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2024-08-06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精选10篇)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1

骨质疏松症 (OP) 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全球OP患者超2亿人, 50岁以上人群中约1/5男性、1/3女性伴有不同程度骨密度下降[1]。OP是致老年骨折最主要病理原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上并不少见, 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其中又以经皮椎体成型术应用最广, 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优点, 但不同患者预后存在较大差异, 医师对PVP治疗时机选择、适应证与疗效仍存在争议, 本次研究就此进行探讨,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5月, 经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男性≥60岁, 女性≥55岁; (2) 经X线与骨密度检查确诊有骨质疏松症; (3) 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椎体压缩性骨折; (4) 符合手术治疗指, 受伤椎体后缘完整, 压缩程度<75%, 无脊髓损伤, 无凝血机制障碍、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无骨髓炎、无感染性疾病; (5) 非陈旧伤, 病程<5周; (6) 无脊髓神经损伤; (7) 临床资料完整。共纳入患者113例, 其中男33例、女80例, 年龄55~83岁, 平均 (72.5±6.1) 岁。椎体骨折节段T10段8例、T11段33例、T12段40例、L1段30例、L2段2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 术前:卧床休息, 睡硬板床, 双人协助合理翻身, 采取必要的制动措施, 侧卧时需顶住背部, 不穿过于硬板的衣物。 (2) 手术治疗: (1) 术前评估, 行体格检查、CT/MRI检查, 评估骨折情况, 排除脊髓神经损伤情况, 行全血分析、凝血系列、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排除有无手术禁忌证, 争取患者同意择期手术; (2) 全麻, 协助患者取俯卧位, 常规软垫, 悬空腹部, 维持呼吸道通道, 做好术中体位护理, 必要时进行制动;床边影像学定位, 标记投影, 定位穿刺点, 常规铺设消毒铺巾; (3) 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逐层麻醉至骨膜; (4) 投影点外缘穿刺, 进入弓根后, 侧位X定位, 观察入针进度、位置, 随时调整进针方向、角度, 拔除穿刺针内芯, 置入导针, 拔出穿刺针, 沿扩张管、工作套, 放入钻头, 钻入椎体, 建立骨水泥工作通道, 注入调配好的骨水泥, 待骨水泥靠近椎体后壁时, 停止注入, 待骨水泥完全固化时退出管道。

1.2.2 研究方法

调取患者病历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仍在随访期间者, 进行电话随访。

1.3 观察指标

术前疼痛 (VAS) 评分、术前Cobb角 (°) 、骨水泥用量、发病至手术时间等, 骨水泥外露情况, 术后1周评价疗效。

1.4 疗效判定

控制:疼痛症状消失, 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正常, 中央高度椎体/前缘高度>0.9、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9、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85, 无严重并发症;有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 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正常, 中央高度椎体/前缘高度>0.8、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8、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75, 无严重并发症;无效:疼痛症状仍明显存在, 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或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未恢复正常, 中央高度椎体/前缘高度<0.8、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8、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75, 或有严重并发症[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与疗效因素因素分析

显效82例、有效31例, 未见无效者。显效者术前VAS评分、术前Cobb角、发病至手术时间、年龄低于有效者, 骨密度高于有效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共发生渗漏12例, 但无明显症状表现。

2.2 显效者与无效者术后随访情况对比

随访时间12~20个月, 12个月后复查时, 显效者疼痛遗留率、伤椎活动受限率低于有效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

注:与显效者相比, *P<0.05

3 讨论

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靠方法, 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患者1周内未见无效者、无严重并发症, 尽管骨水泥渗漏率较高, 但未见相关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PVP基本原理是通过微创开孔, 注入骨水泥, 以恢复椎体内部稳定, 减轻背部疼痛, 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 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大量研究证实, 仍有许多PVP患者短期内难获显著疗效, 即使椎体形态、结构明显改善, 但仍遗留不同程度背部痛、活动受限,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仍可能出现再骨折。本研究表明, 1周内PVP疗效影响因素较多, 患者伤情、骨密度、手术时机、年龄与疗效密切相关, 反映了年龄-OP病情-椎体压缩性骨折病情之间的联系, 年龄越大, 患者OP病情越严重, 骨密度越低, 椎体抗应力能力越差, 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性、风险越高, 病情越重。医院术前, 应明确诊断, 有助于预测预后情况, 针对性安排强化治疗、护理措施。

发病至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为可控因素。有研究证实骨水泥量与Cobb角恢复呈正相关, 但骨水泥过量可能增加渗漏风险,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尽管本组患者未见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但综合考虑风险获益, 预防骨水泥渗漏仍是PVP手术重要目标之一[2]。伤椎恢复后, 前间壁间隙扩大是致骨水泥渗漏的主要原因。预防措施: (1) 据既往临床经验、伤情, 制定骨水泥注射上限标准; (2) 精确定位, 严格遵照骨水泥注射路径操作; (3) 做好骨水泥调配, 保障其具有粘滞度, 掌握好注射速度; (4) 对于压缩程度较大、骨水泥需要量较大患者, 可安排延期手术, 促血肿机化, 降低渗漏风险; (5) 在重建伤椎后, 做好影像学定位, 判断前间壁间隙形成状况。

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理想术式, 但应积极预防骨水泥渗漏, 做好围术期保障工作, 同时最好随访积极预防再骨折。

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评价短期疗效对长远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历资料, 对比显效者、有效者相关资料。结果 显效者82例、有效者31例;显效者术前VAS评分、术前Cobb角、发病至手术时间、年龄低于有效者, 骨密度高于有效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共发生渗漏12例, 但无明显症状表现;12个月后, 显效者疼痛遗留率、伤椎活动受限率低于有效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较好, 有助于椎体形态功能恢复、减轻症状表现, 但伤情较重、骨密度较低、高龄、手术时间较晚者恐难获显著疗效, 远期预后也相对较差, 应在影像介入技术引导下, 精准操作, 采取缓慢注射、前期手法复位等方法尽可能保障手术效果, 对于渗漏风险较高者可择期手术。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参考文献

[1]党育, 付中国, 张殿英,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9例随访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6) :431-433.

[2]杨金华, 张伟, 王筱林, 等.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1) :55-57.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2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78-0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最为严重的一种骨质疏松症并发症,患者常常表现为胸腰背部疼痛,这样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如果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手术,不仅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而且可大大提高椎体温度性及强度,避免椎体塌陷,这样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为了进一步探讨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VP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比分析了我院7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VP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临床效果。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入选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现将72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53-94岁,平均年龄(68.4±1.1)岁;腰椎24例,胸椎12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52-95岁,平均年龄(68.1±1.2)岁;腰椎23例,胸椎13例。两组患者经过统计学处理表明,性别、年龄等各方面资料差异并不明显(P>0.05),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都需要仔细询问既往病史,指导患者接受常规检查,还需要采用MRI检查、CT检查确诊,明确椎体塌陷程度以及病椎部位。

1.2.1对照组。采用PKP治疗,颈椎患者取仰卧位,胸腰椎患者取俯卧位,实施全身静脉麻醉或者局部麻醉方式,常规消毒、铺巾后,通过C形臂X线光机检查准确定位患椎椎弓根,沿着椎弓根方向选择椎体前方大概1/3处暂停进针,将针芯抽出后建立一个中空管道,在这个管道上把特制扩张球囊送到椎体内,和注射器连通后扩张球囊,在X线机引导下将对比剂输入到球囊内。达到预期理想效果后将对比剂抽回,并且扩张球囊。适当调节含钡骨水泥稠度,借助工作通道在低压作用下在椎体内送入骨水泥。密切观察10min,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没有发现骨水泥渗漏再结束手术。

1.2.2治疗组。采用PVP治疗,患者体位以及麻醉方式和对照组患者基本一致,在穿刺点皮肤处行一道小切口,在正椎弓根外上方成15°角的矢状面上将带套管的穿刺针插入到骨膜处,在C形臂X线光机的引导下慢慢进针,而且保证能够停留在椎弓根内,在患椎椎体前1/3的地方暂停进针,然后将针芯拔出。适当调节骨水泥稠度,通过加压作用在管道内注入骨水泥,而且应该采用X线机严密监视骨水泥的填充、扩散等状况,一边注射一边把套管退至椎体后缘处,但是应该确保不会越过椎体后缘。手术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定时询问患者有没有出现下肢疼痛、胸闷等症状,一旦患椎完全被骨水泥浸润后,等到骨水泥硬化就可以拔出套管。密切观察10min,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没有发现骨水泥渗漏再结束手术。

1.3评价方式

通过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X线片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Cobb角以及椎体高度增加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3.0,计量数据采用(X±S)方式表示,通过t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显著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两组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7d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并没有明显区别(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相对于术前均减少(P<0.05),尤其是治疗组患者术后Cobb角更低于对照组(P<0.05)。其次,治疗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增加幅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下表1。

3.讨 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减退,对手术的耐受力比较差,因此过去临床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但是这样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休息,骨折愈合速度也比较慢,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患者的活动。PVP是一项新兴的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等优势,本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术后虽然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相对于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且治疗组患者Cobb角、椎体增加高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PV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具有明显优势。这和以往大多数学者研究报道基本相符[3]。PVP术式可帮助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椎体高度,但是无法有效阻止骨质疏松的发展。笔者认为,PVP治疗的过程中,术者一定要准确把握穿刺进针方向、进针点,术中操作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硬脊膜。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丰建,林伟龙,朱炯,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50-54.

[2]施万义,王玉林,李宝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包头医学院院报,2013,28(6):72.

[3]石浪滔,向伟能,周赞,等.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效分析及技巧[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8):617-619.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 例, 其中男6 例, 女20 例;年龄55~86 岁, 平均68 岁。有外伤史20 例, 无外伤病史6 例。其中, T113 例、T125 例、L18 例、L27 例、L32 例、L41 例。新鲜压缩性骨折 (3周以内) 24 例, 陈旧性骨折 (骨折3个月以上) 2 例。椎体压缩程度为35%~80%。26 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腰背疼痛, 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在术前,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强度的评价, 疼痛分数在6~10分, 平均8分。

1.2 PVP器械与硬化成形材料

PVP器械主要包括带芯骨穿刺针、骨水泥充填器等。硬化成形材料为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

1.3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成功后, 患者俯卧于有“U”形支架 (脊柱手术专用支架) 的手术台上, 使胸腹部不受压。首先用C型臂X线机定位骨折椎体, 用记号笔做体表标记, 再在C型臂X线机下体表标记出伤椎两侧的椎弓根部的投影点, 用记号笔做体表标记。用带芯骨穿刺针C型臂X线机引导下, 在正位透视下选择皮肤进针点, 一般位于棘突旁开2~3 cm处, 穿刺针与人体矢状面成15°~20°角。经正侧位双向透视下用带芯穿刺针经椎弓根穿刺椎体, 当侧位显示穿刺针尖抵达椎体后缘时, 正位针尖不应超出椎弓根投影的内侧边缘, 然后将针尖穿至椎体中后部的1/3处。换工作套筒, 沿工作套筒插入装满骨水泥的骨水泥充填器, 在C型臂X线机透视监视下, 将骨水泥缓慢注入, 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时停止注射, 待骨水泥稍固化后拔出工作套筒及骨水泥充填器。皮肤穿刺创口给予全层缝合。

1.4 术后处理

一般术后患者卧床1 d, 静滴抗生素3 d, 术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3 d摄X线片。

2 结 果

26 例患者中16 例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射, 10 例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单个椎体注射骨水泥量为3~4.5 mL (平均3.5 mL) 。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不良反应, 26 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8个月, 平均12.6个月。术后6~24 h患者均感觉腰背部疼痛缓解或消失。术后第3天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测定, 由术前的 (8.0±1.2) 分降至 (2.2±1.3) 分, 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术后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由 (58.6±18.4) %矫正到 (69.2±9.6) %, Cobb角由术前 (20.2±2.3) °矫正到术后 (17.8±2.8) °。但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组无神经根损伤, 无原椎体再发塌陷, 1 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 1 例工作套管损伤硬脊膜, 有2 例在无任何外伤诱因的情况下在PVP椎体的相邻椎体发生新的压缩性骨折。

3 讨 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往往引起患者难以忍受的疼痛, 活动受限, 严重影响生存质量。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 改善生活质量;增加骨强度, 避免椎体继续压缩;矫形, 恢复椎体高度。传统的治疗手段为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适应证窄、创伤大、并发症多。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口服止痛药、钙剂等, 疗效也不尽满意, 且长期卧床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加剧及并发症的出现[2]。PVP的出现为这些疾病提供了一种最简单、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而且见效快、并发症少, 具有同时达到缓解疼痛和重建骨骼生物机械强度的双重作用。

在适应证的选择上, 我们认为该手术的目的是减轻疼痛, 只要工作套管能插入到椎体的中央, 就可以采用PVP治疗。但椎体压缩程度大于80%时, 椎体的上、下终板基本贴在一起, 在插入工作套管时很容易造成上、下终板破损, 在注入骨水泥时会通过破损终板渗漏到椎间盘间隙内。本组就有1 例由于椎体压缩程度大于80%, 在插入工作套管时造成上终板破损, 术后患者并无其他不适, 也未行特殊处理。在注射骨水泥的过程中, 我们的体会是将骨水泥注入骨水泥充填器内3~4 min后再使用, 在向椎体内注骨水泥时要缓慢, 每注入1 mL后最好透视观察一次, 在注射结束时, 不要急于拔出工作套管, 要待骨水泥开始凝固时才能拔出工作套管, 在拔工作套管时先左右旋转一下, 在接近椎弓根入口做一个对骨水泥的“切割”动作以避免骨水泥在椎弓根外的肌肉软组织出现“拖尾”现象。本组有1 例出现“拖尾”现象。

注入椎体内填充材料的量争论较大, 一般来说, 胸腰段和腰椎注入4~6 mL即可恢复椎体生物力学强度。但有研究显示, 充填材料剂量和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增加充填材料剂量就增加了充填材料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却并不能提高临床疗效, 因此, 提倡使用小剂量充填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从我们用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经验来看, 注入骨水泥3.0~4.5 mL已经足以达到缓解疼痛的临床症状、固化病椎的目的, 其疼痛缓解率达98.8%, 无原椎体再发塌陷, 亦未出现神经受累症状。通过对本组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等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 单纯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不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减轻后凸畸形。

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如下:a) 骨水泥渗漏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骨水泥常可向椎间隙、椎旁软组织、椎管内渗漏。本组1 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 患者无临床症状发生。要预防骨水泥渗漏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椎体压缩程度大于80%、椎体后壁严重破坏不宜行PVP术;在向椎体内注骨水泥时要缓慢, 每注入1 mL后最好透视观察一次;要注意把握好骨水泥的粘稠度和注射的压力。b) 术后邻近节段椎体骨折。病椎在行PVP后, 其刚度上升, 与相邻节段形成了明显梯度差, 加速了椎间盘退变, 易诱发其他椎体骨折[4]。Baroud等[5]发现椎体PVP后相邻椎体的椎间盘应力增加了19%, 无疑这将增大其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危险。本组病例中有2 例初次行PVP后疼痛完全消失, 效果很好, 但出院3~4周后在无任何外伤诱因的情况下在PVP椎体的相邻椎体发生新的压缩性骨折。因此, 我们认为在行PVP手术后应注意对骨质疏松的治疗, 以减少邻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概率。c) 工作套管损伤硬脊膜。由于穿刺的部位、进针的方向发生偏差, 在放置工作套筒时直接穿破椎弓根内侧壁而至硬脊膜破裂。本组有1 例在完成手术操作拔出套筒时, 局部皮肤切口有淡红色液体溢出, 给予局部压迫处理, 术后患者无临床症状发生。因此, 我们认为术中掌握好穿刺进针点、进针方向和精心操作是预防硬脊膜损伤的关键。

经过初步临床实践, 我们认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术中精心操作, 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腰背部疼痛, 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Jensen ME, Evans AJ, Mathis JM, et al.Percutaneous polymethylmethacrylate vertebroplasty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compression fractures:Technical aspects[J].AJNRAm J Neuroradiol, 1997, 18 (10) :1897-1904.

[2]Mathis JM, Barr JD, Belkoff SM, et al.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A developing standard of care for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AJNR AmNeuror adiot, 2001, 22 (2) :373-376.

[3]Molinari RW.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Biochemics, outcones, and complications[J].CurrOpin Orthop, 2004, 15:142.

[4]刘雪海.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并发症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2) :739-741.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4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胸腰椎压缩骨折;骨质疏松症;老年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53-02

自2008年1月~2012年5月,笔者采用PVP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95例105个椎体,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5例,男40例女55例;年龄60~85岁,平均73.5岁。单椎体压缩性骨折27例,2个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3个椎体压缩性骨折2例;胸椎55例,腰椎40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外伤后胸、背痛,活动受限,无神经损伤症状,术前均常规行X线摄片和CT、MR检查,确诊为新鲜单纯性压缩性骨折,椎体后缘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内引起椎管狭窄。

1.2 手术方法 取俯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确定病变椎体。在皮肤穿刺点局部麻醉,术中行心电监护,距棘突旁开2~3cm处用PVP专用骨穿刺针穿刺,穿刺针与矢状面成15~20°角,穿刺针经皮肤、椎弓根达到椎体前1/3处,正位透视下将穿刺针针尖自椎弓根影的外上缘(左侧10点钟,右侧2点钟位置)穿刺进入椎弓根,当穿刺针位于椎弓根影的中线处时,进行侧位透视,此时穿刺针针尖位于椎弓根的1/2处,继续穿刺,当侧位显示穿刺针到达椎体前的1/3處时,说明穿刺位置良好,抽出穿刺针芯然后调制骨水泥,按骨水泥粉末与单体2:1比例调制好,用1ml专用注射器将处于粘稠状态的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注射时应在侧位透视下全程观察注射过程。当注射过程压力突然减小时,可能发生椎体渗漏;如出现下肢麻痛及胸闷等症状,可能为神经损伤及肺栓塞,要停止注射。骨水泥注射结束后停留5min左右,旋转穿刺针然后拔出,针口用纱布包好。

1.3 疗效观察参照WHO标准,将疼痛缓解程度分为4级:①完全缓解(CR),治疗后完全无痛;②部分缓解(PR),疼痛较治疗前明显缓解,睡眠基本不受影响,能正常生活;③轻度缓解(MR),疼痛较前减轻,但仍明显,睡眠受干扰;④无效(NR)。

2 结果

105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而成功完成PVP操作,PMMA平均注入量4.0ml(2.2~6.5ml),胸椎平均3.2ml(2.2~4.5ml);腰椎平均4.8ml(2.8~6.5ml)。骨水泥外渗13个椎体(12.38%),其中椎管内渗漏4个椎体,2例引起一侧肢体的神经根症状,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1例行后路减压手术后缓解;5个椎体发生椎间盘内渗漏,4个椎体发生椎前渗漏。本组获5~36个月,平均17个月的随访,80例疼痛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5例无缓解,有效率为94.74%.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无进一步丢失,术后6个月时有2例椎体高度塌陷1mm。

3 讨论

3.1 适应证和禁忌证 禁忌证:①椎体严重压缩,椎体高度丢失超过2/3者;②椎体塌陷所致神经受压者;③椎体后缘骨质破坏严重者;④有凝血机制障碍;⑤有严重心肺疾患;对于胸椎椎体压缩〉50%或腰椎体压缩大于75%以上的椎体疏松性骨质是否可行PVP尚有一定争议。Mathis等[1]认为椎体压缩超过65%~70%的患者应列为禁忌证。高景春[2]等认为椎体压缩超过2/3并非绝对禁忌证,大多数患者经椎体成形术治疗后仍有明显的受益,尤其在椎体骨折发生1~2周内,行腰椎牵引后可使椎体高度明显恢复,再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同样良好。伴椎体后缘骨折、骨块向椎管内移位者也并非绝对禁忌证,如果骨块占位不超过椎管截面积1/3并且无神经压迫表现者,亦可作为手术适应证。

3.2 临床疗效 PVP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效果满意。在透视下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强化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椎,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疼痛机制是PMMA加强了椎体的强度,减轻了塌陷椎体的压力,而且其机械性固定作用,使椎体稳定而制止了引起疼痛的微小骨折。

3.3 并发症及预防 PVP的并发症主要是注入的骨水泥向椎体周围渗透引起的压迫症状,常见的渗漏部位有椎管内硬膜外、神经根管、椎旁软组织、相邻椎间盘内和椎旁静脉丛等[2,3]。笔者预防骨水泥渗透的主要措施有:①患者正确选择术前常行CT检查,观察椎体后壁的完整性;②正确的穿刺技术;③重视术中的透视,一旦发现渗漏立即停止注入;④骨水泥不能过于稀薄,在粘稠段注入,注射速度不能快;⑤不强求骨水泥注入量,出现较大阻力时停止注入,注入量在4ml左右为宜。

参考文献:

[1] MthisJM,PetriM,Naff 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treatment of stroid-induced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Arthritis Rheum,1998,41:171~175

[2] 高春景,宓士军,刘长林.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多种类型椎体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1):35~37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5月空军总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7例,年龄58~76岁,平均(64.9±10.2)岁,其中男21例,女38例。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入院时胸腰部疼痛剧烈且无法站立行走,经胸腰椎正侧位拍片确诊。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患者4例,坠落伤患者2例,跌倒损伤患者51例。骨折部位:T10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例,T1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例,L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1例,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1例,L3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例,L4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例。排除心肺疾病、肝肾疾病、精神疾病、肿瘤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病、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护理干预患者29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骨折原因、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行标准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在C形臂X线机正位透视下进行定位,选择18号穿刺针进行经皮穿刺,将选定好的椎弓根进入患者椎体前1/3处,待确认无误后将骨水泥注入,对每个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2~5 m L,注入后观察其是否异常,待骨水泥固化后拔出穿刺针。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内容如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病情评估,给予医院的常规知识教育,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案,保持病房的整洁安静和通风良好,指导患者的饮食和合理用药,术中与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

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骨折疼痛给患者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使其产生了心理阴影,要及时给予其安慰和疏导,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和决心,提高患者的耐受力,通过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可以保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2)疼痛护理。指导患者平卧硬板床,掌握正确的轴线翻身技巧,排便、排尿时要减少抬高臀部而引发的疼痛,适当给予患者止痛药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3)术前准备。由于手术要在俯卧位下进行,而患者的耐受力较差,需指导患者进行体位训练,避免腰部用力、体位变换、咳嗽等事件发生,指导患者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尽量安排在两餐之间或者睡前进行,循序渐进,逐渐延长时间到30 min。指导患者饮食,多食用水果、蔬菜,多饮水,以利于通便,清理肠道。(4)术中配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因素,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要及时报告并给予对症处理。(5)术后护理。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和生命指标监测,指导患者饮食,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6)并发症护理。注入骨水泥后患者会出现发烧,可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对疼痛患者可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治疗。预防脊髓、神经根受损,观察患者的下肢感觉情况,观察穿刺孔是否有红肿或渗出,及时为其更换敷料,保持干净干燥,预防感染,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控制输液的流速等。(7)功能性恢复锻炼。指导患者术后开展功能性恢复锻炼,运动量逐渐增加,但要注意安全,出院时,告诉患者要坚持锻炼,但幅度不宜过大,指导其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1.3 评定标准

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的评定标准,(1)完全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消失,生活可自理。(2)部分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无需使用止疼剂,生活可部分自理。(3)未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仍存在,甚至恶化,生活不能自理。总缓解=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1.4 观察指标

临床指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并发症情况(肺栓塞、骨水泥渗漏、脊髓神经受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征分析

对照组手术时间[(25.1±6.4)min]、术中出血量[(8.9±2.3)m L]、下床活动时间[(1.8±0.6)d]、住院时间[(7.1±1.9)d]均明显长于或多于观察组[(21.3±5.6)min、(7.4±2.0)m L、(1.5±0.4)d、(5.8±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分析

观察组术后疼痛总缓解情况[100.0%(29/29)]明显好于对照组[85.7%(2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456,▲P=0.035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分析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4%(1/29)]低于对照组[14.3%(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2.091,▲P=0.148

3 讨论

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患者的机体功能大幅下降,日常生活中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患者也容易发生跌倒滑伤,造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4]。由于老年患者的耐受力较差,伴有骨质疏松症,给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采用保守治疗,例如卧床休息、服用镇痛药物等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不佳,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还延长了治疗时间,容易发生畸形愈合等。目前首先的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较为常用的方法为经皮椎体成形术,该方法是一种微创技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5,6]。

由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疼痛,使得患者的耐受力非常差,心理状况不佳,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给家庭生活也造成了很大影响。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其鼓励和支持,使其可以正视疾病和治疗,恢复其治疗的信心和决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积极性、耐受度等[7,8]。由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容易损伤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功能障碍,如未及时治疗可造成终身影响,因而要及时给予手术治疗,给予患者有效的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可以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创伤,进而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患者的术后身体恢复[9,10]。在术中及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其对症处理,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1,12]。

本次研究表明,对照组手术时间[(25.1±6.4)min]、术中出血量[(8.9±2.3)m L]均明显长于或多于观察组[(21.3±5.6)min、(7.4±2.0)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干预后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创伤明显减小;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1.8±0.6)d]、住院时间[(7.1±1.9)d]均明显长于观察组[(1.5±0.4)d、(5.8±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干预明显缩短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恢复时间。观察组术后疼痛总缓解情况[100.0%(29/29)]明显好于对照组[85.7%(2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状况。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4%(1/29)]低于对照组[14.3%(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干预明显减少了肺栓塞、骨水泥渗漏、脊髓神经受损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创伤,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疗效。方法 选取空军总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护理干预患者29例为观察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征、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21.3±5.6)min]、术中出血量[(7.4±2.0)mL]、下床活动时间[(1.5±0.4)d]、住院时间[(5.8±1.6)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5.1±6.4)min、(8.9±2.3)mL、(1.8±0.6)d、(7.1±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100.0%(29/29)]明显好于对照组[85.7%(2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4%(1/29)]低于对照组[14.3%(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减少创伤,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6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收住院的老年胸腰椎OVCF患者51例64个椎体。患者术前均有腰背部明显疼痛, 翻身或坐起时疼痛加剧, 临床检查相应棘突有压痛、叩痛。MRI显示相应椎体有水肿改变, CT扫描见椎体骨折, 椎体后壁及至少一侧椎弓根完整, 未见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症状及体征。双能X线吸收法 (DXA) 测定T值≤-2.5SD。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均知情同意, 本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其中男12例, 女39例;年龄60~89岁, 平均 (72.8±4.9) 岁;伴高血压病42例 (82.4%) , 冠心病29例 (56.9%) , 糖尿病14例 (27.5%) ;有外伤史37例 (72.5%) , 无明显外伤史14例 (27.5%) ;发病时间3小时至55天, 平均 (6.5±2.3) 天。椎体骨折范围:单节段骨折40例 (78.4%) , 双节段骨折9例 (17.6%) , 三节段骨折2例 (3.9%) 。

2 治疗

2.1 治疗方法

入院后伤椎处置, 浴巾使腰背部过伸, 使压缩的椎体得到部分复位。术中过伸体位复位, 调整C臂使其正位透视示患椎上下终板呈一线影, 同时双侧椎弓根与棘突等距。侧位透视示终板、椎弓根上下缘呈一线影。穿刺点正位透视于椎弓根影外上缘 (左10:00、右2:00) 偏外侧进针。侧位像上针尖未到达椎体后缘前, 正位像上针尖不能越过椎弓根内侧缘。在正侧位透视下, 确保穿刺位置正位时位于椎体中、侧位时位于椎体前中1/3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灌注后患者保持俯卧位5~10分钟, 待体外骨水泥硬化后方可翻转体位, 使骨水泥在复位的椎体内有效固化。术后第1天在腰围保护下下床行走, 术后2~3天出院。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口服碳酸钙D3片 (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0.6g/片) 每次1片, 每日两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 (密固达, 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100ml∶5mg/支) 每次1支, 每年1次;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2.2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7 2小时及末次随访 (术后6个月以上)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后凸畸形情况、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及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估疼痛程度, 0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9分为重度疼痛, 10分为剧烈疼痛。采用Cobb角评估后凸畸形: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伤椎上位正常椎体上终板与伤椎下位正常椎体下终板夹角。影像学检查明确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及骨水泥渗漏情况。

3 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 时间6~18个月, 平均13.4个月。每个椎体手术时间18~41分钟, 平均 (29.0±3.0) 分钟;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2.1~6.2ml, 平均 (3.6±0.7) ml。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15例 (29.4%, 15/51) ;椎体17个 (26.6%, 17/64) , 其中椎间盘渗漏7个, 椎旁静脉渗漏5个, 椎旁软组织渗漏3个, 椎管内渗漏2个。未见肺栓塞及切口感染。术后疼痛明显好转, 术后1天即可在腰围保护下下床行走47例 (92.2%) ;疼痛部分恢复3例 (5.9%) ;残留腰臀部疼痛1例 (2.0%) 。

由表1可见, 患者站立位VAS评分、Cobb角术后72小时下降明显, 椎体前缘高度上升明显;末次随访时与术后72小时比较, 变化均不大。

4 讨论

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目的是缓解腰背部疼痛, 保持和恢复脊柱的稳定功能。本组均为高龄患者, 术前腰背部疼痛明显, 疼痛是就诊的第一主诉, 术后镇痛效果显著, 术后72小时站立位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VP通过强化椎体, 可迅速恢复病椎的刚度和强度, 缓解疼痛, 术后第1天即有92.2%的患者在腰围保护下可下床行走。

笔者治疗体会, 穿刺时用11号尖刀片放在责任椎椎弓根附近, 透视下利用尖刀片上标志与椎弓根外上缘的相对距离来定位。局麻后针头留置皮下透视, 初步判断穿刺针进针的头尾倾斜角及内倾角。采取“宁外勿内、宁上勿下”的原则, 避免损伤椎管内神经, 避免椎弓根内侧骨皮质破裂导致骨水泥渗漏。一般用水平切口, 皮肤上穿刺点要较椎体上穿刺点偏外1cm左右, 以便形成合适的皮下通道, 尖刀片一定要把深筋膜刺破。对于重度压缩患者, 穿刺点可调整为椎弓根影外下缘偏外侧进针, 平行终板朝向侧位片上椎体前壁皮质的中点, 使穿刺针顺利到达椎体前缘。有时椎体上穿刺点偏内, 落在椎弓根影内难以调整, 要把穿刺针退到皮下, 在深筋膜上重建穿刺通道。内倾角结合术前CT测量椎弓根的角度及术中进针点综合考虑。

单侧椎弓根穿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减少放射暴露和器械费用, 但穿刺针在椎体内位置的要求相应提高, 难度增加[2]。本组首先选择单侧椎弓根入路, 通过穿刺点稍偏外加大内倾角度, 获得椎体双侧骨水泥的均匀弥散。其中2例单侧穿刺后骨水泥弥散不满意, 改用双侧椎弓根穿刺。穿刺首选右侧椎弓根, 调整内倾角和头尾倾斜角时较为方便;也可考虑从病椎塌陷明显侧穿刺, 但若病椎一侧塌陷严重 (>75%) , 从塌陷侧进针困难则宜从对侧进针;同时参考术前CT, 避免从椎弓根破损处穿刺。

骨水泥渗漏是椎体成形术后常见并发症, 本组发生率26.6%, 大部分发生时间较早、多为术者经验不足。术中为求椎体双侧满意扩散, 须适当加大骨水泥注射力度, 也是增加骨水泥渗漏的原因。过早注射骨水泥进入椎体, 弥散好, 生物力学效果更佳, 但增加了骨水泥渗漏的危险。笔者观察到, 骨水泥处于面团期灌注也会造成渗漏, 此时需要加大注射压力, 弥散欠佳。术中一定应用C形臂实时监测骨水泥走向, 不宜追求充填量或完全充满椎体。

骨水泥第1次缓慢灌注0.1ml时即透视, 此时因稀薄易渗漏, 以后每灌注0.2~0.4ml均需透视, 要先慢后快, 先少后多, 以骨水泥沿骨小梁浸润边缘呈毛刺状为佳。灌注不超过椎体中后1/3交界处, 不充盈椎体后缘部, 以免流入椎管及后纵韧带。任何外渗, 尤其是向后方外渗是骨水泥停止灌注的标志[3]。笔者认为, 骨水泥外渗至椎管内后果严重, 需停止灌注, 但椎旁软组织、椎旁静脉、椎间盘等渗漏, 需视术中具体情况判断, 可在X线监视下暂停灌注20~30秒, 待骨水泥封堵渗漏处黏稠度增加后再灌注。灌注时患者剧痛也是停止灌注的重要参考, 易引起骨水泥外渗。

PVP只能对伤椎起到稳定、固定作用, 不能恢复椎体高度。但结合术前术中的体位复位, 本组有73.4%的压缩椎体前缘高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患者入院后即行体位复位, 将浴巾折成20cm宽度, 垫在骨折背部, 在患者可接受情况下渐增加2~3条浴巾。术中患者取俯卧位, 垫高胸部和髂前上棘, 使腹部悬空, 脊柱呈过伸位;术者站于患者侧方, 双手掌重叠, 掌心放于伤椎棘突处施加适当垂直外力并观察伤椎复位情况, 至腰椎恢复正常的生理弯曲。复位后病椎内间隙加大, 骨水泥弥散均匀, 可减少骨水泥灌注时的阻力及外溢风险。同时骨水泥与骨小梁结合严密, 降低骨-骨水泥界面松动率, 椎体高度不易丢失。

综上所述, 单侧PVP结合体位复位治疗症状性老年胸腰椎OVCF, 手术创伤小, 疗效满意。术前术中体位复位、精准的穿刺技术、骨水泥推注时机及技巧, 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邱贵兴, 裴福兴, 胡侦明, 等.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全文)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5, 9 (6) :795.

[2]杨惠林, 胡侦明, 邱贵兴,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相关建议[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5, 8 (5) :375.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男患者44例, 女患者36例;年龄62~83岁, 平均年龄 (74.6±3.2) 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入选标准:疼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体检时病椎棘突压痛、叩击痛;影像体征与临床表现相符, MRI影像资料显示椎体后缘完整, 无明显的脊髓、神经根受压现象。病椎椎弓壁完整, 无严重的椎体塌陷。排除标准:无症状的稳定性骨折患者;患椎骨髓炎;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对手术不耐受的患者。

1.2 方法:

术前询问病史, 对所有的患者行体格检查, 并采用CT、MRI检查, 以明确病椎的部位、椎体塌陷的程度,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2]。PVP组:胸腰椎患者取俯卧位, 颈椎患者去仰卧位, 采用局部麻醉或静脉全身麻醉方法。在常规消毒铺巾后, 在C形臂X线光机下对患椎的椎弓根定位, 根据椎弓根的位置确定皮肤的进针点, 并加以标记。在穿刺点皮肤上切一小口, 从正椎弓根外上方位置矢状面成15°夹角处, 插入含套管的穿刺针至骨膜, C形臂X线光机显示椎弓根进针点与椎弓根方向一致, 在X线光机缓慢进针并确保在椎弓根内, 至达患椎椎体前中1/3位置停止进针, 拔出针芯。将骨水泥调制到适当稠度, 以套管为工作通道, 用注射器将骨水泥加压送入管道内, 同时在X线光机密切监视填充及扩散情况, 边注射时边将套管退到椎体后缘, 但不超椎体后缘。术中严密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询问患者有无胸闷、下肢疼痛等不适情况。当骨水泥将患椎全部浸润后, 待骨水泥硬化后, 将套管拔出。患者保持平卧10 min, 生命体征稳定, 并且无骨水泥渗漏, 结束手术。PKP组:患者的体位、穿刺点定位及麻醉方法如同PVP组。在C形臂X线光机下采用特制的穿刺针从穿刺点进针, 从椎弓根方向进入椎体前方1/3位置停止进针, 抽出针芯, 建立中空管道, 将特制的扩张球囊通过管道送至椎体内, 连通注射器、扩张球囊, 将球囊充气, X线机下向球囊内输如对比剂, 计算容量和扩张压力, 达到预期效果时, 抽回对比剂和扩张球囊。将含钡的骨水泥调制到适当稠度, 在低压下经工作通道将骨水泥送至椎体内。观察10 min, 生命体征稳定, 并且无骨水泥渗漏, 结束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7.0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当P<0.05, 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1周两组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P组术后6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 PKP组2例, 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PKP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但PKP组患者的改善幅度优于PVP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 (P<0.05) 。见表1。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老年人, 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越来越多, 该病引起的顽固性腰背疼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老年人身体素质差, 对手术耐受性差, 因此以往该疾病主要采取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 骨折愈合慢, 活动受限制, 易出现肺炎、尿路感染等系一列病变[3]。长期卧床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对疾病造成恶性循环的后果。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提高和微创技术的发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项新的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外科。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该疾病的治疗上有显著的优越性, 创伤小, 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 疗效确切,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

本研究显示, PKP和PVP均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疼痛症状缓解率高达100%, 这说明两种术式在缓解疼痛症状上, 疗效相当。从研究资料上可得出, PKP术式可显著增加椎体高度, 改善后凸角度。PVP术式在高压下向椎体注射骨水泥, 容易出现骨水泥渗漏并发症, 本研究中有6例 (15.0%) 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 但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控制PVP骨水泥渗漏主要依赖于手术操作者的自身的经验, 本研究PVP组采用分次注射骨水泥的方式, 明显降低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5]。因此手术操作者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严格操作, 该术式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仍不失为一种经济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PKP通过骨扩张器在椎体内扩张出一定空间, 在低压下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 灌注骨水泥量较PVP多, 大大增加了椎体的刚度及强度, 并且骨水泥渗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PKP术式操作复杂, 需要在椎弓根上反复穿刺建立骨扩张器通道, 容易发生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 并且骨扩张器价格昂贵, 因此限制该项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创伤小, 能有效的恢复椎体强度和硬度, 能确切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操作简单, 价格便宜, 更利于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VAS评分及椎体高度增加情况。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有缓解,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增加, 术后两组患者Cobb角较术前均有降低, 但PKP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PVP组。结论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经济安全, 能迅速缓解疼痛, 恢复椎体的稳定性, 改善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PVP,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丰建, 林伟龙, 朱炯,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1) :50-54.

[2]施万义, 王玉林, 李宝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包头医学院院报, 2013, 28 (6) :72.

[3]高景春, 宓士军, 刘长林.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多种类型椎体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1) :35-37.

[4]石浪滔, 向伟能, 周赞, 等.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效分析及技巧[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8) :617-619.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远处疼痛107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2];(2)合并有远处疼痛;(3)符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指征。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对PVP器械或材料过敏的患者;(3)受伤椎体合并骨髓炎者;(4)椎体压缩程度>75%者;(5)椎体广泛性骨质破坏,后缘不完整者;(6)合并椎弓根骨折者;(7)椎体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者;(8)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或体质极度虚弱者。男22例,女85例;年龄57~83(67.4±3.1)岁;受伤椎体142个,其中1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79例,2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21例,3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7例;59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48例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1.2 治疗方法

经皮椎体成形术步骤如下:(1)给予患者俯卧位,并进一步给予常规消毒、铺巾;(2)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3)以受伤椎体压缩严重侧椎弓根的外上象限作为进针点,待穿刺针进入椎弓根以后,将穿刺针的内芯抽出;(4)经穿刺针注入造影剂,如果造影剂在椎体内呈弥散均匀、无静脉丛快速引流,此时可以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拉丝期),并观察骨水泥的布散、充填情况;(5)根据骨水泥弥散情况对穿刺针方向进行调整,当椎体骨水泥充填满意后可停止继续充填骨水泥;(6)拔除穿刺针需在骨水泥固体化方后进行,并采用无菌敷料将创口覆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步骤如下:(1)患者体位、麻醉方式、进针位置与经皮椎体成形术一致;(2)在X线机透视下,将穿刺针插至椎体后缘前2mm处;(3)将穿刺针内芯抽出后置入导丝,在该导丝的引导下,进一步插入扩张器;(4)建立工作通道,使其直径达到4~5mm;(5)将精细钻子缓缓地钻入工作通道,当精细钻子达到椎体前方1/3处后将精细钻子移除;(6)经工作通道置入可扩展球囊,并逐渐使压力增大;(7)当椎体复位满意后停止增大压力,将球囊取出,此时受伤椎体呈空腔状;(8)向受伤椎椎体内注入3~6ml骨水泥(拉丝期),等待骨水泥固体化后,拔除套管即可。

1.3 VAS评分标准[3]

采用10分制,分值越高,患者痛感越明显。患者有逐渐强烈的痛感,疼痛难忍,食欲、睡眠均受到影响为7~10分;患者有尚能忍受的疼痛,睡眠受到影响为4~6分;有能忍受的轻微疼痛感为1~3分;无任何痛感为0分。

1.4 ADL评分标准[4]

采用5分制,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差。因疼痛导致日常活动无法完成为5分;能够日常活动,但疼痛剧烈为4分;能够日常活动,但疼痛明显为3分;能够日常活动,合并轻度疼痛为2分;能够日常活动,无疼痛为1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疼痛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8.4±0.7)分、(3.4±0.9)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ADL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ADL评分分别为(4.5±0.8)分、(2.1±0.7)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进一步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5]。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多见于绝经期女性,这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具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而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雌激素缺乏,此时可以导致骨吸收增强,骨丢失加快,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由骨质疏松的定义可知,该病极易并发骨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桡骨远端骨折、髋部骨折等,故此类型的骨折亦常见于绝经期女性。

疼痛是骨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仅可以导致受伤椎体附近疼痛,还可以导致椎体远处疼痛,并且远处疼痛的比例还比较高。Kang等[1]报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远处疼痛的发生率>60%。本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远处疼痛经皮椎体增强术治疗1周后VAS疼痛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经皮椎体增强术止痛机制为[6]:(1)固化的骨水泥可以发挥固定骨折的作用,增加了椎体稳定性,减少了骨小梁的微动、变形;(2)恢复了部分椎体的高度,使脊神经根得到解压;(3)恢复了椎体强度。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增强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远处疼痛的疗效确切,既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是理想的治疗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Kang MS,Shin YH,Lee CD.Delayed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duced by an epidural hematoma associated with a thoracic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J].Neurol Med Chir(Tokyo),2012,52(9):633-636.

[2] Ornetti P,Tavernier C.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 revealing Hajdu-Cheney Syndrome[J].Joint Bone Spine,2012,79(5):514-515.

[3] Kuroda A,Kanda T.Correlation between QOL utility score and VAS score of EuroQol in stroke patients[J].Nih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07,44(2):264-266.

[4] Kaambwa B,Billingham L,Bryan S.Mapping utility scores from the Barthel index[J].Eur J Health Econ,2013,14(2):231-241.

[5] 吕双燕,白小岗,徐杰.辛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2,11(8):632-633.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9

【关键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29—01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经皮向压缩骨折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来增强椎体,减轻疼痛[1],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相对简单、疗效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7例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7例,男11例,女26例,年龄54~85(67.5±8.5)岁。所有病例经X线平片、CT或MRI检查证实,椎体压缩共43节(其中6例双节段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活动障碍,大多伴有各器官功能异常,其中有高血压病21例,糖尿病11例,慢性气管炎9例,冠心病6例。入院后经积极对症治疗、纠正各器官功能指标,局麻后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及护理等,所有患者于术后2d下床活动,3~5 d出院。随访2~3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自主生活。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女性,据统计[2],我国50岁以上城市老年妇女本病发生率为15%。常出现严重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方式认知不足,精神紧张、焦虑,又因经皮椎体成型术是一种新技术,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椎体成形术的手术原理、方法、疗效,告知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以增加患者信心。

2.1.2正确评估病情及手术耐受力

通过与患者交谈,认真系统的体格检查,结合检验结果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估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归纳为:第1类耐受力良好,指患者全身情况良好,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或其功能呈代偿状态。第2类耐受力不强,指患者全身情况欠佳,重要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功能濒于失代偿或已有失代偿的表现。对第2类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原发病治疗,待全身情况改善后方可手术。如高血压治疗后血压较原血压低20%,糖尿病治疗后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内方可手术。

2.1.3体位训练

患者术前的体位训练至关重要,术前评估其俯卧位所能承受的时间,特别是伴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术前2-3 d指导患者开始俯卧、腰部过伸位练习,每日两次,每次30min,循序渐进,逐渐俯卧位时间1-2h,以增加术中体位适应能力,达到2-3h后再行手术治疗。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搬动时一定要保持脊柱成一直线,防止脊柱扭曲。取去枕平卧位4h,予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6h,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关注血压变化,椎体成形术所用的骨水泥注入椎体后有使动脉血压一过性下降的作用,可能与PMMA的单体或聚合体被吸收入血循环有关,术后生命体征均稳定。患者卧硬板床休息24 h,4~6 h内禁止翻身,有利于注入椎体的骨水泥完全硬化,达到最高强度及压迫止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行四肢屈伸活动。

2.2.2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脊髓或神经压迫:术中操作不当,骨水泥注入椎体时漏入硬膜外、椎间孔、椎间盘,会引起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3]。若患者出现胸背部疼痛加剧,双下肢麻痛或放电感、肢体活动障碍、足背动脉博动减弱等,及时报告医生,遵嘱予药物治疗,必要时行急症手术减压。本组病例未出现神经系统压迫症状。肺栓塞:骨水泥微小颗粒进入椎体静脉窦形成栓子,进入肺循环而造成栓塞[4]。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避免搬动患者,根据医嘱予溶栓、抗凝等治疗,本组病例无发生肺栓塞。发热:主要是由于骨水泥注入后发生无菌性炎性反应所致,遵嘱予抗生素、退热等药物,急查血常规、C超敏反应蛋白、血沉等。

2.3术后康复

指导术后6 h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患者床上活动,轴线翻身,可行深呼吸、双上肢扩胸运动及双下肢屈伸活动。12 h后指导患者主动行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及抗阻力伸膝运动,以增强腰背肌力量,每次2~3 min,每天3~5次,循序渐进。术后1 d疼痛症状轻者,护士指导患者佩戴腰围侧身坐起,在家属搀扶下地行走,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时间。术后2~3 d指患者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加脊柱稳定性,先行五点支撑法训练,待患者掌握和适应后,再行三点支撑法训练,逐渐过渡到“飞燕”式。患者避免弓背坐位和长时间坐立。

2.4出院指导

术后3~5d出院,嘱其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限制咖啡和碳酸饮料,多食虾皮、蟹等含钙量高的食品。继续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3个月内避免弯腰、负重及搬抬重物。可口服预防骨质疏松的药物,以改善全身症状。出院后如出现腰痛等不适,应及时回院复诊,在術后1~3个月随诊过程中,未发现不适症状。

3讨论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PVP手术,可以达到稳定骨折、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明显缓解疼痛及改善活动能力、减少卧床时间的效果,从而明显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实践证明,详细的术前检查、严格的术前准备、到位的心理护理及正确的体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加强术后监护及严密观察并发症,准确有效的康复指导,详细的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本组患者均能顺利康复,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郑召民等.经皮椎体成形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2):115-116.

[2] 周巧玲等.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护理18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61-62.

[3] 沈红维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9B):47-48.

椎体压缩性性骨折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 (96个椎体) , 男18例 (21个椎体) , 女69例 (75个椎体) ;年龄56~83岁, 平均73.75岁。术前经骨密度仪检测均为重度骨质疏松, 诊断为OVCF。压缩骨折椎体分布:T9椎体3个, T10椎体5个, T11椎体15个, T12椎体19个, L1椎体24个, L2椎体18个, L3椎体8个, L4椎体4个。椎体压缩比为:小于25%者17个椎体, 25%~50%者45个椎体, 50%~75%者25个椎体, 大于75%者9个椎体。病程1周内69例, 2~4周15例, 4~8周3例;病程长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术前均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病椎CT检查, 必要时行MRI检查, 明确损伤椎体节段、椎体周围皮质完整及椎管内占位情况, CT横断面上测量患者皮肤进针点旁开中线的距离和内聚角度[3];显示病椎椎体后壁完整, 排除转移性椎体肿瘤可能。术前按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分为6.5~9.0分, 平均8分, 均无神经症状及体征。术前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综合评估, 符合手术要求可行手术[4]。

1.2 手术方法

俯卧位, 皮肤穿刺点局部麻醉, 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 调整至骨折椎体横突投影内壁与椎弓根投影内壁重叠时, 固定并记录球管投照角度。常规消毒铺单, 正位透视下观察并确定椎弓根内壁投影, 将穿刺针进针点向外旁开, 对应椎体的中心并略偏前方, 将穿刺针按上述定位角度作为内聚角, 同时侧位透视确定穿刺针上下位置和尾倾角度。将穿刺针刺入皮肤、软组织, 针尖抵于骨质上, 通常为横突, 再次确定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将穿刺针用锤敲击进入椎弓根, 当针尖到达椎体后缘时, 再行正位透视, 如针尖不超出椎弓根影的内侧缘, 则继续钻入2~3 mm后停止[5]。抽出穿刺针的内芯, 植入导针, 沿导针植入扩张套筒和工作套筒, 使工作套筒的前端位于椎体后缘皮质前方2~3 mm处。将精细钻经工作套筒缓缓钻入, 钻入时应在C型臂X线机监测下进行。当侧位显示钻头尖达椎体1/2处时, 正位应显示钻头尖位于椎弓根影与棘突连线1/2处;当侧位显示钻头尖达椎体前缘时, 正位应显示钻头尖不超过棘突边缘。

取出精细钻植入可扩张球囊, 先注入部分造影剂, 取出球囊的内芯导管后继续注入造影剂, 球囊内压力不应超过200 kPa, X线严密监视球囊扩张情况, 通常随着球囊的扩张, 压力会逐渐回落。当球囊到达终板或该侧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时将其取出。缓慢将骨水泥推入扩张后的椎体空间内, 灌注骨水泥2.6~4.4 mL, 平均3.5 mL。推注骨水泥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双下肢活动情况, 防止骨水泥毒性作用及向椎管内渗漏发生。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双下肢的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 24 h后即可下床活动。术后常规阿伦磷酸钠、钙剂、阿法骨化醇药物改善骨质疏松情况。术后6个月内每月门诊复查, 记录VAS评分及X线复查椎体高度变化情况, 6个月后每6个月门诊复查。

1.4 评分标准及统计学方法

手术前后疼痛采用VAS评分比较, 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采用侧位X线椎体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比值代表。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恢复、VAS评分采用F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87例中84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46个月, 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患者均于术后3 d出院, 出院前已可站立及行走, 生活自理。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脊髓压迫、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3例骨水泥渗漏到椎体侧方, 1例骨水泥向下位椎间隙渗漏, 2例骨水泥部分残留于椎弓根内 (CT证实) , 但均无神经受损等不适症状发生。X线复查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变形, 骨水泥分布均匀并超过椎体中线, 相邻椎体也未见有新的明显压缩骨折。

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及VAS评分情况见表1。术后1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为 (96.0±2.1) %, 和术前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F检验, P<0.05) 。术后1、12、24个月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提示治疗后X线复查椎体高度维持满意, 未见病变椎体压缩、变形。VAS评分比较:术前平均为 (8.0±1.4) 分, 术后1个月疼痛明显减轻, 平均 (4.0±1.6) 分, 和术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F检验, P<0.05) 。术后12、24个月VAS评分分别为 (2.0±1.4) 分、 (2.0±1.1) 分, 和术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F检验, P<0.05) 。术后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q检验, P>0.05) 。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展, 老年性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导致的脊柱畸形、顽固性腰背痛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种严重疾患[6]。高龄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量减少和骨结构退行性变导致骨力学强度下降所致。约50%的骨质疏松患者常引起脊柱椎体压缩骨折, 并相应地出现椎体后凸畸形、慢性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疼痛性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引起呼吸功能下降、消化不良、疼痛、丧失自理能力、精神性格改变等, 使卧床并发症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7]。

椎体高度和矢状面排列的有效恢复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以往常采取卧床休息或手术治疗, 一般应卧床休息8~12周, 临床治疗不仅耗费时间较长, 患者出现长期卧床相关的并发症较多, 同时骨折远期畸形再复发概率较高, 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服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 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而且耗费大量的有限医疗资源, 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8]。

3.1 球囊扩张PKP的优势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自1989年由法国人Galibert和Deremond首先应用以来, 国外已广泛地应用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9]。球囊扩张PKP与经皮椎体成型术相比优势在于:a) 在固定骨折的同时可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的矢状排列;b) 减少骨水泥的渗漏率及由此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目前球囊扩张PKP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 初步临床报道效果满意。我们认为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球囊扩张PKP可有效缓解其疼痛并部分恢复椎体高度。本技术治疗患者术后1 d即可下地行走, 明显缩短了卧床时间,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随访时椎体疼痛无复发, Cobb′s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 患者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疼痛明显缓解,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2 球囊扩张PKP的技术关键

a) 穿刺位点的定位:透视下采用经患侧椎弓根穿刺, 弥漫性病变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穿刺, 前后位透视下进针时使针体纵行投射呈圆点状与卵圆形椎弓根融合, 侧位透视针尖在椎体前中1/3处或病灶中心处。b) 骨水泥注射量及椎体高度恢复:目前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 骨水泥注射量以及椎体高度的恢复比例与临床止痛效果无直接关系。而在体外生物力学的研究证实, 仅需2~3 mL骨水泥即可恢复椎体强度, 而椎体的刚度恢复则需4~6 mL骨水泥量。对于OVCF患者椎体边缘多有骨质裂隙, 更应注意骨水泥注射量。过多的骨水泥注射或强求椎体高度的恢复, 必然增加骨水泥渗漏及椎体爆裂的危险性。本组骨水泥注射量2.6~4.4 mL, 平均3.5 mL, 患者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故根据椎体及病变的大小估计注射量, 根据患者局部反应决定是否提前停止注射, 支撑作用应是骨水泥越多越好。

3.3 OVCF患者PKP手术的并发症

OVCF患者术前应行CT、MRI检查以明确椎体后壁的完整性, 有无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征象。椎体后壁的完整性对于预防术中骨水泥渗漏到椎管内至关重要[10]。以往认为OVCF患者禁用PKP技术, 因为穿刺针很难到达理想位置, 球囊容易将骨质胀破, 注射骨水泥易发生渗漏, 导致严重并发症。术中在球囊扩张时不能一味追求椎体复位高度, 当球囊扩张到足以注入可支撑固定的骨水泥量时停止, 防止终板及周围骨质的破裂。在注入骨水泥时, 把握好骨水泥粘稠程度至关重要, 骨水泥稠度较低时注入伤椎, 会因骨水泥流动性强, 从椎体边缘缝隙渗漏到椎体周围发生危险, 而骨水泥稠度较高时又注入困难[11]。我们认为是在骨水泥团状期或呈牙膏状态时注入较为安全, 注入时C型臂X线机透视, 同时监护患者生命体征, 并嘱患者活动下肢, 注射后导管在椎体后壁停留约10 min后转动并缓慢拔出, 防止骨水泥残留于椎弓根内而误以为渗入椎管内。本组6例发生骨水泥外漏, 其中3例骨水泥渗漏到椎体侧方, 1例骨水泥向下位椎间隙渗漏, 2例骨水泥部分残留于椎弓根内, 术后随访至今未出现不适症状。

3.4 术后药物治疗与再骨折预防

在治疗骨折的同时, 应评估骨质疏松程度,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患者再次发生骨折。对于已发生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 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对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是完全必要的[12]。本组患者均给予阿伦磷酸钠、钙剂、阿法骨化醇常规治疗, 随访期内未出现椎体再骨折发生, 随访期间骨密度检查均有增加, 此外日光照射、户外活动、功能锻炼均是有意义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总之, PKP是治疗高龄OVCF的有效方法, 由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在有相应设备条件下进行经椎弓根椎体成型术比较安全, 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导致的疼痛, 恢复椎体高度, 改善脊柱力线。PKP并发症多由于椎体骨折较严重或骨水泥注射量过大所致,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控制骨水泥的注射量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型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 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 共收治OVCF患者87例 (96个椎体) , 男18例 (21个椎体) , 女69例 (75个椎体) ;年龄5683岁, 平均73.75岁。压缩骨折椎体分布:T9椎体3个, T10椎体5个, T11椎体15个, T12椎体19个, L1椎体24个, L2椎体18个, L3椎体8个, L4椎体4个。所有患者均采用透视下PKP治疗, 随访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scale, VAS) 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缓解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7例中84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46个月, 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脊髓压迫、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为 (96.0±2.1) %, 和术前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F检验, P<0.05) 。术后1、12、24个月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VAS评分比较:术前平均为 (8.0±1.4) 分, 术后1个月疼痛明显减轻, 平均 (4.0±1.6) 分, 和术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F检验, P<0.05) 。术后12、24个月VAS评分分别为 (2.0±1.4) 分、 (2.0±1.1) 分,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q检验, P>0.05) 。结论 PKP是治疗高龄OVCF的有效方法, 能有效缓解OVCF导致的疼痛, 恢复椎体高度, 改善脊柱力线。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控制骨水泥的注射量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椎体成型术

参考文献

[1]Heaney RP.The natural history of vertebral osteo-porosis:Is low bone mass an epiphenomenon?[J].Bone, 1992, 13 (Suppl 2) :23-26.

[2]Molina GS, Campero A, Feito R, et al.Kyphoplasty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VCF) :Procedur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outcomes in 128 patients[J].Acta Neu-rochir Suppl, 2011, 108:163-170.

[3]Wang G, Yang H, Chen K.Osteoporotic vertebralcompression fractures with an intravertebral clefttreated by 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J].JBone Joint Surg (Br) , 2010, 92 (11) :1553-1557.

[4]Rllinghoff M, Zarghooni K, Schlüter-Brust K, et al.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for vertebroplastyand kyphoplasty[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10, 130 (6) :765-774.

[5]Boluki D, Grifka J.Vertebro-and kyphoplasty forpercutaneous cement augmentation of osteoporoticvertebral body fractures[J].Z Rheumatol, 2010, 69 (5) :454-456.

[6]Santiago FR, Abela AP, Alvarez LG, et al.Pain and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A comparative study[J].Eur J Radiol, 2010, 75 (2) :108-113.

[7]Cook DJ, Guyatt GH, Adachi JD, et al.Quality of lifeissues in women with vertebral fractures due to os-teoporosis[J].Arthritis Rheum, 1993, 36 (6) :750-756.

[8]Fuentes S, Blondel B.Vertebroplasty and balloonkyphoplasty[J].Neurochirurgie, 2010, 56 (1) :8-13.

[9]Fürstenberg CH, Grieser T, Wiedenhfer B, et al.Therole of kyph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osteogene-sis imperfecta:Risk or benefit[J].Eur Spine J, 2010, 19 (Suppl 2) :144-148.

[10]Fehlings MG.The safety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J].J Neurosurg Spine, 2009, 11 (5) :605-606.

[11]Rashid R, Munk PL, Heran M, et al.Skyphoplasty[J].Can Assoc Radiol J, 2009, 60 (5) :273-278.

上一篇:设计分析器下一篇:中、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