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脊柱结核

2024-05-29

老年脊柱结核(精选7篇)

老年脊柱结核 篇1

脊柱结核在目前的临床上极为常见, 尤其是以老年患者最为多见。患者在临床上虽然早期并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 患者的疼痛症状会不断的加重, 也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因此, 一种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1]。我院分析了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老年脊柱结核20 例, 男12 例, 女8 例, 年龄60~78岁, 中位年龄68岁。同时所有的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以及精神障碍的情况。

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 对于所有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生命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在本次研究中, 对于患者实施CT诊断、X线平片诊断以及磁共振的诊断。

结果

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 出现了进行性腰部疼痛13 例, 下肢神经放射性疼痛5 例, 腰腹部束带感2 例。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到就诊时间5~10 个月, 平均6.9 个月。在患者就诊后, 出现了体重减轻、夜间疼痛以及局限性的腰背部疼痛的症状。同时, 患者也出现了极为明显的低热、盗汗以及下肢神经放射性疼痛的症状。

患者的临床特征的表现:在患者临床表现的特征方面, 我们发现在本次研究中出现了脊柱的叩击疼痛15 例, 同时出现了脊柱的活动受限11 例, 出现了脊髓功能轻度受损2例。血沉正常7例, 血沉升高10 例, 对于所有患者的胸部X线平片检查完成后, 发现患者在临床上均没有出现肺结核的情况。

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的患者均需要实施X线平片、CT以及磁共振的检查。在所有的患者实施了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后, 所有患者均能够出现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组织肿块、死骨形成以及椎管受损的情况。但患者实施了磁共振的诊断后, 这些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以及CT诊断的检出率, 而X线平片和CT的检出率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使用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明显高于CT诊断和X线平片的诊断效果。

讨论

脊柱结核是目前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发生率占目前全身骨关节结合患者的首位, 主要是以椎体的结核为最常见的症状, 在此过程中, 出现附件结核的概率往往较低[2]。

目前有研究显示, 在整个脊柱中的活动过程中, 腰椎的实际活动程度往往是最大的, 在患者的腰椎中, 极易出现结核的情况。脊柱结核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 往往较为缓慢, 在患者的发病前期会出现疲倦、消瘦、盗汗以及食欲不振等相关的症状, 同时, 在患者的脊柱病灶位置会出现疼痛的相关症状,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 症状能够得到减轻[3]。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对于所有的患者实施了影像学的检查。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了检查后发现, 患者在临床上的实际症状情况较为隐蔽, 在早期并不能够较好地对患者实施诊断。这种情况和目前临床研究的结果相似。患者在临床上腰背部的疼痛症状最为常见。在此过程中, 对于患者实施一种及时、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检查就显得极为重要[4]。在对于患者实施了影像学的检查完成后, 我们能够发现, 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 影像学的检查均有着一定的效果, 但对患者进行了磁共振的诊断后, 能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在另一方面, CT诊断以及X线平片的诊断对患者虽然均有着一定的效果, 但明显低于磁共振的诊断。因此, 在目前临床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通过进行磁共振能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对患者在临床发病过程中出现的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组织肿块、死骨形成以及椎管受损的情况可以更好地显示, 因此,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治老年脊柱结核患者20例, 对其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诊断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CT以及X线平片, 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脊髓功能受损、脊柱叩击痛以及进行性的腰背疼痛等。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脊柱的局部疼痛症状, 使用磁共振诊断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

关键词:老年脊柱结核,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参考文献

[1]徐晓.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和MRI临床表现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2) :321-322.

[2]施建党, 王自立, 耿广起, 等.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10) :798-801.

[3]唐勇, 布桂林, 曹林德, 等.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 (5) :467-468.

[4]甄平, 刘兴炎, 李旭升, 等.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8 (8) :600-604.

脊柱结核护理体会 篇2

本组病例共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7岁。胸椎结核12例;腰椎结核8例。伴不全截瘫2例。手术治疗20例, 其手术方式及例数分别为:作肋横突切除病灶清除6例;经胸病灶清除5例;经腹膜外病灶清除6例;经腹病灶清除1例;行病灶清除及椎管探查术2例。

2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脊柱结核患者, 尤其是伴有瘫痪者, 由于患病时间长, 经受的痛苦多, 经过的治疗也较复杂, 行动受影响, 生活质量下降, 因久病不愈对治疗的信心减少, 甚至产生悲观、绝望情绪。针对患者的这类心理状态, 在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心理护理, 经常与患者交谈, 对沉默寡言者更要多关心, 及时发现异常行为表现, 如条件许可, 可将病情及治疗、护理、愈后情况详细解释给患者, 让患者参与诊疗、护理计划的制订及实施,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从心理上把对疾病的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康复的动力。

2.2 加强营养支持

结核患者因长期大量消耗, 加之食欲减退, 导致体质较弱、抵抗力低下, 而手术需要较强体质, 所以对患者加强营养十分重要, 应特别注意蛋白质的补充。因蛋白质除产生热量外, 还可促进细胞的生长和修补, 对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结核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维生素C有降低血管渗透性的作用, 有利于病灶的吸收, 也应注意补充。此外, 维生素B对神经系统及胃肠神经有调节作用, 也应大量补充。食品种类不需限制, 如:肉、蛋、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 尽可能提高患者的食欲, 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此外, 由于患者长期低热、盗汗, 水分消耗大, 应重视水分的补充, 必须鼓励患者多饮水。

2.3 基础护理

患者由于低热、盗汗, 而自身体质虚弱, 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在护理中, 应注意及时为其更换汗湿被服, 同时注意防止受凉, 保持大便通畅, 鼓励多饮水, 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 按时排便, 必要时进行灌肠、简易通便等。对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者, 应及时训练。在协助大小便过程中, 防止过多暴露患者。由于腰背部疼痛, 活动受限, 本组病例中有2例伴不全截瘫, 活动能力大大下降, 且患者卧床时间较久, 对其进行预防褥疮的护理便愈显重要。应定时督促或协助患者翻身, 尤其对瘫痪、术后患者要严格交接班, 需要时建立床头翻身卡, 确保无褥疮发生。此外, 对医嘱的准确执行也是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抗结核药物使用较复杂, 需加倍仔细, 以保证药物疗效。对睡眠障碍者, 应做好心理护理, 使其心理放松, 同时注意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流通, 做好晚间护理, 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 以保证睡眠。

2.4 手术前后指导及护理

手术是脊柱结核重要的治疗手段, 为了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成功率, 必须做好对患者手术前后的指导及护理。手术前应详细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方案、手术前后应注意事项等。术前应卧硬板床休息, 避免脊髓受压症状出现或加重。训练床上大小便、深呼吸训练。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如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并做好皮肤准备、备血、做好药物过敏试验。术后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敷料、创口引流物情况外, 尚需根据不同手术方式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做肋横突切除、病灶清除术后, 应观察有无气胸表现;经胸病灶清除术后, 应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及胸腔闭式引流物颜色及性状;经腹病灶清除及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术后, 应观察有无腹胀;后者由于容易损伤输尿管, 应密切观察尿量;截瘫患者行椎管探查术后, 应密切观察有无截瘫平面上升现象。对各类手术患者均应卧硬板床, 避免脊柱扭转、屈曲, 防脊髓损伤。做好护理记录。

2.5 抗结核药物应用中的护理

首先使患者了解用药的目的性、药物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损害, 如链霉素有肾毒性及耳毒性, 异烟肼可引起周围神经炎及视神经炎和肝脏损害, 利福平也可损害肝脏, 此外药物尚可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 注意倾听患者主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避免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

2.6 康复指导

患者术后即应进行康复指导。病情允许, 生命体征平稳后, 即应鼓励、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各关节的主动与被动活动, 为其按摩瘫痪肢体的肌肉, 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积极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方法有: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四点支撑法、背伸法、挺胸运动等。目的在于通过锻炼, 增强肌力, 为今后下地活动做好准备。康复期的营养补给也应保持。结核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 服药时间较长, 应鼓励患者坚持全程治疗, 告诫其不能擅自停药, 或增减药物剂量。应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增强机体抵抗力, 定期复查肝脏功能等。

3体会

脊柱结核CT诊断体会 篇3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腰椎结核患者。共入组47例, 其中男32例, 女15例;年龄28~57年, 平均 (42±3.26) 年。患者均有胸背、腰背、腰骶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表现, 伴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乏力及盗汗者32例, 截瘫7例, 合并肺结核38例。病程1~23年不等。

1.2 影像学检查

均使用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层厚5 mm, 层间距5 mm, 扫描范围胸椎10~骶椎1, 平扫发现椎旁肿块时增强扫描;采用骨窗1500 HU, 窗宽450 HU;软组织窗宽350 HU, 窗位40 HU。

2结果

2.1 脊柱结核病变部位和CT表现

47例患者117个椎体受累, 涉及胸椎12例 (12/47) , 胸腰椎17例 (17/47) , 腰椎18例 (18/47) 。单个椎体受累7例, 2个椎体受累32例, 3个椎体受累6例, 4个椎体受累2例。以连续2个椎体破坏为最常见 (68.09%) , 未见跳跃式破坏。整个椎体破坏31个, 部分椎体破坏57个;68个椎间盘受累, 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18个, 椎间隙消失8个。10例患者15个椎弓根受累, 21例脊柱不同程度的侧后突畸形, 以胸腰段为主。胸腰椎结核破坏椎体骨质结构紊乱, 局限性虫蚀状破坏且有死骨形成。软组织影突入椎管内16例 (16/47) 。胸椎旁脓肿7例 (7/47) , 呈分叶状突入肺野, 推移胸主动脉前移。胸腰段椎旁脓肿17例 (17/47) , 腰椎旁脓肿即腰大肌脓肿11例 (11/47) , 其边缘规则整齐, 密度略高, 中间水样密度或不均质密度。

2.2 脊柱结核分型

椎体型结核12例, 椎旁脓肿形成型结核17例, 脊神经根管 (椎间孔) 型结核10例, 椎管 (脊髓) 型结核8例。

3讨论

3.1 脊柱结核病因与临床特点

脊柱结核绝大多数为继发性病变, 90%继发于肺结核, 少数继发于消化道结核。脊柱结核一般起病缓慢, 临床上常有低热、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及盗汗等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是病变脊柱部位疼痛, 脊柱变形, 脓肿或窦道形成及脊髓受压出现坐骨神经痛等表现。病变常累及2~3个椎体, 单个椎体较少见[1]。本组47例脊柱结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 病程短的以青壮年为主, 以单椎体破坏多见, 腰背疼痛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的多见于中老年, 以多个椎体受累为主, 腰背疼痛和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 部分患者有截瘫。

3.2 脊柱结核病理基础和CT分型

脊柱结核在病理学上分为中心型结核, 边缘型结核, 椎间盘型结核等三型[2], 笔者根据有关文献和本组结核破坏椎体前、中、后柱[1]的部位和程度及影像学资料, 累及脊髓﹑脊神经根及椎旁脓肿形成的大小, 将其分为四型。病理学上, Ⅰ型属于椎体中央型结核;Ⅱ型属于边缘型结核;Ⅲ型和Ⅳ型是中心型、边缘型和椎间盘型结核继续发展严重阶段, 以渗出、增殖和变性坏死混合存在, 但椎骨破坏以变性坏死为主, 在临床上早期多出现坐骨神经痛和部分截瘫症状等, 主要原因为结核脓肿压迫神经根和硬脊膜囊所致, 及时驱除脓肿, 可使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3.3 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

脊柱结核在临床上常与转移瘤鉴别。脊椎转移瘤病变区一般无死骨存在, CT表现多呈较均匀密度, 大多数椎体后部及椎弓根受累而很少侵及椎间盘, 椎旁软组织肿块较小而局限性分叶状, 有原发病变。

参考文献

[1]侯树勋.脊柱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151-1183.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脊柱结核患者, 男34例, 女28例, 年龄19~62岁, 平均年龄38岁。病史3个月~2年, 平均9个月。病变部位:颈椎6例, 胸椎11例, 胸腰椎16例, 腰椎25例, 腰骶椎4例。X线片均显示椎体破坏, 椎间隙变窄, 14例出现后凸畸形;CT显示椎体破坏、空洞、死骨形成;12例行MRI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2周以上的短程抗结核治疗, 同时加强营养。一般情况差者输入白蛋白、输血等支持治疗。ESR<40mm/h、T<37.5℃时手术。

1.2 治疗一般方法

术前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2~4周, 待ESR<40mm/h、T<37.5℃以下, 全身情况有所好转, 才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抗结核1~1.5年。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血沉, 部分患者给予行CT常规扫描或CT三维重建检查, 以了解植骨融合情况。

1.3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颈椎采用常规前路右切口;胸椎采用经胸腔入路或侧前方入路, 胸腰段采用肾切口;腰椎采用侧卧位腹膜外倒八字切口, 腰骶段采用正中经腹腔切口。显露病椎后吸净脓液, 刮除破坏的椎间盘及椎体组织, 取出游离死骨, 彻底清除结核病灶, 充分减压, 修整上下椎体的骨质, 取得满意的植骨床, 用相应大小的髂骨或肋骨骨块植骨。颈椎采用Orion钢板内固定, 胸椎或腰椎采用Z-plate内固定, 经胸腔手术者伤口放置闭式引流, 其他伤口放置负压引流。术后均用四联抗痨治疗至术后1~1.5年。

2 结果

手术时间1.5~3h, 术中出血650~1200m L。术后10~14d拆线, 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患者术后2~4周局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随访9~18个月, 全部患者结核均治愈, 植骨区与取骨区全部骨性愈合, 融合时间平均7~8个月,

后凸矫正角度平均16°。全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

3 讨论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目的为彻底清除病灶, 解除脊髓压迫, 恢复椎体间高度, 矫正后凸畸形, 重建和维持脊柱的正常结构及稳定性。因此脊柱稳定性的维护与重建也是决定脊柱结核远期疗效的关键, 在严格化疗和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的基础上, 才能达到有效治愈脊柱结核的目的。手术治疗可对结核病灶处的结核菌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清除[3]。本组13例出现下肢进行性瘫痪, 均采取积极早期的手术治疗, 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此外, 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掌握脊柱手术适应证:即严重下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影像学表现为受累椎体严重破坏, 腰骶不稳, 有死骨、脓液或坏死组织进入椎管压迫神经;一侧或双侧巨大脓肿;术前联合抗痨治疗至少2周以上。本组资料中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上适应证。本组患者术后随访9~18个月, 结核均治愈, 植骨与受骨区全部骨性愈合, 融合时间平均7~8个月, 后凸矫正角度平均16°。全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手术并发症,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总之, 彻底的病灶清除是治愈胸腰椎结核的关键, 而行之有效的内固定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了保证。手术干预及规范化的抗结核治疗是提高脊柱结核治疗效果的关键。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脊柱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早期稳定性、融合率高、可预防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焰, 赵杰, 侯铁胜, 等.前路内固定在治疗胸腰椎结核中的作用[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2) :127~129.

[2]罗晓中, 唐玉湖, 王绍珍, 等.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J].实用骨科杂志, 2005, 11 (6) :492~494.

脊柱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010年本科收入脊柱结核病人36例, 其中男25例, 女11例;年龄15岁~32岁 (26.00岁±10.05岁) ;伴有寒性脓肿形成的11例, 脊柱畸形的4例。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骨科住院病人心理状况评估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3 问卷设计

采用自行设计的脊柱结核病人心理状况调查问卷。 (1) 病人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疾病诊断、住院天数、现行护理措施。 (2) 病人心理问题:恐惧、焦虑、抑郁、强迫、易怒等。 (3) 心理护理后病人心理状态评估:采用是否型评分, 本次调查该量表的Cronbach’sα为0.91。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病人对恐惧、焦虑、抑郁、强迫、易怒等心理问题是否存在回答是或者否, 计算存在心理问题的病患数与病人总人数的百分率。

2 结果

调查显示脊柱结核病人的心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焦虑 (61.11%) 、恐惧 (55.56%) 、抑郁 (44.45%) 。

3 讨论

3.1 脊柱结核病人的心理问题可能原因

(1) 恐惧与焦虑、脊柱结核病人病程长, 用药时间长, 相关检查多, 检查费用高, 有些还需手术的治疗, 费用更高。所以, 大部分病人对住院费用担心, 害怕因自己住院给家庭、亲人造成经济负担而感到愧疚、难受, 甚至出现拒绝治疗等回避行为, 这样使病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心理反应[3]。 (2) 悲观与抑郁。脊柱结核以20岁~30岁的青壮年为最多, 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有美好的生活憧憬的年代, 而病情折磨、经济上的负担, 使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改变, 这样长期不良的刺激, 会产生悲观、抑郁情绪, 病人表现为心灰意冷, 感到前途渺茫, 对人生没有信心, 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3) 脊柱结核病人心理护理落后:针对病人的多方面精神心理需要, 但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却十分落后, 首先是缺少专业的心理护士, 其次是心理护理流于形式, 只是止于形式的健康宣教, 缺少相应的心理护理治疗措施。

3.2 脊柱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

3.2.1 非手术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病人就医开始护士应诚恳礼貌、热情体贴地接待病人, 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神态给病人以积极的支持[4]。病人进入病房后护士动作敏捷地安排病人住院, 主动与病人交谈, 仔细倾听病人介绍其病程的经过, 并热情地介绍医院环境、作息制度、主管医生、护士等住院须知, 同时注意将病人介绍给病室的病友, 引导病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照顾, 从而减轻病人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让病人感到来到医院有一种轻松的感觉, 一种温馨愉快的感觉, 对护理人员有一种亲切、信任的感觉。 (2) 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病人入院后护士积极协助病人进行相关检查, 配合医生的治疗。护士向病人解释卧床休息的意义和重要性;护士积极的态度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其紧张心理, 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了解其家庭社会关系;尽量多陪病人, 通过聊天、听音乐、讲故事等转移其注意力;关心和同情病人, 友善的微笑、关怀的问候使病人感到亲切、温暖。

3.2.2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1) 术前心理护理。脊柱结核病人即使有手术指征, 也要进行2周~4周的非手术治疗以前的术前准备。所以, 在进行非手术治疗病人的心理干预之后, 还要做好手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 护士在进行术前准备的同时, 要向病人介绍脊柱结核手术的目的、意义, 介绍手术室环境、设备、麻醉方式及手术经过等, 还要向病人介绍脊柱结核术后成功的病例, 暗示本科手术方法成熟、手术麻醉医生经验丰富、医疗设备器械先进。目的是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信任医护人员, 主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 (2) 术后心理护理。病人最关心的是手术效果, 应和蔼地告知病人手术顺利, 并且手术效果好, 达到手术目的, 同时还要关心、体贴病人, 热情解答对手术存在的疑问, 努力让病人获得所需信息, 得到满意的答案, 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术后护士应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 对那些忍受疼痛能力差而焦躁的病人要给予同情和理解并引起重视。术后有的病人对疼痛耐受力差, 经常主动要求使用镇痛剂, 护士应向病人解释镇痛剂的毒副反应, 尽量运用不同的方式代替镇痛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 如采用自我暗示疗法, 指导病人暗示自己“术后疼痛是一种正常情况是暂时的”, 给病人播放喜欢的音乐, 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使用安慰剂等。剧烈疼痛者应给予镇痛药。病人因手术产生一种心理缺失感或不完整感而出现抑郁心理反应, 主要表现为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多数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源于他们自评手术疗效的方法错误, 如果不及时排解将影响病人的康复。所以, 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 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积极进行有计划的术后恢复运动。

3.2.3 康复期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

坚持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畸形与肌肉萎缩。鼓励病人保持乐观的心态, 克服一切困难, 促进疾病的康复。对病人术后恢复过程中出现依赖性增强、行为退化等心理反应者应加强自我教育, 调动病人主动性, 鼓励并协助病人早期活动, 以促进其痊愈。

4 小结

脊柱结核对病人来说是一种长时间很强的精神刺激, 在心理上必然有相应的反应, 某些心理应激反应不仅是疾病发生的病因和诱因, 而且会伴随着病情的演变而变化, 使病情加重, 病人感到绝望, 造成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反应。另外, 在不同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下, 病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病人卧床时间的延长, 加上对疾病的不认识、经济上的困难、性格的内向会产生相应抑郁心理反应。而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病人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敞开心怀, 通过倾诉说出自己的苦衷, 诉说出疾病对身体的侵入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与痛苦, 这样便于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观察和治疗。心理护理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心身状态, 和单独治疗相比, 可以更加有效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 稳定病人情绪, 减轻心理痛苦。在心理护理实践中由于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措施, 在针对性地为病人提供支持, 解决心理问题, 帮助病人克服困难, 度过困境, 从而消除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 改变以往病人的应对方式, 改善心理状况, 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调查脊柱结核病人的心理问题, 提出心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描述性分析脊柱结核病人的现存心理健康状态。[结果]调查显示脊柱结核病人的心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焦虑 (61.11%) 、恐惧 (55.56%) 、抑郁 (44.45%) 。[结论]脊柱结核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脊柱结核,焦虑,恐惧,抑郁,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王锡阳, 李康华, 刘文和.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 (3) :200.

[2]王金堂.骨科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401-402.

[3]韩俊林.心理护理干预改善住院癌症患者情绪状态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5C) :1355.

脊柱结核50例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脊柱结核患者50例, 其中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28例, 年龄2~68岁, 平均年龄为35岁, 病程1个月到5年, 病程平均为2年, 其中颈椎结核2例, 胸椎结核21例, 胸腰段3例, 腰椎18例, L5 S5例, 脊椎多节段1例。

1.2 生化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结核菌素试验并抽血查血沉、血清抗结核特异性抗体 (PPD-IgG和PPD-IgM) 。其中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6例, 血沉异常者23例, PPD-IgG和PPD-IgM异常者21例。

1.3 B超检查

所有50例患者均予患处B超检查, 阳性者27例。其中19例寒性脓肿患者有12例为阳性。B超见所有病变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性表现, 椎体前缘破坏, 形成向后的凹陷, 呈“挖空样”表现, 边缘毛糙, 失去正常的平整、光滑。病变椎体的椎间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狭窄。寒性脓肿表现为混合性回声包块, 壁厚, 内部见大片状无回声区, 并见密集的点状高回声和不规则的低回声团。

1.4 螺旋CT检查

当X线和B超有可疑征象而未能确诊者多行螺旋CT扫描检查。经检查者50例, 阳性者45例, 阳性率90%。脊柱结核的CT表现有: (1) 椎体破坏。溶骨型:椎体内局限性骨缺损, 被软组织影代替;骨碎片型:椎体成为多个碎片;骨膜下型:椎体边缘局限性骨质破坏。破坏边缘可清晰或模糊。 (2) 附件骨质破坏。 (3) 椎间盘破坏。密度变低, 边缘模糊, 椎间隙变窄。 (4) 死骨。多为米粒状不规则骨片影。 (5) 骨质硬化。骨破坏区周围骨密度增高。 (6) 椎旁软组织肿块。多为脓肿。 (7) 椎管内肿块。可为软组织或骨片。

2 治疗方法

2.1 保守治疗

50例患者大部分是因经济困难或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而不能施行手术者, 其中5例合并结脑, 系统化疗5个月后复查, 结脑治愈, 脊柱结核也已稳定, 继续抗结核治疗1年而愈。随访23例, 治愈17例, 另6例病情恶化返院手术后治愈。治愈率72%, 说明重症脊柱结核经严格保守治疗, 治愈率仍较高。

2.2 化疗时间

术后化疗1年半到2年效果较为理想, 特别是合并结脑者, 宜化疗2年以上。保守治疗者, 化疗时间不应低于1年半。化疗时间短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骨、关节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病, 约占结核患者总数的13%, 而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总数的50%左右。而目前有证据表明, 结核病在全球的蔓延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且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的流行使得这一趋势更为严重。故脊柱结核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脊柱结核起病隐匿, 全身和局部症状反应轻;成人椎体大, 病变进展缓慢, 有时病变呈静止状态;早期体征不典型;辅助检查缺少特异性, X线检查早期骨质破坏不确切。故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有资料表明, 当前骨与关节结核延误诊治超过一年的病例约为40%, 脊柱结核的误诊率约为32.2%, 晚期多节段脊柱结核在逐渐增多, 约占13.3%。本组病例中4例截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误诊断, 最长者达5年。因此, 需重视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治。脊柱结核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疼痛、姿势异常、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以及发热和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等。但本组约20%的患者无自觉症状, 或仅有1~2种且表现较轻微。这种不典型临床病例, 往往从临床表现及一般的化检检查中不易被诊断。因而对于不典型病例, 应注意详尽的采集病史, 特别是注意结核原发灶和继发结核病灶史, 认真而细致的进行体格检查, 合理地应用X线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疑难病例, 可倡导脊椎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等特异检查, 多可做出明确诊断。此外, MRI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比其他任何影像学检查更为敏感, 约50%以上的病例在平片发现椎体破坏前半年左右即可在MRI显示椎体信号变化。临床症状出现3个月后, X线摄片无异常或CT扫描不明显的早期病变, MRI既可清楚显示有受累脊椎及椎旁软组织的信号改变, 不仅可显示受累椎体的个数及病变范围, 而且可以显示脊柱结核的不同病理改变。因此对有条件的患者可予以早期的MRI检查以明确诊断。脊柱结核的治疗应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尤其要重视对局部病灶的处理。脊柱结核的康复, 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及时的手术治疗和配合药物治疗, 这是提高疗效的前提。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5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仍较高, 早期确诊困难。结论 早期诊断是对治疗脊柱结核的必要条件, 联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有助于对患者的诊断。

关键词:脊柱结核,早期诊断,化疗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文献, 张冬.X线平片和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互补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 16 (03) :185-187.

[2]吴伟.脊柱结核MRI表现及与X线平片、CT对比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08.

老年脊柱结核 篇7

关键词:脊柱,骨髓瘤,结核,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鉴别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性恶液质,常累及脊柱的骨髓[1],占原发肿瘤的9.63%,占恶性肿瘤17.64%[2]。而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多见,发病率约40%,引起脊髓压迫者约占10%~20%[3]。两者起病均较隐匿,临床表现复杂,以胸腰椎受累为主,骶尾椎次之,颈椎少见,前者好发于中老年,后者年龄相对偏低。鉴于脊椎的复杂解剖,在评价病变部位和分析骨质破坏和压缩方面,CT明显优于常规放射照相术[4]。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从1994年到2007年经骨髓穿刺,病理证实的18例脊柱骨髓瘤,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8~74岁,平均51岁。27例脊柱结核,男15例,女12例,年龄18~45岁,平均27岁。

每例患者都拍过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CT扫描技术,每个病变椎体扫3~5层,层厚5 mm,每幅图像分别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部分病例通过静脉注射泛影葡胺进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脊柱骨髓瘤

18例脊柱骨髓瘤共45个椎骨受累,累及椎弓根31个,小关节突13个,椎板棘突28个,横突12个,棘突11个(见表1),骨质破坏以溶骨性改变为主,病变呈片状,少数呈虫蚀状或囊状改变,边缘较清晰。硬膜囊受压5例(见图1)。本组病例有12个出现阳性征,椎体变形明显的27个,3例见椎旁软组织轻微肿块。

2.2 脊柱结核

27例脊柱结核共有35个椎骨受累,呈不规则虫蚀样和囊状骨质破坏,破坏区见死骨形成的有9例,其CT值在120~450 HU之间,其中累及椎弓根7个,小关节突关节受累的有7个,椎板和棘突4个,横突1个(见表2),10例椎间盘受累,CT表现为椎间盘局限性低密度影,椎管狭窄5例,硬膜囊受压10例(见图2,3),椎体变形呈楔形改变的24个,20例能见到软组织肿物。增强后出现环形强化,中心CT值在0~20 HU。

3 讨论

通过表1和表2,我们不难发现脊柱骨髓瘤骨质破坏比脊柱结核广泛,前者在出现椎体破坏后的基础上,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小关节突出现破坏的概率均高于后者的相应值,但前者软组织块影出现率仅为6.7%,而后者高达60%。两者均以腰、胸椎骨质破坏为主,均可见平片椎弓根阳性征,前者附件中破坏出现率高,椎旁软组织块影出现率低,而后者椎旁肿脓或腰大肌脓肿出现率高,横突破坏少见,本组仅占2.8%。

脊柱结核增强扫描,有助于显示脓肿边缘和范围,并能区分脓肿和肉芽肿,脓肿边缘明显强化。

脊柱骨髓瘤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起病隐匿,主要侵犯骨髓和骨,既可单发,也可多发,以后者多见,典型的CT表现为多发性溶骨性破坏及广泛的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呈囊状或虫蚀样改变[5]。在本组18例中能见到典型CT表现的有7例,约38.9%,而脊柱结核好发于20~30岁年轻人,病变也以胸腰椎常见,骶尾椎次之,颈椎少见,多数患者结核中毒症状较轻微,起病缓慢,干酪化作用产生骨质破坏[6]。骨质破坏可分4种类型[7]:广泛型、局限型、碎骨片型和滑膜下型。本组主要表现为前两种类型。死骨形成、破坏区局限性硬化、椎旁脓肿形成、椎间隙变窄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8]。本组27例,出现特征性表现的21例,约77.8%,椎体破坏主要在前中柱(见图4)。

总之,脊柱骨髓瘤在临床上常被误诊,应与结核鉴别,从骨质破坏的广泛性、有无骨质疏松、有无死骨形成、有无间盘及间隙改变等,作出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Bilsky MH,Azeem S.Multiple myeloma:primary bone tumor with systemic manifestations[J].Neurosurg Clin N Am,2008,19(1):31-40.

[2]郑浈浈,刘国瑞,陈振强.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与X线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70-72.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28-636.

[4]Rodallec MH,Feydy A,Larousserie F,et al.Diagnostic imaging of solitary tumors of the spine:what to do and say[J].Radiographics,2008,28(4):1019-1041.

[5]田宗武,谢爱民.多发性骨髓瘤的CT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1):39-41.

[6]张明山,盘志强.脊柱结核的CT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19(3):52-53.

[7]徐宏刚,黄毅,王海林,等.34例脊柱结核的CT诊断[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1,29(3):58-60.

上一篇:银屑病的护理对策下一篇:肉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