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半椎体畸形

2024-07-03

脊柱半椎体畸形(精选3篇)

脊柱半椎体畸形 篇1

摘要:目的 评估经后路利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 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临近椎体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17例, 其中男12例, 女5例, 年龄5.511.3岁, 平均8.4岁。均为单一的完全分节的胸腰段半椎体。取后正中切口, 应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 椎弓根钉棒系统临近节段固定。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站立位身高、侧凸Cobb角。结果 手术时间46 h, 平均4.5 h。术中出血400800 mL, 平均500 mL。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1例发生1枚椎弓根钉拔出, 进行了二次手术调整。其他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身高平均增加 (6.47±2.06) cm, 侧凸Cobb角由术前 (50.94±18.75) °减小到术后 (18.12±6.87) , °矫正率为64.4%。随访时间2840个月, 平均30个月, 矫正效果满意。结论 经后路利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 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手术矫正效果满意。

关键词:蛋壳技术,半椎体切除,先天性脊柱侧凸,内固定

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较常见, 我科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应用蛋壳技术切除半椎体治疗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凸患者17 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 例, 女5 例;年龄5.5~11.3 岁, 平均8.4 岁。具有不同程度剃刀背畸形, 入院后均常规检查全脊柱MRI、胸腰椎体CT及X线片 (包括正侧位、牵引位、左右Bending像) 。身高70~154 cm, 平均 (107.29±25.47) cm, 侧凸Cobb角27°~83°, 平均 (50.94±18.75) °。17 例均为单一的完全分节的胸腰段半椎体。2 例合并脊髓空洞症, 1 例合并多囊肾, 1 例合并双下肢神经症状。

1.2 手术方法

a) 麻醉前静点抗生素;b) 采用全麻;c) 腹卧位, 腹部悬空避免压力;d) C型臂透视定位半椎体, 以半椎体为中心用龙胆紫标记后正中纵行切口标记线;e) 碘酊、酒精消毒皮肤, 铺无菌单, 肾上腺素盐水 (1 mg/200 mL) 切口局部浸润, 作正中纵行切口, 长度以显露出半椎体上下各2~3个椎体为宜。常规方法显露脊柱后方结构, 应用C型臂透视确认半椎体。在半椎体上、下相邻1~2个椎体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首先切除半椎体椎板及其棘突、横突, 显露出半椎体椎弓根。使用双极电凝和明胶海绵控制硬膜外出血。由于局部侧后凸畸形, 半椎体通常位于脊柱的后外侧, 使用电刀向外侧显露, 就能够用手指触摸到半椎体的椎体, 但不必进一步向前方显露。使用各种不同角度的刮匙通过椎弓根刮除半椎体内的松质骨, 以备植骨。使用磨钻由里向外去除残余的松质骨, 将上、下、外侧、前侧的皮质骨壳磨除至骨膜下, 保留半椎体的后壁和椎弓根的内侧壁。使用不同角度的刮匙, 将半椎体上下的椎间盘刮除, 露出软骨下骨性终板。切除半椎体对侧正常脊椎之间的上下关节突, 通过间隙使用不同角度刮匙去除凹侧正常椎体间的椎间盘。切除半脊椎和所有椎间盘后, 残留腔隙的上下面并不规整, 呈横向的楔形, 使用磨钻将其修剪成平面, 将适量刮除的松质骨粒植入椎间隙中。选择2枚合适长度的矫形棒, 按正常矢状面轮廓将其预弯。首先, 将1枚棒置入凸侧近端的2个或3个螺钉内, 并适当拧紧临时固定, 将棒的远端逐渐、缓慢地压入远端的2个或3个螺钉内。操作时要十分小心, 避免脊髓出现过大的活动。将远近端的螺钉进行加压, 进一步矫正侧凸。拧紧螺帽, 完全固定棒。f) 唤醒试验检查患者双下肢运动正常后, 再置入凹侧棒, 螺帽锁紧固定。常规闭合伤口。伤口内置负压引流管。

术后伤口引流量小于50 mL时, 拔出引流管, 拍摄标准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2周左右拆线, 佩戴支具3个月。

2 结 果

手术时间4~6 h, 平均4.5 h。术中出血400~800 mL, 平均500 mL。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1 例发生1枚椎弓根钉拔出, 进行了二次手术调整。其他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身高由术前 (107.29±25.47) cm增加到术后 (113.76±25.93) cm, 平均增加 (6.47±2.06) cm, 侧凸Cobb角由术前 (50.94±18.75) °减小到术后 (18.12±6.87) °, 矫正率为64.4%。随访28~40个月, 平均30个月, 矫正效果满意。

3 讨 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不明, 发病率仅次于特发性脊柱侧凸, 为1‰左右[1]。有的患者合并神经系统异常, 包括脊髓纵裂、硬膜内脂肪瘤、脊髓空洞、Chiari畸形、椎管发育异常等[2]。部分患者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的畸形[3], 包括多囊肾、独肾、马蹄肾、无子宫、输尿管异常等, 可以无症状。同时还可伴有骨骼肌肉的畸形, 例如畸形足、高肩胛征、骨盆发育不良和四肢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进展速度和最终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畸形类型和发病部位, 在所有的畸形中最易加重的是既有凸侧半椎体, 又有凹侧未分节的骨桥畸形, 其次是一侧骨桥型, 最后是凸侧双半椎体型。对于每一种畸形, 如果是发生在上胸椎, 则进展速度一般不是很快, 胸段比较严重, 胸腰段最严重。McMaster等指出位于胸腰段的半椎体畸形预后最差[4], 10 岁前平均每年加重7°, 青春生长高峰期为每年14°, 很多在3 岁时侧凸就超过50°的患者经过平均14年的生长可达到140°~180°。半椎体畸形属于椎体形成障碍, 表现为椎体侧方发育障碍, 又分为以下几种:单发半椎体不分节型, 一般不会发展加重;半分节型, 又称双椎弓根畸形, 可引起轻到中度的侧凸畸形;完全分节型半椎体, 其上下各有一个功能骨骺, 具有生长潜能, 可引起较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5]。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非手术治疗, 如体表电刺激治疗或塑料支具治疗, 难以获得持久的治疗, 它只能用于一段时间, 以控制和延缓畸形发展加重, 推延手术时间, 手术是最终有效的办法[6]。

半椎体切除术最早由意大利的Codivilla于1901年首先报告, Royle于1928年报告了首例半椎体一期前后路切除术[4]。半椎体切除的术式一般有三种:前后路联合一期或二期半椎体切除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和后路椎体切除术。Nakamura等[7]报告了5 例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单个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其结果显示, 胸腰段半椎体的治疗效果较好, 矫正率达54.3%, 而腰骶段的半椎体因患者年龄小、内固定困难, 仅达到32.5%。作者指出半椎体的椎弓根较正常粗, 故椎体内的松质骨可很容易地通过椎弓根刮除, 且幼儿的椎体被软骨和骨膜包裹, 也较易被切除。Ruf等[8]报告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技术治疗20 例患者, 效果良好。郝定均等[9]报告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 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 效果良好。手术年龄越早越好, 因年龄越小, 脊柱的柔韧性越好, 矫形效果越好, 融合节段也就越短, 延迟治疗将导致需要融合较长节段, 且一旦出现神经损害, 其预后较差[10]。早期手术的目的是防止神经受损, 在脊柱出现失代偿性结构改变之前, 最大限度矫正畸形, 且矫正和融合的椎体尽可能少[11]。

半椎体切除后消除了其生长潜能。为了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 需要使用内固定器械来矫正畸形, 稳定脊柱, 促进融合。使用短节段的脊柱内固定系统, 减少了脊柱融合的节段, 这对于年轻患者尤为重要。很明显, 钩、棒和钢丝等脊柱内固定不足以为脊柱提供足够的矫形和固定的强度, 也不能将后方的矫形力有效地传到椎体前方,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在短节段中提供足够的矫形力和稳定性, 椎弓根是椎体的最坚强部分。正确放置的椎弓根螺钉对任何方向上的负荷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比较植入7年以上椎弓根螺钉的椎体与其相邻椎体上下的长度和前后的高度, 发现植入椎弓根螺钉对椎体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 CT和MRI扫描没有发现椎弓根的生长迟缓和椎管狭窄[12]。

蛋壳技术是采取单一的后路手术, 通过椎弓根对椎体和椎间盘进行操作, 完成椎体截骨、椎体切除和椎间盘切除。该技术的优点在于:a) 通过后路手术完成椎管前方的减压, 避免了前后路手术;b) 通过适当改变矫形旋转轴心点, 能够获得充分的矫形, 而脊髓部位的后柱仍然为短缩, 减少了脊髓损伤;c) 截骨面为松质骨, 愈合快。缺点是手术操作难度大, 出血多, 需要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来实施。我们的体会是截骨时要保留脊椎的后方结构或椎弓根的内侧壁, 避免操作时损伤脊髓或神经根;椎体的外侧壁要充分研磨如蛋壳或截断, 才能顺利闭合腔隙;使用特殊的器械或角度咬钳将残留的后壁去除, 以避免损伤脊髓。在矫形时要先放置凸侧棒, 可调控半椎体切除后上下椎体间隙高度, 避免凸侧加压过程中意外引起的脊髓损伤。需要注意在凸侧加压过程中儿童椎体已发生切割, 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按照成人患者矫形操作的经验力量, 重要的是整体控制而不是局部的彻底矫正。由于幼儿椎体对于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较小, 手术后需要3~6个月的支具保护。

参考文献

[1]Giampietro PF, Blank RD, Raggio CL, et al.Congeni-tal and idiopathic scoliosis:clinical and genetic as-pects[J].Clin Med Res, 2003, 1 (2) :125-136.

[2]Prahinski JR, Polly DW Jr, McHale KA, et al.Occultintraspinal anomalies in congenital scoliosis[J].J Pe-diatr Orthop, 2000, 20 (1) :59-63.

[3]Basu PS, Elsebaie H, Noordeen MH.Congenitalspinal deformity: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t pre-sentation[J].Spine, 2002, 27 (20) :2255-2259.

[4]丁立祥, 邱贵兴, 王以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5) :309-312.

[5]叶启彬.脊柱侧弯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24.

[6]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770.

[7]Nakamura H, Matsuda H, Konishi S, et al.Single-stage excision of hemivertebrae via the posterior ap-proach alone for congenital spine deformity:follow-up peried longer than ten years[J].Spine, 2002, 27 (1) :110-115.

[8]Ruf M, Harms J.Hemivertebra resection by a poste-rior a pproach:innovative operative technique andfirst results[J].Spine, 2002, 27 (10) :1116-1123.

[9]郝定均, 贺宝荣, 王晓东, 等.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 19 (3) :188-192.

[10]詹世强, 王义生, 马元琛, 等.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3) :168-170.

[11]刘祖德, 贾连顺, 袁文, 等.胸腰椎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10 (13) :1305-1307.

[12]许伟华, 杨述华, 杜靖远.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 :17-19.

脊柱半椎体畸形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4例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2.9)岁;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3.3)岁。两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脊柱侧弯类型见表1。

病例入选标准:(1)经X线片、全脊柱磁共振成像检查确定患者有脊柱侧弯畸形,冠状面主弯Cobb角大于90度[6];(2)单侧半椎体发育不良;(3)签署知情同意书;(4)患者年龄在3~12岁之间。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精神疾病;(2)合并有其他严重心、肝、肾脏器衰竭等疾病;(3)不能配合本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仅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未行脊柱器械内固定。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方法:所有患者取侧卧位,全麻气管插管后打开椎管,彻底切除半椎体至上下终板,整块切除终板以减少出血量,然后进行侧弯矫正。将预弯的钛棒固定于椎体两侧,缓慢进行凹侧撑开、凸侧加压。确定其双下肢可正常活动后再将切除的松质骨植入半椎体内的切除缝隙,进行前后植骨融合术[6]。植骨过程中将尖端修整光滑,避免刺伤脊髓。对照组术后不行脊柱器械内固定术。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行钉棒内固定术:以脊柱CT平扫和三维重建确定的半椎体位置为中心,行纵向切口,剥离暴露脊柱至双侧棘突。确定目标节段后在相应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对术前显示为结构性弯曲者采取长节段固定;若代偿性弯曲为非结构性弯曲者则仅固定半椎体上下2个椎体。C型臂确定置钉良好后在凹侧安置临时棒稳定脊柱,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因脊柱扭转造成脊髓剪切样损伤[7,8]。术后支具固定5~7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2)术前、术后常规检查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的Cobb角。(3)以矫正率评价矫正效果,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矫正率=(手术前Cobb角-随访时Cobb角)/手术前Cobb角×100%[9]。(4)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矫正效果比较

所有患者经手术矫正后节段弯、主弯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12个月时复查基本无明显变化;两组间同时间点Cobb角和平均矫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正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主弯矫形效果优于节段弯(P<0.05)。见表2。

2.2 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平均出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对照并发症发生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矫形丢失,观察组无矫形丢失者,观察组固定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观察组典型脊椎侧弯X线片

X线片显示,患者术前T4右侧不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图1);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联合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后,即时矫正效果良好。随访1年后X线片显示患者矫形维持良好,基本无丢失,无明显继发畸形(图2)。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3 讨论

先天性脊柱侧弯指脊柱先天性发育畸形,是由于脊柱生长不平衡,导致短而僵硬的脊柱侧弯或后突畸形,占所有脊柱畸形的10%~20%。其发病可能与患者脊柱的分节不良、形成不良、混合畸形等因素有关。在各种分型中,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最为多见。治疗原则主要是预防脊柱侧凸发展、改善畸形。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由Royle提出的,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有效方法,切除的自体松质骨可用于脊柱融合,其目的在于控制弯曲发展。此法优点是避免了术中更换体位,节省了手术时间。但半椎体切除术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封闭遗留的残腔。研究表明,采用半椎体切除术联合钉棒内固定术疗效良好。钉棒内系统固定术可以在短节段中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矫正力,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脊柱的正常功能[10,11]。有学者指出,对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因其椎弓根较小且未完全骨化,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治疗的生物力学强度,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适合采用单纯半椎体切除术。本组研究中选择的患者年龄均大于3岁,以避免患儿自身发育因素影响研究准确性[12]。

临床上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规范手术操作,严格止血,减少不必要的剥离,合理地切除半椎体,准确植入椎弓根螺钉,避免损伤脊柱中央结构及椎弓根切割,并选择性地进行节段植骨融合,加强术后管理,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就能维持对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理想矫正效果,达到手术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手术矫正后,节段弯、主弯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Cobb角改善更好,平均矫正率更高,且主弯矫形效果优于节段弯。这是由于完全切除半椎体对节段弯矫正效果较好,但主弯畸形患者其脊髓和肋骨均有相关畸形,单纯半椎体切除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13,14]。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牢固矫治主弯,术后外形可获良好改善,器械内固定增加了脊柱稳定性,缩短了住院时间。因此,半椎体切除术配合钉棒内固定术对于脊柱侧弯的疗效优于单纯半椎体切除术。本研究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平均出血量多于对照组,表明对照组手术方案较观察组更加简单,损伤更小。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矫形丢失,观察组无矫形丢失者,表明从长远角度而言,观察组方案矫正固定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手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做好准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治疗,术中减少出血,术后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以能维持理想矫正效果。

脊柱半椎体畸形 篇3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弯,脊柱融合术,半椎体切除

脊柱侧弯是是危害儿童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在我国该病的发生率约为1%。该病患者脊柱会偏离中线, 向左或者向右弯曲。该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高, 丑化患者体形, 妨碍患者进行劳动, 更为严重的可能导致患者胸廓缩窄, 骨盆发生倾斜, 严重发育不良, 心脏出现移位, 心肺功能不全甚至截瘫[1,2,3]。先天性脊柱侧弯是先天椎体不良发育造成的侧方弯曲, 脊柱畸形, 根据病理类型可以分成封闭分节型、部分分节型及完全分节型, 其中后两种类型较为常见, 约占所有病例的87%[4]。由于患儿的生长发育较为迅速, 脊柱侧方弯曲的进展加快, 若早期没有及时治疗, 待发育成熟之后可能会导致脊柱的严重畸形, 且产生脊髓压迫, 对发育情况和心肺功能造成影响[5]。及时进行手术将半椎体切除和弯曲畸形矫正, 可使形体外观及脊柱的功能得到有效地恢复。关于脊柱畸形的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仍存有很大的争议。至今所倡导的手术方式为原位融合, 内固定融合, 骺阻滞, 半椎体切除等等。然而一些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对该病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广泛应用, 目前更倾向于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脊柱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6,7,8]。本研究仅就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龄5~14岁, 平均10.4岁;侧弯部位:腰椎16例, 胸段14例;病理类型:封闭分节型3例, 部分分节型 (半闭型) 10例, 完全分节型17例;合并症:脊髓脊膜突出3例, 唇裂1例,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1例, 心肺系统畸形1例。入院时, 3例患儿下肢乏力麻木, 其中2例腹股沟平面以下痛觉和触觉减退, 另1例左下肢膝关节以下痛觉和触觉减退, 左膝深反射减弱。

1.2 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患者取站立位或者平卧位接受X线片检查;行MRI后检查骨桥、脊髓脊柱及半椎体结构, 确定是否存在神经及脊髓病变;接受CT扫描, 重建三维, 对半椎体的类型及相邻的椎体椎弓根大小方向进行确定[9]。所有患儿都接受全麻手术, 气管插管以全身麻醉完成后, 患儿取俯卧位, 腹腔处腾空, 在病椎中心的正中后方部位做切口, 长度是至少上下2个椎体。使用电刀对骨膜进行剥离, 将脊柱后方暴露 (椎板、横突及椎间关节的突出节) , 直至双侧横突;采用“C”臂X线机定位椎弓根方向以及进钉点, 将半椎体切除, 并于相邻椎体内植入两对椎弓根钉, 凹处采用螺母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将半椎体后方椎板切除, 同时截断凹侧的融合椎板。将该平面神经根及硬脊膜暴露并加以保护, 将半椎体及基底部的横突切断, 使椎弓根的外侧暴露, 沿其外缘将骨膜剥离直到椎体前缘。需要切除胸椎肋横及肋椎关节, 切除半椎体的椎弓根和前方的半椎体及上下的椎间盘。最后放松凹处临时固定, 压缩脊柱畸形节段凸侧, 并撑开凹侧, 如果出现后凸畸形情况, 应当同时进行手术矫正。在矫正畸形过程当中, 需要对脊椎的诱发电位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并把椎管减压的长度做适当延长以防止脊髓褶皱对诱发电位的改变。术中需将患儿唤醒, 询问其双下肢的活动是否正常, 在确保无误之后, 缩进内固定的装置, 并将切除的半椎体自体骨于椎板和椎间隙置入, 放置负压引流, 做前后路的植骨融合术。

术后患儿禁止坐起或者站起, 于当天接受卧位脊柱X线片拍摄, 2周后拆线, 术后3个月内需支具辅助, 定期随访并对患儿站姿的全长脊柱X线片做跟踪拍摄。

1.3观察指标

测量、记录术前、术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脊柱X线片的后凸和侧弯角度, 观察手术疗效。测量的Cobb’s角有半椎体节段侧弯 (脊柱后前位X线片, 半椎体相邻上椎体的上终板与下椎体的下终板所成角度) 、全主弯 (主要侧弯的Cobb’s角) 、半椎体节段后凸 (脊柱侧位X线片, 半椎体相邻上椎体的上终板与下椎体的下终板所成角度) 、头侧代偿弯 (头侧继发代偿性侧弯的Cobb’s角) 和尾侧代偿弯 (尾侧继发代偿性侧弯的Cobb’s角) 。并计算术后和随访期矫正率, 矫正率=[ (术前Cobb’s角-术后Cobb’s角) /术后Cobb’s角]×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160~500 min, 平均263 min, 术中出血量600~2500 m L, 平均760 m L。术后随访时间1.3~4年, 平均2.8年, 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测量角度结果显示, 患儿术后的半椎体节段侧弯、全主弯、半椎体节段后凸、头侧和尾侧代偿弯5项数值上均明显低于术前, 并随着术后恢复, 其脊柱畸形进一步矫正。

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 (41.3±12.8) °、术后平均 (15.3±6.3) °, 矫正率63.0%, 末次随访平均 (14.8±7.6) °, 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 (46.8±15.6) °、术后平均 (18.6±9.2) °, 矫正率60.3%, 末次随访平均 (17.6±9.3) °, 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 (15.3±18.6) °, 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 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 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术前比较, P<0.05

3 讨论

先天性脊柱畸形占所有脊柱畸形疾病的10%~20%, 致病因素主要是脊椎分节不全和形成不良, 其中尤以半椎体最为常见[10]。有研究认为, 该病与常染色体的显隐性遗传有关[11]。由于某段椎体一侧发育不良, 导致脊柱生产不平衡并形成侧弯[12]。某些半椎体畸形并不产生明显的脊柱侧弯, 故不需治疗。但若半椎体畸形导致严重的脊柱侧弯, 则需尽早矫正, 并阻止侧弯发展[13]。如不及时治疗, 则随着患儿的身体发育, 不仅脊柱侧弯更加严重, 还会引起腹腔或胸腔其他器官的损伤[9],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弯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先天性的脊柱侧弯目的应为在脊柱畸形完全矫正的同时, 能够最大限度使脊柱灵活度及高度得到保证[14]。现阶段术式主要有:半侧骨骺的固定术、原位脊柱的融合术以及半椎体的切除术。原位脊柱的融合术虽能对脊柱侧弯发展给予抑制, 然而程度有限且无法对原先的畸形进行矫正, 手术当中需对较长的脊柱节段进行融合;一旦融合得节段涉及到腰椎, 则会造成非融合节段椎间盘出现过早退变, 表现出曲轴现象, 侧弯明显加重。半侧骨骺的固定术可对畸形椎体沿着凸侧方向的生长给予阻滞, 对侧弯进行逆转, 然而手术一般仅仅局限在半椎体的节段。患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侧弯部分可以自发矫正, 但这是有限的, 并且疗效不确切, 难以掌控。现临床上逐步开始采用更为安全可靠半椎体的切除术治疗。最初由Royle提出半椎体的切除术, 为一种针对患者病因的治疗方法, 更为合理, 且手术当中切除得到的半椎体为脊柱融合植骨所用材料。半椎体的切除术通常可以分成前后路的联合切除以及单纯的后路切除[15,16,17,18,19]。文献报道使用前后路的联合切除半锥体术, 患者于术后需更换其体位, 存在有损伤脊髓的危险性。相比较而言单纯的后路手术可使术中的体位更换得以避免, 使手术时间缩短。

因此本研究中, 笔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 辅以短节段的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内固定, 取得了63.0%的矫正率, 总体疗效满意。半椎体切除后则不会再生长。术中需要采用内固定器械以矫正畸形, 稳定脊柱, 促进融合从而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对年轻人而言, 手术中需使用短节段的脊柱内固定系统以减少脊柱融合节段。相比于钩、棒和钢丝等脊柱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使脊柱充分矫形, 且固定强度充足, 能够将后方矫形力有效传到椎体前方, 稳定性强, 是椎体最坚强部分。然而如果患儿年龄太小, 椎弓根由于小、未骨化, 则无法提供足够强度。对于伴有明显脊柱后凸畸形的患儿, 在对抗螺钉拔出力量, 该力量相对较大时, 椎弓根钉固定后容易脱出, 导致最终内固定失败。虽然目前椎弓根螺钉应用于儿童尚存争议, 但本研究中的30例患儿均未出现相应并发症, 并且在随访中矫正率没有丢失, 总体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然而, 后路切除半椎体的手术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手术出血多于前路切除。单纯后路手术在切除半椎体之前无法阻断椎体前外侧的滋养血管, 导致较多手术出血, 有时甚至因此导致无法顺利切除前方半椎体。因此本研究术中采取血液回收的方法, 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此外, 术中先确定切开位置, 从侧面切开椎间盘纤维环, 然后使用长柄刮匙刮除终板软骨, 再切除半游离的半椎体。如此既能够防治脊髓损伤, 又能迅速操作手术从而减少出血。在本研究中, 术中切割方式以及使用血液回收仪解决了大量输血的顾虑, 同时后路切除半椎体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 出血也相应减少。

上一篇:高校网站管理下一篇:体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