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东欧

2024-10-28

中亚东欧(通用6篇)

中亚东欧 篇1

俄罗斯中亚东欧经贸动态

俄罗斯 商务部希望俄方确保华商货物安全、合法转移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8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根据莫斯科市政府公布的.情况,截至目前,俄罗斯切尔基佐夫大市场内华商货物已运出过半,但在货物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市场混乱、敲诈勒索等现象,希望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双边磋商过程中的承诺,确保华尚货物安全、合法转移.

作 者:闫午  作者单位: 刊 名: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英文刊名:RUSSIAN CENTRAL ASIAN & EAST EUROPEAN MARKET 年,卷(期):2009 “”(10) 分类号: 关键词: 

中亚东欧 篇2

和亚美尼亚海关联盟技术法规的唯一证明

“一带一路”沿线商机正逐渐被激活。不过,出口企业也将遭遇沿线各国复杂的通关要求。那么,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东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哪些产品认证标准?本刊特邀请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专家为出口企业解惑。

如今,距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已经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商机逐渐被激活。不过,由于涉及国家众多,出口企业发力“一带一路”往往面临复杂的认证要求。

作为中国在东欧的重要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一带一路”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市场。 “一带一路”将带动中俄两国在原油、天然气、输油管道、合资炼油厂和交通等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大项目合作,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出口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出口挑战。海关联盟CU TR认证就是其中一个关卡。

1.什么是CU TR认证?是否强制执行?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海关联盟CU TR认证(证书统一标志为EAC,也称EAC认证)是在俄、白、哈3国海关联盟立法签发强制性海关联盟TR证书的背景下产生的,旨在对管制产品建立一个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以实现货物在3国全境内的自由流通。获取CU TR认证证书是管制产品符合海关联盟技术法规的唯一证明。

从2012年7月1日开始,海关联盟CU TR认证逐步取代各成员国原有的认证体系(GOST-R、GOST-B和GOST-K),进行统一的注册备案,并已于2015年3月15日开始全面强制实施。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于2015年已经陆续加入海关联盟国家,并逐步开展建立CU TR 认证管理体系。

2.海关联盟指令范围涵盖哪些产品类别?

海关联盟指令覆盖类别广泛,现已出台的35条指令范围包括:铁路机车车辆;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低电压设备;包装;烟花爆竹;儿童和青少年产品;玩具;化妆品;机械设备;升降机(电梯);爆炸环境中使用的设备;汽车和航空汽油、柴油和船舶燃油、航空燃油和取暖油;道路;粮食;气体燃料设备;轻工业产品;轮式车辆;个人防护设备;电磁兼容设备;食品;蔬果汁产品;油和油脂产品;家具;小型船只;专用食品;炸药;食品添加剂、香料及加工助剂;润滑油、油脂及特殊液体;农林拖拉机和拖车;承压设备;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烟草。

目前,仍有其余31条指令正在起草中,将会涉及更多的产品种类。

3.SGS的CU TR认证资质如何?

SGS是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在世界各地设置有1650多个分支机构及实验室,服务能力覆盖工业、农产、矿产、石化、消费品、汽车和生命科学等多个行业,并获得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认可。SGS拥有数十年产品认证服务经验,包括GOST、CE、ASME、PED、DOSH和 MOM等认证。SGS于1993年获得GOST资质并开展业务,和当地管理机构以及有授权资质的实验室紧密合作,资质覆盖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5国海关联盟。

时至今日,SGS已经拥有几十名认证专家,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区的30多个SGS分公司具有执行CIS国家认证的能力,认证产品类别广泛,包括工业类产品、消费类产品、食品和汽车零部件等。

SGS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海关联盟认证及咨询服务,范围涵盖如下内容。

海关联盟技术法规合格证

海关联盟技术法规符合性声明

技术护照和安全声明

国家注册证书

防火证书

计量许可认证

危险设备使用许可认证

对于在海关联盟国家投资的项目,提供项目各阶段认证及咨询服务

4.SGS的CU TR认证服务优势是什么?

除了单一产品出口认证外,针对在海关联盟国家投资的项目,SGS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项目认证及咨询服务。

投标阶段

准备、审查投标职责范围

投标资格(工程公司、承包商和供应商)

评估投标报价

分析项目方案,确定关键节点并给出必要的建议

设计阶段

符合客户性能要求和职责范围

符合俄罗斯工业安全法规

符合俄罗斯环保要求

依据俄罗斯标准结构强度计算的正确性

基于审核结论推荐相应设计调整

协调分包商优化认证方案

完工资料准备审查和监督

当地法定RDI(设计审核)核准的法务咨询服务

使用许可和认证阶段

准备使用许可和认证方案

俄罗斯法规下的认证和测试

准备技术护照

技术护照的现场审核和确认

见证测试

准备工业安全专家结论

当地消防报警安装法务咨询服务

建造阶段

持续项目监控和项目报告

项目费用监控

建造工程质量控制及符合性

建造材料质量控制及符合性

建造工程质量控制文档

运行阶段

按照俄罗斯强制性要求准备性能检验程序

产品启动监督

目前,SGS已为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在俄、白、哈投资项目提供配套认证服务。

5.CU TR认证需要提交哪些文件?

申请人提交申请书

申请人的资质文件(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

产品的海关编码和技术规范

操作手册(技术参数、使用说明、安装手册、维修手册和设计图纸等)

标签、铭牌的拓印及复印件

产品的测试报告和数据

产品的合格证和相关认证,如CE

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如ISO9000

合同及出货文件、发票等复印件

系列认证需要制造商签署委托书

其他,如必须

6.CU TR认证流程包括哪些?

客户填写申请单

认证方案及报价单制定

申请人填写认证申请表

客户按照要求递交必要的文件

测试、工厂审核及年检(如需要)

文件审核

准备证书草本

客户确认草版证书中相关信息

出具正式证书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有重大影响,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东欧剧变的概况,了解苏联解体的主要过程,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书、史论结合的怡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⑴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⑵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捆绑在一起,从含义、过程、原因、影响四方面来讲援。

1、导入。20世纪50、60年代,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改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却遭到重大挫折,史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以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⑴什么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指导学生阅读、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解析。

3、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东欧剧变和苏承解体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⑵:东欧各国剧变的具体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各国剧变的过程有何共同特点?

问题⑶:苏联解体历经哪几个重要步骤?

4、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问题。

问题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这个问题,我以为是本节教学重中之重,必须下力气解决:

首先,引导学生从内、外两方面分析“钱外长的一段话”,得出东欧剧变的.原因。在课文上边找出相应的答案,加以分析。

第二,要求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在教材中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三,引导同学们找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原因,然后一起重点分析哪一因素是决定因素?

解决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依据生产力标准和实事求是精神加以分析,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讨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5、分析影响。

引导学生从国际关系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两方面去分析。

6、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由学生提出或老师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问题⑹综合讨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何重要启示?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苏东剧变的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7、教学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⑴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⑵从剧变发生的时间、过程、实质、原因和评价等方面由学生命制5道左右选择题和一道思考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中亚东欧 篇4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被第二次世界大战耕犁过的千疮百孔的欧洲中部及巴尔干地区的废墟上,相继出现了8个新兴政权国家:南斯拉夫、罗马利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

这8个国家连同前苏联被称作“东欧国家”,它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而非纯粹的地域概念。二战中,这些国家遭到了德意法西斯的吞并、侵略、占领和奴役(民主德国除外),都是在苏联红军的“乌拉”声中(或强大军援下)获得解放的,都建立了共产党(或称工人党、劳动党等)领导(或执政)的政府。战后,它们或废除帝制,或驱赶资产阶级政客,或实行土地改革,经过民族民主革命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形成了由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东方集团)。

尽管由于政治风云的演变,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在冷战时期先后脱离了由苏联“老大哥”一手控制的东方集团,但在政治地理上人们仍把它们计入东欧范畴。

东欧8国的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欧洲历史上战事最多、灾难最重的地区,尤其巴尔干更被誉为“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最后一战--科索沃战争,也爆发在巴尔干)。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更“选择”了东欧……

时光如梭,今天这8个“东欧国家”在冷战时期的历史已经走进了历史教科书。本文现将那个时期这8个国家的军衔制度(因陆军是这8国的主要武装力量,为节省篇幅,只列出陆军军衔标志)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阿尔巴尼亚(Albania)

1939年4月7日,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

1941年12月,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城市战斗小组--阿尔巴尼亚人民军的前身。

1942年8月,阿人民武装开始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

1943年7月10日,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成立。1944年5月24日至28日,第一次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阿第一届人民议会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阿第一届人民民主政府,选举恩威尔·霍查为委员会主席。

1946年1月11日,召开制宪会议,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47年7月10日,阿民族解放军改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军,并以这天为建军节。

1976年,阿更改国名,全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阿民族解放军从1944年5月28日起实行军衔制,到1966年3月7日又学习中国的经验取消了军衔制,直到1991年成立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才又实行军衔制,其间25年武装部队无军衔,也是欧洲军队史上的唯一。

阿军军衔等级区分为军官(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兵(军士:大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两类五等十七级,实行军衔的22年间再无变化。阿军大将军衔为最高军衔,曾授予过恩威尔·霍查(1944年5月28日),仅陆军设立,海空军军衔到上将为止。阿海军水兵分上等水兵、水兵,等同其他军种的上等兵、列兵。阿军军衔标志与二战时期的苏联红军基本一致,主要通过肩章体现。军官肩章以波状花纹(将官)、双纵线(校官)、单纵线(尉官)分等,以星徽多寡分级(四大、三上、二中、一少),并设置金色版面的礼服肩章和保护色版面的常服(野战服)肩章。士兵肩章以条带的宽窄、多寡区分军衔。军兵种勤务以肩章版面、边线(纵线)的颜色区分,校官(含)以下在肩章版面上钉缀军兵种勤务符号以示区分。

(二)国防体制

阿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阿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兼任,阿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阿劳动党中央国防委员会,国防部是全军最高作战指挥机构。阿武装力量设立如下总部、军种、部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陆军、海军、空军;边防部队、内卫部队、人民志愿自卫队。

阿尔巴尼亚于1955年5月参加“华沙条约组织”,1961年8月起停止参加华约任何会议,1968年9月退出华约。

1991年4月3日,阿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同年,阿人民军改称阿尔巴尼亚军队。1992年全民大选后,阿劳动党失去领导地位。

二、保加利亚(Bulgaria)

1941年3月2日,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允许德国军队通过保领土。德国法西斯军队进驻保境,保加利亚沦为被占领国。

1941年6月,建立第一支游击队(又称“切塔”)。

1942年夏,以保工人党为首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祖国阵线。1942年11月,保工人党军事委员会建立。1943年3月,军事委员会改组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

1944年9月8日,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国土。

1946年9月15日,保国民议会宣布:保加利亚为人民共和国,全称--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保加利亚人民军自建军之日起,即实行军衔制度。

由于保加利亚是传统的斯拉夫国家,其人民、语言、传统与原苏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军队军衔也不例外,与苏军如出一辙,苏联1974年将大将军衔标志由4颗将星改为1颗帅星后,保加利亚随即将大将军衔标志也改为军徽加大银星。保军军衔区分为:元帅--保加利亚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大士、上士、中士、下士。兵(水兵)--上等兵(上等水兵)、列兵(水兵),共6等18级。与苏联军衔的不同点是:苏联1971年、1981年设立了准尉、高级准尉,保军未设。保军军衔标志与苏军相近,都是以肩章作为军衔主要表达方式,军官以金黄色(军兵种)、银白色(专业勤务)版面为主,士兵以草绿色(陆军)、深绿色(边防军)、天蓝色(空军)、黑色(海军)版面为主,军官以上述颜色为边线、纵线区分军兵种。

(二)国防体制

保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保工总书记--国防委员会主席担任。

保武装力量最高决策、最高领导机关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由部长会议主席担任,委员包括:国防部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军兵种司令。保武装力量的行政领导机关是国防部,保人民军的指挥机关是总参谋部。

保武装力量由人民军(陆军、海军、空军)和准军事部队(边防军、治安警察、地方民兵)组成。

保加利亚于1955年5月14日加入“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1990年4月3日,保加利亚共产党更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

1990年6月,保国民议会决定:保加利亚人民军更名为保加利亚军队。

1990年11月15日,保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更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三、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

1938年9月29日,德意法英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苏台德地区被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10日-16日,德国法西斯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领土。

同年,德国法西斯在捷克成立“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在斯洛伐克成立“斯洛伐克独立国”。

1941年9月,捷共建立秘密的抗敌组织--民族委员会。1945年5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解放。

1948年5月9日,新宪法颁布,宣布实行人民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军队改组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

1968年8月20日,苏、匈、保、民主德国军队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同年,国名更改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捷人民军的军衔起源于1941年在苏联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独立营”,当时设置的军衔有: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等。以后,随着捷军的扩大,军衔等级的设置也日益完善。1965年,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的军衔体系最终确定: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四级准尉、五级准尉、六级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战士--列兵,共7等21级。捷军军衔不仅与其他东欧国家的军衔不同,而且与世界各国军衔也大相径庭。主要区别:

1、设立准尉多达六级,创当时(20世纪60至90年代)的世界之最。捷军准尉主要由服志愿兵役的技术、专业士兵充任,另征集部分地方技术职工。所担任的职务主要是部队的基层技术岗位,如驾驶员、雷达手、司务长等。捷军准尉的待遇、军衔薪金与中校至少尉军官相近。

2、兵(捷军称战士)只设列兵一级,为各国“兵衔”最少。捷军军衔标志由肩章、领章、帽饰等组成,本文主要介绍肩章。将官肩章镶花饰金边,大将缀四颗军官星徽(金黄色五角星,将校尉相同),上将三星,中校二星,少将一星。校官肩章镶素金边,上校三星,中校二星,少校一星。尉官肩章无金边,大尉四星,上尉三星,中尉二星,少尉一星。军官肩章钉缀金黄色军徽图案肩章扣。一至三级准尉肩章镶素银边,一级准尉缀三颗准尉星徽(银白色小五角星),二级准尉二星,三级准尉一星。四至六级准尉肩章无银边,四级准尉三星,五级准尉二星,六级准尉一星。准尉肩章钉缀银白色军徽图案肩章扣。

军士肩章无装饰,上士、中士、下士分别缀三、二、一颗银色圆扣(与肩章下边平行)。战士(列兵)肩章无识别标志。军士、战士肩章钉缀铁灰色军徽图案肩章扣。

上将至少将在肩章上端钉缀金色兵种勤务符号,上校至少尉在肩章上端钉缀金色交叉权杖,一级准尉至六级准尉在肩章上端钉缀银色交叉权杖。

(二)国防体制

总统(党总书记)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不能履职时,由总理代行。

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成员:党总书记(主席)、总理、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总参谋长(秘书长)。国防部是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管理机构。

捷克斯洛伐克武装力量由人民军(陆军、空军、国土防空军)和准军事部队(边防部队、内卫部队、国家安全保卫部队、民防部队、民兵)组成。

捷克斯洛伐克于1955年5月14日加入“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

1990年2月26日,苏联中部军队集群开始撤出捷克斯洛伐克。同年3月29日,捷联邦议会决定: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同年4月20日,又将国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四、民主德国(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1945年1月,苏联红军实施数次强大进攻战役,攻入法西斯德国境内。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正式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1日,苏美英法军队进驻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苏联占东区,美国占西南,英国占西北,法国占西区,柏林由四国共同占领。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原苏军占领区)。1956年1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通过建立国家人民军和国防部的法令。

(一)军衔制度

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的军衔起源于1950年建立的人民警察部队,当时设立的军衔有如下等级: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上等兵、列兵。当时的警察部队着苏式军服,装备苏式武器,军衔标志也与苏军相似。

1956年3月,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建立后,开始实行“东德特色”的军衔制度: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列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水兵--一等水兵、二等水兵、三等水兵。

其后,随着国家人民军的逐步壮大,其军衔等级也日臻完善:1958年增设大将军衔,1959年即晋升大将军衔之首。1961年,增设一级上士军衔。1965年,设立空降兵军衔。1973年,为保留专业技术人才,设立准尉军衔。1979年,将准尉军衔一分为四: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四级准尉。80年代初,将军士区分为职业军事和超期军士(在军衔名称前冠以“超期”)两类。1983年,设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元帅、海军大将等高级军衔,均设而未授(晋升)。

1986年,民主德国政府颁布新的军衔表,至此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含其他武装力量)的军衔体系最终确定。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民主德国武装力量将“军校学生”的“学级”纳入到军衔体系中。1956年建军时设有:二级军官生(二年级的军校学员,以下以此类推)、一级军官生,在海军中设有海军三级军官生。同时设军士生(80年代改称初级士官生),授予在军士教导队中培训的列兵、水兵(毕业后即授予二级下士军衔)。

1961年,军官生增设为四级,海军军官生也增设为四级,增设士官生(80年代改称高级士官生),授予在士官学校或军官学校士官班中学习的军士(毕业后即授予中士军衔)。

70年代,将军官生增设为七级,除六至一级外,另设候补军官生一级,专门授予在少年军校(与原苏联的苏沃洛夫军校相同)中上大学预科班的少年军人,在其他军事院校预科班(地方院校军事预科班)中学习、进修的学生。同时规定了军官生毕业后的授衔标准:六级军官生(硕士生)毕业授予大尉军衔。五级军官生(研究生)毕业授予上尉军衔。四级军官生(本科生)毕业授予中尉军衔。三级军官生(大专生)毕业授予少尉军衔。各级军官生结业的降低一级授衔,海军中没有六级军官生。

1979年,设立准尉生:二级准尉生、一级准尉生,授予在准尉学校(培训班)学习、进修的军人,毕业后授予四级准尉军衔,结业的也授此衔,但晋升期限较长。

自80年代起,民主德国将军人按服役性质区分为四类:职业军人--按服役年龄在部队服役的军人。合同军人--按与部队所签合同的规定服役的军人。超期服役军人--服满基本役(义务兵役)或超过服役年龄继续留队服役的军人。基本役军人--按照《兵役法》服义务兵役的军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类军衔不包括国家安全部军人的军衔。

民主德国的军衔标志如同其军衔一般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在此,仅就1986年颁布的陆军常服(礼服)军衔标志作一简介:

元帅、将官为金夹银线编结的盘花肩章,元帅缀一颗大金五边星,大将四颗银色五边星,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为银线编结的盘花肩章,上校缀三颗金色四边菱星(尉官、准尉相同),中校二颗,少校一颗。尉官为银线编结的直版肩章,大尉四颗,上尉三颗,中尉二颗,少尉一颗。军官肩章的底版依军兵种勤务定色:陆军将官红色、合成军队绿色、航空兵天蓝色、炮兵装甲兵黑色、边防部队墨绿色、通信兵雷达兵黄色、武装警察灰绿色等。

准尉肩章为底版上绣一道银色条带,一级准尉四颗菱星,二级准尉三颗,三级准尉二颗,四级准尉一颗。一级下士以上士官肩章为银色饰带全封边,一级上士缀三颗银色菱星,二级上士二颗,中士一颗,一下下士无菱星,二级下士肩章为除底边外银色饰带封边。列兵肩章无装饰,一等兵绣二道银色横条带,二等兵一道,三等兵无横条带。准尉、士兵肩章用边线区分军兵种勤务,颜色同上。

关于国家安全部的军衔和军官生、准尉生、士官生的军衔标志以及民主德国其他种类的军衔标志、兵种勤务符号将另文介绍。

(二)国防体制

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国务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我国的国家主席,1989年以前同时兼任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担任。

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是国防委员会,成员:国务委员会主席(任主席)、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国家安全部长、交通部长、邮电部长、国家人民军总参谋长等。国家人民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国防部,总参谋部设在国防部之下,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机关。

民主德国武装力量由国家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国家人民军包括陆军(含空降兵)、海军、空军、防空军。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军(国防部管理)、柏林警卫团(隶属国家安全部,团长少将军衔)、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隶属内务部)、工人战斗队(民兵,国防部管理)、运输护卫警察(铁道部、交通部管理)、民防部队(内务部、民政部管理)。

1989年12月22日,民德开始拆除“柏林墙”。1990年2月,统一社会党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8月22日,苏联西部军队集群开始从民主德国撤出。9月,国家人民军按《统一协定》进行编遣(合并后人民军予以取消)。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昔日分裂的两个德国终告统一。

五、罗马尼亚(Romania)

1940年9月,以安东内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法西斯政权成立。

1940年10月,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德国法西斯军队进驻罗马尼亚。

1943年夏季,由罗马尼亚共产党发起成立了“反法西斯爱国阵线”。

1944年10月25日,罗马尼亚全国解放,这天被定为军队日。

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废除君主制,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将罗军更名为罗马尼亚人民军。

1958年7月,苏联军队全部从罗马尼亚撤出。

1965年8月21日,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罗马尼亚人民军自1944年组建之日起即实行军衔制度,当时的军衔与罗马尼亚旧军队的军衔基本相同,设有: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等军衔等级。

1948年罗马尼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后,国家的各种制度开始与苏联接轨,军衔制度也不例外。1965年齐奥塞斯库掌权后,对武装力量进行大改革,罗人民军的军衔体制也基本形成:元帅--罗马尼亚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事技师--一级军事技师、二级军事技师、三级军事技师、四级军事技师。准军官--一级大士、二级大士、三级大士、上士。初级指挥员--中士、下士、上等兵(上等水兵)。战士--列兵(水兵),共8等24级。其后,又增设了总军事技师一级。将军事院校毕业男军官的授衔标准提高为中尉(即对男军官而言不再设少尉)。只对军事中专毕业的女军官授予少尉军衔。罗马尼亚军事技师与其他国家准尉的职责、地位、待遇相同。

(笔者按--有些军内外资料,将罗人民军的各级准军官误译为“副官准尉、上级准尉、准尉”。经查阅罗文、俄文、英文资料,确认罗文该词原义应为“军士长、大士、高级军士等”,并无“准尉”之意。罗文中另有单词对应准尉、准军官之意。)

罗马尼亚人民军的军衔标志是极为华丽、美观的,其军衔的标示体现在军帽、军服、军裤、军靴、装具的方方面面。在此只将罗陆军常服(礼服)肩章介绍给大家:将官肩章为昂贵的金属丝刺绣花饰底版,军种色边缘,大将刺绣金星(陆军红色边,空军天蓝色边,海军黑色边)四颗,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尉官肩章为金属丝刺绣底版,军种色边缘,上端缀银色军兵种勤务符号,校官镶两条军种色纵杠,校官缀银色校级星徽三、二、一颗,尉官缀银色尉级星徽四、三、二、一颗。

军事技师以下肩章用军兵种色细昵制作,板面缀银色军兵种勤务符号,在下端缝制银色角杠、银色横条、金色宽窄不同的横杠表明军衔:总军技师三条角杠、三个横条。一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三个横条。二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二个横条。三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一个横条。四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一级大士三道宽横杠。二级大士二道宽横杠、一道窄横杠。三级大士二道宽横杠。上士一道宽横杠、一道窄横杠。

(二)国防体制

罗共党中央总书记、国家总统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主席由罗共党中央总书记担任,委员包括总理、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总参谋长等。国防部是最高军事统帅机关。国防部下设部务委员会,国防部长任主席,成员有:总干部部长、总装备部长、总后勤部长、总军事卫生部长、海军司令员、空军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等。

罗马尼亚武装力量由罗人民军(正规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包括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部队、安全部队、爱国卫队、青年国防训练队等。

罗马尼亚于1955年5月14日加入“华沙条约组织”。

罗马尼亚在履行对华约的义务时,坚持其捍卫主权的立场:1958年7月,迫使苏军全部撤出。1968年8月,反对华约他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70年2月,重申:“只有罗马尼亚党、政府、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才能给我国武装力量下达命令。”罗军只参加华约举行的图上演习,不参加实兵演习,不允许在罗境内进行华约实兵演习,不允许华约他国在罗驻军。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及其家族(同时也是罗党政军的重要人物)被捕、被处决。同日,成立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共和国,宣布罗人民军更名为罗马尼亚军队。

六、匈牙利(Hungary)

1944年3月19日,匈牙利被德国法西斯占领。

1945年4月4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匈牙利全境。

1945年秋,由在苏联组建的匈牙利师、罗南军队中的匈籍战士、国内游击队合编为匈牙利民主军。

1946年2月1日,匈牙利议会宣布:废除帝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

1948年9月29日,匈牙利民主军改建为匈牙利人民军,1951年将这天定为建军节。

1949年3月20日,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1945年民主军建立时就有军衔,并带有匈民族、匈旧军队的特色。1948年改组为人民军后,军衔体制、标志开始向苏联模式靠近。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人民军开始在苏联顾问的“监督”下进行整顿--最终建立了一支完全以苏军为榜样的“匈牙利人民军”,而军衔登记、军衔标志、军服样式却形成了以匈牙利民族特色为本的体系。当时的军衔设有: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准军官--军士长、大士、上士。初级指挥员--中士、下士、上等兵。战士--列兵,共7等20级。

到80年代,由于越来越需要长期服役的技术士兵,增设了超期准军官等级,共设:超期军士长、超期大士、超期上士3级。至此,匈牙利人民军军衔等级再无变化(另有一说:在1988年前后,又增设了一等兵1级,并将列兵更名为二等兵)。

匈牙利人民军的主要军衔标志是肩章,其常服(礼服)肩章样式如下:

将官肩章为金色金属丝编织版面,金色绳纹边缘(除底边外,将校尉、准尉相同),大将缀四颗银星(将校相同),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肩章为金色金属丝编织部分版面,金色绳纹边缘,上校三颗银星,中校二颗,少校一颗。大尉至中尉肩章为金色绳纹边缘,大尉缀三颗小金星(比将校星徽小,以下同),上尉二颗,中尉一颗。少尉肩章中间绣一道金色纵饰条,金色绳纹边缘,缀一颗小银星。

准尉肩章在下端绣一宽一窄银色横饰条,金色绳纹边缘,一级准尉缀二颗小金星,二级准尉一颗。超期准军官肩章在下端绣一条中等宽度的银色横饰条,银色绳纹边缘,超期军士长缀三颗小银星,超期大士二颗,超期上士一颗。准军官肩章在下端绣一条中等宽度的银色横饰条,军士长缀三颗小银星,大士二颗,上士一颗。初级指挥员肩章缀小银星,中士三颗,下士二颗,上等兵一颗。战士(列兵)肩章无识别标志。

军官、准尉肩章扣为金色,超期准军官肩章扣为银色,准军官肩章扣为灰色,初级指挥员、战士肩章扣为深灰色。

(二)国防体制

匈牙利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由共和国主席(1988年以前同时为党的总书记)兼任。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是国防委员会,成员包括:共和国主席(任主席)、部长会议主席、内务部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等。武装力量最高军事统帅机关为国防部,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训练总监部、空军防空军部等。

匈牙利武装力量由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包括陆军、空军防空军两个军种。人民军不设海军,只编多瑙河区舰队,1968年编入陆军序列。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军、武装警察、工人自卫队等。

1989年10月23日,匈国民议会宣布:改国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将匈人民军改称为匈牙利军队。1990年2月,匈国民议会宣布:匈牙利人民军改名为匈牙利国防军。

1990年3月12日,苏联南部军队集群开始从匈牙利撤出。

七、波兰(Poland)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1945年5月,苏波军队解放波兰全部国土。1952年7月22日,议会宣布成立波兰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波兰人民军的军衔有两个起源,其一是“波兰步兵第一师”的苏式军衔,其二是国家军的西式军衔,但不论是哪种军衔,在军衔标志上,均带有明显的波兰民族特色。

1945年战争结束后,波军进入发展建设的状态,其军衔制度也开始规范化、制式化。到1952年,其军衔体制如下:元帅--波兰元帅。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军士--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一级、二级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战士--上等兵、列兵,共8等22级。其与苏军军衔的主要差异是不设大将军衔。

其后,波军军衔又数度变异:取消少尉军衔、增设准尉军衔、增设三级下士军衔、设立单独的炮兵军衔等。最主要的变化是于1973年增设大将军衔。

当时准备晋升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上将为波兰元帅,但雅氏上书波党中央,认为自己不应授此高衔,后来折衷为增设大将军衔,将波兰元帅改为荣誉军衔,平时不再授予。于是雅鲁泽尔斯基成为了波兰历史上第一位四星将军(1983年时,又有人建议授予雅氏波兰元帅军衔,又被他婉拒了)。有此先例,雅氏以后的诸位波兰国防部长、总参某长、内务部长等强力人物,他们只能以大将、上将军衔服役到退役,再也不能希冀“波兰元帅”的权杖了。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波兰自1918年复国,到2002年为止,从未出现过某些资料所称的“大将、准将共存”情况。具体情况如下:1918年-1939年、1945年-1973年、1990年-2002年其高级军官军衔为:波兰元帅、上将、中将、少将。1973年-1990年为:波兰元帅(荣誉)、大将(四颗银星,实际上的最高军衔)、上将、中将、少将。从2002年8月起为:波兰元帅(荣誉)、上将(四颗银星,实际上的最高军衔)、中将、少将、准将。

80年代初,波兰政府颁布了新的武装力量军衔表。

波兰人民军的军衔标志可谓异彩纷呈:这主要体现在独具特色的尖顶军帽的帽墙、帽檐上,体现在贝雷帽的前瓦上,体现在迷彩野战服的臂章上,体现在海勤军人的袖章、臂章、肩章上,体现在飞行员的臂章上……

本文只介绍陆军常服肩徽(即用银灰色丝线将符号、饰条直接刺绣在肩带上--波兰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唯一不使用硬质肩章的国家),由于其符号的样式、颜色在其他军兵种、其他服装上的标示基本一致,也可看作通用符号:波兰元帅、将官肩带下端绣波状宽条纹,元帅刺绣交叉的权杖,大将刺绣四颗银星,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肩带下端绣二条横条纹,上校刺绣三颗银星,中校二颗,少校一颗。尉官肩带下端修一横条纹,大尉刺绣四颗银星,上尉三颗,中尉二颗。准尉肩带镶银灰色饰条边,一级准尉绣四颗银星,二级准尉三颗,三级准尉二颗,四级准尉一颗,五级准尉绣一角形饰条。高级军士肩带镶银灰色饰条边,一级上士绣二角形饰条一直饰条,二级上士绣一角形饰条一直饰条,一级中士绣二角形饰条,二级中士绣一角形饰条。初级军士、兵肩带无镶边,一级下士绣四直饰条,二级下士绣三直饰条,三级下士二直饰条,上等兵一直饰条,列兵无识别标志。所有肩带用铁灰色军徽图案扣固定。

(二)国防体制

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委员会、部长会议对国防和人民军实施最高领导。国防委员会平时是波军最高决策机构,战时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机关。设主席(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1人,副主席(国防部长)1人,委员若干(包括外交部长、内务部长、总参谋长等)。国防部是人民军最高军事统帅机关,负责实施国防委员会所制定的军事政策。总参谋部是波军平时和战时的中央指挥机关。

博览武装力量由波兰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正规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4个军种编成,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部队(国防部管辖)、军事基建部队(国防部管辖)、内卫部队(内务部管辖)、防暴警察(内务部管辖)、国防联盟会员(民兵)。

1989年1月18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

1989年12月29日,更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波兰人民军更名为波兰军队。

1990年2月11日,苏联北部军队集群开始从波兰撤出。

八、南斯拉夫(Yugoslavia)

1941年4月6日,德国法西斯和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

1941年9月,成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铁托为总司令。

1945年5月15日,南斯拉夫全部国土获得解放。

1945年11月29日,废除帝制,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人民解放军改名为南斯拉夫人民军。

(一)军衔制度

南人民军自1941年9月起实行职务等级制度(类似于苏联红军1935年以前的情况),当时的职务等级分指挥员和战士、政工人员设旅级政委、营级政委、连级指导员、排级指导员、班级政工战士。

1942年起,职务等级增加,指挥员和战士中设立:高级--集团军级、军级、师级。上级--旅级、副旅级、准旅级。中级--团级、营级、副营级。初级--连级、副连级、排级、副排级。战士--班级、战士。

1943年实行军衔制,设立如下军衔:元帅。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战士,共7等15级。

至1955年,南军军衔体系基本形成,分设军官、志愿兵、战士三类,军官军衔:南斯拉夫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共4等12级。志愿兵军衔:高级--九级志愿兵(相当于上校)、八级志愿兵(相当于中校)、七级志愿兵(相当于少校)。中级--六级志愿兵(相当于大尉)、五级志愿兵(相当于上尉)、四级志愿兵(相当于中尉)、三级志愿兵(相当于少尉)。初级--二级志愿兵(相当于准尉)、一级志愿兵(相当于一级上士),共3等9级。战士军衔:准尉。一级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共3等8级。

到1980年前后,南军军衔制度又发生较大变化,取消了志愿兵军衔,将军衔体制调整为: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士官--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一级中士、二级中士;军士--代理中士、下士、上等兵;兵--列兵,共7等21级。南陆军的军衔标志主要通过肩章标示:元帅、将官肩章为金线刺绣花饰镶边(除底边外),在版面下端缀由交叉的指挥刀、权杖和月桂枝花环组成的将官标志,元帅缀5颗金星,大将4颗,上将3颗,中将2颗,少将1颗。校官肩章为金线刺绣素镶边,上校缀3颗金星,中校2颗,少校1颗。尉官肩章无金线镶边,大尉4颗金星,上尉3颗,中尉2颗,少尉1颗。准尉肩章下端刺绣两条金色角形饰条,一级准尉缀2颗金星,二级准尉1颗。士官肩章下端刺绣一条金色角形饰条,一级上士缀4颗金星,二级上士3颗,一级中士2颗,二级中士1颗。军士、兵肩章在版面下端刺绣红色角形饰条,代理中士三条,下士二条,上等兵一条,列兵无识别标志。

(二)南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为联邦主席团主席。下设国防委员会为最高军事决策机关,由联邦主席团主席兼主席,成员有联邦执委会主席(总理)、联邦议会主席、联邦外交部长、联邦内务部长、国防部长、南军总参谋长等。联邦国防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南武装力量由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由陆军、海军、空军和防空军组成,准军事部队由国土防御部队、边防部队、武装警察、民防队等组成。

南斯拉夫曾派观察员出席北约会议,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不在派观察员。

1990年1月22日,南共联盟宣布实行多元政治。1990年-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南共解散,南人民军被分割。

九、东欧军衔综述

纵观东欧八国近50年的“社会主义军衔制”,其特点一:军官军衔基本一致,都使用了苏式军衔,只是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三国不设元帅,罗马利亚(男军官)、波兰两国不设少尉军衔,其他与苏联军官军衔基本一致。其特点二:准尉(军事技师)、士兵军衔各不相同,不仅与苏联士兵军衔不一样,各国之间不同,有的国家连等级区分也与众不同,有的设高级士官、初级士官,有的设准军官,有的设初级指挥员……至于军衔标志,则如万花筒般令人目不暇接。为便于读者对这八国的军衔等级作个横向比较,笔者制作了《东欧八国军官军衔表》和《东欧八国准尉(军事技师)、士兵军衔表》(均为最终的变化结果),供参阅。

参考书目:

①《军事百科词典》,苏联元帅奥加尔科夫主编,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②《东欧三十五年》,姜琦、张月明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③《世界军事年鉴(1985年)》,李文瑞主编,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④《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⑤《东欧六国纵横》,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中亚东欧 篇5

看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径适用性

11级会计硕士201150010417柳建平俄国(前苏联)于192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发展后期,其弊端逐渐凸显于1990年解体,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部分东欧国家也移植了苏联模式,同样造成了经济政治困境,进而体制改革。与此相对应,我国 在1949年建国后也仿照前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满目苍夷、百废待兴的中国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978年我国经济不得不进行改革,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欠缺。

一、中、俄等东欧国家改革起点相同

由于上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仿照俄国(前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体制,因而中、俄(前苏联)等东欧国家的改革有着相同的历史起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严重的党政不分,党保持着绝对的控制,虽然各国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第二,权力结构过分集中,部分程度的个人独断,各国都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个人崇拜。第三,监督和制约机制薄弱,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特别是对领导的监督。第四,法制不健全、不完备,政策治国而非依法治国等。第五,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执政国家,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是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第六,改革前,各国的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政治困境,都期望通过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中、俄(前苏联)改革的背景看似相同,但也略有不同。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儒家文化积淀、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苏联模式在中国实行的时间要比俄国等东欧国家短等原因,使得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及俄国等东欧国家带来的政治问题和经济矛盾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前苏联等东欧国家的改革是从制度变革开始的,而中国的体制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选择了不同的改革路径。

二、中俄改革路径的不同点

(一)俄国等东欧国家改革路径特点

1.政治发展特点

俄国等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依托原有体制外的力量,在原来政党和国家体制的解构中,由新兴政党推进的。剧变后俄国等东欧国家政治发展的起点在于允许建立多种类型的政治组织,进而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正是在这些政党的推动下,俄国等东欧国家通过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走上了从一党执政到多党竞争的政治发展道路。二是政治转轨和经济转轨同时并举,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在俄国等东欧国家,以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为核心内容的上层建筑所需要的以私有化和市场经济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基础还没有完全出现时,政治转轨就十分顺利地完成了,或者基本完成了,而且中东欧的政治转轨没有因为经济转轨的巨大痛苦而出现反复或曲折,虽然初始阶段有点乱,但整个过程还是比较快速和顺利的。一般来说,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政治转轨和政治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政治运行机制,可现实地看,这两个条件在中东欧国家都不同时具备,但是他们同时推进了这两个转轨和发展。主要的原因是同时得到了外力的支持,这个外力或者说外部条件非常难得,巨大的经济援助比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力度还大,平均到每个中东欧小国家,而且连续15年、还在继续的输血极大地支持了经济转轨;欧盟东扩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也是千载难逢,欧盟为了实现一体化,永葆和平,真正从政治上消化中东欧,给予他们的政治转轨以强有力的支持。在中东欧,以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为取向的政治转轨吸收和消化了经济转轨的负面影响,以私有化和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转轨为政治转轨提供了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

2.俄国经济上的“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是指改革过程中的硬着陆,是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突然转变为市场经济,试图一夜之间消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由于这种改革措施具有很强的冲击性,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故将俄罗斯的尽快实现经济体制转的改革称之为“休克疗法”,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规模私有化,取消对私营活动的限制,通过私有化和对现有国有企业实行严厉的控制,约束国有企业。建立起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同时形成一个广泛而强大的有产者和企业家阶层,作为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基础。第二,自由化。一次性大范围地放开物价,而且力争一步到位,形成自由价格制度,为经济市场化创建必要条件。政府努力建立一种由市场因素决定价格的体制,停止价格控制,削减乃至取消国家补贴。实行外贸体制改革,进出口贸易自由化。第三,.稳定化。实施严厉的财政金融政策,紧缩银根,削减赤字,平衡预算,稳定价格。但是,俄罗斯在私有化的改革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有产阶级和企业家阶层,却在广大民众普遍贫困化的同时,出现了一个官僚垄断集团。这个集团的领导人绝大多数都是前苏联的党政官员,成为民主派的重要支柱和依托力量。同时,俄罗斯经济转轨既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不是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而基本上是少数人依靠政权强力推行的。这种改革严重脱离国情,既缺乏经济基础,又缺乏群众基础,只能导致矛盾加剧,破坏稳定环境,社会主义制度变更,走向资本主义经济。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径特点

1.政治发展特点

中国的政治发展也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了积极的渐进战略,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同时,采取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自下而上的民间主导两种形式相结合推进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体制变革是在初始阶段付出较低社会成本,避免大的社会冲突和动荡,发挥政府和民间两个积极性,相互配合、相互促动,共同推进。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就是党和政府勇于和善于承担政治发展的责任,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政治发展。自下而上的民间主导就是广大微观政治主体和基层组织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和大环境下的自发性政治实践活动对政治发展的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既依靠执政党自上而下的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领导,又依靠基层边实践边创造边转变观念和认识,共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二是先经济后政治,政治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中国政治发展的限制太多,难度太大,很难做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协调同步。一方面独存的社会主义大国一直受到西方的遏制和约束。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政治体制以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型增加了政治系统分化的因素;与政治发展所要求的政治文化的转变、政治人和政治组织的再造,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政治参与的过于直接和扩大也会影响政治秩序的稳定。这些都从主观和客观上反映出中国经济政治同步发展的难度。因此当代中国虽然感觉到了政治发展滞后的阻力,也认识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为了确保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以及控制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张力,还是现实地选择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策略。当然,这种形态并不意味着政治不发展,只是与经济发展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反差效应。

2.中国渐进式改革之路

渐进式改革强调改革保持平稳过渡,重视改革顺序选择,把改革的风险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释放出来,以避免或减少新旧体制转换过程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和恶性通货膨胀,保持

经济平稳增长。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农村后城市的原则。中国的经济改革,先是在那些改革成本低、能够有明显收益的领域进行,首先是农村经济改革,然后逐步向城市经济改革推进。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大部分改革都经过了局部试点再总结推广的过程。通过改革的逐步推进,不断发展,新体制的要素得以逐步培育和发展起来,为最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创造了条件。经过渐进的局部改革,中国尽管还存在着诸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制度创新短缺等问题,但为下一步攻坚改革打下了坚经济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对改革中存在的深层问题有了更加明确和清醒的认识。第二,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增量、后存量的改革原则。“增量改革”或“体制外改革”,是在原有计划体制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体制或新的经济成分,以此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和逐步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既避免了生产能力急速降低,又使国有企业逐步熟悉并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先体制外、后体制内,这一方式的突出优点是:先从增量部分进行改革,阻力小而收益大。增量改革又会产生连锁反应,为存量改革创造条件,推动改革深入,降低改革成本。②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率先改革的部分,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维持必要的增长速度。另一部分原有体制依然在较大的程度上起作用,在现实中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劲的适用性

从目前中国及俄国等东欧国家发展来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无疑是成功的。但中国改革的成功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这也符合照辩证法的观点远离,事物总是以特殊的形式而存在,而这种特殊性中又总包含着某种普遍性或一般性。中国改革道路的成功首先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的产物,是中国自己的创造和发明。特殊的经济结构、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以及特殊的改革路线,都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验没有任何普遍意义,中国道路成功的经验中,有可供其它转轨的国家借鉴的重要经验,如经济改革中应当重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应当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利用传统的组织资源,改革不能仅从理性和主观愿望出发,等等。同时,苏东国家激进式改革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这种改革方式同样具有许多长处,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如激进式改革的整体性,它对于存量问题的解决,它快速发育市场的经验,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东欧美女时代 篇6

站在女子网坛最前沿的,不是这个“娃”,就是那个“维奇”。

美国人、西欧人、澳洲人,醒醒吧,猛女时代已走向末路,

东欧美女时代正绚烂登场。

温网是什么?

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欧美女统治网坛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从无到有,从零到无极限,从荣耀国家的工具到制造美钞的机器,网球在东欧的土地上缓慢成长,然后,瞬间爆发。大家还在讨论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但苏联网球的起步的确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

一次活动,某记者来到赫鲁晓夫面前,问,“为什么你们国家没运动员参加温布尔顿公开赛?”苏联领导人反问,“什么是温布尔顿?”当弄明白温网是最高级别的网球赛,他当场表示:“明年,我们的运动员将出现在温布尔顿。”1956 年温网,安娜・德米特耶娃和安德列・博塔内头一次穿越冷战铁幕,德米特耶娃还一举摘得青少年女单亚军。

四大满贯、联合会杯、职业巡回赛,国际赛场上的“娃”越来越多,叫得响亮的名字却不多。1974 年法网、温网亚军莫洛佐娃算一个,她创造了苏联网球史许多个第一次。而纳芙拉蒂诺娃的横空出世引领了东欧其他版块的剧变,捷克斯洛伐克的英雄儿女们前赴后继,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也有了享誉世界的明星。

1988 年汉城,网球首次被列入奥运会,在东欧,它迅速从有钱人的游戏成为宣传国家的工具。尤其是在苏联,政府希望复制田径和体操的成功之路,投入大量财力人力,选拔优秀运动员,让他们在一起集中训练。比赛奖金上交国家,对球员们来说,支票仅仅是一张纸,唯一的收获是国家的赞扬和人民的欢呼。

在俄罗斯,网球女明星就像嘻哈音乐和通俗小说一样新鲜,人们习惯于高雅的歌剧和深奥的托尔斯泰,正像大家习惯看到埋头苦干,身体强壮的运动员。东欧的女孩们大都留着短发或扎马尾辫,场上场下都朴朴素素,莫洛佐娃、纳芙拉蒂诺娃、曼德利科娃、兹维列娃、诺沃特娜,对她们来说,运动员意味着汗水和肌肉,而美丽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

法国人难忘性感女神苏珊・朗格伦,美国人追捧自己的甜心埃弗特,而东欧的天空灰蒙蒙的,人们心中对美的追寻也很模糊。没有时尚杂志上的美女照,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杂志。没有电视剧依靠美女赢得收视率,因为没人在乎收视率。漂亮女孩们成为生产线上的工人,投身政治的共产党员,某位富翁的情妇,但是,没有一个成为《时尚》的封面女孩。

安娜的军团

数年后,东欧网球有了自己的封面女孩,她的微笑散发着性感,她的美丽转化为金钱。安娜・库尔尼科娃,一个从未拿过单打冠军的球员,一位彻底改写网球进程的先锋。这个被完美包装的偶像向人们展示了网球的无限可能,通过网球,你可以出名,可以富有,可以成为超级明星。

因为安娜,世界的目光投向俄罗斯,而它也没让大家失望,源源不断地输出网球宝贝,与库娃同一时代的德门蒂耶娃、米斯金娜各有风情,莎拉波娃、基里连科、查克维塔泽等87 后们秀色可餐。安娜的军团绝非徒有其表,除了漂亮脸蛋和模特身材,她们的成绩可圈可点。

然而,造就俄罗斯网球风暴的第一人并非安娜,叶利钦才是真正的魔术师。1991 年,红白蓝三色旗升起,告别了前苏联,俄罗斯迎来了新的体制,新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球也获得了重生。

任命双打搭档塔皮舍切夫为体育部长,为看网球转播摔成臀部骨折,赛后第一时间向莎娃索要签名,是的,这些有够疯狂的事都是俄罗斯首任总统所为。叶利钦是不折不扣的球迷,更不遗余力地推动俄罗斯网球的进步。国家给网球俱乐部大力支持,富人们开始在网球上投资,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球拍,电视上也出现了各大比赛的转播。在大家心中,网球不再是西方的腐化产品,而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象征。

有了总统的鼎立支持,网球迅速流行起来,打球的孩子越来越多,据2004 年一份苏格兰刊物报道,在俄罗斯约有1100 万12-26 岁的女孩在打球。正像莫洛佐娃说的,“有这么多人打比赛,这对任何人来说恐怕都是一场噩梦。”

2002 年,只有一个俄罗斯女将位列世界前30;2004 年,“噩梦”开始了,前十名单上一半都是俄罗斯人,她们囊括了四大满贯中的三个:法网的米斯金娜,温网的莎拉波娃,美网的库兹涅佐娃。许多人说,这不过是流星闪现,但他们错了。几年来,进入大满贯第二周,俄罗斯人总是最多的,各巡回赛的决赛场时常有她们的身影,2004、2007 年,红粉军团两夺联合会杯。

在这个“影像就是一切”的世界,视觉的享受被置于无比崇高的地位,竞技体育要有精彩的场面和激烈的争斗,而且,绝对少不了娱乐性。或清纯或性感的美女自然是愉悦观众神经的最佳助燃剂。冠军比比皆是,却只有一小部分人成为超级明星,你不得不承认,如果库兹涅佐娃长着莎娃般的脸,这个世界第二肯定不会无人问津。

这些漂亮的,不太漂亮的俄罗斯女孩如飓风般呼啸而来,谁是她们的对手?

东欧总动员

谁能阻挡俄罗斯红粉?海宁、小克、毛瑞斯莫为首的法语军团,还是永远不应被小视的威氏姐妹?不,最大的敌人就是她们的邻居,其他东欧国家的美少女们随时准备把莎娃们掀翻。塞尔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白俄罗斯,东欧大地,少女天才生产线遍地开花。而且,这些国家出产少女天才的历史比俄罗斯还久远。上世纪90 年代初,一个大眼睛有着甜美微笑的南斯拉夫少女夺去了星空所有光芒,塞莱斯以无可争议的球技统治网坛,更用无可比拟的魅力征服世界。人们记得1998 年高举温网银盘的诺沃特娜,也不能忘怀五年前捷克女孩因失利而伏在肯特公爵夫人肩头痛哭。来自保加利亚的马列娃三姐妹都曾排名世界前六,个个风度迷人。新千年前后,东欧再成热门版块,虽没有库娃那样惊艳的女神,但一鸣惊人的美少女还是不少。1998 年澳网,克罗地亚的卢西奇与辛吉斯搭档加冕女双桂冠,她也以15岁零10 个月成为澳网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次年温网她淘汰塞莱斯闯入四强。进入新世纪,捷克的贝达诺娃、乌兹别克斯坦的图利亚加诺娃、克罗地亚的斯普莱姆、保加利亚的卡拉坦切娃以惊人的速度亮相,又如闪电般被人迅速遗忘。

2006 年开始,东欧美少女集体爆发。这一年的温网16 强有一半来自东欧,不同于从前的纯俄罗斯或准俄罗斯阵容,其他东欧国家的人数首次超过俄罗斯,塞尔维亚的伊万诺维奇和扬科维奇,斯洛伐克的汉图楚娃,捷克的瓦迪索娃,以及波兰的拉德旺斯卡。到了1/8 决赛,五人全遭淘汰,而俄罗斯三人全部过关,然而,很快,这个看似偶然的警告成为无可置疑的事实,俄罗斯红粉独霸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整个2007 年,翻开四大满贯的16 强、

8 强、4 强和决赛名单,比起俄罗斯,其他东欧势力的风头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澳网亚军和法网四强,莎娃几乎人间蒸发,其他拿得出手的只有库兹涅佐娃的美网亚军,反观塞尔维亚、捷克等国,伊万、扬科和瓦迪把8 强、4 强看作家常便饭,以美网为例,16 强的9 个东欧女将有6 人不叫“娃”,其中包括黑掉莎拉波娃的拉德旺斯卡,以及几个新鲜面孔,匈牙利的扎维,白俄罗斯的阿扎伦卡,乌克兰的瓦库伦科。而当新年首项大满贯揭幕,非俄军团势不可挡。打进八强,俄罗斯仅剩莎娃,其他东欧国家还有伊万诺维奇、扬科维奇、汉图楚娃和拉德旺斯卡,而前三人全部跻身四强。

金色的背后

传统网球豪门美国后继无人,富裕的西欧诸国只有几人苦苦支撑,东欧却金光四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美女们的金色长发,为什么?因为东欧的孩子一无所有。

冷战的铁幕封锁了资本主义,也封住了钱包,大多数人整日为了面包而辛劳,当儿女、孙辈们出生,他们希望孩子们有所作为,摆脱贫穷的泥潭。网球似乎是一项不错的投资,于是,他们倾其所有,为孩子置购球拍,送他们出国训练。网球也像是一次赌博,赢了名利双收,输了血本无归,每一个孩子都在心中默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正因为一无所有,对成功的渴望才会无比强烈,东欧的女孩们发奋训练,投入全部热情,只为有一天自己能跻身前十,甚至第一。7 岁那年,莎拉波娃跟着爸爸来美国,身上只有700 美元,但十年之后西伯利亚美人就成了百万宝贝。没有钱,没有场地,没有教练,种种困境和磨难反而让她们更加坚强。当1999 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伊万诺维奇在家中躲了几天,接着又拉着教练在抽干水的游泳池训练。

仅仅精神无比强大是不够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东欧女孩们崛起的另一秘诀。2006年法网期间,法国《费加罗报》用数据证明了东欧女孩先天的优越性:东欧女球手的平均身高是175cm,而西欧选手只有171cm,俄罗斯人更是达到恐怖的177cm。而且,西欧球手往往偏胖,东欧人却大都苗条,比如莎拉波娃身高184cm,体重57kg(现在是188cm和59kg),比克里斯特尔斯高10 公分,却轻了11 公斤,比毛瑞斯莫高9 公分,轻12 公斤,即使大威比莎娃高1 公分,却足足重了16 公斤。

除了更适合打网球的身材,东欧女孩们还有着出众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东欧人身体敏捷,擅长体操,她们智力过人,有许多国际象棋大师,有了身体,有了头脑,怎么会打不好网球呢?而且,与那些吃着麦当劳长大的西方孩子相比,东欧人崇尚自然的生活习惯显然更能带来好成绩。罐头、快餐是西方人的日常食品,而东欧人喜欢吃自己菜园种的水果蔬菜,或是去森林摘些蘑菇。美国、法国和西班牙盛产网球明星,因为他们有完善的训练系统和行程满满的比赛,但塞尔维亚人没有,俄罗斯和捷克人也没有,刻苦和决心是他们最大的能量库。再好的良驹也需要伯乐指点,当东欧天才们遇到优秀的教练,当他们拿着护照在世界穿梭,她们在比赛中遥遥领先。

米斯金娜、德门蒂耶娃、萨芬娜是俄罗斯斯巴达俱乐部的骄傲,库娃、莎娃、扬科维奇、瓦迪索娃在佛罗里达的尼克网校突飞猛进,伊万在费德勒老家巴塞尔生活训练,库兹涅佐娃在西班牙训练,佩特洛娃从埃及搬到荷兰。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屡获成功,而且,没有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国籍,像纳芙拉蒂诺娃和塞莱斯从前那样。

群星耀东方

《费加罗报》06 年的那篇文章认为,“东欧巨人的入侵”不足为惧,即使当时前十名单里有4、5 个俄罗斯人,但站在最前列的还是西方人。才过了1 年多,克里斯特尔斯、毛瑞斯莫、达文波特已经退出前五,威廉姆斯姐妹没能复辟黑金王朝,只有瘦小的海宁还在独战群芳。在世界排名榜上,前八强有6 个东欧人,而冠军排名上,莎娃和伊万已经超过海宁。

才21 岁,莎娃、伊万已经是顶尖选手,她们身后,更年轻的瓦迪索娃、拉德旺斯卡、扎维、阿扎伦卡在通往超一流的路上飞奔。那些美国人、西欧人、澳大利亚人、亚洲人可能会庆幸,至少现在最优秀的青少年选手并非东欧制造,但坏消息是,有着最坚定的决心,最刻苦的态度,最天赋的身体,加上更好的训练条件和莎娃、伊万们的榜样作用,东欧女孩们仍是最具潜力的未来大满贯得主和世界第一,不知哪天,一个90 后的东欧美少女将会大爆冷门。

上一篇:屋檐下的小燕子-作文下一篇:新泰市事业单位考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