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2024-07-02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精选11篇)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1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该病以往的临床治疗以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为主[1], 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临床应用更加广泛且深入[2]。基于此, 本次调查以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0例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 作为研究对象, 且根据患者自身所选用的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各30例) 。给予对照组30例患者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治疗, 其中男患者19例, 女患者11例, 年龄为32~70岁, 平均年龄为 (56.4±2.5) 岁;给予观察组30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其中男患者18例, 女患者12例, 他们的年龄为30~72岁, 平均年龄为 (58.3±2.4) 岁。本次调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伴随反复右上腹疼痛, 经临床检查, 均未发现黄疸症状, 且胆囊均萎缩, 胆囊壁厚3~10 mm, 均伴随结石, 未发现任何的胆汁液性暗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30例患者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治疗。手术前, 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患者采取仰卧位, 在患者的右上腹经腹直肌进行切口, 认真观察患者肝胆以及周围脏器情况, 在充分掌握患者病变的情况下, 进行胆囊切除, 最后缝合切口。给予观察组30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具体做法为: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患者保持仰卧位, 利用自动气腹机 (12~14 mm Hg) 对患者病变情况进行检查。自动气腹机以3孔或者4孔法探入患者的腹部, 认真仔细地查看患者的肝胆脏器是否存在损伤, 并且利用手术器材将粘连的组织进行剥离, 使得患者的胆囊充分地暴露;随后, 利用Calot三角解剖法将患者的胆囊三角后壁、前壁暴露出来, 将脂肪组织、浆膜层剥离, 显示出胆囊管, 在对患者的胆囊动脉进行夹闭之后切除胆囊, 在切除胆囊的过程中, 要保证不损伤患者的胆管系统及血管, 最后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

对本次调查研究的所有患者临床治疗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 并且要求患者定期复查,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如果P<0.05, 表明两组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通过利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自动气腹机检查患者胆囊病变情况, 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3], 将手术的视野扩大, 避免不精确胆囊病变检查对患者的其他脏器或者血管造成损伤, 解析出胆囊病变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 最大程度地提升检查的准确度[4]。另外, 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视野开阔且清晰等优势, 在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治疗中加以应用, 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并且减少术中出血量。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 观察组 (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37.8±10.5) min、术中出血量为 (47.6±11.7) m L、肠道恢复时间为 (17.1±3.8) h、下床活动时间为 (18.9±7.3) h, 住院时间为 (5.3±1.2) d, 均短于对照组 (P<0.05) , 与上述结论一致。

总之, 在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治疗中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志贤, 阚永丰, 陈波.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41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20 (1) :43-45.

[2]潘晓峰, 王祖金, 季剑芳, 等.慢性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5) :653-655.

[3]杨晓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萎缩性胆囊炎并结石1 20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1) :60.

[4]曾昭君.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15) :3240-3241.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2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更易患病原因在于其体内的胆固醇合成量绝对增加,或者比较胆汁酸和磷脂相对增加,使胆固醇过饱和。

年龄(10%):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其发生可能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年龄在40~69 岁的5 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 倍,高发与低发的分界线为40 岁,各国的报道虽有一定差异,但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 岁这一年龄段。

性别差异(5%):

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性别比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方面,胆囊的胆色素结石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降低胆流、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动力、使胆汁淤滞有关。

生育(5%):

妊娠可促进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发病率呈正相关,这种观点已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所证明。妊娠易发生结石的原因有:

①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

②妊娠期的胆囊排空滞缓,B超显示,孕妇空腹时,胆囊体积增大,收缩后残留体积增大,胆囊收缩速率减小。

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地区差异(10%):

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别,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人结石性胆囊炎患病率高,而非洲的许多地方胆石病罕见。国家和地区间的胆石类型亦不同,在瑞典、德国等国家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而英国则碳酸钙结石比其他国家发病率高。

饮食因素(10%):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精制食物、高胆固醇食物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

遗传因素(5%):

结石性胆囊炎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亦提示遗传因素是发病机制之一。凡有印第安族基因的人群,其胆石发病率就高。以单卵双胎为对象的研究证明,患者的亲属中发生胆石的危险性亦高,而结石性胆囊炎家族内的发病率,其发病年龄亦提前,故具有遗传倾向。

其他因素(10%):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3

【关键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47-01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治疗,常规的药物保守治疗并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在临床上多采用胆囊切除手术进行治疗[1]。本文对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共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为29-58岁,平均为37.8±3.6岁,病程为5个月-4年,平均为2.1±1.2年;患者在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急性疼痛发作,且伴有高温症状,同时有11例患者还出现轻度黄疸症状;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CT或B超检查证实胆囊存在结石。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在术前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并让患者取仰卧位躺好,其中接受四孔法手术的患者,在患者脐下或脐上1cm处做手术切口,将Veress针插入,将腹腔中注入二氧化碳,然后经套管针放入腹腔镜,并在患者剑突、腋前线和锁骨中线都插入套管针完成四孔手术入路法,而三孔法手术与四孔法的区别就在于三孔法缺少腋前线的套管针戳孔。在进行胆囊切除时均采用顺行方法进行切除,对胆囊周围组织进行游离,将胆囊暴露出来。用分离钳夹对肝外胆管进行止血处理,在切除后,可用电凝止血法对胆囊周围动脉出血管进行止血。对于术中大量出血或胆管损伤的患者要及时转开腹手术。

2 结 果

本组6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手术,手术时间为29-162min,平均为52.3±32.1min,术后留置引流管进行引流的患者有62例,在术后48到72小时后拔除;本组中共有7例患者在术中转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其中转率为10.29%,其余61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了手术;本组68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过一定治疗护理后,患者感染症状改善直至消失;患者住院时间为3-11d,平均为4.6±2.3d,均达到出院标准。

3 讨 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多是由胆囊结石阻塞胆管引起的炎症,由于结石的阻挡,使得患者膽囊腔中的压力升高,造成胆囊血流供应不良,最终可能导致穿孔、坏疽等严重并发症[2],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很大。目前保守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好,对其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本文主要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组68例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其胆囊炎症状明显消失,术后仅有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也仅有7例患者在术中转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这说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对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突出,能够有效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症状。同时,在本次研究中,在对患者进行确诊后,即为患者在短时间内进行电解质紊乱纠正等治疗,对患者手术指征进行确认后就进行切除手术,这样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快速解除患者胆囊炎的痛苦。再者,在手术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来决定,对于胆囊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的患者应该对其进行仔细的分离工作,将胆囊完全暴露出来之后再进行切除。对于存在水肿和高张力症状的患者,可以先用电凝戳孔法在胆囊底部进行戳孔将胆汁吸去后使肿大的胆囊变小,然后再实施抓持,将胆囊切除后用钛夹对戳孔处进行夹持,以免胆汁渗漏[3]。在术中止血时,医生可以将电凝止血和钛夹止血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以保证能够达到良好止血效果,预防大出血的发生。另外,在手术过程中托出现粘连或出血不止,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等问题时应该果断进行中转开腹,以完成手术治疗。在本组研究中就有7例患者在术中出现粘连或出血等问题而中转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经过开腹切除手术治疗后,患者在术后均达到了出院标准。

综上所述,腹腔下胆囊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居建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体会(附158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18(1):62-64.

[2] 柳己海.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及中转开腹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60-263.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来该院治疗的74 例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37 例, 其中男22 例, 女15 例;年龄42~75 岁, 平均 (59.05±7.72) 岁。 对照组37 例, 其中男24 例, 女13例;年龄46~73 岁, 平均 (60.16±6.33) 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行LC:患者经全麻醉取仰卧位, 设定自动气腹机的参数为13 mm Hg左右。 以3 孔法或4 孔法将器械置入腹部, 探查腹腔内部的脏器, 检查有无损伤, 剥离粘连组织后充分暴露胆囊, 若患者的胆囊张力过高, 则应用胆囊穿刺针穿刺减压以便抓提胆囊。 解剖Calot三角, 显露小网膜孔, 暴露胆囊的三角后壁, 剥离脂肪组织和浆膜层以显示胆囊管, 夹闭并切断胆囊动脉。 钝性分离胆囊直至肝床, 电钩剥离胆囊, 切勿损伤血管、胆管系统。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先分离胆囊动脉以及胆囊颈管再切除胆囊或从逆行游离胆囊地对胆囊后再处理胆囊颈管或动脉, 若需要可术中胆囊管造影。

对照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患者经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 于右上经腹直肌处做一长约12 cm的切口, 仔细、全面地观察肝胆和附近的脏器后, 钝性分离腹直肌与皮下组织, 彻底暴露并切除胆囊, 之后冲洗腹腔, 放置引流管并关腹。 治疗后随访2 个月,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 并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计量资料, 利用t检验比较其间差异, 计数资料利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治疗组出现并发症5 例 (13.51%) , 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3 例 (35.14%) ,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84,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为一些胆囊结石患者, 因胆囊炎症多次发作, 胆囊壁开始炎症增生和纤维化, 之后形成疤痕, 胆囊慢慢萎缩, 最终丧失浓缩和收缩胆汁的能力[2]。 目前, 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前者效果确切, 但创伤大, 手术时间较长, 腹腔组织过久在空气中暴露易出现感染, 并且患者康复速度慢, 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3]。 腹腔镜手术是指于腹腔镜下手术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腹腔镜类似于电子胃镜, 含微型摄像头, 以冷光源提供照明, 将镜头置于腹腔中, 应用数字摄像技术将镜头捕获的图像经光导纤维传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 并实时在专用监视器上显示, 医生可于监视器屏幕上清楚观察到多个角度的器官组织图像, 利于评估和治疗疾病[4,5]。

该研究探讨分析了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腹腔镜切除术的创口小, 失血少, 基本不会干扰胃肠正常功能的行使, 降低了手术风险, 减小了术中疼痛, 从而降低了止痛剂和消炎药的用量[6]。然而, 腹腔镜手术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 因胆囊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十分复杂, 需应用超声刀进行胆囊的游离和切除等操作, 此时要求术者操作应谨慎, 超声刀温度应适宜, 防止灼伤腹腔中的其他组织[7]。 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40.57±7.14) min、 (50.33±10.62) m L、 (18.16±4.45) h、 (4.68±1.15) d, 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 也低于对照组的35.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些结果与龙胜林等[8]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 也再次说明了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可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患者恢复速度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12月间在该院治疗的74例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 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 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对照组37例, 应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观察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40.57±7.14) min、 (50.33±10.62) m L、 (18.16±4.45) h、 (4.68±1.15) d, 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 也低于对照组的35.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结石,胆囊炎

参考文献

[1]刘志贤, 阚永丰, 陈波.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41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4 (1) :43-45.

[2]刘厚生.腹腔镜顺逆结合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 14 (11) :63-64.

[3]王强.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37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4) :68-69.

[4]贾丹.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80例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4) :117-118.

[5]曾昭君.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35 (15) :3240-3241.

[6]伍磊.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6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5) :90-91.

[7]吴伟, 余育晖.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8) :1090-1092.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5

【关键词】手术时机;急性胆囊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24-02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急腹症,起病急,发展快,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通常需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胆囊炎治疗效果明显提高[1] 。但临床观察发现[2] ,患者发病后,局部易出现水肿,胆囊周围组织以出现粘连,随病程发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难度不断提高。有报道指出[3] ,当发病至手术时间>72h时,手术中转开腹手术概率明显上升,且会增加并发症发生,因此,临床普遍将72h作为发病至手术临界点,尽量保证在72h內实施手术。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手术时机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正确手术时机的临床作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23-72岁,平均(51.2±3.2)岁,发病至手术时间6-72h,平均(45.4±3.4)h,对照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25-74岁,平均(53.1±3.8)岁,发病至手术时间73-86h,平均(78.5±4.1)h.两组患者均符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诊断标准[4] ,经B超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后确诊。排除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及精神疾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全麻后取仰卧位,将腹腔镜置入腹腔中,进行探查,将粘连组织进行分离,同时对胆囊进行穿刺,降低压力,夹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采用顺逆结合的方法将胆囊进剥离,从前途下方将胆囊取出,再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管在术后1-2d后拔除。对照组从发病后到手术时间>72h,观察组从发病后到手术时间≤72h。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中转开腹情况,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作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讨论

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具有较多创伤小,出血量小,对组织及脏器损伤小等优点,治疗效果确切,康复时间短,已被临床广泛运用[5] 。但有学者指出[6] ,腹腔镜手术对操作要求较高,手术难度大,且对术野限制性较强。由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组织粘连,局部水肿,且随病情发展,粘连及水肿程度会加重,对腹腔镜手术术野造成阻挡,降低手术成功率。有报道中指出[7] ,多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原因为:手术视野不佳,镜下操作难度较大,可能对周围组织或脏器造成损伤。本研究中,观察组中转开腹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8] 。有学者认为[9] ,急性胆囊炎患者,病情发展至严重阶段,通常在发病72h后,之前发展以渗出为主,胆囊压力较小,多数结构较为清晰,术野条件较好,而病程超过72h后,水肿进一步加重,胆囊壁会出现较大程度增厚,不利于进行腹腔镜下手术。因此,对于手术时间判定,一般将72h作为临界值,行腹腔镜手术尽量在发病后72h内进行,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质量及治疗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虽无较大差异,但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同相关报道一致。综上所述,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行腹腔镜下手术,最佳时机应在发病后72h内,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治疗效果,应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柳己海.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及中转开腹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60-263..

[2]杨树钢,王惠,谷瑞金等.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的选择及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6):14-17..

[3]李小强,周予民,陈锟等.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选择与费用关系[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5):382-384..

[4]孟云,苏洁.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探讨[J].安徽医学,2014,19(11):1546-1548..

[5]王晓军,王志力,郑立等.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选择及中转开腹手术的影响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3,12(9):685-687..

[6]曹益.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佳手术时机研究[J].当代医学,2013,22(6):13.

[7]刘卓文,徐国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选择及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4):23-25.

[8]邹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疗效和手术时机[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0):145-146,148.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西安市蓝田县中医医院普外科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均缩小、有结石, 且均有一定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 (腹腔镜手术组, n=20) 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 (开腹手术组, n=20)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中男性12例, 女性8例;年龄43~76岁, 平均年龄 (60.1±7.8) 岁;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 (8.3±3.5) 年;胆囊壁厚0.6~1.0 cm, 平均 (0.8±0.2) cm;8例患者肝功能异常, 12例患者无肝功能异常。开腹手术组患者中男性10例, 女性10例;年龄44~76岁, 平均年龄 (61.4±7.5) 岁;病程4~15年, 平均病程 (9.2±3.4) 年;胆囊壁厚0.7~1.1cm, 平均 (0.9±0.2) cm;6例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 14例患者无肝功能异常。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表1)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腹腔镜手术组。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帮助患者取仰卧位, 将自动气腹机的参数设定为13 mm Hg左右。向腹部置入器械, 置入过程中运用3孔法或4孔法, 对腹腔内部脏器进行探查, 检查损伤情况, 对粘连组织进行剥离后充分暴露胆囊。如果患者具有过高的胆囊张力, 则对患者进行穿刺减压, 为抓提胆囊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穿刺减压过程中将胆囊穿刺针充分利用起来。对Calot三角进行解剖, 将小网膜孔暴露出来, 同时将胆囊三角后壁暴露出来, 对脂肪组织及浆膜层进行剥离, 使胆囊管显示出来, 对胆囊动脉进行夹闭并将其切断。将胆囊从肝床进行钝性分离, 并对其进行剥离, 剥离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勾, 避免对胆管系统及血管的损伤。首先对胆囊动脉及胆囊颈管进行分离, 然后将胆囊切除或首先对胆囊进行逆行游离, 然后对胆囊动脉或颈管进行处理, 手术过程中严格依据患者实际病情, 必要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胆囊管造影。

1.2.2 开腹手术组。

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 帮助患者取仰卧位, 经右上腹直肌作一长度为12 cm左右的切口, 对肝胆及其附近的脏器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 然后对腹直肌及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 将胆囊彻底暴露出来并切除, 最后对腹腔进行冲洗, 放置引流管后将腹腔关闭。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胆管损伤、肠管损伤、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 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40.6±7.1) min、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18.2±4.5) h及住院时间为 (4.7±1.2) d, 均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患者的 (62.8±12.0) min、 (31.0±10.0) h、 (8.8±2.7) d (P<0.05) , 术中出血量为 (50.3±10.6) m L, 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的 (78.5±15.1) m 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开腹手术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 (3/20) , 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患者的40.00% (8/2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注:与开腹手术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是由多次发作的胆囊炎造成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壁开始纤维化及炎症增生, 进而促进疤痕的形成, 胆囊逐渐萎缩, 最终对胆汁的收缩及浓缩能力丧失[3]。现阶段, 手术仍然是临床治疗该疾病通常采用的方法, 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 但是具有较大的创伤和较长的手术时间, 腹腔组织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极易引发感染, 同时患者的康复速度较慢, 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4]。腹腔镜手术是在腹腔镜下进行, 腹腔镜含微型摄像头, 以冷光源提供照明, 在腹腔镜置入镜头, 经光导纤维向后级信号处理系统传输镜头捕获的图像, 在此过程中将数字摄像技术充分利用起来, 同时在专用监视器上实时显示, 临床医师能够在检测器屏幕上对器官组织图像进行多角度清晰的观察, 从而为评估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5]。此外, 腹腔镜手术具有较小的创口、较少的失血量, 基本不会对胃肠行使正常功能造成干扰, 降低了手术风险, 减轻了患者术中的疼痛, 可将消炎药及止痛剂的用量降到了最低限度[6]。

有关研究表明, 在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中,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不足进行了有效的克服, 能够极大程度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进而加快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及康复速度, 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患者治疗开支, 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7,8]。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 (P<0.05) , 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证实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优越性。由于胆囊三角区具有极为复杂的解剖结构, 在游离和切除胆囊的过程中需要将超声刀充分利用起来, 因此, 腹腔镜手术对临床医师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临床医师必须谨慎操作, 保持超声刀适宜的温度, 有效避免对腹腔中其他组织造成灼伤[9]。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较开腹胆囊切除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龙胜林, 杨华, 顾超, 等.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 :210-211.

[2]王强.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37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4) :68-69.

[3]吴伟, 余育晖.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 22 (8) :1090-1092.

[4]刘厚生.腹腔镜顺逆结合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 14 (11) :63-64.

[5]伍磊.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6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5) :90-91.

[6]刘志贤, 阚永丰, 陈波.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41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4 (1) :43-45.

[7]曾昭君.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35 (15) :3240-3241.

[8]YACOUB JH, YOUSUF A, AGRAWAL G, et al.Evaluation of the gallbladder and cystic duct patency with gadoxetate disodium enhanced MR cholangiography:prospective comparisonof patients with normal gallbladder function and acute cholecystitis[J].Acta Radiologica, 2015, 56 (7) :782-789.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56例,男性21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1.5(32~78)岁。反复右上腹及上腹部疼痛45例,11例无明显症状,合并肝硬化5例,合并腹部手术史3例。术前B超检查均提示胆囊结石、胆囊萎缩或液性暗区消失,胆囊大小(1.1~1.7)cm×(2.6~3.8)cm,胆囊结石大小(0.4~1.5)cm×(0.6~2.8)cm。胆囊脂餐试验提示收缩欠佳24例,胆囊不收缩32例。胆总管直径0.4~1.0 cm,其中胆总管直径>0.8 cm 12例。11例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升高至60~220 U/L(我院正常值l~50 U/L),5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至45~90 U/L(我院正常值1~40 U/L),3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至42~120 U/L(我院正常值1~40 U/L)。胆总管扩张及肝酶谱异常者术前均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排除胆管结石。

病例选择标准:(1)无麻醉、气腹禁忌证;(2)无心、肺、脑、肾、严重肝功能不全;(3)无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4)无怀疑胆囊癌。

1.2影像学检查:术前均经B超、上腹部CT、MRCP检查,显示有下列l~2项影像学表现:胆囊体积缩小或液性暗区消失56例,胆囊壁增厚及粗糙49例,“瓷胆囊”5例,肝硬化表现5例,胆囊管和胆总管关系不清2例。

1.3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建立CO2气腹,压力8~14 mm Hg(1 mm Hg=0.133 k Pa),常规四孔法。萎缩性胆囊一般Calot三角内纤维化、间隙小、解剖多变异且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探查腹腔,仔细分离粘连,显露胆囊并确认胆总管的上下走向后,采用顺逆结合的方式完成切除胆囊操作。首先解剖Calot三角,沿着胆囊壶腹或者胆囊壁,用分离钳、电钩、吸引器逐渐分离三角区粘连,尽量将胆囊壶腹、胆囊管显露出来,并一一辨认。分别打开胆囊颈和胆囊管之间的前方、侧后方腹膜,使颈管交界暴露游离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并通过辨认胆囊淋巴结的方法及胆囊三角交替解剖的方法解剖出胆囊动脉的前后分支,尽量靠近胆囊夹闭并切断胆囊动脉。先行夹闭或结扎胆囊管而不切断,将胆囊底部与胆囊床之间的浆膜层切开,用电凝钩、吸引器逐渐分离,胆囊完全游离后再次确认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之间的关系,证实胆囊管是胆囊颈部直接延续无误且内无残留结石后,夹闭并切断胆囊管,切除胆囊,于小网膜孔常规放置引流管。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床间隙通常消失,严重者胆囊陷入肝脏,对这样病理改变的胆囊宜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3]。先切除其前壁,取出结石,后壁残存的黏膜可用电刀烧灼,术毕于文氏孔常规置放腹腔引流管。根据具体情况,于术后48~72 h拔除。腹部操作孔全层缝合,术后7 d拆线。

1.4术后处理:常规给予补液、联合使用抗生素、止血等治疗。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同时给予保肝制酸药物。术后24~48 h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

2结果

LC成功49例(87.5%,49/56),手术时间40~86 min,平均62 min;术后住院时间3~6 d,平均4.5 d。胆囊大部切除3例,手术时间55~82 min,平均70 min;术后住院时间4~6 d,平均5.3 d。4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时间87~98 min,平均90 min;术后住院时间5~7 d,平均6.0 d,其中3例因Calot三角致密粘连、解剖不清,胆囊管无法分离,中转开腹胆囊切除;1例胆囊颈部结石压迫胆总管形成Mirizzi综合征,中转开腹行T管引流术。56例随访6~24个月:1例中转开腹行T管引流术,术后3个月T管造影显示胆管黏膜连续性正常,顺利拔除;均无胆漏、胆管损伤、胆管狭窄、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

3讨论

3.1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手术难点:萎缩性胆囊炎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胆囊萎缩,囊壁与周围组织或器官致密粘连,致Calot三角严重粘连,甚至呈“冰冻状”粘连[4],直接解剖胆囊三角非常困难,很容易损伤周围的正常结构。胆囊壶腹内侧常与肝总管或右肝管粘连融合,强行分离极易损伤肝、胆管。

萎缩性胆囊炎往往胆囊内无胆汁,仅存留结石,囊壁增厚变硬,并逐渐纤维化,胆囊床与肝脏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不明显或消失,分离胆囊过程中,剥离浅易分破胆囊,剥离深易造成切入肝实质而引起大出血,特别是损伤胆囊床后肝中静脉的重要分支,易造成难以控制的出血[5]。

3.2手术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1)强调后三角解剖:萎缩性胆囊炎病变中组织间隙不清,难以精准解剖,但临床中发现胆囊三角前面的病变通常较重,而后面的病变相对较轻,所以从胆囊三角后面入手解剖可使手术相对容易进行并减少误伤。(2)Calot三角区不强行分离,减少了肝总管、胆总管等的损伤。逆行剥离胆囊前先结扎血管,减少了出血,手术视野清晰,减少损伤。剥离胆囊时如遇到异常管道可清楚判断走向,避免盲目离断。(3)由于为顺逆结合,不必在Calot三角区分离困难时就终止手术。暂缓剥离Calot三角区,从胆囊底部分离,往往柳暗花明。剥离胆囊至胆囊管水到渠成,不必在手术前一阶段就刻意辨清“三管一壶腹”,胆囊管完全处于游离状态下才离断,减少误伤。(4)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转开腹不是Lc的失败,而是为了减少Lc并发症而采取的最好措施,同时是对Lc技术的完善和补充[6],可有效地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免除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3.3顺逆结合法的优点:LC术中运用顺逆结合法不仅可减少术中出血,而且能降低胆管损伤率。首先,顺逆结合法LC术中分离出胆囊管后先不切断,胆囊管韧性较强,对胆囊的动静脉有保护作用,避免牵拉致胆囊动静脉撕裂出血。如先切断胆囊管,失去支撑保护的胆囊动静脉在抓钳牵拉胆囊颈时极易撕裂出血。分离出胆囊管后胆囊三角清晰显露,便于寻找、处理胆囊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和误伤的发生,利于保持术野干净、清晰,易于下一步操作。其次,利于辨清胆囊管、肝管及胆管之间的关系,避免损伤:炎性粘连、胆管解剖变异是胆管严重损伤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胆囊壶腹内侧与右肝管或胆总管粘连融合时,或胆囊管开口于右肝管者,如果一次性辨认胆囊管,易损伤右肝管或胆总管。而顺逆结合法Lc手术将胆囊管切断放在游离胆囊之后,可利用腹腔镜局部放大的特点对胆囊三角仔细解剖,达到对三管一壶腹关系的再次确认,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即使手术开始时误扎了胆总管或右肝管也可以采取补救措施,不至于造成严重的肝管损伤[7]。另外,可以避免胆囊管残余结石及医源性胆总管结石,胆囊管有结石嵌顿或残余,可将其从胆囊管断端挤出后,重新夹闭胆囊管。对于细小的多发结石病例,先暂时夹闭或轻轻结扎胆囊管,可防止操作过程中胆囊结石受到挤压而进入胆囊管,引起医源性胆总管结石。

因此,对于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灵活应用顺逆结合法,耐心操作,严格掌握适应证,把握好中转手术的时机,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避免胆管、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摘要:目的 总结顺逆结合法在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及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共56例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使用顺逆结合法LC成功49例,胆囊大部切除3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4例,术后均顺利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采用顺逆结合法行腹腔镜手术,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可有效避免胆管、血管损伤,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顺逆结合

参考文献

[1]Calvete J,Sahater L.Camps B Bile duct injury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myth or reality of the learning curve[J].Surg Endosc,2000,14(7):608-611.

[2]胡三元.腹腔镜临床诊治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7.

[3]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5-413.

[4]陈平,吴见春,林飞艇.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5):2914-2916.

[5]沈柏用,李宏伟,陈曼,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肝中静脉分支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34-36.

[6]osbor ne DA,Alexander C,Boe B,et al.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past、present、and future[J].Surg Technol Int,2006,15(1):81-85.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诊治探索 篇8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间, 我院普外科共诊治患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58例, 男25例, 女33例, 年龄58~73岁。临床表现均有腹痛症状, 行腹部B超检查, 确诊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经术后病例证实,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1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4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6例。

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禁食、解痉止痛、应用广谱抗生素、纠正体液失调、控制并发疾病等治疗。除7例内科保守治疗外, 其他51例中40例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8例患者行胆囊切开取石、胆囊大部切除术;3例患者行胆囊造瘘术。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有4例, 经过抗感染治疗, 1~3周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即可得到确诊。B超检查能显示胆囊体积增大, 胆囊壁增厚, 厚度常超过3mm, 在85%~90%的病人中能显示结石影。在诊断有疑问时, 可应用同位素99m Tc-IDA做胆系扫描和照相, 在造影片上常显示胆管, 胆囊因胆囊管阻塞而不显示, 从而确定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此法正确率可达95%以上[1]。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诊断的关键在于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出现上述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时, 要想到该病的可能性, 对少数由产气杆菌引起的急性气肿性胆囊炎中, 摄胆囊区平片, 可发现胆囊壁和腔内均有气体存在。约8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在发病初期有中上腹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并有右肩胛下区的放射痛。常伴恶心和呕吐, 如病变发展为胆囊坏疽、穿孔, 并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时, 全身感染症状可明显加重, 并可出现寒战高热, 脉搏增快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此时, 局部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和肌紧张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重。一般的急性胆囊炎较少影响肝功能, 或仅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如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值略有升高等。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结石性胆囊炎相似, 但常不典型。老年患者机体细胞功能减退, 机体各脏器机能呈退行性改变, 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故症状体征反应均不明显。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不一致, 常轻于组织学损伤, 甚至发生腹膜炎时腹痛也不明显。本组中7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无恶心、呕吐症状, 无明显腹膜刺激征。术中发现胆囊壁水肿, 胆囊中为化脓性胆汁。3例患者因“右肩背部疼痛”入院, 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B超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 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进行择期手术。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 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早期急性胆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痉镇痛, 抗生素的应用,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 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病情变化较快, 更应注意。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2]。关于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的问题, 由于胆囊管已阻塞, 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 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预期的控制作用, 胆囊炎症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否, 并不受抗生系应用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 可减少胆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 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併发症的发生。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 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 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 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一般应用于广谱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 并常联合应用。手术方法有2种, 一种为胆囊切除术, 在急性期胆囊周围组织水肿, 解剖关系常不清楚, 操作必须细心, 此免误伤胆管和邻近重要组织。有条件时, 应用术中胆管造影以发现胆管结石和可能存在的胆管畸形。另一种手术为胆囊造口术, 主要应用于一些老年病人, 一般情况较差或伴有严重的心肺疾病, 估计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手术者, 有时在急性期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而致手术操作困难者, 也可先做胆囊造口术。胆囊造口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 其目的是采用简单的方法引流胆囊炎症, 使病人渡过危险期, 待其情况稳定后, 一般于胆囊造口术后3个月, 再做胆囊切除以根治病灶。

参考文献

[1]Kalliafas S, Ziegler DW.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incidence, risk factors, diagnosis, and outcome[J].Am Surg, 1998, 64 (5) :471~475.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21例、女41例。年龄60~82岁。既往有胆结石、胆囊炎病史60例,大多有反复发作史。52例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疾患,依次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术后切除胆囊病理类型有:单纯性28例、化脓性10例、坏疽性13例、穿孔11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9例,合并胰腺炎4例。临床表现以右上腹痛、压痛及局部腹膜炎体征为表现者38例,以上腹隐痛或腹痛定位不清24例,有恶心、呕吐42例,有肩背部放射痛41例,有12例腹痛轻,无腹膜炎体征但手术时见胆囊已化脓或坏疽。入院时畏寒发热49例,平均体温38.8℃,最高体温40.2℃。

1.2 手术方式

28例急诊手术(发病24 h内)、23例早期手术(发病72 h内)、11例择期手术。行开腹单纯胆囊切除2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26例、胆囊造瘘3例、胆囊部分切除7例、胆囊切开取石5例。

2 结果

手术治愈61例,死亡1例,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病死率1.61%。术后出现11例并发症,发生于急诊手术5例,发生于早期手术3例,择期手术3例。其中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8例。胆漏引起腹腔脓肿1例,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

3 讨论

本组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临床特点是病情发展快,胆囊坏疽穿孔率高,本组穿孔率为19.3%.远高于其他统计急性胆囊炎穿孔率6 7%[2]。可能是地处边远山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重视和认识不足;发病24 h内急诊手术有6例坏疽,5例穿孔,究其原因是老年人常合并全身性动脉硬化,胆囊动脉亦不例外且其为终末血管,炎症时容易栓塞造成胆囊壁坏死。另一方面胆囊结石嵌顿颈部造成胆囊内压升高加局部受压缺血坏死穿孔;并存病多、手术风险大,老年胆囊疾病患者有半数以上伴合并病,其增加病情复杂性和危险性.严重影响患者手术耐受能力,增加手术风险。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大多数有合并病,特别是慢支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机会较大。本组1例死亡患者均有多种合并病。由于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不符合,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机体反应能力差,对炎症的应激反应降低,对疼痛感觉迟钝,腹痛、发热不明显,没有典型的胆绞痛,容易引起误漏诊。

围手术期的全面评估及处理对手术的成功相当重要,追问病史了解病情,全面检查,准确掌握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情况,结合各项检测结果,作出全面评估.选择手术时机、方式,避免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掌握好手术时机为整个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手术成功奠定基础,有研究表明老年胆道疾病急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3]。因此过于倾向择期手术可能延误病情,加剧手术风险。本人认为对有下列情况者宜紧急手术:①临床症状重经积极治疗无缓解, B超示胆囊肿大、颈部结石嵌顿周围有积液或伴黄疸;②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及腹膜刺激征明显者;③有寒战高热、白细胞增多明显且有中毒症状;④经内科保守治疗腹痛减轻但黄疸加重, 应考虑紧急手术.

摘要:目的 评价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时机及疗效,评价其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62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时机、方式及疗效。结果 28例急诊手术、23例早期手术、11例择期手术。61例痊愈,1例死于原发性肺部疾病。结论 结合临床特点,早期、及时根据病情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和术式,同时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关键词:胆囊炎,胆结石,手术,老年人

参考文献

[1]王长洪,杨卓,麻树人,等.鼻胆管注入溶石中药治疗胆总管较大结石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4):234-236.

[2]徐岳军.老年结石性急性胆襄炎86例手术治疗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29-30.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10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95-01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51岁,平均年龄51岁.均为急性起病3日内入院,均有彩超提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2例合并有黄疸,肝功能提示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查腹部CT未及胆管内结石.

1.2手术方法:患者入院即行静脉抗感染,补液治疗,常规术前检查.15例在起病24~48小时内手术,5例于起病48小时后手术.据术中情况灵活选择手术方式.其中10例48小时内手术者,术中见胆囊张力高,行减压后常规切除.5例胆囊壁厚胆囊三角区结构不清,行胆囊壶腹剥开大部切除夹闭胆囊管,放置腹管引流.2例术前黄疸者术中行胆道造影后常规切除.3例行逆行胆囊切除.

1.3术后处理: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术中放置腹管者4例3日内拔管,1例胆漏2周后行经腹管造影后拔管。2例患者术后腹痛,发热。彩超提示胆囊窝积液,经保守治疗2周治愈。

2 结果:

全组病例均治愈,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6天。

3 讨论

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手术方式。效果好,手术并发症少,中转开腹率明显下降,经验已逐渐丰富。与以往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控制后择期手术相比,住院时间短,节省医疗费用,避免胆囊坏疽穿孔发生。但应注意术前手术时机选择及术中手术方式灵活选择。笔者总结治疗经验如下:

3.1 病例选择,术前准备: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术前应行常规彩超检查,必要时可行腹部CT检查,排除胆管结石及胆囊癌。若同时存在胆总管结石,应据本科室腔鏡技术水平慎重选择是否是LCD术。术前有肝功能异常,黄疸者,术中常规行胆道造影。急性起病2日内手术,胆囊水肿重,但无致密粘连,分离切除相对容易;3日后,水肿粘连均重,结构不清,有胆囊坏疽穿孔可能,完整切除困难,手术风险增加。若无手术禁忌,应尽早手术。

3.2 术中处理: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切口选择建议常规4孔法。术中若胆囊三角区结构尚清,可减压后常规切除。若水肿粘连重,可试行逆行剥离,确认胆囊管后夹闭切除胆囊。但此法术中出血多,术野不清,手术时间长,易损伤胆管。笔者经验认为,减压后可于胆囊外三角区分离,如能确认胆囊管行夹闭后行壶腹部剥开大部切除胆囊,电灼破坏残余胆囊粘膜,可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胆管损伤,术后效果肯定。建议渗出多者常规放置腹管引流。

3.3 术后处理:术后注意黄疸及腹部体征变化,有腹管者注意引流物量及颜色。大多数患者术后腹痛即明显缓解,若有发热腹痛加重应警惕胆管损伤胆漏。若术后腹管有胆汁流出,应留置2周后行胆道造影,排除胆管损伤,必要时延长拔管时间。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60岁以上20例为老年组, 60岁以下20例为对照组。老年组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60~80 (70±1.3) 岁;术后切除胆囊病理类型:单纯性5例, 化脓性8例, 坏疽性5例, 穿孔2例;既往有胆囊炎和胆结石病史13例;对照组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27~59 (41.3±4.8) 岁。

1.2 方法

老年组患者急诊手术8例, 择期手术12例, 均为开腹手术。采用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 寻找胆囊管并暂时结扎, 然后寻找胆囊动脉并结扎, 从胆囊底部剥离胆囊, 如胆囊三角粘连水肿严重, 难以看清解剖关系时, 从胆囊底部游离胆囊至胆囊管。术后常规放至引流管, 使用甲硝唑和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和切口,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胃肠减压、禁食。对血压、血糖增高和肝肾功能不全者行严密生命体征检测[2]。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15例, 胆囊大部分切除术5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老年组及对照组患均痊愈出院,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 切口感染、脂肪液化、肺部感染、切口裂开各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 主要为切口脂肪液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 胆囊排空能力降低, 肝脏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与排泄胆汁酸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导致胆结石的发生率上升, 同时结石性急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亦随之上升, 因此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成为老年患者临床常见急腹症[3]。

注:与轻症组比较, *:P<0.05

徐岳军[4]认为, 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具有如下临床特点: (1) 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不相符; (2) 发展迅速, 易发生胆囊坏疽穿孔; (3) 合并症多, 手术风险大。由于上述临床特点, 导致手术治疗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存在较多困难。

发病24~72h行手术治疗效果最好, 若此时手术, 需完善术前检查和准备, 同时预防性抗感染、抗休克, 并视患者病情及胆囊和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且手术过程当中注意动作轻柔, 防止牵拉过度, 避免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

临床研究结果发现,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提示老年患者应尽量早期手术, 术前做好全面检查, 控制合并症, 并术前术后抗感染, 监测生命指标,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完善术前检查和控制、术中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精湛的手术技术及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仔细处理并发症, 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宁, 李福广, 赵光忠.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32 (8) :38.

[2]刘立新.老年结石性急性胆囊炎90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1 (4) :110.

[3]吴金术, 彭创, 毛金海, 等.胆囊切除至胆管损伤210例诊治经验[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 22 (6) :416-417.

上一篇:城市舆情下一篇:公文写作应注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