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三叉神经痛

2024-05-18

老年性三叉神经痛(共10篇)

老年性三叉神经痛 篇1

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反复发作性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加,其被认为具有老龄化倾向,对老年患者影响较大,目前认为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愈或缓解老年性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老年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及手术要点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34例,年龄为60岁以上。其中,男15例(62~78岁),女19例(65~83岁),平均年龄73.6岁,有2例患者80岁以上,所有患者均曾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部分患者曾进行针灸、封闭、射频热凝等多种治疗,但复发或无效。术前均行头颅CT、头颅MRI、头颅MRTA检查,以除外肿瘤及了解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本组病程1~32年,平均7.5年。病侧右侧者为19例,左侧者15例。疼痛部位分布:Ⅰ支3例,Ⅱ支9例,Ⅲ支5例,Ⅰ、Ⅱ支4例,II、III支9例,Ⅰ、Ⅱ、Ⅲ支4例。伴有基础疾病25例(73.5%):其中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6例、脑血管病史5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醉。患者侧卧位,头架固定,颈前屈位,头偏向对侧,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窗开颅,直径3~4 cm,向外至乙状窦,向上至横窦下缘,“Y”形切开硬脑膜,锐性打开蛛网膜,缓慢释放脑脊液,手术显微镜下探查桥小脑角区,岩静脉尽量保留,显露三叉神经根部,锐性分离周围蛛网膜,确认责任血管,若为动脉则予Teflon片隔开减压,若为小静脉则切断之,如责任血管分离困难或未能发现,则部分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外侧2/3或部分分离插入垫片。关颅时,注满生理盐水,严密缝合硬脑膜。

2 结果

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以小脑上动脉居多,为61.5%,动脉压迫25例,静脉压迫7例,2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1例发现责任血管有部分动脉硬化,在移动血管时动脉硬化及非硬化交界处产生扭曲,2例术中吸除脑脊液时,脑压板压迫损伤岩静脉致出血;术中发现小脑萎缩明显,三叉神经暴露较容易。本组34例31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2例大部分缓解,辅以药物治疗,疼痛缓解率为97.1%,无死亡病例,1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漏(经治疗后痊愈),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后痊愈),l例出现脑梗死(经治疗后改善)。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 d(8~15 d)。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给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目前认为其主要病因系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处受局部异常血管压迫,神经局部脱髓鞘改变,其局部兴奋性增高,在受损神经轴突间形成化学偶联,轻微的机械刺激诱发的正常神经冲动,在受损的神经纤维间形成短路,通过这种短路传入神经中枢,而中枢发出的传出冲动也通过这种短路再循环成为传入冲动,如此反复,达到总和,即引起剧烈的疼痛,直至参与这一过程的神经元发生疲惫,疼痛才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隙期,这种过程又会重复,疼痛再次发作[1]。老年患者更是由于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减退,机械性压迫,更加重三叉神经根部的脱髓鞘改变,使其之间形成短路,从而引起三叉神经痛[2],缓解和解除其疼痛成为临床上的必要措施,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常质疑MVD手术的安全性。

老年患者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本组34例伴有基础疾病25例(占73.5%);对于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术前须控制血压于130~140/70~90 mm Hg间,控制血糖于5.0~10.0 mmol/L间,且须进行老年患者心、肺、肝、肾等功能的评估,若有明显手术禁忌证,则不建议手术。

早期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本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中先打开小脑延髓外侧池,缓慢释放脑脊液,释放过快有导致小脑组织过度退缩桥静脉撕裂出血或脑干快速移位致血供障碍的风险[3];术中尽量减少对小脑半球的牵拉,以免引起直接损伤或出血,采用锐性分离解剖三叉神经根部及周围粘连的蛛网膜,确认责任血管后行减压手术,老年患者小脑上动脉常为主要责任血管,本组占61.5%,2例未发现责任血管,予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外侧2/3部分切断;术中尽可能地保留岩静脉,以减少脑梗塞的风险,若岩静脉不影响探查三叉神经根,可不处理,若有影响,尽量游离岩静脉周围蛛网膜,仅凝断妨碍手术操作或与三叉神经粘连紧密的岩静脉分支而保留岩静脉回流至上窦的主干,以避免出现脑干血供障碍,若分支较粗大,可先行暂时阻断试验,若阻断15min无明显电生理变化,则予以切断[4],避免岩静脉的损伤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颅时为预防术后气颅,须注满生理盐水,并用骨蜡填塞乳突气房,以防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本组1例出现术后一过性脑脊液漏(经治疗后痊愈)。

微血管减压术的关键是充分的显露三叉神经根部,准确识别责任血管。必须辨清三叉神经根交叉、与脑干接触、多根血管缠绕压迫及动脉袢处的责任血管及三叉神经腹侧方的责任血管,术中责任血管遗漏是复发及症状改善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责任血管遗漏并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是提高手术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区域疼痛,责任血管应位于三叉神经根的尾端;三叉神经第二分支区域疼痛,责任血管应位于三叉神经根的腹侧或背侧;三叉神经第三分支区域疼痛,责任血管应位于三叉神经根的头端[5]。

老年患者小脑萎缩明显,颅腔容积较大,三叉神经暴露较容易,但责任动脉出现部分硬化的现象较多,减压过程中易发生血管扭曲,导致脑梗死[6]。本组11例患者见动脉硬化,予广泛分离周围蛛网膜,从压迫神经的血管远端移动,有效减压后插入Teflon片。

老年患者MVD手术后并发症有脑脊液漏、伤口感染、面部麻木、低颅压及颅内出血等[7]。本组脑脊液漏1例,轻度面瘫2例,面部麻木2例,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最凶险,常导致患者死亡,本组l例植物生存状态即为并发后颅窝血肿所致,2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与患者高龄、手术、高血压、糖尿病、卧床等高危因素有关,术后尽量避免于下肢静脉输液并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被动或主动活动下肢、按摩等可预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老年患者在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下,予MVD可治愈或缓解其三又神经痛。

摘要: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老年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2年3月该院MVD手术的34例老年患者,总结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有效33例(总效率为97.1%),其中疗效优31例(91.2%),疗效良2例(5.8%),无效1例(2.9%);并发症有脑脊液漏1例,轻度面瘫2例,面部麻木2例。结论 在有效围手术期处理下,MVD可治愈或缓解老年性三又神经痛。

关键词:老年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崔彦魁,王卿峰,王东晓,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3):175-176.[1]CUI YK,WANG QF,WANG DX,et al.Microscopic vasculardecompression treat trigeminal neuralgia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J].China Journal Pain Medicine,2010,16(3):175-176.Chinese

[2]SLAVIK EE,DJUROVIC BM,RADULOVIC DV,et a1.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conflict[J].Acta Chjr Iugos1,2008,55(2):16l-168.

[3]刘臻,郑彤,陈莫.老年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9,12(4):42-43.[3]LIU Z,ZHENG T,CHEN M.Senile trigeminal neuralgia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surgery[J].China Practical Medicine,2009,12(4):42-43.Chinese

[4]朱晋,仲骏,李世亭.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回顾[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8(3):208-209.[4]ZHU J,ZHONG J,LI ST.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clinicalreview to treat trigeminal neuralgia[J].The Chinese NeurosurgeryDisease Research Magazine,2009,8(3):208-209.Chinese

[5]李世亭,潘庆刚,刘宁涛,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3):169-172.[5]LI ST,PAN QG,LIU NT,et al.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treat trigeminal neuralgia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thepatients[J].China Journal Neur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2004,30(3):169-172.Chinese

[6]常庆勇,段云平,高宝山,等.三叉神经痛与静脉压迫关系的探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6):637-638.[6]CHANG QY,DUAN YP,GAO BS,et al.Trigeminal neuralgia,and venous oppression discuss the re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Neuromedicine,2006,5(6):637-638.Chinese

[7]钱盛伟,段云平,张继志,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4(8):403-404.[7]QIAN CW,DUAN YP,ZHANG JZ,et al.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senile trigeminal neuralgia clinical 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medicine,2009,4(8):403-404.Chinese

三叉神经痛食疗验方 篇2

丹芎炖猪肉 猪瘦肉150克,丹参、川芎各15克,共放砂锅中,加水适量炖煮。调味食用,每日一次。可连服10-15天。适用于瘀血内阻之三叉神经痛。

川芎蛋 川芎10克,鸡蛋2个,葱5根。同放砂锅中加水煮,鸡蛋熟后再去壳煮片刻,吃蛋喝汤。每日一次,连服数日。适用于风寒犯上的三叉神经痛。

菊花白糖茶 白菊花15克,白糖50克。将菊花放茶壶内用开水浸泡片刻,加白糖搅匀饮用。代茶常饮之。适用于风热上扰的三叉神经痛。

牛奶蛋花饮 把一个鸡蛋打在杯子里,搅拌均匀,倒入煮开的牛奶。每天喝一次,一星期为一疗程。适用于初次发作的三叉神经痛。

龙眼煲鸡蛋龙眼(连壳、肉、核)100克、鸡蛋2个、白糖50克。龙眼捣碎,同鸡蛋加水适量炖至蛋熟,蛋去壳,再炖15分钟,加入白糖。一日分两次食用完。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芹菜煮鸡蛋鸡蛋2个,芹菜根250克。同煮,蛋熟加少许调料品,然后连汤服食,每日一剂,连服数日。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荷叶红糖蛋荷叶一张,鸡蛋2个,红糖40克。荷叶同鸡蛋加水适量同煮,煮至蛋熟,去壳后再煮20分钟,加入红糖,一日分两次服,可连续食用。适用于风热上扰的三叉神经痛。

绿豆冰糖蛋绿豆100克,鸡蛋一个,冰糖适量。将绿豆捣碎,用水洗净,放锅里加水适量,煮至绿豆烂熟,把鸡蛋打入绿豆汤里,搅习,稍凉后一次服完,连服2--3天。适用于风热上扰的三叉神经痛。

僵蚕蜈蚣水饺僵蚕6克、蜈蚣2条、血竭3克、黄芪15克、瘦猪肉糜300克、芹菜300克、鸡蛋2个,面粉500克,盐、味精、胡椒粉适量。将僵蚕、蜈蚣、血竭焙干研粉;芹菜洗净,在沸水中焯透,捞出切成碎末,用纱布袋装好,挤出菜汁。黄芪水煎取汁;肉糜中加入中药粉、盐、味精、胡椒粉,拌匀后加鸡蛋清作馅。面粉用芹菜汁、黄芪汁适量加清水合好揉匀,揉至面团表面光滑为止,擀成圆薄皮子,加馅将皮子逐个包成饺子,煮熟后分次服用。适用于痰湿阻络型三叉神经痛。

兰花菜花炒辣椒两兰花、白菜花、红辣椒各适量,西兰花、白菜花切成小朵,红辣椒去籽、切块。同放锅内用开水焯一下。锅内留少许底油,下入全部原料翻炒,用盐、鸡精调味,再用淀粉勾芡,佐餐食。适用于瘀血内阻之三叉神经痛。

天麻猪脑粥

猪脑一只(洗净),天麻10克切碎,粳米250克,加适量清水,煮成稀粥,每日晨起空腹温服。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鸡肉拌虫蛇全虫6克,小白花蛇2条,鸡肉250克,淀粉30克,姜10克,葱15克,料酒25克,盐4克,蒜10克,素油30克。将全虫洗净和白花蛇烘干,研成细粉。鸡肉切成小长方块;葱切花,姜切粒,蒜切片。鸡肉、姜、葱、蒜同放碗内加入盐、淀粉,用水调匀挂浆。再将素油放在热锅内,烧六成热时改用文火,把鸡块炸香,沥干油分即成。食法:每日一次,用鸡肉拌白花蛇粉、全虫粉服用。适用于因风邪上扰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附子天麻炖羊肉炮制附片10克,天麻20克,白芷20克,羊肉300克,萝卜200克,料酒15克,姜10克,葱15克,盐5克。将附片洗净,先用沸水煮一小时,取汁。天麻润透切片,白芷润透切片,羊肉洗净切4厘米方块,同放砂锅内,小火炖熟,去天麻、白芷,加入附片汁,小火再煎片刻,投入萝卜薄片、姜、葱、食盐调味即成。适用于风寒犯上的三叉神经痛。

老年性三叉神经痛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三叉神经痛病人19例, 男8例, 女11例;年龄60岁~76岁, 平均68.5岁;病程3个月至20年;左侧7例, 右侧11例, 双侧1例。其中2例合并面肌痉挛, 2例合并舌下神经痛。本组术后疼痛消失12例, 减轻6例, 无变化1例。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术后24 h去枕平卧, 轴线翻身, 密切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及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语言的改变, 有异常报告医生, 给予相应的处理。术后24 h持续低流量吸氧, 以预防切口周围脑组织水肿。术后24 h禁饮水, 以后流食过渡到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若出现短暂性面目麻木, 食物不宜过硬、过热或过冷, 以免损伤口腔黏膜。

2.2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2.1 颅内出血

后颅窝水肿是手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表现为病人术后麻醉清醒, 数小时后迅速转为嗜睡、血压升高、脉搏洪大有力、呼吸深慢, 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和呼吸停止, 甚至在出现意识障碍以前即可出现呼吸停止。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呼吸、意识、瞳孔变化, 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 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发生[1]。本组1例病人术后第1天发生颅内出血, 表现为呼吸深慢、嗜睡、一侧瞳孔散大。护士发现病情变化后立即通知医生行脑室穿刺引流术, 行CT检查示后颅窝血肿, 急诊开颅清除血肿, 对症治疗后痊愈。

2.2.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手术过程中过度牵拉面神经或过多触动神经根可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组4例病人出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表现为同侧面部麻木、咀嚼食物无力、口歪。由于咀嚼食物无力, 食物残渣易停留在颊齿间, 护士帮助病人饭后漱洗口腔, 保持口腔清洁。其中1例病人出现眼睑闭合不全, 采用油纱覆盖双眼, 每24 h更换1次, 应用抗生素滴眼液4 h~6 h滴眼1次, 以保护角膜, 预防角膜炎的发生。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如维康福等, 告诉病人此类药物可促进三叉神经髓鞘再生, 尽早使三叉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本组4例经对症治疗后, 均在1个月~3个月内恢复。

2.2.3 脑脊液漏

系由于手术中缝合硬膜不严密, 加之术后发生颅内压增高或切口愈合不佳, 脑脊液自切口漏出;或术中打开乳突小房, 脑脊液经乳突小房至鼻腔流出。本组2例发生脑脊液漏。脑脊液漏可引起颅内感染, 因此应注意保持清洁, 预防感染。开始漏出的为淡红色不凝液体, 以后渐渐为淡黄色。护士应告知病人严禁填塞或冲洗鼻腔, 不可用力打喷嚏、咳嗽, 防止逆行感染。本组2例经治疗于2周后痊愈。

2.2.4 口唇疱疹

由于手术中损伤神经导致抵抗力下降所致。本组17例病人出现口唇疱疹。嘱病人不可用手抓挠, 保持局部清洁, 防止糜烂或化脓性感染。用氯霉素眼膏外涂疱疹区域, 促进水疱愈合。本组17均于2周~3周痊愈。

2.2.5 头晕、呕吐

系由于术中长期暴露手术部位, 释放大量脑脊液, 加之术后颅内渗血与麻醉药的刺激可致脑脊液分泌减少, 造成低颅压, 故术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低颅压症状引起的眩晕、呕吐。眩晕、呕吐的发生与体位变动有关, 当头部太高时眩晕、头痛症状加重, 平卧后可减轻。本组术后采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 个别病人因眩晕剧烈不敢翻身, 护士应小心协助其翻身, 以防止压疮。部分病人术后第2天仍有眩晕感, 按医嘱给予眩晕宁口服。本组经处理后均于72 h内恢复。

3 出院指导

3.1 预防感染问题

手术后一般1周拆线, 出院后保持切口干燥, 敷料保留3 d, 1周后洗澡, 避免局部抓破感染。少数病人切口处数月后发现有黑色的缝合线头, 不可自行扯拽, 需到医院拆线。若体温增高、头痛且体温超过38.5 ℃时应及时就医, 以除外颅内感染。

3.2 疼痛问题

对于少数疼痛残留的病人, 若疼痛程度较轻, 可口服复合维生素B和少量泼尼松;疼痛严重可口服卡马西平。一般部分病人需改变咀嚼习惯, 避免单侧咀嚼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

3.3 防止复发问题

外出时注意不要让面部受风, 季节变化时要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抽烟、饮酒、剔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不要过于劳累。多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以调节单调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术后如有复发应及时就医, 不可自行用药。

参考文献

[1]朱宏伟, 李勇杰, 胡永生, 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69例临床研究[J].神经外科杂志, 2004, 17 (1) :22-25.

三叉神经痛无需再忍! 篇4

去年年底开始,李萍一直觉得牙龈连带着右脸不时作痛,到口腔诊所检查后,医生给她拔了4颗右槽牙。但是之后症状非但没有减轻,还一天天加重了,右侧面部也开始发作性疼痛,痛如针刺,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从几秒钟到几十分钟,发作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直到最后洗不了脸、刷不了牙、也吃不了饭,连张口睁眼都疼痛难忍。

在朋友的建议下,李萍来到医院疼痛科,经过详细检查,被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过射频热凝治疗后,当天李萍就觉得疼痛缓解了不少,第2天她牙痛就基本消失了,唯一的感觉是面部有些“酸”,全身有些疲惫乏力。术后第5天后,李萍的面部疼痛彻底消失,至今她的牙痛也没有再复发。

专家分析:三叉神经痛多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痛时如放电、刀割样的疼痛症状、常人难以忍受,并且治疗的过程也并不好受,所以早日摆脱疾病才是解脱之法。一般的神经受损后很容易死亡,但三叉神经却是个例外,它是人体中生命力最顽强的神经组织,即便将其切断,几年后它又可能“复活”,可以说是个“杀不死”的神经。疼痛治疗,决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个体化实施药物疗法、物理疗法、微创射频热凝介入镇痛及心理治疗的综合疗法,帮助患者及早告别疼痛。

三叉神经痛因何而“疼”

三叉神经痛是常人无法忍受的神经性疾病,说话、刷牙、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疼痛,阵发性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隙期间同正常人一样。三叉神经痛患者不敢擦脸、进食,甚至不敢咽口水,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此种疼痛被称为“疼痛之王”,又称痛性抽搐。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也有人认为是供应血管的硬化并压迫神经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脑膜增厚、神经通过的骨孔狭窄造成压迫从而引起剧烈疼痛。

牙痛还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现在依然容易误诊误治,比如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往往被误诊为牙痛,以至于把好好的牙齿拔除,影响生活质量。核磁共振应作为三叉神经痛的常规检查,能够明确是否有颅内肿瘤等。

有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自我检测单纯性牙疼和三叉神经疼:如果您在家中发生牙疼,不方便马上就医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会采取一些直接的应急措施,比如吃止疼消炎药,用冰块冰敷,或者含盐水漱口,用生姜和花椒敷在痛处等,这些方法专家证实对急性牙疼是有一定缓解作用的,但如果不起作用,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您可能是三叉神经性牙疼,需要及时就医。

三叉神经痛的各种治疗风险

1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眩晕、嗜睡、幻觉、抑郁、皮疹、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其中包括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而二线药物苯妥英钠、氯硝西泮等,其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也为病人的治疗带来不利。

2注射治疗:注射治疗的药物包括无水酒精、甘油、阿霉素等。半月神经节注射药物后化学性脑膜炎相对多发,针尖的微小误差也会导致展神经的麻痹,且药物在半月神经节难以人为控制,而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异时有发生。

3开颅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包括神经周围支撕脱术、颅底神经高位切除切断术、微血管减压术等,此种治疗方法创伤大,且有一定的复发率,故病人的依从性差,现已不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

4放射治疗: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首次出现于1971 年,有一定的优越性,其微创、安全等特点和射频热凝术无明显区别,但其累及眼支的发生率要高于射频热凝术。

5球囊压迫介入治疗:微球囊压迫介入治疗需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术中无法和病人交流沟通,故其显效率仅为72%左右,与射频热凝术差别较大。另外,微球囊压迫后,三个神经分支都被阻滞,麻木范围大也是缺点。

射频热凝技术成为首选

目前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技术(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其优点是准确穿刺,它在CT下定位可以有效调节穿刺方向,避免视神经以及颅内动静脉的损伤。射频热凝治疗技术也是当今国际上最多采用的技术,避免了开放性手术的创伤、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可以实现单个分支的精确治疗,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预防让三叉神经痛无机可乘

1.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忽冷忽热,防止寒风侵袭。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良作用,风为百病之长,可以携带多种病菌侵犯身体,寒风、热风均可致人感冒,亦可使肌肉痉挛、关节疼痛,包括电风扇、空调也不宜过久对着人体吹凉。

老年性三叉神经痛 篇5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手术,老年,护理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痛, 又称痛性抽搐, 多发生于中老年病人, 女性略多于男性。2000年1月—2009年5月我科对95 例三叉神经痛老年病人进行手术治疗, 并加强围术期护理,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5 例三叉神经痛老年病人中, 男41例, 女54例;年龄60岁~78岁 (70.2岁±9.8岁) ;病程8个月至35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9例,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6例;术前经影像学证实为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有多次三叉神经外周支或半月节封闭史56例;伴随有高血压23例, 冠心病9例, 糖尿病6例。

1.2 治疗及结果

手术均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原发性89例中行微血管减压术82例, 7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 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继发性6例均行肿瘤切除术, 其中2例术中见神经根受压变性, 一并行感觉根切断。术后疼痛消失87例, 症状减轻6例, 无效1例, 1例微血管减压术后因严重血管痉挛致脑干缺血而死亡。术后患侧面部麻木9例, 轻度周围性面瘫5例, 口唇部疱疹27例, 脑脊液鼻漏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在慢性疼痛病人中有67%的人有心理障碍, 其中人格障碍占31% ~59%[1]。正确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 实施有效干预。由于此类病人的疼痛是反复发作的剧烈性疼痛,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身心健康, 使其情绪低落, 出现焦虑或抑郁, 甚至有自杀倾向。多数病人术前长期服药以及多次封闭等治疗, 效果不佳, 在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病人来到医院后对手术及手术预后等不了解, 且老年人对开颅手术存在过度担心和恐惧。因此, 要做好护患沟通工作,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本组病人经过护士的心理疏导后均能顺利接受手术。

2.1.2 一般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 遵医嘱按时给予止痛药, 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很多病人因反复疼痛发作而影响进食, 造成营养不良, 手术前应积极纠正。另外, 要注意伴随疾病的控制情况,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24 h去枕平卧,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肢体活动的变化。如术后放置引流管, 要注意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 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相应的处理。持续低流量吸氧, 以预防切口周围脑组织水肿, 改善心脏功能。术后24 h禁食水, 之后由流食过渡为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

2.2.2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2.2.2.1 颅内血肿与血管痉挛

后颅窝血肿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多发生在术后24 h之内, 表现为病人术后麻醉清醒, 数小时后出现头痛剧烈、喷射性呕吐、瞳孔不等大、血压升高, 进而嗜睡、呼吸深慢, 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和呼吸停止。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呼吸、意识、瞳孔变化, 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 一旦考虑并发颅内血肿, 迅速通知医生。本组未发生术后颅内血肿。

术区血管痉挛虽发生率不高, 严重时因缺血造成脑干继发性损害, 亦可出现意识障碍, 甚至危及生命。本组死亡病人, 术后意识清醒, 6 h后逐渐出现意识障碍, CT发现脑干大范围梗死, 虽发现及时并相应处理, 仍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2.2.2.2 脑神经损伤与口唇疱疹

本组9例因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出现患侧面部麻木, 应仔细和病人解释, 这种麻木不适和感觉异常是该术式固有的不良反应, 但它们远比疼痛发作带来的痛苦小, 多数人会慢慢接受这种不舒适症状。在手术过程中对面神经牵拉或过多触动神经根可导致周围性面瘫。本组5例病人出现周围性面瘫, 存在嘴歪、咀嚼无力、眼睑闭合不良。由于咀嚼食物无力, 食物残渣易停留在颊齿间, 应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2]。眼睑闭合不全者, 需要用金霉素眼膏封眼, 防止角膜外露诱发角膜炎, 同时应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 预防感染, 并配合神经营养药物, 周围性面瘫多可慢慢恢复。本组27例术后出现口唇疱疹。有学者认为是三叉神经半月节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 (HSV) 在手术时被激活所致[3]。疱疹多于术后2 d或3 d 出现, 均发生在术侧上、下唇及口角。要充分向病人说明该疱疹一般7 d~10 d 多自愈, 不留后遗症等。嘱病人不用手抓挠, 保持局部清洁, 防止糜烂或化脓性感染, 必要时可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 效果很好。

2.2.2.3 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

脑脊液漏有切口漏和鼻漏, 切口漏多由于术中硬膜缝合不严密, 脑脊液自切口漏出, 本组无此并发症。开颅时为了显露乙状窦的后缘, 有时乳突气房开放, 这就可能导致脑脊液鼻漏[4], 本组发生1例。脑脊液漏可引起低颅压, 同时颅内外相通, 极易导致颅内感染。因此, 护士首先让病人绝对卧床, 抬高床头15°~30°, 注意保持鼻腔部清洁, 预防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打喷嚏、咳嗽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本组脑脊液鼻漏5 d 自愈。

2.2.2.4 其他

老年病人往往有很多伴随疾病, 手术后应注意观察伴随疾病的情况, 防止在应激状态下发生意外, 并特别注意控制好血压和血糖, 以减少术后出血和有利于伤口愈合。另外, 老年人术后长时间卧床, 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压疮等, 应精心护理, 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健康宣教, 对术后少数疼痛的病人, 帮助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 指导按时服用药物控制。

3 小结

现代护理已进入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阶段,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 护理的重点在于术前对病人做好疼痛护理和心理护理, 使病人顺利进行手术。熟悉手术产生并发症发生的机制, 严密观察病情,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锦琰, 罗非.疼痛心理学的发展及其临床和社会意义[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6, 12 (4) :238-240.

[2]顾锐, 王惠娟, 朱宏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12例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18-219.

[3]Furukawa K, Sakoh M, Kumon Y, et al.Delayed facial palsy after-microvascular decomp ressionfor hemifacial spasmdue to reactiva-tion of varicella zoster virus[J].No Shinkei Geka, 2003, 31 (8) :899.

老年性三叉神经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24例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在65~79岁,平均年龄68.4岁,病程2.5~23年,平均病程8.6年。疼痛部位为右侧者15例,左侧者9例。疼痛分布区:Ⅱ支3例,Ⅲ支2例,Ⅰ支Ⅱ支6例,Ⅱ支Ⅲ支9例,Ⅰ支Ⅱ支Ⅲ支4例。患者术前均长期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疼痛不能控制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具有典型三叉神经痛临床特点病例22例,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11例,Ⅱ型糖尿病史5例。术前全部病例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桥小脑角区占位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使用三维时间飞跃效应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time of fly MRA,3D-TOF-MRA)技术,进行磁共振体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扫描显示责任血管累及三叉神经根21例(87.5%)。

1.2 手术方法

患者健侧卧位,患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斜行内下做4~5cm切口,局部钻孔,骨窗直径3cm,上近横窦,外近乙状窦,切开硬脑膜,打开小脑延髓外侧池,放脑脊液至小脑轻度下陷,将小脑外上方牵开,深入到桥小脑角,在显微镜下锐性解剖桥脑池相关蛛网膜,逐步暴露三叉神经,岩静脉和小脑上动脉,充分暴露三叉神经入脑干段,寻找责任血管,锐性分离法松解其周围的蛛网膜小梁后,选择适当大小Teflon棉垫于责任血管和脑干与三叉神经出脑干段之间。

1.3 术中所见

发现22例(91.7%)责任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又神经,2例(8.3%)未发现责任血管。责任血管为动脉单支12例,动脉多支7例,静脉1例,动静脉混合2例。动脉责任血管主要是小脑上和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24例患者均可见局部蛛网膜增厚粘连。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24例老年TN患者,19例术后疼痛即完全消失,4例明显缓解,卡马西平治疗症状得到控制,1例无效。术前行MRTA扫描显示责任血管累及三叉神经根21例患者,手术均有效。

2.2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对症处理后消失。面瘫4例,手术后1~6个月恢复;局灶性小脑梗死l例;暴露性角膜溃疡例,2个月后恢复;无脑脊液外漏和听力障碍病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增多,如何为老年TN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医学面临的一项课题。本组回顾分析了24例老年TN患者发病特点,MVD的疗效及其并发症。认为MVD可治愈或缓解老年TN,手术安全有效。而围手术期准备,手术前和手术中责任血管的确定,以及规范的手术操作十分重要。

TN病因尚无一致意见。20世纪60年代,Jannetta即观察到神经根入脑干区域(REN)存在血管压迫,提出微血管压迫学说,将显微外科技术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从此,MVD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周围性病因学说认为在半月节到桥脑之间的后根部有下列病变可以引起TN,血管压迫、动脉硬化引起三叉神经的供血不足、多发硬化或脱髓鞘病变等。多数临床资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是TN的主要病因[1]。另外有学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内动脉血管硬化延长,压迫三叉神经,使神经纤维脱髓鞘,神经电传导发生短路,感觉冲动在向中枢传导时发生错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将这些责任血管与神经纤维分离即MVD[2]。

不可否认,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同程度减退,常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和脑供血不足等基础疾病,给手术带来诸多不利因素。老年人脑组织可塑性差,手术过度牵拉,容易损伤正常脑组织。另外,老年人的血管弹性降低,术中如果过快吸除脑脊液,小脑组织过度退缩容易撕裂桥静脉或岩静脉,引起出血或脑干快速移位导致血供障碍。还有,后颅窝探索通常伴随一定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三又神经痛又是一组良性病变,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不宜首选开颅术[1]。然而,中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失去弹性产生血管扭曲,压迫三叉神经根致脱髓鞘改变引发三叉神经痛,此类患者是微血管减压的最佳适应证[3]。Jho[4]也认为,老年人因有小脑萎缩,脑池较大,手术野暴露较好。赵卫国等[5]认为,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长期疗效较其他治疗方法可能更好。笔者认为,老年TN患者并非MVD的绝对禁忌指征。虽然老年人常患多脏器疾病,并伴有脑组织结构退变,只要患者有明确的手术意愿,患者的基础疾病得到足够重视和控制,全身状况稳定;外科医师采取更完善的术前评价,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更细微的显微操作,MVD不会增加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MVD后严重的并发症也可以避免,老年患者的MVD安全有效。本组24例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恢复较迅速,未发生死亡病例。

由于老年人有不同程度脑萎缩,术中不必过度牵拉小脑就可获得足够手术空间。因手术视野扩大,操作空间增加,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但是,术中应尽量减少使用脑压板牵拉,脑脊液释放要缓慢,仔细解剖、探查三叉神经根的入脑干区,辨认责任血管,常规剪开三叉神经根部至Meckels孔被覆的所有蛛网膜,充分松解游离三叉神经。术中岩静脉的处理应慎重。牵拉未完全松弛的岩静脉易致撕裂出血而危及生命[6];岩静脉能否切断应根据其粗细、位置、分支情况决定,术中尽可能保留岩静脉,除非责任血管为岩静脉并且与三叉神经粘连紧密时才予凝断,原则保留岩静脉回流至岩上窦的主干,以减少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降低小脑梗死的风险。Teflon棉大小的选择应适当。在缝合硬脑膜前,手术区缓慢注入无菌温生理盐水并轻推小脑向外上方促其复位,术后当日补足液体量,可以避免或减轻颅内积气继发颅内感染和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眩晕症状。

保障老年TN患者MV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术前确定病因,明确责任血管十分重要。常规MRI可除外神经占位性病变,但不能显示小血管;MRTA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同时可显示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可达到增强三维高分辨MRI显示神经血管的效果[7]。责任血管来源及血管压迫方式被认为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8]。术前使用MRTA扫描技术,既可以排除继发性病因,又能通过多方位薄层成像判断脑神经与血管的关系。MRTA扫描技术对了解责任血管的来源与行径具有重要价值,MRTA显示的血管对神经的压迫也是行MVD的重要依据。术前MRTA检查,无论对手术方案的选择还是对手术后判断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9]。本组病例术前进行MRTA扫描明确显示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21例,手术均有效。此外,TN的主要病因是血管压迫,而动脉硬化引起三叉神经的供血不足、脱髓鞘病变等也是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因之一,本组2例手术无效病例,术前进行MRTA扫描未显示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这可能是MVD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评估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24例老年TN患者的发病特点,观察MVD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 本组24例患者,术后19例疼痛完全消失,4例疼痛明显减轻,卡马西平治疗症状得到控制,1例无效。结论 MVD可治愈或缓解老年TN,手术安全有效。MRTA扫描有助于判断MVD手术的预后,为术前筛选手术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围手术期准备和手术中责任血管的确定对预后十分重要。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25-1031.

[2]Ogungbo BI,Kelly P,Kane PJ.et a1.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Report of outcome in patients over65years of age[J].Br J Neurosurg,2000,14(1):23-27.

[3]陈春阳,刘子彪,周朝阳等.不同年龄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的对比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志,2007,20(4):239.

[4]Jho HD.Clinical controversy:trigeminal neuralgia[J].Surg Neurol,1996,45(5):406-408.

[5]赵卫国,薛跃华,沈建康等.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6):443.

[6]陈国强,李锐,郭京.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导致患者死亡的手术并发症[J].立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志,2004,17(1):44-46.

[7]陈自谦,倪萍,陈代文等.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对血管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影像技术,2009,24(6):121.

[8]Chung SS,Chang JW,Kim SH,et a1.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pre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lated to clinical outcomes[J].Acta Neurochir(wien),2000,142(8):901-906.

老年性三叉神经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皮肤科门诊2014年1月~2015年3月就诊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7.32±18.18)岁,平均病程为(3.22±1.77)d,视觉模拟 (VAS)评分为 (7.83±0.22)分 ;对照组:男24,女16例,平均年龄为(64.32±17.76)岁,平均病程为(3.53±1.37)d,VAS评分为(7.70±0.19)分;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60岁,病程1~5 d;2有带状疱疹的典型皮损和神经痛(VAS评分>3分);3就诊前未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药物。 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者,患有系统性疾病、肿瘤者;2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全身衰竭者;3对更昔洛韦、加巴喷丁和甲钴胺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1周抗病毒、营养神经的基础治疗:更昔洛韦注射液(安徽卫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41)0.25 g静滴,1次/d;甲钴胺(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0.5 mg口服,3次/d。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加巴喷丁胶囊 (徐州恩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68)口服,剂量自300 mg/d(晚上1次)起,第2天600 mg(中午、晚上各1次),第3天900 mg(早晨、中午、晚上各1次)。第4天开始根据患者服药后疼痛的缓解程度,每2~3天调整1次剂量 , 直至疼痛得到显著缓解 , 然后以此剂量维持,疗程4周,最大剂量可增至3600 mg/d,3次/d。 期间,如果出现不耐受的不良反应立即中止治疗。 治疗组中36例患者1周内维持镇痛剂量增为1800 mg,4例患者1周内维持镇痛剂量为1200 mg。

1.4 镇痛效果判定标准

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强度的变化按照国际通用的VAS判断。 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疼痛明显,睡眠受影响);7~9分:重度疼痛(疼痛剧烈 ,被动体位 、难以入睡 );10分为剧痛 (想象中的极度疼痛)。 治疗第1、2、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镇痛效果判定,显效:VAS评分下降≥3分;有效:1分≤VAS评分下降<3分,;无效:VAS评分无下降或下降<1分。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 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1、2、4周治疗组VAS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神经痛效果比较

治疗1周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4周后,治疗组治疗全部有效,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说明治疗组治疗神经痛显效快,有效率高。 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中有13例出现头晕,4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恶心呕吐, 不良反应多见于开始用药1~3 d内,一般为轻度或一过性,经解释沟通后能耐受者继续服用,未作特殊处理。 治疗观察期间,无患者退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其他系统损害。 对照组仅有3例出现头晕,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 < 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神经痛表现常由脊髓后索受累、神经炎症或坏死所致[2],可以发生在皮损出现之前 ,皮损出现之时,以及在皮损消退之后1个月甚至数年。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PHN定义为发生带状疱疹后1个月仍有神经疼痛或复发性疼痛的病理神经痛疾病[2],而老年人是PHN的高发人群。 多项研究表明,年龄是带状疱疹发病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这可能和人体逐渐衰退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机体初次感染VZV诱发水痘后,产生的抗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尤其老年患者,其免疫机能下降,清除病毒、神经修复的能力减弱,因此得PHN的概率增大[3]。 有文献统计[4],一旦转化成PHN,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能减轻50%的疼痛, 治疗的难度将大大提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越剧烈的患者,意味着神经受损的程度越重,目前认为PHN发生的机制包括外周机制、中枢机制和免疫机制等,具体如受损神经纤维的异位放电、受损神经元冲动信号的交互混传导致痛觉超敏、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脊髓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下降和中枢敏化等,一旦中枢敏化形成,即使是轻微的非伤害性刺激都可以引起脊疼痛信号的产生,引起触诱发痛、痛觉过敏、感觉过敏等PHN的临床表现。 因此患者在患病早期周围神经末梢至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生理病理的改变,如背根神经节的炎性反应、细胞减少、胶原沉着及瘢痕形成、脊髓背角的退行性变化等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展,因此,早期充分积极的治疗是防止PHN发生的有效手段。 治疗带状疱疹的基础用药是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扩散,从而达到减轻皮肤症状,缓解急性神经疼痛的目标, 同时降低PHN发生的风险[5];另一方面,Baron等[6]认为,防治PHN的最佳方法便是早期控制疼痛。 国内也有文献[7,8]指出,早期使用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能有效减轻疼痛。

2002年,作为一线抗惊厥药物 ,加巴喷丁成为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PHN的药物。 作用机制包括:1拮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抑制 γ-氨基丁酸(GABA)穿入通路;3拮抗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触钙通道; 4提高GABA体内合成量并减少其降解;其中机制1和3被认为是其最主要途径[9],加巴喷丁的中枢镇静作用确切,能显著抑制中枢及外周神经异常放电,缓解疼痛,被认为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首选药物。 并且,研究证实加巴喷丁与其他药物无临床相关的相互作用,以原形通过肾脏排泄,不经肝脏代谢,临床应用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依从性高[10]。

临床发现,在皮损出现48~72 h内就开始足量抗病毒药物治疗者效果最佳[11]。 但对于在老年带状疱疹急性期使用加巴喷丁能否快速缓解神经痛、能否有效降低PHN的发生, 以及老年人使用的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报道仍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大多数患者(90.0%)在1800 mg/d的剂量就可以比较满意地缓解神经痛,在服药1~2周时神经痛程度较对照组有显著缓解(P < 0.05),提示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早期服用加巴喷丁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缓解神经痛; 两组在治疗4周时VAS评分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5例(87.5%)患者疼痛显著缓解,提示老年带状疱疹急性期较早期应用加巴喷丁可有效降低PHN的发生。

观察期内,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以头晕、嗜睡为主,多发生在服药1~3 d内,后可逐渐缓解,继续服药。 1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一次,停药两天后继续小剂量服用,没有再发生恶心呕吐,仅表现为头晕。 全部入组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治疗,且未造成其它不良反应。 因此,早期口服加巴喷丁胶囊对于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能迅速缓解, 缩短病程, 减少PHN的发生率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对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临床上皮肤科或神经科医师多将加巴喷丁应用于PHN的治疗,有一项Meta分析系统评价了加巴喷丁治疗PHN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论是现有临床证据表明, 加巴喷丁治疗PHN疗效显著, 治疗保留率高;也应注意头晕、嗜睡、水肿等不良反应[12]。 加巴喷丁能够显著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表现轻微,大多数患者未因加巴喷丁的不良反应或其它相关因素而放弃治疗,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

现在,越来越多皮肤科医师将目光投诸于加巴喷丁的早期应用,带状疱疹的临床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有利于皮肤的愈合, 并且有利于减少PHN的发生率和缩短病程[13,14]。 另外,加巴喷丁治疗急性期疼痛剂量多明显小于PHN的治疗剂量,从而表现为有效治疗剂量小,起效迅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并且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国外研究示加巴喷丁多种剂量对于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都是有效的,其中600 mg/d的剂量就安全性和有效性来评价的话是最合适的剂量[15]。 另有报道称加巴喷丁不同加量方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均有效,但3次/d服用,每次剂量从100 mg起渐加量的方法患者耐受性更好[16]。

此外, 目前国内用于治疗PHN的另一种新型药物为普瑞巴林,有研究称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对PHN的治疗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 但后者减轻疼痛的效果更为显著,在改善睡眠方面也优于加巴喷丁[17]。 亦有研究表示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治疗效果相当,普瑞巴林的治疗费用高于加巴喷丁[18]。 普瑞巴林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较少, 因其费用较高较难在临床普遍推广。

PHN的发生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如何从源头上防止其发生对于控制PHN的发生率意义重大。目前国外认为预防PHN的有效策略有:带状疱疹疫苗、加巴喷丁、阿米替林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19]。虽然疫苗对于预防PHN和带状疱疹的发生有效率分别达到66.5%和51.3%, 在美国50岁以上人群中应用广泛,但其仅能维持数年。 加拿大带状疱疹防治研究会指出疫苗对预防带状疱疹有效,并采用建模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效果及生物安全性的分析,提出针对65~69岁年龄组的老年人群实施接种 ,可有效地防止带状疱疹的发生,发挥疫苗的最佳效力[20]。 还有最新研究认为带状疱疹急性期接种疫苗的患者中, 女性患者可有效减少PHN的发生,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反映了保健模式的不同[21]。 我国目前尚无此种疫苗 ,加巴喷丁如能在带状疱疹起疹72 h内及时应用并维持4~8周 ,则可成为有效防止PH发生的重要且可行的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门诊2014年1月2015年3月就诊的年龄≥60岁、视觉模拟(VAS)评分>4分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和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巴喷丁,评价连续用药1、2、4周后疼痛的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VAS评分[(5.53±0.21)分]较对照组[(6.92±0.23)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神经痛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VAS评分[(2.20±0.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41±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神经痛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带状疱疹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应用加巴喷丁对老年带状疱疹的神经痛有显著缓解作用,可能会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老年性三叉神经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1 0年1月至2012年6月, 本院疼痛科收治的急性带状疱疹愈后仍疼痛的老年患者34例, 均符合PHN的诊断标准[1]。患者无肝肾功能异常, 均为单侧疼痛。疼痛部位:颈、上肢8例, 胸背部17例, 腰背部9例。合并高血压4例, 冠心病1例, 糖尿病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8例。对照组男7例, 女9例;年龄60~75岁, 平均72岁;病程8个月至3年8个月。观察组男8例, 女10例;年龄60~77岁, 平均73岁;病程9个月至4年。两组一般资料水平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以下治疗:甲钴胺 (浙江康恩贝制药厂生产) 0.5mg, 每天3次;阿米替林 (常州第四制药厂生产) 12.5mg, 每晚口服;洛芬待因 (国药集团生产) 20mg, 第1周口服, 每8h 1次, 第2周根据疼痛评分结果减量口服。观察组加服加巴喷丁胶囊 (江苏连云港制药厂生产) , 第1天300mg (晚口服) , 第2天600mg (300mg, 中、晚口服) , 第3天900mg (300mg, 早、中、晚口服) , 并维持此剂量;若效果差, 则以300mg/次剂量增加 (晚服时加量) , 最大剂量为1800mg/d, 共6周。

1.3 疗效评定指标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0分为无痛, 10分为无法忍受的疼痛;0~2分为优, 3~5分为良, 6~8分为一般, >8分为差, 优和良为疼痛缓解。睡眠质量评分法 (QS) :0分为无睡眠, 10分为睡眠最好;0~2分为差, 3~5分为一般, 6~8分为良, >8分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QS评分及洛芬待因用量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由表1可见: (1) VAS评分治疗前两组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下降, 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QS评分无论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水平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第3周时观察组的Q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3) 洛芬待因对照组用药时间长于观察组, 用量大于观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头晕、嗜睡各2例, 观察组头晕、嗜睡、恶心各1例;均在治疗前两周较明显。

3 讨论

近年研究发现, PHN患者在感觉神经通路外周和中枢同时存在多种病变, 造成外周感觉传入纤维活性增高、移位冲动, 中枢敏化和脊髓神经元自发性痫样放电[2]。Carter[2]认为, 主要是由于局部炎症反应而不是神经轴突的破坏, 这个炎症反应涉及快钠通道m R N A的调节, 引起了异常放电, 从而产生疼痛[3]。此外, 由于外周神经的损伤, 整个神经轴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因此其疼痛剧烈而持久。

对于P H N的治疗, 总的认为发病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患者长期遭受极度疼痛, 容易出现抑郁和自主神经症状, 如睡眠紊乱、倦怠、厌食、便秘和性欲低下。因此, 其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为:镇痛、改善抑郁和焦虑、调节睡眠。抗癫痫药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机制, 可能与非特异性阻断钠通道而稳定细胞膜兴奋性、抑制初级和二级上行通道神经元的活动有关。洛芬待因为布洛芬和磷酸可待因组成的复方制剂。布洛芬为非甾体类抗炎药, 其药理作用有抗炎和解热、镇痛, 作用机制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关。可待因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作用, 两者合用, 可使镇痛作用加强, 并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道刺激作用, 同时又降低了成瘾性。阿米替林为三环类抗抑郁药, 是治疗PHN的一线药物, 通过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达到镇静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同时可提高疼痛阈值, 对慢性周围性神经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类, 通过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 从而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基于加巴喷丁、甲钴胺、洛芬待因、阿米替林四药的作用机制, 联合应用可以相互协同、相互增强止痛作用。

本文结果表明, 在甲钴胺、洛芬待因、阿米替林基础上加用加巴喷丁, 与不加用加巴喷丁比较, 两组疼痛均能明显缓解, 但前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后组, 且加用加巴喷丁后洛芬待因使用时间缩短、用量减少。在睡眠质量方面, 治疗第3周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这与治疗早期加巴喷丁的协同止痛效果可能有关, 治疗结束时两组睡眠质量水平接近, 说明长期的疼痛折磨得到缓解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40.

[2]林志淼, 杨勇, 李若瑜.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0, 39 (6) :393-395.

我所经历的三叉神经痛 篇9

疼痛像电击样袭来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病的情形。那是5年前的三月间,我正与客户在聊天,突然毫无预兆地,左边脸部感受到电击样的疼痛。疼痛持续时间很短,只有短短的数秒。

但是以后的情况有点糟。疼痛袭击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从刚开始的几秒钟,延长到后来的一分钟甚至更长。而且,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正吃饭的时候,突然发作了;正开会讲话呢,痛起来了,只好呆坐着等待那痛苦过去。有几次半夜被痛醒,十分痛苦。

去了医院,医生说我得的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又称天下第一痛。患病者一般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我在网上查到了资料,心里对它更添三分恐惧。

用长针刺入脑部治疗

为了治病,我辗转于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疼痛科,看西医、看中医,但疼痛这个恶魔还是没有驱除。我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着接受攻击,工作不能很好地安排。“得趕紧找个方法彻底驱除它。”我焦虑地想着。

试试手术吧。相识的一个医生向我建议。他说的手术是一种叫神经阻滞的手术,通过一个导电的针头刺人脑部,将出问题的那根神经给烧毁,阻断它的神经传导功能。我决定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时,医生将一长约半米的针通过我的左侧面部进入卵圆孔,再进入脑部找寻肇事神经。由于做的是局部麻醉,在长针穿过卵圆孔进入脑部时,我能听到钻人的声音。

手术后,我的左侧面部肌肉还处于全麻痹的状态,拍打脸部也没有感觉。医生说,可能是麻醉药物的关系。但一周之后,情况还是没有好转,后来我才得知是因为手术烧毁了神经感知功能的关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疼痛没有再找上门来。麻总比痛好,我慢慢地习惯了左边脸没有知觉的日子。

换种治疗,放慢生活

疼痛终于远离,生活再次变得美好。但幸福的日子只过了4年左右,去年2月份,噩梦再次来临。于是,忍受着长针刺入脑部的恐惧,我接受了第二次神经阻滞手术。但这次手术给我带来的幸福时光更短,8个月后再次复发。我实在是没有勇气第三次接受那长针穿刺的恐惧。

这时,妈妈让我尝试中医推拿治疗。第一次推拿,医生在我的穴位上按压,我痛得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但医生说,按压穴位有痛感,说明这个地方有问题。于是,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连续去推拿了几次。真的有效,那个要命的痛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也越来越短。原来,我都是被家人催着过去推拿治疗的,尝到甜头之后,时间一到我就早早地来到了医生的诊室。现在,我已经接受了10次左右的推拿治疗,惊喜地发现,这次疼痛好像真的离开了我。

而且,自从这件事情之后,我才意识到健康才是第一位的,生活不应该过得如此匆忙、急促,放慢生活、放慢工作,有益身心健康。

每天5分钟轻松降血糖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丁洪明推出了一套独特的手操保健法。

手操共分为五节,每天仅需5分钟,可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节:双手掌相对合起,快速搓动。每次搓动时可让手指指尖从另一只手的手掌下端一直搓到中指第二关节处。每个来回计1次,共搓动36次。

第二节:双手十指尽量分开,指尖逐个相对,指尖相合手掌分开,然后用力开始顶,共做36次。

第三节:左手摊平手掌,右手握拳,将左手中指对准右手拳头上的后溪穴,中指与穴位保持5-10厘米的距离。然后换左手握拳,右手摊掌。关键在于交换速度要快,共做36次。

第四节: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右手合谷穴,用力按捏。然后换手,共做36次。

第五节:五指尽量分开伸直,然后慢慢将大拇指弯下,尽量伸向小指。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其余四指不能弯曲,共做36次。

五节手操全部做完后,再甩甩双手,活动一下手腕,让手部放松放松即可。

老年性三叉神经痛 篇10

关键词:加巴喷丁,半导体激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导致的以受累神经分布区剧痛及相应皮肤区疱疹为特征的疾病。好发人群为老年人,且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机率较高,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新乡市中心医院皮肤科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应用加巴喷丁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0例患者均来源于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且年龄均为60岁以上,均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诊断标准,即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其受累区皮肤出现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1]。将130例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7例,男35例,女32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5.32±6.9)岁,病程1个月~3.2年,平均病程(2.6±1.3)个月,发病部位:胸背部27例,腰腹部23例,骶盆部5例,上肢7例,头面发病部位5例;对照组63例,男29例,女34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3.25±6.4)岁,病程1个月~3.7年,平均病程(3.1±1.5)个月,发病部位胸背部25例,腰腹部26例,骶盆部3例,上肢6例,头面部3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跳痛、针刺样疼痛或灼痛。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及疼痛程度等方面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内科疾患,无急性胰腺炎患者,且未发现有对试验药所含成分及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有过敏史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片20 mg,3次/d,甲钴胺片0.5 mg,3次/d;另均给予加巴喷汀胶囊第1天睡前顿服300 mg,第2天服600 mg,分2次,第3天始300 mg,3次/d;第4天至第6天增至如疼痛无缓解,则在每天3次的基础上增加服药剂量,直至疼痛明显缓解或出现副作用,最高剂量1800 mg/d,如有明显不良反应,可适当减量。治疗组同时应用LHH一500IVA型半导体激光照射。功率500 mW,照射时间为每次每部位10 min,1次/d。对照组则只应用加巴喷丁联合神经药物服用。两组疗程皆为2周。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后第1、2、4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疼痛评分:采用10 c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参考评分标准:0~1,无疼痛症状;2~4,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5~7,中度疼痛,发作时影响正常活动;8~10,重度疼痛,发作时必须卧床[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2、4周后VAS评分显著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分别为(7.02±1.35)分、(6.94±1.16)分,两组间VA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VAS评分分别为(5.05±1.03)分、(6.78±2.07)分,(P<0.05),,治疗2周后VAS评分分别为(4.25±1.06)分、(4.79±1.25)分、治疗4周后VAS评分分别为(1.56±0.75)分、(2.57±1.03)分。两组与治疗前相比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但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治疗2、4周后VA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观察组在改善止疼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组主要有嗜睡1例、头昏乏力3例、眩晕2例、恶心1例,对照组主要有嗜睡1例、头晕乏力2例、恶心2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未特殊处理,继续治疗后反应自行缓解。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老年人的发病机率较高,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病,且治疗无特效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为目前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药物,但此类药有尿潴留、体位性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其在人群特别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3]。加巴喷丁原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不仅有中枢性抗痛觉作用,而且也可抑制损伤后外周神经的异位放电作用,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用药,疗效随剂量加大可增强。但因本组均为老年人,为较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使用药物的最小有效量维持。因而有时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LHH一500IVA型半导体激光主要是利用激光的生物化学反应进行治疗,通过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组织中部分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调节或增强代谢作用,加强组织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合成和活性,加强蛋白质合成;同时可减少局部5—羟色胺含量,达到镇痛的作用[4]。且半导体激光无组织损伤性,安全有效,简单易操作,联合加巴喷丁应用治疗效果明显。本次研究显示加巴喷丁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既可以降低药物用量,又可以提高疗效,且较安全,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Dworkin RH,Carrington D,Cunninghum A,et a1.Assessment of pain in herpes zoster:lessons learned from antiviral trials.Antiviral Res,1997,33(2):73,85.

[2]顾菊林,温海,刘训荃,等.加巴喷丁胶囊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多中心临床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7):451-454.

[3]Attal N.Chronic neuropathic pain:mechanisms and treatment.Clin J Pain,2000,16(3 Suppl):S118-S130.

上一篇:带头企业下一篇:中小企业规范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