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教学点滴(共3篇)
解剖教学点滴 篇1
课堂教学导入是思维的起点, 是一节课的序曲, 好的教学导入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 精力集中, 思维活跃, 理解和记忆质量得到相应提高。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是一门形态学, 也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包括很多关于人体的概念、数据, 还包括一些科学原理。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好的课堂教学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的几种方式总结如下。
镜头1:温故知新法。
教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 上节课我们讲的固有结缔组织分为哪几类?
学生: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及形态特点,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致密结缔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他内容。
这种导入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 复习旧知识, 给学生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进新知识中的方法。通过这种导入方法, 既能复习巩固旧知识, 又能为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 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这种导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镜头2:联系现实法。
教师:大家有没有见过一些人患腰疼?而且不动腰不疼, 一动就疼的特别厉害, 有的甚至连腿也疼的不能动?
学生:见过。
教师:他们是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大家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疼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躯干骨及其连接这一章节的内容, 学过之后, 相信大家就会了解其中的缘故了。
这种导入法是教师结合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甚至亲身体验过的现象来设计的教学导入, 可引起学生共鸣进而关注教学活动。利用此导入方法, 要求教师要经常留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及其与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相关的联系, 但要注意选材得当, 且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镜头3:文学常识导入法。
教师:大家知道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吗?
学生:知道。
教师:他的代表话剧是什么?
学生:《茶馆》。
教师:《茶馆》是老舍最著名的剧作, 他也成就了20世纪中国最杰出话剧演员于是之。于是之从1985年出演茶馆掌柜王利发, 到90年代已演了3 400多场, 在后期演出中, 他常常惴惴不安, 因为他开始遗忘台词。那时谁也不知道, 他正处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大家知道这种病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阿尔茨海默病, 又称老年痴呆症, 因为德国医生Alzhimer于1907年发现而命名。患者的大脑皮质中形成大量由淀粉样溶积形成老年斑, 神经元中也出现许多成团的神经元纤维。这些变性的细胞不断死亡, 使得大脑皮质大面积萎缩, 其中掌管记忆功能的中枢最为严重。于是大脑作为记忆、认识思维的机器逐渐瘫痪, 但运动神经元却较少累及, 这样患者仍能举手抬足, 成为“可以活动的植物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一下神经组织这一节的内容, 相信学过之后, 我们会对这种疾病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这种导入法是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来设计的教学导入。这种导入方法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同时与解剖学联系类比, 但要注意选材得当, 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镜头4:诙谐的课堂导入。
教师:大家以前美术课本上看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世界名画吗?
学生:看过。
教师:大家知道看与被看是相互的。那么, 在你看到蒙娜丽莎时, 蒙娜丽莎看到了你什么?
学生:不知道, 看到了我的脸, 还看到了我在看她。
教师:你看蒙娜丽莎时, 蒙娜丽莎也看着你, 但她看到的只是你的上皮组织。
学生:哈哈……
教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人体的上皮组织。
这种教学导入法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 不知不觉地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当然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涉及的内容很多, 课堂教学导入应在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课堂教学导入如果能适当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蒉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解剖学教学,教学研究
解剖教学点滴 篇2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的不同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
绪 论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了解解剖学发展简史。了解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了解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运动系统
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和功能(运动、支持、保护)以及各组成部分在运动中作用(杠杆、枢纽、动力)。
第一章 骨学
掌握骨的形态,构造。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了解骨生发育过程中如何增长和增粗。了解骨的血管、神经和骨的可塑性。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部。掌握胸骨角的特征和意义。掌握肋的组成和种类,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熟悉第一肋的特征。掌握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第七颈推棘突、胸骨角、剑突、骶岬、骶角。
了解四肢骨的功能及其结构特征。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位置。掌握肱骨、桡、尺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熟悉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掌握上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肩峰,喙突,肩胛下角,肱骨内、外上髁,尺骨膺嘴,桡骨头,挠骨茎突,尺骨茎突。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位置。掌握髋骨的位置、形态、组成、各部的主要结构。掌握股骨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结构。了解髌骨的位置。掌握胫、腓骨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结构。了解足骨的分部、形态、结构和位置;掌握跗骨的排列。掌握下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髂峰,髂嵴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上髁,收肌结节,腓骨头,胫骨粗隆,内、外踝,跟骨结节,第五跖骨粗隆。
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熟悉脑颅诸骨的位置。掌握筛骨、蝶骨、颞骨的分部及各部的重要结构。熟悉面颅诸骨的位置。掌握上、下颌骨的分部、形态和重要结构。掌握眶、骨性鼻腔的位置、形态和重要结构。掌握鼻旁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名称和位置。了解颅的侧面观。熟悉颅的上面观。掌握颅底内、外面观的形态结构。熟悉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掌握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下颌角、颧弓、乳突、枕外隆突。
第二章 关节学
了解骨连结的分类。了解直接连结的三种类型。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了解滑膜关节的分类。
了解躯干骨连结的组成。掌握椎骨间的连结。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前、后纵韧带,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熟悉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掌握脊柱的构成、生理弯曲和机能。熟悉肋与椎骨连结的结构和运动特点。熟悉肋与胸骨连结的特点。掌握胸廓的组成,形态和功能。
了解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构成和功能。掌握肩关节、肘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熟悉肩关节周围的韧带连结。掌握前臂骨的连结和桡腕关节的构成和功能。了解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的形态和结构。掌握拇指腕掌关节的结构特点和运动。
掌握骶髂关节的形态结构。熟悉髋骨与骶骨之间的韧带连结。了解耻骨联合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掌握骨盆的构成,大、小骨盆的分界线,以及骨盆的性别差异。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足弓的组成、功能和维持因素。
了解颅骨连结的形式。掌握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第三章 肌学
掌握骨骼肌的形态和结构(肌腹、肌腱和腱膜)。掌握肌的起止点、运动单位和肌张力的概念。熟悉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概念。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掌握肌的辅助装置(筋膜、腱鞘)。
掌握骨骼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躯干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上肢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下肢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
内脏学
了解内脏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系统的主要机能。了解内脏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一般构造。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第四章 消化系统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熟悉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了解唇、颊、腭的形态、结构。掌握咽峡的概念。掌握牙的形态构造和分类,乳牙和恒牙的排列顺序。熟悉牙周组织的构造和作用。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机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掌握口腔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鼻咽部重要结构。掌握腭扁桃体和咽淋巴环的位置和机能概念。了解咽壁的构造。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的位置和其临床意义。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和机能。了解胃壁的构造。掌握小肠的位置、分部和功能。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各部的结构特点。掌握空、回肠的位置、构造,以及两者在外观上的区别。了解Meckel憩室的位置、形成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大肠的分部、形态及其特征性结构。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Mcbumey点)。熟悉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肠的形态、位置和构造。掌握肛管的位置及其重要的结构。熟悉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位置,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肛管直肠环的构成及其功能意义。
掌握肝的形态和位置。掌握肝的分叶。了解肝分段概念。了解肝的主要机能。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机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了解肝胰壶腹括约肌(又称Oddi括约肌)的构成和作用。熟悉胆汁产生及其排出径路。
掌握胰的形态、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了解胰的外分泌和内分泌机能。
第五章 呼吸系统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机能。熟悉上、下呼吸道的概念。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各窦的形态特点及了解其临床意义。掌握喉的位置及其性别和年龄变化。熟悉喉的软骨和连结。熟悉喉肌的配布和作用。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和分部。掌握气管的位置,并了解其构成。掌握左、右支气管形态学上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了解肺段的概念和意义。
第六章 泌尿系统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机能。掌握肾的形态和构造。了解肾段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肾的位置和被膜。了解肾的固定因素。掌握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和分段。掌握输尿管行程,以及女性输尿管盆段的重要毗邻。掌握输尿管的三个狭窄部位,并了解其临床意义。掌握膀胱的形态和分部。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膀胱的位置,并了解其年龄变化。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结构特点,开口位置。
第七章 男性生殖系统
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机能。掌握睾丸的形态结构、位置和功能。了解附睾的位置、结构及其机能。掌握输精管的行程和分部,射精管的合成和开口。了解精囊腺的形态、位置和机能。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和开口。了解阴囊的位置、形态构造和机能。掌握阴茎的分部及构成。了解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的形态和构造。了解阴茎皮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并掌握其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第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
了解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机能。熟悉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及其位置姿势。掌握阴道的形态和位置。熟悉女性外生殖器(女阴)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前庭大腺的位置及其开口。
第九章 腹膜
掌握腹膜、腹膜壁层和脏层、腹膜腔的概念及腹膜的机能。了解腹膜与器官的关系。了解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网膜、系膜、韧带、陷凹)。
脉管系统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机能意义以及与其他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分布以及功能特点。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了解血管的吻合、侧副管和侧副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十章 心血管系统
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房、室间隔的形态结构。熟悉卵圆窝、动脉韧带的位置与形态,以及未闭合的临床意义。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源、行程、重要分支及其分布。熟悉心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了解心大、中、小静脉的行程和流注。了解心脏的神经支配。
掌握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主要分支。掌握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和髂内、外动脉的起止以及其总体分布。掌握上、下腔静脉的组成、起止及其收集概况。
第十一章 淋巴系统
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其机能意义。了解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结构特点。掌握身体9条琳巴干的组成及其收纳范围。掌握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行程及收纳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位置和收纳范围。了解淋巴器官的组成;局部淋巴结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脾的形态和位置。
感受器
了解感觉器和感受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
第十二章 视器
了解眼球的构造。熟悉跟睑的构造、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泪器的组成、泪道的形态结构和泪液的排出途径。掌握结膜的位置、分部、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掌握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的名称、作用以及神经支配。了解眶脂体和眼球鞘的概念。了解眼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大致分布;熟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走行、分支和分布。了解眼上、下静脉的收集、吻合、回流及其临床意义。了解眼眶内神经概况。
第十三章 前庭蜗器
掌握前庭蜗器的分部和各部的功能。了解外耳的组成。掌握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及其特点。掌握鼓膜的位置、分部和形态。掌握中耳的组成。掌握鼓室的位置,六个壁的主要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咽鼓管的位置、作用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熟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了解内耳的位置和分部。熟悉骨迷路三个部分(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的形态。了解膜迷路与骨迷路的关系。掌握膜迷路三个部分(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结构及其功能。掌握声彼的传导。
神经系统
了解神经系统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掌握神经系统的分部。熟悉神经元的基本构成和分类。了解反射的概念;掌握反射弧的基本组成。掌握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白质、髓质、纤维柬和神经的概念。
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
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及其内部结构(白质、灰质)的概念。了解脑的位置和分部。掌握脊髓的位置和下端水平;脊髓的一般外形结构。掌握脊髓节段的概念,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掌握脊髓灰质、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掌握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α细胞和γ细胞)、中间外侧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等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了解脊髓灰质的分层概念。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和主要下行纤维系(皮质脊髓侧束、前束、红核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性质。了解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和网状脊髓束的概况。了解脊髓固有束及其机能概念。了解脊髓反射机能和传导机能的概念。掌握深反射和浅反射的概念。
了解脑干的位置和组成。掌握脑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结构,并了解其与内部结构的关系。了解第四脑室的位置与联通。熟悉脑干的内部结构的概况(神经核、纤维束和网状结构)。掌握各脑神经核的位置、与脑神经的联系和功能。掌握重要的非脑神经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和黑质)的位置,了解其功能概念和主要的联系情况。掌握各主要上、下行纤维束的起止、行程、在脑干各部的位置和功能。掌握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分区、纤维联系和主要功能。熟悉脑干橄榄中部平面、面神经丘平面和上丘平面各重要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
掌握小脑的位置、分部(小脑蚓与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小脑分叶,以及各叶的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了解小脑内部结构概况。
熟悉间脑的位置与分部。了解第三脑室的位置、联通情况。掌握背侧丘脑的位置和分部;古、旧、新丘脑的概念。掌握旧丘脑各核团的纤维联系和机能。掌握下丘脑的位置、分区与组成结构;熟悉其纤维联系与功能概念。了解上丘脑和底丘脑的位置与组成结构。
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的脑沟、脑回等表面结构及分叶情况。了解大脑皮质分型与分区的基本概念。掌握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的位置、定位关系、主要功能,并了解其临床意义。掌握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的位置与投射特点。掌握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抠、视觉性语言中枢的部位及其功能,了解其临床意义。了解平衡觉、嗅觉、味觉中枢、内脏活动皮质中枢的部位和机能概念。掌握基底节的位置、组成;了解其主要机能概念。掌握新、旧纹状体的组成。了解大脑半球髓质内神经纤维分类(连合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概况。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各部的重要纤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边缘系统的组成,并了解其机能概念。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系统
掌握脊神经的构成、纤维功能成分。了解脊神经的分支和分布概况。熟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组成,分布概况。熟悉脊神经感觉支在皮肤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和进出颅的部位。掌握脑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和分布概念。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和分布区。了解视神经的功能性质和行程。掌握动眼神经纤维功能成分、起始核。重要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损伤后表现。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三大主干(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主要行程,重要分支的分布概况,损伤后表现。熟悉滑车神经的起始核、重要行程和支配,损伤后表现。掌握展神经的起始核、主要行程、支配,损伤后的症状。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起止核,主要行程、重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损伤后表现。了解膝神经节、蝶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的概念。熟悉前庭神经、蜗神经的行程和功能性质。掌握舌咽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主干的重要行程及分布概况。了解上、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的概念。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主干的重要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概况。掌握喉上神经(内、外支)、左右喉返神经的行程和分布。了解副神经的组成。掌握副神经脊髓根的纤维性质,重要行程及分布,损伤后表现。掌握舌下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始核、重要行程和分布,损伤后的症状。
了解内脏神经系统的区分、分布、机能概念。掌握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掌握交感干(包括椎旁节)的位置和组成;主要椎前节的名称、位置。了解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的概念。熟悉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的一般规律。了解颈上、中、下节节后纤维分布概况。了解胸、腰、盆(骶)交感节节后纤维分布概况。掌握内脏大、小神经的组成、联系,节后纤维分布概况。掌握副交感低级中枢的位置。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核,交换神经元的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和功能。熟悉面神经、舌咽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交换神经元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和功能。掌握迷走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及分布情况。了解器官内节的概念。掌握盆内脏神经的起源、分布概况。了解内脏神经丛的概念,各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掌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主要区别。了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概况和机能概念。
了解牵涉痛的概念。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了解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纤维走行和越边的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及其机能意义。掌握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掌握躯干、四肢触觉(精细和粗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与特点,纤维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表现。掌握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纤维走行和越边的位置,皮质投射区。掌握角膜反射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纤维走行,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皮质投射区。熟悉视野与视网膜之间光线投射的相应关系,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掌握瞳孔对光反射的径路。熟悉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的结构基础以及其反射径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及其特点,纤维行程和投射情况。了解平衡觉传导和反射性调节途径以及它们的表现概念。
掌握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上、下两级神经元的基本情况。掌握皮质核束的起始,纤维走行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控制的情况(双侧控制与对侧控制)。掌握皮质核束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核上瘫与核下瘫)的形态学基础,着重了解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的主要表现。掌握皮质脊髓束的起始,纤维走行(在内囊和脑干各段的位置、锥体交叉,皮质脊髓前束与侧束的走行)和终止情况。了解躯干肌双侧支配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皮质脊髓束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硬瘫与软瘫)。掌握锥体外系的组成、机能概念。了解皮质一纹状体一皮质环路,黑质一纹状体环路,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的组成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了解神经系统化学通路的概念。了解胆碱能、单胺能、氨基酸能和肽能等通路的大致组成。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其脑脊液循环
了解脑和脊髓被膜的组成和机能概念。了解硬脊髓的连续。掌握硬膜外腔的位置、内容物和特点,以及了解其与硬膜外麻醉的关系。掌握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及它们的机能、临床意义;重要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联通以及通过海绵窦的重要神经血管。熟悉蛛网膜及蛛网膜下隙的概况。掌握小脑延髓池和终池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软膜的特点及其形成物(脉络丛与齿状韧带)。掌握脑室系统的组成、位置与联通。了解侧脑室的分部及其各部的位置。熟悉脑脊液的产生,回流情况。重点掌握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动脉系统的概念。掌握颈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掌握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其机能意义。了解脑浅静脉系统和脑深静脉系统的收集、回流概况。熟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脊髓前、后动脉与节段性动脉)和分布概况。掌握脊髓血供“危险区”的概念和部位。了解脊髓静脉回流的概念。掌握脑屏障的概念。了解血一脑屏障、血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一脑屏障的结构基础。
内分泌系统
第十八章 内分泌器官
口腔解剖学教学讲稿 篇3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一起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口腔疾病与保健》。口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个人天天都跟口腔打交道,说话、进食、喜怒哀乐的表达等等,日常生活离不了口腔。口腔与大家关系如此密切,即使大家今后也许不以口腔医学为职业,那么多多了解一些口腔知识也是大有好处的,既可自己受用,也可施善于人。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学(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是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它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颌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首先我们来了解口腔及颌面部的区域划分和几个概念 顔面部
上从发际,下至下颌骨下缘或达舌骨水平,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通常称为顔面部。以经过眉间点、鼻下点的二水平线为界,可将顔面部进行3等分,即上1/
3、中1/3和下1/3。
颌面部(maxillofacial region)顔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的区域称为颌面部。颅面部
顔面部的上1/3区域称为颅面部,即颌面部是以颌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 的区域,而颅面部是以颅骨(额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表面区域。
口腔(oral cavity)位于颌面部区域内,是指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口腔颌面部(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即是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器官具有摄食、咀嚼、感受味觉、吞咽、表情及辅助语言和呼吸等功能。
现代口腔医学,尤其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已扩展到上至颅底,下至颈部的区域,但不涉及区内的眼、耳、鼻、咽等组织器官。颌面部为人体最显露、最具特征的部位,是人体形态美与表情最重要的形体表达区域,也是与眼科、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科等相交叉的部位。口腔颌面部部位的特殊性及解剖特点赋予其特别的临床意义。
①位置显露。口腔颌面部位置外露,容易遭受外伤是其缺点,但罹患疾病后,容易早期发现,获得及时治疗则是其优点。
②血供丰富。口腔颌面部血管丰富,使其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外伤或手术后伤口愈合也较快,但是因其血供丰富,组织疏松,受伤后出血较多,局部组织肿胀较明显。
颌面部血液供应特别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等。各分支间和两侧动脉间,均通过末梢血管网而彼此吻合,故伤后出血多。压迫止血时,还必须压迫供应动脉的近心端,才能起到暂时止血的作用。
③解剖结构复杂。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有面神经、三叉神经、唾液腺及其导管等组织器官,这些组织器官损伤后则可能导致面瘫、麻木及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④自然皮肤皮纹。颌面部皮肤向不同方向形成自然的皮肤皱纹,简称皮纹。皮纹的方向随年龄增加而有所变化。颌面部手术切口设计应沿相应皮纹方向,并选择较隐蔽的区域作切口,如此伤口愈合后瘢痕相对不明显。
⑤颌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及功能。口腔颌面部常因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疾患,如唇、腭裂或烧伤后瘢痕,导致颌面部形态异常,乃致顔面畸形和功能障碍。
⑥疾患易波及毗邻部位。口腔颌面部与颅脑及咽喉毗邻,当发生炎症、外伤、肿瘤等疾患时,容易波及颅内和咽喉部,以及相邻的眼、耳、鼻器官。
口腔(oral cavity)位于颌面部区域内的功能性器官,由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组成。
在口腔内,上、下牙列及支撑牙的牙槽骨、附着于牙槽突及牙根表面的牙龈组织将口腔分为口腔前庭(vestibule of mouth)和固有口腔(proper cavity of mouth)两部分。
1.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外侧的唇、颊组织器官构成,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黏膜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腔隙。因此,唇、颊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口腔前庭的表面形态。
2.固有口腔
固有口腔由牙列、牙槽骨及牙龈与其内侧的口腔内部组织器官舌、腭、口底等构成,因此,牙及牙列、牙槽骨及牙龈、舌、腭、口底等组织器官的表面形态即为固有口腔的表面形态。它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因此,牙及牙列、牙槽骨及牙龈、舌、腭、口底等组织器官的表面形态构成固有口腔的外表形态。
口腔的组织器官包括牙、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
牙
牙又称牙体,是直接行使咀嚼功能的器官,与发音、言语及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等均有密切关系。
1.牙的分类
人一生中有两副天然牙,根据萌出时间和形态、及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可分为乳牙(deciduous teeth)与恒牙(permanent teeth)。
乳牙
(1).乳牙的数目、名称、萌出时间和次序
正常乳牙有20个,上、下颌的左、右侧各5个。其名称从中线起向两旁,分别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
一般从出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乳中切牙,然后乳侧切牙(8-10m)、第一乳磨牙(12-16m)、乳尖牙(16-20m)和第二乳磨牙(24-30m)依次萌出,2岁左右乳牙全部萌出。
乳牙可能出现过早或延迟萌出,常见于下中切牙部位。乳牙早萌在婴儿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可出现。由于过早萌出而没有牙根,常较松动,过于松动者应拔除,以免脱落误入食管或气管而发生危险。有的新生儿口内牙槽嵴黏膜上,出现一些乳白色米粒状物或球状物,数日多少不等,俗称马牙或板牙。它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牙,而是牙板上皮残余增殖形成被称为角化上皮珠的角化物,一般可自行脱落。
(2).乳牙的标识与书写
为便于病历记录,常用罗马数字书写表示乳牙。乳牙的位置标识,采取面对患者,用“十”将全口牙分为上、下、左、右四区,横线上代表上颌,横线下代表下颌,纵线左代表患者右侧,纵线右代表患者左侧,或者以十代表四区。
恒牙
(1).恒牙的数目、名称、萌出时间和次序
恒牙共28-32个,上下颌的左右侧各7-8个。少数人可有畸形多余牙出现,常位于上颌中切牙间。有时因颌骨体发育不良,恒牙的萌出发生困难或阻生;也可因先天牙胚缺失而少牙。常见第三磨牙缺失,因此牙的数目有所增减。
根据功能及形态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切牙位于口腔前部,左、右、上、下共8个。尖牙,俗称犬齿,位于口角处,左、右、上、下共4个。前磨牙,又称双尖牙,位于尖牙之后,磨牙之前,左、右、上、下共8个。磨牙,位于双尖牙之后,左、右、上、下共8-12个。其名称从中线起向两旁,分别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又称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根据部位可分为前牙(位于口角之前)、后牙(位于口角之后),以口角为界;切牙和尖牙位于牙弓前部,统称为前牙;前磨牙和磨牙位于牙弓后部,统称为后牙。(2).恒牙的标识与书写
常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标识方法同乳牙。
(3).乳牙与恒牙的替换
恒牙萌出早者可于5岁、晚者可于7岁,一般从6岁左右开始,在第二乳磨牙后方萌出第一恒磨牙(俗称六龄牙),同时恒中切牙萌出,乳中切牙开始脱落,随后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及第三磨牙依次萌出。有时第一前磨牙较尖牙更早萌出。一般左右同名牙多同期萌出,上下同名牙则下颌牙较早萌出。
从萌出时间和次序来看,一般从6岁至12岁之间,口腔内乳牙逐渐脱落,恒牙相继萌出,恒牙和乳牙发生交替,此时口腔内既有乳牙,又有恒牙,这种乳、恒牙混合排列于牙弓上的时期称为混合牙列(mixed dentition)期。有时乳牙未脱落,而恒牙萌出缺乏位置时,该恒牙即错位萌出。错位萌出的恒牙大多位于乳牙舌侧,形成乳牙与恒牙重叠。此时应拔除乳牙,便于恒牙在正常位置萌出。切勿将刚萌出的恒牙误为错位牙或乳牙而拔除。应注意鉴别乳牙和恒牙;乳牙牙冠较小,色较白,牙颈部和咬合面较恒牙缩窄。
2.牙的组成
从外部观察,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在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为牙冠,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在牙体外层由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为牙根,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牙冠和牙根交界部分为牙颈,呈一弧开曲线,又名颈缘或颈线。
牙冠的外形随其功能而异:即功能较强而复杂的牙,牙冠外形比较复杂;功能较弱而单纯的牙,牙冠外形比较简单。临床上将牙冠分为唇(颊)面、舌(腭)面、近中面、远中面及咬合面(又称面)5个面。以两中切牙之间为中线,靠近中线侧为近中面,远离中线侧为远中面。前牙邻面观牙冠呈楔形,咬合面由唇、舌面相交形成切缘,颈部厚而切缘薄,主要用以切割食物;后牙牙冠呈立方形,有一个咬合面,咬合面有尖、窝等结构,双尖牙一般为双尖,下颌第二双尖牙有三尖者,磨牙咬合面宽大,其上有4~5个牙尖,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用以研磨、磨细食物。
在正常情况下,牙根整个埋于牙槽骨中。每一根的尖端,称为根尖,每个根尖都有通过牙髓血管神经的小孔,称为根尖孔。牙根形态与数目随牙咀嚼力的大小和功能不同而有所不同,功能较弱而单纯的牙多为单根;功能较强而复杂的牙,其牙根多分叉为2个以上,以增强牙在颌骨内的稳固性。前牙和前磨牙为单根牙,但上颌第一前磨牙多为双根,磨牙均为多根牙,一般上颌磨牙为三根(即近中颊侧根、远中颊侧根及腭侧根),下颌磨牙为双根(即近中根和远中根),有时第一磨牙为三根(即远中根再分为颊、舌根),第三磨牙的牙根变异较多,常呈融合根,所有牙根近根尖部多弯向远中面。有的牙根呈圆锥形,如上颌切牙和尖牙;有的牙根呈扁平形,如下颌切牙和前磨牙;有的多根牙分叉大,如第一磨牙和乳磨牙;有的分叉小,如第二磨牙。了解牙根的数目和形态,对牙髓病的治疗和拔牙手术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从牙体纵剖面观察(组织结构)可见牙体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enamel):位于牙冠表面,呈乳白色,有光泽,当牙釉质有磨耗时,则透露出牙本质呈淡黄色。牙釉质是一种半透明的钙化组织,其中含无机盐96%,主要为磷酸钙及碳酸钙,水分及有机物约占4%,为人体中最硬的一种组织。
(2)牙本质(dentin):构成牙的主体,色淡黄而有光泽,含无机盐70%,有机物含量比牙釉质多,约占30%,硬度比牙釉质低。在牙本质中有神经末梢,是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有酸痛感。
(3)牙骨质(cementum):是覆盖于牙根表面的一层钙化结缔组织,色淡黄,含无机盐55%,构成和硬度与骨相似,但无哈弗管。牙骨质借牙周膜将牙体固定于牙槽窝内。当牙根表面受到损伤时,牙骨质可新生而有修复功能。
(4)牙髓(pulp):牙内有—与牙体外形大致相似、为牙髓充塞的腔,称牙髓腔。冠部的称髓室,根部的称根管,根管末端的开口称根尖孔。牙髓是位于髓腔内的疏松结缔组织,其四周为钙化的牙本质形成的腔壁所包围。牙髓中有血管、淋巴管、神经、成纤维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其主要功能为营养牙体组织,并形成继发牙本质。牙髓神经为无髓鞘纤维,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稍受刺激即可引起剧烈疼痛,而无定位能力。牙髓的血管由狭窄的根尖孔进出,一旦发炎,髓腔内的压力增高,容易造成血循环障碍,牙髓逐渐坏死,牙本质和牙釉质则得不到营养,因而牙变色失去光泽,牙体变脆,受力稍大较易崩裂。
3.牙周组织结构
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及牙龈,是牙的支持组织。
(1)牙槽骨(alveolar bone):是颌骨包围牙根的部分,骨质较疏松,且富于弹性,是支持牙的重要组织。牙根位于牙槽窝内。牙根和牙根之间的骨板,称牙槽中隔。牙槽骨的游离缘称为牙槽嵴。当牙脱落后,牙槽骨即逐渐萎缩。
(2)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e):是界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其纤维一端埋于牙骨质,另一端埋于牙槽骨和牙颈部之牙龈内,将牙固定于牙槽窝内,牙周膜还可以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牙周膜内有纤维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和淋巴,有营养牙体组织的作用。
(3)牙龈(gum of gingiva):是口腔黏膜覆盖于牙颈部及牙槽骨的部分,呈粉红色,坚韧而有弹性;表面有呈橘皮状之凹陷小点,称为点彩。当牙龈发炎水肿时,点彩消失。牙龈与牙颈部紧密相连,其边缘未附着的部分为游离龈。游离龈与牙间的空隙为龈沟,正常的龈沟深度不超过 2mm,龈沟过深则为病理现象。两牙之间突起的牙龈,称为龈乳头,在炎症或食物阻塞时,龈乳头肿胀或破坏消失。
4.咬合关系、与牙弓关系
咀嚼时,下颌骨作不同方向的运动,上、下颌牙发生各种不同方向的接触,这种互相接触的关系称为咬合关系。临床上,常以正中作为判断咬合关系是否正常的基准。在正中时,上下切牙间中线应位于同一矢状面上;上颌牙超出下颌牙的外侧,即上前牙覆盖于下前牙的唇侧,覆盖度不超过3mm,上后牙的颊尖覆盖于下后牙的颊侧。嘱患者做吞咽运动,边吞咽边咬合牙即能求得正中。
颌骨的病变,如发育异常、肿瘤、骨折等,常使牙排列紊乱,破坏正常的咬合关系,影响咀嚼功能。临床上常以牙列和咬合关系的变化作为颌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参考,特别对颌骨骨折的诊断、复位和固定是重要的依据。
思考题:
1、从外观上看,牙由哪几部分组成?试述牙和牙周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