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椎体成形术(共8篇)
胸椎椎体成形术 篇1
胸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1]。本文对我院98例股骨胸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其中49例患者使用了经单侧椎弓根外径路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手术方案,其临床效果令人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胸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96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患者的病情均经X射线的检查,并得到了确诊。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98例患者随时分为研究组(n=49例)以及对照组(n=49例)两个小组。对照组中,男19例,女30例,年龄为55至80岁,平均年龄为(67.6±3.5)岁;研究组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为54至80岁,平均年龄为(66.8±4.2)岁;两个小组的患者在年龄与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强。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单侧椎体侧方式进行手术,研究组患者则采取经单侧椎弓根外径路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手术步骤如下:首先采取气管插管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使患者平躺于病床上,接下来对C型臂X线机进行调整,保证患者椎体的显上下终板与线机正位的显示呈同一线影子,与此同时也需保证棘突与双侧醉的弓等距[2]。然后在线机的监视下进行单侧穿刺;穿刺时针尖需随着关节突的外缘至肋横关节(皮质骨)后方,增加外展的角度,利用小锤进行锤击,使其穿过皮质骨;再按照顺序将导针,扩张导管,工作导管放于其中,建立必须的工作通道[3];接下来再通过工作导管将(可扩张)球囊导入其椎体内,使其处在其椎体前方3/4的位置上,尽量使得球囊位于其椎体中央处。再将压力与注射装置相连接,保证针筒内的欧乃派克大约为10ml,以便对术中球囊的扩张情况进行监测,待其将其压力加到50psi的时候将内芯取出,便于球囊往骨质疏松的位置扩张。在注入0.5ml时进行1次透视,以便观察患者椎体复位以及球囊扩张的情况,对球囊的压力以及体积进行严密的观察与记录。在扩张程度满意后,将造影剂抽取出来,将内芯插入,最后将球囊取出体外,将准备好的骨水泥推入其中[4]。
1.3 观察项目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主要包括手术时间、VAS评分、疼痛指数、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8.O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
通过不同形式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VAS评分、疼痛指数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胸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多见,骨质疏松以及年纪较高的群众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外伤、大力的动作等都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会出现剧烈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严重时还可对脊柱功能、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严重的不便[5]。本次实验采取经单侧椎弓根外径路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可对患者的伤椎进行有效的复位,且可减小双侧入路的风险以及疼痛感,对手术风险的降低以及各项并发症的避免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胸椎的腰椎比较窄小,椎弓根细小且陡直,传统的入路难度较大,可导致患者脊柱损伤以及骨折等,限制了手术效果,而本次实验采取侧椎弓根外径路椎体后凸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展角,使其得到了更加合理的放置(到达对侧处),提高骨水泥散开的效果[6]。49例研究组患者在使用该方式进行手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疼痛感也得到了明显的减轻,经随访,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效果比较稳定[7]。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外径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疼痛程度,对患者生活治疗的提高以及后续的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讨论经单侧椎弓根外径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胸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9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命名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个小组各49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单侧椎体侧方式进行手术,研究组患者则采取经单侧椎弓根外径路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通过不同形式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VAS评分、疼痛指数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文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外径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剑峰,宁锦龙,岑定善等.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9):14—16.
[2]陈书连,卢义峰,王振等.椎弓根外穿刺行单侧PVP或PKP术治疗上中位胸椎椎体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1):905——909.
[3]陈柏龄,黎艺强,谢登辉等.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刚度和力学平衡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3):251—255.
[4]杨德顺,黄明,王开明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解剖与临床,2011,16(3):245—248.
[5]李涛,朱裕成,郑红兵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单双侧经椎弓根穿刺路径的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4):1863—1865.
[6]胡明鉴,马红兵,刘雅等.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11):1008—1011.
[7]马军,朱裕成,郑红兵等.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伤椎和手术入路的选择[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12):91 3—916.
胸椎椎体成形术 篇2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69-02
皮椎体成形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手术,主要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行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良、恶性肿瘤,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1],专业的术后护理进一步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疗效。我院应用PVP治疗椎体病损,同时加强了相应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01月至2011年03月我院應用PVP治疗椎体病损病人58例,年龄60岁~88岁:骨质疏松行压缩椎体骨折37例,椎体血管瘤3例,椎体骨髓瘤5例,转移性椎体肿瘤13例,患者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术前均进行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做好病人及病属的心理护理,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及指导怎样配合治疗护理,每项操作需细致、并耐心解释,使患者解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术后治疗及护理,提高患者依从性。去枕平卧3~4小时,背部垫枕,保持腰部生理曲度,使之舒适;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同进食纤维素类食物预防便秘。对年老、体弱的患者卧床期间应注意翻身、拍背以防压疮或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2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椎体成形所用的骨水泥注入椎体后有使动脉血压一过性下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亦有关骨水泥导致心搏骤停的报道[2];对并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咳嗽、咳痰情况,特别是老年患者,术后不易咳痰,应鼓励患者深呼吸锻炼及有效咳嗽。
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发热,最常见,多考虑为骨水泥聚合产热会引起炎症反应所致,鼓励患者多饮水,可给予温水、乙醇擦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②疼痛,骨水泥加固病变椎体,术后有很好的镇痛效果,术后应及时停用镇痛药物,以利于评价手术疗效;如一过性疼痛加剧可遵医嘱予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亦有可能发生骨水泥渗漏性疼痛,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做相应的处理;术后一般疼痛都在48小时内缓解,恶性肿瘤患者可能无效,本组中3例转移瘤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③肺栓塞,急性肺栓塞是在骨水泥灌注过程中穿刺针与椎体静脉相通或骨水泥过稀、注射量过快时致骨水泥渗漏进入椎体静脉后回流所致。护士应密切观察,不明原因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发绀、剧烈咳嗽等症状,应想到肺栓塞,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④骨水泥外漏,骨水泥外漏与注射量有关,严重骨水泥漏入椎管可灼伤神经,压迫硬膜囊引起截瘫,故术后6小时内注意观察病员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及足趾活动度,如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本组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水泥渗入椎管,术后出现单侧下肢麻木,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逐渐缓解消失。
2.4 伤口的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洁、干燥,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等炎症反应;遵医嘱术后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1-2天,预防感染发生;观察术区敷料、渗血较多,告知医师换药。本组无1例发生穿刺部位感染。
2.5 功能锻炼。早期可在床上做一些肢体的屈伸运动、大小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肌肉按摩等,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术后2~3d可用腰围保护腰部下地行走,需有人陪护以防摔倒,避免弓背坐立和长时间坐立。术后3~5d起,指导患者逐步进行背伸肌锻炼,采用仰卧抬臀举腹方法进行。以后进一步采用俯卧位半“飞燕式”后伸脊柱进行背伸肌锻[3]。术后功能锻炼总的原则是尽早开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6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多增加饮食中维生索及钙质摄入,同时辅助钙剂治疗,长期服用预防骨质疏松的药物;嘱患者继续坚持腰背肌锻炼,但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其他椎体骨折。术后6周内不要提重物,3个月内避免弯腰及做加重脊柱负荷的活动。
3 结果
本组病人均成功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加强护理,术后平卧24小时后下床活动,术后48小时完全缓解43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3例,手术有效率94.8%,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有效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手术椎体高度维持良好,肿瘤椎体无明显进展。
4 小结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性肿瘤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属于脊柱微创手术,应用该技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损创伤小、即刻加固、止痛效果快速而有效、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及长期卧床并发症,尽快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而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保障了疗效、降低了风险。
参考文献
[1]Murphy KJ, Deramond H.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disease. Neuroimaging Clin N Am. 2000.Aug;10(3):535-45
[2]张朝贵,王晓薇.骨水泥致心跳骤停1例[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8):492
胸椎椎体成形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骨一科就诊的38例(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27例;年龄60~73岁,平均(65.21±2.3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10 d,平均 (5.2±1.5)d;病变椎体 :T411个 ,T513个 ,T610个,T74个,T82个。 本组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 、 影像学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 将本组患者采用随机数 字表法将 其分为对 照组和观 察组 ,每组各19例(20个椎体)。 对照组男5例,女14例;平均年龄 (64.58±2.1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3±1.2)d。 观察组男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13±2.2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2±1.6)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具有可比性。 另外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经神经查体没有脊髓压迫症状者; 2临床患者有轻微外伤史; 3MRI诊断为新鲜骨折, 同时本组患者没有碎裂骨块凸入椎管、 可间接复位; 4年龄55~80岁之间。 排除标准:1患者年龄较大或者较小者; 2患者X线片、CT以及MRI等资料不完整者;3不符合手术要求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植钉法植入椎弓根螺钉,后路暴露病椎及邻近上下椎体,并根据患者不同椎体采用外倾角度钻孔植入相应长度及直径的椎弓根螺钉,将长短合适并根据脊柱后侧形态适当预弯棒体安装到椎弓根螺钉“U”卡槽内,拧入栓塞螺帽,一端拧紧固定后,使用椎弓根螺钉延长套筒,撑开器沿棒体轴向撑开并保持椎弓根螺钉尾部靠拢状态, 撑开复位病椎, 再拧紧另一端栓塞螺帽,必要时安装横连杆,完成椎体骨折植入椎弓根螺钉复位及固定手术,止血后放置引流,依次缝合手术切口。
1.3.2观察组
1.3.2.1术前准备1首先采用CT及MRI进行平扫测量,并在伤椎及邻近上下椎体水平面断层上标出胸椎椎弓根外侧穿刺途径; 2以横突上嵴顶点为穿刺点,穿刺靶心为椎体中心偏前,将两点连线和后正中线的夹角作为理想矢状面外倾角;3测量出模拟穿刺路径从椎体后缘平面到椎体中心之间的距离,最后将穿刺点经椎弓根内侧和椎体后缘与后正中心的夹角设定为警界角。
1.3.2.2手术方法1可行全麻或局麻下进行 。 患者俯卧位,呈自然放松状态;然后对患者常规进行消毒铺巾,如局麻,给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处理。2在高频C形臂机辅助下对病变椎体及邻近上下椎体进行定位,同时在患者背部标记穿刺椎弓根形体表投影中心,并连线。 3在标记处切开病椎上下邻近椎体关节突及横突位置各切一纵切口,一般长约2 cm,切开皮肤皮下筋膜,沿肌纤维方向分离并拉钩牵开或植入保护套桶显露关节突横突,以横突上嵴和上关节突中点外缘垂线交点定位胸椎椎弓根进针点,然后在C形臂机透视下经进针点,根据术前CT测量外倾角度及头倾角度穿刺针组套穿刺入椎体内,透视观察穿刺针的情况,并确定置入螺钉的参数,抽出穿刺锥,在套筒保护下插入导针,在导针引导下置入相应中空椎弓根螺钉,抽出套装,最后保证椎弓根螺钉固定良好后,根据上下椎弓根螺钉位置沿椎旁肌钝性安装连接棒,在皮外安装椎弓根延长杆及撑开器,进行皮外椎体复位及固定。
1.3.2.3椎体成形术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再实施病椎椎体成形术治疗:1根据术前CT扫描下确定穿刺途径穿如皮肤肌肉到横突尖部骨质表面,然后在顶点旋转按照术前测量的外倾角钻入。 穿刺进针大约为5 mm后,同时感觉穿刺针固定,然后在C形臂机下进行侧位透视观察,根据C形臂机观察结果调整针尾向头尾倾斜角度继续进针,当穿刺针针尖到达椎体后缘后实施C形臂机进行正位验证针尖是否处于椎弓根影的外侧缘内侧,若是说明到达理想位置,若无应进行简单调整。2根据测量结果进一步深入达到椎体靶心位置。 3首先将针芯拔出,然后将调制好的骨水泥在侧位透视下缓慢注入,当骨水泥扩展到椎体中后1/4时停止注射。 4在椎体内注入1.5~4 m L骨水泥,并将针芯插入旋转后拔出注射装置。 5覆盖无菌敷料。 卧床2周并行腰背肌功能锻炼,2周后带腰围下床活动。 同时给予患者鲑鱼降钙素等进行治疗骨质疏松。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本组患者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以及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经X线片和CT诊断检查手术前后Cobb角矫正情况,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情况。其中VAS疼痛评分标准 (0~10分):0分为无痛;≤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疼痛并影响患者睡眠;7~10分为剧烈疼痛且疼痛难忍[4]。 随访1~30个月后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分析得知,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指标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1~30个月后的X线等影像学诊断发现 ,两组椎体前缘高度 、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 0.05),而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 < 0.05)。 同时CT诊断发现术后本组所有患者椎管变形现象基本消失,椎管通畅以及硬膜囊受压现象基本消失。 另外,通过对本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得知,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 < 0.05), 其中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见表2。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 ,#P < 0.05;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比较
术后随访1~30个月后, 对照组治疗后有2例再骨折现象,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治疗后有2例骨水泥椎间盘外漏现象、1例肋间神经痛觉敏感。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骨质疏松性骨质是临床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椎体骨折是最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极易引发全身并发症。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胸背痛、肋间神经放射痛、胸腰椎主动运动障碍、骨折椎局部叩痛以及站立行走困难等。据相关统计表明[5],每年大约有70万个新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病例, 其中大约有1/3患者最终演变成为慢性(胸)腰痛,严重影响老年患者日常活动、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6], 由于老年人户外活动较少,导致肌肉长期处于废弃的状态,长期下去就会造成肌肉强度减弱,对骨骼产生的机械刺激相应减少, 最终造成骨骼利用度下降;另外由于多数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是由外伤引起的,而老年患者的外伤多数由于不小心摔倒而造成的,因此老年人加强平时的锻炼能够有效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
由于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其结构主要为椭圆形或者短圆形管状结构,属于脊椎中最为坚强的部位。 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失败率仍然非常高,因此椎弓根螺钉准确植入是保证胸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点, 特别是T5经椎弓根途径穿刺困难较大,一旦出现椎弓根破裂将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7,8,9]。 随着解剖学对胸椎横突以及椎弓根等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横突上嵴在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中进行穿刺安全可行[10]。 横突上嵴是横突上缘恒定存在的横行骨嵴,其在上关节突基底部表现为明显骨性隆起现象, 影像学及解剖学联合分析发现,横突上嵴与上关节突中点外缘垂线的交点和椎弓根中心点具有非常好的对合关系。 由于胸椎椎弓根属于椭圆形或者短圆形管状结构,是人体脊椎中最坚强部位,同时胸椎椎弓根和内侧硬膜外腔、脊髓之间的距离在0.2 cm间,神经根和椎弓根连接紧密,并在其内下方,因此在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实施中内下方是最危险的地方, 而经横突上嵴属于最安全的穿刺点[11,12,13,14,15,16,17,18,19,20,21]。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13,14],在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中将上关节突中外1/3垂线和横突基底部交点为进针点,同时由于横突上嵴位置恒定,其解剖标志相对明显,因此当横突上嵴与上关节突出中点垂线的交点的确定也基本确定了椎弓根螺钉的植入点,然后再根据不同节段的椎体选择进钉角度, 不仅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同时对降低椎弓根穿透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椎体成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及椎体肿瘤的新型方法,其中椎体成型术主要是在X光透视下,经过皮肤穿刺,将导管通过椎体的椎弓根以及椎体的侧后方放置在病变椎体中,然后再将由多聚乙烯材料制备成的骨水泥通过预先放置的导管注射到患者病变椎体中,增强患者骨折及骨质疏松的椎体,达到稳定脊柱、治疗疼痛以及改善患者功能活动的目的[15,16]。 在骨质疏松条件下,一般主要是通过增大螺钉的长度、直径以及改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角度等增加椎弓根固定的稳定性,其中置入椎弓根螺钉横截面积占椎弓根横截面积的70%~90%为最佳, 如果螺钉横截面积超过椎弓根横截面积的90%时,不仅不会增加固定的强度,反而很容易导致椎弓根爆裂骨折造成螺钉的稳定性下降, 甚至造成手术治疗失败[17]。 另外再加上脊柱椎弓根解剖结构相对复杂,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失败率仍然非常高,临床试验表明[18,19], 在X线片及CT扫描和高频C形臂机辅助下,采用横突上嵴法开展椎弓根螺钉准确植入是最佳的方式,同时也是胸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点。 基于此, 有学者提出[20],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实施横突上嵴法开展椎弓根螺钉准确植入术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方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 而本研究通过将横突上嵴法开展椎弓根螺钉准确植入术与椎体成形术联合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得知,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 0.05),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而术中出血量比较没有差异(P > 0.05);同时经过X线、CT、MRI等影像学诊断发现,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 0.05),而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 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 0.05)。 同时通过对两组患者随访1~30个月后得知, 对照组有2例出现再骨折现象,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治疗后有2例出现骨水泥椎间盘外漏现象,1例肋间神经痛觉敏感,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果表明,在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准确植入术下进行椎体成形术,不仅能够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发生椎弓根破损以及骨水泥椎管内外漏等并发症概率明显降低, 同时对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21,22]。
但是由于本研究存在纳入病例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等不足之处,因此,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广泛应用及其远期效果还有待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行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池州市人民医院骨一科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3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单纯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8.39±5.68)min]明显长于对照组[(48.54±5.27)min],卧床时间[(16.42±3.67)d]明显短于对照组[(42.36±4.0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而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有2例再骨折现象;观察组治疗后有2例骨水泥椎间盘外漏现象、1例肋间神经痛觉敏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实施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可行性和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胸椎椎体成形术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60 例正常成人平卧位T2~5CT平扫影像资料, 男女各30 例, 年龄20~55 岁;身高:男160~185 cm, 女155~175 cm, CT层厚2 mm, 层间距1 mm。排除以下资料:T2~5椎体、椎管畸形;上胸椎退变 (关节突增生、黄韧带骨化、椎体边缘骨赘形成) 致椎体或椎管边界不清。每个节段选择一个层面, 该层面椎体、椎管边界、肋横突关节显示清晰。
1.2 测量方法
作4条直线:a) 直线1 (L1) :经一侧肋横突关节外侧缘并与同侧椎体皮质相切, 交皮肤于点A;b) 直线2 (L2) :平行L1且与椎管相切, 交皮肤于点B, L1 L2距离为d1, 点B到中线的距离为d2, 平行套管可切除图1网格区, 面积S1;c) 直线3 (L3) :过A点且与腹侧椎管相切, 交椎体皮质于点C, 沿L3方向可切除图1白色区, 面积S2;d) 直线4 (L4) :平行L3, 相距4 mm, 交腹侧椎管于点D, 可切除图1黑色区, 面积S3 (统一弯头刮匙弯头宽4 mm, 弯头刮匙为90°即直角弯时, 图1黑色区可被切除) 。椎管横径dEF为两椎弓根内侧皮质间距离;过D点垂线交EF于G, 减压横径为dEG, 见图2。每个层面选择3个位置:a) 位置1 (L1、L2之间) , 见图1;b) 位置2 (d1不变, L2仍与椎管相切, d2增加3 cm) , 见图3;c) 位置3 (d1不变, L2仍与椎管相切, d2增加5 cm) , 见图4。所有测量均在计算机上完成, 利用本院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 长度、面积精度分别达0.01 mm, 0.01 mm2。每个指标测量两次, 取平均值。
平行L1、L2可切除网格区, 面积S1;沿L3斜向可切除白色区, 面积S2;利用刮匙 (直角弯) 等器械可切除黑色区, 面积S3;椎体减压率Rv= (S1+S2+S3) /S0 (S0为椎体总面积) ;d1套管内径;d2套管距中线距离
椎管横径dEF, 减压横径dEG, 椎管减压率Rc=dEG/dEF
1.3 测量指标
a) 操作距离dAC:A、C两点间长度;b) 切除肋骨长度drib:L1与肋骨背侧缘交点H到肋骨头前缘的距离;c) 套管内径d1:L1、L2间距;d) 套管到中线的距离d2:B点到中线的距离;e) 胸膜挤压距离d3:L1与胸膜相切的平行线间距离。计算:a) 椎体减压率Rv= (S1+S2+S3) /S0 (S0为椎体总面积) ;b) 椎管减压率Rc=dEG/dEF。
L1与肋骨背侧缘交于点H, 切除肋骨长度 drib即点H与肋骨头前缘连线长度;L1与胸膜相切的平行线间距离即胸膜挤压距离d3
L1与肩胛骨内侧缘相交, 提示部分患者术中套管外移受限
1.4 统计学分析
按性别、节段、套管位置分组, 利用统计软件SPSS 17.0分析。独立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independent t-test;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one-way ANOVA LSD t-test,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同一节段, 相同位置Rv、Rc, 男女比较统计学均无明显差异, P值均大于0.05;遂将男女合并, 见表1;
男女合并后, 同一节段的位置1与2、1与3、2与3比较, Rv、Rc统计学均有明显差异, P值均小于0.01;
在位置2和3, 各个节段drib、dAC、d1、d2、d3, 见表2。
3 讨 论
上胸椎椎体切除手术入路主要有颈前路、劈胸骨入路、胸腔镜入路、前后联合入路。由于胸骨阻挡及胸椎生理后凸, 颈前路T2以下暴露不足;劈胸骨入路受胸腔大血管阻挡, T4以下显露困难, 手术损伤大, 操作难度高;胸腔镜手术需塌陷一侧肺脏, 部分老年人因合并肺脏疾病或体质差不能耐受, 此外胸腔镜是二维视野, 学习曲线明显, 不利于广泛开展;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操作更难, 并发症更多。美国脊柱肿瘤研究协会[4]一致认为上胸椎 (T2~5) 椎体切除优先选择后 (外侧) 入路。
Larson改进并推广的肋横突切除术是一种经典的胸椎后外侧手术入路。步入20世纪90年代, 内镜及微创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脊柱微创手术越来越受重视。不同于前入路直接减压, 骨块易向后移位损伤脊髓;后入路利用蛋壳技术[5]可将突入椎管的骨组织推向前方掏空的椎体, 间接完成脊髓减压, 手术操作更加安全;借助内镜图像放大作用, 术者可进行更细致的操作, 进一步降低了胸膜、脊髓损伤的概率。此外患者采用俯卧位, 术中无需重置体位, 可一次性完成减压、重建、经皮内固定, 该手术方式应用前景广阔。Maciejczak[6], Kim[7]先后尝试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临床疗效满意。Kim发现术中将套管向外推挤有利于椎体、椎管减压, 但同时手术操作距离增加, 肋骨切除增多, 手术创伤更大。术中套管位置变化对椎体、椎管减压程度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中, 结合其他脊柱微创手术经验, 我们假定上胸椎椎体切除术中套管可外移3~5 cm。
测量数据显示:a) 同一节段相同位置, 椎体、椎管减压率男女间无显著差异;b) 同一节段两两位置间椎体、椎管减压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值均小于0.01, 说明套管外移越多, 椎体及椎管减压率越大。套管外移5 cm, 椎体、椎管减压率分别为88%~90%、73%~75%;但同时需切除更多肋骨、胸膜挤压更明显、操作距离更远, 分别为50.42~62.90 mm、1.67~5.53 mm、124.35~140.37 mm。由于胸膜紧贴肋骨, 切除肋骨需仔细剥离胸膜, 套管外移5 cm切除肋骨长、胸膜挤压多、操作距离远, 胸膜、脊髓损伤的概率增大。测量中我们还发现部分病人受肩胛骨阻挡 (L1与肩胛骨相交, 见图4) , 套管外移范围小于5 cm。据此, 我们认为术中套管外移3 cm最佳, 手术创伤较小, 操作方便, 胸膜、脊髓损伤概率相对低。Ogden[8]曾比较三种微创胸椎体切除手术入路, 切口分别距中线3、6、9 cm, 后认为:T6~12椎体切除, 切口距中线6 cm最佳, 椎体、椎管减压率分别达81.5%、90.45%;可文中未涉及上胸椎 (T2~5) , 亦未提及套管、刮匙等器械规格。本研究统一采用4 mm刮匙;套管撑开内径依个体解剖差异, 介于11.60~13.52 mm (Kim[7]报道术中套管可撑开22 mm) ;套管外移3 cm后, 距中线67.73~84.47 mm。若配备其他规格的刮匙, 高速磨钻等器械, 预计减压效果更加理想。
由于本研究基于CT图像模拟手术, 手术器械抽象为直线, 器械厚度对操作的影响无法评估, 研究结果与尸体或临床的一致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 研究后外侧微创入路上胸椎 (T25) 单节段椎体切除术中套管位置变化对椎体、椎管减压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成人上胸椎 (T25) CT影像资料, 男女各30例。每个节段选择一个层面, 用2条平行线代表套管, 模拟椎体切除。每个层面选择3个位置:a) 套管经一侧肋横突关节外侧缘, 并与同侧椎体皮质相切;b) 套管外移3 cm;c) 套管外移5 cm。比较各节段不同位置间椎体、椎管减压程度的差异。结果 同一节段, 相同位置, 男女椎体、椎管减压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但位置1与2, 1与3, 2与3, 椎体、椎管减压率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1;套管外移5 cm, 切除肋骨长度、胸膜挤压距离、操作距离增加, 分别为50.4262.90 mm、1.675.53 mm、124.35140.37mm。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上胸椎 (T25) 单节段椎体切除, 套管位置对椎体、椎管减压程度影响明显;术中套管外移3 cm最佳, 手术创伤较小, 操作方便, 胸膜、脊髓损伤概率相对低。
关键词:微创,椎体切除,胸椎,测量
参考文献
[1]Chandir S, Hussain H, Salahuddin N, et al.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94cases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Karachi, Pakistan[J].J Pak Med Assoc, 2010, 60 (2) :105-109.
[2]Taghva A, Li KW, Liu JC, et al.Minimally invasivecircumferential spinal decompression and stabiliza-tion for symptomatic metastatic spine tumor techni-cal case report[J].Neurosurgery, 2010, 66 (3) :620-622.
[3]杨非, 徐启武.胸椎相关骨性结构的外科解剖学观察[J].安徽医学, 2008, 29 (4) :401-404.
[4]Polly DW Jr, Chou D, Sembrano JN, et al.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treatment in thoracolum-bar metastases[J].Spine, 2009, 34 (22 Suppl) :118-127.
[5]张永刚.什么叫“蛋壳”技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 (3) :224.
[6]Maciejczak A, Barnas P, Dudziak P, et al.Posteriorkeyhole corpectomy with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stabilization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lumbarburst fractures[J].Neurosurgery, 2007, 60 (4 Suppl2) :232-242.
[7]Kim DH, O′Toole JE, Ogden AT, 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olateral thoracic corpectomy:cadavericfeasibility study and report of four clinical cases[J].Neurosurgery, 2009, 64 (4) :746-753.
胸椎椎体成形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 例, 其中男6 例, 女20 例;年龄55~86 岁, 平均68 岁。有外伤史20 例, 无外伤病史6 例。其中, T113 例、T125 例、L18 例、L27 例、L32 例、L41 例。新鲜压缩性骨折 (3周以内) 24 例, 陈旧性骨折 (骨折3个月以上) 2 例。椎体压缩程度为35%~80%。26 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腰背疼痛, 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在术前,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强度的评价, 疼痛分数在6~10分, 平均8分。
1.2 PVP器械与硬化成形材料
PVP器械主要包括带芯骨穿刺针、骨水泥充填器等。硬化成形材料为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
1.3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成功后, 患者俯卧于有“U”形支架 (脊柱手术专用支架) 的手术台上, 使胸腹部不受压。首先用C型臂X线机定位骨折椎体, 用记号笔做体表标记, 再在C型臂X线机下体表标记出伤椎两侧的椎弓根部的投影点, 用记号笔做体表标记。用带芯骨穿刺针C型臂X线机引导下, 在正位透视下选择皮肤进针点, 一般位于棘突旁开2~3 cm处, 穿刺针与人体矢状面成15°~20°角。经正侧位双向透视下用带芯穿刺针经椎弓根穿刺椎体, 当侧位显示穿刺针尖抵达椎体后缘时, 正位针尖不应超出椎弓根投影的内侧边缘, 然后将针尖穿至椎体中后部的1/3处。换工作套筒, 沿工作套筒插入装满骨水泥的骨水泥充填器, 在C型臂X线机透视监视下, 将骨水泥缓慢注入, 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时停止注射, 待骨水泥稍固化后拔出工作套筒及骨水泥充填器。皮肤穿刺创口给予全层缝合。
1.4 术后处理
一般术后患者卧床1 d, 静滴抗生素3 d, 术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3 d摄X线片。
2 结 果
26 例患者中16 例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射, 10 例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单个椎体注射骨水泥量为3~4.5 mL (平均3.5 mL) 。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不良反应, 26 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8个月, 平均12.6个月。术后6~24 h患者均感觉腰背部疼痛缓解或消失。术后第3天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测定, 由术前的 (8.0±1.2) 分降至 (2.2±1.3) 分, 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术后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由 (58.6±18.4) %矫正到 (69.2±9.6) %, Cobb角由术前 (20.2±2.3) °矫正到术后 (17.8±2.8) °。但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组无神经根损伤, 无原椎体再发塌陷, 1 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 1 例工作套管损伤硬脊膜, 有2 例在无任何外伤诱因的情况下在PVP椎体的相邻椎体发生新的压缩性骨折。
3 讨 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往往引起患者难以忍受的疼痛, 活动受限, 严重影响生存质量。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 改善生活质量;增加骨强度, 避免椎体继续压缩;矫形, 恢复椎体高度。传统的治疗手段为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适应证窄、创伤大、并发症多。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口服止痛药、钙剂等, 疗效也不尽满意, 且长期卧床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加剧及并发症的出现[2]。PVP的出现为这些疾病提供了一种最简单、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而且见效快、并发症少, 具有同时达到缓解疼痛和重建骨骼生物机械强度的双重作用。
在适应证的选择上, 我们认为该手术的目的是减轻疼痛, 只要工作套管能插入到椎体的中央, 就可以采用PVP治疗。但椎体压缩程度大于80%时, 椎体的上、下终板基本贴在一起, 在插入工作套管时很容易造成上、下终板破损, 在注入骨水泥时会通过破损终板渗漏到椎间盘间隙内。本组就有1 例由于椎体压缩程度大于80%, 在插入工作套管时造成上终板破损, 术后患者并无其他不适, 也未行特殊处理。在注射骨水泥的过程中, 我们的体会是将骨水泥注入骨水泥充填器内3~4 min后再使用, 在向椎体内注骨水泥时要缓慢, 每注入1 mL后最好透视观察一次, 在注射结束时, 不要急于拔出工作套管, 要待骨水泥开始凝固时才能拔出工作套管, 在拔工作套管时先左右旋转一下, 在接近椎弓根入口做一个对骨水泥的“切割”动作以避免骨水泥在椎弓根外的肌肉软组织出现“拖尾”现象。本组有1 例出现“拖尾”现象。
注入椎体内填充材料的量争论较大, 一般来说, 胸腰段和腰椎注入4~6 mL即可恢复椎体生物力学强度。但有研究显示, 充填材料剂量和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增加充填材料剂量就增加了充填材料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却并不能提高临床疗效, 因此, 提倡使用小剂量充填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从我们用PV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经验来看, 注入骨水泥3.0~4.5 mL已经足以达到缓解疼痛的临床症状、固化病椎的目的, 其疼痛缓解率达98.8%, 无原椎体再发塌陷, 亦未出现神经受累症状。通过对本组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等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因此, 单纯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不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减轻后凸畸形。
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如下:a) 骨水泥渗漏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骨水泥常可向椎间隙、椎旁软组织、椎管内渗漏。本组1 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隙, 患者无临床症状发生。要预防骨水泥渗漏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椎体压缩程度大于80%、椎体后壁严重破坏不宜行PVP术;在向椎体内注骨水泥时要缓慢, 每注入1 mL后最好透视观察一次;要注意把握好骨水泥的粘稠度和注射的压力。b) 术后邻近节段椎体骨折。病椎在行PVP后, 其刚度上升, 与相邻节段形成了明显梯度差, 加速了椎间盘退变, 易诱发其他椎体骨折[4]。Baroud等[5]发现椎体PVP后相邻椎体的椎间盘应力增加了19%, 无疑这将增大其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危险。本组病例中有2 例初次行PVP后疼痛完全消失, 效果很好, 但出院3~4周后在无任何外伤诱因的情况下在PVP椎体的相邻椎体发生新的压缩性骨折。因此, 我们认为在行PVP手术后应注意对骨质疏松的治疗, 以减少邻位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概率。c) 工作套管损伤硬脊膜。由于穿刺的部位、进针的方向发生偏差, 在放置工作套筒时直接穿破椎弓根内侧壁而至硬脊膜破裂。本组有1 例在完成手术操作拔出套筒时, 局部皮肤切口有淡红色液体溢出, 给予局部压迫处理, 术后患者无临床症状发生。因此, 我们认为术中掌握好穿刺进针点、进针方向和精心操作是预防硬脊膜损伤的关键。
经过初步临床实践, 我们认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术中精心操作, 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腰背部疼痛, 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Jensen ME, Evans AJ, Mathis JM, et al.Percutaneous polymethylmethacrylate vertebroplasty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compression fractures:Technical aspects[J].AJNRAm J Neuroradiol, 1997, 18 (10) :1897-1904.
[2]Mathis JM, Barr JD, Belkoff SM, et al.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A developing standard of care for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AJNR AmNeuror adiot, 2001, 22 (2) :373-376.
[3]Molinari RW.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Biochemics, outcones, and complications[J].CurrOpin Orthop, 2004, 15:142.
[4]刘雪海.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并发症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2) :739-741.
胸椎椎体成形术 篇6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创伤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1], 已广泛用于治疗颈椎、胸椎、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转移瘤、椎体血管瘤、椎体骨髓瘤和椎体原发性病变等等, 疗效肯定。手术全程借助C臂 (G臂) X线机透视定位, 经皮穿刺, 将套管针通过椎弓根、椎弓根前外侧或椎弓根后外侧穿刺入路刺入椎体, 将生物材料、骨组织或骨水泥注入患椎, 以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增强患椎强度, 恢复椎体序列稳定性的目的。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是在PVP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由美国医生Lieberman[2]首次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降低了PVP骨水泥渗漏率, 并能有效的恢复椎体高度, 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随着PVP和PKP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 该手术方案在我国逐渐得到的广大医师的青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6例80椎, 男13例, 女43例;年龄42~87岁, 平均66.2岁。骨折椎体的分布范围为T5~L5。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1例, 创伤性椎体压缩骨折15例。受伤距手术时间平均1.5个月 (2 d~4个月) 。受伤节段:53例单椎体、25例双椎体、2例三椎体。手术节段:T5:2椎、T8:2椎、T9:2椎、T11:8椎、T12:11椎、L1:21椎、L2:9椎、L3:5椎、L4:5椎、L5:6椎。其中PVP治疗32例, PKP治疗15例, 保守治疗9例。
1.2 手术治疗
(1) 经皮椎体成形术
患者取俯卧位, 于上胸部和骨盆部分别垫一软垫, 腹部悬空。连接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后, 在透视下定位。标记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后行局部浸润麻醉。透视下用10~14G穿刺针刺入病变椎体, 穿刺角度视椎弓根情况而定, 一般单侧入路穿刺角度较大, 穿刺轴与椎体矢状面夹角约呈15°~25°, 穿刺深度达椎体前中1/4处 (见图1) ;双侧入路时夹角约10°~20° (见图2) , 穿刺深度达椎体正中。定位针尖位置准确后, 根据患椎病损和脊柱水平注入适当加有显影剂的糊状骨水泥 (约2~10 ml) , 待透视机下显影示骨水泥充满整个患椎或注射阻力增大时停止 (见图3) 。反复透视, 观察骨水泥填充情况及有无渗漏等情况 (见图4) 。
(2) 经皮后凸成形术
PKP技术操作方法与PVP基本相同。定位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后, 利用精细骨钻扩充工作通道, 确认无误后置入扩张球囊 (见图5) 。连续透视监测下缓慢扩张球囊 (见图6) , 球囊扩张压力值一般应≤250 psi (1 psi=6.8948 kPa) 。待患椎基本恢复至正常高度或球囊扩张达椎体上下终板后, 回缩球囊并撤出。注入适量骨水泥, 观察充盈后停止注入。术中避免过度扩张, 以免椎体爆裂。
1.3 保守治疗
对不能行手术治疗的VCF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方案, 嘱其卧床休息, 药物治疗4个疗程, 每疗程7天。基本用药如下: (1) 碳酸钙D3片1500mg, 口服, 每天三次; (2) 骨化三醇0.25ug, 口服, 每天两次; (3) 降钙素针50IU, 皮下注射, 每天一次。
1.4 疗效评定方法
依据VAS评分标准, 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定。分别记录所有手术患者术前2小时和术后3天的疼痛评分, 以及每位患者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前2小时和治疗后1年的疼痛评分。
1.5 数据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和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即, 用SPSSl6.0软件进行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本实验56例患者中71椎均顺利完成手术, 9椎采取保守治疗。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 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3天疼痛症状较术前均得到明显缓解 (P<0.05) , 见表1。
1年后随访56例患者, 结果显示其疼痛症状均明显好转,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且无明显复发迹象, 影像学复查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改变。PVP组和PKP组VAS评分与保守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PVP组较PKP组VAS评分高,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术前相比, 四组病例VAS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5
注: (1) 治疗1年后, PVP组评分较PKP组高, 两者有显著差异, P﹤0.05; (2) 治疗1年后, PVP组及PKP组与保守治疗组V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科学社会的发展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全国人均寿命逐渐增高, 老龄化逐渐加剧, 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不断攀升, 由骨质疏松引发的椎体压缩骨折屡见不鲜, 再加之现今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各种不定因数均能增加外伤致病几率, 因此椎体压缩骨折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VCF) 的发病率明显增加。VCF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保守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 这对老年患者尤为不宜, 因长期卧床而致的并发症更为棘手, 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手术切开复位固定创伤大、出血量多、手术难度大、风险性高, 且对于手术的耐受程度因人而异不易掌控, 故临床较少采用。PVP、PKP属于新型微创手术技术, 可在局麻下进行, 经工作通道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填充物, 增加椎体强度及稳定性, 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 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 因此该治疗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施, 且临床效果显著[3]。
手术方法的选择:
(1) PVP、PKP与保守治疗
PVP、PKP的临床运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因其疗效显著而被广泛认可, 但同时手术也增加了背部疼痛、骨水泥外泄、神经损伤、相邻椎体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4,5]。对于PVP、PKP与保守方法治疗VCF的疗效及安全性,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系统评价, 多数研究和实践结果显示, 手术治疗的止痛效果值得肯定。欧洲学者对比研究了手术与保守治疗的疗效, 证明了PVP、PKP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本研究结果同上, 提示PVP、PKP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手术操作安全可行, 是治疗VCF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 PVP与PKP
1984年椎体成形术的概念出现, 但仅作为开放性手术补充方案的弊病不断被扩大, 直至1987年法国放射科医生Deramond在椎体成形术的基础上创立了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 该技术开辟了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新型微创技术。1994年PVP (应用Deramond的方法) 被弗吉尼亚大学率先介绍到美国, 并很快在欧美等国家迅速开展, 且取得了满意效果[6]。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由美国骨科医生Reiley等[7]于1999年在PVP的基础上设计而成, 后逐步发展为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手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8]。PVP相对于PKP操作更为简单, 在建立工作通道的过程中不需要在椎弓根上反复穿刺, 故而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但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较高, 而且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效果欠佳。PKP技术是在PV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比之下操作过程略微复杂、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但通过球囊或膨胀式椎体成形器扩张后可有效的恢复患椎高度[9],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同时也减低了骨水泥渗漏率。但PKP也有其不足之处, 如扩张椎体带来的扩张部周围松质骨进一步压缩, 骨水泥与骨质接触面积减小而致的再发骨折, 椎体强度及刚性改变所致的患椎上下椎间盘退变或邻近椎体骨折等等并发症。根据现有文献及临床经验总结, 对于PVP与PKP的优劣尚无确切定论, 其手术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术者及患者耐受情况而定。
4 结论
PVP和PKP在治疗VCF方面都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恢复椎体的稳定性, 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微创新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且短中期临床疗效良好, 是值得推广的一项脊柱微创技术。
参考文献
[1]Gabbert P, Deramond H, Rosat P, et al Preliminally noteon the treatment of rertebrM angioma bypercutaneousaerytie vertebroplasty[M].Neurechirursle, 1987, 33 (2) :166-168.
[2]Lieherman IH, Dudenev S, Reninhardt MK, et al Initialoutcome and eficacy of"kyphoplasty"in the treatment ofpainful osteope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Spine, 2001, 15:26 (14) :1631-1638.
[3]明江华, 周建林, 方海滨,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5) :368-370.
[4]Hulme PA., Krebs J, Ferguson SJ, et al.Vertebroplasty andKyphoplas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69 Clinical Studies[J].Spine, 2006, 31 (17) :1983-2001.
[5]杨惠林, Hansen A Yuan, 陈亮, 等.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003:23 (5) :262-265.
[6]李明, 曾欣.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11 (5) :307-308.
[7]Reiley MA, Wang W, Gafin S Venerb p1asy Kyphlasty[J].Journal of WomenImaging, 2000, 2 (3) :117-119.
[8]项良碧, 周大鹏, 田竞, 等.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4 (8) :339-342.
胸椎椎体成形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SVCF 55例, 其中男20例, 女35例, 年龄75.21±5.39岁, 其中胸椎椎体骨折的患者有28例, 腰椎椎体骨折的患者有27例, 入组的患者均经X线或者CT检查确诊为椎体骨折, 特点是椎体明显出现骨质疏松表现, 且出现特异性的压缩性楔形变, 但是椎体的后壁不受累, 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占位性病变或者相关的脊髓、神经损害。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 (25例) 和对照组 (30例) , 经过相关统计学分析,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椎体骨折类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器械:采用山东冠龙公司提供的椎体成形工具包。手术方式: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予心电监护, 在C型臂X光机监控下操作。俯卧位, 准备好高粘度骨水泥及工具。正位透视下确定椎弓根, 并通过旋转手术床的左右倾纠正椎体的旋转, 保证两侧椎弓根与棘突距离相等。选择椎弓根透视点外约1cm处在透视监控下将穿刺针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进人伤椎。针尖进人伤椎前1/3处, 穿刺角度无法调整时, 针尖进入伤椎前1/2处。取出内芯。调配好骨水泥经推管向伤椎注人骨水泥。1.4ml容量推管分4次推入, 分别透视, 预防骨水泥过稀、过量、推力过大导致渗漏。推注第2管。可根据透视下监控骨水泥在伤椎的分部情况, 旋转穿刺针, 调整骨水泥的流向。拔出部分穿刺外管, 使骨水泥到达椎体中后1/3。手术过程中患者双下肢活动正常。
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选用适当的促骨折愈合药物配合骨折治疗仪治疗, 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和对照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段高度以及术后VAS评分, 住院时间。VAS评分[2]:评分越高, 疼痛越厉害。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13.0, 数据以±s表示, 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的是t检验, 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的是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椎体相关指标比较
本组研究显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段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术后的VAS评分为2.73士0.62分, 对照组术后的VAS评分为5.27±0.59分,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术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住院时间为7.62±1.51d, 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0.05±1.83d,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以往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包括钢板内固定、石膏托等, 虽然取得一定疗效, 但是却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不变, 且绝对卧床也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如感染、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等。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新型的椎体骨折治疗术式, 在原发性椎体占位性病变或者转移性占位性病变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 同时增加患者椎体的强度。
研究显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能够恢复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3]。且研究进一步显示, 经皮椎体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能够改善50%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驼背症状[4], 且针对合并背痛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研究显示, 经皮椎体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能够让半数以上的患者恢复接近50%的椎体高度[5]。本组研究显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段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患者, 这说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确实能够改善椎体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因为合并骨质疏松, 多数患者失去了传统手术的机会, 多为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方法无法恢复椎体高度, 同时绝对卧床会导致一系列的临床并发症。研究显示, 接受保守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疼痛[6], 可能原因包括: (1) 慢性病程导致的骨质坍塌会影响骨折的愈合, 导致不完全愈合出现; (2) 骨折椎体会出现假关节, 压迫神经。而本组研究显示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患者, 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也就是术后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能够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且住院时间更短, 说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能够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综上所述,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 恢复椎体的高度, 且能够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参考文献
[1]张伟涛, 尚国伟, 刘宏建, 等.综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 (3) :633-635.
[2]范华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13, 42 (22) :2607-2610.
[3]董有海, 何益群, 陈绪君,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 (17) :1357-1359.
[4]潘永谦, 李健, 杨波,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3) :220-224.
[5]陈晓斌, 任继鑫, 张建政, 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水泥渗漏位置对术后疼痛缓解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 15 (9) :807-809.
胸椎椎体成形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 例 (40个椎体) , 其中男8 例, 女22 例;年龄59~88 岁, 平均71.9 岁。有明显外伤史7 例。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 无神经脊髓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病变椎体为T8 2个, T9 3个, T104个, T118个, T12 11个, L1 4个, L2 6个, L3 2个。术前常规行X线片、CT、MRI检查以确定症状椎, 排除骨肿瘤并观察椎体骨质情况, 了解椎体后壁的完整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并使椎体骨折部位过伸, 局麻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 单侧或双侧向椎弓根方向做穿刺通道, 针尖达椎体前中1/3交界处, 保留套管, 退出针芯。插入手钻钻入椎体, 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 骨水泥接近椎体后缘或出现外漏时立即停止注射, 将针芯插回套管, 维持约10~12 min后, 旋转拔出穿刺针。根据椎体骨折的部位、类型和骨水泥的充填情况掌握骨水泥用量, 一般腰椎4~5 mL, 胸椎3~4 mL。术后1~2 d下地活动, 并选择应用钙剂、活性维生素D3、降钙素及双磷酸盐等药物系统治疗骨质疏松症。
1.3 疗效评价
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15个月。采用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对患者疼痛变化进行评价, 后凸畸形采用Cobb角进行评估。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术前、术后数据, 应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0 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椎弓根穿刺成功率100%, 每椎手术时间30~50 min。术中5 例骨水泥渗漏, 2 例渗漏至椎间盘, 3 例渗漏至椎旁软组织, 均无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术中注射骨水泥时出现腰背部酸胀感。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等严重并发症, 随访期内无迟发性神经受损表现, 亦未出现邻近椎体的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 术后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角也获得明显改善, 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 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因年龄大, 体质差, 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 骨折愈合慢, 易发生心肺及泌尿道并发症, 且长期卧床又可加重骨质疏松, 形成恶性循环;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 但手术创伤大, 手术时间长, 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 而且由于严重的骨质疏松, 也影响了椎弓根钉的固定强度, 容易导致松动和失效。椎体成形术最早由法国学者应用治疗椎体血管瘤取得成功, 目前在国内已广泛开展, 尤其是治疗老年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止痛效果确切, 创伤小, 恢复快, 并发症少, 文献报道临床有效率均在90%以上[1,2], 本组有效率100%。疗效机制与以下因素相关:a) 骨水泥的热效应:聚合产生的热量破坏椎体周围末梢神经;b) 骨水泥的化学效应:骨水泥单体的细胞毒性, 破坏周围神经纤维的传导;c) 骨水泥的机械效应:椎体成形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 重建脊柱运动单位的解剖结构及稳定性, 减少了骨折处微动及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吴继功等[3]实验证明骨折后中性区和运动范围明显增大, 椎体成形后屈伸侧弯旋转在弹性区及运动范围均明显减少, 显示椎体成形术能重建伤椎强度, 恢复伤椎运动单元的三维稳定性。
骨水泥渗漏是椎体成形术的常见并发症, 由于向椎管内渗漏可引起脊髓神经损伤, 造成灾难性后果, 因此椎体后壁骨折者, 因骨水泥易顺骨折线渗漏入椎管而被列为禁忌证。有学者[4]通过在CT引导下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压缩骨折, 未发生骨水泥向椎管内弥散渗漏。我们在C型臂透视下完成有椎体后壁破损的椎体骨折7 例, 均未发生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的情况, 总结认为在后壁有骨折时防止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的关键是:a) 保证穿刺针位置准确, 位于椎体前、中1/3交界处;b) 一定要于骨水泥牙膏期注入, 过早的注入易使具有流动性的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内;c) 不要过于追求注入椎体的骨水泥的量, 透视见骨水泥已弥散接近椎体后壁即应果断停止注入。因此我们认为, 只要在穿刺和注入骨水泥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以上几点, 椎体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可以扩大至伴有椎体后壁骨折者。
邻椎再骨折也是椎体成形术的常见并发症, 由于伤椎大量骨水泥的充填, 使伤椎节段运动单位刚性增大, 邻近椎体应力分布发生显著改变, 增加了邻近椎间盘压力和椎体终板的形变, 从而引起邻近椎体骨折[5]。本组病例在随访期间未出现邻近节段椎体骨折, 考虑跟以下因素有关:a) 使用小剂量充填, 一般注入骨水泥3.0~4.5 mL已经足以达到缓解疼痛的临床症状, 达到固化病椎的目的, 过多的骨水泥注射使椎体强化过度, 易导致相邻椎体骨折[6];b) 在手术治疗的同时, 给予系统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以阻止骨密度进一步丢失, 骨质量得到改善, 这是防止再骨折的重要方法[7];c) 不排除与本组病例数少, 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参考文献
[1]罗亚平, 常小波, 王勤业, 等.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12) :1104-1105.
[2]高万旭, 宓士军, 高景春, 等.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4) :288-290.
[3]吴继功, 邹德威, 马华松, 等.椎体成形在胸腰椎压缩骨折后的三维稳定性测试[J].脊柱外科杂志, 2009, 2 (7) :50-52.
[4]梁道臣, 廖威明, 李青, 等.骨水泥注入椎体后壁破损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12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8 (13) :1565-1567.
[5]LI CH, Chang MC, Liu CL, et al.Osteoporotic burstfracture with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treated with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Clin Neurol andNeurosurg, 2010, 112 (8) :678-681.
[6]Ahn Y, Lee JH, Lee HY, 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subsequent vertebral fracture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y[J].Spine, 2008, 9 (2) :12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