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教育

2024-10-05

留学教育(精选12篇)

留学教育 篇1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经济迅速发展, 国际地位随之提高,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从改革初期, 由单一的留学生输出国慢慢转变为留学生输出与输入并重的国家。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迅速发展, 在培养来华留学生时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培养高素质、高修养人才的学术原则为主, 还是以培养亲华友好朋友的政治原则优先?笔者认为, 应采取以政治原则优先兼顾学术原则的方式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使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留学生教育一直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留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 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留学所在国家文化的影响, 接收或认同全新的价值观念, 从而对其留学国家产生感情, 最后把这种感情表现在政治立场和促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上。这些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会在他们今后从事的各项工作中表现出对曾经留学国家的友善和倾向性, 也会极力促进本国与该国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 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的信赖和友好。我们在培养来华留学生成才的同时, 更应帮助他们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 增强他们对中国的情感, 加强他们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使他们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1. 有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目前, 国际局势相对不太稳定, 中国的周边环境不太安全, 对中国存在偏见或认识不全面的国家很多, 发展留学生教育对于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有着重要作用。以中美两国的交往为例, 新中国成立20多年, 中美两国基本不来往。直到20世纪70年代, 中美两国的交往才走上了正常的道路, 而这一历史性的突破除了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外, 也离不开一批谙熟对方事物的“美国通”和“中国通”的努力。尤其是美国当时有一批因家庭或个人原因在中国待过或学习过的学者, 这些“中国通”“知华派”在推动尼克松打开中国大门和卡特总统决心与中国建交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他们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为促使美国历届政府保持对华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若能将这些未来在对华关系领域中掌握话语权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成客观的“知华派”和“友华派”, 从长远来看, 他们会让美国民众对中国有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当然, 这不仅需要少数精英的相互熟悉, 而且需要一代人的相互了解。培养大批真正了解中国的“中国通”, 可以从来华留学生抓起。

2. 有利于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较之美国等西方国家, 中国的历史文明更为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几千年连续不间断文明的国家, 其丰富的文化成就举世公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作为软实力的中华文化也日益引起世界的重视。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首先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大战略, 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宣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培养更多了解、理解和支持中国的国际友好人士, 为中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一个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因此, 我们应努力培养一大批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和好感的来华留学生, 通过有效的教育, 培养出一批从事中西跨文化交流和研究的学者和新闻工作者, 使他们能成为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专家, 然后通过他们来推介中国文化。我们可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马可波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西方介绍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 能激发起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节吗?同样的, 如果没有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等许多扎根在中国、生活在中国的国际友人常年向世界客观报道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国家地位能冲破西方的封锁, 而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同情和认可吗?我们应看到, 国际友人在推介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是居功至伟、无可替代的。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来华留学教育, 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后期的培养和毕业有很大的隐患。

有人片面地认为, 学生的学术水平体现在毕业论文质量和发表文章数量上, 其实不然。这两者只是学生学术水平的某些方面, 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可以说明学生的学术水平。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应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学术水平, 而不是在最后毕业时用学位授予标准的硬性标准来要求学生达到“学术水平”, 这样致使很多来华留学生无法按时毕业, 不利于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很多高校在来华留学生的学位授予上要求与本校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研究生阶段, 要求学生在期刊发表文章并用中文完成论文撰写, 用中文完成论文的答辩, 这些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学术水平, 但会造成很多学生无法顺利毕业, 原因也许不是专业理论和知识没有达标而是中文水平不够, 无法完成中文论文的撰写及用中文答辩等硬性要求。来华留学生来中国三四年, 要完成专业的学习同时还要兼顾中文的学习, 这是十分困难的。笔者认为, 来华留学生的学位授予可以不完全按照中国学生的学位授予条件, 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弹性要求来华留学生, 以吸引培养来华留学生对华友好,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对专业知识了解的亲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实现途径

由上可见,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原则优先兼顾学术原则,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 规范入学考试制度, 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

制定合理、科学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是保证中国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但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高校或放弃考试, 盲目“宽进”, 或各自设定入学考试方式, 导致考试标准不一、考试内容各异的现状, 这样不利于广大来华留学生的报考, 也不利于高校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 同时给后期的学生培养带来困难。我们应在参照先进国家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入学考试制度。

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奖学金大多采用预科考核的方式, 通过几年的努力也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中国对自费的留学生却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笔者认为, 先要把对自费生的学习要求以大纲形式统一确定下来, 才能把考试难度与公费生预科考核区分开来。由教育主管部门开发统一考试, 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但必须符合自费留学生的学习大纲。首先, 主管部门做好调研, 把握好命题尺度, 制定相应的大纲和试题库。再者, 主管部门将开发好的内容发给高校, 然后看能否得到各高校的认可, 即各高校是否愿意把它作为标准进行录取操作。同时参照国际留学生入学考试的规律和趋势, 做到简化、重视考察综合能力及文理科的综合渗透。

2. 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根据中国教育制度的教学计划, 结合派遣国的需要和留学生的不同情况, 培养他们成为能掌握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 身心健康, 了解中国和对华友好的人士。”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应在培养环节加强, 而不是硬性地以为学位授予标准来要求。如完善留学生的课程体系, 采取多元化的课程;强化教师的外语能力, 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水平;编订属于来华留学生的教材,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培养过程中添加中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公选课;建立一对一的辅导机制, 为留学生更好地了解适应中国提供辅助;建立专业的教授委员会, 为留学生答疑解惑等。这样可以为来华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及实践的环境。

3. 适当放松学位授予标准

目前, 中国学位授予标准对来华留学生而言过高。尤其是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中关于论文方面的要求。为更好实现政治原则优先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在提高生源质量和加强培养力度外, 可以对学位授予做出如下调整:

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有所要求, 但程度上可适当放宽, 根据派出国生源的实际可灵活变动。

由于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 而中国教师外语水平也不高, 学生学习交流有困难, 在规定的学制内来很难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这种情况下可允许学生延长一定的时间 (半年到一年) 补修或重修有关课程。

学位授予应以课程学习为主, 但论文要求可适当放宽, 如做一个小论文或论文设计, 能表明学位申请者基本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即可。对来华留学生必须发表文章才能获得答辩资格这一条件不做硬性要求。

除了汉语言专业学生, 其他来华留学生在学位论文用汉语撰写和答辩有困难时, 可用国际通用语言撰写和答辩, 但必须能用汉语写出论文摘要, 同时要求学生能使用中文生活用语, 基本能阅读专业汉语资料。

摘要:近年来, 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人数显著增加, 影响力也日益显现。发展留学生教育对中国而言十分重要, 但中国的留学生教育目前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我们应该在政治原则优先兼顾学术原则的前提下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政治原则

参考文献

[1]郭玉贵.从国家利益角度更有效吸引美国学子来华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2]刘玉珂.学位教育比较研究——关于授予来华留学生中国学位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 1991 (4)

[3]罗雪莲.来华留学生教育课程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留学教育 篇2

1、请相信自己的能力,请相信我们的专业。

2、我们暂时只办理地球上的留学事务。

3、我们是园丁,您是种子,未来是结果。

4、启德留学名天下,真诚(用心)服务千万家。

5、你的梦想,启德编织;你的未来,启德打造。

6、用启德27年的奋斗去完成您一生的梦想。

7、甘为人梯,让您的人生在这里转机。

8、启德留学,开启你人生扬帆远航的指南针。

9、启德由心开始,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10、二十七载专业经验,办理留学无忧之选。

11、遨游知识与梦想的海洋,启德竭诚为您扬帆护航!

12、为您的腾飞插上翅膀,为您的成功搭建桥梁。

13、几十年如一日,倾心打造杰出莘莘学子。

14、看见你收获(成功)的微笑,是我最大的心愿。

15、脚踏梦想,心怀勇气,即刻启程,奔赴未来。

16、梦想离你不远,我的选择,就在你身边。

17、重启你的人生,多年倾注,只为精彩你的未来。

18、最诚信,最专业是我们27年来对学子的郑重承诺。

19、留学是一种抉择更是一份托付,信誉成就服务经典。

20、出国留学不用愁,启德帮您解忧愁。

21、启德一直在等你,打开世界另一窗门。

22、留学道路指南针,国际人才谛造者。

23、出国留学我导航,不走弯路不上当。

24、源于心底的呐喊,启德为你选择未来。

25、在海的那一边,有你的梦想和希望。

26、感谢世界,让我知道了你的与众不同。

27、启世界之路,德师之典范,留学专家助,学有所成归。

28、今天的付出,明天的收获(成就),启德留学,伴您成长。

29、地球只是一个村落,这家待腻了,为什么不去别家看看?

30、不要做平凡的自己,你可以创造辉煌。

31、华夏创造了人才,我们把人才打造成精英。

32、历经27年钻研,更专业,更贴心。

33、启动未来,德行天下,留学心动,赶快行动。

34、启德留学是你海外就学路上的一道强光。

35、坐拥国外教育资源,打造留学直通车。

36、飘扬过海,让我们为您保驾护航。

37、给我你的信赖,让我安排你的一切。

38、当你选我的同时,我将给予你所有。

39、留学的路,启德告诉你哪条更宽畅。

40、启德铺路,成功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41、精彩与世界同步,梦想在启德放飞。

42、聚焦世界的光芒,点亮未来的精彩。

43、你的成长,你的.未来,启德永远陪伴。

44、启动留学的翅膀,德惠知识的海洋。

45、四海腾龙不是梦,启德留学专业驱动。

46、留学的代理大师,留学的代理专家。

47、百万学子的信赖,让我们和世界与零距离。

48、我们是世界的万花筒,也是您未来的规划师。

49、经27年历史历练,获百万学子好评。

50、启德27年的辉煌历程,成就了百万学子的灿烂人生。

51、百万学子的关注,用专业铸造辉煌,与国际接轨。

52、感谢你们的执行追求,打造了我们的行业一流。

53、我们让你站得更高,我们让你看得更远。

54、圆留学梦,从启德开始,我们是比最强的后盾。

55、我的经验,您的智慧,走向世界我们一起拼搏。

56、开创你的思维,开阔你的眼界,让启德伴你左右。

57、让家长少操心,让祖国有信心,启德留学,让孩子更开心。

58、无论你的留学梦在何方,启德都能为你打开一扇门。

59、我觉得,你很优秀,但如果走出去看看,说不定你会变得更加优秀。

60、去想去的地方,学想学的知识,看想看的风景,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

职业教育留学成新宠 篇3

职教留学门槛更低

据留学专家介绍,与普通学历留学相比,职业教育留学的花费更低,申请也相对容易。以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学院(TAFE)为例,一般每年只需要5万到6万元人民币学费,相当于普通大学学费的一半左右,而且1~2年即可毕业。在近来澳大利亚各大学学费猛涨的情况下,职教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职教留学签证也更容易。TAFE录取11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二学生)以上学历的学生和成人,雅思要求5.5分,没有入学考试,个别课程须有工作经验。

此外,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一些国家,对培养专技人才非常重视,在政策上给予诸多的优惠。如新加坡政府就为进入政府理工学院攻读高职课程的留学生提供相当于学费80%的赞助,而且毕业之后可在新加坡工作3年。

专家认为,职教留学非常适合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学术能力一般的中国高二、高三毕业生,以及中专、高职等学校的毕业生。从目前国内就业市场上的形势来看,“技术高手”的发展空间要比“学历高手”宽许多。因此,国内学生与其都去挤国外学历教育的“独木桥”,不如及时调转船头,选择攻读职业教育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与就业直接挂钩

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多已相当成熟,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学质量,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培养目标明确,强调专业技能,并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专业,如韩国的美容专业、瑞士的酒店管理专业等,因此学生就业前景普遍较好。

在加拿大,从职业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更好找工作,薪酬有的甚至比大学毕业生还高。目前较受欢迎的专业有IT网管、美容、木工、电工、会计、文秘、室内设计、汽车喷绘等,很多专业实行的都是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就业前景很好。

新加坡职业教育学院就像一个复合型的大工厂,试验设备相当完善,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把将来要工作的流水线全部接触到、学习到。而且学院也会给学生安排带薪实习。另外,企业老总、政府官员会参与到校董事会,把最新的职业需求情况直接传达给学校。

全澳洲232家主要的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所需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也是中学后教育的最大部门,主要教授一些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着重于实际操作,理论性内容少,学生毕业后获得毕业证书,相当于我国大专毕业文凭。TAFE毕业生的就业率要比大学高,因为职业教育机构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多实习的机会,同时TAFE学院和工业界保持了非常好的关系,很多公司直接到TAFE学院录用毕业生。

可作为读大学、移民跳板

在很多国家,职业学院的学分与大学学分可以互认,通常哪科是可以转学分的,哪科不能转,学校都会清楚地标明,便于学生选择。因此,对于一些高考失利的考生来说,把职教留学作为跳板,先读职教积累学分,再通过转学分继续攻读大学,不失为一条学历留学的捷径。

在澳大利亚,攻读TAFE课程的学生与直接读本科大学一样,也可以用3年时间完成学士学位。因为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中国的大专和职业培训中心不同,学生在TAFE完成相应学分以后,不用参加考试,可以直接进入和TAFE学院有协议的澳大利亚的大学完成剩余课程,取得本科学历。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探析 篇4

张之洞 (1837—1909) , 字孝达, 号香涛, 晚号抱冰, 死后追谥文襄。他是晚清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和洋务理论的集大成者, 在清朝政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一生都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任十年学官, 先后在湖北和四川任学政时整顿过学风与考风;在近三十年的巡抚和总督任期内, 兴建或改建过不少书院, 兴办过新式学堂;晚年入枢军机处。他曾促成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参与了新学制的建立, 对留学教育有独到见解。

《张文襄公全集》是后人在张之洞去世之后, 对他的一生中的所有奏议、公牍、电奏、书札等辑录而成的文集。笔者所研究的《张文襄公全集》是北平开雕楚学精庐藏极丁丑五月 (1937年) 印本, 由甘鹏云校印, 共228卷。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奏议五十二《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 (《张文襄公全集》卷五十二) 、奏议六十一《筹议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折》 (《全集》卷六十一) 、《劝学篇·外篇·游学第二》 (《张文襄公全集》卷二百零三) 、奏议六十一《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 (《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十一) 、电牍五十一《致清江张漕台》 (《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二) 、电牍五十七《致京张冶秋尚书》 (《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七十八) 。

二、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探析

张之洞在清末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作为, 就是十分重视留学教育。他在教育改革实践中, 形成了较系统的、有鲜明特点的留学教育思想。

1. 极力主张留学

张之洞十分热衷于派遣留学生, 与他急需洋务人才的愿望有关。在当时国家贫穷落后、屡遭外国欺凌的危难时刻, 而“中国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 环球之大势不知, 国家之经制不晓, 外国兴学立政、练兵制器之要不闻”。[1] (P23) 因此, “明时势, 长志气, 扩见闻, 增才智, 非游历外国不为功”。[2] (P9) 张之洞在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四月著成的《劝学篇》中指出:“出洋一年, 胜于读西书五年, 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 一年胜中国学堂三年, 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3] (P6) 他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上奏的《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中指出:“学堂固宜速设矣, 然而非多设不足以济用, 欲多设则有二难, 经费巨一也, 教习少二也。求师之难, 尤甚于筹费……是则惟有赴外国游学一法。”[4] (P27) 可见, 张之洞把留学看成是尽快培养合格洋务人才的最佳途径, 同时又是大规模兴办学校的先决条件, 功效十分明显, 作用十分重要。在派遣留学生时, 张之洞也积极主张派遣公费和自费留学生。他认为凡自费留学的, 若学有所成, 可奖给举贡、进士出身, 即中指出:可做官, 这在“学而优则仕”的中国封建社会有相当的吸引力。张之洞在《致清江张漕台》中指出:“能自备资斧予以奖。”他自己也承认:“如明旨许以出路……, 自备资斧者必多。”[5] (P15) 他还说:“各省士人有自备资斧出洋游学, 得有优等凭照者, 回华后复试相符, 亦按其等第作为进士、举贡。”这对政府来说, 很明显的正向功能是能减轻政府的费用负担, 即“如此则游学者众, 而经费不必尽由官筹”。[4] (P28) 总之, 张之洞认为, 中国人到外国留学, 国家只须筹给费用, 就可得无数的人才, 此为“善策”, 省事不少, 何乐而不为?若能有自费留学的, 国家不须筹经费, 仍可得不少人才, 当然这又是“善之善策”, 即好上加好的办法, 他认为:“盖游学外国者, 但筹给经费, 而可省无数之心力, 得无数之才, 已可为谓善策矣。若自备资斧游学者, 准按凭照优奖录用, 则经费并不必多筹, 尤善之善者矣。”[4] (P28)

2. 留学的国家首选日本

张之洞明确提出:“至于游学之国, 西洋不如东洋。”[3] (P7)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张之洞总结了日本振兴的经验:“日本小国耳, 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陆奥诸人, 皆二十年前出洋学生也。愤其为西洋所胁, 率其徒百余人, 分诣法、德、英诸国, 或学政治工商, 或学水陆兵法, 学成而归, 用为将相, 政事一变, 雄视东方……”[3] (P6) 另一方面, 张之洞又具体分析了留学日本的好处:“一路近费省, 可多遣;一去华近, 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 易通晓;一西书甚繁, 凡西学不切要者, 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 易仿行, 事半功倍, 无过于此。”[3] (P7) 另外, 他认为:“教法尤以日本为最善, 文字较近, 课程较速, 其盼望学生成就之心至为恳切, 传习易。”“经费省, 回华速, 较之学于欧洲各国者其经费可省三分之二, 其学成及往返日期可速一倍。”[4] (P27) 所以, 张之洞一改以往清政府只注意派遣学生留学欧美国家的做法, 以日本为楷模, 力主留日。

3. 留学的专业注重实用

张之洞指出:“学生出洋游学, 文武两途及农工商专门之学, 均须分门肄习。”[4] (P28) 并且特别强调:“宜专派若干人入其师范学堂, 专学师范, 以备回国充各中小学普通教习, 尤为要著。”[4] (P28) 但他又说:“保送学生入日本各学堂, 除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及文科、理科、医科各专门学科不限人数外, 其政治、法律、武备三门, 宜分别限定名数, 每年只准保送若干名。武备一门, 非官派不准保送。”[6] (P9) 可见, 张之洞从洋务运动的实际需要出发, 主要强调农、工、商、矿业、外交、军事和教育, 对于师范, 因与其致力的兴学有直接关系, 更是认为“尤为要著”, 至于文史和政治, 则不十分重视, 并加以限制。

4. 留学生的管理要强化

对于派遣留学生的标准, 张之洞提出与以前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游学之益, 幼童不如通人, 庶僚不如亲贵。”[3] (P6) 对于留学生的管理, 张之洞主张设立留学监督, 并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特上奏《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和《约束游学生章程》, 为清政府提出管理留学生的办法;对于在国外“妄发议论, 刊布干预政治之报章”的留学生要受到留学监督的“剀切诚谕”, 并且要求“立即停辍”, “如有不遵, 即行停学”, 对于“品行端谨毫无过犯”的学生, “如果所学等差确与所得学堂文凭相符者”, 则分别给以“拔贡”、“举人”、“进士”等出身, 并“分别录用”, [6] (P4) 授以官职等, 以此来对留学生进行拉拢和奖励。可见, 张之洞一方面主张大力派遣留学生, 以培养合格的洋务人才, 另一方面又害怕留学生成为清王朝统治的叛逆力量, 故千方百计地加强管理, 不惜使用软硬两手来控制留学生。

除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外, 张之洞还大力提倡派遣官员出洋游历游学。他在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上奏的《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中指出:“职官游历游学者众, 不独将来回国后任使之才日多”, 还能起到监视留学生的作用, 认为职官“在洋时与本国游学生渐相稔习, 灼知其品谊才识, 何人为学行兼修之士, 何人为乖张不逞之徒”, 从而达到“异时以类相求”。他派遣职官游历游学,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查证国内传闻的游学生在外“流弊”日多现象, 从而达到“黑白确有明证”, 再有就是职官能以自身对清王朝的卫道观念和言行陶冶影响游学生, 他说:“且力持正论之人日多, 则邪说诐词势自孤行, 而不敌学生嚣张之气亦必可默为转移。”[7] (P19)

三、对张之洞留学教育思想的简评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教育改革思想, 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 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卫道精神的色彩。

1. 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之洞在大力发展近代留学教育的同时, 积极发展国内新式学堂教育, 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互相补充, 协调发展。在留学教育方面, 注意公费留学与私费留学相结合, 学生留学和职官游历游学相结合。为此, 张之洞制订留学章程, 采取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学生与政府官员赴国学习, 并根据获得国外学校文凭和学位选拔官吏, 这样不仅改变了行政干部的知识构, 而且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大批新型管理人才。当然, 张之洞鼓励和发展留学教育的出发点是“中体西用”, 虽向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制度学习, 但并非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他不过是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艺”来维护晚清王朝的统治。这是张之洞发展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客观上为中国培养出了“中西会通”之才, 这些人才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张之洞并非近代留学教育的创始人, 但他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其功绩不可抹杀。

2. 留学教育思想中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

“留日”是张之洞甲午战后中国内忧外患形势下提出的一种应变之举, 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甲午战争, 若大的中华帝国被东洋小国打败, 这一残酷的事实给国人以前所未有的刺激。它使国人认识到, 中国已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必须“改弦更张”。同时, 日本的崛起又给国人树立了“自强”的楷模, 向日本学习以求自强的心态逐渐形成。按常人心理, 被日本打败, 还派遣留学生向日本学习是难以接受的。然而张之洞认为应“受侮而不耻, 蹙国而不惧”, 因为中国历史上许多的“圣贤帝王将相, 历险难, 成功业, 其要归不过曰‘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而已;曰‘生于忧患’而已”。[3] (P6)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张之洞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认识到自强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提倡留学教育, 主张留学日本。他指出:“今日之世变, 岂特春秋所未有, 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2] (P8) 在这千古未有的变局面前, 清政府必须树立“自强新政, 报仇雪耻的发奋之心”, 而要“自强新政”, 必须培养新式人才, 以便像日本那样, “用为将相, 政事一变, 雄视东方”。[3] (P6) 由于把留学看成是求“自强”的捷径, 因此, 甲午战后, 每当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强时, 张之洞都要极力提倡留学。可见, 派遣学生留学日本是张之洞在甲午战败后而开出的“自强”药方, 是一种应变之举, 体现了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

3. 留学教育思想体现着强烈的卫道精神

留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合格的洋务人才, 维护清王朝反动统治, 体现着强烈的卫道精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张之洞, 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所提倡的“留日”教育亦不例外。他在《劝学篇》中明确提出:“今日时局, 惟以激发忠爱, 讲求富强, 保朝廷, 卫社稷为第一义。”[8] (P3) 培养忠君的洋务人才, 这就是他提倡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 他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不可偏废。”[9] (P10) 学西学就是为了“存中学”。他认为:“游学外洋之举所费既巨, 则人不能甚多”, 留学必须派“学有初基, 理已明, 识已定”[9] (P8) 的人, 即选派已打好“中学”基础的人, 以免受西方政治和思想的影响。对于留学生在国外所学的专业, 他重视农、工、商、师范等专业的实用之学, 极力反对和限制留学生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法律。他主张用软硬两手控制学生, 加强管理, 反对学生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这一切都是为防范留学生成为清王朝统治的叛逆, 有维护道统之意。

4. 留学教育思想中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留学教育主要是当作一种救国武器, 因此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急功近利, 而缺乏人文教育。他在《致京张冶秋尚书》中说:“若派人往学, 速成者八个月可毕, 回华后令其教师范四个月可毕, 每人可教六人, 若派五十人赴东, 再四个月可教成一千八百人。”[10] (P19) 这就导致留学生在学习西洋文化时产生了一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对新思想的接受和移植缺乏审慎的选择, 所以传入的一些思潮在思想启蒙的同时, 对中国的固有文化也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这也可说其时代局限性所致。

综上所述, 张之洞在清末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下, 在清末教育改革中, 形成了较系统并有鲜明特点的留学教育思想, 直接推动了清末留学教育尤其是留学日本的发展,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 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张之洞.劝学篇·内篇·正权第六[A]. (卷二百零二, 劝学篇一) .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北平开雕楚学精庐藏板丁丑五月 (1937年) 印本 (以下同) .

[2]张之洞.劝学篇序[A]. (卷二百十三, 古文二) .张文襄公全集[M].

[3]张之洞.劝学篇·外篇·游学第二[A]. (卷二百零三, 劝学篇二) .张文襄公全集[M].

[4]张之洞.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A]. (卷五十二, 奏议五十二) .张文襄公全集[M].

[5]张之洞.致清江张漕台[A]. (卷一百七十二, 电牍五十一) .张文襄公全集[M].

[6]张之洞.筹议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折[A]. (卷六十一, 奏议六十一) .张文襄公全集[M].

[7]张之洞.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A]. (卷六十一, 奏议六十一) .张文襄公全集[M].

[8]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同心第一[A]. (卷二百零二, 劝学篇一) .张文襄公全集[M].

[9]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A]. (卷二百零三, 劝学篇二) .张文襄公全集[M].

留学教育 篇5

来到英国之后,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周围的环境促使我在观察事情,处理问题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标准,思维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知道是不是和我本身较强的可塑性有关。因为之前被保护的太好,所以对于社会,对于生活还处在婴幼儿时期。

平时也时不时的有与朋友联系,不过总觉得有些找不到当初的感觉。能够很真切的体会到“距离”,“两个世界的人”似乎还真是很贴切的描述。我认为这也恰恰是我成长的表现之一:渐渐的懂得去思考,去用心的生活。之前有看过一句话:“想要保持自我是需要以强大的实力为基础的”,深以为然,也送给你。

生活绝对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一、牢记自己的初衷

留学并不是简单的度假旅行,学业和奖学金应该是每一个留学生的目标。之前对未来担心的比较少,但现实时刻敲打着我们不能在这般的不食人间烟火。脱离了父母的支持,我们如何安身立命?也许正是在异国的这种独立无依,反而让我能够时刻谨记压力,不断的拼命做出适合的改变。

二、迅速适应这里的生活、学习节奏

英国人似乎总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有完美的体系和合理的制度,不过因为程序多效率慢的让人颇有些抓狂。有关衣食住行方面的细节之后我会跟你再

英国的授课方式与国内差异相当大,我也是一点点的摸索着如何能够更合理地管理自己每周190个小时的时间,如何更有效率的完成presentation等。问题遇到了总有解决的办法,抗一抗就过去了,何况周围还有很多人会不断的给予善意的鼓励。

记得你对书籍情有独钟。简单说一下剑桥的图书馆吧。推开厚重无比的貌似是中世纪的门,剑桥大学图书馆就展现在面前。几乎所有你想要找的书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拿着系里的介绍信到底层的admission office激活校园卡之后就可以借书了。可以借五本书八周哦。记得当时第一次借完书出来忍不住兴奋了好一阵子。剑桥市很多社区图书馆都是可以免费进去看书额,并且在所有剑桥大学附属的图书馆也都可以进行图书的借阅。

如果是在剑桥图书馆内进行阅读,二楼的Tea Room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可以存包,也可以花60P买一个剑桥大学标志的包就可以把所带的东西都拿进图书馆内。袋子质量非常好,有人还把它作为纪念品珍藏起来了呢。

三、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和经营

走在剑桥,你会有个感觉那就是:好多的中国人!有时候你会发现就算是用汉语也能轻易的解决问题。不过真正要锻炼自己,就要抛开东方人所谓的“含蓄”了,比如参加社团、辩论社等,我周围有几个朋友当初就有几个为了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尽快的熟悉和融入英国,逼着自己和几个英国本地的学生合租的情况。

最后还是那句话话,听得再多都不如亲自经历一番。有事情你也可以跟苏老师联系,他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前些日子跟他联系,他刚加入了一家名为人之初教育科技集团,据他说也是个弥补市场空白的留学产品项目。有机会多跟他交流。

留学教育 篇6

关键词:女留学生;新贤妻良母;女国民;独立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265-03

封建社会的女学一直被“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所支配,无法取得同男子一样的地位。女学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中国真正的女子学校教育开始于1844年,由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女士在宁波创立的“宁波女学”。自此,传教士们纷纷效仿在沿海开办女子教会学校,一时出现了“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

教会学校的开办使得西方先进的女子教育思想进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以“三从四德”为主要教育内容,以“贤妻良母”为培养目标的封建女学。在教会的资助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走出深闺进入学校,最终成为中国第一批知识女性。同样也是在教会及传教士的资助下出现了第一批中国女留学生。这些女子远渡重洋直接接触西方社会及教育,对后期中国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女子留学教育开创了先河。

一、甲午战争前的四位女留学生

在两万万女子还处在深闺之中,被“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观念所束缚的时候,四位女子已经开启了她们远渡重洋探索新道路的征程。她们分别是金雅妹、柯金英、康爱德、石美玉。

金雅妹,三岁时父母双亡,后被美国传教士麦加地收养。1870年,随从养父母去往日本,短暂停留后前往美国,于1881年进入纽约医院附属医科大学。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大学毕业证书的女性。

柯金英,1866年出生于福州的一个教会家庭,曾就读于美国传教士开办的毓英女塾,后因不满课程呆板,毅然转入福州妇女医院学习医学。18岁赴美留学,后进入费城女子医科大学。柯金英的求学热情引起了当时美国人的关注。《纽约时报》曾对柯的生活经历和求学计划进行过报道。

康爱德,1847年出生于江西九江,自小被美国传教士昊格矩收养。1892年,年仅19岁的康爱德随同昊格矩前往美国进入密西根大学学习医学,同行的还有她在九江女塾时的同学石美玉。

她们留学归国后,均投身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大批医护人才。她们用自身的成功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向世人展示了女子可以像男子一样接受教育。是当时中国先进女性的典范,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梁启超曾写下《记江西康女士》一文,高度评价了康爱德留学一事,该文也成为其倡导女学的宣言。

以上四位女性留学时间集中在1881-1891年,虽比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晚了将近十年,数量上也屈指可数,但是对中国女子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日后梁启超等维新派兴女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板。

二、“新式贤妻良母教育观念”与官派女留学生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清政府认识到要想强国,必须学习西方,而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派遣留学生。日本因“路近”“费省”“同文”“时短”等长处优于欧美,开启了留学日本的热潮。甲午战争之后的女子留学是伴随着男子留日而发展起来的。她们大部分来自浙江等地,是作为父兄或夫婿的伴读来到日本的。

1899年,在官派男子日本留学后的第三年,9岁的夏循兰来到了日本,就读于下田歌子的华族女校。此时大部分来日女子都在此就读,均为自费。据统计约为50人左右。她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常因父兄或夫婿学成归国而中途退学,因此还算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

中国官派女子留学始于1905年7月,湖南省派出20名女子赴日留学。促成官派女子留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关键之一是女学的兴起及“新式贤妻良母”教育观念的形成。

(一)“兴女学”与“新贤妻良母教育观念”的形成。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历经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新式贤妻良母”教育观念亦是如此。它是在中国古代“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先进女子教育思想和国内女学倡导者的观点,历经了郑观应的“相子佐夫”、梁启超的“贤妻良母”及《奏定女子学堂章程》中女子教育宗旨,最终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长远影响的“新贤妻良母”教育观念。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万国公报》。他曾多次撰文和刊载相关文章,论述西方各国女子教育发展状况,宣扬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就中国社会存在的女子缠足、溺婴、纳妾等诸多陋习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将女子教育同国家的强弱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提出“女学愈兴,国势愈强”[1]的观念。如果说林乐知倡导女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教会人员和宣传女权思想。那么早期维新派则从国家危亡、强国保种出发兴女学,提出培养“新贤妻良母”的教育目标。

早期维新派代表中多位有过留学经历,西洋的见闻使他们深知中西女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的女学观念。于是他们以兴女学为切入点,探索“新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介绍西方各国的女子教育,如王韬在《漫游随录》一书中就西方女子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进行过介绍:“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中土须眉,有愧此裙钗者多矣。”[2]李圭也曾在其《环游地球新录》中写到:“泰西风俗,男女并重,女学亦同于男。”[3]

郑观应则对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批评。他说,“泰西女学与男丁并重,人生八岁,无分男女,皆须入塾,训以读书、识字、算术等事”,认为中国女子也应接受教育并明确提出“庶他日为贤女、为贤妇、为贤母,三从四德,童而习之,久而化之——相子佐夫”[5]的教育目的。可以说,这是中国近代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的最初论述。

作为“新贤妻良母”教育观念的提出者——梁启超则从国家危亡、强国保种的角度论述了女学的重要性:“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本原也”、“夫国势之积弱,既为女学不兴所致”,“欲强国,必由女学”[6]。欲培养的是“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7]的女性。自此,“新贤妻良母”教育观念开始在教育理论界得到广泛传播,并在实践领域得到应用,如1989年,由梁启超、经元善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学。

清政府早期颁布的《学制》中均未涉及女子教育,直到1903年,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就女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行了初步的设想:要使女性懂得如何做好为人妻为人母的道理,能够识别、应用简单的文字,了解家庭工具书籍的基本内容,达到相夫教子的目的。1907年颁布的《女学堂章程》中更明确的指出“讲习保育幼儿方法,期于裨助家计”为教育宗旨,将女学纳入家庭教育范畴,使女校成为贤妻良母的养成所,标志着“新贤妻良母”教育观念在国家层面进行传播。

新旧教育观念的颤变使得中国封建女性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解放,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是近代女子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新贤妻良母”教育观念只是片面强调女性为人妻母的职责,忽略了女性作为个体应该享有的权利,为后期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二)官派女留学生

随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女子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女学教育之中。以1889年上海经正女学为开端,在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出现女子学校如,上海爱国女学校、务本女学、天津北洋女子公学等。

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及女学发展势头强盛的形势下,清政府于1906年作出振兴女学的决议,并于1907年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至此,中国女子教育才正式纳入中国学制体系,女子教育的地位才有所提升。此后,女学教育发展迅速,“据清政府不完全统计,到1909年全国已有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14054人(不包括教会女学)”[8]。

女校数量的急剧攀升使得“女教师”的需求变得极为迫切。受传统文化道德的影响,在制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之中就明确规定:“女子初等高等学堂堂章教习均须以女子年岁较长者、素有学识、在学堂有经验者充之。”[9]而对于刚步入女学教育的近代中国来说,能够识文断字的女性都为之少数,更何况通晓“中西”的女性。所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既通国文又晓西学的女教师成为发展女学的关键性问题。受到当时男子留学教育的影响,有识之士把目光再次转向了邻国日本。当时国内女子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其“贤妻良母”女子观念与中国的女子观念极为接近,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女子留日是解决女教师缺乏最有效和可行的办法,纷纷倡导女子赴日留学,如驻日公使杨枢在国内发表公启号召,“凡我国名门秀媛,有志于世界学术之途者,若能翩然渡海相率来游,实为我中国之幸”[10]。反映出朝廷对女子留学教育的支持。

如果说女学的兴起及教育观念的颤变为中国官派女子留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那么女师资的紧缺则成为女子官派留日形成的直接诱因。1905年湖南省派选拔20名女子赴日留学,成为我国官派女子留学教育之始。此后,奉天、江西等省也纷纷派遣女子赴日,大部分人员都就读于专门为中国女性设立的短期师范科和工艺速成科,成为留日女子教育的高潮。但随后受到朝廷限制速成教育的影响,留日女子人数开始递减。1907年,随着留美热潮的兴起,官派女子赴美也随之出现。

作为中国早期官派女留学生,她们的派遣是为了养成“未来之女教师”,多以短期速成教育为主,所学内容多为中学水平,在学科选择和课程设置上有严格的规定,均以家政、护理等“偏女性”课程为主,因此可以说她们亦是“新贤妻良母”教育观念的践行者。

三、“女国民”教育观念

“新贤妻良母”教育观自形成之初就显现出片面强调女性为人妻母的职责,忽略了女性作为个体发展的弊端。随着女学和女子留学教育的兴起,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增强,在各个领域开始展现话语权,特别是女子教育领域“女国民”观念的提出。

“女国民”概念的提出,与两个日本女子留学生组织有关即1903年胡彬夏在日本发起的中国留日女学生共爱会和1904年秋瑾与陈撷芬重组的共爱会,定名“实行共爱会”。都欲成为“合群、求学、自立,成为合格女国民”。何香凝也在《敬告我同胞姊妹》中指出,在国家危亡之际,女子同男子一样担负着“救亡图存”的使命。

同样提倡“女国民”教育观的还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认为仅靠“贤妻良母”是难以救国的,欲造就“女国民”。因此在其创办的女学中以“女国民”为教育宗旨,向学生宣传国民意识,使“女国民”教育思潮在“贤妻良母”盛行之时暗潮涌动。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蔡元培、金天翮等人。

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学以“铸造国民”为宗旨,“并不取贤妻良母主义,乃欲造成虚无党一派之女子”[11]。金天翮则道:“女子与男子,各居国民之半部分,是教育当普及,吾未闻有偏枯之教育而过不受气病者也。”[12]

在以“新贤妻良母”盛行之时,“女国民”教育观由萌发到践行,以致在辛亥前后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女志士”。由“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颤变,能使女性从融于家庭集合体内的身份转化为个体身份”[13],凸显了女性社会角色的转换。

四、“独立人格”的教育观念

在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把妇女解放问题作为思想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们认为,妇女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也就是人格的解放。“新贤妻良母”的教育目标亦不能使妇女具有独立的人格,仍把做母、做妻视为女子的本职,让她们终身在家里,相夫教子,作为男子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人格。

胡适提出“超贤妻良母主义”。他认为女人不应该只把家庭作为生活的重心,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而非以“贤妻良母”为唯一目标。超贤妻良母主义要求妇女具有“自立、自强”的观念,希望能够凭借自身才能,独立生活,不在束缚于家庭亦能替社会作事。一句话: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的实现使实现男女平的的教育。

留美归国的陈衡哲认为女子独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女子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技能。陈衡哲认为女子只有拥有一技之长,才能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建立自己的事业,才能养成自尊独立的性格。近代后期女子赴法勤工俭学就是对“独立人格”养成的一次尝试。

五、结语

对于把女子留学教育排除在中国近代女子主流教育思潮之外的观点,我认为有不可取之处。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女子教育思潮的颤变与女子留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相互影响与制约。从女子留学教育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转变经历了“新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再到“独立人格”三个阶段。通过女子教育观念的颤动,探究各阶段女子留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天纲.基督教有益于中国说[M].万国公报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王韬.漫游随录[M].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107.

〔3〕李圭.环游地球新录[M].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237.

〔4〕郑观应.女教[M].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C].《饮冰室合集》之一.上海:中华书局,1936.

〔7〕梁启超.倡女学堂启[A].饮冰室合集.文集二[C].上海:中华书局,1936.

〔8〕吕美颐,郑永福.中国妇女运动[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9〕舒心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0〕〔12〕金天翮.女界钟[M].陈雁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高叔平.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3〕宋少鹏.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J].妇女研究论丛,2005,(6).

留学教育 篇7

1. 来渝留学生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规模较小。

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国际间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来中国留学的外籍人士呈快速上升趋势。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来渝留学人员也快速增长。据了解, 近几年, 来渝留学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重庆来华留学生规模自2007年的1152人增长至2011年的4033人 (见表一) 。尽管重庆市留学生逐年增加, 但相比其他直辖市及中东部大城市, 重庆市留学生规模还很小, 在全国来华留学生总量上的比例很低 (见表二) 。

资料来源:表一、表二留学生人数来源于《中国教育年鉴》[1]和《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 全国比例根据数据计算所得

2. 来渝留学生国别、教育结构、层次不均衡。

经与重庆市相关高校外事部门调查发现, 目前渝来华留学生近80%来自于东南亚及非洲国家, 而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较少。学习形式包括学历生和非学历生。非学历生包含语言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短期生, 其中以语言生和短期生为主。学历生方面, 虽说从专科到博士都有, 但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层次。在来华留学生专业结构中, 汉语教育、医学、经济管理及部分工科专业较受欢迎, 而其他专业吸收的留学生较少, 甚至有些学科还没有接纳过留学生。

3. 渝各高校留学生分布严重不均。

重庆接受留学生的高校有17所, 而留学生的分布严重不均衡, 并且呈加剧趋势。目前大部分留学生分布在主城区的各个高校, 特别是985、211或具有特色学科的高校, 经与相关高校了解, 2011年,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6所大学的留学生人数约占渝留学生总人数的86.19%[2], 而所在地段离主城较远的普通高校则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小, 留学生数量非常少。

二、扩大来渝留学生规模的建议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对于城市和高校来说, 都极为重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它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所高校来说, 它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为促进重庆地区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重庆及辖区内高校实际情况, 提出了以下建议, 以供相关部门和高校参考。

1. 对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议。

(1) 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管作用。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高校的政策导向、协调监督功能。职能部门应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广泛调研其他省市, 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 明确重庆来华留学生工作发展方向;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政策规范, 为高校具体实施来华留学生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如为保证外籍人士在渝学习质量和合法权益, 教委、外办、高校、公安局出入境等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 共同制定有关留学生招生、教育教学、学籍管理、突发事件预防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依据和规章制度。此外, 地方政府应牵头建立统一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然后采用评估、认证等质量评价手段引导高校对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关注, 并定期就国际学生工作进行研讨和交流, 对来华留学生工作进行反思和阶段性调整。 (2) 进一步加大地方奖学金投入, 鼓励企事业单位配套投入。为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渝学习, 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 扩大重庆教育的国际影响, 2007年重庆市人民政府设立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该项奖学金的设立不但吸引更多外籍人士来渝留学, 而且在丰富生源国别、优化教育层次方面有重要影响, 在重庆市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该项奖学金的投入, 提高使用效率, 同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配套投入, 以吸引更多特别是攻读高学历教育的留学生, 比如部分重庆企业的海外分公司往往需要中文良好、技能素质高的当地人才, 则可以通过在渝设立相关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定制培养”人才, 对企业和高校都是双赢。 (3) 利用多渠道宣传重庆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留学生教育宣传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一方面, 各政府部门网站可以提供重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英文介绍, 为准备来渝和在渝来华留学生提供准确信息。另一方面, 利用友好城市、驻渝外事机构等平台, 帮助学校和境外机构建立联系, 并积极组织渝院校赴境外举办或参加招生展览, 拓展招生渠道。此外, 继续组织一些外籍人士能参与的全市性的活动, 在帮助渝外国人更好地融入地方社会、培养沟通交往能力、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 也进一步扩大重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力。 (4) 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民办和职业学校吸纳留学生。国内外很多知名高校通过设置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吸引留学生, 如澳大利亚高校提供西点制作、汽车修理、美发等培训课程吸引国际学生[3]。目前渝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基本没有接纳留学生, 地方政府部门应鼓励并帮助这些学校设置适合国际学生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课程, 如中国厨艺、中国茶艺等;进一步挖掘和扩大能招生外国留学生学校的范围, 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5) 完善城市环境, 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提高城市竞争力。2010年由新华社《了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旅游卫视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中, 近八千外国人评选出了中国城市形象排行。前十强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南京、成都、杭州、宁波、西安、长沙、昆明、长春[4]。评价体系涉及了城市向往度、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市民素质、治安状况、便捷程度、城市个性、诚信程度、政府效率、投资价值、发展潜力和国际化程度等12类指标, 可见一个城市的综合形象及魅力对来华留学生有重大影响。重庆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借鉴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的成功经验, 对城市治安、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加以改善, 努力使重庆成为一个安全、开放、宜居的国际型大都市。

2. 对于重庆辖区内高校的建议。

(1) 全体师生强化国际化理念, 制定切实可行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方案。只有国际化观念得到普遍认同, 且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全体师生员工才能真正愿意并能够提供国际化、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 进而形成一个开放、友善、便利、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内部需进一步加强理解国际化理念, 明确发展留学生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完善相关规范制度, 设计详细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方案。发展方案应包含具体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 方案的实施要按部就班, 保证落实, 而且还要不断进行反馈, 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必要的阶段性调整。 (2) 整合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 继续深入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首先, 学校相关部门要协调制定针对性强的招生宣传策略, 如制作精美的中英文招生手册;建设和完善学校及二级单位中英文网站;逐步设立高校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开拓留学毕业生校友宣传渠道等。其次, 整合资源, 扩大招生范围, 利用友好城市、海外孔子学院等平台, 积极与境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发各类项目合作, 如联合培养、校际交流、合作研究等项目, 若条件允许, 也可以直接在国外中学和高校建立招生基地。再次, 积极参与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重庆市教委组织的各类海内外教育展等活动;积极组织和策划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如国际文化节、汉语比赛等, 提升高校的美誉度和国内外知名度。 (3) 提升高校综合办学水平, 加大国际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配套投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和快速发展需要软硬件支撑。一方面, 高校要以国际型大学的要求标准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宿舍环境等;另一方面, 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教师能力培训, 完善来华留学教师业绩评价办法, 使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有所保障;同时, 设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部门、招生部门, 并努力提高留管队伍素质, 如通过组织培训、实地调研等方式, 帮助留管人员开拓视野, 加强工作研究和交流, 从而提高整体服务和管理水平, 使高校更有条件、有能力接收和吸纳大量留学生。 (4) 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必要调整, 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 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对现有课程、教材、学制、教学模式、考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或改革。一方面, 高校可广泛吸收和采纳国内外成功经验, 对现有教育模式作必要调整或创新;另一方面, 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专长, 针对国际化需求, 开办特色课程, 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学科及专业, 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满足各类不同学习需求, 如重庆大学开设了一批工科全英文授课课程;重庆医科大学开设了针对外籍人士的医学专业;重庆部分高校联合建立大学联盟, 资源共享, 丰富选修课程、支持跨校选课, 形成合力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前往重庆就读。 (5) 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是来华留学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很多高校认为留学生数量较少, 忽视了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 这样为留学生安全问题、院系沟通、教育质量等问题留下隐患, 反过来又制约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5]。高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 如学籍管理、经费管理、信息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住宿管理、安全管理、生活管理等, 促进学校在留学生招生、入学、教学、考试、毕业等全过程的规范化, 在兼顾教育质量保障的同时, 帮助外籍人士更好地在渝学习和生活, 并通过在渝留学生口碑, 提升学校知名度, 吸引更多境外人士来渝学习。 (6) 加强高校内部各单位的协调和合作。在推进留学生发展计划过程中, 留管部门及相关人员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力。来华留学生教育并不只与招生管理部门有关, 还牵扯到高校内部其他部门, 当内部单位就留学生问题产生摩擦和纠纷时, 高校专人或部门应立即引起重视, 并介入协调商量, 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同时, 高校应定期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 加强校内单位及人员对留学生招生、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集思广益, 加强内部合作, 这样才能使渝留学生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 (2007-2011)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2007-2011) [Z].

[3]吴敬.借鉴澳大利亚经验转变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01) .

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及留学政策 篇8

英国高等教育规模及学制

英国高等院校目前共有九十多所大学、123所学院、五十所高等教育学院。英国的大学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 均有学位授予权, 可自主设置不同课程, 并根据开设课程授予各级学位。英国白金汉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 是英国唯一私立大学 (独立大学) , 其他大学均为公立大学。

高等教育分为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高等教育学制包括大学国际预科课程一年;高等教育文凭 (HND) 2—3年 (包括一年业内实习或海外实习) ;本科学制为3—4年, 包括课程学习、毕业论文, 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研究生阶段为1—2年, 包括课程学习和专业研究, 答辩通过可获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阶段为2—3年, 包括专题研究、论文工作, 答辩通过后可获得博士学位。

英国大学一年分为三个学期, 即11月—12月中旬为第一学期, 1月中旬—3月底为第二学期, 4月底—6月底为第三学期。英国大学的假期分三阶段, 即圣诞节 (Christmas day) —新年 (New Year) 假期4周, 4月份复活节 (Easter) 假期4周, 暑假假期两个月, 全年总计假期约十七周。

英国高等教育文凭结构

英国高等教育文凭体系的设置非常科学和完善, 学生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有多种选择。英国教育体系的广泛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目前, 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英国全日制大学学历有以下几种:1.国际预科课程;2.高等教育文凭HND (Higher National Diploma) ;3.本科学位;4.硕士学位。

国际预科课程学制是一年, 目的是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准备即将在一所英国大学里开始的学位课程学习, 其对象主要是国际学生。高等教育文凭 (HND) 是两年制的职业高等教育课程, 相当于学位的第一阶段。本科学位是英国最流行的课程, 本科学位是学术性课程。本科学位通常有如下几种:1) BA:Bachelor of Arts文学士;2) BSC:Bachelor of Science理学士;3) LLB:Bachelor of Law法学士;4) BMUS:Bachelor of Music音乐学士;5) BCOM:Bachelor of Commerce商学士;6) BENG:Bachelor of Engineering工学士。硕士学位是完成本科学习之后, 需要通过申请并学习一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后方可获得的学位, 如工学硕士、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或教育学硕士学位。

英国大学学位是分等级的, 一等荣誉 (First Class Honours常称为一等, 平均分在70分以上) ;二等一级荣誉 (Second Class Honours, Upper Division, 平均分在60-69) ;二等二级荣誉 (Second Class Honours, Lower Division, 平均分在50-59) ;三等荣誉学位 (Third Class Honours, 平均分在40-49) 。普通学位 (Pass or Ordinary Degree, 平均分=40分) 。如果想攻读研究生课程, 一般要求学位等级在二等一级以上。

英国留学政策

在前几年, 英国制定若干有利于国际留学生的优惠政策。从2009年起, 英国政府规定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在英国可以获得两年工作签证, 从而造成留学生目前是长期停留在英国的最大外国人群体。此外, 计划将本科学位由三年改为两年, 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的课程计划, 增大了留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然也减轻了留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国学士学位的速成效应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自2011年开始, 关于留学生毕业签证政策发生了新变化。为了控制移民人数和国内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英国政府计划提高留学生签证门槛并取消原有的毕业生两年工作签证 (Post Study Work) , 数万名中国留学生将被迫回国, 当然也包括其他国际学生。这无疑严重影响国际学生留学英国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英国政府还将对国际留学生申请的语言水平要求从雅思 (IELTS) 3.5分—4.5分, 提高到雅思5分—6.5分。英国政府的理由是近几年英国吸引来的学生并不是最优秀的人才。政府希望能够吸收优秀的学生来英国求学, 而不是为了来英国找工作或是定居而留学的。

目前, 每年在英国的国际留学生总数量约30万人, 美国的留学生数量最多, 其次是中国大陆和香港, 其他依次是德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英国接收国际留学生的学费收入也逐年增加, 英国将海外留学生收入作为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据统计, 仅中国在英国留学生至少10万人, 每年学费总计约10亿英镑, 此外生活费总计约10亿英镑, 亲属探亲费用5亿英镑, 续签证费约1亿英镑, 总计消费约26—30亿英镑 (合人民币260—300亿元) 。英国移民局发言人透露, 每年在英国的国际留学生达到30万人, 留学生每年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约为85亿英镑 (合人民币850亿元) 。英国总人口约6000万, 可见, 接收国际留学生为英国经济带来的收入是国家经济的重要补充。因此, 国际留学生在英国是非常受欢迎的。当然, 在英国, 也有多种奖学金制度, 如英华奖—中国学生特别奖学金、苏格兰国际奖学金、英国高等院校奖学金等, 优秀学生均可以申请。

英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及教育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能有机会去英国留学是幸运的, 也是令人羡慕的, 但是, 我们也要认清英国高等教育的形式及现状。由于英国的高等教育学制短, 本科生学制三年,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一年, 此外还有语言基础及环境生活等问题,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所能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 这种速成的高等教育体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存在差异。其实对于接受教育的普通学习者来说, 并非是学制越短越好, 只是留学成本降低而已。此外政府取消了留学生本科毕业后可以获得两年的工作签证的优惠政策, 导致毕业生在英国的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 违背了中国留学生希望毕业后留在英国就业的美好愿望。这些都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去英国留学的优点及弊端, 必须引起中国留学生的重视。

美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更是中国留学生向往的高等学府。当然, 中国留学生也应该重新认识英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及学制、留学政策以及对留学生毕业政策的变化, 正确选择自己接受教育的方向。由于我国每年去英国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 每年为英国经济收入增加至少30亿英镑 (合约300亿人民币) ,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目前教育现状是经费短缺、教育资源贫乏, 而我国留英学生为英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 这是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尽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

新形势下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研究 篇9

从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历史看当前发展特点及面临的形势

据统计, 自1950年我国开始接受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起, 截至2010年, 已累计接受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约200万人次。回顾新中国来华留学发展历史, 从1950年来华留学生30多人, 到2010年26万余人, 从只有东欧三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来华留学生, 到现在190余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来华留学生, 从50年代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 到现在6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接收留学生, 中国的来华留学教育走过了一条起步、探索、调整、发展的道路, 在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和促进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为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推动力量。

2001年以后, 来华留学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 在2001~2010年期间, 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0年, 来华留学生总数为265090名, 来自世界194个国家和地区, 在我国618所高等院校和其他机构中学习。本文讨论的来华留学政策主要围绕这一阶段展开。

进入新世纪以来, 来华留学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地国家之一。我国政治稳定, 经济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来华留学的环境不断改善, 来华留学的教育价值愈来愈获得国际学生的认可。同时,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时代, 国际经济、金融、军事、教育格局以及战略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动, 以欧、美、日、韩、澳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留学目的国纷纷调整了留学生教育政策。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 来华留学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如何有效把握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和动态变化, 及时主动地推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扩展来华留学的领域、途径, 构建来华留学教育的合理结构, 优化来华留学环境, 确保来华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将成为来华留学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出发点。

新形势下来华留学政策的制定以及《留学中国计划》

1999年之后, 为促进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和《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 其中, 后者规定了来华留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学生的招生和录取、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校内管理、社会管理、入出境和居留手续等, 成为之后十余年直到今天指导、规范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此外, 教育部为保证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 还建立完善一系列的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主要包括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来华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留管干部业务培训制度、招收留学生院校的评估认证体系等。教育部还推出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 (英语授课) 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新生学籍和外国留学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实施办法》, 以此来优化来华留学环境, 保证留学生培养质量。

2010年9月, 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 对之后10年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思路、政策保障、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宣传推介、招生录取、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师资建设、质量保障、教育管理、管理队伍、生活服务、社会实践、奖学金体系建设、毕业生联系工作等20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规划。其中, 主要目标就是:到2020年, 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该计划提出, 到2020年, 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

新形势下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政策的效能分析

在新形势下, 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政策的推行和实施, 为来华留学教育的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很好地适应了来华留学生规模从2000年52150人, 到2010年265690人的快速扩张状况。其效能分析如下:

第一, 新的来华留学政策以系统性和整体性构建完善了当前来华留学教育的运行体系和整体框架。《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搭建了整个国家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整体工作框架和运行系统, 之后的一系列信息系统、医疗保险、评估、质量控制标准等则是完善这个工作框架的子系统。而《留学中国计划》则对之后十年的来华留学教育提出了全面的系统性规划, 将成为今后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 新形势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的实施适应了来华留学生规模急速扩展的预期和现实。从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展的时点看, 《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出台后确实很好地适应了新世纪留学生数量急速扩大的形势, 而之后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 尤其是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和推行, 更是对原有管理体系的整合和升级。新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则是建立在对今后来华留学生规模发展特点的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

第三, 质量控制是贯穿整个来华留学教育的主线之一, 这将创造“留学中国”的品牌基础。无论是《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 还是《留学中国计划》, 都把“保证质量”作为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明确, 期间评估体系和医科等有关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无不强调留学生培养质量。

第四, 来华留学教育采取“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华留学教育机构”的分级管理模式。教育部门主管, 外事、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协调, 形成了权责明确、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保障有力的管理工作机制, 这与《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搭建的多方协调工作平台及之后一系列配套完善措施关系密不可分, 如留管干部业务培训制度、医疗保险制度, 以及有关来华留学教育学历学位管理制度等。

第五, 将“以人为本, 加强服务, 优化来华留学环境”引入到来华留学工作中, 为推动国际学生的流动和高校国际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第六, 中国政府奖学金政策成为了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来华留学教育发展60多年来, 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支持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在来华留学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引导和支撑作用。2008年, 教育部较大幅度提高了中国政府给外国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和生活费, 生活待遇的提高使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仅以2010年为例, 当年共有265090名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 其中, 22390人享受中国政府提供的各类奖学金 (不包括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自行提供的奖学金) , 占留学生总数的8.45%。这些学生来自174个国家和地区, 分布在全国各省市的180所高校和教育机构, 学习的主要专业为工科、汉语言、经济、西医、管理、文学、法学、理科和农科。

总体看来, 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成功的, 适应了新世纪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张对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教育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但同时需要看到, 来华留学教育政策在立法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强化。目前, 为了争夺国际教育服务出口市场, 欧美等西方很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政策和法规体系。澳大利亚在2000年颁布了《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案》、《海外学生教育服务资金担保法》和《海外学生教育服务登记法》, 2001年又出台了《海外学生教育服务管理条例》, 以保护来澳留学生的利益和维护本国教育声誉, 为教育出口的顺利发展提供法律依据。然而, 我国的国际教育立法相对滞后, 至今仍没有一个有关来华留学教育的基本法规出台, 现有法律条文在某些方面缺乏足够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同时, 整个来华留学教育体系对系统性风险和外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提高整个来华留学教育对系统性风险的应对和抵御能力, 强化来华留学教育规模自身的动态稳定性, 降低外生因素对来华留学教育的影响。此外, 在培养国际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建设非中文授课专业、推进国外对中国教育学分承认等方面, 政策的设计和引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基于当前政策下高校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途径及建议

可以预见, 《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及之后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特别是《留学中国计划》, 将成为今后若干年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文件和规划纲领。来华留学教育也将成为高校国际化和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在目前体制和政策框架下更好地推动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 是高校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此从教育机构层面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第一, 创建本校在来华留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以特色和优势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客观上看, 我国高校在国外影响力较低, 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还不够,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自己学校的主打特色专业建设得还不够。留学教育的出现是国际间科技、文化、教育势差的结果。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的学科和领域还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特别是对周边留学生来源大国的学生来说, 在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今天, 值得开发的市场和教育资源很多。因此, 高等学校在来华留学方面应该突出办学特色, 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 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 建立一批有竞争力的、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学士、硕士学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发挥比较优势, 创出中国高等教育品牌。

第二, 开拓市场, 做好教育产品的模块设计, 突出灵活性和标准化, 满足不同国际学生的需要。新世纪以来, 美、欧、澳、日、韩等国家均调整了国际学生的教育政策, 强化了市场观念, 鼓励本国学校加入对国际学生市场的争夺。中国高校也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加入到这个国际化大潮中。作为学校, 应该加强对国际学生市场的调研, 整合资源, 以教育营销的市场视界设计出具有灵活标准的教育产品, 提供给不同需要的国际学生。

第三, 加强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控制。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吸引外国留学生最关键的因素。对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 要注重质量, 要创建真正的国际品牌。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 不仅表现在规模的增长, 更取决于质量的提高, 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 规模的扩张就毫无意义。而质量的提高, 与专业品牌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来华留学工作的生命力、高等学校的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由品牌的含金量决定。这就要求学校合理配置资源, 加强学科建设, 做好课程设计, 从外语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与跟踪、毕业设计等多方面着手, 设计出一套适合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系。

第四, 打造高素质留学生管理队伍和高水平的留学生教学师资队伍, 提供人性化服务和教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来华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教学师资和管理这两支队伍, 这两支队伍是来华留学工作发展壮大的基础。教育部多年来强调来华留学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留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机制。对此, 高校也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引进和在岗培训“干中学”等多方面着手, 建设好留学生教育的两支队伍。

第五, 加强宣传, 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来华留学招生体系。在招生过程中, 高校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招生宣传策略, 包括正规有效的招生手册、网站建设、留学生展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J].神州学人, 2000 (5) :.44-45.

[2]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教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3]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J].中国教育科学, 2010 (11) :38-39.

[4]张若琼.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5) :70-70.

[5]郝平.落实纲要继往开来, 科学发展再谱新篇——在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J].世界教育信息, 2010 (11) :10-11.

[6]郑向荣.当前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意义与优势分析[J].高教探索, 2010 (5) :103-104.

对留学生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篇10

因为刚刚起步, 留学生教育对于很多学校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 不论是经验还是硬件都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下面谈谈个人对我校留学生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供教育同仁们一起来分享。

古人云: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一样的道理, 开展留学生教育首先得了解留学生自身的情况和特点, 我校留学生所呈现的特点如下:

( 1) 学生来自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 尽管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 但从小英语被作为他们国家的官方语言, 重视程度比较高, 因而, 总的来说, 英语听说水平都比较好, 但发音不是标准的美式或英式英语, 往往带有较重的地方口音。

( 2) 留学生基础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 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可能仅相当于国内的三本水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简化教学内容。

( 3) 学生自律性比较差, 上课时纪律意识缺乏, 来去自由, 作为上课教师, 我们不能像国内学生那样苛求他们。

( 4) 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一, 上课参与意识不同。因此, 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施教, 不能千篇一律。

同时, 对我校留学生教学师资的现状也应该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概言之, 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英语语言的限制

留学生教学, 因为是全英文教学, 对授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不但要熟悉教学内容, 而且要能够把讲解内容用英语比较流畅地表达出来, 并且能用英语给学生解惑释疑, 所以对教师来说, 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 教学模式的限制

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可能完全不同于留学生他们自己国家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可能还可发挥作用, 但是适用于外国学生则可能效果很差甚至发挥不了作用。所以, 为了尽快适应留学生的教育, 我们有必要改革和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

3. 留学生上课教材的限制

大多数课程, 目前尚难找到适合留学生教学的教材。因此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教学人员有必要尽快编写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英文教材。

为提高留学生教学的质量, 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 师资的培养

这是一个首要的工作。在上留学生课之前, 授课教师最好能够受到一些课前的强化训练。例如, 通过各种途径出国进修学习, 或者去国内比较专业的英语培训机构接受一段时间的英语听说培训, 以适应留学生教学的需要。

2. 建立有效的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金标准。应该建立定期的学生意见反馈制度, 意见反馈表可以由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来制定。同时, 也应该建立对留学生课的学校教学督导评价制度, 教学督导委员会把评价意见不定期地反馈给授课教师。

3. 简化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尽可能精简, 做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简单明了。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如临床专业的学生以后要做医生, 所以他们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医师资格考试, 因而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为此做出相应调整。与之有关的内容务必讲明白, 讲透彻, 无关的内容可适当少讲。

4. 建立相应的留学生管理制度

可以根据留学生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来制定比较灵活的管理制度。譬如, 留学生不喜欢早起, 我们可以适当把上午上课的时间往后推一点。例如, 开始上第一节课的时间从早上8点调整到9点。学生喜欢缺课, 我们可以把平时的考勤和最终考试成绩结合起来, 情节比较严重者甚至可以做出留级或退学的处罚.

搞好留学生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也并非一个人的事, 它是一个值得让大家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教学中积极去思考和总结, 并且相互交流, 留学生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摘要:现如今, 留学生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且将会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对留学生和教师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怎样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高等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颖, 张志成, 陈妙玲.我国留学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8, 16 (5) :58-60.

教育部:赴新留学慎选学校等  篇11

改革规定:试点地区外汇分局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权由原来的100万美元扩大到300万美元。试点地区中方外汇投资额不超过300万美元的境外投资项目,外汇分局可直接出具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意见;在试点地区允许境外投资项目前期资金汇出。试点地区投资主体经外汇局核准后,可在所投资境外企业注册成立前,按实际需要向境外汇出项目前期资金;进一步明确对境外收购和增资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所要求的有关文件。投资主体收购境外资产或股权,除按照一般规定提交材料外,另须向所在地外汇局提交拟收购资产或股权的说明文件、收购协议、中介机构对拟收购标的的评估报告等;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已在境外成立、但未按规定办理外汇登记手续的境外投资项目,投资主体应在2004年5月31日前,向所在地外汇局申请补办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或备案;加强境外投资业务统计监测。这些改革已于11月1日起实施。

教育部:赴新留学慎选学校

据报,继9月初新西兰最大的语言学校Moder-nAgeInsti-tuteofLearning倒闭后,新西兰又一所较大规模的私立学校CarichComputerEducation。

电脑培训学校于10月29日宣布倒闭。Carich-ComputerEducation电脑培训学校在新西兰资格认证局(NZQA)的注册名称是CarichTrainingCen-terLimited。在新西兰共有8个校区,有当地学生3000多人,国际学生500多人。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占大多数。我国驻新使馆对学校倒闭后中国学生所面临的困境表示关注,已与新外交贸易部及教育部、资格认证局的有关官员联系,要求新西兰有关方面尽快采取措施,妥善安排好中国学生。新方表示将尽力做好学生的转学安置工作,减少学生的损失。有关情况可通过新西兰资格认证局网站(www.nzqa.govt.nz)查询。

人民银行:外币代兑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规范外币代兑机构办理外币兑换业务的市场准入和经营行为。第二,明确规定银行应严格履行对其授权签约的外币代兑机构的管理职责。第三,明确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银行授权的外币代兑机构的外币兑换业务进行监督管理。外币代兑机构办理外币兑换业务的品种限于可自由兑换货币的现钞及旅行支票。外币代兑机构只能为境内居民个人及非居民个人办理用外币和外币旅行支票兑换人民币的单方面兑换业务,不能办理用人民币兑换外币的兑换业务,即境内居民个人出国留学、旅游、探亲等所需的外汇,仍须到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网点用人民币购买。此办法已于11月1日开始实施。

食品药品监管局:零售药店将不得随意销售抗菌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作出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药物)。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可能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药品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要求本辖区内零售药店做好抗菌药物凭执业医师处方销售的准备工作。2004年7月1日后不按规定销售的企业,一经发现,将依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進行查处。

教育部:南非留学五项注意

驻南非使馆教育组就布隆方丹市南极星国际语言学校倒闭事提醒就读南非私立语言学校注意事项:一、南非语言学校质量和规模参差不齐。二、南非语言学校与大学不接轨,就读语言学校很难转入大学学习。三、南非是多语种国家,官方语言有11种,英语仅是其中之一,留学人员对此要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四、驻南非使馆目前对南非的21所大学、15所理工学院(Tech-nikon)进行过认证,从未对任何一所语言学校进行认证。五、留学人员在办理赴南非留学手续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拟留学学校的办学层次、实际办学水平等。

相关情况还可通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www.jsj.edu.cn)查询。

卫生部:SARS预防控制有关技术方案

为了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近日,卫生部组织专家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的要求,在总结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修订了SARS疫情处理的有关技术方案(共有6个指导原则),包括:SARS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SARS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SARS防治消毒技术指导原则、预防SARS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指导原则、农村地区SARS防治指导原则和SARS健康教育指导原则。

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指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一、促进商业银行加强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二、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信贷信息咨询系统。三、促进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监管。制定《指引》旨在引导商业银行注意控制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的风险,促进银行信贷资金资源向高效安全的客户流动,从而实现社会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指引》实施后,只要集团客户资信情况符合商业银行授信的条件,合法经营,其融资将不会受到影响。

工商总局:对企业诚信实行分类监管

建立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实行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各地各有关部门以企业诚信分类监管为核心,相继建立或完善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共铸诚信”活动。为了建立诚信纳税的激励机制,国家税务总局将纳税人分为四个等级,实行不同的管理待遇,对信用较高的A级纳税人免除当年税务检查,对信用较低的D级纳税人依法收缴其发票、停止向其发售发票或停止其出口退(免)税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守信企业出示“绿牌”,予以重点扶持,年检免审,免于日常检查,提供优质服务;对于那些严重失信的企业出示“黑牌”,吊销其营业执照。

科技部:科技评价将分类进行

为避免以往存在的简单化、“一刀切”现象,科技部近日印发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规定:今后我国的科技评价工作将区别不同评价对象,实施分类评价。从科技部了解到,由于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够明确,在一些评价活动中,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今后科技评价将针对科技计划、机构、人员等不同对象,根据国家、部门、地方等不同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以进一步规范科技评价工作。

旅游局:中国与欧洲12国签署旅游谅解备忘录

中国与欧盟10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草签了中欧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此次涵盖的12个国家是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意大利、瑞典和芬兰。中国国家旅游局有关人士指出,这份谅解备忘录将有助于开辟中国旅游团组赴欧旅游的道路。截至目前,27个国家已与中国正式签署了自费组团旅游协议,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柬埔寨、缅甸、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文莱、埃及、土耳其、马耳他、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南非、克罗地亚、匈牙利、巴基斯坦、古巴和约旦。

发改委: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

该规定所称价格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相互串通或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市场调节价,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或者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经营者之间不得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协调等串通方式实行下列价格垄断行为:(一)统一确定、维持或变更价格;(二)通过限制产量或者供应量,操纵价格;(三)在招投标或者拍卖活动中操纵价格;(四)其他操纵价格的行为。该规定已于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民政部: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最新发布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寄养家庭必须要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水平在当地要处于中等水平以上。暂行办法还要求,寄养家庭应该同时具备一定条件:寄养家庭必须有寄养服务机构所在地的常住户口和固定住所,被寄养儿童入住后,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当地人均居住水平;寄养家庭中主要照料人的年龄应该在30岁至65岁之间,身体健康,有照料儿童的能力和经验,具有初中(或相当于)以上文化程度;寄养家庭成员必须无犯罪记录,无不良生活嗜好,关系和睦,与邻里关系融洽;家庭成员未患有传染病或者精神疾病,以及其他不利于被寄养儿童成长的疾病。

司法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有了新标准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探究 篇12

由于来华留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中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有冲突, 且留学生学术和语言水平参差不齐,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管理低效, 使得一些留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 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本文从分析留学生语言交流障碍、高校缺少明确的培养方案和没有明晰的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出发,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留学生教学管理质量的三个建议。

一留学生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1. 留学生语言问题造成交流障碍, 同时国内高校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全英文教学需求

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 虽然他们在来到中国前, 或者接受学历教育前已经进行了一些中文培训, 能够简单地进行日常交流, 但这对于中文授课和学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再者, 国内高校部分教师因为英语能力欠佳, 不能很好地胜任留学生课堂教学, 导致与留学生的沟通障碍进一步增大。

2. 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

目前看来, 许多高校仍然按照培养中国大学生的模式来制定留学生培养方案, 并在其中添加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内容, 如某些高校将中国概况等课程加入培养大纲, 取代政治思想等课程, 而培养方案的其他内容仍与国内学生无异。

3. 缺少针对留学生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很多高校直接将对中国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搬到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上, 对学籍管理、教学质量考核、节假日管理等都和对国内学生的管理方式基本一致, 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 如某些国家的留学生需要在本国服兵役, 或有特定的宗教节日。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对策, 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解决方案

1. 推行全英文专业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汉语的培训

选取校内重点专业, 或者具备相关师资力量的学科开展全英文教学。对于不具备全英文教学的专业, 学校可以建立入学考试要求, 对汉语不过关的留学生再次进行汉语辅导。另外, 高校还应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的进程,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 学校可以借助国际交流、院校合作等渠道为教师提供更多国外教学、语言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 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 并定期开展国际知名学者来华讲学。总而言之, 打造一支既掌握外语又精通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同样的, 教学管理人员也应积极加强语言能力, 这不仅仅局限于提高英语水平, 也包括对法语、韩语等语言的掌握, 做到能熟练运用外语与留学生进行交流。

2. 高校应考虑到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高校应考虑到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科学建立一套适合留学生基础教育和未来发展的教学计划,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等制定具有特色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注重开发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 不断完善汉语文化、公共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等模块,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钻研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优化课程结构, 注重与留学生之间的课堂和课后交流, 及时对学习基础较差的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辅导, 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培养方案, 进而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

3. 高校需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需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在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同时制定一套明确的培养目标、学籍管理、反馈机制和整改办法, 建立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考核和监控体系。其中,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监督考核尤为重要。另外, 学校还要制定相关的留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规定, 如明确发文规范包含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科技竞赛成果奖等在内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相关的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 教学管理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 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 才能切实提高中国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水平。

摘要: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留学生教学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提高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从留学生语言问题造成交流障碍、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和缺少针对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等三方面分析了留学生教学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董青.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创新[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 (5)

[2]付羽.关于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 2013 (32)

[3]付羽.试论本科留学生教学管理[J].教育教学, 2013 (19)

上一篇:作物识别下一篇:小学教育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