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次全切除术

2024-08-17

椎体次全切除术(精选8篇)

椎体次全切除术 篇1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治疗颈椎病临床上广泛应用, 手术方式多种多样。为了追求尽量小的损伤, 尽量充分简便的减压, 尽量好的颈椎稳定性, 自2009年10月~2013年1月, 我们采取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12例[2],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12例, 男7例, 女5例;年龄36~71岁, 平均47岁, 本组病例均有行椎体次全切除术的指征, 病程1个月~10年, 其中4例超过5年, 平均24.6个月;病变节段:C3~5者3例, C4~6者7例, C5~7者2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时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 取仰卧位, 采用右侧颈部横行或斜行切口, 沿胸锁乳突肌内侧缘, 在颈血管神经鞘与内脏鞘之间钝性分离, 显露椎体前缘及颈椎间盘, C型臂X射线机透视确定病变节段。定位后安装撑开器, 切除椎体上下椎间隙并经椎间隙减压达椎体后缘, 沿剥离后的颈长肌内缘纵向切除椎体骨质, 逐渐深入, 切骨深度达椎体后壁时, 保留椎体后壁约2ml之后, 沿椎间隙扩大减压, 彻底切除上下位椎体后缘的骨赘及游离至椎体上下缘的椎间盘组织, 用后纵韧带切除钩沿椎间隙钩起后纵韧带, 并将其横断, 去除脱出于后纵韧带下方的髓核组织。取三面皮质髂骨块或将切除椎体的碎骨块填塞入大小合适的钛网, 将其嵌入减压槽内, 应将髂骨块或钛网尽量植入椎体深部, 使其与椎体后壁接触, 然后用钢板固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12例均有6个月以上的随访, 均未发生钢板松动及植骨脱落、塌陷, 所有患者病变节段稳定, 无假关节形成, 植骨均在术后4个月后与上、下正常椎体的终板及椎体后壁融合。

3 讨论

(1) 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现有的其它常用术式及其优缺点。经椎间隙减压法是常用的颈前路治疗颈椎病的方法[4], 此术式操作简单, 损伤小, 但临床上颈椎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椎间隙狭窄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 在实际操作中行单纯的经椎间隙减压难度太大, 且有损伤脊髓的风险;采用不保留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此类病变[5], 术野暴露清楚, 操作相对简单, 减压彻底。但椎体次全切除在方便操作和彻底减压的同时也带来创伤较大, 过多破坏椎体骨质结构造成术后椎体不稳定。且较多的显露椎管容易出现硬膜外血肿, 导致发生神经症状。没有后壁的保护术后植骨块容易发生移位, 椎体出现塌陷, 植骨愈合率低等。

(2) 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的临床优点。保留后壁椎体次全切手术创伤较小, 手术目标更明确, 减压部位聚焦于责任节段和责任部位。椎体后壁的保留可作为屏障避免植骨块脱落, 避免植骨块或钛网脱落至椎管内的潜在危险[6]。植骨于上下椎体及病椎保留的后壁三面接触面, 有利于骨融合。保留后壁的椎体次全切减压术, 操作较局限, 减少出血, 避免术后血肿形成, 又增加了椎体的稳定性。从生物力学上看[7], 保留后壁维持了颈椎骨质的框架结构, 使得颈椎具有更高的几何稳定性, 对各方向的轴向及扭转负荷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而且使颈椎应力得以分散, 可以承受更强的负荷。

(3) 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的适应症选择、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保留后壁的颈椎椎体次全切手术临床使用于相邻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连续两节段局灶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者, 其致压组织也局限于椎间隙部位者。对于连续两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有大量骨赘形成的患者, 采用保留后壁的颈椎椎体次全切, 手术操作复杂, 难度大, 并且有减压不彻底可能, 故对于此类患者, 我们仍选用不保留后壁的椎体次全切。保留后壁的颈椎椎体次全切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8], 给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应该先了解一些手术并发症, 提前做好预防工作。①植入植骨块或钛笼后椎体前缘容易突出压迫颈前组织, 造成吞咽不适。防范方法是术前充分的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可能减少或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②保留了椎体后壁, 对于椎体后缘的致压物清除较困难, 手术时间长, 出血量较大。防范方法是手术中严密止血, 减少废动作, 次全切病椎可选用分层切除, 巧妙使用骨腊。③植骨也可能出现不融合、植骨快塌陷、螺钉钛板松动退出[9~10]。防范方法是术中植骨尽量与上下椎体及保留的椎体后壁三面紧贴, 术后早期制动, 避免过度活动, 适当延长颈拖制动的时间。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12例。结果:12例均有6个月以上的随访, 均未发生钢板松动及植骨脱落、塌陷, 所有患者病变节段稳定, 无假关节形成, 植骨均在术后4个月后与上、下正常椎体的终板及椎体后壁融合。结论: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具有减压充分简便, 操作安全, 增加颈椎稳定性, 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关键词:椎体后壁,椎体次全切,颈椎病

参考文献

[1] 邓伟雄, 闵志海, 龚雅强, 等.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结合切除后纵韧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27 (9) :814~815

[2] 袁文, 王新伟, 陈德玉, 等.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J].中华骨科杂志, 2005;25 (11) :667~670

[3] 张世民, 张兆杰, 刘昱彰, 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28 (7) :604~605

[4] 宋玉光, 江伟, 叶蜀新, 等.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治疗相邻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28 (5) :4~5

[5] 曾小军, 施永彦, 李安军, 等.颈前路减压两种术式治疗二或三节段颈椎病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28 (1) :4~6

[6] 杨杰, 贾长青, 刘瑞瑞, 等.颈椎前路动力性与限制性固定系统的临床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25 (5) :385~387

[7] 张俊杰, 袁文, 张竞, 等.保留后壁的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16, (5) :377~379

[8] 王霄光, 王淙清.颈椎前路钢板手术后期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28 (1) :41~42

[9] Mummaneni PV, Kaiser MG, Matz PG, et al.Cervical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J Neurosurg Spine, 2009;11 (2) :130 ~141

[10] Chang SW, Kakarla UK, Maughan PH, et al.Four-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plate fixation: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J].Neurosurgery, 2010;66 (4) :639~646

椎体次全切除术 篇2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次全切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35-0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高、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和(或)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所致的一组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目前治疗甲亢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中,男4例,女56例;年龄20~51岁,平均37.5岁。均有甲状腺体积增大及局部血管杂音,易激动、心悸、脉速、血压升高、多汗消瘦乏力,有甲状腺肿大53例,T3、T4值均增高,突眼30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2例,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8例。

1.2方法

1.2.1手术时机: 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亢症状完全缓解,心率<80次/分,血清T4、T3在正常范围。

1.2.2术前准备:颈部及胸部X线摄片,了解心肺及气管受压或移位情况;心电图检查;喉镜检查,了解声带活动情况;药物准备,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术前给予碘剂以减少术中出血。通常服用复方碘剂(Lugol溶液),每日服1~3次,每次3~5滴,共2周左右,不应过长,避免发生碘作用逸脱。术前禁用阿托品。

1.2.3手术方法: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或颈神经丛阻滞。如腺体较大,上极较高者,切口两端可适当顺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上延长。皮瓣游离要充分,常规缝扎颈前静脉。横断双侧颈前肌群,显露双侧甲状腺及峡部。在施行甲状腺手术时,凡遇有锥体叶者,应将锥体叶切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尤应如此[1]。切除方法是:先于甲状软骨下方横断锥体叶,其断端以钳夹作牵引,沿锥体叶两侧及后方进行游离,直达锥体叶末端,以直角钳钳夹,完整切除锥体叶。注意:在游离时应于钳夹问切断,以免出血。沿锥体叶横断处创面,游离松解右叶悬韧带,直达上极,结扎、切断上极。依次处理右叶中静脉、下极血管。.横断峡部。次全切除右叶甲状腺腺体,残留腺体创面缝合:切除时应尽量保留腺体后被膜。在切除腺体时要注意保护脂肪颗粒样组织,勿被切下;缝合创面时不要过深,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残留腺体创面缝合,反复用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止血,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2.4术后患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则首先检查是否有切口内出血。必要时拆除切口缝线检查。如切口内出血,则在床旁初步清除血块后即送手术室手术止血;如止血后仍有呼吸困难者,则应作气管切开。手术当晚或第1天以后出现面部、唇部或手足针刺样麻木感或强直感,甚至手足搐搦时,应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 mL,同时抽血进行血钙、血磷检查。

2结果

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痊愈57例,无手术死亡患者,甲状腺危象1例,均痊愈出院。

3讨论

甲亢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性情急躁、易激动、失眠、怕热多汗、食欲亢进但消瘦明显。心悸、脉快有力、脉压增大、内分泌功能紊乱(如月经失调、阳痿等)。其中脉率增快及脉压增大尤为重要,常可作为判断病情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仍然是目前治疗甲亢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疗法。手术指征为:继发性甲亢或高功能腺瘤;中度以上的原发性甲亢;腺体较大伴有压迫症状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多次复发者;有恶变可能者;甲亢合并妊娠,不适宜药物治疗者[2]。

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对中度以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仍是目前最常用而有效的疗法,能使90%~95 %的病人获得痊愈,手术缺点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复发风险,也有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可能。双侧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或称次全切除术是Halsted在本世纪初最先施行治疗原发甲亢的一种经典术式,至今仍为广大外科工作者所普遍采用。以下各章节关于手术的有关问题的叙述,都是在此术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气管软化、塌陷、喉头水肿或出血压迫气管所致,多见于手术后12~48小时,可有发绀甚至窒息,颈部肿胀或切口渗血。应立即予以拆开缝线,清除血肿,气管切开等紧急处理。术后常规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喉返神经损伤由于直接损伤或术中牵拉引起。表现为声嘶、失音或呼吸困难等。一侧神经损伤或牵拉,前者由健侧声带代偿,后者经局部理疗,一般在3~6个月恢复发音。双侧神经损伤,常须作气管切开。喉镜检查可确定声带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喉上神经损伤多因结扎甲状腺上动脉、静脉时误伤所致。喉部反射性咳嗽丧失可导致误咽。一般经理疗可自行恢复。暂时性或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由于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或手术时甲状旁腺被误切除所致[3]。多在术后1~3天出现局部及手足麻木或搐搦,血钙<2mmol/L。症状轻者可口服葡萄糖酸钙10~20ml,症状较重者可加用维生素D制剂,如维生素D2、维生素D3骨化三醇等。暂时性或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予以口服甲状腺素治疗。加强术前准备,基本可以预防。一旦出现,应积极处理。丙硫氧嘧啶首剂600mg口服,继而200mg,tid,也可用甲巯咪唑。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口服或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支持及对症治疗。必要时可应用碘制剂。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19.

[2]孙明举,麻滨瑞.4912例甲状腺病手术并发症分析.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2002,22(6):359.

椎体次全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 例, 女6 例;年龄45~75 岁, 平均 56 岁。均有肢体感觉障碍、肢体灵活性差、肌张力增高、四肢肌力不同程度减弱及锥体束征阳性, 部分合并大小便功能障碍, 病变部位均为连续的多节段病变。术前融合节段Cobb′s角为 (1.39±0.34) °。术前JOA评分为 (7.90±1.12) 分。CT显示有后纵韧带部分骨化并伴椎管狭窄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头略后仰, 颈后垫薄枕, 采用全麻。右侧颈前路斜切口暴露, 依次切开各层, 在血管鞘和内脏鞘间牵开分离, 直到椎前筋膜, C型臂X线机确认各椎间隙, 植入撑开器, 撑开器上下钉植于颈长肌内缘, 将后缘增生明显、无法从椎间隙检验彻底的椎体确定为责任椎体。用磨钻或咬骨钳将椎体及后缘的致压物特别是骨赘逐步咬除, 显露出后纵韧带, 充分减压。保留非责任椎体椎体, 因此间隙的椎间盘突出明显, 在相邻椎间隙椎间盘刮除, 潜行扩大减压。刮除软骨终板及椎体后部上下缘的骨赘, 如患者有神经根型症状需沿椎体边缘向两侧达椎弓根内缘, 刮除部分钩椎关节缓解神经根的压迫, 先在钛钢内填入随骨片, 夯实, 在切除椎体的部位植入钛网及Cage。当骨化的后纵韧带与硬膜囊黏连紧密而无法分离甚至硬膜亦产生钙化者, 不强行咬除, 留置, 让其利用硬膜的膨胀自然“漂浮”。同时在钛网后方应注意留出充分空间供切断的后纵韧带向前漂移。将大小合适的钛板用螺钉固定于上下椎体。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利尿剂及糖皮质激素3~5 d。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 患者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或离床活动。术后8~12周配合颈托固定。常规于术后5 d, 1、3、6、12个月复查X线片。

1.3 疗效评价

1.3.1 一般情况观察

观察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 有无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 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

1.3.2 影像学观察

收集所有病例的术前颈椎正侧位X线片, 术后1周内及3、6、12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侧位伸屈X线片, 观察钛网、钛板有无移位、断裂及植骨融合情况, 并测量患者术后侧位X线片融合节段的Cobb′s角, 了解颈椎的生理曲度。融合情况评价从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判断, 融合节段棘突间距变化小于2 mm为融合。

1.3.3 神经功能及疗效评定

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 (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 评分法分别对术前及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 改善率= (术后评分—术前评分) / (17分一术前评分) ×100%, 优为改善率≥75%, 良为改善率50%~74%, 好转为改善率25%~49%。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平均为410 mL (90~780 mL) 。患者随访时间为6~36个月, 平均18个月。本组患者均无感染, 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损伤及死亡。术后四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好, 感觉障碍尤其是麻木感恢复较慢, 术前肌张力高者术后肌张力下降, 患者肢体灵活性改善。

2.2 影像学观察

手术椎间隙于术后3~6个月获骨性融合, X线片示Cage、钛网、钛板无移位及松动。Cage、钛网未见倾斜及塌陷。后纵韧带骨化与硬膜黏连不能完全切除者, 骨化后纵韧带“漂浮”并前移, 解除脊髓压迫。术后6个月融合阶段Cobb′s角为4.88±0.69) °, 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颈椎生理曲度恢复且维持良好 (见图1~3) 。

2.3 疗效评价

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 (12.59±0.89) 分, 改善率为55.56%,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1]进行评价, 优:所有术前症状均缓解或消失, 本组18 例, 良:最主要的术前症状和体征得以明显缓解和改善, 本组3 例, 可:部分术前症状有明显缓解和改善, 本组1 例, 优良率为95.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1 例评价为可的患者手术后症状稍改善, 因C5~6间隙黄韧带肥厚, 3个月后再行后路减压症, 状明显改善。

3 讨论

3.1 病例选择的标准[2]

临床上诊断为3个以上的节段不同程度受累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四肢麻木, 双手握力弱, 双上肢活动欠灵活, 双下肢行走时有踩棉花感, 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病理征阳性及有神经根的症状与体征。MRI示颈椎多个节段椎间盘变性突出, C3~7脊髓多节段明显受压, 脊髓横断面呈新月状, 前方有压迹并可见黄韧带增生肥厚褶皱内陷、后纵韧带肥厚等。CT示有后纵韧带的部分骨化并伴椎管狭窄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对多节段受压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多年来主要是以各自的临床经验为依据对颈椎病进行治疗[3]。以前的手术方式多为椎体切除, 取自体三面皮质骨重植骨融合, 但并发症的出现率较高, 包括植骨块移位、椎间隙高度丢失、假关节形成、颈椎曲度恢复不理想等。Ikenaga等[4]对31 例4个及以上节段颈椎病患者接受前路椎体次全切并腓骨骨块植入融合术, 术后长达10多年的随访研究表明, 该术式减压彻底, 具有可信的治疗效果, 而且邻近节段退变所引起的并发症对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小。随着颈椎前路手术的普及, 手术医生对于颈椎前路手术的经验积累已经较多, 但是多节段手术并不是单一节段手术的简单叠加。多节段颈椎病的前路手术适应证需严格掌握。Hwang等[5]证实, 多节段椎间盘切除与椎体次全切术在临床疗效与融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且前者在重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颈椎稳定性方面更有优势, 还能缩短病人住院时间。但其适应证范围较窄, 高龄病人椎体常有骨赘压迫脊髓, 单纯切除椎间盘效果可能不佳, 两者合用效果更佳。

3.3 关于颈椎前路联合减压技术

Ashkenazi等[6]报道—种“联合减压固定”技术, 包含椎体次全切除和椎间盘切除术, 而在减压范围内尽可能维持椎体的完整性, 从而增加颈椎的力学稳定性。证实该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对于多节段CSM, 该技术避免了颈椎手术后可能出现翻修的可能。王建岳等[7]运用椎体次全切加单间隙减压治疗12 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结果J0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2分上升到术后平均130分。所有病例植骨均获骨性融合, 无明显植骨吸收, 无假关节形成, 无颈椎曲度改变。行内固定的病例无钢板螺钉松动、折断及滑脱等。

3.4 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减压需彻底, 切除增生骨赘及肥厚后纵韧带;如有骨化的后纵韧带与硬膜囊黏连紧密而无法分离时, 不能强行操作。尽量咬薄骨化灶并在骨化灶四周游离, 以使其得以漂浮。漂浮骨化灶在硬膜囊内压力的挤压下进入骨槽内使其充分减压[8,9]。充分准备植骨床, 钢板放置处的骨赘需切除, 椎间融合器长短需合适;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合理选择术式;术后需正确的康复锻炼。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 椎体次全切联合单间隙减压操作相对简便,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椎体的骨量, 增加了颈椎稳定性, 可避免椎体次全切除后长节段钢板固定的缺点, 有利于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对广泛椎管狭窄以及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的节段可选择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入内固定术;仅椎间盘突出的节段用Cage植入[10]。总之, 椎体次全切联合单间隙减压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Odom GL, Finney W, Woodhall B.Cervical disc le-sions[J].JAMA, 1958, 166 (1) :23-28.

[2]徐敏, 刘保新.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9) :513-515.

[3]刘忠军.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思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 19 (7) :481-482.

[4]Ikenaga M, Shikata J, Tanaka C.Long-term resultsover 10 years of anterior corpectomy and fusion for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J].Spine, 2006, 31 (14) :1568-1575.

[5]Hwang SL, Lee KS, Su YF, et al.Anterior corpecto-my with iliac bone fusion or discectomy with inter-body titanium cage fusion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de-generated disc disease[J].J Spinal Disord Tech, 2007, 20 (8) :565-570.

[6]Ashkenazi E, Smorgick Y, Rand N, et al.Anterior de-compression combined with corpectomies and discec-tom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multilevel cervicalmyelopathy:a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ixationtechnique[J].J Neurosurg Spine, 2005, 3 (3) :205.

[7]王建岳, 李伟, 全仁夫, 等.颈椎前路混合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中医正骨, 2007, 19 (6) :25-26.

[8]张宏其, 向伟能, 肖勋刚, 等.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伴间断型OPLL的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医学工程, 2006, 14 (4) :344-347.

[9]陈德玉, 陈宇, 卢旭华, 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膜囊骨化的前路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 (9) :842-846.

椎体次全切除术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19~55岁,平均34.6岁。受伤原因:重物砸伤6例,坠落伤12例,交通伤8例。骨折分布:26例共计26个节段,损伤部位:T11,2例;T12,5例;L1,10例;L2,6例;L3,2例;L4,1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14例。所有患者均系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18h~14d,平均9.7d。按Franke1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10例;D级4例;E级2例。所有患者接受常规X线片、MRI检查和CT扫描,均显示椎体爆裂骨折,骨折块突入椎管。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支撑,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

1.2 手术方法

全麻满意后,患者俯卧位,常规后侧入路将两侧骶脊肌剥离并牵向外侧,显露骨折椎及邻近上、下一个节段的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采用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与横突中线交叉点为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于骨折椎的邻近上下一个节段内拧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杆,锁定一侧螺钉后,利用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杆系统进行撑开复位,C臂透视见骨折椎部位高度基本恢复正常后,锁紧固定螺钉。根据术前骨折椎横断面CT图像,从椎管压迫明显的一侧将骨折椎横突从基底部截断,并行同侧骨折椎椎板切除。将受压部位适当的松解后,剪除椎弓根,将截断的横突连同其前方的腰大肌向外侧牵开,显露骨折椎椎体的侧面。将神经根牵开后,从椎体侧方将骨折碎块及相邻的上下椎间盘全部切除,对受压的椎管进行充分减压。测量骨折椎部位椎体连同其上下椎间盘高度,剪取相应长度的钛网,用自体松质骨进行打压填塞,将钛网安放人前侧。前后位及侧位C臂透视证实骨折椎部位脊柱高度恢复、钛网位置居中后,旋松后侧椎弓根螺钉系统的连接杆锁定螺钉,适当行椎体间加压,使钛网被牢固钳夹于上下椎体之间,再锁定连接杆螺钉,椎板间植骨融合。观察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椎管内径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前3个月每月拍摄X线片,其后每3个月拍摄X线片。记录术前、术后及随访1月时椎体高度变化及脊柱椎管内占位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Franke1分级)情况。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600~1800m L,平均870m L,术毕清醒后神经功能损伤均无进一步加重。术后X线检查示脊柱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手术后Cobb角矫正13°~26°,平均17°。本组患者均随访10~12个月,平均10.8个月。2例神经损伤Frankel A级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8例B级患者中2例未恢复,6例恢复至C级;10例C级患者中9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4例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随访期内均未发现钛网移位下沉及矫正丢失,椎弓根螺钉连接杆无断裂现象。其中15例恢复至E级患者已能正常行走,参加一般体力劳动。以L4椎体爆裂骨折为例,见图1~3。

3 讨论

3.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

经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仍有争论。按Denis三柱理论[2],胸腰椎爆裂骨折累及前、中柱或前、中、后三柱,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我们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爆裂性骨折,T12及以上,椎管容积≤35%,L1≤45%,L2≤55%,以及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宜采用后路手术。(2)爆裂性骨折,T12及以上,椎管容积≥35%,L1≥45%,L2≥55%,宜采用前路手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两种手术入路相比较,前路手术由于具有直接减压、能实现前柱融合、重建前柱高度及保持后柱结构完整性等优点,目前经前路行手术正日益受到推崇,但存在技术和条件要求高、手术显露及创伤大、易造成副损伤、对患者干扰大及费用高等缺点[3],同时单纯前路对于术前即存在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矫形力度交差,与之相比,后路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具有如下优点[4]:(1)三柱固定,稳定可靠。脊柱后柱结构对其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5],椎弓根处具有最佳承受支撑的能力,后路椎弓根钉技术能够提供三维空间的固定,符合生物力学特性,是伤椎切除减压后最可靠的固定方式。(2)可以通过撑开加压,有强大的后凸畸形矫正力,可以实现间接复位、减压的作用。(3)可经椎弓根或后外侧直接减压。本术式从后路经椎弓根切除伤椎直接减压脊髓前方的同时,通过对椎板或半椎板的切除,可解除脊髓后方的压迫因素,去除椎管内血块、游离骨片或破裂椎间盘等达到环脊髓减压的目的。(4)可行后外侧植骨融合及椎间钛网植骨支撑。椎体间钛网植入能够提供高强度的支撑作用,本术式经后路置入钛网有效重建脊柱前中柱,同时配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达到坚强的固定,获得良好的重建效果[6]。尤其是对于部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后路手术创伤小,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前路手术,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3.2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钛网植骨支撑的可行性

从解剖学角度观察,该入路安全性较高,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皆位于椎体前方,与骨折椎体有腰大肌相分隔;截断横突后,紧贴椎体表面进行剥离,将腰大肌向外侧牵开,可避免损伤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同时,结合半椎板切除窗口,可从侧面对前侧移位的骨折碎块直视下清理,椎管减压充分。在切除半椎板和椎弓根前,利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撑开骨折部位间隙,有利于减压操作和钛网安放。另外,胸椎爆裂骨折,脊髓受压因素来自椎管前方,本术式设计经椎弓根向前掏空伤椎,去除前方致压物达到经后路直接减压脊髓前方的目的。术中仔细操作,脊髓损伤、胸膜破裂、大出血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不易发生[7,8,9]。本组26例患者,术中失血量平均870m L,经术中或术后补液扩容、7例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后,所有患者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均较为平稳。

3.3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并钛网植骨支撑的注意事项

(1)本术式只适用于单一椎体骨折,否则因距离过长,无法放入钛网。(2)切除伤椎时需经椎弓根内进入伤椎,从松质骨入手,掏空伤椎减压,可避免损伤邻近血管、神经、脊髓、胸膜等重要组织器官;(3)切除伤椎时尽量保留后纵韧带,一方面在切除后突骨块时不易损伤硬膜,另一方面后纵韧带的张力有助于维持植入钛网的位置;(4)选择钛网时一定要大小、长短适度,伤椎切除后向前方安置钛网时,应先将对侧钛棒安装好并撑开,再置入钛网,然后松开对侧螺帽并略加压,最后拧紧螺帽并安装同侧钛棒。本组所选择病例均为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术中仔细操作,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损伤。

本组26例患者随访10~12个月,术后Cobb角无显著丢失,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稳定,术后内固定稳妥,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跟踪。

参考文献

[1]Willen J,Lindah LS,Nordwall A.Unstable thoracolumbar factures:acomparative clinical study of conservation treatment and Harr-ington instrumentation[J].Spine,1985,10(2):111-113.

[2]Denis E.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y[J].Spine,1983,8(8):817-831.

[3]邹德威,牛军,高音.胸腰椎损伤治疗的现状及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9.

[4]袁文.胸腰椎骨折外科治疗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8.

[5]韦峰,刘忠军,党耕町,等.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1):807-811.

[6]王向阳,戴力扬,徐华梓,等.胸腰椎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内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前路重建的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3):214-217.

[7]郑燕平,汤继文,李建民,等.经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单脊椎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1):23-27.

[8]张永刚,王岩,张雪松.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或脊椎切除的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25-528.

椎体次全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 例, 男13 例, 女5 例;年龄20~55 岁, 平均38.6 岁。损伤节段:L1 3 例, L2 7 例, L3 6 例, L41 例, L5 1 例, 均为单一椎体骨折。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4 例, 车祸伤4 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 A级1 例, B级6 例, C级5 例, D级4 例, E级2 例。术前常规X线、三维CT及MRI检查, 均为爆裂骨折且累计三柱, 以骨折上、下相邻椎体前缘高度平均值作为骨折椎体正常高度, 测量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 平均压缩73.0%;CT显示椎管内径平均压迫55.8%;伤后至手术时间为4~15 d。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俯卧位, 作后正中切口, 将两侧椎旁肌剥离并牵向外侧以显露伤椎及上下各一椎体后方结构, 以“人”字嵴定位法选好椎弓根钉进针点后, 于伤椎的邻近上下一个节段内拧入椎弓根钉, 安装生理弧度预弯的纵向连接杆, 锁定一侧螺钉后, 利用椎弓根钉及连接杆系统进行撑开复位, 术中透视见伤椎高度基本恢复后, 予以临时固定。继而行后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 一般由影像学资料显示存在椎管明显压迫的一侧或有神经症状的一侧进入, 切除一侧的椎板、上下关节突、椎弓根至椎体后缘, 注意用双极电凝对椎管内静脉止血。将受压的马尾和神经根进行适当的松解, 行牵开保护后, 应用髓核钳将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咬除, 暴露伤椎上下方的椎间盘, 依次用绞刀和刮匙等去除椎间盘, 暴露上下椎体的骨性终板, 然后用骨凿、咬骨钳及高速磨钻切除椎体的后2/3, 对受压的椎管进行充分减压。椎体前方约1/3的部分予以保留, 但是椎体切除空间应使得钛网可以顺利植入。测量骨折椎部位椎体连同其上下椎间盘高度, 剪取相应长度的钛网并自体松质骨填塞, 先一侧置纵杆, 纵向撑开增加钛网植入路径的高度, 同时神经根拉钩保护下方的神经根, 避免损伤。正侧位透视证实伤椎高度恢复、钛网位置居中后, 旋松一侧连接杆锁定螺钉, 适当行椎体间加压, 使钛网固定于上下椎体之间, 再锁定连接杆螺钉。常规行关节突融合和横突间植骨。

1.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消肿剂, 48~72 h拔除引流管。术后即可行双下肢肌等长、等张操练及直腿抬高练习。截瘫患者指导括约肌训练。术后1周伤口稳定后视情况在支具保护下逐渐下床行走锻炼, 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

2 结 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随访以ASIA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X线和CT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 (以上下相邻健椎前高平均值作为伤椎正常高度, 术后伤椎的高度以上下椎体终板之间的高度减去上下椎间盘的高度) 、椎管内径及骨融合情况, 部分病例采用三维CT重建及MRI评估。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进行配对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5~4.5 h, 平均3.7 h;出血量680~1 500 mL, 平均980 mL。本组18 例中3 例术中见硬膜囊不同程度撕裂, 其中2 例术中见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被骨折的椎板和后凸到椎管内骨块卡压挫伤。本组无感染病例, 轻度脑脊液漏3 例, 表现为创口引流管引出淡血性液, 经换药、抗炎后愈合。

所有病例随访12~36个月, 平均25个月。除A级患者外, 其他各级患者的神经功能都有ASIA分级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伤椎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压缩73.0%至术后恢复接近正常[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 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值的95%以上, 恢复至 (90.73±8.21) %, P<0.05];椎管内径由术前平均占位55.8%至术后完全解除[伤椎椎体后缘与上下椎体后缘平齐, 椎管容积恢复到95%以上, 恢复至 (90.73±7.03) %, P<0.05];本组钛网位置倾斜1 例 (钛网与上椎体接触不完全) , 但并未影响融合, 也未产生神经压迫症状。最终随访时, 钛网下沉与术后7 d内相比, 下沉在4 mm之内 (钛网下沉以钛网下沉于终板内长度来计算) , 钛网无松动、脱出。X线片提示钛网重建节段骨性融合, 无假关节形成和后凸畸形发生, 没有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

3 讨 论

3.1 腰椎爆裂骨折的特点

a) 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 创伤大, 且全身合并症多。本组中8 例伴有脊柱以外的损伤;b) 与胸椎骨折相比其手术操作更强调恢复腰椎的承重功能, 获得持久的无痛性稳定, 避免椎体塌陷、后凸畸形造成的远期腰部疼痛;c) 由于腰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椎管宽大, 而爆裂的骨折块移位、椎间盘破裂移位、后纵韧带撕裂、神经根管结构形态改变导致的根管狭窄, 均可引起神经根受到挤压, 加之受伤过程中神经根被牵拉、震荡产生水肿、受挤压, 从而出现神经根损害表现。还有较多病例存在硬膜囊撕裂, 并经常发生神经组织卡入骨折的椎板之内, 往往需要经后路手术解除其卡压并且修补硬膜囊。

3.2 腰椎爆裂骨折以前采用的手术方法

a) 经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通过撑开利用椎弓根钉及连接杆系统恢复椎体高度, 并通过后纵韧带的牵拉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复位突入椎管的骨折块, 以达到减压的目的。虽然具有手术解剖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少等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a) 利用椎弓根钉及连接杆系统撑开这种间接的复位方法, 力量较小, 并且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后纵韧带多遭到破坏, 难以通过韧带整复进行骨折复位, 椎体高度恢复往往不理想, 术后残余后凸畸形的概率较大[2]。 (b) 由于压迫来自椎管前方, 单纯后路椎板减压不能达到有效的减压目的, 经后路环形减压效果较好, 但会造成中柱的破坏, 从而加重前柱支撑力量的不足。b)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对脊髓减压具有明显优势, 手术可在直视下摘除椎管前方的致压物, 避免过多地牵拉和干扰已损伤或处于水肿期的脊髓和马尾神经, 去除影响椎体愈合的崩裂入椎体骨性终板内的椎间盘组织。前路手术与经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 其具有减压范围广泛、神经损伤的风险减小、椎体间植骨支撑后伤椎高度恢复理想等优点[3]。但其手术解剖复杂, 手术创伤大, 副损伤多, 难以解决椎板骨折塌陷导致的硬膜囊撕裂和马尾神经卡压、椎间移位或脱位、关节突绞锁等问题, 且只能对前中柱进行固定融合, 后柱不能进行固定, 没有达到完全稳定的三柱固定。c) 前后联合入路植骨融合内固定, 在手术减压、骨折复位和术后的稳定性方面效果是最佳的[4], 但前后联合入路创伤大、出血多、干扰腹腔脏器, 从而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3 本术式的特点

a) 有效复位、彻底减压。经后路将伤椎椎体后2/3切除, 利于复位, 撑开后能够达到同前路手术一样的复位效果。对于合并有椎间移位或脱位、关节突绞锁等前路手术不能很好复位的爆裂性骨折, 本手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可将椎管前方压迫脊髓和神经的骨块完全清除, 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本组患者术后的椎体高度平均恢复到正常的96.82%, 椎管容积平均恢复至正常的95.79%, 该手术的复位和减压效果明确。b) 三柱稳定。正常状态下, 椎体承受75%~80%的压力载荷, 后部结构只承受余下的20%~25%。在脊柱损伤术后, 在内固定器械与脊柱之间, 存在载荷分布的改变, 形成三种载荷—承载通道:前区 (椎体) 、中区 (椎体后方结构及植骨块) 、后区 (内置物) , 在前柱骨与椎间盘结构缺陷时, 单纯后路内固定, 应力将全部集中在后方器械上, 在施以压力时, 内置物张力强度明显增加, 撑开时易对器械产生较大弯曲力。本手术在后柱固定的同时, 还进行了前中柱的钛网支撑, 增加了固定强度, 减少了后方内固定物的负荷, 基本达到正常的载荷状态[5,6]。c) 创伤相对较小, 并发症少。本手术通过一个切口, 即可达到前后联合入路的手术效果, 可以处理椎板及椎体骨折引起的压迫, 达到脊髓环形减压, 便于复位冠状面或矢状面畸形, 便于处理由骨折引起的硬膜和神经根的损伤。钛网支撑植骨克服了大块植骨稳定性差、有吸收、支撑强度不够、导致后期塌陷、高度丢失等缺点[7]。

3.4 放置钛网的注意事项

a) 仔细处理椎体后2/3骨性结构, 清除彻底, 切除的空间要足够容纳钛网, 显露清楚脊髓和伤椎及上位椎体同节段的神经根, 并进行牵开保护, 避免造成损伤。b) 行纵向撑开以增加钛网植入路径的高度, 从神经根肩上置入, 同时避免钛网边缘刮破硬脊膜导致术后脑脊液漏。c) 注意钛网长度和直径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L1钛网直径为19 mm, L2、L3为24 mm, L4、L5为25 mm。钛网的长度应精确, 过短支撑不够, 过长则植入困难, 容易造成终板破坏, 导致术后钛网下沉。d) 钛网置于椎体后壁的中轴线上并距椎体后缘0.5 cm为最佳。e) 术中检查前纵韧带的完整性, 其为术后对抗过伸和旋转外力的保护带, 并维持残余前1/3椎体的位置, 防止钛网向前方移位。

参考文献

[1]Atlas SW, Regenbogen V, Rogers LF, et al.Theradi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burst fracture of thespine[J].Am J Boentgenol, 1986, 147 (3) :575-582.

[2]Knop C, Fabian HF, Bastian L, et al.Late result ofthoraeolumbar fractures after posteriorinstrumentation and transpdicular bone grafting[J].Spine, 2001, 26 (1) :88-99.

[3]Mariotti AJ, Diwan AD.Current concepts in anteriorsurgery for thoracolumbar trauma[J].Orthop ClinNorth (Am) , 2002, 33 (2) :403-412.

[4]Koreverssis P, Baikousis A, Zacharatas S, et al.Combined anterior plus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versusposterior short-segment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for mid-lumbar (L2~L4) burst fractures[J].Spine, 2006, 31 (8) :859-868.

[5]Eichholz KM, Hitehon PW, From A, et al.Biomechanical testing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thoracolumbar instrumentation in the cadaveric spine[J].J Nenro Surg Spine, 2004, 1 (1) :116-121.

[6]Hitchon PW, Tomer J, Eiehholz KM, et al.Comparison of antero-lateral and posteriorapproach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burst fracture[J].J Neuro Surg Spine, 2006, 5 (2) :117-125.

椎体次全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9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1例, 年龄45~68岁, 平均年龄 (54.2±4.3) 岁, 病程1.0~7.5年, 平均病程 (4.3±1.4) 年, 病变部位:C3~57例, C5~713例, C4~73例, C3~66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麻醉后给予患者取仰卧位, 拉伸颈部, 保持颈部的生理弯曲度, 于颈前右侧做一个弧形切口, 在C臂X线机辅助下进行手术治疗, 切除病变的椎体部位, 进行减压, 椎体的后方则采用潜式减压的方式进行减压, 然后进行周围的修正, 形成一个1.5cm左右的骨槽后, 再根据骨槽进行钛网的选择, 一般选用的钛网宽度要再1.6~1.7cm左右, 将前面切除下来的松质骨填至钛网中, 然后将钛网植入减压部位, 注意其不可突出于椎体的前缘部分, 然后对此部分区域采用钢板于前路进行固定。后所有患者的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状态进行评估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1) 临床效果采用Odom标准进行评估, 优秀为症状体征消失, 可进行正常的生活及工作;良好为症状体征大幅度改善, 工作生活也基本可以进行, 可为疼痛等症状体征有一定改善, 工作生活不能进行, 优良为优秀与良好之和[2]。 (2) 生存质量的评估涉及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支持及环境评估四个大的方面, 每个方面均以100分表示此方面达到最佳状态, 分值与此方面的状态呈现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中之类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 软件包选用SPSS14.0,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29例患者经随访12~24个月优秀20例, 良好7例, 可2例, 优良共27例, 优良率为93.10%。同时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出现, 无塌陷、松动及感染等的出现。

2.2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估

29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比较, 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支持及环境评估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 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尤其是多节段的颈椎病应及早进行治疗, 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也应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 对于压迫病灶的直接去除对于改善临床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单纯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则对其术后的椎体稳定性有着极为不良的影响, 近年来进行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则对此问题进行了解决, 自体骨植入加钢板的固定使其稳定性更佳[3,4]。

本文中我们就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的综合疗效进行观察, 发现其综合疗效较佳, 体现在治疗总优良率方面, 不良反应也未发生, 同时对其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的评估也体现了其疗效方面的优势, 说明了其全方面的效果。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较佳,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邵建立, 李志忠, 王晶, 等.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9 (6) :1226-1228.

[2]王爱民, 杜全印, 孙红振, 等.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重建颈椎生理曲线:10例报告[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18) :149.

[3]Katsuura A, Hukuda S, Saruhashi Y, et al.Kyphotic malalignmentafte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is one of the factors promoting thedegenerative process in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levels[J].Eur SpineJ, 2001, 10 (4) :320-324.

椎体次全切除术 篇7

关键词:腰椎不稳,椎体融合术,椎体融合器,临床疗效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主要适应证是椎间盘源性腰背痛、腰椎管狭窄症、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对部分腰椎退行性疾病选择性地采用椎体间融合术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但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创伤较大,加上硬膜囊和神经根牵拉易引起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从而影响了其疗效[1]。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采用椎板部分切除减压、斜向植入单枚椎间融合器+椎弓根螺钉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2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2~69岁,平均53.6岁,病程6个月~10余年,平均3.5年。其中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症13例,第5腰椎椎体滑脱10例(Ⅰ°6例、Ⅱ°4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26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顽固性下腰痛,合并双下肢痛者18 例,单侧下肢痛者8例,其中有间歇性跛行史15例,大、小便无力8例。

1.2 手术方法

全麻生效后患者置俯卧位,以病椎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钝性分离骶棘肌,至关节突关节和横突,经双侧椎弓根置入定位针,正侧位透视调整定位针位置,于上下椎体双侧置入椎弓根螺钉两枚,正侧位透视见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预弯并安装连接杆。咬去患侧上下椎体棘突、椎板、小关节突和相应黄韧带,侧隐窝减压,显露上下神经根,双侧提拉将滑脱椎体复位,切除髓核、刮除终板软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椎间隙,填入自体骨颗粒,斜形植入cage 1枚。适当加压拧紧螺帽。术后常规抗生素、激素治疗,24~48 h拔出引流管,3~5 d开始双下肢直腿抬高锻炼及腰背肌功能训练,术后5~7 d腰围保护下开始下床适度活动。

1.3 随访及统计学处理

出院后1或2个月随访1次,半年后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随访时每例患者均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动力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相对椎间隙高度的测量:以总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中、后部高度之和)与下位椎体前后径的比值表示[2];椎间融合率:椎间融合的判断采用SUK标准[3]。临床疗效评价采用JOA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4]评分。

随访结果数据均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检,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例患者术前相对椎间隙高度平均为(0.71±0.06) mm,术后1个月为(1.16±0.08) mm,术后半年为(1.12±0.05) mm,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半年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维持良好。

26例患者中24例术后3~8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2例椎体间隙未融合,融合率为92.31%。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见表1。

与术前比较,a 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b P<0.05,c P>0.05

26例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时JOA评分:优12例、良10例、中4例,JOA评分优良率84.62%,术后半年随访JOA评分:优17例、良7例、中2例,JOA评分优良率92.31%。

3 讨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两个相邻椎骨的连接部,即上位椎节和下位椎节之间,包括关节突关节,椎间盘,黄韧带及上、下椎板连接部,具有运动和稳定功能,又是最易发生退变的部位[5,6]。传统术式采用椎管减压加植骨融合术,但由于没有坚强的内固定维持,椎体间稳定性差,融合率低,并且不能控制滑脱的进展,降低了远期疗效[7]。Yuan等[8]采用椎板部分切除减压、单枚cage后路加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75例腰椎滑脱患者,并进行长期随访(≥4年),结果显示腰椎融合率为97.3%,临床优良率为86.7%。椎间融合术可以充分减压、松解神经根压迫,由于植入cage融合椎间隙,使患者术后脊柱功能明显改善。本组随访发现,次全椎板切除减压、斜向植入单枚cage联合椎弓根螺钉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以下特点:(1) 选择有症状的一侧咬除部分小关节、椎板、黄韧带等以充分减压,同时保留对侧小关节及椎板。有研究[9]表明,虽然单纯全椎板切除术近期效果好,但远期易出现小关节退变、椎体滑脱和椎管狭窄的并发症。避免对腰椎后部结构过多破坏,可增加椎间稳定性。(2) 由患侧斜行植入cage可减少对健侧神经根和硬膜囊的牵拉损伤的几率。(3) 避免了因全椎板减压术后瘢痕组织增生而造成硬脊膜的粘连,压迫神经根。(4) 在植入cage前,于患侧前方植入较多骨粒,更有利于椎间融合的稳固。单枚cage植入时破坏患侧小关节、部分椎板,保留对侧的小关节、椎板,但未达到正常腰椎的稳定程度,需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以提高脊柱后、中柱的稳定性。术中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修复椎管后壁,骨性愈合后可接近术前的生理状态,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9]。

我们采用次全椎板减压、斜向植入单枚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由于术中保留健侧小关节及椎板,减少破坏椎体间稳定,提高了cage与椎板的融合,斜行植入单枚cage联合双侧椎弓根内固定,增加了节段稳定性。术后半年椎体融合率为92.31%,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稳定性恢复和维持良好,26例中24例椎体融合成功,未发生融合器移位、脱出、下沉以及内固定断裂等情况。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明显改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JOA评分优良率升高,这可能与术后腰椎融合成功致椎体稳定有关。

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只需切除症状侧部分椎板和关节突,保留棘突和对侧后部结构,如此即使双侧都有症状需要减压,也能最大程度保留非植入侧的后部结构,尽可能减少对椎节稳定性的破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和创伤,同时降低了费用[10]。由于我们的随访时间较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临近节段椎体退变情况等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随访和观察。

参考文献

[1]UZI E A,DABBY D,TOHSSA E,et al.Early retropulsion of ti-tanium-threaded cages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 report of two cases[J].Spine,2001,26:1073-1075.

[2]徐格,许建中,王序全,等.3种常用影像学指标在椎间融合器疗效评估中的比较[J].重庆医学,2005,34(7):28-29,31.

[3]SUK S,LEE C K,KIM W J,et al.Adding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o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posteriolateral fu-sion after decompression in spondylolytic spondylolisthesis[J].Spine,1997,22(2):210-220.

[4]ROLAND M,FAIRBANK J.The Roland-Morris disabilityquestionnaire and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J].Spine,2000,25(24):3115-3124.

[5]高金亮,孙刚,刘新宇.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学基础与病理机制研究[J].医学综述,2007,13(4):285-287.

[6]庞晓东,匡正达,叶启彬,等.节段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J].颈腰痛杂志,2008,29(3):218-219.

[7]李光辉,李锋,夏仁云.椎弓根系统固定加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滑脱[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3):160-161.

[8]YUAN J D,WANG J,ZHOU H B,et al.Analysis of results onminimum 4-year follow-up of modifi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J].Zhongguo Gu Shang,2010,23(7):519-522.

[9]沈奕,凌卓彦,王伟力.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成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6例[J].现代医学,2007,35(6):482-484.

子宫次全切除术后腹腔妊娠1例 篇8

患者, 40岁。 住院号:247689。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后60 d恶心伴下腹疼痛50 d”于2008年5月10日入院。患者因子宫肌瘤于2008年3月10日在我院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原发不孕19年, 月经周期30~50 d不等, 于月经第39天施术, 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4个月, 形态不规则, 多发性子宫肌瘤。双侧附件粘连于子宫后壁, 分离粘连过程中流出咖啡样液体, 为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 右侧卵巢未见异常, 同时行囊肿剥除术。手术顺利, 术后病理证实:子宫平滑肌瘤, 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第7天痊愈出院, 并给与孕三烯酮口服。出院后第3天出现恶心、下腹部疼痛未引起注意, 今术后约2个月回院复诊, B超示:腹腔内可见一胎儿有胎心搏动, 考虑腹腔妊娠, 急诊入院。

入院当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宫颈残端右侧一约12 cm×9 cm×8 cm囊性包块被结肠与大网膜包裹, 分离过程胎膜破裂流出, 清理羊水50 ml, 胎儿长约9 cm, 脐带在近胎盘处结扎, 取出胎儿结扎出血点, 因怕剥离胎盘造成肠管损伤及大出血而将胎盘留于原处。手术顺利, 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7 d切口拆线Ⅰ期愈合, 痊愈出院。术后随访一年患者情况较好, 血HCG正常。

2讨论

上一篇:生态理念下一篇:健身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