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成分分析(通用6篇)
人体成分分析 篇1
尿检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 尿检项目越来越多, 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常规“尿检”了, 现在改称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对其主要特点和检测意义分析如下。
1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的意义
尿有形成分检查可为临床解决以下向题: (1) 诊断及鉴别泌尿系统疾病及邻近的生殖系统疾病; (2) 协助了解其它系统疾病, 如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寄生虫类疾病等; (3) 实施安全用药监护; (4) 实施职业病防护; (5) 对健康人群进行保健体检; (6) 对遗传代谢病进行筛查。
2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主要方法
2.1 显微镜检查法
操作步骤:取混匀的新鲜尿液10 m L置于一刻度管内, 用回转半径15 cm的水平离心机按1 500 r/min (RCF=378G) 离心, 沉淀5 min, 将离心管倾斜倒去上层液体, 使剩约0.2 m L, 混匀管底沉淀物, 用吸管吸出沉淀物约20μL, 滴于载玻片上, 用盖玻片覆盖后镜检。这种传统方法易受操作者主观影响, 随意性强、误差较大、可比性差, 因此报告结果不利于临床动态观察, 是缺乏标准化的实验方法。
2.2 干化学检查法
(1) 尿液p H原理:采用酸碱指示剂法。方法学评价:尿标本必须新鲜, 时间过长的尿液可滋生细菌, 使尿液转碱性;尿液含过多碳酸氢盐或放置时间过久也可导致挥发, 使p H增高, 不适宜精确测定尿p H, 适合于过筛试验; (2) 尿比密原理:采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方法学评价:该方法灵敏度略低, 只能按0.005的梯度色阶表达结果, 精密度差, 测试范围窄, 并且受强碱性尿和高蛋白质尿的影响。适合于对健康人群的过筛试验; (3) 尿蛋白原理:采用“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方法学评价:对清蛋白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球蛋白、血红蛋白和黏蛋白, 因此“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这些蛋白质的存在; (4) 尿葡萄糖原理:采用葡萄糖过氧化物酶法。方法学评价:适用于常规及过筛检查尿中的葡萄糖。而对乳糖、半乳糖、果糖等其它还原糖不反应。高浓度的维生素C会减低反应的敏感性, 可能会造成假阴性; (5) 尿酮体原理: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方法学评价:对乙酰乙酸的灵敏度为50~100mg/L, 对丙酮的灵敏度为400~700mg/L, 与β-羟丁酸不反应; (6) 尿胆红素原理:以偶氮反应为基本原理。方法学评价:过量的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可抑制偶氮反应而呈假阴性, 而大量的氯丙嗪和高浓度的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在酸性条件下会呈假阳性反应; (7) 尿胆原原理:以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为原理。方法学评价:尿胆原排出后很容易氧化为尿胆素, 故应尽快测定。应用大量抗生素、维生素C和尿中含有高浓度亚硝酸盐或甲醛时, 容易抑制实验, 出现假阴性结果。使用氯噻嗪类、非那吡啶类、对-氨基硫酸和磺胺等药物时可出现假阳性; (8) 尿亚硝酸盐原理:采用亚硝酸盐还原法。方法学评价:测定时尿液必须新鲜, 无外界污染, 最好用晨尿或潴溜4h以上的尿液。出现阳性结果意味着尿液中细菌数量在105个/m L以上。阴性结果并不表明尿液中无细菌, 可能为非硝酸盐还原性细菌引起的尿道感染;也可能为饮食中缺乏硝酸盐等; (9) 红细胞原理:采用红细胞类过氧化物酶法。方法学评价:高浓度维生素C对试验可能有抑制作用, 导致结果偏低或假阴性;浓缩尿或高蛋白尿也可减低反应敏感性。清洗剂和尿道中细菌产生的过氧化氢酶可能引起假阳性结果; (10) 白细胞原理:采用粒细胞酯酶法。方法学评价:该实验仅与尿液中的粒细胞、脓细胞及破坏后的粒细胞释放出的酯酶成分反应。当尿中出现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时, 可呈阴性;尿中出现过高的葡萄糖、蛋白质或高比密尿会造成反应的敏感性减低或出现假阴性。
2.3 尿流式分析仪检验法
自动化仪器为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Sysmex公司生产的UF-50, UF-100尿液分析仪是根据流式细胞术设计的专门用于尿沉渣检查的仪器。该仪器所用尿液不用离心, 经荧光染色后, 应用鞘流技术将尿中有形成分单个有序通过检测系统。根据检测后发出的荧光强度和在前向角测定的散射激光强度以及脉冲的大小综合分析, 报告尿中的有形成分的种类和数量, 仪器除可自动报告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 5个定量参数外, 还可测出红细胞的大小分布, 从而得到有关出血部位、尿道或肾脏器官的信息, 同时还能测出尿液电导率指标。包含了数据标志的系统可帮助化验员快速确定哪些样品需要显微镜检查, 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 研究表明, 如果采用定量报告方式 (C/μL) , 最好采用不离心多数量计数法。尿液离心镜检是将尿液离心再悬浮后镜检计数的一种方法, 可能受到离心部分变形溶解或离心沉淀不完全等因素影响, 要比实际理论值明显减低。UF-100作为一种尿有形成分流式定量计数仪器, 其最大检测速度为每小时100个样本, 用于成形成分快速筛选, 标本常规定量是符合临床要求的。该检验法在大工作量环境下, 既保证了检验速度又保证了检测质量,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3 结语
用显微镜检查方法分析细胞仍存在许多局限性, 产生疑问时必需镜检确诊, 同时费工费时、重复性差、不易定量, 受操作者主观影响, 结果不利于临床动态观察。干化学方法具有所需尿量少、操作方法简便、检测速度快、重复性较好, 对几项化学成分分析能从定性进入半定量等优点, 但它对有形成分检测有一定局限性, 尿液中存在一定量的干扰物质, 可导致检测结果呈假阴性或假阳性, 只适合于临床的初筛工作。尿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法具有标本无须离心、检测速度快、病理成分敏感度及重复性好等优点, 且由于每份标本检测步骤模式一致便于质量控制及标准化;局限性是它不能检出滴虫、脂肪滴、病理及药物结晶, 也不能识别肿瘤细胞, 当尿中存在大量细菌、酵母菌、结晶等颗粒时可干扰红细胞计数, 也不能识别影型红细胞及病理管型。将同一检测目的几种主要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 对同一份标本的不同方法结果 (干化学、尿流式、沉渣计数) 进行模式匹配, 优势互补, 特别是干化学的快速简便和尿流式细胞分析仪对有形成分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及自动化, 能够有效降低手工镜检的劳动强度。
参考文献
[1]顾可梁.尿有形成分的识别与检查方法的选择[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人体成分分析 篇2
目前全军院校在落实总部下发的《关于开展军人体能达标训练的通知》和《军人体能标准》方面要求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各培养层次学员的不同特点和训练状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学员的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都大幅提高,但是体型合格率不高一直是困扰军队院校学员体能合格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针对军队院校合训类本科学员的体型问题做一定的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北京某合训类军校各年级本科学员,人数300人,均为男性,年龄18-23岁,平均20.45岁。
1.2 方法
1.2.1 测量法
采用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学员身体各种人体成分的含量。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是,让安全电流通过人体,由于人体各种成分的导电能力不同,可以测得人体的体重及脂肪重量百分、肌肉、骨骼和体液的含量。
1.2.2 统计分析法
为了能够充分的了解军校学员的身体成分状况,我们采用了统计的方法随机对300名学员进行身体各项指标的测量调查,得到了学员人体成分的各项数据,在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军校学员在身体各项指标上的分布情况。
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有关文献中的运动及营养与各种人体身体成分的关系,根据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得出军队院校学员体型变化规律,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2 调查结果
2.1 研究对象特点
被测量学员为随机挑选的合训类本科各年级学员,普遍都经历过一定的军事训练,并依据《军人体能标准》每周进行1-4次体能训练,身体素质普遍好于普通人群。
2.2 统计结果与分析
在《军人体能标准》中对男军人体型(25岁以下)的要求是:(身高-105)* (1±10%) =体重,此公式与体质指数(BMI)计算方法类似,就只体现了身高和体重两个指标。由于学员进入军校后,基本都完成第二次发育,身高变化不大,唯一可以改变的是体重。人体的体重是由骨骼、肌肉、脂肪、水和无机物等成分组成,体重的增加和减少是人体各种成分变化的结果。因此我们分别就水分、蛋白质、骨质、体脂百分比、骨骼肌、体质指数(BMI) 6个方面指标针对体型分析为超重、正常和偏轻的三类人群进行分析,得出各类人群身体各方面指标的分布情况。利用Matlab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
2.2.1 各类人群的人体成分含量统计分析。
正常值出自文献资料。表1
表1显示三种类型人群人体成分的平均值与正常值的比对情况。
其中骨质含量基本在正常值附近,体型偏轻的略低。表明三类人群,营养情况良好,并且都进行了一定的体育锻炼。体脂百分比比较符合规律,体型超重偏高,体型偏轻偏低。其中体型正常与超重的人群,肌肉的比例高于正常值。接近男子运动员的肌肉比例,这与军校学员所进行的力量训练方法相关,由于《军人体能标准》所要求的考核项目及大部分军队院校的训练条件限制,军校学员所进行的力量训练主要以克服自身体重的方式进行,负荷一般在最大负荷的70-75%。而这种负荷强度有利于增粗肌纤维,增大肌肉体积。此训练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基础力量的训练方法,但是对于肌肉较为发达的学员,则需要改变训练负荷,发展最大力量、爆发力或者力量耐力,提高肌肉的品质而不再增加肌肉体积。
2.2.2 以上数据只能反映各种人群的平均水平的状况。
具体到各种人群的身体成分状态,还要进一步做细致分析,得出各类人群的身体成分的详细情况,以便于做出准确的判断,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2.2.2.1人体成分缺乏情况分析。
脂肪过量26例, 占比12.2%。表2
表2显示体型正常人群人体成分偏离正常值的例数与比例。在《军人体能标准》中对男军人体型(25岁以下)的要求是:(身高-105)* (1±10%) =体重,认为此数据合格则体型标准,但是由表2统计的数据显示,体型正常的人群,也存在人体成分比例不合理的情况。而且体型正常的人群,一旦某种人体成分不合格,必然导致其他成分的不合格。
2.2.3 体型偏轻人群的人体成分缺乏情况分析。
表3
表3显示的是体型偏轻人群人体成分的和正常值的比对情况。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体型偏轻人群身体的各项成分指标90%都存在缺乏的情况,因此如果让体型偏轻人群的体型标准合格,就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让身体指标同时合格,主要从加强合理营养,采用正确的身体训练方法上入手,适当的运动训练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肌肉体积增大;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2.2.4 体型偏重人群的人体成分缺乏情况分析。
表4显示的是体型偏重人群人体成分的和正常值的比对情况。其中91.8%的体型偏重人群都是由于脂肪过量,因此对于体型偏重人群的解决方案主要还是减脂肪。但是还有18.1%学员是由于肌肉发达或者肌肉和脂肪都过量才导致体型偏重,对于这种体型的学员如果想达到体型合格标准比较困难,只能做到维持,在做力量训练时,不能再采用膨胀肌肉的训练方法。由此在学员刚进入军校学习时,就应该对
其中肌肉发达占18.1%正常占81.9%脂肪过量占91.8%正常占9.2%
每名学员针对性的做好人体成分分析,针对学员不同的身体状态制定相对应的训练方法。肌肉过于发达会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对发展学员战斗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3 解决方案
在对军校学员的军事体育教育中,不能按照公式简单计算出的结果对学员的体型进行认定及分类,从而也不能制定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现提出以下解决提高方案:
3.1 定期对学员进行人体成分分析。
学员从一入学就要将人体成分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测量内容完成,不能简单的按照体型偏轻、偏重来归类,要根据学员身体成分的缺乏和过量来划分人群,由此再来制定体能训练方案及营养方案。
3.2 体能训练方案及配套饮食方案
由于通过不同的运动训练方法及营养搭配可以改变人体各种成分的含量,适当的运动训练还可以使人体中的脂肪、水、蛋白质、无机盐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2.1 肌肉缺乏营养训练方案
采用的体能训练方法,主要是加强肌肉力量训练,采用70%-75%的负荷进行全身肌肉训练,训练后进食蛋白质,在训练后的30-90分钟里,蛋白质的需求达高峰期,此时补充蛋白质效果最佳。
3.2.2 肌肉发达营养训练方案
在做力量训练中主要采用提高肌肉品质的训练,提高其最大力量或者爆发力,或者提高其力量耐力。饮食中不再强调蛋白质的摄入,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就非常重要。
3.2.3 脂肪过量营养训练方案
脂肪过量人群就要做俗称的“减肥”,饮食和运动训练要配套进行,运动中主要采用小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具体的力量训练可见,
营养方案:
(1)限制总能量:要逐渐降低能量的摄入,同时辅助适量的有氧运动训练。轻度肥胖者,每月体重减轻0.5kg~1.0kg为宜,即每天减少125kcal~250kcal的能量摄入。中度以上的肥胖者每月体重减轻2 kg~5.0kg为宜,每天减少510kcal~1280kcal的能量摄入。
(2)适量蛋白质:在采取低能量饮食的同时,蛋白质的供给量应该占总能量供给的20%~30%。
(3)限制脂肪:在限制饮食能量供给的同时要限制饮食脂肪的供给,尤其是动物性脂肪的供给。
(4)限制糖类:糖类的供给应该控制在饮食总能量的40%~55%,避免食用蔗糖、麦芽糖等含单糖类的食物。食物纤维的摄入量可以不加限制,所以应适当多食用高纤维食物。
(5)限制食盐和嘌呤:食盐可以导致口渴和增加食欲,过多的食用不利于降低体脂,3g/d~6g/d为宜;嘌呤可以增进食欲和加重肝肾的负担,所以,动物的肝、心等也要限制食用。
(6)烹饪方法及餐次:食物的加工应以蒸、煮、烧、汆等烹饪方式为主,忌用油煎和炸等方法。
(7)其他:在保证标准饮食的同时,多吃蔬菜,这样可以增加饱腹感且能量比较低,但是一定要吸取足够的营养。
3.2.4 骨质缺乏营养训练方案
人体成分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应用 篇3
1 人体成分分析仪
1.1 测量机制
人体成分分析仪主要应用BIA技术进行测量,利用微电流对人体进行测量[9]。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总水分(Total Body Water,TBW),分为细胞内水分(Intracellutar Water,ICW)和细胞外水分(Extracellular Water,ECW)。细胞内水分即细胞膜内侧的水分,ECW即细胞膜外侧的水分。一般健康人的ICW和ECW的比例为3:2;(2)蛋白质(Protein Mass,kg),是构成四肢肌肉、内脏肌肉、皮肤的主要成分,表示这些蛋白质的重量;(3)无机盐(Mineral Mass,kg),表示骨内无机盐含量和体液中的无机盐含量之和;(4)体脂肪(Body Fat Mass,kg),表示脂肪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中脂质的总量;(5)骨骼肌含量(Skeletal Muscle Mass,kg),一般指四肢的肌肉含量。标准范围是相对于理想体重、理想肌肉量的90%~110%;(6)体脂百分比(Percent Body Fat,%),是指体脂肪在体重所占的比例,标准范围为男性15%±5%(10%~20%),女性为23%±5%(18%~28%);(7)浮肿指数(ECW/TBW),健康人的细胞内、外液水分是处于一定的平衡状态,当ECW增加时,就会出现浮肿,浮肿指数是根据ICW和ECW的比例表示水分的平衡状态,标准范围是0.36~0.39;(8)其他:例如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上臂围度(Arm Circumference,AC)、上臂无脂肪围度(Arm Muscle Circumference,AMC)、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等[10]。
1.2 仪器种类
我科室自2007年开始引进人体成分分析仪,先后引进过站立式Inbody3.0、Inbody720;移动式Inbody S20、Inbody S10。其中,站立式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3.0和Inbody720,多应用于可以正常行走的患者;移动式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 S20和Inbody S10多应用于不便于下床行走以及重症患者。
2 人体成分分析仪的应用
2.1 测量方法
(1)保持室内温度在20~25℃;(2)嘱患者排空大小便,空腹或停止营养液输注2~3 h以上;(3)将仪器预热后处于待机状态(若为卧床患者,需要将移动式仪器推至患者床边预热);(4)能下床的患者进行站立式人体成分分析仪的监测,嘱患者脱掉鞋袜、手套等,用75%的酒精纱布将患者手掌面擦拭干净后,将手掌和脚掌与分析仪电极面接触,拇指稍微用力按压电极,双手自然下垂,与身体略分开;卧床患者进行移动式人体成分分析仪的监测,协助患者脱掉袜子,嘱患者平卧、放松,有床栏的患者要将脚下的床栏挡板去掉,用75%的酒精纱布将患者手掌面擦拭干净后,将手掌和脚掌与分析仪电极面接触,双手、双脚自然分开;(5)在人体成分分析仪屏幕上输入患者ID号,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信息,然后按Enter和Start键即可测量;(6)约2 min后测量完毕,打印结果,然后处于待机状态即可测试下一个患者;(7)监测完毕后,用略湿的纱布将仪器擦拭干净,关闭所有电源。
2.2 如何减少误差
(1)患者皮肤需直接接触电极,穿袜子或丝袜会使导电性能降低,影响监测结果;(2)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测量,因为体内置入铁芯后会影响体内的电流传导;(3)监测前不要剧烈运动或淋浴等;(4)不要穿戴厚重衣服,不要戴手表或饰品;(5)孕妇不宜测量,以免对胎儿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2.3 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临床中患者的体重变化远比正常人复杂,例如肝硬化或腹腔内肿瘤导致腹水时表现为体重增加,但患者的整体营养状况是明显恶化的,通过人体成分分析可以分别测定水分含量、肌肉容积和脂肪储备,能更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和康复指导,对于营养性疾病(如肥胖、严重营养不良)以及疾病本身或其治疗可能影响营养状态的(如恶性肿瘤、炎性肠病、各类大手术前后、器官移植、一些感染性疾病等)均应根据需要动态监测人体成分变化,以便给予更加合理的营养干预[11]。Korsten等[12]发现,在急危重患者中,其体内液体量与整体阻抗有明显相关性,可以用于估算体内水份的变。根据阻抗变化将患者分为3种状态:脱水、良好与水过多。Bracco等[13]用MFO-BIA(0.5、50、100 Hz)研究围手术期体内水份变化后发现,腹部手术后躯干部阻抗下降与躯干部液体积聚有明显关系。Foley等[14]用Holtain人体组织成分分析仪检测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全身与局部生物阻抗及TBW时发现,危重患者体重与体内水分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膝盖到踝关节段阻抗与总阻抗比明显增加,说明体内水分从下肢向躯干回流增加。此外,当患者肾功能衰竭时,钠盐和水分的排出会出现问题并产生浮肿,为保持体内电解质均衡,通常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而人体成分分析仪可以通过ECW比率(ECW/TBW)确认进行血液透析后体内水分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透析患者的ECW比率通常高于正常人,进行透析后该数值有所改善并接近正常。
有研究分别选取两组胃癌患者胃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人体成分的动态监测,而对照组患者不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虽然手术本身会造成机体肌肉组织的分解代谢增加,体重减轻、BMI下降,但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对比监测,及时调整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使得试验组患者BMI下降率小于对照组,反映了围手术期监测人体组成成分的重要性[15,16]。
人体成分分析对合理用药也有帮助。凡是需要通过体重计算给药量的药物,比如激素、免疫抑制剂(比如硫唑嘌呤、英夫利昔单抗等)、麻醉用药都应该通过人体成分分析进行校正,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17]。我国的学者也发现对肥胖患者使用瘦体重计算麻药用量对循环的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且苏醒快,更具合理性[18]。
3 结语
人体成分测量装置的设计 篇4
检测原理
人体阻抗特性
人体的基本构造是细胞,每个细胞有一层细胞膜,细胞膜内包裹着细胞内液,在细胞间充盈着细胞外液。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组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相当于电解质溶液,因此细胞膜的导电性远小于细胞内外液,近似为绝缘体。当直流或低频电流施加于生物组织时,由于细胞膜的存在,电流将以任意一种可能的方式绕过细胞,主要流经细胞外液;当施加高频电流时,电流穿过细胞膜,流经细胞内液。
实验表明,当电流频率小于50kHz时,电流主要流过细胞外液体;当电流频率在200kHz以上时,电流可穿过细胞膜。
电流流过生物组织时细胞膜等效于电容,而细胞内外液等效于电阻。对于整个生物组组织,可视为无数的细胞的集合,在低频电流流过时,由于细胞膜的容抗作用,等效于无数的电容并联对电流具有容抗作用,等效于一个总电容,根据cole-cole模型,当高频的电流施加于生物组织时,由于细胞内外液的电阻抗远大于细胞膜电容抗,可忽略容抗作用,只考虑电阻抗。其等效电路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Ri、Rm分别是细胞内液、外液电阻,C为细胞膜电容。
生物电阻抗测量原理及与人体成分含量的关系
●人体环段假设
当电信号导入人体时,电流主要流过导电性好的肌肉等含水的组织,而脂肪和骨骼基本没有电流通过。头颅和手足中含脂肪和肌肉很少,对其体成分的分析没有什么意义,只取人体的四肢和躯干进行分析。然而肌肉等含水的组织在人体四肢和躯干中的含量不同,如大腿的肌肉多于手臂的肌肉,因此必须对人体进行分段。对于肢体或躯干,导电组织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可以将其理想化为电阻率均匀的圆柱体。综上所述,可以将人体分为5环段,每个环段都为圆柱体,如图2所示。图中将人体分为5个环段,包括左右手、左右腿及躯干。
●生物电阻抗测量原理
生物电阻抗测量是一种利用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组织与器官的电特性及其变化规律提取与人体生理状况相关的信息的生物医学检测技术。
测量生物电阻抗时,采用三个频率的电流信号输入,即10kHz、50kHz、100kHz。采用8电极,其电极的位置如图3所示,图中用数字1至8分别标记电极的位置。其中1、3电极置于掌心,2、4电极置于掌根,5、7电极置于足心,6、8电极置于足跟;1、3、5、7为电流极、2、4、6、8为电压极。假设人体环段电阻为R,由欧姆定律知它是测量电极两端的电压与输入电流的商,即:
当安全电流通过1和5电极输入时,将测量电极分别置于2和4、2和8、6和8处,测量两端的电压,从而分别计算出人体左手、躯干、左腿的电阻抗;然后将安全电流由电极3和7输入,测量电极置于4和2、8和6处,分别测出两端的电压,分别计算出右手、右腿的电阻抗。
对于人体各个环段,假设电阻率均匀则:
式中ρ为人体环段的电阻率,L为环段长度,A为环段横截面积;将式 (2) 的分子分母同时乘得到L/L:
即得被测环段体积Vm为:
●生物电阻抗与人体成分含量的关系
在人体瘦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水和导电的电介质,其电阻较小,而脂肪组织含电介质较少,其电阻值较高。当高频电流流过人体时,导电体近似认为只有肌肉组织,而脂肪组织被视为绝缘体。在理论上组织的电阻抗反映人体总体水的体积含量,由体积与密度的乘积可得人体总水的含量。当低频电流输入人体时,由生物组织电阻抗特性 (如图1所示) 可知,导电体是细胞外液,细胞等效于电容,由于细胞的容抗远远小于细胞外液的阻抗,因此由公式 (4) 可以计算出细胞外液的体积,进而得到细胞外液的含量。
根据人体总水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可知,细胞内液的含量是细胞总水与细胞外液的差值。人体总水含量就近似等于人体肌肉含量,用人体总质量减去总水含量就等于人体的体脂含量。
测量系统设计
图4所示为人体成分测量系统的系统框图,通过置于手和足的电极向人体外加激励电流,提取对侧电极间的电压信息。测量系统由单片机、正弦信号发生器、恒流源电路、液晶显示器、存储器、光电隔离器件、差分放大电路、外置12位模数转换器 (A/D) 组成。
系统工作时,首先对单片机编程,经过光电耦合器件控制正弦信号发生器发出多个频率 (10kHz、50kHz、200kHz) 的正弦电压信号,再由恒流源电路 (电压控制电流源) 将信号发生器的正弦波电压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经过电流电极输入到人体;电压电极采集电压信号,由于电压信号幅值很小,经差分放大后送入模数转换器 (A/D) ,再输入单片机完成相应的处理。
系统硬件设计
在设计中, 单片机的作用是:控制电极通道的选择, 产生控制信号送正弦信号发生器, 对采集的电压信号与输入的电流源信号完成相应运算求出生物电阻抗, 再根据生物电阻抗与人体成分含量的关系计算出人体成分含量的各个参数。
本装置为在体测量装置,考虑到受试者的安全,与受试者相连的电路部分和电网电压之间用光电耦合管进行电气隔离。另外,激励电极施加于人体上的激励电流的幅值也控制在100µA,远低于人体对电流的最小感觉阕值,从而保证了受试者的安全。
电极选择开关电路用来选通8个电极中的4个电极,从而测量人体各个环段阻抗。本装置设计了一种多路选择开关来控制相应的电极,如图5所示。图中电极的标号与图3电极标记对应,1、3、5、7电极为电流电极,2、4、6、8电极为电压电极,K1、K2、K3、K4均为选择开关,由单片机控制其选择的通道。
根据人体的5环段模型,测量每个环段的电阻抗,通道开关的选通表如表1所示。生物电阻抗一般都很小,在微弱的电流的激励下产生的压降也很小,因此在模数转换前需对信号进行放大。为满足信号采集的要求,采用12位、逐次比较型模数转换器件AD1674,其转换速度最大为35µs,转换精度≤0.05%。
系统要求显示出单片机处理后得到的人体成分含量,所以要用到显示设备。在设计中,选用分辨率为320×240的SYM320240B点阵式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通过液晶显示控制器SED1335与单片机直接相连,接受单片机的指令,完成显示功能。
为了便于数据的记录, 本装置还设计了数据存储模块。单片机内部只有256B的数据存储空间, 不足以存储本设计的数据, 因此系统还添加了外部存储模块, 采用64kB的静态读写存储器 (SRAM6264) 。
系统软件流程
本测量装置的功能是在不同的频率点测量人体的阻抗值, 然后根据人体的阻抗值与人体的成分含量的关系, 计算出受试者体脂、总水、细胞内外液的含量, 最后显示计算结果。本装置的系统软件程序用C语言与汇编共同编写, 采用模块化结构, 使系统结构清晰, 便于以后进一步扩展系统的功能。系统软件由主程序、正弦信号发生程序、A/D转换控制程序、显示程序、数据处理程序等构成。软件流程图如图6所示。
结论
本文对人体阻抗特性进行了详细介绍, 根据人体环段模型, 采用8个电极测量人体的分段阻抗, 通过相应的软硬件实现人体成分含量测量。该装置主要测量人体体脂含量, 从而评估人体营养状况, 可作为诊断肥胖症的依据。它具有便携、无创伤、低成本、测量简便等优点, 是未来人体成分分析仪器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测量人体总水、体脂、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含量的人体成分测量装置。采用生物电阻抗法, 将人体分成理想的环段, 使用8电极。电流电极将10kHz、50kHz、100kHz的安全电流引入人体, 电压电极测量各个环段的电压进而得出其电阻抗, 运用单片机运算出人体多种成分的含量。该装置以单片机为核心器件, 具有操作简便、无损伤、快捷、安全和价廉的特点。
关键词:人体成分,测量装置,生物电阻抗,单片机
参考文献
[1]侯曼, 刘静民, 侯少华.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人体体成分的研究进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 (1) :11-14
[2]汤一平, 赵煦华.基于ARM的人体脂肪测量仪的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8, 16 (6) :887-890
[3]刘莛.人体成分测定方法的进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 24 (11) :50-53
[4]王慧艳.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组成成份[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1996, 19 (2) :96-103
[5]任超世.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J].中国医疗器信息, 2004, 10 (1) ;21-25
[6]孙永文, 韩建国.便携式生物电阻抗测量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5, 13 (7) :645-646
[7]杜艳艳.利用SMFBIA和MRI法建立中国人环段体成分模型[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人体成分分析 篇5
关键词:2型糖尿病,地特胰岛素,人体成分
许多经典的大型研究, 比如DCCT、UKPDS等研究表明, 良好的血糖控制在延缓或者减少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 无论是美国糖尿病学会、国际糖尿病联盟, 还是我国糖尿病指南的推荐, 均建议对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应尽早启用胰岛素治疗。其中增加基础胰岛素是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广泛选择的一种起始胰岛素治疗方案[1,2,3]。然而由于各种顾虑, 包括担心胰岛素相关的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问题, 很多患者及医生在即使口服药物治疗血糖不达标的情况下, 也不愿起始胰岛素治疗。其中, 本已处于超重情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担心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问题。地特胰岛素是近年来研制出的一种新型可溶性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它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延长作用机制, 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同时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增加, 为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本研究旨在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加用地特胰岛素治疗的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 探究地特胰岛素对体重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9月在本院就诊的口服药控制欠佳的27例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54.7±8.4) 岁, 平均病程 (8.4±6.0) 年。入选标准: (1) 年龄≥18岁; (2) 既往1年内未使用过任何种类胰岛素治疗; (3) 经严格饮食控制、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 并且联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口服药 (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 至少3个月, 当每种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达到最大使用剂量的一半, 而Hb A1c仍>7.0%。排除标准: (1) 高敏体质者, 已知或可能对地特胰岛素或其辅料过敏者; (2) 妊娠、哺乳或未来6个月内有妊娠计划的妇女; (3) 出现急性并发症; (4) 有严重心、肝、肺、肾及胃肠道疾患; (5) 急慢性胰腺炎患者。退出标准:研究期间对每日1次地特胰岛素方案不能耐受或进行改变者。此次研究方法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受试者均为自愿参加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治疗前后27例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 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四项等指标,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 BIO-RAD公司)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
1.2.2
在保留原有口服降糖药物种类及剂量的基础上, 加用地特胰岛素 (丹麦, 诺和诺德公司) , 每晚睡前皮下注射, 以6~8 U/d起始, 监测每日7∶00血糖值 (空腹、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及睡前) , 必要时加测午夜0、3点血糖。所有患者血糖的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在6 mmol/L以下, 餐后血糖在8 mmol/L以下。如空腹血糖高于目标, 增加地特胰岛素剂量;如空腹血糖低于目标, 或出现低血糖, 则予地特胰岛素减量, 每次调整剂量2 U。治疗周期为3个月。
1.2.3
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应用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 (厂商:韩国Biospace公司) 对受试者进行人体成分的分析。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是一种多频节段性阻抗分析仪, 为8点可触式电机。按仪器测试说明进行测试:测试前2 h禁食、停止剧烈活动、保持平静状态, 测试时需脱去衣帽外衣及鞋袜。仪器测试结果可直接得到人体基本成分:蛋白质、脂肪、肌肉、体重、体脂百分数、腰臀比 ( (Waist-to-hip ratio, WHR) 、内脏脂肪面积 (Viscera fat area, VFA) 等数据。治疗3个月后, 再次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 BIO-RAD公司) 测定Hb A1c。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BMI、Hb A1c、蛋白质、脂肪、肌肉、体重、体脂百分数、WHR、VFA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27例患者一般资料及化验指标比较
入选患者共27例, 其中男18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54.7±8.4) 岁, 平均病程 (8.4±6.0) 年平均BMI为 (27.26±3.38) kg/m2, 平均腰臀比 (0.96±0.04) , 平均Hb A1c为 (8.54±1.52) %, 平均总胆固醇 (TC) 为 (5.1±0.6) mmol/L;平均甘油三酯 (TG) 为 (2.2±1.4) mmol/L, 平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为 (1.1±0.1) mmol/L;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为 (3.2±0.8) mmol/L。
2.2治疗前后Hb A1c比较
治疗3个月后患者Hb A1c为 (7.51±1.18) %, 较治疗前的 (8.54±1.52) %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16, P<0.001) 。
2.3 治疗前后体重、BMI、WHR、人体成分、体脂百分数及VFA比较
治疗3个月后, 体脂百分数较治疗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61, P<0.05) 。治疗3个月后体重、BMI、WHR、无机盐、脂肪量、VFA等均下降, 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蛋白质含量略上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肌肉量较前无变化。见表1。
3 讨论
随着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的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 而其具体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现有研究显示其与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为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 其发生、发展与肥胖有密切关系[4]。而目前, 因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 肥胖症患者越来越多, 同时肥胖及超重还显著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及临床死亡率[5]。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如果人的体质量增加1 kg, 其发生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9%, 而肥胖及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7倍[6]。因此在采用各种治疗方式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达标的同时, 还需要积极兼顾其体重的增加。
地特胰岛素是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 (Novo Nordisk) 研制, 于2004年在欧洲上市, 2009年在我国上市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是将人胰岛素B链上天然排列在第30位的苏氨酸去掉后, 通过酰化反应, 在第29位赖氨酸上结合1个14碳脂肪酸 (肉豆蔻酸) 形成的, 是第一个采用化学修饰方法获得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这个14碳脂肪酸 (肉豆蔻酸) 侧链可使地特胰岛素在皮下注射后形成六聚体而延缓吸收;另一方面, 地特胰岛素在进入外周血循环后, 98%与白蛋白可逆性结合, 进一步延缓地特胰岛素向器官组织分布与扩散的速度, 延长其作用时间。由于与白蛋白结合的地特胰岛素分子量较大, 不能经肾脏排泄, 而进入肝脏也比人胰岛素慢, 因此不易经肾脏丢失或经肝脏灭活。这些特性使得地特胰岛素作用时间长达24 h, 只需每天注射1次, 就能良好地控制血糖, 低血糖发生率低[7,8]。本研究27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经3个月1次/d地特胰岛素治疗后, Hb A1c较前明显下降, 平均下降了1.03%, 且治疗期间无严重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提示地特胰岛素可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 耐受性好, 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 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是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顾虑之一;同时, 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还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不良结局。在实验中或是临床治疗中, 无论是1型糖尿病, 还是2型糖尿病, 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 患者血糖控制虽然得到改善, 但或多或少均伴有体重的增加。应用地特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 那么治疗后所带来的体重改变又是如何呢?来自临床试验及临床观察研究的结果显示, 与NPH和甘精胰岛素相比, 使用地特胰岛素治疗后, 血糖改善的同时具有更少的体重增加[9,10,11,12,13,14,15]。在2009年欧洲糖尿病协会 (EASD) 上发表的LIGHT研究, 在年龄≥40岁、仅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 加用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治疗, 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 在相似的剂量下地特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可以得到相似的降糖效果, 但3个月时地特胰岛素组的患者的体重减少了0.5 kg, BMI越大体重较少越明显, 其中BMI≥35 kg/m2的患者体重减少高达1.5 kg。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 体重呈下降的趋势, 由 (77.30±12.21) kg降至 (76.95±12.77) kg, 其中肌肉量无明显变化, 但体脂比例明显下降, 由 (30.58±6.62) %, 降低至 (29.66±6.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地特胰岛素可能是通过减少脂肪比例来实现对体重的影响的。
关于地特胰岛素减少体重增加的机制尚未完全得到阐明, 但很可能与它独特的分子结构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密切相关。首先, 地特胰岛素与白蛋白结合的特性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肝脏/外周胰岛素梯度[16]:地特胰岛素与白蛋白结合后可以在第1次通过血液循环时被肝脏清除, 进而限制了其对外周靶组织 (特别是脂肪组织和骨骼肌) 的作用, 减少外周组织过度胰岛素化, 减少脂肪合成;同时与白蛋白结合的地特胰岛素还可对肝脏葡萄糖输出产生更大的抑制作用。因此, 地特胰岛素降糖作用更接近生理模式, 在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的同时减少体重增加的倾向。其次, 地特胰岛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独特的作用:多项研究发现, 地特胰岛素和常规胰岛素在肝脏和肌肉中的信号传导级联放大的时间、进程和程度是相似的, 而在大脑中, 地特胰岛素的这种信号是传导作用是增强的[17,18,19,20]。这可能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地特胰岛素附带的脂肪酸侧链使其具有亲脂性, 易于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 增加大脑中地特胰岛素的浓度, 进而抑制摄食中枢, 减少食欲, 预防了体重增加。最后, 应用地特胰岛素时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少, 故防御性热量的摄入减少,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体重的增加。
人体成分分析 篇6
关键词:人体成分,血脂,肝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在身体形态和功能方面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单纯的体质指数(BMI)不能够反映脂肪的分布特征,因此,了解人体成分构成对指导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着重要作用,研究体脂分布特征指标与血脂水平的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拟通过对中老年健康检查者人体成分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人体成分与血脂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深圳市某体检中心健康检查者925例(剔除了不符合条件者),男337例,年龄40~81(48.81±7.60)岁;女588例,年龄40~80(50.27±8.62)岁。所有入选者均在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学相关专业工作人员指导下填写资料,并进行健康检查。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标检测
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5 ml,由该体检中心检验科采用Beckman-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
1.2.2 人体成分测定
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所用仪器为韩国Inbody230人体成分分析仪(biospace inc)进行人体成分检测。测定指标包括BMI、体重、骨骼肌、蛋白质、体脂肪、矿物质含量、体脂百分比、身体水分含量、体脂肪、去脂体重、体脂百分比(%)、腹部肥胖程度等指标。本研究的人体成分测定均由我中心经过统一培训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各项指标以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揭示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人体成分指标间的比较
男女的体成分检测比较发现体脂肪重量不受性别影响(P>0.05),除了体脂百分比是男性低于女性外,其余检测指标均有性别差异且男性均高于女性,这符合男、女性的生理特点,结果见表1;按BMI分级后,本研究所检测的体成分指标均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且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同年龄段的体成分析显示体重在各年龄阶段是没有差异的,其余体成分在40岁以上各年龄组之间是有统计学差异的(P<0.01),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内脏脂肪区域和体脂百分比在40~49与50岁以上各组之间都有差异,其余指标在50岁以上年龄段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人体成分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骨骼肌、蛋白质、矿物质含量、身体水分含量、去脂体重与TC、LDL-C、HDL-C呈负相关,BMI、体重与HDL-C呈负相关,BMI、体重、骨骼肌、蛋白质、矿物质含量、身体水分含量、体脂肪、去脂体重、腹部肥胖程度与TG呈正相关,体脂肪、腹部肥胖程度与TC、LDL-C呈正相关;体脂百分比与TC、LDL-C呈正相关。见表4。扣除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骨骼肌、蛋白质、矿物质含量、身体水分含量、去脂体重与TC、LDL-C、HDL-C呈负相关,BMI与HDL-C呈负相关,BMI、体重、骨骼肌、蛋白质、矿物质含量、身体水分含量、体脂肪、去脂体重、体质百分比、腹部肥胖程度与TG呈正相关,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腹部肥胖程度与TC、LDL-C呈正相关,体重与HDL-C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体脂百分比与HDL-C正相关无统计学意义,体脂百分比与TG呈正相关。
2.3 人体成分与肝脏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BMI、体重、骨骼肌、蛋白质、矿物质含量、身体水分含量、体脂肪、去脂体重、腹部肥胖程度与ALT、AST呈正相关。见表5。扣除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后,只有体脂肪与AST呈正相关,BMI、体重、体脂肪、腹部肥胖程度与ALT呈正相关,体脂百分比则与ALT呈正相关。
3 讨论
近年来,体成分被广泛应用于营养指导的静态代谢率计算、诊断肥胖及衡量运动效果。该测量方法结果准确,技术难度低,安全无创,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研究,对诊断肥胖或营养不良有重要的价值[1]。
体成分主要包括肌肉、脂肪、骨骼及水分等,是人体主要的构成成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体的化学组成,受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和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身体成分也将发生改变[2]。体成分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是评价人体健康水平的指标之一[3]。生物电阻抗法(BIA)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多用途和非侵入性等特点,且其用于体成分分析的准确性也早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4,5,6,7,8]。鉴于BIA具有检测方便、快速和价廉等优点,因此,特别适合作为大样本研究中对肥胖人群进行筛查,是评估体脂的有效方法[9]。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人体成分的异常与糖脂代谢紊乱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10]。另外,本研究显示老年女性中肥胖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男性。通过对人体成分中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腹部肥胖程度等指标分析可早期发现体内脂肪堆积等危险因素,因而可对血脂代谢紊乱的疾病起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本研究对男女的体成分检测比较发现体脂肪重量不受性别影响(P>0.05),除了体脂百分比是男性低于女性外,其余检测指标均有性别差异且男性均高于女性,这符合男女性的生理特点;按BMI分级后,本研究所检测的各类体成分指标均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且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体成分结果与体重一致;进一步按年龄分段分析发现,体重在各年龄段之间没有差异,腹部肥胖程度40~49和50~59有差异,内脏脂肪区域、体脂百分比、骨骼肌、蛋白质在40~49与50岁以上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体脂肪在40~49与50~59及60~69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体水分含量、矿物质含量、去脂体重在40~49与60~69、≥70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到了50岁以后,体成分各指标的平均值稍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的男性和50岁以上的女性内脏脂肪超标率开始显著升高。由此可见40~59岁年龄段是肥胖及许多其他相关性病多发的年龄段,也是骨骼衰老的开始[11]。
注:TC—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酿。
注: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
TC、TG及LDL-C的升高,常可作为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TG是摄取的食物中脂肪而肝脏转化而成的,它是最重要的血液生化指标之一。LDL-C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体内其他组织,与HDL-C的作用相反。本研究显示,除体脂百分比外,其余所检测体成分指标均与TG呈正相关,除BMI、体重外其余检测体成分均与TC、LDL-C有相关性,所以通过中老年人体成分中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腹部肥胖程度以及体成分指标的分析可早期发现体内脂肪堆积等危险因素,从而对糖脂代谢紊乱的疾病起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
ALT和AST存在于肝细胞内,能敏感地提示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以ALT最敏感,反映其损伤程度则AST较敏感。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剔除年龄、性别因素,人体成分的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腹部肥胖程度仍与ALT有相关性。因此,分析人体成分既可以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同时结合临床上的检测,从而对肝功能水平做出更完善的评估。
中年人和老年人群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年人工作、精神压力大,且生活方式不太规律,而老年人由于生理状况比较特殊包括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体脂易于沉积于腹部等[12]。因而,中老年人易存在腹型肥胖、代谢紊乱等代谢危险因素,常作为脂质紊乱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的评估[13]。因此,利用人体成分的分析指导中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同时早期发现体内成分的改变,从而可尽早预测、发现相关疾病,以协助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