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

2024-10-21

来华留学(共12篇)

来华留学 篇1

摘要:文章采取个案研究, 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及其收获。调查发现, 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主要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 并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他们对所在学校的教育环境总体看法一般;同时, 他们对留学环境的评价与其学习收获的评价存在正相关。为了促进留学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留学生接收学校应该加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帮助他们学有所成, 愉快地度过在华的留学生活。

关键词:留学生,留学目的,留学收获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及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 不少高校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国际化战略, 并争相招徕外国留学生, 力争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以浙江科技学院 (以下简称浙科院) 为例, 随着该校国际化战略的推进, 截止2013年上半年, 已有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900余人前来就读。这些海外学生前来就读的具体原因和目的有哪些?他们对所在学校的留学环境及留学的收获评价怎样?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做了一次调查。

1.调查工具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并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pss17) 等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表在已有研者如杨军红 (2005) 和黄倩 (2009) 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适当修改, 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来杭学习的原因与目的”, 共计14个问题;第二部分为“对所在学校的看法”, 共计9个问题;第三部分为“留学收获”, 共计8个问题。最后一部分为被试的人口学等相关信息统计。前三部分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 (Likert Scale) 的方法, 邀请接受调查的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表中的陈述进行评价, 并选取相应的分数, 同时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看法。

调查对象为浙科院在校留学生。为了使调查对象更具代表性, 笔者随机从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中分别抽取一个留学生班级, 并邀请他们帮忙完成问卷。共发放问卷78份, 收回70份, 其中有效问卷58份。这些留学生有男生39人, 女生18人, 年龄在20到39岁之间, 汉语水平大多处于中级以下, 在华时间从半年到三年不等。他们主要进行本科课程学习, 来华之前有31人没有海外生活经历。他们中, 15人来自中亚和东南亚, 24人来自非洲, 9人来自欧洲的德国、罗马尼亚及波兰, 另有10人未填写国籍。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第一部分所得数据的分析和整理, 相关统计信息如图1。

图1留学原因与目的统计

注:此处五级量表为:1=完全不同意, 2=不同意, 3=一般, 4=同意, 5=完全同意

从图1可以看出, 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提高汉语水平, 学习中国文化 (M=4.5517) , 为职业发展做准备 (M=4.3276) , 以及在学习之余在中国旅游、领略中国文化 (M=4.2069) 。这同许多研究者, 如吴文英、周红玲等 (2012) 的结论相似, 留学生的留学动机主要为融入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排在第四位的是“杭州这座城市吸引我” (M=3.9655) , 这说明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虽不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但因其闻名于世的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发达的经济在海外也开始日益为人熟知;这也同时印证了得分最低的陈述2 (M=2.0862) 和第二低的陈述11 (M=2.2069) , 说明大多数人通过别的渠道主动对前来留学的城市和大学进行了解。

其他得分较低的陈述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陈述1 (M=3.0345) 和陈述8 (M=2.8966) 。笔者在录入数据时, 不用说来自欧洲如德国和波兰的留学生, 就连大多数的非洲留学生都不认为所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比本国要好, 也不认为所读学校的学术地位比本国大学的要高。这说明要很好地推进国际化战略, 所在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加强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同时也说明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陈述12“浙科院开设的课程适合我”的M值为3.1897, 应该说偏低, 留学生选择本校就读, 应该对所学的课程有较高的期望, 这方面留学生课程的制定者应该能够做到和他们协商沟通, 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了解和分析留学生的留学原因和动机之余, 笔者试图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所在学校及留学收获的评价, 进而考察留学生留学目的的实现情况。

注:此处五级量表为:1=非常不满意, 2=不满意, 3=一般陈, 述4=满意, 5=非常满意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

从表1可见, 参与调查的留学生对9个方面的看法趋同, 各项的M值介于3到3.6之间, 这说明留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看法一般, 似乎没有一项让留学生特别满意或特别不满意的。得分最高的如学费 (M=3.5517) , 从长远看, 这对学校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并不利, 要吸引留学生并不能总依靠相对低廉的学费, 而得依靠一流的软硬件设施, 良好的学术和文化环境, 以及一种开放、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和风气。得分最低的是学校的网站, 其M值为3.0517。多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一般, 他们要很好地了解学校, 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浏览学校的网站, 学校网站虽然有英文网页, 但内容比较贫乏、更新迟缓, 页面也不够生动。为了让校园网能更好地为留学生服务, 学校网站应该增派英文采编和维护人员, 更好地为留学生服务。

在了解了留学生对所在大学的教育环境的评价后, 笔者进一步考查了他们对留学收获的看法。

表2反映了被试对留学收获的评价。分值靠前的两项是“适应能力” (M=3.5690) 和“汉语水平” (M=3.5517) 。在中国这一文化环境与西方迥异的国度生活较长的一段时间使得留学生的适应能力得以增强, 这在情理之中。汉语水平得以提升也正好达到了留学生“想提高汉语水平,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而留学生在“知识更新能力” (M=3.2759) 和“学术研究水平” (M=3.1207) 等方面则表现相对较差。这说明在以教学为主的浙科院, 针对留学生的教学, 学校在课程教学的核心竞争力上还要下大力气进行提升。

为了考察留学生对留学收获和对留学环境的评价之间的关系, 笔者随机抽取了30位留学生的问卷, 分别取他们在问卷第二部分“对所在学校的看法”和第三部分“留学收获”中各问题得分的平均分, 得到两两相对的30对数据, 并借助excel生成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两条折线走向基本一致, 这说明留学生对留学收获和留学环境的看法之间存在正相关, 也即留学生对留学环境持正面看法时, 他们也认为留学收获相对较大;反之, 则认为留学收获相对较小。这也证明, 为了让留学生学有所成, 学校应尽量提高留学教育质量, 改善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促进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3.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 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 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留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教育环境总体看法一般, 他们对留学环境的评价与其学习收获的评价存在正相关。为了促进留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留学生接收学校应该大力改善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并最大限度协助留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黄倩.重庆市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3]吴文英, 周红玲等.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实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3:75-80.

来华留学 篇2

与2015年相比,20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稳中有升。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1.28:1下降至20的1.26:1。

据统计,从1978年到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136.25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322.41万人已完成学业,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另据介绍,2016年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比2015年增加4.5万人。他们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攻读学历课程。2016年在华学历生人数达21万人,同比增加13.62%。

来华留学前10位生源国依次为:韩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日本和越南。

来华留学生年均增长20%等 篇3

随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十五”期间(2001—2005),中国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1998年,来华留学人数为4.3万人,2002年增至8.6万人,到2005年,来华留学人数已达14万余人,涉及190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目前中国具有接收来华国际学生资格的高等学校达568所,并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相互承认协议。

中国政府将长期推广海外华教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文教宣传司副司长雷振刚近日表示,中国在海外推动华文教育工作,并不会设立“终极目标”,而是一脉相承给予长期的协助。中国会按各国和地区不同的需求给予协助,确保华文教育在海外地区能发扬光大。他说,中国去年编印160万册教科书免费发放到世界各地,作为关心海外华文教育的实际措施。中国也在着手编写教师和校长管理的课程,加强海外华文教育的推广工作。

老凤祥入全球珠宝百强

最近揭晓的全球珠宝100强榜单上,首次出现了一个中国内地品牌——上海的老凤祥。依托人才、技术这些软实力,老凤祥这几年市场表现活跃,销售额从2001年的7.5亿元增至2006年的40亿元。目前,老凤祥的国际品牌战略已经全面拉开,与意大利著名品牌“米罗娜”签署了合作协议,最近又与欧、美、日众多著名珠宝商及矿产资源商洽谈品牌、技术与产销合作。

中国2.4万姓氏剩4000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中国姓氏统计》日前完成。据悉,此次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基本涵盖全国,找到约4100个姓,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达2.4万多个,也就是说,中国已有2万个姓氏消亡了。在全国目前使用的约4100个姓氏里,除去双姓、三姓,绝大多数是单字的姓。在这些姓氏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可以轻松辨别的字。

百余人以“优才”成为港人

香港自去年年中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来,迄今已有近150人获得批准,以“优才”身份成为香港居民。他们主要来自金融、资讯、科技、商贸以及体育运动和艺术文化等行业。此外,2003年底推出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已批准1200多名投资者成为香港居民,他们为香港带来超过74亿港元的资金。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将重新开放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典藏丰富,不少典藏文物号称“全球唯一”。位于台北市中山南路的旧国民党中央党部,虽已转手,但国民党史馆仍以签约10年的方式留在原地,今年整修完毕后,将重新开张。该馆搜罗了中国国民党创党至今77年间,有关国民党的政党历史、党务发展文献,其中不乏珍贵的历史档案原件及名人用过的文物,是研究国民党历史、民国历史及中国近代史相当权威的档案机构。

内地青年在港

就读就业超过2万人

香港回归祖国近10年来,在港就读、就业的内地青年已超过2万人。香港特区政府从2003年开始实施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旨在吸引具有专业认可资历的内地优秀人才赴港工作,在行业上没有任何限制。在招收内地学生方面,从2002年开始,香港8所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内地自费生。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已将非本地本科学生占学生总数的上限提高到10%。

港12所高校今年内地招生

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香港共有12所高校在内地25个省份招生。其中中文大学、城市大学仍参加内地高考统招,并列入提前录取批次。而港大、科技大、理工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教育学院、树仁大学、公开大学、演艺学院和珠海学院,将参考考生高考成绩在内地自主招生,并于7月7日前结束录取,被上述10所香港高校录取的学生,内地高校将不再予以录取。

每年5000亿台湾资本进大陆

虽然台湾当局不允许民众投资大陆股市,但因有利可图,台湾人透过各种管道纷纷“钱”进大陆,包括直接到大陆去开人头户、绕道香港去投资、透过第三地投资或购买境外基金投资。近日台湾“金管会”主委胡胜正表示,台湾资本大多数都是透过第三地投资,“金管会”很难统计。不过,台湾一年投资金额高达19.5兆元新台币,其中5000亿元新台币投资到大陆和香港的股市,应该有可能。

华人博物馆将在美利允市揭幕

美国北加州美利允市在3月24日举行了“北加州在美华人博物馆”的揭幕仪式,这家此前由华侨成立的华人博物馆,通过旧照片和历史文物,回顾在加州淘金热时代的华埠旧貌,向民众展现早期在加州谋生华人的生活点滴。博物馆内布置有永久性的陈列展品,分别以“美利允—加州淘金热时代最后一个华埠”、“在美华人历史十要点”、“三埠豆芽场”等为主题。博物馆前半部分也有一间原样布置的早期华人杂货店。

马新社诞首名华裔总编辑

马来西亚官方通讯社马新社总编辑阿兹曼乌江2月27日被委为总经理,而执行编辑翁书雄则升任马新社总编辑,他也是马新社的首位华裔总编辑。翁书雄于1974年8月起在马新社担任见习记者。他拥有美国弗吉尼亚新闻中心的新闻文凭,也曾在2000年担任马新社经济新闻组主任,并在2004年8月1日出任执行编辑。

意大利华人移民企业数居第二

据意大利商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意大利外国移民企业增长12.6%,增加了25184家新企业,占意大利2006年新增企业数(73333家)的34.4%。而华人移民企业的数量也达到了26431家,位于意大利外国移民企业排行榜的第二位,居第一位的是摩洛哥,排在华人移民企业后面的为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瑞士。

美阿市招募华裔警员

近日,美国阿罕布拉市市长沈时康透露,阿市现对外要招收5名警员和多名兼职治安人员,目的在于希望华人积极参入维持阿市治安队伍,尤其是鼓励华裔居民有事要报警,才能得到警方的巡查和帮助,同时也促进阿市治安的维护。拥有50%亚裔居民的阿市,华人占大多数,可华人参与协助治安的却很少,而且居民区内的看护对维护平日小区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更多华人的兼职和义工加入。

中医针灸在法国

有了国家级证书

法国政府将正式授权有关高校颁发中医针灸国家级学位证书,以全面提升法国的中医针灸教学及治疗质量。根据法中签署的有关合作协议,中国方面将从技术和科学上全力帮助开设针灸课程的法国高校,并协助评估针灸教学质量。据了解,目前法国已有6所高校为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开设了针灸培训课程,培训期为3年。

100优秀农民工将赴德受训

全国首个专门服务优秀进城务工青年的境外培训项目——中德青年DCC培训合作项目2月12日正式启动。据悉,该项目计划在2007至2016年的10年中,每年选拔10名国家或地方重点工程,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赴德国接受为期2个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中国留法学生学历将通行欧洲

法国教育部部长吉勒·德罗宾日前与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新的“中法互相承认学历协议”意向书,并有望于新学期开学前达成正式协议,未来中国留法学生文凭将获得欧洲通行的学历认可。同时,新协议还将扩大到法国求学的中国学生的范围,包括一些接受成人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法国官方数据,目前有16000名中国留学生在法深造。

英国老牌超豪华酒店

将首度进军中国市场

有140余年历史的英国老牌超豪华酒店朗廷酒店,将于不久后首度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成立于1865年的朗廷酒店位于伦敦市中心,以超豪华设计和体贴挚诚的服务著称于世,一直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全球六家朗廷酒店分布于香港、伦敦、波士顿、墨尔本、奥克兰五大城市,均秉承了尊贵豪华的酒店传统。香港的朗廷是其在亚洲的唯一酒店,正发挥着其进入内地的桥梁作用。

香港成为亚洲最受欢迎

影视娱乐节目交易中心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香港是亚洲最受欢迎的影视娱乐节目交易中心。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在香港的业务回升,电影及娱乐业整体气氛转好,并指整体业绩于来年会有更正面的增长,当中以数码娱乐业尤为显著,香港是亚洲的内容供应、制作、发行、交易及电影融资中心。超过一半受访者表示,去年曾在香港采购影视娱乐节目,其他热门采购地点依次为中国内地、日本、韩国及泰国。

中国将继续支持外资

银行直接在华设立机构

中国银监会近日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说,中国将继续支持外资银行直接在华设立机构,同时完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银行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截至去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

伦敦中国企业落地

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旨在为中国企业在伦敦开展业务提供优惠便利落地服务的“伦敦中国企业落地服务中心”,近日正式向中国企业开放,目前已有多家中国企业有意落户该中心。该中心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最长期限为3个月的免费办公桌和租金优惠25%的办公场地。迄今为止,伦敦投资局已经协助41家中国公司落户伦敦,创造了约1000份就业机会。

“澳门菜”将名扬美国

美国大型上市中菜饮食集团“华馆”,今年9月在美国旗下的155间中菜馆将举办为期约4个月的“澳门滋味”推广活动,预计有1700万名客人在美国各地可以尝到“澳门菜”。“华馆”连环推介中国不同地区的地道美食,在推出四川及云南菜之后,此次特别选择澳门菜,将会推出四至五款菜式,并为客人推介合适的葡萄牙酒配以品尝。

中国首个境外民营经济

贸易合作区在俄成立

近日,中国首个境外民营经济贸易合作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在俄成立。该合作区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分生产加工区、商务区、物流仓储区和生活服务区四部分。届时,将有鞋类、服装、家居、木业、建材、汽车、汽摩配、家电、烟具、皮革等60多家以温州企业为主的中国企业入驻,实现中国优势产业向境外的梯度转移。

美国华人在南加州

地方选举连连告捷

旅美洛杉矶的华人近日在南加州地方选举中捷报频传,8个城市14人参选,其中有9人胜出。年富力强的这一代华人精英,参加今春3月初的南加州地方选举力挫群雄,其中5位获最高票。9位公职获胜者既有连任的,也有新登科的,今后多座城市将出现两位华裔市议员,也将出现多位华人市长。华人领袖长久为社区服务终于播种收获。

马来西亚官方宣布“关闭华人

学校”的国家目标不再适用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层次,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的提升,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国家。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第十六章五十条明确提出: 进一步扩大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政府奖学金金额、提高高校外语授课水平的举措, 提升促进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高校对外教育、服务和经济功能, 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和长远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应的培养管理等工作既面临挑战, 又迎来机遇。稳定留学生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健全管理机制是做好留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政府也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突出了学校的法人地位, 提高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开始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时期, 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从2000年的5万人发展到2013年35.6万人, 如下图所示。

一、来华留学生的层次现状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层次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学历生主要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学历生主要为来华的长、短期学位进修生。学历留学生就读报考专业并经过自己努力获取该专业的学历和学位, 很大程度上表明他们本人和他们国家对目的国高校专业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准的认可程度。也可以反映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在高等人才专业教育方面的国家影响力。学历生尤其是其中高层次的硕博士留学研究生的人数和比例, 代表了留学群体的学习层次。

目前, 从表1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学历生比例在逐年增长, 但还未超过50% 。其中博士研究生比例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不断增多, 比例逐渐加大, 也说明我国高校的专业学科综合实力在不断的提升。相信今后来华留学生高层次学历生将会进一步扩大。

二、留学生层次反应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来华留学生在人数及层次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应的培养管理等工作既面临挑战, 又迎来机遇。稳定留学生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健全管理机制是做好留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1. 学历生的增长呈现良好态势, 但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在逐年增长, 2013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47, 890人, 同比增长10.77%。学历生的提高体现了培养人才层次的提高, 也反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国力及中国高等教育等方面的认同逐步提升。对来华留学生的优秀的硕博士的培养也可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有效促进中国的公共外交。

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在2013年为41. 5% ,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提高学历生比例, 从生源上尚需扩大宣传, 稳定发展留学生生源。

2. 保证培养质量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之核心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培养质量, 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输出是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外在体现。留学生教育的关键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高效管理队伍。

在保证留学生规模的基础上, 要发展英文授课的教学师资, 要配备高层次人才教员, 建设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在此基础上, 还需根据学科发展调整留学生的培养方案, 优化学科结果, 使来华留学生教育保持优秀传统, 同时与国际接轨, 以满足其教育要求。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地区, 其教育背景及经历、汉语水平及学习习惯都不一样。这使得留学生教学更为复杂。教师需有针对性的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3.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保证

学校及学院等培养单位需针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教育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质量考核体系、监控措施以及反馈体系和整改办法。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有有效的监控及考核方法。对留学生教学队伍的建设有着良好的激励体系保证。

留学生教育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扩张国际影响力和教育市场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已经突破以前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 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以有效促进来华留学生工作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贵.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创新机制[J].世界教育信息, 2012, (7) :11.

[2]喻明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D].重庆大学, 2010, (5) .

中国农业大学来华留学生外出证明 篇5

1.外出学生返校后需向学院、研究生院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报到,当年或当学期未注册者需补办注册手续。

2.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时间为每年5月份(具体时间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网站公告为准)。

3.中国政府奖学金只支付学生在华期间相关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保险等),离华期间一切费用停止发放。

4.离华期间如遇疾病、人身意外伤害及意外事故由学生本人自行负责相关费用。

中国农业大学留学生(本科生)外出调研申请表

1.外出学生返校后需向学院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报到,当年或当学期未注册者需补办注册手续。

2.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时间为每年5月份(具体时间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网站公告为准)。

3.中国政府奖学金只支付学生在华期间相关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保险等),离华期间一切费用停止发放。

北京语言大学:来华留学生最多 篇6

北京语言大学创办于1962年,1964年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北语大是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又是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北京语言大学已成为我国中外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和培养涉外高级人才的摇篮。

据了解,学校累计为17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5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目前,每年都有来自近140个国家的一万多名外国留学生这里学习,是中国所有高校中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而每年在校学习的中国学生只有5000多名。该校来华留学生人次前6名分别是韩国、日本、泰国、美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近几年,学校来华留学生人数实现了跨越,2009年留学生人数还只有4400多人。将近5年的时间里,学校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了1倍多。

北京语言大学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该校设有汉语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进修学院、汉语速成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国际商学院、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学院、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英语教育中心、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还设有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语言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中,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被确认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抢眼专业

汉语言教学以及汉语言文化相关专业是北语大最热门的专业。据了解,最受来华留学的本科生青睐的专业分别是: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化、对外汉语以及汉语言文学4个专业。而研究生方面,国际政治学(英文授课,国际经济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最为热门。博士生方面,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等专业也受到追捧。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核心基地,学校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招收了第一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立了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成立了第一个专门对国内外汉语教师开展培训的教学机构——汉语教师进修学院。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学校从短期速成教育、长期进修教育、网络教育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学科层次齐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国内外好评。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篇7

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留学生教育一直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留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 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留学所在国家文化的影响, 接收或认同全新的价值观念, 从而对其留学国家产生感情, 最后把这种感情表现在政治立场和促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上。这些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会在他们今后从事的各项工作中表现出对曾经留学国家的友善和倾向性, 也会极力促进本国与该国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 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的信赖和友好。我们在培养来华留学生成才的同时, 更应帮助他们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 增强他们对中国的情感, 加强他们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使他们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1. 有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目前, 国际局势相对不太稳定, 中国的周边环境不太安全, 对中国存在偏见或认识不全面的国家很多, 发展留学生教育对于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有着重要作用。以中美两国的交往为例, 新中国成立20多年, 中美两国基本不来往。直到20世纪70年代, 中美两国的交往才走上了正常的道路, 而这一历史性的突破除了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外, 也离不开一批谙熟对方事物的“美国通”和“中国通”的努力。尤其是美国当时有一批因家庭或个人原因在中国待过或学习过的学者, 这些“中国通”“知华派”在推动尼克松打开中国大门和卡特总统决心与中国建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他们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为促使美国历届政府保持对华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若能将这些未来在对华关系领域中掌握话语权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成客观的“知华派”和“友华派”, 从长远来看, 他们会让美国民众对中国有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当然, 这不仅需要少数精英的相互熟悉, 而且需要一代人的相互了解。培养大批真正了解中国的“中国通”, 可以从来华留学生抓起。

2. 有利于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较之美国等西方国家, 中国的历史文明更为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几千年连续不间断文明的国家, 其丰富的文化成就举世公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作为软实力的中华文化也日益引起世界的重视。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首先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大战略, 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宣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培养更多了解、理解和支持中国的国际友好人士, 为中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一个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因此, 我们应努力培养一大批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和好感的来华留学生, 通过有效的教育, 培养出一批从事中西跨文化交流和研究的学者和新闻工作者, 使他们能成为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专家, 然后通过他们来推介中国文化。我们可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马可波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西方介绍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 能激发起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节吗?同样的, 如果没有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等许多扎根在中国、生活在中国的国际友人常年向世界客观报道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国家地位能冲破西方的封锁, 而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同情和认可吗?我们应看到, 国际友人在推介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是居功至伟、无可替代的。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来华留学教育, 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后期的培养和毕业有很大的隐患。

有人片面地认为, 学生的学术水平体现在毕业论文质量和发表文章数量上, 其实不然。这两者只是学生学术水平的某些方面, 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可以说明学生的学术水平。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应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学术水平, 而不是在最后毕业时用学位授予标准的硬性标准来要求学生达到“学术水平”, 这样致使很多来华留学生无法按时毕业, 不利于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很多高校在来华留学生的学位授予上要求与本校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研究生阶段, 要求学生在期刊发表文章并用中文完成论文撰写, 用中文完成论文的答辩, 这些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学术水平, 但会造成很多学生无法顺利毕业, 原因也许不是专业理论和知识没有达标而是中文水平不够, 无法完成中文论文的撰写及用中文答辩等硬性要求。来华留学生来中国三四年, 要完成专业的学习同时还要兼顾中文的学习, 这是十分困难的。笔者认为, 来华留学生的学位授予可以不完全按照中国学生的学位授予条件, 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弹性要求来华留学生, 以吸引培养来华留学生对华友好,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亲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实现途径

由上可见,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原则优先兼顾学术原则,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 规范入学考试制度, 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

制定合理、科学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是保证中国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但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高校或放弃考试, 盲目“宽进”, 或各自设定入学考试方式, 导致考试标准不一、考试内容各异的现状, 这样不利于广大来华留学生的报考, 也不利于高校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 同时给后期的学生培养带来困难。我们应在参照先进国家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入学考试制度。

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大多采用预科考核的方式, 通过几年的努力也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中国对自费的留学生却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笔者认为, 先要把对自费生的学习要求以大纲形式统一确定下来, 才能把考试难度与公费生预科考核区分开来。由教育主管部门开发统一考试, 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但必须符合自费留学生的学习大纲。首先, 主管部门做好调研, 把握好命题尺度, 制定相应的大纲和试题库。再者, 主管部门将开发好的内容发给高校, 然后看能否得到各高校的认可, 即各高校是否愿意把它作为标准进行录取操作。同时参照国际留学生入学考试的规律和趋势, 做到简化、重视考察综合能力及文理科的综合渗透。

2. 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根据中国教育制度的教学计划, 结合派遣国的需要和留学生的不同情况, 培养他们成为能掌握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 身心健康, 了解中国和对华友好的人士。”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应在培养环节加强, 而不是硬性地以为学位授予标准来要求。如完善留学生的课程体系, 采取多元化的课程;强化教师的外语能力, 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水平;编订属于来华留学生的教材,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培养过程中添加中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公选课;建立一对一的辅导机制, 为留学生更好地了解适应中国提供辅助;建立专业的教授委员会, 为留学生答疑解惑等。这样可以为来华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及实践的环境。

3. 适当放松学位授予标准

目前, 中国学位授予标准对来华留学生而言过高。尤其是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中关于论文方面的要求。为更好实现政治原则优先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在提高生源质量和加强培养力度外, 可以对学位授予做出如下调整:

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有所要求, 但程度上可适当放宽, 根据派出国生源的实际可灵活变动。

由于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 而中国教师外语水平也不高, 学生学习交流有困难, 在规定的学制内来很难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这种情况下可允许学生延长一定的时间 (半年到一年) 补修或重修有关课程。

学位授予应以课程学习为主, 但论文要求可适当放宽, 如做一个小论文或论文设计, 能表明学位申请者基本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即可。对来华留学生必须发表文章才能获得答辩资格这一条件不做硬性要求。

除了汉语言专业学生, 其他来华留学生在学位论文用汉语撰写和答辩有困难时, 可用国际通用语言撰写和答辩, 但必须能用汉语写出论文摘要, 同时要求学生能使用中文生活用语, 基本能阅读专业汉语资料。

摘要:近年来, 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人数显著增加, 影响力也日益显现。发展留学生教育对中国而言十分重要, 但中国的留学生教育目前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我们应该在政治原则优先兼顾学术原则的前提下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政治原则

参考文献

[1]郭玉贵.从国家利益角度更有效吸引美国学子来华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2]刘玉珂.学位教育比较研究——关于授予来华留学生中国学位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 1991 (4)

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篇8

关键词:文化适应,留学生,文化智力,社会支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神秘魅力吸引,选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学习,体验中国传统而古老文化精髓。根据中国教育新闻网有关留学生数据统计相关报道显示,截至2013 年,共计有来自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 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①来华留学生的规模目前每年还在逐步扩大,他们对中国文化、学习以及生活等适应问题日益凸显,该问题亟需得到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教学单位的重视,因为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学习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适应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质量,更有助于培养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大国国际形象的形成。

1 何为跨文化适应?

Y.Y.Kim(2012)指出,跨文化适应过程是交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作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跨文化认同(intercultural identity)的过程。②John Berry在他1992 年出版的《跨文化心理学》中提出文化适应理论。Berry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对发生相互接触的这两个不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只不过主流文化影响小而已。他把文化适应研究推到一个更加全面、细致深入的阶段。③Berry倾向于从两个个体进行考量,即文化交流的双方文化。个体在进行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倾向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同时也有对其他民族文化群体交流的欲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实际上就是留学生在中国对中国文化学习和认同的适应过程,在文化适应的阶段,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群体交流欲望越强,其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就会使得自己更倾向适应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对其以后在华的学习和生活也会更加如鱼得水。

2 跨文化适应的过程

跨文化适应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即蜜月期(honeymoon)、危机期(crisis)、恢复期(recovery)和适应期(adjustment)。蜜月期一般指个体刚进入第二文化的前三个月,由于刚刚接触到第二文化,对所有看到、听到的感到新奇、惊讶、有趣,该阶段文化适应着一直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把一切都想象的很美好。危机期又称为挫折期,是指个体进入第二文化三个月以后,本阶段个体对第二文化的新鲜感逐渐变淡,语言的隔阂,生活的不适应,再加上功课压力大,该阶段个体特别容易表现出文化震荡症(culture shock)的反应,该阶段一般会持续两个月,甚至更长时期。该时期对留学生至关重要,在危机期阶段,一定要特别关注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友情以及师生情的温暖,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该阶段。恢复期同时也被称为适应期,该阶段是指个体在第二文化环境中生活四五个月以后。在恢复期的初始阶段。在经历了之前危机期以后,个体开始慢慢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学生有无家可归的感觉慢慢变淡,同时开始主动去寻找适应目的国文化和生活的新方法。该阶段随着留学生适应目的国文化的主动性增强,同时语言水平也不断进步,留学生主动参与人际交往方面的活动也会适当增加,新朋友的产生也会适当缓解孤独感和失落感。在恢复期阶段,个体对第二文化的看法相较于蜜月期和危机期有显著不通,该阶段个体对第二文化的态度趋于温和,既不像蜜月阶段那么好奇,也不像危机期那么反感。适应期指个体在第二语言环境适应半年或者半年以上后,在心理和生理上慢慢开始接受了第二文化。该阶段个体以全新的面貌和心态出现,同时充满了自信心,对第二文化也能够逐步适应,基本上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对待第二文化,对第二文化部分中能接受采取积极适应的态度,对于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也能理智对待,避免冲突。

3 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影响留学生的日产生活。总的来说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个体本身的障碍,二是来自社会支持方面。

第一,来自个体方面的障碍。就个体来说,影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智力因素,二是心理和性格因素。

首先就智力因素来讲,Earley和Ang 2003 年在其著作《文化智力:个体的跨文化交流》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智力这个概念。他们认为文化智力是反映人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收集和处理信息,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新文化的能力,同时Earley把文化智力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元认知性文化智力,认知性文化智力,动机性文化智力和行为性文化智力。④Earley细化了文化智力,方便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测量文化智力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李艳华(2012)对文化智力结果的变量进行划分,分别为认知结果变量、情感结果变量和行为结果变量。文化智力认知结果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化判断和决策制定上,对情感结果变量主要呈现在跨文化适应和幸福感上。对行为结果该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任务绩效的影响。⑤通过李艳华做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果,在人类进行新活动尝试时,智力因素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文化智力的群体能够更快更好地从事新活动,习得新能力。在跨文适应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高文化智力人群能够更从容地进行跨文化适应。其次,就心理因素来讲,每个留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心理特征,一般来讲越是自信开朗的学生越能更快地适应第二文化环境,跨文化适应过程对他们来讲越会轻松。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⑥LUTHANS于2004 年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即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⑦总的来说留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其对跨文化适应的能力。对于那些心理资本较弱的留学生来讲,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文化休克,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各类不适应,严重时还会发生各种冲突。因此对于留学生个人来讲,提高个人的心理资本尤为重要。

第二,社会支持方面。除了个体因素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外,社会支持在此过程中也对个体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李艳华(2012)认为不确定性和认知掌控正是文化震荡和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核心因素。⑧社会支持可以帮助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提高生活质量,减缓生活压力,更容易地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认知掌控。留学生在接触新文化环境时很容易产生的心理疲劳,正面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留学生的心理疲劳,缩短文化休克的时期。洪建中(2013)认为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群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本国的社会支持群体;东道国的同胞群体;东道国的他国留学生群体以及东道国的当地人群体。⑨对留学生而言,在目的语国家共同生活学习的同胞群体提供的社会支持是最具有帮助的。由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求学经历,他们可以在从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生活的同胞中可以得到他们最为需要的信息,帮助他们应对新的环境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从同胞身上寻求情感帮助,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单一寻求来自同一国家或相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支持的同时,也阻碍了留学生与其他目的语国家群体成员的交往,特别是与所在地如中国学生、老师等的交往,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跨文化适应的进程。因此东道国要主动给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感到温暖,并主动寻求东道国的支持。在华留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越能促进文化智力对跨文化适应的能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适应是留学生留学生涯中必备的一个阶段。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由于个体文化智力水平的高低以及社会支持的强度,该过程持续的时间长短也会有所区别。因文化智力水平高低取决于个体,作为一名留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此过程中只能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增加对留学生正面的社会支持,帮助其提高跨文化适应的能力,减少文化适应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注释

11 http://www.jyb.cn/world/zwyj/201402/t20140222_571058.html

2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l8rzp U7dag K3t Hmsw9h V8ECu Wc7px U8cg DIb H7d1H2GXx E8EFqw I9DAr8RHQd QU3o G4av Nggy Gt XJBf KYNKM_.

3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MZ3Z4Rl Dt Sqjtv T7hzo9u Wqbo TNAOHxx3MMccue HO8Wa EVSHl2X_vg4_d DZ-g RILB0Uevep P88Afme3fa Dqcq.

44 EARLEY PC,ANG S.Cultural Intelligence:Individual Interactions[M].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58 李艳华.在华留学生文化智力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J].管理科学,2012.9(12).

66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pqdg TPC7Cvm ORXlf6Ipyio1b Cq Hd B5ov Vi AADd Z6gu FEQWWYR4i Bc Ds Fa VAOS-MQi EGgxg Sdyomg4v CMTIz Yq.

77 LUTHANS F,LUTHANS K W,LUTHANS B 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1-45

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探究 篇9

“ 文明”词义丰富,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国家。这里讨论的文明是指一切符合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的具体文明行为。 文明行为是人类行为中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要求,也是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具体表现。

在现代社会, 具体的文明行为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文明、宴请文明、乘车文明、观众文明、旅游文明、卫生文明、购物文明、走路行车文明、爱护公物文明、待客文明、民俗文明、公共活动文明、安全文明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上。

思想意识指导和决定具体行为,具体行为是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那么,文明意识指导着文明行为,文明行为是文明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在表现。个人文明行为不仅体现个人文明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涵养,也是国民整体素养的一个缩影。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效。 为此,高校规范学生行为应从增强其文明意识入手,树立文明行为标杆,对学生文明行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二、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笔者为了解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以问卷形式,随机抽查了本校102 名在读留学生;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留学生在公共场所的个人文明行为得当性及个人对文明行为教育的看法。

问卷按个人文明行为影响范围将问题进行分类,分别调查留学生在宿舍里、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文明行为情况。 所调查的留学生不文明行为中,在宿舍里,8%的学生曾在他人休息或学习时高声说话或大声放音乐等,14%和22%的学生分别有过浪费水电和食物的行为,4%的学生在宿舍养宠物,8%的学生曾高空置物;在校内20%的学生有过开会、 上课或参加集体活动迟到的行为,4%的学生曾有过不与教师打招呼的行为,13%的学生上课接听手机或大声喧哗, 8%的学生在图书馆穿拖鞋; 在校外,9%的学生有过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9%的学生曾电动车超速行驶,15%的学生曾闯红灯或逆行,5%的学生曾乱停乱放车辆,4%的学生曾随地吐痰,6%的学生曾乱扔垃圾,4%的学生曾随地大小便,4%的学生曾乱贴广告、乱涂乱画,6%的学生曾插队,30%的学生曾公车上不让座,9%的学生曾捡到他人物品不归还,13%的学生曾不经他人同意拍照,7%的学生曾攀爬栏杆和树木,1%的学生曾破坏公共设施,4%的学生曾破坏花草树木和在禁烟区吸烟,21%的学生曾不帮助老弱病残孕等不方便人士。

每项调查内容里,留学生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不文明行为。

三、来华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归因分析

( 一) 来华留学生自身的原因

其一,有的留学生在本国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来到中国后仍然我行我素,保持原有的不良言行习惯;其二,有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无人管束,不能自我约束,随心所欲;其三,由于文化差异,有的留学生崇尚个人自由,缺乏集体观念等。 以上留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都会暴露在他们日常的言行中,出现各种不文明行为。

( 二) 校园不文明行为的“ 榜样”作用

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少高校和家长崇尚成绩第一,忽视道德教育,使中国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不文明言行,像浪费水电、纸张和粮食,随地吐痰的情况随处可见,甚至有的教师也存在不文明行为,而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但给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为留学生树立了不良的榜样。

( 三) 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影响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在文明行为方面的缺失,处罚不文明行为力度不强,导致公共场所有不少不文明行为存在,如随地扔垃圾、禁烟区吸烟及闯红灯等。 社会风气及传媒舆论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里所居住的人,留学生难免会效仿城市里的所见所闻,成为所谓的“ 中国通”。

( 四) 留学生的文明意识与行为教育缺失

接受调查的留学生中,63%的留学生承认在母语国常被教育要讲礼貌和注意自身的言行,71%的留学生觉得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只有46%的留学生来中国以后受到过文明行为教育并觉得有用,有一半以上的留学生来中国后并未受到文明行为教育同时觉得文明行为教育无实际意义。留学生在母语国虽然受到了文明行为教育, 但是如果中国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如下课不随手关灯关空调等,留学生平时又受到不同于中国学生的贵宾待遇,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不注意自身行为了。

四、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意义

( 一) 校园维稳的需要

文明言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缺乏了这种润滑剂可能就会因不礼貌的言行而激起矛盾。如本校一名泰国学生因想阻止一名中国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行为,而被一个中国学生暴打,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又如,同寝室的两个留学生,一个在休息,另一个大声放音乐,两人争执不下,导致发生口角。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 各自习惯可能大相径庭,如果不学会礼让、包容及交际技巧,像以上这样的摩擦随时都会发生,无疑会破坏校园和谐、团结气氛,不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不利于校园的稳定。

( 二)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市民的文明言行是城市文明的基石,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每个市民在法律法规、 社会道德的监督和制约下, 注意自身的言行是否合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否则每个人因只顾自身的方便而给他人造成了影响,无法与他人友善相处,进而有碍于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 试想,市民不讲卫生,随地扔垃圾、吐痰,即使满大街的清洁员不分昼夜地工作也难以维护城市的清洁形象;同样,来华留学生在校内外的公共场合里大声喧哗、破坏公共设施等也会成为创建文明城市中不和谐的行为,这既影响他人,也有损于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形象。

( 三)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为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化对本科人才教育改革, 强调全面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教育部《 关于普通高等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高教[1998]2 号) 。教育部针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是中国学生应该加强的方面, 同时也适用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及人才培养。 留学生没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再高也不能服务于国人。 留学生教育越是重视文明修养,越能提高其行为的文明性,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排斥外来文化、无法融入集体、无法入乡随俗等问题,增强国际合作交流观念。

( 四) 持续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民所应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任何一个留学生走到任一国家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资源都不是哪个国家的, 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 因此,保护地球资源是任何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培养来华留学生自觉节约水电、保护动植物、保护文物,营造人与自然和谐氛围。

( 五) 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体现了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高校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培养的留学生将来应是他们国家的栋梁,综合素养在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培养留学生综合素养从规范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言行开始,逐步习惯于文明言行。

( 六) 来华留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决定

大部分来华学习专业的留学生年龄在17—24 岁,正值青年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观树立的关键阶段。 尽管他们有不同的信仰,但是应有对人类共同面对环境问题、求同存异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会以中庸之道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高校应在这个年龄阶段,对留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规范其文明行为,这会对他们今后的意识和行为影响深远。

五、加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 一) 强化道德文明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留学生在入学时,高校可以整理中国和地方道德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告知他们,尤其是与其生活学习相关的文明行为规范;通过在校内粘贴的图册、宣传画,留学生能经常耳染目睹;还可以通过文明行为评选,在全校师生中树立校园文明行为榜样;同时也要曝光各类不文明行为,留学生能从中学会尊重他人,增强荣辱感。

( 二) 利用网络宣传与交流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作用,组织关于文明行为的评选、演讲等各种践行活动;留学生辅导员也可以在网上了解留学生思想动向,与个体或群体进行互动交流,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

( 三) 完善国家和地方立法

国家先后出台了 《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和《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规范中国公民出游行为,重视个人或国家在他人或他国的形象。 国家2012 年首次在《 中国烟草控制规划( 2012—2015 年)》 中提出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此后各地都出台在公共场所禁烟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社会文明行为的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在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过程中,逐步规范市民行为。留学生在就读的城市里感受到市民的文明举止,也会自觉遵守规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应重视其践行的有效性,文明行为应成为留学生们的自觉习惯性行为。 高校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优秀留学生,在国际上传播文明有礼的正能量。

摘要:文明行为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分析来华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现象及其文明行为教育缺失的原因等,并提出加强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红.高职学院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2]徐鹏程.大学生不文明现象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闫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4]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5]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宋正富.大学生校园不文明行为原因及对策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

[7]杜钢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8]吴亚君,辛瑟·克拉克,付伟等.高校护生不文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

高校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对策研究 篇10

一、来华学历留学生现状

自2009年以来, 学校开始接收学历留学生, 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 留学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来源国由原来以非洲为主, 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以亚非为主, 包括来自南非、赞比亚、加纳、蒙古国、韩国等国家。目前留学生以学历生为主, 研究生占90%, 奖学金人数占总数90%。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动物科学、农业经济管理、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动物科学专业人数最多, 占留学生总数40%。经过几年的发展, 2013年3月11日, 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此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校是学校长期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取得的重要成果, 标志着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迈上了历史新台阶。

二、学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 其中招生管理和教学管理, 是来华留学生工作非常重要的工作, 直接影响了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对外声誉。本文将主要以学校在招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

(一) 招生管理中的问题。

1. 招生宣传力度不足, 方式单一。

学校招生宣传途径主要以政府奖学金网站宣传、印发给友好院校招生简章为主, 导致学校留学生类别单一, 主要以奖学金生为主。目前学校90%的留学生为政府奖学金生, 自费生比例只占10%。而一个学校的来华留学生应该是自费生为主, 奖学金生为辅的科学学生组成结构。所以目前学校来华留学生的比例极不合理。

2. 招生渠道单一。

目前学校招生渠道主要包括两方面:友好院校及单位派遣、相关上级政府部门派遣, 招生渠道比较固定且单一, 导致目前学校留学生生源单一, 国别比较固定, 主要以南非、赞比亚等非洲国家为主。很少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来学校留学, 未能真正达到学校国际教育化的目的。

3. 招生层次结构不合理。

学校政府奖学金学生中研究生占到80%, 本科占20%, 学校缺少大量的留学本科生, 学历层次为倒三角的模式, 极不合理。同时研究生相对数量过多, 同时也难以找出更多培养留学生责任心、外语水平好、专业水平高的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的质量。

(二) 学历留学生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来华学习目的很明确, 希望学习在本国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留学生教学管理应是留学生管理之本。随着留学生规模扩大, 学校越来越多学科开始招收留学生, 教育管理体系的不完善逐渐显露出问题。

1. 留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现行的留学生管理制度还非常不完善, 很多制度尚未建立, 包括留学生学籍管理、毕业及学位授予、奖学金制度等。有些制度虽已建立, 却不够细致、准确, 缺乏可操作性, 如留学生入学手册、留学生保险制度等。

2. 留学生管理职责分工不明确。

目前学校留学生管理主要采取集中型管理, 即有关留学生的招生、教学、生活及服务实行一个部门归口管理的模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学校留学生招生规模不大, 在校留学生人数不多, 因此采取集中性的管理模式, 比较经济、集约和灵活。然而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若各部门没有很好地沟通协调, 便会导致职责分工不明确, 包括留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成绩管理, 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都没有明确的分工。职责分工的不明确直接导致教学计划的执行中出现各种问题, 也会影响留学生教学计划、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工作的正常完成。

3. 缺乏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留学生课程开设基本依据本国学生课程计划, 没有单独的、切实可行的留学生培养方案。留学生的培养基本由其导师和留学生根据中国学生培养方案商讨制定, 没有统一的留学生培养方案, 从而导致不同导师所定课程不同, 无法安排留学生集中授课, 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统一管理学分成绩上也存在操作上的困难。目前制定完善课操作的留学生的专业培养成为紧迫任务。

4. 留学生教学方式及方法缺乏灵活性。

学校留学生人数不多, 除动物科学和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外, 其他专业分布零散, 学校只能安排来华留学生插班听课, 无法单独授课。其结果造成授课效果差、考试通过难等一系列问题。留学生的各种问题, 也带来了导师指导学生的困难, 从而影响了指导教师指导来华留学生的积极性。

三、解决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 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强度, 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

一是注重与各国来华留学中介机构联系, 扩大来华留学生的留学渠道;二是与海外教育机构开展关于学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项目;三是参加各类海外教育展览会、洽谈会, 组织招生宣讲团直接到国外招生, 对优势学科重点推广, 大力发展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留学生教育;四是大力开展短期培训项目及各类非学历教育培养工作,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培育长期生源市场;五是充分调动学校资源, 包括有出国访问经历的老师、在校留学生和外籍教师, 共同参与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宣传工作。

(二) 完善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自学校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来, 完整健全的留学生管理制度成为重中之重。在现有体制下, 各部门职能职责不清, 互相推诿。要改善这种状况, 唯有从建立制度出发, 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留学生管理。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 应包括留学生学籍管理、学习培养、生活管理、各项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奖惩制度等, 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 制定适合留学生管理的规范条例, 以更科学有效地管理留学生。

(三) 健全留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明晰各职能部门权责。

留学生管理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作, 若没有清晰的工作体制, 则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为清晰明了地了解各部门工作, 首先应将留学生管理系统化, 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设置完整的工作流程, 包括留学生入学申请、注册报到、课程设置、考试要求、毕业及学位授予直至离校。同时清楚地划分出每个环节的责任部门, 各部门之间依据学校制度行使相应的管理职责, 形成管理主体之间各司其职, 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的管理局面, 按各自的责任行使相应的管理职责。

(四) 建立和完善学历留学生的培养体系。

制定完善且可操作的留学生培养方案。留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和中国学生是基本相同的。但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情况, 各学科应对留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作适当的调整, 以进一步拓宽留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对中国文化, 历史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了解, 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 统分结合灵活的教学方式, 采取独立开班的形式。

留学生基础水平与中国学生相比差异较大, 且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基础也不同, 非洲国家留学生由于语言系统不同, 学习汉语能力较差, 大部分留学生无法适应汉语授课, 而亚洲学生学习汉语能力较强。所以安排所有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同堂上课很难保证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采取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统一安排、单独开班授课、加强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等方式, 同时留学生所在学院安排中国学生帮助学习有困难的留学生。这样, 统分结合的教学方式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又灵活地解决了留学生的学习困难,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 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面临新形势, 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和勇于实践, 建立和完善适应实际的外国留学生管理体制, 来华留学生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留学生开始来华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留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 已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议题。而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加强和改善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留学生招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方面探讨了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招生管理,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2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2012:3

[2] .徐宽乐.农林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3] .徐枚.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探析——以JN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刘小军.研究生层次外国留学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5] .宫兴林.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管理与改革, 2006

[6] .刘爱军.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J].教育教学研究, 2007

来华留学 篇11

这些年来,来华留学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学校的高度重视,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教育部直属单位、专门从事国际教育交流的行业性社会组织能够为学校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更好地配合教育部做好来华留学工作,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有四点考虑:一是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在发展来华留学方面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满足学校需求;二是要充分考虑目前政府的政策导向,更好地配合教育部落实好来华留学方面的新政策新思路新举措;三是充分考虑到协会作为民间行业性组织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優势和专长;四是要充分考虑各兄弟单位目前在来华留学工作中业已形成的工作格局,更好地相互配合协作,在教育部国际司的统筹下大家共同下好来华留学这盘棋。

二、两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上述四点考虑,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为学校在对外宣传和招生服务、扩大规模方面打造合作平台,提供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比如,我们和相关机构合作,共同打造来华留学网(Chinas University and College Admission System, CUCAS)。这是一个留学生在线申请平台,为留学生提供留学中国所需要的一切帮助,包括留学计划和指南、在线申请和录取、住宿预订,以及接机等各项服务。这个网站很受学校和留学生欢迎,目前已经有300多所学校使用该网站的服务。再比如,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打造学生流动合作和服务平台。我们和英国文化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协助安排英国学生来华进行短期实习,该项目已被列为中英人文交流机制框架内合作项目。目前,还有多家外国机构和组织有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二)配合教育部的工作,开展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

在此,我想重点给大家汇报这方面的工作。

1.认证工作的背景

来华留学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质量成为来华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机制十分重要。有机制,才能保质量;有质量,才能出品牌;有品牌,才能更有吸引力。今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了要加强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建设,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完善来华留学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

在此背景下,按照由政府主导制定国家标准、学校依照标准开展来华工作、第三方社会组织独立开展质量认证活动的大思路,郝平前副部长作出专门批示,对国际司积极鼓励和重点支持交流协会在国家标准框架下,制定行业认证标准和认证办法、开展认证工作予以认可。同时,国际司也将质量认证工作作为保障来华留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政府监管责任的切实举措,对此项工作予以重点支持。

在以上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协会在前期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基础上(2006年开始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和合作办学试点认证,1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质量认证经验,培养了专业化队伍和人才),充分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职能,探索开展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工作。

2.认证工作办法和流程

认证工作是一项由政府宏观指导、第三方社会组织实施,以高校为主体,以同行评价为主要形式,以诊断、改进、发展、提升为目的,重在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模式。

依据认证工作办法,认证以学校自愿申请为基础,在学校自愿提交申报表的基础上,协会与其签订认证协议,进入认证程序。认证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性文件,主要包括自评、自评指导、自评审议、现场考察、集中评审、认证决定等环节。在每个环节,协会都可以提供咨询,并组织同行专家进行指导。

第一轮认证工作重在摸底、规范、找特色、推示范。对于学校而言,关键是在认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营造良性循环的来华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环境。

3.认证工作进展情况

去年,交流协会研究、制定了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办法、标准及相关配套文件,组建了专家队伍。目前,在院校自愿申请基础上,我们已完成了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28所高校为代表的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工作。第二批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35所院校的试点认证工作也已正式签约启动。

通过首批试点认证,我们总结了12个字:立标准、重质量、搭平台、促发展。

第一,掌握总体情况,制定合理标准。通过试点认证,我们对全国不同区域和层次具有代表性的来华留学院校进行了摸底和了解,对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和特定阶段出现的特定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为下一步完善标准、开展分类指导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第二,注重质量建设,建立良性互动。在试点认证中,各院校领导高度重视,全校动员,统一部署,认真开展自评自查,对自身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梳理。学校上下形成了对来华留学工作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的局面,有效推进了院校内部质量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互学互助。通过开展通讯评审、现场考察、集中评审等活动,发挥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的作用,为参评院校找准定位、发现特色、查找不足、持续改进提供了同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试点院校之间、专家之间、院校与专家之间的立体、多维式交流,充分体现了同行评价的互帮、互助、互学、互进效应。

第四,培育特色项目,助力整体提升。通过试点认证,学校进一步找准定位、凝练特色、发现不足、持续改进、错位发展。例如,复旦大学积极推动趋同化教学与管理,实行留学生国民待遇全覆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加强校企合作,改革电子信息类留学生培养机制;天津医科大学创建“课堂教学、情景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等。同时,我们也通过认证,寻找和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深受留学生欢迎的教育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认证工作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在国际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协会将加强认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1)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完善认证办法和标准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出台《来华留学国家指导标准》。《国家标准》充分体现了政府在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中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作用,同时,将成为协会等行业性组织和专业机构开展认证工作的基本依据。《国家标准》出台后,协会将以此为依据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已有的行业认证办法和标准。

(2)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和完善第三方认证体系

在《国家标准》框架下,协会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将充分发挥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协助政府加强来华留学质量监管,帮助学校建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协会将进一步通过试点认证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质量认证体系,提升第三方认证的公信力。

(3)鼓励学校积极参与,不断完善认证机制

在学校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将通过鼓励学校积极参与认证活动,形成倒逼机制,不断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同时,进一步发挥学校和专家在认证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认证机制,包括逐步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完善认证工作流程;完善专家库;开展认证专家培训、院校培训;完成认证委员会的组建和聘任;加强认证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证结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等。

来华留学生学习瓶颈及机遇分析 篇12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瓶颈,机遇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年各类来华留学人员总数为292611人。(1)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多,他们的学习教育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在华学习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呢?又面临那些机遇呢?

1 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瓶颈

1.1 跨文化适应的困难

朱国辉认为,当人们由一种文化情境进入另一种文化情境时,由于受到原有文化要素的影响而会表现出心里不安和行为不适,来华留学生在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等三个维度面临着挑战。(2)陈慧得出了相似的结论。(3)

1.2 语言上的困难

语言上的困难是在华留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韩秀梅指出,来华留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常常受到语言问题的影响。首先,他们跟不上专业课教师讲课的语速,因为专业课教师的语速往往快于他们学习语言课时老师的语速。如果专业课教师再带有比较严重的口音就更麻烦了。其次,来华留学生的专业词汇量不足。在汉语学习阶段,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专业词汇,一进入专业学习,大量生词扑面而来。这是困扰留学生专业学习的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再次,他们较低的汉语水平也影响了他们同专业课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带来的结果就是,他们在学习时,错过了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受益的机会。(4)

1.3 教学条件滞后

我国高校在校舍,教学科研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无法充分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张美云,刘开南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偏低,科研投入不足,致使我国大学的科研条件,基础设施很难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加之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本国学生数激增,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也以平均每年3成左右的速度增加,这加剧了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紧张局面。(5)

1.4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刘培锋指出,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依旧应用传统的课堂灌输的陈旧教学模式,没有对教学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他们对新式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用得也不多,达不到理想要求。(6)

综上所述,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这与留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关,如汉语水平较低等;另一方面,这也与我国高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相对落后有关。

2 来华留学生学习的机遇

2.1 稳定的政治环境

我国具备吸引各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稳定政治环境。刘学东认为,外国留学生在选择出国留学时,留学国家政治稳定是选择留学目的国首要考虑的因素,我国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对内积极维护社会安定,这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7)

2.2 广阔的经济前景

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陈奕容认为,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市场潜力巨大,经济运行态势良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同中国接触,同中国发展贸易,同中国对话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促成了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蓬勃发展。(8)

2.3 学科优势

王颖、张志成和陈妙玲指出我国有着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非常有传统特色的学科,如汉语、中医、中国哲学、中国武术、京剧、书法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这些课程的开展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并且,我国在一些自然学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亚洲地区相对领先,具有一定的优势,吸引了大批的留学生来华学习。(9)

2.4 地缘优势和费用优势

陈全生指出,我国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与14个国家接壤,而且众多的邻国大多为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文化巨大的向心力、中国市场的潜力、中国教育及科技的相对优势,是周边发展中国家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动因,因此,我国的周边国家存在大量的留学生生源,另外,与到发达国家留学相比较,来我国留学的费用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对留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优势所在。(10)

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广阔的经济前景,举世瞩目,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中国,渴望到中国学习。中国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低廉的留学费用为外国学生,尤其是亚非的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到中国留学提供了便利。

3 对来华留学生学习的瓶颈和机遇的新认识

首先,以上所述的种种瓶颈和机遇是与中国目前的国情和现状分不开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不过也刚进行了三十几年,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还不高,它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和压力必然会反映在教育上面。来华留学生面临的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紧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瓶颈,正是我国仍不算发达的现实的一个缩影。但中国又是一个具有希望和活力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它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很多方面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又为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其次,瓶颈和机遇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来华留学生学习面临的瓶颈让中国人明确了改进的方向,相对落后的现实也激发了中国人努力的动力。相信中国人民会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化问题为机遇,创造出更好的留学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交流。

再次,来华留学生也应积极面对在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机遇。他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留学生社团。留学生社团内的成员有着相似的处境,面临着相似的困难,这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参加留学生社团有助于缓解他们的文化适应困难,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此外,他们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内的其他社团,多同中国学生一起参加运动会、艺术节、歌唱会、歌舞比赛等活动。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减少双方的误解和偏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

注释

1http://www.edu.cn/dong_tai_421/20120228/t20120228_745546.shtml.

2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韩秀梅.高校留学生教育的瓶颈与突破.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6).

5张美云,刘开南.关于加强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7(5).

6刘培锋.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柔性思维.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7).

7刘学东.全球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竞争优势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陈奕容.多重动因结构:华裔留学生来华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兼与非华裔留学生对比.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王颖,张志成,陈妙玲.我国留学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5).

上一篇:对策思索下一篇:背景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