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结核的MRI诊断

2024-06-06

颅脑结核的MRI诊断(精选5篇)

颅脑结核的MRI诊断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低场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脊柱结核的低场MRI资料, 分析椎体、椎间盘、椎体周围软组织、椎管内硬摸外腔形态、MRI信号改变及Gd-DTPA增强的的表现。结果 (1) 破坏的椎体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改变, 椎体内的冷脓肿呈局灶性无结构长T2水样信号灶; (2) 椎旁冷脓肿形成与椎旁肉芽肿形成, 范围广泛, T2WI信号高, 环状强化或明显均匀强化; (3) 破坏的椎间盘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结论 MRI是脊柱结核理想的检查方法, 对脊柱结核具有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磁共振成像

脊柱是骨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发病部位,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 但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 而近年来, 60岁以上老年人脊柱结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以往脊柱结核诊断主要靠X线和CT检查。随着MRI的普及, 脊柱结核的检出及诊断率显著提高, 已成为脊柱结核的重要诊断手段。本研究对28例诊断明确的脊柱结核的低场MRI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低场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脊柱结核中, 男12例, 女16例, 年龄6~78岁, 平均40岁。所有病人均以颈椎病、腰腿痛就诊, 且均经临床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signa0.2T永磁型MR机。28例均包括平扫矢状位SE序列T1WI (TR340ms, TE26ms) 、FRFSE序列T2WI (TR3000ms, TE108ms) 、STIR序列 (TR2700ms, TE36ms, IR75ms) , 层厚5mm, 层间距1mm;轴位FRFSE序列T2WI (TR3800ms, TE142ms) , 层厚4mm, 层间距1mm;冠状位STIR序列 (TR2700ms, TE36ms, TR75ms) , 层厚5mm, 层间距1mm。20例行Gd-DTPA增强扫描, 对比剂用量0.1mmol/L, 层厚、层间距同平扫。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本组28例的发病部位包括颈椎4例, 胸椎8例, 腰椎8例, 胸腰交界段6例, 腰骶交界段2例。28例共计累及64个椎体。其中单椎体受累4例, 相邻2个椎体受累14例, 相邻3个或以上椎体9例, 跳跃式累及2个椎体1例。椎体合并附件发病3例。单纯附件发病0例。

2.2 病椎形态与脊柱改变

64个椎体中有52个椎体变扁或不同程度楔样改变。16例脊柱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

2.3 椎体信号改变与强化特征

64个椎体在T1WI上呈均匀或欠均匀的低信号。全部椎体均可见有不同程度及范围的局灶性无结构性T2WI水样信号 (图1) , 其中, 40个椎体在T2WI上呈欠均匀高信号, 18个椎体在T2WI上以高信号为主的高、等混杂信号。4个椎体呈高低混杂信号, 2个椎体呈稍高信号。20例行增强扫描者共计51个椎体发现病变, 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强化, 其中9个病变椎体呈均匀强化, 42个病变椎体呈不均匀强化。

2.4 椎间盘形态、信号改变

28例中18例累及相应椎间盘, 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其中轻度变窄6例, 中至重度变窄12例, 受累椎间盘呈长T1不均匀长T2信号改变, 不均匀强化。

2.5 椎旁软组织改变

包括冷脓肿形成与肉芽肿形成。28例中冷脓肿形成24例, 椎旁软组织肿胀4例。冷脓肿包括椎体前缘或周围脓肿20例 (其中12例出现椎管内脓肿并对硬膜囊产生不同程度压迫) , 2例附件周围脓肿, 1例髂窝脓肿, 1例臂部脓肿。冷脓肿或椎旁软组织肿胀范围多跨越2个以上椎体范围 (图2) , 远大于病椎数目。冷脓肿于T1WI呈稍低信号, 在T2WI上呈较高信号, STIR序列则呈明显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 增强扫描有利于小冷脓肿的显示 (图3) 。椎旁软组织肿胀于T2WI呈较高信号, 呈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2.6 附件改变

椎体合并附件受累3例, 受累附件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 2例周围冷脓肿形成。

图1胸4~6椎结核, 胸4椎体前部呈局灶性无结构T2WI水样信号灶, 为骨内小冷脓肿。胸5、6椎体骨质破坏, 呈不均匀长T2信号改变, 骨质破坏以前部为剧。T5/6椎间隙消失, 局部生理曲度后凸畸形。图2胸4椎体结核, 胸2~6椎旁大范围软组织肿胀, 长T2WI信号改变。图3胸11~12椎结核, 增强扫描示:双侧椎旁多发大小不等冷脓肿形成, 环形强化, 最小者约0.2cm×0.3cm, 显示很清楚。T11、12椎体不均匀明显强化。

3 讨论

脊柱结核主要由血行播散引起, 首先引起椎体骨炎, 对椎体破坏形成骨内小脓肿, 继而在椎旁及远处软组织内形成冷脓肿。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 胸腰段次之, 颈椎较少见。病变常累及两上以上椎体。尽管多数患者可通过X线平片及CT扫描得到初步诊断, 但仍有许多脊柱结核可能由于表现不典型而不易与恶性病变或其他感染性病变甚至单纯压缩骨折区分, MRI可较为全面地显示椎体、椎间隙、椎管及椎旁软组织改变, 不仅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可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对一组脊柱结核在低场MRI上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以进一步加深对其理解。

3.1 脊柱结核的低场强MRI表现特点

3.1.1 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

由于MR机场强低, 大部分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或稍低信号, T2WI为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 有时难以显示骨内的小冷脓肿 (T2WI上为均匀无结构的水样高信号灶) , STIR序列有助于骨内小脓肿的显示。如能显示骨内的小脓肿, 则对定性有较高价值, 尤其是有助于和恶性病变的鉴别。

3.1.2 椎旁软组织的改变

冷脓肿呈典型的长T1长T2无结构信号, 环状强化。椎旁及远处流注形成的冷脓肿是诊断脊柱结核的可靠依据, STIR序列有助于椎旁冷脓肿的显示, 增强扫描在发现小脓肿及确定脓肿的形状、范围方面有优势, 对于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椎体旁冷脓肿形成是脊柱结核的典型表现, 但冷脓肿肉芽组织增生期与肿瘤的软组织侵及很难鉴别, 增强MRI可以显示细小的环状强化区, 帮助诊断[1]。椎旁冷脓肿及椎旁软组织肿胀累及范围远远超过病变邻近几个正常椎体, 有助于脊柱结核和肿瘤的鉴别诊断, 具一定的特征性。

3.1.3 椎间盘的改变

脊柱结核早期可不累及椎间盘, 随着病变进展可累及临近椎间盘。椎间盘受累表现为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破坏呈长T1, 不均匀长T2信号改变。椎间盘的改变有助于脊柱结核与椎体转移瘤及单纯压缩性骨折的鉴别, 一般而言后2者相邻椎间盘不累及。但化脓性脊柱炎亦可累及椎间盘, 但其椎间盘受累的较早且发展更快。虽然椎间隙的变窄亦可见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椎间盘的突出、膨出, 但其一般不会出现破坏或强化表现。

3.1.4 椎管受累

矢状位MRI检查能很好观察病变向椎管内侵犯的情况, 能很好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这对于决定治疗方案选择非常重要。此外, 有部分脊柱结核也可直接累及脊髓, 出现结核性脊髓炎, 往往是预后不良的表现, 而MRI在观察脊髓情况上具有其他影像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3.1.5 不典型结核的MRI诊断

不典型脊柱结核一般是指单椎体结核、多椎体破坏而椎间盘完好、多椎体跳跃式受累、棘突单独受累[2]、早期脊柱结核等。本组1例多椎体跳跃式脊柱结核, 骨内可见典型小脓肿形成而提示诊断。2例单椎体结核, 椎间盘未见异常, 但椎旁软组织肿胀且范围广泛, 呈明显T2WI高信号而提示诊断。作者认为, 综合骨内小脓肿, 椎旁冷脓肿或大范围的椎旁软组织肿胀是诊断不典型脊柱结核的重要依据。矢状位、冠状位STIR序列及增强扫描对以上征象的显示具有重要价值。

3.2 鉴别诊断

3.2.1 椎体转移瘤

转移瘤不侵犯椎间盘, 多呈单发或多发溶骨性破坏, 信号较结核稍均匀。肿块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少数成骨性转移瘤呈长T1短T2信号改变。作者认为MRI结合CT扫描能有效地区分两者。

3.2.2 化脓性脊柱炎

化脓性脊柱炎少见, 常有外伤、椎间盘手术、腰椎穿刺病史, 临床症状重。椎旁脓肿小, MRI信号较结核均匀, 增强扫描可显示椎旁软组织为广泛的斑片状强化而无脓肿形成。

3.2.3 椎体良性压缩性骨折

多见于老年人, 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全身普遍性骨质疏松, 多有明显疼痛症状。椎体压缩多呈双凹形。部分变形椎体邻近椎间盘陷入椎体内致椎体后上角向后翘起, 突入椎管, 为其它病因所致椎体骨折所少见。急性期骨折椎体MRI信号异常, 矢状位T1WI为椎体内形状不同, 范围不等的低信号, T2WI为与T1WI形状一致的高信号。椎旁或远处无冷脓肿形成。椎间盘无破坏。

参考文献

[1]刘智明.不典型脊柱结核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1) :83~86.

[2]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科学科术出版社, 1999, 4:106.

颅脑结核的MRI诊断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椎体结核病人男10例, 女8例, 年龄为17~61岁, 病程为3个月~2年,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15例, 双下肢无力致运动障碍12例, 脊柱畸形5例。11例转移瘤中原发灶为肺癌6例, 肝癌3例, 直肠癌2例。18例椎体结核病人中15例和11例椎体转移瘤及5例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均作了MRI增强检查。

1.2 检查方法

使用中美合资深圳安科公司生产的低场永磁型磁共振0.2T采用自旋回波 (SE) , 体线圈, 矢状面及横断T1WI, 快速自旋回波 (FSE) T2WI像及冠状面SET1WI像, 层厚7mm, 层间距5mm, 矩阵256×256。 Gd-DTPA剂量为0.1mmol/kg。

2 结果

2.1 脊柱结核MRI表现

2.1.1 椎体改变:

18例中仅累及1个椎体2例, 2个以上椎体16例。累及2个以上椎体者椎体破坏以与椎间盘相邻部位为主, 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 T2WI为稍高信号, 病变椎体明显压缩变扁9例, 楔形压缩6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2.1.2 椎间盘破坏:

18例中有16例累及椎间盘, 其中6例有两个以上椎间盘受累, 12个椎间盘完全消失, 部分破坏者4例, 受累椎间盘T1WI呈低信号13例,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4例, 等信号2例。增强扫描受累椎间盘呈不均匀强化。

2.1.3 附件破坏:

累及椎弓3例, 椎板2例, 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 增强呈不均匀强化。

2.1.4 椎旁软组织:

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脓肿, 位于椎体两侧及前后方10例, 以椎体高度为准相当于1个椎体4例, 达2个以上椎体10例, 最长达13个椎体高度1例;呈长条状5例, 不规则8例, 梭形5例;MRI上T1WI呈低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3例, 均匀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15例。

2.1.5 椎管内硬膜囊和脊髓:

脓肿位于椎体两侧及前后方的10例, 8例不同程度压迫硬膜囊及脊髓, 2例楔状变形的椎体亦压迫硬膜囊及脊髓。

2.2 脊柱化脓性炎症MRI表现

本组5例, 椎间盘变形碎裂1例, 变小或消失3例, 椎间盘与椎体分界不清, 病变椎间隙邻近上下椎体呈对称性改变, 且只累及椎体高度的1/3或1/2。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 以椎体下部为著, 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化脓性病灶呈异常对比增强, 椎旁软组织呈广泛斑片状强化。

2.3 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

11例转移瘤椎间隙均未变窄, 受累椎体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本组8例;T1WI信号正常, 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3例, 受累椎体前后部膨大呈钝圆形, 累及2个以上椎体呈跳跃状改变7例, 附件同时受累4例, 压迫硬膜囊及脊髓原因中2例为受累椎体变扁、前后径增大并突向椎管所致。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结核, 约占50%[1]。因MRI对水分子和蛋白含量的变化较敏感, 所以能较早发现椎体骨质破坏之前的改变, 冠状位及轴位成像有利于观察神经根、椎旁软组织和椎管内受累的改变, 矢状位有利于观察病变的上下范围及向椎管内侵犯情况[2]。MRI能显示X线平片及CT所不能显示的早期椎体改变, 因而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尤其是早期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3.1 脊柱结核的MRI特征

(1) 椎体及附件改变:脊柱结核以多椎体且以相邻椎体受累为特征。这说明结核好发于2个以上椎体且为椎间盘附近椎体, 少数病例在椎体破坏的同时可累及附件, 本组有5例附件破坏, 本组有6例椎体呈楔形变扁, 以胸、腰椎常见, 大多数结核受累椎体于T1WI呈均匀低信号, T2WI呈混杂信号, 增强后见不均匀强化。 (2) 椎间盘改变:受累椎间盘T1WI呈低信号, T2WI为不均匀混杂高信号。本组有16例累及椎间盘, 其中6例有2个以上椎间盘受累, 4例部分椎间盘破坏者多位于椎间盘一侧, 少数病例只累及椎间盘而椎体无破坏, 这说明椎间盘破坏后椎间隙变窄是脊柱结核的特点。增强扫描示不均匀强化。 (3) 椎旁软组织:本组18例均有不同程度软组织肿块, 多呈流注状, 较长者超过受累椎体范围, 最长达13个椎体, 本组有1例;MRI上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 本组13例。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15例。 (4) 硬膜囊及脊髓受压:本组凡受压者均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本组10例为脓肿从前后方及两侧压迫硬膜囊及脊髓, 2例为楔形变的椎体从前方压迫硬膜囊及脊髓, 于IRS上破坏的椎体及椎旁脓肿显示更清楚。

3.2 鉴别诊断

(1) 脊柱结核与转移瘤的鉴别:①脊柱转移瘤发病年龄高, 多有原发病史, 不侵犯椎间盘, 常首先侵犯椎体后部及椎弓根, 椎体前后变为钝圆, 椎体破坏呈跳跃式, 边界较清楚, 软组织肿块呈分叶状, 肿块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晕征或靶征是转移瘤较典型的征象, 硬膜囊及脊髓受压是由于椎体前后径增大及硬膜外转移病灶压迫所致, 附件易受累。②脊柱结核发病年龄年轻, 有中毒症状。椎间盘受累, 椎间隙变窄, 为相邻椎体受累, 软组织肿块呈流注形, 肿块为环形强化。硬膜囊及脊髓受压主要为脓肿或楔形变的椎体从前方压迫所致。 (2) 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鉴别:化脓性脊柱炎累及椎体少, 信号较均匀, 均匀强化, 或中心均匀伴周边环状强化, 与结核的周边环状强化不同, 化脓性病变椎旁软组织增强为广泛斑片状强化;与脊柱炎相比, 结核易造成脊柱畸形, 连续多个椎体受侵犯。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并与化脓性脊柱炎和脊柱转移瘤相鉴别。方法:选择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体结核及经临床证实的11例转移瘤和5例化脓性脊柱炎, 对其MRI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脊柱结核椎间盘破坏变窄, 椎体破坏部均与椎间盘相邻。5例化脓性脊柱炎, 受累椎间隙上下椎体骨质异常改变是比较对称的。11例转移瘤椎间盘均未受累。结论:脊柱结核MRI表现具有其特征性, 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键词:脊柱结核,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广金凤, 倪国权, 等.脊柱结核的低场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7 (5) :531-532.

颅脑结核的MRI诊断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被确诊为脊柱结核的患者32例,对其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27~ 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1±2.25)岁;病程为3 ~ 29个月,平均病程为(18.23±1.47)月。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2例脊柱出现畸形;20例出现某些部位的疼痛感,常见部位为腰部、背部以及腰骶部位; 6例表现为结核中毒症状;还有4例出现下肢行动困难。患者都进行不同程度的手术治疗,或是经皮穿刺活检,在后续治疗中发现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显著。

1.2检查方法

德国西门子全身螺旋CT机[2]扫描条件为:电压140 k V、电流350 m As,层厚3 mm、层距3 mm轴位扫描。共扫描32例患者,其中,3例患者为增强扫描,静脉注射100 m L造影剂(均为碘海醇)。

MRI机为德国西门子公司1.5 T超导型磁共振机。 扫描条件:厚层4 mm,间隔2 mm,脊柱线圈,常规以矢状位及轴位T1WI、T2WI平扫,矢状位采用SE序列T 1W I( T R 5 0 0 / T E 1 5 ),FSE序列T 2W I(T R 2 4 0 0 / T E 1 4 )轴位采用SE序列T1W I 。MRI扫描共15例,其中,4例患者为增强扫描,静脉注射15 m L造影剂(均为马根维显)。

1.3评价指标

以患者的病变部位 、 C T的影像学表现 、 M R I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两者对病变部位的确诊率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数据采用(±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变部位

32例脊柱结核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为颈椎,病变范围累及5节;有14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为胸椎,病变范围累及15节;有1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为腰椎,病变范围累及25节。

2.2CT的影像学表现

在观察32例患者的CT过程中发现:1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中,破坏区可见沙粒状、碎片状的稍高密度死骨影8例,骨质硬化影5例。 18例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椎间盘损伤,其中,椎间盘消失4例,椎间隙变窄13例,还有2例表现为椎间盘破损,1例患者可见椎盘软组织肿胀。

2.3MRI的影像学表现

在观察1 5例患者的M R I过程中发现 : 骨质破坏,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的患者8例;T1WI、T2WI均呈低信号的死骨患者4例;椎间盘变窄患者5例;还有2例患者表现为椎盘软组织肿胀,但边缘的清晰度较低,T1WI低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

2.4CT的影像学表现与MRI对病变部位的确诊率比较

研究发现 , C T对椎间盘损伤的确诊率远高于MRI的确诊率,但是对骨质破坏和椎盘软组织损伤的确诊率低于MRI的确诊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发现,CT与MRI诊断脊柱结核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其中,CT对椎骨破坏的确诊率为40.63%,比MRI的确诊率低约13%;CT对于椎间盘损伤的确诊率为56.25%,比MRI的确诊率高约13%;CT对于椎盘软组织损伤的确诊率为3.13%,比MRI的确诊率低约10%,由此可见,CT与MRI合用诊断脊柱结核,可以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我们知道,CT对于病变部位的横断面扫描清晰度较高,但对于软组织的扫描则表现得较为模糊,同时,全景扫描受限,观察患者病变部位的范围小;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但对于横断面的扫描清晰度低于CT,而全景观察较CT的扫描范围广[3],因此出现了上述研究数据。所以,在进行脊柱结核诊断时,医生要结合CT与MRI的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及累及范围,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

颅脑结核的MRI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6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16~60岁,平均31.3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热、盗汗、腰背部疼痛、乏力、血沉加快或伴脊髓和神经压迫等临床病状与体征。病程10 d~26 a。

1.2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采用GE Hispeed Dual 4层螺旋CT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病变椎体及其上下各2个椎体,层厚3 mm,层间距3 mm,扫描条件120 k V,250 m A。通过标准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重建后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RI检查采用GE Signa profile 0.2 T永磁型磁共振仪,脊柱相控阵线圈,扫描采用矢状面T1WI(TR/TE=500~600/10~13 ms),T2WI(TR/TE=2250~3200/100~120 ms)。层厚4 mm,层距0.4 mm,距阵256×512,FOV为320 mm。轴位T2WI(TR/TE=2250~3200/120 ms),FOV 220 mm。

1.3 临床分型

参考相关文献[2,3],将本组60例脊柱结核患者临床分型确定为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以及附件型4型,并比较CT与MRI两种影像技术的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60例脊柱结核患者中,颈椎2例,胸椎13例,胸腰椎25例,腰椎18例,腰骶椎2例;共发现149个患椎,单个椎体受累9例,2个椎体受累40例,3个椎体受累8例,4个椎体受累3例。以连续2个椎体破坏最为常见(67%),本组未见跳跃破坏。

2.2 脊椎结核的CT表现

椎体骨质破坏42例,共112个椎体受累,胸腰椎椎体骨质呈虫蚀状破坏,24例有死骨形成及钙化。87个椎间盘受累,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23个,椎间隙消失10个,13例患者19个椎弓根受累,27例脊柱不同程度的后突畸形,以胸腰段为主。软组织突入椎管内20例,硬膜和脊髓受侵16例,表现为冷脓肿或碎骨片压迫硬膜囊或脊髓。韧带下播散4例,表现为韧带增厚,椎管狭窄(见图1)。椎旁脓肿38例,腰大肌呈圆形和卵圆形边缘低密度影(见图2)。

2.3 脊椎结核MRI表现

椎体骨质破坏46例,共118个椎体受累,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T1WI均匀低信号或混杂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骨髓炎性水肿区呈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37例出现椎间盘受累,表现为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或消失,42例出现椎旁脓肿,绝大多数为腰椎旁脓肿或肌大肌脓肿(见图3),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28例出现硬膜和脊髓侵犯,表现为硬膜囊和脊髓受压,22例出现病灶向韧带下播散,表现为斑点状或结节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见图4)。

2.4 CT与MRI诊断效能比较

CT与MRI对脊椎结核临床分型符合情况的比较见表1,对脊椎结核不同病变诊断敏感性比较见表2。

由表1可见,CT对脊椎结核临床各型的诊断能力可与MRI相媲美,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由表2可见,CT与MRI诊断椎体骨质破坏和椎旁脓肿的敏感性相近似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对硬膜与脊髓受侵以及韧带下播散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CT(P<0.05),而CT对死骨与钙化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MRI(P<0.05),这表明二者在诊断脊椎结核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然而,为了遵循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倡导的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应尽可能做到二者择一。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骨关节结核中最严重的一种,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病损后畸形,甚至截瘫。为了达到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并报道了多种多样的分型方法[2,3,4,5,6,7,8]。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将脊柱结核分为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以及附件型4型,并利用CT与MRI在60例患者中对比研究证实,这种分型法完全适合脊柱结核的明确诊断,并有利于指导其临床治疗,同时还证实CT与MRI的分型结果相近似,说明在临床上可任选其中一种。

脊柱结核随其分型具有不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心型多见于儿童,椎体血供主要来自椎后动脉,而病灶常位于椎体中心,容易向上下双向扩散,可连续侵犯多个椎体、椎间盘,椎体塌陷后造成脊柱后凸或者侧弯畸形[9]。边缘型多见于成人,成年后供应椎体前方的血管由肋间动脉及腰动脉分支组成,病灶常出现于椎体边缘,尤其是前上、下缘,病变进展一般较慢,常局限于2个椎体,导致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10]。韧带下型又称骨膜下型,一般因前纵韧带下由大量的结核性脓液聚集,对于邻近椎体直接侵袭,造成多个椎体前方骨质破坏,有大量脓液沿着椎体前方向下流注[11]。附件型一般局限于椎弓、棘突或者横突,受累区骨质破坏,伴有显著的脓肿,而髓核和椎间盘一般无明显改变[6]。

本项研究进一步证实,CT在客观评价椎体、椎间盘破坏狭窄、消失、椎旁及硬脊膜外寒性脓肿形成、脊髓和硬膜囊受压、椎弓根受累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对死骨与钙化的显示明显优于MRI。而MRI多平面成像有利于观察脊柱和椎间盘细微的病理改变和病变范围,尤其在显示椎间盘破坏和椎间隙狭窄、消失,脊髓及硬膜受压等方面优势明显,MRI可清楚显示脊柱结核的椎体骨炎、椎旁脓肿、终板破坏和神经损伤,对早期不典型脊柱结核亦有确切价值[12],且可检出CT难以发现的韧带下播散。因此,CT与MRI在诊断脊柱结核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互补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秀白,吴雷,何泽兵,等.43例脊柱结核的CT、MRI诊断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1):27-28.

[2]党连荣,王都,谢君伟,等.脊柱结核CT分型及影像学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6):515-516.

[3]侯树勋.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51-1183.

[4]张忠民,付忠泉,金健,等.脊柱结核的MRI分型系统[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5):418-423.

[5]Jian R,Sawhney S,Berry M.Computed tomopgraphy of vertebraltuberculosis:patterns of bone destruction[J].Clin Radiol,1993,47(3):196-199.

[6]Moon MS.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Controversies and a new chal-lege[J].Spine,1997,22(15):1791-1797.

[7]Mehta JS,Bhojrai SY.Tuberculosis of the thoracic spine.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selection of surgical strategies[J].J Bone JointSurg Br,2001,83(6):859-863.

[8]Oguz E,Sehirlioglu A,Altimakas M,et al.A new classification andguide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J].InternationalOrthopaedics(sicot),2008,32(1):127-133.

[9]李慎江,赵勇,吴寿臣,等.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3):1007-1010.

[10]孙进祥.CT诊断脊柱结核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0,4(11):176-178.

[11]肖林.脊椎结核的CT、MRI表现和评价[J].西部医学,2009,21(12):2102-2104.

颅脑结核的MRI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3 年2 月至2014 年12 月诊断为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34 例, 男, 18 例, 女16 例, 年龄 (52.19±6.35) 岁, 糖尿病8 例, 3 个月内激素服用史2 例。同期发现结核性脊柱炎17 例, 男9 例, 女8 例, 年龄 (53.28±5.64) 岁, 糖尿病4 例, 3 个月内激素服用史1 例。两者患者年龄、基础病史、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布氏杆菌脊柱炎诊断标准符合WHO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标准: (1) 临床出现发热、关节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 (2) 血培养分离布氏杆菌阳性; (3) 血清布氏杆菌凝集实验阳性。结核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1) 临床出现低热、盗汗、全身乏力及结核中毒症状; (2) 临床有肺部浸润性肺结核影像学表现支持; (3) 结核菌素实验强阳性。所有患者均经过药物治疗效果及手术病理证实。

1.2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采用GE Signa HDxt3.0T MR扫描仪, HD CTL线圈。扫描参数:常规脊柱冠状面、横断面及矢状面扫描。所有MRI表现由2 位副主任擅长中枢神经影像医师共同分析诊断, 两者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0.892。重点分析其病变部位、累及节段、骨质破坏部位、椎间隙变窄、椎体成角程度、病变钙化表现等方面鉴别。骨质破坏分为中心型与边缘型。中心型:椎体中心骨质破坏, 边缘型:椎体破坏以椎体边缘为主。椎旁病变分为局限型与弥漫型, 局限型以椎旁脓肿改变不超过同一椎体范围, 弥漫型则超出病变椎体。椎体塌陷或者成角:轻度:以椎体压缩、塌陷成角程度<1/3 椎体上下径, 成角<10°;重度:以椎体压缩、塌陷成角程度≥ 1/3 椎体上下径, 成角≥ 1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两者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特征比较

布氏杆菌脊柱炎累及部位:腰椎27例, 胸椎4例, 骶椎2例, 颈椎1例。结核性脊柱炎累及部位:腰椎8例, 胸椎4例, 骶椎3例, 颈椎2例。病变累及部位及特点见表1。

3 讨论

布氏杆菌脊柱炎是由于布氏杆菌血行至椎体运动终板, 导致椎体骨质受侵、破坏。由于布氏杆菌属于胞内寄生杆菌, 多在人体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增生繁殖, 胞外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胞内, 因此, 病变多呈缓慢侵袭发展, 影像学表现以骨质破坏为主, 伴随部分增生硬化表现。MRI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检查的主要方法, 其对于图像的多维显示、较好的软组织分辨率以及对于病理成分良好成像能力使脊柱MRI检查成为脊柱感染的主要检查手段。既往研究报道[4,5]布氏杆菌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均为慢性增生性类肉芽肿性炎症, 因此可能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 临床诊断较易混淆[6]。进一步比较分析布氏杆菌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对于两者早期临床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课题比较研究发现布氏杆菌脊柱炎MRI表现以T1WI呈低信号, T2WI成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改变为主。病变信号密度较均匀, 边缘清, 较锐利, 椎体破坏范围局限, 以椎体边缘或者椎体中心部分破坏为主, 椎体较少成角畸形。椎间隙无明显变窄, 或者轻度变窄。病变周围可见明显骨质增生硬化表现, 以椎体前后缘及椎小关节为著。椎旁少见局限性小脓肿呈T2WI均匀高信号表现。病变范围累及脊髓阶段≤ 2 个。结核性脊柱炎MRI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为主, 少见硬化增生表现。病变以T1WI呈片状低信号或者混杂信号, T2WI成高信号、T2抑脂像呈混杂高信号改变为主。病变范围较广, 多累及大半部分椎体, 以椎体的前后缘发病常见。骨破坏区内可见砂砾状死骨, 呈等T1、短T2信号, 抑脂像呈低信号改变, 多见于骨破坏中心区。累及椎体范围广, >2 个椎体范围, 椎体破坏明显, 多见成角畸形, 椎间隙多变窄。椎旁可见冷脓肿形成, 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 病变边缘罕见硬化增生表现。既往有研究报道[7,8]布氏杆菌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但临床也有相似影像学共性表现, 结合病史以及实验室诊断有助于全面正确诊断。

综上所述, 布氏杆菌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均以骨质破坏表现为主, 但两者在病变信号改变、累及范围、骨质破坏范围以及增生硬化表现存在明显差别。布氏杆菌脊柱炎病变累及范围小, 骨质破坏程度较轻, 较少累及椎间盘, 周围骨质硬化现象明显等改变是区别与结核性脊柱炎的主要甄别点, 依据MRI表现有助于结核性脊柱炎与布氏杆菌脊柱炎的鉴别。

摘要:目的 分析布氏杆菌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患者的MRI表现以及鉴别诊断。方法 选择2003年2月至2014年12月诊断为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34例, 与同期发现结核性脊柱炎17例患者对比分析MRI诊断表现, 重点分析其病变部位、累及节段、骨质破坏部位、椎间隙变窄、椎体成角程度、病变钙化表现等方面鉴别。所有MRI表现由2位副主任医师共同分析诊断, 两者诊断一致性检验Kappa=0.892。结果 布氏杆菌脊柱炎累及部位:腰椎27例, 胸椎4例, 骶椎2例, 颈椎1例。结核性脊柱炎累及部位:腰椎8例, 胸椎4例, 骶椎3例, 颈椎2例。布氏杆菌脊柱炎MRI表现以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改变为主。病变信号密度较均匀, 边缘清, 较锐利, 椎体破坏范围局限, 以椎体边缘或者椎体中心部分破坏为主, 椎体较少成角畸形。椎间隙无明显变窄, 或者轻度变窄。病变周围可见明显骨质增生硬化表现, 以椎体前后缘及椎小关节为著。椎旁少见局限性小脓肿呈T2WI均匀高信号表现。病变范围累及脊髓阶段≤2个。结核性脊柱炎MRI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为主, 少见硬化增生表现。病变以T1WI呈片状低信号或者混杂信号, T2WI成高信号、T2抑脂像呈混杂高信号改变为主。病变范围较广, 多累及大半部分椎体, 以椎体的前后缘发病常见。骨破坏区内可见砂砾状死骨, 呈等T1、短T2信号, 抑脂像呈低信号改变, 多见于骨破坏中心区。累及椎体范围广, >2个椎体范围, 椎体破坏明显, 多见成角畸形, 椎间隙多变窄。椎旁可见冷脓肿形成, 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病变边缘罕见硬化增生表现。结论 布氏杆菌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均以骨质破坏表现为主, 但两者在病变信号改变、累及范围、增生硬化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依据MRI表现有助于结核性脊柱炎与布氏杆菌脊柱炎的鉴别。

关键词:脊柱感染,结核性脊柱炎,布氏杆菌脊柱炎,MRI成像

参考文献

[1]李鸿江, 陈福文, 赵艳东, 等.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感染、炎症、修复, 2013, 14 (4) :250-252.

[2]杨伟良, 徐佳元.3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 2011, 19 (17) :1438-1441.

[3]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S].34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40-51.

[4]章鹏, 杨新明.布鲁杆菌病脊柱炎的治疗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10) :908-909.

[5]杨新明, 张磊, 刘肃, 等.脊柱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271-275.

[6]邹洋, 冯曼玲, 王非, 等.布氏杆菌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7) :2332-2335.

[7]王仲秋, 王季秋.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0, 25 (5) :339-340.

上一篇:用电监控系统下一篇: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