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2024-08-24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共11篇)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1

我院外科自1998年4月—2008年2月共收治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26例, 均经手术治疗,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6例, 男17例, 女9例, 年龄25岁~70岁。因右上腹隐痛首诊者18例, 恶心、纳差、厌油食首诊者6例, 胆绞痛首诊者2例。所有病例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均在2年以上, 期间均反复出现右上腹疼痛, 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术前肝功能均正常, 无黄疸, 空腹B超检查见胆囊及胆管内均无结石, 但22例均有胆囊收缩功能减退, 其中12例有胆囊壁增厚、毛糙, 另10例胆囊内有胆固醇沉着, 此22例B超提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所有病例口服胆囊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1.2 病理类型

术中肉眼观:胆囊壁增厚、毛糙16例, 其中7例胆囊明显缩小, 6例胆囊管较长, 超过1 cm, 颈部狭窄, 其中4例胆囊颈管异常扭曲, 胆囊较正常稍大;胆囊内有多发细小黄色胆固醇颗粒 (直径均小于0.3 cm) 10例, 胆囊周围明显粘连9例, 轻度粘连12例。镜检发现所有胆囊均有慢性炎症。腺体明显萎缩纤维化12例, 腺体增生4例, 2例有胆固醇性息肉改变, 镜下微小结石4例。

1.3 治疗结果

26例全部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术后随访半年~50个月, 平均26个月。其中19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 6例症状明显缓解, 缓解率达96%, 1例无效患者有胆绞痛史4年, 术后进一步检查确诊胆总管下段结石。

2 讨论

2.1 诊断问题

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 然而胆囊管的部分梗阻、胆囊长时间胆汁停滞、细菌或病毒感染、浓缩胆汁的刺激、胰液反流等同样可引起慢性胆囊炎。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 B超对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越来越重要, 然而它毕竟有一部分假阴性, 且胆囊的形态和功能与是否空腹密切相关, 而许多患者并非在空腹下行B超检查, 这就增加了假阴性率。临床上常有一些患者有长期右上腹疼痛, 恶心、纳差, 厌油食甚至胆绞痛, 但当B超检查未发现胆石症和胆囊炎时, 许多医师常就轻易地否定了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而未仔细分析病史和考虑B超可能假阴性的问题, 因而也未进一步行口服胆囊造影检查而漏渗。本组资料显示:空腹B超对该病诊断阳性率达85%, 且其检查方便, 受干扰因素相对较少。故笔者认为空腹B超检查可作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首选辅助检查方法。本组资料还显示:所有患者口服胆囊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故尽管其检查结果受许多因素干扰, 但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后该法不失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2.2 治疗问题

尽管传统观点认为对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手术要慎重, 但本组资料表明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本组1例无效患者是因胆总管下端结石所致。因此, 笔者认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若其症状较明显又长期反复发作且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时, 需进行胆囊切除术。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2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更易患病原因在于其体内的胆固醇合成量绝对增加,或者比较胆汁酸和磷脂相对增加,使胆固醇过饱和。

年龄(10%):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其发生可能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年龄在40~69 岁的5 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 倍,高发与低发的分界线为40 岁,各国的报道虽有一定差异,但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 岁这一年龄段。

性别差异(5%):

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性别比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方面,胆囊的胆色素结石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降低胆流、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动力、使胆汁淤滞有关。

生育(5%):

妊娠可促进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发病率呈正相关,这种观点已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所证明。妊娠易发生结石的原因有:

①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

②妊娠期的胆囊排空滞缓,B超显示,孕妇空腹时,胆囊体积增大,收缩后残留体积增大,胆囊收缩速率减小。

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地区差异(10%):

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别,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人结石性胆囊炎患病率高,而非洲的许多地方胆石病罕见。国家和地区间的胆石类型亦不同,在瑞典、德国等国家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而英国则碳酸钙结石比其他国家发病率高。

饮食因素(10%):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精制食物、高胆固醇食物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

遗传因素(5%):

结石性胆囊炎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亦提示遗传因素是发病机制之一。凡有印第安族基因的人群,其胆石发病率就高。以单卵双胎为对象的研究证明,患者的亲属中发生胆石的危险性亦高,而结石性胆囊炎家族内的发病率,其发病年龄亦提前,故具有遗传倾向。

其他因素(10%):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3

【摘要】目的:探索慢性膽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与特点。方法:研究对象是2012年8月到2014年8月期间从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中随机性抽取的82例,并进行回顾性试验研究,分为对照和研究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与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8.05),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胆囊炎 胆结石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43-01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是常出现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患者多存在上腹部的疼痛感觉、发病较急且存在反复发作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患者常表现出呕吐、发热及黄疸等状况,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临床的治疗中多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进行解痉和消炎的西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和实施手术切除治疗等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效果不佳[2]。本文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6月到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82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患者的年龄为18~69岁,平均年龄为(39.4±6.1)岁,患者的病程为1~12年,平均病程为(7.4±2.6)年;研究组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患者的年龄为19~67岁,平均年龄为(39.5±6.2)岁,患者的病程为1~13年,平均病程为(7.7±2.3)年。研究组和对照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在年龄、身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性别、疾病类型、文化程度、病情严重情况等因素上不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对照组41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给予患者熊去氧胆酸片,每天3次,每次服用150mg,甲硝唑片,每天3次,每次服用0.1g,10天为1个治疗疗程,共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治疗;对研究组41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大柴胡汤治疗,中药药方为,芍药30g,枳实15g、柴胡15g、生姜10g、黄芩10g、半夏10g、大枣7颗,水煎后分早晚两次共服用1剂,7天为1个治疗疗程,共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治疗并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加减治疗,对于具有热盛的患者增加金银花20g、蒲公英10g、板蓝根10g,对于存在明显黄疸症状的患者增加金钱草10g、茵陈10g,对于具有胁痛的患者增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对于具有湿热症状的患者增加龙胆草10g、栀子10g,对于存在结石的患者增加鸡内金10g、海金沙10g、金钱草10g。在对两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用药治疗期间,告知患者需禁食较为辛辣及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多食用一些比较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

1.3 疗效评价:观察比较两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临床疗效,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为,痊愈:经治疗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均已明显的消失,通过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胆囊体积已恢复至正常,患者的胆囊壁也较为光滑,无胆囊壁增厚的情况,无胆汁的瘀积或出现结石的症状;显效:经治疗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已基本的消失,通过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胆囊体积已缩小50%以上,患者的胆囊壁也较为光滑,无胆囊壁增厚的情况,无胆汁的瘀积,结石正常排出高于50%的大小;有效:经治疗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均逐渐好转,通过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胆囊体积出现缩小但缩小量小于50%,有结石排出但排出量小于50%;无效:经治疗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通过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胆囊体积没有出现缩小,没有结石排出的情况。

1.4统计学数据处理:本次试验研究中的数据结果全部应用统计学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和组间数据资料对比分别应用卡方值和t值进行检验,若数据之间检验值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2.结果

研究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分组人数(例)无效(例)有效(例)显效(例)痊愈(例)总有效率(%)对照组4191215578.05研究组4138131792.68*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是在胆囊疾病的慢性炎症的不断发展的一个阶段,存在梗阻、结石、净胜等状态均导致患者发生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的病程长短不一,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持续治疗但不得痊愈,而且一些患者的胆囊部位存在绞痛的情况,还可能存在消化不良的症状,使患者无法忍受,对患者的身心均带来折磨[3-4]。中医学的研究中,可将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归于“胁痛”、“胆胀”的医学范畴,由于患者的胆肝直接联系密切,患者的情绪出现长时间的失调、温寒而不和及饮食不当等均会影响到患者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等相关功能,引起患者胆汁排泄的失调症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5-7]。

本研究中使用大柴胡汤加减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疾病,药方中含有的枳实、柴胡、黄芩均可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发挥疏肝并利胆、清热及利郁的重要作用,添加的茵陈具有疏利患者的肝胃内气机、清除患者的胆热等功效,海金沙、鸡内金、金钱草则可对患者进行清热而利湿、对抗炎症、松弛患者的平滑肌等,延胡索则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诸药合用,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疾病的效果较好。

本次研究发现,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68%,明显高于仅进行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78.05(P<0.05),说明对存在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疾病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晓东,陈智勇,陈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1):71-71,72.

[2] 何珑.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并发胆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9):69-70.

[3] 叶浩然.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2,9(8):30-30.

[4] 李惠茸.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9):157-158.

[5]吴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25):112-113.

[6] 廖玉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13):587-587.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来该院治疗的74 例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37 例, 其中男22 例, 女15 例;年龄42~75 岁, 平均 (59.05±7.72) 岁。 对照组37 例, 其中男24 例, 女13例;年龄46~73 岁, 平均 (60.16±6.33) 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行LC:患者经全麻醉取仰卧位, 设定自动气腹机的参数为13 mm Hg左右。 以3 孔法或4 孔法将器械置入腹部, 探查腹腔内部的脏器, 检查有无损伤, 剥离粘连组织后充分暴露胆囊, 若患者的胆囊张力过高, 则应用胆囊穿刺针穿刺减压以便抓提胆囊。 解剖Calot三角, 显露小网膜孔, 暴露胆囊的三角后壁, 剥离脂肪组织和浆膜层以显示胆囊管, 夹闭并切断胆囊动脉。 钝性分离胆囊直至肝床, 电钩剥离胆囊, 切勿损伤血管、胆管系统。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先分离胆囊动脉以及胆囊颈管再切除胆囊或从逆行游离胆囊地对胆囊后再处理胆囊颈管或动脉, 若需要可术中胆囊管造影。

对照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患者经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 于右上经腹直肌处做一长约12 cm的切口, 仔细、全面地观察肝胆和附近的脏器后, 钝性分离腹直肌与皮下组织, 彻底暴露并切除胆囊, 之后冲洗腹腔, 放置引流管并关腹。 治疗后随访2 个月,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 并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计量资料, 利用t检验比较其间差异, 计数资料利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治疗组出现并发症5 例 (13.51%) , 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3 例 (35.14%) ,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84,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为一些胆囊结石患者, 因胆囊炎症多次发作, 胆囊壁开始炎症增生和纤维化, 之后形成疤痕, 胆囊慢慢萎缩, 最终丧失浓缩和收缩胆汁的能力[2]。 目前, 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前者效果确切, 但创伤大, 手术时间较长, 腹腔组织过久在空气中暴露易出现感染, 并且患者康复速度慢, 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3]。 腹腔镜手术是指于腹腔镜下手术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腹腔镜类似于电子胃镜, 含微型摄像头, 以冷光源提供照明, 将镜头置于腹腔中, 应用数字摄像技术将镜头捕获的图像经光导纤维传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 并实时在专用监视器上显示, 医生可于监视器屏幕上清楚观察到多个角度的器官组织图像, 利于评估和治疗疾病[4,5]。

该研究探讨分析了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腹腔镜切除术的创口小, 失血少, 基本不会干扰胃肠正常功能的行使, 降低了手术风险, 减小了术中疼痛, 从而降低了止痛剂和消炎药的用量[6]。然而, 腹腔镜手术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 因胆囊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十分复杂, 需应用超声刀进行胆囊的游离和切除等操作, 此时要求术者操作应谨慎, 超声刀温度应适宜, 防止灼伤腹腔中的其他组织[7]。 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40.57±7.14) min、 (50.33±10.62) m L、 (18.16±4.45) h、 (4.68±1.15) d, 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 也低于对照组的35.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些结果与龙胜林等[8]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 也再次说明了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可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患者恢复速度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12月间在该院治疗的74例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 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 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对照组37例, 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观察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40.57±7.14) min、 (50.33±10.62) m L、 (18.16±4.45) h、 (4.68±1.15) d, 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 也低于对照组的35.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结石,胆囊炎

参考文献

[1]刘志贤, 阚永丰, 陈波.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41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4 (1) :43-45.

[2]刘厚生.腹腔镜顺逆结合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 14 (11) :63-64.

[3]王强.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37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4) :68-69.

[4]贾丹.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80例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4) :117-118.

[5]曾昭君.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35 (15) :3240-3241.

[6]伍磊.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6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5) :90-91.

[7]吴伟, 余育晖.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8) :1090-1092.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5

【关键词】结石性胆囊炎; 老年; 外科手术

结石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胆囊的一种细菌性或化学性炎症,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胆囊化脓、坏死和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死亡,95%的病人胆囊中存在结石,即结石性胆囊炎[1],笔者为了探讨外科手术在老年结石性胆囊炎中的作用已经手术最佳时机的选择,通过对本院52例该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具体心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1月52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9.05±10.62)岁。

1.2诊断方法临床表现:52例患者均有胆绞痛病史,急性胆囊炎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发热,并有腹膜刺激征,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有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容易被诊断为胃肠道疾患,体征可发现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0*109/L有22例,肝功能转氨酶增高6例,血淀粉酶增高3例。彩超提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20例,化脓性胆囊炎9例,重症胆管炎1例,胆囊穿孔4例.坏疽性胆囊炎4例,胆总管结石13例,合并2型糖尿病17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2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9例;

1.3治疗方法

1.3.1术前准备择期手术的患者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凝血功能的检查,确诊患者无营养不良或者贫血,如果发现异常应予及时纠正,急诊手术患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的检查;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在适合手术的范围内,急性发作的胆囊炎在术前与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本研究使用0.9%氯化钠溶液配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舒普森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术前24小时进行进食、胃肠减压,为了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本研究采取置胃管处理;对于病情较重患者术前告知家属有胆囊造瘘、二期手术的可能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手术方式患者使用仰卧位,在右侧斜肋下缘处做一切口,逐层剥离进入腹腔,首先剥离胆囊周围的粘连,部分患者粘连较为严重影响胆囊解剖部位的充分暴露,將胆囊颈部切开使用输尿管在胆囊管内方向小心探查,确定胆囊管道额位置后再向该方向游离,然后使用盐水血垫隔离胆囊周围及Winslow孔,在距离胆囊床还是0.5厘米距离处开始使用电刀沿着浆膜逐渐剥离胆囊,直到calot三角区,使用钝性剥离的方法暴露出胆囊动脉,使用止血钳将胆囊动脉钳扎,将胆囊管游离出来,直到胆总管,切断胆总管移除胆囊,然后将胆囊管缝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留置腹腔引流管。

2结果

52例患者中急诊手术并治愈者44例,占84.62%,择期手术者8例,占18.38%。术中见胆囊炎性水肿肿大者28例。萎缩性胆囊炎15例,化脓性胆囊炎10例,胆囊部分坏疽5例。单纯胆囊切除术33例。胆囊切除+腹腔引流术19例。

3讨论

老年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上是一种起病较急、病情较多变、合并症较多的疾患[2]。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结石在胆囊管或胆囊颈产生了赌塞,局部产生的水中和炎症进一步加剧了梗阻,结石的存在导致了胆囊扩张,浆膜下水肿,静脉、淋巴梗阻,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所以该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造成胆囊坏疽、穿孔,引发胆汁性腹膜炎,胆囊结石随着胆汁的分泌可逐渐移到小肠,部分体积较大的结石可造成远端回肠梗阻,即临床上可见的胆石性肠梗阻[3]。

胆囊结石及炎症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胆石对粘膜的破坏会使高浓度胆盐刺激胆囊壁组织。胆盐对细胞有毒性作用,由于胆盐具有去垢剂样的作用,因此可以溶解细胞膜中的脂质成分。这将导致细胞受损,坏死,最终引起胆囊穿孔。虽然结石性胆囊炎与胆囊结石有关,但是还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根据国内外诸多文献显示[4,5],胰液、胃液的存在或胆囊内胆汁的浓聚是可能参与结石性胆囊炎的因素。

老年结石性胆囊炎具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逐渐减退,在术前医务工作者要做好全身机能检查,将血压和血糖血瓶控制在理想手术范围内,经过保守治疗有好转的患者应该选择择期进行手术,避免手术创伤带来的副作用。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血糖变化,如若患者血压血糖水平出现异常波动,血压过高时静脉给予降压药物,血压过低时,选择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糖糖尿病的患者术中要控制好调整胰岛素剂量。术后更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总量,避免过多、过快的补液给老年患者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再者,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临床调查,急性胆囊炎病人行胆囊切除术的病死率<0.2%,并发症发生率<5%,胆道损伤发生率约为0.4%[6],这一数据和本研究相符,笔者认为熟悉掌握老年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疾病特征,科学选择手术方式,掌握手术时机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钦.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1例外科治疗体会[J].交通医学,2010,24(3):293-294

[2]张晨阳.改良逆行性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7(2):1 288-1 289

[3]刘勇,孙立新,苏拓,等.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手术治疗(附146例报告) [J].浙江临床医学,2011,2(10):1 360-1 362

[4]杨廷燕,史佩东,王建球,等.18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析[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8,3(12):1 555-1 556

[5]华积德.郑成竹,方国恩.临床普通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59—665.

[6]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8:559-563.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我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的经腹腔镜手术的胆囊疾病224例, 其中, 非结石性胆囊炎133例 (伴有胆固醇性息肉67例) ;结石性胆囊炎63例 (伴有胆固醇性息肉13例)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 (未伴有胆固醇性息肉, 但伴有结石) ;其他胆囊疾病27例, 包括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腺瘤和胆囊癌。

1.2 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非结石性胆囊炎

被覆上皮基本完整, 固有腺体部分慢性炎细胞浸润破坏, 固有层内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 可见散在的泡沫细胞;肌层及浆膜层散在淋巴细胞浸润, 有时可见个别腺体植入;伴有急性炎症时, 各层可见不等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偶尔有脓肿形成。

2.2 结石性胆囊炎

被覆上皮、固有腺体经常缺失, 形成小的局部溃疡;另外, 肌层及浆膜层常见腺体植入, 肌层偶见结石嵌入;其他组织学改变同非结石性胆囊炎。

2.3 胆固醇性息肉

在非结石性胆囊炎和结石性胆囊炎的背景上, 出现单个或多发的上皮性突起, 直径1.0~10 mm, 固有层内大量的泡沫细胞, 蒂部纤细, 仅由被覆上皮及少量间质纤维构成。

2.4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胆囊壁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代之以结节性肉芽肿性结构, 其中央为炎性坏死组织, 间杂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外层为大量吞噬了脂质的泡沫细胞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弥漫型病变累及胆囊壁全层并波及邻近组织, 无典型的肉芽肿样结构, 表现为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 纤维母细胞增生。

3 讨论

众所周知, 胆囊结石形成需要具备3个条件: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囊收缩功能降低及结石成核。当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时, 过饱和的胆固醇与胆汁磷脂泡相互融合, 导致胆固醇成核及单水结晶形成, 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结石[1,2]。

正常的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可以主动和被动地吸收胆汁中的胆固醇[2]。在慢性胆囊炎的早期, 胆囊黏膜的吸收和分泌功能没有明显受累, 在炎症的作用下, 胆囊黏膜吸收了过量的胆固醇, 使胆固醇过饱和, 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 转变为慢性胆固醇性胆囊炎;病变进一步发展, 泡沫细胞增生, 局部黏膜增生, 向黏膜表面隆起, 进而形成了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形成后, 胆汁胆固醇过饱和使得胆囊黏膜吸收了较多的胆汁胆固醇。胆囊黏膜上皮细胞胆固醇的吸收增多, 使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增强, 胆囊上皮细胞合成胆固醇酯增多。大量的胆固醇酯在黏膜上皮细胞及黏膜固有层沉积[3,4];同时胆汁内细菌繁殖, 导致胆汁成分有利于结石形成[5]。胆固醇息肉颗粒状表面亦为结石形成提供了依附支架, 或者因为息肉蒂部非常纤细, 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 就会脱落, 成为结石成核, 导致肉眼可见的结石形成。

总之, 胆囊黏膜在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 形成了慢性胆囊炎, 胆囊黏膜局部的脂质代谢障碍导致胆固醇的过饱和, 过饱和的胆固醇被单核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 进而形成慢性胆固醇性胆囊炎, 病变进一步进展, 泡沫细胞聚集, 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然后, 息肉结石化或脱落成为结石中心成分, 病变进展为结石性胆囊炎。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结石的演变关系。方法:通过197例慢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慢性胆囊炎各组织学类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障碍的组织学证据, 即胆固醇的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结论:从慢性胆囊炎、胆固醇性息肉形成至胆囊结石的形成为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胆囊炎,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胆囊结石

参考文献

[1]焦大海, 韩天权, 蒋兆彦, 等.胆囊胆固醇息肉和胆囊结石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7) :574-577.

[2]Wittenburg H, Lyons M, Li R, et al.FXR and ABCG5/ABCG8 as de-teminants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 formation from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mapping in mice[J].Gastroenterology, 2003, 125 (3) :868-881.

[3]Kahaiy GA, Guraya SY, Murshid KR.Cholesterolosis, Incidence, corre-lation with serum cholesterol level and the role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Saudi Med J, 2004, 25 (9) :1226-1228.

[4]Braghetto I, Antezana C, Hurtado C, et al.Triglyceride and cholesterol con-tent in bile, blood, and gallbladder wall[J].Am J Surg, 1988, 156 (1) :26-28.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120例。其中男71例, 女49例;年龄31~75 (62.0±1.0) 岁;病程2.3~16.0 (10.5±1.0) 年;患者表现为慢性腹痛并且逐步加重和右上腹疼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为 (10~20) ×109/L 70例, >20×109/L 50例。B型超声检查:多发结石80例, 单发结石40例。排除胆总管结石患者及有上腹部手术史者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从患者右上腹部直肌切开, 进入腹部, 将胆囊周围粘连彻底分离, 并将胆囊充分暴露。能直接找出胆囊管的患者, 处理后再将胆囊切除, 其他患者需在胆囊底部将胆囊全层切开, 切口长度为0.5~1.0cm, 从此处将胆囊内容物吸净, 并使用探针进行引导, 最后将胆囊管分离出, 在距离胆总管大约0.5cm处将胆囊管切断, 在近端处对其进行结扎并缝扎处理。在对胆囊切除时, 在距肝脏组织0.5cm处, 将胆囊前壁与后壁的全层组织切除。术后放置常规的引流装置, 并在术后24~48h将引流管拔除, 患者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2]。

1.2.2 试验组:

让患者处于仰卧位, 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建立CO2气腹, 采用常规的四孔法进行操作, 并放置腹腔镜。使用电剪和电凝钩对周围粘连进行分离, 并将患者的胆囊显露出来。由于Calot三角很容易被周围的组织所遮挡, 因此, 需使用抓钳将周围的组织按压住, 在近壶腹部处向右上对胆囊体部进行推压, 最后将Calot三角显露出, 让三角区粘连在分离时保持一定的张力。如能将“三管一壶腹”清晰地显示出来, 则使用钛夹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夹闭, 将胆囊切除。术后放置常规的引流装置, 并在术后24~48h将引流管拔除, 患者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费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均手术成功, 无死亡病例。试验组未出现中转开腹患者。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 肠粘连1例, 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4例, 肠粘连2例,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主要是因患者发生结石阻塞胆囊管, 进而使得胆囊内出现胆汁滞留的情况而导致发生细菌感染, 进而使得患者发生急性炎性反应症状[3]。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周围组织所发生的炎性反应现象较严重, 并且很易使得患者在术中出现失血过多的情况[4]。此外, 对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来说, 炎性反应会很容易导致患者胆囊过度肿大, 术中出现夹持困难。近年来, 腹腔镜手术治疗,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以往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均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操作直观和暴露充分等特点。并且此技术较为成熟, 但也存在许多的缺点, 如术中出血量比较多, 切口大, 产生的疼痛也较大等。对于胆囊位置出现异常的患者来说, 存在很大的风险。本文结果显示, 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长, 出血量大, 使患者承受很大痛苦。

本文对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治疗后患者出现的创伤和痛苦较小, 同时术后恢复快, 对肠道的干扰较小等, 但与开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需更高的手术费用, 对手术医师需更高的素质要求。总之, 临床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反应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可减少患者的痛苦,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手术费用相对高, 技术要求严格。提高手术治疗还需临床医师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 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

参考文献

[1] 丁莉萍, 王晓峰.腹腔镜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8) :3549-3550.

[2] 宋宪刚.腹腔镜和开腹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胃肠功能和CRP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11) :2166-2167.

[3] 杨小兵.开腹与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0) :289-290.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05例, 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53例, 其中男30例, 女23例, 年龄30~74岁, 平均年龄 (53.5±0.5) 岁;对照组患者52例, 其中男28例, 女24例, 年龄31~75岁, 平均年龄 (54±0.7) 岁。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体格检查和资料分析, 确保两组患者在病情、体重、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口服胆舒胶囊 (四川济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26078) , 2粒/次, 3次/d;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消炎利胆片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44022243) , 6片/次, 3次/d。疗程1个月, 在药物服用期间, 让患者忌烟酒和辛辣的食物, 在饮食上注意低脂和低胆固醇的补给, 同期不要服用任何其他用于治疗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治疗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根据临床症状情况, 将临床效果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饮食正常, 无上腹部疼痛发作, B超示胆囊无异常表现的为痊愈;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饮食正常, 偶尔有轻微上腹部疼痛, B超示胆囊壁由明显粗糙变得光滑, 结石数减少达1/3以上, 或单个结石缩小1/3以上表现的为有效;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厌油腻饮食, 上腹部疼痛经常发作, B超显示无好转的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有效。安全性的评判则根据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情况

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 对两种方法的临床状况进行比较, 治疗组痊愈7例, 有效44例;对照组痊愈3例, 有效2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9.62%,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经过两种治疗后, 均有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脘不适的不良反应发生,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5% (4例) 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69% (17例)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 饮食结构的不断变更, 加上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使得饮食习惯日益紊乱, 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结石的发生部位可分为肝胆管结石、胆管结石以及胆囊结石, 并有研究表明, 结石的发生与胆道感染互为因果。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结石性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其中慢性胆囊炎最为常见, 常表现为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疼痛, 常为持续性胀痛, 并可向右下肩胛下区放射, 也有患者仅表现为腹胀或右上腹不适, 平时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者可呕出胆汁[3]。当发生结石梗阻时更会出现剧烈绞痛, 使患者难以承受。此外, 当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梗阻、感染、应激、创伤时会发生急性穿孔、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甚者危及生命, 因此, 选择适合的结石治疗方案尤其重要。

胆舒胶囊和消炎利胆片均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常规治疗药物, 消炎利胆片虽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常规治疗药物, 用于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 具有疏肝利胆、清热通下的作用, 但是在治疗效果上明显不如胆舒胶囊, 并且相比而言具有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脘不适等较强的副作用[4], 临床应用依从性差。结果显示, 胆舒胶囊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有效率高达96.23%, 明显优于消炎利胆片治疗的有效率59.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舒胶囊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5%, 远远低于消炎利胆片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2.69%,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 可见胆舒胶囊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消炎利胆片。

胆舒胶囊是根据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的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一种胶囊制剂, 含有薄荷素油、茵陈等有效成分, 具有解除胃肠痉挛、疏通腹内胀气、利胆止呕、疏肝理气、镇痛抗炎的作用。因此对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所导致的呕吐、上腹部疼痛、胀满等症状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5]。胆舒胶囊中的单一有效成分———薄荷素油, 是从唇形科植物薄荷中提取的挥发油, 为醇和酮的汇聚体, 是一种绝对安全的治疗成分。它能够增加排出胆汁中的胆汁酸的含量、增加胆汁的基础排泄量、溶解体内胆固醇等混合结石, 从而加快胆汁的流通、改变胆汁酸碱度、减少体内胆固醇含量而有效地防止和治疗结石[5]。薄荷素油中的薄荷醇可以作用于消化道的平滑肌细胞上的钙通道, 抑制钙通道中的配体特异性结合, 抑制钙离子泵的去极化, 阻止钙离子内流, 降低细胞内钙浓度, 从而缓解消化道平滑肌痉挛, 减轻患者消化道症状。研究表明, 薄荷素油除具有上述作用外, 还具有一些其他治疗作用, 例如抗菌消炎作用等, 能够有效防止结石长期存在所并发的感染, 减少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 使得胆舒胶囊对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作用更为确切[6]。茵陈是一味常用的利湿祛黄药, 具有很好的利湿泄热、通淋泄浊的功效, 能够有效溶石, 加速其排出。有效防止因血中胆红素含量增加而并发黄疸[7,8]。

综上所述, 胆舒胶囊用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具有解除胃肠痉挛、疏肝理气、利胆止呕、镇痛抗炎的作用, 对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所导致的呕吐、上腹部疼痛、胀满等症状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此外, 与消炎利胆片相比, 胆舒胶囊引起的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脘不适等不良反应更少, 是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袁耀平.胆舒胶囊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5) :150-151.

[2]Harkenthal M, Reichlng J, Geiss HK,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Australian tea tree oil, cajuput oil, manuka oil, kanuka oil and eucalyptus oil[J].Phaumazie, 2010, 54 (6) :460.

[3]齐玉祥, 杜德君, 郭毅.胆舒胶囊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06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 2012, 36 (8) :584-585.

[4]Grigoleit HG, Grigoleit P.Pharmacology and pre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peppermint oil[J].Phytomedicine, 2005, 12 (8) :612-616.

[5]黄晓英.胆舒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11) :775.

[6]翟景辉.胆舒胶囊治的化学成分对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优势[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 23 (8) :4620.

[7]Wang K, Pan L, Che X.Sonic Hedgehog/GLI signaling pathway inhibition restricts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human gliomas[J].Neurol Res, 2010, 32:975-980.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9

1 病因病机

胆为中清之腑, 与肝相表里, 贮藏和分泌胆汁而不传化水谷, 以通为用,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强调, “胁痛之病, 本属肝胆二经, 肝居胁下, 其经脉布于两胁, 而肝胆互为表里, 其脉亦循于肝, 故胁痛常责之于肝胆。”于敏教授认为,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胆, 涉及脾胃, 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胆胃不和、肝肾阴虚4个方面, 饮食不节、土壅木郁或七情所伤, 致肝失疏泄, 胆失通降而致肝胆气滞;肝胆气滞郁久化热可致肝胆郁热, 肝郁犯脾, 脾失健运, 湿从内生, 肝郁胆热与脾湿相合, 则湿热内阻肝胆而成;胆胃不和因胆胃相关, 常同病相怜, 胆胃同居中焦, 经络相连, 管腔相通, 胆助胃以纳运, 若胃肠运化无力, 湿浊瘀滞胆管, 从而影响胆腑的通降而导致本病。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肝气易升, 胆火易降, 然非脾气之上升, 则肝气不升, 非胃气之下降, 则胆火不降。”肝肾阴虚因劳逸过度, 伤及心脾, 过度房劳可伤及肝肾精血, 肝脾肾虚为本病发病的体质因素胆汁乃有之余气所化, 肝气不足, 胆汁排泌障碍, 瘀滞胆腑而成。

2 辨证论治

于敏教授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临床总结, “胆病从肝论治”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胆胃不和、肝肾阴虚4证。

2.1肝郁气滞症

本证常由饮食不节, 土壅木郁或七情所伤, 致肝失疏泄, 胆失通降, 肝胆气滞, 故见右胁胀满或胀痛, 甚则胀痛牵引右肩背, 脘腹胀满, 胸闷嗳气, 口苦, 善太息, 食少纳呆,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治宜疏肝利胆通络, 理气通降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胁痛甚者, 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 重用白芍;脘腹痞闷, 舌苔白腻者, 加厚朴、苍术、陈皮或藿香、佩兰;口苦心烦甚者, 加山栀子、黄芩、龙胆草;胆中有结石者, 加鸡内金、金钱草、郁金、海金砂;恶心呕吐者, 加姜半夏、旋复花、代赭石。

2.2 肝胆湿热症

本证常由肝胆郁热, 可犯脾胃, 以致运化失职, 湿热内阻, 影响肝胆疏泄, 互为因果, 而致右胁胀满疼痛, 口苦口臭, 善太息, 脘腹胀满, 食少纳呆, 厌食油腻, 面黄目黄或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或如陶土色,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或弦细。治宜清热利湿止痛、疏肝利胆通络。方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腑实便秘者, 重用大黄;胆道结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热盛者, 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败酱草。

2.3 胆胃不和症

本证常由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或肥腻之品易损伤脾胃, 而致脾胃升降失司;脾胃失运亦可使肝胆之气不得宣化而郁滞, 肝胆郁滞, 使少阳春升之气不能温通脾胃, 致脾胃虚寒, 而出现右胁胀满或胀痛, 甚则胀痛牵引右肩背, 脘腹胀满, 纳呆, 食少, 大便溏泄, 呕恶时作,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治宜降浊和胃止痛、疏肝利胆通络。方用半夏泻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有胆囊结石者, 加海金砂、鸡内金;若胃中灼热疼痛者, 加瓦楞子、乌贼骨;痛甚者加郁金、九香虫、川楝子;黄疸者加茵陈、蒲公英;纳少饮食停滞者, 加焦三仙;少气懒言者, 加党参、白术、茯苓。

2.4 肝肾阴虚症

本证常由肝胆湿热反复发作, 日久则伤阴耗液, 或肝郁气滞, 过用香燥药物耗伤阴津, 可致肝肾阴虚, 胆汁乃有之余气所化, 肝肾不足, 胆汁排泌障碍, 瘀滞胆腑而致右胁隐隐作痛, 或伴有灼热感, 口干咽燥, 心烦失眠, 手足心热, 或午后低热, 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 耳鸣盗汗, 舌红少津, 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止痛、疏肝利胆通络。方用一贯煎加减。方中可见生白芍、何首乌加强滋补肝肾之功;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丹皮、栀子;灼痛者加赤白芍、蒲公英;胆道结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

3 配合推按运经仪治疗慢性胆囊炎伴结石

我科在2006年4月引进推按运经仪, 现已治疗300余例患者, 通过临床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配合推按运经仪治疗慢性胆囊炎伴结石的临床有效率可高达85%, 显效率可达60%, 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有明显优势。推按运经仪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理论, 结合针灸、按摩手法,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 将产生的特殊脉冲波信号, 刺激人体相应的穴位, 促使胆囊收缩、胆管扩张、胆胰壶腹括约肌开放的效应, 达到恢复肝胆功能、利胆排石的目的。

4 结束语

慢性胆囊炎伴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有关, 于敏教授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临床总结, 在治疗慢性胆囊炎伴结石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取得了满意疗效。单纯依靠药物而不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很难获得满意的疗效。因此, 药物治疗配合推按运经仪同时注意饮食调理, 少食含胆固醇多的食物和油炸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睡眠时多采用左侧卧位, 有利于胆汁排泄。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结石,经验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385-1385.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6月收治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并手术治疗患者38例,糖尿病分型未做具体分型。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31~84岁,平均58岁;有典型糖尿病病史26例,有12例入院时无糖尿病病史,但空腹血糖在7.0~22.8mmol/L。糖尿病诊断是根据中华糖尿病学会1999年开始实施的诊断标准。

手术方法:32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6例行四孔法或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围手术期控制血糖方法:手术前血糖控制在5~11mmol/L,尿糖(-)或(+),尿酮(-)是相对安全的。术前术后禁食期间每天输糖量100~200g,胰岛素和葡萄糖比例以1:4~1:5为宜;必要时胰岛素40U微量泵泵入,并动态监测手指末梢血糖,根据血糖调整泵入速度。使术前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使术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以下。或进食患者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8~10U,3餐前,一般皆可调整到上述要求。部分患者急诊手术前血糖高达22.2mmol/L以上,术中术后继续应用胰岛素泵或是生理盐水-胰岛素-钾液另路静脉滴注,亦可控制血糖到上述要求。

结果

3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并发坏疽性胆囊炎5例,并发胆囊穿孔3例,并发弥漫性腹膜炎2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切开裂开1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2例,无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非酮症性昏迷,无手术死亡。术后7~15天出院。6例腹腔镜手术均为长期胆囊结石患者,急性发作或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术后无任何并发症,术后3~7天出院。

讨论

控制血糖:单纯的糖尿病并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而要害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肾脏的损害,糖尿病合并感染、败血症以及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等问题,从而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3]。外科手术作为一种应急状态,通过胰岛素及调节激素的效应而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态,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低血糖对患者有害,血糖高于13.3mmol/L时,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

手术时机的选择:糖尿病和胆囊炎互相影响、互相加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应积极地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病史较长,多有反复发作史,单纯抗感染解痉治疗效果不佳,最终还是要依靠手术。如病变发展到胆囊及三角区则严重水肿,解剖不清楚,即使手术,术后出血多,风险大;我们认为手术治疗应尽量提前。如果一味保守,加之多日禁食,就可能使患者衰竭加重,延誤治疗。对于急性胆囊炎伴有穿孔、弥漫性腹膜炎需急诊手术已无异议。对于急性单纯重症胆囊炎何时手术仍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发作在72小时以内,局部炎症水肿尚不明显,宜急诊手术。有的患者在外院治疗超过72小时,如没有心肺肾功能明显异常,手术应持积极态度,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如B超检查示胆囊体积明显增大,张力高。CT提示:胆囊壁水肿、增厚,周围有积液,粘连、包裹。

手术方式的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我院已是成熟应用,但我们严格把握适应症。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发病早期者,无黄疸,B超及CT检查无胆囊壁增厚者,考虑腹腔无粘连,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开腹手术的患者,对于反复发作、胆囊周围粘连严重,胆囊壁高度水肿,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的胆囊手术随机应变,在常规分离胆囊周围粘连组织暴露胆囊后,应依局部具体病理改变行恰当的手术方式。

总之,糖尿病不应成为手术的障碍,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对于结石性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进.外科急症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J].腹部外科,2002,15(6):333.

2 雷道雄,艾中立,刘志苏.外科患者并存糖尿病的特点及其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5.

3 黄晓强.胆石、胆狡炎与糖尿病(英)[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1,3:173.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诊治探索 篇11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间, 我院普外科共诊治患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58例, 男25例, 女33例, 年龄58~73岁。临床表现均有腹痛症状, 行腹部B超检查, 确诊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经术后病例证实,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1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4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6例。

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禁食、解痉止痛、应用广谱抗生素、纠正体液失调、控制并发疾病等治疗。除7例内科保守治疗外, 其他51例中40例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8例患者行胆囊切开取石、胆囊大部切除术;3例患者行胆囊造瘘术。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有4例, 经过抗感染治疗, 1~3周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即可得到确诊。B超检查能显示胆囊体积增大, 胆囊壁增厚, 厚度常超过3mm, 在85%~90%的病人中能显示结石影。在诊断有疑问时, 可应用同位素99m Tc-IDA做胆系扫描和照相, 在造影片上常显示胆管, 胆囊因胆囊管阻塞而不显示, 从而确定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此法正确率可达95%以上[1]。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诊断的关键在于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出现上述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时, 要想到该病的可能性, 对少数由产气杆菌引起的急性气肿性胆囊炎中, 摄胆囊区平片, 可发现胆囊壁和腔内均有气体存在。约8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在发病初期有中上腹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并有右肩胛下区的放射痛。常伴恶心和呕吐, 如病变发展为胆囊坏疽、穿孔, 并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时, 全身感染症状可明显加重, 并可出现寒战高热, 脉搏增快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此时, 局部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和肌紧张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重。一般的急性胆囊炎较少影响肝功能, 或仅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如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值略有升高等。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结石性胆囊炎相似, 但常不典型。老年患者机体细胞功能减退, 机体各脏器机能呈退行性改变, 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故症状体征反应均不明显。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不一致, 常轻于组织学损伤, 甚至发生腹膜炎时腹痛也不明显。本组中7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无恶心、呕吐症状, 无明显腹膜刺激征。术中发现胆囊壁水肿, 胆囊中为化脓性胆汁。3例患者因“右肩背部疼痛”入院, 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B超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 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进行择期手术。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 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早期急性胆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痉镇痛, 抗生素的应用,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 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病情变化较快, 更应注意。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2]。关于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的问题, 由于胆囊管已阻塞, 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 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预期的控制作用, 胆囊炎症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否, 并不受抗生系应用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 可减少胆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 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併发症的发生。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 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 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 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一般应用于广谱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 并常联合应用。手术方法有2种, 一种为胆囊切除术, 在急性期胆囊周围组织水肿, 解剖关系常不清楚, 操作必须细心, 此免误伤胆管和邻近重要组织。有条件时, 应用术中胆管造影以发现胆管结石和可能存在的胆管畸形。另一种手术为胆囊造口术, 主要应用于一些老年病人, 一般情况较差或伴有严重的心肺疾病, 估计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手术者, 有时在急性期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而致手术操作困难者, 也可先做胆囊造口术。胆囊造口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 其目的是采用简单的方法引流胆囊炎症, 使病人渡过危险期, 待其情况稳定后, 一般于胆囊造口术后3个月, 再做胆囊切除以根治病灶。

参考文献

[1]Kalliafas S, Ziegler DW.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incidence, risk factors, diagnosis, and outcome[J].Am Surg, 1998, 64 (5) :471~475.

上一篇:邻近工作面下一篇: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