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精选9篇)
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 篇1
2000年初,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10%, 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人口老龄化标准。预计到2050年, 我国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8%, 居世界之首。
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 而缺血性心脏病又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
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 心肌缺血引起的左心室室壁瘤, 心肌栓塞后心室间隔缺损和乳头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血管腔狭窄、冠循环血流受阻、心肌血供不足, 梗阻程度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塞。近40年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增高。
1974年Schang和Pepine通过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 发现这些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电图记录中, 会出现短暂的ST段改变 (发作时ST段可以显著下移超过2mm) , 但这些患者并不出现相关的症状, 因此, 他们提出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SMI) 这一概念。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 由它可引发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肌病, 应引起重视。但由于此类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易被忽视, 常规心电图很难做出诊断, 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1]。本篇将着重讨论老年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心电图诊断标准及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3—2005年我院门诊患者共79例, 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8例, 女性21例, 年龄大于60岁。着重分析SMI的发生阵次与分布时间、身心活动、心率的关系。
1.2 研究方法
患者均选用北京美高仪动态心电系统, 三通道连续记录24h。受试者均详细记录24小时活动、睡眠、情绪及胸闷、心绞痛症状。将动态心电图报告对照患者的记录日志进行分析。动态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是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J点后0.08秒) ≥0.1m V;每次发作持续1min;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1min[2]。
2 结果
(1) 79例患者中, 共检出心肌缺血63例 (79.7%) , 发生ST段压低255阵, 其中SMI 191阵 (74.9%) , 有症状心肌缺血64阵 (25.1%) 。
(2) SMI发作时间。0-7点发作22阵 (11.5%) , 7-12点发作87阵 (45.5%) , 12-17点发作30阵 (15.7%) , 17-22点发作52阵 (27.2%) 。
(3) SMI发作与心率的关系。57例 (72.1%) 病人SMI发作时心率>96次/min, 表现为快频率依赖性, 22例 (19.9%) 病人SMI发作时心率<65次/min, 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
(4) SMI发作时, 出现Lown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症41例 (51.9%) 。
3 讨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原因多为以下几种: (1) 年龄因素。多数为高龄患者, 因痛觉降低或痛阈升高而反应迟钝, 其症状不明显; (2) 缺血性质。为慢性冠状动脉缺血, 且范围小或心肌梗塞面积较局限, 症状反应较轻; (3) 侧枝循环。由于缺血程度轻, 且慢性过渡对侧枝循环的建立有利, 微循环可能良好; (4) 其它。常伴有其它病或合并症, 如糖尿病末梢神经炎, 因为糖代谢障碍, 心肌营养缺乏或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痛阈升高, 使之疼痛感觉处于抑制状态。
通过对资料分析发现, SMI发作有明显昼夜规律, 白天SMI多发生在7-12点 (第一高峰) 和17-22点 (第二高峰) , 在凌晨0-7点缺血发作最低[3]。SMI发作又与心率呈正相关。心率增快, SMI的发生机率增多, 表现为快频率依赖性, 其发作机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有关。夜间心率减慢时, SMI出现的次数减少, 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 其发作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冠脉阻力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增加等因素有关[4,5]。因此, 治疗老年人SMI时, 应考虑到夜间的药物浓度。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 发生在心肌缺血基础上的心律失常也明显增多, 可能与冠心病患者窦房结及其传导系统因动脉硬化致功能减退或植物神经功能混乱有关。本组资料显示, S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00%, 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 较重的心律失常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约有半数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所致, 严重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SMI又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 故SMI伴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积极治疗。
由于SMI在老年性冠心病中十分常见, 其发病隐匿, 危害性大, 一旦经动态心电图检出SMI, 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治疗上采取: (1)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ST段指标, 对缺血明显及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患者, 应给予扩张冠脉血管药物及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2) 在SMI发生期间, 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 以防缺血加重而导致心梗的发生; (3) 避免劳累、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 (4) 在饮食方面, 以清淡易消化的低脂、适量蛋白质及高维生素食物为宜, 避免暴饮暴食而诱发心肌梗死; (5) 保持大便通畅, 保证充足睡眠; (6) 对冠脉造影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采取PTCA (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脉支架植入术; (7) 适当锻炼身体。
参考文献
[1]米悦.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 16 (4) :269-270.
[2]王斌, 郭继鸿.运动实验和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的诊断与评价[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1, 10 (3) :131.
[3]郭志军, 姚庆阳.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昼夜规律[J].心电学杂志, 1995, 14 (2) :85.
[4]李五冰.74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探讨[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4, 3 (20) :118-120.
[5]邓玉莲.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评价[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 12 (3) :10-11.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篇2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54-02
心肌缺血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胸痛、心慌或昏迷等症状。而跟根据其有无症状将其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一般又将无症状心肌缺血叫做隐匿性心肌缺血或无痛性心肌缺血[1],一般多发于心肌梗塞、伴有无痛心绞痛、单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患者中。而对其患者是否属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判断,临床采取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它可以良好的观察患者的ST段波动情况,并可根据其规定指标进行确定[2]。下面本文就我院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探讨和分析,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接收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5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8.5±7.9)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均需对其详细询问,并记录其病理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发病情况及症状表现等,之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其CM1、CM2和CM5进行正常导联,并设定心肌缺血间观察的间距,设定成1毫米,设定时按照其设定标准1×1×1的标准进行设定,而确定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标准为到达J点以下80ms的下垂型/水平型压低大于或等于间距1毫米时[3],确定其为有效。之后医护人员需根据动态心电图的显示,对其变化时间、数值、ST段缺血的频率、幅度和时间等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并将其检查结果及病理资料给医师进行观察和分析,分析患者ST-T段心肌缺血的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用X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两者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确诊情况
50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后,确诊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有42例,占84.00%;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有7例,占14.00%;伴有其他病症混合性心肌缺血的有1例,占2.00%。
2.2所有患者缺血性ST段檢出阵次率对比
42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ST段显示的无症状阵次为331阵次,每例患者的平均阵次为7.88阵次;7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ST段显示的有症状阵次为87阵次,每例患者的平均阵次为8.1阵次;1例混合型心肌缺血患者,ST段显示的有症状阵次为15阵次,无症状阵次为18阵次,平均阵次为5.4阵次。三组对比,有症状心肌缺血的平均阵次明显高于无症状和混合型心肌缺血的平均阵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指患者的确患有心肌缺血的情况,但没有表现出胸痛、胸闷、心悸或心慌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心肌缺血是指心脏血液的注入减少,导致其供氧减弱,从而造成的心肌异常现象,常表现出心悸、胸痛、胸闷或心慌等明显临床症状。将没有明显症状的心肌缺血叫做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的主要表现为,患者患有心绞痛,但没有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能从事正常的工作或轻微劳动,并在休息时无症状,但会伴有血压升高或心率上升等情况;其发病时间较有规律性,多在凌晨12点至清晨6点发生阵次,或在清晨6点至中午12点时发生阵次,或在下午4点至晚上10点发生阵次[4];同时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而影响其心率加快的速度;并且大多患者不会在剧烈运动中发病。
临床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确诊,一般需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而且动态心电图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且检查效率比较高的一种心脏病检查方法。它具有较高的准确率饿敏感性[5]。它可以通过ST-T波动频率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频次进行观察,不仅能够确定其阵次,而且还可以根据ST波显示判断其有无其他病症,及其发病时与日常运动中的联系等,因此成为临床检查并确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最好办法。并且通过本文的探讨也可了解其确诊的情况,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阵次达331阵次。并判断出患者日常生活中,伴有呼吸急促、有疲倦感或肠胃不适等情况,因此说,动态心电图是确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最好方法。同时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过程中应注,在检查前需询问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心脏疾病、或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等,因心肌缺血易受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诱发。
总而言之,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查和判断,需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它不仅能够准确判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阵次,也可防止其他脏器并发的可能,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阚小杰.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142-144.
[2] 王向阳.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101-102.
[3] 米悦; 张平; 刘金荣; 高桂琴.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04):269-270.
[4] 张春生.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05):38-39.
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老年患者100例,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46~79岁, 平均 (58.00±0.16) 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硝苯地平进行治疗, 剂量为10~20 mg/d, 将其分成3~4次进行服用。试验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 剂量为50~200 mg/d, 将其分成3~4次进行服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疾病发作情况、治疗前后ST段压低减少次数、持续时间及ST段下移值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肾功能以及肝功能进行检验, 并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 从而对CM1、CM3、CM5三通道监测每次用药前后24 h ST段的压低次数以及累计持续时间。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 m V, 持续时间≥1 min并距离上一次缺血发作间隔1 min或以上, 则为1次发作。另外其他对ST-T造成影响的因素需要参照患者的日志记录, 如果存在ST-T变化并出现心绞痛, 则确定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 其余为SM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2个月后疾病发作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试验组疾病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ST段压低减少次数、持续时间及ST段下移值减少情况比较
试验组ST段压低减少次数、持续时间及ST段下移值均明显减少, 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在目前,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类型之一,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冠心病中普遍存在。在临床上,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症状与疾病本身不存在相应性, 这也导致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难度加大, 导致疾病的误诊率、漏诊率加大, 对患者的病情控制以及治疗造成了延误。近年来,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开始得到了更多人士的重视, 相关研究显示, 大多数患者在猝死之前均不存在心绞痛的发作迹象, 可是经过解剖学检查, 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早在1961年, 国外学者就发现, 心绞痛患者的无症状性ST段变化与心绞痛发作的ST段变化相同。临床上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分成3种类型, 包括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以及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相关研究和资料显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存在于患者的运动过程以及日常活动中, 并且存在一定的生物节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在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明, 发病机制一般与心肌缺血机制、缺血心肌的代偿调节作用以及心肌缺血时不伴疼痛现象等机制有关[1]。患者在出现心肌缺血后, 一般会按照顺序出现相关的病理变化。采用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或者正电子散射断层能够对心肌灌注减少以及代谢异常的情况进行检查;采用超声心动图、心血池显像以及心室造影检查, 能够对室壁运动异常进行检查;采用漂浮导管测定能够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采用心电图检查能够对心电图改变进行检测[2]。冠心病的各种类型以及病程在不同时期都会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因此, 在临床上需要对其进行认识和了解。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治疗上使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 美托洛尔作为一种β-受体阻断剂, 能够有效降低心肌组织的氧气消耗, 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其血压, 从而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 试验组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可见, 美托洛尔对治疗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封波.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 :127-128.
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62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是指无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亦稱隐匿型冠心病,由于其症状隐匿,不易引起患者和医师的注意,早期诊断较为困难[1],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的危险,故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重视。2004年5月以来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80例,行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检测和静息心电图等检查。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易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积极查找2型糖尿病患者伴无症状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线索,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5月~2009年5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53~81岁,平均64.6±12岁;糖尿病诊断病程3~13年,平均10.2±2.9年。同时设无心脑血管并发症60例作对照组,男48例,女12例;年龄55~79岁,平均65.2±10岁;糖尿病诊断病程2~10年,平均5.6±2.5年。达到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1]。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行静息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三者中若有2项符合阳性标准即可诊断[2,3]。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检测,行静息心电图或平板运动实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并进行冠心病家族史、冠心病史(心绞痛、陈旧性心梗)史调查。
统计学处理:数值型变量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和辅助检查结果,见表1、2。
从结果看观察组患者有以下特点:①患糖尿病平均时间较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有冠心病史者较对照组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③血压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④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⑤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则较之显著下降。⑥静息心电图中有12例出现ST段下移且幅度≥0.05~0.1mV,T波低平、倒置或双向,而平板运动试验则39例达到缺血的阳性标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⑦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33例达阳性标准,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提示室壁局限性运动减弱30例。观察组有冠心病家族史、冠心病史者均出现两项以上阳性标准。
讨 论
糖尿病患者有70%~80%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而糖尿病心脏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4]。由此,对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应注意查找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患糖尿病史较长、血糖水平较高者,应询问其有无冠心病史、冠心病家族史,测血压、查血脂等,因为糖尿病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除高血糖之外,主要还与其合并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发生率增加、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等有关。注意与心绞痛相当症状的出现,如: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气短、休克、意识障碍、易疲劳、上腹痛、牙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还应查找心肌缺血的证据,作静息心电图检查、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必要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或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确诊。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不应忽视无冠心病史者会有SMI的存在。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查找2型糖尿病患者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线索,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7:787-788.
2 李文学,主编.心血管疾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9-50.
3 刘铁有,迟永前,王文斌,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医学综述,1997,3(1):49-50.
4 叶山东,朱禧星.临床糖尿病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3-154.
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门诊体检收治的223例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患者, 其中73例<65岁 (女34例、男39例) 为B组 (对照组) , 150例≥65岁 (女89例、男61例) 为A组 (老年组) [3]。
1.2 方法
体检项目:十二导联心电图、胸片、血糖、血脂、肾功、肝功, 发现SMI均做动态心电图[4]。DCG的SMI的诊断标准:ST段呈水平或斜行下降, J点后0.08秒下降≥0.01m V;持续1min以上;在原有ST段下降的基础上再下降0.1m V。间隔1分钟以上则为另一次心肌缺血发作。排除其他影响ST-T改变的因素[5]。
2 结果
2.1 SMI的发生率
对照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的发生率为32.7%, 老年组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的发生率为67.2%, 两组比较, P<0.05、χ2=21.6。
2.2 SMI的发生时间
150例老年组发生SMI的时间段为:00:00~06:00 (52±19) 阵次, 18:00~24:00 (256±37) 阵次, 12:00~18:00 (130±28) 阵次, 06:00~12:00 (68±21) 阵次;而73例对照组发生SMI的时间段为:00:00~06:00 (26±15) 阵次, 18:00~24:00 (55±23) 阵次, 12:00~18:00 (163±35) 阵次, 06:00~12:00 (33±41) 阵次;由此可见, 在6:00~12:00时间段内对照组出现的阵次最多, 而在18:00~24:00老年组出现的阵次最多 (见表1) 。
注:A组与B组比较:*为P<0.05, #为P>0.05
2.3 SMI的诱发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 老年组SMI没有较为明显的诱因, 与情绪波动、活动、饱餐等有关, 而对照组SMI多与情绪激动有关。
注:A组与B组比较:*为P<0.05, #为>0.05
2.4 心率对SMI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对照组心率慢时SMI发作减少, 心率快的发作SMI次数增多, 而老年组SMI发作时心率快慢均有。
注;A组与B组比较:*为P<0.05, #为P>0.05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 老年人发生SMI较多, 且老年人发生SMI多发生于18:00~24:00, 而夜间较少;发作一般无诱因, 发作时心率快慢均有, 这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SMI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个临床综合症, 老年人发生SMI的机理多与以下因素有关[6,7,8,9]: (1) 心肌缺血的程度较轻, 范围较小, 持续时间较短, 引起疼痛刺激较弱, 未达到心绞痛的阈值; (2) 心绞痛报警系统缺血, 疼痛阈值升高; (3) 内源性镇痛物质增高; (4) 疼痛传导的神经通道异常; (5) “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另外, 还可能与老年人心脏退行性变、不易感觉疼痛有关。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患者通常都没有出现胸痛、胸闷的症状, 易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 潜在危险性较大, 甚至还有可能会使得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心脏性猝死, 总之, 老年人应该积极治疗、认真检查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 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心脏不良事件,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10]。
摘要:目的 就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门诊体检收治的223例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患者, 其中73例<65岁 (女34例、男39例) 为B组 (对照组) , 150例≥65岁 (女89例、男61例) 为A组 (老年组) 。体检项目:十二导联心电图、胸片、血糖、血脂、肾功、肝功, 发现SMI均做动态心电图。结果 对照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的发生率为32.7%, 老年组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的发生率为67.2%, 两组比较, P<0.05、χ2=21.6。在6:0012:00时间段内对照组出现的阵次最多, 而在18:0024:00老年组出现的阵次最多。老年组SMI没有较为明显的诱因, 与情绪波动、活动、饱餐等有关, 而对照组SMI多与情绪激动有关;对照组心率慢时SMI发作减少, 心率快的发作SMI次数增多, 而老年组SMI发作时心率快慢均有。结论 老年人应该积极治疗、认真检查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 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心脏不良事件,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检测,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健.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05) .
[2]陈诗泉, 浦晓东, 颜光烈, 等.动态心电图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 1991 (03) .
[3]邓玉, 王钢, 江亚文.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特点及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07) .
[4]聂琴.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男性的无症状心肌缺血[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0 (05) .
[5]周军荣, 卢喜烈.12导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 (02) .
[6]何涛.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病变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7 (04) .
[7]张岩, 姜礼红, 张立君.Holter对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7 (04) .
[8]杨海霞.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06) .
[9]孙秀娟, 尹文波, 杨旭红.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10) .
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9月-2009年8月门诊体检发现SMI 223例, ≥65岁为老年组 (A组) 150例, 其中男61例, 女89例;<65岁为对照组 (B组) 73例, 其中男39例, 女34例。
1.2 方法
体检项目:肝功、肾功、血脂、血糖、胸片及十二导联心电图, 发现SMI均做动态心电图。DCG的SMI的诊断标准[1,2]:ST段呈水平或斜行下降, J点后0.08s下降≥0.01mV;持续1min以上;在原有ST段下降的基础上再下降0.1mV, 间隔1min以上则为另一次心肌缺血发作。排除其他影响ST-T改变的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SMI的发生率
老年组SMI的发生率67.3% (150/223) , 对照组SMI的发生率32.7% (73/223) , 两组比较, χ2=21.6, P<0.05。
2.2 SMI的发生时间
老年组发生SMI的时间段为18:00~24:00;而对照组则多发生在6:00~12:00, 见表1。
2.3 SMI的诱发因素
老年组SMI多无明显诱因, 而对照
2.4 心率对SMI的影响
老年组SMI发作时心率快、慢均有, 而对照组心率快的发作SMI次数增多, 心率慢时SMI发作减少, 见表3。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老年人发生SMI较多, 且SMI多发生于18:00~24:00, 而深夜较少;一般无诱因, 发作时心率快、慢均有,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SMI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 老年人发生SMI的机理多与以下因素有关[2,3]: (1) 心肌缺血的程度较轻, 范围较小, 持续时间较短, 引起疼痛刺激较弱, 未达到心绞痛的阈值; (2) 心绞痛报警系统缺血, 疼痛阈值升高; (3) 内源性镇痛物质增高; (4) 疼痛传导的神经通道异常; (5) “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另外, 还可能与老年人心脏退行性变、不易感知疼痛有关。老年人SMI潜在危险性较大, 多数无胸闷、胸痛的症状, 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甚至会发生心脏性猝死, 故对老年人要重视对SMI的检出, 积极治疗, 对预防心脏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0例老年人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223例, 经24h动态心电图 (DCG) 检查, 按年龄分为两组 (≥65岁为老年组, <65岁为对照组) 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老年组SMI有150例 (占67.3%) , 老年组SMI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SMI在发生时间、诱发因素、心率快、慢上, 老年组与对照组不同 (P<0.05) 。结论:老年人SMI的发生率较高, 多发生于傍晚和夜间, 发病前多无诱因, 动态心电图在早期发现SMI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SMI,动态心电图
参考文献
[1]王斌, 郭继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的诊断与评价 (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1, 10 (3) :131.
[2]卢烈喜.冠心病心电图 (M) .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 2005.
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与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男57例, 女31例, 年龄61-81 (73.45±8.12) 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52例, 稳定性心绞痛2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 急性心肌梗死3例。合并高血压23例, 糖尿病28例。
1.2 方法
86例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 采用12导联记录, 阳性标准:静息状态下ST段压低≥0.05m V;动太心电图采用美国Mars-PC Holter 6.0动态心电图分析仪, 12导联同步监测, 记录患者生活日志、相关症状、确切时间。阳性标准:○1ST段压低≥1mm;○2ST段改变持续时间>1min;○3两次缺血发作间隔时间≥1mi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 比较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T段压低、缺血持续时间、心率;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诱发因素、昼夜节律、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频数 (n) 或率 (%) 表示, 行卡方检验, 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SMI阳性检出率比较
86例患者中, 常规心电图检出62例, 动态心电图检出75例, 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 (P<0.05) 。见表1。
2.2 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压低、缺血持续时间、心率比较
86例患者中, 发现缺血性ST-T改变408阵次, 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75例268阵次, 有症状心肌出血 (PMI) 11例40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段压低明显低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 (P<0.05) , 缺血持续时间、ST段压低时心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 (P<0.05) 。见表2。
2.3 SMI诱发因素、昼夜节律、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分析
2.3.1 SMI诱发因素分析
368阵次SMI中, 有诱发因素265阵次 (72.01%) , 无明显诱发因素103阵次 (27.99%) 。有诱发因素265阵次SMI中, 适当运动发作116阵次 (31.52%) , 脑力劳动或情绪变化发作80阵次 (21.74%) , 排便时发作69阵次 (18.75%) 。
2.3.2 SMI昼夜节律分析
3 6 8阵次S M I中, 0:0 0-5:5 9发生4 5阵次 (12.23%) , 6:00-11:59发生196阵次 (53.26%) , 12:00-17:59发生88阵次 (23.91%) , 18:00-23:59发生38阵次 (10.33%) 。
2.3.3 SMI发作时心率变化分析
368阵次SMI中, 心率加快215阵次 (58.42%) , 心率减慢15阵次 (4.08%) , 心率无变化138阵次 (37.50%) 。
2.3.4 心律失常分析
75例SMI患者中, 发生心律失常40例 (53.33%) , 其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6例 (21.33%) , 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2例 (16.00%) , 束支传导阻滞5例 (6.67%) , 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动过速4例 (5.33%) , 其它3例 (4.00%) 。
3 讨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亦称无痛性心肌缺血, 常见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 文献报道发病率在58.4%-81.3%之间[3,4]。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冠状动脉受损程度、受损数目、心肌肥厚程度、个体痛阈、心肌需氧量有关。同时老年患者疼痛报警系统低下, 也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原因之一[5]。国内外文献报道, 约有25%-50%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有诱发急性猝死的风险[6,7], 但若能及早发现与及时治疗, 其预后效果较好。由于其无英武症状, 误诊、漏诊几率较高, 影响无症性心肌缺血患者的预后。
心电图作为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有效手段, 不论患者处于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状态, 均有观察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变化。由于患者症状较隐匿, 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短时间内心电活动, 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动态心电图能够实现24h连续动态观察, 可检出一过性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 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8]。本文研究中, 动态心电图检出率 (87.21%) 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 (72.09%) , 国内外学者均有类似的文献报道[9,10], 提示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提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大多表现为快频率依赖性, 少数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临床研究表明, 快频率依赖性可能与心肌氧耗增加、心率加快有关;慢频率依赖性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有关, 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可能增加冠状动脉阻力, 减缓血流速度, 增加血小板凝聚性能[11]。本文研究中,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段压低明显低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 缺血持续时间、心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
进一步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诱发因素、昼夜节律、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 诱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主要因素包括适当运动、脑力劳动或情绪变化, 提示增加心肌氧耗量可能是导致无症性性心肌缺血的主要诱因;368阵次SMI中, 196阵次 (53.26%) 发生于0:00-5:59时间段, 可能与早晨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减少灌注血流有关;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 215阵次 (58.42%) 心率加快, 可能与心率加快增强了冠状动脉收缩与舒张功能, 致使儿茶酚升高, 心肌氧耗量增加[12]。本文研究还表明, 75例SMI患者中, 发生心律失常40例 (53.33%) , 心律失常又会加重心肌缺血, 进而有诱发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可能。
综述所述, 动态心电图通过24h连续动态观察, 能够较准确反应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血程度、发现诱发因素、昼夜节律、心率变化、心律失常等, 有助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及预后评判。
参考文献
[1]Hage FG, Lusal L, Dondi M, et al.Exercise stress tests for detecting myocardial ischemia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Am J Cardiol, 2013, 112 (1) :14-20
[2]贺斌, 吕志民, 周瑶, 等.西藏高原地区368例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 (2) :96-97
[3]Wilhelms M, Dossel O, Seemann G.In silico investigation of electrically silent acute cardiac ischemia in the human ventricles[J].IEEE Trans Biomed Eng, 2011, 58 (10) :2961-2964
[4]林秀萍.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12) :1494-1495
[5]周智.缺血修饰白蛋白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查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11) :2004-2006
[6]Wimmer NJ, Scirica BM, Stone PH.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ntinuous ECG (Ambulatory ECG or Holter) Monitoring of the ST-Segment to Evaluate Ischemia:A Review[J].Prog Cardiovasc Dis, 2013, 56 (2) :195-202
[7]蒋丽平, 周峰, 姚泉, 等.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 17 (5) :544-545
[8]张昆.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4) :60-61, 71
[9]Toma M, Fu Y, Ezekowitz JA, et al.Does 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d prognostic value i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out a history of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Insights from the Assessment of Pexelizumab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PEX-AMI) Trial[J].Am Heart, 2010, 160 (4) :671-677
[10]杨淑萍.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23) :46-47
[11]黄祺, 赵松, 杨洋, 等.联合Holter与CTA判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对胸外科手术计划的影响及预测围术期心脏风险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3) :3533-3535
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2012年12月一2014年10月收治的共计10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大于60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胺碘酮组50例和硝酸异山梨酯组50例。胺碘酮组平均年龄(70.1±8.9)岁,其中男性33人,女性17人;硝酸异山梨酯组平均年龄(69.7±8.6)岁,其中男性30人,女性20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
①就诊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②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内科学分会关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③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自愿参与该研究。
1.3 排除指标
①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②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③入院后因介入性诊疗操作引起的医源性死亡。④如频发早搏、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曾有冠状动脉的搭桥、心脏血管再移植、旁路支架移植以及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狭窄者。
1.4 治疗方法
胺碘酮组口服盐酸胺碘酮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3765),第1~7天(0.2 g/次,2次/人),第8开始(0.2g/次,1次/d)。硝酸异山梨酯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125,)10 mg/次,3次/d。胺碘酮组和硝酸异山梨酯组的治疗疗程均为8周。
1.5 评价指标
①比较治疗前、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②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两组患者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
1.6 统计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比较
治疗前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为(75.6±19.3)、(74.2±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为(42.9±14.1)、(49.6±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对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对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别为(216.9±56.8)次、(526.3±165.4)min、(218.2±49.9)次、(539.6±178.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对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别为(74.2±12.4)次、(95.6±18.5)min、(145.9±36.4)次、(139.8±54.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χ2=0.003、0.001、0.002,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众多的循证医学证实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绞痛有相同的预后,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2]。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室性心律失常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可导致室颤、猝死。老年人心肌纤维化、心脏增大、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很高,导致死亡的风险明显高于青年人群。因此需要积极控制及治疗伴室性早搏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有学者[3,4]报道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梗患者时,可明显增高其死亡率,因为缺血时,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加速膜除极,使不应期缩短,增加复极差,诱导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伴室性早搏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从改善伴室性早搏的大于60岁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QTd进行研究,比较了胺碘酮与硝酸异山梨酯片的治疗疗效。QTd是心肌电生理、几何学和生物信息等综合因素的反应,受心率,心肌缺血等因素影响[5]。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后,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的复极差异,导致QTd值增加,从而触发激动,引起心律失常[6]。
该研究显示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在治疗结束时QTd、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具有[7]:①Ⅲ抗心律失常药作用,兼具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作用,能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低窦房结自律性。②扩张冠脉和降低心肌氧耗量。③改善心肌代谢,维护心肌细胞膜稳定性。有学者[8]比较了胺碘酮与硝酸酯用于稳定心绞痛的治疗疗效,结果显示胺碘酮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肌缺血时间。有研究还显示胺碘酮能增加大量内源性生物如腺苷、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激活细胞内信号导通路,产生保护蛋白,如ATP依赖性钾通道、核因子-JB,保护冠脉内皮,保护心脏舒张功能,并能提高心电稳定性。
综上所述,研究认为胺碘酮较硝酸酯类更能改善伴有室性早搏的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QTd,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与无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1]车莉莉,汤德欣,陈武.室性早搏的起源定位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0):25-28.
[2]林利雅,李自成,张爱东,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17(3):237.
[3]费宇行,高连如,朱智明,等.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17(2):156.
[4]李庚山,黄从新,主编.心律失常现代治疗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73.
[5]邵耕.现代冠心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431-432.
[6]Moreau D,ClauwF,Martine L,et al.Effectsof amiodarone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during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J].Mol Cell Biochem,2012,194(1-2):291.
[7]罗晓颖,戚文航,徐有秋,等.胺碘酮对缺血心肌细胞电生理影响及与硝酸脂类比较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6):12-16.
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篇9
局部缺血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停止血液”。但是,如果你有心脏缺血,心脏的血流并不是真的停下来。相反,当前供血不能满足心肌的需求。最有可能的元凶是冠状动脉被充满胆固醇的斑块阻塞所致。运动期间或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心脏负荷更大,这时候可能引发心肌缺血。
心肌缺少含氧血可能引起胸部不适———心绞痛。疼痛可发散至肩部、臂部、颈部或下巴。但有个很少人知的事实是:有些时候,缺血并没有症状。有这种隐匿缺血的常见度令人惊讶。
一些心血管专家的资料称,心脏疾病患者隐匿缺血的发生频率是有症状缺血的5至10倍,有些专家的资料称是3至5倍。隐匿缺血跟心绞痛一样,只是你没有感觉而已。一些人只有心绞痛,另一些只有无症状事件,但大多动脉缩窄的人二者皆有。两种情况下,心脏神经的反应方式似乎相同。但是,当出现无症状缺血时,大脑处理疼痛的信号可能不同。
发现缺血
有时候,诊断心绞痛很简单。呼吸急促和出汗常常伴随着胸部不适。更常见的类型称为稳定型心绞痛,仅持续几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可快速消失。不稳定型心绞痛强度更大,可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需要去急诊室。轻度的体力劳动常可触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在休息和睡觉时也可发生。
无症状缺血更难被发现。大多数时候是在进行应力测试检查可能的心脏疾病时发现。心电图 (ECG)追踪可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可显示心脏获血不足的不同模式。当出现这种模式 (ST段压低) 而没有症状,则预示无症状缺血。采用穿戴一天或两天便携设备进行的ECG监测也可能揭露无症状缺血。
恢复心脏血流
缺血让你更容易心脏病发作,无论有无疼痛。如果你有其他增加心脏疾病风险的其他因素,如吸烟或有高胆固醇或高血压,则情况更不乐观。
治疗药物包括:
* β受体阻滞剂 ,可减轻心 脏负荷;
* 钙通道受体阻滞剂和硝酸盐,可扩张血管;
* 雷诺嗪 (商品名Ranexa),似乎能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
* 严重缺血患者 可能还需要 其他检查,有时候需动脉切口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但是,疼痛的性质或程度并不见得影响患者预后。Stone博士称,“疼痛引起焦虑,常常提醒你有疾病。”对于有慢性心绞痛的患者,可增加抗心绞痛药物减轻心绞痛和无症状缺血。然而,最重要的措施是坚持保护心脏的标准习惯:正确饮食,定期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必要时联合药物。
心绞痛常见诱因
如果你有心脏疾病,以下因素可触发心绞痛或无症状缺血 (“无疼痛心绞痛”)。
* 湿、冷或多风天外出散步;
* 负重匆匆前行;
* 吃难消化的食物后运动;
* 赶在截止日期前工作;
* 公共场合发言;
* 性行为;
【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推荐阅读:
老年缺血性心肌病08-11
老年急性缺血性肠炎09-11
老年无痛心肌梗死09-01
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10-13
老年人心肌梗死易误诊05-15
老年性癫痫10-16
老年性心衰07-30
老年性腹泻09-27
老年健忘≠老年痴呆08-23
老年性消化溃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