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留学生(精选12篇)
中亚留学生 篇1
摘要:分析中亚汉语预科留学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其特殊性, 在使用医学专用师资基础上, 提出有针对性的模式, 以期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医学汉语综合能力, 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各医学专业的设置, 对未来的医学专业学习提高规划能力和学习信心。
关键词:中亚留学生,医学汉语
近十几年来, 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上的异军突起, 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 重振丝绸之济带, 为中亚各国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贸易等领域提供广阔平台。特别是上合组织建立后, 中亚各国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 更发现了与我国合作所能带来的现实利益。随着中亚国家与中国经济实体之间的经贸技术合作往来增加, 各种交流活动需要大批俄双语人才。在此背景下, 对中亚青年们来说, 掌握汉语是能找到好工作, 改善个人目前经济状况的良好途径。
中亚国家主要指: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家。
新疆医科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西医、中医、维医为一体的综合医科大学, 又地处毗邻中亚的新疆, 理所当然成为所有想学医的学子们的首选院校。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本科) 全英文教学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但对于掌握俄语和本民族母语的中亚留学生来说, 英语也是他们的第二外语。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们大多选择先学习汉语, HSK考试达到4级以上, 再到中国学生班里一起学习医学专业课程。
1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中亚各国留学生都使用俄语和本民族语言, 由此可知, 他们已经形成了用俄语或其本民族语言思考、组只语言的能力。俄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斯拉夫语族, 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等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塔吉克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 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1]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就会因语系不同产生一系列干扰, 形成了不利于汉语学习的迁移因素。
1.2中亚各国主要信仰伊斯教, 在浓厚宗教氛围中长大的青年, 不仅其世界观、民族观存在差异, 思维方式、认知习惯和认知方法也存较大差异, 这些都将影响汉语的教学和学习。
1.3留学生们虽然寄希望于学好汉语, 继而能学好医学专业, 谋求更好的发展。但中国开放的城市环境, 酒吧、迪吧、KTV等娱乐场, 所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远期愿望和眼前诱惑, 仍使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事情上。
1.4新疆医科大学留学生统一住宿, 虽然管理上较为方便, 但相对独立的宿舍楼, 学习、生活相对仍是自己独立的小群体, 仍局限于内部之间的交际往来, 与中国学生交流较少。这种情况限制了留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和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
1.5汉语作为一种象形文字, 不仅读音、书写方式上和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别。一词多义, 同音多词也经常使学生学习起一头雾水。因此, 许多留学生认为汉语学习难度大, 一种畏难的情绪在学生中蔓延, 这使得他们对学习效果的不好很容易就找到借口, 势必会影响学习积极性。
2医学汉语可行性教学对策
2.1一支稳定、强有力的专业师资团队对提高医学汉语教学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学生医学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更决定了教师在其中的关键作用。[2]在师资选择上, 一般配备有医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授课。建立留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系统, 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并给予丰厚奖励, 不合格教师要予以淘汰。保证了医学汉语课程雄厚的师资力量。
2.2医学汉语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汉语教学中医学汉语贯穿在汉语教学中。教学内容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教学对象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预科医学生。所授内容不仅包括医学汉语专有词汇, 医疗活动实际场景, 预防和健康卫生教育等医学卫生领域内容, 还包括使学生了解西医、中医、维医各专业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就业目标, 使学生对各医学专业有个整体认识和判断, 对将来选择专业和专业规划有目标、有方向。
2.2.1预防和健康教育课程 (时长占全部课程75%) 。该课程内容词汇讲解主要以身体器官、疾病名称为主, 延伸教学内容包括问诊、检查内容、药品名称、治疗方法、医疗器械名称等。例如, 当讲解到女性生殖系统时, 我在黑板上画出男性生殖器官的正面图和侧面图, 从器官名称词汇, 一直到男性正常生理情况, 常见男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诊断要点, 一直到治疗和预防方法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尽量不要去娱乐场所, 洁身自爱, 选择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基本医学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词汇, 对医学产生深厚兴趣。
2.2.2专业讨论 (时长占全部课程总学时10%左右) 。课后作业主要是两块内容, 一块内容是词汇书写、朗读。一块内容是, 老师指定某个医学专业, 要求学生在相关网站查该专业的课程设置, 与自己国家及其他国家课程对比, 自己对该专业的理解, 就业的方式远景等。该项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浏览中文网页、查找资料, 提高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学生汉语快速浏览、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 并为将来专业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2.2.3参观医院 (时长占全部课程10%左右) 。参观地点包括:第一临床医学院的门诊、影像中心、病理科、动物实验中心、法医鉴定中心、胸外科病房、老年科病房;第四临床医学院 (针灸科、推拿科、药剂科、皮肤科) , 自治区维吾尔医院 (理疗科、维吾尔医白癜风治疗中心、皮肤科银屑病) 。使学生对各专业有个直观的感受, 结合学生对各专业的理解, 保证学生对将来的专业学习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促进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和学好的信心。
2.2.4场景模拟 (时长占全部课程5%左右) 。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摸拟问诊的过程, 其他学生可参与提问、判断、点评、总结。达到对医学词汇、医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的效果。
2.3在日常管理和课外实践上, 针对留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陪护服务、慈善关怀、社会调查、疾病预防、旅游观光、义务劳动等,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和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 纠正劳动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掌握社会人文知识,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素质, 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增强责任感, 提高自律性和学习自觉性, 建立与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阿依提拉·阿为都热依木.新疆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特点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1 (3) .
[2]顾莹雪, 等.浅析工科类 (英文授课) 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模式[J].语文学刊, 2013 (4) .
中亚留学生 篇2
一、引言。
当今,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趋势正在改变着翻译与翻译研究,在中亚留学生的俄汉翻译教学中,激励非零起点的留学生熟练地掌握一种语言,必须充分了解汉语及其语用文化,帮助他们建立起基本而深刻的文化意识,熟悉语言背后的文化特性,洞悉本民族母语文化和异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俄汉翻译中的困难与矛盾大多数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因为将一种语言的符号及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是需要译者大量的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翻译就此成为一种译者跨文化的活动。
二、俄汉翻译课培养中亚留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当代翻译研究注重将翻译放到文化语境中去研究,因此翻译活动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一般来说,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越是深刻细致地了解,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因为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内涵的相互沟通和移植。俄汉两个民族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如宗教文化的差异,国际环境和文化结构的差异,习语的差异等。这些文化差异是造成俄汉互译障碍的主要因素。在俄汉翻译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同一词汇的理解差异。
三、中亚留学生俄汉翻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合理选编教材,制定本土化的教学大纲。
文化因素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就目前来看,针对中亚留学生编制一个较全面的、操作性强且具有文化特色的俄汉翻译教材尚需时日。汇或语义功能转化的语篇和例句,通过句对句或段对段的翻译训练,让留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文化缺省等问题。
2.适当地进行课堂文化渗入。
翻译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俄汉两国及中亚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作为俄汉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用语用和词汇等文化差异对比的例句,多个角度增设语言文化对比差异的内容,如:“俄语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俄汉体态语中民族文化的特点、俄汉亲属称谓词的差异等”,以此拓宽中亚留学生俄汉翻译差异的文化意识、增加课程的人文视野和文化内涵。
(1)结合语境,重视词汇的文化语义。
翻译不仅仅要掌握全人类的共性情感体验,还要了解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各自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俄汉翻译架起一座语言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文化语义的翻译,译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语符字面意义的理解上推断出语义背后隐藏的深层文化含义。
(2)结合词汇,注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比性。
俄汉互译的文化差异主要是由于两个民族自然环境因素的差异、民俗以及历史文化差异形成的。因此,洪堡特和沃尔夫都主张进行语言对比研究,以跳出一种语言对母语使用者思想的束缚,发现这种语言的组织结构规律间语法的和词汇的差异。“因此,充分注意到原语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由于文化因素而导致的误译。如原语与译语中的文化概念不对应,对应词蕴涵的意义不同,概念分类不相符等。我们可以在俄汉翻译中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处理:
①音译法:ума(杜马) руль(卢布)юань(元)угун(武功) совет(苏维埃)②直译法:用直译法翻译出来的译文有时因文化内涵不同,所要表达的思想相去甚远,这样的译文和原文只是形式上对等,而非功能上的对等。有时会与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原则背道而驰,有些在俄汉两种语言中概念等值,但文化内涵和引起的联想不同,如:(延安)--革命的摇篮,此外,还有”сосна(松)ереза(白桦)“等词汇需要及时讲解它的文化伴随意义。
(3)创设体验语言文化氛围的空间。
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各种文化特征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留下印记,如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等对词汇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附加意义和感情色彩上、留学生对这些文化知识的获得不可能仅仅来自于课堂。因此,可以通过观赏文化影片、组织留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拓展留学生体验俄汉文化的氛围的空间,将留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结语。
从事俄汉翻译的教师只加强文化意识输入,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留学生俄汉语言翻译学习和运用的准确性。此外,教师自身的语言技能以及对双语文化知识的储备和运用的技巧,俄汉教材文本编纂与选用的自主性、译者对目的语翻译的创造性都与留学生俄汉翻译水平息息相关,我们还需要不断在俄汉翻译的实践中进行深刻的领悟,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1]刘永红,袁顺芝,等。俄汉成语的文化分析[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ISBN 7-5622-2614-8/H.191武汉。
[2]汪成慧,着。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9.ISBN 7-220-06805-0.
[3]安然,崔淑慧。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大学出版社,:128.
中亚留学生 篇3
【关键词】中亚留学生;汉语声调;听辨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声调。声调就是一个音节声音高低的变化。这种音高的变化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即使一个字的音节和拼写一样,如果声调不一样,那么这个字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习得汉语语音的关键在于汉语声调。大量的语言研究都认为,语言的感知先于语言的产出,尤其是在语音的习得过程中,正确的感知相应的可能带来正确的产出,而错误的感知则必然导致发音的偏误。对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声调听辨实验,判断其在声调感知上呈现的偏误特点,可以在声调教学中增强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中亚留学生的母语虽然不尽相同,有俄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但俄语在这些国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会熟练使用俄语。且不管是其母语还是俄语都为非声调语言,主要通过语调的上升和下降来表达语气和情感,与汉语声调区别意义的作用有本质的区别。根据对比分析理论,二语和一语中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中亚留学生的汉语习得过程中,声调是最难习得的部分之一。笔者(2012)曾对中级水平的中亚留学生汉语声调单字调的产出情况进行声学分析,发现其习得汉语声调难易顺序为:上升>阳平>阴平>去声。那么其感知汉语声调单字调的情况如何?在感知方面,其习得汉语声调的难易顺序是否也一致?本文采用听辨实验的方法,分析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中亚汉语学习者汉语单字调的感知情况, 主要从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难易顺序、容易混淆的声调方面,从感知的角度探讨其习得汉语声调的规律, 为汉语声调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二、实验对象及实验方法
(一)实验对象
本研究所选实验对象均来自通用语为俄语的中亚国家,入学后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学习汉语,在本校学习汉语专业1年,且HSK成绩过了3级。鉴于此,我们认为其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中级。性别差异将不在本实验中讨论,因此,本实验中实验对象的男、女生各为4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二)实验方法
本研究测试材料中的测试字的选取以《汉语水平考试甲级词汇》为依据,尽量选择口语中的常用词,我们选取了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去声调各15个单字,共计60个单字。这些单字在测试材料中以无规律的状态随机排列,再由职业发音人(省级电台工作七年的新闻主持人)读出,用Cool Editing软件录音并进行编辑,每个单字的音节重复两次,之后有两秒钟的停顿作为被试的选择时间。被试要求在A、B、C、D(代表的是声调符号)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答案。听辨实验在本校的语音实验室中进行,完成后统一收回答卷,再分类统计各个声调的偏误率。
三、实验结果及讨论
(一)各声调听辨偏误统计分析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答题卷74份,对4440个选项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误听项为843,即偏误率为19%。从听辨试验结果看,阳平调的听辨偏误率最高,其次为阴平调和上声调,去声调的听辨偏误率最低。
一般认为,当学习者对某一新音位的感知率达到80%-90%之间时,他们就已经在中介语的感知系统中成功地建立了该语音范畴(李嵬等,2000;王蕴佳,2001),也就是说,如果被测试者对某个音位的感知达到这一标准,那么就可以认为其在感知方面习得了这个音位。
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认为经过一年有针对性的汉语学习和与本族语使用者频繁的语言接触,中亚的汉语学习者已经基本建立了汉语声调范畴,表现在其声调的整体感知率为81%,处于此标准的临界点。其中,对去声的感知能力最强,对上声的感知范畴则是基本建立,而阳平和阴平的感知范畴尚未建立,还需要时间去习得。因此,从中亚留学生汉语声调感知的角度上来看,其习得难易顺序为:阳平>阴平>上声>去声,这与笔者在产出实验中得出的难易顺序稍有不同。
(二)各字调听辨错误类型
每个声调都有被误听为其他三个声调的可能,调查各个声调被误听为其他声调的比例可以看出学习者最难区分或最易混淆的调型。从统计结果显示出,学习者的声调听辨错误类型有一定的规律和呈现类型化,其中错误率较高的分别是:阳平被误听为上声、阴平被误听为阳平、阳平被误听为阴平、上声被误听为阳平。其中,阳平成为其他三个调类的共同且主要的偏误类型。同时,在这四个调类中,阳平被误听为上声为比例要远远高于被误听为其他调型的比例。这表明中亚汉语学习者容易将阳平与上声相混淆,从其声学物理特征上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讶。上声的调值为214,阳平的调值为35,这两个声调调型都呈现出上升和下降的特征,上升的起点几乎在同样的音高点上,时长也相差不大。因此,二语学习者很容易将这两个调类混淆。张洋(1998)在其研究中也得出维吾尔族学生容易将阳平和上声混淆的结论。
(三)结果讨论
中级水平的中亚留学生在四个声调的听辨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阴平和阳平的听辨偏误率最高,去声的听辨偏误率最低。其中,上声的听辨偏误率较低,这一点令人出乎意料,因为上声发生困难是许多不同语言背景学习者的共同问题。笔者曾对中级水平的中亚汉语学习者的单字调习得情况做过调查,结果也是上声最难习得。
产出和感知是语音习得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二者既密切关联又相互独立,许多因素影响着各自习得过程,如学习者的年龄、语言接触量、语言学习经验等。因此,产出和感知的习得过程有一定的不一致性,能正确发出的音不一定能正确感知到。在感知方面,学习者容易正确感知上声,而在产出方面,上声确实最困难的。其部分原因是上声的时长最长,这一辅助信息可能成为学习者感知声调的依据。
同时,中级汉语水平的中亚留学生还未能成功地建立汉语声调范畴,掌握其曲折变化特征,声调的相对音高也无法敏锐捕捉。郭锦桴(1993)认为:“对于留学生的声调教学,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形成汉语的‘声调意识’,即在他们的语言中枢里建立起声调的指 令—反映系统和反馈——接受系统”。对于中亚留学生来说,其母语俄语中没有声调的特征,因此缺乏声调的概念。但在经过一年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及大量目的语语言接触后,他们开始明白并理解四个声调的发音特点,但是当自己产出或感知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声调偏误。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遵循了四个声调习得的难易顺序,教学效果应该会更显著,不管是在发音还是感知方面,他们都应该更关注学生阳平和上声的习得。鉴于中亚学生会经常把阳平和上声混淆起来,教师可以使用一些针对这两个声调的区分性练习来提高其感知声调的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感知先于产出,对于一个因为感知的提高会作用于其对这个音位的产出。因此,在早期阶段,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感知声调的训练上。教师也可以从调值、调域和时长方面,结合声调语图强调各个声调的特征,区分其不同点,反复练习,提高其感知和产出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李嵬,祝华等.说普通话儿童的语音习得[J].心理学报,2000.
[2]王蕴佳.韩国、日本学生感知汉语普通话高元音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
[3]张洋.汉、维吾尔语元音对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附注:本文为2010年新疆师范大学校级优秀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亚国家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实验研究” (XJNU100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郑琴,女,1981年生,新疆阿克苏人,讲师,研究方向:语音学及英语教学;陈茸,女,1983年生,新疆昌吉人,讲师,研究方向:语音学及英语教学。
中亚留学生 篇4
语言学习环境是指“能够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某种程度的接触目的语的机会和条件的各种特定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谢谋, 2001) , 包括语言环境 (阅读材料、视听材料和活口语) 和人文环境 (风俗习惯和文化历史传统) , 根据区域大小又可将其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所在城市和方言区, 中环境指包括其周边生活区在内的学校校园, 小环境则指所在教室宿舍及其他类似空间。本文使用的语言文化环境一词指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内的大环境。
语言环境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语言输入和语言模仿的资源;人文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自然习得目的语及其相关文化因素的社会背景, 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并获得反馈的真实场景。 (刘珣, 2000) 留学生与目的语环境的融入频度和程度是成正相关的, 融入频度越高, 程度越深, 目的语习得效果则越好。因此, 虽然有些留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语言, 但因其不能主动地接触和使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 与目的语环境的融入程度不深, 所以其语言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目的语环境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2新疆语言文化环境分析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和杂居、多语言文字融合、多种宗教并存和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这种客观状态使新疆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特点:
第一, 多民族聚居。据调查, 新疆境内现有55个民族, 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都是跨境民族, 有的主体在中国, 有的主体在中亚, 但双方血缘相近, 文化同源, 风俗相近, 宗教信仰基本相同, 大部分语言相通, 有着较强的文化认同感。
第二, 多元文化并存。新疆居亚欧大陆中部, 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连接着中原与中亚、西欧。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东亚、南亚、北亚、西亚文化的交汇点, 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四大文化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美文化) 的交汇地。
第三, 多种语言并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 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跟民族的发展密不可分。新疆多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新疆多种语言并用的状态。虽然近些年我国大力提倡和推广普通话, 实施双语教育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但是由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人口较多, 分布较广, 其语言在新疆仍被广泛使用, 于是就形成了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多语并用的格局。
第四, 一教为主, 多教并存。据考古发现, 新疆居民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活动了。约公元前4世纪起, 盛行于西方的一些宗教开始沿丝绸之路传向新疆, 直至16世纪以后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3新疆语言文化环境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跟内地相比, 新疆的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复杂, 文化更多元;与中亚地区比较, 新疆在语言使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比较相似。这些特点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1) 新疆语言文化环境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有利影响
“第二语言获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 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相适应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靳洪刚, 1997) 留学生在东道主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文化适应问题, 能快速地融入东道国文化的学生语言学习效率较高, 相反, 不能接受东道国文化或者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新疆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对中亚留学生而言并不完全陌生, 文化距离较其在内地学习的距离小, 总体上比较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疆的文化环境, 这种较强的文化的适应性有利于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
(2) 新疆语言文化环境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不利影响
新疆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虽然有利于中亚留学生较快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但却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其使用汉语的主动性、接触汉语的深度和广度。
第一, 在以汉语为交际语言的内地城市, 基本上除了外国人都是汉族人, 使用的都是汉语, 要想在那里生活必须学会使用汉语交流。而在与中亚的语言文化相似性很大的新疆, 即使不使用汉语也不会影响正常交际, 汉语基本上无用武之地。对于汉语基础较薄弱和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学生来说, 尽量规避使用汉语是他们经常采用的策略。汉语可用可不用的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 新疆大部分地区的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双语的, 既有汉语版的又有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 中亚留学生无需选择汉语版本就可以了解到需要的信息。一般汉语学习动机不太强的学生很少主动接触汉语资料, 这就限制了留学生接触汉语的深度和广度。
4如何“扬长避短”
留学生来到新疆就学, 目的就是为了在以汉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汉语。然而新疆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并没有使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环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 学生方面
第一, 留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结交中国朋友。性格外向、善于交际的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地参加中国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 不仅可以练习汉语, 还可以交到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同时又有强烈的结识中国朋友的意愿的留学生可以通过同学或老师介绍认识一些中国学生。
第二, 留学生应该培养在各种环境中使用汉语的意识。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大部分留学生除了跟汉族人说话必须用汉语以外, 跟本族同学或者语言相通的商贩交际时使用的都是本族语或者俄语。总体来看, 课外使用汉语的频率并不高, 所以留学生应该有意识地习惯用汉语交流。
第三, 在疆中亚留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新疆的视听资料等多途径学习汉语。通过调查发现, 除了课堂学习汉语以外, 课下留学生很少接触汉语。虽然新疆并不是单纯的汉语环境, 但是跟留学生的国家相比其学习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留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汉语的接触程度, 比如阅读汉语报纸、浏览汉语网站、观看汉语电影、阅读汉语期刊杂志等。
(2) 教师方面
第一, 充分利用新疆语言文化大环境, 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报纸、书籍、杂志, 多听中文歌曲, 多看中文电影, 了解中国文化, 以此来增强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新布置教室, 在教室的墙壁上贴满有关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作品, 这些作品最好出自学生之手,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汉语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第二, 课堂上有意识地扩大教学的交际性, 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用, 如果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课下马上使用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 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所以, 首先, 教师用语应该是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而非单纯地为了让学生听懂使用“改良版”的汉语;其次,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无需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完, 可以留一些空白让留学生自己学习或者在练习时扩大交际性, 设置贴近生活的场景进行交际练习。
(3)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多为留学生提供结识中国学生、接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现在绝大部分学校为了便于管理都把留学生的宿舍和教室单独安排在一栋楼里, 致使留学生很少跟中国学生产生交集。除了教室, 宿舍就是留学生最常去的地方, 然而同宿舍的人一般不需要用汉语交流, 用俄语或者母语即可。这无形中就减少了留学生接触汉语的机会, 影响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所以, 学校可以把留学生跟中国学生安排在一间宿舍或者在每间留学生的宿舍里安排一名中国学生, 这样可以增加留学生跟中国学生接触的机会, 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同时, 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关汉语的比赛或者有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一起参加的活动, 如联谊会、歌唱比赛等。
5结语
新疆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对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是把双刃剑, 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扬长避短”, 使这种特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规避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分别从学生自身方面、教师和学校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希望对提高在疆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立足新疆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 以来疆中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 分析新疆这种特殊的大环境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最后就如何发挥新疆大环境的优势和规避不利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疆,语言文化环境,留学生,汉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2000.
中亚教学设计 篇5
南安市第三中学
梁香蜂
考点要求:
1.中亚地处内陆的地理位置 2.中亚的地形特点及气候特征 3.中亚的农牧业与工业 考点分析:
中亚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都是在中亚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其干旱的气候环境又是由于其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导致的。所以,在进行这节课的设计时,重点是让学生清楚中亚干旱的气候环境,从而分析其他地理要素。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7、8班的学生,这是一个高二文科普通班,学生自然地理部分基础薄弱。但经过前几个区域的学习,目前已经掌握了区域分析的一些方法和方向。在教学设计时,可放手让学生去总结区域特征,老师做简单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独立的学习,增强自信。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能说出中亚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2、能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中亚的气候特点,通过气候等特征分析中亚的河湖特征、植被类型、农业类型及农业区位条件。
3、能说出中亚的资源类型,推断出中亚的工业类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分析中亚的特征,通过讨论分析咸海缩小的原因、影响和防止措施,巩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咸海的缩小,分析其原因及危害,引发学生的危难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重点:
中亚的气候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咸海缩小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引导学生阅读“亚洲政区图”,明确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的方位。在图上指出中亚的范围和主要国家。请一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要求学生记住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名称及其空间位置。
2.在“亚洲地形图”上组织学生量算中亚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距离,由学生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一个特点: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3.在“亚洲政区图”上绘出古代“丝绸之路”路线,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地区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古代交通要道。
出示“亚欧大陆桥”投影片,指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沿途铁路线、经过国家和终点、说明中亚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陆桥的必经之地,现代交通要道。
总结以上两点,得出中亚地理位置的第二个特点:交通要道。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指导学生阅读“中亚地形图”,依据海拔高度,启发或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地形类型,得出中亚地形特征为:
①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②以高原、平原为主,地表沙漠广布。
要求学生记住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图兰、里海沿岸平原、卡拉库姆沙漠的名称和空间位置。
2.出示“中亚地形、风向、降水”三要素复合投影片: ①出示“中亚地形图”,指出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②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北半球温度带图”,说明中亚位于北温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气温的大陆性特点突出:冬冷夏热。
③去掉“北半球温度带图”,在“中亚地形图”上叠加“太平洋夏季风风向图”、“印度洋西南季风风向图”,说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无法深入中亚地区。再叠加“大西洋湿润气流前进方向图”,说明中亚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而且湿润气流微弱,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东部山地降水略多。
总结以上两点,说明中亚地区:降水稀少。
④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中亚气温降水分布图”,由学生说出冬夏温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变化。
⑤从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中亚地区的植被应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归纳①—⑤各知识点,得出: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3.要求学生在课本插图“中亚各国政区图”中,找出阿姆河,锡尔河;找出里海和咸海。从内流河、内陆湖的概念入手,启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说出这些河湖是内流河和内陆湖。要求学生在上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从外流河概念入手,启发学生说出额尔齐斯河是中亚地区的外流河。
4.向学生介绍里海。
从气候与河流的相互关系入手,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应多内流河和内陆湖,得出: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得出:
①谷物、小麦分布在北部地区。
②畜牧业、灌溉农业分布在南部地区,面积广大。③山地畜牧业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山地。
④经济作物——棉花分布在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亚主要矿产和衣业生产分布图”,得出:
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是中亚地区的重要矿产。
3.出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关系”投影片,帮助学生分析本区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记住主要工业部门。
投影片内容如下:
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入手,依据投影片中箭头所表示的各地理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关系,讲清以下内容:
①地理位置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②气候对河流、植被的影响。
③气候、河流(灌溉)、植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灌溉农业发达。畜牧业发达。④农业生产对工业部门的影响。⑤矿产资源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⑥气候、矿产资源对工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木材缺乏,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
要求学生复述以上内容,并抄录投影片中所表示的知识结构。
4.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本中的“读一读”内容,并以“想一想从咸海周围的环境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为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
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②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日趋严重。③人类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考虑。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④我们在治理和保护我国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居民和城市
1.出示中亚地区主要民族人像图,让学生认识各民族服饰,了解中亚地区民族构成。2.出示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伊斯兰教清真寺,了解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性。
3.结合以上图片讲解一些中亚地区的风土人情。4.出示塔什干城市景观图片,向学生说明该城市职能。
【板书设计 】
一、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
1.距海较远,深居内陆 2.交通要道
①古代“丝绸之路” ②现代“亚欧大陆桥”
二、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沙漠广布 2.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 3.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三、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1.干旱、半干旱气候与农业生产
①北部谷物、小麦区 ②南部畜牧业、灌溉农业区 ③山地畜牧区 ④世界第三产棉基地 2.自然资源与工业生产
①棉毛纺织、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 ②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 ③木材缺乏,轻工业产品需进口
四、居民和城市
1.多民族地区、伊斯兰教 2.塔什干 作业: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中亚地图部分 教案反思:
中亚五国外贸政策 篇6
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有:在8个自由经济区内成立外资或合资企业,企业进口设备及相关产品的关税和增值税为零;当外资法人(企业)的投资额占注册资本30%以上时,有权根据授权机构所颁发的证书,不需要许可证出口相当于外资在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数量的自产产品(工程、服务);在缴纳土法律规定的税费后,外资法人(企业)可自行支配其出口自产产品所得的外汇收入等。
塔吉克斯坦
外国企业除可以多领域投资外,有权决定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销售,也可以决定其原材料的来源和使用等。从事原材料生产的外资企业(不包括农业及自然资源采掘业),如果外资份额占到30%以上,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待遇:外资额达10万~50万美元的企业可免缴2年所得税;50万~200万美元的可免缴3年所得税;200万~500万美元的可免缴4年所得税;500万美元以上的免缴5年所得税。
自由贸易区内的外同投资者和外资企业可享受税率比塔境内的通行税率低50%以上的优惠;享受较低的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租用费或使用免享受特别的关税待遇,较低的进出口关税和简便的出入境签证手续。
哈萨克斯坦
在哈的所有自然人和法人均可从事对外贸易活动。哈政府主要通过调节进口关税管理对外贸易。进口商品税率平均水平为12%,除武器、弹药,毒品、药品、废有色金属等个别商品(出口9个,进口11个)外,其他商品进出口均不需配额和许可证。主要机电产品的现行进口税率为5%~20%不等。如核反应堆、锅炉、设备及机械装置为零税率,农业机械为5%,电视接收装置为10%(同时加从量税)。
从2007年7月1日起,哈外汇管理制度将执行欧洲国家标准,取消外汇业务许可制度,实行通报制度。
乌兹别克斯坦
免征进口关税商品:输出国、原产国同乌建立了自由贸易制度,乌政府签署的或政府担保的政府间条约、政府间协定项下的供货;经政府批准,由国家财政部拨款进口的商品;在乌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国法人生产所需的商品;展品,宣传品;用于出口加工的原材料。现行进口关税表适用对象为同乌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家生产的商品同乌没有相互最惠国待遇的进口关税翻倍。今年起,取消在乌的外交机构、代表处和个人享有的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今、明两年内,乌建材工业股份公司所属企业进口的设备和相关总统令建设项目中需要使用、且乌不生产的建材,免除海关关税。2005~2009年总统令附件中向建材企业提供的非传统类建材免缴增值税。
吉尔吉斯斯坦
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全面放开外贸制度,所有法人(不分所有制形式),自然人均有权从事国内贸易和进出口贸易,无须进行专门的资格注册。
中亚留学生 篇7
班级是学校组织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因而, 班级管理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着学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目前, 给留学生班级配备班主任是大家公认的、利于留学生日常管理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丛琳、许苗在《高校留学生班主任工作刍议》一文中指出, 班级内部的日常事务通知、学生的出勤、活动的组织安排、学生的要求或意见、关系的协调等等, 都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也可以说是服务者、引导者或监督者———来保证教学单位与留学生之间保持必要的沟通与联想, 减少因留学生的任意作为或教学单位语言教学活动外的无为管理而出现的事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班主任在留学生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 针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班主任的工作既是繁琐的, 也是敏感的。稍稍处理不当, 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 也要讲究灵活性。
1 正确协调教、学、与管理的关系, 使之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留学生的管理要求班主任既要严格要求, 按章管理, 又要处处去关心、帮助他们。能够与留学生走得如此近的人, 只有他们的任课教师。因此, 由任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 将会给留学生的学生管理带来便利。由于教学上的关系,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频繁, 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也更近, 学生有问题时也会愿意向班主任倾诉心声;在教学活动中班主任也可以更多、更及时地了解每个留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状态, 及时反映和解决问题。因而, 如何利用班主任的教学或指导、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从而进一步促进班级管理, 使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则成为每个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笔者所在的班级, 班主任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三者的关系。例如, 2010年4月至6月, 我校承办了“首届外国人汉语及中华才艺大赛”, 包括汉语诗歌朗诵、演讲、中华曲艺、中华文化知识、书法、中国画、剪纸、手机汉语短信竞赛等8项。来自全疆各大高校及中小学校都会派选手参加。这样的比赛对留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可以让他们更近距离的接触中国, 接触中华文化, 在体验中华文化的同时学习汉语。那么, 如何传达这样的信息给留学生们呢?如果班主任只是简单地把学院相关的通知传达给学生, 而忽略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那么留学生肯定会以为参加这样的比赛没有意义, 而且还影响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相反, 在统计报名参加诗歌朗诵比赛的同学时, 班主任在把通知传达给学生后, 并没有急于去问哪些同学要报名参加。而是在上课时, 找来一盘《唐诗一百首》的光碟放给同学们欣赏。视频中朗朗上口的语音, 精美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课后同学们纷纷要求报名参加比赛。看到留学生们这么踊跃, 老师随即决定先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的选拔赛, 每个报名的同学选好自己要表演的诗歌后认真准备, 然后由同学评判出最优秀的选手, 来代表班级参加学院的比赛。通过这样的事例, 我们可以看到, 通过教师的引导, 并利用自己担任所在班级教师的便利,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班级的管理工作也变得相对容易的多。
国内的汉语教学相对国外的汉语教学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语言教学处于目的语环境之中。那么, 如何利用社会这个大环境, 来促进教师的教学、留学生的学习以及班级管理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笔者所在班级, 班主任会利用一切机会来让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的风俗、人情。这不仅有利于留学生汉语学习热情的提高, 还营造了班级和谐、融洽的氛围。冬至到了, 老师在上课时先给同学们讲了冬至中国人吃饺子的由来, 并给同学们讲了“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 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 耕牛遍地走”。这样的民俗歌谣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也很想亲自去体验一下饺子是如何包的。于是, 利用休息时间, 班主任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一间小食堂, 让学生亲自动手学包饺子。同学们的兴致很高, 虽然饺子包的是什么形状的都有, 但是他们却很开心, 不仅了解了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还吃到了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同时, 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有助于增进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了解, 还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2 在处理好教、学、管三者关系的同时, 班级的文化建设同样很重要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体现。优秀的班级文化像一张无形的网, 可以起到约束、监督和团结同学的作用。李艳 (2010) 认为留学生班级文化除了包括我们以往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外, 还包括复杂的各国传统文化、种族文化以及宗教政治文化等。她把班级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 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 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挂在教室墙壁上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大多数班级都会选择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而软文化, 则是一种隐性文化, 包括制度文化, 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李艳指出, 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 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 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该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 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
我们认为搞好班级文化建设,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学风。没有纪律的制约, 就没有良好的环境, 班级管理更无从谈起。中亚留学生性格开朗、活泼, 但同时也表现为纪律性较差, 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上课迟到, 早退、旷课现象时常发生。因此, 在入学之初, 就需建立班级严明的纪律。如, 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 并根据平时表现实行奖惩制度。我们不建议实行奖惩就是扣奖学金, 大多数留学生对这一做法很反感。我们可以用“设立榜样”的办法, 表现最好的同学我们把他设为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 并把他的照片贴在教室的墙上, 以班费的形式给一些物质奖励。对本科留学生来说, 他们的年龄大都是二十岁左右, 处于争强好胜的阶段, 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 可以促进班级纪律的确立。
有了严明的纪律的同时, 班主任还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对汉语言本科的留学生来说, 本来学生的基础就较薄弱, 如果不抓紧一点, 等到毕业时就很难达到学科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仅是每一个任课老师思考的问题, 更是每个班主任为之追求却也头痛的问题。所以在入学之初,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留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 在建设班级文化时, 还应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良好的情感氛围。在笔者所在班级, 每当有留学生过生日时, 班里的班委会积极准备礼物、写满祝福的生日卡片, 并在班级前面的一面墙上留了一块区域, 专门为过生日的同学准备的, 比如贴上他的照片, 以及同学对他 (她) 的祝福, 老师也会准备一份小礼物送给他, 让身在异乡的留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
在笔者所在学院, 根据中亚留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特点, 及语言学习的规律, 学院实行了早晚自习制度。但是, 根据笔者近一年的观察, 早晚自习并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以晚自习来说, 有的留学生会以各种借口逃掉, 或者即使来了, 也是无所事事, 聊天、听音乐, 真正把两个小时的晚自习时间利用在学习上的同学很少。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早晚自习的效率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利用学校、学院现有资源, 给每个留学生班级配一名负责早晚自习的老师。目前, 我院有对外汉语本科生,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研究生, 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通过自愿的形式来聘请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参与留学生早晚自习的管理。这样, 一方面负责早晚自习的学生可以给留学生们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提高留学生晚自习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也给负责早晚自习的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留学生的机会, 为以后的研究和工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和经验。根据笔者跟班的经历, 留学生很欢迎老师在早晚自习时能给予他们辅导。
2) 利用早晚自习的时间, 使留学生广泛接触有关中国社会风俗、人情、新闻等各方面的知识, 在了解中国的同时, 学习汉语, 提高汉语各方面的能力。如, 在班级开辟一个小小的读书、看报的角落, 准备一些报刊、杂志等供同学们在早晚自习、或课余时间阅读, 并鼓励同学在读完后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当然, 为了了解同学们是否真的读了, 并且读懂了, 我们可以每个月或每两个星期组织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或汇报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心得。对于汉语言本科专业的留学生, 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提高了留学生的阅读水平, 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 早晚自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3 结束语
留学生的班级管理与中国学生的班级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 班主任在面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时, 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包括性格、学习态度、国别、地域差异等, 班主任应实行全面多维的管理模式, 实现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与管理工作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丛琳, 许苗.高校留学生班主任工作刍议[J].才智, 2010 (4) :84-85.
[2]李艳.论外国留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 .
中亚留学生 篇8
课堂观察一直作为课堂教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任何形式和任何对象的教学, 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观察,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活动中两个重要的参与者, 学生学习结合教师教学, 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课堂文化。不同的教师, 不同的学习群体, 共创的课堂文化必不相同。成功的教学课堂需要创设一种包含学生思考、学习民主、教学创新、互动关爱、独具特制的课堂文化因此, 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 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 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课堂文化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 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 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 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 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 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 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放松地得到发展。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 从而形成内在的素质聚合力, 促进人格的形成。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良好的课堂文化具有较强的聚合力。
二、课堂文化观察记录报告
1.观察背景
课程类型:中级汉语听说
教材与课程题目:中级汉语听说《发展汉语》第十四课在家学习行不行
班级:A2班
班级人数:26人
2.课堂文化观察视角
视角一:思考
根据班中同学在课堂中的表现, 可以发现班中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图标说明:“★”代表班级中的学优生;“▲”代表班中学困生;数字表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
课堂思考主体应是学生, 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学生能掌握新词的词义和用法, 并能根据本课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书上的听力练习。通过观察, 班中16位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有5位同学完成任务稍显困难, 4位学生基本不能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式:本课教师主要采用交际训练、话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听力内容提出相关话题, 吸引学生思考, 相互进行探讨, 提问中师班对话和师生对话居多。学生讨论时间共30分钟, 占总时长的33.33%。
学生思考习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思考, 并积极回答, 并对教学难点重点做好笔记。
视角二:民主
教学民主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着力创设师生双向互动, 并在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发展思维能力的教与学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质疑能力, 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及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 教学民主性原则在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
课堂话语: 教师对于学生给出的不同意见采用讨论的方式, 给出解答。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本班学生共26人, 有22人参加了课堂提问, 占84.62%。学生参加课堂情况良好, 每位学生叫答机会基本均等。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观察中“满堂灌”的现象较少, 体现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民主。教师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体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民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效益, 体现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民主性。
视角三:创新
教师结合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问题, 以课后的作业:访谈你的中国朋友为新课导入, 课堂氛围较活泼。
在课堂学生的座位安排上教师没有做过多要求, 学生基本是任意坐。
教室的布置是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的成果,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室装饰中融入较多中国元素, 有剪纸、京剧人物、中国结、中国书法、中国画、红灯笼、红鞭炮。教室的后墙上面挂有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韩国、塔吉克斯坦5国的国旗, 展现了各国学生友好相处的情景。
教室中张贴了考勤表, 记录了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视角四:关爱
开始上课时, 教师热情地与学生问候, 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拉近了师生关系。教师面向全体教学, 针对不同年龄、国别的学生, 设置不同的问题,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教师注意关注学生, 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等现象时, 教师及时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让学困生尽可能地回答出简单的问题, 如朗读生词等。
班级中置有加湿器、衣架、热水壶、水杯、书柜、绿色植物, 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学习环境。
计见下表:课下对班中大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访谈内容及数据统走走摇摇廊摇摇廊
从表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选择B, 即大部分听懂课上老师的讲解、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 而全部听懂、听懂话约一半和听懂小部分了都占有小部分比例, 全部听懂的学生主要是班上的学优生, 在调查中很少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课上听懂, 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班中的学困生。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的目光大部分注视全班学生,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会特别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 很少存在没有目的性的关注和走神等。
视角五:特质
本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可大致分为组织教学、检查作业、新课导入、新课教学、练习巩固与讨论、布置作业等六大环节, 每个环节衔接紧密, 循序渐进。课文中出现了一些较难的生词, 教师做了讲解, 并结合听力内容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本课授课教师教态和蔼、语气亲切、语言清晰、语例真实肢体语言自然, 整堂课处在一种整体轻松、适度紧张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可以跟随老师较好地学习。
三、本课课堂文化观察分析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对学生课后进行访谈, 小组成员发现, 大部分学生认同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难度适合本班学生,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民主关爱等课堂文化特点。被观察课堂的26名学生中, 学优生有4~5名, 学困生有4~5名,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优生和学困生差距太大, 这势必会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 也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 希望这点问题能够引起老师的重视, 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观察中, 学生有时能积极参与到思考学习中, 有时却思想不能集中, 这一点更要求教师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中, 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师生民主意识有待增强, 应尽量创建师生合作的学习环境。因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 影响教学民主的拓展空间, 统一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 有些限制了学生的多样性, 影响了教学民主的进程。希望教师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摘要:本文从课堂文化的观察维度出发, 以中亚留学生的两堂口语课为观察对象, 结合崔云漷等人的课堂观察理念, 使用课堂观察工具对中亚留学生汉语课进行观察记录, 并结合课堂文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课堂观察,课堂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付黎黎.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质”有“量”的课堂观察[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0.
[2]沈毅, 崔云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0, 第一版.
[3]崔允漷, 沈毅.课堂观察20问答.当代教育科学, 2007:24.
中亚留学生 篇9
关键词:“让”字句,偏误分析,新疆高校中亚留学生作文语料,教学策略
一、新疆高校中亚留学生“让”字句习得的偏误类型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三所院校留学生作文语料进行研究分析, 根据汇总的三所高校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本科三年级中亚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偏误例句, “让”字句的偏误共有302例, 其中混用偏误就占了131例, 占43.38%。除去错别字偏误, 繁简字偏误, 主要是“让”字句的语法使用偏误, 包括表示使役意义的“使”、“被”、“把”等词语的混用, 其中留学生最容易产生偏误的是与介词“使”和“跟”的混用, 以及让字句错用为动宾结构。
(一) 句式选择方面的偏误
1. 与“使”字句混用
(1) *我刚从阿拉木图回来, 大家使我说说最流行的样子。
我刚从阿拉木图回来, 大家让我说说最流行的服装样式。
(2) *妈妈为了使我们身体结实, 每天熬奶茶。
妈妈为了让我们身体 (长得) 结实, 每天熬奶茶。
在兼语句中, “让”和“使”都表示“致使”义。“使”字兼语句中的“使”表示“派遣”和“迫使、致使”义, 其中V谓2多表示结果、状态;“让”字兼语句除具有“使”所含之义外, 还有“容许”、“要求”等义, 其中V谓2多为目的或动作, 多用于口语。例1“要求”义, 例2中V谓2表示的是某个目的, 因此需要将“使”改为“让”。
2. 与“把”字句混用
(3) *有些综教不把人们自杀。
有些宗 (综) 教不让人们自杀。
(4) *我为了把自己心情愉快而去海边旅游。
我为了让自己心情愉快而去海边旅游。
“人们”不是“自杀”的施事而是受事, 施事主体是“宗教”, “让”字句的重要特征在于“让”后的宾语必须是后面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把”字句和“让”字句都是表示一种结果, 且结构类似, 区别在于:“把”字句表“处置”义, NP1是后面动词的施事, NP2则作为受事出现。
3.“让”字句错用为动宾结构
(5) *你是一个女孩, 在中国上学, 怎么放心父母?
你是一个女孩, 在中国上学, 怎么让父母放心?
(6) *这次考试的成绩没有失望我和老师。
这次考试的成绩没有让我和老师失望。
“放心”和“失望”均为不及物动词, 但学生在作文中都带了宾语, 这是错误的用法, 因为中亚留学生不能有效区别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直接导致用动宾结构来表达致使义并产生偏误。
(二) 构成成分方面的偏误
表“致使”和“被动”义的“让”字句, 格式均为NP1+V谓1 (含“让”) +NP2+V谓2。但对NP1, NP2和V谓2等构成成分的限制条件却不相同。中亚留学生在“让”字句习得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遗漏
遗漏偏误是指句子内部因缺失成分而出现的偏误。
(7) *听了这个中国古代故事, 让我想起了奶奶。
这个中国古代故事让我想起了奶奶。
NP1在让字句中省略是常有的事, 但主语指向必须明确, 以上这个句子不具备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的条件, 主语缺失使句子结构不完整, 学生尝试使用表“致使”义的“让”字句但却在主语的设置上含混处理, 认为前一小句中某一成分想当然的作主语, 最终导致整句的主语缺失。
2. 错序
错序是指因句子构成成分在排列顺序上的错误而导致的偏误。
(8) *奥利亚的生日聚会让我不参加。
奥利亚不让我参加她的生日聚会。
(9) *我在宿舍安静地复习HSK, 悄悄地让舍友出门。
我在宿舍安静地复习HSK (考试) , 让舍友悄悄地出门。
介词短语和否定副词的错序在中亚留学生中出现较多, 和语言的负向迁移有关, 这导致出现错序的部分语义指向不明。“悄悄地”语义指向“出门”, 应该置于“出门”之前, 而错误的位置将导致语义的指向错误。
3. 冗余
冗余是指因句子中出现了多余的句子成分而导致的偏误。
(10) *骑马让我更加热爱着草原的生活。
骑马让我更加热爱草原的生活。
例10冗余“着”, 本句不需要强调动作的进行或者状态的持续。
4. 误代
误代是指用不合适的词语或句法成分代替正确的词语或句法成分的一种偏误。产生这些偏误常常是因为学生难以分辨近义词的搭配功能所致。如:
(11) *不想让别人醒他们的样子。
(12) *反正我管保让您多愉快。
例 (11) 中的“醒”是不及物动词, 因此不能说“别人醒他们”, 需要将“醒”改成及物性的“弄醒”或“叫醒”。例 (12) 是一个陈述句, 而“多 (么) 愉快”只能用于感叹语气, 所以应改“多”为“很”或“非常”。
二、新疆高校中亚留学生“让”字句偏误原因分析
新疆高校中亚留学生在现代汉语“让”字句的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 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 目的语自身的特点。
“让”字句本身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让”字句可简单分为三类, 既可以作为简单动词句, 也可以作为兼语句, 还可以作为“被”字句来使用。除此以外, “让”字作为兼语使用又包含三种意思, 每个义项又有相对的近义词, 这导致学生极易混淆。
(二) 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
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汉语知识学习后, 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目的语知识, 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 他们常常会把自己所学到的有限的、不完备的目的语知识, 用类推的办法把一些汉语语言规则运用到其它不应该使用的地方, 因此造成了偏误,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过度泛化。
新疆高校的中亚留学生母语大多数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属于粘着语, 通常主语在前, 谓语在后, 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 谓语在宾语之后。突厥语和汉语的语法差异也会导致偏误的产生。
(三) 缺少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些教师在讲解“让”字句语法结构时, 只是理论上的灌输, 缺乏实践, 使留学生不能在吸收语法知识后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因此课后练习的匮乏也是留学生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让”字句的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新疆三所高校本科三年级的中亚留学生作文中“让”字句偏误的分析, 总结归纳了“让”字句的偏误类型和产生偏误的原因, 旨在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对策, 使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尽可能不发生偏误。下面笔者针对上文中亚留学生习得“让”字句的偏误情况, 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 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加强“让”字句教学。
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是集中学习汉语语法、词汇、写作的窗口。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具体教材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让”字句的使用。
1. 提高“让”字句复现率。
一个语言点作为专题提出之后, 教师会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对其进行讲解, 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并力求巩固。此后, 作为会话教材也需要在之后的课文里边经常安排这样的语言点再次出现, 形成一定密度的复现率, 有利于学生牢固记忆语言点。
2. 加强课后对“让”字句语法点的详细讲解。
从针对《博雅汉语》中的“让”字句教学安排来看, 课后对“让”字句各类句式的讲解明显不足, 更不存在与“被”字句和“使”字句的辨析, 这是不合理的。课后的语法讲解应该与课文中出现的典型例句相吻合, 集中系统地介绍课文中出现的某一“让”字句句式的特点和使用情况, 这样才利于“让”字句的区别教学。
(二) 教师应按照留学生等级划分循序渐进教学。
由于不同阶段留学生水平不同, 产生的偏误程度也不同, 所以“让”字句的教学在初级阶段时就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教授汉语不仅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还要对教授知识进行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的教授, 呈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留学生可以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避免偏误的产生。“让”字句的用法比较复杂,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归纳总结, 按照留学生等级水平不同, 循序渐进的把“让”字句的语法结构和意义教授给学生, 采取“教授—练习—复习—教授—练习—总结”的循环往复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小英.带兼语的“使”与“让”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第2期.
中亚留学生 篇10
《中亚史》一书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中亚通史, 作者用二十章近400 页的篇幅勾勒出了中亚地区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亚有着漫长的历史, 在文明早期就有原住居民。波斯帝国强盛之后, 征服了中亚地区, 波斯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亚。公元前4 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波斯的阿赫门王朝灭亡, 中亚进入希腊统治时期。希腊及希腊化时代, 中亚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此间佛教也传入中亚。此后中亚地区开始了贵霜、嚈哒与突厥的统治。其中贵霜由大月氏人所建, 嚈哒被认为是鲜卑的一支, 西方学者则称之为“白匈奴”。随后在中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突厥族崛起。隋朝时期, 突厥分为东西两大汗国, 唐朝初期东西突厥纷纷归顺于唐, 但是在唐高宗时期西突厥叛唐, 唐朝统治者平定了叛乱, 将西突厥统治下的中亚地区并于唐王朝的版图, 唐朝设了都督府与都护府对这些地区进行管辖。怛罗斯之战, 唐军战败, 唐朝的势力范围退缩到了葱岭以东。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占据了优势,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中亚先后经历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萨曼王朝时期。萨曼王朝灭亡后, 中亚由突厥语族诸王朝与西辽统治, 中亚逐渐突厥化。公元13 世纪蒙古崛起, 蒙古在灭掉了当时的中亚霸主花剌子模后先后建立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因内部争乱而逐渐衰落, 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此时中亚的经济、文化、科学繁盛。16 世纪海上贸易的兴起以及汗国内部的战争使得帖木儿帝国日趋衰败, 最终被乌兹别克人所灭。此后中亚大地上兴起过诸多汗国。19 世纪, 俄国与英国在中亚争夺殖民地, 俄国占据上风, 在一系列的土地兼并中逐步建立起了殖民地与保护国, 从此俄国确立了对于中亚的统治。沙俄参加一战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爆发了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 布尔什维克消灭了反苏势力, 将战时经济政策改变为新经济政策, 中亚的矛盾趋向缓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在中亚地区确立的民族制度。苏联建立后在列宁的“民族自决”的原则指导之下, 中亚建立起共和国并进行了民族识别活动。从斯大林时代开始, 苏联对中亚的民族主义分子进行清洗, 从文化上消除伊斯兰词汇, 最终牢固确立了对中亚的统治。而推行集体化没有给中亚农业带来起色, 集体化过程中过火的做法在民间留下了长久的积怨。二战期间, 苏联工业内迁使得中亚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总的来说, 斯大林时代中亚的宗教、民族意识被削弱或者处于受抑制状态, 然而敌对的情绪在底层民众间潜伏着。赫鲁晓夫在执政间对此民族政策进行了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民族政策与斯大林的并没有实质区别。在扩大民族自治权方面并没有多大的进展。在如何看待中亚的历史问题上, 也表现出赫鲁晓夫时期仍然坚持斯大林时期的大俄罗斯主义。赫鲁晓夫的关于“苏联人民”的概念突出民族的接近与融合, 而忽视民族间的差异。苏联政府甚至采取各种措施来加速民族的融合, 包括强制推广俄语, 鼓励民族间通婚等等。这些措施在中亚民族中造成了逆反心理, 从而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 导致了地方民族主义的增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迅速, 中亚也得以平稳发展,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民族问题并没有凸显出来。80 年代末苏联经济恶化, 戈尔巴乔夫推行舆论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 产生了众多负面影响。苏联的国内局势失控, 社会失序, 无政府主义高涨, 宗教复兴和民族问题又显现出来。在他的改革原则鼓舞下之下, 中亚的民族主义高涨, 民族分裂主义者制造了多起骚乱和民族冲突。90 年代以来, 分离主义也公开发展, 苏联全国局势开始失控。1991 年末, 中亚五国先后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后, 中亚五国彻底成为独立主权国家。苏联在治理中亚民族问题上对当下中国具有借鉴意义。中亚地区民族矛盾激化最终走向彻底分离的原因在于苏联推行了错误民族政策, 不尊重中亚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习俗, 粗暴干预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强行推行同化的政策, 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苏联早期将中亚视为棉花供应地, 后期又在中亚开垦荒种粮, 在经济方面始终将中亚地区单一的视为原料的产地, 而对于其他产业投资不足, 中亚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于苏联的平均水平。这直接造成了经济上的不平衡, 最终也转化为民族间的矛盾。中国应当避免走这样的弯路, 中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要坚持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的政策, 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更要注意区域间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去中亚炼石油 篇11
2015年6月19日,吉艾科技的子公司东营合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塔吉克斯坦能源和水资源部签订《意向备忘录》,建立了包括勘探开发、运输设施建设、油品加工销售等的全面油气合作关系。如此规模的油气合作,发生在一家中国民企与一个国家之间,前所未有。
“民营企业在国外创业并不容易,全靠多年的积累和打拼。”郭仁祥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今年已是他在中亚工作的第八年。
早在2007年,国内石油工程行业进入瓶颈期,“竞争激烈,市场价格一降再降。”以钻井为例,郭仁祥说,当时国内的钻井价格从每米580元降至320元,几无利润可言。
很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机会,而中亚地区以其资源和地缘优势引人瞩目。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占全球探明储量的9.4% 。其中哈萨克斯坦石油探明储量39亿吨,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探明储量17.5万亿立方米,但由于技术水平等原因,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大部分还处于待开发状态。
谁的钻机先到,谁就占有市场
“我刚到哈萨克斯坦时是依托当地的公司,为中石油、中石化做钻井方面的服务,当时在中亚地区钻井的平均价格在每米600至1000美元,远远高于国内。”然而完全陌生的环境、文化与生活习惯,很快让郭仁祥经受考验。
2008年和2010年,哈萨克斯坦的冬季出现了极寒天气,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铸铁扳手掉在地上就碎了,橡胶软管更是一碰即破,我们的钻机在那样的严寒中根本无法开工。”回忆起那段经历,郭仁祥心有余悸,“大雪来临时,井队2.7米高的板房很快就被埋没,我们的工作人员被困在作业场地一个多星期,与外界失去联系,最后只能寻求国际救援,用直升机把他们救出来。”
“民企刚走出去时,装备和后勤能力确实有很多欠缺,我们学到很多,也付出了很多。”郭仁祥说。
由于负担少、制度灵活、反应快速、机动能力强,民企在海外也有大型国企无法比拟的优势。
据郭仁祥介绍,2011年冬季,中石油购买了里海东岸阿克套地区的油田,要求快速开始生产,并提出哪家企业的钻机先到达,就可以占有这里的市场。“我们就和西部钻探达成协议,先调度两台钻机去占领市场,由西部钻探保障后勤。”
西部钻探,全称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
“当时,我们的160台装满物资的卡车,在严寒中行进了1000多公里,仅用了40多天所有设备就全部到达。”郭仁祥说,待西部钻探的队伍到达时,他们的队伍已经打出了一口直井和一口水平井。
总统的支持
在中亚五国中,塔吉克斯坦属于高山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吉艾科技副总经理赵正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2009年刚进入塔吉克斯坦时,目标其实是贵金属资源。
随着调研的深入,吉艾科技了解到,当地由于缺乏炼化产业,国内虽有油气资源,但成品油主要从周边国家进口,再加上邻国阿富汗的需求,两国成品油的年需求量达到500万吨。由于周边国家的炼厂都是苏联时期的老炼厂,成品油产量并不稳定,这直接导致塔吉克斯坦国内的油价大幅波动,甚至影响了国内局势的稳定。
“对于塔吉克斯坦来说,成品油不仅是石油产业链上的一环,更是与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的产品。”赵正启说。
当塔吉克斯坦国资委和能源与电力部了解到郭仁祥曾在国内从事过炼化产业时,提出希望他们能帮助建立一座产量10万吨左右的炼化厂,这与吉艾科技的想法不谋而合。
为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选定合适的地点,郭仁祥带领工作人员用了两个月,开着吉普车在塔吉克斯坦全境考察,“为了确保炼厂的安全,同时解决中石油在阿富汗的AD油田销量不畅的问题,不但与地方政府交流,还与当地和阿富汗地区的地方武装势力会谈。”
郭仁祥说,经过深入考察与反复论证,吉艾科技决定投资3亿美元,在丹加拉地区建立一个一期50万吨、二期120万吨的炼厂。该炼厂距离阿富汗边境口岸160公里,距离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90公里,连接炼厂与两地的均为一级公路,交通便利。
“当地政府给了很多政策优惠,我们的产品只需要缴纳10%的消费税,其他税收全免。”郭仁祥对本刊记者说。
当时塔吉克斯坦的国资委主席、外经贸部长和能源电力部部长,专门邀请郭仁祥他们开会,详细商订合作方案,会后塔方派出南方石油公司的总经理,到吉艾科技股份在山东的炼厂实地考察。
2013年初,吉艾科技通过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以书面形式将炼厂项目呈报拉赫蒙总统,获得肯定与支持。2013年5月20日,这个项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一起,由拉赫蒙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见证签约。
2014年春天,经塔吉克斯坦上下两院批准,拉赫蒙总统颁布总统令,该项目奠基开工,拉赫蒙总统亲自出席。“塔吉克斯坦给了我们最高规格的礼遇,总统、总理、副总理、12位部长、当地政府领导以及中国驻塔吉克的大使、参赞和企业代表都亲自到场。”郭仁祥很自豪。
油从哪里来
风光之后,百万吨级炼化项目的落地执行压力接踵而来。
“油源从哪来,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郭仁祥说,由于技术原因,塔吉克斯坦自身的原油产量很少,炼厂的油源需要从国外进口,“目前我们已经逐步解决了这个问题,最终选定的原油进口地都是内陆或双内陆国家,这些国家的油价不受布伦特北海价格的影响,而且产量稳定。”
“除了柴汽油,沥青也将是我们的主要产品。”郭仁祥说,生产沥青需要高密度原油,开采和运输难度大,但因为这类原油周边国家不具备炼化能力,所以出口关税很低,同时,他们还解决了高含硫量原油的炼制问题,这些技术都是周边国家不具备的。
如何进行原油和产品的运输,是该项目面临的又一大难题。塔吉克斯坦的铁路轨道与邻国规格不统一,跨国运输就要建设换装站,“换装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从阿富汗来的铁路是准轨换宽轨,而我们一些副产品要回国,又需要宽轨换准轨。”郭仁祥说,目前他们正在与国内企业合作,希望通过项目建设带起一支物流和换装队伍。
之前也有一些欧美的石油公司看到了塔吉克炼化产业的机会,但因为油源和运输的问题,不敢贸然投资,“中塔两国的地缘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国新疆炼厂集中,可以随时引进优秀人才。”郭仁祥告诉本刊记者。
中塔两国的深厚友谊,是重要的合作基础,当地民众友好,政府也给出优惠政策,铁路专线已经修到了炼厂门口。
郭仁祥说,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是塔吉克斯坦境内规模最大的炼化企业。“我们会先将当地的员工派到中国学习培训,技术达标后再送回国内工作。”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国门,投资中亚的民企也感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利好。
“我们做预算时,是按照国内价格的两倍计算的,但现在能合作的企业增加了很多,成本也有所降低。”郭仁祥说,比如炼厂安装建设的招标,原来只有3家企业竞标,“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亚成为众所瞩目之地,吉艾科技收到了来自全国十几家企业的竞标,很多都是专业技术过硬、设备完善的国企。
中亚国家外贸政策调整研究 篇12
关键词:中亚国家,外贸政策调整,绩效
中亚五国独立之后, 经济体制开始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 与此同时, 各国也开始注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把发展对外贸易, 吸引利用外资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中亚五国凭借自身的重要战略地位,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潜力, 使各自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初步形成规模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 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本文就中亚五国的外贸政策的调整发展, 绩效及发展趋势做出一些分析。
一、中亚国家外贸政策的历史演变
1. 中亚国家独立前的外贸政策。
中亚五国独立前均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 外贸权为联盟中央所控制, 各国无外贸权, 基本上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机构。前苏联的外贸体制为国家垄断制, 对外贸易活动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贸易基本上是由联盟中央按照指令性计划把产品调出和调进, 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换占输出输入总额的比重, 俄罗斯为57%, 乌克兰为7 9%, 中亚国家在8 5%以上。
2. 中亚国家独立后的外贸政策调整。
中亚国家在独立后的外贸政策调整, 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原有国家垄断外贸体制, 逐步建立起开放型的对外贸易体制;设立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确立涉外经贸活动的法制基础;根据自身的经济现状、资源状况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二、中亚国家外贸政策的绩效分析
1. 中亚国家外贸政策调整的成效。
(1) 对外贸易额取得明显成效。从总量来看, 各国对外贸易额均有显著增长。1991年哈、乌、吉、土、塔五车对外贸易额分别为24.2亿美元、19.7亿美元、6.1亿美元、5亿美元、7.4亿美元。2003年, 各国对外贸易额分别增长到212.273亿美元、66.9亿美元、12.98亿美元、54.02亿美元 (1月~11月) 、16.79亿美元。分别增长了2倍~10倍。 (2) 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向多元化发展, 贸易伙伴逐渐增多。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各国积极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贸易渠道不断拓宽, 贸易伙伴逐渐增多。 (3)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几年来, 中亚各国外资的注入无疑对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04年12月, 哈共引外资累计约342.56亿美元。乌独立以来, 已累计吸引外资1 4 0亿美元, 外资企业产品占乌出口产品的份额也逐年增长。 (4) 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发展。中亚国家发展全方位的对外经济关系, 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赚取外汇, 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 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2. 中亚国家外贸政策存在的问题。
(1) 外资多数流向能源和采矿行业, 投资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外资的趋利性导致大多数资金流向原材料、能源等资源开发部门, 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矿业及电力部门。流入加工工业部门的较少。自然资源开发的发展在短期内固然能为中亚国家换回大量紧缺的外汇, 但从长期来看外资投资的这种偏好必然进一步加剧各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不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2) 资源密集型出口战略导致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化, 原料化。由于历史原因, 经济状况及要素禀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大多数中亚国家选择的是资源密集型出口战略。各国出口的多为初级产品, 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明显的单一化, 原料化的特点。这无疑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 管理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经常变化, 且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独立十余年来中亚各国在涉外经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法制和市场机制仍不健全,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 各项法律法规仍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中, 而过于频繁的调整和变化为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变数。
三、中亚国家外贸政策的发展趋势
1. 总的方向朝着开放、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和竞争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发展。深感经济落后的中亚国家深知如果不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就难以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足。各国都将依托资源和战略要地的优势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因此, 中亚各国的外贸政策也必然朝着更为开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
2. 各国将继续发挥传统出口产业的优势。
2005年哈萨克斯坦工业部提交的2005年~2008年工业和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计划, 将重点主要放在石油、天然气和冶金业发展方面。哈政府2003年公布的《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开发计划》中设想, 到2005年将哈里海地区的原油产量提高到500万吨, 2010年达到4000万吨, 2015年达到1亿吨。与此同时, 哈将进一步完善油气出口体系, 包括建设油气管道, 具有储存和罐装能力的港口和港口设施等。
3. 引导外资流向, 使其更多地投入到加工工业, 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业。
对于外资过度流向原材料、能源等资源开发部门这一问题, 已引起中亚一些国家政府的注意。各国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法律、法规及经济手段来引导外资流向, 使之更多地投向其薄弱环节和需要更新改造的主导工业部门如机器制造、原材料加工、轻纺食品工业和基础设施等部门。
4. 转变原料型出口, 要利用本国原料进行深加工实现进口替代战略。
目前, 中亚各国都积极致力于改变单一依靠原料型产品出口的战略, 改变加工工业落后的局面, 努力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5. 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由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亚各国也在努力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因此, 各国必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在此过程中实现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互补。目前, 中亚各国正以“中亚合作组织”为平台朝着“一体化”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惠杨恕:中亚国家利用外资情况简析[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20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