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计划成本法

2024-11-06

材料计划成本法(通用12篇)

材料计划成本法 篇1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在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材料采购”科目的应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及发出材料分摊差异的账务处理,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提出笔者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计划成本法,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分摊差异

原材料计划成本法核算, 是指企业对原材料的收入、发出及结存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单价核算, 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 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核算, 期末通过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对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分摊差异, 使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笔者对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三个问题感到疑惑,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企业实际情况逐一进行探讨, 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材料采购”科目的应用问题

目前, 大多教材举例应用或一些研究者观点一致认为外购材料计划成本核算的流程是: (1) 采购时, 按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科目; (2) 入库时, 按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 按计划成本贷记“材料采购”科目; (3) 结转差异时, 若是超支差异, 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贷记“材料采购”科目;若是节约差异, 则做相反分录。

笔者认为, 上述业务处理对“材料采购”科目的应用并不妥当,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材料采购”科目, 借方核算实际成本, 贷方核算计划成本, 还要在不同的方向核算差异额, 这样科目缺乏一致性, 对初学者很难接受。二是 (2) 、 (3) 分步骤做, 需要转一个大弯, 先按计划成本入库, 然后去比较“材料采购”借方的实际成本和贷方的计划成本孰大孰小, 形成超支差异或节约差异, 再进行结转, 一不小心就写反了。可见, 这样做不仅麻烦, 还容易出错。因此笔者认为, 采购时, 同 (1) ; (2) 、 (3) 合到一块做, 即入库并形成差异, 借记“原材料” (计划成本) , 贷记“材料采购” (实际成本) , 借贷平衡差额记入“材料成本差异”, 借方记超支差异, 贷方记节约差异。这样处理, “材料采购”只核算实际成本, 入库并结转差异一步完成, 操作简单, 容易理解。

例1:甲公司购入A材料一批, 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30 000元, 增值税税额5 100元, 发票账单已收到, 计划成本为32 000元, 已验收入库, 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会计处理为: (1) 采购时:借:材料采购3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5 100;贷:银行存款35 100。 (2) 入库并形成差异:借:原材料32 000;贷:材料采购30 000, 材料成本差异2 000。若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 则会形成超支差异, 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二、本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的计算问题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以下简称《应用指南》) 的相关规定,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月分摊, 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月末计算一个指标“本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 据此来计算发出材料和结存材料应分摊的差异, 使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应用指南》也给出了计算公式,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 ÷ (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 ×100%。该公式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使用, 但公式设置不够细化, 如未考虑到实际存在的月末料到单未到、暂估入库材料及月初冲销暂估入库对计算本月成本差异率的影响。

笔者认为, 因料到单未到暂估业务的特殊处理, 即月末:借记“原材料” (计划成本) 科目, 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下月初借记“原材料” (红字计划成本) 科目, 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 (红字金额) 科目。可见, 期末暂估入库材料并没有形成差异, 下月冲销也没有影响差异, 但对原材料计划成本均有影响。如果在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时计划成本总额均计算在内, 则会使公式分母偏大, 公式分子不变, 使计算结果不够准确。显然需要对计算公式分母金额进行调整, 本月不仅要考虑月末是否有暂估入库材料, 还要考虑月初是否有冲销上月暂估入库材料的情况, 调整后的分母应为“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月初暂估入库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月末暂估入库材料计划成本”。

改进后的公式,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 ÷ (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月初暂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月末暂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100%。

例2:甲公司某月月初结存A材料的计划成本为80 000元, 成本差异为超支3 200元, 月初冲销上月暂估入库A材料8 000元;当月入库A材料的计划成本340 000元, 其中包括月末暂估入库10 000元, 本月形成成本差异为节约12 000元。

改进前公式计算,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3 200-12 000) ÷ (80 000+340 000) ×100%=-2.10%

改进后公式计算,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3 200-12 000) ÷ (80 000-8 000+340 000-10 000) ×100%=-2.19%

可见, 两个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为了正确核算差异的摊销额, 改进后的公式更符合真实性。

三、发出材料分摊差异的账务处理问题

《应用指南》指出, 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 , 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 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结转节约差异 (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 则相反, 即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贷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

笔者认为, 这种做法有两点不足:一是实际工作中成本费用类科目明细账格式大多是采用借方多栏式, 若是分摊超支差异, 成本费用都是借方发生额符合人们记账习惯和满足多栏式账页记账需求;反之, 则需要登记到贷方发生额, 而账页格式贷方没有设置多栏式, 这样既不能详细反映数据的形成, 也不符合人们的记账习惯。二是不便于会计分录的掌握, 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写反。因此笔者认为, 分摊差异会计分录可以统一为: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 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分摊超支为蓝字, 节约为红字。这样既符合了人们的记账习惯, 又方便了初学者使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 .王萌.完善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之我见.财会月刊, 2010;9

材料计划成本法 篇2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异 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 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 (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 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 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 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参考资料:

1、初级会计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中级会计实务(一) 中国财政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0

3、中级会计实务(一) 中国财政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年

4、第二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辅导讲座 东北财经大学 大赛专家组

原材料成本降低初探 篇3

关键词:原材料;成本;降低

一、新经济时代探索原材料成本降低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机器加工方法越来越先进,原来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三分天下的情况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原料和制造费用为主的结构。人工成本已经大大的降低,在有些自动化高的企业甚至占不到1%。材料成本在制造业中占到50%以上,在其他行业中从30%~70%不等,而且鉴于这种变化材料成本的比例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原材料所占的比重决定了它在成本降低措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人们开始进行成本管理之时,就已经将原料作为成本降低的第一源泉。同时按成本形态划分原料属于变动成本(粗划分),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的敏感系数来看是非常高的,(即非常敏感)它变动10%可引起利润变化达100%~200%(在某些行业中),一般行业中也可达到3~4倍,可见在成本降低中材料是不可忽略的一块。

另外,在我国由于材料问题导致企业每年的财务费用达到2亿多元,这个数字不能不说是触目惊心的。而且由于材料管理导致了一大批管理人员吃回扣、贪污腐化、堕落等很多问题,从而暴露出当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二、降低成本的途径

从全世界成本管理看,已经将成本扩展到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市场分析(也就是产品诞生的原型)直到产品退出市场完成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以前单从生产这一个环节去开源节流,降低成本的效果是很有限的,而运用价值工程分析设计上的更改和突破这个限制使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它们对成本降低的效用可以用如下的图示来表示:

而且由成本管理的经验可知,产品设计在80%或者以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而生产制造过程及其他仅仅占到20%还少。常规的方法仅仅是在20%上下功夫降低成本,而更大的80%却已经在设计之初已经决定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怎样从80%之中降低成本。有人说过“设计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设计不光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而且也决定了产品的整个生命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将成本降低扩展到设计甚至更早。

下面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分析材料成本。

首先设定一个材料成本的范围,如果仅从产品构成来看,原料成本仅仅包括制造中的成本,但是从整个生命周期看,应该从诞生之初直到退出市场所费用以及由于材料的缘故而引起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成本。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范围认识材料成本,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

以下就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分析→设计→生产→销售)来探讨材料成本降低的途径。

1. 市场分析阶段的材料成本降低。

(1)市场需求分析这一部分需要对顾客做大范围的调查,而且根据企业实际的状况要对顾客作细化,也可以集结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尤其是销售部门,进行头脑风爆法等等方法进行分析。这是产品的诞生的起点,正确的分析需求是很关键的,若不正确那以后所有的设计制造只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根本不能适销对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2)对于材料而言,新材料的开发也是成本降低的一个关键。虽然说技术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进步发展较慢,但是对于一些应用科学发展却日新月异,加上新材料的开发越来越注意环保问题,不论是本身的成本还是环境成本都会有更多的兼顾,这样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和社会效益。

(3)企业生存在社会中,社会又有很多的大大小小的环境。每一个环境又可以分为很多层次,小到一个人,大到全世界甚至全宇宙,每个层面都有很多因素影响人们的需求。象去年气候反常,导致了很多病菌的滋生传播,SARS就是很严重的一类,不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也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及早地注意到这一点,那卫生消毒用品的大量需求就会很快的得到满足,各种生活用品也会充足的供应。

2. 产品设计的成本降低。

在产品设计阶段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二是设计人员对新技术的采纳与重视。当前我国在成本降低方面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成本意识淡化,而其中由于设计与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相互脱节,设计只管设计不管实际成本的高低,即使考虑到的也远远达不到整个生命周期的范围。所以必须要在设计人员中迅速而深刻的灌输成本管理意识。

除了这两个重要前提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功能分析的应用。

功能分析即是指产品所应具备的功用,指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的功能及所应达到的满足程度及一些附加的效用。从这可以看出功能分析是从需求入手的,由需求衍生出功能。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将意识中的需求转化成实在的物质功能。人们购买产品也正是购买它的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在功能分析这一部分主要还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将需求转化为功能,设计出产品的大致模型。在这一阶段也要进行成本的估计,以便利用市场倒推的目标成本进行成本管理。材料成本在这一阶段也涉及到功能。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地不同的性能,所产生的效能也不同。

(2)功能价值分析的应用。

V=F/C是价值工程分析的基础。要在一定功能达成的情况下尽量使C降低。人们在购买物品时影响购买的因素有两个,功能和价格(消费者的成本),也就是性价比——价值的通常说法。

产品总体的功能可以分解成各个小功能,各个小功能又可以分解成更细小的功能,而在这一个个小的功能中每一个都可以进行价值工程分析,组合起来也可以进行,这其中涉及到成本的估计。这里的成本仅仅是从功能出发进行的估计,不包括一些其他的成本。

在价值工程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将完成功能的最低成本与当前实际成本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差距,然后在功能不变、改进或降低的情况下进行成本的相应调整。

(3)成本的预演。

成本降低的根本在于设计,设计实际上正是产品制造在图纸上的一次预演,每一次设计的更正都是成本预演的一次重复。所以在价值工程分析之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成本的预计。

(4)质量成本的分析应用。

质量成本是指用于保障产品质量及由质量而产生的各种成本,产品是由各种零件构成的,其中材料是决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材料的好坏影响产品的质量,质量也影响着产品的相关的成本的支出。

3. 产品生产的成本降低。

根据决定成本在生产制造阶段只有20%左右的认识,根据这一阶段应主要是按照设计阶段的方案和标准严格执行,主要是杜绝浪费和差错,但就成本降低还补充以下几点:

(1)生产程式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在设计阶段基本是确定了,但考虑实际中可能遇到一些变化和无法预见的故障问题等,所以在实际操作阶段也要不断地对照设计方案和实际情况以便随时进行更改使得设计符合实际。

(2)在生产过程中还有工人素质和成本意识。成本意识在设计阶段也强调过,但是产品的生产是由工人具体操作的,所以他们最了解情况。更何况工人不是被动的执行而是主动操作,具有主动性的。如果能够激发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将成本意识牢牢地注入工人头脑中,那么在实际中可能会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和灵感,这可能为成本降低开辟出一条崭新途径。但光有成本意识没有相应的文化素质是不行的,现代企业要靠现代管理、现代技术,素质上不去,成本火花便会很有限。而且现代制造也不是任何文化水平都可以胜任的。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仅是指骨干,它应该是指全体的工人。

(3)存货的管理,这是直接跟材料成本挂钩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各种费用等。存货在一些工业企业可以占到流动资产的一半,所以对它的管理也是降低材料成本的一个环节。

4. 销售及以后的成本降低。

产品在生产完成以后一般认为企业顶多是一些销售费用的支出,但也不会很多。实际上售后服务这一块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已经由青岛海尔给予了最充分的说明,例如维修费、损失赔偿、运输、保险等。在这我要说的是一个顾客成本的问题。在产品使用时支出的成本,大家可能认为与企业无关了,实际上顾客成本大小影响着顾客的购买欲,这就与企业的利润挂钩了。利润与成本是此消彼长的,如果利润增大成本自然显小,所以降低顾客使用成本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一是可以提高功能,因为使用成本降低反映在产品上是功能提高,这样可以增加一些功能价格;二是如果原材料成本不增加,性价比会更好,增加销售也会增加利润,同时也会为企业赢得无形财产——商誉。“真诚到永远”才能让顾客真正感觉企业是在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赚钱,意识的变化会让双方都受益。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嘉彦(日本)著.降低成本新利器.福友现代实用企管,2000.

2.冯巧根.日本企业管理中的成本企画.财务会计,1999,(5).

3.樱井通温、D·保罗·斯加布罗著,邹青、董伟译.日本式的企业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艾略特.艾登伯格著,文武、穆蕊、蒋洁译.4R营销——颠覆4P的营销新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经济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地产估价师、律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

材料计划成本法 篇4

(一) 固定资产清理的残料入库

企业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残料入库, 按残料计划成本, 借记原材料, 按残料市值,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 按差额, 借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 这样处理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清理损益 (营业外收支) ;同时正确反映存货价值, 从而未来正确反映耗用材料成本 (生产耗用——产品生产成本;行政管理耗用——管理费用) , 进而正确划分各期营业损益和营业外损益。比如, 企业某固定资产原值为20000元, 已提折旧17800元, 现报废转入清理:

残料入库 (残料市值为2500元, 计划成本为2000元) :

清理完毕结转清理净损益:

当期产生了营业外收入300元, 增加存货2500元 (2000+500) , 准确地反应了当期损益和资产 (存货) 。假定残料入库不确认材料成本差异, 则影响当期营业外收支, 后期影响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经营损益。依前例, 按残料计划成本冲减固定资产清理:

清理完毕结转清理净损益:

这样, 当期产生营业外支出200元, 增加存货2000元, 虚减资产 (存货) 500元, 虚减利润500元 (营业外损益) ;未来生产或管理耗用该材料, 使未来利润虚增500元 (营业损益) 。由此可见, 固定资产清理的残料入库应确认材料成本差异。

(二) 周转材料报废的残料入库

周转材料报废残料入库与固定资产清理的残料入库不同, 前者只涉及营业损益内部的此增彼减, 后者涉及营业损益和营业外损益的此增彼减, 因此周转材料报废残料入库可不确认材料成本差异, 以简化核算。比如, 企业基本生产A车间领用工具一批, 计划成本为10000元, 采用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应作如下会计处理:领用及领用时摊销低值易耗品分录从略。

报废时摊销低值易耗品:

转销在用周转材料:

借: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10000贷:周转材料———在用低值易耗品 (A车间) 10000

分摊材料成本差异 (假设差异率为3%) :10000×3%=300 (元) :

残料入库 (假设残料市值为430元, 残料计划成本为400元) , 按计划成本:

二、材料盘盈与材料盘亏是否涉及材料成本差异处理

(一) 材料盘盈不涉及材料成本差异的处理

如果盘盈材料, 进行材料成本差异处理的话, 会出现会计处理倒来倒去的现象。比如, 盘盈乙材料200kg, 计划单位成本为1元, 当时市价为230元, 则:

处理时:

以后行政管理 (或生产产品) 按计划成本领用200kg, 并分摊材料成本差异 (假设按综合差异率计算, 200kg乙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仍为30元) :

盘盈材料直接按计划成本, 借记“原材料”,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

(二) 材料盘亏涉及材料成本差异的处理

比如, 企业盘亏甲材料100kg, 计划单价2元, 由于盘亏材料可能涉及个人 (单位) 赔偿问题, 因此应将盘亏材料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本例中假设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为2%, 会计分录为:

参考文献

材料计划成本法 篇5

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而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异 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 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 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 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 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论成本管控,卡准材料节点 篇6

关键词: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一、推行三级收料及限额领料

面对低油价的形势,每个油田生产中各项材料成本占总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可达上亿,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总成本的关键。组成作业成本的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作业施工的主要材料,如:油管、抽油杆等,辅助材料是完成作业所必须的工具材料,如:抽油泵、井下工具、井口设施、化工料等。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的使用材料,减少了浪费损失。推行限额发料,首先要合理确定应发数量,这种数量的确定是施工作业方与主体企业作业监督管理员共同测算并经双方确认的数据,通过物资供应审核后发料。总之,施工单位领料要经过三方的确认才可。其次是要推行作业监督员监察三级收料。三级收料是限额发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作业队对项目部采购材料的数量给予确认的过程。所谓三级收料,就是首先由收料员清点数量,记录签字,其次是材料部门的收料员清点数量,验收登记,再由施工作业队清点并确认,最后由作业监督员再次确认并签字,如发现数量不符时,应现场查实情况与施工单位协商解决。应发数量及实发数量确定后,施工作业队施工完毕,对其实际使用数量作业监督管理员再次确认后方可给予结算。通过限额发料、三级收料的办法不仅控制了收发料中的“缺斤短两”的现象,而且使新旧材料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

二、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

每一次作业井往往有上几十种材料,所以合理安排材料进出场的时间特别重要。首先,应当根据材料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因为如果进场太早,作业材料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会产生二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增加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施工进度,油水井不能完井造成更大损失,还造成误工费的增加,每口井每天误工费就有上万元,随着时间的延长费用不断递增。其次应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材料的损耗由于品种、数量、安装位置不同,其损耗也不一样。为了降低损耗,项目经理应组织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施工单位确定一个合理损耗率,由其包干使用,到达节约双方成本的成效,如超额则按照《作业材料使用细则》的规定扣其施工款,这样让每一个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经济利益挂钩,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

三、作业材料应用方面

在作业材料应用技术方面,作业节材的技术途径是多方面的,例如尽量配制合理化工料、采用高强度结构材料,提高井下工具材料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等等。近期内较为成熟的技术包括:

(一)在油田生产过程中,有些油井偏磨非常严重,造成多伦次井的产生。用内衬管取代普通油管,在普通油管内壁涂一层综合化工料,起到耐磨作用延长了油管的使用寿命,该技术研究可以大幅度降低油管的消耗,作业频次下降,同时更好减少作业成本。

(二)油井出砂,会造成砂卡,砂埋等问题。面临这样的难题,技术管理部门经过尝试、多次实验,往出砂井内挤入固砂剂起到防砂作用,减少施工防砂工具材料的领取,成本的流失。

(三)新、旧材料的价格相差很大,在施工中更换下来的部分管材、工具会被回收,在经过修复可以再利用,这样避免了重复领取新材料的费用,从而节约成本。

四、作业井施工设计方面

(一)每口作业井在出施工设计方案时应采用工厂生产的标准规格、物料描述统一的预制成品或部品,以减少现场材料出现不符合规格所造成的材料浪费。

(二)方案设计时,应在施工前落实清楚躺井的原因,如是否供液不足;是否出砂;是否为泵、杆、管的原因造成的躺井,落实好测试资料,及井口憋压资料,根据不同的躺井原因,认真研究讨论出合理的维护设计方案,从而减少无效井的发生,不发生材料确认,降低成本。

(三)设计方案中尽量采用可再生原料生产的材料或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率。

(四)设计方案中提高高强钢材使用率,以降低钢材消耗量。

(五)设计方案中要求使用高强、防腐、耐磨等材料,提高材料使用率,以降低消耗量。

(六)对于维护作业的多轮次和作业后生产不到半年的井,在出方案时要慎重考虑,一定要掌握清楚躺井原因再出方案,作业过程中发现有偏磨、出砂、结蜡等原因造成的躺井,应多与工艺、地质部门结合,编制好合理的方案,从而减少躺井减少多伦次作业。

五、作业施工中应尽可能减少作业材料浪费及废旧垃圾的产生

(一)采用科学严谨的材料预算方案,尽量降低施工后作业材料的剩余率。

(二)采用科学先进的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技术,降低作业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失误产生的材料浪费,避免重复领取材料。

(三)加强工程物资与仓库管理,避免优材劣用、长材短用、大材才小用等不合理现象。

六、作业施工现场节约材料的具体措施

(一)在施工现场摆放着施工所需的管材、井下工具、井口工具等材料,要合理计算出施工所需的油管长度,不得随意切割,避免造成油管浪费。

(二)作业材料中,油管接箍、油管短节、套管接箍、套管短节、高压大小头等小工具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使用,这些工具可以修复重复使用,不可随意丢弃,由专门人员负责回收。

(三)现场有剩余材料可以协调用于别的施工井,这样也防止发生重复做计划,重复领取材料,造成材料库存大,成本费用高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材料计划成本法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施工企业会计,周转材料

为了规范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3年9月25日颁布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于2004年1日1日起在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执行。至目前,施工企业仍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本办法。本办法将周转材料作为补充会计科目做出使用说明,周转材料可以采用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计价两种方式核算。

由于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周转材料在该类型企业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周转材料核算的掌握显得非常重要。实际成本计价下,残值的会计处理方式比照工业企业“原材料”的处理方式即可,较为简单。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吴风奇(2006)在“施工企业周转材料报废的核算”中提出在预计残值与实际回收残值不一致情况下,残值如何处理进行了举例分析说明,但仅限于在实际成本计价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残料价值部分所对应的材料差异如何处理,没有给出意见。根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处理办法,在计划成本计价下,“周转材料”与“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共同显示周转材料的实际价值;材料成本差异随着周转材料价值的转移而逐渐转移,由受益对象承担,但对于残料价值部分所对应的材料差异如何处理,没有做出说明。

以下通过实际的例证说明在计划成本计价下,残料价值及其所对应的材料差异如何处理,并就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给出意见。

1案例描述及账户对应关系的说明

某施工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周转材料日常核算,本月施工现场领用分次摊销的模板,计划成本5000元,预计使用8个月,预计残值率为4%,材料成本差异率为2%。上述模板在使用了5个月后全部报废,残值回收100元入库其他材料。以该案例为例,说明账户的对应关系。

1.1领用周转材料时,账户的对应关系

周转材料具有多次使用的特点,使得在实物管理上存在没有使用和正在使用两个阶段,据此,在“周转材料”一级账户下,需要分别设置“周转材料—在库”、“周转材料—在用”两个明细项目。当企业将周转材料从周转材料库领用至施工现场时,应借记“周转材料—在用”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在库”科目,如图1。

1.2周转材料摊销时,账户的对应关系

建筑施工企业的周转材料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可以反复使用,并不改变其原来的实物形态,其价值是逐渐转移到成本、费用中去的,根据周转材料使用情况和特点,周转材料有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分次摊销法和定额摊销法等方法。转移的周转材料价值应借记“工程施工”、“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摊销”科目。

根据上例,计算摊销额:

周转材料的每次摊销额=5000*(1-4%)/8=600(元)

则,5次的摊销额共计3000元,账户的对应关系如下图2:

计划成本计价下,周转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应在“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核算,并随着计划成本的转移而转入到有关成本、费用等账户中。因此,每次(期)摊销的周转材料金额是多少,承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就应该是周转材料摊销金额乘以差异率,计算如下:

周转材料的每次摊销额=600(元)

每次摊销额承担的材料成本差异=600*2%=12(元)

则,5次摊销额承担的材料成本差异=12*5=60(元)

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时,本期应分摊的成本差异,借记“工程施工”、“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如图3。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1.3周转材料报废,残值入库处理时账户对应关系

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计价,那么“原材料”账户此时反映的也应该是计划值,假定残料的入库计划值为X,应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周转材料—在用”科目,使得在用周转材料在用价值减少,见图4。相应地,该部分价值应该承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值为X*2%,使得周转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减少,原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增加,账务处理为借记“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周转材料”科目,见图5。

1.4周转材料报废,补提摊销时账户对应关系

由上述可知,如果残值(即X的取值)一经确定,周转材料共应计提的摊销值就可以确定,随之需要补提的摊销额就可以确定,补提摊销额承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也可以确定。

即,应提摊销值=5000-X

已提摊销值=3000

因此,补提摊销值=(5000-X)-3000

承担的材料成本差异=[(5000-X)-3000]*2%

有关账务处理比照上述周转材料摊销时的处理即可。

由此可知,补提摊销的处理取决于残值的处理,上述残值入库及其承担差异的处理是说明的重点。

1.5注销报废周转材料价值的账户对应关系

周转材料一经报废,也即不再使用,不需要摊销,那么“周转材料—在用”与“周转材料—摊销”账户应该没有余额存在。此时,“周转材料—在用”与“周转材料—摊销”的价值均为5000-X(也即周转材料的净值),应从各自账户的反方向转出,账务处理为借记“周转材料—摊销”科目,贷记“周转材料—在用”科目,见图6。

2残料价值按实际值和计划值选取不同时,账务处理方法的选择不同

上述残值处理中,X值的取值问题成为核算与理解的关键。如果获取的残料价值为计划值,账务处理的结果简单,而且容易让人理解。但在实务中,可以得到的往往是残料的实际价值,根据上述资料“残值回收100元入库其他材料”,可知这里的“100元”指实际价值,但会计处理有两种选择:按照上述说明,X的取值按“实际值”处理时,该种处理方法容易理解;X的取值按“计划值”处理,实际运用中均采用该种方法进行处理,但该种处理方法不容易理解。在此给予对比说明。

2.1 X的取值按“实际值”处理时,处理结果的说明

X的取值按“实际值”处理时,按下列的关系式:

计划值+计划值*差异率=实际值

得出:X+X*2%=100

X=98.04

即按照上述残值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残值入库的价值为98.04元,残值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1.97(即98.04*2%)元,即从贷方结转出去的“超支差”为1.97元。

假设:本企业该周转材料购入时无其他周转材料,从购入到报废的整个处理过程均无其他周转材料的购入。那么,在周转材料摊销前,应该在“材料成本差异—周转材料”的借方“超支差”为100(即5000*2%=100)元,按照上述处理方法,从贷方结转出去的“超支差”为100元(由两部分构成:摊销负担的差异(5000-98.04)*2%,残值负担的差异:98.04*2%=1.97)。通过计算发现:“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借方“超支差”,与从贷方结转出去的“超支差”正好相等。

2.2 X的取值按“计划值”处理时,处理结果的说明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及资料发现,残值的处理方法为:直接取X=100,即用实际值等于计划值;X*2%=0,即残料不承担材料成本差异。

那么,假设资料同前的情况下,在周转材料摊销前,“材料成本差异—周转材料”的借方“超支差”为100(即5000*2%=100)元,按照上述简便处理方法,从贷方结转出去的“超支差”为98(即4900*2%=98)元。通过计算发现:“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借方“超支差”,与从贷方结转出去的“超支差”并不相等。

该种处理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予解释,让人费解。

3用周转材料残料价值的实际值代替计划值入账的解释

采用实际值等于“计划值”对周转材料残料价值进行处理的方法,通过分析,主要的原因有:第一,残料的价值在周转材料的原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残料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值更小,上述计算中值为1.72元,该差异放到原材料的差异中进行相应的处理,与残值承担对原材料差异处理的影响也很小,而且最终该差异仍由企业的成本、费用承担,但使得日后的处理程序变得复杂了;第二,“材料成本差异—周转材料”账户的借方有2元没有从贷方结转出去,成为日后周转材料差异计算的影响因素,随着日后各期周转材料差异的不断结转从“贷方”结转出去,最终该差异仍由企业的成本、费用承担。

从长期来看,两种方法对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结转结果均相等,即有多少借方“超支差”,就会有多少“超支差”从贷方结转出去;有多少贷方“节约差”,就会有多少“节约差”从借方结转出去方。因此,采用两种方法均正确,只是理解的角度有差异,而第二种方法的处理较为简单,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处理。

参考文献

[1]徐佳芳.建筑施工企业会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吴风奇.施工企业周转材料报废的核算,会计之友[J],2006.

材料计划成本法 篇8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 (或标准成本) 的差异, 借方登记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 (或标准成本) 的差异额 (超支额) , 贷方登记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 (节约额) 以及已分配的差异额 (节约用红字, 超支用蓝字) 。

(一)

传统的材料成本差异核算方法是, 当企业采购原材料入库时, 此时购货发票还未到达采购原材料的公司, 财务部门根据入库单或入库汇总表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分录为“借:材料采购 (计划价格或标准价格)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 此为采购入库环节。此时我们采购入库的原材料等到车间生产人员领用时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但在原材料采购发票未到时, 进入生产环节的原材料成本是计划价格或标准价格, 只有等到采购发票到达公司财务部后, 材料成本差异才能释放出来, 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节约差异) ”。在该种处理方法下, 材料成本差异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时进行分配或分摊, 这时就会出现原材料物流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 材料成本差异分配滞后。

对此, 笔者对标准成本法下材料采购成本差异的核算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不违背会计核算要求的前提下将材料成本差异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材料成本差异”明细科目的分解, 将其分解为“材料采购合同价格差异”、“材料发票价格差异”、“材料采购运费”及“其他差异”。这样分解的目的是更好地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其二是对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时间进行分解。将材料成本差异计算时点分为两个:货到时计算一次, 发票到时计算一次。这样可以保证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因为采购材料价格差异分摊不及时带来的成本不真实问题。

(二)

材料的采购价格按计划成本或标准成本核算, 所以采购中的会计核算使用“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在“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下, 分别设置“材料合同价格差异”和“材料发票价格差异”两个明细科目。之所以分设两个明细科目, 是由于原来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核算材料标准成本价格与实际材料价格差异。

但大家都知道在现行会计实务中, 很多情况下采用的方法是货先到达采购货物的公司, 而采购货物的发票往往会在下一个会计核算月度 (或年度) 才到达采购货物的公司。在标准成本法下, 材料采购成本差异只能在发票到达时释放出来, 会计核算人员在此时再进行材料采购成本差异的分摊。从实际成本计算的角度来看, 如果当月生产的产品能够销售出去, 那么这部分差异在销售出去的产品中没有能够得到分摊, 这样就会影响产品实际成本的准确性, 从而影响会计报表中损益表利润和资产负债表存货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 存货的确认、计价结果及相关信息必须以实际成本反映。为了使成本数据更合理和准确, 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可进行改进, “材料成本差异——材料合同价格差异”科目核算原材料到达采购公司并验收入库后材料标准成本和材料采购合同价格差异。“材料成本差异——材料发票价格差异”科目核算供应商发票到达采购公司并与采购入库单核对无误后, 送财务部挂应付账款时计算采购合同与实际发票之差异。通过以上两步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既可以使材料成本回归实际成本, 也可以使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及时, 准确反映存货实际成本。

存货计划成本法相关会计问题分析 篇9

存货的计价方法既可采用实际成本法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根据历史经验事先对各类存货设定计划成本, 在存货的日常收发过程中要求按照存货的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出、入库价值。同时与存货相关的的总分类账和明细账也都要按照计划成本登记。企业设定的计划成本不应与实际成本相差较大, 每年初应参照上年度内存货的实际计划进行调整, 以保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相关性。采用计划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时, 企业需要设置特殊账户“材料成本差异”, 该账户核算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会计期末时通过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再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同实际成本法相比, 计划成本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通过计划成本法可以加强对存货的日常管理工作, 考核采购部门的采购业绩, 了解企业存货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 便于事中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简化大中型企业以及存货收付频繁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程序。目前计划成本法已经成为企业核算存货成本的主要方法。

2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对存货出库成本计算的影响

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对存货成本进行核算, 需要设置“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特殊账户。“材料采购”账户用来核算企业购入存货的计划成本。当存货的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时, 增加“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账户余额;反之, 则减少该账户余额。企业应当按月分摊发出材料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与存货计划成本的比率称为材料成本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包括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和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两种计算形式。两种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1)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2)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 (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100%。

在不同的情况下, 两种计算方式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 甲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存货的出、入库成本。2012年度甲企业为A存货设定的计划成本为25元/千克。甲企业2012年2月份A存货的收发情况如下:

(1) A存货期初结存余额100千克, 计划成本为2 500元, 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100元。

(2) 2月7日, 甲企业采购A存货40千克, 实际采购成本980元, 形成材料成本差异贷差20元。

(3) 2月15日, 采购A存货50千克, 实际采购成本为1 400元, 形成材料成本差异借差150元。

(4) 2月25日, 发出A存货20千克。对于该笔业务, 如果采用本期成本差异率, 甲企业计算出的成本差异率为: (100-20+150) /[ (100+40+50) ×25]=4.84%。甲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为20×25× (1+4.84%) =524.21元。如果采用期初成本差异率, 甲企业计算出的成本差异率为:100/2 500×100%=4%。甲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为20×25× (1+4%) =520元。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1) 如果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较为稳定, 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差并不大。但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存货的发出成本, 不仅计算过程较为简单, 还可以随时结出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便于企业及时开展各项成本控制工作。另外, 在企业期初存货余额占比较大、本期采购较少的情况下, 企业也应当使用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如果采用本期成本差异率则可能会使计算出的发出存货成本脱离实际情况。

(2) 如果企业存货实际采购成本各期变动较大, 且在企业存货期初余额较少的情况下, 企业则应当使用本期成本差异率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因为这种情况下, 存货成本差异主要是由本期存货采购构成, 采用本期成本差异率作为调整系数可以使发出存货的成本更为接近其实际采购成本。但是其弊端在于及时性较差, 企业只有在月末时才能计算出各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除委托加工物资外, 企业一般应当使用本期存货成本差异率计算存货的发出成本。本文认为这种规定较为刻板, 企业应当根据存货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何种成本差异率。

3 暂估入账存货对计划成本使用的影响

按照准则的规定, 如果企业在月内收到存货, 而月末时尚未收到发票, 也就是所谓的“货到单未到”业务, 企业需要在月末时对收到的存货按照计划成本暂估入账, 待下月期初时再予以冲回。对于暂估入账的存货, 由于是按照计划成本入账, 因此不会形成材料成本差异。从存货成本差异率计算的角度出发, 如果企业当期存在暂估入账的存货, 会增加计算公式中的分母, 而不会对分子造成影响, 因此会使计算出的存货成本差异率比实际情况偏低。

接上例, 2月27日, 甲企业采购A存货100千克, 但截止到月末尚未收到发票账单, 因此以计划成本25元/千克暂估入账。3月2日收到各类发票, 经计算A存货的实际采购成本为27元/千克, 形成存货成本差异借差200元 ( (27-25) ×100) 。考虑到该笔经济业务, 甲企业2月份的本期成本差异率为: (100-20+150) /[ (100+40+50+100) ×25]=3.17%。甲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为20×25× (1+3.17%) =515.82元, 低于原计算出的成本524.21元。而如果考虑到该笔存货的购入, 甲企业计算出的本期成本差异率为: (100-20+150+200) /[ (100+40+50+100) ×25]=5.93%。甲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应为20×25× (1+5.93%) =529.65元, 与甲企业实际结转的存货发出成本相差2.68%, 差额为13.83元 (529.65-515.82) 。

因此企业在月末如果存在暂估入账的存货, 为保证会计数据计算的真实性, 企业应当分情况予以处理:

(1) 假设存货实务是按照先进先出法对外发出, 如果企业月末存货的结余数量大于暂估入账的存货数量, 那么说明暂估入账的存货并未发出使用, 这种情况下企业在计算本期存货成本差异率时, 应当剔除暂估入账存货的成本。接上例,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处理, 甲企业月末A存货的留存数量为270千克 (100+40+50+100-20) , 大于暂估入账存货数量100千克, 因此暂估入账存货全部未发出。甲企业的存货成本差异率为原不考虑暂估入账存货的成本差异率: (100-20+150) /[ (100+40+50) ×25]=4.84%。

(2) 如果存货期末结存数量小于暂估入账存货数量, 那么说明暂估入账存货已经被部分或者全部领用, 这种情况下, 如果使用准则所规定的计算方法确定存货差异率, 则会使计算出的发出存货成本偏大或者偏小。而且, 在下一个会计期间由于要对原暂估入账的会计分录冲回, 同时按照存货的实际成本重新入账, 这样会造成存货在上期已经领用, 而存货成本差异却由下一个会计期间的发出成本负担的不合理现象。对于该现象可以采用更改会计分录处理方式的方法进行解决。在原先会计处理方法下, 企业在月末应对存货按照计划成本暂估入账, 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 (存货的计划成本) ;贷:应付账款———暂估存货款。现可更改为企业按照预估的实际成本对存货暂估入账, 会计分录为:借:原材料 (计划成本) , 借 (或贷) :材料成本差异 (预估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下月初时企业再对该笔分录做红字冲回, 收到发票时按照实际成本重新入账。企业可以采用存货前期的平均价格, 也可以采用最近一批购进存货的采购价格作为存货的预估实际价格。虽然企业不可能预估得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比原方法能够使存货发出成本更符合实际情况。

摘要:存货的计价方法既可采用实际成本法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本文主要对计划成本的使用原理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建议。

关键词:存货,计划成本法,材料成本差异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论施工材料成本控制 篇10

工程成本是企业用于施工和管理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综合反映工程中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状况, 是检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在其他因素一定的前提下, 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赢利的多少;而较低的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材料成本是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加强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施工企业获取更大利润、立足长远的有效途径。

1.1 工程成本控制

1.1.1 工程成本控制的含义

工程成本控制, 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 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的管理活动。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1.1.2 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

工程成本控制内容一般可以从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角度来划分。

1) 按成本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工程施工前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和完工结算过程的控制。

2) 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可分为四方面:施工材料成本控制、工资费用控制、机械费用控制、企业管理费控制。

1.2 施工材料成本控制

1.2.1 施工材料成本控制含义

施工材料成本控制主要是对工程施工材料的计划采购、材料的领用、施工中材料的保管、完工后材料的回收等一系列施工活动中材料的耗费和各种支出进行指导、限制、监督, 及时发现偏差, 采取纠正措施, 使得施工各环节中材料的耗费被控制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工程成本是反映企业经营效果的综合指标, 而工程材料成本是工程项目直接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工程成本的重中之中。因此, 必须把强化材料成本控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给予足够的重视。

1.2.2 施工材料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任何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降低成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施工企业中, 加强工程材料成本控制, 降低成本费用, 对提高施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1) 有效的材料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成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如果成本控制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有效的材料成本控制, 能够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施工材料成本控制是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许多施工企业一直以来未重视材料成本的控制, 往往在工程完工后才发现材料成本大大地超出了预算的范围, 导致工程成本增加, 工程利润减少。材料作为工程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施工材料成本控制是否到位,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1.3 施工材料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施工材料成本是工程成本中较大的一部分。目前在施工材料成本控制上, 对材料的采购、使用等环节上控制不到位,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3.1 材料采购环节缺乏制约, 不能有效控制材料采购费用

采购费用大小影响因素很多, 包括采购材料的质量等级、品牌、价格等, 归根到底就是供应商的选择问题。材料的采购费用的大小与供应商有直接的关系, 供应商选择不合理, 数量越多越分散, 材料采购的费用就越大;材料的采购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上, 材料的采购没有经过公开审核或招标, 难免个别采购人员采购材料因为个人利益舍近求远、舍贱求贵或未经多方比较, 盲目选择供应商, 造成采购费用过大。

1.3.2 施工过程中材料损耗, 增加材料成本

施工过程中, 由于材料的运输、存放、施工需要等必然存在材料的损耗, 每种材料、每个工程的材料损耗率都不一样。减少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的损耗, 也是保证材料成本控制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有效的约束机制力度不大, 监督不到位, 导致材料损失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施工材料二次运输损耗严重。在偏僻的山区, 对材料的运输要求比较高, 经常存在二次机械运输或二次人力运输。对材料运输缺乏事前的勘测, 未做好完善的运输方案, 往往造成材料多次运输, 增加了材料的运输损耗。

2) 施工现场材料丢失。施工现场材料的储存和保管不当将影响到整个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施工的材料主要存放在项目当地的农户家里, 或是直接存放于施工现场, 没有专门的材料存放场所, 往往导致材料丢失, 直接增加了施工材料成本。再者, 由于材料的现场码放不合理, 对材料成品的部位或其他的构件易造成损坏, 如某些施工材料堆放的环境潮湿, 直接对材料造成损坏。

3) 施工过程材料损耗大, 造成材料浪费。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损耗率, 对施工队员的具体施工监督力度不够, 对材料的损耗没有做具体的要求, 材料损耗率经常超过概算标准。

1.3.3 末期施工材料浪费, 增加成本

一项工程完成施工后, 由于施工的变更或种种原因总存在一部分剩余的材料和一些更换后留下的废旧材料, 这部分材料一般占总料的5%~10%, 对这部分材料的处理方法是完整的材料要求退仓, 零星材料和旧料则由施工队自行处理。在此, 忽略了零星材料和旧料的回收利用, 对于工程施工而言, 许多废旧材料是可以重新利用的。

2 对施工材料成本控制的改进建议

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成本控制。工程的质量、工期、风险、安全等方面的管理, 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一原则而展开的。

2.1 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

在材料成本控制中, 采购成本的控制是重中之重, 它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项目利润和经济效益, 所以应尤其重视。针对华光电力公司材料采购现状, 在控制采购成本方面要注重以下几点。

2.1.1 编制材料采购计划, 严格执行材料采购计划

根据材料的需用计划和经济采购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将要选择的合同类型编制采购计划, 说明如何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合同类型、组织采购的人员、管理潜在的供应商、编制采购文档、制定评价标准等。材料采购计划制定后, 就必须严格执行, 切忌在材料采购中随心所欲, 或冲动行事。尤其经济采购量一旦确定, 就必须遵守。

2.1.2 材料价格控制

价格控制就是要在各个环节上强化成本观念, 加强监督管理, 力求购进质优价廉的产品, 避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出现管理漏洞, 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现象。物资管理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 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 以增大监督力度, 提高透明度, 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大宗的物资采购和构件加工要以招标的方式向供应商进行招标, 或直接召集供应商进行竞价, 供应商在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 往往会亮出自己的价格底线, 从而使采购方获得主动权。

2.1.3 设置岗位责任制约

对采购环节, 设置不同的岗位, 解决采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各岗位互相制约和监督, 又不影响工作积极性。项目需要设置采购总负责人、询价员、采购员和库管员等四个岗位;采购总负责人全面负责材料的采购管理, 依据材料需用计划和岗位目标责任成本的管理规定等, 制定并执行采购计划, 协调并充分利用内部资源, 最终高效低成本地采购到所需要物资;询价员主要负责按计划探询市场中定向物资的信息, 书面提供给采购负责人和采购员, 同时进行文档的存档管理;采购员的职责更多的是按照具体的合同, 以指定的价格和数量执行采购任务;库管员的主要职责是按标准验收材料入库及发放材料, 合理规划存放和使用, 尽可能地减少储存成本, 做好库房的管理。

2.2 加强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在工程施工中, 材料成本的降低主要来自材料用量的节约。在施工管理中, 要使材料的质量有保证、数量有控制, 就必须加强材料的现场管理。

2.2.1 材料用量定额控制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严格的发料控制程序。材料的领用实行限额领料凭证制度, 即在工程施工前依据施工图和预算定额计算出材料消耗定额, 作为限额发料的依据。限额领料单是在定额内可以多次使用的累计领料凭证, 实行限额领料凭证制度, 可以防止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漏等。

物资消耗, 特别是钢材、导线、电缆严格按定额供应, 实行限额领料。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施工工序, 将整个施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 在工序开始前由工段长、技术人员、材料员核定、分配主要材料使用数量。工序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材料数量不够, 由材料员报请项目部领料, 并说明材料使用数量不够的原因。

2.2.2 技术人员做好技术质量交底和用料交底

由于用途不同, 对于施工项目的技术质量要求、材料的使用也有所区别。施工技术管理人员除了熟读施工图纸、吃透设计思想并按规程规范向施工作业班组进行技术质量交底外, 还必须将自己的施工估料意图灌输给班组, 做好用料交底, 防止班组下料时长料短用、整料零用、优料“劣”用, 做到物尽其用, 杜绝浪费, 减少边角料, 把材料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2.2.3 现场材料管理

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 对不直接使用的材料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规定进行科学的堆放, 并派专人看管, 防止材料丢失。施工现场材料的周转和领用, 均由工地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才能进行相关周转和使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的产品。文章就广西梧州公路桥梁工程处在施工材料成本控制上的一些问题作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成本控制,材料成本,材料管理,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1]焦跃华.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张彦义.降低采购成本的八种选择[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1) :43.

[3]张志刚.工程项目的材料成本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4) .

工程项目材料成本的控制探讨 篇11

关键词:工程项目 材料成本 成本控制 方式探讨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材料成本也逐渐成为了工程施工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结合我国建筑工程现状,在施工中加强成本核算意识,开展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是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工程管理与建设进步的重要体现。

1.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现状

1.1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多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开展都在沿用旧式的成本管理理念,通过项目法施工方式控制工程材料。而由于工程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忽略了对材料成本的严格控制,建筑工程材料成本管理意识的不强,导致建筑工程中各项目部门的工作无法做到协调统一,进而限制了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现阶段工程成本管理意识不强还表现在管理责任的落实方面。在工程材料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力度不到位,材料调运过程的调控和合同制定与签署过程出现脱节等,这样就使得工程项目材料的成本运算与实际收支出现偏差,导致工程施工方无法有效掌握其成本盈亏情况。

1.2工程施工材料使用粗放

项目工程施工中材料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的盈亏,对施工材料进行高效利用并及时对余料加以回收,是控制工程施工成本的有效措施。而在现阶段我国多数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材料的使用仅停留于领料与用料阶段,材料管理部门无法做到对材料输出的严格控制,并且不注重对余料的回收,使得仓库中的工程材料随着工程开展迅速消耗,材料使用方式的粗放也进一步导致了材料的损耗率严重超标。在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工程材料失窃事件时有发生,加之工程材料监管力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工程施工团队中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工程材料使用粗放还体现在材料的储存中,由于当下建筑工程中材料管理缺乏科学性,仓库中的材料数量与种类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统计,导致错误型号的材料长期堆积,进而加速了材料的浪费与成本亏损。

1.3材料成本核算的实用性意义不强

基于项目施工法中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运算方式,材料成本的预算和工程结束后成本的核算无法得到有效结合,使得成本的预算与核算仅停留在数字表层,无法对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起到实用性效果。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数据统计缺乏阶段性,无法与实际施工中的各施工阶段的材料成本相结合,并且分项材料成本统计的缺失也使得材料成本的核算无法全面开展,因此建筑工程的材料成本核算在实际意义上仅作为一项形式,对工程施工中材料管理与应用的实际指导性意义并不大。比如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奖罚机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也造成了材料超支无法与工程施工人员工资相挂钩,材料的浪费得不到惩罚,这样奖励机制形同虚设,这进一步增大了工程成本计算的模糊性,使得材料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材料管理失当甚至会造成工程项目的严重亏损。

2. 加强材料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2.1加强成本核算意识

为切实加强建筑工程中材料的管理与控制,首先应在工程项目部建立起材料成本核算意识,并通过改进成本核算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工程材料管理。作为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项目成本核算应注重与材料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充分调动材料管理部分的职能,并挖掘其材料管理的内在潜能,以实现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并通过成本的详细记录为后期的材料成本核算提供数据参考。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管理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能够高效带动工程人员的施工积极性,通过严格要求员工施工中的材料使用方式,以实现对施工材料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其次,材料管理部门成本核算意识的加强,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材料输出的严格控制与施工的审查则使建筑工程的建筑成本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

2.2严格控制材料流通过程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流通的管理涉及到工程材料的购进,运送以及储存等过程,对各阶段材料处理过程的严格管理,能够有效保障工程的施工需求,并且为工程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材料流通过程之所以能够影响到材料成本的管理,是因为在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下,施工材料的正确选择与供应,能够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材料流通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供应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材料流通过程的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工程材料价格的控制与材料用量控制两方面。

2.2.1工程材料价格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材料选购过程中,由于建材市场中的产品种类繁多,并且价格浮动较大,因此在进行材料购进时,应注重提前对建筑材料的信息进行搜集,在掌握其在市场中的平均购价之后进行采购,这样便能有效避免高价购进建筑材料造成的成本增加问题,在保证较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材料购进利润的最大化。在工程材料价格的控制过程中,工程项目部还应做好材料供应单位的材料质量调查,并通过对其营销信誉的审评决定是否购进该公司的建设材料。在材料采购之前,对材料运输所需的费用,材料质量保证以及售后服务的调查也是工程项目部所必须执行的工作,通过对建材购进进行全方面的调查以便于实现对材料购进成本的有效控制。

为在建材购进过程中有效降低材料价格,通常采用集中批量的材料采购方式,通过对材料进行批量购进,以有效降低工程建筑材料的购买价格。与小批量的材料采购相比,大批量的建筑材料购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与时间,简化了材料购买过程中的市场调查过程,节省了采购支出。为实现对工程材料价格的有效控制,还能通过转变材料购进主动权的方法,如对建材市场进行招标采购。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工程施工单位占有了制定材料价格的主动权,通过对建材商家进行招标以实现对建材价格的有效控制。招标采购的开展,不仅节省了采购费用的支出,还能够在建材购进过程中赚取差价,通过控制价格浮动的空间取得批量购进的优势,有效节约了建筑工程材料购进的成本。

nlc202309020104

为在建材批量采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材料购买的质量,还要注重在采购过程中采取经济合理的采购策略,依照工程建设实际所需的材料种类与数量进行分批采购。分批采购策略的制定是由工程中材料报关费与资金占用两种因素导致的。材料的大批购进,势必会导致材料积压,对建材进行看护管理要耗费一定的工程成本,并且大批材料的购进也占用了工程建设中的大量资金,建材积压便是资金搁置的直观体现,因此为避免建筑此堆积和工程运转资金的积压,分批采购的方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

2.2.2工程材料用量的管理

在材料流通过程中,为进一步实现对建筑工程材料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要加强对施工中材料用量的管理。工程项目部作为工程企划的重要部门,首先要对工程的施工计划进行细化编制,包括对各项工程中的材料用量统计和资金预算等,按照材料消耗的实际定额计算工程建设中材料的实际用量,在制定好准确的施工计划后,将工程计划上报并审批,以此保证工程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在对工程建材进行用量控制过程中,为保证工程材料满足施工需求的同时不发生浪费,要建立起限额发放制度,并通过对员工进行工号编制,按照工号进行发料。工程管理部门要设计工号份料表,通过对员工的单项物资消耗进行统计,并通过对比员工的材料消耗与实际所需用量,调整对应工号的材料供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建立起动态的用料统计机制,将工程建设前,施工中和建设后的建材用量进行统计,并将数据进行集中统计与对比,并以此为放料标准向员工发放建设材料,降低建材的浪费,实现对建材用量的有效控制。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材余料的回收也是工程建设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工程建设中会涉及到钢材与其它材料的使用,余料的搁置等同于资金的浪费,因此为降低工程资金的损耗,应在施工中强调对余料的回收利用。余料回收利用机制的建立,使得建材中价值较高的废料得以回收,余料的统一管制与处理边角料的回收能够使得边角料在工程建设中起到辅助作用,减少了工程中不必要的资金支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程的运转资金,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

3.材料成本控制的实例分析

路桥工程项目作为当下公路建设中最为普及的工程项目,其工程施工中材料成本的控制方案对其他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面便列举一个苏州市路桥建设的实例,以工程中材料成本的实际控制方案验证上文中的材料成本控制策略。

由于路桥工程的建设需要依据施工环境考虑工程选材,并通过利用高性价比的材料进行工程建设,所以材料成本在工程建设中所占比重较大。在该段公路施工的材料计划环节,施工单位首先对工程建设所需材料进行统计,并在之后的采购中应用计划采购的方式购进公路建设材料,首先对工程施工所需的建筑材料种类和数量进行详细统计,并依据施工实际计算材料的所需用量,之后再按照工程所需列表进行材料购进,以此方式将工程材料的用量精确的计算并加以核对,进而实现对工程材料购进资金的有效控制。在路桥工程建设前,施工单位要对工程的施工预算进行评估,并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工程承包方应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以申请更多的工程施工资金以做好工程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严格控制工程的发料数量,实现对路桥工程中施工材料的有效管制,工程材料数量的准确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程材料的浪费,减少了因材料浪费而投入的资金数量,有效节约了工程资金。为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该路桥工程还制定了定期材料成本分析制度,通过对工程成本进行阶段性核对,以保证成本记录的准确性,在工程施工和材料发放中也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对材料的采购信息进行搜集,在保证路桥施工材料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建材的购进价格,实现了对工程项目材料的成本控制。

结束语

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展中,建设材料的采购会直接影响到施工成本和工程造价,因此通过完善工程项目的管理以实现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十分必要。在工程建设中细化处理材料的购进,运输与应用过程,能够进一步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在高效完成材料采购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尹照军.公路工程项目材料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工程商业论坛.2010.

[2]钟毅刚.对施工项目工程控制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运输局,2011.16-50.

[3]吴风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问题探讨.山西建筑出版社,2013.15-34

[4]陈春秀.浅析如何运行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科技咨询,2011.30-45.

材料计划成本法 篇12

财务部作为企业中一个比较强势的部门, 其职责主要是完成财务核算, 为企业上层提供财务数据, 并对外发布财务报表, 但是在如何为企业内其他部门, 特别是制造部门提供相关数据, 以更有利于制造部门降低成本方面还做的不够。笔者所在的是一家日资企业, 注重预算的编制, 以及实绩与预算的对比, 为了配合我司在制造部门开展的成本低减活动, 财务部向生产制造部门提供了月度各产品成本构成及与预算对比的数据如下。

财务部门不设材料明细账 (材料明细账有仓库管理, 月末, 仓库向财务部提交存货收发存报表, 财务部按期组织盘点) , 提出的相关数据如下 (甲产品, 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甲产品总成本比预算下降1%, 系由材料费+18%、人工费-13%、制造费-13%构成。于是制造部门决定将主要力量放在降低材料费上。但是经财务部门进一步分析发现, 材料费上升18%, 并非制造部门多耗用材料, 而是因该材料进口时计算用汇率比预算汇率上升所致;而人工费下降13%则受当月产量下降员工无加班影响, 实际单位产品耗用工时反倒上升13%。由此可见, 表1的数据不仅不能给制造部门开展成本低减活动提供数据依据, 反而会造成误导。财务的数据如何为制造部门服务呢?

二、计划成本法的引入

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之一, 故财务数据以货币计量的金额数据为主, 在上例材料费的预算实际对比中, 之所以产生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结果, 是因为材料费的金额由数量乘以单价构成, 当数量与单价同时变动时, 其金额就不具有可比性。要使数据有对比性, 必须将一个乘数固定, 这也是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在以金额对比来考察使用量时, 一般固定价格 (故有90价等说法) , 以对比使用量的增减对金额的影响。

在会计核算上, 有计划成本计价法和实际成本计价法之分, 上例中的财务成本分析即是实际成本计价法下的数据, 但其不具有与预算数据相对比的效果功能。

1、计划成本计价法

计划成本计价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 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 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 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在计划成本法下, 材料明细账可以只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 将数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 随时求得材料收、发、存的金额, 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和调整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由此可见, 计划成本计价法正是将存货的单价固定, 并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将计划成本调整成实际成本。

2、计划成本计价法的运用

经过利弊分析, 我司财务部认为, 成本核算的数据来自制造部门, 开展成本低减活动的潜力也在制造部门, 财务部只有做好为制造部门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核算数据, 才能使成本低减活动有方向、有成效地开展, 即决定在次年开始启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存货,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 对于人工费 (制造费同) 也采用计划成本法:在年度预算时估算出适用于年度或半年度的单位人工费 (元/分钟) , 并在整个适用期内使用该单位人工费与产品制作耗用工时之乘积作为计划人工费, 月末, 再将人工费差异进行分摊, 以调整成实际人工费。

计划成本法的使用使产品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更具有可比性, 差异结果直接反映出制造部门的料、工的实际耗用情况, 为制造部门改善工作提供了依据。

3、计划成本法在成本分析中的效果验证

本文所述计划成本法主要是为制造部门提供相关成本构成分析数据而用, 为了验证其效果, 我们仍以前述例中数据 (见表2、表3、表4) 。

从表中可以看出, 材料费比预算少3%, 系由材料使用量下降所致, 而人工费及制造费各上升13%是因为单位作业时间由40分增加到45分所致。制造部门通过该表可以了解到作业中的薄弱环节, 即耗费的单位作业工时较高, 应该从降低作业工时、提高劳动效率着手改善工作。含成本差异的实际成本构成见表5。

企业通过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法进行成本核算, 并将核算数据及时反馈给生产制造部门, 使制造部门在开展降低成本活动中抓住了着力点, 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 核算数据也成为控制制造成本的有力依据。为此, 财务部门也得到了企业领导的多次肯定。

三、结束语

存货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法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型企业, 该类企业普遍存货品种多、进出频繁, 若采用实际成本计价法, 则在核算手续上非常繁琐, 而且当时以手工记账为主, 出错概率也很大, 故一般以计划成本计价法为主。但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与普及, 计划成本计价法的优势逐渐消逝, 实际成本计价法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旨在说明, 在计划成本计价法下, 成本分析数据对生产制造部门的价值影响, 并为制造部门降低成本、控制成本提供引导。在企业适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般适用于与国外母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的加工贸易类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材料价格比较稳定, 企业采购部门议价的能力很弱, 但受记账汇率波动的影响;企业成本主要在生产制造部门发生, 控制成本的实施手段、降低成本的挖掘潜力也在制造部门。

摘要:会计的基本职能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而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成本核算, 特别是在工业企业, 一个好的成本核算体系, 不仅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而且可为生产制造部门反馈降低成本的必要数据。在成本核算中, 存货的计价方法有计划成本计价法和实际成本计价法, 它们各具优缺点, 在实际工作中, 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好一种计价方法, 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下一篇:解剖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