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增强术

2024-10-09

经皮椎体增强术(精选6篇)

经皮椎体增强术 篇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可导致骨折椎体附近的疼痛,还可导致骨折椎体的远处出现强烈的疼痛感[1],给患者治疗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椎体增强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远处疼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远处疼痛107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2];(2)合并有远处疼痛;(3)符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指征。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对PVP器械或材料过敏的患者;(3)受伤椎体合并骨髓炎者;(4)椎体压缩程度>75%者;(5)椎体广泛性骨质破坏,后缘不完整者;(6)合并椎弓根骨折者;(7)椎体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者;(8)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或体质极度虚弱者。男22例,女85例;年龄57~83(67.4±3.1)岁;受伤椎体142个,其中1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79例,2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21例,3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7例;59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48例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1.2 治疗方法

经皮椎体成形术步骤如下:(1)给予患者俯卧位,并进一步给予常规消毒、铺巾;(2)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3)以受伤椎体压缩严重侧椎弓根的外上象限作为进针点,待穿刺针进入椎弓根以后,将穿刺针的内芯抽出;(4)经穿刺针注入造影剂,如果造影剂在椎体内呈弥散均匀、无静脉丛快速引流,此时可以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拉丝期),并观察骨水泥的布散、充填情况;(5)根据骨水泥弥散情况对穿刺针方向进行调整,当椎体骨水泥充填满意后可停止继续充填骨水泥;(6)拔除穿刺针需在骨水泥固体化方后进行,并采用无菌敷料将创口覆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步骤如下:(1)患者体位、麻醉方式、进针位置与经皮椎体成形术一致;(2)在X线机透视下,将穿刺针插至椎体后缘前2mm处;(3)将穿刺针内芯抽出后置入导丝,在该导丝的引导下,进一步插入扩张器;(4)建立工作通道,使其直径达到4~5mm;(5)将精细钻子缓缓地钻入工作通道,当精细钻子达到椎体前方1/3处后将精细钻子移除;(6)经工作通道置入可扩展球囊,并逐渐使压力增大;(7)当椎体复位满意后停止增大压力,将球囊取出,此时受伤椎体呈空腔状;(8)向受伤椎椎体内注入3~6ml骨水泥(拉丝期),等待骨水泥固体化后,拔除套管即可。

1.3 VAS评分标准[3]

采用10分制,分值越高,患者痛感越明显。患者有逐渐强烈的痛感,疼痛难忍,食欲、睡眠均受到影响为7~10分;患者有尚能忍受的疼痛,睡眠受到影响为4~6分;有能忍受的轻微疼痛感为1~3分;无任何痛感为0分。

1.4 ADL评分标准[4]

采用5分制,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差。因疼痛导致日常活动无法完成为5分;能够日常活动,但疼痛剧烈为4分;能够日常活动,但疼痛明显为3分;能够日常活动,合并轻度疼痛为2分;能够日常活动,无疼痛为1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疼痛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8.4±0.7)分、(3.4±0.9)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ADL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ADL评分分别为(4.5±0.8)分、(2.1±0.7)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进一步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5]。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多见于绝经期女性,这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具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而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雌激素缺乏,此时可以导致骨吸收增强,骨丢失加快,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由骨质疏松的定义可知,该病极易并发骨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桡骨远端骨折、髋部骨折等,故此类型的骨折亦常见于绝经期女性。

疼痛是骨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仅可以导致受伤椎体附近疼痛,还可以导致椎体远处疼痛,并且远处疼痛的比例还比较高。Kang等[1]报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远处疼痛的发生率>60%。本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远处疼痛经皮椎体增强术治疗1周后VAS疼痛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经皮椎体增强术止痛机制为[6]:(1)固化的骨水泥可以发挥固定骨折的作用,增加了椎体稳定性,减少了骨小梁的微动、变形;(2)恢复了部分椎体的高度,使脊神经根得到解压;(3)恢复了椎体强度。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增强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远处疼痛的疗效确切,既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是理想的治疗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Kang MS,Shin YH,Lee CD.Delayed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duced by an epidural hematoma associated with a thoracic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J].Neurol Med Chir(Tokyo),2012,52(9):633-636.

[2] Ornetti P,Tavernier C.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 revealing Hajdu-Cheney Syndrome[J].Joint Bone Spine,2012,79(5):514-515.

[3] Kuroda A,Kanda T.Correlation between QOL utility score and VAS score of EuroQol in stroke patients[J].Nih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07,44(2):264-266.

[4] Kaambwa B,Billingham L,Bryan S.Mapping utility scores from the Barthel index[J].Eur J Health Econ,2013,14(2):231-241.

[5] 吕双燕,白小岗,徐杰.辛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2,11(8):632-633.

[6] Warriner AH,Saag KG.Osteoporosis diagnosis and medical treatment[J].Orthop Clin North Am,2013,4(2):125-135.

经皮椎体增强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5月, 经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男性≥60岁, 女性≥55岁; (2) 经X线与骨密度检查确诊有骨质疏松症; (3) 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椎体压缩性骨折; (4) 符合手术治疗指, 受伤椎体后缘完整, 压缩程度<75%, 无脊髓损伤, 无凝血机制障碍、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无骨髓炎、无感染性疾病; (5) 非陈旧伤, 病程<5周; (6) 无脊髓神经损伤; (7) 临床资料完整。共纳入患者113例, 其中男33例、女80例, 年龄55~83岁, 平均 (72.5±6.1) 岁。椎体骨折节段T10段8例、T11段33例、T12段40例、L1段30例、L2段2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 术前:卧床休息, 睡硬板床, 双人协助合理翻身, 采取必要的制动措施, 侧卧时需顶住背部, 不穿过于硬板的衣物。 (2) 手术治疗: (1) 术前评估, 行体格检查、CT/MRI检查, 评估骨折情况, 排除脊髓神经损伤情况, 行全血分析、凝血系列、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排除有无手术禁忌证, 争取患者同意择期手术; (2) 全麻, 协助患者取俯卧位, 常规软垫, 悬空腹部, 维持呼吸道通道, 做好术中体位护理, 必要时进行制动;床边影像学定位, 标记投影, 定位穿刺点, 常规铺设消毒铺巾; (3) 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逐层麻醉至骨膜; (4) 投影点外缘穿刺, 进入弓根后, 侧位X定位, 观察入针进度、位置, 随时调整进针方向、角度, 拔除穿刺针内芯, 置入导针, 拔出穿刺针, 沿扩张管、工作套, 放入钻头, 钻入椎体, 建立骨水泥工作通道, 注入调配好的骨水泥, 待骨水泥靠近椎体后壁时, 停止注入, 待骨水泥完全固化时退出管道。

1.2.2 研究方法

调取患者病历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仍在随访期间者, 进行电话随访。

1.3 观察指标

术前疼痛 (VAS) 评分、术前Cobb角 (°) 、骨水泥用量、发病至手术时间等, 骨水泥外露情况, 术后1周评价疗效。

1.4 疗效判定

控制:疼痛症状消失, 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正常, 中央高度椎体/前缘高度>0.9、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9、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85, 无严重并发症;有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 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正常, 中央高度椎体/前缘高度>0.8、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8、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75, 无严重并发症;无效:疼痛症状仍明显存在, 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或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度未恢复正常, 中央高度椎体/前缘高度<0.8、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8、中央高度/后缘高度<0.75, 或有严重并发症[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与疗效因素因素分析

显效82例、有效31例, 未见无效者。显效者术前VAS评分、术前Cobb角、发病至手术时间、年龄低于有效者, 骨密度高于有效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共发生渗漏12例, 但无明显症状表现。

2.2 显效者与无效者术后随访情况对比

随访时间12~20个月, 12个月后复查时, 显效者疼痛遗留率、伤椎活动受限率低于有效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

注:与显效者相比, *P<0.05

3 讨论

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靠方法, 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患者1周内未见无效者、无严重并发症, 尽管骨水泥渗漏率较高, 但未见相关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PVP基本原理是通过微创开孔, 注入骨水泥, 以恢复椎体内部稳定, 减轻背部疼痛, 该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 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大量研究证实, 仍有许多PVP患者短期内难获显著疗效, 即使椎体形态、结构明显改善, 但仍遗留不同程度背部痛、活动受限,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仍可能出现再骨折。本研究表明, 1周内PVP疗效影响因素较多, 患者伤情、骨密度、手术时机、年龄与疗效密切相关, 反映了年龄-OP病情-椎体压缩性骨折病情之间的联系, 年龄越大, 患者OP病情越严重, 骨密度越低, 椎体抗应力能力越差, 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性、风险越高, 病情越重。医院术前, 应明确诊断, 有助于预测预后情况, 针对性安排强化治疗、护理措施。

发病至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为可控因素。有研究证实骨水泥量与Cobb角恢复呈正相关, 但骨水泥过量可能增加渗漏风险,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尽管本组患者未见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但综合考虑风险获益, 预防骨水泥渗漏仍是PVP手术重要目标之一[2]。伤椎恢复后, 前间壁间隙扩大是致骨水泥渗漏的主要原因。预防措施: (1) 据既往临床经验、伤情, 制定骨水泥注射上限标准; (2) 精确定位, 严格遵照骨水泥注射路径操作; (3) 做好骨水泥调配, 保障其具有粘滞度, 掌握好注射速度; (4) 对于压缩程度较大、骨水泥需要量较大患者, 可安排延期手术, 促血肿机化, 降低渗漏风险; (5) 在重建伤椎后, 做好影像学定位, 判断前间壁间隙形成状况。

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理想术式, 但应积极预防骨水泥渗漏, 做好围术期保障工作, 同时最好随访积极预防再骨折。

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评价短期疗效对长远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历资料, 对比显效者、有效者相关资料。结果 显效者82例、有效者31例;显效者术前VAS评分、术前Cobb角、发病至手术时间、年龄低于有效者, 骨密度高于有效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共发生渗漏12例, 但无明显症状表现;12个月后, 显效者疼痛遗留率、伤椎活动受限率低于有效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较好, 有助于椎体形态功能恢复、减轻症状表现, 但伤情较重、骨密度较低、高龄、手术时间较晚者恐难获显著疗效, 远期预后也相对较差, 应在影像介入技术引导下, 精准操作, 采取缓慢注射、前期手法复位等方法尽可能保障手术效果, 对于渗漏风险较高者可择期手术。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参考文献

[1]党育, 付中国, 张殿英,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9例随访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6) :431-433.

脊柱经皮椎体强化术的围术期护理 篇3

1 一般资料

本组236例病人, 男116例, 年龄68岁~81 岁, 平均74岁;女120例, 年龄62岁~78岁, 平均70岁。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158例, 骨质疏松53例, 胸腰椎椎体肿瘤25例。

2 术前护理

拟定经皮椎体强化成形术的病人术前应常规做全身的化验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以排除身体其他脏器是否有严重病变, 并拍脊柱X线片及CT, 以确切定位及评估椎体的塌陷程度、溶性破坏的部位和范围。病人术前常规请麻醉科及心内科医生会诊, 给予镇静药, 凝血功能异常者在术前给予纠正。

2.1 心理护理护士于术前1d行术前宣教, 告知其术者、手术入路部位、手术方式、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解决办法, 对术中的刺激 (尤其是双下肢在注入骨水泥后突然出现的麻木感或放电感) 应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对其出现的焦虑、恐惧情绪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提高病人耐受力, 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2.2 术前体位训练由于手术要在俯卧位下进行, 而病人耐受性差, 需指导病人进行体位训练。术前2d~3d让病人行俯卧位, 调整呼吸深度和频率, 进行腰部过伸位锻炼, 时间由少渐多, 循序渐进。

2.3 饮食宣教指导病人食用富含优质蛋白及纤维素的食物, 多食用水果、蔬菜, 多饮水, 以利通便。并教会病人床上使用便盆。

3 术中配合及护理

护士协助病人俯卧于手术床上, 垫好体位垫, 接好多功能监护仪, 建立上肢静脉通路, 托盘架置于膝部上方。协助医生消毒铺巾, 注意暴露足部以便观察下肢运动情况。套无菌布套于C型臂X线机两端, 调整其对位及荧光屏的清晰度, 调配利多卡因液供术者局部麻醉用。待局部麻醉药物生效后协助术者进针定位。调和骨水泥及造影剂, 骨水泥内的显影剂、水、粉比为1∶2∶3 (mL/g) , 将调和容器放入冰盐水中以控制骨水泥的温度, 30s向术者报告骨水泥的聚合情况1次, 使术者掌握注入时机。将拉丝期的骨水泥用1mL注射器抽吸1/3~2/3 量递与术者, 注入骨水泥时术者通过荧光屏来观察椎体内的分布, 护士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下肢活动情况, 并不断询问病人有无下肢麻木及放电感, 一旦发现骨水泥椎体外渗漏, 立即通知术者停止注入。注射完毕, 用两块冰盐水沙垫冷敷局部5min~10min, 防止骨水泥的热效应灼伤椎体内部及周围组织。继续严密观察病人20 min。注意病人呼吸情况, 如突然出现胸闷、剧咳、呼吸急促或困难, 甚至发绀征兆, 应高度怀疑肺栓塞, 需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4 术后护理

4.1 生命体征监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病人平躺10min, 待生命征平稳, 可用平车运送病人回病房, 继续心电监护, 观察血压、脉搏、血氧的变化, 尤其关注血压变化, 椎体成形术所用的骨水泥注入椎体后有使动脉血压一过性下降作用, 可能与PMMA的单体或聚合体被吸收入血循环有关[3],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静脉输注治疗。

4.2 疼痛护理询问病人有无疼痛或疼痛加重, 如果发生一过性疼痛或发热, 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一般2h~4h后症状缓解。

4.3 发热护理由于PMMA聚合放热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引起发热,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1d~2d[4]。

4.4 预防感染注意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及肿胀等情况, 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干净干燥, 预防伤口感染。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帮助病人轴线翻身, 以免扭伤腰部。

4.5 功能锻炼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术后12h~24h可带腰围下床活动[5], 先将病人扶起, 两腿垂地, 感觉头不晕, 即可搀扶下床行走, 一次运动量不宜过大, 循序渐进, 注意安全, 穿防滑鞋防止摔倒。

4.6 做好出院宣教嘱病人术后佩戴腰围3个月, 期间腰部不负重, 适当户外活动, 天气好时晒晒太阳, 以增加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 药物补充钙, 饮食方面吃一些含钙高的食物, 如排骨、虾皮、豆制品等, 保持大小便通畅, 定期复查。

5 小结

经皮椎体强化主要用于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病人或不伴椎体塌陷的椎体骨折病人, 此类病人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危险, 非手术治疗时间长, 并发症多, 且不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椎体强化来增加椎体的强度, 实践证明疗效显著, 但椎体强化的最大危险是出现渗漏, 所以在操作时要保证C型臂X线机的清晰有效, 要准确了解病人术中感受, 为术者操作提供可靠依据, 同时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及术后严格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肿瘤等疾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36例经皮椎体强化术病人采取围术期全方位身心护理、体位训练、预防并发症、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所有病人疼痛症状均得到改善, 术后功能恢复明显。[结论]对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肿瘤等疾病的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 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经皮椎体强化术,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肿瘤,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Jensen ME, Evans AJ, Mathis JM, et al.Percutaneous polymethylmethacrylate verteb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thchnical aspects[J].A JNR Am J Neuroradiol, 1997, 18:1897-1904.

[2]Belkoff SM, Maroney M, Fenton DC, et al.An in vitro biomechanical evalution of bone cement used in percutaneous verbroplasty[J].Bone, 1999:25:23-26.

[3]李楠, 张贵林, 张波,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16 (7) :828-831.

[4]田金萍.经皮锥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1) :136-137.

经皮椎体增强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其中男58例, 女54例;年龄48~73 (62.31±4.06) 岁;病程3w~1.3年, 平均7.14±2.05个月;患者临床期间主要表现为腰部、背部、胸部疼痛, 经骨密度值测试患者的骨密度总值均<2.5, 经X线对其正位、侧位片的检查均确诊为骨质疏松;所有患者均为陈旧性骨折, 其中L4段骨折16例, L3段14例, L11段22例, T12段32例, T22段28例, 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2例, 两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术前采用常规方式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对患者的心电、血压、呼吸等指标进行全程监护[1]。治疗期间, 取患者俯卧位, 采用C型臂X线机直视, 观察患者的骨折定位情况, 并采用龙胆紫[2]标记。经常规消毒以后, 使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处理, 保证麻醉药物深入肌肉层, 不给予椎体骨膜、骨质麻醉处理, 经X线透视正位后, 采用穿刺针经过椎弓根穿刺进入患者的椎体后缘。顺利进入椎体后缘以后再次使用X线透视, 保证穿刺针进入至椎体前1/3的位置[3], 经穿刺针将3~5ml的非离子碘造影剂注入椎体, 注意造影剂注入后的弥散情况, 以及椎管静脉丛、椎体前静脉回流情况, 依据观察结果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 尽量保证造影剂能够弥散至患者的椎体中线位置。最后将粉剂和液剂的骨水泥按照0.5ml/g的比例配比[4], 在消毒碗中搅拌至均匀状后使用1ml的注射器将其取出, 拔出穿刺针的针芯后边注射边注意患者的感觉, 一旦有麻木或疼痛感应时应立即停止注射。治疗时应保证整个手术过程均使用X线侧位透视监视治疗,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 术后注意观察是否有骨水泥外渗现象, 术后嘱咐患者保持平卧位24h, 经5d的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的X线观察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无疼痛发生, 术后一个月经X线检查发现骨折愈合良好, 未见并发症;有效:治疗后中度或中度以下疼痛, 骨折基本愈合, 并发症出现极少;无效:治疗后疼痛较大, 经X线透视观察可见骨折愈合不良, 临床并发症较为明显[5]。有效率=显效+有效。

疼痛程度:根据视觉模拟法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无疼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剧烈疼痛: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后58例患者显效, 48例有效, 6例无效, 治疗有效率为94.6%, 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程度评分情况对照, 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骨质疏松患者经轻微的外伤损伤就有可能发生骨折, 其中以胸腰椎体、股骨颈部位的骨折较为多见[6]。骨折后患者的椎体变形, 会引起脊柱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 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 引起患者慢性或急性疼痛症状, 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Galibert[7]在1984年首次采用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方式对椎体血管瘤患者进行治疗, 后期Bascoulergeue[8]将该术式的适应症逐渐拓宽, 并应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之中,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经皮椎体成型术主要是经影像学仪器的引导, 将生物材料或骨水泥等高分子材料注入至患者的椎体中, 以治疗椎体的破坏性病变和提高病变脊柱的稳定性, 消除、缓解临床疼痛情况, 以防止进一步椎体塌陷的发生。相关文献报道, 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注入骨水泥的方式治疗, 可有效的增强患者骨折后的椎体强度, 纠正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力学性能改变[9]。

本组研究显示, 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率为94.6%, 与文献研究结果相近。术后1个月后, 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可见此种治疗方式的止痛效果。一般认为, 经皮椎体成型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因为骨水泥可填充椎体结构, 将椎体加固, 进而增强椎体的稳定性。同时, 骨水泥对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能够减少痛觉的冲动传导。骨水泥在聚合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也可降低其敏感性, 损伤椎体感觉神经末梢[10]。本组研究中,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现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和肺栓塞等临床并发症, 只有2例患者出现临近椎体再次骨折, 经过椎体成型术治疗后获得治愈, 可见这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安全性高,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对老年患者适用,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12月, 我院收治的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经疗效评估显效58例, 有效48例, 无效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6%, 经VAS评分标准评估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 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仅2例患者出现临近椎体再骨折现象, 经过再次椎体成形术治疗后获得治愈。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效果明显, 术后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 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型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参考文献

[1]刘炳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 2011, 18 (7) :109-110.

[2]陈德基, 何明基, 练辉,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临床应用[C].第八届中国介入放射学大会论文集, 2012.198-199.

[3]Lvarez LA, Perez-Higueras A, Granizo JJ, et al.Prediclors of outcomes of percutebroplasty for osteop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J].Spine, 2012, 15 (14) :106-107.

[4]关辉, 张瑞娟, 王明娣, 等.在医学影像学技术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20 (17) :120-121.

[5]孙钢, 丛永健, 谢宗贵, 等.国产药械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11 (22) :195-196.

[6]Galibert P, Dcramond H, Rosat P, et al.Ment of vertolwal angioma by percutaneous acrylic vertebroplasty[J].Neurochirurgie, 2012, 50 (12) :132-133.

[7]田大胜, 荆珏华, 周云, 等.体位复位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18 (14) :116-117.

[8]陈斌辉, 张明, 李松巍, 等.单侧椎弓根外上方入路法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 2011.110-111.

[9]Molly S, Mathis JM, Belkoff SM.The effect of vertebral body percentage fill in mechanior behavior durin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Spine, 2012, 10 (3) :106-107.

经皮椎体增强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微创脊柱科2012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5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术前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均为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排除术前骨肿瘤和手术禁忌证等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32例;年龄60~84岁, 平均 (68.2±2.8) 岁;骨折至手术间隔1~11 d, 平均 (4.6±1.1) d;椎体压缩比在50%以内患者共37例, 椎体压缩比超过50%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和运动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体位复位

确诊后, 施术者嘱咐患者保持绝对仰卧体位, 根据受伤椎体位置在背部垫薄枕, 首日垫高10 cm以上, 最高不超过15 cm, 以患者耐受为度[3], 自第2天起, 每日增加4 cm左右, 入院第3天末行脊柱正侧位X线复查体位复位情况, 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1.2.2 手术方法

常规开通静脉通道, 密切关注心电监护仪指标和血压变化, 使患者取仰卧体位, 适当垫高胸部和两髂嵴, 在C型臂X光机定位行开展手术, 局麻深度能够到达椎体骨膜位置, 穿刺点选择在椎弓根左10点位置和右2点位置, 沿椎弓根入路置入穿刺针, 进入椎体前1/3位置, 保持不超过棘突中线为宜, 然后缓慢注入骨水泥, 透视机下确认骨水泥注入程度, 骨水泥弥漫超过椎体中线为宜。术毕, 将穿刺针针芯插入穿刺针内, 保留穿刺针和针芯在椎体内, 然后等骨水泥凝固后拔出体外完成手术[4]。

1.3 观察指标

(1) 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经伤椎正侧位X线检查, 测量手术前后伤椎上下终板垂线的交角椎体后凸角度 (Cobb角) 和伤椎高度; (2)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 和椎管占位率:评价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和椎管占位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椎体高度、后凸角度和VAS评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和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

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比较, 见表1。

2.2 VAS评分和椎管占位率

手术前后VAS评分和椎管占位率比较, 见表2。

3 讨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强化椎体的强度, 稳定椎体, 通过注入骨水泥降低椎体塌陷率, 最大程度恢复椎体高度, 该术式已经成为骨科常用的一种微创脊柱外科技术[5]。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于椎体微小的骨折能够降低椎体内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 缓解疼痛的机制可能与骨水泥热效应提高椎体周围温度有关[6], 高达70℃左右的温度可引起椎体周围组织神经变性, 甚至坏死[7], 从而缓解和消除疼痛, 降低术后VAS评分。骨水泥具有稳定和支撑椎体的作用, 当将骨水泥注入椎体中后, 随着骨水泥凝固成块, 能够稳定脊柱, 固定微小骨折, 消除微小骨折引起的疼痛[8]。经皮椎体成形术不仅属于一种骨折修复技术, 而且能够达到对椎体单纯填塞的手术效果。赵勇等[9]研究认为术前体位复位能够最大程度恢复伤椎的高度, 利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的恢复, 降低后凸角度, 解除椎管占位, 本研究显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术前体位复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效果确切, 与何剑星等[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术前体位复位能够最大程度椎体高度, 降低椎体后凸角度、VAS评分和椎管占位率, 值得临床对手术方式进行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魏东, 李华, 王云清, 等.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J].江苏医药, 2015, 41 (11) :1316-1317.

[2]沈国蔚, 林靖峰, 颜世昌, 等.过伸位复位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 (7) :633-635.

[3]樊良, 金以军.全麻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医正骨, 2012, 24 (12) :939-945.

[4]刘帅, 王开民.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手法复位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9) :86-87.

[5]王月, 吕志伟, 梁俊生, 等.体位复位结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 17 (3) :427-430.

[6]任德轩, 潘汉升.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42例疗效观察[J].微创医学, 2014, 9 (4) :497-498.

[7]夏东升, 王斌, 闫长明, 等.过伸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J].微创医学2013, 8 (5) :557-559.

[8]江铭, 吴海谊, 朱文雄, 等.体位复位后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J].现代医院, 2014, 14 (8) :39-40.

[9]赵勇, 竺湘江, 范湧, 等.体位过伸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4) :336-337, 342.

经皮椎体增强术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0例, 均行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确诊, 其中男65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 (35±8) 岁, 平均入院时间 (2.8±1.9) d。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导致胸背部或腰部疼痛不适及活动受限, 其中30例患者为车祸伤, 29例为高处坠落伤, 11例为重物砸伤胸背部伤, 20例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10例为其他原因引起。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A、B两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排除年龄>50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急性感染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记录相关病史, 使用专门制定的统一调查表对受试者或其家属进行调查。A组患者给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 (山东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 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措施;B组患者给予前后路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措施。A组患者术前均禁食4~6h,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俯卧位胸腹部悬空, 常规消毒铺巾, 在C型臂X线透视下确定伤椎相邻椎体椎弓根位置, 并在引导下植入相应的椎弓根螺钉, 准确植入后进行纵向撑开恢复椎体前中柱高度及横向提位复位。然后在C型臂X线引导下与受损椎体一侧植入经皮椎体植骨器, 植入同种异体骨3~5ml, 夯实后拔除经皮椎体植骨器。B组患者治疗参考杨飞等[3]。所有患者术后3d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 随访3个月再次复查正侧位X线片及CT。

疗效判定:X线:观察Cobb’s角, 即患者受伤脊椎上一正常脊椎体的上终板与下一正常脊椎体的下终板连线之间的夹角;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压缩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X线片损坏椎前缘及后缘的高度, 以损伤脊椎相邻椎体的高度作为正常椎体的参考值, 计算损伤脊柱前缘高度压缩率= (正常脊柱椎体高度-损伤脊椎椎体高度) /正常脊椎椎体高度×100%。CT:观察椎管狭窄率, 椎管狭窄率=[1-2×骨折椎管前后径/ (上椎管前后径+下椎管前后径) ]×100%。

神经功能按ASIA残损分级法:A:完全性损伤;B:不完全性损伤, 感觉障碍, 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伤, 感觉障碍, 关键肌肉肌力小于3级;D:不完全性损伤, 感觉障碍, 关键肌肉肌力大于3级;E:正常, 感觉及运动功能正常。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Normality检验为正态分布者, 且方差齐者 (均数±标准差) 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者, (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 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均有明显改善, 与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A组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 疗效明显优于B组 (内固定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t2分别为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值;t3为A组与B组患者治疗后t值。

2.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手术前A组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 神经功能A级0例, B级7例, C级8例, D级15例, E级20例;B组 (内固定组) 神经功能A级0例, B级8例, C级8例, D级14例, E级20例, 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达B级以上, C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D级及E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为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上,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主要是指在压缩负荷的作用下, 使得脊柱的前、中柱发生了损伤, 前柱损伤表现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 中柱损伤表现为后方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目前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比较多, 其基本原则均为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去除对脊髓等的压迫, 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的加重等[4]。既往主要采用内固定手术, 其具有固定牢固且植入骨融合比较可靠等优点, 但其创伤比较大, 感染率比较高, 不仅需要二次手术, 且可以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速[5]。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由于解决了上述不良影响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通过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 与内固定组患者相比,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患者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改善更明显。表明外固定技术可以明显降低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 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来维持矫形的成果。进一步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显示,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胡安文等[6]通过对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研究发现, 伤椎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30.7°±6.30°, 恢复至术后的平均4.62°±3.19°;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术前明显改善 (94.6%±6.45%) VS (58.66%±6.06%) ;椎管狭窄率亦由术前的35.20%±8.73%改善至术后的7.65%±3.80% (P均<0.01) 。该研究采用Frankel分级进行神经功能分级, 亦发现术后平均提高 (1.27±0.44) 级。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主要优点有: (1) 有良好的生物学稳定性, 其可以对受伤的脊柱节段实施弹性固定, 进而可以起到持续牵张复位的作用, 减少了长期固定引起的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且可以使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患者脊柱的运动功能有了更大的保留[7]; (2)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的结构比较简化, 且外固定的时间短, 不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3)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通过体外复位为椎体内植骨术提供了条件, 不仅可以微创复位固定, 且可以在创伤小的前提下实现减压效果[8]。

研究认为[9], 在椎体内植骨不仅可以对伤椎提供即时的稳定性, 且可以促进骨质的愈合更早的提供骨性支持, 弥补了外固定仅提供暂时稳定性的缺点。吴继功等[10]研究发现, 胸腰椎骨折后是否进行植骨融合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有效的阻止椎体矫形高度的丢失及后凸角度的增加, 且对椎管的塑形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本研究显示,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减少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共纳入10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 A组给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措施;B组给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观察与测量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 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均有明显改善, 与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组疗效明显优于内固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达B级以上, C级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D级及E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减少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且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柱外固定器,经皮椎体内植骨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Rajasekaran S.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out neurological deficit:the role for conservative treatment[J].Eur Spine J, 2010, 19 (1) :40-47.

[2]Doita M, Uno K, Maeno K, et al.Two-stage decompression, reduction, and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osacral spondyloptosis through a posterior approach using Ilizarov external fixation[J].Neurosurg Spine, 2008, 8 (5) :186-192.

[3]杨飞, 武永刚.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6) :887-890.

[4]宋西正, 汪向东, 王文军, 等.脊柱外固定器的研制及其在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 2008, 21 (5) :698-699.

[5]李荣群, 徐耀增, 张志明, 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6) :241-243.

[6]胡安文, 罗光平, 肖业生, 等.脊柱外固定器下MED技术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2) :982-986.

[7]Liao JC, Fan KF, Chen WJ, et al.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 following short-segment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for acut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J].Orthopedics, 2009, 32 (5) :493.

[8]Weninger P, Schultz A, Hertz H.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spine compression and burst fractures:function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in 136cases treated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casting[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9, 129 (6) :207-219.

[9]赵小丹, 刘浩, 王小兵, 等.胸腰椎爆裂骨折椎间盘影像改变的相关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6) :22-25.

上一篇:成本控制中的机械管理下一篇:就业协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