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结核的CT诊断

2024-07-31

脊椎结核的CT诊断(精选9篇)

脊椎结核的CT诊断 篇1

脊椎结核是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者, 约占40%~50%, 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 胸腰段次之, 颈椎较少见。儿童以胸椎最多, 成人好发于腰椎[1]。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大多可诊断, 但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并可对临床治疗、随访疗效提供更多信息。本研究收集我院12例脊椎结核病例, 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2例脊椎结核患者中男8例, 女4例, 年龄18~60岁, 胸椎受累7例, 腰椎受累5例, 单椎体受累5例, 2个及以上椎体受累7例。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腰背痛、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 椎旁脓肿或瘘管形成。伴有低热、午后盗汗、血沉增快者3例, 伴有其他器官结核2例, 因脊髓或神经根压迫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7例, 病程5个月至几年不等。本组12例先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 对发现病变的部位进行CT扫描。使用美国GE hispeed双排螺旋CT机, 层间距4 mm, 层厚5 mm, 连续扫描。

2 影像学表现

2.1 骨质破坏

12例患者病椎均可见程度不一的骨质破坏, 破坏形态依范围、部位、病程不同而表现为多样性, 这是脊柱结核的主要影像学表现。 (1) 溶骨型:7例, 病椎出现大小不等, 单发或多发, 边缘模糊和/或清楚的虫蚀状骨质破坏区, 其内可有泥沙样死骨形成, 常有椎体压缩性骨折。 (2) 碎裂型:3例, 病椎失去正常形态, 椎体骨质破坏、碎裂, 代之为形态、大小不规则碎骨片, 并伴有椎旁脓肿形成, 椎管变形狭窄。 (3) 前纵韧带骨膜下1例, 病椎呈浅碟状凹陷, 椎体前缘骨皮质中断破坏, 椎旁脓肿形成。 (4) 局灶硬化型:3例, 病椎可见局限性不规则骨质破坏区, 周围环绕骨质增生硬化带。 (5) 混合型:2例, 多椎体受累, 以上各型骨质破坏混合存在。

2.2 骨质密度增高10例, 表现为骨小梁不规则粗大, 呈斑点状结节状致密影, 破坏区边缘环状硬化。

2.3 死骨形成7例, 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内椎体破裂后残留碎骨片或砂砾状高密度影。

2.4 椎旁及腰大肌脓肿6例, 表现为病椎旁低密度影, 单侧或双侧发生, 腰大肌内类圆形低密度影。

脓肿内可有碎骨片或不规则钙化灶。

2.5 椎间盘破坏8例, 表现为椎间盘局限性密度减低, 边缘模糊, 邻近椎体骨质破坏。

2.6 椎管变形狭窄4例, 表现为病椎后缘骨质破坏, 有软组织密度影及死 (碎) 骨片突入椎管内, 椎体前后滑脱移位, 致椎管变形、前后径狭窄。

2.7 附件受累2例, 为单侧或双侧椎弓根、横突及肋骨头端骨质破坏。

3 讨论

3.1 椎体破坏部位

脊柱结核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胸椎及腰椎。CT主要的征象是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仅局限于椎体后部的骨质破坏比较少见。骨质破坏多发生于椎体前中部, 这可能与该处血液丰富有关[2], 椎体前中后部均破坏多为晚期表现, 多见于碎裂性和混合型。病变常累及两个以上椎体, 可间隔分段发病。

3.2 CT分型

按病椎骨质破坏的形态将脊柱结核分为:溶骨型、碎裂型、前纵韧带骨膜下或边缘型、局灶硬化型[3], 少数呈混合型。准确描述椎体结核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类型及病理变化, 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组以溶骨型为多。以骨质破坏为主的有溶骨型、碎裂型、前纵韧带骨膜下或边缘型及混合型, 病灶液化、坏死穿破椎体骨皮质向外扩展, 即形成椎旁或腰大肌脓肿, 脓肿沿前纵韧带下方向下漫延, 可侵犯相邻椎体骨皮质, 致椎体前缘形成浅碟状凹陷和破坏, 晚期椎体碎裂、塌陷失去正常形态, 可致椎管变形狭窄。骨质破坏区可见砂砾状死骨, 椎体碎裂后呈不规则碎骨片, 椎体前缘浅凹形骨质破坏及椎旁和腰大肌脓肿为这几型脊椎结核的典型CT特征。而局灶硬化型以骨质增生修复为主, 示骨质破坏进展较缓慢, 为慢性病理过程, 经过规范抗结核治疗或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好, 使病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本组3例局灶硬化型均无椎旁及腰大肌脓肿。

3.3 鉴别诊断

(1) 溶骨性转移瘤:多见于老年或有原发恶性肿瘤患者, 脊椎转移瘤, 椎弓根破坏常是明显的征象, 且多为椎体广泛骨质破坏后累及之, 骨质破坏区模糊, 死骨少见。转移瘤一般不累及椎间盘, 不会沿前纵韧带下漫延, 且不会形成椎旁脓肿。 (2) 骨髓瘤:单发少见, 一般多椎体受累, 骨质破坏多累及松质骨, 骨皮质破坏出现较晚, 软组织肿块多局限包绕骨质破坏, 不沿前纵韧带下漫延, 行骨髓穿刺活检可确诊。 (3) 化脓性脊椎炎:一般单节或双节发病, 起病急骤, 多伴有高热、寒战等症状,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骨质破坏进展快, 后期骨质增生硬化明显, 关节间骨赘形成, 晚期可形成粗大骨桥[4]。 (4) 椎体压缩性骨折:常有明确外伤史, 多累及1个椎体, 呈楔形改变, 无侵蚀性骨质破坏及椎间隙狭窄[1]。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3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2010, 8:553-554.

[2]张雪哲.脊柱结核的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 (2) :123-124.

[3]王文献.X线平片和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互补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 16:185-187.

[4]穆迎民.胸腰椎结核的CT诊断 (附40例分析) [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2002, 35:5890.

脊椎结核的CT诊断 篇2

1.临床表现

(1)腰和(或)脊柱、腹股沟、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适,或不对称性外周寡关节炎、尤其是下肢寡关节炎,症状持续≥6周。

(2)夜间痛或晨僵明显。

(3)活动后缓解。

(4)足跟痛或其他肌腱附着点病。

(5)虹膜睫状体炎现在症或既往史。

(6)AS家族史或HLA-B27阳性。

(7)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能迅速缓解症状。

2.影像学或病理学

(1)双侧X线骶髂关节炎≥Ⅲ期。

(2)双侧CT骶髂关节炎≥Ⅱ期。

(3)CT骶髂关节炎不足Ⅱ级者,可行MRI检查。如表现软骨破坏、关节旁水肿和(或)广泛脂肪沉积,尤其动态增强检查关节或关节旁增强强度>20%,且增强斜率>10%/min者。

(4)骶髂关节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者。

脊椎结核的CT诊断 篇3

【摘要】目的:分析放射平片与CI对脊椎骨折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2例脊椎骨折患者,采取放射平片与CT对72例患者的椎体骨折、骨折片移位、脊柱曲度等改变情况进行检查,以此探讨放射平片与CT对脊柱骨折诊断效果。结果:选取的72例脊椎骨折患者中,采取放射平片诊断,66例成功,准确率为92%;采取CT诊断,68例成功,准确率为94%。可见,放射平片与CT有着较高的准确率,两组准确率相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在经过放射平片与CT诊断,患者放射平片平均评分为(4.23±1.12),CT平均评分为(7.52±1.34),两组之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放射平片与CT诊断脊椎骨折,CT有着更为显著疗效,可将患者损伤情况更加全面显示处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脊椎骨折;放射平片;CT

脊椎骨折是较为严重的骨折,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而在脊椎骨折诊断治疗中,由于脊柱脊髓解剖结构具备着复杂的特点,并且受伤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导致在分类脊柱脊髓损伤时,无法做出统一分类。在检查脊柱损伤时,基本是采用放射平片,但缺乏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放射平片可以很容易检查骨折,可无法有效检查出骨折的情况。随着CT的出现和发展,CT成为诊断脊椎骨折的重要方法。笔者具体分析了放射平片与CT对脊椎骨折诊断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2例脊椎骨折患者,经临床手术病理诊断,皆为脊椎骨折。45例男性,27例女性,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5.5岁,患者脊椎骨折是由于车祸撞伤、重物压伤、砸伤,高处坠落以及摔跤受伤等因素造成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其中部分感觉消失。严重者的双下肢及运动感觉完全丧失。

1.2 方法 72例患者均采用放射平片与CT进行诊断。采用放射平片,患者侧位,以腰椎体上缘为基线进行诊断。采取CT,患者需仰卧,对所需检测位置进行诊断,选用螺旋方式,层厚为5毫米,螺距为1毫米,探测器为0.5毫米。患者在经过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减薄并进行重组,重组后的层厚为1毫米,螺距为0.7毫米[3]。

1.3 判断标准 骨折线有无显示、椎体是否压缩、骨折片有无突入椎管等。

1.4 疗效判定 3个观察指标,每个指标有3个等级,没有为1分,可疑为2分,可见为3分,共有9分。

1.5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采取SPSS17.0软件学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两种诊断方法采用x2检验其准确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平片与CT诊断准确率 72例患者中,通过放射平片诊断,有66例成功,准确率为92%;未诊断出来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骨折线错位;采取CT诊断,68例成功,准确率为94%。未诊断出来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骨折片突入椎管。可见,采取CT诊断准确率与放射平片诊断相似,差异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诊断评分 经过观察、计算和检验,患者经过诊断,放射平片平均评分为(4.23±1.12),CT平均评分为(7.52±1.34),两组之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放射平片与CT诊断表现 患者经放射平片诊断,椎体骨折90个,骨折线在侧位片显示,15例骨折片移位,共18个椎体,漏诊6例。25例脊柱曲度改变,8例椎旁软组织肿胀。CT诊断,椎体骨折95个,25例骨折片移位,28个椎体。漏诊4例。15例脊柱曲度改变等。

3 讨论

通常脊椎骨折的出现,高发人群是男性青壮年,大部分是由外力间接造成的,比如是从高处跌落时,由臀部或脚尖着地,导致外冲击性传到胸腰段,出现脊椎骨折,会伴有基本瘫痪和完全瘫痪的症状。脊椎骨折在由于解剖和结构的复杂性,骨折后,会造成脊柱曲度改变、骨折片移位,会改变椎管容积、脊髓损伤、椎间盘损伤等,在了解脊椎骨折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及症状后,对脊椎骨折的治疗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初期检查脊椎骨折时,放射平片可对损伤进行有效定位,并可以将损伤范围和程度显示出来。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诊断爆裂性骨折时,有18%左右的骨折被误诊为单纯楔状压缩性骨折,这时就需要CT进一步检查。采用CT诊断,对脊椎骨折进行扫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脊椎骨折的检出率,有关资料表明CT诊断率明显高于放射平片[2]。CT检查,可对脊柱前柱、中柱及后柱进行清楚的显示,同时可以对骨性椎骨的解剖结构、骨折的部位、程度及骨折线走向等进行显示,对骨折脊柱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明确椎管的狭窄的程度、形态等。但CT很难对水平走向的骨折、椎体压缩程度及脱位进行確定,很容易出现遗漏现象[4]。

在本组研究中表明,72例患者,放射平片诊断66例成功,准确率为92%;未诊断出来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骨折线错位;CT诊断68例成功,准确率为94%。未诊断出来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骨折片突入椎管。可见,采取CT诊断准确率高于放射平片诊断,差异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放射平片与CT诊断评分中,放射平片平均评分为(4.23±1.12),CT平均评分为(7.52±1.34),放射平片评分明显低于CT,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放射平片与CT均可有效诊断脊椎骨折,有着较高的准确率。而两种诊断方法有各自优缺点,若是两种结合有着更高的准确率。放射平片与CT在诊断脊椎骨折时,CT有着更为显著疗效,可将患者损伤情况更加全面显示处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林海,肖承江,陈延,何忠利,陈秀萍,王忠信,吴政光.X线、CT及MRI对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2008,46(12):556-559.

[2]莫永峰.放射平片与CT对脊椎骨折诊断价值分析[J]. 吉林医学,2012,34(06):113-115.

[3]马德智,李文强,李保生. X线平片、CT、MRI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对照分析[J].右江医学,2005,37(18):109-112.

CT诊断脊椎结核80例价值评价 篇4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回顾性探讨CT对脊椎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 认为CT扫描显示的骨质变化及破坏状态的图像结构清晰, 显示病变部位全面, 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轻微骨质变化也能够清楚显示, 对于脊椎结核的鉴别和诊断发挥重要作用,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0例通过病理学、临床检查 (X线、CT、MRI) 及手术等手段证实的脊椎结核患者, 男48例, 女32例, 年龄15岁~67岁。颈椎病变10例, 胸椎病变31例, 腰椎病变39例。症状和体征:37例存在胸背部疼痛, 26例存在结核中毒症状, 如盗汗、低热、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 10例存在下肢进行性疼痛, 7例合并其他部位结核。

1.2 仪器

美国皮克公司PQ5000型CT机。

1.3 方法

1.3.1 扫描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条件为55 m A、7 s、120 k V, 扫描范围为所有发生病变的椎体及上下相邻部位的椎体, 层厚3 mm、层距3 mm, 最后在冠状位、矢状位平面对图像进行重建。

1.3.2 脊椎结核骨质破坏分型[2]

(1) 碎片型:椎体破坏后留下小碎片, 其椎旁有低密度的软组织阴影, 其中常有散在的小碎片; (2) 溶骨型:椎体前缘或中心有溶骨性破坏区; (3) 骨膜下型:椎体前缘有参差不齐的骨性破坏, 椎旁软组织中常可见环形或半环形钙化影像; (4) 局限性骨破坏型:破坏区周围时有硬化带。

2 结果

X线显示80例患者中57例出现骨质破坏, 其余23例无异常;CT检查结果显示全部病例均存在骨质破坏, 临床证实CT对骨质异常筛选特异性高于X线。

主要CT表现:23例表现为碎片型骨质破坏, 受累的椎体发生膨大, 但是保持着原有的椎体轮廓;30例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 出现不规则的骨空洞, 多伴有死骨块及硬化缘;27例出现椎体的多处破坏, 混合型骨质破坏, 前纵韧带下的骨膜出现侵蚀, 并沿着椎体缘出现硬化带。CT与X线对脊椎结核骨质破坏的诊断结果见表1。

3 讨论

脊椎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感染或者体内循环障碍而导致的椎体病变疾病, 此类疾病多会累及脊柱骨质发生病变和坏死, 进而发生椎体塌陷, 脊柱弯曲, 棘突隆起。脊椎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75%, 常发生于青少年, 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发病年龄趋于老龄化。脊椎结核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椎体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 出现骨质破坏及坏死, 形成干酪样坏死或脓肿, 继而发生椎体塌陷, 形成死骨, 冷脓肿附着于脊柱前纵韧带下, 因重力关系并扩散至椎体以外的远隔部位。脊椎结核作为慢性骨关节病变, 起病及进展缓慢, 早期因症状不显著而易被忽略, 并容易被误诊为风湿症, 慢性肌肉劳损等, 或是被如呼吸系统疾病所掩盖, 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 因此选择一种既全面又准确的诊断方法至关重要。疾病早期X线通常表现为阴性, 当椎体骨质受累超过50%时, X线作为骨科疾病的常规检查才会显示出来, 对于较小的病变破坏区常常不能显示, 所以X线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主要局限于定性诊断。CT可显示骨质的轻微病变, 清晰准确地辨别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 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目前有很多研究集中于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证实CT扫描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 本文目的在于进一步对其诊断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进行研究, 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结果显示CT对骨质异常筛选特异性高于X线, 准确率提高了28.7%, 且进一步得出结论, 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 CT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细微的骨质破坏, 相对X线检查, 其对脊椎结核有更高的敏感性。 (2) CT可以清晰确定病变范围及程度, 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观察术后疗效。 (3) 对于X线难以鉴别的疾病如多发骨髓瘤等需要用CT作鉴别诊断。 (4) 对于脊椎结核中的特殊类型如附件型结核, 可清楚显示其骨质变化。另外, CT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二级以上医院, 且费用低于核磁共振, 被广大患者普遍接受。

综上所述, CT可以在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扫描图像, 克服X线存在的各种不足, 有更高的分辨率、清晰度及准确率, 对于脊椎结核的鉴别诊断及手术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党连荣, 王都, 谢君伟, 等.脊柱结核CT分型及影像学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 14 (6) :515-516.

浅谈气管支气管结核的CT诊断 篇5

【摘要】目的:通过对气管支气管结核CT表现的认识分析,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支气管结核病例20例进行分析,探讨病变支气管在CT上的表现。结果:20例病例均有支气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肺不张,肺组织内有支气管播散灶或结核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具有特征性诊断意义。 结论:CT是一种无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而且临床医生更容易接受。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结核;CT;诊断

支气管结核又被称为支气管内膜结核,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结核病。近年来,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致使临床误诊、漏诊率也很高CT检查不仅能明确支气管有无狭窄,同时可清楚显示狭窄部位、形态程度及狭窄附近肺野和纵隔情况,并有助于治疗后的疗效观察。对减少误诊、漏诊率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提供20例气管或支气管结核患者,女12例,男8例,平均年龄32岁。20 例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有刺激性干咳,午后潮热及夜间盗汗等症状。其中有 18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10 例病理活检为支气管结核,6 例诊断为非特异性或支气管黏膜慢性炎症,经细菌学、穿刺活检(2 例)、培养等证实为支气管结核;最后2 例痰结核菌检测证实为支气管结核。

1.2 检查方法

对患者用HiSpeed NX/Ⅰ2层螺旋CT机扫描进行胸部CT扫描。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吸气后屏气扫描,常规的肺扫描范围是从肺尖到肺底,层厚5mm,间隔5mm。5例在病变支气管局部加扫4mm层厚的薄层扫描。观察气管支气管的形态改变,病变支气管远端的肺组织的病变,肺内其它部位的异变,肺内纵隔淋巴结改变的情况。

2 结果

20例患者均有肺结核表现;31支病变支气管,左侧支气管15支,右侧16支。20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壁增厚23处,10 支表现为支气管完全梗阻,支气管管壁表现为点状或条状钙化灶的有13支,而支气管表现为管腔狭窄的有12支。

3 讨论

支气管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侵及支气管黏膜下层所引起,大多继发于再感染肺部结核,也可继发于初感染淋巴结结核。

3.1 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

CT扫描在支气管结核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如下:① 支气管壁增厚并伴长段支气管腔狭窄:管壁呈不规则增厚,累及范围较长;管腔多为不规则形态渐进狭窄,少数狭窄呈截断样改变。② 支气管阻塞及阻塞性肺不张:狭窄气管或支气管对应的可伴有叶、段或全肺不张。③ 沿支气管播散灶 ④ 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增强后环形强化:增强扫描显示有淋巴结环状强化或实变不张的肺组織中无肺门肿块,更支持本病的诊断。 ⑤ 卫星病灶和钙化灶。

3.2 支气管结核的鉴别诊断

诊断该病需重点分析气道、肺内病变、淋巴结等的病变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考虑。该病容易误诊为中央型肺癌,文献报道CT诊断误诊率达到30%。支气管内膜结核和肺癌都可以引起支气管内壁增厚、管腔狭窄、管腔阻断等征象,但肺癌支气管壁增厚常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管腔狭窄累及范围较局限,并且增强后肿块常有中度强化,环形强化少见。而支气管结核相对于肺癌来说病变范围广泛、弥散,且肺内典型的结核病灶或播散灶对支气管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扫描对支气管结核有较高的敏感性,当鉴别困难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必要的。薄层扫描能更清晰地观察支气管壁的病变程度和范围;增强扫描观察淋巴结环状强化、支气管周围软组织病变的密度特点等均有助于明确诊断。CT 检查不仅能够为临床诊断是否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做出准确的评估,还可以为确诊后制定一系列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并且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1,24(1):70.

[2] 张传玉,林积收。CT诊断支气管结核3例[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

报2000,36(4):252.

脊椎结核影像诊断及附26例分析 篇6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9月~2011年9月术前影像学诊断脊椎结核26例, 其中男16例, 女10例;年龄12~67岁, 平均32岁。

1.2 临床表现

26例中23例有后背及腰痛;12例患者出现腰背部无痛性肿物, 其中3例流脓;5例脊柱后突畸形;3例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 1例合并不全截瘫;8例有其他结核症状, 伴活动及陈旧性肺结核各3例, 膝关节结核1例, 肾结核1例。3例无临床改变, 因外伤后发现。实验室检查26例均有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1.3 影像学检查

26例均行X线片及CT检查, 6例行MRI检查, 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1 X线

X线诊断脊椎结核18例。表现一骨质破坏18例, 其中胸椎5例, 腰椎13例。可见在椎体内不规则的骨破坏区, 边缘不清, 椎体变扁。二为椎间隙变窄11例, 其中3例相邻椎体互相融合。三为后突畸形6例, 均为胸椎, 胸椎后突成角, 6例中2例胸椎伴有侧弯。表现四脓肿6例, 腰大肌弧形外突3例, 胸椎3例见胸椎两旁梭形软组织肿胀。表现五死骨1例, 表现为砂粒状死骨。

2.2.2 CT

CT诊断脊椎结核20例。表现一为椎体骨质破坏20例, 伴骨硬化缘环绕8例。二为椎间隙变窄11例, 其中3例相邻椎体互相融合;三为椎体碎骨块突人椎管致椎管狭窄2例;四为冷脓肿形成7例, 2例见脓肿壁钙化, 增强后脓肿壁明显环状化。

2.2.3 MRI

MRI诊断脊柱结核6例。表现一椎体内骨质破坏6例, T1WI呈均匀的较低信号, T2WI混杂高信号, 增强检查见不均匀强化。二为椎体塌陷融合4例;三为椎间盘破坏6例, T1WI呈均匀的较低信号, T2WI混杂高信号;四为病变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5例, 椎旁冷脓肿形成4例, 其中3例增强后脓肿壁环行强化;五为硬膜囊受压3例;脊柱后凸畸形2例, 其中l例见脊髓萎缩。

3 讨论

3.1 脊椎结核的病理改变

脊椎结核病理分为增殖型与干酪型。增殖型病灶以肉芽增生为主, 有典型的结核结节, 空洞, 及骨质破坏区。干酪型结核病变进展较快, 有脓肿形成。干酪样坏死可引起骨质坏死, 形成大小不一的死骨。干酪样物质亦可发生沙粒状钙化。脊椎结核常伴冷脓肿, 在脊椎结核中有两种表现:①形成椎旁脓肿。②形成流注性脓肿。

3.2 脊椎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①骨质破坏, 最先体现的是椎体的骨质破坏。26例诊断为脊椎结核的患者都有椎体的骨质破坏。CT对椎体骨质破坏比X线更清晰。②椎间隙狭窄或消失, 椎间隙变窄为诊断脊椎结核的重要依据。11例表现椎间隙狭窄[2]。③后突畸形, 5例后突畸形患者均为少年儿童, 其中有2例伴有明显胸椎侧弯。④冷性脓肿, 7例表现冷脓肿形成。脊椎结核典型的CT表现可见脓肿边缘钙化, 增强后边缘环行强化;本组2例可见边缘强化[3]。另有2例影像诊断脊椎结核的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化脓性椎间盘炎。化脓性椎间盘炎影像诊断与脊椎结核十分相似, 仅有CT片上较早出现椎间隙狭窄而脊柱结核晚期才出现椎间隙狭窄, 其余影像表现均相同, 因而鉴别诊断确有困难。

3.3 影像学诊断脊椎结核价值

①X线是最基础检查, 它可观察到脊椎椎体破坏, 椎体塌陷、椎间隙的改变, 对椎间隙的狭窄相当敏锐。②CT它是目前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最好方法。③MRI具有多方向成像和最佳的组织对比度的优点。但对于不典型病例, 影像学鉴别有困难的, 应尽早选择病灶穿刺活检, 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丹庆, 蔡祖龙, 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628-629.

[2]韩华.脊椎结核的X线及CT诊断18例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6) :184-185.

脊椎结核的CT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骨折椎体104个,其中男33例,女32例,年龄27~79(59.4±12.3)岁,患者入院后经X线、CT等影像学结合体征诊断为脊椎压缩骨折,致伤原因包括高处跌伤33例,跌倒伤21例,坐车颠簸致伤11例;其中单个椎体损伤34例,多个损伤31例。

1.2 方法

本组65例患者均采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机进行患部扫查,设置层厚5mm,螺距1.0~1.5,扫描范围自骨折椎体到上下相邻椎体,且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对比用χ2检验,P<0.05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伤性压缩骨折的CT诊断结果

外伤性压缩骨折手术证实本组共41例外伤性压缩骨折,CT检查结果为40例,诊断符合率为97.6%。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和骨小梁的密度增高,椎体可见纵横交错的骨折线,椎体碎片进入椎管,附件骨发生骨折,椎体前后缘呈双边型,骨皮质断裂。

2.2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CT诊断结果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手术证实本组共13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CT诊断结果为10例,诊断符合率76.9%。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椎体挤压变形,变形椎体的各位置高度均有所降低,椎上下椎体终板的高度缩小,骨折线不明显,骨小梁密度降低,骨折的椎体呈楔形,前缘高度降低。

2.3 恶性压缩性骨折的CT诊断结果

恶性压缩性骨折手术证实共11例恶性压缩性骨折,CT诊断结果为7例,诊断符合率63.6%。影像学表现为椎体软组织进入椎管,椎体周围能够观察到软组织肿块影,骨折破坏区域可观察到软组织密度影,椎体高度整体降低,骨折线不明显,椎体受损。

3 讨论

脊椎压缩骨折病因较多,明确病因并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十分必要。良性的压缩骨折主要是由于外伤或骨质疏松所致,前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后者则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良性的脊椎压缩骨折往往累及多个椎体。恶性脊椎压缩骨折主要是肿瘤所致,转移性的肿瘤或骨肿瘤侵犯的椎体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同时肿瘤还会累及椎体周围的组织和神经,所以恶性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往往会表现出背部的放射样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压迫症状,但由于症状并不典型,因此很难作为良恶性诊断的决定性依据[2]。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脊椎压缩骨折的诊断率也逐渐上升。从本文数据来看,CT对于外伤性脊椎压缩骨折的诊断率最高,可达97.6%,这个数据显著高于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恶性压缩性骨折的诊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葛建中等[3,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考虑原因主要是由于创伤性的椎体骨折在CT下能够清楚的观察到,且具有典型的特征,例如椎体和骨小梁的密度增高,椎体可见纵横交错的骨折线,椎体碎片进入椎管,附件骨发生骨折,椎体前后缘呈双边型,骨皮质断裂等,这些因素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5]。此外,CT对于骨质破坏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本次研究确诊的7例患者,可见病变椎体周围的软组织进入到椎管内,周围可见大量软组织肿块影,而且椎体高度明显降低,破坏区域也被软组织密度所取代,而椎体的骨折征象并不典型,这样的现象说明肿瘤对周围正常组织进行侵袭,对于恶性压缩性骨折的诊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6]。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良、恶性脊椎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效果良好,尤其对外伤性压缩骨折的诊断率较高,对于疑似外伤性压缩骨折和良性脊椎压缩骨折的患者建议选择CT作为优先检验手段。

参考文献

[1]曾旭,董国礼,高才良,等.椎体压缩骨折的MR征象在鉴别良恶性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2):55-57.

[2]吴玉林,张燕,王增献,等.老年人脊柱良恶性骨折MRI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2):134-136.

[3]葛建中,张慧东,靳文剑,等.CT引导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国骨伤,2011,24(10):842-843.

[4]关辉,张瑞娟,王明娣,等.在医学影像学技术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9,6(10):48-49.

[5]赵鹏飞,蒋李清,季卫平,等.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5(5):771-772.

脊椎结核的CT诊断 篇8

关键词:CT检查,MRI检查,脊椎转移瘤

恶性肿瘤约10%~40%的患者会发生脊椎转移[1,2,3], 多累及胸椎和腰椎。转移瘤多会引起胸背部疼痛, 甚至引起脊髓压迫症状。因此脊椎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对患者治疗以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而临床常用的CT、MRI检查对于脊椎骨转移瘤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CT、MRI检查在脊椎骨转移瘤诊断方面, 对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对于病变椎体数、压缩性骨折椎体数、椎旁软组织肿块以及椎管内异常病变的检出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的脊椎转移瘤126例患者, 其中男性72例, 女性54例;年龄31~76岁, 平均 (51.2±7.8) 岁。经手术或穿刺获取标本行病理检查显示原发肿瘤:肺癌46例, 胃癌19例, 结、直肠癌14例, 甲状腺癌9例, 恶性淋巴瘤9例, 卵巢癌7例, 乳腺癌7例, 肝癌3例, 宫颈癌3例, 前列腺癌4例, 食管癌2例, 肾癌1例, 不明原因肿瘤2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且行病检, 入院前未确诊为脊椎转移瘤。

1.2 方法

CT扫描:脊椎骨质受到破坏以及造成骨转移、压缩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出现肿块[4]。MRI扫描:早期出现骨髓浸润或侵犯, 脊椎骨质受到破坏以及造成骨转移、压缩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出现肿块、椎管内出现脊髓病变。均进行CT及MRI检查, CT检查采用日本日立Cranio CT机, 参数120 KV, 150 m A, 每层2.8 s, 层厚2~3 mm, 行横断面扫描, 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 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显示图像。MRI参照外院成片, 均为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行SE序列矢状位T1W1, FSE或TSE矢状位T2W1, 轴位FSE或TSE T2W序列。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CT、MRI检查结果分别与病理结果相比较计算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同时在病变椎体个数、压缩性骨折椎体个数、椎旁软组织肿块以及椎管内异常病变4个方面对CT和MRI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检查在脊椎骨转移瘤的诊断中准确度为81.7%, 灵敏度为84.9%;MRI检查在脊椎骨转移瘤的诊断中准确度为96.0%, 灵敏度为98.4%。CT与MRI相比较, 在准确度和灵敏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表2、表3) 。

在病变椎体数、压缩性骨折椎体数、椎旁软组织肿块以及椎管内异常病变4个方面对CT和MRI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CT检查发现病变椎体数268个, 而MRI 356个;CT和MRI检查发现的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数分别为271个、291个;CT检查发现椎旁肿块和椎管内异常病变仅有12处和23处, 而MRI分别发现84处和79处。因此病变椎体数、椎旁软组织肿块以及椎管内异常病变MRI检查结果明显优于CT, 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压缩性骨折椎体数方面二者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3.1 脊椎骨转移瘤的病变特点

脊椎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见转移部位。相关文献报道, 脊椎骨转移瘤中原发肿瘤以肺癌最多见。肺癌脊椎转移后常引起脊髓压迫, 患者也常因神经损伤症状前来就诊。大多数转移瘤会导致椎体骨质破坏, 以溶骨型改变多见, 多引起剧烈疼痛, 对生活造成严重困扰。严重者导致椎体塌陷引起病理性骨折, 继发脊柱后凸畸形。有时可见椎体转移瘤凸入椎管内, 造成脊髓压迫, 引起神经脊髓损伤, 严重者则引起截瘫或者肢四瘫。但是椎体转移瘤很少侵犯椎间盘组织, 可以与椎体的感染性疾病相鉴别。

脊椎骨转移瘤的转移途径较多, 血行转移最多见。其与脊柱有丰富的动静脉血管网络、血供丰富有关。癌栓可经过椎静脉直接侵犯椎体, 脊椎骨转移瘤常侵犯多个椎体, 有时还可见跳跃式转移。

3.2 CT和MRI比较

影像学检查对于椎体转移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对于观察骨质破坏程度优势较大, 即便是早期轻度的骨质破坏及椎体附件破坏也可呈现。但对于转移瘤对骨髓浸润性的侵蚀, 椎体周围软组织的肿胀不如MRI诊断意义大。MRI还可对凸入脊髓腔的病变组织、脊髓是否水肿等进行诊断, 可在不同序列上呈现不同高低信号。本研究中, 对于转移瘤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MRI优于CT。CT在脊椎骨转移瘤的诊断中准确度和灵敏度分别为81.7%、84.9%, 而MRI的准确度和灵敏度达到96.0%和98.4%。因在脊椎骨转移瘤早期, 肿瘤细胞侵入椎体造成局部水肿, 而MRI对于水肿改变极其敏感, 这是MRI灵敏度高于CT的重要原因。

在病变椎体数、椎旁软组织肿块以及椎管内异常病变方面, MRI的检查结果明显优于CT检查。因在有些椎体转移瘤早期, 很多椎体骨质未出现破坏, 而出现的是骨髓的浸润, 可以在MRI上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在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时, 椎体出现明显的楔形改变, 这种改变在CT和MRI矢状位图像上均可以表现。

综上所述, CT检查和MRI检查在脊椎骨转移瘤诊断上均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但是MRI检查更佳。尤其是MRI检查可以发现早期的脊椎骨转移瘤。在病变椎体数、椎旁软组织肿块以及椎管内异常病变等方面, MRI检查同样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冰, 米川, 施学东.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 22 (3) :246-251.

[2]王勇朋, 刘衡, 谢娜, 等.滑膜肉瘤X线、CT及MRI表现[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 (5) :461-464.

[3]李豪刚, 郭学军, 李兴荣, 等.MRI、CT及DR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5) :179-180.

脊椎结核的CT诊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脊椎转移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59例, 女27例, 年龄18~81岁, 平均 (58.7±7.5) 岁。原发肿瘤类型:肝癌23例, 胃癌17例, 肺癌14例, 乳腺癌9例, 前列腺癌13例, 肾癌8例, 恶性淋巴瘤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X线平片、CT和MRI检查。 (1) X线平片拍摄脊椎正位和侧位片。 (2) CT检查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 扫描范围包括患者椎体及其附件。参数设置:扫描层厚为2.5~5 mm, 层距为5 mm。 (3) MRI检查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仪。常规行矢状面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序列扫描。病变节段另行冠状面及横断面T1WI序列扫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行列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方法总检出率比较

三种方法对脊椎转移瘤的检出率分别为48.3%、73.0%、94.4%, MRI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三种方法对不同部位检出率比较

不同椎体部位转移瘤检出率比较, MRI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2.3 三种方法对不同类型转移瘤内容的检出率比较

不同类型转移瘤检出率比较, MRI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脊柱转移性肿瘤是许多恶性肿瘤的常见骨转移, 椎体多见被累及, 椎间盘由于缺乏血管多不受累[3,4]。但随着肿瘤的发展, 神经损伤多见, 且由于转移肿瘤所造成的神经损害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5]。因此及早的准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尽可能的时机在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6]。

随着诊断技术的逐渐提高, 多种影像学方法开始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X线平片操作简单, 且价格低, 对骨质破坏有较好的显示, 是脊椎骨转移瘤最常用的基础检查方法, 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但其诊断敏感性较低, 对椎骨骨密度改变较小的病变或软组织损害无法做出准确诊断, 同时易受到周围结构重叠的影响, 对于椎管内情况显示较差[7,8]。CT相对可以提供更多的病灶内部信息, 并能清楚地显示周围组织肿块情况, 但其在扫描时而以椎间盘为中心, 检查范围较小, 无法一次扫描整个脊柱[9]。MRI检查范围较大, 对于椎管内容及周围软组织肿块都显示良好, 能准确地对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作出判断, 因此MRI在各项内容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与CT, 但其对骨质结构的改变显示较差[10]。因此, 三种检查方法相互间不可替代。常规X线平片可对多数的转移瘤做出诊断, CT可以发现早期病变, MRI诊断准确率最高。在经X线平片、CT发现异常而无法确诊时, 再进行MRI检查, 可以提出检出率, 避免漏诊。

参考文献

[1]陈小龙.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186例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12 (32) :7199.

[2]惠颖, 赵春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绕颈的类型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15 (28) :3852-3853.

[3]韩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 2013, 24 (1) :38-39.

[4]谈慧嫣.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儿脐带绕颈的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3) :231.

[5]王爱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胎儿脐带绕颈中的应用65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9) :2151.

[6]李子亮.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胎儿脐带绕颈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1) :74-74.

[7]艾先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临床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6) :2144-2145.

上一篇:设计趣味屏幕保护下一篇:不同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