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概况

2024-06-08

东欧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概况(精选3篇)

东欧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概况 篇1

东欧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概况

武树帜 郭才

2012-1-8 14:37:48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6期

5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为摆脱原苏联中央集权型计划管理模式的束缚,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本文就东欧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情况及其后果简述如下:

一、收人分配制度的改革

1·在企业纯收入的分配上,企业有愈来愈大的分配自主权,最终能呼决定企业留利划分为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南斯拉夫从50年代初实行工人自治制度以来,就逐步实行自治分配管理体制。到60年代,工人在收入分配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企业有权让工人自主决定和支配全部劳动收入,其中包括自主决定企业剩余利润划分为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70年代以来,随着 企业内部“工人自治”扩大为“社会自治”,使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社会化,工人不仅直接管理和支配单位的生产和分配,而且还直接参与管理整个社会收入的分配,在整个社会领域内实现了劳动者和分配者的直接结合。匈牙利自50年代末以来,就不断调整分配关系。1968年全面进行经济改革,国家仍控制企业利润划分为发展基金和分红基金的比例,但从1976年起,国家允许企业有权把经过各项扣除以后的剩余利润自主划分发展基金和分红基金的比例。保加利亚从1982年起,允许企业有权分配总利润中作了各项扣除以后的剩余利润。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则与苏联类似,企业有权分配从企业提取的奖励基金,但总的 分配权限仍由国家掌握。

2.在工资的分配上,逐步加大市场调节的份盆。

从工资改革的实践看,东欧国家职工劳动报酬受市场调节的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南斯拉夫。职工的个人收入(已取代“工资”概念)完全受市场、价格因素的调节,职工收入水平由企业总收入水平决定,政府只通过税收、信贷等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类似,职工的个人收入水平同样取决于企业的总收入水平,但规定总收入作各项扣除后的最终余额不能全部用作企业工资基金,其中一部分必须以税收形式上缴财 政。第二类是匈牙利。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基本工资指标由国家统一制定,但基本工资的增长额可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采取两种工资形式,即按劳动生产率指标调节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工资可增加0.2—0.4%)和按净产值指标调节工资总额(净产值每增长1%,工资总额增加0.3—0.6%),可变工资(即分红基金)则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直接受利润的影响。第三类以苏联为代表,包括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罗马尼亚。以集中规定的计划工资基金为主,保持基本工资的稳定,以奖励基金为辅,它受企业最终经营成果的影响。这些国家注重把奖励工资控制在总工资的30%以内。

3.工资外收入约占居民收入的1/3左右。

东欧国家改革以来,在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但居民的工资外收入在逐年增加,从居民存款增长与工资增长比较即可看出。整个60—70年代,保加利亚居民存款指数年增长是实际工资指数年增长的5.02倍;匈牙利为7.邻倍,波兰为6.58倍,捷克为4.84倍。到80年代,这种反差还在拉大。1981—1987年,匈牙利的实际工资指数每年比1980年减少2.75个百分点,居民存款指数年增长为10.17%,1981—1988年,波兰的实际工资指数每年比1980年减少16.25个百分点,居民存款指数年增长高达28.64%。工资收入已不能反映居民的真实收入,工资外收入约占居民收入的1/3左右。

二、收人分配关系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东欧国家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企业有更大的分配自主权,个人收入有较大的提高,刺激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使一些国家在改革初期都有一个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阶段。但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尤其是7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国家经济改革累积的矛盾和问题愈益显露出来,终于使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从收入分配关系变化对经济发生不利影响的方面来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费基金增长超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南斯拉夫1953—1965年全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同期职工人均实际纯收入增长5.1%;1979年劳动生产率增长3.3%,同期职工人均实际纯收入增长

3.9%,1979年以来因通货膨胀持续加剧导致职工实际收入呈负增长。1970—1981年波兰职工实际工资增长速度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持平,1982年以来,职工实际工资收入因通货膨胀加剧而下降。

2.企业高消费、低积累、高投资,导致信用膨胀、外债剧增。

70年代以来,南斯拉夫企业纯收入中60%归企业分配,其中个人收入又占70%以上,1983年高达79.6%。企业消费基金高了,积累基金自然就少。1976—1983年企业积累率只有俨.6%,1978年为9.7%,最高的一年1981年也只有18.8%。企业积累低,只得向银行贷款,截至1980年,银行贷款总额达30000亿第纳尔,1978—1982年还动用流动资金贷款3500亿第纳尔,进行长期投资,相应挤占了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国内贷款不足,企业可直接向外国举债,投资中约有1/3为外国借款。到1981年底,南外债已达208亿美元,人均外债900多美元。波兰推行“高积累、高消费、高速度”的战略方针。整个70年代的积累率平均

在30%以卜,1974年高达37.2%。积累基金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占60%以上,基建投资约占财政支出的70%,1973年达78.6%。从消费来看,整个70年代,工资年平均增长率为9.7%(包括年通货膨胀率3%的因素),加上各种福利为

11%(不包括第二职业收入),同期消费资料增长率平均为7.5%,商品零售额增长率仅为3.5%,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其它有关指标。1980年危机后更为严重,靠发票子提工资。在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工资却大幅度上升,到1984年,居民手持货币达5000亿兹罗提,造成金融混乱。波兰投资率一直高于积累率,1973年在建项目过多,积累率为34.8%,投资率高达78.6%,为积累率的2.26倍,1979年把积累率压到25.3%时,投资率仍达57.9%,为积累率的2.29倍。1970年,波兰外债仅为11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1981年高达262亿美元,后虽一再压缩进口,刺激出口,到1983年尚有237亿美元外债。匈牙利始终未放弃对工资增长的宏观调控,但因居民1/3以上的收入来自第二职业,故对职工实际收入增长难以控制。匈牙利的投资膨胀比消费膨胀更为突出。整个70年代,匈积累率平均为27.4%,但投资率(投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平均高达40%,投资率为积累率的1.46倍。匈牙利也积极举借外债,因未充分估计到国际市场贷款行情的变化和国内清偿贷款能力而使外债剧增,到80年代,匈外债总额达180亿美元,人均外债1700多美元,居东欧国家之首。

3.总量失衡,给沟失调,效益低下。

由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使国民收入一直处于超分配状态,造成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供需总量失衡。南斯拉夫从60年代以来超分配约占国民收入生产额的110—125%。1979年发生危机后,南共中央执委会主席德鲁洛维奇说,南1979年投资额占国民收入的35%,共同消费占38%,个人消费占60.8%,作为联邦和地方预算支出的一般消费占25帕,合计为158.8%,超分配达58.8%(尚未包括增加流动资金和储备)。波兰国民收入超分配的比例,1973—1979年平均

为5.1%,到1980年爆发危机时,还有3.6%。波兰前总理盖莱克认为,他们的间题在于国民收入超分配。这些国家投资率很高,但投资效益低下,投资结构不合理。南的企业、共和国均可自行决定基建项目,形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1979年全国工地多达28729个,每个工地平均不足20人。进口设备开工率只有60%,每增长1%的产值要增加1.6%的原材料,而原材料和石油两项有75%依赖进口。

4.通货膨胀爆发,经济增长减缓,居民实际收入下降。

通货膨胀是财政、金融、贸易、债务、价格等因素恶化的综合反映,当各项因素累积的矛盾 交织在一起时,通货膨胀就会爆发,南斯拉夫和波兰表现最为突出。南国家预算收入在1965—1971年均以18.2—38.3%的速度增长,到1978年陡降到1.6%。1976年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发5.6%,1978年又增发28.0%。1970年外贸收支逆差10.9亿美元,1975年猛升到35.5亿美元,外汇比价也猛跌。80年代进入偿还外债高峰期,每年还本付息都在40—50亿美元,占每年出口外汇收入的45—50%,偿债率大大高于25%的警戒线。7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率就在两位数,1977—1979年高达24%,以后就只升不降。消费物价指数1950年为100,2986年达到1312,平均每年上涨53.6%。1987—1989年平」年每年上涨344.3%,跃居三位数。波兰1970年实行“三高政策”,1980年出现危机。1980—1987年,波兰财政预算收支年年出现赤字,连同外债收入形成的软赤字在内,财政赤字占预算支出的比重年均13.71%,超过国际公认10%的警戒线,货币流通量1977年比上年猛增20.5%。外贸收支1970年尚有微弱顺差1.3亿美元,1975年出现22.6亿美元逆差,兹罗提对美元的汇率急剧下跌。外债从1970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200亿美元,猛增了20倍,到偿债高峰期时,每年必须拿出出口外汇收入的45%(相当于对西方出口的全部收入)用于还债。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消费物价指数1975年比1970年上涨13.3%,1980年比1975年上涨34.1%,1986年比1950年上涨363%,1989年比1986年上涨591%,1950—1989

年消费物价指数年均上涨47%,仅次于南斯拉夫。匈牙利的通货膨胀率从1987—1989年进入两位数,年均13.9%。

整个80年代,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骤然下降。从1981—1985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东德为3.1%,捷克斯洛伐克为2.0%,波兰为3.0%,匈牙利为0.8%,罗马尼亚为4.4%,保加利亚为3.1%,南斯拉夫为0.5%。1986—1990年年均增长速度依次为3.1%,1.0%,-0.7%,0.0%,-0.8%,0.2%,-0.7%。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东欧一些国家职工的实际收入不断下降,南斯拉夫80年代的实际个人收入已降到70年代初的水平。波兰、匈牙利职工的实际工资收入在80年代也呈负增长。

东欧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概况 篇2

Alice Sindzingre(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学者)

《第三世界季刊》

2005年第2期

英国《第三世界季刊》杂志社出版

造成一个国家经济停滞的原因除了私有化、自由化等经济改革措施失效外,还有深层次的结构原因。当低收入国家不能摆脱贫穷处境时,经济改革往往首先遭到批评。但实际上单纯的经济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匮乏、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政治制度等结构因素,这些因素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得以改变。对经济改革的批评可能会使已经步入正轨的改革措施夭折。低收入国家的政府需要重新考虑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并将其纳入到理论分析与改革决策的框架中。刘明礼

下载民主

Robert Conquest(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利益》(季刊)

2005年第1期

美国尼克松中心出版

对笼统词汇或概念的着迷很容易产生阻碍思想或歪曲现实的后果。“民主”的概念就经常造成模糊。“民主”一词源自希腊,指公众自由投票(当时仅限男性公民)。伯里克利特别欣赏这种管理模式,但民主的缺点几乎与其优点一样明显,民主也不是惟一的或不可缺少的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民主的定义常常是西方政治文化给出的,民主在其他地区的推广要么拘泥形式要么匪夷所思。西方人好像觉得只要某个政府在多数人的支持下赢得选举,就不应该批评它的合法性。但事实上,只有产生于法律与自由的传统并成为该传统的一部分,民主才值得肯定或称赞。民主不能在缺少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对无法实行民主的制度进行民主化有时无疑就是纯粹乌托邦理想的表现。 陈文鑫

中国参与亚洲:重塑地区秩序

David Shambaugh(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

《国际安全》

2004/2005冬季刊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亚洲地区体系的权力结构和本质正经历深刻变化,其中中国崛起的影响举足轻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决策时会考虑中国因素,后者已成为塑造亚洲新秩序的催化剂。亚洲形势发展的主流是国家间以及国家与区域组织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赖和合作,中国显然处于这一进程的中心。但亚洲的区域体系已经是“中国中心式”的说法还言之过早。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不再不受约束和挑战。中国将与美、日、东盟、印度等力量分享这一地区的主导权。随着亚洲区域性组织的成熟,美国及其盟国在亚洲的地位将继续发生变化。对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而言,单纯现实主义或自由主义的模式已不能完全解释这一新秩序建立的过程,需要对地区形势做更深入和综合的研究。姚 琨

赤字崩溃

Gerard Baker(《伦敦时报》编辑)

《外交政策》(双月刊)

2005年第2期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出版

东欧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概况 篇3

匈牙利改革:照搬斯大林模式——经济困难矛盾突出——20世纪60年代开始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80年代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东欧巨变: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社会危机、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1989年下半年各国政治风云突变——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点评: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东欧演变的表现和实质。

二、教材详解

1. 匈牙利的改革:

二战后,东欧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弊端日益明显。他们先后进行了改革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中,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1956年底卡达尔开始对匈牙利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的改革和调整。主要的措施有: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健全法制,稳定局势;经济上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调整农业政策,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工业方面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使匈牙利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七八十年代后,匈牙利经济又面临新的困难。

点评:匈牙利改革是苏联经济模式的一次有益调整。卡达尔改革曾一度使匈牙利成为“东欧购物者的天堂”。

2.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进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由于本身经济不佳实力下降也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一年之间,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改变。

点评:东欧剧变在形式上表现为共产党丧失政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社会主义制度。这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行不通,只有与国情相结合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永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图片点拨

1.P65二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图:本图显示欧洲为9个,亚洲为4个,同时也要注意古巴也是社会主义国家。

2.P66捷开放边境、德国实现统一图:东欧剧变中典型事例为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德国有二合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点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暂时困难,并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四、典型试题

1.(07·甘肃) 东欧各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的干预 B.建国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C.西方国家的敌视 D.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08·攀枝花)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东欧剧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D.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3.(08·南宁)下列关于东欧改革和剧变的叙述,你认为不正确的应该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C.说明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

D.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答案:1. D 2. C 3.C

闯关训练

一、选择题:

1.(07·十堰市)东欧巨变后,欧洲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法,下面哪一国家被一分为五

A.匈牙利 ? B.罗马尼亚 C.捷克斯洛伐克 ? D.南斯拉夫

2.1956年,对匈牙利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是 ( )

A.社会主义民主党 B.社会主义工人党

C.社会主义共和党 D.社会主义自由党

3.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进行改革,又被苏联镇压的国家是 ( )

A.波兰 B.罗马尼亚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

4.东欧剧变的背景有: ( )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东欧国家普遍外债负担沉重 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④改革出现失误 ⑤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5.东欧剧变后发生分裂的国家包括: ( )

①捷克斯洛伐克 ②波兰 ③南斯拉夫 ④德国 ⑤匈牙利

上一篇:超给力的高考短信祝福语下一篇:附属工程施工单位进场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