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经济合作

2024-09-09

中亚经济合作(精选12篇)

中亚经济合作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 旅游业也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由于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对其他相关产业和行业促进作用明显等特点, 并且拥有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优势, 旅游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据WTTC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世界旅游理事会) 统计, 2012年旅游业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9%, 超过了石油、汽车工业, 成为略低于银行业的全球第二大产业。旅游投资占全球投资总额的12%以上, 每年有超过760亿的外资 (FDI) 直接投向交通设施、饭店以及会展设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9900万, 占全球就业总数的3.4%, 间接就业人数比重则高达9%。对于发展中国家, 旅游业在创汇、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 即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 人口6000余万, GDP总量1795亿美元, 其中哈萨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与我国交界, 拥有共同的边境线约3000公里。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禀赋的影响, 工业基础薄弱, 通过发展制造业带动本国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制约, 本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具有可持续性。为了摆脱这样的局面, 中亚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服务业。由于中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因此旅游业被中亚国家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先产业。哈撒克斯坦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 已宣布旅游业为哈7个优先发展的行业之一;乌兹别克斯坦把旅游业视为国民经济中有前途的独立经济部门, 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塔吉克斯坦政府积极倡导发展旅游业, 以提高就业率和居民收入。塔国政府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发展研讨会, 并在国家商业大学成立了旅游发展中心, 以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土库曼斯坦一直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00年1月将土库曼斯坦国家旅游公司与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合并, 统称国家旅游与运动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巴基斯坦、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设有代表处。另外, 土库曼斯坦政府推动设立旅游发展基金, 建设了许多旅游基础设施, 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中国和中亚国家在旅游产业方面展开合作, 具有极大的潜力。

首先,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每年出境旅游的人数不断创出新高, 据权威部门数据显示, 2012年中国有7840万人次出境旅游;2013年有9800多万人次出境旅游, 同比有超过18%大幅增长;到2014年的出境游人次将超过1亿。中国游客已经是世界各国竞相争取的目标, 中亚国家也在积极吸引中国游客, 乌兹别克斯坦于2010年5月起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也正积极申请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国。

其次, 中国和中亚国家旅游合作优势突出, 互补性强。双方地理毗邻, 交通便利, 相互旅游时间和费用成本低。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 中国的海滨城市对中亚民众吸引力很强;而中亚独特的自然面貌和民族风情也吸引着中国的游客。

中亚五国旅游业享有得天独厚的市场区位, 其旅游市场可东西双向延伸、贯通欧亚。向西可吸引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游客, 向东可吸引中国、蒙古、日本、韩国等国的游客, 中国作为中亚国家联系东亚地区的通道, 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经中国进入中亚, 推动了双方的经济发展。

第三, 中国与中亚历史联系密切, 古丝绸之路, 密切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人员往来、物品流通和文化交融。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江布尔, 塔吉克斯坦的胡占德 (苦盏) , 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费尔干纳, 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 土库曼斯坦的马雷等城市都是古丝绸之路重镇, 当地古城风貌保存完好, 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中国和中亚国家展开合作, 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沿途的自然风景以及民族特色结合起来, 使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联系中国和中亚的经济通道, 也是吸引世界游客, 展示本民族悠久文化和美丽自然风光的渠道。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旅游业的跨国合作方面既有较强的现实和潜力优势, 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为了更好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 推动我国与中亚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

(1) 由于跨国旅游合作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府、旅游组织、旅游企业, 各国旅游产业结构和有关政策法规也各有不同。应推动我国和中亚国家建立跨国性协调机构来协调解决产业合作中的矛盾, 排除旅游合作中的各种障碍, 推动旅游合作项目的落实, 定期召开旅游合作论坛等。

(2) 政府作为区域合作的主导力量。应加强旅游产业合作方面的交流, 在制定相关旅游产业政策时, 相关国家积极协商, 友好沟通, 减少由于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协调产生的制度成本。

(3) 积极推动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 (电力, 交通, 旅馆, 饭店等) 供应不足是制约我国和中亚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相关产业投资方面展开合作是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边境旅游的基本类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 1996, (H6) :15-26.

[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 编.中国旅游法规全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109-111.

[3]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1-10.

[4]马波.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兼论中、日、韩旅游合作的推进[J].旅游学刊, 2007, 22 (5) :24-28.

[5]舒伯阳, 余日季.国家战略视野中的亚太区域旅游合作[J].当代亚太, 2005 (10) :23-27.

中亚经济合作 篇2

张文木

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中国西陲的安全压力也将同比增大。如果此时俄罗斯真的像美国一样也从中亚抽身——这应是日本右翼分子目前希望看到的前景,那么在今天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中国将难以填补在中国西陲出现的地缘政治真空,俄在中亚的存在符合中国的利益。

西北地缘环境向汉唐回归

从历史看,在海路尚未开通之前,对中国安全影响最大的是西线丝绸之路,出河西走廊以后,进入中亚的线路依天山分为北疆和南疆两线:位于北疆的丝绸之路地势东高西低,西进困难而东出容易。南疆线路沿塔里木盆地北南两线分为北道和南道,以帕米尔高原为西界,其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入疆容易而从东出疆却十分困难。

苏联解体后,中亚诸国与俄罗斯和中国共同成立上海合作组织,“陆上丝绸之路”再次对中国开放。2011年,起始于中国重庆经新疆出阿拉山口至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国际大通道全程开通,这反映中国西北地缘政治环境有向汉唐形势回归的趋势。

但这种回归带来的不仅是汉唐机遇,更是汉唐必须独立应对的安全压力。罗马力量尚未东扩时,汉朝必须独立应对近乎覆盖整个蒙古高原的匈奴等部落群的安全压力;两汉倾其国力将匈奴赶上西迁之路,由此造成西罗马帝国的解体及欧洲力量从中东退缩。欧洲退出造成伊斯兰力量在中东的兴起和扩张。这又迫使唐王朝必须独立应对北面突厥南下、西面大食东扩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在16世纪俄国东扩后从西北逐渐移至东北。

喀什是反分裂的关键地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战略力量从中亚收缩及近期美军从阿富汗完成撤军留出的战略真空,将使伊斯兰国家及在抗美入侵中新崛起的政治力量自唐王朝之后再次在中亚集结,8世纪出现在中国西陲的“黑衣大食”形势再次东向中国进逼。

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表明,东帕米尔高原是影响中国西陲安全的战略制高点:唐朝高仙芝就是通过率先控制这个制高点,才成功反制了大食的东扩并由此使大唐西陲获得近一个世纪的相对稳定,这从西北方向大大减轻了安史之乱期间国家遭到的破坏。从唐之后的历史经验看,如果不能控制帕米尔高原,那么扼住喀什地区,也就扼住了中国西域反分裂斗争成败的关键地带。

历代治疆经验表明:治疆之要在南疆——为此唐朝治疆以安西都护府为重点,南疆之要在喀什——为此唐朝以疏勒(喀什)为龙头专设“安西四镇”。相比北疆线路,以喀什为枢纽的西南疆线更加崎岖曲折,西高东低,地高天寒,不利于大部队机动,这一地理特点使喀什地区势力比南疆其他地区更容易得到境外资助并因此坐大。凡能坐大,必有外援;凡有外援,必有通道。与南疆其他地区比较,喀什最符合这一条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喀什”更多的是地缘政治而非纯地理的概念。它并不仅指喀什,而是指以喀什为中心的南疆地缘政治构架。

20世纪90年代始,中国境内的恐怖分裂活动出现加速向喀什一线集结的趋势,在国际反华势力的资助下,它们试图从南疆东帕米尔地区突破,既打通联系中亚的外援通道,又方便与“藏独”分子在此联手,以达到祸乱和分裂中国西域的目的。如果了解上述喀什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我们就会明白2013年以来中国国内的暴恐事件大多发生在喀什的现象显然不是巧合。

中俄需要在中亚地区“背靠背”地团结

欧亚大陆分区并存有欧洲、中亚和中国三种战略力量;但历史表明,在欧亚大陆的主要区位即北纬30度至60度之间可容纳战略力量只有2.5个;也就是说,在三种战略力量之间,必然有一个生存空间要受到其他两个的严重挤压并因此出现破碎地带。比如上古时代在欧亚大陆分区并存的是欧洲罗马帝国、中亚诸帝国和中华帝国。此间欧洲罗马帝国和中华秦汉帝国强大,中亚地区力量受到挤压并分出安息、贵霜诸帝国。此时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力量比为1∶0.5∶1。罗马帝国解体后欧洲中世纪陷入碎片化时代,这为中亚阿拉伯帝国继而蒙古帝国崛起和大面积扩张腾出空间。此时中华帝国保存完好并转入隋、唐、宋、元、明的持续统一朝代。此时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力量比就转为0.5∶1∶1。进入工业革命后,欧洲又开始复兴和强大,中亚伊斯兰力量在欧洲、中国尤其俄罗斯的挤压下日渐式微,此时的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力量比是1∶0.5∶1。俄罗斯在北方崛起并南向强力插入中亚地区,取代了原来夹在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伊斯兰力量及其比例。此后原来的欧洲、中亚伊斯兰和中国三种战略力量并存的格局就为欧洲(1)、俄罗斯(0.5)和中国(1)并存的格局所取代。

近代历史经验表明,欧洲、俄罗斯、中国三者之间很少有将其力量扩充到1.5的水平,即使有(比如蒙古帝国)也必然是短命的;但其中若有任何一方衰落,比如19世纪末清王朝的衰落和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衰落及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由此造成战略力量的收缩,都会引发中亚战略力量(主要是伊斯兰力量)在欧亚结合部即中亚地区的崛起和扩张。

现在的中亚地区又出现新的变局。美国在中亚撤军将造成中亚出现巨大而其他国家或地区又无力迅速单独填补的战略真空,其结果必然是本土伊斯兰力量的崛起。北极解冻将破天荒地改变俄罗斯原有的无北顾之忧的国防结构,并迫使俄罗斯国防资源向北线倾斜。鉴于俄罗斯人口增长缓慢以及北方边界过于漫长,北线新产生的安全压力对未来的俄罗斯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这将加大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合作需求,并迫使俄罗斯减少在中亚的存在;与此相应,为争夺中亚战略真空,中亚地区恐怖主义或各种宗教原教旨主义对中国西陲造成的安全压力和危险必将同比增大。

鉴于汉唐的经验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穷于应付暴恐活动的教训,美国从中亚撤军后,如果不能紧密合作,中国和俄罗斯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长期应付在中亚新崛起的战略力量及由此带来的冲击。因此,在美国战略东移,中国东面、俄罗斯西面和北面的安全压力日增的当下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亚是中俄两国必须背靠背地紧紧依靠的地方。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亚经济合作 篇3

张高丽首先转达了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张高丽说,当前,中亚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稳步发展。去年,总统先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同习近平主席就推动双边关系和各领域务实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为中亚友好合作关系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张高丽表示,中亚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双方要继续开展高层交往,推动各方面沟通交流,深化政治互信,加强相互支持。要携手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寻找合作的利益契合点,重点筛选和培育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合作项目,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以扶持,进一步提升务实合作水平。中国政府支持中方企业参与亚美尼亚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正在加强对接合作,为中亚两国扩大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希望双方共同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深化地方、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媒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和友谊,夯实中亚友好的民意基础。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萨尔基相请张高丽转达他对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他表示,近年来,双方高层交往日益密切,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中国是亚美尼亚的重要合作伙伴,不断推进两国友好关系是亚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亚方将坚定恪守一个中国政策,愿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方加强在铜矿冶炼、化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贸易、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亚方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来亚投资兴业,将为中方投资者创造更好条件。

会见后,张高丽与萨尔基相共同出席了援亚中文学校项目启动仪式。

同日,张高丽同亚美尼亚总理亚伯拉罕扬举行会谈。张高丽转达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他说,中亚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近年来,中亚务实合作一直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要认真研究双方发展规划和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梳理出优势互补领域和新的合作增长点,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空间。要高质量高水平做好现有合作项目,取得实实在在成果。要着力打造标志性大项目,实现两国务实合作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不断充实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内涵。要本着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推进产能合作,培育务实合作新亮点。

亚伯拉罕扬请张高丽转达他对李克强总理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他表示,中国的发展进步令人赞叹,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典范。亚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进一步研究优势互补的项目,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亚经济合作 篇4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亚五国的独立使欧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中亚地区的地缘战略意义再度凸显出来,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历史与文化研究,再度成为国内学术界诸多学科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如何建立和加强中国(新疆)同中亚五国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成为当前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合作现状、互补性、战略定位、能源合作与安全等诸多方面,但很少有文章对此加以总结归纳,笔者试图对有关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研究进行综述,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第三部分是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互补性分析;第四部分是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第五部分是对现有研究的简评。

二、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现状

中国(新疆)与中亚诸国的经济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新世纪,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新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与中亚各国发展经贸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当前学界对双方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来看,主要包括已有成效和存在问题两个方面。

(一)已有成效

自20世纪80年末,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合作从科技领域开始逐渐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目前,双方经济合作主要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重工业、生物技术、新能源、轻工业、食品工业等领域(王海燕,2002)。上合组织成立以来,随着双方高层互访的日益频繁,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得到较快发展,并成为双方合作关系的主旋律,无论从合作内容还是从合作方式上看,都得到空前发展(唐艳辉等,2004)。顾华详(2006)认为,在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中,新疆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双方在经贸方面的合作愿望不断增强、双方发展经济贸易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及双方加强经济合作的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三个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新疆与中亚国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5%,比“九五”时期提高18.8个百分点。任华(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合作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新疆边境贸易额达64亿美元,占全区对外贸易额的80.58%,其中,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占新疆边境贸易总额的94%,贸易增长率超过了50%;二是中亚区域贸易在新疆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2005年,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分别为新疆出口贸易国的第一和第二位,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分别为新疆进口贸易国的第一、第五和第六位;三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新疆向中亚五国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另一方面,新疆从中亚五国进口的商品中,中国企业开始更加关注产品质量;四是经济技术合作质量不断提高,合作类型逐渐从服务业、饮食业等商业型领域向生产型领域转化;五是贸易方式日益多元化和规范化,从早期的易货贸易转向现汇贸易、边境贸易、旅游购物、加工贸易、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等多种形式。除此之外,王海燕(2005)还认为,1992年以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产业合作有所加强,合作路径不断拓宽。

(二)存在问题

关于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基本现状,国内学者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虽然双方的经济合作已发展到多个领域,但总体上仍属初级阶段,经济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难点和制约因素。

顾华详(2006)将这些难点和制约因素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国(新疆)方面来看,企业缺乏寻求与中亚国家主动合作的强烈意识,缺乏一批有实力的从事跨国投资经营的企业;政府的引导、推进作用发挥不够;银行未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境外融资和业务咨询服务;缺乏支持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对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潜力和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缺乏一大批适应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全社会推动和支持企业主动拓展中亚国家市场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边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等等。二是从中亚五国方面来看,当前政治不稳定、法制建设滞后、市场规范性差、社会稳定问题突出等因素是影响其与新疆之间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钱勇(2006)认为,从新疆方面看,经济基础薄弱,对国家的“输血”依赖性较强。外向型经济不强。新疆远离国内发达地区市场,运输成本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投资环境较差等等是制约与中亚五国进一步合作的主要因素。从中亚国家方面看,各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有关国际合作与开发等领域的相关文件约束性不强。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金融服务、政府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和问题。王海燕(2005)认为,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政策性问题突出、边贸发展严重不平衡、产业合作水平低、地区性协调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等构成双方进一步合作的障碍。另外,边贸秩序混乱、经济技术合作明显滞后、领域狭窄、缺乏整体性和长期性战略(刘志勇,1994;宋戈平等,1997;王圳等,1999)、信息体系不完善导致决策滞后(鲍敦全等,1995)、中亚国家投资环境不理想(宋戈平等,1997;姚勤华等,1998;王圳等,1999;赵常庆,2002)等等也都是双方在经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制约因素。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互补性

经济互补性,可以分为市场互补性与经济技术互补性两种类型,正是由于这两种经济互补性的存在,使得双方都有经济合作的需求和愿望:前者是双方贸易往来的前提,双方可以通过贸易合作互通有无;而后者则为双方产业合作提供巨大空间,双方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取长补短。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也是源于双方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一)市场互补性

关于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市场互补性,国内学者的看法比较一致,即中亚五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国(新疆)经济发展所需要,而中国(新疆)质优价廉的轻工产品、食品、家用电器满足了中亚国家巨大的市场需求(徐宣全,2003)。刘建蒲等(2000)通过对新疆与中亚五国工业产品结构比较分析发现,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资源及产品互补领域广泛,新疆一大批自给有余的食品、纺织品及日用消费品如糖、罐头、白酒、纺织品、服装、民族特需品等,在中亚五国缺口较大;而新疆铁矿、钢材、磷肥缺口大,可以从中亚五国大量进口。徐进欣(2007)也指出,中亚各国独立后,经济多处于调整和恢复期,十分需要中国的家电、建材、通讯设备和日用消费品。胡颖、李道军(2006)运用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得出结论: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间存在贸易互补性,具体来说双方在能源矿产类产品、纺织服装、民用品和机械类产品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双方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人民银行喀什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2007)认为,随着国内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的逐渐深入,中亚国家与中国经贸往来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经济互补性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中亚五国轻工业基础薄弱,80%的生活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来源于中国,二是中亚五国的石油、天然气、矿产、有色金属、皮毛及煤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源。

(二)经济技术互补性

经济技术互补性是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发展专业化分工及协作,可以促进双方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王海燕(2002、2006)通过长期对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合作互补性的研究发现,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可以开展互补性合作的领域很多,最重要的是工业类、农牧类、资源类、生态类、环保类及旅游类领域的合作。(1)工业合作,由于新疆与中亚五国发展工业的资源雷同,因此,双方工业在应用技术上有较多的合作空间,这些工业主要有电力工业、建材工业、轻纺工业、造纸业和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等等;(2)农牧业合作,主要包括棉花、粮食等对双方都很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品种资源搜集、品种与种子审定、良种繁育与推广、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种植、保护以及节水灌溉、改进畜群结构、草场改良、家禽集约化大规模生产等方面;(3)资源类合作,主要涉及双方地区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能源类、金属类和非金属类矿产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由于双方都是资源富集区,这一领域的合作将对双方都有实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生态、环保类合作,主要涉及双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研究以及对双方影响都很大的核废料、工业废料、取暖废料等在内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干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的治理与研究;(5)旅游合作,新疆和中亚国家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很强,由于语言接近、地域相连,又有共同的古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双方发展“东联西出”和“西联东出”的旅游业存在广泛的基础。高志刚(2005)、方然友(2007)、中国人民银行喀什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2007)等学者或机构对此问题也有较深入具体的分析,都认为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在产业技术领域互补性强,有较广阔的合作前景。

四、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问题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全球性能源紧张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成为双方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双方合作的背景、现状及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

(一)背景

新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能源短缺成为制约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能源问题,变为全球性探讨的热点(李琪,2007)。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能源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产量增加有限(明庭权,2004)。据英国石油公司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石油总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1.3%,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占全球的1.3%,消费量占8.5%,天然气储量占1.3%,消费量占1.7%。中国能源短缺尤其是石油短缺已经成为可确认的基本国情(蒋新卫,2007);第二,原油需求持续膨胀,供求矛盾日益显著。我国从1993年成为纯石油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加,200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原油及成品油进口国。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的61%、2020年石油消费量的76.9%要依靠进口(蒋新卫,2007);第三,原油供给受制于人。一方面,进口来源主要集中于中东和非洲这两个局势不稳定地区,据测算,2002年我国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78.7%。另一方面,我国石油进口的特点是以海运为主,且主要走马六甲海峡(约占海运石油的80%以上)。来源与运输通道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石油进口供应的不安全性(贺湘焱等,2006)。从中亚五国方面来看,虽然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不能与中东地区相比,但据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明庭权,2004)。独立后的中亚五国都将油气资源开发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积极实施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但中亚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区,四周被陆地包围,没有出海口。因此要获得出口通道或出海口,与世界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必须借助其他国家。目前,中亚的油气管道几乎全部依赖俄罗斯,而俄罗斯利用这一垄断优势收取高额的过境费,中亚国家急于寻找其他合作伙伴,以保证其能源出口安全。中国是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向东流动的必经之地,并有可能将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与中亚连接,同时中国本身又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新兴市场,这一特点对中亚国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罗晓云,2003)。在上述背景下,可以说,中国的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与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形成了国家利益的互补,也为双方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双方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贺湘焱、计芳君(2006)给予了较全面的分析。近年来,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合作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和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积极参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相关国家达成了一些能源合作框架协议,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已有具体的合作。一方面,从1997年6月开始,随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正式启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始参与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被称为“世纪合同”的中哈原油管道于2005年年底建成。中哈原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的阿特劳,向东经过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和阿塔苏,最终到达新疆的独山子石化公司。中哈石油管道不仅使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出口石油更趋便利,石油输送不经过第三国,也不用铁路和油轮运输,安全系数高,而且也将改变中亚国家在石油出口方面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局面。哈萨克斯坦不仅可以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输出石油,还可以输送包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石油。

虽然双方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和中亚国家在石油合作方面涉及的领域不多、深度不够,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李琪,2007):第一,以美国为首的大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压力构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主要威胁。美国和日本等国从全球战略和自身能源安全利益出发积极介入这一地区,试图控制里海及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权,强化自己在该地区能源争夺战中的地位,以牵制俄罗斯和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第二,多重矛盾相互交织、安全形势十分脆弱,影响了双方的能源合作。里海——是中亚地区多民族、多种信仰的交汇地带,民族、宗教问题凸显,危机四伏,各种争端时有发生,三股势力活动猖獗,安全形势十分脆弱,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进程;第三,由于双方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情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还存在诸如技术、投资、规范、协调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予以解决。

五、简评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以及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除上述领域外,国内学者就双方合作的多个领域展开了研究,如环新疆经济圈视角下的区域合作、金融领域的合作、产业领域的合作等等。可以说,以上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或者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总体而言,以上研究大多是站在国家角度从政治领域合作(包括战略安全、外交)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分析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希望通过政府来推动双方的经贸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由政府推动的这种合作进展缓慢,成效并不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利用地缘优势,从产业或企业的角度积极推进双方更加具体的合作,应该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但在这些具体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还没有系统的成果,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务实地继续研究。

摘要:中亚五国独立后,中国(新疆)同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并对双方经济合作现状认识基本一致,即虽然双方的经济合作已发展到多个领域、层次不断提高、产业合作有所加强、合作路径不断拓宽,但总体上仍属初级阶段,经济合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今后,双方可以继续通过市场互补和经济技术互补及能源合作促进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

中亚棉花生产 篇5

一、中亚植棉业的自然条件

原苏联曾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1970年其棉花产量超过美国,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居世界第一,其长绒棉产量1972年曾占全世界的25.8%。中亚五国是原苏联棉花的主要产地。苏联解体后,中亚的植棉业长期陷人困境。

我国南疆与中亚植棉区的自然条件类似:双方的北部都是天山,在棉花生育期能阻挡相当大部分的北方寒冷空气侵人;双方同处一个纬度,差别是,中亚主要植棉区的海拔高度为二三百米,南疆为八九百米,因此,中亚的光热资源更能满足棉花的自然生长需求。在某些地方,长绒棉单位面积的产量与陆地棉(即我们常说的棉花)大体相当,而阿克苏长绒棉产量只有陆地棉的70%左右;中亚植棉区的东部都有高山,从太平洋刮出的携带大量水蒸气的季风吹不到那里,从而避免了棉花生育期的降雨;而冬天,来自北冰洋的寒潮从西北方向袭入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由于高山阻挡,天山、帕米尔的降水量多集中在中亚一侧。冬天,我国一侧积雪很少,斑斑驳驳,或有或无,而中亚一侧则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春夏,我国一侧是荒山秃岭,而中亚一侧则是山清水秀。不难理解,论灌溉水源,中亚比新疆更丰富。因此,中亚各国植棉的自然条件优于我国条件最好的棉区—南疆。

二、中亚植棉业发展概况

据原苏联最权威的植棉业专著《棉花》¹载,早在公元前5—6世纪,棉花已经传人中亚与外高加索。以后,许多优良品种又通过丝绸之路传人。公元10世纪,萨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花刺子模等地已出现了棉布的生产与销售。1839年后,沙俄相继征服了中亚,中亚则成为俄国棉花供应的基地。此后,中亚的植棉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到1890年,其产量增加到340万普特(1普特=16.38公斤),即5.5692万吨,是1839年前的7倍。

十月革命以后,中亚的植棉业获得了大量投资,于是,开掘运河,兴修水利,全面改善和提高了植棉业的生产条件和农艺水平。二战前,中亚的棉花产量比革命前又提高了叨倍。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亚的植棉业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在种子、土地、肥料、匀苗、灌溉、密度、植保及田间管理等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农艺体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棉花单产很低,不到中亚的23%。50年代中期,新疆建设兵团就开始学习中亚的植棉农艺。80年代其产量已与中亚相当。之后,建设兵团将从日本学来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运用到植棉业,在中亚农艺的基础上创造了“矮密早”的农艺体系,实现了每公顷产皮棉2000公斤的优异成绩。

三、近代中亚植棉业的曲折发展史

乌兹别克斯坦是原苏联最大的产棉区。据全球棉花咨询委员会资料,乌兹别克斯坦1996—2001年的产量分别为105、114、100、115、9 4、106万吨。但无论如何,乌兹别克斯坦都是一个名列世界五六位的棉花生产大国,更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棉花净出口大国。其次是土库曼斯坦,然后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棉花不多。

苏联解体后,由于中亚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植棉业便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其人口基本上是游牧民族,不习惯农耕,那里原来从事农业的主要是朝鲜族与俄罗斯人。苏联解体后,大部分俄罗斯人和朝鲜人从那里迁出,其土地被分配给当地的主体民族居民。这些人对原苏联的农艺本来就知之甚少,因此,这两个国家的植棉业早已一撅不振。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将集体农庄改为农民经济体,但名实不符,仍然对农业实行指令性计划,国家限定很低的棉花价格,统购统销,由外贸部统一出口。国家用高压政策强制农民劳动,劳动强度很大。而习惯于畜牧业的农民,像对待畜牧业一样对待植棉业,劳动散漫,积极性不高,农艺措施随意性很大。2003年乌国颁布《深化农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总统令,可能会有成效,但还需要时间。

土库曼斯坦是受苏联解体影响最小的国家,其植棉业所受影响也小。土国有对植棉业进行补贴的经济实力,1999年,其棉花生产已 经开始恢复。目前已大体接近其最高水平。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最不幸的国家。一独立就爆发了内战。在进行战争的南方,植棉业毁于一旦,科研人员也如鸟兽散。其北方 也因为战争没有搞“自由化”而基本保持了原苏联的体制。集体农庄被更名为股份公司,农庄主席改叫董事长,但仍由政府任命。作为股东的农民,也没有任何股东应有的权利。幸运的是,拖拉机站还在,生产资料没有遭到破坏,土地也没有分,生产还能正常进行。国家集中一切资金以应付战争。战争结束后,农业和农民的负担开始减轻。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的棉价长期低于利物浦棉花交易市场的价格,更低于本国的生产成本。迄今为止,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各匡睹体没有钱对植棉业进行补贴,这就注定了那里的棉花生产必然不断萎缩。

我国南疆的土壤比较贫痔,盐碱较重,中亚土壤比较肥沃,盐碱轻,但某些地方也需洗盐压碱。虽然中亚的水利工程原来比我国南疆好,但年久失修,因此,不少棉田己经多年没有洗盐压碱,一些土壤盐分含量大大超过0.3 %,对棉花生长极其不利。

四、中亚植棉业的生产现状

虽然中亚的植棉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大大落后,播种面积下降,单位面积产量下降,总产量降低,但仍然是世界上棉花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最低、单位产量成本较低的地区,是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棉花净出口地区。美国对其植棉业的大量补贴,使世界棉价长期低于生产成本,也是中亚植棉业十分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中亚国家需要外汇,而棉花又是其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因此,不管换汇成本多高,中亚国家都必须种棉花。中亚棉区主要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目前,中亚棉花产量约150万吨/年,其中近2/3供出口,以细绒棉为主,其余为长绒棉。

乌兹别克斯坦有2000多年的棉花种植历史,素有“白金之国”的美誉,棉花产量占中亚棉区产量的2/3,是全球第6大产棉国、第3大棉花出口国。2005-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出口量分别为:102.0、98.0、88.7、56.0、82.0、60.0、53.2、70.0万吨。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争早熟,创优质高产,该国棉花播种时期与新疆南疆相仿,其棉花种植模式有一膜四行或一膜两行,棉花全生育期灌水4-5次,一般七月下旬停水且打顶。据俄新社报道,乌兹别克斯坦总理米尔济亚耶夫日前表示,到2016年,乌机采棉比例将会达到90%。近年来,中国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棉花一直保持在每年30万吨左右,成为乌第一大棉花出口目的地国,在中国棉花进口来源国中,乌兹别克斯坦居第4位。

土库曼斯坦在中亚最南端,中亚第二大产棉国,国土的4/5为卡拉库姆大沙漠,80%的国土面积无地面径流,棉纺织业基础薄弱,棉花净出口国。2006年土库曼斯坦47个植棉区都实现了机械采棉, 机采棉的数里甚至增加了20% , 只有留种用的棉花和细绒棉是手工采摘的。秋收季节土库曼斯坦全国共开设有150个收棉站, 有34家轧棉厂在日夜运转。目前, 土库曼斯坦生产的棉花主要在国家原料商品交易所销售。2013年,土籽棉产量达到113.95万吨。高于年初土政府确定的年产量目标。总体看来,今后5-10年。由于灌溉水源和粮食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土库曼斯坦的棉花种植面积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但是,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土库曼斯坦的棉花单产水平和总产量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因而,除本国纺织工业消费之外.土库曼斯坦依然是目前世界重要的原棉出口国之一。塔吉克斯坦400万公顷的农业用地中有80万公顷农用耕地,其中40%是棉田。塔吉克斯坦是中亚第三大产棉国,年产皮棉约30万吨左右,优质细纤维棉产区,90年代初塔吉克斯坦的皮棉单产就已经超过了100千克/亩,重要的原棉出口国,今后5-10年,棉花产出与对外贸易都将基本稳定在目前的水平。

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洲中部,西濒里海,北邻俄罗斯,东连中国,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东西宽约3000公里,南北长约1700公里。哈萨克斯坦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9位,境内60%的土地为沙漠和半沙漠。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最快、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社会秩序相对良好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农业基础良好,广阔的牧场适于畜牧业发展,生态状况优良,地理位置优越,人文条件也好于其他中亚国家。2004年的哈萨克斯坦的棉田面积为21.93万公顷,约折合328.9万亩,年产皮棉约为15万吨;2012年全国总种植面积为2119万公顷,其中棉花15万公顷,总产量为32万吨,哈的棉花产需基本会以目前的速度保持稳定增长。

中亚经济合作 篇6

中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及相互矛盾决定了彼此间难以真正形成经济一体化,尽管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对哈萨克斯坦的依赖性较高,但哈萨克斯坦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并无多少需求,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实力和中亚其他国家间的矛盾造成其无力独自推动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实质进展,因此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借助大国的力量。

目前,中亚地区的一体化组织只有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欧亚经济共同体内部不但已形成关税同盟,且于2015年将关税同盟升级为欧亚经济联盟。但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普遍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和原材料的困难。就目的而言,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都是出于政治考虑,但一体化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各国能否从中创造并获取经济利益。当前,俄罗斯在中亚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其传统影响以及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安全和基础设施等区域性公共产品所决定的。

长远来看,中亚国家在资源与能源的供给、联系欧洲的通道以及国家安全方面对中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和中亚的经济合作现状与中国对其的战略需求并不相符,如不能建立与中亚国家的紧密的经济合作,中国在西部的利益将会受到不利影响,当前上合组织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考虑到上合组织存在与发展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与中亚国家紧密的经济往来,为上合组织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尽管俄白哈关税同盟已建成并于2015年建成欧亚经济联盟,但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相互间经济往来诸多方面甚至未达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体化程度,对欧亚经济共同体现有经济基础是否足以支撑一体化程度的提升需深入研究。需分析中国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贸易结构,研究双方可实现双赢的经济合作的领域,而不是仅局限于贸易领域。以往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不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各国所得利益的不均衡和各国的政治考量影响了经济合作,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超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很容易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往中形成“中心一外围”效应并引发中亚民众的不满,而这不利于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

中国需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直接投资、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等方式促进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在条件成熟时推进中国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各国的经济融合。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发挥了其他大国难以替代的作用,中国要想在中亚地区顺利推进经济合作,必须取得俄罗斯的合作,为中亚国家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也与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及在中亚的利益重合。当前,中国在中亚并未发挥大市场的优势与作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制约了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通过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来促进中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化解其对中国的担心,从而使中国能够推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发展。

在推动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时,中国亦需转变思维,树立大国意识,把将中亚作为能源和原材料产地的思维转变为向中亚地区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发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外溢作用从而带动中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思路。只有如此,才可使上合组织得以发展,上合组织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应是一个能为本地区国家创造利益和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平台,而不是中国获取中亚资源和市场的工具,当中亚国家将上海合作组织看做能够为其创造经济利益和带来安全稳定的机构时,中国在中亚的利益自然得以保障。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研究 篇7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现状

1. 经济贸易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中亚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决定了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关键的一环。近些年来, 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迅速, 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全面推进。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中国“战略伙伴关系”国家, 哈萨克斯坦则是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家。中亚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但受原苏联分工体系的影响, 制造业、加工业等产业较为薄弱, 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并未形成完善、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 部分中亚国家存在财政资金不足、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这些领域进行的经济合作, 实现了互补和双赢。一方面, 有力地缓解了中亚国家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 为中亚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补充发展提供资金补充, 促进其国内经济多元化;另一方面, 能够转移国内相关产业过剩产能, 促进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 为中方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2015年哈萨克斯坦萨姆鲁克卡泽纳国家福利基金同中方在非能源领域签署了多项协议, 涉及交通、能源、核能和冶金等行业, 这些领域的经济合作, 为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中方企业带来合作机会。

2. 双边贸易总额呈增长态势

中亚国家已经成为新丝路上中国的“战略伙伴”,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贸易总额处于高速增长趋势。在1992年苏联巨变中亚国家独立之初,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仅为5.27亿美元, 其中中哈贸易额、中吉贸易额、中塔贸易额和中乌贸易额仅为3.691亿美元、0.3548亿美元、0.0275亿美元和0.4752美元。2013年中哈贸易额、中吉贸易额、中塔贸易额和中乌贸易额则增长到286亿美元、14.89亿美元、19.59亿美元和45.32亿美元, 相比于1992年分别增长了77.5倍、41.97倍、712.37倍和95.37倍。近些年来,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愈加紧密, 2014年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直接外资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国。

二、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贸易发展不均衡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呈上升趋势, 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中国业已成为中亚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但由于中亚各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各不相同, 中亚国家同中国的经贸合作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作为经济总量较大和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的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双边贸易总额占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的60%以上, 远远高于其余四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中亚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和贵金属资源比较丰富, 尚未摆脱依靠出口能源、矿产资源等原材料的局面, 而中方向中亚国家出口的多为制成品。以2013年为例, 中方向中亚国家出口的主要是机电产品、机械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和轻工业产品, 而中亚国家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为能源 (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 、矿产品、粮食和贵金属 (主要是黄金) , 能源交易额在双边贸易额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及其不平衡。

2. 经贸合作中缺乏金融支持

中亚国家的经济体制各异, 金融体系也不尽不相同。各国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以及金融服务机构的运营和监管体系差异较大, 经济发展波动频繁。中亚个别国家政治不稳定, 金融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上存在不连续的情况, 加上国内对此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造成中方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和投资时风险较大。

三、对策和建议

1. 深化和拓展经贸合作领域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府层面的合作与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蓝图得到了中亚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支持。我国应充分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 利用地缘相近、贸易互补性上的优势, 不断深化和扩展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领域, 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 实现对外贸易的多元化。

由于能源与原材料的附加值较低, 易受世界整体经济波动的影响。近些年来, 中亚国家纷纷提出国家发展战略, 致力于改善经济结构, 改变依靠能源、矿产资源和原材料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因此, 我国可在非资源领域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 在移动通讯、农业技术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

2. 发展金融合作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蓝图框架内, 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银行或者基金会, 同中亚国家的金融部门进行合作, 为走出国门, 到中亚国家开发投资和进行贸易合作的中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减少投资风险。

摘要:本文在阐述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现状的基础上, 剖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相应地提出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经济与贸易合作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5 (9) .

[2]程贵, 丁志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互利[J].苏州大学学报, 2015 (1) .

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探析 篇8

中国毗邻中亚五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边境线长达3300公里。与中亚五国已经开放了17个一类通商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双方发展经贸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

我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在文化、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自古以来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和文化联系。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步伐加快,在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资源能源领域合作成效显著。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为中国与中亚五国深化经贸合作带来巨大机遇。据统计,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之初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到2013年已达420亿美元。

据联合国贸发组织预测,2014—2015年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国际贸易将有所增长,中亚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将保持下去,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出口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同时,由于世界局势的动荡,俄罗斯同欧洲和美国关系日益紧张,以俄罗斯为首的中亚关税同盟的贸易发展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盛行,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中亚各国和中国进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涉及铁路运能、口岸大通关、出口退税、国际贸易结算、外汇核销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新疆与中亚五国未来的经贸合作还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二、双方合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1. 贸易不平衡

2013年,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是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进出口商品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驻外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工业制成品,包括机电产品、小型农机、机械设备、家电、建筑材料等。中亚五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较为单一,主要以能源、矿产品为主。中亚各国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来振兴本国工业,但是由于其他产业基础较薄弱,这种贸易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虽然发展较快,双边与多边贸易规模逐渐扩大,但大多数年份处于贸易不平衡状态,贸易额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贸易额占五国总额的63.1%,吉尔吉斯斯坦占12.3%,其他三国贸易额之和仅占24.6%,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额最低,与哈贸易额相当于与土国的20倍。

2. 中亚五国政治不稳定

中亚五国在苏联解体后建立起多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议会制,随着各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进行经济社会改革,造成经济急剧下降,人民生活困难,社会不满和怀旧情绪日益增长。中亚五国政体中还部分保留了集权专制,总统权力甚至在议会和法院之上,并利用手中资源和社会关系打击左翼政党。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总统从建国以后一直连续执政至今,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都通过修改宪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流亡俄罗斯,并发表声明将参加下届总统选举。中亚五国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国家政策和制度评估(CPIA)公共部门管理和机构集群数值(包括财产权和基于规则的治理、预算和金融管理质量、收入动员效率、公共管理质量,以及公共部门的透明度、问责性和腐败度)均在平均值以下。中亚各国经贸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执行的连贯性受到巨大影响,是否能有一个稳定有效的政策及维护该良好贸易政策的政权和政治制度,对于中国和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至关重要。

3. 中亚地区恐怖活动频发

从苏联晚期就在中亚地区出现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到主张建立统一的大哈里发国家的“伊斯兰解放党”,从叫嚣推翻中亚世俗国家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到以恐怖主义方式抵制西方化和全球化的“伊斯兰圣战同盟”,以及日益蔓延到中国的“东突厥伊斯兰运动”,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已经在思想理论、组织形式、社会行动等方面对各国现政权和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010年的吉尔吉斯斯坦爆发政治危机,随后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安全形势恶化。吉尔吉斯斯坦发生“4月事件”与6月的南部民族仇杀,正是由于上层政治斗争激化,同时民族矛盾尖锐化。塔吉克斯坦发生囚犯越狱和东部山区袭击政府军事件,到2012年紧张局势仍在继续,与跨国犯罪的活跃有直接关系。2011年哈萨克斯坦发生了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系列恐怖袭击和“石油城”扎纳奥津的骚乱,既反映了国内社会矛盾的升级,也具有一定的国际背景。

中亚国家局势的不稳定,不仅会降低中国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影响到正在进行中的合作项目,对于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合作十分不利。

4. 一些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

由于对中国缺乏了解,一些国家轻信一些对中国的负面宣传,甚至是丑化中国的言论。在过去十年间,虽然中国政府和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合作,但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所承担国际角色的变化,猜疑、戒备、防范的情绪难免掺杂其中,甚至有一些人将中国视为中亚地区的潜在威胁。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各国很有市场,其重要原因是各国对中国了解太少,特别是文化上的沟通和交流过少,导致国家间的误会和隔阂产生。

5. 极端宗教文化的影响

极端宗教文化教义的传播,尤其是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的扩散,使得宗教传播和恐怖主义传播结合起来。部分伊斯兰教派教众可能会选择极端宗教文化教义,继而也会外溢到中国新疆等地的民族宗教体系之内。这种原教旨主义在中亚信仰伊斯兰教义的国家有很大的市场,使该地区成为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温床,这不仅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也会对中国和中亚的经济合作造成重大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能源领域合作力度

2006年7月中哈石油管道正式建成,全长2800公里,成为中国同中亚连接的能源大动脉。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自通气以来到2010年,已向中国输入天然气600亿立方米。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通不仅为稳定中国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中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也随之进一步加深。中亚油能源储备丰富,双方的合作对于增加能源贸易的途径,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同时通过能源合作稳步提升中国同中亚各国的政治关系。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对于展开其他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 增强贸易互补性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在商品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近年来,在中国对中亚五国贸易中,机电类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比例不断增大。中国石油、机械、承包工程等领域有实力的大企业逐步进入中亚市场,并逐渐成为中国开拓中亚市场的主力军。

中亚五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在技术、产业和资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较大的互补性,加之双方优越的地缘条件和双方合作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上海合作组织为长期互利合作提供的良好平台,令双方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3. 进一步扩大安全领域合作

安全问题不仅是中国同中亚经济合作的基础,而且关系到中国西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应加大同中亚各国的安全合作,维护地区稳定。

(1)各国加强反恐领域相互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为依托,共同打击“三股势力”,通过安全合作来保障地区的稳定与发展。2013年中国高层领导已经与中亚各国签署了专门的双边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方面的合作。

(2)进一步加深同中亚各国的军事合作。中国可以向中亚各国进一步加大军事援助力度,提供军事物资,反恐人员的培训以及各种军事资源的支持。在向中亚各国供应武器,提供军事贷款基础之上,加大在安全问题上对中亚各国的军事支持。

(3)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打击贩毒走私,跨国犯罪等活动,为经贸合作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

4. 加强文化交流,搭建文化传播桥梁

中国西部与中亚各国在地缘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亚地区的安全威胁因素也影响着中国西部的安宁,也影响着中国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在同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中,要把极端宗教教义从正常的宗教信仰中剥离出来,使其没有生根发展的土壤,从而达到维护中亚和中国边疆社会稳定,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在发展双方经贸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个领域和途径同中亚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如互派留学生、建立交流机构、举行文化展览等。近年来双方互派留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国还在中亚各国相继建立了汉语中心、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机构和汉语推广基地。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加深文化合作层次,建立起持久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对于中亚各国和中国的经贸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中亚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边疆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济合作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和中亚在能源合作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合作还存在着贸易不平衡,中亚五国政治制度不稳定,恐怖活动频发,缺少对中国形象的正面宣传等问题,提出加大能源领域合作力度,加强贸易互补性,进一步扩大安全领域合作,加强文化交流等对策建议。

新疆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动因剖析 篇9

关键词:能源合作,动因,中亚,新疆

一、新疆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一)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量逐年攀升。1990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7.2%,石油生产量年均仅增长1.8%。从1994年起,石油净进口量年均增长24.4%。2002年中国进口石油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1994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只有6.7%,入世前的2001年只有30%,但2008年中国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净进口量达20 067万t,同比增长9.5%,在2007年首次占到国内油品消费量一半之后,200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在国内油品消费量中的占比已接近52%(如表1所示)。据专家估计,未来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将逐年上升,2020年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如图1所示)。中国石油供求失衡加剧,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化工信息网。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2005年石油与化工投资研讨会。

(二)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存在不稳定因素

中国石油的进口来源国比较分散,但这些国家所处区域比较集中,中东地区和非洲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2002年中国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78.7%,这种单一性导致了石油进口供应的不稳定。这两个地区局势都不稳定,在政治宗教问题冲突、大国之间崛起与遏止的角逐等因素影响下,难以保证石油的稳定供给,甚至有停止供油的可能性。石油来源地的局势动荡将成为中国油源安全的重要隐患。

(三)中国石油进口海上通道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中国90%以上的石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当前中国主要的海上石油进口航线有四条,具体见表2。

但是,海上运输线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和平时期有海盗的骚扰,一有战事,海上运输安全更是无法保障,大国染指马六甲海峡的企图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显然,单一通道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石油与国民经济的安全。

(四)新疆与中亚接壤,是中国安全的陆上能源进口大通道

中亚石油是中国目前惟一的不经远洋海运就可确保的石油供应来源,所以加大从中亚通过陆路进口石油与天然气的力度是势在必行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运输问题。当前,新疆已有和规划中的从中亚进口能源的陆路通道见表3。

表3中的中哈原油管道可以为中国提供一条在相当程度上取代马六甲海峡的既安全又便捷且不经过第三国的通道。而且,哈萨克斯坦准备修建的穿越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伊朗接轨的长达4 000多km的准轨铁路,已列入中国“十一五”规划的连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吉—乌铁路,协议中的中巴(中国—巴基斯坦)铁路,还有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等修建的输气管道以及通过欧亚第二大陆桥的石油陆运等都将通过新疆。可以预见,2020年以前,新疆地区将有1条进口原油管道,至少2条天然气管道和4条铁路。这些管道与铁路的输油能力加在一起,最低有1亿t,甚至可能达到2亿t,再加上新疆自产的1亿t,届时从新疆地区调往内地的原油,保守估计有2亿t,乐观估计有3亿t,占中国当时石油需求量4.5亿t~6.1亿t的一半,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

二、新疆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在能源领域开展投资合作,至少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一是双方在能源储备方面有相互投资与合作的潜力;二是双方在能源领域具有互补性。这些是新疆与中亚五国进行能源投资与合作的前提。

(一)能源合作基础

1. 新疆石油、天然气储量与开采情况

新疆是中国石油资源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蕴藏着209亿t石油资源和10.85万亿m3天然气资源,分别占到全国陆上油气资源总量的25.5%和27.9%,被地质学家视为中国油气勘探潜力最大的省区。截至2008年底,新疆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8.2亿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万亿m3;已累计产油4亿t,成为继黑龙江和山东之后中国第三个累计产油达4亿t的省区。2007年生产原油2 610万t,生产天然气210亿m3,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1位。预计到2010年,新疆年产和进口原油可达4 500万t,天然气年产量可达284亿m3,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1)新疆提出到2010年力争油气当量达到6 000万t的目标,加上哈萨克斯坦每年输送的2 000万t原油,届时新疆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产油省区。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是新疆油气储存最为丰富的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新疆新一轮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建设正全速推进,形成了由东到西、由北到南三大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全面展开的态势。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也是新疆石油的龙头,2010年预计实现年产油气当量2 000万t的目标,保持原油产量规模在西部油田第1名的位置。到2020年克拉玛依将实现原油产量位居中国石油第1名、炼油化工生产能力居西部第1名、稠油加工能力居国内第1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实力居西部第1名的目标。(2)自1955年发现新疆第一口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至今已先后发现了乌尔禾、独山子、鄯善、轮台、塔河等80多个油气田。1990年,新疆生产原油首次突破1 000万t大关;2002年,新疆原油产量又实现了2 000万t级的跨越,成为中国的原油生产大区。50年前,新疆全年的原油产量只有5万t,如今,原油日均产量超过了5万t。

天然气生产方面,新疆作为中国西气东输的源头,其产量也居于中国前列(见表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新疆的天然气产量正式超过了四川省,跃居中国第1名。而石油产量从1997年至今,已经连续10年原油产量在大庆和胜利油田之后,居全国陆上第3名。

资料来源:1995—2002年数据来自于闫文陆、汪金生,《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区的大庆梦》,《新疆日报》,2003-05-30;2006年数据来自中经网;2010年预测数据来自于经济参考报《三大集团斥资百亿开发新疆油气资源》,2004-06-15。

2. 新疆石油化工业发展情况

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石油、石化是主力军,因此,新疆也将强力打造石油石化工业园区,延伸石化产业链,努力把新疆建成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如今,石油石化工业已经成为新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按照“新疆十一五规划”,新疆将以“大力支持上游、积极介入中游、加快发展下游”为原则,进一步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高油气资源在区内加工的数量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延伸石油天然气产业链。为此,新疆将积极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与石油企业融合联动,共同发展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加工业。集中力量建设好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吐哈、南疆四大石化基地,特别要建设好独山子千万t炼油、百万t乙烯、乌石化百万t芳烃和库尔勒、库车几个大的石化项目,发挥大型石油石化项目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尽快形成连环配套的产业集群,真正使石油石化及其下游产品加工业成为新疆最具规模和优势的产业。(3)2006年,备受世人关注的中哈原油管道投入运营,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经过1 000多km的奔腾,已经顺利注入中国新疆的独山子炼油厂。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疆在中国石油布局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拥有丰富资源储备及战略地位特殊的新疆正成为中国能源的基地。

3. 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储量与开采情况

对于中亚各国的能源储量和开发情况,本文主要选择分析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的油气资源状况。因为从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分布来看,哈、土、乌三国储量较为丰富,而其余两国油气资源储量较少,产量也较低。

哈、土、乌三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如表5所示。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天然气储量首次超过土库曼斯坦,成为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最多的国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探明储量相对于石油储量来说,与哈萨克斯坦差距较小,三国天然气资源都较丰富,但真正称得上石油丰富的只有哈萨克斯坦。

(单位:亿桶、万亿m3)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2005》。

在石油产出增长方面,哈萨克斯坦不但绝对规模最大,而且产出增长速度也是中亚三国中最快的,如2004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达到了2000年的1.7倍。但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国明显表现为产出规模较小,而且增长乏力的特点。在天然气产出增长方面,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增长较快,如哈萨克斯坦2004年产量为2000年的1.73倍。相对而言,哈萨克斯坦产量低,增长基数较小;而土库曼斯坦产量高,增长同样很快,所以土库曼斯坦应该属于目前产出前景看好的国家;至于乌兹别克斯坦,其储量相对最小,但产量一直最高,只是产出增长比较缓慢,显示出增长后劲不足的迹象。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在中亚石油市场上占78%的份额,居主要地位,但天然气产量只占14%,居次要地位;而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产量在中亚天然气市场上合计占85%的份额,居主要地位,可是石油产量合计只占到22%的份额,居次要地位。可见,新疆如要从中亚进口油气资源,其合作伙伴的选择在石油进口方面应首选哈萨克斯坦,在天然气进口方面则应该主要考虑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了(详见表6)。

从三国油气资源开发状况来看,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在独联体国家中居第2位(俄罗斯居第1位)。根据哈政府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哈萨克斯坦将向石油天然气工业领域投资222亿美元,争取2010年石油产量达到1亿t,出口6 000万t。到2010年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开采量将增加到574.5亿m3,为2003年172亿m3的3倍。同时,商品气的生产也将从2003年的120.2亿m3增加到281.4亿m3。2010年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加工能力将达到每年280亿m3~330亿m3,也就是说,可以保证加工天然气开采量的60%。预计到2010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的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156亿m3。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土库曼斯坦政府计划到2010年将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分别增加到3 300万t和11 000亿m3。2020年,土库曼斯坦政府计划向国际市场出口天然气11 400亿m3,石油61 500万t,预计生产液化气200万t,大部分用于出口。随着土库曼斯坦油气产量和出口量的快速上升,该国急需增加炼油厂的处理能力。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其国土面积的63%位于油气聚集带,是世界15个天然气生产大国之一,其可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的天然气探明储量约4 500亿m3,石油约21 000万t,但大部分油气田的探明储量比较分散。塔吉克斯坦已探明石油储量1.2亿t,剩余探明储量205万t,原油产量约1.2万t/年。吉尔吉斯斯坦石油储量1 200万t,原油产量约7.5万t/年。

(单位:万吨、亿m3)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2005》。

(二)能源合作互补性分析

新疆与中亚五国在能源领域具有很强的同构性和互补性,双方在技术上的合作也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中亚国家和新疆都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地区,而且产油区地质结构都很复杂,油层埋藏较深,勘探和开采难度较大,双方矿产资源结构总体相同,但也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中亚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较早,原油产量较高,在石油勘探、选冶技术上较为发达,特别是哈萨克斯坦曼吉斯套半岛的大油田含蜡高、凝固快,沿输油管输送原油时需加热才能把原油输送走。因此,哈萨克斯坦采取的加热法既能消除井底和井管的结蜡,又能提高采油率,这一技术经过多年实践与改造已很成熟,也适用与新疆同类产品的生产。而且中亚也注重发展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聚乙烯、聚丙烯、乙烯和丙烯,并用油田伴生气发电、供热,建成用伴生气作燃料的热电厂,既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廉价电力,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这些经验和技术新疆可以向中亚国家交流合作。

新疆石油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采用了国外先进技术,进展很快,在石油开采和管理上均采用了高度自动化,人均采油达3万t,已经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水平。新疆在石油钻井、管道开发技术上比中亚国家先进,因此在复杂油矿的开采、石油的开发、输送管道建设等领域,中亚国家可向新疆借鉴的地方较多。新疆的炼油及石化工业发展较快,已建成投产特大型燃料—润滑油—化工型石化企业和燃料—润滑油—沥青型大型现代化炼油厂,可生产包括化肥、化纤、塑料等在内的300多种油品及石化产品,其中有150多种畅销国内市场,20余种进入国际市场,目前新疆已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因此,新疆可利用其互补性技术和设备优势帮助中亚国家发展石油工业,从而更多更方便快捷地供应中国经济发展之需。

三、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新疆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动因在于:(1)近年来中亚能源开发力度持续加大和中国对能源进口需求急剧上升时机相吻合,是新疆加强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天时;(2)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其所处里海地区被誉为世界上第二个“波斯湾”,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其资源大部分尚未开发,是全球资源开发最具前景的地区之一,新疆是中国唯一与中亚接壤的地区,这是开展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地利;(3)要解决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威胁,必须开辟新的进口渠道,进一步实现油气进口渠道多元化。中亚也可以通过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使其巨大油气资源可以在太平洋找到出海口,到达日本和朝鲜半岛。能源合作对双方明显是共赢,所以中国与中亚各国政府对合作一直抱有积极态度,新疆也可以借机发展成为中国一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能源安全大通道,这是合作的人和因素。(4)双方能源合作不仅仅体现在新疆从中亚各国进口油气,以解决中国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双方还可以从彼此能源互补的角度,建立垂直一体化分工,在能源勘探、开发以及深加工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拓展合作深度,这是将来能源合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凤云.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油气和化工等产业合作前景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2]聂志强,叶小伟.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相互投资前景看好[J].科技与经济,2006,(4).

[3]蒲军.中哈能源合作:互补性强前景广阔[J].中国石化,2006,(8).

中亚经济合作 篇10

中国与中亚五国均有着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目前,中国的肥料产量与施用量均居世界首位,且正处于从肥料大国向肥料强国的转变阶段;而中亚五国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其它四国肥料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土地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因此,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肥料产业的合作,对实现双方优势资源转换,充分发掘双方农业生产潜力及提高农业产出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粮食产出与肥料施用现状及分析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表示数据缺失。

注:本表α与β栏目括号中数值对应该系数t值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粮食产出与肥料施用现状

在粮食产出方面,中国的单位面积产量高于中亚五国;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产量最高,但产量最高年份也约低于中国1000 kg/hm2;哈萨克斯坦产量最低,年均产量约1000 kg/hm2;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差别不是很大,近年基本上能达2500kg/hm2以上。

在肥料施用方面,中国的肥料施用量远高于中亚五国;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单位面积施肥量最高,哈萨克斯坦的单位面积施肥量最低;除土库曼斯坦未能获得相关数据外,其它两国单位面积施肥量均较低,但有逐年上升趋势,具体见表1.1。

资料来源:根据TRADE MAP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表示无计算结果。

通过表1.1及以上对肥料施用及粮食产出的现状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知,肥料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基本呈正向关系。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施用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分析

本文拟用式(1)(2)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施用对粮食产出的影响进行考察。

(1)式中为i国t时期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i国t时期的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2)式中的和为(1)式中的对应项取对数;α为截距项,μit和δit为各式的随机扰动项。

由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自然及农业生产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而五国之间差异不大,加上中亚部分国家数据不全或缺失,故拟对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单独建模分析;对除土库曼斯坦(无数据)外用中亚四国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做分析;同时由于哈萨克斯坦单位面积产量年际变化较大且施肥量极少,故还需用该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单独建模,以探究该国施肥量对产量有何影响,结果见表1.2。

通过表1.2我们可以得知,运用2002-2009年中国时间序列数据及中亚四国面板数据建立的四个模型系数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各模型均拟合较好。从模型(1)来看中国截距项系数要高于中亚四国相应系数2281.32,说明中国粮食产出平均水平要远高于中亚国家,这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各项条件均要好于中亚国家有极大关系;斜率系数中国的为3.07,说明中国每公顷增施1千克肥料,粮食产量将增加3.07千克,而中亚国家的斜率系数为14.83,说明中亚国家每公顷增施1千克肥料,每公顷粮食产量增加14.83千克,故现阶段中亚国家肥料对粮食单产提升的效率要远高于中国。从模型(2)来看中国的斜率系数为0.24,说明中国每公顷增施肥料1%,每公顷粮食产量增加0.24%,中亚国家的斜率系数为0.27,说明中亚国家每公顷增施肥料1%,每公顷粮食产量增加0.27%,再次论证了现阶段中亚国家肥料对粮食单产提升的效率要远高于中国这一结论。

根据哈萨克斯坦数据建立的模型(1)和(2)斜率系数均未能通过检验,模型拟合也极差,这说明了现阶段该国肥料的施用对粮食产量未能形成显著影响,故现阶段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阶段。若想达到粮食产量3000 kg/hm2,在其它各方面条件不变情况下,根据中亚四国模型(1)计算,约需90.52千克,根据该国施肥现状,每公顷的肥料缺口高达近90千克。同时还可以以类似方法得知,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存在较大缺口。因此,中亚国家对肥料的需求还有很大潜力。

资料来源:根据TRADE MAP数据库(http://www.trademap.org)整理计算得出。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贸易现状及市场开放度分析

在本部分,本研究拟运用贸易竞争力(TC)、显性比较优势(RCA)、显性比较劣势(RMA)、相对外贸依存度(TDI)指数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相关肥料产品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对国际市场的开放程度进行分析。

本文贸易数据来源于TRADE MAP数据库(http://www.trademap.org),其它数据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本文所指肥料为HS四位商品编码下的3101 (动物或植物肥料)、3102 (矿物氮肥及化学氮肥)、3103 (矿物磷肥及化学磷肥)、3104 (矿物钾肥及化学钾肥)、3105 (含氮、磷、钾中两种或三种肥效元素的矿物肥料或化学肥料,即混合肥料)。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1. 指数说明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指数表达式如下:

TCai表示a国i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值均在-1至1之间。值为0表示该国贸易竞争力接近于平均水平;值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反之亦然。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在HS3101方面,中国有较强竞争力,而中亚五国均无竞争力。在HS3102方面,中乌两国表现出极强的贸易竞争力;近两年哈萨克斯坦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但若该国在未来年份中增加肥料使用量的话,这种竞争力将会消失;中亚的其它三国仍需大量进口,或者只进口不出口此类产品。在HS3103方面,中国极强贸易竞争力持续保持;乌兹别克斯坦贸易竞争力急速上升;哈萨克斯坦也有着很强的贸易竞争力;中亚其它三国竞争力极弱,在此类产品上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在HS3104方面,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此类产品上贸易竞争力均极弱;历年来中国钾肥需大量从国外进口,出口量极少;中亚五国中除乌兹别克斯坦近两年有所好转外,其它四国情况与中国基本相似。在HS3105方面,中国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对比来看,这两个国家贸易竞争力要高于中国;其它三国贸易竞争力依然极弱,进口远大于出口,或只有进口没有出口。见表2.1。

资料来源:根据TRADE MAP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劣)势分析

1. 指数说明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一国某类或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弱最具说服力的指标。该指数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某类或某种产品相对出口的表现。该指数表达式为:

RCAXai表示a国i类产品的显示性出口比较优势,值越大相对比较优势越强。式中Xai表示国家a出口i类产品的产品额,表示a国所有产品出口额,表示世界i类产品出口额,表示世界所有产品出口额。

由于显示性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忽视了进口的作用,因此,本文引进进口显示性比较劣势指数(RCAM)对其全面分析,该指数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进口额占其所有商品进口总额的份额与该类商品世界进口与世界所有商品进口额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在某类商品生产上的相对劣势。该指数表达式为:

上式各指标含义与显示性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含义基本类似,只是出口变为了进口。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011年,在HS3101上,中国与中亚五国显示性比较优势均较弱,但相对来看,中国要高于中亚五国;土库曼斯坦显示性比较劣势明显,该国在此类产品上有较多进口。在HS3102上,乌兹别克斯坦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远高于中国与其它四国,有极强的竞争力;在该类产品上吉尔吉斯斯坦显示性比较劣势明显。在HS3103上,中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中亚五国极弱,但均未表现出比较劣势。在HS3104上,乌兹别克斯坦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有着较强的竞争力;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显示性比较劣势较为突出。在HS3105上,乌兹别克斯坦竞争力极强,中国也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各国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比较劣势。见表2.2。

总体来说,中亚五国中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其它四国在肥料产业国际竞争力十分弱小,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在该产业内部基本能形成互补。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市场开放度分析

1. 指数说明

时,表示a国外贸依存度高于世界水平,有着较高的市场开放度;当该值小于1时,表示a国外贸依存度低于世界,市场较为封闭。上式中为a国相对于世界的出口外贸依存度指数,TDIMab为a国相对于世界的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为a国i类产品出口额,为世界i类产品出口额,为a国i类产品进口额,为世界i类产品进口额,表示a国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世界国内生产总值。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总体来看,除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外,中国与中亚其它三国肥料产品相对外贸依存度呈下降趋势。吉尔吉斯斯坦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略高于乌兹别克斯坦,且增长较为稳定。中国的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下降幅度低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其中塔吉克斯坦的降幅最大。变化趋势虽有相似,但引起趋势变化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引起中国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下降,同时,由于相对出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对总体指数的下降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为应对国际肥料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我国制定了相关政策对肥料产业进行了调整,肥料的产能有了极大提升,目前,在化肥领域氮肥已总体供需平衡,磷肥已有大量过剩,仅有钾肥仍需进口,自给能力已有了极大提升,因此,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下降也是必然的,加上出口外贸依存度仅略高于世界,使得总体外贸依存度指数不断降低。

哈萨克斯坦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降低所导致的,由于该国肥料施用量极少,还曾有一度出口外贸依存度略高于世界水平,但近几年已远低于世界,从2011年计算结果看,该国现今肥料产品的进口市场对世界极为封闭。

吉尔吉斯斯坦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是由其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引起的,该国在肥料产品上生产极少,消费高度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进口量也随着增加,因此增长较为稳健。

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情况基本相似,肥料生产除自给外很少有出口,历年出口外贸依存度几乎为0,造成相对外贸依存的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为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降低,从计算结果看,近年,此二国进口市场较为封闭。

而乌兹别克斯坦相对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则是由相对出口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所引起的,由于该国肥料产业较为发达除能满足国内消费外还能大量出口,产品因此也就高度依赖出口国际市场,但国际市场对肥料的需求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如:国际经济环境、进口国家产业政策、进口配额等,使得需求的波动性较大,从而导致该国相对出口外贸依存度指数波动较大。

三、中亚五国肥料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现状

目前,中亚国家已开始意识到由于较少的肥料施用使得土地肥力降低农业产出下降。同时各个国家肥料产业的发展与对外合作呈现出了各自特征。

(一)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国家中化肥施用量最少的国家,土壤肥料的缺失是该国土地产出低效率的重要原因,该国对此也有意识。该国土地资源管理署署长乌兹别科夫曾多次指出,哈萨克斯坦由于没有给耕地补充矿物肥和有机肥,没有遵循科学耕作规律和缺乏科学的轮作体系,使得很多地区的耕地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土壤产出减少。

哈萨克斯坦对肥料进口限制较为严厉,在2009年下院全体大会上,该国就曾要求限制过境和进口乌兹别克斯坦化肥,对其采取反倾销政策,以保护本国化肥工业。该国认为在矿物肥料(磷肥、氮肥、复合肥)方面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加上磷灰石储量世界第四,因此,能成为最大的矿物肥料生产供应国,并于2011年该国公布化肥生产战略计划,计划到2016年前生产各种矿物肥料301万吨,见图1。

哈萨克斯坦在该产业与中国合作较少,该国的主要合作对象为俄罗斯。2012年该国工业与新技术部与俄罗斯“欧洲化工一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准许开采江布尔州磷矿的合同。该项目包括在江布尔州的扎纳坦斯市建设一家磷矿选矿厂和一家氮磷复合肥厂,氮磷复合肥厂计划2017年投产,年产氮磷复合肥140万吨。预计项目造价20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占25%份额。

(二)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化肥依赖进口的国家,但到目前为止该国与中国的化肥贸易量仍极少。吉尔吉斯斯坦耕地施肥严重不足,2007年,该国北方多数农产区化肥供应仅占实际需求20%,南部等主产区也只能勉强达到80%。由于肥料的短缺加上汽、柴油价格上涨和农机具的短缺,该国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在与中国合作方面,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化肥需求缺口较大,2007年,该国拟定一份“关于在塔什库梅尔煤矿基础上修建氮肥厂”的决议草案,该化肥厂由中国CITIK国际合作有限公司修建。

(三)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化肥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较高,基本依赖进口,国际化肥产品对该国冲击较大。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化肥贸易始于2010年,贸易额极少。该国早年以人畜粪便作为肥料入土,后当牲畜粪便用作燃料后,由于没有多余肥料入土,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大幅减少,对农户生计影响较大。

塔吉克斯坦该产业与中国合作较少,主要合作对象是塞浦路斯。2002年塔吉克斯坦与塞浦路斯在原塔吉克斯坦氮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合资企业,塔吉克斯坦占20%股份。塔吉克斯坦氮肥厂位于南部哈特隆州萨而班德市,始建于1964年,主要生产尿素、氧气、二氧化碳、液化氨、液化氮等化工产品。2009年塔吉克斯坦因为天然气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高于同类进口产品原因,塔氮肥企业宣布无限期停产,2011年塔政府决定对其夏季用电和用气价格提供优惠政策,该企业得以重启生产。

(四)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曾指出:“生产进口替代产品能够使国家经济顺利发展,而国产化肥的生产则是保障土库曼斯坦粮食自给的主要步骤之一。”该国自独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化肥生产的发展。随着该国小麦棉花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化肥需求量不断扩大,该国肥料企业也不断的在扩大其产能。土库曼斯坦马雷氮肥厂(年产45万吨氮肥),捷詹尿素厂(年产35万吨)厂产能较高。虽如此,土库曼斯坦目前仍需大量进口肥料,2011年主要为动植物肥料和矿物或化学钾肥。为扩大磷肥的生产除土库曼斯坦化工股份公司和外国供应商签订1020万美元的供货合同外,还大力开发本国的磷灰岩矿并研究其选矿和加工技术,目前在巴尔坎州和列巴普州均发现有该类矿石。该国钾肥生产较有潜力,据探测该国列巴普州的钾盐储量异常丰富。

与土库曼斯坦在该产业的合作除中国外还有土耳其和白俄罗斯。2001年该国与土耳其“卡普因沙特”公司签订合作合同投资2.4亿美元建设起了捷詹尿素厂。2006年土库曼斯坦颁布总统令批准“土库曼化肥”股份公司与中信国际合作公司签订新建和改造马雷氮肥厂项目合同,2007年1月,两公司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签署了“土库曼马雷市交钥匙建设年产40万吨尿素厂和为马雷氮肥厂改造现有装置”的总承包合同,总金额2.66亿美元。由于白尔罗斯在开发钾矿,生产、出售钾肥方面具有迪特经验。2009年6月18日,白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两国元首达成协议,成为该国钾矿藏建设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将综合开发若干土库曼斯坦钾矿床。该项目第一阶段计划建造一个年产钾肥100-150万吨的工厂,加上开发Karabil和Tubegetan两个钾矿后,钾肥产量可达年产400-500万吨。

资料来源:依据汇贾网数据资料整理http://news.viigoo.com/wholesale/waimaoredian/2011/0403/652.htm

(五)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依靠其丰富的原料、雄厚的工业基础及肥料生产经营,成为中亚五国中的肥料生产及出口大国,该国出口的主要肥料品种为氮肥和复合肥。中国从乌兹别克斯坦每年都有大量肥料产品进口。该国肥料生产技术先进,如: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委员会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可以从煤炭开采废渣中获得有机矿物质肥料的技术,该有机款物质肥料富含腐殖酸。对新的肥料进行试验表明,它能使在典型的灰钙土上种植的棉花增产10%。

在与中国的合作方面,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国有化工股份公司对进行15吨生产能力的氮磷钾复合肥生产项目在中国进行招商,项目金额为2100万美元,实施日期2012-2014年。乌兹别克斯坦钾肥厂Dehkanabad授权香港陆港商贸有限公司从2012年起在中国市场独家代理该工厂生产的钾肥。Dehkanabad钾盐工厂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Tiabegatan钾盐矿脉上,该工厂成立于2010年,目前的钾肥年生产量20万吨。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肥料的施用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现阶段,中国的单位面积施肥量与粮食产量要远高于中亚国家,同时单位面积施肥量的增加对粮食产量的提升效率则要低于中亚国家。目前,肥料在哈萨克斯坦的粮食生产中还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该国粮食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中亚国家若想提高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则还必须适当增加其肥料的施用量,而目前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其它国家的肥料施用还存在巨大缺口(以哈萨克斯坦尤甚),因此该地区对肥料有着极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中国加入WTO后,为应对国际市场对我国肥料产业的冲击,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该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除钾肥外其它肥料产品已基本能自给,部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得以提升,肥料产品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逐年增加。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肥料产业较为发达,部分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及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同时其产品与中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其它四国肥料产业的发展均较为滞后,产品极不具有竞争力,而这些国家中除吉尔吉斯斯坦外,其它各国肥料产品的进口对世界市场变得越发封闭。

中亚国家已开始意识到土地产出的下降与肥料施用的缺少有极大关系,由于其对国际市场的封闭,各国都在想各种办法努力促进本国肥料产业的发展以提升肥料的自给率,而开展该产业的国际合作也是其有效手段之一。在其国际合作方面,除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外,其它三国与中国已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肥料产业的合作还需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建议

首先,要总结我国先进施肥经验,大力加强与中亚国家间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向中亚国家传授科学施肥经验,以引导中亚国家适当增加肥料施用,提高其农业单位面积产量。

其次,要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适度开放双方的肥料市场,依照各国肥料产品进口或出口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按比较优势原则,适度开展双边肥料贸易。如:中国肥料产品相对出口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而吉尔吉斯斯坦肥料产品相对进口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且中国在肥料产品上也有着较高的比较优势,则中国可以再适度增加对吉尔吉斯斯坦肥料产品的出口;中国还可在HS3101、HS3103、HS3105这几类产品上增加对除乌兹别克斯坦外的其它四国出口;同时中国还可以适度从乌兹别克斯坦增加HS3102、HS3104、HS3105这几类肥料产品的进口。

再次,要推动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品生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与肥料产业相关的有着雄厚资金与技术的采矿、化工与生产企业走向中亚,国家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引导这些企业在该地区与其它类似国际企业积极大胆的展开竞争,进一步参与到中亚国家的肥料矿产开采与肥料生产的工作进程中去。

同时,对于参与到中国与中亚五国肥料产业合作进程中的相关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科技研发和收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对中亚国家的农地土壤情况开展实地调研,以研制出在该地区适销对路的肥料产品。

摘要:肥料产业的合理发展是稳定农产品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及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回归分析与指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肥料施用对粮食产出的影响情况、肥料市场的贸易及开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中亚各国该产业的对外合作情况进行概述,认为中亚国家在肥料的生产与施用方面有着极大潜力,我国当抓住机遇,面对挑战,进一步开展与中亚五国在该产业的合怍,以推动双边农业经贸合作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中亚五国,肥料产业,合作

参考文献

[1]曾宪乾.中国化肥工业的现状和展望[J].北京:土壤学报,1995,32(2):117-125.

[2]沈善敏,刘鸿翔,王凯荣等.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J].北京:应用生态学报,1998,9(4):386-390

[3]Balassa,Bela.Comparative Advantage,Trade poli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ewYork University Press,1989.

[4]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4-109.

[5]杨建梅.乌兹别克斯坦发明出从煤渣中获取肥料的技术[J].乌鲁木齐:中亚信息,2008(09):20.

[6]刘小波,陈彤.中国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结构与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81-86.

中亚经济合作 篇11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开放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74-0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在坚持东部开放为主的同时,做出“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更是将此战略提升至全新的高度。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甘肃省制订了“走西口”规划,2014年更是提出“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历史性举措,这就为甘肃省向西开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因此,甘肃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实施面向中亚地区的开放战略,以期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甘肃开放模式”。

一、甘肃省面向中亚开放的自身定位与布局

甘肃省面向中亚开放的战略布局,首先应该立足自身、强化自身,通过整体布局、制度创新、交通畅通、人文繁荣和平台建设等措施,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一)综合分析“中亚-西北-甘肃”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依据中亚市场供需情况和西北五省产业结构,指导省内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中亚市场竞争中,甘肃省在资源、能源竞争方面面临着西方大国所属跨国公司的挑战,在开采、运输及勘测方面竞争优势不明显,在微电子、网络、电讯等涉及中亚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领域,获得市场份额的几率也不大。但在太阳能应用技术培训、太阳能光热、光电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人力资源、农产品、食品、轻工业生活必需品及部分领域内的机械制造方面,甘肃省具备较大的优势。因之,甘肃省应该对农产品深加工、服装贸易、小商品及机械等方面的企业,加以扶持,促使这些企业“走出去”。另外,甘肃省应全面分析本省的产业结构及优势与劣势,坚持“抓大、促小、育新”的工作方针,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有发展空间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推动富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抓紧上马,以期实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以新型产业为“生力军”的产业结构。

(二)创建更加优越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甘肃的地缘优势

甘肃省应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兰州、嘉峪关、天水等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无水港”、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基础较好的市州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完善现有航空、陆路货运口岸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提升服务水平。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兰州等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无水港”、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争取在金昌、天水设立海关。加强西部省区之间的区域通关协作,创新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努力为扩大开放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服务。随着兰州新区、高新区及经济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的推广,2015年甘肃省将申请自贸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作为十大任务之一。

(三)打造西北交通网络枢纽的核心地位,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保驾护航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甘肃省定位于“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就地缘条件看,在向西开放的战略布局中,甘肃省仅次于新疆。丝绸之路总长度的38%在甘肃境内,第二亚欧大陆桥在甘肃的分布也高达37.3%,这为甘肃省与中亚国家拓展贸易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就西北地区而言,甘肃省地处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核心”地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区位功能。因此,以兰州为中心,以省内节点城市为依托,打造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体系,就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四)培育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突出甘肃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甘肃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近年来,甘肃文化发展呈现出传媒创新有力、戏剧品类繁多、文学创作繁荣、旅游产业兴盛、历史遗存重获活力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大型民族舞台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优秀作品,再现了传统地域文化的魅力;重大理论系列丛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系列读本》、《共圆中国梦  建设新甘肃》等,彰显出对中国道路的坚定不移;享誉国内外的敦煌莫高窟、天水伏羲庙及会宁红军会师遗址等旅游景区,正成为甘肃走出国门的名片。另外,甘肃省积极谋划将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将之推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将是一项兼具文化、经济、政治及民族于一体的“组合拳式”的开放思路,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将以“经济”开放为核心向以“全面开放”为目标的重大转变。

另外,甘肃省面向中亚的开放,还应积极致力于政策、法律、机制和友好城市等方面的建设,全方位地推进面向中亚开放的水平。

二、着眼西北:打造面向中亚开放的新战略

甘肃省与陕、宁、新等省区在地缘上都有面向中亚开放的优势,并且在进出口主要贸易对象、渠道及产品结构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应在充分分析西北五省诸多方面相似的基础之上,提出整体性的开放战略,使西北五省面向中亚地区的开放形成新战略、新局面。

(一)甘肃省与陕、宁、新等省区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相似性

首先,西北五省在进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西北各省区对外贸易面都比较广,主要贸易国家为发达国家和传统贸易国家。但由于各省区地理位置、资源条件、贸易传统和进出口产品的不同,主要贸易国家有较大的差别。从出口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看,陕西、宁夏、青海、甘肃等省区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大的重叠性,均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澳大利亚为主。其中,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与穆斯林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比较密切。

其次,西北五省在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相似。在出口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加,资源性产品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占主要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陕西省占据明显优势,而甘肃、青海及宁夏三省区的穆斯林用品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宁夏已成立了国际清真食品认证中心,宁夏的清真牛羊肉、清真调味品、毛皮制品已出口到约旦、马来西亚、利比亚等穆斯林国家。

最后,西北五省区向西开放的政策相似性比较分析。西北五省区虽较早提出了各自的开放战略,但多年来一直是独立行动,未能形成西北开放的总体战略,致使在诸多方面出现了“撞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导向的重叠,从西北五省现在的进出口贸易对象来看,对美国、日本、韩国等为重点,但目前均引导向西开放;二是产品结构的相似,均以穆斯林日常生活用品、特色农产品及机电产品为主,并积极寻求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形式。三是向西开放的路径的相似,均以连霍高速、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要渠道。因此,在面向中亚开放的战略布局中,应加强西北五省的协调与合作力度,以期形成合理向西、和谐共赢的局面。

(二)打造面向中亚开放的西北总体新战略

1.加强政府间合作与协调力度

早在1993年9月,西北五省区在乌鲁木齐召开了首届协作会议,提出了“共建大通道、联合走西口”的开放思路,力图提高整个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进而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①然而,长期以来未能付诸实践。因此,甘肃省应积极加强与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在交通、检疫、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推进一体化网络办公模式,建立跨省区的协调机构,为向西开放疏通国内渠道。

2.依据西北五省区各自特点,甘肃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对存在“撞车”或可能“撞车”的企业,应有策略地对待。对于那些甘肃省明显存在优势的企业,建议大力扶持;对于与其他省份旗鼓相当的企业,建议把握他们的优势,找准我们可以发展的空间与领域,做到有所侧重、填补空虚;对于几个省份都存在优势的企业,建业各省、各企业职业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向西,避免“零和博弈”。

3.借助交通枢纽地位,打造西北物流集散中心

2001年甘肃省就提出建设机电产品、贵金属、钛合金及黑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植物提取为主的生物制品及医药保健、铝制品、轻纺产品、园艺及粮油食品和土畜产品等十大出口基地。在新的阶段,甘肃省应借助兰州地缘交通优势,将其打造成连接银川、西宁、西安、宝鸡、成都、重庆、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物流商品贸易集散地,以优化与中亚国家贸易商品的结构,提高效率与利润空间。为此,除了积极建设交通体系之外,还应加大兰州周边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互联网物流潜在功能,制定、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等,使兰州成为西北乃至全国致力于面向中亚开放的物流中心。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助力甘肃省面向中亚开放的新战略

甘肃省面向中亚的开放战略,在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协调西北五省区的基础上,应依据近年来甘肃省与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战略。

(一)确立仿真:有重点、有策略、全方位

甘肃省作为向西开放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向西开放的策略上既要注重“面”的全方位,又要注重“点”的关键作用,做到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有策略的开放。详言之,甘肃省面向中亚的开放,应该着眼于整个中亚地区的所有国家,依据不同国家的国内外市场、进出口贸易情况,分门别类地制定针对各个国家的开放政策。与此同时,考虑到中亚国家在安全稳定、市场建设、互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甘肃省还应该有所侧重,做到广覆盖、点突出,前期开放将重点放在那些稳定性高、市场机制健全、互补性强的国家。例如,鉴于哈萨克斯坦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及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甘肃省应该积极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其视为走向中亚的突破口,为未来进一步拓展中亚市场提供必要的支撑点。

(二)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开放的局面

甘肃省应加强与中亚国家政府、企业及文化单位等的合作与交流,开拓多元化的开放局面。首先,甘肃省政府应加强与这些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通过互访、建立友好城市等方式,提升政治合作水平,增进政治互信,建立稳健的双边、多变关系,为经济合作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其次,加强甘肃省政府与这些国家政府的经济合作,协商、制定相关经贸领域的法律、法规,协调双边、多变贸易的相关事宜,就关税、检验、流通及市场准入等问题,积极磋商,努力实现双赢的局面。再次,加快甘肃省与这些国家的城市发展友好型城市关系,重点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友好型城市建设,以为后期甘肃省企业“走出去”提供政府间平台。最后,借助甘肃省文化单位、宗教单位及团体,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积极承办跨国、跨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弥合异质性文化造成的冲突,增进不同文化群体的交融与合作,为经济交流消解文化、观念造成的壁垒。

(三)借船出海: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

我国在中亚国家中有大量的投资项目、援助项目,并且规模较大。相比之下,2011年甘肃省对外工程劳务合作总额达到2.9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6%,② 2014高速增长。其中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新加坡为主。甘肃省在中亚的投资项目、合作项目及援助项目比较少,主要是在哈萨克斯坦有大量的劳务输出。为此,甘肃省可以依托国家项目及其他省份的项目,通过参与、合作等方式,为甘肃省的企业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具体而言:其一,通过行政渠道,省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与国务院各部委密切联系,承接、参与国家在中亚的各类项目;其二,通过企业内部合作的方式,积极向上游企业争取合作项目,如兰炼、兰化等国有企业应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密切合作,分享相关业务。其三,依托打入中亚市场的民营企业,通过为其提供资金保障、货源供应及人力资源支持等方式,与这些民营企业深入合作,以实现最大化地“走西口”,多渠道开放。

(四) 扬长避短:避免摩擦、彰显优势

自冷战伊始,西方各大国就开始关注西亚、中亚等地区,尤其是苏联解体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西亚地区的主导者,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中亚地区又成为它们的战略重点。目前,西方大国在这些地区主要关注天然气、石油等战略资源,并且获得了这些国家相当份额的石油开采权,并有持续扩大、排斥其他国家介入该地区石油领域的倾向,这为甘肃省乃至我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拓展制造了障碍。鉴于外国企业的强大、介入早以及政府方面的强大作用,甘肃省在油气等相关行业,应该在尽量避免与其发生正面竞争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可发展的空间。

(五)全面发展:增进民心融通建设

甘肃省于1982年同日本秋田县建立第一个友好城市以来,至今已经发展到45对。其中,省级22对,市(县)级21对,其中就有哈萨克斯坦的库斯塔奈州和奇姆肯特市、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市。另外,甘肃省还通过“甘肃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员研习班”等形式,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往来,为经济开放铺就了畅通的道路。加大教育与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甘肃省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院校将增至6所,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吸引了大批来自中亚、东南亚及西亚的留学生,为甘肃省的未来开放铺就了长远之路,也使甘肃省的开放朝着“以政促经、以文带经”的全方位模式迈进。

甘肃省嵌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中亚的开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既要立足甘肃,不断强化和完善自身;又要着眼西北地区,力促协同发展、共同向西;更要聚焦中亚国家,互利互惠、共同繁荣,不断拓展开放领域,逐步提升开放水平,以期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战略下新型的开放战略。

[注  释]

①马勇、苏海红、赵起峰、吴江:《中国甘肃省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9期。

中亚经济合作 篇12

1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现状

到目前为止,中国成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贸易合作的第一大伙伴。目前中国从高速经济发展转变为高质量经济发展,虽面临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转变,但依旧保持住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势头。在苏联解体之后,中亚五国形成了自身经济发展形式。中国倡导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给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提升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双方都将从这一战略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增长。从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至2014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看出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见表1)。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4年数据整理。

1.1 贸易合作发展迅速,联系日益紧密

自中亚五国独立以来,中国与其经贸合作不断加深,特别是1996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极大提升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贸易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中亚五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且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从总体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逐年增长。据统计,到2014年年底,双方双边贸易额合计达到617.7亿美元,占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4.303万亿美元的1.4%,约是双方在1992年(4.6亿美元)建交之初的100倍。从2009—2014年这五年发展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增速最高为2011年,达到32%,增速最差是2009年,因次贷危机的影响,增速为-23%,其后逐年增长,到2014年止,双方的双边贸易额达到617.7亿美元,同比增长23%,但增长趋势有所放缓(见表2)。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4年数据整理。

1.2 贸易发展不均衡,波动性较大

截至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贸易发展仍然十分不均衡。除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与中国贸易合作量较少,其余三国均已成为中国与中亚贸易发展的重要伙伴。据统计,2009—201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总额增长1.9倍,但由于2010—2012年吉尔吉斯斯坦政局不稳定,贸易增长率出现了10%的萎缩,[1]其他四国虽保持良好贸易增长率,但其间波动性大,发展十分不平衡。到目前为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发展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居第二位,塔吉克斯坦居第三位(见表3)。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

2 制约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贸易合作的因素

2.1 贸易商品单一

中国与中亚五国是重要贸易伙伴,对中国发展西部地区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从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情况来看,双方贸易来往间的商品种类都比较局限于以轻工业产品和资源型产品为输出,基本上还未涉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的贸易发展模式,导致了双方贸易发展的局限比较大,因此必须冲破此瓶颈。2013年,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的有棉花、牛羊皮、生皮等原材料产品和以石油、天然气、贵金属为主的能源产品。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则以机电、机械、日用品和轻纺产品为主。[2]由此可以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贸易合作不强,中亚五国比较依赖于对能源产品的出口,而这种贸易模式并不适合双方长期合作发展。

2.2 铁路运输便利化程度不高

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交通是其中最基础的发展条件,而铁路是最贸易合作中既便宜又便捷的贸易通道。中亚五国在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方面目前以形成互联互通结构,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但公路由于受天气等因素制约大,铁路运输便成为主力。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铁路运输便利程度低,一方面苏联境内轨道宽轨,而我国与欧洲国家都采用国际标准窄轨,铁路换装会延误大量时间;[3]另一方面,由于是多国联运,在通关过程中程序过于复杂,不同国家间政策不同,这都阻碍了运输效率,直接影响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贸易发展。

2.3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经济基础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社会模式和经济发展也各不相同,基础设施落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存在交通、通信、电网、油气管线等基础设施“不联不通”。基础设施缺乏与老化是制约我国与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薄弱环节。[4]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大多国家,尤其中亚五国的根本的发展障碍存在于自身基础设施落后,虽然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合作反战不断加深,但由于在交通、通信、运输等方面的发展不联通等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下,严重地制约着双方贸易合作发展。

2.4 法律法规差异较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经济基础与发展阶段差异较大,发展模式也不相同,各国间法律制度也存在很多差别,“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在历史上创造了形态不同、风格各的法规、政策且不兼容。从历史上看,沿线国家间民心不通的问题由来已久。其实是缺乏政治互信的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个别国家出于地缘政治原因,对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质疑。在西方媒介的霸权语境下以及部分国家民族主义情结反弹的影响下,有些国家的媒体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报道和评论出现了个别负面倾向。[5]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因沿线国家在政治、文化、宗教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也长期无法得到解决,形成了很多矛盾与冲突,影响彼此间展开加强合作。此外各国在历史上形成的法律法规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国际不接轨,也影响到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

2.5 贸易壁垒明显

近年来,中亚五国为保证本国民族经济发展,不断加强各种技术贸易等通关壁垒,自2011年起,发起贸易保护措施中看哈萨克斯坦居于世界第四位,阿根廷居于第一位,中国居于第五位。除乌兹别克斯坦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处于“双内陆国家”积极寻求贸易等多方合作外,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对深化贸易合作反应冷淡。所以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贸易来往。

2.6“中国威胁论”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不断腾飞,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媒体开始大肆鼓吹“中国经济威胁论”,中亚五国也开始担忧中国可能对其造成的经济渗透。由于中国出口中亚五国产品多为机电类和日用产品,而从其进口主要以能源矿产为主,加上中国在中亚五国投资企业也多能源和矿产开采,中亚五国担心其变为中国廉价能源供应地。[6]所以以上原因都导致了“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地区的影响,成了制约中亚五国与中国深入贸易合作的因素,所以目前状况来看双方互信程度还需加强。

3 提升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贸易合作的措施

3.1 加强文化、政治、经济互信

中国多年来在处理国际外交事务中,以不干涉别国内政为首要标准,所以应多发展中亚五国间文化、政治、经济沟通交流。另外大力推进民间交流,吸收大量五国来华留学生,邀请多领域学者交流研讨,加强双方民众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了解,使五国民众了解到加强贸易合作对双方的重要性,消除“中国威胁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3.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随着中国和中亚地区合作关系的日益密切,欧亚大陆桥的运行标志着铁路干线已初具规模。我国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的铁路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最为关键的铁路线路,三条亚欧大陆桥的建成,中国与中亚各地间公路与铁路交通全面衔接,至此,陆路交通全面打开,承载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绝大部分货运量。而跨国间的高速公路建成,也使这种微妙联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的新疆、西安等多个城市也已开通直达中亚多个国家的航线。石油管道,亚欧光缆等基础设施也在加紧建造。不只如此,中国还在新疆开放了以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为代表的17个国家一类口岸面向中亚各国,[7]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联系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3.3 拓宽双方合作领域

在俄白哈关税同盟的趋势下,中国需要加强使用“上合作组织”平台,对现阶段协议进行贯彻落消除关税同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成员国通过签署和批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以及《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实施措施计划》等重要文件,同时建立各国间经济贸易部长级会议。此外,中国应加强管理能源、矿物资源和原产品,拓展到基础建设、教育教学、服务等各种产业中,改善目前中国对中亚五国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形式,改善贸易产品布局,提升合作档次。由此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进行更深层次的经贸合作。

3.4 优化贸易商品结构

应当提升与中亚五国在各个方面的贸易互助,从以往单一的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到创办企业等,一方面中国应发挥在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积极参与到中亚五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内,以此加强经济、政治互信;另一方面,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交往中排除需要政治支持外,还需要人力与技术支持,通过创新科研扩大商品种类。最终达到改善双方优势互补以及商品贸易结构,降低贸易风险。总的来讲,中亚五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不但双方的贸易互信程度不断提升,也有助于对中国自身能源安全战略起到积极作用。

3.5 提升贸易合作的途径

俄罗斯因2014年乌克兰事件开始,不断遭受西方国家对其能源、经济、军事领域的制裁,俄罗斯也对欧美等国采取了反制措施,导致与欧美等国关系跌至谷底。俄罗斯必须转向与亚太地区以及金砖国家合作,与中国能源金融领域的合作迅速推进。俄罗斯也会推动中国与中亚间的经贸合作,通过与俄罗斯对中亚五国影响力,打开中亚五国对华一类港口开放,减少陆路运输中的通关复杂程度,提升运输效率。

摘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文章选取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亚五国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2009—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研究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合作虽然发展迅速,联系日益紧密,但发展不平衡,波动性大,受到了贸易商品单一、铁路运输便利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法律法规差异较大、贸易壁垒明显、“中国威胁论”影响等因素制约,需要采取加强文化政治经济互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拓宽双方合作领域、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提升贸易合作的途径等措施提升合作。研究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合作面临的新困境与新问题,对于中国应对经济新常态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贸易合作

参考文献

[1]梁小丽.陕西与中亚在“新丝绸之路”,视角下的贸易关系探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15):47.

[2]刘志中.“新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4(1):27.

[3]赵东波,李英武.中俄及中亚各国“新丝绸之路”构建的战略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4(1):59.

[4]高志刚.“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能源与贸易互联互通研究构想[J].开发研究,2014(1):44-45.

[5]田惠敏,田天,曾琬云.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21):12.

[6]袁培.“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深化发展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14(1):51-52.

上一篇:机械化开采技术下一篇:个性化推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