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共12篇)
解剖生理学 篇1
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只有学好解剖生理学基础, 全面了解人体的构成, 掌握各构成部分的形态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功能, 才能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中专解剖生理学基础课是在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2门主干课程基础上融合起来的, 学生普遍反映其内容复杂、枯燥、抽象, 难学、难记、易忘。
如何上好解剖生理学基础, 是解剖生理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标本、图片、多媒体技术, 化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图像, 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加深记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牢固记忆解剖学知识, 为学好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1 充分利用活体和尸体标本进行教学
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 教学中如果仅靠口头讲解, 不仅枯燥乏味, 而且难以理解。可充分利用活体和尸体标本进行直观教学。
1.1 结合活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活体进行解剖学知识的讲授[1], 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实实在在的人体表现出来, 边讲边让学生观察,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例如, 在讲解解剖学姿势时, 教师一边讲解, 一边演示, 然后让一学生演示, 其他学生给予纠正, 再让全体学生一边说, 一边做出正确的解剖学姿势, 这样将文字化为形象的动作,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加深了理解。又如, 在讲到口腔结构时, 腭舌弓、腭咽弓、腭垂、腭扁桃体、舌系带等结构均可在活体上观察到, 因此, 可让学生互相观察,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直观的感性认识,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加深了记忆, 同时还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 促进教学互动, 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解剖生理学知识的目的。
在解剖生理学教学中, 活体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凡是活体上能够看到、摸到或者可以在活体上演示、练习的教学内容, 应尽量在活体上进行, 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1.2 结合尸体标本进行教学
讲解内脏器官位置、结构时, 如果只利用挂图, 则没有立体效果, 各器官的位置关系也不容易讲清楚, 而改用在实物标本上进行观察的方法, 非常直观[2]。比如, 在讲解呼吸系统一章时, 鼻、咽、喉、气管的结构特点, 可采用挂图与局部标本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另外, 在讲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结构时, 教师带领学生在尸体标本上进行辨认, 既真实又具体, 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2 以问题为主线讲解知识, 利用板图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将书本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图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但其存在一些问题, 即所有的内容都是预先设置好的, 并不能带领学生一步步推导出来,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板图, 边讲边画,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教师的讲解和画图进程而深化和发展, 最后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整个过程学生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和板图进行思考, 既生动, 又直观、清晰。
如, 在脉管系统一章教学中, 在讲解心腔结构时, 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 将心腔的结构用图片配上文字进行讲解, 平铺直叙。这样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黑板上先画出心脏和血管的轮廓图[3], 然后带领学生分析:动脉血从心腔射出后, 经过各级动脉进入毛细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变成静脉血, 经过各级静脉后最终回到心脏。
在分析的过程中, 不断提出问题:如果心脏是一个大空腔, 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不是混杂在一起?此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再提问:能不能让动、静脉血混杂在一起?回答是不能。为什么?根据前面所讲内容学生回答:如果将动、静脉血混杂在一起, 血液中氧含量将会减少, 组织细胞将会缺氧。接着提问:怎样才能不让动、静脉血混杂在一起?进一步讲解:心腔里有间隔, 将心腔分成左右2部分, 左半部分是动脉血, 右半部分是静脉血。此时边讲边画出模式图。
接着再提出问题:右侧心腔里的静脉血怎样变成动脉血?联系呼吸系统讲过的知识, 肺换气可以将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提问:血液怎样从右侧心腔进入到肺?再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画出肺动脉的模式图, 讲解通过肺动脉引导血液进入肺, 经过气体交换后, 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再通过肺静脉回到左侧心腔。通过这样的讲解, 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而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
进一步提出问题:血液分别通过腔静脉和肺静脉回心, 心肌收缩可以将血液射入动脉, 为什么不会返回到腔静脉和肺静脉中?边让学生思考, 边画出左右侧心又分为心房和心室, 通过房室口相通, 房室口上有瓣膜存在, 规定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 而腔静脉和肺静脉各位于右侧和左侧心房中。心室肌收缩时, 血液不会返流回心房, 只能射入动脉中。然后根据板图, 结合挂图进一步讲解心房、心室内的结构特点。
在讲解的过程中, 始终以问题为主线, 用板图配合讲解,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 从而将心腔的结构一步步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 在板图的绘制过程中, 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区分动、静脉, 一目了然, 学生接受知识快, 而且记忆深刻。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有一些用文字叙述抽象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成动画、图片, 穿插在讲课中,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讲解心脏活动的调节时, 讲到一个知识点:交感神经兴奋, 可以使心脏的活动加强、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迷走神经的作用则相反。钙离子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输出量增加;钾离子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甚至使心脏停止在舒张状态。这些文字的描述, 听起来比较抽象, 学生记忆也有一定困难。笔者在教学中, 将上述因素对离体蛙心影响的录像放给学生观看, 学生亲眼见到蛙心在灌注氯化钾后, 心肌收缩力由强变弱, 到最后不再收缩, 其对此现象印象非常深刻。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临床给病人补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立刻回答应注意补钾的量和速度。
4 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 在实验课考试时, 一般采用出试卷让学生答题的方式, 结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 并没有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笔者在讲解运动系统一章时, 改变过去的考试方式, 采用让学生在实物上指认的方法[4]。为配合学生学习, 我们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 对照所讲内容辨认实物。考试方式的改变, 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加深了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 改变了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
5 指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 复习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标本、模型、图形, 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 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5]。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 再现标本和图形, 并结合文字内容, 复习学过的知识, 避免死记硬背。如每次复习时, 先把图形浮现在脑海中, 根据图形再描述内容, 这样记忆深刻, 不容易忘记。
以上教学方法, 都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实物或图形的观察来理解教学内容, 形象直观。科学实验表明, 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速度方面, 人的视觉中枢明显快于听觉中枢, 这个速度差别高达500倍。人脑3/4在为视觉服务。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事实上人是通过视觉形象, 用“脑”在观察世界。人类右脑对图形的记忆能力远远高于左脑对文字的记忆能力, 图形一旦记住以后, 就不容易忘记。即使忘记, 也很容易复习并重新记忆。运用人脑对图形的敏感性这一特点, 让学生多观察标本、图形, 在复习的时候, 将所见的标本、图形再现于脑海中, 即运用形象思维, 加深记忆。
关键词:解剖生理学,直观教学,尸体标本
参考文献
[1]林穗金, 黄焱.活体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6, 4:8.
[2]范凤英.解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1) :68.
[3]曲英杰, 盖一峰.解剖学直观性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1) :74~75.
[4]杨靖, 何英, 张岩.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难点及应对[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8) :53.
[5]邹昌旭, 王亚云, 李云庆.如何发挥人体解剖标本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6, 10:8.
解剖生理学 篇2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讲解人体解抛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讲授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骨骼肌、心肌形态的结构特点;神经原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光镜、电镜下的结构。简要讲解各种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主要分布与功能;疏松结啼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的结构特点。一般讲述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和腺上皮;致密结啼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神经原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
第三章 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重点讲授人体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等解剖术语;骨的构造、分类和功能;骨骼的分部与组成;关节的基本结构;消化管的一般结构;肝的位置;胰的位置、分部;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概念;鼻旁窦的名称;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胸膜、胸膜腔、纵隔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的形态和位置;肾单位的组织结构;输尿管的走行;膀胱的位置和功能;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组成、功能;体与肺循环的概念;心的形态、位置;心腔的形态结构和瓣膜的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神经的组成、成分和分布;脑的分部;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概念;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泡体的所在部位与其连接方式;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躯干四肢痛、温、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椎体系的组成和功能。简要讲解消化管各段的解剖和组织特点;肝的大体形态、肝小叶的形态特点及输胆管道;腹膜的概念;心传导系的组成;血管的种类与组织结构;体与肺循环的动、静脉组成;淋巴系统的主要结构;脑神经的名称和序号;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的循环;脑屏障的概念。一般讲述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躯干骨及其连接;四肢骨及其连接;肌的形态与功能;全身肌的分部;喉的结构;肺的组织结构特点;尿道的形态特点;生殖系统的组成、功能;男性生殖器及女性生殖器的特点;心壁的结构;脊髓的内部结构;脊神经的分布;脑神经的分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椎体外系;头面部痛、温、触觉的传导通路;皮肤的组织结构和附属器。
第四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讲授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刺激、兴奋、刺激阈和兴奋性的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意义。简要讲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前负荷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凡响;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反馈的概念。一般讲述细胞膜受体的概念;兴奋的引起和阈电位。
第五章
血液
重点讲授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正常值;血液的pH;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正常值和生理功能;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及其生理意义;ABO血型系统。一般讲述体液分布概况;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生理性出血;抗凝与促凝的因素;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
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 重点讲授心动周期的概念;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血液在心脏内的单方向流动及其原理;心脏瓣膜的活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其原理;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产生的原理;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兴奋在心脏中的传导途径;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生理变异、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及其生理意义;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机制及影响因素;心脏的神经支配;血管的神经支配;压力感受性反射;血量;冠状循环的血流特点。简要讲解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的概念;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自动节律性;心电图各波的意义;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关系;静脉血流及影响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一般讲述心率及其对心动周期的影响;心脏作功的概念和心功能储备的概念;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和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心血管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射;血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血脑屏障。
第七章
呼吸生理
重点讲授呼吸的概念、意义及基本环节;肺通气的动力;正常呼吸频率;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概念正常值及意义;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原理及过程;O2和CO2的主要运输形式;脑干呼吸中枢的重要性 ;血液中PCO2升高PO2降低及H+浓度的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调节途径。简要讲解胸内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及非弹性阻力的概念;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生理意义;肺容量、每分通气量及无效腔的概念;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一般讲述呼吸运动的概念及特点;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概念;平静呼吸运动中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肺泡表面张力的概念及作用;气管口径的调节及其与呼吸道阻力的关系;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的概念;呼吸节律的形成及高位中枢的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的概念及意义。
第八章
消化系统生理
重点讲授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的运动形式;胃排空及其调节;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作用;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形式和途径。简要讲述胃液、胰液和胆汁分泌的调节。一般讲述消化的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道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咀嚼、吞咽、呕吐;小肠的运动形式;唾液和小肠液的分泌。
第九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重点讲授基础代谢率的概念。简要讲解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体温调节过程。一般讲述正常体温及其波动范围,产热过程及散热过程。
第十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重点讲授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肾小球的率过机能;肾小管的机能;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和分泌调节。一般讲述肾脏的结构特征;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排尿反射。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重点讲授神经递质的概念和种类;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方式及特点;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特异性投射系统及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和功能;脊休克
腱反射及肌紧张的形成;植物性神经系统末梢释放的递质及其受体;条件反射的概念、形成和意义;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一般讲述神经纤维传导特性;神经纤维分类;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和抑制;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牵涉痛的概念及意义。脑干的抑制区和易化区;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椎体系及椎体外系的功能;脑干对姿式反射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
重点讲授眼球壁的分层和特点;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及特点;房水形成及循环途径;眼的折光和其异常的纠正;瞳孔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一般讲述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辅助装置;眼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的功能;鼓膜的位置、形态;咽鼓管的特点;耳的听觉和平衡觉功能。
第十三章 内分泌
重点讲授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生理功能;激素的概念和化学分类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简要讲解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活动及其调节;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一般讲述激素的作用机制;催路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运输与代谢;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第十四章
生殖
解剖生理学 篇3
[关键词]雾霾;环保教育;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所有医药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命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获得科学性的认识,认识到人的生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脱离环境,人体将无法生存。环境教育是借助教育宣传手段使人们认识、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环境。
近年,“雾霾”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关键词。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成分,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细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人体解剖生理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环保知识。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带入雾霾危害的概念,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环保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一、在“消化呼吸系统”学习中引入雾霾危害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告诉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高级运动形式,其最基本的表现是新陈代谢。所谓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实现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呼吸是人体的一个基本生命指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分别由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摄取到体内。
雾霾天气时空中浮游大量尘粒、烟粒以及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一旦被人体吸入,就会刺激并破坏呼吸道黏膜,使鼻腔变得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细菌进入呼吸道,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而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特别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这些过敏原,就会刺激呼吸道,出现咳嗽、闷气、呼吸不畅等哮喘症状。和成人相比,儿童的身高决定了其受汽车尾气以及马路粉尘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呼吸带正好处于尾气高度附近,同时,儿童单位体重的呼吸暴露量比成人高,导致其易感性更高,再加上儿童的身体各器官没有发育完全,尾气、雾霾等污染气体侵袭造成的伤害更大。
学生学习了消化和呼吸的过程,理解了雾霾对消化呼吸的损伤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明白环保的重要性,明白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避免吸烟,爱护一草一木,主动加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增加绿化面积,积极向父母家人宣传控制车辆废气的排放,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二、在“胚胎生殖”学习中引入雾霾危害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复杂的生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第1~8周的胚胎期,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裂分化形成胚泡,先形成的细胞团为桑椹胚,然后形成囊胚,并植入子宫内膜中吸收母体的营养,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初具雏形,从外形上看已初具人形;第二阶段是指第9~38周的胎儿期,此时各器官系统逐渐发育成形,并建立了各系统的生理功能。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在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由于胚胎发育紊乱而出现的形态结构异常称先天性畸形。多数先天性畸形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环境因素约占10%,环境致畸因子通过引起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而导致先天性畸形。在生产高度发展,生活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今天,人类先天性畸形的发生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先天性畸形一旦发生,会给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治疗也十分困难,故预防其发生至关重要。
雾霾中PM2.5细颗粒,不光是粉尘,还有烟尘,包括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废气等,这些物质都含有很多环境污染毒素,学术统称为环境污染雌激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收侵入人体。环境污染雌激素可以直接对生成精子的各种细胞产生危害,容易造成精子发生障碍或异常,从而导致精子畸形率提高,造成新生儿缺陷。尤其是对青春期的男孩,可引起性腺功能障碍、青春期发育延迟等病症。成年男性则多表现为内分泌紊乱,精子活力下降、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造成男性不育症的概率提高。雾霾同样对女性生殖器官卵巢、卵子的发育和女性内分泌功能等方面造成危害,不孕不育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位疾病,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作为医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雾霾对人类胚胎生殖的危害,应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加强宣传,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
三、在“人体调节”学习中带入雾霾危害
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人体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相近。然而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形成刺激不断地作用于人体,而人体能不断地作出反应,以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使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统一。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或其部分组织的机能与结构也将随着发生相应的改变以求与所在环境保持动力平衡,机体的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然而,当环境的异常变化超出人体调节限度时,就会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人体病理性的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
眼球的前端覆盖有角膜,眼睛通过泪腺的分泌和肌肉的运动完成眨眼睛的动作来清洁眼球。然而,雾霾天气细颗粒物的大量增多并附着在角膜上,超出人体自身的清洁能力,就有可能引起角膜炎、结膜炎,或加重患者角膜炎、结膜炎的病情,使眼睛干涩、酸痛、刺痛、红肿和过敏;维生素D在体内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进而调节多种生理功能。霾的出现会减弱紫外线的辐射,如经常发生霾,则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合成,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人体表面的皮肤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很容易受到雾霾天气的伤害。悬浮颗粒物会堵塞在毛孔中形成黑头,造成毛孔阻塞、角质堆积、肌肤起皮等肌肤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环境危机已经涉及到地球上生存的每一个生命个体,环境保护已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环保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目前,流行病的统计资料和科学研究都已充分证实,人类的健康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享有一个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地方,让我们共同关心环境,改善环境,让人类永远享有一个美好的环境。
《简明解剖生理学》的出版缘由 篇4
为使解剖学和生理学有本教师好教、学生好懂的合编教材, 笔者结合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编写了《简明解剖生理学》教材。那么, 这本有别于同种教材的《简明解剖生理学》究竟“新”在哪里?
(1) “神经”与“内脏”究竟应该哪个先哪个后是《简明解剖生理学》教材编写的难题, 也因为这一点, 将所编教材分成两类:一类将“神经”内容放在“内脏”内容之前;一类将“神经”内容放在“内脏”内容之后。前者教学难度大, 尤其对毫无医学基础的中职学生而言, 在开学不久就接触这么复杂的章节, 有点“下马威”之势;后者因各种内脏都离不开管理各种内脏功能的神经调节, 若只讲“内脏”内容不讲“神经”内容学生又不易理解。为解决这个矛盾, 很多作者也想了不少办法, 有的在绪论中简要提及神经调节, 再按先“内脏”后“神经”的顺序安排教材内容, 也有的把“内脏”与“神经”的关系在教材中粗略讲述一遍等。事实上, “神经调节”内容很复杂, 仅凭简要讲述一下, 学生很难系统掌握。以先“内脏”后“神经”教材为例, 当讲到消化系统中的吞咽、呕吐等生理现象时, 常会出现“呕吐中枢”、“延髓”等与“神经”有关的词。同样, 当讲呼吸运动的调节时, 常会遇到“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大脑皮层随意控制呼吸”、“肺迷走反射”、“脊髓前角”等与“神经”有关的内容等, 这些内容都因学生还未学习神经系统而很难理解。
“内脏”与“脉管”内容也同样有排序之争。既有人认为血管的分支要有去处, 所以要“先内脏”, 也有人认为内脏必然涉及血供来源, 所以要“先脉管”。其实这也不难, 依据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关系就能找出它们之间必然的顺序。显然, 气体运输是呼吸系统章节的重要内容, 而不了解脉管系统中的心和血管, 就无法真正理解呼吸过程中的气体运输。所以笔者坚持“先脉管”, 并把“呼吸”内容紧接在“脉管”之后, 这样就把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例如, 讲到肝门、肺门的动静脉, 只有“先脉管”, 学生才能懂得它们的来源去向及模型上肺动静脉的标色红蓝相反。
(2) 本教材改写了一些同种教材中的一些模糊概念, 并补充了一些前沿内容, 增补了不完整的内容。
(1) 关于血液循环概念, 一般都说血液循环包括或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或称为大循环和小循环。长此以往, 便很容易或已经使人以为循环就只有这两种, 其实从大与小来说, 小循环何止肺循环一种。因此, 笔者对此在本教材中做了详细表述。
(2) 对激素作用的原理, 同种教材多沿用“信使学说”、“基因学说”, 而笔者在本教材中适当补充了一些前沿内容。
(3) 血压是人们最关心的健康指标, 而同种教材对血压的描述仅限于压力和数值, 故本教材特增加了血压的分类和血压定义的新内容, 有助于对高血压的理解、诊断和治疗。
(3) 在内容与方法方面做了新的处理。
(1) 一般人都知道人有206块骨, 但专业工作者也不一定能准确说出人有多少种骨, 因此本教材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人全身有50个名称的206块骨”, 并制作了人体骨骼名称分类表, 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2) 对于12对脑神经, 一般同种教材都将这12对依次叙述, 而本教材改以感觉、运动、混合3类为序, 减少了很多共性内容的重复, 对同类功能的表述也可举一反三, 使其更易教学。
(3) 书后附编授课计划也是本书的创新点, 明确授课计划有利于师生互动, 而且该计划规定了实验内容要点与要求, 稍有经验的教师完全可以口述带教。过去学生所购实验教材实际只实施了极少部分, 完全流于形式, 实属浪费。
(4) “肌肉”内容繁琐, 但又不可或缺, 因此, 笔者将这部分内容详列了总表以供查阅, 又选出学生经常会接触到的肌肉逐块 (段) 内容进行细述。此外, 笔者还将“消化管各段的微细结构”内容安排在“消化与吸收”一节中结合叙述, 既有助于解剖与生理的融合, 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结构理解功能。
(5) 增加了12个表格, 有助于学生理解、比较;增加了很多标本实物照片, 增强了学生的真实感、立体感;引用了不少经典语句, 增强了书的趣味性与科学性。
解剖生理学 篇5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手-足-口病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是 A.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B.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为科萨奇病毒与疱疹病毒 C.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D.3岁以下的幼儿是主要罹患者
E.及时发现疫情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
2、简化口腔卫生指数要检查 A.全口牙 B.半口牙 C.前牙唇侧 D.6颗指数牙 E.后牙舌侧
3、近中切角切断,牙本质暴露,未见穿髓点,有探痛,叩痛(±),不松,牙齿无移位,牙雕和牙槽骨未见异常。临床治疗应采用 A.间接盖髓术
B.直接盖髓术
C.根管治疗
D.光固化修复
E.活髓切断术
4、支托宽度为
A.磨牙颊舌径的1/2
B.磨牙颊舌径的2/3
C.前磨牙颊舌径的1/2
D.前磨牙颊舌径的1/3
E.尖牙颊舌径的2/3
5、E.去除旧充填体,同时充填
6、下列涎腺肿瘤含肌上皮细胞,但不包括
A.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B.多形性腺瘤
C.腺样囊腺癌
D.腺淋巴瘤
E.恶性多形性腺瘤
7、影响石膏凝固速度的因素不包括 A.以上均不是 B.搅拌时间
C.搅拌时的室温
D.熟石膏粉与水调和的比例 E.熟石膏的性能
8、乳牙易患龋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睡眠时间长,自洁作用差
B.面与面接触,面点隙沟裂易致食物滞留 C.牙釉质、牙本质钙化度低
D.不易形成修复性牙本质,龋蚀进展快 E.儿童以软食和粘食为主
9、复合树脂充填洞形制备特点是
A.底平壁直,洞形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 B.点线角应圆滑,洞缘角应制备短斜面
C.应制备典型的箱状洞,并设计良好的固位形
D.洞缘角应呈直角,不宜在洞缘角制备短斜面,需去净无基釉 E.无需去净无基釉,但要有良好的抗力形
10、诊断休克的主要依据
A.临床表现
B.脉率变快
C.血压下降
D.动脉氧分压<60mmHg
E.尿少
11、能增强香豆素药物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
A.甲磺丁脲
B.苯妥英钠
C.苯巴比妥
D.地高辛
E.卡托普利
12、从口内取出可摘局部义齿印模时,一般先 A.取后部,再沿前牙长轴方向取下印模 B.取前部,再沿前牙长轴方向取下印模 C.前后翘动,再沿前牙长轴方向取下印模 D.取缺失区,再沿前牙长轴方向取下印模 E.取非缺失区,再沿前牙长轴方向取下印模
13、临床某患者因面部肿瘤行手术治疗,术中打开面侧深区,可以看见从翼外肌两头之间穿出的神经为
A.咬肌神经
B.翼内肌神经
C.下牙槽神经
D.颊神经
E.耳颞神经
14、锥形牙,与邻牙之间有约1mm间隙,可选择的修复方法,除了
A.树脂贴面
B.瓷贴面
C.金属烤瓷冠
D.全瓷冠
E.3/4冠
15、有关3-羟-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代表药为洛伐他汀
B.是一种新型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C.主要用于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动脉粥样硬化 D.不良反应可见凝血障碍 E.不良反应可见转氨酶升高
16、化学性根尖周炎的主要病因是
A.感染因素
B.温度因素
C.创伤因素
D.医源因素
E.免疫因素
17、面深龋,探洞底感疼痛,未穿髓,叩痛(-),冷测敏感。临床诊断为
A.急性牙髓炎
B.慢性牙髓炎
C.急性根尖周炎
D.慢性根尖周炎
E.牙髓坏死
18、中年男性。口内多处溃疡,疼痛不能进食;双颊及舌背粘膜,可见小米粒的溃疡十余个,散在分布,周围粘膜广泛充血红肿。以往曾有多次类似病史发作。该患者应诊断为
A.带状疱疹
B.疱疹性龈口炎
C.疱疹性咽颊炎
D.白塞(贝赫切特)病
E.疱疹样口疮
19、老年人定期口腔检查
A.有条件的6个月1次,最少1年1次 B.有条件的每月1次,最少半年1次 C.有条件的每月1次,最少3个月1次 D.有条件的3个月1次,最少1年1次 E.有条件的1年1次,最少2年1次 20、颜面部疖痈最常见的致病菌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白色葡萄球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厌氧性链球菌
E.铜绿假单胞菌
21、患者,女,22岁。为一残冠,根面位于龈上,X线显示已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如何处理残冠()。A.平龈缘去除 B.颊舌斜面
C.尽量保留冠部健康的牙体组织 D.保留残冠所有健康的牙体组织 E.拔除残冠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牙龈瘤,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切除后易复发 B.良性肿瘤
C.可以破坏牙槽骨壁 D.女性多见 E.容易恶变2、3、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的英文缩写是 A.GBR B.GIR C.FRG D.GRT E.GTR
4、创缘内卷的主因是 A.组织富裕 B.收结过紧
C.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 D.进针过深
E.两侧进针深度不一致
5、一般来说,当自细胞降到多少时,应停药并应用“升白药”____ A.3×109/L
B.4×109/L
C.10×109/L
D.30×109/L
E.5×109/L
6、申请个体行医的,须经执业医师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E.5年
7、拔除下颌前磨牙采用
A.局部浸润麻醉+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B.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阻滞麻醉
C.颊神经+舌神经阻滞麻醉
D.下牙槽神经+颊神经阻滞麻醉
E.颊神经及舌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
8、与牙周病有关的全身易感因素有
A.遗传因素
B.性激素水平
C.糖尿病
D.免疫功能缺陷
E.以上都是
9、记录龋病常用的指数有 A.龋失补指数 B.龋均 C.患龋率
D.龋病发病率 E.无龋率
10、白塞病又称为
A.口干-眼干-关节炎综合征
B.贝赫切特综合征
C.梅-罗综合征
D.斯-约综合征
E.哈钦森综合征
11、D.颅面分离,面中份凹陷变长
E.出现眶下区麻木
12、有关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酶活性中心只能是酶表面的一个区域 B.酶与底物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C.活性中心可适于底物分子结构
D.底物分子可诱导活性中心构象变化
E.底物的分子远大于酶分子,易生成中间产物
13、下列颌面部骨不成对排列的是 A.上颌骨 B.下颌骨 C.腭骨 D.泪骨 E.鼻骨
14、患者,女,10岁,右上第二磨牙曾做过充填治疗,口腔检查发现靠近材料边缘的牙体透黑色,叩(-),松(-)。最不宜考虑的治疗方案是
A.暂时观察,定期检查
B.去除原充填物及继发龋坏
C.重新充填
D.视情形做根管治疗
E.拔除
15、该表种类为
A.一览表
B.单一表
C.简单表
D.复合表
E.综合表
16、强调丘脑作用的情绪学说是
A.阿诺德理论
B.沙赫特-辛格理论
C.艾利斯理论
D.坎农-巴德理论
E.詹姆士-兰格理论
17、男性,32岁,胸骨左缘第3肋间典型舒张早期杂音,可考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诊断,应与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早期吹风样杂音(Gra-ham Steell杂音)相鉴别。支持前者的是
A.杂音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最响
B.左室增大
C.吸气末杂音更显著
D.没有血压改变
E.常伴有第一心音增强
18、下列关于良性肿瘤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永不威胁生命
B.细胞分化程度高
C.多呈膨胀性生长,不发生转移
D.有包膜,界限清,少数可恶变
E.肿瘤细胞与来源组织细胞相似
19、女性,28岁,发热2,天后,感觉上腭左侧牙龈刺痒,灼痛。不久发现左侧上腭牙龈红肿,表面出现成簇的小米粒大小的透明水疱,破溃后成小溃疡。下列治疗措施中的哪项是最主要的
A.卧床休息补充多种维生素
B.肌注青霉素
C.口服解热镇痛药
D.口服无环鸟苷或板蓝根冲剂
E.保持口腔清洁 20、一个25岁的女性患者,在做下颌运动轨迹检查时发现:患者在闭口末期,从矛有接触开始到牙齿完全咬合住这—阶段,冠状面的切点运动轨迹向右侧有偏斜。出现这一段异常下颌运动轨迹,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闭口末端,咀嚼肌,施力两侧不均匀
B.两侧颞下颌关节有结构性差异
C.口内某些牙的接触早于其他牙齿的陵触
D.可能是偶然因素
E.以上都不是
解剖生理学 篇6
关键词 人体解剖生理学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人体解剖及生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生物科学类、科学教育类、医学类等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是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巩固和强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①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增强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 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教学中,实验教学仅被当作验证理论的一种手段,其内容大多是理论教学中的理论或定律的验证,或是现象的观察,缺乏实用性。各个实验之间互相分割、相对独立,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的思维也被束缚,局限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和完成实验报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适应新时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适用于传统基本技能的训练,更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也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轻视实验课程的学习。在以往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采用灌入式教学,学生仅仅被动地按照课程要求和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因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很少,缺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启迪学生思维等工作,导致学生实验课兴趣不大,积极性较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循规蹈矩,思维狭隘,缺乏独立观察、分析、组织、探究、综合判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创新精神,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 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2.1 调整教学方式,重视实验教学过程
随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根据相关实验项目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学时并结合实验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实验项目重新整合,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实验教学质量得到相应提高。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富有创新性的互动式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验活动。适时渗透人体解剖生理学前沿知识,整合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实验的讲解和演示,在示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并且要边演示边向学生介绍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清楚整个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规范的基本操作技术,为深入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②教师应加强对实验课前预习准备的布置,给学生拟定预习大纲,布置预习内容,把重点、难点告诉学生,使学生在课前预习准备时就能够对所要开展的实验项目目的明确,思考与探究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实验报告的写作是训练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报告不仅是实验过程的承载,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与理论教学的总结。④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应提出明确要求,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意识,同时认真讲解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实验报告书写的要求。加强对实验报告撰写的指导,及时、耐心地进行辅导和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独立思考,推理思维;杜绝窜改、抄袭实验结果等现象,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允许实验失败,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有科学性;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问题加以说明和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
2.2 挖掘实验资源,营造科学教育氛围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很有限,既包括解剖学部分又涉及生理学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资源,对实验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在实验教学中人体各类器官组织的组成与形态、发育与功能等基本知识点通过丰富的实体标本和模型标本、实物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并能收到直观的教学效果。这种直观形象的真实感有利于完成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和日后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生理学实验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动物,实验教学中应根据部分实验内容的相关性和实验动物的一致性进行有机组合。随着社会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团结协作精神已经成为人类在社会中生存的基础。同样,实验内容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也需同学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无论是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还是实验的完善、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同学们集思广益,互相完善,团结协作,以求精益求精。通过实验课的培训,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合作态度。
2.3 更新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运用把握知识的体现,所有的教育如果最后没能提升一个被教育者的能力,这都是失败的。实验教学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要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从实践的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应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这样的实验内容新颖、具有挑战性,也体现了专业较为前沿和先进的内容和方法,又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紧密联系,具有实用性。学生在进行此类实验之前,通过课前预习、资料查阅、组内讨论等,对实验情况有较为详细的了解。科研成果所转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往往课本上很难找到现成的操作步骤,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这样充满挑战性的实验内容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激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在实验的过程受到科学训练,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提高其科学素养。
3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素质教育,比以往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金项目: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GG11026;GG12009);台州学院青年基金(2012QN18)
注释
①②汪朝阳,祝凤荣,张向阳等.实验报告在多元化考核与评价中的功能[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5):119-121.
蚕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7
家蚕是蚕学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重要经济昆虫和模式昆虫,也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昆虫之一。家蚕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料,对蚕体解剖生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在历史传承上,在华南农业大学蚕体解剖生理实验室曾在本课程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3年“蚕体解剖生理录相带”获得农业部神农奖金奖,1995年蚕体解剖生理学幻灯片获得教育部高教二等奖,以及1999年出版了专著《桑蚕胚胎学图谱》。同时,实验室制作了大批的玻片标本和挂图,使本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在目前大学的宽口径,深基础,重素质和实践教育的方针下,本课程的授课学时数被大大压缩,任课老师数量也相应缩减。因此,如何在课时和指导老师同时减少的情况下让实验教学效果更有效,成为本课程实验教学的新挑战。
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在相近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如孙淑红等 (2002) 提出搞好解剖生理学的实验教学的做法,要求夯实解剖生理实验室的条件,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加强学生成绩考核,其重点强调了实验条件与老师实验课前准备的重要性。邱春复等 (2002) 对生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改进,使课时数缩短后, 实验项目基本保持不变,方法是把多项实验集中在一次实验课或集中在一只动物身上做, 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实验动物,实验课时间由原来的每次2 - 3学时改为每次实验课4学时, 提高了课时教学效果。朱振东等 (2011) 通过PBL (问题-解决) 教学、直观性教学、多媒体教学三者有机的结合, 充分发挥三种学习方法的优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据此,本文对独立设课蚕体解剖生理实验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在相对较少的课时和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让实验教学效果更有效进行探讨。
1 修订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对实验内容的修订,使其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利用蚕体解剖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充实实验内容,对旧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是课程的基础,不能少,但可以整合,通过整合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完成多个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在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能锻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条件的要尽量开设。本课程把形态学的内容分3次实验整合在一起,每次实验安排4节课,如:蚕的生活史与外部形态整合在一起,蚕的内部构造整合成两次实验课。把多项实验集中在一次实验课, 既节省了时间更增加了各实验之间的系统性,使学生对形态学有了综合的认识。在本实验课程内分别安排一个设计性实验-石蜡组织切片和综合性实验-蚕体的综合解剖。设计性实验学生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可以极大的训练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而综合性实验则让学生对课程的多个相关实验串联一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2实验图片集、挂图和教具演示相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对家蚕组织结构及细胞特征得到理性的认识,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改革。形态学上的认识,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着图片直观地解剖到相关组织器官或在切片标本上观察到细胞的实际形态,所以,我们编辑了一本针对实验的教学图谱。挂图及PPT图片教学效果十分直观,但实验室内位置有限,不能挂上所有要用挂图,而PPT图片在实验操作前讲解后便不方便两次观看,实验教学图谱就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效率。教学模具演示对形态学认识以及组织机能的理解大有帮助,有条件的可自行制作或定制,如家蚕幼虫的模型,气门的开关装置等。通过实验图片集与实验指导相配合,挂图展示和教具演示相结合,实验课取得了理想效果。
3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操作示范相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前的讲解与示范关系到整个实验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势必要求课任老师做好课件。老师的课堂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时间的原因,示范的内容有限,让学生观看实验操作录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对重要的一些实验操作进行录相。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操作示范相结合使实验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一步我们还计划设计计算机虚拟实验系统来辅助教学,达到更直观易学的效果。
4 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监督,改革实验教学管理
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理论基础的预习,老师给出预习的内容,学生在上课前提交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材料器材,方法等内容,形态学实验也可临摹主要形态示意图作为预习。实验理论基础的预习大大促进了实验的顺利进行。课中要求对实验课的时间与内容做到全程管理,有序进行,完成课程内容与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在学生当中走动,掌握实验进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指正,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课后要完成实验报告的结果与分析。
解剖生理学 篇8
1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对所学专业或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知识及规律有着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有强烈的动机的学生, 才能产生创新欲望。在解剖生理学基础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采用启发诱导教学、PBL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研讨释疑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
启发诱导教学是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因此, 启发诱导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提问进行启发诱导, 在解剖学心血管系统学习结束时, 让学生思考:当一位患者经手背静脉网静脉滴注药物后, 药物如何到达患者的病变部位?通过此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和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等。又如用比喻启发诱导, 将眼球结构比作照相机, 即:角膜———镜头, 虹膜———光圈, 晶状体———调焦器, 视网膜———胶卷。教师举一反三的启发, 激发学生联想, 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对比启发诱导, 讲肾门时, 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肝门和肺门有何进出结构, 然后阐述肾门的进出结构, 并且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找出其共性和特性, 从而理清思路。这样不仅不易把所学过的类似内容混淆,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会对新旧知识的归纳、小结, 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PBL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所以PBL教学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学习眼的解剖结构时, 我们选用青光眼病例, 通过讨论、自学、观察标本、模型, 学生不但对眼的形态结构、房水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了如指掌, 而且对青光眼的病因、发病机制也略有了解。又如学习血液循环、心脏的形态结构时, 我们选用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病例;在学习门静脉循环时, 选用肝硬化病例。通过这些病例提出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思考、观察, 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
研讨释疑是指抓住关键问题, 师生共同研究讨论, 引导学生质疑, 各抒己见, 共同得出结论。如学习了食管和男性尿道的解剖特点后, 讨论临床中插胃管和男性导尿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再如学习了内囊解剖和传导通路后, 讨论为什么内囊损伤会出现“三偏征”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 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 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 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 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而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则是引导学生观察成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 直接影响到观察的选择性和效果。例如进行每一个实验时, 我们必须将实验目的、任务、要求等向学生讲明。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没作充分的准备就会看热闹, 则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教师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 学生的观察就不会只在于好奇, 不会顾此失彼, 而会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
3 巧设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 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 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实验,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了反射及反射弧后, 我们设计了反射弧的分析实验;学习了心的传导系统后我们设计了蛙心搏动观察及心搏起源分析。通过实验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原理的了解, 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人体生理特点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巧设作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性思维能力需要具有敏捷的思考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大家都很清楚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走进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尤其学习医学基础学科是为后续的临床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通过巧设作业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作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知识,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探索性作业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作业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了泪道后布置的作业是为什么滴眼药水时口腔内会感觉到苦味;又如学习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后布置的作业是为什么青春期前、妊娠及绝经期后没有月经等等。通过做这类作业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 巧设悬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结合学科的特点, 巧设悬念, 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先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问题的心理状态, 然后进行积极思维, 诱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 讲肌纤维的结构特点时, 首先提出肌纤维为什么能收缩的问题, 使学生感到新奇, 然后逐步剖析肌纤维的结构特点;又如讲肾单位时, 提出肾为什么会产生尿的问题, 而后讲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这种教学可避免使学生感到单纯形态描述枯燥、乏味, 而使学生对即将接受的新知识产生一种新奇感,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地去思考、去想象、去分析, 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既享受了学习到知识的乐趣, 又激发了其想象力。
总之, 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要更新教育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 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摘要:笔者对在解剖生理学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二是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三是巧设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四是巧设作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五是巧设悬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解剖生理学 篇9
21世纪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同时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高, 这就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技能, 动手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常规的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研究和实践。确立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之大趋势,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校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也进行了一些改革[2,3,4,5,6,7],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我们所进行的实验改革内容总结如下, 目的是为了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为培养教学科研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
1. 实验教学管理方面
为实验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建档, 包括预习报告、操作技能、实验效果、实验报告等资料建立档案, 同时利用计算机保存每次学生实验的数据文件, 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其资料作为实验考核评价的依据。
2. 实验教学内容方面
传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忽视各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 缺乏综合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因此在实验的结构和内容上作较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 精简部分陈旧的实验内容, 增添一些综合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实验, 另外在实验项目的开出顺序上作合理的调整和科学的安排。另外, 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 从原有的MS-302生物信号处理系统 (DOS状态下进行实验) 基础上改换成Windows平台的生物信号分析系统, 使学生能与时代发展同步, 同时也使开出的实验质量有所提高。同时随着学科的发展, 增加新的实验内容。
3. 实验教学方法方面
将人体解剖学与人体生理学合为一门课程, 在学习解剖学基础上从生理学实验与解剖学密切相关的特殊性入手, 教师通过亲自演示和指导, 使学生进行多次练习, 达到强化基本操作训练的目的。同时改变“一讲解、二巡查、三批改实验报告”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增加设计实验内容, 让学生自选设计实验, 使得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法及步骤、预期实验结果, 使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都需动手、动脑, 为学生提供独立发挥实验水平和创造力的机会。另外, 实验室在时间、仪器、实验材料、试剂、实验内容等方面提供全开放的实验室条件, 为学生到实验室开展自选实验提供条件。
4. 实验教学手段方面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理论讲解, 随着实验室建设的完善, 我们增加了幻灯片、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进行活体动物实验之前, 在计算机上先进行模拟实验, 以增加活体实验的成功率。同时在正式活体实验之前能够对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增强了实验的效果。
5. 实验考核方法方面
传统实验考核是在实验结束后在某个实验方面的抽查, 这对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平时实验考核, 在传统的实验考核中, 虽然也占一定的分数比例, 但由于缺乏一套比较完善的评分体系, 因此学生实验的平时成绩缺乏客观公正性。我们对平时实验考核体系进行改革, 具体方案为:建立平时实验的实验步骤考核得分制, 具体分为预习报告、操作技能、实验效果、实验整理、实验报告和老师签名等六项内容 (具体见平时实验考核表, 每次实验, 学生除带必要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工具外, 还必须同时带上平时实验考核表, 格式见表1) 。
同时利用计算机保存每次学生实验的数据文件, 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其资料也作为实验考核评价的依据。平时实验考核的成绩和期末综合实验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总实验成绩。
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管理、考核等多个方面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 我们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实验教学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改革目标, 通过对常规的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研究和实践, 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邵淑丽, 徐兴军.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教与学.高师理科学刊.2000, 20, (4) :78-79.
[2]倪新强, 陆源.生理学实验CAI课件的设计与应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 20, (3) :20-21.
[3]董美蓉, 宋悦宁.对计算机辅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中等医学教育.2000, 18, (2) :42-44.
[4]傅丽容.高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生物学杂志.2005, 22, (4) :55-56.
[5]陈形.《人体解剖生理学字》教字改革初探.龙岩学院学报.2007, 25, (2) :86-87.
[6]郭增平.高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探讨.衡水学院学报.2008, 10, (1) :102-104.
解剖生理学 篇10
1 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模糊
目前, 高职院校中口腔、药学、眼视光、检验等多个专业都开设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 将其作为一门医学基础公共平台课程来设置。众所周知,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基础入门课程, 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 概念繁多,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 其教学理念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 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 因此, 作为一门不直接与工作实践相联系的课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一些教师和学生甚至认为本门课程作用不大, 可有可无。
1.2 教材建设落后, 教学内容抽象
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脱胎于普通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课程。因而, 在教材建设方面, 目前国内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编写体例多数是将原有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叠加和删减。由于编写教师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关专业岗位需求等方面缺乏分析和研究, 因而在编写时很难做到将原有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 与行业企业岗位脱节, 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仍然是以概念、名词等内容为主, 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较少[1]。
1.3 教学学时压缩严重, 理论实践比例不合理
由于上述原因, 合并后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学时较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总教学学时明显压缩了不少, 有些学校压缩比例甚至高达50%,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实验教学环节。由于教学学时减少, 为了保证理论教学, 只好将实验教学部分压缩, 采取的办法包括将一部分解剖课理论内容放到实验课上, 将较费时间的动物实验改为计算机模拟实验等。如此一来, 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比例严重不平衡, 学生缺乏动手的机会, 实验促进理论学习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使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时更觉得困难。
2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解决现存的问题
鉴于目前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状况,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
2.1 明晰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定位
在高职院校, 岗位需求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必备条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虽然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 但是对这门课程的作用其实并不很清楚, 仅仅简单地把它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来对待, 有的甚至是为了凑专业课程数而设置的。我们认为, 一个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应由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 充分论证后做出决定。如果觉得这门课程的实际利用价值不大, 还不如干脆不开这门课;如果觉得这门课程十分必要, 可以满足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 那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认真做好相应的教材建设, 并且改革教学方法。
2.2 创新教学内容, 编写适用教材
现有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大部分为多个专业共享教材, 针对面较广, 要适应岗位和专业需求。首先, 我们要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下工夫, 针对具体专业特色选取教学内容, 编写适用教材。例如同样是血液章节, 检验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侧重于血液组成、性状和各类血细胞特征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联系;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则应突出药物在血液中的运输、载脂蛋白以及酸碱度等血液理化性质对药物的影响;而对于眼视光专业则仅需概要介绍本章节即可, 不需深入说明。其次, 在教材建设上, 应注意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 而不是简单叠加, 这就需要创新教学内容, 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本专业同仁的共同努力, 召开教材编写研讨会, 反复研讨, 集思广益[2]。
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内与课外结合
高职院校的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内容的学习,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不喜欢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如果因为学时少而完全放弃实践内容的教学, 本门课程就会变得很枯燥, 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持久。因此, 我们认为在有限的学时内还是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要给学生适当的动手机会, 例如血压脉搏的测量、血型鉴定和体表骨性肌性标志的触摸这些实验课, 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表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 但如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花这点时间在操作上还是非常值得的。
此外, 我们还应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例如, 对于像消化系统这部分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以自学为主, 开放实验室观察标本和模型,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总结归纳本章节知识点,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予以解答。教师还可以围绕每章节的主要内容, 布置适量的课前预习题和课后复习题, 以做题带动学生课外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2.4 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常言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先得准备好一桶水, 也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教师自己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就很难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 反复推敲教材相关内容, 广泛参考国内外有关的资料, 做到对要讲授的内容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言简意赅[3]。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突出重点, 深入浅出。就突出重点而言, 由于教学学时有限, 如果平均分配教学时间, 教师在授课时就难以把主要问题讲透。例如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部分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较难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多花一些时间把知识点分析到位。我们认为在高职教学中应该更重视“浅出”的内涵, 要能够把较为深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这是一项很难同时也很费心思的工作。例如在讲授神经和神经纤维的时候, 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根网线, 从外表上看, 它是一根线, 等同于神经;再把网线的胶皮切开, 露出里面的8条细线, 这等同于神经内的一条条神经纤维, 也就是说一根神经内包含着多条神经纤维, 这样一解释, 学生对人体内神经概念的把握就更容易也更准确了。
摘要:从教学实践出发, 探讨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践, 以促进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发展,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青龙, 王秋娟.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体会[J].药学教育, 2003, 19 (4) :34-35.
[2]唐静, 蔡正洪.浅议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与药学课程衔接[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3) :47-48.
解剖生理学 篇11
关键词 青少年 生理 体育锻炼 安全
一、基本概念
(一)青少年
青少年,指满 10周岁但是不满19周岁的人。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在这段时期里,人类会经历一段青春期,也就是性成熟的过程。大部分是中学生和小学生。
(二)生长发育
生长通常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不断增加的过程。它表现为组织、器官系统乃至身体的大小、重量和容积的增加,是量变的过程。发育则是指各组织、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分化和功能的逐渐完善,是质变的过程,同时也包括心理、智力和运动技能的获得。生长和发育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内涵,然而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兩者是相互依存,无法给予明确区分,因此常称为生长发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处于“青春期”。
二、青少年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安全分析
(一)骨骼系统与体育锻炼
青少年正进入青春期,骨质柔软,骨化尚未完成,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易在过大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和变形。体育锻炼能加速骨组织内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生长。但锻炼时要避免损伤骨骼,以免影响其正常生长或过早骨化而影响长高。超负荷运动还可能引起骨骺分离等运动损伤,故负重练习要慎用。青少年的骨盆未定型,要控制单脚跳跃和负重跳跃练习。他们的关节囊和韧带弹性强,伸展性大;灵活性和柔韧性好,但牢固性与稳定性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对抗性练习时应注意保护。
(二)肌肉系统与体育锻炼安全
青春期的孩子各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肌肉的发展慢于骨骼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加速肌肉内血液循环,促进肌肉生长。青少年应多作肢体伸展练习(如跳绳、踢毽子、跑、球类);16到17岁后,增加专门性力量练习(如弹跳和支撑体重)的效果较好。故青少年时期不应急于练肌肉力量。青少年肌肉力量弱,易疲劳,应注意锻炼与休息的比例。
(三)心血管系统与体育锻炼安全
心血管系统生长发育完成最晚,青少年时期心脏发育尚不完善,青春期后的心脏发育进度增快,体育锻炼能使心脏获得更大发展。青少年时期不宜过早进行专项耐力训练和过长距离的竞赛活动,但可以进行一些匀速、低强度的耐力练习来发展心肺功能。运动量不宜过大,憋气和静力性练习不宜过多,以免心脏负担过重而影响其发展。
(四)呼吸系统与体育锻炼安全
青少年最大吸氧量、负氧债能力、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水平均比成人低,但他们的有关能力和对耐力练习的适应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有氧能力(特别是最大吸氧量)的增长相关。故对青少年宜多采用发展有氧代谢为主的身体练习。统计表明,剧烈运动时,有训练的少年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高于一般少年,持续最大吸氧量的时间也长。锻炼时应注意指导青少年呼吸与动作相互配合,掌握深呼吸;要教会合理呼吸换气,以免长时憋气,这对发展肺机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神经系统与体育锻炼安全
青少年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占优势,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易疲劳也易恢复;协调能力差,动作易出错;可塑性强,灵活性好。帮助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时,应特别注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精讲多练;多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注意进行正误对比,以帮助青少年实现分化;加强练习密度,多进行辅助性、诱导性练习。
(六)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水平与体育锻炼安全
青少年新陈代谢旺盛,但代谢的神经体液调节尚不完善。青少年运动中需氧较多,但能量动用却受到限制;糖酵解能力较低,长时间最大强度的肌肉工作能力较差。长时间肌肉工作中易发生血糖水平下降,耐久力差;年龄越小,耐乳酸能力越差。体力负荷后的恢复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在短时间、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后,青少年工作能力的恢复、植物性功能的恢复、氧债的清偿均比成人快;但在长时间、单调重复运动后,其恢复过程则比成人慢。
三、结论与建议
(一)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生理和身体素质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发展完善,并且在一定时期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对于相同身体素质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者一定的差异。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小学阶段以培养运动兴趣和发展协调能力、一般运动能力为主;中学阶段以发展不同运动技术、不同运动素质和培养专长为主。通过多年的系统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
(三)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根据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合理安排练习内容、练习方法和手段,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才能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中小学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在教学和训练中科学训练,不能因为短期的利益,而采取竭泽而渔的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科学的安全的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为我国体育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图书出版社:1999:1351.
[2]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718.
[3] 王步标,华明.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3-336.
解剖学教师兼授生理学浅谈 篇12
解剖学与生理学都是医学基础学科。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与结构的学科, 按照人体的各个系统划分知识体系, 介绍其形态、位置及基本功能。而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学科, 具体介绍各器官是如何运行、维持人的正常活动的。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延伸。
解剖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活体示教,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高。但生理学知识较抽象, 只能靠学生理解掌握。笔者将教授两年生理学的体会与同仁分享如下。
1 备课
由于笔者长期担任解剖学教学, 较少涉足其他学科, 知识能力逐渐受限, 对很多生理学知识有所遗忘, 理解不透, 所以在备课时, 查阅了很多资料, 思考怎样举例、举什么样的例子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更感兴趣。另外, 一些相同器官的生理学名称与解剖学名称有所不同, 如生理学中所说的内耳的卵圆窗[1], 解剖学则称前庭窗, 此时就要弄明白其正确名称, 多向有经验的生理学教师请教。
2 选班
笔者第一学期上解剖课时面对的是一年级新生, 他们的各种行为习惯有待改善, 上课时除了抓教学, 还要抓纪律。而生理学在第二学期开设, 学生对中专的学习模式及教学要求已比较明确。
3 教学方法
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教学方法不同。讲授理论课时, 解剖学常利用活体示教 (比如骨和肌肉的位置及形态等) , 看得见, 摸得着。而生理学常用生活常识或病例来说明、解释各种机制, 特别是各种反馈机制。如果学生对生理学知识掌握得不好, 就会出现看图表时连箭头指向也弄不明白的现象。有时即使教师讲得满头大汗, 学生还是搞不懂。所以,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很重要。
4 实验
解剖学实验以观察标本或模型为主, 以学生掌握器官的结构、位置和毗邻等为目标。生理学实验则需动手操作, 比如“蛙反射弧”实验, 学生要先会抓青蛙, 而护生大多是女生, 以前很少或从来没抓过动物, 所以会惊慌失措, 教学秩序混乱。好不容易做完实验, 还要写实验报告, 利用理论知识分析结果, 学生常常无从下手, 还需要实验教师一一解释, 帮其完成实验报告。
5 考试
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 考试难度太大会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试题全部出自所用教材的配套练习册, 期末考试前教师还指出复习重点, 并且每节课的反馈达标所用习题也全部选自练习册, 但学生考试及格率并不高, 考试结果不理想。教师需反思是教学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并加以改进。
总之, 要学好生理学, 学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 做好课前预习, 认真听好每一节课, 做好课后复习, 学会独立思考, 多提问题, 合理使用参考书。
摘要:解剖学教师兼授生理学需转变教学模式, 做到:备好课, 让学生对生理学感兴趣, 结合常识和病例解释生理学机理;选择授课班级时避开自己已经讲授过解剖学的班级, 以避免学生审美疲劳, 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方法、实验和考试环节上把好关。
关键词:解剖学,兼授,生理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