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结核性脑膜炎

2024-08-09

老年性结核性脑膜炎(共10篇)

老年性结核性脑膜炎 篇1

结核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症结核病。老年患者因其特殊的体质关系, 造成了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病情复杂、容易误诊、治疗困难等问题, 使其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均高于年轻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照分析199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明确诊断为老年结脑患者和青年结脑患者各56例。老年组:男38例, 女18 例;年龄60-80岁。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我院中青年结脑56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0例, 女16例;年龄16-55岁。

1.2 诊断标准

符合《现代结核病学》提出的诊断标准, 再加上脑脊液中发现结核菌或伴有脑外结核病即可确诊;无热型症状或脑脊液化验不典型, 并伴有脑外结核病也为可疑结脑患者, 经检验抗结核治疗好转可确诊。

2 结果

2.1 确诊时间

老年组从发病到确诊时间5-180d, 平均43±36d, 中青年组发病到确诊时间1-108d, 平均26±25d。

2.2 实验室及影像学诊断

老年组3例脑脊液结核菌涂片阳性, 其中2例培阳, 1例对异烟肼、乙胺丁醇耐药;中青年组有5例脑脊液结核菌涂阳, 有3例培阳, 有2例涂阴而培阳, 其中2例对异烟肼、利福平不完全耐药。老年组患者行头颅CT检查52例, 结果显示36例正常, 多发脑结核球6例, 脑膜强化1例、多发脑梗塞7例、脑积水2例;中青年组行头颅CT检查59例, 结果显示49例正常, 多发脑结核球6例、脑膜强化1例、多发脑梗塞2例、脑积水1例。

2.3 两组合并脑外结核

老年组均给予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4药抗结核强化治疗6个月;青年组均给予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丁胺卡那5药抗结核强化治疗6个月。强化期后2组均给予异胺肼, 利福喷丁、丙硫异烟胺巩固化疗8-12 个月, 早期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同时给予降颅压, 鞘内给药异烟肼0.1、地塞米松5mg, 待症状平稳后逐渐减少药物用量。

3 讨论

老年患者起病较缓慢、隐匿, 临床症状不典型, 并发疾病较多, 多以中低度发热为主, 病人容易出现精神萎靡、头痛、偏瘫、四肢活动障碍等症状, 容易和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相混淆, 导致确诊时间长, 死亡率高。两组脑压增高患者, 老年组明显少于青年组, 考虑与老年人大脑沟回变浅及脑萎缩等生理结构有关, 脑脊液常规化验二组无明显差异, CT诊断率明显偏低, 但在鉴别诊断中有很高临床意义。老年组第1次脑脊液检查有12例可疑, 第2次复查符合结脑诊断10例, 第3次复查剩余3例才全部符合。反复脑脊液检查并结合头颅CT, 对及早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老年组结脑误诊率远高于中青年组, 原因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炎症反应迟缓、临床症状不典型等有很大关系。本文老年组中有14例在院外误诊为腔隙性脑梗塞、眩晕症、颈椎病, 另有 13例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院外按上呼吸道感 染、肺炎、胃炎等治疗, 说明临床医师仅考虑到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 没有及时做腰穿等进一步检查, 以致延误诊断及治疗, 因此老年组死亡率高于中青年组。建议临床医师对有不典型脑膜刺激症状的老年人, 应积极动员患者做腰穿化验检查, 同时行胸部X线、头颅CT等检查, 必要时可予以抗结核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 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各56例老年和青壮年患者, 从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化验、影像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老年结脑特点。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相比, 发病至确诊时间、中低发热老年明显高于中青年;高发热、脑脊液压力>200mmH2O老年组明显低于中青年组。确诊前误诊率:老年23.2%, 中青年3.5%;死亡率:老年32.1%, 中青年16%。结论:老年性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缓慢, 早期症状不典型, 诊断困难, 误诊率和死亡率高, 后遗症发生率高。临床应对该病提高警惕, 对疑似病人应及时反复腰穿脑脊液检查及头颅CT检查, 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老年患者,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331-348.

[2]中华医学会.临床治疗指南结核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

[3]闫世明, 韩利军.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J].传染病信息, 2007, 20 (1) :20.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72-01

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一1年内发病,多见于1~3岁的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从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约3~6周,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死亡率几乎高达100%。我国自普遍推广接种卡介苗和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下降,预后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但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洽当,其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8~52岁,平均年龄38岁,脑膜炎型27例,脑膜脑炎型8例,脊髓型3例;病程最长7.4年,最短4天;急性起病23例,亚急性6例,慢性9例,脑脊液变化典型10例,初期变化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而呈典型者8例,始终无变化4例;血沉增快14例;合并肺结核12例、肠结核2例;CT检查阳性10例,其中:脑积水3例,脑梗死6例;治愈或好转18例,无明显变化14例,死亡2例。

1.2主要临床表现

1.2.1典型结脑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1)前驱期(早期)约1~2周,一般起病缓慢,在原有结核病基础上,出现性情改变,如烦躁、易怒、好哭,或精神倦怠、呆滞、嗜睡或睡眼不宁,两眼凝视,食欲不振、消瘦,并有低热,便秘或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

(2)脑膜刺激期(中期)约1~2周,主要为脑膜为及颅内压增高表现。低热,头痛加剧可呈持续性。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可有感觉过敏,逐淅出现嗜睡、意识障碍。

(3)晚期(昏迷期)约1~2周,意誤障碍加重反复惊厥,神志进入半昏迷、昏迷状态,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不整甚至出现潮式呼吸或呼吸暂停。

1.2.2非典型结核性脑膜炎

(1)较大儿音患结脑时,多因脑实质隐匿病灶突然破溃。大量结核菌侵入脑脊淮引起脑膜的急骤反应。

(2)有时表现为颅内压持续增高征象,低热、进行性头痛、逐渐加剧的喷射呕吐。

2讨论

2.1根据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将结核型脑膜炎一般分为三型,即: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脊髓型。

2.1.1脑膜炎型:主要病变在颅底,又可分为单纯性脑膜炎及脑膜炎合并颅底蛛网膜粘连。前者主要病变为颅底部浆液性渗出,临床表现为脑膜刺激征,不合并颅神经及脑实质损害,CT检查阳性发现不多,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后者则相反,CT检查表现为梗阻性脑积水,疗效不如前者好。

2.1.2脑膜脑炎型:病变除颅底部外还有脑实质,结核性动脉炎常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及结核瘤形成,引起相应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

2.2在临床上本病由于早期不易诊断常被误诊或延迟诊断,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早期表现的症状:低热、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颈强直、脑膜刺激征,这些症状体征其他类型结核和脑膜炎同样具有,因此早期与其他类型结核和脑膜炎不易鉴别。

2.2.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涂片阳性检出很低,本组38例中仅2例脑脊液检出结核菌。脑脊液检查不典型,主要表现为糖和氯化物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2.3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起病缓慢,常常以“上感”治疗,很多病例首发症状并不是脑膜炎形成的表现,而是表现为截瘫或癫痫,常由于应用链霉素、利福平而使临床表现更为不典型。

2.3综合上述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在早期不易得到诊断和治疗,能否及时、早期确诊直接影响愈后,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2.3.1凡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均应考虑到本病;对可疑者应进行仔细病史询问,详细体格检查和必要辅助检查,尽可能了解既往史、结核史或接触史;长期发热的颅内病变应首先想到本病可能。

2.3.2反复核查脑脊液涂片,有些病例往往随着病情进展而呈现脑脊液涂片阳性。

2.3.3应与其他类型脑膜炎如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

2.3.4部分病例可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根据疗效反证。

3结核性脑膜炎一旦确诊就应早期治疗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早期、足量、联合、系统用药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浆液性渗出期,早期用药效果最好,一旦发生纤维蛋白渗出,则易发生粘连。应把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吡嗪酰胺作为基础用药。在此基础上可选择另外一种三联用药,用药时间为症状控制后6个月至一年。

3.2结核性脑膜炎应在早期应用激素,特别是在浆液渗出期效果较好,应用激素可减轻渗出和防止纤维化粘连,时间以2~3周为宜,然后正规减量至停药,以防止药效反弹或激素的副作用。

3.3对于重症颅底部蛛网膜粘连、脊髓型患者鞘内给药效果较好,常用异烟肼每次50~100mg,每周2次,20次为1疗程;本组中3例重症患者,鞘内给药效果较好,特别是脊髓型及合并蛛网膜粘连患者早期鞘内给药,效果更理想。

老年性结核性脑膜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0年8月收治的80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按照年龄分为治疗组 (老年组) 和对照组 (中青年组) , 其中治疗400例, 男210例, 女180例, 年龄54~73岁, 平均 (64.5±2.5) 岁。主要临床表现:咳嗽、胸痛、发热、气急、乏力, 经体检有胸腔积液;合并症:高血压120例、糖尿病90例、冠心病30例, 慢性肾炎20例。对照组400例, 男180例, 女220例, 年龄23~45岁, 平均 (34±3.5) 岁,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胸痛、发热, 经体检有胸腔积液;合并症:高血压148例、糖尿病164例、慢性胃炎3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标准, 且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前进行心电图、肝肺功能等常规检查。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炎、慢性胃炎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降糖、扩血管、予抗凝、注射胰岛素及免疫增强剂、配合食疗进行综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链霉素、异烟肼和乙胺丁醇进行联合治疗。每日肌内注射0.75~1.0g链霉素, 连续使用1.5~3个月;口服异烟肼, 每日0.3g;口服乙胺丁醇, 每日0.75g, 连续使用1年, 病情严重者可加用0.5年。在此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的不良反应, 发生时应根据情况减量或停用[1]。胸腔穿刺抽液每周2~3次, 首次抽液<700mL, 以后每次抽取量约700~1 200mL。治疗组患者因年长要特别注意抽液的速度和量, 若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反应, 应立即停止抽液, 皮下注射0.5mL肾上腺素 (0.5%) , 同时静脉注射5~10mg地塞米松, 保留静脉输液导管, 直至症状消失。

1.3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特征消失, 胸腔积液消失;有效:临床特征显著改善, 胸水部分吸收;无效:临床特征无改善, 胸水无吸收。有效率=痊愈+有效[2]。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对比

治疗组患者咳嗽、气急、乏力等症状高于对照组 (P<0.01) , 发热、胸痛等情况少于对照组 (P<0.05) 。如表1所示。

[n (%) ]

2.2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痊愈245例, 有效113例, 无效42例, 有效率达到89.5%。对照组痊愈298例, 有效102例, 无效0例, 有效率达到100%。如表2所示。

2.3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29例呕吐、腹泻, 11例过敏性皮疹, 5例肝功能损害。停药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消化42例呕吐、腹泻, 16例过敏性皮疹, 14例肝功能损害, 1例白细胞减少。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对照组

(例)

注:两组疗效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结核性胸膜炎属于传染性疾病, 一般多发于中青年, 但近些年, 老年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老年人因其自身身体特征使得此病较之中青年结核性胸膜炎还具有不典型性、多样性、病情凶急、耐受性差等特点[3,4]老年结核性胸膜炎以咳嗽、气促、咳痰、乏力、纳差等为主要表现, 多合并心脑血管等疾病, 且老年人的耐受力较差, 常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 (老年) 患者胸腔积液明显多于对照组 (中青年) , 且不良反应也多于对照组。老年人因其自身新陈代谢机能下降, 对药物的清除率较慢, 导致药物在身体内积蓄, 致使病人中毒[5,6]。所以, 在给老年人用药时要特别注意其身体承受力, 严格控制药物剂量。除了选择抗结核病药物治疗外, 还应辅以营养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在诊断时, 要对老年患者及时进行B超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 以避免漏诊或误诊。

参考文献

[1]李洁, 任胜祥.老年与青年结核性胸膜炎临床对比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7 (3) :70-71.

[2]刀惠.老年结核性胸膜炎48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1) :7723-7725.

[3]SALLEHSA, HUSSIN S, RAHMAN MM.Nested PCRforthe rapid detection of TBfrompleural fluid at HUKM Malay-sia[J].Pak J Biol Sei, 2008, 11 (13) :1728-1732.

[4]罗国仕, 涂明利, 唐以军.可弯曲电子胸腔镜检查对老年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4 (9) :976-979.

[5]李宇晖, 文玉珊, 白衡初.老年结核性胸膜炎88例临床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5 (2) :222-224.

结核性脑膜炎85例治疗分析 篇4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5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39-01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由结核杆菌侵及蛛网膜下腔而导致的脑膜结核性炎症改变,常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脑实质以及脑血管发生病变[1],是神经系统结核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也是预后最严重的肺外结核病。一旦用药不及时,常会导致患者死亡。故对结脑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是争取良好预后的重要保证。我院自2001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5例,通过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资料85例病例均为我院自2001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21~76岁,平均47.5岁。病程1天~3个月,早期(≤7天)34例(40%),中期(8~29天)41例(48.2%),晚期(≥30天)11例(12.9%)。合并颅外结核30例(35.3%),包括肺结核27例,颈部淋巴结核2例,脊柱结核1例。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30天,随访观察时间≥1年。病例纳入标准:有颅内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脑脊液检测结果可发现结核菌或合并有肺结核,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脑脊液经一般细菌及恶性肿瘤的细胞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1.2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69例,发热75例,恶心、呕吐48例,肢体瘫痪11例,昏迷3例,颈项强直6例,颅神经损害2例,克氏征(+)34例,布氏征(+)31例。

1.3 脑脊液变化:脑脊液压力>200mmH2O者83例,脊液蛋白定量0.46~3g/L69例,糖低于2.5mmol/L者80例,氯化物低于120mmol/L者81例。大多數脑脊液细胞数>500×106/L,脑脊液涂片培养结核菌阳性3例。

1.4 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39例,血钠<135mmol/L 56例。

1.5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合理膳食,昏迷患者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补充营养。(2) 抗结核治疗:76例采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五联短程化疗方案,9例采用异烟肼、丁胺卡那、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左氧氟沙星化疗方案,治疗时间为1.0~1.5年。具体治疗方法:链霉素0.75~1.0/日肌注;异烟肼0.6g/日静滴,1个月后改为口服;利福平0.45~0.6g/日;吡嗪酰胺1.5g/日;乙胺丁醇0.75~1.0g/日。对氨基水杨酸1.8g/日,丁胺卡那及左氧氟沙星0.4g/日。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10~20mg/日静滴或甲基强的松龙0.5~1g/日静滴,3~5天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50~60mg/日口服,剂量逐渐递减于2~3周内停药;降颅压治疗:常规给予20%甘露醇250ml,2~4次/天静滴,呋塞米20~60mg,2次/日静脉注射。(3)鞘内注射或脑脊液置换冲洗术:81例给予鞘内注射异烟肼0.05~0.1g和地塞米松5mg,4例加用链霉素0.5g鞘内注射,2~3次/周。其中6例脑脊液蛋白含量>3g/L,先行脑脊液置换冲洗术,后鞘内注射异烟肼0.05~0.1g及地塞米松5mg。每周进行醒脑治疗2~3次,昏迷者每日胃管鼻饲半粒安宫牛黄丸。病情稳定后可用胞二磷胆碱、ATP、辅酶A等脑代谢活化药物。

1.6 疗效判断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脑脊液正常,治疗结束后1年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指标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指标无好转或恶化。

2.结果

85例患者中,39例治愈,43例好转,3例死亡。总有效率96.5%(82/85)。2个月后复查脑脊液结果明显好转,停药随访1年无复发。治愈病例病程均<30天,其中26例<7天,均无昏迷史;好转病例中病程>30天1例,病程<30天31例,病程<7天10例,昏迷1例,经治疗后清醒;死亡3例,病程均>30天,昏迷2例。

3.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测结果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诊断。本研究资料中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发热最多见,其次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体征以克氏征、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为多见,实验室检查主要为低钠血症及血沉增快。如有发热、头痛患者,颈抵抗阳性,需高度怀疑颅内感染,即可进行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临床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但因为常有不典型的脑脊液改变病例,故应多次进行腰穿,动态观察方能确诊。虽然脑脊液培养出结核菌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特异性标准,但由于其阳性率过低,且需要大量脑脊液及较长时间进行培养,故结核性脑膜炎应综合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早期诊断[3]。

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治疗,既要贯彻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也要注意选用具有强大的杀菌功能,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能保持较高浓度的药物。最有效的一线抗结核药物有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二线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丁胺卡那、左氧氟沙星等[4]。临床多主张3~5种一线药物联用,对耐药的结核病患者可采用多种一线药物与二线药物联用。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是结脑治疗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资料85例,均常规降颅压治疗,有利于减轻脑水肿,维持颅内压的平衡。为了促进渗出物的吸收,防止纤维素在颅底或椎管内粘连,早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很有必要,激素与抗结核药物合用可以提高疗效,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常规治疗,疗效肯定,疗程6~8周,逐渐减量。鞘内注射可使激素及抗结核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迅速抵达炎症部位从而发挥应有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较高,通过进行脑脊液置换冲洗术可将含大量蛋白的炎性脑脊液排放出一部分。此外,使用脑细胞活化剂可有利于改善脑功能,防止和减少产生脑损害后遗症。

本研究资料表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能否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故对无明显症状,脑脊液检查不典型,不能确诊又难以排除结核性脑膜炎时,即应采取抗结核的综合措施及早进行治疗,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弟莉.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8,37(4):434-435.

[2]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38-340.

[3]苏惠勇,张国丽,周俊,等.结核性脑膜炎76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践,2010,23(7):808-809.

老年性结核性脑膜炎 篇5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头痛、发热、呕吐10 d。曾在当地医院行抗病毒治疗(具体诊疗经过不详)2 d后症状好转,停药治疗2 d后症状加重,遂在当地医院予以头把他啶抗感染,减轻脑水肿治疗,症状无好转。遂于2015年8月17日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既往:有右眼弱视30余年,否认结核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2015年8月13日外院胸部CT平扫:右侧胸膜稍增厚,脑脊液常规:颜色透明、清亮,潘式实验(+++),白细胞计数200×106/L,脑脊液压力>400 mm H2O。脑脊液生化:氯117.5 mmol/L,葡萄糖3.13 mmol/L,蛋白质浓度2.045 mmol/L。血常规示:白细胞5.2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4%。血沉18 mmol/L。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体查:颈抵抗约三横指,余为阴性。诊断考虑为颅内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可能性大,不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入院后予以完善免疫全套、风湿全套、狼疮全套、T细胞斑点检测、结核抗体及头部磁共振平扫加增强,必要时复查腰穿检查,予以抗感染、脱水、护神经等对症支持处理。2015年8月20日患者自诉左眼疼痛,伴视物模糊。遂请眼科会诊,眼科体查:右眼指数/20cm,左眼0.02,右眼结膜稍充血,前节(-),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欠清,色淡红,杯盘比约0.3,视网膜水肿,可见片状出血灶,见图1;左眼结膜睫状充血(+++),角膜透明,可见角膜后沉着物,前房深浅可,丁达尔征(+++),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玻璃体可见尘状颗粒,眼底:左眼视盘边界欠清,色淡红,杯盘比约0.3,血管迂曲,后极部血管周围白鞘,部分血管闭塞,可见渗出,黄斑中心凹反欠清,见图2。2015年8月21日于本院复查脑脊液常规:无色微混,潘式实验(+++),白细胞计数285×106/L,多个核细胞20%,单个核细胞80%,脑脊液压力220 mm H2O。脑脊液生化:氯113 mmol/L,葡萄糖3.25 mmol/L,蛋白质浓度1.52 mmol/L。脑脊液HIV抗原/抗体复合物,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核抗体检测均为(-),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干扰素检测A斑点计数为25个,干扰素检测B斑点计数为22个,综上考虑结核性脑膜炎可能性大。予以抗痨治疗,1周后上述症状好转。

指测眼压:双眼眼压正常。予以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泼尼松龙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2015年8月25日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示:右眼玻璃体腔内可见出血遮蔽荧光灶,双眼静脉期网膜面静脉稍迂曲,局部血管壁可见荧光着染灶,毛细血管扩张左眼颞上方可见片状出血遮蔽荧光灶,至晚期网膜面可见荧光渗漏,见图3~4。

眼科考虑双眼葡萄膜炎系结核感染所致,予以曲安奈德20 mg双眼球旁注射。2015年8月31日眼科复查,患者自觉左眼疼痛较前明显好转,视力提高,体查:右眼指数/20 cm左眼0.7(加镜),右眼结膜无充血,前节(-),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淡红,杯盘比约0.3,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出血灶基本吸收,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图5)。左眼结膜充血较前明显好转,角膜透明,前房深浅可,丁达尔征(-),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玻璃体浑浊较前好转,眼底:左眼视盘边界清,色淡红,杯盘比约0.3,视网膜旁血管渗出明显减少,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见图6。

出院后于2015年10月20日到本科门诊复查:体查:右眼指数/20 cm左眼1.0(加镜),双眼结膜无充血,前节(-),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淡红,杯盘比约0.3,视网膜无水肿,出血灶基本吸收,视网膜旁血管无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见图7。

图1抗结核治疗前右眼眼底照相:视网膜水肿,可见片状出血

图2抗结核治疗前左眼眼底照相:视盘充血,血管周围白鞘,部分血管闭塞,可见渗出

图3抗结核治疗前右眼荧光造影

图4抗结核治疗前左眼荧光造影

图5抗结核治疗4 d后右眼眼底照相: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出血灶基本吸收

图6抗结核治疗4 d后左眼眼底照相:视网膜旁血管渗出明显减少

图7双眼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眼底照相及造影:双眼底恢复正常,视网膜无水肿,视网膜旁血管无渗出

2 讨论

结核性葡萄膜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肉芽肿性感染,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营养不良儿童和体弱的老年患者。其主要表现为脉络膜炎,玻璃体炎,虹膜睫状体炎和全眼球炎。结核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①渗出型;②粟粒性脉络膜结核;③局限性脉络膜结核;④团球状脉络膜结核;⑤团集型脉络膜结核[1]。结核性葡萄膜炎主要表现为:①眼底后极部灰白或黄白色病灶,伴局限性渗出;②散在性多发性眼底后极部黄白色结节;③孤立的葡萄膜团球状结核病灶[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脉络膜结节早期为弱荧光,后期为强荧光;较大的脉络膜结核瘤早期显示为伴有扩张毛细血管床的强荧光,且荧光迅速增强。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明显疗效[3]。本例患者病情属于渗出型结核性葡萄膜炎。有结核病病史的患者,在临床上较易诊断结核性葡萄膜炎[4]。首先结核菌素试验可作为初筛,无肺结核表现并不能排除无眼部结核的可能。其次T细胞斑点检测试验在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筛查和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上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患者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阳性。再次,诊断葡萄膜炎的金标准为眼内取样结核分支杆菌培养结果阳性,但该方法是有创检查,且结核分支杆菌培养时间过长,所以临床适用性降低。综上所述,在诊断结核性葡萄膜炎时,眼科医生详细查看眼底,典型的FFA结果,T细胞斑点检测结果,成为诊断结核性葡萄膜炎的有力武器。

当然并不能单纯看眼部体征,患者的全身体征也不能忽略,结合本病例,患者的体征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作为临床医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的疾病诊断,应结合患者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以免漏诊和误诊。眼科医生不应单独只看眼科的表现,而应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诊断评价。对于眼底表现符合葡萄膜炎的患者,一定要尽量完善相关检查,尽量找出病因,以便进行最有效的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吕永川,陶勇.结核性葡萄膜炎[J].眼科学大查房,2014,1:24-28.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525-3532.

[3]张铭连,杨启平,石慧君,等.结核性葡萄膜炎1例[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5,12(2):73.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 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男8例, 女6例, 16~72岁, 平均 (40±12) 岁, 其中有结核病史5例, 未查出原发灶7例, 均经早期合理治疗及精心护理, 好转出院。

2方法

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 对于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伴局灶神经体征和脊髓蛛网膜下腔阻塞的患者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重症患者在全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辅以鞘内注射异烟肼0.1g+地塞米松5mg+γ-糜蛋白酶4 000U。

3临床观察护理

3.1 颅内高压的护理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了解肢体活动情况, 观察头痛程度及持续时间, 有无呕吐及呕吐性质, 及时发现脑疝的前兆症状。给予抬高床头15°~20°, 冰帽冰敷, 吸氧, 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屏气、咳嗽, 因咳嗽、气管内抽吸及打喷嚏时颅内压可暂时升高。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宜采用同轴翻身法, 防止颈部弯曲和头扭转, 因头部扭转时, 颅内静脉回流受阻, 增加颅内压, 这对颅内高压的患者是非常危险的。

3.2 使用脱水药的观察护理

20%甘露醇是最常用的降颅压药物, 但其有一定的副作用, 使用时要求在30min内输入, 并注意保护血管, 观察患者症状有无改善, 尿量、皮肤粘膜、电解质情况, 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3.3 使用抗结核药的观察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用药时间长, 副作用大, 要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如有无胃肠道反应、肝脏损害症状、过敏反应、耳毒及肾毒性等, 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如利福平要晨起空腹服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3.4 使用激素的观察护理

激素具有抗炎、抑制纤维化、溶解渗出物等作用, 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之一。要严格按医嘱用药, 观察有无腹痛、黑便现象及血压的变化等, 同时按医嘱给予胃粘膜保护剂。在激素减量过程中,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部分患者因激素减量过快或对激素产生依赖, 重新出现脑膜刺激征或颅内高压症状, 因此要做到服药到口, 嘱患者不可随意增减或停用药物。

3.5 腰椎穿刺及鞘内注射护理

腰椎穿刺及鞘内注射是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用的检查及治疗手段, 因其具有损伤性, 加上对腰椎穿刺的不正确理解, 患者常产生恐惧心理而拒绝配合。这时要耐心解释, 说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其配合。穿刺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停止操作并协助抢救, 术后嘱其去枕平卧4~6h。

3.6 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重、治疗总疗程平均9个月, 利福平耐药菌株需连续治疗18~24个月, 治疗时间长, 有时治疗效果不显著, 患者常担心预后不良。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疗过程及预后, 使其对该病有充分的认识, 解除思想顾虑,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3.7 饮食指导

患者由于颅压高致频繁呕吐, 抗结核药物对胃肠道刺激降低食欲, 持续发热及大量脱水剂应用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清醒后鼓励其多饮水, 少量多餐,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钙饮食, 昏迷患者采用鼻饲流质饮食, 合并胃出血及病情危重者增加胃肠外营养。

3.8 出院指导

结核性脑膜炎属慢性消耗性疾病, 抗结核治疗需要较长时间, 待脑脊液化验正常及症状消失后即可出院, 出院后仍须坚持抗结核治疗6~9个月。出院时嘱患者必须按时按量服用抗结核药物, 并定期到医院复查脑脊液、血常规、肝功能, 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并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避免劳累、受凉, 以免加重病情。

收稿日期2008-03-17

结核性脑膜炎25例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患者,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1岁4个月~78岁, 平均年龄32.1岁, 18岁以下3例, 占12%, 18岁以上22例, 占88%, 住院天数2 d~341 d, 平均28.2 d。

1.2 合并症

合并Ⅱ型肺结核15例, 占60%, Ⅲ型肺结核7例, 占28%, Ⅳ型肺结核1例, 占4%, 肺部感染20例占80%, 合并肺心病, 肾功能衰竭, 低蛋白血症, 低钾、低钠、高钾、高钠血症, 肝功能损害等疾病。

1.3 症状

颅内高压 (头痛、恶心、呕吐) 23例, 昏迷5例, 高热12例, 抽搐4例, 消化道出血4例。

1.4 治疗方法

抗感染25例, 20%甘露醇脱水23例, 肾上腺皮质激素23例, 抗结核 (HRZE) 25例, 腰穿测压20例, 鞘内注药5例, 鼻饲5例, 吸氧10例。

1.5 结果

病情好转19例, 占76%, 病情未愈2例, 占8%, 死亡4例, 占16%。符合文献报告预后差, 病死率高。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由于颅内高压的折磨、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时间长等, 患者往往出现悲观、焦虑、恐惧, 甚至绝望等情绪反应。在使用药物前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关心、体贴患者, 可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 满足患者心理和生理需要。

2.2 基础护理

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 直至脑膜刺激征消失、脑脊液检查正常后才可每天在床上坐起30 min~1 h左右, 如床上活动无不良反应, 2 d~3 d后才能下床室内活动, 每天30 min~1 h左右, 若病情无不良反应, 再逐渐增加活动量。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昏迷者按昏迷护理, 并给予鼻饲, 患者常伴有高热, 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 不能忽视患者的眼、皮肤及口腔护理。抽搐者注意安全, 加强巡视, 避免发生意外。尿潴留应导尿, 防止褥疮发生,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做好各种治疗和护理记录。

2.3 应用抗结核药的观察

结核药要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化疗原则, 另一方面要选用杀菌作用强且能顺利通过血脑屏障, 在脑脊液中有较高浓度的药物, 临床常用药物包括INH、SM、RFP、PZA、EMB。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听力障碍、过敏反应等等, 如出现不适及时报告医生。

2.4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减低颅内高压是结脑的急救措施之一, 临床上我们采用20%甘露醇加压脱水, 在加压输液期间应专人守护, 预防输入空气、液体外漏造成皮肤组织坏死, 输入过慢达不到治疗效果。脱水时注意尿量的变化, 注意有无伴有水、电解质紊乱。颅内高压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取头高位卧床 (头部抬高15°~20°) , 控制饮水量,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大便干结, 用力屏气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脑疝, 危害生命。并给予氧气吸入, 保持氧气管道通畅。

2.5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观察

激素和抗结核药一样作为结脑的常规治疗, 激素具有抗炎、抗感染、抗毒、抗纤维性变、抗过敏作用, 减少脑膜炎性渗出, 减轻继发的动脉内膜炎和脑软化及神经炎, 减少炎症反应。Schoeman-JF[2]认为激素能提高结脑患者的存活率及智力水平, 但此药的副作用也多, 用药时密切观察有无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低血钾, 有无诱发消化道出血和胃溃疡等。

2.6 腰穿用鞘内注射的护理

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项, 以取得配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帮助患者摆好体位, 协助医生穿刺。穿刺放液要适量, 准确测压力, 脑脊液及时送检, 穿刺过程注意观察意识、瞳孔、脉搏、呼吸的变化, 常规鞘内注射INH及地塞米松可提高脑部INH及激素的有效药物浓度, 形成局部高浓度的杀灭结核菌的环境, 有利于治疗。而鞘内注药需注意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 亦注意放脑脊液5~6 ml后再注药, 防止脑疝形成。穿刺完毕, 嘱患者去枕平卧4 h~6 h, 防止出现低压性头痛, 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7 疼痛的护理

头痛是结脑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 由于颅内炎性渗出物刺激脑膜, 脑水肿时牵扯脑膜, 颅内压增高时使脑膜、血管、神经末梢受刺激, 牵拉所致。故头痛患者, 医务人员应多与其沟通、交谈, 分散注意力, 可嘱患者深呼吸, 做到身心放松, 可听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等等。

2.8 恢复期护理和保健指导

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抢救, 病情趋于稳定, 进入恢复期, 但因本病常可复发和留下后遗症, 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应用整体护理理论, 做好健康指导, 使患者了解有关结脑的一般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做好生活安排及定期复查等; (2) 按医嘱规定服药, 坚持治疗, 以彻底治愈, 防止复发; (3) 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 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促进体力的恢复; (4) 定期复查,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3 讨论

通过对25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由于结脑病情复杂易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 预后差, 病死率高, 不仅需要积极的治疗, 而且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技术更为重要。做好病情的观察及健康宣教,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关键, 并有利于结脑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谢惠安, 阳国太, 林善梓, 等.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83~297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8

1 心理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较长, 治疗缓慢, 清醒患者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抑郁、孤独、恐惧, 担心预后不良等心理反应, 而患者的情绪在某些程度上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护理人员需加强观察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变化, 以和蔼的态度、真诚的语言、温暖的话语关怀患者的内心, 消除患者的敏感,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 一般护理

按传染病房要求, 保持层流室正常负压, 温湿度适宜。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勤擦浴, 对昏迷患者应1~2h翻身1次, 经常按摩受压部位, 用气垫床防压疮。

注意患者安全, 如有烦躁不安或抽搐者, 应加床栏或上约束带及牙垫, 防坠床或外伤。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按插管病人护理常规,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发生口腔炎, 对已发生溃疡者, 用2%甲紫涂患处时, 可用冰硼散、西瓜霜等涂于患处。

3 病情观察

入院后予心电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头痛及呕吐物性质及量、瞳孔变化、抽搐次数及持续时间。

瞳孔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 特别是行腰穿或鞘内注射时, 如患者双侧瞳孔散大伴有呼吸、脉搏变慢或病理性呼吸, 血压升高时, 均提示脑疝的可能, 应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的准备。

监测患者体温, 区分中枢性高热和感染性高热, 实施正确的临床护理措施。

4 饮食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由于频繁呕吐, 机体组织得不到充分营养, 而持续高热、抽搐造成水分流失和氧的消耗, 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做好饮食护理, 为患者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食物, 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肠内营养时床头抬高>30°以防误吸。

5 腰穿术后护理

配合医生进行腰椎穿刺, 颅压高时腰椎穿刺应在应用脱水剂30min后进行, 腰穿进行中注意观察病人心率、呼吸、血压,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积极处理。腰穿后要去枕平卧4~6h, 头偏一侧, 以防误吸及脑疝发生。

6 用药护理

患者治疗中需给予抗结核药物、激素、甘露醇等对症治疗。

抗结核药物要遵循合理、规律、全程、足量的原则, 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高颅内压患者使用甘露醇时需在30min内滴完, 严格按医嘱定时、定量运用, 用药后注意观察颅内压的变化并记录尿量及监测肾功能, 防止因水电解质紊乱而引起低血钾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在输入脱水剂时防止液体外漏, 以免引起血管损伤坏死, 如发生渗液、漏液, 可立即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

使用激素时, 护理人员要准确掌握剂量, 了解激素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限制钠盐摄入。

7 功能锻炼

下肢截瘫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并发症之一, 肢体长时间不动会引起下肢废用性萎缩和血栓形成。因此, 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为今后的顺利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锻炼方法为:

7.1 早期保护性训练

用等张收缩, 患者平卧床面, 双下肢自然伸直, 双足根用力向下蹬, 足背伸, 预防下肢萎缩或血栓形成。

7.2 桥式运动

患者平卧床面, 双上肢自然放松于身体两侧, 掌面向下, 双下肢屈曲, 膝关节呈45°, 双足掌置于床面, 腰部与下肢同时用力, 使臀部尽可能抬离床面, 并保持10min以上, 连续做5~10次。

7.3 四肢跪训练

患者四肢着地, 双上肢伸直, 手掌置于床面, 双下肢膝关节呈屈曲状于床面, 双上肢固定身体平衡, 双下肢固定臀部及下肢, 提高下肢肌力, 控制肌张力过高。

7.4 平衡训练, 调节平衡功能

患者离开床边呈站立位, 治疗者坐于患者对面, 并用双膝锁住患者的双髋关节和双膝关节, 每次做5个以上。

7.5 步态训练

肢体直立, 垂直对线, 步幅等长, 纠正异常模式, 完善步态调节。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较难早期做出诊断, 往往病情危重才会得到正确诊断治疗, 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因此, 恰当的综合护理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 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护理技术, 施行精心、细致的个体化护理,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好转率。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 (2) :70-74.

[2]王业建, 刘新, 常慧澜, 等.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5) :17-29.

[3]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25-128.

老年性结核性脑膜炎 篇9

【摘 要】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脊液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蛋白质、白细胞计数、脑脊液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结核药物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能够明显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脑脊液各项常规和生化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莫西沙星;抗结核

【中图分类号】R52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82-02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1]。临床上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效果欠佳,相关专家指出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血脑屏障穿透效果,对于耐药性结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莫西沙星为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笔者采用莫西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初诊病例,经常规CT或MRI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入选时病情稳定且意识清楚;排除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及器质性疾病者、有神经系统或精神疾病者、不能遵医嘱用药者以及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按治疗方法不同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为50~73岁,平均年龄为(59.77±7.02)岁,病程为4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为(10.06±4.33)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为50~72岁,平均年龄为(59.75±7.11)岁,病程为4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为(10.12±4.1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异烟肼(生产厂家: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批号:20140122)0.6g/d,利福平(生产厂家:沈阳双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31109)0.45~0.60g/d,吡嗪酰胺(生产厂家:江苏中兴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40103)1.0~1.5g/d,乙胺丁醇(生产厂家:安徽先求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30055)0.75g/d,静脉滴注,前3个月未强化治疗,后7个月为巩固治疗,上述药物改为口服;地塞米松(生产厂家:江苏神龙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31208)首周剂量为0.3~0.4g/d,静脉滴注,每周酌情减少剂量,4周后改为口服;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号20131005)治疗。强化期0.4~0.6g/d,静脉滴注,巩固期改为0.4g/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0个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脊液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计数以及脑脊液压力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正常参考值:蛋白质0.15~0.45g/L;葡萄糖2.8~4.5mmol/L;白细胞计数0×106/L~8×106/L;脑脊液压力80~200mmH2O。

1.4 疗效判定 参照有关文献[3]拟定。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脑脊液各项常规和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脑脊液蛋白质、白细胞计数均下降60%以上,脑脊液压力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脑脊液各项常规和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各项常规和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蛋白质、白细胞计数、脑脊液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异烟肼和吡嗪酰胺是临床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能够自由通过验证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能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抗结核效果确切,临床应用中常辅助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能够部分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药物[4]。莫西沙星为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及脊髓炎病毒等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具有较强的血脑屏障穿透效果[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蛋白质、白细胞计数、脑脊液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在抗结核药物基础上加用莫西沙星能够明显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脑脊液各项常规和生化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效友. 成人结核性脑膜炎诊疗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5, 35(8):661-667.

[2] 陈志成, 方毅敏, 陈永浩, 等. 耐多药结核性脑膜炎4例临床疗效分析并文献复习[J]. 中国防痨杂志, 2011, 33(8):500-504.

[3] Chow EJ, Toll E, Montague BT, et al. Tuberculous meningitis in child born in the US to immigrants from a tuberculosis-endemic country[J]. R I Med J (2013), 2014, 98(1):22-25.

[4] 肖小六, 钟振洲, 黎昌茂, 等. 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用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3):154-157.

[5] 祝孔辉. 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联用综合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11):1-3.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9例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 男13例, 女6例;年龄11岁~73岁, 平均年龄44.1岁;病程4d~0.5年, 平均病程21.5 d;合并肺结核17例, 胸膜结核2例。临床表现:急性起病8例, 亚急性起病9例, 慢性起病2例;头痛16例, 呕吐2例, 发热14例, 抽搐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4例;意识障碍1例;精神障碍1例;尿潴留2例;肢体瘫痪1例;病理征阳性8例。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均做腰穿检查, 脑脊液白细胞数50×106/L~200×106/L 19例, 淋巴细胞>60%18例;蛋白升高17例, 糖降低8例, 氯化物降低10例, 抗酸杆菌涂片阳性2例。胸部X线片检查, 发现肺部活动性结核灶9例, 胸膜结核1例。头颅CT示脑实质病变4例 (其中1例为粟粒性结核) , 脑积水2例, 脑梗死1例。

1.2 治疗方法

卧床休息, 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呕吐者注意胃肠道营养治疗, 昏迷者给予鼻饲, 加强护理, 防止二重感染和压疮发生。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 强化治疗3个月~4个月, 总疗程在1年~1.5年以上。加用激素治疗, 有颅高压者加用甘露醇, 辅以支持、对症处理。

2 结果

治疗后, 16例症状基本消失, 脑脊液化验恢复正常, 治疗期间无脑疝形成, 无死亡病例。其中1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过性的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 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1例在治疗中出现黑便, 经减少激素用量, 加用H2受体阻滞剂后症状消失;头痛后遗症2例。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长期大量应用激素, 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 发生脂肪堆积, 皮肤皱折处易潮湿、破损, 加之昏迷大小便失禁, 因此需特别注意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2 h翻身1次, 按摩骨突受压处, 预防压疮发生[1];做好大小便的护理, 保持外阴部皮肤清洁, 预防尿路感染;因抗生素、激素的应用易发生口腔霉菌双重感染, 应鼓励患者勤漱口, 对有意识障碍者每日用盐水棉签擦洗口腔, 早晚各1次;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补充足够的水分;呕吐者注意胃肠道营养治疗, 昏迷患者留置胃管鼻饲, 喂食前后抬高床头防止食物反流。

3.2 加强护理

3.2.1 头痛

(1) 观察头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全头痛还是局部头痛;胀痛还是钝痛、触痛、撕裂痛;轻微痛、剧烈痛还是无法忍受的疼痛。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头痛为颅内压增高所致。 (2) 头痛的规律, 与脑积液压力暂时性升高 (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 等的关系。 (3) 有无伴发的症状, 如: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等。告知患者情绪紧张、用力性动作可加重头痛, 指导患者听轻音乐, 缓慢深呼吸来减轻疼痛。可做理疗、按摩、指压止痛法等缓解疼痛。

3.2.2 意识状态

患者意识状态及变化同结核性脑膜炎的轻重密切相关, 在护理中可通过语言、针刺及压迫眶上神经等刺激, 检查患者能否回答问题、有无睁眼动作和肢体反应情况来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

3.2.3 瞳孔变化

瞳孔是否等大等圆, 对光反应是否灵敏, 如发现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肢体瘫痪、抽搐等, 应立即报告医师, 及时抢救。

3.2.4 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也能反映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变化, 尤其呼吸节律与频率的改变, 如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快, 提示有颅压升高, 为脑疝早期表现, 应报告医师, 及时采取措施。

3.3 颅内高压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头痛的剧烈程度、呕吐性质、有无抽搐及抽搐的次数、部位、间隔时间等, 以了解颅内压的变化。脱水剂是治疗颅内高压的重要手段, 有高渗性脱水剂和利尿剂, 常用20%甘露醇125~250 m L静脉滴注, 20 min~30 min内滴完。此外, 保持病房安静、抬高患者头部、避免使颅内压升高的动作 (如保持大便通畅) 、控制输液速度 (以30~40滴/min为宜) 、吸氧改善脑供氧等均是颅内高压护理的重要内容。

3.4 加强药物治疗的护理

应用抗结核药物要遵循早期、合理、全程、足量的用药原则, 全程督导下药物强化治疗不少于2个月, 巩固治疗10个月~13个月。加强对药物毒副反应的观察, 注意观察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抗结核药物对肝、肾功能及周围神经都有损害, 出现厌食、恶心、呕吐、黄疸、耳鸣、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及时处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长期应用激素, 要注意用药量准确, 严格按医嘱用药, 了解有无腹痛、黑便现象, 同时按医嘱给予胃黏膜保护剂。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按医嘱定时定量应用脱水剂, 同时注意应用后颅内压的变化情况, 在输入脱水剂时防止药液外漏。

3.5 心理护理

本组有8例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紧张、焦虑不安甚至恐惧心理, 对疾病的转归、预后过分担忧。对此类患者, 除了向其讲解、介绍结核病的基本知识外, 还应根据不同个性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耐心解释, 消除思想顾虑,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2]。

3.6 出院指导

出院前详细告知患者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功能锻炼的方法, 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开朗的心情, 注意饮食营养, 提高机体免疫力。嘱患者出院时必须按时按量服用抗结核药物, 并定期到医院复查脑脊液、血常规、肝功能, 并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避免劳累、受凉, 以免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金立红, 邹少木, 王辉彬.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 (6) :814.

上一篇:企业制度改革下一篇:全球采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