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本科留学生

2024-08-06

来华本科留学生(精选12篇)

来华本科留学生 篇1

摘要: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近年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重点发展留学生学历生教育, 以平衡在校留学生规模、质量与结构。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石油特色院校, 我校在发展本科留学生教育方面有很多优势, 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本文重点分析我校在本科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研究解决方案。

关键词:留学生,本科生,教学质量

一、我校本科留学生现状分析

1. 学生规模。

截至2013年9月, 我校有来华留学生810人, 其中本科学历生529人, 占学生总数65.3%, 是在校留学生的主体人群, 本科学历生人数相对于2010年的336人增长了57%, 相对于2012年的460人增长了15%, 数据显示, 本科学历生规模增长潜力巨大。

2. 生源国别。

我校来华留学生中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生很少, 主要的生源国使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沙特阿拉伯、苏丹等中亚、中东及非洲国家, 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来华留学学历生教育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 对学生规模、层次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 专业分布。

作为一所行业院校, 我校发挥自身在石油石化领域的特色优势, 努力将石油工程、地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主干专业建设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专业, 同时随着中国石油海外战略的不断推进, 相关专业也成为来华留学生来校学习的首选, 有80%的本科学历生在这些专业攻读学位。

二、我校本科留学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1. 留学生汉语言基础差。

绝大多数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 接受过预科教育。我国现阶段的预科教育阶段通常是以基础汉语学习为主, 辅以科技汉语课, 学生初步涉猎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一年预科结束后, 留学生虽然具备基础的汉语言能力, 对中国文化有了些许了解, 对在华学习环境也比较适应, 但多数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尤其是相关专业知识等方面还未能达到进入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并且我校专业以理工科为主, 设置的课程本身专业性强, 专业术语多, 表达方式也较日常汉语晦涩难懂。很多中国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尚且会遇到困难, 更何况母语是非汉语的外国学生。

2. 留学生数理化基础薄弱。

我校留学生多数来自于非发达国家, 学生在来华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在预科教育阶段曾学习过数理化课程, 但由于当时教学进度快, 课时数量多, 学习强度大, 学生学习效果不够明显。而且我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对数理化基础要求较高, 留学生学习比较吃力。

3. 留学生培养方案设置不够合理。

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相似, 留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方案仅是简单的在中国学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删除人文、英语、体育类课程, 其他课程与本专业的中国学生保持一致, 这种培养模式理论上遵循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 也是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的效仿, 但是实践发现,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从现阶段我校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 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能力、基础知识认知能力方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单纯地强调趋同化管理, 困难重重。有的学生甚至还没过适应期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进而直接影响学习动力,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我校在来华留学生本科生培养质量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

1. 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学校结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点单独制定行之有效的留学生培养方案,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对留学生汉语、中国文化素养、专业核心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1) 强化留学生汉语和文化类课程教学。汉语言基础薄弱是留学生学习中文授课专业的最大障碍, 为提高留学生汉语能力, 我校试行在留学生进入专业阶段后, 继续加强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 加大语言文化类课程学分所占比重, 通过贯穿大学本科四年的汉语言和文化类课程设置帮助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由通识汉语不断向专业汉语拓展、深化和转换,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进步, 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行业特色院校, 我校鼓励教师编写专业汉语教材, 辅助留学生专业学习。 (2) 强化专业核心知识教学。在确保专业核心知识传授的原则下, 适当调整留学生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设置, 教学培养环节更有针对性, 使留学生最大受益。同时加强核心课程教材建设, 立足重点专业核心课程, 编写适用于留学生教学的系列教材或讲义, 形成留学生课程的特色和优势。

2.强化留学生教学过程管理。 (1) 夯实留学生基础教育。为帮助留学生完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 我校不断改革留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留学生基础课程实行单独开课,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降低难度, 前期注重初高中基础内容衔接, 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 为高等阶段学习创造条件。在高等教育阶段, 对于留学生很难理解接受的“难点”、“非重点”教学内容, 适当给予调整, 教与学过程中注重实用性。 (2) 创新留学生教学模式。探索留学生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 根据留学生不同的数理化基础及汉语交流水平进行分层分级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实施相对应的教学计划, 做到“因材施教”。鼓励有留学背景的教师开设留学生课程, 为留学生集中开课, 积极探索启发式互动教学, 采用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提高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灵活掌握授课内容, 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凝练, 注重专业核心知识传授。加大平时测试力度, 提高出勤考核和平时成绩比重, 采取集中考试与文献综述、大作业、学习汇报等相结合的灵活考核方式。同时创造条件配备优秀助教在课后对留学生给予辅导。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在培养留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 同样注重对留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注重留学生实习实践方案的整体化设计, 强调实用性。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为留学生安排实习、实践环节, 注重利用校内模拟仿真实习基地与现场实践的有效结合, 增加现场 (野外、油田、炼厂) 实习、实践的机会。同时鼓励学历留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 提高留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来就业方向, 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就业岗位要求, 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让我们培养的来华留学生在全球化就业市场中具备更强竞争实力, 这势必将对我国对外宣传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扩大招生规模及提高层次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历生的规模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所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我校在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同时, 将把不断提高学历生的教育培养质量作为现阶段留学生工作的重点,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我校来华留学工作的新局面。

来华本科留学生 篇2

我是B2班的学生,我叫MAMYTOV CHINGIZ。来自吉尔吉斯坦,很高兴来到中国,在新疆大学里学习中文。我之所以想在中国读书是因为我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感谢教我们的老师以及帮助过我们的人。一年前我开始学习汉语,三年前我学的语言是英语,但让我觉得中文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比强大,同时也感觉到中文的困难性。但是我明白只有来到中国才能更好的学习中文。不仅要学习中文让我感觉最值得学习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虽然我已经学习了六个月,在这短短的六个月当中学习的知识远远超过在我国家一年中学习的知识。但是还是感觉欠缺很多,所以我决定在下半年的时间里认真读书,好好学习,课外时间也要利用起来。请老师相信我,帮助我更上一层楼........

来华留学生年均增长20%等 篇3

随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十五”期间(2001—2005),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1998年,来华留学人数为4.3万人,2002年增至8.6万人,到2005年,来华留学人数已达14万余人,涉及190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目前中国具有接收来华国际学生资格的高等学校达568所,并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相互承认协议。

中国政府将长期推广海外华教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文教宣传司副司长雷振刚近日表示,中国在海外推动华文教育工作,并不会设立“终极目标”,而是一脉相承给予长期的协助。中国会按各国和地区不同的需求给予协助,确保华文教育在海外地区能发扬光大。他说,中国去年编印160万册教科书免费发放到世界各地,作为关心海外华文教育的实际措施。中国也在着手编写教师和校长管理的课程,加强海外华文教育的推广工作。

老凤祥入全球珠宝百强

最近揭晓的全球珠宝100强榜单上,首次出现了一个中国内地品牌——上海的老凤祥。依托人才、技术这些软实力,老凤祥这几年市场表现活跃,销售额从2001年的7.5亿元增至2006年的40亿元。目前,老凤祥的国际品牌战略已经全面拉开,与意大利著名品牌“米罗娜”签署了合作协议,最近又与欧、美、日众多著名珠宝商及矿产资源商洽谈品牌、技术与产销合作。

中国2.4万姓氏剩4000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中国姓氏统计》日前完成。据悉,此次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基本涵盖全国,找到约4100个姓,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达2.4万多个,也就是说,中国已有2万个姓氏消亡了。在全国目前使用的约4100个姓氏里,除去双姓、三姓,绝大多数是单字的姓。在这些姓氏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可以轻松辨别的字。

百余人以“优才”成为港人

香港自去年年中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来,迄今已有近150人获得批准,以“优才”身份成为香港居民。他们主要来自金融、资讯、科技、商贸以及体育运动和艺术文化等行业。此外,2003年底推出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已批准1200多名投资者成为香港居民,他们为香港带来超过74亿港元的资金。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将重新开放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典藏丰富,不少典藏文物号称“全球唯一”。位于台北市中山南路的旧国民党中央党部,虽已转手,但国民党史馆仍以签约10年的方式留在原地,今年整修完毕后,将重新开张。该馆搜罗了中国国民党创党至今77年间,有关国民党的政党历史、党务发展文献,其中不乏珍贵的历史档案原件及名人用过的文物,是研究国民党历史、民国历史及中国近代史相当权威的档案机构。

内地青年在港

就读就业超过2万人

香港回归祖国近10年来,在港就读、就业的内地青年已超过2万人。香港特区政府从2003年开始实施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旨在吸引具有专业认可资历的内地优秀人才赴港工作,在行业上没有任何限制。在招收内地学生方面,从2002年开始,香港8所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内地自费生。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已将非本地本科学生占学生总数的上限提高到10%。

港12所高校今年内地招生

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香港共有12所高校在内地25个省份招生。其中中文大学、城市大学仍参加内地高考统招,并列入提前录取批次。而港大、科技大、理工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教育学院、树仁大学、公开大学、演艺学院和珠海学院,将参考考生高考成绩在内地自主招生,并于7月7日前结束录取,被上述10所香港高校录取的学生,内地高校将不再予以录取。

每年5000亿台湾资本进大陆

虽然台湾当局不允许民众投资大陆股市,但因有利可图,台湾人透过各种管道纷纷“钱”进大陆,包括直接到大陆去开人头户、绕道香港去投资、透过第三地投资或购买境外基金投资。近日台湾“金管会”主委胡胜正表示,台湾资本大多数都是透过第三地投资,“金管会”很难统计。不过,台湾一年投资金额高达19.5兆元新台币,其中5000亿元新台币投资到大陆和香港的股市,应该有可能。

华人博物馆将在美利允市揭幕

美国北加州美利允市在3月24日举行了“北加州在美华人博物馆”的揭幕仪式,这家此前由华侨成立的华人博物馆,通过旧照片和历史文物,回顾在加州淘金热时代的华埠旧貌,向民众展现早期在加州谋生华人的生活点滴。博物馆内布置有永久性的陈列展品,分别以“美利允—加州淘金热时代最后一个华埠”、“在美华人历史十要点”、“三埠豆芽场”等为主题。博物馆前半部分也有一间原样布置的早期华人杂货店。

马新社诞首名华裔总编辑

马来西亚官方通讯社马新社总编辑阿兹曼乌江2月27日被委为总经理,而执行编辑翁书雄则升任马新社总编辑,他也是马新社的首位华裔总编辑。翁书雄于1974年8月起在马新社担任见习记者。他拥有美国弗吉尼亚新闻中心的新闻文凭,也曾在2000年担任马新社经济新闻组主任,并在2004年8月1日出任执行编辑。

意大利华人移民企业数居第二

据意大利商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意大利外国移民企业增长12.6%,增加了25184家新企业,占意大利2006年新增企业数(73333家)的34.4%。而华人移民企业的数量也达到了26431家,位于意大利外国移民企业排行榜的第二位,居第一位的是摩洛哥,排在华人移民企业后面的为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瑞士。

美阿市招募华裔警员

近日,美国阿罕布拉市市长沈时康透露,阿市现对外要招收5名警员和多名兼职治安人员,目的在于希望华人积极参入维持阿市治安队伍,尤其是鼓励华裔居民有事要报警,才能得到警方的巡查和帮助,同时也促进阿市治安的维护。拥有50%亚裔居民的阿市,华人占大多数,可华人参与协助治安的却很少,而且居民区内的看护对维护平日小区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更多华人的兼职和义工加入。

中医针灸在法国

有了国家级证书

法国政府将正式授权有关高校颁发中医针灸国家级学位证书,以全面提升法国的中医针灸教学及治疗质量。根据法中签署的有关合作协议,中国方面将从技术和科学上全力帮助开设针灸课程的法国高校,并协助评估针灸教学质量。据了解,目前法国已有6所高校为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开设了针灸培训课程,培训期为3年。

100优秀农民工将赴德受训

全国首个专门服务优秀进城务工青年的境外培训项目——中德青年DCC培训合作项目2月12日正式启动。据悉,该项目计划在2007至2016年的10年中,每年选拔10名国家或地方重点工程,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赴德国接受为期2个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中国留法学生学历将通行欧洲

法国教育部部长吉勒·德罗宾日前与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新的“中法互相承认学历协议”意向书,并有望于新学期开学前达成正式协议,未来中国留法学生文凭将获得欧洲通行的学历认可。同时,新协议还将扩大到法国求学的中国学生的范围,包括一些接受成人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法国官方数据,目前有16000名中国留学生在法深造。

英国老牌超豪华酒店

将首度进军中国市场

有140余年历史的英国老牌超豪华酒店朗廷酒店,将于不久后首度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成立于1865年的朗廷酒店位于伦敦市中心,以超豪华设计和体贴挚诚的服务著称于世,一直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全球六家朗廷酒店分布于香港、伦敦、波士顿、墨尔本、奥克兰五大城市,均秉承了尊贵豪华的酒店传统。香港的朗廷是其在亚洲的唯一酒店,正发挥着其进入内地的桥梁作用。

香港成为亚洲最受欢迎

影视娱乐节目交易中心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香港是亚洲最受欢迎的影视娱乐节目交易中心。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在香港的业务回升,电影及娱乐业整体气氛转好,并指整体业绩于来年会有更正面的增长,当中以数码娱乐业尤为显著,香港是亚洲的内容供应、制作、发行、交易及电影融资中心。超过一半受访者表示,去年曾在香港采购影视娱乐节目,其他热门采购地点依次为中国内地、日本、韩国及泰国。

中国将继续支持外资

银行直接在华设立机构

中国银监会近日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说,中国将继续支持外资银行直接在华设立机构,同时完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银行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截至去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

伦敦中国企业落地

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旨在为中国企业在伦敦开展业务提供优惠便利落地服务的“伦敦中国企业落地服务中心”,近日正式向中国企业开放,目前已有多家中国企业有意落户该中心。该中心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最长期限为3个月的免费办公桌和租金优惠25%的办公场地。迄今为止,伦敦投资局已经协助41家中国公司落户伦敦,创造了约1000份就业机会。

“澳门菜”将名扬美国

美国大型上市中菜饮食集团“华馆”,今年9月在美国旗下的155间中菜馆将举办为期约4个月的“澳门滋味”推广活动,预计有1700万名客人在美国各地可以尝到“澳门菜”。“华馆”连环推介中国不同地区的地道美食,在推出四川及云南菜之后,此次特别选择澳门菜,将会推出四至五款菜式,并为客人推介合适的葡萄牙酒配以品尝。

中国首个境外民营经济

贸易合作区在俄成立

近日,中国首个境外民营经济贸易合作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在俄成立。该合作区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分生产加工区、商务区、物流仓储区和生活服务区四部分。届时,将有鞋类、服装、家居、木业、建材、汽车、汽摩配、家电、烟具、皮革等60多家以温州企业为主的中国企业入驻,实现中国优势产业向境外的梯度转移。

美国华人在南加州

地方选举连连告捷

旅美洛杉矶的华人近日在南加州地方选举中捷报频传,8个城市14人参选,其中有9人胜出。年富力强的这一代华人精英,参加今春3月初的南加州地方选举力挫群雄,其中5位获最高票。9位公职获胜者既有连任的,也有新登科的,今后多座城市将出现两位华裔市议员,也将出现多位华人市长。华人领袖长久为社区服务终于播种收获。

马来西亚官方宣布“关闭华人

学校”的国家目标不再适用

来华本科留学生 篇4

关键词:留学生,MOOCs,教学评价,多元化培养

国际学生的人数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明显的表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和《留学中国计划》的精神,北方工业大学制定了《2013—2020年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 年北方工业大学接收来华留学生规模为1500 人次的发展目标,其中,接收长期来华留学生达到900 人次。要实现上述目标,北方工业大学迫切需要开设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特别是适合外国留学生就读的全英文授课项目。

一、北方工业大学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 一) 专业开设情况

北方工业大学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经开设建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三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和工商管理全英文授课硕士研究生专业。2012 年秋季学期全英文授课建筑学本科专业开始招收留学生,截至目前该专业在校留学生共计40 人,2013 年全英文授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始招收留学生,截至目前该专业在校留学生12 人。2013 年全英文授课本科留学生占北方工业大学学历留学生总数26. 5% 。2014 年参加全英文授课专业学习的留学生达98 人,占北方工业大学学历留学生总数39. 8% ( 见图1) 。

( 二) 生源情况

从全英文授课专业留学生来源看,欠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占较大比例,这也体现了目前在中国就读学历的留学生国别分布的普遍规律。其中,就读建筑学专业的非洲籍留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 2013) 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成为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四大投资目的地。随着与海外工程承包相关基础设施领域的援建项目的不断增加,非洲国家对既懂中文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一些有远见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不惜万里送子女来中国学习,就是看到了相关领域的就业前景。随着中亚五国与中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亚五国送往中国学习医学、农学、教育、经济等学科的留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 三) 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以建筑学本科专业为例

北方工业大学根据留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国家等特点,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多层次培养模式,根据留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设置合理的学制、优化教学内容、缩短来华留学时间; 依据留学生回国就业环境,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调整相应的课程结构,使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目前就读北方工业大学全英文授课建筑学专业的留学生多数为非洲学生,针对留学生对学习年限和学位的不同需求,北方工业大学将全英文授课建筑学专业5 年制的教学计划调整为“4 + 1”模式。4 年制培养计划规定完成204 学分即可取得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希望能拿到建筑学学士学位的学生,则需再修读一年,完成236 学分。这种“4 + 1”模式更加符合留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提高了对留学生的吸引力。

在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公共必修课中免去了中国学生必修的思政类、英语类、体育类课程; 将高等数学调整为更加贴近专业的建筑数学; 同时增加了基础汉语、中国概况等汉语类课程。专业必修课中适当增加了建筑基础课课时比重,在第三学年基础汉语课转为专业汉语课。另外,在暑假短学期“建筑认知与实践实习”环节中,北方工业大学聘请了美国友好学校的建筑学相关教授进行集中授课,在双方学校教授共同指导下留学生与该校建筑专业短期学生一起完成实践环节。

在教材选取方面,主要以国外原版教材为主,根据授课需要增加部分国内教材翻译版和自编教材为辅。

二、北方工业大学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存在的问题

( 一) 生源国相对单一,留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目前就读北方工业大学全英文授科专业的学生多来自经济和高等教育均欠发达国家,几乎没有汉语基础,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其母语,留学生比较容易形成以国家为主体的特色圈子。由于留学生的入学门槛较低,没有经过中国高考的筛选,普遍基础较差,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学生的数理化基础差,独立学习能力不足,易封闭在个人或同国籍学生的圈子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上课迟到、作业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

( 二) 全英文授课教师缺乏

近几年,北方工业大学引进了很多海外人才和高层次外籍专家,这其中的部分教师成为全英文授课教师的主力军。但是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是英语还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平,特别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或是涉及到的理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时,不能像运用汉语那样表述清楚。缺乏知识丰富、作风严谨、富有责任心和爱心才的全英文授课教师。

( 三) 课程设置尚不完善

为适应留学生需求,北方工业大学已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如将专业主干课保留,删减了体育、思政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用相对简单的经济数学、建筑数学课替代高等数学等。但是,目前与专业必修课相比,专业选修课开设的较少,无法满足留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 适合于各个专业的通时类课程开设不足,尤其是能体现中国文化或是与国际接轨的通时课较少; 汉语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留学生汉语学习积极性不高; 专业实习课设置较少,毕业实习环节缺乏统一指导,不利于对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北方工业大学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的发展思路

( 一) 拓宽招生渠道,拓展生源国家

根据2013 年教育部公布的来华本科生国别统计数据,2013 年来华本科生来自185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达到或超过1000 人的国家和地区有19 个,这19 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本科生占总数的75% ,其中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加纳、美国和尼日利亚。北方工业大学应努力在这些国家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与相关招生机构和院校达成合作意向。

北方工业大学应加强同英语国家姊妹院校开展学分互认,利用奖学金名额吸引欧美国家的友好院校选拔优秀学生以“2 + 2”联合培养方式参加北方工业大学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学习,以增加留学生数量。

(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在对留学生任课教师的选拔上,应优先选择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同时要重视青年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外派青年专业课教师到国外进修,定期组织全英文授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以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课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都过关的优秀全英文授课教师。其次,通过增加留学生课时津贴等激励制度鼓励优秀教师从事留学生教育,根据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完善对留学生授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促使教师有热情投入到留学生教育工作中。第三,建立健全与全英文授课专业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聘请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高的教授督导员,深入到全英文授课课堂听课,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 留学生评价较高的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教学,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和经验; 定期组织授课教师交流会和研讨会,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三) 突出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打造精品化课程

北方工业大学首批全英文专业已经在国际化教育基础较好的优势学科中开展,接下来应鼓励传统优势专业创造条件积极参与,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以与国外大学开设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形式,先开设一部分全英文授课课程,等条件成熟以后再开设全英文授课专业。2 ~ 3 年内逐渐打造一批优秀的全英文教学团队、校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校级项目,然后结合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针对留学生开设的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评选工作,推出国家级精品化课程。

( 四) 引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

北方工业大学还应该围绕全英文授课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按照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在教育模式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给留学生创造和提供工作实习渠道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北方工业大学自己的校办企业、设计院所及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学校应设立留学生实习就业辅导中心为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此外,还要经常为留学生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组织留学生开展研讨会和交流会,鼓励留学生加入到中国学生的社团组织,以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教育,把留学生的培养过程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 五) 运用现代教育科技,逐步实现留学生课程与国际接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技术不断更新,诸如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型课程) 等新型数字化学习模式使得各国教育资源更加开放,教育的围墙被打破,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鉴于留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高,善于接受新事物,喜欢灵活的授课方式,同时英文基础好的特点,可以探索在留学生教育中应用MOOCs的方法和路径,逐步实现课程与国际接轨。例如: 对于基础课,可以用MOOCs课程取代本校课程,减少教师的备课讲课工作量,使教师精力专注于优势课程的研发;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以本校课程为主,同时将MOOCs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作为模块引用或嵌入; 还可以运用MOOCs的翻转课堂,即学生课前先在网上学习教师授课的内容,课堂则用于提问和互动讨论。通过不断尝试,针对留学生教学的需要,对于本校有特色的课程,可以开发成为MOOCs课程,提供在线学习。

四、结语

依靠北方工业大学优势专业建设独具特色的外国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从专业特色定位出发,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研究适合国际人才市场需要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在加强英文授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一批面向留学生教育的全英语授课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进而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开拓留学生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chsi.com.cn/jyzx/201007/20100730/112529685.html.

[2]留学中国计划.http://www.gov.cn/zwgk/2010-09/28/content_1711971.htm.

[3]李琪等.创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创一流医学留学生教育品牌[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2(4).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5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维刘谊高永百合摘要: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吸引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但由于异国的文化、生活以及经济等与我国的差异,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和改善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外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与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等工作的关系密切,是我国外交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整盘棋中不可或缺少的内容。如何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去思考,从跨文化的角度去实施,对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留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留学生教育同样遵循普通教育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教育对象来自异国他乡,因此留学生教育也有不同性及特殊性。因为首先它是一种跨国教育,教育对象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招生、就业等方面要面对国际市场,这必然要求在教育衔接和教学安排上要适应跨国性的需要。其次,它是一种跨文化教育。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必然有着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这势必要求在教育中求同存异,以促进各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我们从实际的工作中探讨留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留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

1.异国文化冲突导致矛盾产生

所谓的文化冲突,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到另一陌生的文化环境生活、学习、工作而引起的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碰撞。由于来华留学生的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留学生之间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加上语言的障碍,给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外国留学生中,不同宗教信仰、种族之间的文化碰撞难以避免,中外学生之间和留学生与管理部门、社会人员之间的摩擦也偶有发生。特别是在理解、执行学校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外国留学生会很自然地运用本民族惯有的思维模式去认识、理解外来信息,在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或者理解上的错位,导致矛盾的产生。

2.留学生教育管理不够规范科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来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无论从国别,地区,数量层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高校在留学生的管理制度上并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完善,有的甚至一直沿用过去的管理经验和措施,致使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也不利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跨文化角度帮助留学生尽快了解适应中国文化生活

1.正确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在留学生管理过程中,了解特定文化背景对人的思维倾向和行为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民族特点,总结出有规律的经验,摸准脉搏,找出症结,有的放矢地解决各类文化冲突现象,是我们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方法。笔者所在学校有不少印度尼泊尔学生,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的肢体语言中轻轻摇头是表示“是”、“好的”这样的意思而并非否定。所以管理者与学生需要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双方能够较准确的认知和理解文化差异所在,并通过不断调整各自的视角去理解,适应对方,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文化交流

对初来华者,业余活动对留学生顺利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新环境作用很大;因此

要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积极参加运动会、艺术节、班会、学生会和团委等组织的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小型学术会,小发明活动及演唱会、演讲会、歌舞、书法、绘画等比赛活动。比如“汉语角”,给留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他们与中国学生交流,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根据留学生爱好、特长,介绍、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大学生的各种业余爱好社团组织,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与氛围。

3.在趋同管理中求同存异

“趋同管理”指的是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趋向于与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是比照教育本身的含义和国外对留学生教育所采用的方式而提出的一种对留学生管理模式。趋同本身的提法就表明了还不相同而且朝着相同的管理方式去努力,表达了管理模式改进的一个目标。有人在论述趋同管理问题时说留学生教育“同”是相对的,“异”是绝对的,这话不无道理。比较中国学生而言,同是学生,进行同样的学习,具有同样的层次,相同的学制和教学计划;但是他们与中国学生又是不同的,体现在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与中国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等等。比如:留学生们大多有宗教信仰,在他们国家有很多重大传统的节日,如“圣诞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的来临,我们管理者也应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不做“一刀切”,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考虑到他们的需要特设节假日等,随着留学生来华时间增长,可采取方法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并逐渐淡化其宗教信仰最后达到“趋同管理的”效果。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采用同、异相结合,朝着相同管理方向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三制定合理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使留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

合理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推进留学生工作不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及我国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来我国的留学生无论从国别、地区、数量、层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沿用过去的一套管理经验和措施,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也不利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为此各有关高校 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都制定了包括“外国留学生守则”,“外国留学生学籍管理”,“外国留学生出入境、居留、旅行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并配有中英文对照。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就发给人手一册,和中国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还制定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试行办法”。凡是留学生违反学习纪律、违反校纪校规,均有相应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留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奖励,学校也会以邮件方式告知家长。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得留学生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由于奖罚分明,留学生都自觉遵守,学风日渐上升,人人暗下功夫,相互竞争。特别每逢考试,留学生们都复习到深夜。

2.因人而异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在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传统背景,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有些人概念中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多数国家、各种社会能普遍接受和遵守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教育。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他们成为掌握一定知识,了解中国,对我友好的人才。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了解学校也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对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应根据留学生的国家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采取统一与个别,严肃与温和,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的多种方式。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为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概况》一课程,课程涉及到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践证明,这门课程颇受欢迎,以上课的形式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在管理者采取各种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发掘留学生自身管理的积极性,重视和发挥留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指导他们成立自我管理委员会,培养他们自立精神,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件重要而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面临新的形势,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和勇于实践,一种既接轨国际规则,又适应我国实际的外国留学生管理体制会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张美云.关于加强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

[2] 宫兴林.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管理与改革,2006.05

[3] 郭伟.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微观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7.01

来华本科留学生 篇6

关键词:中国梦;来华留学生;意识凝聚;海南大学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庄严地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宏观的,即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中国要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第二个维度是中观的,即正确处理国家、民族、人民的关系,实现国强民富;第三个维度是微观的,即“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要让每个人活出精彩。实现“中国梦”就意味着中国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国内外的反响

“中国梦”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国内外政要、学者和媒体纷纷发表评论,从奥巴马到朴槿惠,从卡梅伦到基辛格,从英国《金融时报》到俄罗斯《晨报》,从法国《欧洲时报》到墨西哥《至上报》等,都作出了积极评价(见表1、表2、表3)。

从表1、表2和表3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人民。

三、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一)在校留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海南大学给留学生开设了一门必修课——《当代中国》,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潮·中国梦》。我们对2014级和2015级的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文搜集等工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同时,对来访的外国学生团组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国外政要和学者的积极回应不同,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梦”认识不足,特别是刚到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对“中国梦”的认识尚浅,甚至有些误解(见表4、表5、表6)。

对比表4与表5,我们发现有些数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对“中国梦”的了解程度有变化,2014级留学生最初不了解“中国梦”的比例高达54.84%,一年后这一比例降到3.45%。第二,对中国人能否实现“中国梦”的看法也发生很大变化,他们最初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实现“中国梦”的比例达到16.13%,而一年之后该比例降到了3.45%。第三,因为许多新生对“中国梦”的内涵不了解,所以很容易把“中国梦”与“美国梦”混为一谈。例如,9.7%的新生认为两者完全一样,25.81%的新生认为很类似。而一年之后,这两个选项的比例分别是0%和13.79%。第四,面对“中国未来最严重的问题”选项,两次调查结果都把污染作为最严重的问题,不过,新生中有19.35%的人选择了政治制度,而一年之后,留学生们认为政治制度已经不是问题。第五,当被问到“中国强大以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时,有19.36%的新生认为会是“灾难”,而一年之后已经没有人这么认为。

表6是对2015级留学生新生的调查,采集该组数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继续了解目前外国年轻人对“中国梦”的看法,这些刚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基本能够反映他们在本国获得的有关“中国梦”的信息情况;二是对比2014级新生与2015级新生对“中国梦”认识的差别,毕竟中国“走出去”战略在迅速推进,“中国梦”的理念应该越来越多地被传递到国外。

分析发现,尽管在有些项目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整体上2015级留学生新生对“中国梦”的认识与2014级相比差别不大。第一,对“中国梦”的认识程度方面,仍然有47.06%的留学生几乎不了解“中国梦”,还有41.18%的留学生没有听到本国有谈论“中国梦”的。第二,有20.59%的留学生认为“中国梦”不可能实现,而该比例在2014级为16.13%。在与留学生的交谈中得知,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下滑、老龄化等问题会严重制约“中国梦”的实现。第三,对中国未来的看法,有38.34%的2015级留学生新生认为中国的未来发展会非常好,较2014级提升了15.76%。第三,对“中国未来最严重的问题”一项,超过50%的2015级留学生选择“污染”,与2014级学生的看法相差无几,但对政治制度的认识方面,2015级的留学生反而不及上一届乐观。第四,当被问及“中国强大以后会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时,2015级留学生选择“没有帮助”一项为0%,“灾难”一项为11.76%,而2014级学生在这两个选项上的比例分别是16.13%和19.36%。由此可见,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只要中国加快速度传递正能量,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外延,认识到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认识到中国的富强只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益处,就会逐渐消除外国人的戒心。

(二)来访团组对“中国梦”的认识

2015年9月5日,韩国一高中代表团来访海南大学,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采集该组数据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韩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是我国周边外交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韩国人民对“中国梦”的认识很有意义。另一方面,韩国的来华留学生数量多年来一直高居榜首,每年都有超过6万人的规模,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来访的高中生中的一部分很有可能会成为今后的来华留学生,了解韩国青年人对“中国梦”的看法,对科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梦”而言意义深远。

表7显示的数据不甚乐观,在对“中国梦”的了解方面,高达51.85%的受访者几乎不了解“中国梦”,62.96%的人没有听到国人谈论“中国梦”。对中国未来的判断,25.93%的受访者认为与现在一样,还有7.41%的人认为会更糟。针对“中国强大以后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37.04%的学生认为同现在一样,14.81%的学生认为是灾难。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任重道远。

四、“中国梦”如何凝聚来华留学生意识

(一)珍惜留学资源,有效宣传“中国梦”

来华留学生来中国求学本身就是对中国的某种认可,加之他们年纪尚轻,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善加引导,就很有可能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宝贵力量。要让外国青年学生厘清“中国梦”的来龙去脉并认同这一理念,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使用的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百年潮·中国梦》一书,同时配有3张光盘。该材料文字优美高雅,视频壮观震撼,配音气势恢宏,传播的全是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容易引起留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

我校的一位法国留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世界是多样的,梦想是多彩的。中国的梦想和发达国家的梦想、发展中国家的梦想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想,必将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二)利用国外正面评论,正确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

“中国梦”提出之后,国外政要、学者、主流媒体都发表了相关的评论,其中有很多正面的评论。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结合“中国梦”的内涵与核心,有理有据地引导留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校一名韩国留学生看了一些国家政要的评论,特别是韩国总统朴槿惠 “中国梦与韩国梦相连相通” 的评论后,在作文中写到:“我学习《百年潮·中国梦》的时候,想起了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韩国总统朴正熙提出的‘好好生活‘新村运动口号。现在,他的女儿朴槿惠也提出 ‘国民幸福时代‘第二汉江奇迹的口号。我觉得中国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与韩国的相呼应,‘中国梦和‘韩国梦是一致的。”

我校一名俄罗斯留学生表示,非常认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关于“中国梦”的观点,即“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中国对美国、对世界都有利”。这名俄罗斯留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中国的强大促进了世界的团结,中国为整个世界的强大和团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小伙子,我也有梦想,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努力学习,学习好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然后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三)艺术地处理有争议的事件

纵观我国近代史,抗击外敌入侵事件出现过多次,《百年潮·中国梦》一书中就提到列强入侵、甲午海战、抗日战争等。此外,1949年以后发生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之战、珍宝岛之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都是相关国家难以回避的。面对这些历史事件、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我们采取的处理方法如下:首先,如果有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就让他们先发表看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留学生为战争狡辩的情况,因为惨烈的战争画面和无辜平民大量伤亡的事实,都在提醒留学生们战争的罪恶。其次,顺势利导,指出“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即“中国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梦,因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

此外,中国出现的一些贪腐渎职、环境污染、食品危害、不讲公德等事件,通过国外媒体渲染,确实给留学生造成了不良印象。我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方法如下:首先,承认问题的存在,绝不回避问题;其次,我们不立刻解释这类问题,而是让留学生自己上网查找全球类似事件,并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最后,通过梳理、交流这些信息,他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事件具有普遍性。中国政府敢于披露这些问题,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多渠道宣传“中国梦”

第一,在留学生中开展《我与中国梦》征文活动,让留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中国梦”对自己的影响。有位德国的留学生写到:“实现中国梦,中国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投资中国,他们录用越来越多会说汉语的外国人,这对我有很大影响,有很多好处。”

第二,组织留学生参加海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每年一度的“琼州杯”汉语大赛,在比赛内容中引导留学生谈与“中国梦”有关的话题。在2014年“琼州杯”汉语大赛自选题目中,笔者指导马来西亚留学生谈“我与‘中国梦”,通过学习相关材料,这位留学生对“中国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在演讲时,她充满激情地说到:“我来到中国,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中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这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现在,我越来越感到自己就是中国的一分子。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学者,成为促进马中友谊的使者!”

第三,组织留学生参观海南名胜古迹和海南省博物馆、规划展等场所,让他们设身处地体验中国悠久的历史、来之不易的繁荣,通过对比,让他们亲身感受为什么“中国梦”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唯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真正伟大的民族,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会从苦难中奋起。

第四,组织观看有关中国发展壮大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式”“走向海洋”“大国重器”等,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力量。

五、 结束语

“中国梦”是几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夙愿,是我国今后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来华留学工作是我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是知华、友华、爱华的重要潜在力量,利用“中国梦”凝聚来华留学生的意识是拉近中外思想距离的重要而便捷的途径。尽管目前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符合外国年轻人思维方式的途径积极加以引导,配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的事实,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

注释:

①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

②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份。此外,表5问卷去掉了问题2,因为这段时间留学生主要在中国。

③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

④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36.

[2]中共中央宣传部.百年潮·中国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3]管克江.外国政要眼中的中国梦:相互借鉴 追逐梦想[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 2013-11-13.

[4]郑熙文.外国政要高度评价中国梦[EB/OL].http://www.wenming.cn,2014-10-09.

[5]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EB/OL]. http://news.xihuanet.com.2013-04-09

[6]宣传家网:海外媒体眼中的“中国梦”[EB/OL].http://www.71.cn,2013-04-10.

来华本科留学生 篇7

一强化法规校纪教育, 从源头做好预防和防范措施

持续做好常规的留学生管理规范教育和安全措施普及。在春学期和秋学期新生入学后, 国际教育学院邀请杭州市公安局外事警官、交警用中英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上法制课, 向留学生新生做“出入境法规”和其他相关安全的教育。按不同的学生类别让所有新生签收《外国留学生手册》, 通过各班班主任向本班学生做安全法制和校纪校规细则教育;每学期外国留学生服务中心还组织一次安全、法制宣传活动, 组织职工和留学生参加消防演习。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国际教育学院基本上让每一位留学生都知晓该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二加强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完善学生工作机制

第一, 在国际教育学院的积极争取和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学院在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突破。目前共有5位新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 加上之前到位的两位辅导员, 共有7位, 其中5位是辅导员, 2位是校聘的行政人员。使得在留学生心理辅导、信息咨询、环境适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支年轻的辅导员队伍能够深入到留学生当中, 与他们做朋友,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丰富留学生文化生活, 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帮教效果。

第二, 为了及时了解留学生的动态, 在研究生每学期其中考核的基础上, 制定了留学生动态“月报制”, 每月各科室都要报告留学生学习生活和考勤等情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出现的问题。月报的覆盖面为全校所有留学生, 不留一个死角。

第三, 继续强化教师班主任制以及管理干部辅导员制的留学生管理制度, 学院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兼职的信息员。学院负责教师平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对学生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了解和更新外, 每逢在节假日、敏感时期, 除了解学生的去向、动态外, 还通过班主任向班上学生宣讲、学院网站进行信息发布、短信平台发送温馨提示、宿舍楼道等重要场所张贴告示等方式向留学生强调安全意识, 提醒学生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对分布在各专业学院的学生, 采取定期组织活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 同时与学生所在学院保持密切联系, 努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把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做到细致入微, 将留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融入留学生的常规管理中。

第四, 学院不断完善预警机制, 积极发动干部群众, 几乎每一名留学生管理干部和任课教师都担当了安全信息员的角色, 基本上都能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和苗头, 报告有关领导和部门。学院还要求每位管理干部24小时保持联系畅通, 如有突发事件, 能够做到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 配合公安和保卫部门做好调查、取证和维护稳定的工作, 做好相关留学生的帮教工作, 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在这样一种管理态势下, 我们成功处置了精神异常、交通意外、醉酒滋事等多起留学生突发事件。

三安全检查常态化

采取常规检查和针对性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消防、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和重点部位做定期安全大检查, 努力防止留学生违章用火、用电, 使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大大减少各类突发事件。针对出现的问题, 认真对待, 积极解决。

四加强学籍管理, 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培养机制

强化“宽进严出”政策, 对于表现不好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少数留学生做出严肃处理, 对少数学风不正、长期缺课的留学生实行勒令退学, 对考核不达标的留学生及时办理退学试读手续。通过这些举措, 有效地端正了留学生的学风, 广大学位留学生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处理一批学生的同时, 国际教育学院还表彰了一批优秀外国留学生学位生, 为近百名遵纪守法、成绩优异的优秀自费留学生发放各类奖学金, 为广大在校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留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五密切关注和关心学生

对心理有障碍、身体有疾病、不能按计划完成学习或者经济上有困难的“重点”留学生, 及时发现并给予特殊管理。分管留学生管理干部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身体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预防此类学生引发突发事件;对于不能按计划完成学习的学生, 学院则根据他们的平时表现采取劝其退学或其他措施, 确保稳定大局;对于经济有困难的“重点”学生, 学院根据学生的个人申请及其平时表现, 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形式给予一定的帮助。

六善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 突发事件的发生, 必然要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 要学会跟媒体沟通与合作, 善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但也要注意防止媒体的炒作而使问题复杂化。要注意加强校园网的监管, 防止有人利用校园网对事件进行不正当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钱明才.大学国际化和留学生教育管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2]张健、张宪.浅析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篇8

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留学生教育一直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留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 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留学所在国家文化的影响, 接收或认同全新的价值观念, 从而对其留学国家产生感情, 最后把这种感情表现在政治立场和促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上。这些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会在他们今后从事的各项工作中表现出对曾经留学国家的友善和倾向性, 也会极力促进本国与该国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 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的信赖和友好。我们在培养来华留学生成才的同时, 更应帮助他们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 增强他们对中国的情感, 加强他们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使他们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1. 有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目前, 国际局势相对不太稳定, 中国的周边环境不太安全, 对中国存在偏见或认识不全面的国家很多, 发展留学生教育对于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有着重要作用。以中美两国的交往为例, 新中国成立20多年, 中美两国基本不来往。直到20世纪70年代, 中美两国的交往才走上了正常的道路, 而这一历史性的突破除了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外, 也离不开一批谙熟对方事物的“美国通”和“中国通”的努力。尤其是美国当时有一批因家庭或个人原因在中国待过或学习过的学者, 这些“中国通”“知华派”在推动尼克松打开中国大门和卡特总统决心与中国建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他们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为促使美国历届政府保持对华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若能将这些未来在对华关系领域中掌握话语权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成客观的“知华派”和“友华派”, 从长远来看, 他们会让美国民众对中国有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当然, 这不仅需要少数精英的相互熟悉, 而且需要一代人的相互了解。培养大批真正了解中国的“中国通”, 可以从来华留学生抓起。

2. 有利于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较之美国等西方国家, 中国的历史文明更为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几千年连续不间断文明的国家, 其丰富的文化成就举世公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作为软实力的中华文化也日益引起世界的重视。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首先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大战略, 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宣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培养更多了解、理解和支持中国的国际友好人士, 为中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一个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因此, 我们应努力培养一大批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和好感的来华留学生, 通过有效的教育, 培养出一批从事中西跨文化交流和研究的学者和新闻工作者, 使他们能成为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专家, 然后通过他们来推介中国文化。我们可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马可波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西方介绍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 能激发起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节吗?同样的, 如果没有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等许多扎根在中国、生活在中国的国际友人常年向世界客观报道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国家地位能冲破西方的封锁, 而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同情和认可吗?我们应看到, 国际友人在推介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是居功至伟、无可替代的。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来华留学教育, 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后期的培养和毕业有很大的隐患。

有人片面地认为, 学生的学术水平体现在毕业论文质量和发表文章数量上, 其实不然。这两者只是学生学术水平的某些方面, 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可以说明学生的学术水平。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应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学术水平, 而不是在最后毕业时用学位授予标准的硬性标准来要求学生达到“学术水平”, 这样致使很多来华留学生无法按时毕业, 不利于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很多高校在来华留学生的学位授予上要求与本校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研究生阶段, 要求学生在期刊发表文章并用中文完成论文撰写, 用中文完成论文的答辩, 这些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学术水平, 但会造成很多学生无法顺利毕业, 原因也许不是专业理论和知识没有达标而是中文水平不够, 无法完成中文论文的撰写及用中文答辩等硬性要求。来华留学生来中国三四年, 要完成专业的学习同时还要兼顾中文的学习, 这是十分困难的。笔者认为, 来华留学生的学位授予可以不完全按照中国学生的学位授予条件, 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弹性要求来华留学生, 以吸引培养来华留学生对华友好,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亲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实现途径

由上可见,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原则优先兼顾学术原则,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 规范入学考试制度, 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

制定合理、科学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是保证中国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但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高校或放弃考试, 盲目“宽进”, 或各自设定入学考试方式, 导致考试标准不一、考试内容各异的现状, 这样不利于广大来华留学生的报考, 也不利于高校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 同时给后期的学生培养带来困难。我们应在参照先进国家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入学考试制度。

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大多采用预科考核的方式, 通过几年的努力也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中国对自费的留学生却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笔者认为, 先要把对自费生的学习要求以大纲形式统一确定下来, 才能把考试难度与公费生预科考核区分开来。由教育主管部门开发统一考试, 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但必须符合自费留学生的学习大纲。首先, 主管部门做好调研, 把握好命题尺度, 制定相应的大纲和试题库。再者, 主管部门将开发好的内容发给高校, 然后看能否得到各高校的认可, 即各高校是否愿意把它作为标准进行录取操作。同时参照国际留学生入学考试的规律和趋势, 做到简化、重视考察综合能力及文理科的综合渗透。

2. 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根据中国教育制度的教学计划, 结合派遣国的需要和留学生的不同情况, 培养他们成为能掌握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 身心健康, 了解中国和对华友好的人士。”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应在培养环节加强, 而不是硬性地以为学位授予标准来要求。如完善留学生的课程体系, 采取多元化的课程;强化教师的外语能力, 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水平;编订属于来华留学生的教材,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培养过程中添加中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公选课;建立一对一的辅导机制, 为留学生更好地了解适应中国提供辅助;建立专业的教授委员会, 为留学生答疑解惑等。这样可以为来华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及实践的环境。

3. 适当放松学位授予标准

目前, 中国学位授予标准对来华留学生而言过高。尤其是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中关于论文方面的要求。为更好实现政治原则优先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在提高生源质量和加强培养力度外, 可以对学位授予做出如下调整:

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有所要求, 但程度上可适当放宽, 根据派出国生源的实际可灵活变动。

由于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 而中国教师外语水平也不高, 学生学习交流有困难, 在规定的学制内来很难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这种情况下可允许学生延长一定的时间 (半年到一年) 补修或重修有关课程。

学位授予应以课程学习为主, 但论文要求可适当放宽, 如做一个小论文或论文设计, 能表明学位申请者基本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即可。对来华留学生必须发表文章才能获得答辩资格这一条件不做硬性要求。

除了汉语言专业学生, 其他来华留学生在学位论文用汉语撰写和答辩有困难时, 可用国际通用语言撰写和答辩, 但必须能用汉语写出论文摘要, 同时要求学生能使用中文生活用语, 基本能阅读专业汉语资料。

摘要:近年来, 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人数显著增加, 影响力也日益显现。发展留学生教育对中国而言十分重要, 但中国的留学生教育目前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我们应该在政治原则优先兼顾学术原则的前提下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政治原则

参考文献

[1]郭玉贵.从国家利益角度更有效吸引美国学子来华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2]刘玉珂.学位教育比较研究——关于授予来华留学生中国学位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 1991 (4)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篇9

来华留学学生多为青少年,由于留学生处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定性时期,学本领长知识的关键时期,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时期,从体力、智力、个性都处于一生中最活跃的阶段,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1]。此外中西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这些生理、心理、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和可塑性,使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在华留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想象和现实的反差,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及生活习惯之间的反差,所学专业特点带来的学业压力,情感困惑,孤独感和思乡,怀疑和焦虑,怨恨和敌意等等。在神经官能症方面,出现记忆力减退、常常失眠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大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半学生性格多疑、不相信别人。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学生通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际障碍,他们大多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沟通、缺少朋友又高度敏感。这些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能主动就医,从而更增加了危险性[2]。能否顺利度过最早的文化适应期,减弱文化冲击带来的心理压力,将直接对他们的留学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人类学家Kalver Oberg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著名的“文化休克”理论,指出人从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中而成为旅居者与旅居地文化接触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击,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如丧失心理安定,产生各种心理、行为的变化,以及情感方面的障碍等,并导致了他们较高的得病率和住院率[3]。作为旅居者的来华留学生恰恰面临这种文化适应问题。影响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的因素还包括留学生本身因素的影响,比如评价和应对方式,人格,自身知识和技能和人口统计学因素等。积极的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与国际学生个体的内心自我控制点有密切的关联。其他制约跨文化适应的其他人格因素还包括性格的外向性,敏捷性、歧义容忍度、控制力、成就动机、决断力、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监控力等。

另外,留学生自身的知识构成、技能水平、认知方式、应对策略和期望值也影响其社会心理适应。国外的许多研究者把社会文化适应和个人心理适应情况合并为“社会与心理适应”[4]。Kealey(1989)认为跨文化适应有正面和负面的心理变量,如生活满意度是正面变量,抑郁和焦虑是负面变量,旅居者生活满意度高,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少,就达到跨文化适应。被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5]。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 adaptation)。心理适应是以情感反应为基础,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在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就算达到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文化的人有效进行接触。

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学生教育大国普遍设有专业心理咨询部门或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为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日本东京大学等高校也都设立了学生咨询处或烦恼咨询室。新西兰理工大学甚至专门为中国留学生专门设立了中国学生咨询室,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6]。让留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有人可找、有处可去才能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避免心理亚健康发展为心理疾患。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为留学生新生提供“新生指南”等资讯服务,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北京邮电大学陈慧、常悦珠关于各高校留学生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与留学生的信息沟通上存在严重障碍,有近50%的留学生不清楚学校有无为留学生提供帮助的学生组织、有无奖励机制,55.8%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各种活动、讲座等,仅有6.4%的学生由学校的相关机构获得信息。由此可见,多渠道、全方位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研究拓展留学生新生资讯服务是国内各高校普遍急需加强的工作重点[7]。留学生主要的心理改变如下所列。

1)孤独感和思乡病

在完全陌生而又“难以理解”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留学生们失去了自己原先十分容易沟通的环境和生活圈子,而陷入一种难于理解别人也难以被别人理解的窘境。他们会因此感到孤独无助,并滋生本能的思乡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发散会妨碍他们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有的留学生会突然变得严重依赖学校里和周围社区中的同胞,把自己封闭在同胞、乡党的小圈子中,放弃接受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与中国学生、老师及来自其它国家的留学生的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

2)怀疑和焦虑

如果缺乏周围同学、老师和环境的良好沟通,留学生们会产生对周遭人物的不信任感和怀疑、焦虑的意识。他们会怀疑来华学习的意义,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种学习,怀疑周围的师友是否真诚地对待自己,甚至会对自己能否顺利地在华生活产生严重的压迫感。

3)怨恨和敌意

陌生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理变得敏感而脆弱,怀疑和焦虑情绪的滋长而会加重这种情形,微小的刺激很容易被夸大地或歪曲地理解,进而产生怨恨和敌意的情绪。这种情绪有可能转移到留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中,使他们抱怨所学习的内容。初到异国他乡,留学生都有“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体验[8]。

4)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之间的反差

就一般的社会生活特征而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差异是巨大的。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于那些生活在所谓“自由世界”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留学生们不会被要求接受中国的社会-政治观念,但他们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我国的各项法律,在宪法和其它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和发表他们的政治观点和社会主张。

5)不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及生活习惯之间的反差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千百年来影响中国人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标准,外国留学生与中国人打交道,就是与这种文化传统打交道。与前述的两种反差相反,这种比较狭义的“文化冲突”是深层次的冲突,是不同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之间的碰撞[9]。例如,在传统意识、历史观念、“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相互关系、爱情观、家庭观乃至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等诸多问题上,双方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看法。

从宗教信仰方面来看,中国本身宗教氛围并不浓,匮乏的宗教文化氛围令留学生在初来乍到时倍感不适应[10]。同时,留学生人群中本身信奉不同的宗教也常常引发他们内部关系的不和谐。而民族观念,包括民族自尊心、民族敏感性、价值观等,加之宗教的影响,都可能加重留学生的心理不适应。生活习惯的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交友方式等也是引起留学生心理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11]。

有调查显示,留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分别与中国青年常模无显著性差异,强迫症状、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别均高于中国青年常模,尤其是强迫因子分有极显著性差异。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留学生顺利完成跨文化心理转换、使来华留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更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曾有学者做过一个调查,在个人情绪与性格方面有38.67%的学生对生活小事有莫名烦恼,31.33%的学生过于担心未来。另外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其中有23.64%学生反映父母期望过高[12]。

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探究 篇10

“ 文明”词义丰富,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国家。这里讨论的文明是指一切符合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的具体文明行为。 文明行为是人类行为中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要求,也是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具体表现。

在现代社会, 具体的文明行为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文明、宴请文明、乘车文明、观众文明、旅游文明、卫生文明、购物文明、走路行车文明、爱护公物文明、待客文明、民俗文明、公共活动文明、安全文明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上。

思想意识指导和决定具体行为,具体行为是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那么,文明意识指导着文明行为,文明行为是文明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在表现。个人文明行为不仅体现个人文明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涵养,也是国民整体素养的一个缩影。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效。 为此,高校规范学生行为应从增强其文明意识入手,树立文明行为标杆,对学生文明行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二、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笔者为了解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以问卷形式,随机抽查了本校102 名在读留学生;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留学生在公共场所的个人文明行为得当性及个人对文明行为教育的看法。

问卷按个人文明行为影响范围将问题进行分类,分别调查留学生在宿舍里、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文明行为情况。 所调查的留学生不文明行为中,在宿舍里,8%的学生曾在他人休息或学习时高声说话或大声放音乐等,14%和22%的学生分别有过浪费水电和食物的行为,4%的学生在宿舍养宠物,8%的学生曾高空置物;在校内20%的学生有过开会、 上课或参加集体活动迟到的行为,4%的学生曾有过不与教师打招呼的行为,13%的学生上课接听手机或大声喧哗, 8%的学生在图书馆穿拖鞋; 在校外,9%的学生有过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9%的学生曾电动车超速行驶,15%的学生曾闯红灯或逆行,5%的学生曾乱停乱放车辆,4%的学生曾随地吐痰,6%的学生曾乱扔垃圾,4%的学生曾随地大小便,4%的学生曾乱贴广告、乱涂乱画,6%的学生曾插队,30%的学生曾公车上不让座,9%的学生曾捡到他人物品不归还,13%的学生曾不经他人同意拍照,7%的学生曾攀爬栏杆和树木,1%的学生曾破坏公共设施,4%的学生曾破坏花草树木和在禁烟区吸烟,21%的学生曾不帮助老弱病残孕等不方便人士。

每项调查内容里,留学生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不文明行为。

三、来华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归因分析

( 一) 来华留学生自身的原因

其一,有的留学生在本国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来到中国后仍然我行我素,保持原有的不良言行习惯;其二,有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无人管束,不能自我约束,随心所欲;其三,由于文化差异,有的留学生崇尚个人自由,缺乏集体观念等。 以上留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都会暴露在他们日常的言行中,出现各种不文明行为。

( 二) 校园不文明行为的“ 榜样”作用

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少高校和家长崇尚成绩第一,忽视道德教育,使中国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不文明言行,像浪费水电、纸张和粮食,随地吐痰的情况随处可见,甚至有的教师也存在不文明行为,而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但给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为留学生树立了不良的榜样。

( 三) 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影响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在文明行为方面的缺失,处罚不文明行为力度不强,导致公共场所有不少不文明行为存在,如随地扔垃圾、禁烟区吸烟及闯红灯等。 社会风气及传媒舆论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里所居住的人,留学生难免会效仿城市里的所见所闻,成为所谓的“ 中国通”。

( 四) 留学生的文明意识与行为教育缺失

接受调查的留学生中,63%的留学生承认在母语国常被教育要讲礼貌和注意自身的言行,71%的留学生觉得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只有46%的留学生来中国以后受到过文明行为教育并觉得有用,有一半以上的留学生来中国后并未受到文明行为教育同时觉得文明行为教育无实际意义。留学生在母语国虽然受到了文明行为教育, 但是如果中国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如下课不随手关灯关空调等,留学生平时又受到不同于中国学生的贵宾待遇,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不注意自身行为了。

四、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意义

( 一) 校园维稳的需要

文明言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缺乏了这种润滑剂可能就会因不礼貌的言行而激起矛盾。如本校一名泰国学生因想阻止一名中国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行为,而被一个中国学生暴打,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又如,同寝室的两个留学生,一个在休息,另一个大声放音乐,两人争执不下,导致发生口角。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 各自习惯可能大相径庭,如果不学会礼让、包容及交际技巧,像以上这样的摩擦随时都会发生,无疑会破坏校园和谐、团结气氛,不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不利于校园的稳定。

( 二)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市民的文明言行是城市文明的基石,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每个市民在法律法规、 社会道德的监督和制约下, 注意自身的言行是否合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否则每个人因只顾自身的方便而给他人造成了影响,无法与他人友善相处,进而有碍于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 试想,市民不讲卫生,随地扔垃圾、吐痰,即使满大街的清洁员不分昼夜地工作也难以维护城市的清洁形象;同样,来华留学生在校内外的公共场合里大声喧哗、破坏公共设施等也会成为创建文明城市中不和谐的行为,这既影响他人,也有损于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形象。

( 三)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为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化对本科人才教育改革, 强调全面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教育部《 关于普通高等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高教[1998]2 号) 。教育部针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是中国学生应该加强的方面, 同时也适用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及人才培养。 留学生没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再高也不能服务于国人。 留学生教育越是重视文明修养,越能提高其行为的文明性,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排斥外来文化、无法融入集体、无法入乡随俗等问题,增强国际合作交流观念。

( 四) 持续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民所应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任何一个留学生走到任一国家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资源都不是哪个国家的, 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 因此,保护地球资源是任何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培养来华留学生自觉节约水电、保护动植物、保护文物,营造人与自然和谐氛围。

( 五) 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体现了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高校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培养的留学生将来应是他们国家的栋梁,综合素养在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培养留学生综合素养从规范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言行开始,逐步习惯于文明言行。

( 六) 来华留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决定

大部分来华学习专业的留学生年龄在17—24 岁,正值青年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观树立的关键阶段。 尽管他们有不同的信仰,但是应有对人类共同面对环境问题、求同存异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会以中庸之道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高校应在这个年龄阶段,对留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规范其文明行为,这会对他们今后的意识和行为影响深远。

五、加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 一) 强化道德文明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留学生在入学时,高校可以整理中国和地方道德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告知他们,尤其是与其生活学习相关的文明行为规范;通过在校内粘贴的图册、宣传画,留学生能经常耳染目睹;还可以通过文明行为评选,在全校师生中树立校园文明行为榜样;同时也要曝光各类不文明行为,留学生能从中学会尊重他人,增强荣辱感。

( 二) 利用网络宣传与交流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作用,组织关于文明行为的评选、演讲等各种践行活动;留学生辅导员也可以在网上了解留学生思想动向,与个体或群体进行互动交流,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

( 三) 完善国家和地方立法

国家先后出台了 《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和《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规范中国公民出游行为,重视个人或国家在他人或他国的形象。 国家2012 年首次在《 中国烟草控制规划( 2012—2015 年)》 中提出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此后各地都出台在公共场所禁烟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社会文明行为的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在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过程中,逐步规范市民行为。留学生在就读的城市里感受到市民的文明举止,也会自觉遵守规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应重视其践行的有效性,文明行为应成为留学生们的自觉习惯性行为。 高校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优秀留学生,在国际上传播文明有礼的正能量。

摘要:文明行为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分析来华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现象及其文明行为教育缺失的原因等,并提出加强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红.高职学院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2]徐鹏程.大学生不文明现象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闫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4]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5]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宋正富.大学生校园不文明行为原因及对策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

[7]杜钢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8]吴亚君,辛瑟·克拉克,付伟等.高校护生不文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

浅析来华留学生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留学生招生工作

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校逐步改善招生宣传途径和方式,已初见成效。

建设并完善双语网站。学校的网站是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尤为重要。网站可以展示校园文化、教师风采、学生风貌、教育理念等,体现办学实力。

参加各国教育展。招生团队主动与主要生源国的中介和当地高中保持密切工作关系,积极参加当地教育展,开展校园宣讲会。

注重口碑效应。学校规范的管理模式,优质的教学质量以及良好的校园文化如果获得在校老生的认可,他们在回国后也会把学校介绍给更多有意愿来华留学的人,通过口口相传,新生就会慕名而来。

拓展经费资助渠道,吸引优质生源。完善政府奖学金制度,构建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主,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奖学金为辅的奖学金结构,逐步扩大奖学金规模,吸引优质生源。

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规范了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学校制定了《留学生管理手册》、《留学生学籍管理手册》等多个文件,用于规范留学生的管理,确保培养质量。学校十分重视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围绕留学生入学、过程管理、毕业等环节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举措有:第一,强化留学生入学教育,使留学生从入学开始明确大学学习期间的相关规章制度。第二,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考风,形成淘汰机制。包括加强对留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加强考试纪律宣传,严格考场纪律;严格留学生学籍管理,对各年级符合退学试读和延长学习时间的学生办理学籍异动手续等;丰富留学生文化活动和体育竞赛,促进留学生多元文化交流,增强中外友谊等。

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一名合格的留学生管理人员应该有很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对于大多数刚刚来华的留学生而言,汉语基础几乎为零,而此时,他们来到异国他乡,受到的文化冲击可想而知,对于即将展开的新生活的不安,不适应以及期待,他们需要一个交流的渠道来缓解这种压力。此时,如果留学生管理人员有很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不仅能让留学生拜托这种忐忑不安的情绪,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更有益于管理工作的展开。组织协调能力。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校级院级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能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留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校大大家庭中。如何很好的组织、协调好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的关系,并将活动顺利开展下去是留管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无论面对的是何种性质、何种类型、何种起因的突发事件,留学生管理人员都应积极进行处理,立刻作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而不应一开始就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追究责任,多方埋怨,推诿搪塞,从而耽误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造成处理的被动局面。因此妥善处理突发事件需指定突发事件预防处理应急预案。其次,学校要做好组织管理和明确职责。最后,对发生突发事件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根据其性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妥善加以处理,并在事态发展基本控制后,调查时间发生的原因、经过、相关责任,形成调查报告。

以学生为本,成立留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传统的留学生管理人员,或是“辅导员”几乎是“全能型人才”,从学生的上课考勤,班集体管理,宿舍管理,学生签证事宜的办理,学校活动的开展到学生心理疏导,突发事件的处理,几乎都是包办所有事情。但是要培养优秀的留学生,需要给予他们主体地位,进行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突出留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二是给予他们空间按照主体意识做事。既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也要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 尽可能的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如何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及行为?成立留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建立起留管部门及留学生之间沟通个桥梁。通過定期了解学生的诉求,留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可向留管部门提出意见或建议。同时,留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可以帮助解决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例如,一年级学生刚来中国后面临的文化冲突以及很多不适应,可以通过留学生会向高年级的同学求助,通过相互的沟通来进行自我调节。另外,留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还能通过与学校的中国学生的学生会建立联系,一同参与学校的活动,这对于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现状分析 篇12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层次,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的提升,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国家。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第十六章五十条明确提出: 进一步扩大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政府奖学金金额、提高高校外语授课水平的举措, 提升促进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高校对外教育、服务和经济功能, 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和长远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应的培养管理等工作既面临挑战, 又迎来机遇。稳定留学生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健全管理机制是做好留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政府也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突出了学校的法人地位, 提高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开始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时期, 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从2000年的5万人发展到2013年35.6万人, 如下图所示。

一、来华留学生的层次现状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学历生主要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生主要为来华的长、短期学位进修生。学历留学生就读报考专业并经过自己努力获取该专业的学历和学位, 很大程度上表明他们本人和他们国家对目的国高校专业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准的认可程度。也可以反映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在高等人才专业教育方面的国家影响力。学历生尤其是其中高层次的硕博士留学研究生的人数和比例, 代表了留学群体的学习层次。

目前, 从表1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学历生比例在逐年增长, 但还未超过50% 。其中博士研究生比例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不断增多, 比例逐渐加大, 也说明我国高校的专业学科综合实力在不断的提升。相信今后来华留学生高层次学历生将会进一步扩大。

二、留学生层次反应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来华留学生在人数及层次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应的培养管理等工作既面临挑战, 又迎来机遇。稳定留学生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健全管理机制是做好留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1. 学历生的增长呈现良好态势, 但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在逐年增长, 2013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47, 890人, 同比增长10.77%。学历生的提高体现了培养人才层次的提高, 也反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国力及中国高等教育等方面的认同逐步提升。对来华留学生的优秀的硕博士的培养也可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有效促进中国的公共外交。

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在2013年为41. 5% ,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提高学历生比例, 从生源上尚需扩大宣传, 稳定发展留学生生源。

2. 保证培养质量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之核心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培养质量, 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输出是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外在体现。留学生教育的关键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高效管理队伍。

在保证留学生规模的基础上, 要发展英文授课的教学师资, 要配备高层次人才教员, 建设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在此基础上, 还需根据学科发展调整留学生的培养方案, 优化学科结果, 使来华留学生教育保持优秀传统, 同时与国际接轨, 以满足其教育要求。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地区, 其教育背景及经历、汉语水平及学习习惯都不一样。这使得留学生教学更为复杂。教师需有针对性的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3.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保证

学校及学院等培养单位需针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质量考核体系、监控措施以及反馈体系和整改办法。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有有效的监控及考核方法。对留学生教学队伍的建设有着良好的激励体系保证。

留学生教育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扩张国际影响力和教育市场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已经突破以前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 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有效促进来华留学生工作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贵.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创新机制[J].世界教育信息, 2012, (7) :11.

[2]喻明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D].重庆大学, 2010, (5) .

上一篇:数字环保与环境监测下一篇:多元灰色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