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精选10篇)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篇1
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采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108例患者,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中, 男46例, 女62例, 年龄24岁~86岁, 平均年龄55岁, 病程3 d~18个月, 平均6个月。所有病例均经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CP) 等检查确诊, 排除肿瘤。胆总管直径10 mm~22 mm, 平均16 mm;结石直径5 mm~20 mm, 平均15 mm.
1.2 手术方法
取俯卧位, 咽麻成功后, 置入十二指肠镜, 确认十二指肠乳头, 沿导丝逆行推入76%泛影葡胺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 graphy, ERCP) 显示肝内外胆管狭窄及结石情况, 结石小于0.5 cm者直接行乳头球囊扩张取石术。结石大于0.5 cm小于1.5 cm者于11~12点钟方向用聪明刀切开Oddi括约肌10 mm~15 mm, 解除乳头狭窄, 置入取石网篮取石[1]。结石大于1.5 cm者行乳头切开解除梗阻, 并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doscopic naso biliary drainage, ENBD) 。术后当日禁食, 观察腹痛及腹部体征。术后第1天复查血尿淀粉酶, 如无明显升高, 进流质食物, 在观察过程中, 如果腹痛明显, 血尿淀粉酶较高, 怀疑ERCP后胰腺炎, 则延长禁食时间, 并针对胰腺炎进行治疗。待2 d~5 d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取头高脚低位, 右倾约30°, 常规四孔法用分离钳及电凝钩等解剖游离Calot三角, 游离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可吸收钛夹夹闭后分别予以切断, 分离胆囊床, 将胆囊自浆膜层剥离下来, 胆囊床电凝止血。若十二指肠镜手术后胆管仍残留结石患者, 暴露胆总管, 5 m L注射器试扎确认, 细电凝钩在胆总管前壁纵行切开胆总管, 长1 cm~1.5 cm, 如结石位于切口附近, 可直接钳夹取石, 或用操作钳将结石推至切口处取出;如结石离切口位置较远, 置入电子胆管镜和取石网篮取出结石, 取出结石装入收集袋内取出。取石完毕用胆管镜仔细探查, 上至肝内三级胆管, 下至十二指肠乳头开口, 确认无残余结石, 胆管无炎性水肿, 下端通畅者, 可不置T管, 将胆总管切口Ⅰ期缝合, 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 针距与边距以1 cm~1.5 cm为准;反之, 若结石较多反复套取结石且胆管有炎性水肿或下端欠通畅, 或肝内胆管残留大结石, 置入T管缝合固定, 并行注水试验, 排除胆瘘, 自右锁骨中线肋缘下Trocar引出。切除胆囊自剑突下Trocar取出, 于Winslow孔处放置腹腔引流管自右侧腋前线肋缘下Trocar引出。腹腔引流管3 d~7 d拔除, T管10 d~15 d后造影, 无残留结石可直接拔除, 残留肝内胆管结石者可再次行胆管镜取石, 结石大于1 cm者可行液电碎石术。
2 结果
本组108例患者经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获得成功。胆总管结石小于1.5 cm 76例, 经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 均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3 d~6 d出院;胆总管结石大于1.5 cm 20例, 经腹腔镜和术中胆管镜联合治疗, 经胆总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14例, 取出结石直径为0.5 cm~2 cm, 术后24 h~36 h肠功能恢复, 并可进流质饮食, 术后少量胆汁漏4例, 予通畅引流3 d~5 d后痊愈, 术后6 d~10 d出院;需要放置T管引流术6例, T管10 d~15 d造影无残石且胆管下端通畅后拔除。胆总管结石大于1.5 cm合并肝内多发结石12例, 先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术中胆管镜取石后肝内胆管仍有残石, 术后6 d~10 d带T管出院, 术后45 d~60 d再次入院行胆管镜再次取石, 残石大于1 cm者可行液电碎石术。
3 讨论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传统手术方法是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3个月后行胆管镜再次取石, 手术创伤大, 平均住院时间长 (15 d~20 d) , 且刀口易感染, 恢复慢, 结石易复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管镜器械和技术的迅速广泛普及, 微创手术的禁区也在不断突破,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不再成为手术禁忌证, 也使胆石症患者看到了希望, 提高了治疗成功率。大部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可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取石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术治疗, 将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分开处理, 无需切开胆总管, 既保持了胆管的完整性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达到了微创的效果, 还使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大为缩短。部分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 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放置T管, 术后配合胆管镜取石碎石, 不仅残石率低, 而且较开腹优势明显。
腹腔镜具有对患者全身及腹腔局部干扰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遗留瘢痕小等优点, 已成为胆囊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2]。十二指肠镜行ERCP, 既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确诊依据, 又可提供治疗方法, 合并胆管结石后可直接行EST取石, 结石清除率可达80%~90%, 并且将乳头Oddi括约肌切开, 解除了病因, 降低了结石复发率。胆管镜具有创伤小、可直视、灵活性好、降低残石率等优点。因此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可以起到优势互补, 兼具软硬镜微创技术的优势, 内镜不能处理的胆管结石, 可由腹腔镜、胆管镜联合加以解决,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其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也减小了手术所致的痛苦和心理压力。
总之, 21世纪的外科正在进入微创外科的时代。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技术的成熟及联合应用, 开辟了微创外科的新篇章, 三种技术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可以达到安全、有效、微创的目的, 真正实现出“以人为本”的微创治疗人文理念。
参考文献
[1]裘法祖, 邹声泉.实用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38.
[2]吴在徳,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29.
胆管结石 可从口腔治疗 篇2
胆汁是消化食物用的,当人进餐后,肝脏产生的胆汁经过胆管反流到十二指肠来消化食物,这表明胆管在十二指肠上有个开口,这个开口医学上叫做十二指肠乳头,是胰液和胆汁流出的门户和闸门。此乳头开口也为治疗胰管和胆管疾病带来了方便。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就是利用这个开口进行手术的。
其手术基本方法是:医生将专门用于ERCP的内镜即十二指肠镜经患者的口腔插入,经过食管和胃到达十二指肠,然后经内镜孔道插入乳头切开刀至十二指肠乳头及胆管内,将乳头切开一个长约数毫米的小口。乳头切开刀虽然叫做“刀”,但不是传统意义的刀片,而是特制的金属丝,便于插入到乳头开口,金属丝通电时可以起切割作用,且切口处组织凝固,不出血。乳头被切开后开口扩大,取石器械就可以插入到胆管内,在X线透视下将结石抓取到十二指肠。若结石太大,不易取出,还可以将碎石器械插入到胆管将结石碎掉,然后再取。结石一旦离开胆管,对人体就不会产生危害了。由于这种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在国内外许多医院将此疗法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篇3
关键词:腹腔镜联合ERCP,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临床疗效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在泌尿外科较为常见, 其患病率达10%~30%[1]。随着腔镜技术的成熟及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LC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微创优势, 逐渐成为治疗胆石症的常见术式。有研究显示, LC联合其他腔镜手术可有效提高单纯LC手术治疗胆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2]。现将6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LC+ERCP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诊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CT及MRCP确诊。其中, 男38例, 女30例, 年龄36~72岁, 平均 (54.72±14.38) 岁;病程11个月~5年, 平均 (3.98±1.27) 年。将上述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34例) 及对照组 (34例) , 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LC+LCBDE手术:全麻后取头高脚低位, 于患者剑突下及右锁骨中线采用左倾15˚C四孔法作一穿刺孔, 常规切除胆囊后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前腹膜, 以充分了解胆总管情况后切开胆总管取石, 也可行胆道内加压冲洗, 结石冲出后, 于胆总管置入T管并缝合固定, 然而置入腹腔引流管。
1.2.2 观察组:
实施LC+ERCP手术:通过十二指肠镜探查到十二指肠乳头, 在选择性胆管插管后进行胆管造影, 了解胆管情况后依据乳头的解剖形态和结石的形状、大小, 决定是否需要在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而后取尽结石。行胆管造影确认结石取尽后, 留置鼻导管引流。待患者ERCP术后, 依据患者病情情况, 在患者全身麻醉后行LC术。在腹腔镜的监测下作腹部切口, 牵拉胆囊以暴露胆囊三角及肝门结构后, 进而切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结石残留率来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术后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 (±s) 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t值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两组术后结石残留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 , 见表1。
3. 结论
胆囊结石主要是指因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胆汁淤滞而致结石形成的一种好发于成人的一总胆道系统疾病, 且约有10%的胆囊结石患者易继发胆总管结石[3]。虽然一些基于溶石、碎石的胆石症非手术治疗方案疗效可观, 但对胆囊胆管等自身因素造成的胆石症疗效不佳, 且易致病情反复;因而,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案[4]。
本研究显示, 两组术后结石残留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种腔镜联合探查方式在取石效果上疗效一致, 但也可能与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较小有关。本研究也显示,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较低 (P<0.05) 。ERCP手术可有助于充分了解胆管结石形态、大小等情况, 便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防止LC手术中误伤胆总管引起胆漏的出现, 从而降低手术中出血量, 同时降低术后只管时间, 便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进而降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而LC+LCBDE手术手术操作复杂;留置T管不仅对术后护理要求高, 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约l Od左右, 夹管患者则需住院14d, 否则会因护理不当造成T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不利于疾病恢复。方海星[5]等在研究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对3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时, 发现LC+ERCP术式缩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中的可行性, 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 与LC+LCBDE手术方案相比, LC联合ERCP手术在缩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程建国, 霞明, 文峰, 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7) :2110-2112.
[2]刘志刚, 陈圣林, 刘丹峰, 等.两种方案的两镜联合技术微创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结石的比较[J].肝胆外科杂志, 2015, 23 (6) :415-417.,
[3]包海标, 徐毅, 吕宾, 等.LC联合术中ERCP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 (9) :922-924.
[4]孙向宇.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微创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6, 22 (3) :306-309.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篇4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管结石;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72-02
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主要是指肝内外胆管内有结石生成[1]。女性胆结石患者居多,主要是因为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对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形成造成一定影响,会让非结合胆红素增多,雌激素会阻碍胆囊排空,造成胆汁淤积,容易形成结石。胆管结石主要特点为发病率高、溶石困难、排石不畅等。本文重点探讨了胆道镜联用腹腔镜治疗胆管结石的护理措施,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使用胆道镜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管结石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1.9岁。患者均行CT与B超诊断被确诊为胆管结石。
1.2护理方法
(1)术前护理:术前应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寒战、体温偏高等现象,同时应该观察患者是否有体温过高、脉搏跳动变快、血压降低等临床表现,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患者要注意卧床静养、减少下床活动。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其对手术治疗的心理状况[2]。针对病人的恐惧、紧张心理,向病人讲解手术方式,讲解有关腹腔镜的有关知识、优点以及局限性。减轻患者顾虑,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2)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检查:了解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为手术提供依据;(3)术前准备:向患者介绍术前锻炼内容,引导患者在病床上使用便器大小便,进行有效的咳嗽与咳痰。术野皮肤备皮与手术前十二个小时禁止食用食物、手术前四个小时禁止饮水;手术前一天晚上使用肥皂水进行一次灌肠,手术当天早上留置胃管与尿管,防止伤害膀胱利于暴露手术视野与手术中监测,保障患者术中安全,防止术后并发症;(4)术后护理:①卧位: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未醒时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例至麻醉完全清醒;②生命体征监测及病情观察: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未醒时予往枕平卧,头偏向一例至麻醉相对清醒。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后易引起出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嘱绝对卧床休息,同时观察引流管情况,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密切观察量、性质、颜色;防治其它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早期床上活动,视病情离床活动,防止发生如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5)康复期护理:饮食指导,加强营养,避免油腻食物,术后要控制动物油、肥肉等油腻食物摄入;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生吃瓜果要先洗干净,然后用开水或凉开水冲一冲,以防吃入蛔虫及残留农药。养成不喝生水喝开水的良好习惯。要多吃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白菜等[3],平时应多吃些香蕉、苹果等水果。禁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饮食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配合饮食合理的进行调整。(6)恢复期护理:注意休息,劳逸结合。3~6个月不宜提重物或执行粗重的工作,一般休息时间为45d左右。通过以上各种护理措施,使病员术后恢复良好,发挥出最佳生理效应,满意出院。
2.结果
全部患者均使用腹腔镜指导下将胆总管切开,使用胆道镜探查取石,手术时间为90~210分钟,手术中出血量为3~109mL,有10例患者未放置T型引流管,其中有7例患者未出现明显腹部体征与不适感,有3例患者术后有胆汁流出,均于7天内停止流出。40例患者均放置T型引流管,均无发生胆汁流出现象,没有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
3.讨论
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术非常重要,但是胆总管结石术后护理更是不可轻视。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后应取枕平卧大约六个小时,禁止摄入食物一天至两天,禁食时间里应保持口腔清洁,按照患者病情恢复程度,由进食流质食物转变为普食。定期更换引流袋,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引流畅通无阻,防止 T管扭曲、受压和滑脱,避免胆汁引流受阻、膽管内压力上升从而引起胆汁渗漏和腹腔内感染[4]。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饮食应该多进食一些高营养、清淡、不油腻、容易消化的食物,多进食一些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与豆制品等,维持机体能量消耗与营养支持。除此之外,胆总管结石患者应该多饮水、多进食一些米汤与豆浆等,有利于胆汁粘度变稀疏,有助于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合理的饮食护理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术前良好的营养可减少手术的困难,提高手术创伤的耐受力。术后适当充足的营养可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总之,胆总管结石术后饮食少吃刺激的辛香料、碳酸饮料、酒精等促进胃液分泌的食品,胃液会刺激胆囊收缩,增加结石的发生。胆总管结石术后护理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术前良好的营养可减少手术的困难,提高手术创伤的耐受力。术后适当充足的营养可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当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以让患者使用斜卧位,这样有助于引流与防止腹腔内渗液淤积引发感染,患者采取平卧位的时候,引流管的远端不能高于腋中线,坐位或站立或走路时不能高于腹部手术切口,避免引流液或胆汁逆流继而造成感染[5]。
胆管结石主要临床表现:(1)发热:在结石阻塞的基础上,再合并细菌感染时,患者会在腹痛之后,接着出现发冷、发抖和发热,一般体温会在39℃以上。(2)黄疸:患者在感到腹痛后的第二天的时候,会出现眼白和皮肤发黄,小便颜色变深。它们也都是因胆石阻塞胆管所引起。胆结石所引起的胆管阻塞常常是不完全的,阻塞胆管的结石也常会发生松动。故此,胆总管结石所致的黄疸一般不会太深,而且在病程之中,黄疸会时浅时深,肿瘤阻塞所致的黄疸常常较深,且呈进行性加深。(3)上腹部疼痛:这是由于胆结石阻塞胆总管所引起的,疼痛一般位于上腹中部或右上腹部,常常突然发作,疼痛程度多较剧烈,伴有恶心和呕吐,头晕乏力。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胆道镜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与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术后增强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陈平娟.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手术配合.现代临床护理.2013,8(2)127-128.
[2]常惠颖.崔紫藤.贺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结石取出术29例的护理配合.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1(22)108-109.
[3]梁艳玲.郭继文.陈琳.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护理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117-118.
[4]王娟.温桂芬.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术的护理观察.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7(8)97-98.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篇5
关键词:术中胆道造影,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初次手术
文献中记载[1],在基层医院单位中开腹胆囊切除术广泛应用于患者治疗中,但是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胆道结石残留一直是手术无法克服的难点。术中胆道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在1934年被Mirizzi首次应用于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中,为术后胆道结石残留中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实用的方法。但是,近几年IOC采用后,仍然出现一定的残石率,由于手术方式选择的不合理,易造成胆道的再次手术。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健康问题均属于重大和高危的手术[2]。因此,如何充分运用影像学检测,通过IOC对不同胆石症患者,尤其是初次手术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手术方式,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该院目前最主要的方式。为探讨术中胆道造影在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初次手术中的可行性,选择该院2010年6月—2012年7月接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初次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普外科接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初次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8.3±5.4)岁,研究组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8.1±5.2)岁。见表1。
1.2 入选标准
(1)年龄<75岁;(2)所有患者术前经B超、CT或MRI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或可疑胆管结石,准备初期接受开腹胆囊切除以及胆总管探查等相关术式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1)胆石症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胆石症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或胆管炎发作后未超过4周者;(2)合并有严重心、肺、脑疾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严重糖尿病以及血液疾病的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4)术前合并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5)有既往胆道手术史的患者;(6)妊娠期妇女;(7)对碘过敏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术前准备
告知研究组患者术中造影和个体化手术方案的相关内容,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的锻炼,准备可移动的小型X线机和相关造影器材、药品(泛影葡胺),手术前24 h做好患者碘过敏试验。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告知教育。
1.4.2 术中处理
研究组患者术前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或可疑结石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时,经胆囊管行胆道造影明确胆管结石部位、大小、数目及胆道通畅程度,对于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患者予开腹切除胆囊后行胆道造影,明确结石部位、大小、数目、胆树结构后决定术式。对照组患者根据术前影像检查诊断评估决定手术方式。
1.5 监测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结石残留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两组患者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1.6 出院标准
(1)术后患者体温持续保持正常水平;(2)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可以自主饮食;(3)无近期并发症(如胆瘘、梗阻)、切口感染等;(4)术后观察肝、肾各项指标均正常;(5)患者在医师的建议下同意出院(拔T管或带T管出院)。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残石率、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残石率的比较
研究组的残石率为10.00%,与对照组30.00%的残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术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术后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与研究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的降低(P<0.05),研究组的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较少,病死率也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文献中报道[3],我国是胆石症高发的地区,特别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以及东南沿海等广大的区域,由于各级医疗单位的水平各有差异,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模式,胆道的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仍然较高,胆道再次手术也由于胆道的残余或者复发的结石,由于没有系统的手术影像检查,胆道手术后残石率也高达50%。梁力建[4]研究中指出,造成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治疗胆道疾病的原则不理解,目的性不够明确,危险性认识不深,手术难度估计不足,从而导致不能比较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往往采用一种最为熟悉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治疗表现差异的肝胆管结石。
目前[5],虽然临床上采用了术中胆道造影或者胆道镜,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残石率,加之医源性胆道损伤引起的症状或者体征,手术方式选择的不合理性,术后未改善症状或者治疗的效果不佳,也是造成患者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而胆道再次手术后,无论在技术上的复杂程度还是手术的范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全身状况等方面均属于重大以及高危的手术[6]。
术中胆道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可以及时的发现胆道的残余结石,明确胆管解剖以及变异,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的探查。对于术中IOC是否最为常规,目前仍然有较大的争论[7,8],IOC的方法较为简便、安全可靠、价格经济,不仅可以显示是否存在副肝管等解剖变异的情况,还可以在术中发现是否存在胆道残余结石,阳性率达到94%,国外的学者多主张采用常规的IOC,而国内的多数学者则主张选择性IOC[9,10]。
该研究中采用的IOC主要是在手术过程中,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或者了解结石的分布部位、范围以及胆树的结构而进行的胆道造影,其方法是经过胆囊管或者胆总管导管中将造影剂注入,并在术中立即摄片。该院选择的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主要指的是胆囊、肝脏、胆总管等部位发生了结石,分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或者上述多部位同时并发胆石等多种类型。该研究中对比了术后两组的残石率,研究组10.00%、对照组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近远期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术中胆道造影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初次手术患者中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明确了胆道病变的情况,胆石的分布、数目、现状以及大小,同时降低了结石的漏诊率,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探查或者再次的手术,按方位的提高了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诊疗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秀军,王先法,洪德飞,等.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427-428.
[2]江平.胆道造影在开腹胆道手术中的应用(附61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4):44-45.
[3]刘建平.循征医学与个体化治疗[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6):505-508.
[4]梁力建.努力避免非计划性的胆道再次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3):161-162.
[5]吴青松,凌亚非,赵家锋,等.个体化治疗决策在重症急性胆管炎中的临床意义[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1,23(2):112-114.
[6]樊大明.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6,16(2):143-146.
[7]Flum DR,Flowers C,Veenstra DL.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hy in the prevention of bile duct injury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ystectomy[J].J Am Coll Sury,2003,196(3):385-393.
[8]胡明彦,陈斌.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的问题及对策(附71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2,8(12):44-45.
[9]席如光,张韶光,杨万红,等.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3):300-302.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68例, 其中男27例, 女41例;年龄36~78 (52.3±3.4) 岁;结石直径为7~16 (12.3±1.4) mm;患者症状为腹痛26例, 发热22例, 黄疸20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13例, 女20例;年龄36~77 (51.7±2.8) 岁;对照组男14例, 女21例;年龄36~78 (52.5±3.6) 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展开血常规、B型超声、肝肾功能常规检查, 对胆囊结石具体情况予以了解, 判断患者手术耐受情况。观察组行LC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术:全麻后行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 对胆管结石予以验证, 将结石取出后构建二氧化炭气腹, 利用三孔法将气腹压控制在适当范围中, 将结石取出并将胆囊切除, 将造影剂注入检查是否存在结石残留, 进行引流管放置后完成手术。若患者结石较大可先行碎石, 之后将其取出。对照组行开腹手术, 给予插管麻醉, 之后于右上腹位置经腹直肌做手术切口, 将胆囊切除, 将结石取出后进行引流管放置, 胆囊床缝合。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观察血清淀粉酶异常、组织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清淀粉酶正常范围为0~85U/L, 超出此范围即为异常。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 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2例 (5.9%) , 其中组织损伤1例, 感染1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6例 (17.6%) , 其中血清淀粉酶异常1例, 组织损伤3例, 感染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人年龄逐渐升高, 胆囊结石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升高趋势, 据统计目前我国胆囊结石发病率为7~9%[4], 作为胆囊结石常见合并症之一,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发病率也不断升高。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早期无明显表现[5], 在病情逐渐加重下患者可出现阵发性腹痛、明显胆绞痛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胆囊穿孔, 需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疗。
手术治疗是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最主要治疗方法, 传统术式为开腹胆囊切除术, 虽然这一术式可将结石成功取出, 但常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6], 不仅会导致患者承受较大痛苦, 同时也会加大患者经济负担。已有研究[7,8]发现, 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常需住院14d左右, 且常需带T管出院, 患者在1~2个月后还需到医院将T管拔除, 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一定麻烦, 同时带T管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人们更期待通过一种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会对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的手术方法予以治疗, 同时这一方法还应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9]。在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下, LC在临床中逐渐得到了应用[10]。这一术式所做切口小, 具有较高安全性, 不会导致患者机体承受过大损伤。在对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治疗时, 将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术联合应用, 可在直视下对胆管周围组织、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情况进行准确观察, 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术后恢复速度, 避免机体过大损伤, 同时可实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降低。本文结果示,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LC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术治疗与开腹手术相比更为安全可靠, 能够减少手术过程给患者机体造成的损害, 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另外,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进而显现出, LC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术的微创优势, 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以及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综上所述, LC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术对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低, 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快,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田开亮.LC联合ERCP/LCBDE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疗效Meta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 (10) :881.
[2] 林美举.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7 (7) :775.
[3] 尹卫民.腹腔镜联合EST序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25例临床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0 (9) :1321.
[4] 吴宗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预测模型的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 (3) :214.
[5] 侯宝华, 崔鹏, 陈盛, 等.不同微创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3) :3887-3889.
[6] 张乐, 白月奎, 欧云菘,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 (8) :1141-1142.
[7] 席鹏武, 黄初东, 杨荣华,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4, 43 (3) :293-294.
[8] 褚延魁, 王胜智, 刘育蕾, 等.伴肝硬化胆囊结石 (息肉)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疗效评价[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 (8) :1129-1131.
[9] 彭沙沙, 黄汉飞, 段键, 等.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行胆道探查一期缝合125例[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 (8) :1126-1128.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的32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32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标准, 均自愿接受本次治疗, 且不包括患有严重肝肾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疾病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6例。对照组中男9例, 女7例, 年龄22.5~67.5岁, 平均 (44.25±4.65) 岁, 病程2.5~7.5年, 平均 (6.25±1.25) 年;观察组中男8例, 女8例, 年龄23.5~67.5岁, 平均 (45.15±4.55) 岁, 病程3.5~7.2年, 平均 (6.25±1.12) 年。两组共32例患者经实验室病理学诊断均为腺癌, 均为胆管细胞癌。肿瘤分化:观察组患者高分化6例 (37.50%) , 中分化7例 (43.75%) , 低分化3例 (18.75%) ;对照组患者高分化7例 (43.75%) , 中分化6例 (37.50%) , 低分化3例 (18.75%) 。两组患者肿瘤分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8.62, P>0.05) 。肿瘤类型:观察组内管型肿瘤1例 (6.25%) , 肿块性肿瘤9例 (56.25%) , 结节性肿瘤5例 (31.25%) ;对照组内管型肿瘤1例 (6.25%) , 肿块性肿瘤8例 (50.00%) , 结节性肿瘤5例 (37.50%) 。两组肿瘤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46, P>0.05) 。肿瘤位置:观察组1例 (6.25%) 位于中叶, 2例 (12.50%) 位于右叶, 13例位于左叶 (81.25%) 。对照组1例 (6.25%) 位于中叶, 3例 (18.75%) 位于右叶, 12例 (75.00%) 位于左叶。两组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13.61, P>0.05)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肿瘤类型、肿瘤分化、肿瘤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姑息性手术进行治疗, 就是对患者进行肝内胆管引流术, 同时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 防止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2]。观察组采用根治性手术进行治疗, 即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的基本情况对其病变处进行切除, 并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右半肝切除;两组均进行胆管癌切除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并将患者手术切片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研究和分析[3]。并在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访问, 访问可以通过电话回访、上门拜访等形式完成, 观察患者生存情况和恢复情况, 并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统计[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试验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生存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均未出现死亡的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5.42, P>0.05) 。对照组手术后3 d内有2例出现死亡的情况, 占总数比例的12.5%;观察组手术后3 d内未出现死亡的情况, 对照组手术后死亡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98, P<0.05) 。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存活情况比较
两组共32例患者均完成了为期3年的跟踪访问。跟踪发现,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1年死亡7例 (43.75%) ;手术后第2年死亡1例 (6.25%) ;手术后第3年死亡1例 (6.25%) ;3年后存活7例, 3年期的存活率为43.75%。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第1年死亡2例 (12.50%) ;手术后第2年死亡8例 (50.00%) ;手术后第3年死亡6例 (37.50%) ;三年后有0例患者存活, 3年期的存活率为0。对照组患者第1年存活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4, P<0.05) ;观察组患者第2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1, P<0.05) ;观察组患者第3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3, P<0.05) 。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 合并胆管癌属于最常见的一类并发症, 患者在出现该病后早期较难进行准确诊断, 所以对于患者很难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而影响患者健康, 待到发现时再进行治疗往往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使临床病死率大大提升, 因而对该病进行有效的分析,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就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5]。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近年来临床中接收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数量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且患者的病情也逐渐复杂化, 这无疑给临床的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从该病的病因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 但有研究认为该病胆管结石导致患者胆管上皮出现增生等现象, 可能与患者发生癌变现象存在密切关系[6], 且患者出现胆管炎后容易引起癌症的发生, 炎症同样会使患者应激反应加剧, 所以在治疗中能否根除病灶也关乎着治疗的效果[7]。
本次选取笔者所在医院32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 分组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姑息性手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根治性手术进行治疗, 从所得结果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肿瘤分化、肿瘤类型、肿瘤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1年期存活率不及对照组, 但观察组经过手术治疗后效果长期存活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随访3年后观察组存活率为43.75%, 而对照组则无1例存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对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因为在手术的过程中相比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是将患者可能发生病变的组织完全进行切除, 即肝段、肝叶等[8], 这样在患者恢复初期容易因为脏器功能恢复缓慢而导致死亡, 但是一旦存活则不会由残留的病灶而引起出现相应的症状, 从而提高患者远期存活率[9]。
综上所述,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在确诊后, 要尽可能对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确保患者死亡率降低, 远期存活率得到提高, 因而值得在临床中借鉴。
参考文献
[1]姜立, 陈孝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32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6) :499-501.
[2]延学军.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3) :130-131.
[3]杨晨, 张捷, 林圯昕, 等.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发病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 2014, 45 (4) :628-632.
[4]王志伟, 周少波.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1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 (10) :1535-1537.
[5]林兴旺, 潘法中, 赵中伟.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对照[J].肿瘤学杂志, 2006, 12 (3) :222-223.
[6]陈汝福, 周泉波, 林青, 等.肝内胆管结石合并周围型胆管癌的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 2006, 14 (10) :626-627.
[7]甄景志, 崔冀, 苏友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15例临床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6, 6 (4) :249-250.
[8]黄亮, 周飞国, 晏建军, 等.肝内胆管结石伴晚期肝内胆管癌临床特点及漏诊原因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7 (2) :94-96.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2例, 女18例, 年龄37~75岁, 平均年龄 (51±6.5) 岁。结石平均直径 (12.1±2.2) mm, 具体症状:14例患者有腹痛症状, 12例患者有发热症状, 其余患者出现黄疸。另选同期行开腹手术治疗的30例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0例, 女20例, 年龄36~73岁, 平均年龄 (50±5.5) 岁。结石平均直径 (12.1±1.9) mm, 具体症状:15例患者有腹痛症状, 11例患者有发热症状, 其余患者出现黄疸。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 了解胆囊结石的实际情况, 确定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手术治疗, 插管麻醉后在患者右上腹经腹直肌做切口, 切除胆囊, 取出结石后放置引流管, 进行胆囊床的缝合, 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做合适切口后探入十二指肠注入造影剂验证胆管结石, 取石后建立CO2气腹, 用三孔法控制气腹压在合适范围内, 取出结石和切除胆囊后注入造影剂检查有无结石残留, 放置引流管引流, 结束手术, 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术后3 d对患者进行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 建立CO2气压后维持在约14 mm Hg的压力值, 并对腹腔进行解剖分离, 放置引流管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所有的计量资料都采用±s表示, 比较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手术,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 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均一次取石成功, 随访过程中无胆管结石复发、逆行胆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照组患者3例取石有残留, 均进行二次取石, 切口疼痛明显, 5例患者应用镇痛镇静药物缓解症状, 见附表。
3 讨论
近年来, 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不断上升[1], 根据胆总管结石阻塞程度和胆道有无感染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发病早期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随着病情的发展, 患者有明显的胆绞痛, 阵发性腹痛等症状,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发生胆囊穿孔, 需尽早采取措施治疗[2]。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腹胆囊切除术, 但是这种手术方法创伤大, 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 且容易发生并发症,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也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这种切口小、安全性高的手术方法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应用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继发性结石由于结石小、数量多, 容易在乳头部、胆总管下段等部位发生嵌顿现象, 传统手术容易发生取石残留现象,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均一次取石成功, 对照组患者3例取石有残留, 均进行二次取石, 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住院时间短, 不良反应发生少,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 作为观察组, 另选30例同期进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手术,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住院时间短, 不良反应发生少,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内镜逆行胆管取石
参考文献
[1]林雍熙, 梁智强, 杜国平.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胆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15) :33-58.
[2]林涛.腹腔镜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3, 18 (5) :368-370.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篇9
【关键词】不同微创术式;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35-01
随机医学水平的发展,腹腔镜外科微创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多,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现胆总管结石70%~90%都可采用微创外科技来完成,而且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达到了97%以上。本文通过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0例分别采用腹腔镜胆道T管引流探查、经胆囊管途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治疗,探讨这三种微创方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结石
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结石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患者人数各30例,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47.2±5.1)岁。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治疗方式
对A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道T管引流探查,具体操作方法:采用全身麻醉,在患者脐上边缘作一个9~10mm的切口,然后再插入气腹针,待气腹针进入腹腔后冲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造气腹,等到腹内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将气腹针拔出。
1.2.2 B组治疗方式
对B组患者采用经胆囊管途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具体操作方法:建立气腹、操作途径,来处理胆囊动脉及显露胆囊管同T管引流组,注意要保留颈部胆囊管2mm,确保胆囊管不离开又能做牵引运动。对颈部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处要进行仔细分离,以免造成汇合处组织粘连。再采用胆道镜自切开的胆囊管插入胆总管探查,取出结石,最后在对伤口进行缝扎或用钛夹夹闭胆囊管残端。
1.2.3 C组治疗方式
对C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建立气腹和操作途径,来处理胆囊动脉及显露胆囊管同T管引流组,可用5~0无损伤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翻缝合胆管切开处,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缝合时要注意针距,大致为0.2cm。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上述综几种微创手术治療后,A组的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个组手术住院费用也高于其他两个组,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它两个组,三组间上述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除了以上三种方法,还有一种十二指肠乳头切取石法,它相比于其他三组,手术出血量要大,引起的并发症也比较多。由于十二指肠乳头切取石法在进行取石时不能彻底取石[1],术后易大量出血,很可能需要再次进行手术,增加了逆行感染的风险。经胆囊管途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相比于腹腔镜胆道T管引流探查、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以及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治疗,手术时间更短,提高了手术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本组实验中经T管引流组并发症明显高于一期缝合组和经胆囊管组,在所有患者中,T管引流组出现手术并发症共有12例,一期缝合组和经胆囊管组并发症患各为4例。由此可见T管引流组相比于其他组治疗效果要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因此,在临床上应要尽量减少其使用率。
本实验研究表明,经胆囊管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机率更高,效果更好,充分了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的优越性,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方法,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选择适合患者治疗的方式,制定详尽的治疗方案[2],以此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熊廷刚.不同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68-69.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资料88例, 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4例。对照组患者男26例, 女18例;年龄33~81岁, 平均 (54.8±1.3) 岁;患病时间1~16年, 平均 (5.4±0.8) 年;治疗组患者男25例, 女19例;年龄31~82岁, 平均 (54.9±1.2) 岁;患病时间1~14年, 平均 (5.5±0.7) 年。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剖腹手术实施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ERCP手术实施治疗, 具体步骤为:首先实施ERCP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 插管成功后注入浓度为30%的泛影葡胺, 在C臂机的透视条件下实施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处理, 采用高频电发生器, 针状刀, 斑马导引丝, 插管成功之后将导丝置入, 沿导丝置换切开刀, 在11点方向将乳头切开。根据乳头的具体形状及条件, 切开1.5 cm左右, 应用气囊导管取石, 然后常规留置鼻胆管。再实施腹腔镜手术, 患者取仰卧位并将头部抬高, 用开放法建立气腹, 采用常规四孔法置入器械, 解剖Calot三角, 首先对胆囊管进行处理, 防止小结石落入胆总管内部, 若胆囊管相对较粗, 可采用圈套器进行结扎, 并将胆囊切除[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结石症状仍然存在, 术后检查显示结石清除率没有达到50%;有效:结石症状明显减轻, 术后检查显示结石清除率超过50%;治愈:结石症状彻底消失, 术后检查显示结石完全清除[3]。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率为10%~18%, 其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临床多采用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予以治疗。以上治疗方式均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 且术后康复较慢, 故研究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代替开腹疗法至关重要。
腹腔镜联合ERCP是在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下出现的新型治疗方法,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优点。本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而治疗组则采用腹腔镜联合ERCP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腹腔镜联合ERCP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具有更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能有效清除患者结石, 改善临床症状, 与沈建伟等[4]研究结果一致。另外,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说明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在内镜直视下展开手术并采用腹腔镜可明显减少清除结石所需时间, 减轻患者术中承受的痛苦, 同时腹腔镜与ERCP具有的微创特性也决定了该术式给患者造成的伤口较小, 这对患者术后尽早康复十分有利。
目前, 很多研究人员虽然已认识到腹腔镜联合ERCP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中有明显效果, 但在两种治疗方法的先后顺序上还存在一定争议。有研究[5]认为应先行腹腔镜手术, 之后再行ERCP治疗, 是因为ERCP术后可导致胆管周围炎性水肿, 致使腹腔镜手术难度加大。我院通过临床实践发现, ERCP术后2周胆管周围炎性水肿随时间推移可缓慢加重, 而ERCP术后时间越短则炎性水肿程度越轻, 在ERCP术后24 h进行腹腔镜是完全可行的。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先实施ERCP, 待完成相应操作后再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此时患者胆管周围炎性水肿相对较轻, 完全可进行腹腔镜操作。而且先展开ERCP后行腹腔镜手术可将胆道梗阻予以尽早解除, 对胆道感染予以尽快控制, 这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 促使胆道压力降低, 对患者术后康复极为有利。也有研究指出这两种操作方式实施的先后顺序对结石残留率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由于所选取的样本量较小, 并未对这一观点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但据林涛等[6]研究显示, 腹腔镜+ERCP与ERCP+腹腔镜的结石残留率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腹腔镜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效果明显, 且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剖腹手术。
参考文献
[1]马跃美, 史念珂, 马晓娟, 等.胆总管探查后内置鼻胆管与T管的比较研究[J].局部手术学杂志, 201, 12 (14) :238-239.
[2]张凯, 潘一明, 周建新.拔除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非手术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 2012, 10 (12) :110-111.
[3]陈汝福, 王捷.胆道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 2012, 10 (16) :417-418.
[4]沈建伟, 张立明, 贾晓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和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2) :208-210.
[5]王明俊, 钟文贵, 祁玉波, 等.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15 (13) :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