梗阻疾病原始图象进行后处理,探讨CT三维重组技术对胆管梗阻疾病诊断价值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丰富准确信息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4例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术和B超提供胆管梗阻患者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其中男性68例,女性46例,年龄在19~77岁,平均年龄48岁,114例中胆管结石60例,胆管癌15例(9例位于肝门区,6例位于胆管胰上段及胰段),胰头癌11例,壶腹癌9例,3例十二指肠乳头瘤,胰腺炎3例,胆囊癌6例,胆管炎性狭窄6例,主要症状为无疼性黄疸,肝区疼痛,发热,黄疸指数升高或肝功能异常。

1.2 扫描方法

使用美国GE-brightspeed型16层螺旋CT扫描机,工作站ADWW4.4版本,患者空腹8~12h后,检查前30min服温开水或1%~1.5%泛影葡胺500mL水充盈肠道,检查前再口服300~500mL以充盈胃,先行平扫,从隔顶到肾下级,然后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入100mL、3%碘海醇进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20~25s,胰腺期35~40s,门脉期60~75s,流速3L/s,扫描层厚5mm螺距1.375∶1,管球转速360、0.8s,管电压230ms。

1.3 图像处理技术

将各期轴面原始图像重建0.625mm薄层图像,传至工作站(ADC WINOW4.4)使用VR软件进行MPR,CPR,min IP成像并调节CT阀值,以佳值显示胆管、胰管病变。

1.4 胆管扩张分级

根据Guibud等分类法将胆管扩张分为轻、中、重度。(1)胆总管直径0.7~1.0cm及肝内胆管扩张0.5cm为轻度扩张;(2)胆总管1.0~1.3cm肝内胆管>0.5~0.9cm为中度扩张;(3)胆总管>1.4cm肝内胆管>0.9cm以上为重度扩张。临床上将胆管梗阻的部位分为四段:肝门段,即左、右肝管和肝总管段;胰上段,进入胰腺之前的胆总管段;胰腺段,穿过胰腺组织的胆总管段;壶腹段,胰腺段以下的胆总管段[4]。一般认为扩张的胆管呈枯树枝或残根状多为良性病变,胆管扩张较轻。而软藤状中、重度扩张多为恶性肿瘤所致。

2 结果

本组114例三维重组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胆管扩张程度和形态、梗阻部位、梗阻末端的胆管形态和有无肿瘤的转移、周围大血管比邻关系,定位准确率为100%,胆管梗阻在肝门段为25例,胰上段为35例,胰腺段为30例,壶腹段为18例,肝内胆管扩张102例,肝外胆管为114例,胰腺管扩张29例,胆囊肿大为32例,轻度扩张为20例,中、重度扩张为94例。定性诊断;对114例胆管梗阻中106例做出正确诊断,其中51例为恶性,良性57例,定性准确率为93%,肝外胆管结石为28例,肝内结石为32例,MPR、CPR,图像显示肝管内稍高密或等密度圆形或椭圆形密度灶,周边以低密度胆汁影,近端胆管轻-中度扩张(图1),胆管癌示梗阻部位见软组织密度灶呈软藤状、伪足状或胆管壁环状增厚,近端胆管中-重度扩张,胆管末端突然狭和截断(图2);胰头癌见胰头增大或强化不明显的肿块,胆管被浸润狭窄,近端胆管及主胰腺管扩张(图3);壶腹癌min IP图像显示肿块向近端胆管内突入,胆管中重度扩张(图4);胆管下段炎性狭窄2例,全程胆管壁增厚、毛糙4例,胆管均轻度狭窄,管径逐渐变细(图5)。6例误诊(2例十二指肠乳头状瘤误诊为壶腹癌,2例胆管癌误诊为胰头癌1例炎性狭窄误诊为壶腹癌,1例小结石误诊为肿瘤)。

3 讨论

3.1

MRP图像属于二维显示的后处理技术,是应用最广泛最简单和耗时最少的后处理技术,是指在容积扫描所得组织结构内,可任意取得冠状、矢状或任意角度和方向的影像,成像平面可以多方向调整成像厚度任意可调,多平面重组可以弥补常规横断面显示不足,从多方向多角度限制多角度显示立体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对胆管梗阻病变及近端扩张的胆管可以全面观察梗阻末端形态,特别对胆管梗阻病变形态、大小、密度显示准确度高,失真率小,病变定位更精确。

CPR:CPR图像属于二维显示的后处理技术,是对所采集三维空间数据进行二维方向的摄取,但曲面重组所截取的层面不是局限在固定的平面而是根据感兴趣解剖结构的具体走形不断变换层面方向,画出层面方向曲线而后将所画曲面内的像素显示于一幅平面图像内,从而获得该曲面的二维图像,主要显示血管、胆道等细长而走形不规则结构的全景显示。我们用16层螺旋CT机,原始图像层厚可达0.625mm,重组后CPR图像具有近似各向同性的特点[3],CPR除全面显示胆胰管图像外并同时清楚显示胆管腔内、外病变,病变累及胆管壁的程度,以及近端胆管扩张程度的测量,特别胆管炎所造成全胆管壁增厚程度明确诊断。

Min IP:Min IP图像是沿一定方向将一定厚度容积数据内的最小密度体素投影于一个平面重组为一幅二维图像技术。最小密度投影显示低密度结构如充气的结肠或气道等。显示扩张的胆管,利用低密度胆道显示高密度的充盈缺损。

3.2

扫描技术参数选择:3DCT图像质量受切面厚度、重叠间隔、螺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MPR图像由于每层仅能显示一个较薄的层面显示复杂的立体结构时相时繁琐并且并且对观察的空间位置的判断较高要求。CPR图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操作者点击画线的一定影响,不恰当的轨迹可能导致血管的假性狭窄和重要病变的漏诊[4]。选择基础面接近胆管长轴平面画线获得图像失真率小。Min IP图像对低密度肝管显示清晰,对病变周围组织结构分辨率低,重组技术(CPR、MPR、min IP)相互补充,联合应用。大大提高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能力。

3.3 三维重组在临床应用价值

3.3.1 胆管癌表现恶性胆管梗阻即扩张的胆管成呈狭窄或中断,胆管癌于梗阻面可见胆管壁局限环形增厚或偏环形增厚和腔内结节影,CT三维重组可以清晰直观显示胆管全貌、梗阻部位、病变的形态浸及范围以扩张胆管程度,肝门部胆管癌三维重组显示肝左右胆管相通情况,为手术或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丰富信息,在肝外胆管梗阻、梗阻部位以上的胆管扩张,MRP、CPR可准确判断梗阻部位,客观显示胆管解剖对壶腹部周围癌显示侵犯胆管壁、胰头及其周围大血管的情况。三维重组(MPR、CPR、MINIP)联合应用定位准确,清楚显示病变形态、基底情况与真实解剖结构相关性还好,图像任意旋转整体观察二维CT无法看到肿瘤整体观、临近周围脏器及其空间位置关系,直观全面了解胆管癌浸润程度范围及周边脏器受累情况,易被临床医师所理解,对胰头浸及胆管除胰头肿块以及胰腺体尾萎缩,胰管扩张程度来鉴别。本组病例有1例胆管癌误诊为胰头癌。根据病变强化程度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3.3.2 壶腹癌与十二指肠乳头状瘤很难鉴别,需要在十二指肠充盈清水及稀碘水的情况下,十二指肠乳头肥大向胆管内突入,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相邻胆管壁无明显增厚。上段胆管扩张轻-中度,本组病例中2例误诊为壶腹癌。

3.3.3 肝总管结石分为高密度(CT值>25HU)、等密度(CT值0~25HU)、低密度(CT值≤0HU)三种类型,高密度结石CT平扫容易显示,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圆形、多边形或泥沙状的高密度灶,等、低密度灶在强化CT扫描显示无强化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管梗阻表现扩张胆管形态均匀,肝内外胆管呈杯口状,肝内胆管结石不规则条状充盈缺埙,对高密度、等密度体积≥3mm三维重组图像定位为100%。对体积≤3mm、或等低特别见壶腹部结石难于壶腹癌鉴别,结石无强化,而肿瘤明显强化并向胆管内突入。

3.3.4 胆管壁正常<3mm,当胆管壁>3mm时CPR图像可清晰显示胆总管渐进性狭窄,壁增厚毛糙,胆总管全程无中断呈不全梗阻优于MRCP图像。

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CT三维重组图像清晰显示胆管全貌并同时显示胆管腔内外病变、梗阻病因形态、大小,梗阻末端形态,胆管扩张程度。在胆管梗阻疾病的定位定性中显示优势,为临床医师术前判断肿瘤病变切除,模拟手术途径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三维成像技术不断进步及图像分辨率提高三维重组图像诊断中治疗发挥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跃虎,殷信道,顾建平,等..多层螺旋CT阴性法胰胆管成像与MRCP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的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10):741-744.

[2]许相峰,张增利,宋宏伟,等.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在评价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12):685-688.

[3]周康荣.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4-259.

胆管梗阻疾病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海省交通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分析证实的92例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男58,女34例,年龄61~76岁,平均(68.75±4.83)岁。其中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42例,临床主要表现:右上腹疼痛72例、黄疸33例、高热19例、乏力21例、消瘦22例、纳差32例,恶心呕吐1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场MRCP技术与常规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 2仪器与方法

1.2.1高场MRCP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3.0 T超导MRI,选用8通道相振式体部线圈,同时选择呼吸门控、脂肪抑制及并行采集技术。所有受检患者检查前8 h内禁饮、禁食,检查前去除体内外所有磁感应物,应用腹带加压限制腹式呼吸以减少运动伪影,并进行呼吸训练。

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常规MRI FSE序列T1WI与T2WI轴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脂肪抑制序列。常规横断位T2WIfs成像,TR: 7500 ms,TE: 74. 1 ms,层厚7 mm,以肝门水平横断位为定位像进行MRCP成像, TR: 3200 ms,TE: 750 ms,层厚1. 8 mm,视野( FOV) 36 cm × 36 cm,矩阵: 320 × 320,采集原始数据传至GE ADW 4. 0工作站,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 MIP) 、多平面重建( MPR) 和3D重建。

1.2.2腹部超声检查

采用美国GE Voluson E8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MHz,所有患者空腹>8 h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胆系梗阻部位、梗阻部位回声情况。

1.3图像分析及判断标准

所有患者MRCP与超声诊断均由经验丰富的2名放射科与超声科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诊断医师做出,出现意见不一致或诊断困难时,由全科会诊得出诊断结果。

本研究将胆管分为4段: 肝门段、胆总管上段、中段及下段,胆管扩张标准[3]: 轻度或无扩张: 胆总管直径< 10 mm; 中度扩张: 胆总管直径10 ~ 12 mm; 重度扩张: 胆总管直径≥13 mm。

1.4观察指标

(1)与手术结果对照观察MRCP与超声对胆道梗阻定位的准确性;(2)与术后病理对照观察MRCP与超声对导致胆道梗阻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3)观察良、恶性胆管病变在MRCP上的表现。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MRCP与超声对胆道梗阻定位准确性比较

MRCP胆道梗阻定位准确率为98. 91% ,显著高于超声定位的85. 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 43,P < 0. 05) ,见表1。

注: 与超声比较,*P < 0. 05

2. 2 MRCP与超声诊断胆道梗阻恶性病变的灵敏度、 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

MRCP诊断胆道梗阻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 23% , 94. 00% 、94. 57% 、93. 02% 、95. 92% ,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的83. 33% 、84. 00% 、83. 69% 、81. 40% 、85. 7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5) ,见表2。

2. 3良性与恶性胆道梗阻性病变MRCP表现

2.3.1良性病变

胆系结石45例,胆管炎性狭窄5例;其中胆总管无扩张5例,轻度扩张7例,中度扩张14例,重度扩张24例;其中22例胆管内较大结石,表现为梗阻端呈“杯口样”改变,梗阻近端呈重度扩张;23例胆管内较小结石,表现为胆总管内低信号充盈缺损,并周围胆汁高信号包绕,梗阻近端胆管轻、中、重度不等扩张;4例患者示胆管内小结石低信号,无胆管扩张;1例患者结石微小,被周围胆汁高信号掩盖。5例胆管炎性狭窄患者,3例表现为胆管节段性环形狭窄,胆管信号粗细不均,呈“串珠样”改变,2例患者表现为胆总管末端“鼠尾状”狭窄。

2.3.2恶性病变

包括胆管癌22例,壶腹癌7例,胰头癌13例;其中胆总管中度扩张18例,重度扩张24例;23例患者胰管无扩张,19例患者胰管明显扩张。胆管癌表现为:胆管局限性充盈缺损8例,偏心性狭窄6例,“鸟嘴样”狭窄3例,突然截断5例,均示梗阻近端胆管中、重度扩张,均未见胰管扩张;7例壶腹癌患者均表现为胆总管末端突然截断,肝内外胆管均扩张,6例患者胰管扩张,未见胰、胆管分离;1例胰管未见扩张;13例胰头癌患者均表现为胆总管下段(或末端)突然截断,胰管显著扩张,胰、胆管分离。

3讨论

胆道梗阻性疾病是老年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主要以进行性黄疸、上腹部疼痛为主,部分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对应激反应的敏感度下降,腹痛症状可不明显,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相对隐匿,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影响。准确的定位与定性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尤其是需手术治疗的患者。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多排螺旋CT ( MSCT)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与MRCP[4],由于超声受分辨率、肠道气体及二维显示范围相对有限等因素影响,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5],多排螺旋CT具有一定辐射危害,ERCP检查具有创伤性,其应用均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随着高场MR的问世与广泛应用,MRCP作为一种新型的胆系疾病诊断方法开始应用于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6]。

MRCP是利用重T2加权序列扫描显示具有超长T2弛豫时间组织结构的一种新型MR技术,胆管与胰管内的液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T2弛豫时间显著长于肝脏、脾脏和胰腺等组织,采用重T2WI序列扫描, 胆汁呈长T2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与流速较快的血液,T2WI序列呈低信号或无信号[7],运用MIP、MPR和3D重建,可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肝内、外胆管及胰管走行、扩张及充盈情况,它可显示整个胆系的整体观与连续性,从而可准确显示梗阻病变部位、范围、形态, 又能够同时显示近端胆管的扩张程度与远端非扩张胆管的形态与充盈情况,其所提供的影像学信息达到了ERCP与MSCT信息的总和,是超声检查无法比拟的[8]。国内外统计数据报道MRCP定位准确率为91% ~ 100% ,定性准确率为64% ~ 85% ,与常规MRI结合的检查,定性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4%[9-10]。本研究证实MRCP胆道梗阻定位准确率为98. 91% ,显著高于超声定位的85. 87% ,其鉴别诊断胆道梗阻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 23% 、94. 00% 、94. 57% 、93. 02% 、 95. 92% ,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的83. 33% 、84. 00% 、 83. 69% 、81. 40% 、85. 71% ,与文献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充分证实MRCP在胆道梗阻性病变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对老年胆道梗阻良恶性病变MRCP表现分析发现,良性与恶性病变MRCP存在一些典型的征象差异,良性病变以胆囊结石、胆管炎为主,胆囊结石通常可见圆形、类圆形低信号充盈缺损,可作为典型鉴别诊断依据,较小结石周围有胆汁高信号包绕,同时良性病变除较大结石完全嵌顿于胆管内外,多为不完全性梗阻,近端胆管以“杯口样”扩张多见,且肝外胆管扩张较肝内胆管多且显著[11]。但是泥沙样结石及< 3 mm的微小结石易被周围胆汁高信号掩盖,而导致MRCP显像不能,本研究漏诊1例,术后证实为泥沙样结石。同时胆管较大结石合并胆管炎时,尤其是结石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管扩张时,难以与肿瘤鉴别[12]。 胆管炎性狭窄MRCP成像以节段性狭窄与“串珠样” 改变为常见表现,通常以轻中度胆管梗阻为主,但缺乏一定特异性,属于与恶性病变鉴别的重点,本研究有2例胆管源性狭窄误诊为恶性病变。胆管恶性病变导致的梗阻多以完全梗阻为主,梗阻近端胆管呈中、重度扩张,肝内外胆管均显著扩张,一般情况下,胆总管癌多表现胆管突然性截断、偏心性充盈缺损或狭窄,而胰管扩张罕见[13-14]; 壶腹癌多表现为胆管、胰管扩张,呈 “双管征”,且呈聚拢趋势; 胰头癌亦可引起“双管征”, 但双管间距加大、呈分离趋势,胆总管呈锥形狭窄/截断,伴胰管全程扩张或末端截断[15]。本组中2例早期胆管癌患者误诊为胆管炎性狭窄,说明胆管癌早期MRCP表现与胆管炎性狭窄缺乏特异性。

综上所述,MRCP在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定位、 定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可靠依据,但需注意MRCP对早期胆管癌与胆管炎性狭窄鉴别无特异性,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方式辅助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高场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技术在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92例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超声与高场MRCP影像学资料,其中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42例,比较高场MRCP与超声梗阻定位的准确性,及2种检查方法鉴别诊断老年胆道梗阻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1)高场MRCP胆道梗阻定位准确率为98.91%,显著高于超声定位的85.87%(χ2=16.43,P<0.05);(2)MRCP诊断胆道梗阻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3%、94.00%、94.57%、93.02%、95.92%,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的83.33%、84.00%、83.69%、81.40%、85.71%(P均<0.05);(3)良性病变胆管以轻中度扩张、不完全阻塞多见,恶性病变胆管以重度扩张、完全阻塞多见。结论 高场MRCP技术在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定位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且对胆系良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胆管梗阻疾病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2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 男25例, 女21例;年龄51岁~79岁, 平均年龄 (65.21± 9.35) 岁;梗阻部位:十二指肠乳头部4例, 肝门部11例, 胆总管中上段31例;梗阻原因:胰头癌9例, 肝门部肝癌12例, 胆管癌22例, 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观察组46例, 男24例, 女22例; 年龄50岁~80岁, 平均年龄 (64.98±9.05) 岁;梗阻部位:十二指肠乳头部3例, 肝门部12例, 胆总管中上段31例;梗阻原因:胰头癌10例, 肝门部肝癌11例, 胆管癌23例, 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 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治疗, 采用TJF-240型十二指肠镜, 实施选择性十二指肠乳头插管造影, 导丝穿过梗阻段后将造影剂注入, 对导管狭窄严重者实施胆管扩张, 并将胆管支架置入, 退出支架输送器。观察组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治疗, 穿刺点为右腋中线第8或9肋间, 针尖向第11胸椎下缘至椎体右缘2 cm处停针并拔除, 将造影剂注入, 待胆管显影后停止退针。选择合理的肝内胆管进行穿刺, 将导丝置入, 通过狭窄段采用超滑导丝跟进导管后将超硬交换导丝导入, 定位标记后将支架释放。将7F胆管支架经导丝送入至胆管狭窄处, 逐渐注入造影剂。针对胆总管梗阻患者及右肝管或肝门部左肝管梗阻实施单支架置放法, 针对右肝管及左肝管同时梗阻者实施双支架置入法。术后常规置管引流, 并定期清洗引流管。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置管情况、术后并发症、医疗费用、支架通畅时间及2周胆红素下降情况, 术后随访1年, 观察2组随访期死亡情况及存活期。

1.4统计学方法以±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存活期为 (7.24±5.43) 个月, 支架通畅时间为 (194.26±45.87) d, 2周胆红素下降率为71.74%;观察组存活期为 (8.39±5.44) 个月, 支架通畅时间为 (198.28±46.92) d, 2周胆红素下降率为91.30%;2组存活期及支架通畅时间比较, 无明显差异 (t=1.037, P>0.05) ;观察组2周胆红素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χ2=4.216, P<0.05) 。 2组置管总有效率、支架阻塞率及随访期病死率相比, 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2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对照组置管成功40例 (86.96%) , 观察组置管成功45例 (97.83%) ,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χ2=8.408, P<0.05) 。

2.3 2组并发症及医疗费用比较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出血4例, 急性胰腺炎3例, 急性胆管炎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医疗费用为 (18 570.98±1 365.55) 元;观察组发生胆管感染1例, 胆管出血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35%, 医疗费用为 (14 020.36±1 265.87) 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χ2=4.039, t=16.575, P<0.05) 。

3讨论

恶性胆管梗阻是一种胆管外科常见疾病, 患者临床症状为阻塞性黄疸、食欲减低、腹痛等, 若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 可造成肝功能减退、肾功能衰竭、胃肠道出血等, 并导致严重感染发生, 甚至出现死亡[2]。随着医疗技术及介入器械的迅速发展, 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技术凭借其创伤小、安全性高、可重复性操作等优势, 得到临床高度重视。相关文献报道[3], 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可促进患者狭窄闭塞的胆管复通, 提高肝肠循环能力, 其近期治疗效果与外科姑息性手术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2周胆红素下降率、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治疗的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与张汉洋[4]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治疗具有较高的置管成功率, 且退黄效果更明显, 可减轻患者痛苦, 改善生活质量。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降低手术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医疗费用, 缓解患者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 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具有创伤小、疗效高等优势, 可有效提高支架置入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2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46例, 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治疗;观察组46例, 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置管总有效率、支架阻塞率及随访期病死率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2周胆红素下降率、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具有创伤小、疗效高等优势, 可有效提高支架置入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恶性胆管梗阻,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武中林, 单保恩, 李顺宗, 等.高位恶性胆道梗阻胆道双支架植入的疗效[J].肿瘤防治研究, 2015, 42 (5) :498-501.

[2]李明武, 武文彬, 殷占新, 等.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单、双侧引流的荟萃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5, 23 (2) :118-123.

[3]武中林, 刘玉芝, 刘亮, 等.超声引导联合右侧单通道胆道双支架植入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5, 24 (3) :264-265.

胆管梗阻疾病 篇5

关键词:内镜,ERCP,AOSC,护理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各种原因引起胆管梗阻后继发胆管化脓性感染,起病急,多为临床重症。[1]若不能解除梗阻,病情可迅速发展,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得当的治疗与护理显得十分重要。我院自2004年6月~2008年3月共收治60例AOSC患者均采用内镜介入方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胆总管结石患者6 0例,男3 5例,女2 5例;年龄(21~89)岁,平均55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并伴有黄疸、畏寒、发热。60例中有50例经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发现病因为胆总管结石,10例病因为胆总管末端狭窄。

1.2 治疗方法

首先行ERCP了解胆管梗阻原因、部位及胆管扩张程度等情况,50例结石病人全部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乳头切开长度示结石大小及纵行带宽窄而定。10例胆总管末端炎性狭窄病人行狭窄段扩张。所有病例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循导丝置入鼻胆管,鼻胆管上端超过结石梗阻部位,外端连接负压吸引器以增加引流效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做好入院评估,术前常规检查,如心电、凝血酶原时间、血糖、胸片、血淀粉酶、腹部CT等,以便发现各种潜在的重大疾病,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嘱患者术前禁食、禁水8小时,穿着不宜太厚,去除义齿及金属饰品;询问有无碘过敏史,术前常规做碘过敏试验,备好吸氧设备,急救药品;询问患者如无青光眼,前列腺炎(男性)等疾病可在术前肌注山莨菪碱10mg、安定(5~10)mg,以减少肠蠕动,松弛乳头括约肌,以提高插管成功率。术前10分钟口服10ml利多卡因胶浆等表面麻醉剂,以润滑食管及消泡的作用。同时介绍治疗成功的同种病例,强调内镜微创手术的优势,相对于开腹手术,ERCP操作属于微创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和恢复快等优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并回答病人的提问,消除或减轻其恐惧和焦虑,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2 术中护理

医护密切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嘱患者俯卧或左侧卧于DSA-X光机或数字胃肠机上,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随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旦发现心电异常和/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0%,立即终止手术,及时抢救,手术时间控制(10~15)分钟,同时完善手术记录。配合医生行ERCP、EST碎石及取石、ENBD,动作轻柔、敏捷,与医生保持思路和速度一致,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在体外对配件进行检测,防止使用已经损坏的配件而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治疗失败。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腹痛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的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突发性腹痛、腹胀、高热、便血,血、尿淀粉酶升高等,应及时报告医生。

2.3.2 引流管护理

对留置鼻胆引流管的患者应妥善固定引流管。鼻胆(胰)管应采用双固定法,妥善固定于颌部,做好标记,并经常检查;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因引流管刺激咽喉部而引起剧烈呕吐或脱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有效引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作好记录。

2.3.3 饮食护理

暂时禁食,淀粉酶正常和排气后可进低脂半流质饮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口干时予棉签湿润口腔或用温开水漱口;能进食后宜选用高营养、低脂、低蛋白、易消化、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大量维生素食物、多饮水、多喝米汤、藕粉、豆浆等食物,以降低胆汁粘稠度,利于胆汁分泌和排泄。

3 结果

本组内镜治疗手术成功率97%,术后体温恢复正常为(1~2)天,最短4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治愈率97%,平均术后(8~10)天出院,无1例并发症或死亡。

4 讨论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是由于胆管结石、狭窄等原因所致的急性胆道梗阻和化脓性炎症。外科治疗原则是胆道减压,解除梗阻,充分引流。在严重感染状态下,机体对手术耐受性较差,急诊手术风险大,在全身和局部恶劣条件下,不允许详细探查和处理肝胆管病变,常需再次急症手术或择期手术解决[2]。相对于开腹手术,ERCP操作对生理干扰小,一旦ERCP及ENBD引流成功,引流效果好,见效快。内镜治疗虽是抢救AOSC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效果可靠,痛苦小,费用低,可完全取代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但操作不慎,护理不到位,可发生各类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据国外报道ERCP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78%~3.0%,死亡率为0%~2%[3,4,5,6],国内报道为1.19%~2.11%,死亡率为0.13%~0.18%[7,8]。熟练的操作技术和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患者经不同术式ERCP治疗,同步实施全程护理,加强专科培训和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预见潜在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使手术成功率达97%,治愈率97%,平均术后(3~5)天出院,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内镜治疗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很多,除要求操作者具有娴熟的技术、术前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外,还要求术后做好鼻胆管引流的护理,使其有效引流并防止经引流管逆行感染;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发热、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注意可能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卫东,姚礼庆,周平红,等.胆总管结石继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急诊内镜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2001;7(2) :47~48

[2] 马进,李智涛.重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l临床特点[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10(2) :89~90

[3] 窦科峰,段志泉.第三十五届世界外科学术会议普外内容简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60

[4] sharma B C,Agarwal D K,Baijal S S,et al.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acute calculous cholang it is[J].Gastroenterol Hepatol,1997;12(12) :874

[5] 杨廷旭,张正坤,李雪琴,等.急诊内镜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35例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9) :563

[6] 王曙光,韩本立,王敖川.重症急性胆管炎并发多系统器官衰竭119例防治体会[J].实用外科杂志,1992;6(12) :314

[7] 上海市内镜协作组.消化道内窥镜操作引起的并发症[J].中华消化杂志,1983;3(2) :668

胆管梗阻疾病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梗阻性黄疸病人施行了鼻胆管引流术, 男15例, 女8例;年龄35岁~74岁, 平均56岁;均有腹痛、腹胀、黄疸;15例伴有发热, 体温最高达39℃;胆道结石19例, 壶腹部肿瘤2例, 胆管癌2例。

1.2 方法

将十二指肠镜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降部, 找到十二指肠乳头开口, 将造影导管经活检口插入胆总管, 用38%泛影葡胺进行造影。根据梗阻部位将前端有2个或3个侧孔、直径2mm的塑料导管插入胆总管内10 cm~15 cm, 另一端自鼻孔引出, 固定于面颊部, 接上负压引流器进行引流, 术后配合抗生素的应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鼻胆管引流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病人和家属对该治疗方法不了解, 对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产生疑虑和担忧, 担心治疗失败后会加重病情, 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情绪, 针对病人的心理反应在术前向病人及家属耐心细致的解释, 介绍鼻胆管引流术目的、方法, 详细交代操作中需配合的事项, 告知鼻胆管引流术属较先进的技术, 对病人的损伤轻, 能迅速缓解病情, 逐步改善中毒症状, 减轻黄疸。通过术前护理, 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使之能够主动配合医生的操作, 从而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节省操作时间, 减轻病人的痛苦。

2.1.2 术前准备

嘱病人禁食6 h, 行碘过敏试验, 术前10 min肌肉注射山莨菪碱0.3 mg、地西泮10 mg、哌替啶50 mg~100mg, 以抑制胃肠蠕动, 松弛Oddi氏括约肌及镇静、解痉、镇痛。咽部含0.2 g胃镜润滑胶浆3 min~5 min后慢慢吞服, 胃镜润滑胶浆既可局部麻醉咽喉部, 也可消除胃内气泡。术前采用静脉留置针在右手建立静脉通道, 便于术中操作、用药及观察。2.2术中护理协助病人取俯卧位, 取下义牙, 咬住牙垫, 口腔内分泌物让其自然流出, 以防误吸。手术过程中应常规进行心电监护, 同时观察病人意识、面色、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发现异常应及时中止操作并进行抢救[1]。

2.3 术后护理

2.3.1 引流管护理

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极为重要。鼻胆管引流术后将鼻胆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并经常检查, 保持鼻胆管通畅及有效引流。接好负压引流器, 我们采用临床使用的胃肠负压引流器连接鼻胆管引流, 要特别注意连接处是否衔接密实, 否则容易出现漏气影响引流效果。嘱病人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在病人活动及睡觉时, 保护好导管, 以防导管意外脱出。并告知病人家属要及时调整引流袋位置, 站立时置于腰部以下, 卧倒时置于床面以下, 即鼻胆管末端要低于肝胆管口以利于胆汁引流[2]。

2.3.2 病情观察

术后注意观察病人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动态变化, 并认真记录。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3.3 胆汁引流的观察

注重观察胆汁引流情况, 包括胆汁颜色、性状、数量, 记录24 h引流量。如胆汁较黏稠可每日用生理盐水或遵医嘱用敏感抗生素加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鼻胆管2次, 既可防止胆泥堵塞鼻胆管, 又可控制胆道感染的发展。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要轻柔, 压力不宜过大, 速度不宜过快, 每次冲洗或注入前应先抽出等量胆汁, 每次注入液体量不超过20mL, 以免升高胆管内压力, 加重感染[1]。一般不用庆大霉素冲洗, 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用庆大霉素冲洗易产生絮状物。认为产生絮状物的原因是因庆大霉素是酸性, 而胆汁是碱性, 二者混合易发生反应, 使胆汁变混浊且有絮状物生成。如胆汁清, 每日引流量在300 mL以上, 无感染征象者可暂时不必冲洗[3]。

2.3.4 饮食指导

术后禁食24 h,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24 h后腹痛减轻, 腹部体征基本消失, 检查外周血常规有所改善, 术后2 h及次日晨血淀粉酶正常, 可进低脂流质饮食, 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易消化、易吸收、营养丰富的饮食。为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及时给予补液和抗感染治疗, 定期查血生化。术后病人常有咽喉部异物感、恶心, 担心导管脱出, 十分紧张, 不敢进食, 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消除其恐惧心理, 鼓励病人正常进食及适当活动。

2.3.5 口腔护理

置管期间应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感染, 每日口腔护理2次。告知病人置管后可能有不适感, 会逐渐适应, 频繁少量饮水以保持口腔咽喉湿润。本组6例病人咽喉不适明显, 给予西瓜霜含片、雾化吸入及嘱多饮水, 咽喉不适逐渐消失。

2.3.6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发热、腹痛等, 常规予以抗生素, 并监测血、尿淀粉酶。若病人出现体温升高, 腹痛并伴有恶心呕吐, 应警惕胰腺炎的发生。本组5例病人出现上述症状, 查血、尿淀粉酶均升高, 并发急性胰腺炎, 予以禁食禁水、胃肠减压, 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等治疗, 2 d后病情好转。

3 结果

本组病人每日胆汁引流量在400 mL~1 000 mL, 第2天起黄疸逐渐减轻, 4 d~5 d后基本消除,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腹痛、腹胀、食欲缺乏等症状好转。23例病人中无鼻胆管脱出, 无因操作不当加重感染,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5例病人术后血淀粉酶增高, 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除。

4 小结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是治疗梗阻性黄疸、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观察直观, 加强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国铭.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19.

[2]梁华红.经内镜行鼻胆管引流术治疗胆胰疾病的护理体会[J].微创医学, 2008, 3 (1) :73-74.

胆管梗阻疾病 篇7

关键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临床常见的胆道感染疾病之一, 其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 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88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临床资料, 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88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48例, 女40例;年龄30~73岁, 平均年龄49.5岁;胆总管结石22例, 胆总管囊肿并感染10例, 硬化性胆管炎8例, 胆总管蛔虫梗阻11例, 肝内外胆管结石37例;行1次手术者37例, 行2次手术者27例, 3次及以上24例。

1.2 方法

88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寒战高热、上浮疼痛及黄疸, 体温>39℃者52例, 伴有精神病症状11例, 合并休克25例。对88例患者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1], 检查结果显示, 47例白细胞计数>20×109/L, 伴有核左移;行胆汁培养, 其中24例大肠埃希菌感染, 19例铜绿假孢菌感染, 22例变形杆菌感染, 10例克雷伯菌感染, 1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对88例患者给予抗感染、抗休克、补液治疗, 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88例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 其中, 40例为胆囊切除胆道减压引流术, 38例胆道检验引流术, 5例胆囊造瘘, 5例左肝外叶切除。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 88例患者中, 8例 (9.1%) 术后切口感染, 4例 (4.5%) 胆总管结石残留, 1例胆汁漏 (1.1%) , 5例 (5.7%) 多器官功能衰竭, 4例 (4.5%) 死亡, 死亡原因:脓毒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为10~29 d, 平均住院天数为18.5 d。

3讨论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多细菌感染引起, 正常的胆总管压力5~10 cm H2O, 一旦胆总管压力升高至50 cm H2O, 超过肝脏分泌压的时候, 肝脏分泌会停止, 胆道压力增高之后, 引起胆管扩张, 从而引起黏膜表面细胞变性坏死, 毛细小胆管破裂, 导致毒素或细菌等随胆汁进入肝静脉, 最终诱发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患者死亡等[2]。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情危急, 能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或感染性休克, 临床多表现为寒战高热、上腹疼痛、黄疸等, 随着患者胆道压力进一步增加, 患者病情会加剧, 在上述临床症状的基础上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及低血压等。临床诊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体征及症状, 并结合临床CT检查及B超检查, 少数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因此, 不能等到出现寒战高热、上腹疼痛、黄疸症状才下诊断, 一些患者病发之后会进入体温上升、休克等症状, 此时, 临床要密切观察, 准确分析, 并作出判断, 防止因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出现误诊[3]。临床一旦确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要立即给予抗休克、抗感染、以及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以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并为临床手术治疗创造条件。一旦患者病情好转, 临床要把握适当的手术时机, 进行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指出, 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 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比如, 对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 合并胆道手术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 不应过分强调术前准备, 否则会错失最佳手术时机, 导致患者病情加剧甚至死亡;对于临床确诊的患者, 若短时间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应在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或休克安给予抢救性急诊手术, 避免延误手术时机。本文88例患者中, 4例因脓毒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死亡率为4.5%, 主要是因为患者就诊太晚, 4例患者就诊时已经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以及休克等, 从而延误了最佳手术时机。另外, 手术治疗方式应以简便、准确、快速为原则, 尽量减少患者麻醉时间、手术创伤以及长时间手术打击等[4]。对于胆囊张力高, 明显肿大, 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行胆囊造瘘;对于合并胆囊病变的患者可切除病变胆囊;对于肝脏边缘局限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重度感染的, 可给予部分病变肝叶切除;对于病情严重, 但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无法取出的患者, 可行胆道切开减压术, 同时, 临床要避免反复取石, 要尽快完成手术, 等患者病情好转之后, 再行手术[5]。

综上所述,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 临床一旦确诊, 要立即给予接触胆道梗阻, 畅通引流, 从而降低胆道压力, 尽可能减少毒素的吸收, 遏制病情进展。因此, 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应及早诊断, 把握适宜的手术时机, 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 降低死亡率, 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瀚.胆管结石感染患者胆汁的病原学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9 (2) :43-44.

[2]冯英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体会.中国实用医药, 2009, 8 (22) :119.

[3]高文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4) :95.

[4]曹佩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治疗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4) :98.

上一篇:风险衍生下一篇:监测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