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成分分析论文(共5篇)
结石成分分析论文 篇1
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为1%~5%,呈上升趋势[1],年新发病率约为150~200/10万人。由于结石病因复杂,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极大,结石的预防工作一直是泌尿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对115例连云港地区患者的尿石标本进行了红外光谱结石成分分析,为本地区尿石症患者分析病因提供指导,并为预防性治疗提供合理的线索和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9月~2015年8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行体外震波碎石、手术及自排等方法得到的患者结石标本115例,患者户籍均为连云港市。本组实验共收集泌尿系统结石患者115例,年龄16~84岁,平均49.19岁,其中≤30岁13例,占11.30%,30~50岁46例,占40%,51~70岁35例,占39.13%,>70岁21例,占18.26%。男80例,女35例,男女比例为2.29:1;肾结石标本56例,输尿管结石标本49例,膀胱结石标本共9例,尿道结石标本1例;上尿路结石105例,占91.30%,下尿路结石10例,占8.70%,上下尿路结石比为10.5:1。
1.2 试剂与仪器
LⅡR-20型红外光谱仪(天津蓝莫德公司)、压片机(天津蓝莫德公司)、HW-3A型温控干燥箱(天津天光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分子筛干燥器(北京玻璃仪器厂)、玛瑙乳钵(天津科学器材厂)、溴化钾分析纯(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
1.3方法结石标本表面污渍残留物经初步清洗、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冲洗3次,室温自然干燥后备用。取出烘干的溴化钾粉末200~300 mg和结石样品核心部位1.0~1.5 mg,并在玛瑙钵中充分磨细混合,然后将混合物装模,用压片机加压到15~20 m Pa,持续约1 min,压片厚度约为0.3~0.5 mm,使其呈半透明状。迅速置人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光路室中扫描。电脑绘制图谱,自动解析和报告结石成分[2],根据成分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结石中各种成分组成情况,115例泌尿系结石中草酸钙结石检出率最高,其次是碳酸磷灰石和无水尿酸。含钙结石中上尿路结石比下尿路结石所占比例大,上下尿路结石所在位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男女尿路结石成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因红外光谱法对尿路结石中多种成分混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较为理想。本研究同时结合各个患者临床资料,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患结石情况及不同部位的结石分布差异进行比较,为本地区泌尿系结石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我国人群中泌尿系结石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年龄和性别差异。总体上看,南方地区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高于北方地区,男性高于女性(比例为1.01~8.32:1),发病年龄30~70岁。近年来,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偏大并较为集中,主要表现为中壮年泌尿系结石患者增多。上尿路结石成分以草酸钙和磷酸钙结石及单纯草酸钙为主,下尿路结石则以尿酸盐结石及草酸钙和磷酸钙混合结石为主。3.1泌尿系结石的地区差异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本地区的泌尿系统结石患病情况与上述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本地区泌尿系结石以含钙尿结石为主,单一成分尿结石占37.4%,混合型尿结石占62.6%,草酸钙和碳酸磷灰石的混合结石最常见,本组研究结果与近20年来国内多数学者报道的分析结果相近。分析原因,可能与本地区的居民好饮酒、喜高盐、高脂、高蛋白饮食等因素有关,同时与海边居民喜好食用含钙高的海产品有关。草酸钙结石形成是草酸代谢及钙代谢异常所致。研究表明,人体的草酸大部分通过尿液排出,排出的草酸约10%~70%来源于食物,因此改变日常生活习惯,调整每日饮食结构,可对草酸钙结石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饮食疗法的重点是少食草酸和钙含量高的食物,如咖啡、牛奶、菠菜、动物蛋白等。我国人群中含尿酸及尿酸盐的结石大约占13%,本实验结果显示,连云港地区结石中尿酸结石所占百分比为18.26%,分析原因,可能与当地居民喜好食用海产品、饮啤酒有关。尿酸及尿酸胺结石与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嘌呤高的食物大量摄入有关,故应限制上述食物的食用量。另外多饮水,增加每日尿量、提高尿p H值、减少尿酸的形成和排泄,可以预防尿酸结石的产生。磷酸盐结石是一种感染性的结石,因此积极治疗泌尿系感染,对预防磷酸铵镁结石的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有本地区的地域特点,有望为本地区泌尿系结石的预防提供一定的指导。
3.2 泌尿系结石的年龄、性别差异
本组尿石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发病年龄主要在30~70岁之间,平均49.19岁,老年泌尿系结石患病率有增加趋势,提示年龄因素是使泌尿系结石发病率增加的一种因素。男性患者占69.57%,女性患者占30.43%,男:女为2.29: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两性间饮食结构不同,男性饮酒、高蛋白饮食摄入较女性多有关,同时男性下尿路的解剖特点,也是造成男性泌尿系结石发病率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女性尿结石中各种成分均低于男性,上尿路各种成分的结石均多于下尿路,该结果与国内的相关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待以后再研究。
4 小结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越来越向微创方面发展。虽然尿石症的发病率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但有研究已证实,环境、遗传和生活习惯是尿石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本次结石成分分析通过结合影响结石形成的因素(性别、年龄、环境因素等),为本地区尿石症患者分析其致病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为预防性治疗提供合理的指导。
摘要:目的 分析连云港市泌尿系结石化学成分的构成,为该地区泌尿系结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连云港市东方医院2013年9月2015年8月住院患者的泌尿系结石标本115例,利用红外光谱仪进行成分分析。结果 115例结石中,草酸钙+碳酸磷灰石结石占47.0%,草酸钙结石占21.7%,无水尿酸结石占13.913%,六水磷酸镁铵结石占4.347%,草酸钙+无水尿酸结石占3.478%,碳酸磷灰石结石占2.61%,草酸钙十六水磷酸镁铵+碳酸磷灰石结石占0.87%,L一胱氨酸+碳酸磷灰石结石占0.87%,头孢曲松钠结石占0.87%,草酸钙+尿酸胺结石占0.87%,草酸钙+碳酸氢钙结石占0.87%。男女比例为2.29:1。上尿路结石与下尿路结石比例为10.5:1。结论 本地区泌尿系统结石以含钙结石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上尿路结石多于下尿路结石。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红外光谱分析法,结石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金晓华,王竞,范波,等.常熟地区532例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4;19(2):86-89.
[2]孙西钊,沈露明,丛小明,等.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在尿路结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32(1):24-6.
[3]白燕,王艳涛,李进婷.1006例尿路结石成分分析的探讨[J].当代护士杂志,2014(4):56-57.
[4]张剑飞,邱建宏,丁红,等.尿路结石成分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3,28(5):381-382.
[5]贾春萍.泌尿系结石6946例临床调查[J].黑龙江医药,2013,26(2):320-322.
[6]杨兵,孙西钊,李龙.102例尿路结石成分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1):87-88.
[7]王菊艳,肖志平,程凤琴.电话随访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复发的影响[J].当代护士杂志,2014(2):167
[8]叶章群.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M]//那彦群,叶章群,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3-214.
[9]陈兴发.泌尿系结石诊疗指南解读[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15(6):408-410.
结石成分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结石成分,临床,健康宣教
尿路结石是泌尿科的常见病之一, 近年来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了解结石的主要成分, 进行临床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对预防和治疗结石复发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12年引进红外线光谱结石成分自动分析仪, 采集246例尿路结石, 分别进行结石表层、核心及总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标本。结石来源于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后自然排石, 输尿管镜取石, 经皮肾镜碎石和手术取石等手段获得。其中单一成分结石71例, 两种以上成分结石175例。男154例, 占62.6%, 女92例, 占37.4%。年龄最小1岁4个月, 最大78岁。
1.2方法
结石成分分析方法及结果判断采用天津LNR-20型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测试前将结石清洁、干燥。根据患者经济情况及结石大小分别进行结石的表层、核心及总体分析。取样:对各部位结石取量约1mg与高纯度溴化钾200mg同时放入玛瑙乳内充分均匀研磨, 随后用压片机加压制成压片, 置入红外光谱中扫描, 电脑绘制谱图并自动分析和报告结果。
2 结果
246例患者结石性质分别是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无水尿酸、L-胱胺酸、六水磷酸铵镁、尿酸铵、方解石、二水磷酸氢钙。上述结石发病原因复杂与本地气候、水质、饮食生活习惯和个人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等因素有关[1]。为预防泌尿系结石复发, 采取有效的健康宣教, 对复发性结石的个体化预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3 讨论
3.1 水源
根据近阶段 (2012年8月) 我州各县 (市) 县城使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如凯里、从江、榕江引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 水源质量达到环境监测标准。地表水: (GB3838-2002) III类;地下水: (CB/T14848-1993) III类。水源环境达标。
3.2 病例患者共有的不良习惯
结石复发因素与患者存在不均衡饮水、饮食及偏食和缺乏健康知识密切相关。既便饮水, 也达不到预防量。加之大多数患者均有不爱饮水, 不喜欢运动。有些甚至因工作性质不同久坐不动, 为方便工作憋尿或是控制饮水量等, 这些错误的做法, 不仅伤害肾脏, 更会诱发结石生长。如黎平、从江、榕江等地区的患者喜好进食盐过量的庵鱼、庵肉、庵菜之类的盐制品, 盐量超标, 加之不重视预防, 因此结石患者及复发率患者相对较高。其它因素:饮食太油腻或过量食素。以上这些错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极大地易诱发了结石产生。为此, 我科每间病室存放宣传手册, 运用宣传技巧, 将综合预防及各类结石的不同点分别实施个体化宣教, 使患者从中领悟要点掌握预防知识, 防止结石复发。
3.3 健康宣教措施
3.3.1 饮水宣教
预防结石的首要前提是大量饮水, 适当运动, 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积极宣传饮水的重要性, 养成常饮水的好习惯, 才能使尿量增加50%, 使结石复发率下降86%。正常人每昼夜应保持尿量在2000ml以上, 大量饮水能起到稀释尿夜、冲洗尿路, 防止结石形成的作用。指导饮水本身有利尿作用, 越饮越有口渴感, 久而久之即可养成习惯。此外, 还要注意饮水均衡的重要性。夜间尿液浓缩要保持夜间尿量, 除睡前饮水外, 夜间起床排尿后也应再次饮水。
3.3.2 饮食宣教
饮食均衡也同样重要, 杜绝偏食, 才不影响生活质量, 才能更好预防结石复发。食盐过重及食入动物蛋白过多, 易引起肥胖, 增加尿中钙及草酸的排泄, 极易形成肾结石。反之、食入太少又会引起营养不良性酸中毒, 尿酸成分增多, 又易形成膀胱结石, 故不应偏食。
3.3.3 掌握技巧实施宣教
责任护士首先掌握疾病健康宣教知识, 采取综合预防、分类记忆, 不同点重点强调的方法实施宣教。 (1) 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至少2000ml, 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 (2) 限食纳盐:纳盐可造成尿钙排泄增加, 结石患者, 每日食盐量不应超过5g。忌鸡精及味精。 (3) 控制体重:肥胖易导致结石形成, 应减轻体重。 (4) 控制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防止尿路感染。 (5)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有利于微小结石排出, 防止过度运动导致脱水, 造成尿液浓缩。 (6)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泌尿系B超。
3.4 个体化健康宣教
3.4.1—胱氨酸结石
强调综合预防, 告知患者此类结石是一种常染体隐性遗传病, 结石成石较快, 复发率较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终身严格采取预防。限食高蛋白食物, 如鱼、肉、蛋奶制品。少食花生及面制品。忌食含草酸食物, 如菠菜、草莓、茶叶等。宜选低蛋白食品, 大量饮用碱性饮料 (如橙汁) 碱化尿液。不同点饮水量应在3500ml以上 (白天每小时250ml) , 保证每日尿量3500ml。
3.4.2 二水磷酸氢钙结石
强调综合预防, 告知患者此类结石复发往往超过两次, 它是所有结石中最硬的一种, 体外冲击波碎石效果不佳, 更加注意预防。首先要限食蛋白、高钙和高磷食品, 如鱼、肉、肝、奶及各种坚果 (核桃、杏仁、粟子) 等。定期体检, 每3个月应常规复查泌尿及B超。
3.4.3 尿酸铵结石
强调综合预防, 告知者患此类结石多与高尿酸有关。严格限食嘌呤食物 (鱼、肉、虾) , 少食豆制品、蘑菇, 忌食动物肝脏。
3.4.4 混合性结石
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或两种成分以上的混合性结石, 则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进行各自相关知识要点宣教。
通过结石成分分析应用于泌尿系尿路结石健康教育中[2], 采取综合预防、个体化健康宣教方法, 不仅使患者的依从性得到了加强, 自觉地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杜绝偏食, 有效地降低泌尿系结石的复发率, 而且还提高了护士的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明, 庞健, 陈立新.尿路结石成分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 2007, 7 (4) :347-349.
结石成分分析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3月-2014年12月本院尿石症患者的结石标本330例进行分析, 将其中130例结石患者为病例组。泌尿系结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都通过影像学检查 (B超、X线) 诊断为尿路结石。纳入标准:满足在当地居住生活10年以上, 并且诊断为尿路结石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肾功能不全, 尿路畸形、梗阻、感染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疾病的患者。选取工作及生活区域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同期在本院泌尿外科住院的非结石患者14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男82例 (53.16%) , 女48例 (46.84%) , 平均年龄 (40.55±11.78) 岁;对照组男88例 (56.73%) , 女52例 (43.27%) , 平均年龄 (42.01±13.12)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知情同意, 志愿参加原则。
1.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 以纸质调查表的方式, 由相同测评人员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成员采取问卷评估调查。其内容包括, (1) 基本信息:性别、文化水平、年龄、从业种类、体重、身高; (2) 起居生活特征:身体锻炼、抽烟、精神紧张度等; (3) 饮食习惯:喝水量、喝水类型、喜食海鲜、喜饮酒、喜食动物内脏、喜欢甜食等情况。
1.3 结石成分分析
采用红外光谱法, 应用蓝莫德 (天津) 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进行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 (1) 对尿路结石进行清洁后, 随之放入70~100℃烘箱内烘干。 (2) 取约1 mg尿路结石样品粉末与事先充分干燥的200 mg纯溴化钾进行充分混合, 再放入专用的玛瑙研钵中研碎。 (3) 将混合物烘焙10~30 min, 再取出后压片机加压, 制成半透明片, 迅速置人红外光谱槽中扫描。最后电脑绘制谱图后自动解析和报告结石成分。
1.4质量控制 病例和对照的选择严格遵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在正式评估调查之前采取预调查, 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调查表;调查成员为医院医生组成, 评估调查之前完成规范培训, 拟定详细统一的调查评估手册;回收调查评估问卷时工作人员详细复核, 一旦逻辑错误、遗漏等则及时提醒被调查者修改、完善, 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完整;调查数据记录过程建立统一的资料录入-复核体制, 保证评估调查资料的质量。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对所得数据中可能的危险因素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非条件) , 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 ,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石成分分析
330份结石样本中, 270例 (81.8%) 为含钙结石, 其中265例 (80.3%) 为含草酸钙结石, 其中一水草酸钙 (COM) 225例 (68.2%) , 二水草酸钙40例 (12.1%) , 一水磷酸二氢钙5例 (1.5%) , 尿酸28例 (8.5%) , 磷酸镁铵5例 (1.5%) , 羟基磷灰石5例 (1.5%) , 黄嘌呤1例 (0.3%) , 胱氨酸1例 (0.3%) , 二氧化硅1例 (0.3%) ;仅60例 (18.2%) 为混合结石。
2.2 泌尿系结石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年龄、婚姻状况、饮用水量、饮水质量等42个尿石症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变量赋值, 且分别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中饮水类型及质量、平均饮水量、平时食用油类型、文化程度、口味偏重偏淡、是否喜食蔬菜、水果、是否喜食动物蛋白、是否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精神紧张度程度、有无睡前饮水的习惯、是否有家族史、是否喜好饮酒、是否吸烟、是否喜好熏、淹制食品等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长期饮用纯净水、平均饮水量大、平时食用植物油、文化程度高、口味偏淡、经常参加健身运动、喜食蔬菜、水果等8个因素为保护因子。而有家族史、精神紧张度高、家庭食用油以动物类油脂为主、无睡前饮水习惯、喜食动物蛋白、饮高度酒、吸烟、喜食熏淹制食品等8个因素为危险因素。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2.3 泌尿系结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42个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有7个变量进入模型。其中喜欢口味重的咸食、精神紧张度高、饮水生水、日饮水量少、家庭食用油动物油脂类型为危险因子。保护因子是经常参加健身运动、家庭食用油植物油脂类型。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尿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和健康负担。近年来, 虽然治疗手段不断更新, 但是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日趋增高[1]。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治疗, 尿石症在10年内的复发率超过50%[2]。在我国, 尤其在广东省及港澳地区, 尿石症是泌尿外科住院的首位病种, 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3]。此外, 尿结石往往与一些代谢性并发症并存, 如高尿酸尿症、高胱氨酸尿症、高钙尿症、高草酸尿症、高甘油三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肥胖症等[4]。弱势人群如孕妇儿童频发尿结石将严重阻碍了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儿童的健康成长[5]。可见, 尿路结石因其起病隐秘, 并发症多, 危害性大,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近年来, 肾结石疾病的治疗手段日益发展和成熟, 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取石等, 绝大多数结石病患者无需采用传统手术取石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然而, 先进的治疗方法并未降低结石病的复发率[6,7,8,9,10]。目前针对尿石症的病因学检测和预防工作还远远滞后于它的治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全球多地报道近几十年来肾石症发病率呈数倍增加[11]。尿石症的原因比较复杂, 不同性质的尿石可能是由相同的原因所致;同时同种性质的泌尿系结石可由不同原因所致, 并且很多具有两种以上的致病因素。除了感染性泌尿系结石外, 其余泌尿系结石大部分是由人体的代谢产物所构成。因此泌尿系结石的成分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人体内相关成分的代谢问题。尿液成分中常见的促石成分有草酸盐、钙、尿酸、胱氨酸、磷酸盐等, 导致尿液中这些促石成分高度过饱和或导致其中的结晶抑制因子降低的任何生理系统紊乱, 都会促进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或导致泌尿系结石的生长[12]。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 尿石的形成还受环境、生活和饮食习惯、心理社会因素、卫生水平和当地水质的影响[13]。所以尿石症是一种系统的多因素疾病。
本研究关于结石成分分析中发现本地区结石成分以草酸钙为主, 同时调查结果表明具有家庭遗传病史、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以及动物油脂为主的家庭食用油、喜喝高酒精浓度饮品、抽烟、喜食口味重食品、无睡前喝水习惯均与尿石症发病有关。同时水质类型、是否喜食口味重食品、烹饪常用油、喜食淹或熏制食物、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常体育锻炼、日均饮水量多均与尿石症发病关系密切。
社会心理因子与泌尿系结石两者关系:此次的研究结果发现是否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与尿石症有关。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 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人群的尿石症发病危险性是低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的人群的12.337 (单因素) 和4.998倍 (多因素) 。美国学者所进行一项研究表明, 精神压力大也能促使结石的生成[14],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尿石症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最近三十年来我国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伴随的是蔬果类以及谷物摄取量急剧降低, 而伴随的是肉类和油脂类摄取量急剧增加, 膳食习惯虽然非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但在尿路结石病的发病机理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调查发现饮水量少是泌尿系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 另外, 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 平时不喜欢饮水无条件具备喝水要求的人群发生泌尿系结石病的危险性明显大于喜饮水人群 (OR=0.055) 。表明增加日均饮水量对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亦有文献[15]证明, 人体尿液中晶体成分发生异常或者比例不均衡均是尿石形成的基本条件。同时本研究调查表明, 喜食口味重食品在单因素Logistic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喜食口味重食品尿路结石患者的危险性是非口味重食品人群的8.998和5.997倍。Curhan等[16]调查报告中也显示高钠摄取组比低钠摄取组的相对危险度是1.30 (95%CI 1.07~172) 。本项目调查还发现以动物油作为主要食用油的病例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喜食动物油脂的人群尿路结石病发病危险性分别是喜食植物油的5.006和3.998倍, 而喜食水果、蔬菜为保护因子。总之, 饮食习惯与尿石的形成关系密切。泌尿系结石的形成不仅受到饮水量、摄入油脂类型质量以及摄取蛋白质的影响, 同时还受钠和钾离子数量, 尤其是日均钙摄取量的影响, 而其中液体的摄取直接影响尿液的饱和度。因此预防泌尿系结石应提倡增加液体摄取量, 合理摄取蛋白质、油脂等健康膳食习惯, 从而达到积极防止泌尿系结石病发生的目的。
摘要:目的:探索广州市北部区域尿路结石成分特点, 以及尿路结石发病主要危险因素, 为尿石症患者的诊治以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4年12月本院尿石症患者的结石标本330例, 采用红外线光谱结石分析法进行结石成分鉴定;同时, 将其中130例住院结石患者为病例组, 140例同期在本院泌尿外科住院非尿石症者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42个研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330例结石样本中, 270例 (81.8%) 为含钙结石, 其中265例 (80.3%) 为含草酸钙结石, 仅60例 (18.2%) 为混合结石。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16个因子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7个有关的因子, 这些因素分别是喜欢口味重的咸食、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精神紧张度高、饮用生水、日饮水量少、家庭食用油动物油脂类型、植物油脂类型。结论:广州北部区域泌尿系结石主要以含钙结石为主;尿石症发病主要受饮食习惯和营养因素影响, 其中个人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结石成分分析论文 篇4
关键词:胆囊壁间结石,胆囊结石,结石成分,预防
胆石症为胆道系统常见的病变, 临床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进行分类, 分胆囊结石和胆道结石, 胆囊结石根据成分不同, 分为胆固醇结石, 胆色素结石及混合性结石, 由于胆结石多发于胆囊内, 因此胆囊结石成为临床十分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1]。不过从临床实践来看, 单一部位结石并不多见, 往往多个部位同时存在结石, 如胆囊腔内结石、胆囊壁间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等。目前胆囊腔内结石发病率高, 而胆囊壁结石相对少见, 关于其研究和诊断比较薄弱。本文对比分析胆囊腔内结石和胆囊壁结石的特点, 探讨二者的差异性和相关性, 为胆石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壁间结石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 将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4例, 女30例;年龄35~64 (50.4±2.1) 岁。对照组男12例, 女26例;年龄38~64 (48.4±3.5) 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取石方法:采用电子胆道镜直视确定结石数量, 选用奥林巴斯CHF-V电子胆道镜、FB-19SX活检钳以及结石专用吸附器及凝固止血电极、取石网篮。具体操作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完整切除胆囊, 在病理科医师操作下, 切开胆囊将囊内结石及胆囊壁间结石全部取出, 标明位置后分别装袋。采取保胆手术者, 在胆道镜直视下取出胆囊内的结石。取出结石后进一步探查胆囊内壁状况, 合并有胆囊壁间结石的确定后, 使用结石专用吸附器取石, 然后用凝固止血电极活检钳钳夹胆囊内壁黏膜, 对于直径≥10mm结石, 采取专用套石网取出, 标明位置分别装袋。
1.2.2 结石成分分析:
全部应用磨碎镜和FTIR光谱方法对结石样本进行成分分析, 具体方法:于FTIR光谱下把1mg结石与100mg溴化钾均匀混合成片状固体物。再将半径为0.3~2.5cm的结石溶入生理盐水, 用研钵将未充分融化的结石磨碎后再添加生理盐水, 待静置沉淀后过滤。将过滤后的结石制作成薄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
1.2.3 结石类型判定方法:
采取不同的判定方法。根据FTIR红外光谱判定剖面层次结构清晰的结石类型;根据表面和核心两个部位成分一致判断结构无定形的结石类型;根据表面和核心两个部位成分不一致, 在电镜下某个物质成分多以该物质为主判定为此物质结石类型;两种物质分布相差无差异性判定混合型结石[2]。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石类型分布观察组胆色素类结石比例高于对照组, 而对照组在混合型结石比例多于观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胆囊结石华支睾吸虫检出率2组胆囊结石华支睾吸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引起胆囊疾患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多样。结石成分大多以胆固醇为主, 有的是胆色素为主, 还有混合性结石。手术方式以胆囊切除为主, 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近年来, 随着保胆手术, 胆道镜直视下取石的开展, 发现许多患者合并有胆囊壁间结石。本文探讨关于胆囊腔内结石与胆囊壁间结石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从而为治疗和预防胆囊结石病提供一种思路。通过本研究发现结石既有以单纯成分形式存在, 也有以多种成分混合并存, 且以后者形式最为多见。
既往研究报道, 胆固醇结石形成必需具备三个条件: (1) 胆汁胆固醇过饱和; (2) 胆汁中胆固醇的成核过程异常: (3) 胆囊功能异常。在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胆汁中胆固醇的成核过程异常的基础上, 胆囊功能异常, 促进了结石的发生。胆囊功能异常表现在胆囊黏膜功能异常, 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胆汁淤滞和胆泥形成, 从而形成结石[3]。胆色素结石的特点是以“胆红素钙”为主要成分, 胆固醇含量低于胆色素含量。色素结石分两类, 一类胆汁无菌患者没有反复发作的胆道感染病史, 为黑色胆色素结石, 另一类胆汁细菌培养常阳性, 为棕色胆色素结石[4,5]。
胆囊结石与胆囊壁间结石之间的关系。从观察来看, 胆囊壁间结石可出现在胆囊黏膜层、肌层及浆膜层壁间, 主要在胆囊黏膜下方。有研究报道, 电镜下观察罗—阿氏窦内可清晰地看到结石的分布, 提示胆囊壁间结石或与罗—阿氏窦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原因是罗—阿氏窦内在胆囊黏膜内压力升高时可自主生成, 从而导致黏膜增厚、增大引起胆囊病变。再者罗—阿氏窦通过管道与胆囊腔相通, 当黏膜受到破坏时, 胆汁便会渗入罗—阿氏窦肌层深部逐渐淤积形成胆泥, 再加上黏膜细胞大量吸收胆汁并分泌黏蛋白, 导致胆汁日趋呈碱性, 久之形成结石, 而胆囊腔内的结石会在腔内压力作用下顺着管道进入壁间, 形成壁间结石[6,7]。从这个角度上说, 胆囊腔内结石与胆囊壁间结石有着转化关系, 而腔内压力升高是形成机制。
华支睾吸虫与胆结石的关系。已有研究认为华支睾吸虫刺激胆管上皮使其分泌大量黏液, 后者是胆汁稠厚, 成为结石的基质, 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虫体和虫卵则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而虫体分泌的代谢物又会直接引起胆管内部炎性反应, 进而刺激胆囊结石产生。研究发现, 胆红素钙与华支睾吸虫任何部位结合均会形成大小不一的结石, 由此可以看出胆色素型结石与虫体有着一定的关系, 不过大量报道来看, 胆色素型结石在合并胆囊壁间结石类型中较为普遍, 单纯的胆囊结石中胆色素型结石比较少见, 后者以混合型结石居多[8,9,10]。本组资料显示, 2组华支睾吸虫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果与上述结论趋于一致。
临床上胆囊腔内结石与胆囊壁间结石引起的临床表现没有多大的差别, 术前B型超声有时可以发现有胆囊壁间强回声, 有时与多发的胆囊腔内结石无法鉴别, 本文通过手术后取得的结石, 分析其成分的差异, 在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形成有不同, 提示不同部位的结石形成机制可能不同, 在预防结石发生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综上所述, 对成分不同的胆石症患者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方法, 避免结石再生。
参考文献
[1]周海军, 陈炳荣, 沈彬, 等.合并胆囊壁间结石保胆取石术后近期疗效评价[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 27 (5) :380-382.
[2]蔡洪英, 乔铁, 罗小兵, 等.胆囊结石病理切片诊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3) :144-145.
[3]黄志强.当代胆道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261-274.
[4]沈磊, 刘衍民, 文辉清, 等.胆囊壁结石微创保胆手术价值的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 (6) :572-576.
[5]陈智勇, 李钢.胆囊壁间结石与胆囊腔内结石的临床特点比较[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 20 (4) :392-394.
[6]王苑.我国胆石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济南:山东大学, 2015.
[7]陈轶昀, 陈琛, 吴科能.胆结石的化学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18) :7-8.
[8]马瑞红, 乔铁, 罗小兵.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囊结石类型的关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5, 21 (11) :751-754.
[9]乔铁, 马瑞红, 罗小兵, 等.胆囊结石的系统性分型[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4, 20 (3) :208-211.
结石成分分析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9月-2010年7月临床疑泌尿结石的病例995例,其中男性571例,女性424例,分别行双源CT单能量和双能量扫描,因结石体积太小和结石成分混杂等因素,单能量扫描模式中选择90例,对随访获得的100例样本的94例病人双能数据进行分析。
1.2 DSCT扫描
单能扫描条件120 KV, 280mAs;双能量扫描两球管的管电压分别为140KV、80KV,电流50mAs、210mAs,双能量加权成分0.3,球管旋转时间0.5s,探测器准直1.2mm,螺距0.9。扫描结束后获得140、80kv和融合的数据,将前两组数据传至工作站,装入双能量评估软件(syngo dual energy),选择肾结石分析模式行能量成像分析;分别统计80Kv和140Kv数据中结石的CT值,测量时设定为软组织窗(窗宽300,窗位45),感兴趣区(ROI)设定为距离边缘1mm内手工划定。结石成分采用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的标准结石定性分析化学试剂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男女性结石患病率,行卡方检验;单能量和双能量模式的辐射剂量;不同种类结石两种能量状态下CT值差值、比值,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中结石患者男性248例,女性177例,男女性结石患者的发病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283,P =0.595)。结石发生部位:左侧肾脏输尿管分别是24例和29例,右侧肾脏输尿管分别是14例和30例。
2.2 双源CT单能和双能两种模式的辐射剂量:有效剂量分别为(9.2±0.69) mSv和(9.19±0.66) mSv,两者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随访获得的结石样本经化学分析法测定尿酸结石40例,在140kv能量下的CT值为(318.3±63.5)Hu,80kv能量下的CT值为(340.5±53.7)Hu;非尿酸结石为60例,在140kv能量下的CT值为(680.4±332.8)Hu,在80kv能量状态下为(1007.3±222.4)Hu。尿酸盐结石与非尿酸盐结石在两种能量状态差值、比值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双能CT结石成分分析的原理
双源CT是由两个分别发射不同能量(80/140KV)射线的垂直安装的球管进行同步螺旋扫描,将获得的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不同能量下所采集的各种物质密度的信息进行分析[3]的仪器,因此,从两个不同的X线源产生的数据都是同时获得的,并且双源CT的工作站能够测量不同能量序列同一层图像相同的感兴趣区。在CT图像中,组织之间的差异取决于它们对射线的衰减,并以CT值(单位)量化鉴别。而组织对射线的衰减是由组织对X线的光电吸收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所决定。光电吸收效应是钙、骨骼、碘造影剂等高密度物质衰减线光子能量的主要方式,而康普顿散射效应主要发生于软组织。软组织的值随线能量的变化不明显,而高原子物质的值随X线能量变化显著,因此,可利用不同能量的X线以及组织相对应的CT值变化,得出能体现组织化学成分的所谓组织特性图像。
3.2 双能CT对结石成分分析的意义
研究表明双能扫描模式与单能扫描比较并不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双能量扫描时虽然两个球管在工作,由于使用了动态曝光剂量调整,并且两个管电流较小,一次扫描的辐射剂量并不比单能扫描时高,虽然密度分辨率较低,但能满足临床诊断。本研究发现结石成分在两种能量状态下CT值差值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可通过测量人体内双能数据的CT值来用于结石的成分分析。许多研究者对单源螺旋CT预测结石成分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单源CT扫描时应用一个球管固定的能量工作,虽然对结石可以利用不同的能量模式多次扫描,但是消除测量引起的误差非常困难,此外由于进行多次扫描,病人移动产生的人工伪影不可避免,而双源CT的双能扫描可很好地弥补上述单源CT的不足,通过扫描不仅确定结石的大小、位置,形态,而且还可以对结石成分定性,这些特点对结石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CT对泌尿系结石成分的定性诊断价值;比较单能扫描与双能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收集因腹痛临床怀疑泌尿结石的病例995例,其中男性571例,女性424例,分别行双源CT单能量和双能量扫描,单能量扫描90例,双能量扫描94例,扫描后的数据传至工作站,装入双能量评估软件进行分析并分别统计两种能量图像中结石的CT值差值、比值,对随访得到的体外结石采用标准结石定性分析化学试剂进行分析;不同成分的CT值差值、比值比较,比较两种能量扫描的辐射剂量,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能和双能两种模式的辐射剂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盐与非尿酸结石在两种能量状态下差值、比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043,P<0.05;t=2.398,P<0.05)。结论双源CT是诊断泌尿系结石的一种新方法,它不仅确定结石的大小、位置和泌尿系存在的梗阻,而且还可以对结石成分定性分析。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双能
参考文献
[1]何群,张晓春,那彦群.284例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与代谢评价[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11):761-764.
[2]Vrtiska TJ,Takahashi N,Kawashima A,et al.Genitourinary appli-cations of dualenergy CT[J].AJR Am J Roentgenol,2010 Jun;194(6):1434-42.
【结石成分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营养成分分析论文09-19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论文07-10
主成分分析07-21
人体成分分析01-14
形态成分分析05-15
成分检测分析06-06
药物成分分析10-12
有效成分分析12-21
多元分析、主成分分析11-02
改进主成分分析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