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解剖学教学

2024-09-20

留学生解剖学教学(共12篇)

留学生解剖学教学 篇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医学交流越来越多, 特别是中国医学院校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显然, 医学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中国的医学教育也正在逐步接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金额教育理念。医学教育的全球标准的制定也推动这种医学教育的良性交流[1]。

1.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解剖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是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医学学科, 是医学界的重要学科, 解剖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需注重师资的培养:第一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基础理论知识, 当然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技能, 操作等相关知识, 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才能把重点、难点讲解清楚, 分析透彻。第二授课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和交流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中留学生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那么授课教师就需要用英文认真回答, 当然这对教师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教师培养上, 本校应公派一些专业教师进修学习英语, 定期培训双语教学, 组织教师观摩示范课等。本教研室应每周举办一次英语讲座 (包括专业英语, 口语等) 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学校还需聘请一些知名度高的医学专家随时观摩教学[2]。当然还可以观摩外籍教师上课。第三需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组织教师讨论吃透全英文版教材, 并通过互联网查看国内外相关教学课件[3]。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英语培训, 课外时间多与留学生交流, 既能提高教师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 并且还可以了解留学生对解剖学授课的情况。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解剖学是医学界最重要的基础学科, 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最重要的桥梁。在医学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解剖学教学特点来说适合开展PBL (Problem—Basedlearning) 教学。PBL为“问题导向学习”, 目前已经在国内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应用[4]。

对于解剖学特点来说, 模型和图片更适合教学, 通过模型和图片教学使大家对人体结构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增加她们的记忆。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5], 主要是进行病例讨论, 组织大家一起讨论案例, 医学留学生对医学充满激情, 思维活跃, 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拓展留学生的知识, 开拓其视野, 扩大知识面, 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留学生的管理制度

在我校的医学留学生管理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本人从上留学生的课以来, 发现留学生不按时上课, 下课。有时我们老师等上一个小时, 留学生才缓缓而来, 并且出勤率还不是百分之百。由于大部分留学生都来自于不发达国家, 他们的时间观念相对来说较差, 不遵循学校的规定, 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普遍存在。若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必须从严教育, 一切按学校规定做事。另外, 每个国家的留学生都有着不同的风格, 性格, 他们喜欢自由散漫, 平时和辅导员交流少, 有时会出现不服从管理这种现象, 不能深入了解留学生的要求和对学校的期望。

随着本校留学生的队伍日益壮大, 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及管理上也需要更进一步, 在专业技术上位留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在管理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应取其精华, 吸纳某些高校的成功经验, 尽快建立和健全我校医学留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 培养出优秀的医学留学生, 为其社会做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高速发展, 留学生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医学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 本文浅析一下外国留学生在解剖学中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育及教学质量。

关键词:留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谢雯霓.浅析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和教学方法[J].现代医院, 2010, 10 (8) .

[2]任欢, 张凤民, 张凤蕴, 吕雪莹, 贾秀志, 裴春颖, 程志.医学生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 (1) :96-98.

[3]陈萍, 臧伟进, 雷莉.中国西医院校外国留学生教学改革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4) :349-351.

[4]陈颖, 周岩.基于PBL与LBL的交互教学模式在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9) :72-73.

[5]王红勇.临床实习中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3) :3626-3627.

留学生解剖学教学 篇2

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精辟地论述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好解剖学为学习后续的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但是由于人体解剖学名词繁多,内容复杂,偏重于记忆,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记起来非常困难,记忆效果差,导致一些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因而学习成绩不理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剖学知识,在这门学科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是摆在我们每个解剖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整体心理素质和事业的成败。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一点体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对教学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应努力使绪论课成为轻松、活泼、有趣的一课,尽可能的展示自己大方的教态,严谨、幽默、机智的教学风格,力争使学生对自己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并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以达到“亲师信道”的境界。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美感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把艺术创造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教学的美具体体现在语言美、体态美和书写美三个方面。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比喻,形象的手势可活跃课堂气氛,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教师对于学生最直接的优势就是专业知识,最直接的关系就是传授知识,那么具备渊博知识的教师自然可以赢得学生更好的评价,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学习。由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和对知识的渴望使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与解剖知识相关的临床知识。教师若是一概不知,不予回答超出课本的知识,将会极大地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解释得清清楚楚,并利用这一机会为学生描述医学的博大精深,赞扬其钻研精神,得到鼓励的学生不仅会钦佩教师的学识,还会进一步被专业课的知识吸引。

3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必不可少。解剖教学的辅助工具很多,有挂图、模型、尸体、各种标本以及教学录象。学生从平面挂图到实物标本,从教学录象到学生观察解剖尸体,不但满足了好奇心,而且还开阔了视野。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工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广泛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动画和视频的应用,可以将枯燥、抽象、难懂的理论赋予直观、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脉管系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血液循环过程;在讲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时,利用动画模拟神经冲动传导过程。将动态不易直接观察到的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课堂讲课阶段,教育应当融进被教育者的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解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如:当讲到周围神经的尺神经时,举例屈曲的肘关节不小心碰到硬物时,有时会感觉到前臂一阵阵的麻木,是因为硬物撞击到位于尺神经沟内的尺神经的缘故。让学生从学习中寻找生活的影子,在生活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利用成功体验,发展学习兴趣兴趣的重要特征是带有情绪色彩,积极的成功体验对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盖茨在教育心理学中写到“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据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调查反映出:一个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也是成绩最好的科目。成功的喜悦,克服困难而进步的胜利感,都能激励学生向新的目标努力,特别对那些学习困难生。从进步的曙光中,从点滴进步的事实中,扩大心理影响。推动学习不断进步让其对自己充满信心,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会变成一种动力。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包括两部分:“教”与“学”,两者缺一不可。由于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学主体应该是学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这不是说“教”不重要,如果学生不学,无论如何去教都是没用的。如果学生有很好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环境条件,他学到的东西会比老师交给他的多很多。这种境界是我们教书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有人无师自通,那是天才,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提高能力却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也是每个教师的任务。道理是显然的,但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关键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对单纯看书兴趣不大,但是任务驱动的效果很好。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把教材的内容讲得越明白越仔细,学生就越容易接受,知识的盲点就越少,但是这种苦口婆心、好心肠的教学方式收效有时很低。教师在教学中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维。因此,仅仅依靠教师把信息“讲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摄取”这些信息后的消化、分解、加工与同化过程。

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适应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院校自质的全面提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更需要踏实、务实的精神,任重而道远。

人文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解剖学;人文教育;大体老师

当前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是医疗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难题,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学院校只顾及学生的技术培训,而忽视对医学人才的品德教育的现象却是可能存在的,因此,从基础做起,教师加强对医学人才的品德教育成为在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人文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方法

(一)上好第一课

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医学课程就是解剖学,从此开始认识医学、了解医学、掌握医学。因此解剖学不仅是所有医学课的基础和奠基石,也是开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第一堂课。在绪论课上,立志教育、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要教导学生立志作一个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而要做到这点,不仅要对技术精益求精,更要有救死扶伤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个掌握了精湛的技术而不具备医德的人,比没有技术的人更可怕。要做一个“良医”,必须德才兼备,正确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必备条件。

(二)把人文思想渗入解剖学实验课

1感恩教育

解剖学的教具——尸体标本是不能人为的生产和购买的。在大多情况下,是遗体捐献。试想捐献者要具有怎样的一颗博大的爱心,才能将自己的遗体贡献出来,供给医学生解剖、学习!如果不教育学生懂得这点,懂得奉献和感恩,而带着一颗麻木的、功利的心学习人体结构,又怎能拥有一颗仁爱的救助患者的心?因此我们教育学生——躺在解剖台上的不是一具被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而是你们的老师,在死后用自己最后的爱给你们提供学习机会,教育你们成才的“大体老师”!带着尊重,带着感恩进行学习,还有哪一个学生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被净化了心灵的学子必定拥有一颗仁爱的救护之心。

2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上实验课衣帽整齐,穿白大褂,不准穿拖鞋、女同学不许化妆。当“大体老师”被平放在解剖台上,全体学生起立,整齐地肃然而立,此时由一名同学在音乐中充满感情地朗诵:我们虽然不知道您的姓名,但知道,您也曾经是他人的亲人、朋友和爱人,也曾经有一颓鲜活而充盈着爱意的心。如今,您没有了生命,但您有了另一种身份:老师——我们的大体良师。如今,您没有了语言,没有了表情,但你以你的血肉之躯,给我们最生动的讲解。因为您的奉献,我们得以学习人体的复杂构造,领略生命的精致之美。此刻,您生前对他人的爱仍然在延续,汇入生命循环的不息洪流……礼毕,同学们献上鲜花,鞠躬,心中默念感谢,开始实验课。经过了爱的洗礼,同学们超越了内心的恐惧。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充满了对奉献身体的“大体良师”的感激,对人的尊重。

3课堂要求

将每小组同学分为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查阅文献者等,每次实验课轮换,保证每个人对每种工作都有接触。遇到问题集体协商解决,教育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团结一致。解剖“大体老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犹如在亲人身上做手术,要轻拿轻放、耐心、仔细、谨慎。决对不允许出现乱切乱划。不按操作步骤进行的现象。从而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利用这来之不易的标本,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树立崇高的医德奠定基础。每次实验课结束,将解剖过的标本复位,盖好皮肤,拉好标本袋,小心地将“大体老师”放回冷藏柜。

4课后要求

分小组和“大体老师”的家属联系,在取得许可后上门拜访,一是为了表示感谢,看看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们能够帮助;二是了解“大体老师”的生平,是什么样的心胸和阅历能使一个人如此有爱心。通过分享他们生前的点点滴滴,让同学们的心灵再次洗礼,情感升华。将心得写下来作为作业,优秀感人的文章张贴在实验室的走廊。通过这些功课,将“人文思想”充分贯穿到基础医学课程,自然而有效的结合,培养学生感恩、奉献等传统的美德。

二、人文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的重要性

医患关系的紧张,庸医的不负责任,都多少和学校只考虑知识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密切相关。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都以自我为中心,功利的思想、德育教育的缺失是从小的一种积累,而大学又往往忽视了这项教育。如何用一种相对简单地、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将德育融入基础医学教育,既是解剖学教师的责任,又是教师对医学的贡献。对尸体的感恩的态度和解剖过程的严肃,可以给学生灌注一种庄重、严肃、感恩和尊敬的思想。通过这一气氛的熏陶,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内心发出勤奋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决心。尊重自己、敬重他人,有利于净化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对医术的提高,对人的品德修养都有促进作用。利于形成对生命的尊敬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总之,解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培养医学生的生命情感和人文情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遗体捐献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秀卿,浅谈寓素质教育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之中[J]解剖学研究,2007,(4)

[2]蒋葵小议解剖学的素质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

[3]杜斌,李英,范红斌,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5)

[4]程莹,刘少雪,刘念才我国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5]张乐平,李东方,雷长海等,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信息素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

[6]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7]李宏伟浅谈解剖学的素质教育[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3,(1)

[8]戚晓红,张民英,田书平等,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02,(1)

[9]崔希云,付惠远,浅谈解剖学实验课中的素质教育[J],解剖学杂志,2000,(5)

留学生解剖学教学 篇4

1 青年教师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点,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的生力军。其年纪轻、有活力和朝气, 与留学生年纪相仿更加容易沟通。然而, 青年教师刚毕业不久即走上讲台,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经验,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均与高年资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青年教师, 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才能扬长避短,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青年教师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 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 在就学过程中往往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 口语能力较强, 能与留学生较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青年教师年轻有活力, 记忆力强, 能较快的掌握专业词汇;青年教师一般对电脑的使用比较熟悉, 能够制作出内容丰富的powerpoint课件, 并且善于从网上获取更为精美和直观的解剖图谱或动画;青年教师和留学生年纪相仿, 尽管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 宗教信仰不同, 文化基础不同, 外语水平亦参差不齐, 然而作为年轻人, 其思维方式相近, 沟通起来亦更为容易。

1.2 青年教师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青年教师大多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书。然而, 一般大学仅要求教师通过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和考试即可给学生授课, 因此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从而在讲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 理论与实践脱钩, 重点不明确, 难点讲不清, 列举的范例不能很好地反映所讲述的问题。其次, 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靠。在局部解剖教学过程中常常要求教师对同学所找出的结构进行辨认或者找寻所要求的结构。众所周知, 教科书上所描述的大多数仅占整体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因此青年教师容易出现对结构辨认不清。再次, 青年教师主观能动性不够, 创新意识欠缺。在教学过程中, 容易照搬高年资教师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沿用科室统一模版, 养成了教学实践中的惯性和惰性。此外, 青年教师不善于总结经验。部分青年教师在上完课后, 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或科研压力, 没有认真地总结每堂课的成败得失, 只是一味地应付, 因而在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上停滞不前、难以提高。

2 青年教师提高留学生解剖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青年教师除了加强本身教学技巧和教学修养的提升外, 针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还应做好以下准备。

2.1 青年教师必须加强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学习

留学生全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说”和“听”的能力。而我国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是“哑巴式”教学模式, 因此听、说的能力相对欠缺。尽管青年教师在英语听力和口语方面较部分高年资教师有所提高, 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 应该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学习英语:如坚持收听英文广播, 收看英语的对话栏目或者参加英语角。在我校, 有专门的英语提高班可供在校教师提高英语水平。

在具备了公共外语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后, 切不可轻视对专业外语的学习, 而且不能局限在解剖学。就解剖学而言, 我们参照山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人体解剖学常用词汇”, 这种专门的解剖英语词汇按系统分类, 可以免去许多解剖学专业词汇在普通词典上难以查到, 而且其按系统分类有利于统一记忆。此外, 还应广泛摄取医学其他专业的词汇, 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常要举一些临床上的病例, 而分析此病例就要运用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相关专业的词汇。因此, 除对本专业的全英文教材要熟读之外, 还应就上课或者是讨论过程中碰到的其他专业词汇进行查阅和熟读。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1]。使用多媒体后, 青年教师可将打算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的内容经过仔细推敲后记录在多媒体课件上, 通过屏幕准确无误地传授给每一个听讲的学生, 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经验不足, 出现漏讲、讲错的情况[2]。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以前的教学采用挂图加板书, 但是课后学生不能带走挂图进行复习。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后,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许多设计精美的图片或者课件为我所用, 学生亦能拷贝供其课后复习。

2.3 认真备课, 广泛听课, 集体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 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使自己所教学的内容能被学生很好的吸收, 需要教师做好许多准备工作。首先, 青年教师应该认真备课。青年教师不能仅仅是把高年资教师的教学内容做一简单重复, 而是应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留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间的分配等等问题都需要提前考虑。其次, 青年教师应该广泛听课[3]。青年教师听课的范围不应仅限于高年资教师的教学, 也应包括同年资教师的授课。通过听课青年教师可以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教学风格, 学习优秀教师灵活的授课方法, 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准确精练的授课语言, 规范合理的板书, 适度的语速。经过反复比较、揣摩、领悟, 汲取别人的教学长处和方法, 采众家之长,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 集体备课能够很好地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通过集体备课, 青年教师能够集思广益, 明确教学的重点, 预知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 以及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同时, 在集体备课时间, 青年教师可以轮流就所上章节进行试讲。通过试讲, 青年教师可以听取其他教师的建议, 了解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未雨绸缪, 进而有效改善教学方法。

2.4 加强同留学生的交流, 关心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注重教书育人

上课时间相对是有限的, 而要充分理解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宿舍, 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加强彼此联系, 才能对各国留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并予以帮助。尽管大部分留学生的英语写作和阅读水平较高, 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学生由于来自较偏僻的地区, 其英语水平相对较差, 因此对于此类学习困难较大的留学生, 则应从语言上和学习方法上给以更多帮助[4]。而对留学生中个别不重视学习的学生, 一定要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 说明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尤其是解剖更是未来通向合格临床医师必不可少的桥梁学科, 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应尊重和关心留学生, 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不歧视不搞特殊, 鼓励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 对于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也应该及时指出。

留学生教育在我校尽管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 但是由于生源地的扩大, 以及不同年龄段留学生的特点不同, 因此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留学生教学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青年教师不仅是个机遇, 亦是挑战, 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才能在留学生教学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己。

参考文献

[1]杨树才, 赵玲辉, 刘宝全, 等.多媒体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1, 3 (4) :304.

[2]陈纲.多媒体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前后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5, 7 (1) :21-23.

[3]白振京.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J].金色年华, 2009 (10) :93.

人体解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篇5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医学影像专业使用)

一、教学目标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 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操作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

2.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智能的培养

1.自学能力:大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主要讲重点和难点,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

2.基本技能:人体表面标志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

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书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5.组织学生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七年制班要求教材、大课讲授章节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词汇及阅读部分贡文参考资料。(三)参考学时

教学时数共171学时,理论和实验课时数比例为2:7。

二、教学大纲 前 言

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为使学生在只有 200学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解剖操作时间,加强学生解剖基本技能的训练,本大纲采取按“系统解剖学一局部解剖学一中枢神经解剖学”,由简到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三段安排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解剖中正确、完整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学到扎实的解剖学知识。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学术语,并掌握适量的常用解剖学外文名词,为阅读外文书籍创造条件。为避免学生负担过重,以利自学,大纲以“掌握、熟悉、了解”表明对教学内容把握程度的三个等级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倡自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强调观察实物标本、配合观察模型、挂(插)图、切片、电视等,同时密切结合活体观察、触摸和临床例证,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绪 论(1学时)1.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3.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4.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面、轴和方位)。

5.熟悉人体器官变异和异常的概念。第一编 系统解剖学

第一章 运动系统(12学时)

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和功能(运动、支持、保护)以及各组成部分在运动中作用(杠杆、枢纽、动力)。第一节 骨 学

一、总论

1.掌握骨的形态,构造。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了解骨生发育过程中如何增长和增粗。4.了解骨的血管、神经和骨的可塑性。

二、躯干骨

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3.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部。掌握胸骨角的特征和意义。

4.掌握肋的组成和种类,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熟悉第一肋的特征。

5.掌握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第七颈推棘突、胸骨角、剑突、骶岬、骶角。三、四肢骨

了解四肢骨的功能及其结构特征。(一)上肢骨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位置。

2.掌握肱骨、桡、尺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3.熟悉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J顺序。

4.掌握上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肩峰,喙突,肩胛下角,肱骨内、外上髁,尺骨膺嘴,桡骨头,挠骨茎突,尺骨茎突。(二)下肢骨

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位置。

2.掌握髋骨的位置、形态、组成、各部的主要结构。3.掌握股骨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结构。4.了解髌骨的位置。

5.掌握胫、腓骨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结构。

6.了解足骨的分部、形态、结构和位置;掌握跗骨的排列。

7.掌握下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髂峰,髂嵴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上髁,收肌结节,腓骨头,胫骨粗隆,内、外踝,跟骨结节,第五跖骨粗隆。

四、颅骨

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一)脑颅

1.熟悉脑颅诸骨的位置。

2.掌握筛骨、蝶骨、颞骨的分部及各部的重要结构。(二)面颅

1.熟悉面颅诸骨的位置。

2.掌握上、下颌骨的分部、形态和重要结构(三)颅的整体观

1.掌握眶、骨性鼻腔的位置、形态和重要结构。2.掌握鼻旁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名称和位置。3.了解颅的侧面观。4.熟悉颅的上面观。

5.掌握颅底内、外面观的形态结构。6.熟悉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

7.掌握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下颌角、颧弓、乳突、枕外隆突。第二节 关节学

一、总论

1.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2.了解直接连结的三种类型。

3.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4.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5.了解滑膜关节的分类。

二、躯干骨的连结

1.了解躯干骨连结的组成。

2.熟悉椎骨间的连结。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前、后纵韧带,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3.熟悉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4.掌握脊柱的构成、生理弯曲和机能。5.熟悉肋与椎骨连结的结构和运动特点。6.熟悉肋与胸骨连结的特点。7.掌握胸廓的组成,形态和功能。三、四肢骨的连结

1.了解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构成和功能。

2.掌握肩关节、肘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熟悉肩关节周围的韧带连结。3.掌握前臂骨的连结和桡腕关节的构成和功能。

4.了解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的形态和结构。掌握拇指腕掌关节的结构特点和运动。

5.掌握骶髂关节的形态结构。熟悉髋骨与骶骨之间的韧带连结。了解耻骨联合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6.掌握骨盆的构成,大、小骨盆的分界线,以及骨盆的性别差异。

7.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8.了解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9.掌握足弓的组成、功能和维持因素。

四、颅骨的连结

1.了解颅骨连结的形式。

2.掌握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第三节 肌 学

1.掌握骨骼肌的形态和结构(肌腹、肌腱和腱膜)。2.掌握肌的起止点、运动单位和肌张力的概念。3.熟悉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概念。4.了解肌的命名原则。

5.掌握肌的辅助装置(筋膜、腱鞘)。

(骨骼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详述见局部解剖有关部分)第二章 内脏学

第一节 总 论(0.5学时)

1.了解内脏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系统的主要机能。2.了解内脏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一般构造。3.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第二节 消化系统(4学时)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熟悉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一、口腔

1.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2.了解唇、颊、腭的形态、结构。3.掌握咽峡的概念。

4.掌握牙的形态构造和分类,乳牙和恒牙的排列顺序。5.熟悉牙周组织的构造和作用。

6.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机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7.掌握口腔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

二、咽

1.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2.掌握鼻咽部重要结构。

3.掌握腭扁桃体和咽淋巴环的位置和机能概念。4.了解咽壁的构造。

三、食管

1.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2.掌握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的位置和其临床意义。

四、胃

1.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和机能。2.了解胃壁的构造。

五、小肠

1.掌握小肠的位置、分部和功能。

2.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各部的结构特点。3.掌握空、回肠的位置、构造,以及两者在外观上的区别。4.了解Meckel憩室的位置、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六、大肠

1.掌握大肠的分部、形态及其特征性结构。

2.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Mcbumey点)。3.熟悉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4.掌握直肠的形态、位置和构造。5.掌握肛管的位置及其重要的结构。

6.熟悉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位置,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肛管直肠环的构成及其功能意义。

七、肝

1.掌握肝的形态和位置。

2.掌握肝的分叶。了解肝分段概念。3.了解肝的主要机能。

八、肝外胆道

1.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机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2.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了解肝胰壶腹括约肌(又称 Oddi括约肌)的构成和作用。3.熟悉胆汁产生及其排出径路。

九、胰

1.掌握胰的形态、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2.了解胰的外分泌和内分泌机能。第三节 呼吸系统(3学时)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机能。熟悉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一、鼻

1.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2.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3.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各窦的形态特点及了解其临床意义。

二、咽(见消化系统)

三、喉

1.掌握喉的位置及其性别和年龄变化。2.熟悉喉的软骨和连结。3.熟悉喉肌的配布和作用。4.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和分部。

四、气管和主支管

1.掌握气管的位置,并了解其构成。

2.掌握左、右支气管形态学上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五、肺

1.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2.了解肺段的概念和意义。第四节 泌尿系统(2学时)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机能。

一、肾

1.掌握肾的形态和构造。2.了解肾段的概念和意义。3.掌握肾的位置和被膜。4.了解肾的固定因素。

二、输尿管

1.掌握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和分段。

2.掌握输尿管行程,以及女性输尿管盆段的重要毗邻。3.掌握输尿管的三个狭窄部位,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三、膀胱

].掌握膀胱的形态和分部。

2.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膀胱的位置,并了解其年龄变化。

四、尿道

1.男性尿道详见生殖系统。

2.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结构特点,开口位置。

第五节 生殖系统(3学时)

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男性生殖器

了解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机能。(一)内生殖器

1.掌握睾丸的形态结构、位置和功能。1.了解附睾的位置、结构及其机能。

3.掌握输精管的行程和分部,射精管的合成和开口。4.了解精囊腺的形态、位置和机能。5.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6.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和开口。(二)外生殖器

1.了解阴囊的位置、形态构造和机能。2.掌握阴茎的分部及构成。

3.了解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的形态和构造。了解阴茎皮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4.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并掌握其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二、女性生殖器

了解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机能。(一)内生殖器

1.熟悉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2.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

3.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4.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及其位置姿势。5.掌握阴道的形态和位置。(二)外生殖器

1.熟悉女性外生殖器(女阴)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2.了解前庭大腺的位置及其开口。第三章 脉管系统(6学肘)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机能意义以及与其他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心血管系

一、概述

1.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

2.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分布以及功能特点。3.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4.了解血管的吻合、侧副管和侧副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心脏

1.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房、室间隔的形态结构。2.熟悉卵圆窝、动脉韧带的位置与形态,以及未闭合的临床意义。3.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源、行程、重要分支及其分布。

5.熟悉心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了解心大、中、小静脉的行程和流注。6.了解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的体表投影和心包见第十章第四节)

三、全身大血管

1.掌握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主要分支。

2.掌握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和髂内、外动脉的起止以及其总体分布。

3.掌握上、下腔静脉的组成、起止及其收集概况。(身体各部的动脉、静脉将在局部解剖有关章节叙述。)第二节 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其机能意义。2.了解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结构特点。3.掌握身体9条琳巴干的组成及其收纳范围。

4.掌握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行程及收纳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位置和收纳范围。5.了解淋巴器官的组成;局部淋巴结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脾的形态和位置。(人体各部的淋巴结和重要器官的淋巴引流在局部解剖有关章节叙述。)第四章 内分泌系统(2学时)

1.了解内分泌系统的构成、特点。

2.掌握各内分泌腺的位置、形态(分部)和主要功能。第五章 感受器(6学时)了解感觉器和感受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第一节 视 器

一、眼球

了解眼球的构造。

二、眼副器

1.熟悉跟睑的构造、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泪器的组成、泪道的形态结构和泪液的排出途径。3.掌握结膜的位置、分部、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

4.掌握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的名称、作用以及神经支配。5.了解眶脂体和眼球鞘的概念。

三、眼眶内的血管神经

1.了解眼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大致分布;熟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走行、分支和分布。2.了解眼上、下静脉的收集、吻合、回流及其临床意义。3.了解眼眶内神经概况。第二节 前庭蜗器

掌握前庭蜗器的分部和各部的功能。

一、外耳

1.了解外耳的组成。

2.掌握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及其特点。3.掌握鼓膜的位置、分部和形态。

二、中耳

1l.熟悉中耳的组成。

2.掌握鼓室的位置,六个壁的主要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咽鼓管的位置、作用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4.熟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三、内耳

1.了解内耳的位置和分部。

2.熟悉骨迷路三个部分(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的形态。

3.了解膜迷路与骨迷路的关系。掌握膜迷路三个部分(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4.熟悉声彼的传导。第六章 神经系统(12学时)第一节 总 论

1.了解神经系统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2.掌握神经系统的分部。

3.熟悉神经元的基本构成和分类。

4。了解反射的概念;掌握反射弧的基本组成。

5.熟悉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白质、髓质、纤维柬和神经的概念。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及其内部结构(白质、灰质)的概念(详见第三篇中枢神经解剖学)

二、脊神经

1.掌握脊神经的构成、纤维功能成分。2.了解脊神经的分支和分布概况。

3.熟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组成,分布概况。

4.熟悉脊神经感觉支在皮肤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临床意义。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一、脑

了解脑的位置和分部。

(详见第三篇中枢神经解剖学)

二、脑神经

[注:本节是脑神经总括性要求,有关其行程、分支和分布在局部解剖学有关章节学习;起止核在第三篇中枢神经解剖学中学习。

1.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和进出颅的部位。2.掌握脑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和分布概念。3.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和分布区。4.了解视神经的功能性质和行程。

5.掌握动眼神经纤维功能成分、起始核。重要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损伤后表现。6.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三大主干(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主要行程,重要分支的分布概况,损伤后表现。7.熟悉滑车神经的起始核、重要行程和支配,损伤后表现。8.掌握展神经的起始核、主要行程、支配,损伤后的症状。

9.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起止核,主要行程、重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损伤后表现。了解膝神经节、蝶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的概念。10.熟悉前庭神经、蜗神经的行程和功能性质。

11.掌握舌咽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主干的重要行程及分布概况。了解上、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的概念。

12.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主干的重要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概况。掌握喉上神经(内、外支)、左右喉返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13.了解副神经的组成。掌握副神经脊髓根的纤维性质,重要行程及分布,损伤后表现。14.掌握舌下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始核、重要行程和分布,损伤后的症状。

第四节 内脏神经系统

了解内脏神经系统的区分、分布、机能概念。

一、内脏运动神经

掌握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一)交感神经

1.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掌握交感干(包括椎旁节)的位置和组成;主要椎前节的名称、位置。3.了解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的概念。

4.熟悉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的一般规律。5.了解颈上、中、下节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6.了解胸、腰、盆(骶)交感节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7.掌握内脏大、小神经的组成、联系,节后纤维分布概况。(二)副交感神经

掌握副交感低级中枢的位置。颅部:

1.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核,交换神经元的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和功能。2.熟悉面神经、舌咽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交换神经元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和功能。3.掌握迷走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及分布情况。了解器官内节的概念。骶部: 掌握盆内脏神经的起源、分布概况。(三)内脏神经丛

了解内脏神经丛的概念,各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四)交感神经与副交神经的比较

1.掌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主要区别。2.了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概况和机能概念。

二、内脏感觉神经 了解牵涉痛的概念。第二篇 局部解剖学 第七章 下 肢(14学时)第一节 股前区和股内侧区

1.掌握大隐静脉的行程、属支和临床意义。

2.掌握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纳范围及回流。3.了解阔筋膜形成的结构及隐静脉裂孔的位置、形态。

4.掌握股前、内侧肌群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神经支配和作用。掌握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起止和作用。

5.掌握股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股管的组成和股环的境界及其临床意义。6.掌握收肌管的位置、构成及内容。

7.掌握股动脉的起止、行程、重要分支、分布以及了解其体表投影。8.掌握股神经的起源、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9.了解闭孔神经的位置及分布概况。第二节 臀部和股后区

1.掌握髋肌后群和股肌后群肌肉的位置、层次和神经支配。熟悉臀大、中、小肌的起止和作用。

2.掌握梨状肌上、下孔的位置、构成和通过的血管神经。

3.掌握坐骨神经的起源、行程、分支和分布。了解其体表投影和常见变异。4.了解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的位置、分布。第三节 胭窝和小腿后区

1.熟悉小隐静脉的行程及注人深静脉的部位。2.掌握胭窝的边界、内容物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

3.了解小腿后肌群的层次、作用和神经支配。掌握小腿三头肌的起止和作用。4.熟悉腔后动脉、腓动脉起源、行程及其分布。

5.掌握胫神经的起源、行程、分布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6。熟悉踝管的位置、构成及通过此管的结构及其临床意义。第四节 小腿前区、外侧区和足背

1.掌握小腿前、外侧肌群的位置、作用和神经支配。了解足背肌的位置和作用。2.熟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分支分布。掌握足背动脉的体表定位。2.掌握腓总神经、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行程、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第五节 足 底

1.了解足底肌的分群及层次。

2.熟悉足底内、外侧血管及神经的局部位置。第八章 上 肢(14学时)第一节 胸肌区和腋区

1.掌握乳房的形态、位置、构造及淋巴回流。

2.了解胸前区肌的层次排列。掌握胸大肌的起止、作用和神经支配。3.掌握腋窝的位置、构成和内容。

4.熟悉腋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5.掌握臂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

6.掌握腋窝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和收集范围。第二节 臂前区

1.掌握臂肌前群的层次、功能和神经支配。掌握肱二头肌的起止和作用。2.掌握肱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了解其与肱骨的关系和意义。3.掌握肌皮神经的起源、行程和分布。第三节 肩胛区、三角肌区和臂后区

1.了解肩胛区、三角肌区和臂后区肌的分层排列,作用和神经支配。2.熟悉三边孔、四边孔的组成及穿经的结构。2.了解肩胛动脉网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4.掌握腋神经的起源、行程、分布及其与肱骨外科颈的关系。5.熟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的行程及其与肱骨的关系。第四节 前臂后区和手背

1.熟悉前臂后肌群的分层排列、主要功能及神经支配。2.了解“鼻咽窝”的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了解骨间后神经的行程和分布。第五节 肘窝和前臂前区

1.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行程及临床意义。2.掌握肘窝的境界及内容。

3.熟悉前臂前肌群的分层排列、功能和神经支配。

4.掌握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起源、行程、主要分支、分布范围以及它们容易损伤的部位和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5.熟悉尺动脉、桡动脉的行程特点和主要分支分布。第六节 手掌和手指

1.掌握腕管的构成及通过的结构。

2.掌握手掌的层次,以及掌浅弓、掌深弓的构成、位置。3.掌握手掌肌的分群、排列、神经支配和功能。4.了解手掌屈肌腱滑液鞘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5.熟悉手掌的筋膜间隙位置、境界及临床意义。6.了解指端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第九章 头颈部(11学时)

第一节 头皮、面浅部和面深部

1.熟悉头皮五层的结构特点及颅内外血管交通的途径及其意义。2.掌握头部肌肉(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位置、作用和神经支配。

3.熟悉面部血管、神经的配布。掌握面部静脉的组成及其与颅内静脉的交通的途径和临床意义。

4.掌握腮腺的局部位置以及穿经腮腺的结构及其位置安排。5.熟悉上颌动脉的行程、重要分支和分布。

6.掌握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耳颞神经、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的行程和分布。第二节 颈部浅层结构、颈后三角和胸锁乳突肌区

1.了解颈部浅层的结构。掌握颈外静脉的组成、起止和行程。掌握耳大神经的行程。2.掌握颈后三角的边界及内容。3.掌握颈动脉鞘的位置及内容。

4.了解颈丛的组成、位置和分布概况。5.掌握膈神经的组成、行程和分布。第三节 颈前三角和颈根部

1.熟悉下颌下三角的境界及其内结构(以舌骨舌肌为标志)的位置关系。

2.熟悉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程。了解颈动脉小球和颈动脉窦的位置和机能。

3.熟悉颈外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的行程和分布。

4.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毗邻。

5.掌握甲状腺的血管以及甲状腺上、下动脉与喉部神经的位置关系和临床意义。6.掌握气管和食管颈段的位置和毗邻。7.掌握前斜角肌前、后方的重要结构。

8.熟悉锁骨下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了解锁骨下静脉的起止、行程。9.了解颈筋膜分层、范围。筋膜间隙的位置、交通和临床意义。

10.掌握头颈部淋巴结的分组和各主要淋巴结的位置及其收纳和流注。第十章胸 部 第一节 胸 壁

1.熟悉胸壁的层次。

2.掌握助间隙的构成及其内结构的局部位置。了解助间神经、血管的行程、分布在胸膜腔穿刺的应用意义。

3.熟悉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分支和分布。第二节 膈

1.掌握膈的位置、分部。熟悉膈的裂孔位置及穿经裂孔的结构。2.了解膈生理薄弱区的位置和意义。

3。了解膈的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及功能。第三节 胸腔及其内容

1.熟悉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2.掌握胸膜的分部,胸膜顶和肋膈隐窝的局部位置及意义。3.掌握胸膜及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及意义。4.掌握肺根的组成和毗邻。第四节 纵 隔

1.掌握纵隔的概念、范围、分部及其组成的重要器官。

2.熟悉上纵膈的层次结构。掌握主动脉弓的毗邻,动脉导管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气管胸段的毗邻。

4.掌握心包和心包腔的概念。熟悉心包斜窦和心包横窦和心包裸区的位置及临床意义。5.掌握心脏的位置及毗邻。了解心脏的体表投影。6.掌握食管胸段的行程和毗邻。7.了解胸部淋巴结的配布及回流。第十一章 腹 部(18学时)第一节 腹前外侧壁及阴囊

一、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1.熟悉腹壁浅筋膜的特点,动脉分布和静脉回流。

2.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了解三层扁肌的排列和肌纤维方向。3.掌握腹直肌鞘的构成及其内容物。

二、腹股沟区

1.了解腹股沟区的特点和意义。

2.掌握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物和临床意义。

3.掌握腹股沟三角的位置和边界。腹壁下动脉在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意义。

三、精索及阴囊

1.掌握精索的组成及位置。

2.熟悉阴囊的构造、内容物和功能。了解睾丸被膜和睾丸鞘膜的构成及临床意义。第二节 腹膜与腹膜腔

1.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腔的分区。

2.熟悉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网膜、系膜、韧带、陷凹)。

3.掌握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了解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机能。4.掌握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境界及其临床意义。5.掌握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6.了解腹膜和脏器的关系和意义。第三节 腹腔脏器的血管和淋巴结

1.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行程和分布。

2.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程、及其属支。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及临床意义。3.熟悉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浴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第四节 腹腔的重要脏器

1.掌握胃的位置毗邻、血管供应和了解其淋巴回流。2.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及各部的毗邻。3.掌握胰腺的位置和毗邻。

4.掌握肝的位置和毗邻,肝蒂的构成及其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了解肝的体表投影。5.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的位置、体表投射和胆囊动脉的行径;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重

要毗邻。

6.了解脾的位置及毗邻以及副脾的存在情况。第五节 腹后壁和腹膜后间隙 1.了解腹后壁的层次。

2.熟悉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境界和内含的主要结构。

3.掌握肾脏的位置、毗邻和被膜。肾蒂的组成及其主要结构的排列。4.熟悉输尿管腹段的行程及毗邻。5.了解肾上腺的位置及毗邻。

6.掌握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下腔静脉的属支,腰交感干,乳糜池的位置。7.了解腰淋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第十二章 盆部和会阴(4学时)第一节 盆 部

1.了解盆部的组成和分部,盆壁和盆膈的构成。

2.了解盆筋膜的配布,熟悉盆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及临床意义。3.掌握膀腕的位置、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和临床意义。4.熟悉前列腺的位置、毗邻和被膜。5.掌握子宫的位置、毗邻和固定因素。

6.掌握卵巢、输卵管的位置与子宫阔韧带的关系。7.熟悉阴道的位置和毗邻。8.掌握直肠的位置及毗邻。

9.熟悉髂内动脉的行程及主要分支分布。掌握子宫动脉行程特点。了解异常闭孔动脉的概念和意义。

10.熟悉骶丛的位置和组成。第二节 会 阴

1.熟悉会阴的概念、境界及分区。

2.复习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肛管直肠环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坐骨直肠窝的境界、内容。了解阴部管的位置、通过的结构和意义。4.了解尿生殖三角三层筋膜的分布概况。

5.掌握会阴浅隙和深隙的构成及内容。熟悉尿生殖隔、产科会阴和会阴中心腱的概念和意义。

6.掌握阴部内动脉和阴部神经的起源,重要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和分布范围。第三篇 中枢神经解剖学 第十三章 脊 髓(6学时)

一、脊髓的外形

1.掌握脊髓的位置和下端水平;脊髓的一般外形结构。2.掌握脊髓节段的概念,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二、脊髓内部结构

1.掌握脊髓灰质、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

2.掌握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α细胞和γ细胞)、中间外侧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等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了解脊髓灰质的分层概念。

3.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和主要下行纤维系(皮质脊髓侧束、前束、红核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性质。了解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和网状脊髓束的概况。4.了解脊髓固有束及其机能概念。

三、脊髓的机能

1.了解脊髓反射机能和传导机能的概念。2.掌握深反射和浅反射的概念。第十四章 脑

第一节 脑 干(14学时)了解脑干的位置和组成。

一、脑干的外形

1.掌握脑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结构,并了解其与内部结构的关系。2.了解第四脑室的位置与联通。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1.熟悉脑干的内部结构的概况(神经核、纤维束和网状结构)。2.掌握各脑神经核的位置、与脑神经的联系和功能。掌握重要的非脑神经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和黑质)的位置,了解其功能概念和主要的联系情况。3.掌握各主要上、下行纤维束的起止、行程、在脑干各部的位置和功能。4.掌握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分区、纤维联系和主要功能。

5.熟悉脑干橄榄中部平面、面神经丘平面和上丘平面各重要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第二节 小脑(3学时)

1.掌握小脑的位置、分部(小脑蚓与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小脑分叶,以及各叶的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3.了解小脑内部结构概况。第三节 间脑(6学时)

1.熟悉间脑的位置与分部。

2.了解第三脑室的位置、联通情况。

3.掌握背侧丘脑的位置和分部;古、旧、新丘脑的概念。掌握旧丘脑各核团的纤维联系和机能。

4.掌握下丘脑的位置、分区与组成结构;熟悉其纤维联系与功能概念。5.了解上丘脑和底丘脑的位置与组成结构。第四节 端脑(8学时)

一、端脑的外形

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的脑沟、脑回等表面结构及分叶情况。

二、端脑的内部结构(一)大脑皮质

1.了解大脑皮质分型与分区的基本概念。

2.掌握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的位置、定位关系、主要功能,并了解其临床意义。3.掌握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的位置与投射特点。

4.掌握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抠、视觉性语言中枢的部位及其功能,了解其临床意义。

5.了解平衡觉、嗅觉、味觉中枢、内脏活动皮质中枢的部位和机能概念。(二)基底节

1.掌握基底节的位置、组成;了解其主要机能概念。2.掌握新、旧纹状体的组成。(三)大脑半球的髓质

1.了解大脑半球髓质内神经纤维分类(连合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概况。2.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各部的重要纤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三、边缘系统

熟悉边缘系统的组成,并了解其机能概念。第十五章 传导通路(8.5学时)了解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

一、感觉传导通路(一)深感觉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纤维走行和越边的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2.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及其机能意义。(二)浅感觉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2.掌握躯干、四胶触觉(精细和粗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与特点(两条途径:薄、楔束与脊髓丘脑前束),纤维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表现。

3.掌握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纤维走行和越边的位置,皮质投射区。

4.掌握角膜反射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三)视觉传导通路

1.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纤维走行,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皮质投射区。2.熟悉视野与视网膜之间光线投射的相应关系,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3.掌握瞳孔对光反射的径路。熟悉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的结构基础以及其反射径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四)听觉传导通路

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及其特点,纤维行程和投射情况。(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了解平衡觉传导和反射性调节途径以及它们的表现概念。

二、运动传导通路(一)锥体系

1.掌握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上、下两级神经元的基本情况。

2.掌握皮质核束的起始,纤维走行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控制的情况(双侧控制与对侧控制)。3.掌握皮质核束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核上瘫与核下瘫)的形态学基础,着重了解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的主要表现。

4.掌握皮质脊髓束的起始,纤维走行(在内囊和脑干各段的位置、锥体交叉,皮质脊髓前束与侧束的走行)和终止情况。了解躯干肌双侧支配的概念和意义。

5.掌握皮质脊髓束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硬瘫与软瘫)。(二)锥体外系

1.掌握锥体外系的组成、机能概念。

2.了解皮质一纹状体一皮质环路,黑质一纹状体环路,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的组成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三、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

1.了解神经系统化学通路的概念。

2.了解胆碱能、单胺能、氨基酸能和肽能等通路的大致组成。第十六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3学时)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了解脑和脊髓被膜的组成和机能概念。

2.了解硬脊髓的连续。掌握硬膜外腔的位置、内容物和特点,以及了解其与硬膜外麻醉的关系。

3.掌握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及它们的机能、临床意义;重要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联通以及通过海绵窦的重要神经血管。

4.熟悉蛛网膜及蛛网膜下隙的概况。掌握小脑延髓池和终池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5.熟悉软膜的特点及其形成物(脉络丛与齿状韧带)。

二、脑室系统、脑脊液及其循环途径

1.掌握脑室系统的组成、位置与联通。了解侧脑室的分部及其各部的位置。2.熟悉脑脊液的产生,回流情况。重点掌握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三、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一)脑的血管

1.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动脉系统的概念。2.掌握颈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

3.掌握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4.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其机能意义。

5.了解脑浅静脉系统和脑深静脉系统的收集、回流概况。(二)脊髓的血管

1.熟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脊髓前、后动脉与节段性动脉)和分布概况。2.掌握脊髓血供“危险区”的概念和部位。3.了解脊髓静脉回流的概念。

四、脑屏障

1.掌握脑屏障的概念。

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体会 篇6

【关键词】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

一、解剖学教学对高职护理专业的重要性

护理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的个体,只有充分了解了人体各方面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的完成有效的护理工作。学习解剖学,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人体结构,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形态和特征,为以后学习与之相关课程打好坚定基础。所以科学的解剖学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各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到护理生工作后临床的护理操作能力。

二、解剖学教学在现实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在解剖学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在多年来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一直是知识传播过程的中心,占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一味的知识输出,把枯燥无味的数据概念和生硬的术语强行的灌输给学生,不去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消化能力是否达到了完全接受的水平,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 高职学生的学生源整体综合能力下降,缺乏动手能力。在全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学校越来越多,学生的升学率越来越高,大学招生越来越大众化和普遍化,这就使整体的学生素质出现下滑。高职院校本身所招收的学生相较重点大学的学生整体学习素质偏低,学习基础比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差,对自己以后的目标没有规划,学习态度比较散漫,甚至出现有的学生觉的解剖课太脏不愿进入实验室学习。

3. 解剖教学没有对护理专业的针对性。有些院校在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材选材上,仍然使用多个专业通用的解剖学教材,没有专业针对性,不能很好的展示专业特点,不利于护理专业的细致学习。

4. 解剖实验室整体设施落后。实验室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所制作的标本,对护理操作所必须的人体表面解剖不够重视,缺乏相关的实训操作指导。现行的解剖教育方式未能和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紧密结合,不能达成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 解剖学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方法

想要解决解剖学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摒弃传统老旧的教学思想,把书本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教师要用理论辅助实践,相应的简化理论教学,多用实践论证。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感同身受,用心理解,这样比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理论要强的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多和学生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完成了知识传播的过程,也拉近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采用文、图、物相结合的方法,丰富理论教学

合理有效的解剖学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具有解剖学学习兴趣的关键。解剖学的专业名词和形态结构的描述比较多,学生很易混淆,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就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失去学习兴趣。而采用文、物、图三者相结合的解剖学教学方法,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谓的文就是书本的理论知识,图是指书本上的结构插图和解剖学图谱以及教师的课间画图,物则是指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标本和实物模型。教师运用文、物、图,三者结合的方法能够更全面、更立体、更直观的表达所要教授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专业因材施教

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有很大差异,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点,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对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自律能力弱的同学,教师应该多加以关注和鼓励,督促他们从基础知识学起,让学生重新燃起对解剖学学习的兴趣。

4.启用网络教育资源,构建具有自主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

依托现在网络发达的有力契机,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在校园网上建立解剖学论坛,定期的上传一些精品课程,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形成教师与学生在课外的随时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灵活的获取解剖学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结语

解剖学的教学是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環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教师应多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及时补充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在解剖学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革和探索自身的教学方式,找到一套更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解剖学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出优秀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少华,李红.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项目化教学的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8,07(19):164-165.

[2]陈尚,吕俊峰,董芙蓉.高职护理解剖学精品教材建设探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06(07):297-298.

留学生解剖学教学 篇7

1 单班、小班授课

随着高校扩招, 各班级人数的增加极大削弱了家畜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对这门注重形态学观察的学科来说, 班级的最佳人数应该为15~20人。高校的家畜解剖学从不合班, 对于比较大的班级, 在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前提下分班上课和试验, 这样教学质量就不会因扩招而下降。

2 分组讨论

少数民族学生集体意识很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针对这一特点, 每次上试验课时将他们5~6人分为1组, 让他们一起观察, 互相讨论和学习, 之后每组随机抽查提问, 记录平时成绩。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还能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 汉字关

给少数民族学生上课一律使用汉语, 对于非母语讲授的专业课,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 特别是汉语水平不好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为了打好专业基础, 教师要经常对专业名词进行拼写测验, 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汉字。授课教师要规范使用汉字, 简写和潦草的板书也会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难度。

4 发挥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维吾尔族学生, 多来源于牧场、农村, 平时接触的家畜比较多, 对一些病例比较好奇, 这对他们学习家畜解剖学来说是一个优势。如当讲到瘤胃的时候他们就会问到与之相关的病例教师就要列举并解释瘤胃切开术、瘤胃嗳气、下胃管等。通过课前认真准备, 挖掘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这个优势, 不但有利于学生学好家畜解剖学, 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5 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家畜解剖学数码互动系统

数码互动系统具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内容充实、信息更新快等优点。但也有缺点, 如使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注意多媒体带给自己的便利, 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照着屏幕朗读课件内容, 速度过快, 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进度。

在实际教学中, 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方法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上课时教师往往需要携带幻灯片、投影片、挂图、教学模具和各种文字图表资料等, 教学过程繁琐复杂, 教师授课手忙脚乱;一些形态学和抽象机制的教学内容, 教师讲得费力, 学生学得费神, 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手段较单一、呆板, 容易使授课显得枯燥, 从而影响授课质量。

因此, 提倡将先进的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结合, 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便于学生掌握和记笔记。在黑板上列出提纲、重点内容, 使学生抓住主线, 思路清晰。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教法与多媒体教学完善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6 维护、更新标本

动物的尸体经很多学生的翻动、观看之后, 常造成标本的破损, 不利于标本室、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建设。少数民族学生动手能力强, 对制作标本很有兴趣。塔里木大学每年都成立家畜解剖学兴趣小组, 指导学生对教学标本进行维护。此外, 还指导学生制作液浸标本、透明标本、骨骼标本、观赏标本等。

7 增强实践性

留学生解剖学教学 篇8

1 转变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1]

长期以来,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观指导下, 解剖学实验教学一般是教师先演示, 学生再观察。其结果是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和协作就能直接从标本或模型中辨认出结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弱化。因此, 应坚决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因此, 改变解剖学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十分必要。

教师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践证明, 启发式教学法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借助成功范例给学生以激励和启发, 教育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和医技高明的临床医生 (护士) , 使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教师在示教标本时, 不是简单讲解, 而是引导水平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 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在讲解局部解剖时, 教师可以从反面实例入手, 如解剖层次不清楚, 器官结构间隙不正确, 导致临床操作和处理上的差错甚至医疗事故, 让学生经过实践发现自身不足, 从而激发其求知欲。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先列出实验目的和实验重点, 使学生一目了然。之后让学生根据展出挂图、教材插图和描述等分组观察标本或模型, 并在尸体、标本或模型上查找结构。在学生观察过程中, 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验进展, 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把握好学习时间, 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 应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反馈,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重点辅导和示教, 纠正学生观察中的错误, 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 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学生再观察”的过程, 既可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其观察能力。

2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2]

围绕人才总体培养目标, 精选教学内容。作为市级卫生学校, 重点在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能力强的临床各专业医护人员, 根据本学科“三基”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 突破专业界限, 加强课程间的联系, 做好相关内容的交叉与融合, 密切关注最新医学发展动态和前瞻性科研信息, 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取舍问题, 加强相关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

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 适当增加临床应用解剖学, 如注射技术、穿刺技术、封闭疗法、插管技术、内窥镜技术等应用解剖学、体表解剖学、常用手术解剖学和断层影像解剖学等内容。在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及专业针对性, 根据特定对象和要求, 认真落实和体现学生掌握内容及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等方面。如影像专业和护理专业因为临床应用不同, 可以分别侧重骨骼和浅层肌肉内容。在实践教学中, 注重临床应用, 体现实用性原则, 符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临床所需的解剖学基础知识渗透到实验课中, 以临床需要为动力推动实验教学。“学用结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其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应用基础原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从而达到知识、技能和素质全面培养的教学目标。

3 建立实验课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传统实验课考核主要包括标本考核和平时表现, 其形式单一, 主观性强, 以再现知识为主, 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缺乏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和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建立实验课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其思路是把实验课考核成绩划分为:解剖技能 (平时操作) 、临床技能、临床讨论和标本考核四大块, 确认各块所占实验课考核成绩的比例。在确定各块比例时, 项目要细、要具体、要有所侧重。

实践证明, 此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以标本考核为例, 标本考核能引导学生重视实践, 提高其观察人体标本的自觉性, 使学生构建人体形态结构的整体印象。教师将所有考核内容分解后, 组成内容不同、难度相当的题卡, 建立一套完整的标本试题卡题库。由学生随机抽卡, 在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根据卡上的题目, 让学生辨认并找出10个指定器官或结构, 时间10分钟。要求学生单独、准确寻找位置和形态。由监考教师确认后, 当场打分, 力争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学生普遍反映:“考核促使我们多接触实物标本, 强化了感性认识, 巩固了理论知识, 使所学内容印象深, 更具有实用性。”此外, 在实习考核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制订或完善实习考核方案, 推进考核手段现代化, 建立标准化电子题库, 制作实验课标准化考试课件, 实现动手操作考核与计算机辅助考试的有机结合。

总之, 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寓教于乐, 把生动有趣的临床问题适当引入课堂, 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 为其他医学基础课及临床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善友.解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3) :111.

留学生解剖学教学 篇9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作为一种以形态观察为主的学科, 是医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 是医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保证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及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加强记忆,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均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搞好实验教学, 对每一个课教师来说势在必行。但目前结合我院实际实验室不够 (常为40—50人挤在一个实验室) 及师资缺乏 (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学生的实验) 等困难, 就难于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如何利用有限设备条件, 让学生愿学、学会、会学?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逐步摸索了一些解决办法,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把好第一次实验关

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 难免害怕, 因为实验室里摆放有解剖标本、尸体、尸骨等, 学生很少见过甚至没有见过, 教师首先给予消除畏惧心里, 比如传说中有鬼, 事实上是没有的, 我们要把这些实验材料是教具、是科学研究、没什么可怕的, 只有不怕, 我们才能学到知识。然而让每一个学生看清楚看明白, 看至不害怕为止。这为以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 是学习成功的内驱力,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里动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善于发现突破口, 找准聚集点, 捕捉契机, 依据学生的特点,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探索问题。比如运动系统, 我们先实习认识人体骨架, 然后将所有的骨混杂在一起, 让学生一一地再认识其形态、名称等。并鼓励他们, 谁认识得快谁就当监考老师, 并记分作为技能成绩。这就有你追我赶的现象。

2.1 充分利用现有的标本、模型资源教学在实验前利用不同的

电教煤体 (如电视显微镜) 进行示教及演示, 通过放大的镜下组织机构的直观教学,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形象基础。这样学生在自己观察前, 初步掌握实验中各个组织切片的观察方法, 需要观察的内容及观察步骤, 做到心中有数。这就可避免学生由于心中无数, 而盲目操作, 再加之显微镜少, 课时紧等原因, 而不能观察完实验内容。

2.2 合理安排示教内容, 解决师资缺乏之问题在每次实验中,

合理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 将其镜下结构调出, 并作仔细注明, 以供学生在观察中作自行对照比较。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 教师可省出时间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作针对的辅导和实验示范。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2.3 严格要求学生每次实验, 增设实验考核制度在实验中, 学

生常常由于看不懂某些结构而干脆放弃而不在认真进行观察, 达不到实验效果。故每次实验都要求学生将所观察的内容进行绘图, 课后作为作业交上来, 教师每次都要认真批改, 做好实验成绩登记。

3 大胆放手让学生学有机会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我们要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语文学习, 应放手让学生在课堂前预习, 养成遇到困难主动解决的习惯。课堂上, 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惟的空间, 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4 鼓励质疑, 让学生“学”有创见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质疑问难, 本身就蕴涵思维的火花, 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是学生用心的反映,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有创见, 必须从教师问学生走向学生问教师, 问同学, 问自己, 最终使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三点:首先要创设诱发学生质疑的情境;其次, 要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最后又善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5 强调应用, 让学生“学”有乐趣

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 在人体的生命活动执行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具都是经过解剖加工过的尸体标本或模型, 都是死的没有生气的东西, 但是要求我们在给学生讲课时, 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满生气的、有趣的活的东西, 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学中有乐趣。

留学生解剖学教学 篇10

1 更新教学评价观念, 健全创新型成绩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改革考核方法着手, 可以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 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掌握知识的量, 知识巩固程度为标准, 以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习成绩, 考核方式单一, 促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知识积累方面, 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 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本着建立一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评价方法, 我们对解剖学考核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1.1 在解剖学第一堂课, 明确告知学生评价体系的组成理论考核占50%、操作占20%、平时课堂讨论和互动占20%、实验报告 (占10%) 、课外科技和竞赛活动额外加分 (满分10分) 。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比例, 增加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 打破了高中学习及考试的定势, 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创新能力。5个方面综合的成绩评定方法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激励手段。

1.2 理论考试中, 缩减大量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察, 增大判断、理解、应用性知识的考察比例, 每套试卷最后另设一道开放式讨论附加题, 重点考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创新性的回答, 给予优秀的评定。据此逐步建立起既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考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全新标准试题库。

1.3 操作考核一改过去教师摆标本, 学生认标本的老方法, 考察内容包括实习课动手能力、标本制作质量和操作技巧、上机标本测试等, 进行综合评定。

1.5 课外解剖学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均可适当加分, 包括参与实验准备、解剖标本制作、参与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知识竞赛、解剖结构手工制作大赛等, 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使之更多地参与课外解剖学科研活动。

1.6 最后做好考后辅导。我们在每期考完后, 组织授课教师进行试卷分析, 对共同的疑难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解析, 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又可使学生思维创造性得到再一次提升。

2 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解剖标本制作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尤其是局解对临床手术非常重要, 并且解剖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最好途径[2]。为此我们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 组织学有余力、且渴求亲自动手来提高操作能力的同学, 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尸体解剖标本制作。

在标本制作中, 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同一部位的标本有的要求充分暴露肌肉, 而有的可能要求暴露其血管、神经支配, 每件标本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其操作方法和途径也不同。其次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解剖步骤进行操作, 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 也为今后临床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最后要求参加学生团结协作, 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要完成漂亮的手术, 需要几个助手来协助;要制作一具精美的标本, 同样也要同学间协同操作。在课外科技活动中, 同学间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 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 产生新颖而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体现了创新合力效应。

在标本制作中,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兴趣, 学生们经常会发现书本讲的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求同学总结整理标本中发现的变异情况, 写出实验报告或个案报道, 意义重大的科研论文还鼓励其发表。第二课堂的学习和锻炼逐步增强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开展形式多样的解剖学习竞赛活动, 提升学习积极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

具有竞争性的学习竞赛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潮、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合理开展竞赛活动往往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3]。我们进行了如下有益的尝试。

3.1 开展解剖学知识竞赛

每年开展1次, 要求学生以班级或系部组队, 竞赛题目以解剖知识的临床应用为考察重点, 对获奖的优秀团队给予奖励。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开展解剖结构创新手工制作竞赛

每年组织1次解剖结构创新手工制作竞赛, 要求参赛选手利用生活实物, 自制显示正常解剖学结构及形态的作品, 同时附上作品的价值报告小册子, 并对参赛作品进行演说, 说明作品的结构、层次及生理病理学意义。评选时从解剖结构的准确性、形象性、演讲的生动性、解剖结构的医学价值等角度进行综合评定。

我们惊喜地发现, 在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有的参赛学生首先通过检索大量资料, 收集肺分叶、分段数据及其形态特点, 采用不同颜色橡皮泥制作肺叶和肺段模型, 并展示肺部诸如肺结核、肺脓肿等疾病的好发部位。而有的学生收集有关气管、支气管管径、分叉角度等数据, 采用粗细不等的塑料管制作的支气管树模型, 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各级支气管分支, 并形象生动地用小球动态演示气管异物易坠入的部位, 令人印象深刻。另外, 有的学生采用不同颜色的电线、硬纸片制作的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模型, 并展示损伤易好发部位及其临床表现。对这些精美的参赛作品, 我们开辟专门陈列室进行展示, 获奖作品标识名称和参赛者信息, 一方面可作永久性纪念, 另一方面也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种创新手工制作竞赛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表达演讲能力, 也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学生。

3.3 开展解剖断面手工绘制竞赛

在每届影像专业学生中, 我们还创新性地开展解剖断面的绘制竞赛活动。竞赛开始先创设临床病例情境, 参赛者绘制一系列该病例关键部位正常和病理状态的断面结构组图加以展示。这种竞赛活动明显地提高了影像专业学生阅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外竞赛活动, 在丰富了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 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课题和教师科研课题为依托, 积极鼓励和吸收学有余力的, 并且对科研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创新性课题。通过2年的研究与实践, 同学们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有些同学已完成了课题的实验, 有望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 大胆引用学生授课的“小先生”模式, 使教、学、做成为一体

对于解剖学部分章节的实践教学, 我们改变以往实验课上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指、学生看的模式, 大胆引用学生授课的“小先生”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入实验室, 自行准备好实习教学内容及标本, 讲授内容落实到“小先生”, 而讲授方法不做特别规定。讲完后, 其他学生提出问题, 互相讨论, 最后解决问题。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堂, 做出适当的补充和总结。例如在讲授骨骼肌内容时, “小先生”请同组成员到讲台上来做肌肉运动的活体示范, 这样一边讲授尸体标本, 一边指向小组成员相对应的部位,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留给学生具体印象, 避免了死记硬背、疲劳学习。“小先生”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把握知识内涵;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学生组织能力、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激情。

总之, 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解剖学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合理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 完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医务人才的历史使命。

摘要: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 通过健全创新型成绩评价体系, 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 开展形式多样的解剖学习竞赛活动, 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 引用学生授课的模式等方法, 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童建斌, 陈旦, 王慧, 等.创新性教育在长学制医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 9 (7) :1341-1342.

[2]朱楚洪, 应大君.解剖第二课堂活动与创新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1) :1737.

口腔解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11

关键词:口腔解剖学;优化;课堂教学

口腔解剖学是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结构复杂、术语繁多、内容枯燥以及操作细微等特点。针对这一学科特点,笔者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优化口腔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易学。

一、配合讲课内容,灵活应用模型

牙模型是口腔解剖学上课时必不可少的教具。利用模型上课,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使教学内容易被学生感知,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课上,教师仅把模型作为演示工具,只有在实验课才让学生接触。笔者尝试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界限,将各种牙模型,包括恒牙放大模型、局部牙列模型、髓腔模型、全口放大牙列模型以及1:1标准全口石膏牙列模型等搬到教室交由学生观摩,并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及讲课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模型并加以灵活应用。如在讲解牙冠的表面标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模型上画出各种标志,如嵴、发育沟和点隙等。在讲授恒牙的外形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牙冠的各种表面标志,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模型上找出同类牙的牙冠各面的标志并归纳成共同特点,教师再重点讲解每个牙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模型上进行对照和描绘。这样,学生手脑并用,印象深刻,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二、精心设计课件,突出显示功能

在口腔解剖学的课堂教学中,除了灵活应用模型之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牙体的方位、解剖形态结构从平面到立体进行多方位展示,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教师可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突出其显示功能。比如,在讲解恒牙外形时,如果仅仅简单地展示牙体各面的图片,只能给学生一个模糊的印象,无法使学生很好地辨认和掌握其解剖的标志及特点。笔者利用PowerPoint 的动画功能对图片进行加工,将图片上的牙体解剖标志充分显示出来,用颜色鲜明的线条表示缘及发育沟,圆点表示点隙及牙尖顶,条状表示嵴,并采用自定义的方式进行放映,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较易理解和掌握。在放大三倍石膏牙(或蜡牙)雕刻实践课讲解切削石膏块(或蜡块)步骤时,笔者采用类似的方法,在图片上用线条表示尺寸,用圆点表示切削点,用各种平面几何图形表示削除部分,并采用动画方式逐步显示,从而使复杂的操作步骤变得清晰。

三、编写口诀歌谣,增强学生记忆

口诀歌谣言简意赅,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听觉、视觉两方面都有优于一般形式的地方,易于记忆。因此,教师在讲授较为难懂或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时,可将之编成口诀或歌谣。比如,认识并掌握牙冠表面标志是学习恒牙外形的基础,但这部分内容难懂难记且容易弄混淆,尤其是其中的“八嵴”,即切峭、轴嵴、边缘嵴、牙尖峭、三角嵴、横嵴、斜嵴和颈嵴,学生很难记忆这些内容。于是,笔者将之编成口诀“轴嵴颈嵴唇舌颊,切牙舌面有切嵴,三角横斜在牙合面,舌牙合牙尖边缘嵴”,通过这种口诀的记忆方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这些内容。在讲授乳牙外形时,用口诀“ⅠⅡⅢ似1 2 3,上Ⅳ像上 4,上下Ⅴ似上下 6,唯有下Ⅳ最独特”进行归纳,能够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哪些乳牙与哪些恒牙相似,哪些乳牙外形最独特。而对于那些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的内容,如上颌中切牙、尖牙唇舌面,上、下第一磨牙颊牙合面的外形特点等,由于内容多,记忆难度大,因此教师的板书应尽量采用简洁明了且具有一定节奏类似歌谣的方式,如用“近中缘较直长,远中缘较弯短;近中切角似直角,远中切角似钝角;唇颈嵴,较圆突,切缘略偏向远中…”来描述上頜中切牙的唇面外形,使学生读起来饶有兴趣,能够明显提高记忆效率。

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主角

为了优化口腔解剖学课堂教学,教师除了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做学习的主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些的经验:

1.课堂活动“一少四多”。

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一言堂、满堂灌、机械化和流水作业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改变一言堂的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精讲少讲,减少学生被动地“听讲”,即为 “一少”,从而腾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堂活动,以达到“四多”,即:多看——多看书、多看图片、多看模型;多想——多想象、多联想、多思索;多问——多提问、多反问、多质疑;多动——多动手做笔记、多动笔描绘、多动手操作。通过这些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2.培养学生当小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对他们加以适当的培养和指导之后,让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给予帮助。如在上放大三倍石膏牙(或蜡牙冠)雕刻实践课时,笔者先找出几位操作能力强、雕刻速度快的学生,指导他们提前完成雕刻,然后以他们为组长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将其已雕好的石膏牙(或蜡牙冠)作为范本,并着重帮助雕刻技能较差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能按质按量地完成雕刻作业,从而达到优化牙体雕刻实践课教学的效果。

总之,灵活应用模型,精心设计课件,编写口诀歌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够优化口腔解剖学课堂教学,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易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潮州卫生学校)

留学生解剖学教学 篇12

关键词:解剖教学,器官变异,求异思维

人体解剖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的人体形态结构, 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器官结构的变异情况,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器官变异被发现[1], 有些变异本身就是疾病或疾病的原因。在解剖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 也要重视器官变异的存在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中的意义, 从而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1 求异思维的概念及意义

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 是大脑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其思维视野广阔, 呈多维发散状。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 它不墨守成规, 敢于突破思维定式, 是创新的基础和核心[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亦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可贵品质之一,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解剖教学注重正常形态结构, 要求记忆、背诵的内容多, 死板、枯燥;理解、探究的内容少, 启迪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成为教学环节中的短板。在人体解剖学中器官变异多种多样, 诸如位置、形态、结构、大小、数目和发育程度等, 呈多维发散状, 具有不确定性, 使学习者往往有“意想不到”, 或觉得“原来如此”之感。与求异思维的思维特点有相似之处, 可以利用器官变异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器官变异往往给临床工作者带来麻烦, 是造成诊断失误或治疗失败的罪魁祸首。例如:髂外动脉或其分支腹壁下动脉一般与闭孔动脉之间无或有非常细小的交通支, 但有时候它比较粗大甚至代替闭孔动脉, 成为异常的闭孔动脉, 因其经过腔隙韧带 (陷窝韧带) 后方, 在嵌顿性股疝复位术切开腔隙韧带时易损伤断裂, 往往造成致命的失血, 故学术上曾称之为“死亡冠”动脉[3]。究其原因, 就是由于对异常的闭孔动脉重视不够或缺乏了解所致。

2 解剖教学中要及时利用器官变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意识

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 往往会碰到器官变异的出现, 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意识, 也就是要走出常规思维的束缚, 让学生多想一些可能性, 多问一些为什么, 举一反三, 开拓知识视野, 把知识由点、线拓展到平面、立体。

例如:我校2014级系统解剖学实验过程中, 学生向老师反映尸体上找不到阑尾, 老师不以为然地在右下腹部按常规去找, 结果发现标本中的阑尾变异, 于是要求学生详细观察记录变异情况, 课后认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进一步了解阑尾变异的种类及其意义。

标本为成年男性, 发育正常, 打开腹腔后, 右下腹部回盲部形态清晰可辨, 盲肠为腹膜内位, 3条结肠带清楚, 阑尾位于盲肠后壁浆膜层和肌层之间, 透过浆膜可见隆起的阑尾踪迹, 在独立带外后方3~4cm处自下向上延伸 (如图1所示) 。阑尾根部位于3条结肠带汇集处, 距回肠与盲肠连接处下缘下方2cm, 阑尾长9cm, 直径约0.5cm。镊子所指处为阑尾根部, 体表投影在麦氏点, 阑尾末端到达升结肠外侧沟处。经查资料, 确认此标本为盲肠后浆膜下位阑尾, 属于阑尾异位变异, 约占阑尾变异的4.5%[4]。同学们按照有系膜呈蚯蚓状的常识找阑尾当然就找不见了。

通过查找资料, 学生不仅了解了阑尾变异的种类、发生机理[5]、临床意义[6]等, 丰富了解剖学知识, 关键是使他们懂得“不怕一万, 就怕万一”, 告诫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一定要警惕变异存在的可能性, 这样才能做到少失误, 不失误。

3 以陈列标本中的器官变异创设求异思维的教学情境[7]

作为医学院校一般都建有人体标本陈列馆, 我校自建校50多年来, 制作积累了大量的陈列标本, 其中不乏器官变异标本, 有系列化的先天性畸胎标本, 如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内脏膨出、独眼症、两性人等, 这些标本主要用于优生优育知识科普教育。也有个别器官变异的局部解剖标本或断层标本。例如:在断层解剖学陈列标本中, 有一套成年男性水平断层标本, 主动脉弓发育异常, 其凸侧缘有4条分支, 比正常的3条分支多了1条。因为这套标本每届学生都要实验观察, 所以在理论课上老师事先就告诉同学们主动脉弓分支有变异, 让学生提前思考可能是什么动脉发生了变异, 让他们查找资料, 寻找答案。最后在实验课中, 通过亲眼观察, 从主动脉弓层面开始双向逐层追寻, 直至确定该动脉进入第六颈椎左侧横突孔, 才可以肯定原来是左侧椎动脉的起始部位发生了变异。学生在查资料的过程中, 不仅了解了该部分解剖学知识, 同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在后续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学习方面积累了可贵的基础知识。

4 求异思维要恰当应用

人体解剖标本绝大部分形态结构都是正常的, 每个标本虽然都有大小、形态上的差异, 这和标本的性别、年龄、营养状况、体质等有关,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 不能都当作变异。不能凡器官和结构都要开展“求异思维”, 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对变异现象的研究上。对于每个器官结构都进行求异思维, 就会犯舍本逐末, 矫枉过正的错误。解剖教学毕竟是以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习为主, “知常”而“达变”才是教学真正的目的, 求异思维是建立在掌握正常形态结构基础之上的。因此, 通过各种方法对于正常的解剖知识加强理解、记忆, 最后融会贯通、全面掌握才是解剖教学的关键[8], 而探求器官变异是在此基础上对于解剖知识恰当的延伸和拓展, 启迪求异思维意识和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是与之俱来的收获。

在人体解剖教学内容中要正确处理好正常器官结构与器官变异的关系, 以前者为基础和主体, 以后者为补充和拓展, 对于器官变异内容要顺其自然, 不强求、不生搬硬套。对变异率较高、临床意义重要的器官变异遇到了就不放过, 及时拓展延伸教学内容, 让学生牢记心中, 终生不忘。这样既能保持解剖教学的重点不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体现了启迪学生求异思维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靳二虎, 张辉, 主编.人体磁共振成像解剖变异〔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90.

[2]石晓斌.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物理知识, 2001, (1) :58-60.

[3]钟世镇, 刘正津.闭孔动脉的起源及股环与邻近血管的关系〔J〕.解剖学报, 1964, 7 (2) :181-187.

[4]徐金木.阑尾变异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81-86.

[5]窦肇华, 吴建清, 主编.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61.

[6]王国平, 刘利平.盲肠浆膜下位阑尾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 15 (2) :94.

[7]李晖, 赵铭恕, 王艳荣.关于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的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6, 27 (8) :61-63.

上一篇:测评高三教学下一篇:教师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