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共7篇)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篇1
脊柱结核是骨关节结核最为常见的部位之一, 发病率约40%~50%,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呈上升趋势[1]。以往多认为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年, 今年来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因此影像学检查显得更为重要[2]。笔者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 经临床病理证实且影像学CR (或CR) 及CT、MRI资料完整的68例脊柱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提高对脊柱结核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男35例, 女33例。发病年龄10~70岁, 平均35.5岁。颈椎4例, 胸椎22例, 腰椎36例, 骶尾椎6例。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36月, 平均17个月。56例进行X线 (CR或DR) 检查, 58例行CT检查, 55例行MRI检查, 3种检查同时进行者共30例。随访3个月~3年。
1.2 病状和体征
56例有低热、盗汗, 42例血沉增快;结核抗体阳性33例,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16例。病变处局部疼痛44例, 下肢放射痛45例, 进行性下肢瘫痪29例, 完全性截瘫16例;窦道形成35例;合并其他器官结核病史15例。
1.3 分型标准
根据江浩的分型标准分为4型[3]即中心型, 边缘型, 韧带下型和附件型。
1.4 检查方法
CR或DR片, 采用美国Kodak公司的CR、DR系统, 拍摄脊柱正侧位片;CT检查采用Siemens (西门子) 公司16层螺旋扫描机和Picker公司2排螺旋CT扫描, 采用常规检查方法, 在病变区进行薄层扫描, 层厚和间隔均为5mm, 扫描条件, 120KV, 250m A, 分别以骨窗和软窗进行观察。MRI检查采用美国Marconi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采用常规矢状、冠状及横轴位扫描。平扫采用SE及FS E序列的T 1 W I及T 2 W I扫描。T1 W I:T R/T E=5 0 0 m s/1 2 m s;T 2 W I:T R/TE=4 0 0 m s/1 1 0 m s;矩阵2 5 6×2 5 6;层厚4 m m, 层间距0.5mm;激发次数3次。脂肪抑制 (STIR) 序列采用T2WI矢状位扫描, Ti=150mm。
2 结果
2.1 病变累及范围
单个椎体病变19例, 多个椎体病变49例, 最多累及4个椎体。颈椎4例, 6节;胸椎22例, 30节;腰椎36例, 47节;骶尾椎6例10节, 其中颈胸椎发病3例, 胸腰椎发病7例, 腰骶椎发病2例。中心型40例, 边缘型16例, 韧带下型7例, 附件型5例。
2.2 影像学表现
2.2.1 CR或DR表现
CR或DR片, 操作简单方便、经济, 应用广泛, 是目前诊断脊柱结核最常用及首选的检查方法, 可了解脊柱结核的基本情况, 椎间隙变窄及程度, 脊柱后突畸形等 (图1) , 是CT及MRI的基本参考资料, 其诊断准确率为92.1%, 对骨质破坏及椎间盘受累的敏感性为74.6%, 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但对早期细微病变的显示有一定限度。
2.2.2 CT表现
CT对组织密度差异的分辨能力比普通X线片敏感10~25倍, 能清晰显示骨质结构、骨髓腔和周围软组织结构, 尤其是对骨性椎管的受累情况、附件破坏等明显优于X线 (CR或DR) , 其诊断准确率为96.2%, 敏感性为89.9%, 对死骨及钙化的显示明显优于CR或DR片 (图2) 。但CT只能进行横断位扫描, 对观察脊柱全景有限, 同时对脊髓水肿不能够清晰显示。
2.2.3 MRI表现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对骨质破坏极其敏感, 尤其是脂肪抑制序列 (STIR) , 对骨质破坏、骨髓水肿及软组织病变能够清晰显示, 同时MRI可以任意方位扫描, 对观察脊柱全长具有优势, 对椎体及附件破坏, 椎旁脓肿、椎间盘及椎间隙改变, 脊柱后突畸形及脊髓受压、水肿情况能够清晰显示 (图3) , 具有CR或DR以及CT无法比拟的优势。但MRI对死骨及钙化不如CT敏感。
3 讨论
脊椎结核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4], 男性多于女性, 其中腰椎发病率最高, 胸椎次之, 多继发于肺结核或胸膜结核, 其影像学与其病理基础密切相关。
3.1 病理分析
根据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 将其分为4型[3]。
3.1.1 中心型
多见于儿童, 儿童时期椎体内部血供主要来自椎后动脉, 此动脉在椎体后方进入骨内, 因此病灶常位于椎体中心, 且易向上、下两方扩张, 可连续侵犯多个椎体、椎间盘, 椎体塌陷后造成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
3.1.2 边缘型
多见于成人, 成年后供应椎体前方的血管由肋间动脉及腰动脉分支组成, 并且逐渐丰富起来, 结核病灶常出现在椎体边缘, 尤其是前上、下缘, 病变发展一般较慢, 常局限于2个椎体, 常使椎间盘破坏, 椎间隙变窄。
3.1.3 韧带下型亦称骨膜下型
由于前纵韧带下由大量的结核性脓液集聚, 对邻近椎体直接侵袭, 造成多个椎体前方骨质破坏, 伴有大量脓液沿椎体前方向下流注。
3.1.4 附件型
较少见, 可局限于椎弓、棘突或横突。受累部位骨质破坏, 可伴有较显著的脓肿, 而髓核及椎间盘多无明显改变。
3.2 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2.1 骨质破坏
骨质破坏部位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骨质破坏表现为溶骨性和虫蚀状或鼠咬状改变, 周围伴有骨质增生硬化, CT可早期发现较小的骨质破坏灶及其内砂砾状高密度的死骨或肉芽肿钙化。MRI对早期骨质破坏的显示具有优势。
3.2.2 骨质增生与硬化
骨质破坏区及周围出现增生、硬化提示病变在病理上处于修复期或合并将感染, 表现为骨小梁增粗或斑片状的密度增高区, 提示骨质破坏与修复同时并存。CT对骨质增生及硬化的显示具有优势。
3.2.3 附件破坏
较少见, 可同时合并椎体的骨质破坏, 而X线却难以确诊, 这是由于X线骨结构重叠, 胸腹腔伪影所致, 而CT影像不重叠, 显示清楚。MRI的T1WI及脂肪抑制序列对附件破坏显示最好。
3.2.4 椎管及硬膜囊、脊髓受侵犯情况
CT可显示结核脓液或肉芽组织推挤硬膜囊及脊髓情况。MRI不但可见显示椎管狭窄, 硬膜囊受压情况, 对脊髓受压及水肿改变能够清晰显示。
3.2.5 椎旁脓肿
出现几率较高, CT对显示脓肿较好, 尤其脓肿壁的钙化CT显示最好, 而X线表现为脓肿壁及脓肿内高密度钙化斑, 这对于确定病变性质极有帮助。MRI能够显示脓肿, 但对钙化不敏感。
3.2.6 骨质受侵范围
C T及M RI对早期骨质破坏较为敏感, 可发现X线尚不能显示的病变, 并可确定病变的范围, 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7 脊柱后突、侧弯畸形及椎间隙变窄
骨质破坏到一定程度后椎体将压缩变形, 脊椎后突或侧弯畸形;椎间隙变窄为确诊脊柱结核的比较重要的X线征象。MRI能够较大视野显示脊柱长度, 对脊柱后突、侧弯畸形及椎间隙改变的显示具有优势。CT仅能做横断位扫描, 对显示脊柱后突、侧弯畸形及椎间隙变化不如X线及MRI。
3.3 鉴别诊断
3.3.1 化脓性脊柱炎
临床症状明显, 起病急, 常有高热病史, 椎体破坏及增生、硬化速度较快, 累及椎体少, 可形成大块状死骨, 而椎旁脓肿不明显。
3.3.2 转移癌
发病年龄较大, 常累及多个椎体, 呈“跳跃征”, 椎间盘多不受累, 椎间隙正常, 病变椎体呈多发溶骨性破坏, 边缘清楚, 破坏多累及椎弓根及椎体后份, 无死骨及硬化环, 椎旁显示肿块影较局限, 而椎管内脊髓受侵及更常见[5]。如有原发病灶则诊断更加明确。
3.3.3 脊索瘤
好发于脊柱两端即斜坡及骶尾椎, 病变区骨质破坏可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 其内密度不均匀, 恐惧散在状钙化影, 病程发展较慢。
3.3.4 椎间盘炎
椎间盘炎, 患者剧痛, 腰背部功能障碍, 椎体相对缘可见水肿改变, 在MRI椎间盘呈长T1、长T2信号影, 在脂肪抑制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 椎体缘呈混杂高信号, 边界不清晰。
3.3.5 椎体软骨终板炎
多属于退行性改变所致的无菌性炎症, 患者症状较轻, 椎体边缘可见致密硬化, 相邻椎体面可见斑片状水肿及脂肪化改变, 形态不规整, 边界不清晰, 但椎体破坏及椎间隙变窄不明显, 椎旁无软组织块影。
总之, CR或DR片为诊断脊柱结核的基本方法, 因其包括范围大, 对脊柱后突、侧弯、椎间隙变窄显示较为清晰、直观, 但对较早期病变, 有时难以显示;CT体现了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 对骨质破坏、椎旁脓肿以及死骨、钙化具有优势;MRI对骨质破坏敏感, 对脊柱畸形、脊髓受压及水肿的显示具有优势, 但对死骨及钙化不敏感。结合临床, 综合分析影像学特征, 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影像学 (CR或DR、CT及MRI) 诊断价值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对6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脊柱结核进行分析。结果 中心型40例;边缘型16例;韧带下型7例;附件型5例。CR (DR) 显示: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55例, 椎间隙变窄60例, 椎旁梭形软组织密度影22例, 脊柱后突畸形31例。CT显示:椎体穿凿样骨质破坏12例, 边缘破坏30例, 附件破坏12例, 椎旁软组织块影46例;MRI显示:椎体呈斑片状或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影38例;椎旁软组织块影38例;椎间隙变窄32例;脊柱后突畸形30例, 脊髓水肿12例。结论 影像学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具有特征性, 对临床治疗、评价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放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Chen WJ, Chen CH.Surgica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spondylitis.50patients followed for2to8years[J].Acta orthop scand, 1993, 66 (4) :137~138.
[2]Gupta RK, Gupta S, Kumar S, et al.MRI in intraspinal tuberculosis[J].Neuroradiology, 1994, 36 (1) :39~40.
[3]江浩.骨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00~111.
[4]Post MJD.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spine[M].Bbultimore:Williams&wilkins, 1994:738~739.
[5]郭会利, 赵明献, 祖同舟, 等.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及临床分析[J].中医正骨, 2003, 15 (11) :18~19.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篇2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病的一种, 是骨结核中最多的一种, 约占50%。脊柱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其发病率正在增加。典型的脊柱结核可破坏椎间盘和相邻椎体, 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及驼背的形成。病灶对胸椎的影响是最多的, 病灶周围“冷”脓肿的形成则是另一特征, 多发的不连续的椎体结核的发病率与以前相比明显增加[1]。脊柱结核的特征性临床特征包括局部疼痛、局部压痛、僵硬的肌肉痉挛、寒性脓肿、驼背和明显的脊柱畸形。寒性脓肿发展缓慢, 当结核感染延伸到相邻的韧带和软组织时, 冷脓肿的特征是疼痛和炎症所具有的其他症状[2]。病原学确诊需要抗酸杆菌在显微镜下识别和确认。聚合酶链反应也是一种可根据具体病情和结核病细菌学诊断手法而定的有效的方法, 从受累椎体的中心患部在影像学技术指导下引针活检是早期病理组织学诊断的金标准, 抗结核治疗仍然是治疗的基本。一般情况下, 对诊断确切、脓肿不大、不伴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缺损的脊柱结核患者, 可采用保守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预后一般较好[3,4,5]。
骨结核的诱发因素较多、较复杂, 包括贫穷、文化程度低、营养不良、酗酒、吸毒、糖尿病、免疫抑制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等, 脊柱结核的诱发因素也是如此[6,7,8,9,10]。脊柱结核的遗传易感性最近也已证实。脊柱受累通常是血行播散所致, 原发感染部位一般是肺部病变或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传播时, 可通过动脉或静脉途径, 动脉传播时, 在每个椎体的软骨下区由前、后脊髓动脉形成丰富的血管丛, 这种血管丛有利于感染的血行播散[11]。椎旁静脉丛是一种无阀系统, 使血液在2个方向上自由流动, 当咳嗽等剧烈震动引起腹腔和胸腔内压力增高时, 病原微生物通过骨内静脉系统的感染传播可能引起椎体病变。不相邻的椎体结核, 则是椎静脉系统传播传染到多个椎骨引起的[1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MRI检查为脊柱结核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患者87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47例, 年龄为15~62岁, 平均年龄 (28±2) 岁。患者均术前进行了X线、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CT) 这3种影像学方法的检查, 并对其影像学成像进行了研究和术后对比, 从而评价其诊断价值。患者主诉颈、胸背部、腰骶部钝痛不适或下肢放射痛, 脊柱僵硬, 活动受限, 部分患者出现结核中毒症状, 如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疲惫乏力等。
1.2 检查方法
采用国产西南400 m A X线机做常规正、侧位X线平片, 根据X线摄片病变部位或临床检查提示病变部位做MRI检查;MRI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和脊柱专用线圈, 扫描矢状面T1WI、T2WI及冠状面T2WI, 静脉推注0.01 mmol/kg的马根维显 (Gd-DTPA) 注射液作为造影剂;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HD750 64排螺旋CT机, 常规横断面及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包括所有病变椎体及上下相邻椎体。
2 结果
2.1 3种影像学方法检查结果比较
87例受试患者的临床症状中背部疼痛占90.8%, 神经根疼痛占12.6%, 麻木占13.8%, 衰弱占8.0%, 行走困难占11.5%, 发烧占21.8%;体征:压痛占80.5%, 叩击痛占51.7%, 脊柱后凸占32.2%, 肿块占5.7%, 窦道占4.6%;累及胸椎的占50.6%, 累及腰椎的占37.9%, 累及颈椎的占5.7%, 累及骶椎的占4.6%, 累及尾椎的占1.2%, 转移病灶占11.25%, 累及一个脊椎的占17.2%, 2个脊椎的占59.8%, 3个及以上的占21.8%。影像学表现:椎间隙受累占82.8%, 脓肿占35.6% (其中椎旁脓肿占29.9%, 椎前脓肿占3.4%, 脊髓脓肿占2.3%) , 硬膜外压缩占19.5%, 病理性骨折占3.4%。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CT和MRI检查, 3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见表1。
例
X线无法准确诊断脊柱结核是因其“盲区” (颈、背区、骶骨、骶髂关节等的重影) 。CT能准确显示骨质破坏早于X线。MRI比X线更敏感, 比CT显像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更加具体, 它可检测到早期软组织病变, 如软组织和椎体受累、脓肿蔓延、椎管及脊髓的变化和压缩 (硬膜外和硬膜内) 以及相关变化, 由于其优良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及没有危险的辐射, 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2 脊柱结核所致病理变化影像学表现
对于脊柱结核所致病理变化, 如椎间盘受累情况、椎间隙狭窄、骨髓水肿的程度, MRI检查比X线检查反映的结果更清晰、更准确, 如图1所示。
注: (a) 示L2-L3椎体间椎间盘间隙变窄; (b) 显示椎旁病变 (高信号提示骨髓水肿) , L2-L3椎间盘炎联合硬脊膜前缘; (c) 显示L2-L3椎旁区域的低信号; (d) 、 (e) 显示前硬膜外联合和骨髓水肿的分辨率; (f) 、 (g) 示左侧椎旁小边缘骨髓水肿; (h) 、 (i) 示治疗后水肿消失
2.3 脊柱结核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
MRI检查反映的患者病变情况更具体、准确, 成为脊柱结核治疗前后的主要检查方法及诊断脊柱结核的主要手段, 如图2所示。
3 讨论
X线检查经济方便, 是目前筛查脊柱结核最常用的方法, 准确性为91%, 对骨质改变、椎间隙变形等比较敏感, 但对早期脊柱结核的病理改变比较迟钝。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诊断准确性为97%, 对钙化、骨质改变较敏感。MRI对软组织有较高的灵敏度, 诊断准确率可达98%。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13]。
注: (a) 示终板与椎体高度L3、L4的损失; (b) 示终板硬化, L3、L4与椎旁边缘变锐利; (c) 示L3、L4椎旁病变与前韧带蔓延; (d) 、 (e) 示前硬膜外联合与椎间盘炎; (f) 矢状位T1WI显示高信号, 提示有脂肪浸润骨髓; (g) 示低信号及椎旁病变存在; (h) 为T1WI轴向同一患者治疗8个月后椎旁变化与脂肪替代骨髓的证据扫描
回顾脊柱结核的研究, 发现脊柱结核影响所有年龄组。最年轻的患者为2岁, 年龄最大的是82岁。平均年龄为38.2岁, 所以我们的研究对象以青少年为主。脊柱结核是典型的慢性病程, 病情进展缓慢。背痛是脊柱结核最常见的症状 (90.5%) 。不像肺结核, 脊柱结核很少有伴随症状, 如发热、体质量下降或夜间出汗, 这些都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 农村患者占59.5%, 城市患者占40.5%。患者中初中及以上学历占60.4%。从症状出现到确诊, 农村患者的平均用时为23.0个月, 城市患者是10.7个月, 这2组有显著差异。普通公众对可疑结核患者的知识和结核病的意识相对较差。农村患者收入低, 缺乏结核病的认识, 往往容易耽误治疗。以前的研究表明, 脊柱结核的最易患区是胸椎, 其次是腰区, 骶椎是受影响最小的。这些研究结果和我们的研究发现相似[14]。
目前对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研究也较多, 但抗结核化疗仍然是治疗的主要手段。有研究者指出, 抗结核化疗药物的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发生率为4.2%, 与链霉素和异烟肼的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属于一体[15,16,17,18]。所以, 当患者有抗结核化疗治疗时, 应加强监测, 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手术是治疗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后凸畸形、颈椎结核和重度疼痛的主要方法。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手术方式有: (1) 单纯病灶清除术:应用于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 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形态基本正常, 无明显椎体塌陷及神经损害表现, 但合并有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或髂窝脓肿, 病灶清除后脊柱稳定性无明显改变; (2) 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应用于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 影像学表现为结核病灶局限, 体破坏不重或偏于一侧, 无后凸畸形, 病灶清除后出现部分骨缺损, 脊柱稳定性有部分破坏, 需要植骨重建; (3)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应用于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 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前、中柱均有明显破坏、椎体塌陷、后凸畸形或椎管内占位, 彻底清除病灶后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但是, 应该明确,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方法, 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才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19,20]。
摘要:目的:探索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临床研究。方法:收集MRI检查为脊柱结核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患者87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47例, 年龄为15~62岁, 平均年龄 (28±2) 岁。患者均术前进行了X线、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CT) 这3种影像学方法的检查, 并对其影像学成像进行研究和术后对比, 从而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87例患者中胸椎 (50.6%) 为最常累及的位点, 其次为腰椎 (37.9%) , 而颈椎 (5.7%) 、骶椎 (4.6%) 和尾椎 (1.2%) 不常累及, 转移病灶占整体的11.5%。共有21.8%的患者涉及3个及以上的椎体, 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82.8%) 和脓肿 (35.6%) , 在CT和MRI上可见。结论:MRI比X线更敏感, 比CT显像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更加具体, 临床可通过MRI等成像方法及生化检验方法来进行辅助诊断, 从而制定出适当有效的治疗方案。
早期和不典型脊柱结核的影像诊断 篇3
关键词:脊柱结核,早期,不典型,磁共振成像
脊柱结核是较严重的骨关节疾病, 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 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椎体严重破坏、脊柱畸形和神经损害。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MRI在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中优于X线平片、CT和ECT, 约有50%以上的脊柱结核在平片发现有椎体破坏前半年左右即可在MRI显示有椎体改变[2]。对脊柱结核的早期MRI诊断, 国内外报道较少。搜集我院2000年4月~2008年10月经MRI查出早期和不典型脊柱结核92例, 其中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33例经临床抗痨证实。为提高认识, 现将其MRI表现及其早期征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92例患者中, 男65例, 女27例;年龄6~78岁, 平均46.6岁。<20岁者33例, 病程1个月~3年;>20岁者有59例, 病程3个月~15年。所有病例均有腰背部疼痛, 74例有下肢症状, 截瘫3例。85例有脊柱平片, 其中7例显示椎体骨质破坏, 3例有椎体压缩骨折, 椎间隙变窄35例, 62例无异常发现。62例行CT检查, 35例有骨小梁改变, 椎旁软组织增厚12例, 仅4例单椎体破坏疑椎体肿瘤。
1.2 方法
我们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OPEN VI-VA 0.2T常导型MR成像系统。常规应用SE序列, 行矢状位T1WI (TR/TE=600ms/20ms) , T2WI (TR/TE=4 800~5 300ms/90ms) , 质子密度加权P (N) I (TR/TE=2 800~4 300ms/60ms) ;横断面T1WI (TR/TE=540ms/20ms) 。有76例辅以FAST准T2WI (TR/TE=400ms/20ms, TI=30) 。68例行Gd-DTPA增强T1WI。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颈椎13例, 胸椎22例, 腰椎31例, 胸腰段同时累及 (T9~L2) 16例, 腰骶椎同时受累者10例。其中单椎体受累63例, 累及2个椎体20例, 累及5~9个椎体7例, 只有附件受累2例。92例共有155个椎体受累。
2.2 MRI具体表现
(1) 81例有椎体骨质破坏和骨髓炎性水肿, T1WI病变椎体局部或全部呈低信号 (图1) 。P (N) I骨质破坏区内呈略高信号, 炎性水肿区呈等信号。T2WI骨质破坏区呈较高信号, 且信号不均匀;炎性水肿区呈略高信号。FAST准T2WI骨质破坏区和水肿区均呈高信号。14例椎体有病理性压缩骨折, 呈轻度楔形, T2WI信号混杂, 2例发生于附件者显示椎板及棘突亦呈长T1、长T2信号。 (2) 椎间盘改变, 90例 (2例附件结核除外) 中, 35例椎间隙变窄, 其中轻度狭窄24例, 中至重度狭窄11例。25例椎间盘T1WI均呈低信号, T2WI和P (N) I信号增高, 且椎间盘髓核内“裂隙”样结构消失 (图2) ;10例呈低信号。椎间隙正常者44例, 椎间盘结构正常。另有4例椎间盘略呈球形膨胀, 相邻椎体终板中央部破坏并凹陷 (图5、6) 。椎间隙变窄合并椎间盘突出9例。 (3) 周围冷脓肿的表现:13例颈椎结核中, 12例发生于椎体, 冷脓肿在颈椎前方;1例发生于附件, 冷脓肿在椎管硬膜囊后方和椎板后方。38例胸椎及胸腰段者, 32例有冷脓肿, 主要集中在椎旁。31例腰椎结核中, 27例有冷脓肿, 发生于椎体前方有5例, 7例冷脓肿在椎旁腰大肌内, 15例累及到锥体前方和侧方腰大肌内, 其中有5例脓肿下移到髂窝内, 致髂骨破坏影响到髋关节2例, 腰骶椎冷脓肿主要在椎体前方。冷脓肿多数跨越2个以上椎体, 呈长T1、长T2信号 (图3) , 总共有78例。15例受累椎体的后纵韧带下形成冷脓肿, 上下范围较小, 略呈梭形, 使椎管轻至中度狭窄, 压迫脊髓或硬膜囊 (图2) 。1例附件结核在椎管内形成约3个椎体范围长的硬膜外脓肿。 (4) 增强MRI表现, 对92例脊柱结核患者中不典型的68例行Gd-DTPA增强扫描, 60例病变中度强化, 椎体破坏区边缘强化明显, 呈花边状 (图4) , 冷脓肿无强化呈均匀低信号, 但冷脓肿周围有厚约2~4mm环状强化影, 在椎体周围呈多囊状改变 (图4、5、6) 。椎管内后纵韧带下冷脓肿强化较明显, 与脊髓或硬膜囊分界清楚。8例椎体及椎体前冷脓肿强化不明显, 这些患者病史都较长, T1WI、T2WI均为低信号。
3 讨论
脊柱结核主要由血行播散引起, 首先引起椎体骨炎, 对椎体破坏并可形成骨内小脓肿, 继而在椎旁和前纵韧带下形成冷脓肿并可累及椎间盘, 使椎间隙狭窄。多数病例X线平片诊断不难, 但对于不典型的早期脊柱结核, X线平片诊断很困难, MRI可对其作出定性诊断, 与椎体转移瘤作出较可靠的鉴别[3], 对治疗提供帮助。
3.1 脊柱结核的典型MRI表现
3.1.1 椎体骨炎
发生于椎体的结核, 常导致椎体骨质破坏和骨髓炎性水肿, T1WI正常高信号的骨髓组织信号减低;T2WI由于病变椎体水含量增加, 信号增强。炎性水肿区由于存在骨小梁而信号不均匀, 骨髓内的干酪脓肿则呈均匀无结构的长T2信号, 形态不规则, 边界清楚, 后者为脊柱结核的典型MRI表现之一。椎体终板常受累, 椎体低信号带破坏中断, 严重者椎体终板破坏消失, 此亦为脊柱结核的典型MRI表现。椎弓根较少受累, 且主要发生在根部, 为炎性水肿的波及。严重的椎体破坏可形成椎体崩解碎裂和压缩骨折, 失去典型的MRI表现甚至单从椎体信号上与椎体肿瘤难以区分。此时, 椎旁脓肿和椎间隙改变可资鉴别。
3.1.2 椎体周围脓肿
椎旁脓肿是脊柱结核的典型MRI表现之一, 是与椎体肿瘤的重要鉴别点。脊柱结核的冷脓肿大小、范围不一。冷脓肿呈典型长T1、长T2无结构信号, 边界多清楚。脓肿周围多包绕纤维包膜和肉芽组织, T2WI呈略高的混杂信号。典型的冷脓肿呈蜂窝状, 在Gd-DTPA增强后显示更清楚。椎旁和韧带下冷脓肿对椎体侵蚀形成椎体骨质缺损, 边缘不整齐。冷脓肿上下多跨越一个或多个椎间隙, 范围较病变椎体大。
3.1.3 椎间盘改变
椎间隙变窄是脊柱结核的典型MRI表现之一, 是与椎体肿瘤的另一重要鉴别点。文献报道脊柱结核在5个月内不引起椎间盘改变, 椎间盘受累往往在脊柱结核的较晚期[2]。有作者认为, 椎间隙变窄并非椎间盘本身病变所致。由于椎体终板破坏, 一方面椎间盘通过病变椎体终板疝出 (本组见1例) , 使椎间隙膨胀;另一方面由于椎体终板破坏, 椎间盘的水分代谢停止, 导致脱水退变而使椎间隙轻度或中度变窄[4]。从本组病例看, 椎间盘正常者和退变者均有, 但亦见明显长T1、长T2信号者, 内为均匀无结构信号。后者Gd-DTPA增强后无强化, 说明脊柱结核较晚期时, 干酪脓肿可以破坏椎间盘, 导致椎间隙明显变窄。
3.1.4 椎管受累
MRI可清楚显示脊柱结核时神经压迫损害情况[5]。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均在受累椎体水平, 表现为梭形长T1、长T2信号, 边缘有纤维肉芽组织包绕。后者Gd-DTPA增强呈显著强化, 显示出清楚边界[2,4,7]。本组22例中有16例出现硬膜外脓肿, 程度和范围不一, 使硬膜囊 (或脊髓) 受压变扁平。脓肿周围纤维肉芽组织增生明显并呈显著强化。另外, 椎体破坏后所致的脊柱后突畸形和碎骨片后移亦可导致骨性椎管狭窄, 脊髓压迫。有报道认为炎性刺激和压迫可导致脊髓缺血、水肿, T2WI脊髓信号不均匀增高[1,2,4,8], 本组病例均未见此征象。
3.2 脊柱结核的早期MRI表现
脊柱结核早期一般不累及椎间盘, 主要表现为椎体骨炎, 部分可合并椎旁脓肿。本组4例椎间盘正常的脊柱结核, 2个受累椎体T1WI均呈低信号, T2WI有2例出现骨内小脓肿, 呈典型无结构高信号, 另2例椎体前纵韧带下有脓肿形成并跨越上下两相邻椎间隙。2例均有椎体终板的破坏中断。笔者认为骨内小脓肿和/或椎旁脓肿形成以及受累椎体终板破坏是MRI诊断早期脊柱结核的重要依据。椎间隙增宽可能亦是早期脊柱结核的重要征象之一, 但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宁尚丰.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和诊断[J].陕西医学杂志, 2005, (34) 3:298-299.
[2]魏龙晓, 王玮, 魏经国, 等.脊柱结核的MRI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21 (6) :609-611.
[3]任转琴, 王西惠, 王景安, 等.低场MR I对脊椎转移瘤和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11) ∶1144.
[4]黎雪梅.脊柱结核的MRI诊断[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5, 25 (5) :604-605.
[5]张蓓, 江浩, 张华, 等.脊椎结核的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9, 15 (10) ∶755.
[6]Almeida A.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 and spinal cord[J].Eur Ra-diol, 2005, 55 (2) :193-201.
[7]Hans Peter Ledermann, Mark E.Schweitzer, William B.Morrison, et al.MR Imaging Findings in Spinal Infections:Rules or Myths[J].Radiology, 2003, 228:506-514.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老年脊柱结核20 例, 男12 例, 女8 例, 年龄60~78岁, 中位年龄68岁。同时所有的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以及精神障碍的情况。
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 对于所有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生命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在本次研究中, 对于患者实施CT诊断、X线平片诊断以及磁共振的诊断。
结果
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 出现了进行性腰部疼痛13 例, 下肢神经放射性疼痛5 例, 腰腹部束带感2 例。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到就诊时间5~10 个月, 平均6.9 个月。在患者就诊后, 出现了体重减轻、夜间疼痛以及局限性的腰背部疼痛的症状。同时, 患者也出现了极为明显的低热、盗汗以及下肢神经放射性疼痛的症状。
患者的临床特征的表现:在患者临床表现的特征方面, 我们发现在本次研究中出现了脊柱的叩击疼痛15 例, 同时出现了脊柱的活动受限11 例, 出现了脊髓功能轻度受损2例。血沉正常7例, 血沉升高10 例, 对于所有患者的胸部X线平片检查完成后, 发现患者在临床上均没有出现肺结核的情况。
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的患者均需要实施X线平片、CT以及磁共振的检查。在所有的患者实施了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后, 所有患者均能够出现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组织肿块、死骨形成以及椎管受损的情况。但患者实施了磁共振的诊断后, 这些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以及CT诊断的检出率, 而X线平片和CT的检出率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使用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明显高于CT诊断和X线平片的诊断效果。
讨论
脊柱结核是目前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发生率占目前全身骨关节结合患者的首位, 主要是以椎体的结核为最常见的症状, 在此过程中, 出现附件结核的概率往往较低[2]。
目前有研究显示, 在整个脊柱中的活动过程中, 腰椎的实际活动程度往往是最大的, 在患者的腰椎中, 极易出现结核的情况。脊柱结核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 往往较为缓慢, 在患者的发病前期会出现疲倦、消瘦、盗汗以及食欲不振等相关的症状, 同时, 在患者的脊柱病灶位置会出现疼痛的相关症状,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 症状能够得到减轻[3]。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对于所有的患者实施了影像学的检查。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了检查后发现, 患者在临床上的实际症状情况较为隐蔽, 在早期并不能够较好地对患者实施诊断。这种情况和目前临床研究的结果相似。患者在临床上腰背部的疼痛症状最为常见。在此过程中, 对于患者实施一种及时、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检查就显得极为重要[4]。在对于患者实施了影像学的检查完成后, 我们能够发现, 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 影像学的检查均有着一定的效果, 但对患者进行了磁共振的诊断后, 能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在另一方面, CT诊断以及X线平片的诊断对患者虽然均有着一定的效果, 但明显低于磁共振的诊断。因此, 在目前临床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通过进行磁共振能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对患者在临床发病过程中出现的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组织肿块、死骨形成以及椎管受损的情况可以更好地显示, 因此,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治老年脊柱结核患者20例, 对其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诊断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CT以及X线平片, 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脊髓功能受损、脊柱叩击痛以及进行性的腰背疼痛等。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脊柱的局部疼痛症状, 使用磁共振诊断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
关键词:老年脊柱结核,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参考文献
[1]徐晓.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和MRI临床表现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2) :321-322.
[2]施建党, 王自立, 耿广起, 等.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10) :798-801.
[3]唐勇, 布桂林, 曹林德, 等.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 (5) :467-468.
脊柱结核的低场MRI诊断 篇5
关键词:脊柱,结核,磁共振成像
脊柱是骨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发病部位,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 但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 而近年来, 60岁以上老年人脊柱结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以往脊柱结核诊断主要靠X线和CT检查。随着MRI的普及, 脊柱结核的检出及诊断率显著提高, 已成为脊柱结核的重要诊断手段。本研究对28例诊断明确的脊柱结核的低场MRI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低场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脊柱结核中, 男12例, 女16例, 年龄6~78岁, 平均40岁。所有病人均以颈椎病、腰腿痛就诊, 且均经临床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signa0.2T永磁型MR机。28例均包括平扫矢状位SE序列T1WI (TR340ms, TE26ms) 、FRFSE序列T2WI (TR3000ms, TE108ms) 、STIR序列 (TR2700ms, TE36ms, IR75ms) , 层厚5mm, 层间距1mm;轴位FRFSE序列T2WI (TR3800ms, TE142ms) , 层厚4mm, 层间距1mm;冠状位STIR序列 (TR2700ms, TE36ms, TR75ms) , 层厚5mm, 层间距1mm。20例行Gd-DTPA增强扫描, 对比剂用量0.1mmol/L, 层厚、层间距同平扫。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本组28例的发病部位包括颈椎4例, 胸椎8例, 腰椎8例, 胸腰交界段6例, 腰骶交界段2例。28例共计累及64个椎体。其中单椎体受累4例, 相邻2个椎体受累14例, 相邻3个或以上椎体9例, 跳跃式累及2个椎体1例。椎体合并附件发病3例。单纯附件发病0例。
2.2 病椎形态与脊柱改变
64个椎体中有52个椎体变扁或不同程度楔样改变。16例脊柱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
2.3 椎体信号改变与强化特征
64个椎体在T1WI上呈均匀或欠均匀的低信号。全部椎体均可见有不同程度及范围的局灶性无结构性T2WI水样信号 (图1) , 其中, 40个椎体在T2WI上呈欠均匀高信号, 18个椎体在T2WI上以高信号为主的高、等混杂信号。4个椎体呈高低混杂信号, 2个椎体呈稍高信号。20例行增强扫描者共计51个椎体发现病变, 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强化, 其中9个病变椎体呈均匀强化, 42个病变椎体呈不均匀强化。
2.4 椎间盘形态、信号改变
28例中18例累及相应椎间盘, 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其中轻度变窄6例, 中至重度变窄12例, 受累椎间盘呈长T1不均匀长T2信号改变, 不均匀强化。
2.5 椎旁软组织改变
包括冷脓肿形成与肉芽肿形成。28例中冷脓肿形成24例, 椎旁软组织肿胀4例。冷脓肿包括椎体前缘或周围脓肿20例 (其中12例出现椎管内脓肿并对硬膜囊产生不同程度压迫) , 2例附件周围脓肿, 1例髂窝脓肿, 1例臂部脓肿。冷脓肿或椎旁软组织肿胀范围多跨越2个以上椎体范围 (图2) , 远大于病椎数目。冷脓肿于T1WI呈稍低信号, 在T2WI上呈较高信号, STIR序列则呈明显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 增强扫描有利于小冷脓肿的显示 (图3) 。椎旁软组织肿胀于T2WI呈较高信号, 呈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2.6 附件改变
椎体合并附件受累3例, 受累附件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 2例周围冷脓肿形成。
图1胸4~6椎结核, 胸4椎体前部呈局灶性无结构T2WI水样信号灶, 为骨内小冷脓肿。胸5、6椎体骨质破坏, 呈不均匀长T2信号改变, 骨质破坏以前部为剧。T5/6椎间隙消失, 局部生理曲度后凸畸形。图2胸4椎体结核, 胸2~6椎旁大范围软组织肿胀, 长T2WI信号改变。图3胸11~12椎结核, 增强扫描示:双侧椎旁多发大小不等冷脓肿形成, 环形强化, 最小者约0.2cm×0.3cm, 显示很清楚。T11、12椎体不均匀明显强化。
3 讨论
脊柱结核主要由血行播散引起, 首先引起椎体骨炎, 对椎体破坏形成骨内小脓肿, 继而在椎旁及远处软组织内形成冷脓肿。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 胸腰段次之, 颈椎较少见。病变常累及两上以上椎体。尽管多数患者可通过X线平片及CT扫描得到初步诊断, 但仍有许多脊柱结核可能由于表现不典型而不易与恶性病变或其他感染性病变甚至单纯压缩骨折区分, MRI可较为全面地显示椎体、椎间隙、椎管及椎旁软组织改变, 不仅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可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对一组脊柱结核在低场MRI上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以进一步加深对其理解。
3.1 脊柱结核的低场强MRI表现特点
3.1.1 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
由于MR机场强低, 大部分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或稍低信号, T2WI为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 有时难以显示骨内的小冷脓肿 (T2WI上为均匀无结构的水样高信号灶) , STIR序列有助于骨内小脓肿的显示。如能显示骨内的小脓肿, 则对定性有较高价值, 尤其是有助于和恶性病变的鉴别。
3.1.2 椎旁软组织的改变
冷脓肿呈典型的长T1长T2无结构信号, 环状强化。椎旁及远处流注形成的冷脓肿是诊断脊柱结核的可靠依据, STIR序列有助于椎旁冷脓肿的显示, 增强扫描在发现小脓肿及确定脓肿的形状、范围方面有优势, 对于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椎体旁冷脓肿形成是脊柱结核的典型表现, 但冷脓肿肉芽组织增生期与肿瘤的软组织侵及很难鉴别, 增强MRI可以显示细小的环状强化区, 帮助诊断[1]。椎旁冷脓肿及椎旁软组织肿胀累及范围远远超过病变邻近几个正常椎体, 有助于脊柱结核和肿瘤的鉴别诊断, 具一定的特征性。
3.1.3 椎间盘的改变
脊柱结核早期可不累及椎间盘, 随着病变进展可累及临近椎间盘。椎间盘受累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破坏呈长T1, 不均匀长T2信号改变。椎间盘的改变有助于脊柱结核与椎体转移瘤及单纯压缩性骨折的鉴别, 一般而言后2者相邻椎间盘不累及。但化脓性脊柱炎亦可累及椎间盘, 但其椎间盘受累的较早且发展更快。虽然椎间隙的变窄亦可见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椎间盘的突出、膨出, 但其一般不会出现破坏或强化表现。
3.1.4 椎管受累
矢状位MRI检查能很好观察病变向椎管内侵犯的情况, 能很好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这对于决定治疗方案选择非常重要。此外, 有部分脊柱结核也可直接累及脊髓, 出现结核性脊髓炎, 往往是预后不良的表现, 而MRI在观察脊髓情况上具有其他影像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3.1.5 不典型结核的MRI诊断
不典型脊柱结核一般是指单椎体结核、多椎体破坏而椎间盘完好、多椎体跳跃式受累、棘突单独受累[2]、早期脊柱结核等。本组1例多椎体跳跃式脊柱结核, 骨内可见典型小脓肿形成而提示诊断。2例单椎体结核, 椎间盘未见异常, 但椎旁软组织肿胀且范围广泛, 呈明显T2WI高信号而提示诊断。作者认为, 综合骨内小脓肿, 椎旁冷脓肿或大范围的椎旁软组织肿胀是诊断不典型脊柱结核的重要依据。矢状位、冠状位STIR序列及增强扫描对以上征象的显示具有重要价值。
3.2 鉴别诊断
3.2.1 椎体转移瘤
转移瘤不侵犯椎间盘, 多呈单发或多发溶骨性破坏, 信号较结核稍均匀。肿块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少数成骨性转移瘤呈长T1短T2信号改变。作者认为MRI结合CT扫描能有效地区分两者。
3.2.2 化脓性脊柱炎
化脓性脊柱炎少见, 常有外伤、椎间盘手术、腰椎穿刺病史, 临床症状重。椎旁脓肿小, MRI信号较结核均匀, 增强扫描可显示椎旁软组织为广泛的斑片状强化而无脓肿形成。
3.2.3 椎体良性压缩性骨折
多见于老年人, 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全身普遍性骨质疏松, 多有明显疼痛症状。椎体压缩多呈双凹形。部分变形椎体邻近椎间盘陷入椎体内致椎体后上角向后翘起, 突入椎管, 为其它病因所致椎体骨折所少见。急性期骨折椎体MRI信号异常, 矢状位T1WI为椎体内形状不同, 范围不等的低信号, T2WI为与T1WI形状一致的高信号。椎旁或远处无冷脓肿形成。椎间盘无破坏。
参考文献
[1]刘智明.不典型脊柱结核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1) :83~86.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篇6
关键词:脊柱,骨髓瘤,结核,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鉴别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性恶液质,常累及脊柱的骨髓[1],占原发肿瘤的9.63%,占恶性肿瘤17.64%[2]。而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多见,发病率约40%,引起脊髓压迫者约占10%~20%[3]。两者起病均较隐匿,临床表现复杂,以胸腰椎受累为主,骶尾椎次之,颈椎少见,前者好发于中老年,后者年龄相对偏低。鉴于脊椎的复杂解剖,在评价病变部位和分析骨质破坏和压缩方面,CT明显优于常规放射照相术[4]。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从1994年到2007年经骨髓穿刺,病理证实的18例脊柱骨髓瘤,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8~74岁,平均51岁。27例脊柱结核,男15例,女12例,年龄18~45岁,平均27岁。
每例患者都拍过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CT扫描技术,每个病变椎体扫3~5层,层厚5 mm,每幅图像分别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部分病例通过静脉注射泛影葡胺进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脊柱骨髓瘤
18例脊柱骨髓瘤共45个椎骨受累,累及椎弓根31个,小关节突13个,椎板棘突28个,横突12个,棘突11个(见表1),骨质破坏以溶骨性改变为主,病变呈片状,少数呈虫蚀状或囊状改变,边缘较清晰。硬膜囊受压5例(见图1)。本组病例有12个出现阳性征,椎体变形明显的27个,3例见椎旁软组织轻微肿块。
2.2 脊柱结核
27例脊柱结核共有35个椎骨受累,呈不规则虫蚀样和囊状骨质破坏,破坏区见死骨形成的有9例,其CT值在120~450 HU之间,其中累及椎弓根7个,小关节突关节受累的有7个,椎板和棘突4个,横突1个(见表2),10例椎间盘受累,CT表现为椎间盘局限性低密度影,椎管狭窄5例,硬膜囊受压10例(见图2,3),椎体变形呈楔形改变的24个,20例能见到软组织肿物。增强后出现环形强化,中心CT值在0~20 HU。
3 讨论
通过表1和表2,我们不难发现脊柱骨髓瘤骨质破坏比脊柱结核广泛,前者在出现椎体破坏后的基础上,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小关节突出现破坏的概率均高于后者的相应值,但前者软组织块影出现率仅为6.7%,而后者高达60%。两者均以腰、胸椎骨质破坏为主,均可见平片椎弓根阳性征,前者附件中破坏出现率高,椎旁软组织块影出现率低,而后者椎旁肿脓或腰大肌脓肿出现率高,横突破坏少见,本组仅占2.8%。
脊柱结核增强扫描,有助于显示脓肿边缘和范围,并能区分脓肿和肉芽肿,脓肿边缘明显强化。
脊柱骨髓瘤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起病隐匿,主要侵犯骨髓和骨,既可单发,也可多发,以后者多见,典型的CT表现为多发性溶骨性破坏及广泛的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呈囊状或虫蚀样改变[5]。在本组18例中能见到典型CT表现的有7例,约38.9%,而脊柱结核好发于20~30岁年轻人,病变也以胸腰椎常见,骶尾椎次之,颈椎少见,多数患者结核中毒症状较轻微,起病缓慢,干酪化作用产生骨质破坏[6]。骨质破坏可分4种类型[7]:广泛型、局限型、碎骨片型和滑膜下型。本组主要表现为前两种类型。死骨形成、破坏区局限性硬化、椎旁脓肿形成、椎间隙变窄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8]。本组27例,出现特征性表现的21例,约77.8%,椎体破坏主要在前中柱(见图4)。
总之,脊柱骨髓瘤在临床上常被误诊,应与结核鉴别,从骨质破坏的广泛性、有无骨质疏松、有无死骨形成、有无间盘及间隙改变等,作出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Bilsky MH,Azeem S.Multiple myeloma:primary bone tumor with systemic manifestations[J].Neurosurg Clin N Am,2008,19(1):31-40.
[2]郑浈浈,刘国瑞,陈振强.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与X线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70-72.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28-636.
[4]Rodallec MH,Feydy A,Larousserie F,et al.Diagnostic imaging of solitary tumors of the spine:what to do and say[J].Radiographics,2008,28(4):1019-1041.
[5]田宗武,谢爱民.多发性骨髓瘤的CT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1):39-41.
[6]张明山,盘志强.脊柱结核的CT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19(3):52-53.
[7]徐宏刚,黄毅,王海林,等.34例脊柱结核的CT诊断[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1,29(3):58-60.
脊柱骨软骨瘤影像学诊断分析 篇7
关键词:脊柱,骨软骨瘤,诊断
脊柱骨软骨瘤少见,2001年3月~2008年2月,我院曾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44.8岁。除1例病人有腰扭伤急性起病,其余6例缓慢起病并且逐渐加重,病程达4月~2年。7例均出现胸、腰背部疼痛,不同程度活动受限;4例同时伴有下肢疼痛、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走路距离逐渐缩短不能走远,双下肢走路时有踩棉花感,需其他人搀扶或扶双拐行走。生长部位:发生于椎体2例,5例发生于一侧附件;T5椎体后缘1例,T7~8椎板关节突1例,L1椎板1例,L3~4椎板和椎弓根各1例,L5椎板1例。
1.2 方法
7例均行X线平片及CT检查,5例行MR检查,3例行多层螺旋CT脊柱三维重建。
2 结果(图1)
3 例X线平片显示一侧椎弓关节突局部增大,可见一菜花样高密度肿块,1例伴一侧椎弓狭部不连。6例CT检查发现相应椎体或附件区见一边界清晰的团块状骨性突出肿块,基底与椎体或椎板、椎弓根、关节突相连。5例MR检查发现椎体后缘、椎板、关节突水平异常突起信号影,信号强度不均匀,T1T2加权像呈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4例脊髓明显受压变形。7例患者全部手术病理证实为骨软骨瘤。
3 讨论
骨软骨瘤是向皮质外生长的良性软骨组织肿瘤,一般认为与胚胎错置或部分生长骺板移位有关。20岁以下男性儿童、青少年多见[1],男女发病之比为2.6:1。无痛性硬性包块是其临床特点,好发于长管状骨生长快的部位,如股骨远侧干骺端胫骨近侧干骺端。脊柱发病较少,文献报道其仅占骨软骨瘤的1.3%~4.1%[2,3],占脊柱骨肿瘤的3.9%~7.4%。椎体与附件任何部位均可发病,尤以附件多见。因脊柱骨软骨瘤患者常规X线平片重叠,再加上早期患者症状不明显,且其临床表现也无特异性,尤其临床少见,各级医生对其缺乏认识,造成本病早期诊断困难。因此病造成脊髓、神经根压迫所致的临床症状,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椎管内其他肿瘤不易鉴别,所以主要靠影像诊断。
脊柱骨软骨瘤所处位置解剖结构复杂、重叠较多,X线常规检查确诊率低,可作筛选。CT和MRI可以显示被普通X线片遮挡的结构,是发现本病的首选检查[4]。CT影像特点:①清楚显示肿瘤的骨性基底,显示被钙化软骨帽所遮盖的骨性基底厚度以及骨性基底破坏,从而可判断肿瘤的起源和对椎管的影响;②显示软骨帽的厚度;③发现X线平片阴性的小病灶等优点。MRI的信号特点:T1WI和T2WI呈强度不均匀信号,一般周边为低信号,中央含松质骨区信号强度稍高,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未钙化软骨帽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钙化的软骨帽T1WI、T2WI均为低信号。MRI因成像特点在显示骨质破坏和钙化等方面明显逊于传统X线及CT检查,但对病变范围、髓腔内病变及软组织改变的显示有独到之处。近几年开始应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从各个方向切面及多个角度显示病灶与患骨联系,明确肿瘤范围及椎管变形情况,对于明确诊断尤其是临床手术预案的确立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Albrecht S,Cruchfleld J S,Se Gall GK.On spinal osteochond-romas[J].J Neuro Surg,1992;77:247
[2]陈仲强,党耕町.脊柱骨软骨瘤[J].中华骨科杂志,1997;1:48-501
[3]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471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推荐阅读: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分析08-06
老年脊柱结核05-29
脊柱结核护理07-04
脊柱结核治疗12-06
结核性脊柱炎12-28
耐多药脊柱结核研究01-05
肾结核的影像学比较01-12
颅脑结核的MRI诊断06-06
脊椎结核的CT诊断07-31
睾丸结核的CT诊断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