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胆管造影

2024-09-16

胰胆管造影(通用8篇)

胰胆管造影 篇1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1] (ERCP) 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 经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注入造影剂做X线胰胆管造影检查, 是胰腺、胆道等疾病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对ERCP加强心理护理及做术中配合,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选取临床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消化科行ERCP检查及治疗患者65例, 现对检查及治疗时术中配合护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65例消化内科行ERCP检查及治疗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42例;年龄29岁~82岁, 平均54.2岁;其中胆管结石43例, 胆瘘8例, 胆源性胰腺炎10例,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4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畏寒、右上腹疼痛伴黄疸。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内镜在使用前应常规检查其外表有无破损、凹陷, 内镜导光是否良好, 成像是否清晰, 角度钮转动是否灵活, 钳子抬举器上下活动是否正常, 内镜送气送水是否通畅, 吸引器工作是否正常;如有一次成像打印机, 检查打印机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做好心理准备;介绍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介绍医师技术、操作的娴熟性等, 以消除患者顾虑, 争取积极配合。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心脏病、麻醉药物过敏等病史, 有无安装心脏起搏器。咽喉部局麻口服1%利多卡因胶浆10 ml。右前臂留置静脉通路, 为了能有效地控制肠蠕动, 利于操作术前常规静脉注射丁溴东莨菪碱20 mg, 肌内注射地西泮5 mg、哌替啶25~50 mg。有条件的医院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静脉麻醉下ERCP。

2.2 术中配合

2.2.1 患者体位 插镜开始时, 为便于通过胃, 通常患者取左侧卧位, 左手臂置于背后, 内镜进入十二指肠后再取俯卧位, 头偏向右侧, 以利术者操作。术中有时需按照术者要求变换患者体位。

2.2.2 进镜中配合 协助患者将牙垫咬好, 用胶布将牙垫的上下两翼固定在面部, 防止患者恶心反应时牙垫脱出。在整个检查过程中都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术者, 准确、及时执行术者口头医嘱。

2.2.3 插管中配合 将造影导管或切开刀递给术者前, 可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弯曲其头端, 使之保持一定弯曲度, 注意勿使导管打折;待器械送出内镜先端部后, 用少量生理盐水或稀释好的造影剂将管腔充满, 以排除气泡对造影结果产生的干扰;术者将导管插入胰胆管后, 在X线监视下缓缓推注造影剂, 注意推注力量不宜太大, 速度不宜太快, 一般胰管只需2~5 ml (注射过多造影剂易使胰腺泡显影, 发生注射性胰腺炎) , 胆总管及肝管需10~20 ml。在X线监视下见主胰管和1~2级胰管显影即可, 不宜使胰腺泡显影, 否则术后易发生注射性胰腺炎;胆管显影时注意, 如有胆管狭窄, 不强求使胆管全部显影, 除非具备做鼻胆引流或胆管内引流的条件。造影如发现有胆管结石, 注药速度不能太快, 以免结石跑到肝内胆管中, 使以后将进行的取石术变得困难[2]。

2.2.4 使用导丝时的配合 可先在需通过导丝的腔道内灌注2~5 ml生理盐水, 以便导丝通过时顺畅;根据导管的型号选择相匹配的导丝, 通常使用0.46 mm (0.018英寸) 的导丝, 使用单腔导管时, 先将通管钢丝取出, 导丝将由通管钢丝所在接口进入;导丝一般较长, 较难控制, 故在使用中可将末端导丝在手中盘成直径约20 cm的圈, 盘圈的方向应一致, 防止器械在交换过程中打结;同时减少占用空间, 避免导丝污染。助手一手拿一块无菌湿纱布, 另一手将备好的导丝的前端部经由器械相应接口送入。当在内镜下看到导丝先端到达其所通过的器械先端后, 应改在X线监视下插入导丝, 不要盲目推进, 根据术者要求不断调整导丝的位置, 直至送达合适的位置。造影导管到位后需退出导丝, 退导丝时应在 X线监视下进行, 应保持导管位置不动而把导丝退出, 不要将导管一起退出。退出的导丝应拿在手中盘成大圈, 以减少占用空间, 全部退出后, 将导丝放在污染区内待术后处理。单腔导管应将插管钢丝再插入并将导管尾部接口封住。在导管注射器接口处接上有造影剂的注射器, 注入造影剂。

2.2.5 插入内镜 (插入方法同胃镜) 后, 应先对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做全面的检查, 当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段时, 将内镜拉直 (拉直后的内镜在门齿的刻度约60cm) 以利调整镜头与乳头的位置, 患者的反应也少。确定乳头开口后, 不要急于插管, 首先应将乳头位置调整到视野中央, 且使胆总管口侧隆起的行走方向与造影导管活动的轨迹一致。如肠蠕动过快影响插管时, 可静脉注射山莨菪碱, 以稳定肠管, 便于插管。术前先将导管充满造影剂, 然后关闭导管末端的三通接头, 防止气泡注入胰胆管内形成假结石影。推注造影剂时力量要均匀, 切勿推注过快或用力过猛。在X线荧屏上看到胰胆管显影清楚时, 即停止注射, 以防压力过高, 使患者产生剧烈腹痛, 甚至造成胰胆管破裂。术中应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 造影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过敏现象立即报告医生及协助抢救, 以免发生意外[3]。

3 讨论

加强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和治疗患者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摘要:目的 探导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选取临床65例采用电子十二指肠镜在直视下进行胰胆管造影。结果 所有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及治疗, 均治疗愈或好转出院,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和治疗患者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护理

参考文献

[1]刘厚钰, 姚礼庆.现代内镜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206-207.

[2]雷玉萍.ERCP术的配合及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119.

[3]张蔚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病人的护理.上海护理, 2006, 9 (5) :43.

胰胆管造影 篇2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62-02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a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一种应用广泛、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且安全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在ERCP的基础上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ENBD),患者易接受 。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本院消化内科对1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 ERCP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62.5岁;患者均有皮肤及巩膜黄染、上腹痛伴肩背部放射痛、恶心、呕吐等 症 状,经MRCP和/或 上腹部B超、CT等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伴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18例,阻塞性黄疸伴胆管感染60例.

1.2治疗与转归 患者入院后予禁食、胃肠减压、护肝、抗感染、制酸、抑制消化液分泌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ERCP基础上行EST获取石成功80例,45例置入鼻胆管行ENBD;5例因乳头位置不佳插管失败,20例均转手术治疗。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字管引流术”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发热、黄疸等症状消失。ERCP取石后并发轻症胰腺炎5例、急性胆管炎5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

2 护理

2.1治疗前准备 评估患者有无严重的心、肺、脑、肝、肾疾病,检查凝血功能;做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过敏试验;高血压、糖尿病均维持在正常参考值,进行左侧卧位训练,指导用鼻深吸气、用嘴慢慢呼气,告知操作过程中有口水时任其自然流出,不要吞咽,以免呛咳,治疗过程中禁忌屏气或向外自行拉出内镜,以免引起咽喉黏膜损伤和消化道出血等;禁食、禁水8h;取下义齿及金属物品,建立静脉通道。

2.2治疗后护理

2.2.1病情观察 询问患者感受,持续心电监护,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大、小便的颜色、量、性状,遵医嘱分别于治疗后当天及下一天查血、尿淀粉酶,及时监测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并予记录。

2.2.2鼻胆管护理 鼻胆管应妥善固定;应用无菌技术连接负压引流袋,避免逆行感染,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防止扭曲、折叠和受压;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如引流量突然减少或引流液由黄色变为无色,警惕鼻胆管堵塞、置入胰管或导管脱出;当发生导管阻塞时,协助医生1次/d用生理盐水100ml行鼻胆管冲洗,注意无菌操作,压力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本组10例取石治疗后仍有较多胆泥存在,为防止胆泥堵塞鼻胆管,行鼻胆管冲洗;5例引流量减少,经调整体位后引流恢复通畅;45例ENBD患者鼻胆管留置时间7-21天,均无感染和意外拔管发生。

2.2.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2.3.1急性胰腺炎 治疗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血、尿淀粉酶升高及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白细胞升高等症状。本组5例治疗后6h血淀粉酶>500U/L、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并伴有腹痛等,确诊为轻症胰腺炎,10例高淀粉酶血症,血淀粉酶>500U/L,经禁食和胃肠减压、生长抑素微量泵泵入,同时予抗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

2.2.3.2急性胆管炎 是ERCP治疗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治疗2-3天,表现为寒颤、高热、腹痛、黄疸,严重者有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后严密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及有无腹痛等症状。本组5例治疗后出现腹痛、高热(体温39℃以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C反应蛋白明显偏高,血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增高,遵医嘱予补液对症治疗并行鼻胆管冲洗,3-5天后症状缓解。

2.2.3.3出血与穿孔 出血与穿孔为 EST最主要的并发症。出血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发热和白细胞升高,腹部CT检查可见后腹膜区域积气、局部积液。治疗后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有无腹痛,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本组1例患者于治疗后第2天解黑便,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测血压85/45mmHg,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快速补充血容量,应用止血药及生长抑素,3天后出血止,生命体征稳定。

2.2.4饮食护理 治疗后肠道恢复通气给予流质饮食;根据患者血、尿淀粉酶及有无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进行饮食调整,从清淡无脂流质、半流质逐步过渡到低脂、易消化软食,1周后可进普食,禁食辛辣、煎炸、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本组5例进低脂半流质后,血淀粉酶升高伴有腹胀不适,立即禁食至各项指标正常后再进低脂流质,逐步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普食。

2.3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进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避免剧烈活动,如有发异常及时就诊。

3 小结

胰胆管造影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50例胰胆疾病患者中, 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分布在25~85岁, 平均年龄为 (55±2.25) 岁。其中, 胆管结石25例, 阻塞性黄疸12例, 腹痛8例, 胰腺癌2例, 胆管癌2例,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例。全部患者均经过B超、螺旋CT, 少数患者进过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进行确认。

1.2分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住在我院胃肠外科被确诊为胰胆疾病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数据,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是采用外科手术的治疗胰胆疾病, 对照组则采用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胰胆疾病, 选用十二指肠气管配套的造影管, 通过内经活检的通道将造影管插进, 缓缓注入对比剂直至显影为止, 胆道造影需要对比剂量在10~20 m L, 胰管造影需要对比剂量在2~6 m L。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用t进行检验, 若是P<0.05, 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若P>0.05, 则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胰胆疾病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 包括并发症、预后效果、住院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少、预后效果良好且住院时间较短,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疗效的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术后护理干预对于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胰胆疾病临床效果显著, 术后护理体会如下:

3.1基础护理。术后患者应该保持绝对卧床休息, 禁食24 h内若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的并发症则可以缓慢进食低脂肪流质饮食, 逐步的恢复到正常饮食。密切观察和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15 min到半个小时巡视病房1次, 遵医嘱为患者静脉输液广谱抗生素3 d, 临床症状的变化, 并且做详细的记录, 记录患者是否腹痛、有无出血现象、尿淀粉酶化验后是否升高, 若存在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3.2饮食护理。分别对术后3、24 h的学尿淀粉酶进行测试, 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且没有腹痛、高热、黄疸等临床表现, 依据病情的发展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若淀粉酶数值增高, 需要将淀粉酶恢复到正常值, 且没有任何不适才能够恢复饮食。进食前可以饮用适量的水, 没有不适可选择流质饮食, 术后3 d饮食可以逐步由低脂肪流质饮食过度到半流质饮食, 禁食油腻辛辣食物, 1周后过渡到正常饮食, 恢复初期以清淡、易于消化饮食为主, 告知患者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 避免粗纤维食物, 防止术后渗血。

3.3引流管护理。固定溢流管且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管道脱出。确保负压装置的完好无损, 密切观察和记录引流量、引流液的性质。一般情况胆管的引流量每天400 m L, 胰液的引流量每天为200 m L。若是引流量不足, 则可能存在引流不畅的情况, 立即报告医师, 查找造成引流不畅的原因, 及时进行处理;若引流量突减或者是引流性质改变, 可能是造成引流管道赌赛或者是鼻胆管滑脱肠道, 立即报告医师采用应急措施及时进行处理, 每天更换引流袋, 操作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3.4鼻胆管护理。妥善固定留置的鼻胆管, 双固定法, 用Y型胶布固定在鼻翼的两侧在鼻导管出鼻腔处、剩余导管保持通畅固定在面颊一侧, 经耳廓后方固定, 保持适度的引流管长度, 勿牵拉避免鼻胆管脱出, 下床活动则需要时刻注意引流袋, 将引流袋系在腰间, 低于胆囊位置, 避免发生逆行性感染。采用甲硝锉溶液100 m L冲洗鼻胆管每日2次, 防止堵塞胆管同时控制胆道感染的发生, 冲洗过程中必须严谨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轻、压力和速度适合, 5 m L/min, 冲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面目变化情况, 若发生异常及时告知医师, 做出相应的应激处理。鼻胆管引流初期达到500~1000 m L/d, 随着症状的缓解药物的治疗逐步减少引流量。

3.5用药护理。术后遵医嘱服药, 定量定时不可以因为病情稳定而擅自停药, 给予抑制胃酸分泌过多、消炎止痛、止血以及抑制胰腺分泌过多等药液进行支持治疗, 观察患者输液或者服药后的临床疗效及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状况, 并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 部分患者会发生恶心、血糖减低、腹部疼痛等状况, 停止用药后, 症状消失。

3.6并发症护理。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急性胰腺炎、出血或穿孔及感染。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 导致并发症产生的因素为反复插管造成乳头的损伤或者是胰管括约肌的损伤、对比剂量过多或者注入速度较快、由于过度充盈的胰管导致管道内压力过高、管壁的上皮以及胰泡的损伤等。严密监控患者的温度、是否存在腹痛、临床有无呕吐及恶心的不良反应, 并且定时监测基本的生命体征, 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出血及穿孔也是常见的并发症, 导致出血因素为凝血机制发生障碍、术前及术后的3 d都服用抗凝剂或者出现血管变异等;常见穿孔的因素为乳头变异、切开的乳头括约肌较大、乳头括约肌过度扩张、取胆结石操作过程不规范等。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出现呕血黑便的现象、是否存在腹痛。存在异常立即告知医师及时处理。感染是由于胆汁引流不顺畅为主要因素导致的, 护理上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3.7生活护理。术后1~3 d绝对卧床休息, 可以适当的将床头抬高或者是帮助患者翻身;卧床期间告知患者在床上解决排便、排尿问题的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改变排便习惯, 并且记录24 h内鼻胆管的引流量、尿量;观察患者术后3 d内没有任何不适反应, 可以适当的在床周围进行轻度活动, 不能够进行剧烈运动;患者在禁食过程中基础护理尤为关键, 帮助患者每日清洁牙齿及口腔的干净舒适, 用清水或者是漱口液进行空腔清洁2~3次/天, 口感可以用棉签润湿嘴唇, 切忌禁水, 避免刺激胰腺分泌导致并发症的出现;若是患者发生喉咙不舒服或者是疼痛, 则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治疗过程中内镜刺激或者是恶心呕吐导致, 告知患者不要过度用力咳嗽, 避免引发咽喉黏膜的损伤, 及时用生理盐水或者口含润喉汤可以短暂的缓解疼痛减轻症状, 1~2 d以后症状才逐步缓解直至消失。

3.8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及喉咙不适等状况, 护理工作者应该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为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的解释病情的发展及发病原因, 详尽的讲述鼻导管重要性, 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者的治疗。

3.9健康教育。术后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 注意运动与休息相配合, 提升患者低于外界的能力, 遵医嘱定时定量持续的服药, 定期进行复查, 若是存在腹痛、出现黄疸现象或者是高热等不良反应, 及时到医院就诊。

综上所述, 术后的护理干预对于提升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胰胆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临床经验分析及专家的研究表明, 做好细致的术后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及发展, 对尿液及血液淀粉酶进行监测, 针对出现问题及时告知医师, 做出相对应的处理措施, 是减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关键因素。该手术创面小、并发症少、预后效果良好、住院时间短, 该治疗手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技术治疗胰胆疾病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住在我院被确诊为胰胆疾病的50例临床资料和实验数据,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实验组则采用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进行治疗,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及变化情况, 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取得的临床效果较好, 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病概率较对照组少,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技术是现阶段诊断和治疗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术后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技术,术后,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李阳, 马崴, 倪成云.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17 (20) :123-124.

[2]谢子英, 赵亚刚, 孙大勇.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34例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45 (11) :78-80.

胰胆管造影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0例, 男31例, 女19例;年龄37~75岁, 中位年龄52岁;临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33例, 胆源性胰腺炎5例, 不明原因黄疸4例, 胆总管癌8例;经ERCP检查后确诊为胆石症术后复发胆总管结石11例, 胆总管多发性结石24例, 均予取石 (其中4例因结石过多, 年龄较大, 无法忍受长时间取石而放置塑料支架内引流) , 放置鼻胆管引流2~3d。

1.2 方法

患者俯卧 (头偏向右侧) 于X线检查台上, 经口将十二指肠镜插入到十二指肠降段, 找到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 经乳头插入造影导管或切开至胆总管, 通过乳头切开刀或导管注入造影剂。ERCP要求胆、胰管双显影, 在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后可行EST, 用取石网篮取出结石, 或放置引流管。

2护理配合

2.1 仪器与材料准备

术前准备好所需仪器及材料 (日本OlympusJF-260V侧视型十二指肠镜、REBE IC 200高频电发生器、波士顿黄斑马导丝、拉式切开刀、取石网篮、碎石器, 扩张探条、塑料或金属支架等ERCP附件, 配有电视荧光屏的X线机、常规内镜检查所必需品及心电监护仪1台) , 并保证所备器械功能完好。十二指肠镜用戊二醛消毒溶液浸泡消毒20min后备用, 配件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后生理盐水冲洗备用, 造影剂为1∶1的碘海醇。

2.2 患者准备

术前检查患者有无严重心、肺、脑、肝肾疾病, 测血常规、血淀粉酶、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排除禁忌证,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做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过敏试验, 备好造影剂;患者穿着要适合拍片要求, 并去除金属物品 (如皮带、钥匙、首饰) ;术前8h禁食、水。术前10min口服祛泡剂咽部麻醉, 协助患者将牙垫咬好并固定, 防止恶心、呕吐时牙垫脱出, 然后静脉注射安定5~10mg, 度冷丁50mg, 山莨菪碱0.3mg。

2.3 术前护理

由于患者对ERCP缺乏了解, 医务人员应向其详细介绍手术目的、方法、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 同时介绍手术成功病例, 以增强患者信心, 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情绪。指导患者掌握术中配合知识, 如吞咽动作、用鼻子吸气、嘴巴哈气及左侧卧位、俯卧位等体位配合。

2.4 术中配合

2.4.1 插管配合:

当术者将内镜插至十二指肠降段乳头开口处时, 护士应根据乳头的形态、大小选择切开刀的型号, 对于特小乳头一般选择前端较细的造影管, 对于开口较大的乳头, 可直接送入切开刀。将已准备好的造影导管 (或切开刀) 交给术者, 注意勿打折, 导管送出内镜前端后, 术者将导管对准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后, 护士轻轻插入导丝, 在X线监视下观察导丝走向。

2.4.2 造影配合:

按需要插入胆管后, 抽出导丝, 接上准备好的造影剂, 先回抽空气, 并观察有无胆汁抽出后, 可缓慢推注造影剂进行造影, 如胰管显影则停止推药, 并尽可能将胰管内造影剂吸出, 以免胰管内压力过高导致胰腺炎, 如胆管显影, 药量可适当加大, 一般为10~15ml, 使胆管显影满意为好, 凡胰管显影的患者应注意避免胰管反复显影, 造影剂推注时压力不宜过大, 以免出现急性胰腺炎。推注造影剂前将导管内空气排尽, 以免产生伪影, 从而影响检查和治疗效果。推注速度宜缓慢, 以免将胆总管内结石推至肝内胆管, 导致取石困难。

2.4.3 取石配合:

发现结石后, 在X线监视下, 护士送入导丝, 并根据术者要求不断调整导丝位置, 直至送达合适位置。此步骤一定要注意医师与护士之间的默契配合, 步调不一致会导致导丝脱落在乳头外。放置支架及鼻胆管时左手用力往前推, 右手握住导丝, 避免导丝滑出。再次确认在胆管内后, 医师选择好切开位置, 切开点通常选择在11~12点方向[3]。护士将高频电导线与电切刀接好, 轻轻收紧切开刀成弓状, 根据结石大小, 切开长度为0.5~1cm, 选择电流凝切指数分别为80W、60W。切开时, 护士一定要注意切开刀钢丝的松紧度, 慢慢增加力度, 太松切开将止步不前, 太紧将立即形成大切口, 会引起出血、穿孔等。切开成功后将网篮交于术者, 在X线监视下术者将网篮送过结石后, 将取石网篮张开, 上、下抖动网篮, 将结石抓取入网篮中, 然后慢慢收紧网篮, 将结石从胆管内拉出至十二指肠后, 松开取石篮, 使结石从网篮中脱出, 掉入十二指肠。取石网篮通过结石后要迅速将网篮张开至最大, 使结石更容易套取, 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对于结石较大需碎石者, 可送入碎石器, 然后进行碎石, 将结石与碎石器一起拉至乳头外, 对于细小结石, 可用取石气囊插到结石的上方, 然后充气清扫结石。再次胆管造影探查胆总管结石取尽后, 放置鼻胆管引流, 将十二指肠镜缓缓取出。

2.4.4 鼻胆管引流:

即沿引导丝插入鼻胆管, 并送达合适部位, 在X线监视下保持鼻胆管位置不变, 逐步退出内镜, 将鼻胆管末端用导尿管自鼻孔引出并固定, 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器, 保持通畅, 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清浊度、量。对3例胆道出血者予清理胆总管积血, 并注入止血药, 对4例胆总管囊性变患者均放置塑料支架内引流, 对8例胆管癌患者则置入金属支架进行内引流。

2.5 术后护理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 禁食24h, 并于术后3h查血淀粉酶, 24h复查血淀粉酶, 若>150U/L, 同时伴腹痛、发热, 应积极按急性胰腺炎处理。若淀粉酶正常, 可根据病情逐步恢复饮食, 可由清淡流质逐步过渡到低脂流质, 再到低脂半流质, 避免粗纤维食物摄入, 防止对十二指肠乳头的磨擦导致渗血, 1周后可进普食[4]。

关键词:内镜,胰胆管造影, 逆行性,护理

参考文献

[1]杨建锋, 张啸, 张筱凤, 等.ERCP在老年患者胆胰疾病中的诊治作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9, 26 (12) :653-654.

[2]李兆申, 许国铭.内镜诊断学[M].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326-327.

[3]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M].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72-75.

胰胆管造影 篇5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镜逆行,操作技巧,并发症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 creatography,ERCP)是在内镜引导下,将导管从十二指肠插入,通过造影剂的填充,在X线下显示胆胰管系统。一般所有肝外胆道系统及通常肝内3~5级以内的胆管均能清晰显示[1],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胆胰管疾病的金标准,但ERCP术中及术后可能导致的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共计212例诊断及治疗性ERC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其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114例,女98例,年龄20~78岁,平均53.12岁,病程6d~11年,有黄疸者95例,有腹痛史者97例,有胆道手术史者20例。B超及MRCP检查结果:胆总管结石104例,胆总管扩张23例,胆囊切除术后残石21例,胆道梗阻性黄疸18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6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5例,胆总管囊肿8例,慢性胰腺炎5例,胆道蛔虫2例。

1.2 方法

ERCP术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血淀粉酶、出凝血时间和腹部B超,梗阻性黄疸者行CT检查。ERCP由同一组医生、护士操作,内镜采用OLYMPUS TJF—240,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常规静脉注射安定10mg、解痉灵20mg及盐酸哌替啶25~50mg;造影剂用30%泛影葡胺。

2 结果

212例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成功203例(95.75%),其中胆管显影116例、胰管显影24例,胆胰管共同显影63例。142例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进行胆胰疾病治疗,成功133例(93.66%)。发生并发症32例(15.09%),其中急性胰腺炎13例、急性胆管炎12例、消化道出血5例、肠穿孔1例、结石和网蓝嵌顿1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29例保守治疗、3例中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ERCP能提供直观清晰的胰胆管影象,对胆管结石、肿瘤及胆管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清楚显示病变的大小、数目、狭窄范围和部位,并可行EST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球囊扩张,网篮或气囊取石等,同时可用内镜观察乳头部病变及取活检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胰胆疾病的主要手段[2]。但是,多项研究表明,ERCP作为一项微创诊疗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3~4]。ERCP常见的并发症有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穿孔等。

3.1 急性胆管炎

治疗性ERCP术后可导致急性胆管炎的发生,严重者会导致败血症,发生率国内为0.7%~0.89%,国外为0.57%~3.11%[5],主要原因是存在胆道引流不畅因素,如胆管下端狭窄、胆管结石或碎石未全部取尽。尤其对于胆管内充满结石或胆道恶性梗阻,造影剂进入胆道后排出困难,使胆道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外源性的细菌很容易在胆管内繁殖并通过肝血窦进入门脉系统造成严重的感染[6]。胆管炎的预防措施有:术前1h使用广谱抗生素;对一时不能取石或不能取尽者可置管引流,并可在炎症控制后经鼻胆管造影,以明确结石位置;梗阻性黄疸,特别是恶性梗阻者极易发生化脓性胆管炎,可先做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稀释造影剂并加入抗生素是预防方法,引流不畅者尽早手术;造影时乳头无造影剂溢出时压力要减小,造影后尽量吸出注入的造影剂;术后严密观察并常规应用抗生素[7]。一旦ERCP后由于胆道高压引起感染者,立即行鼻胆管引流或PTCD,或及时手术治疗[5]。

3.2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ERCP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8%[2]。造成ERCP术后胰腺炎的病因主要有:造影剂压力过高;造影剂污染;插管次数过多造成乳头括约肌受损和组织水肿;EST时胰管开口及周围黏膜误伤或过度灼伤;EST切口太小或结石未能取尽引起壶腹部梗阻;有胰腺疾病基础行ERCP;伴有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炎性狭窄及胆管测压术后[8]。预防胰腺炎操作中应注意:术前导管内严格排气,术中避免注射过多造影剂,切忌速度过猛和压力太高,可采用“屈镜法”即将内镜直接推入胰管以清晰显示完整胰管系统。当本次操作目的主要是胆管显影时,尽量避免胰管显影,插管时在X光透视下用导丝引导,当导丝进入胰管时,应立即改变插管方向,当目的是胰管显影时也应避免过多过快在胰管内注入造影剂[9]。此外,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低分子肝素改善胰腺微循环[10],术后禁食、补液、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血、尿淀粉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也是急性胰腺炎的预防措施;而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在Oddi括约肌处起到支撑作用,可减轻各种原因导致的Oddi括约肌水肿或痉挛,通畅胆汁胰液的引流,解除胆胰管汇合区的暂时性梗阻,有助于ERCP术后胰腺炎的缓解和治疗。

3.3 消化道出血

ERCP并发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操作不熟练、肿瘤等因素有关,预防措施为:术前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压,停用抗凝药,黄疸深、凝血功能差者纠正后再行ERCP检查;进镜时应严格遵循寻腔进镜、无阻力进镜原则,勿操作粗暴,防止喷门食道撕裂导致出血,EST时采用混合电流,切开时应“先切后凝”,可减少出血机会,尽量减少切口长度,操作轻柔[1];术后禁食24~48h,应用止血药物,监测病情及凝血功能。如术中发现出血,用1∶10000肾上腺素或凝血酶粉局部喷洒或局部电凝;如发现迟发性出血,应禁食、用生长抑素250ug/h静脉注射,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如经积极补液、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进性下降,需内镜下治疗,如经内镜治疗无效,则需外科手术治疗。本组病例发生的5例出血患者1例保守治疗、3例内镜下治疗、1例外科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

3.4 消化道穿孔

ERCP并发穿孔非常少见,本组病例发生1例肠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造成术后并发穿孔的危险因素有术中行括约肌预切开、乳头旁憩室或憩室内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黏膜下注射造影剂以及胆管下端狭窄等。预防措施为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轻柔,进镜时同样应严格遵循寻腔进镜、无阻力进镜原则,勿操作粗暴,防止消化道在外力作用下穿孔,行EST时要避免切开刀进入过深或刀弓张力过大,EST勿超过冠状带,应逐渐分次切开,控制好切开刀的方向和深度[1]。发生后及时给予充分的鼻胆管引流和胃肠减压,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ERCP是一种胰胆系统直接造影研究方法,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对胰胆管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5]。ERCP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患者基础疾病的改善状况,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术中的判断与处理能力,以及正确使用预防药物,并发症发生后的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胡冰,周岱云,龚彪.ERCP临床诊疗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0:239~246.

[2]曾斌,姚育红,廖爱军,等.诊治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技巧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4):413~415.

[3]Masci E,Toti G,Mariani A,et al.Complications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rtic ERCP: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2001,96(2):417~423.

[4]李兆申,许国铭,孔振兴,等.诊断性ERCP早期并发症与处理[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2):77~81.

[5]陈德兴.胆道微创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0~261,359.

[6]王建承,张桌,林谋斌,等.鼻胆管引流对于ERCP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6,18(6):364~366.

[7]李雅洁,杜勤,黄智铭,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并发症的防治[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5):777~779.

[8]陈巍峰,姚礼庆.ERCP及EST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004,6(8):65~67.

[9]Freeman ML,Guda NM.Prevention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a comprebensive review[J].Gastrointest Endosec,2004,59(7):845~864.

胰胆管造影 篇6

导管插入胆管或胰管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开展治疗的前提, 即使是熟练的操作者, 仍然有5%—20%的病例用常规方法插管困难[1], 此时需用针状刀切开乳头壁内段之胆管或胰管后选择插管, 成功后导丝则成了实现和维持进入胰胆管状态以及植入或更换其它附件的工具, 而针状刀却进不了导丝;对切缘出血的病例需边冲洗保持视野清晰边行针状刀电凝止血, 而目前的针状刀当出导丝后冲洗很困难, 视野不清, 并发症增多。且对某些“开窗”及预切开的病例, 能选择插管成功的机会就是那么一次, 没有导丝的置留则交换附件后想再成功插管就很艰难。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 我们改制成一种可以过导丝[0.889mm (≤0.035in) ]的三腔针状刀, 临床疗效确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年9月到2010年8月我们共行ERCP共813例, 男358例, 女455例, 年龄在11岁—92岁, 平均56.9岁, 其中对51例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结石嵌顿及41例插管困难 (操作熟练者连续三次插管失败即视为插管困难) 者采用自制针状刀行乳头括约肌切开, 所有切缘渗血的患者均采用自制针状刀边冲洗边电凝止血。

1.2 方法

1.2.1 设备

日本PENTAX3440T电子十二指肠镜, EPM—3500型主机, 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ICC200E型高频发生器, 美国 Boston Scientific公司生产的三腔弓形切开刀 (M00535920) 及其它操作所需附件与设备。

1.2.2 三腔针状刀的制作

使三腔弓形切开刀的刀弓放松, 在先端部找到裸露出之刀丝的近端, 然后用剪刀自近端刀丝露出导管处完整将刀丝及导管一并剪断, 远端弃之, 近端则经过抛光等处理使其断端变得光滑。放松及绷紧弓刀手柄见到刀丝出入导管前端自如后则自制针状刀制作完毕。

1.2.3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 的操作

在操作之前, 先将斑马导丝插入针状刀之管腔内, 接近末端但不要露出。针状刀的切开方法及操作技巧[2,3]我们已做了相关的报道, 在此不再重复。当切开成功后插入导丝透视下根据导丝的走向判断插管是否成功, 成功则注入造影剂显影;切开后选择插管仍困难的病例, 可收回刀丝推进导丝超选插管, 成功后完成后续操作。对术中切缘渗血者均在持续液体冲洗的同时行自制针状刀电凝止血。

2 结果

本组51例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结石嵌顿者在直接行针状刀切开后顺利取出结石并完成相关操作;41例困难插管的病例中39例通过此自制针状刀预切开或“开窗”术均成功插管并完成相关操作;2例切开后反复试探均未成功, 后改开腹手术完成治疗;术后切缘渗血2例, 通过止血夹及电凝止血成功, 无穿孔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选择插管成功是ERCP诊疗活动的前提条件, 对插管困难者用针状刀行十二指肠乳头预切开或“开窗”术明显提高了插管的成功率 (99.8%) 。导丝是诊断和治疗性ERCP的基础, 是用来实现和维持进入胰胆管状态以及植入更换其它附件的工具。在困难性插管中更凸显其重要作用, 某些病例在行预切开或“开窗”后插管仍困难, 此时就需要导丝的超选。导丝插入括约肌切开刀行胆道插管可以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风险[4]。但是以往的针状刀过不了导丝, 限制了后续的操作。我们自制改进的针状刀则成功解决了此矛盾。

自制针状刀与普通针状刀相比有以下优点:① 制作简单, 使用方便。采用三腔弓状刀于末端自露出刀丝处横向将刀丝及导管完整剪断, 远端弃之, 将近端断面经抛光等处理后使其光滑, 减少对组织的损伤。使用方法基本同普通针状刀。② 增加插管成功率, 提高疗效。我们使用此自制针状刀后在813例中实现成功插管811例, 成功率为99.8%。普通针状刀对插管困难的病例行预切开或“开窗”时见胆管征象后即需要试探插管而不易再继续切开, 否则穿孔几率增加。此时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为收回刀丝后用针状刀在切开处试探插管, 成功则注入造影剂透视观察, 这种方式损伤较大, 探查的过程中容易并发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且不正确的注入造影剂将增加胰腺炎的发生率;二为退出针状刀换用装有导丝的弓形刀或造影导管选择插管, 此举交换附件浪费时间及过多使用了一次性附件, 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 某些困难插管的病例, 成功的机会就那么一次, 加上切开后解剖的改变, 视野不清, 在位置显露的瞬间必须实现“进入通道”及留置导丝以保证操作能继续。很多时候, 交换附件则错过了最好的插管时机, 再次寻找胆管开口就很艰难。这也是我们以往行针状刀切开后选择插管仍失败的重要原因。而我们自制的针状刀则解决了以上问题, 可在切开瞬间抓住有利时机推出导丝实现成功插管, 避免了过多的使用一次性附件, 即提高了疗效也减少了医疗费用。③ 减少损伤, 降低了并发症。导丝具有超滑及弹性易曲的引导头端, 由于卷曲导丝兼具有刚性及柔韧性, 其寻腔性能提高, 与普通针状刀直接插管相比, 其在减少对组织损伤的同时又有利于通过扭曲严重的胆管狭窄。同时, 亲水性超滑导丝装在自制针状刀里反复的探查, 在透视下由其走向及其传导到助手手上的阻力大小来判断插管是否到达目标, 避免造影剂的不必要注入及反复导管试探插管后造成的出血, 穿孔, 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④ 特殊的止血效果。普通针状刀电凝止血时要退回刀丝才能注入液体冲洗暴露出血点, 但是当再次伸出刀丝准备电凝出血灶时视野又被周围的渗血模糊了, 盲目过度的电凝将增加并发症 (如术后发生过度电凝处溃疡形成致迟发出血) , 甚至发生十二指肠穿孔等。自制针状刀为三腔通道, 在用其电凝止血时, 可以一边持续的注入液体 (可用生理盐水或8%的去甲肾上腺溶液) 冲洗以保持视野清晰, 一边保留刀丝露出末端直视下电凝止血, 故其止血效果优于普通针状刀, 并发症减少。⑤ 操作安全。此针状刀由三腔弓形刀改装, 由内含完整金属环的聚四氟乙烯导管制成, 使用及注意事宜同普通针状刀, 实践证明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 自制针状刀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中特别是对插管困难及十二指肠乳头结石嵌顿的病例, 明显提高了ERCP的插管成功率, 为后面的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其有效使用提高了疗效, 降低了医疗成本, 减轻了患者的损伤, 避免了不必要并发症的发生。其特殊的止血方式明显提高了电凝止血的效果。经过813例实践证明其使用安全, 简捷, 有效。

摘要:通过对813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探讨自制针状刀在ERCP中的应用价值。将三腔弓状切开刀末端自露出刀丝处横向剪断导丝及导管, 远端弃之, 并将近端之断端抛光等处理后制成可同时通过导丝的三腔针状刀。对51例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结石嵌顿及41例插管困难者采用了自制针状刀切开, 所有病例均采用自制针状刀电凝止血, 结果除了2例插管困难者切开后仍未找到胆管外, 其余病例全部成功完成治疗, 疗效满意。自制针状刀提高了ERCP插管的成功率, 具有特殊的止血效果。自制针状刀的使用也降低了医疗成本, 其制作简单, 安全有效。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术,内窥镜,自制针状刀,止血

参考文献

[1]de-Weerth A, Seitz U, Zhong Y, et al.Primary precutting versus con-ventional over-the-wire sphincterotomy for bile duct access:a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Endoscopy, 2006, 38 (12) :1235—1240

[2]张炳印, 田伏洲, 胡兵, 等.内镜下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476例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 18 (2) :97—98

[3]庞勇, 张炳印, 汤礼军, 等.针状刀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插管困难病例中的应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32 (20) :1369—1370

胰胆管造影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ERCP治疗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8例, 女性42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4.3±8.6)岁,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8.2±5.2)岁;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2.5±2.4)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程序

对照组实施常规 护理,实验组首 先制订集 束化护理管理方案,提出内镜 逆行胰胆 管造影患 者护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循证问题,检索近年有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 影术和护 理进展情 况,对各护理 环节进行评估,在我院护 理计划基 础上制订 更为细致 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同时加强管理,每周进行集束化护理理论技能培训,每月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持续改进。

1.2.1术前护理:术前1天到床边 进行访视, 评估患者心理生理 家庭社会 支持情况 和健康宣 教。 晚餐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晚8时后禁食,术前禁水禁烟4~6h,术前15min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 盐酸氯丙嗪25 mg。以减少肠 蠕动,松弛乳头 括约肌,提高插管成功率。并给患者口服2%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mL,协助患者俯卧位头偏向右侧,右侧肩下垫斜枕,固定口圈,给予鼻导 管吸氧和 心电监护, 同时给予心理护理。

1.2.2术中护理:术中配合指导患者咬紧牙垫。 进镜时嘱患者喉咙放松,保持口鼻均匀呼吸,防止憋气,可缓解恶心、呕吐等不适。当术者将内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开口处时,护士根据乳头的形态、大小选择合适的造影导管或切开刀,用导丝探插配合术者将导管插入胆管,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观察胆管的形状、 结石的大小、部位、数量。根据术中情况接高频电刀切开乳头,用取石篮或取石气囊取石,疑有残留结石或造影剂排泄不良者置鼻胆管引流。对插管困难的配合医生使用弓形切开刀插管,通过调整切开刀的张力来改变导管插入的方向,尽量选择性行胆管插管造影,避免胰管多次显影和胰腺腺泡显影,造影后立即抽尽造影剂,准确有效地推注造影剂是术中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关键[5]。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请给出中文全称(英文全称,英文缩写) 和针刀预切开时,使用切割混合电流,避免电凝时间过长,减轻乳头局部的热损伤而损伤胰管;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视野清晰,备生理盐水必要时冲洗视野。术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护士应经常询问病人感受,根据病人面色、表情或手势,及时提供帮助,并通过监视系统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变化,随时将监测情况报告操作者,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1.3观察指标1采用状态 特质焦虑 量表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将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量表测试的40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分在20~80分,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重[6]。2ERCP成功标准:胆管插管成功,胆道结石顺利取出,支架或引流管放置成功。3术后胰腺炎诊断标准[7]:ERCP术后2~24h血淀粉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并伴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增高等症状。 4操作时间计算:从插镜开始到拔镜结束。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一般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焦虑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焦虑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方面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及操作时间的比 较观察组 手术成功 率优于对 照组 (P< 0.05),观察组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并且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诊治肝胆胰系统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是一个高难度的操作技术,受患者的耐受性、乳头解剖结构、有无结石嵌顿、狭窄情况及操作者经验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手术过程是否顺利也受患者的生理指标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无论手术大小难易,对患者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表现为恐惧焦虑等。轻度焦虑可能有助于行为效果,对患者有利,但过度、持久焦虑会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从而干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且对照组患者的焦虑随着手术的临近而加重。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 干预后的状态焦虑和物质焦虑程度,均低于对照比。 这说明术前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方面对焦虑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运用循证制订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后胰腺炎的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从而充分说明集束化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胰胆管造影 篇8

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行ERCP检查治疗患者1276例, 年龄25岁~83岁, 平均年龄61.9岁。所有病例均随访1 个月~1年。

采用西门子数字化胃肠机, 检查条件:管电压75~110 kV, 管电流0.9~3.0 m A。

所有患者均首先经电子胃镜插管至十二指肠乳头部, 再在X线透视下行胰胆管造影, 显示胆总管病变, 明确病变种类, 再行取石或者胆管支架置入。所有患者均取左侧俯卧位, 照射区域均在右后腹部。

2 结果

1 276例接受ERCP检查、治疗患者中, 5例患者在X射线照射区域出现短暂性红斑, 48 h后逐渐消退;2例医护人员出现暂时性脱发, 无1例出现严重辐射损伤。

3 讨论

在ERCP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属于近台操作, 放射辐射主要来自散射照射, 辐射损伤部位主要是甲状腺和眼睛晶状体以及暴露的皮肤;患者接受直接照射, 照射区域皮肤是主要受损部位。辐射所致组织器官非随机效应的剂量阈值是:皮肤出现红斑, 单次照射剂量5~8 Gy;暂时性脱发, 单次照射剂量3~5 Gy;眼睛晶状体浑浊, 单次照射剂量2 Gy。

X线皮肤损伤在早期主要表现为红斑、水疱、脱发、急性溃疡。本文出现的7例红斑及脱发均为暂时性, 未经治疗全部自愈。

ERCP操作过程中须遵循辐射防护五条原则: (1) 实践的正当化; (2) 防护的最优化; (3) 个人剂量限值; (4) 医生与患者防护兼顾; (5) 固有防护为主和个人防护为辅。其中放射实践的正当化, 就是指应该严格掌握透视下行ERCP的适应证。所谓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就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选用优质的防护设备, 尽可能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1]。

自从我院开展ERCP工作以来, 出现的7例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放射损害, 均发生在开展此项工作前期,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在开展此项工作的早期阶段对X射线的防护意识不强, 在X线透视过程中非放射医师比放射医师可能受到更高剂量的辐射; (2) 胃镜医师电切十二指肠乳头部技术不熟练, 以及护士和内镜医师在插管造影时相互配合不熟练, 导致透视时间过长; (3) 放射医师与内镜医师配合不默契, 长时间处于透视状态。在此项工作中, 放射辐射主要来源于发射光主射线和散射线, 因此我们采取了综合的X射线防护措施, 大大减少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照射剂量, 无1例发生严重放射性损伤。具体措施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两方面:患者的辐射暴露主要来自主射线和散射线, 患者方面的防护措施: (1) 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向患者简单介绍基本操作程序, 告诉患者操作过程中一些正常反应; (2) 对患者不影响治疗的身体敏感区域进行防护, 例如让患者戴铅眼镜、铅围脖, 对生殖器用铅皮遮挡; (3) X线球管到患者照射部位采用铅衣改制的桶式防护。

医护人员的辐射暴露主要来自散射线, 医护人员方面的措施: (1) 加强放射防护的培训, 增强其防护意识; (2) 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医护配合的默契程度; (3) 所有参加操作的医务人员全部穿铅衣, 戴铅帽, 铅围脖、铅手套、铅眼镜等防护物品; (4) 操作X线机的放射医师尽量采用透视下保存图像, 减少再次曝光产生的辐射, 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透视下保存的图像进行反像处理, 以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资料。ERCP检查治疗是一项新技术, 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 临床效果好, 深受患者欢迎, 但是放射防护不容忽视, 对从事ERCP的非放射医师应该纳入国家对放射人员定期培训、定期体检的范畴。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下一篇:工务工程与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