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世界

2024-06-28

脊椎动物世界(共12篇)

脊椎动物世界 篇1

在非洲辽阔的原野上, 当地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对草原上时有发生的“恐怖交响曲”一直困惑不解。恐怖交响曲来自那些走路摇摇晃晃、却不停顿地扯着嗓子发出恐怖吼声的狮子。

后来有学者推测, 是不是狮子酗酒过量而表现出的一种醉态呢?因为人们观察到, 非洲狮喜欢吞食有浓郁气味的多年生草植物——缬草。为了证实这一推测, 生物学家在狮子经常出没的地方, 放置了盛满缬草的大罐子。晚上几头狮子果然嗅到了缬草气味, 一路追踪过来, 并迫不及待地弄开了罐口上的盖子, 贪婪地吞食里面的缬草。不一会缬草中酒性发作, 狮子们东倒西歪地走来走去, 不顾一切地在草地上翻滚、互相撕咬, 发出了令所有走兽胆战心惊的咆哮, 吓得周围的走兽飞禽, 四处逃窜。令动物学家不解的是, 与狮子同属一科的猫, 也嗜食缬草, 食多了也会醉酒, 乱蹦乱跳, 见了老鼠, 也吓得掉头就跑。

南非自然保护区内的大象, 对高大的“玛努拉”树的果实, 也情有独钟。每年雨季到来时, 玛努拉树的果子成熟了, 这时大象纷纷来到树下, 用自己偌大的身躯撞击树干, 把果子摇掉地上, 接着大吃一通。谁知吃饱以后, 大象就像人醉酒后的状态一样, 有的文质彬彬, 钻到一旁呼呼大睡;有的则一路狂奔, 挤坏来不及避让的汽车, 拔起路旁的树木, 甚至凶猛地追逐游客。

狗熊特别喜食大蒜, 见到大蒜, 眼睛立即发亮, 会迫不及待地用舌头舐食蒜瓣, 并用爪子揉压, 拼命挤出蒜汁, 涂在自己脸上, 直到辣得泪流满面、呵欠连天, 在地面翻滚打转到睡着为止。黑熊醉酒以后, 又是一种模样。它们食量很大, 秋季里一次能吃下百余斤野果, 接着猛喝一阵泉水, 使果子在暖烘烘的肚皮内发酵成“果酒”。其中的酒精, 不时刺激着黑熊的头脑, 最终使黑熊耍起酒疯, 在山林里横冲直撞, 把碗口粗细的树木撞断或连根拔起。兴奋过后, 它们随遇而安, 倒在地上睡一个长觉, 刮风下雨都弄不醒。

脊椎动物世界 篇2

1、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安全!

2、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3、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4、爱护动物,珍惜生命。

5、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6、提高环境意识,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公共设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7、给它们一点爱,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才更美好――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8、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腿的,它一辈子只停下来一次,那次就是它死去的时候。

9、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

10、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11、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你自己。

12、爱护动物,让人类不孤单!

13、保护动物,你我的职责。

14、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动物从我们身边做起.

15、别让人类成为最孤单的生命!

16、别让人类成为最孤单的生命!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已。 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17、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18、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19、达到改善动物生存环境的理想目标

20、地球没有了动物,就如蓝天没有了白云;

21、动物会流泪的。

22、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24、没有动物,生命没有了动力

动物世界(组诗) 篇3

怒涛翻卷。黄牛跟着鞭子和田垄

向前。水牛向荷塘深处

牦牛反刍雪夜

月亮潮汐,今晚无处可逃

绳索绊腿,四蹄悬空

柏木杠上的哭泣,木槌

下落,板凳上的血

这不算完。屠夫高举利斧

“不怨你也不怨我”

两角之间

老泪浑浊

牛皮风干在传说的山墙上。

微雨。轻轻点开雁鸣湖的主页

没有雁,更无雁鸣。人声鼎沸

半枯的白杨。支离的残荷。飘摇的芦荻

毛驴车几乎碾住脚跟。大闸蟹

正奋力地横行。白色的渔网

泊在水湄

知道它想回去。所有的努力

占满了我的镜头。最终它变成美味

为酒助兴。有人说

这就是秋色

四年前,看见水葫芦和野鸭的翻飞。看见

青鹤的尖叫和它巨大的翅膀

那时,我到处寻找从城里消逝的白鹭

就在这水域,繁复的交响使我

以为回到了家园

如今,饕餮者正在品尝

动物的苦痛。铁丝笼里的锦鸡和

它的伙伴——那只唯一的野鸭

等待被宰割

当红色的蟹壳堆积,雨开始点击

我无法复制和编辑人类的快乐

只有三只白鹭在雨幕中

低翔。

眉心的花朵阅尽杀伐四蹄翻开所有的春秋今夜,

我和你一起衔枚疾进你比我的雕翎箭飞的更远

比我的大枪更具杀伤力,有时也撩开爱的锦

袍和平的欢呼

那些山岳,那些沙漠比尸骨还容易破碎,

一阵风过旗帜就在城头上招摇那些湍急的

或者冰封的江河凝固为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

不管这些,且和我饮尽葡萄美酒和鲜血

在坚硬的史册里酩酊大醉。

在黎明的山坡上打盹跟它打招呼,它没有抬眼

正午的奔跑,像风一样剽悍而野猪在荆棘丛

里操练皮肤

神奇的动物感官世界 篇4

蜜蜂:能看见紫处线

一只小蜜蜂飞进花园,它眼中的世界却不是你我所看到的样子。在它眼里,鲜亮的花朵会在稍暗的叶子背景中显得更加突出,而且它的眼睛还能看到从花朵反射出来的紫外线,这能让它们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花蜜。

蜜蜂的眼睛为什么这么厉害呢?这要归功于它们(包括一些昆虫)的复眼结构了。

蜜蜂的颜色识别系统虽然复杂,但和人类的视觉一样,也只有3种颜色接收器——紫外线、蓝色和绿色;而人类的是蓝色、绿色和红色。蜜蜂有一种特殊的紫外线接收体,而人类没有。

除了能看到紫外线之外,蜜蜂还能感知光的偏振。蜜蜂可以借用偏振光来导航,即使是在不能直接看到阳光的阴天也依然适用。尽管对我们来说,蜂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眼中的并不相同,但是对于其他一些昆虫和鸟类来说,却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它们有4个、5个甚至多达6个彩色光接受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接受体,它们能看见的颜色是人类从未见过的,也是无法想象的。对它们来说,人类眼中的三色世界太单调了。

海龟:磁场定位超强

年幼的红海龟在首次迁徙的过程中,能始终呆在北太平洋的温暖水域。原来,这些海龟似乎天生就能感受地磁场,能通过地球磁场来调整游动的方向。在成长的过程中,红海龟能够通过学习辨别重力差异以及磁场方向,建立更加细致的磁场地图。

然而,科学家至今还没弄清楚这些动物如何能感知磁场的。磁场如何影响动物体内的生物组织,至今也是一个谜。许多研究者认为,磁场感应器官可能存在于海龟及其他能感受磁力的动物的头部。也有人认为,动物探测磁力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特别的生物结构,而是依靠体内某些物质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此外还有一种有趣的假设,动物的眼睛里可能有一种叫作蓝光接受体的感光色素。这种色素能以化学成分感测磁场,并生成视觉提示——动物就以此作为“指南针”。

精准的导航对于长途迁徙的鸟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已经在一些会迁徙的鸟类的视网膜中发现了蓝光接受体。

狗:跟着鼻子走

狗是人们公认的嗅觉最灵敏的动物之一。狗可以根据嗅觉信息识别主人、辨别路途、方位、猎物和食物等。根据狗嗅觉灵敏的特点,人们常训练它们用嗅觉优势来缉毒破案,千里追踪疑犯,或茫茫林海狩猎野兽。

我们四处嗅来嗅去时,会对气味突然失去感觉,因为我们每天都从同样的鼻孔中呼吸空气。狗的嗅觉系统远比人类复杂,每一次空气吸入将激活3亿个气味接收器,而人类则只有600万个。话又说回来,即使人类能够收集这些信息,我们的大脑也不知如何处理。

巨蟒、王蟒和颊窝毒蛇类(包括响尾蛇)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的所差无几,只有一个不同:它们能利用红外线“看见”东西,这使得它们能靠猎物的体温来猎食。

当蛇在黑暗的洞穴捕猎时,它能利用红外线追捕猎物,并原路返回温暖洞穴表面的温暖地带;而当蛇进入温度相差无几的沙漠地带,它又能以普通视觉能力生活。蛇类也许能在清晨同时使用这两种能力,因为这时候光线充足,并且温度足够低,能使它追捕的、体温高于环境的温血动物“脱颖而出”。

蛇是利用一个相对简单的器官做到这些的,这个器官叫作“颊窝”,在它们的鼻孔附近,相当于红外线接收器。

蝙蝠:靠回声感受世界

以捕昆虫为生的蝙蝠和一些食果为生的蝙蝠,靠回声定位法得到它们寻找食物所需的大部分详细信息。

蝙蝠发出的都是超声波,人类听不到。这些声音的回声能带给蝙蝠有关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比如,得到回声的时间能反映蝙蝠和某个物体的距离,蝙蝠甚至能感知这个动物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令人吃惊的是,蝙蝠对自己和物体距离判断的精确度在4~13毫米之内。对以捕食昆虫为生的蝙蝠而言,这个精确度足够蝙蝠用翅膀卷起昆虫送进嘴里了。

科学家更感兴趣的是,蝙蝠是否将回声传达的信息视觉化呢?现在还不得而知。

名词解释:

回声定位

世界动物日 篇5

举世同庆人类朋友的节日,源自19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坚·弗朗西斯的倡议。他长期生活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要求村民们在10月4日这天“向献爱心給人类的动物们致谢”。

弗朗西斯为人类与动物建立正常文明的关系做出了榜樣。后人為了纪念他,就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并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每年的这一天,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动物眼中的世界 篇6

现在,让我们借一双动物的眼睛,重新打量一下这个世界,欣赏世界的另一番美妙吧。

1猴子:与人大同小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近亲猴子。可以想见,人类和猴子的祖先刚开始分道扬镳(biao。)时,视觉是基本相同的,都具有二色视觉,能看到红色、绿色和蓝色。但是经过上千万年的演化,猴子的视觉与人类有了区别,不同猴子之间的视觉差别也很大。比如,有的猴子具有6种不同类型的视觉模式,并不都是三色视觉。因此,它们中的色盲也与人类的色盲不一样。

2马:低头是为了更好地行路

接下来看看马的有趣视觉。马和与之类似的动物比如斑马的双眼分別位于头部的两侧,视野自然也朝向两侧,这样它们就能够观察到周围很大范围内的情况,当敌人出现时,它们可以及早发现并迅速逃离。

但是这种视力也带来了一些盲点。比如,它们无法看到两眼中间正前方的物体,因此它们走路的时候往往要低着头,这样有助于看清前方的道路。

马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缺乏双眼视力。一匹马总是能看到两幅图像,却不能把两幅图像如人眼一样整合成一幅。虽然马在夜间的视力要比人类强,但是它们的彩色视觉却十分糟糕。虽然它们也能区分绿色和蓝色,但是它们视觉中的主色调却是灰色。

3猫和狗:视觉诚可贵,听嗅价更高

人们普通认为,狗和猫是色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的视觉有点像人类中有红绿色盲的人的视觉,无法区分红色和绿色。狗有时候能分辨出黄色和蓝色。大多数猫只能分辨出一点点色彩,它们最擅长聚焦于一个物体,比如老鼠。猫和狗同人类相比,具有更好的周边视觉和夜视能力,它们对运动物体的捕捉能力也比人类强。这些特征有助于猫和狗进行捕猎,其实它们在被人类驯化前,一直是依靠这样的眼睛自力更生、养活自己的,当然,它们也要依靠自己出众的嗅觉和听觉。

4昆虫:复眼超出你想象

大多数昆虫使用复眼,也就是由成千上万的晶状体放在一起的蜂窝样式的眼睛。人们通常会以为昆虫能同时看到几百份相同的图像,其实并非如此,它们看到的是整个图像的 个个分解的部分,效果类似马赛克图像或拼图图案。不同昆虫的复眼各不相同。一只复眼可以由10到数万个晶状体组成。蜻蜓和螳螂的复眼中含有的晶状体最多,高达30000个。

不同昆虫的颜色感觉也差别很大。有些昆虫比如蝴蝶可以看到比人眼更多的颜色,而另一些昆虫看到的颜色却远比人眼要少。它们中最有趣的可能是蜻蜓,这种昆虫的大脑运转速度非常快,所以大部分运动的图像在它们眼中都是慢动作。蜜蜂也使用复眼,但不能看到红色。它们的视觉世界里的色彩绝大部分为黃、绿、蓝。不讨,它们却可以看到我们无法欣赏到的紫外光谱。蜜蜂还具有三个额外的眼睛,叫做“单眼”,它们虽然不能成像,但旱对光线却很敏感。

5鸟类:世界不缺少美,缺少欣赏的鸟眼

在白天,鸟看到的颜色范围比人要大许多,它们能看到包括紫外线在内的颜色。作为人类,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这么多的颜色,所以鸟类看到的世界图像要想给人类展示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人们普遍认为,鸟类眼睛中的世界要比人眼中的世界鲜艳得多,比如鸽子可以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它们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擅长分辨色彩的动物。能够狩猎的鸟类,比如鹰、红隼(sun)和秃鹰等,具有十分出色的双眼视觉,它们能够方便地从数千米的高空发现地面上的猎物。

6鲨鱼:世界是水做的

尽管鲨鱼的眼睛和我们的相似,都是由视网膜、晶状体、虹膜、角膜等组成的,但产生的视觉却和我们大否相同。鲨鱼没有我们视网膜上的视觉,因此无法感知到颜色。此外,鲨鱼的眼睛结构让它们能够尽可能地捕捉到光线,以便在阴暗的水域更容易看到物体。尽管它们可以使用这些额外看到的光线观察几十米外的物体,它们的视力还是比人类的视力迟钝多了。

7蛇:你的热情我夜里才懂

蛇有两套视觉系统,蛇在白天使用它正常的眼睛,但在夜间,它将使用自己的另一对“眼睛”。这些小坑一样的器官能够感知周围发热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信号。在白天,蛇的视力以运动作为观察基础,实际上对于静止不动的猎物,它们在白天完全是视而不见的。可是如果你在夜间也胆敢站立在蛇的旁边,它的“红外探测器”就可以立刻捕捉到你的踪迹。

8 虾和蟹:世界在于运动

虾和蟹属于视觉落后的一类动物。它们具有类似昆虫的复眼,但是视觉的清晰程度却差了许多。幸运的是,虾和蟹对于周围环境中的快速运动的物体很敏感,这让它们能够及早发现敌害,及时做出防御或攻击的准备。

动物世界 10大“寿星” 篇7

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塞舌尔群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以及其他岛屿的巨型陆龟是最著名的长寿动物。这些行动迟缓但雄伟异常的动物在大陆上一度较为普遍,然而现在,它们只有在哺乳动物极少的岛屿上才能存活至今。

当前的最长寿巨型陆龟保持者是一只名叫“阿德维塔” (Adwaita) ,体重550磅 (约合250公斤) 的雄性阿尔达布拉巨型陆龟,最初作为礼物送给克莱夫勋爵 (生于1725年,死于1774年) 。英国水手曾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塞舌尔群岛捕获阿德维塔以及其他3只陆龟。

据估计,阿德维塔出生于1750年左右。从1875年到2006年3月23日去世,它一直生活在印度加尔各答的阿里珀莱动物园。随后对阿德维塔龟壳进行的碳年代测定结果证实,这只巨型陆龟的寿命达到255岁左右。

“尊重并善待老人”,这句古老的训言既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动物。借助于越发先进的现代医疗技术,所有物种的老寿星数量都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本文列举的这些长寿纪录早晚会被打破。而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最长寿鲤鱼226岁

在与一条鱼的长寿较量中,大象、猫、狗、鸟类以及马纷纷败下阵来,这个老寿星的年龄达到几乎令人无法相信的程度。你可能认为它是一条鲨鱼、鲟鱼或者巨型鲶鱼,但真正的答案却是一条鲤鱼。鲤鱼是金鱼的近亲,尤以生活在日本寺庙鱼塘内的鲤鱼名气最大。其中的一位居民名叫“花子” (Hanako) ,寿命达到令人吃惊的226岁。花子生于1751年,死于1977年7月17日。

科学家找到了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花子确实如此长寿。与树一样,鱼的鳞片上也长有年轮。花子死后,科学家对它的鳞片进行了仔细检查,最终证实寺庙保存记录的真实性,即这条非比寻常的鲤鱼确实见证了226年的地质、气候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变迁。第二幅照片拍摄于1966年,里面出现的鲤鱼便是令人不可思议的花子。花子生存的年代发生了一系列大事,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詹姆斯·麦迪逊降生,马里兰州乔治城建立以及金属镍被发现并加以描述。

最长寿大象86岁

大象通常被视为除人类外最长寿的陆地哺乳动物,绝大多数可以活到70岁。然而,长寿也是大象的一种不幸。年龄最大的大象通常也长着最大、最长的象牙,因此最容易成为猎杀的目标。有记录可查的大象家族长寿纪录为86岁,由Lín Wàng创造。这个老寿星生于1917年,死于2003年2月26日。Lín Wàng曾为蒋介石的军队和日军效力,国民党倒台后被运至台湾。

图片展示的是世界最长寿活象头衔候选者,即生活在印度本纳老虎保护区的雌性印度象“瓦特萨拉” (Vatsala) 。据它的饲养员估计,这头大象已经90多岁了。1971年,瓦特萨拉被运至这个保护区,当时象牙已经不复存在,说明年龄可能超过50岁。

最长寿鸟77岁

鸟类的寿命通常可达到60岁以上,包括鹦鹉、秃鹰、信天翁以及鹰在内的一些鸟甚至有可能活到100多岁。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库克郡森林保护区刊登的长寿榜单中,一只土耳其兀鹰凭借118岁高居榜首,但并没有确凿的信息能够证明这一点。对于鸟类的长寿,我们不应该太过惊讶,因为它们毕竟是海龟、陆龟等长寿爬行动物的近亲。

1933年,当时只有一岁大的米契尔少校凤头鹦鹉“Cookie”在芝加哥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安家落户。它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长寿的活鸟,现在已经77岁高龄。由于公开亮相让Cookie太过劳累,现在的它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2007年,Cookie被确诊患上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这可能是最初的40年只被喂食各种籽的结果。绝大多数米契尔少校凤头鹦鹉圈养下的寿命在40岁至60岁之间,Cookie如此长寿算得上一个奇迹。

最长寿马62岁

马无疑是幸运的,它们饮食条件优越并且可以和同伴生活在一起,寿命能够达到数十年。绝大多数马的寿命在20岁至25岁之间,鉴于参加肯塔基州德比马赛等大型赛马比赛的绝大多数良种马只有3岁,20多年也算是一段很长的时间。

“老比利” (Old Billy) 是已得到证实的最长寿的马。它出生于1760年,整整活了62岁。“老比利”的早年经历较为艰苦,充当负责拖拽货船的驳马, 英国的很多内陆运河都曾留下它的足迹。早年的辛苦劳作并没有影响“老比利”的寿命, 62岁才寿终正寝令所有人吃惊不已。

最长寿金鱼43岁

北极熊 (长寿纪录为42岁) 和金鱼相比, 谁的寿命更长一些呢?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北极熊, 但真正的答案却是金鱼。有报告称, 金鱼可以活到40多岁。在主人的孩子将它们带回家之后, 很多金鱼都可以陪着主人慢慢变老直至死去。为了尽可能延长金鱼的寿命,主人需要为它们准备更大的鱼缸而不是普普通通的小鱼缸,在饮食方面也要花样众多,不能太过单调。

退休生活也被人们称之为“金色年华”,但在步入金色年华时,我们的头发却变成银色,这似乎有些不公平,同时也有点讽刺意味。金鱼也是如此,步入老年时鳞片也会变成银色。根据英国广播公司 (BBC) 的报道,一条名为“Tish”的彗星金鱼在鱼缸中安静地死去,享年43岁。1956年,Tish成为英国约克郡汉德家的成员,它是被7岁大的彼得·汉德从当地一家游乐场赢回来的。

最长寿猫38岁

猫狗大战向来难分高下,但在比拼寿命的较量中,猫却要高出一筹。这可能要归功于它们更悠然自得的习性或者应对家养生活的方式。猫可以轻松活到30多岁,一些未经证实的报告甚至指出它们可以活到40多岁。第一幅图片展示的是一些著名“老猫”,从左至右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27岁的“小淘气” (Mischief) ,36岁的“蒂泽” (Tizzie) ,25岁的“杰西” (Jess) 以及31岁的“斯皮克” (Spike) 。

根据2007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最长寿猫头衔被“Creme Puff”摘得。这只母斑猫出生于1967年8月3日,死于2005年8月6日,享年38岁零3天。虽然英国的长寿猫报告层出不穷,但Creme Puff并非出自英国,它与主人杰克·佩里一家共同生活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

最长寿狗29岁

澳大利亚牧牛犬“布鲁尼” (Bluey) 是有记录可查的最长寿的狗。它出生于1910年6月,死于1939年11月14日。布鲁尼本可以活得更长一些,但由于饱受不明慢性病折磨,不忍心看它受苦的主人最后决定提前将它送上天堂。绝大多数牧牛犬的寿命在12年至15年之间,并素以在农场努力工作而著称。去世时,布鲁尼享年29岁零5个月,相当于人类的206岁左右。

可能令人感到吃惊的是,过去70年里,没有一条狗能够打破布鲁尼的长寿纪录。最后一幅图片展示的是继布鲁尼之后最长寿的狗,分别是29岁的“贝拉” (Bella,上) ,21岁零114天的“香奈尔” (Chanel,左上) 以及20岁零334天的“奥托” (Otto,右上) 。

最长寿蜘蛛28岁

昆虫是动物王国的短命鬼,在步入成年阶段之后,一些昆虫只能活一天左右。蜘蛛并不是昆虫,但作为节肢动物,它们拥有很多与昆虫一样的特征。令人感到吃惊的是,蜘蛛家族的一位神奇成员也是一个老寿星,如此长命定会让很多无法容忍这种多毛小动物的人感到沮丧。

普通蜘蛛活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是绝大多数人可以想象的,但整整28年呢?1935年在墨西哥捕获的一只雌鸟蛛最终让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雌鸟蛛的长寿可能要归功于它以鸟类为食的饮食习惯。

最长寿兔子接近19岁

家兔协会表示,养在室内的兔子寿命在6岁到8岁之间,养在室外笼子里的兔子寿命则往往更短,这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然而,很多大名鼎鼎的兔子都活到了14岁以上。迄今为止最长寿的兔子是一只1964年8月6日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捕获的野兔。这个老寿星后来被取名“佛罗普塞” (Flopsy) 并成为一个宠物。被捕获之后,佛罗普塞又活了18年零10.75个月,实际年龄已非常接近19岁。

动物眼中的世界是啥样? 篇8

与人眼完全不同

光由各种颜色的光谱组成,光谱划分为几个波段,其中波长短于0.4微米的称为紫外波段;0.4~0.75微米的称为可见光波段;而波长长于0.75微米的则称为红外波段,细分为近红外0.75~25微米和远红外25~1 000微米两个波段。尽管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很宽,但绝大部分的能量却集中在0.22~4微米的波段内,占总能量的99%。其中可见光波段约占43%,红外波段约占48.3%,紫外波段约占8.7%。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的肉眼可以感知的部分,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所组成。颜色不同,波长也不一样。其中波长最长的是红色光,最短的为紫色光。

生物对周围环境的视觉感知,取决于眼睛对光线的处理。人类和大多数类人猿是三色视者,指眼睛拥有3种被称为“视锥细胞”的感光器,对红色,绿色和蓝色敏感。我们感受到的白天光以及颜色,所看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都是由这3种颜色来共同体现的。另一种被称为“视杆细胞”的感光器能感受弱光,让我们在暗处也能看清物体。但人眼的水晶体却把紫外线范围内的光阻挡在外,只有借助全光谱摄像机才能看见。不少其他生物能看见的光波范围和人类不一样,例如,许多动物可以见着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波段,它们被视网膜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为视觉系统所感知,使得它们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眼中的完全不同。

新软件大开服界

长期以来,人类不知道其他动物如何看世界,也不清楚它们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虽然猜测动物在想什么只是个幻想,但还是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眼睛对光的处理来进行了解。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项摄像技术,能够让人类以动物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这项最新科技揭示了动物眼里与人类迥然不同的精彩世界,令人叹为观止。例如黄色的蒲公英在能看到紫外线的蜜蜂眼中留下了更为明亮的粉红色,花朵上荧光色彩能有效地吸引授粉昆虫。在蜥蜴看来,我们用肉眼见到的绿色叶子变成了明亮的橙色。

动物成像着色为自然进化和性选择提供了一系列鲜明的例子,了解动物所看到的世界是理解它们行为的关键。但科学家指出,动物看到的颜色不会因为人类的期望而进化,因为它们颜色视觉的演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人类视角为依据的。不难发现,在面临生存和进化压力的环境里,一些物种将颜色用作私有信号以逃避捕食者。不论我们可以看到的还是看不到的,在自然世界里,一系列鲜明的动物颜色视觉都是为了相互沟通,吸引异性或躲避捕食。从动物的视觉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有鲜艳的色彩而另一些是灰暗的,一些有丰富的图案而其他一些是素色的。这不仅会使我们因为所看到的动物的新色彩而兴奋,也能使我们理解那些我们所看不到的动物颜色的重要性。

科学家通过这款新软件,可以将数码图片转换成动物眼睛里看到的景象,用于分析色彩和模式,或提供捕食者是怎样狩猎以及脆弱的生物是如何自我伪装的新见解。科学家为人类、山雀、孔雀、蜜蜂、雪貂、鱼等常用于研究的动物确定了相机设置的特定数据,以便这个属于开放资源的新软件能使其他研究人员在进行拍照时变得更容易,与此同时希望有更多人能利用它来对动物色觉进行研究。

在新软件被开发之前,科学家需要利用多种复杂的过程将图片叠加起来,修改为紫外光通道下的图像,并最终手动转换为动物眼中的图像。而这项新摄像技术使得过程变得更简单,通过一张标准的数码照片和一张通过紫外线通滤波器处理的照片组合在一起便可完成,然后生成函数,通过动物的眼睛显示图像。

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埃克塞特大学感觉生态学方面的一系列研究中,例如,确定夜鹰如何巧妙伪装以防被潜在的掠食者发现,观察绿色食草蟹身上的颜色变化,用于普通滨蟹颜色变化的研究,通过排卵周期跟踪人类女性脸部颜色变化。

“由于新软件的问世,我们现在通过另一种动物的眼睛来看世界变得更加容易得多。”埃克塞特大学生态与保护中心的乔里恩·特罗斯新科表示,“毋庸置疑,数码相机是测量颜色和图案的有力工具,但是用数码照片反映出颜色的可靠精确变得非常困难。我们的软件可以校准图像并将其转换为动物的视觉,以便衡量场景在人类和非人类眼里是如何的不一样。”

紫外线拓宽视野

在对光的处理方式上,其他动物不尽相同。虽然相当数量的动物可以比人类看到更多的颜色,但是不少哺乳动物只有两种光受体,仅对蓝色和黄色最敏感,无法辨别部分颜色,让它们变成部分色盲,见着的颜色却比人类少得多。相比之下,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一些昆虫可以见到4种甚至更多原色,它们中有许多还可以看到紫外线范围内的光。

蛇与众不同,有两套视觉系统。一套是擅长分辨颜色的眼睛,另外还有一对像红外探测器一样感知并“看到”生物的“眼睛”。人一旦被蛇看到,便很难摆脱它。幸运的是,多数蛇遇到人时选择的是逃走而不是攻击。还有一些动物能够分辨偏振光,即在一个固定平面震动的光波。例如,作为一种动作神速的掠食者,螳螂虾可以分辨出12种颜色和多种形式的偏振光,相比之下人类只能分辨出其中3种。

在白天,响尾蛇对色彩的分辨力并不强,但到了晚上分辨率则大大提高。响尾蛇除了有许多视杆细胞之外,最独特的是能够辨别红外线。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理学教授戴维·朱利叶斯发现,响尾蛇与毒蛇、大蟒和蟒蛇相似,拥有一种名叫“窝器”的特殊感知工具,这对小孔分别位于其眼睛与鼻孔之间的口鼻部的两边。“窝器”内有一层能感应温度的薄膜,与这种薄膜相连的神经细胞上有一种神经接受器,能够将红外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人体也有同样的接受器,在吃芥末等某些辛辣食物时,它就会让我们感到舌头刺痛。但是对蛇而言,这种接收器能检测到附近猎物的体温。

和人类一样,蜜蜂也是三色视者。它的三种感光器不但对红色、绿色和蓝色而且也对黄色、蓝色和紫外线敏感。能看见紫外线的能力使得花卉们几乎呈现出荧光色,显得格外鲜艳,能够辨认花瓣上的图案从而找到花蜜。事实上,蜜蜂能分辨许多种紫外线光谱范围内的光线。与人眼只有一对晶状体不同,蜜蜂复眼里有成千上万的晶状体,使其表面就像足球的表面一样,每一个晶状体都会在蜜蜂的眼里产生一个“像素”。但这一视觉机制使蜜蜂眼睛的分辨率极低,致使眼中的世界非常模糊。

鸟类与人类不同,属于四色视者。它们眼中的四种视锥细胞能让它们辨别红色、绿色、蓝色和紫外线。对喜欢捕食昆虫的鸟类来说,这一点尤其有用。其中一些肉食鸟的视力特别好,像巨鹰的视觉分辨率高出人类2.5倍。很多鸟类的视力相差悬殊,像鸽子的圆锥细胞比人类多得多,这说明它们可看到至少5种光谱带。它可以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擅长分辨色彩的动物。

昆虫以类似圆点的眼睛而闻名,一个眼球中有3万个晶状体的昆虫很多。因为眼睛的分段结构特殊,所以看物体与人类相差极大。它们可借助视觉感知动作,能分辨颜色,但是能力通常不及其他动物。蜻蜓可能是其中最有趣的昆虫,大脑运转速度非常快,大部分动作都可以用慢动作的方式来感知,因此很难被消灭。

脊椎动物世界 篇9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观光要求, 2006年长沙海底世界决定对海底世界进行改扩建, 兴建一座极地动物馆。极地动物馆位于长沙海底世界内, 它是海底世界老馆 (主要为展示海洋鱼类) 的改扩建工程, 拟建于主馆的南侧。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一个展示极地动物的场所, 如企鹅、白鲸、海狮、海象等等。而海洋动物不同于其他陆地动物, 在满足人们的观演之外, 还有一个它自身的维生系统, 二者的统一协调才是海洋动物建筑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设计当中不仅要满足人的需要, 还要满足动物的需要。在人的需要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常的建筑空间;而动物的需要则为饲养海洋动物以及满足它们活动的各种水池以及维护水质的维生系统。

1空间营造——展示空间序列, 表演场与观演流线的组织

内部展示空间的序列组织是该项目的一个挑战, 设计中重点组织与老馆的交接部位, 极地动物展示厅、表演厅, 并对三者的联系空间也加以特别处理。

由于极地动物馆是对原海底世界的扩建, 场地条件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多, 极地动物馆入口部分就是老馆的出口部分, 也是对该位置的重新整合。该位置位于主馆的出口位置, 是进入扩建极地馆的一个序曲;对该位置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改造设计, 由于原来为一个小的海狮表演场和礼品店, 场地较大, 专作入口太过宽敞, 所以将海狮池进行利用改造为中华鲟池, 而其他的部分靠墙做一些触摸池。而将极地馆的入口延伸到了建筑的东部, 使参观流线更为曲折婉转, 丰富多彩。而在东部极地馆的入口处为将极地馆部分显示出不同于海洋鱼类展示, 特地做了一个布幕, 以此表示极地馆即将上演——你将进入冰天雪地的海洋动物馆。

穿过布幕, 我们来到了一个冰雪世界——极地动物馆。此部分展示的海洋动物与海洋鱼类和陆地动物又有所不一样。海洋鱼类只展示其在水中的生活习性, 陆地动物展示其在陆上生活习性;而这些海洋动物则需要展示其水上和水下的生活, 所以人们观赏它们需要有两个平台。按照常规的展示建筑设计, 在参观的流线组织上往往强调便捷, 单流线设计;而对这次极地馆建筑的设计, 我们采取曲折的双流线设计, 一条为水下观赏, 一条为水下观赏, 二者有时合二为一, 根据场地和观赏的变化二者不停的改变。也使得整个展示空间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展示极地动物这部分空间中, 充分利用原始地形的高差进行设计;白鲸是所展示动物中最大的, 其需要的建筑空间最为高大, 它对观众的冲击力也较大, 所以将它设在进入极地馆的第一个位置, 进如后直接看见水中巨大的白鲸, 也通过楼梯上到上一层从水面之上观看, 由此上下两层空间设置参观路线。其它动物如海狮, 海豹, 海象, 企鹅等由于它们体型不是特别大, 所以不需要两层的空间, 而是采取前面设观赏沟的形式。在沟内可观赏水中的情况, 在沟上观赏岸上生活。在这一系列的展示过程中, 一侧为活体动物展示, 另一侧就为图片或者模型展示。整个展示以变换不通的海洋动物为其展示流线。在展示空间的最后是与观演空间的一个过度空间, 此处既是展示的结尾又是观演空间的一个前厅, 观演的观众在此可以休息, 候场, 购买纪念品。

通过过厅, 上楼梯就可到达表演空间, 表演空间其实就是一个剧场;只是它的演员是海洋动物而已, 他们的舞台一个是在真正的舞台上, 另一个是在水中 (局部在岸上) 。表演厅的设计既要像常规剧场一样的疏散与视线, 声学要求, 也要满足满足动物表演的要求。

在进场与疏散方面, 设计中采取了从中间进入四周疏散的设计原则, 这样一来观众从中部过厅进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而不是比较集中的进入;只有一个入口即不会拥挤, 又方便管理。在四周设置了四个疏散口, 方便观众看完表演后及时疏散出去, 且不影响后续观众的进入。

表演厅平面采用多边形设计有利于改善视觉质量, 其视线设计参照《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JGJ-57-2000) 及《建筑设计资料集》相关规定设计, 舞台高度为0.00m, 排距0.85m, 采用错位排法, 视点选在表演台面中心台面上方0.60m处, 地面视线每级升高差450 mm, 观众视线最大俯角为16度。

要达到一流的音响效果, 关键是平面、剖面的形状, 容积大小和声场扩散等的控制, 以达到足够的响度、适当的混响、均匀的声音、丰富的反射以及低噪声等目标。后部座位区设声光控制室。表演厅围护结构设计为双层墙隔声结构。表演厅的平面形状有利于改善视听效果, 缩小了观众厅的有效宽度, 有利于增加中区观众席的侧向反射声, 使早期反射声分布均匀, 声场扩散条件较好;表演厅的内墙面及升起座席的栏板面上做微扩散处理。顶棚及内墙则另由专业公司根据专业声学设计做反射吊顶及相关的室内装修。各出口内门采用隔声门。

表演厅周围的设备和空调则根据专业设计采取一系列的消声、隔声、减震等措施, 以达到足够低的环境噪声海洋动物动物的流线在这里也很重要, 而再这些动物中智商比较高的海洋动物 (白鲸, 海象, 海狮, 海豚) 的流线是重中之重, 它们是能够向观众表演的动物。它们进入海洋馆是需要单独的路线, 不能与游客的线路相混, 在设计中, 我们将它们的入口设于整个海底世界的东侧次入口, 此位置游客过来的是很少很少的。在内部空间设计中将它们的生活池一面围绕表演池和表演平台, 另一面就向观众展厅内, 即使它们进入表演池比较便捷, 又能在它们休息时充分向观众展示它们平时生活的样子。由此一来, 可以做到一举两得海洋动物展示建筑中的维生系统空间也是设计中的重要空间, 在本次设计中, 对这部分空间采取了分层设计的形式, 将维生系统空间布置于主要空间下一层, 这样一来可将对应需要处理的设备布置于相应的位置, 对于水池的水处理管线较短, 检修也可相应的快速做出反应。做到一一对应。既然谈到了维生这一块, 在水的循环处理方面, 我们建筑设计对水的水面标高, 水的溢流、补水、抽放水这一系列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考虑得很详细周到。既要保证水面的悬浮杂质要从溢流处流出, 也要把较重的沉底杂质从水池底面的排水沟中排出。并且这些水还需通过溢流、过滤、化蛋等等的工艺环节。各个位置水的标高、流量、水量都有不同, 都需要与水专业的紧密配合, 在此就不再一一具体阐述。

在这次设计当中, 最为复杂的就是不同地面标高的表达了, 在我们的参观流线当中的站立高度与我们所观看的动物的高度是不同的, 因为这些动物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水中的。这就是要求我们人眼既要看水中, 又要看水面上 (这在前面已谈到一部分) 。而不同的动物的体型不一样, 这又导致了他们生活的水池深浅大小也不一样。对于与我们人类体型相差不太大的动物吃我们就采取了如图3所示观赏沟的处理方式, 而对于如白鲸那样的大型动物, 则采取分楼层的处理方式了。由此而来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高差。而这些有需要表演的动物有时就需要他们进入表演池, 那就需要将他们的生活池的标高与表演池统一起来, 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参观的路线上的标高是不一样的。而在此我们就利用参观流线的长度对这些高差通过楼梯台阶与坡道来消化, 使整个建筑连贯起来, 达到统一。

2外形设计——寓意于形的象征性形体表达

在这次建筑的外观设计当中, 由于长沙海底世界离京珠高速长沙北收费站不到一公里, 所以极地动物馆建筑设计应该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空间和外观特性。极地动物馆建筑是海洋艺术最为直接的具像空间表达, 设计试图用最为原始的建筑材料和最为粗犷的造型语言, 讲述海洋的浪漫。整个极地馆采用一个极具象征海洋的贝壳为其主要外观形象, 而其墙面亦采用象征海洋的蓝色外墙涂料, 并在墙上画以海洋动物图案, 玻璃为蓝色镀膜中空玻璃, 整个形象即为海面上一个漂浮的贝壳, 海洋动物在贝壳下欢快的游弋。

3结束语

脊椎动物世界 篇10

蜜蜂:能看见紫外线

一只蜜蜂飞进花园,它眼中的世界却不是你我所看到的样子。在它眼里,花朵会在稍暗的叶子背景中显得很突出,而且它的眼睛还能看到从花朵上反射出来的紫外线,这能让它们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花蜜。有些蜘蛛也有可能进化出一些对应的能力,它们能把“紫外线图案”织进蜘蛛网中,让蜜蜂以为那是一朵美丽的花朵而自投罗网。

如果蜜蜂能识别出蜘蛛布下的陷阱,它就能根据阳光中的“紫外线图案”找到回巢的方向。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昆虫复眼的每个单元来完成的。

蜜蜂的颜色识别系统虽然复杂,但和人类视觉一样,也只有3种颜色接收器——紫外线、蓝色和绿色;而人类的是蓝色、绿色和红色。蜜蜂有一种特殊的紫外线接收体,而人类没有。这意味着伪色照片(红色被滤掉,紫外线被加入到了一种人眼所能看到的颜色中)可以最佳地模拟蜂眼所见的彩色世界。

蜜蜂除了能看见紫外线,还能察觉光线的偏振。“就好像你能从蓝色中看到红色,它们也能从一极光中看出另一极光。”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大学的一名昆虫视觉研究者比尔斯达克说。大气中的分子会使阳光发生散射,从而在太阳周围形成偏振的光图案,因此即使在阴天,也能帮助蜜蜂导航定位。

尽管对我们来说,蜂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眼中的并不相同,但是对于其他一些昆虫和鸟类来说,却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它们有4个、5个甚至多达6个彩色光接受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接受体,它们能看见的颜色是人类从未见过,也无法想象的。对它们来说,人类眼中的三色世界简直就是黑白照片。

海龟:磁场定位超强

年幼的红海龟能通过地球磁场来调整游动的方向。这些红海龟似乎天生就能感知地磁场,因而有方向感,能在首次沿着北太平洋的迁徙中,始终呆在温暖的水域。在成长过程中,红海龟能够通过学习辨别重力差异,以及磁场方向,建立更加细致的磁场地图。

然而,人们至今还未探明这些动物如何能感知磁场,以及磁场是如何影响动物体内的生物组织。许多研究者认为,磁场感应器官可能存在于海龟及其他能感受磁力的动物的头部。磁力接收器可能以磁晶体为基础,而磁晶体又受地磁场作用,能在磁场变化时,拉动可伸缩的磁力接收器或某些发状细胞。也有人认为,动物探测磁力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特别的生物结构,而是依靠体内某些物质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人们已经在一些细菌中找到了这类矿物质。如在鲑鱼和鳟鱼这类能在迁徙时判断地磁场的动物的鼻子中,也找到了这种矿物质。

如果以上所说属实,那么一只迁徙的海龟在它开始绕北太平洋14万千米的远徙时,能感受到磁力吗?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Kenneth Carolina给了这样一个比喻:想象一下在游泳的同时,你还注意着自己的一左一右两撮头发。向北游时,没有一撮会动。而向南游时,你会感觉有人轻轻地拉了拉你左边的头发;向西游时,你感到有人猛拉你右边的头发。掌握稳定的路向对于保持感受磁场的能力很重要。

这是一种可能。另一种可能是,动物的眼睛里可能有一种叫作蓝光接受体的感光色素。这种色素能以化学成分感测磁场,并生成视觉提示——动物就以此作为“指南针”。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动物眼中的磁场就可能是变化着的,就如同一束光或者一些色彩会随着所对的不同方向变换。有一些证据显示,这说法至少在某些动物身上是成立的。人们已经在一些会迁徙的鸟类的视网膜中发现了蓝光接受体,这种物质在鸟类利用磁场导航时十分活跃。此外,视网膜细胞中含有的某些矿物质与脑中某个区位相联,一旦这种物质被移除,鸟类在磁场中的导航能力就会受阻。

然而,除非我们能研究出动物如何探测磁场,否则不可能进一步了解鸟类在探测磁场时的所见所感。不过我们还有些希望——近期发现,接受过人类深入研究的果蝇和斑马鱼也能感应磁场。与海龟和鸽子相比,它们的大脑更小而简单,也更利于研究。因此,也许对这些动物的深入研究能给我们找到一些答案。

狗:跟着鼻子走

我们总会想,狗虽然有嗅觉,但其敏感程度怎么会比人类强上千倍。任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狗认知研究员亚历山大·霍洛维茨,著了《狗的内在》这篇文章,其中描写了狗看到、听到、嗅到和知道的是什么。她说:“气味是有不同层次的,这使得狗能获取更广的信息。就好比人们从隔一个房间的地方欣赏一幅画和人们近距离观察其笔触欣赏方式不同。”

这使得狗的经历从根本上与我们不同。当我们出去散步时,我们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感官获取的,而狗的眼睛只作为备用。比如,当警犬收到一条气味的线索与地上的脚印方向完全相反时,毫无疑问,它们会追随自己的嗅觉而忽略相矛盾的视觉线索。这种对于嗅觉的依赖,就可解释为什么狗也会扑向它们的主人,直至1米左右的地方才停下。

对狗来说,它所嗅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味道,甚至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位都会传递不同的信息。比如,每片花瓣都有不同的香气,这让狗了解到有不同的虫子造访过这片花瓣,留下了来自别的花的花粉痕迹。除了可以获得触摸花朵的人的气味,狗甚至还可以猜测到他们何时来过。灵敏的嗅觉还能让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一只狗或许可以通过狗小便随时间流逝特征的变化,气味变得更淡来感知过去。近期一项研究表明,狗可以通过追踪人类的气味来察觉每个脚步气味上细微的不同。狗还可以通过微风中飘来的狗、人或其他物体的气味来预知末来。不幸的是,人类很难深入了解这个细致入微的世界。即使我们趴在地上嗅,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像狗一样。

我们四处嗅来嗅去时,会对气味突然失去感觉,因为我们每天都从同样的鼻孔中呼吸空气。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狗类闻嗅时的流动力学表明,狗的嗅觉系统远比人类复杂。狗鼻孔的直径小于鼻孔间距,这意味着它们能从两个不同区域中呼吸空气,这就使得狗能辨认气味的来源。狗的嗅觉系统还能从鼻翼过滤不新鲜的空气,吸入新鲜空气。每一次空气被吸入鼻子将激活3亿个气味接收器,而人类则只有600万个气味接收器。即使人类能够收集这些信息,我们的大脑也不知如何处理。

蛇:用红外线“看”世界

巨蟒、王蟒和颊窝毒蛇类(包括响尾蛇)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的所差无几,只有一个不同:它们能利用红外线“看见”东西。这使得它们能靠体温追踪到1米远左右的猎物。

蛇是利用一个相对简单的器官做到这些的,这个器官叫作“颊窝”,在它们的鼻孔附近。颊窝在不同的蛇身体上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一个长有薄膜的小型凹陷,而薄膜上则长有热量感应神经终端,这就好比红外线接收器。这些凹陷长在作为触觉、温度和痛觉感知系统一部分的神经细胞上,而当其被从视觉系统完全分开,两种信息最终都到达同一部位:视顶盖。“在那儿,蛇的空间视觉地图和红外线地图合二为一。”墨尔本弗洛里达工学院专门研究颊窝毒蛇温度传感器的神经学家Michael Grace说。

Grace推测,这个结构使得蛇能够同时感知红外线,并在视觉上看到光线,或者在两者间自由变换。比如,当蛇在黑暗的洞穴捕猎时,它能利用红外线追捕猎物,并原路返回,而当蛇进入温度相差无几的沙漠地带,它又能以普通视觉能力生活。蛇类也许能在清晨同时使用这两种能力,因为这时候光线充足,并且温度足够低,能使它追捕的、体温高于环境的温血动物“脱颖而出”。

蝙蝠:靠回声感知一切

以捕昆虫为生的蝙蝠和一些食果为生的蝙蝠,靠回声定位法得到它们寻找食物所需的大部分详细信息。比如,它们发出有时高达120分贝的长啸以及尖叫,这些声音的音量甚至超过救护车警笛的音量。但蝙蝠发出的都是超声波,人类听力之所不能及。

这些声音的回声带给蝙蝠有关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比如,得到回声的时间能反应蝙蝠和某个物体的距离,而从试探另一个动物时所感受到音频的变化,蝙蝠甚至能感知这个动物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神奇的动物感官世界 篇11

蜜蜂:能看见紫外线

一只小蜜蜂飞进花园,它眼中的世界却不是你我所看到的样子。在它眼里,鲜亮的花朵会在稍暗的叶子背景中显得更加突出,而且它的眼睛还能看到从花朵反射出来的紫外线,这能让它们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花蜜。

蜜蜂的眼睛为什么这么厉害呢·这要归功于它们(包括一些昆虫)的复眼结构了。

蜜蜂的颜色识别系统虽然复杂,但和人类的视觉一样,也只有3种颜色接收器——紫外线、蓝色和绿色;而人类的是蓝色、绿色和红色。蜜蜂有一种特殊的紫外线接收体,而人类没有。

除了能看到紫外线之外,蜜蜂还能感知光的偏振。蜜蜂可以借用偏振光来导航,即使是在不能直接看到阳光的阴天也依然适用。尽管对我们来说,蜂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眼中的并不相同,但是对于其他一些昆虫和鸟类来说,却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它们有4个、5个甚至多达6个彩色光接受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接受体,它们能看见的颜色是人类从未见过的,也是无法想象的。对它们来说,人类眼中的三色世界太单调了。

海龟:磁场定位超强

年幼的红海龟在首次迁徙的过程中,能始终呆在北太平洋的温暖水域。原来,这些海龟似乎天生就能感受地磁场,能通过地球磁场来调整游动的方向。在成长的过程中,红海龟能够通过学习辨别重力差异以及磁场方向,建立更加细致的磁场地图。

然而,科学家至今还没弄清楚这些动物如何能感知磁场的。磁场如何影响动物体内的生物组织,至今也是一个谜。许多研究者认为,磁场感应器官可能存在于海龟及其他能感受磁力的动物的头部。也有人认为,动物探测磁力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特别的生物结构,而是依靠体内某些物质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此外还有一种有趣的假设,动物的眼睛里可能有一种叫作蓝光接受体的感光色素。这种色素能以化学成分感测磁场,并生成视觉提示——动物就以此作为“指南针”。

精准的导航对于长途迁徙的鸟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已经在一些会迁徙的鸟类的视网膜中发现了蓝光接受体。

狗:跟着鼻子走

狗是人们公认的嗅觉最灵敏的动物之一。狗可以根据嗅觉信息识别主人、辨别路途、方位、猎物和食物等。根据狗嗅觉灵敏的特点,人们常训练它们用嗅觉优势来缉毒破案,千里追踪疑犯,或茫茫林海狩猎野兽。

我们四处嗅来嗅去时,会对气味突然失去感觉,因为我们每天都从同样的鼻孔中呼吸空气。狗的嗅觉系统远比人类复杂,每一次空气吸入将激活3亿个气味接收器,而人类则只有600万个。话又说回来,即使人类能够收集这些信息,我们的大脑也不知如何处理。

蛇:用红外线“看”世界

巨蟒、王蟒和颊窝毒蛇类(包括响尾蛇)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的所差无几,只有一个不同:它们能利用红外线“看见”东西,这使得它们能靠猎物的体温来猎食。

当蛇在黑暗的洞穴捕猎时,它能利用红外线追捕猎物,并原路返回温暖洞穴表面的温暖地带;而当蛇进入温度相差无几的沙漠地带,它又能以普通视觉能力生活。蛇类也许能在清晨同时使用这两种能力,因为这时候光线充足,并且温度足够低,能使它追捕的、体温高于环境的温血动物“脱颖而出”。

蛇是利用一个相对简单的器官做到这些的,这个器官叫作“颊窝”,在它们的鼻孔附近,相当于红外线接收器。

蝙蝠:靠回声感受世界

以捕昆虫为生的蝙蝠和一些食果为生的蝙蝠,靠回声定位法得到它们寻找食物所需的大部分详细信息。

蝙蝠发出的都是超声波,人类听不到。这些声音的回声能带给蝙蝠有关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比如,得到回声的时间能反映蝙蝠和某个物体的距离,蝙蝠甚至能感知这个动物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令人吃惊的是,蝙蝠对自己和物体距离判断的精确度在4~13毫米之内。对以捕食昆虫为生的蝙蝠而言,这个精确度足够蝙蝠用翅膀卷起昆虫送进嘴里了。

科学家更感兴趣的是,蝙蝠是否将回声传达的信息视觉化呢·现在还不得而知。

名词解释:

回声定位

脊椎动物世界 篇12

日前,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杨福合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资源库建设与创新利用”项目荣获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该项目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特种经济动物基因库, 系统解决了当前我国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促进了特种经济动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该研究历时36年, 针对我国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资源保存分散、规模小, 易丢失;保存和整理不规范、缺少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数字化管理水平较低;网络系统不健全、信息不畅通;共享机制不完善, 资源共享和创新利用率低等问题, 系统开展了我国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 整合整理, 创新利用及数据实物共享等方面大量的研究工作, 为我国资源保存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对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进行整理, 整合了我国农业、林业、教学科研等3大领域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 涵盖鹿类动物、毛皮动物、特禽及其它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509个品种 (类型) 等, 保存在69家特种经济动物资源单位的保存场、专业实验室等;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特种经济动物基因库。首次建立了特种经济动物评价体系, 保证进入共享平台的特种经济动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准确性。对水貂、梅花鹿、马鹿和兔资源优异基因进行了评价。制定了特种经济动物资源共性描述规范、个性描述规范、技术规程、活体异地保存技术规范和数据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等, 形成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标准化体系;首次建立了完善的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 通过中国特种经济动物种质资源网 (www.spanimal.cn) 进行检索, 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 (摘自农科院网站)

上一篇:四步作文教学下一篇:银屑病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