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教育交流

2024-08-25

留学教育交流(精选7篇)

留学教育交流 篇1

近年来,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留学教育交流合作呈上升趋势, 合作形式层出不穷, 留学人数不断攀升。截止2010年9月, 在广西留学的东盟学生超过5000人, 比10年前东盟在广西留学人数的339人增长了15倍。其中越南留学生占越南在中国留学人数的四成, 广西派往东盟国家交流学习的高校学生也超过了5000人。广西与越南的留学生教育交流呈快速发展的趋势, 合作办学形式多样、层次丰富、覆盖面广, 呈现民间与官方相结合的特点, 其中, 文化认同在留学教育交流中起潜移默化的沟通作用。

一、广西与越南留学教育的发端和现状

1. 源远流长的留学交流历史。

广西自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接收越南留学生, 为了给越南培养后续军事人才并保护越南的下一代, 中国政府在广西南宁和桂林建立“育才学校”。育才学校从1951年10月开始到1958年停办, 7年时间为越南培养了6300多名干部和学员。1953年10月到1956年2月, 越南陆军学校迁至桂林, 在校生3000余人, 1953~1958年, 中国政府在广西师大开办以培养越南留学生为主的中国语言专修学校, 1000余名越南青年在这里完成了学业, 1967~1975年, 阮文追少年军校、越南南方学生教育区阮文贝学校、民族学校和武氏六学校在桂林办学, 这些学校总称为“九二”学校。之后, 由于中国和越南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 两国中断了留学交流活动。直到1992年, 广西民族学院 (现为广西民族大学) 首先派出一个代表团访问越南, 并与越南河内外语师范大学 (现为河内国家大学) 签订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的协议, 广西与越南的留学教育交流合作又拉开了帷幕。

2. 蓬勃发展的留学教育交流。

(1) 广西与越南留学教育合作院校日益增多, 截止今日, 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18所院校接收来自东盟的留学生, 其中越南留学生占较大比例。2009年越南在广西学习的留学生人数为3459人, 2005年以来已超过10000人, 广西成为招收越南留学生最多的中国省区之一。同时越南的普通高校也对广西留学生敞开大门, 积极与广西高校建立教育交流合作关系。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广西师范大学陆续派出代表团, 与越南胡志明师范大学、河内大学、河内国家大学国际学院等近50家单位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 (2) 广西与越南留学教育合作形式多样、层次丰富。中国教育部与越南教育部门于2009年4月30日签署了《中越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 越南留学生到广西各大高校攻读覆盖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各种专业, 而广西到越南的留学生所读专业为越南语和对外汉语。 (3) 国家和地方政府全方位支持广西与越南的教育合作交流。首先, 中国与越南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目前由广西师范大学与越南河内大学共同筹建在越南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另外由我国中组部、中联部协助越共中央组织部在华实施的越南165项目, 选派越南党政领导干部到广西接受培训。另外, 国家以奖学金制度对留学生提供资金上的资助。现有的奖学金制度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 为在华留学生免除学费和住宿费以外, 根据就读学历层次还可获得1400~2000元不等的生活费补助。广西政府也为来桂留学生提供了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越南在桂优秀留学生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制度。越南则拟定在2011年选拔成绩突出的学生出国留学, 越南政府将为此提供最高达7.5万美元的留学费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留学交流活动的关注和投入为拓展留学生国际化教育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广西与越南进行留学教育合作中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 即文化身份, 指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广西与越南进行留学教育交流时, 展现出中越两国对待事物的文化共通和文化认同。首先, 汉语汉字的共通成为中越两国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汉字从秦始皇时期传入越南, 一直作为越南的官方语言使用, 在长达两千年的汉字使用过程中, 越南产生了大量以汉文书写的文史资料, 如黎圣宗洪德年间 (1470-1497) 编撰的《大越史全纪》就是以文言汉文书写的。即使在当代越南使用了以拉丁文字为基础的现代越南语, 其文字中仍有“约90%的词汇来源于汉语”, 并以同音同义或同音异义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为中越两国进行教育合作提供了便利, 一方面在商谈合作方式时大量同音同义字的出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另一方面, 为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或越南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 中越两国人民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 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 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由孔子及其后世之人的传承和发展, 逐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成为人们衡量自身行为和思想观念的重要标准。越南深受儒学文化的影响, 凡是文人学子无不以习得儒家文化为荣, 凡夫俗子则以“忠、孝、廉”看作行为处世的标准, 上至君臣百官, 下达世俗鲁夫, 无不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自身行为正误的标准。儒学对越南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越南人对儒学思想的理解和体会无异于中国人, 两国人民都是儒学思想的传承人和维护者, 这使得两国在文化交流中易于达成共识, 有利于两国留学教育理念的沟通和理解, 容易形成相似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便于留学交流合作方式的达成。越南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一样都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周围的人和睦共处, 重视感情的交流, 喜欢拉近彼此的关系。在两国进行交往和教育合作交流的时候, 除了必备的外部合作条件以外, 让双方加深理解达成共识的往往是彼此之间真挚的情感。最后, 中越两国人民拥有相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相同的人生追求和教育理念为两国进行留学教育交流创造了前提条件, 成为教育合作达成共识的重要因素。

三、广西与越南留学教育交流上形成文化认同的渊源

跨界文化认同的形成, 是以生活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的个体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为根基的。中国与越南有近两千年的交往史, 从秦始皇时期派遣官员直接管辖越南北部地区, 汉字和汉文化礼仪就传入了古越南, 越南语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 并形成了独特的越南文化, 其中文化核心体现在尊崇孔子与儒学思想方面。公元10世纪后, 越南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 随着越南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 儒学的人伦纲常和君臣秩序等一整套学说显示出它的价值。越南的历代皇帝都通晓儒学, 从小习得汉语字, 并擅长做汉文诗词, 因此越南皇帝将孔子列为文史鼻祖。1070年, 李圣宗在河内下令“修文庙, 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 画七十二贤像, 四时享祭京。皇太子临学焉。”1076年建立国子监, 位于越南河内的国子监除了“培养士子、造就人才”之外, 它还负有“保举”的重任, 就是向朝廷推荐可用之才。越南的子弟, 八岁读孝经、忠经, 十二岁读《论孟》、《大学》、《中庸》, 十五岁以上读诗书易礼、《春秋》及子史。1075年, 李仁宗下诏开科取士, 进行儒学三场考试以取“明经博士” (通晓儒学经传的儒士) 。1086年, 越南开科考试, 选拔文学人才, 以充实到翰林院中为官。越南的科举考试制度从1075年开始沿袭到1919年5月15日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试, 长达九百年的开科取士不仅为越南封建王朝提供了大量贤臣居士, 也为越南培养了大批文人儒士。到1253年, 越南的陈朝时期, 越南设立国学院, 将孔子、周公和孟子塑像以定全国的名人儒士到国学院讲学, 主讲内容为《四书》、《五经》。儒学经过广泛传播深植于越南普通百姓思想中, 这为当今中越教育交流积存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四、广西与越南留学教育合作展望

广西与越南拥有诸多交流合作的优势条件, 前期的留学教育活动开展地十分顺利, 双方来往频繁、关系密切, 政府对双边留学工作是支持辅助的态度, 加上中国与广西在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上的高度认同, 这些有利因素都为广西与越南在开展留学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延续和发展, 我们可以预见广西依靠自身的地理条件和教育资源, 可以成为中国发展对越留学教育的桥头堡, 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展留学合作交流的窗口和基地。我们应当依托现有的文化认同作为合作的背景和前提, 大力发展中国与越南的留学教育交流, 为地区间的安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摘要:广西依靠与越南接壤的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对越留学教育合作, 留学人员逐年增长, 这除了广西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以外, 广西与越南在教育中呈现的文化认同现象成为沟通中越留学教育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广西,越南,留学教育交流,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2]汪新生.中国—东南亚区域合作与公共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留学教育交流 篇2

美国的一个学生交流团来我校进行实习,校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我们班是星期三与美国交流生进行交流。在进行接待之前,我心里还默默想着一会即将进行的交流内容;在我们热切期待的眼神中,交流团终于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他们一行8人随着学委进入到班级后,大家都十分热情。

因为是第一节课,刚开始他们8个人进行了自我介绍,并用刚学的汉语说了他们的年龄。觉得他们好热情,活泼。接下来我们几个人以小组,每一个小组以为美国学生。我们围坐一圈,大家问了许多问题。他乐此不彼,也挨个回答,而且都很详细。接着他又拿出了一张写着他们国家各种节日的表,很多我们没有听过的节日,他耐心的给我们解释。我们也告诉他好多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他教了我们好几个在美国玩的游戏,我们也教了他几个中国游戏。他对中国的游戏很感兴趣,我们玩的很开心,也了解了很多外国的生活习惯等。在整个的交流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他很轻松。

第二节课,他们给我们讲了几个我们之前都没有听过的美国传统的寓言小故事。并耐心的一句一句给我们分析。我们也给他讲了中国的传统故事。还排练了一个小短剧。我们把小短剧写在纸上,他耐心的帮我们纠正错误,学到了很多美国通俗的说法。

留学生:文明的交流或异化 篇3

现代世界的文明情况,要以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的国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国家算是野蛮的国家。这种说法已经成为世界的通论,不仅西洋各国人民自诩为文明,就是那些半开化和野蛮的人民也不以这种说法为侮辱,并且也没有不接受这个说法而强要夸耀本国的情况认为胜于西洋的。不但不这样想,而且稍识事理的人,对事理懂得越透澈,越能洞悉本国的情况,越明了本国情况,也就越觉得自己国家远不如西洋,而感到忧虑不安。于是有的就想效仿西洋,有的就想发奋图强以与西洋并驾齐驱。亚洲各国有识之士的终身事业似乎只在于此。

福泽显然是在英语概念基础上来理解“文明”的,所以他说:“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具体言之:

外在的文明易取,内在的文明难求。谋求一国的文明,应该先攻其难而后取其易,随着攻取难者的程度,仔细估量其深浅,然后适当地采取易者以适应其深浅的程度。假如把次序颠倒过来,在未得到难者之前先取其易,不但不起作用,往往反而有害。所谓外在的文明,是指从衣服饮食器械居室以至于政令法律等耳所能闻目所能见的事物而言。如果仅以这种外在的事物当作文明,当然是应该按照本国的人情风俗来加以取舍。西洋各国即使国境毗连,其情况也互有差异,何况远离在东方的亚洲国家,怎么可以全盘效法西洋呢?即使仿效了,也不能算是文明。

显然,福泽其实是区分了文明的不同层次的,只不过他的划分有自己的特色,但总体而言,应该说他是取英、法概念而将文明视为一种人类发展的整体性概念的。所以,他继续指出:

学者们如果博览世界历史,把亚欧两洲加以比较,姑且不谈其地理物产,不论其政令法律,也不问其学术的高低和宗教的异同,而专门寻求两洲之间迥乎不同之处,就必然会发现一种无形的东西。这种无形的东西是很难形容的,如果把它培养起来,就能包罗天地万物,如果加以压抑,就会萎缩以至于看不见其形影;有进退有盛衰,变动不居。虽然如此玄妙,但是,如果考察一下欧亚两洲的实际情况,就可以明确知道这并不是空虚的。现在暂且把它称作国民的“风气”,若就时间来说,可称作“时势”;就人来说可称作“人心”;就国家来说可称作“国情”或“国论”。这就是所谓文明的精神。使欧亚两洲的情况相差悬殊的就是这个文明的精神。

福泽终究是对文明下了个判断:

文明之为物,至大至重,社会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以文明为目标的。无论是制度、文学、商业、工业、战争、政法等等,若将它总括地互相比较时,用什么作标准来衡量其利害得失呢?能促进文明的就是利就是得;反之,使文明退步的就是害就是失。文明恰似一个大剧场,而制度、文学、商业等等犹如演员,这些演员如能表演一出卓越的技艺,并能切合剧情,维妙维肖,而使观众满意的叫作优秀的演员;反之,进退失度,言语失节,笑既不逼真,哭又没有感情,影响戏剧结构破坏剧情的叫做笨拙的演员。或者哭笑虽然逼真,但若弄错地点和时间,当哭而笑,当笑而哭的,也是演技拙笨的演员。文明恰似海洋,制度、文学等等犹如河流。流入海洋水量多的叫做大河,流入少的叫做小河。文明恰似仓库,人类的衣食、谋生的资本、蓬勃的生命力,无一不包罗在这个仓库里。社会上的一切事物,可能有使人厌恶的东西,但如果它对文明有益,就可以不必追究了。譬如,内乱或者独裁暴政,只要能促使文明进步,等它的功效显著地表现出来时,人们就会把它往日的丑恶忘掉一半而不再去责难了。这种情形,正如出钱买物,价格虽然很高,但是用来颇感方便或得到很大好处时,就会把往日的吃亏忘掉一半。这原是人之常情。

福泽谕吉的这一文明内外之别的划分,尤其是提出文明精神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他认为人类生存与生活是有精神指引的,这种东西实际上也就是“文化”。无独有偶,青年时代扬帆留日的中国现代知识精英代表人物鲁迅,则撰《文化偏至论》,批评文明概念谓:

第不知彼所谓文明者,将已立准则,慎施去取,指善美而可行诸中国之文明乎,抑成事旧章,咸弃捐不顾,独指西方文化而为言乎?物质也,众数也,十九世纪末叶文明之一面或在兹,而论者不以为有当。盖今所成就,无一不绳前时之遗迹,则文明必日有其迁流,又或抗往代之大潮,则文明亦不能无偏至。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奚事抱枝拾叶,徒金铁国会立宪之云乎?夫势利之念昌狂于中,则是非之辨为之昧,措置张主,辄失其宜,况乎志行污下,将借新文明之名,以大遂其私欲者乎?

在这里,青年鲁迅以其开阔的文化视域、独立的求知精神,在国难不已、满世西向的大背景中坚持有我之思考,努力洞察西方文明的前世今生,洞察现有理论的矛盾性,提出自己见解,可谓独立高标,风骨赫然显焉。更重要的是,他能由此提出世界之大趋势所向以及中国精英的未来道路:

二十世纪之新精神,殆将立狂风怒浪之间,恃意力以辟生路者也。中国在今,内密既发,四邻竞集而迫拶,情状自不能无所变迁。夫安弱守雌,笃于旧习,固无以争存于天下。第所以匡救之者,缪而失正,则虽日易故常,哭泣叫号之不已,于忧患又何补矣?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这一立定于世界大势之中,既洞察西方之历史脉络,又不脱传统之资源优势,在大时代的巨浪奔腾之中努力确定自己的位置的尝试,确实极富洞察力。与日后陈寅恪提出的思路基本可说是遥相呼应、一脉相通:“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这种思考,给我们启发诸多,而特别值得突出追问的是,这一亚洲思想的轨迹链究竟说明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观念旅行图?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面对西方的强势迫来,东方人采用必要的方式应对不但可能,而且必须。相比较坚船利炮等器物层面的硬碰硬较量,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和变易虽非立竿见影,但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从长远看更为关键。而其发展,也自有其内在的轨迹可循,甚至可以说,在具体的历史场域之中,某些器物、制度和权力较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的文明冲突甚或异文化博弈的体现。因为说到底,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完全脱离观念、思想乃至文化而生存。而谈到异文化的关系或者长时段的文明发展,留学生自然是其中最为关键和支柱性的群体力量。因为文化的交易状态最容易产生新兴的思想萌生点,而留学生因为留学异国,自然也就处于这种跨文化的特殊位置,这正给予了他们位于人类思想创造力的先遣队的最有利条件。

nlc202309021609

在当下乱象丛生、资本强势、战火延绵、现代性以一种极端病态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人类文明整体承载者,必须有精英人物来承担正本清源的责任,而为各种异质文化提出求和趋同之道,努力寻求彼此间的最大公分母,则可谓必由之路。能当此任者,就群体划分而言,留学生都可谓首当其冲,是不可回避的核心人群。因为无论是“文明的冲突”还是“异文化博弈”,留学生本身就是文化交易的产物、文化博弈的承担者,甚至是文明冲突的承载者。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留学生的文明史和文化史意义不容忽略。即便不远溯到昔日前往天竺的法显、义净、玄奘,也不谈来长安留学的日本留学生、留学僧,19世纪美国万人留德,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求学于世界,也足以值得好好总结。1928年,舒新城出版《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28年版),开篇即指出:“现在的中国,留学问题几乎为一切教育问题或政治问题的根本;从近来言论发表的意见,固然足以表示此问题之重要,从国内政治教育实业诸事业无不直接间接为留学生所主持、所影响的事实看来,更足见留学问题关系之重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之新一轮留学潮轰轰烈烈,其规模、姿态和未来,都可谓是空前绝后。但如果放宽视域,将眼光放置在历史的纵深之中,或许我们可以得到更为立体的画卷和深刻的认知。

这正是我们做这套《留学史丛书》的基本思考。也就是说,希望能在一种整体性的学术史反思视域中,努力提升我们求知的层次、探索更上层楼的可能性。既要能引进世界学术范围内的他山之石,也希望可以“推陈出新”,为汉语学界进一步推动留学史研究助一臂之力。所以有这样三个视角是我们希望能比较凸显的。一是中国与世界。我们不仅要探索以自身为主体的历史,同样也要关注作为世界文明整体的助推器的世界留学史研究。当中国正在经济、政治诸方面崛起于世界之时,世界也在以一種超常的眼光期待中国之时,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大国气魄”。譬如说,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即便“身不关己”,也应当予以关注,譬如以上论述的美国人的德国留学史,就深值关注;同样,日本在近现代崛起过程中求知于世界的留学史,也足为中国人留学史之最佳参照。即便是在我们已有相当积累的中国留学史领域,也要特别强调一层“重思”的意义,至少该当注意到涉猎国别的全面性,即由欧洲主要国家如德、法、英拓展到美、日、俄等世界性大国;并进而考察具有特殊意义的其它西方国家如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其它东方国家如印度、埃及的中国人留学史。此中特别强调的是留学史研究与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结合,特别注重国别文化资源的特殊性意义。二是宏观与个案。在强调国别史研究的同时,在现阶段还需要更多的个案性研究,也就是说需要将留学史(包括国别史)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相当数量个案深入探究的基础之上。而在具体研究中,也应更加注重个案研究与大学史、学术史研究的融通维度。这既包括对重要留学人的专门研究,如以陈寅恪为个案,考察其留学多国的阅历;也意味着推出新的研究范式,将其留学不同国别、不同大学而获得的不同思想资源转化在现代中国文化场域实践过程之中,如以吴宓、胡适为代表的留美学人研究,就应更看重其分别师从白璧德与杜威的背景,而归国后又分别为学衡派、新文化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史位置,将美国自身的思想路径的分化(背后涉及欧洲文化内部异途的世界性思想潮流变更)与中国的思想分化充分结合,将现代中国更具体地落实到世界场域之中去。三是现代与传统。我们在考察现代为主体的留学史进程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复归传统,这不仅表现在思想资源的主动汲取,也体现在研究对象的“沉入历史”。譬如对于中国而言,更长距离的留学史迹就值得仔细爬梳,譬如法显、玄奘等为代表的留印历程,究竟是怎样的?而日本留学僧、留学生的来华历程,同样也值得细加清理。而既注意到现代的维度,则涉猎范围既以文化史、思想史为关注中心,同时又更加关注其与社会史、政治史的互动功能,使得单纯的留学史、文化史研究通过思想史这一中介,更密切地与社会史、政治史结合起来。

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微不足道的学术努力,我们不仅可以给留学史的梳理提供一份较为扎实的学术与资料基础,同时也为回答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提供备用的答案。也许在22世纪的开端,人类可以不像今日这般狼奔犬突,再精英的人物都有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这是西方现代性带给全世界的通病。我们需要开始,寻找这世界瘟疫的清本正源之药,它会在东方吗?

(本文编辑 谢宁)

留学教育交流 篇4

据2012年03月15日荆楚网报道:3月14日第17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在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湖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接收的海外留学生达到1.01万人, 首次突破万人大关, 留学生规模列全国第九。万余留学生来自五大洲163个国家和地区, 人数排在前五位的留学输出国分别为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俄罗斯和韩国, 留学生在鄂就读“最热”专业前三位分别为文学、医学和工学。此外, 湖北省去年通过各种渠道出国留学的人数超过5000人, 其中高中生留学人数增幅迅速。在部分重点高中, 放弃国内高考直奔国外名校的学生人数激增。湖北省目前有16所高中开设了对外办学, 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 脚踩“两只船”:一面备战国内高考, 一面申请国外高校。现在这些班级主要是学习国外的课程, 目标更明确, 即申请国外高校。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 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 与2010年相比增加5.5万人, 增长了19.32%, 其中自费留学31.48万人。据介绍, 我省高中生出国留学的规模在全国算不得高水平,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省高考升学率较高, 二是受到我省经济条件限制。

该负责人称, 高中生出国留学有其必要性, “举个例子, 在联合国的雇员中, 中国人少于韩国人, 更少于日本人, 一些中国留学生的竞争力甚至不及印度学生, 中国留学生主要是输在软实力上了, 比如难以融入当地文化等。”他认为, 高中生出国留学, 能够尽早地适应当地的文化, 有利于提升软实力。

出国留学经验交流会主持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学长,以及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英特参加我们此次“出国留学经验交流会”,很高兴由我来主持今天的会议,出席本次交流会的有常务副院长方志刚老师,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潘仁君老师,学工办卢露老师,以及获得出国留学资格的XXX ,XXX和XXX。大家欢迎。

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首先有请我们的方志刚老师为我们出过国的,即将出国的,准备出国的以及想出国的同学致辞。掌声有请方志刚老师。

感谢方老师的致辞xxxxxxxxxx(此处根据老师的话随机应变)。

听完方老师的致辞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我们的潘仁君老师会想跟我们说些什么呢?下面有请潘仁君老师,掌声有请。

谢谢潘老师的演讲,xxxxxxxxx(此处自由发挥)大家再次鼓掌表示对两位老师的感谢。

听完老师的讲话,估计多数同学都会对出国留学还有一些疑惑。出国留学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如何获得出国留学的OFFER呢?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为了使大家对出国留学有更清楚的认识和长远的打算,做到未雨绸缪。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已经出国回来来的xxx学长、获得出国留学资格的xxx学长以及xxx学姐到场为同学们指点迷津。

首先有请xxx学姐给我们分享她的获得出国留学资格的经历。xxxxxxxxx(此处自由发挥)感谢xx学姐的精彩发言。

女生的学习方法和男生应该存在着不少差异吧,在场的男同学是不是想知道xxx学长是如何获得出国留学的OFFER的呢?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xxx学长的宝贵经验。有请。xxxxxxx(此处自由发挥)非常感谢学长的精彩细心的讲解。

获得OFFER是一个艰苦,充实的过程,那国外的生活又是否精彩无限呢?下面掌声欢迎xxx学长为我们展现国外的生活。

听完学长讲述国外的生活,你是否更向往出国留学了呢?刚才几位学长,学姐讲的非常详细了。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还有一些问题,那么下面把时间留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向几位学长自由提问。

留学教育交流 篇6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always a popular topic in many areas such as educational field, linguistics field and psychological field. And L2 Students frequently are faced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up in the classrooms and the opportunities to present themselves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re are a number of variables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school and outside the school. These factors can be direct or indirect. So it is important to acquire enough knowledge 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order to teach students more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in the future.

For that reason,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Chines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tries to find out ways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as well as help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dependently outside the classroom. As involves interviews with participant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s both the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are Chinese, so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lso in Chinese. After asking for their consent, I translated their words into English when needed.

This paper will draw on sights from several research findings like Gardner’s motivation theory (1985), Gardner’s socioeducational model (1979) and the WTC pyramid of Macintyre et al.(1998), which will enhance understanding Chinese L2learners’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Results

Englis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china and pupils start to learn English since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they are taught the Basic English such as frequently used words and sentences, listening and simple writing. Then in their senior high school, they will be taught advanced English like reading,writing and especially grammar. When they go into college, they will still have one or two English classes every week for academic purpose. Theoretically, after 10 years of compulsory English learning,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have a good grasp of English language.

It’s quite interesting that when asked the student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L2 learning, they all recalled the yeas when they just began to learn English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because they were surprised that after so many years of English studying,they were still not good enough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They said that they can still remember how excited when they learn the first English greeting “Good morning”.

While asked why they get stuck in the slow process. They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two factors: the classroom design and the teachers. They expected the teachers to teach them something interesting like conversational English or the cultures and custom, but what they were asked to do was a lot of mechanical memorizing words and reciting the texts. All the participants don’t like their classroom design although they do like their textbooks.

Though they may feel disappointed about the English class,there still have ways to learn and practice English. And they all agreed that the English class is gradually improving so they are gradually having a new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Almost all the participants still agreed that most of their L2 communication happened inside the classroom. In other words, students speak more inside the classroom than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the interviews, they were asked to think about their preferred opportunity for speaking in Englis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y all preferred to communicate inside the classroom and with the teacher because they feel more comfortable to use Chinese outside the classroom. Even if they are now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one speaks English, the preferred situation is always somewhere informal and comfortable. And they tend to communicate with familiar people or someone who share the same interests with them.

Obviously, when students have problems to communicate,their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will be affected an dultimately, students will not willing to use L2 and even refuse to communicate.

As is shown in table 1, these reasons can logically be related.Being able to understand what people are saying should be the basic skill in a conversation. So if a language learner couldn’t understand what his interlocutors are saying, he can’t even begin a conversation. However, even though he has no problems in listening, he might not know what to say in a certain situation.Besides that, they are facing the problem in vocabulary. One participant mentioned that every time she goes out for shopping she needs to check the dictionary first and write down the English names of things she wants to buy or related words. Someone even made a DIY dictionary for answering academic questions in class.

And because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languages in grammar, word formation, sentence structure or in meaning conveying. So for Chinese students, th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 on English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other languages like German, France or Italian. Therefore, Chinese students need more effort to make themselves understood.

Finally, self-confidenc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mmunication for Chinese L2 learners. For those who are not confident enough or are easy to be nervous, they may feel frustrated after several times of un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nd ultimately they will lose the courage and refuse to communicate in L2 again.

Conclusion

The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Chines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communicat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It involved interviewing participants and data collecting and explore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related framework, this paper ha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environment &culture.

However, this paper is far from being conclusive. First, the data was collected in a very small scale. Therefore the study may not be overall and scientific enough and large amount of data should be collected for future examination. Secondly, in China,teaching is regarded as a serious thing and teachers are often viewed as the authority in class who should be respected. So when doing the interviews, people are not willing to give harsh comments even if they don’t like the teacher or the English class. So this might cause some bias in this study.

摘要:教学和外语学习一直都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例如教育领域,语言学领域以及心理学领域。很多学生都会同意开口讲外语是一个学习第二语言的绝佳机会,但是同时他们又会害怕在特定情况下犯错误。所以我们总是能发现有些学生很愿意交流,而有些学生则非常抵触开口讲话。但是如果这种行为成为习惯,他们会慢慢拒绝用第二外语交流,而这种拒绝沟通的后果在学习语言中非常严重。因此本文以英国一知名高校的留学生为研究目标,探讨他们用二语沟通的意愿,以试图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改进课堂教学,并且帮助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学习语言。

关键词:二语学习,留学生,动机,沟通

参考文献

[1]Dörnyei,Z.(1990).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40(1),46-78.

[2]Gardner,R.C.&Smythe,P.C.(1 9 7 5).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31,218-230.

[3]Gardner,R.C.(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rnold.

[4]Mac Intyre,P.D.,Clément,R.,Dörnyei,Z.,&Noels,K.A.(1998).Conceptualizat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A situated model of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Modern Language Journal,82,545-562.

留学教育交流 篇7

近日, 王学兵、宋佳、黄征等明星远赴英国, 参与伦敦奥运会综艺节目《西游伦敦记》的拍摄。该档节目还邀请到羽毛球名将鲍春来担任特别嘉宾。录制第一天, 众明星便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羽毛球大战。

节目将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 每天抽签分配任务, 以任务的完成情况分出胜负。拍摄首日, 众明星来到帝国理工大学, 与留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羽毛球大赛。当天最大的惊喜要属鲍春来的出现, 他在与同学们切磋球艺的同时, 也将其多年来的打球经验传授一二, 名副其实地成为当天的“人气王”, 同学们纷纷要求与他合影留念。

此外, 对于留学生在异乡的学习与生活也是节目组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在比赛结束后, 众明星与留学生们展开座谈, 同学们也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问候、关怀与鼓励。

上一篇:冠心病的预防治疗下一篇:体育锻炼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