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预防治疗(共12篇)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 篇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 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 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1 发病机理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说, 最重要的易患因素是高龄、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冠状动脉之所以易于发生粥样硬化, 可能是:该动脉内膜和部分中膜的血供由管腔直接供给, 血中的氧和营养物质直接透入内膜和中膜, 因而脂质亦易于透入;该动脉与主动脉的交角几乎呈直角, 其近端及主要分支的近端受到的血流冲击力大, 因而易受损伤。
近年来还发现血小板功能和本病发病密切相关。本病病人血小板功能多数亢进, 对各种致聚因素敏感, 生存时间缩短, 循环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增加, 发生释放反应, 释出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二磷酸腺苷、5-羟色胺、儿茶酚胺、凝血激酶、组胺、血栓烷A2等。这些物质使更多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增加冠状动脉的通透性;使冠状血管痉挛, 损伤血管壁;促使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临床类型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 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一般可分为5型。
2.1 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
无症状, 但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无组织形态改变。
2.2 心绞痛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 为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所引起;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
2.3 心肌梗塞
症状严重, 为冠状动脉阻塞, 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2.4 缺血性心肌病
长期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逐渐纤维化, 过去称为心肌纤维化或心肌硬化,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 (或) 心律失常。
2.5 猝死
突发心脏聚停而死亡, 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或起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3 冠心病的预防
3.1 了解易患因素
男性在40岁以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 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 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冠心病家族遗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 这些人群定期体检是很必要的, 并且要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一旦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 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 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3.2 纠正9个危险因素
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是从少儿期开始的。这期间的几十年, 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冠心病的9个容易被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腹型肥胖、缺乏运动、每日摄入的蔬菜和水果减少、大量饮酒和社会心理因素。
3.3 改善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 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 平时喜欢吃高胆固醇食物的人, 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 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 膳食结构合理, 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有证据显示, 每周做2~3次中等强度的运动, 可减少得心脏疾病的危险, 但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 并加大运动量。另外, 精神压力对冠心病的影响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平时应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节生活上的压力, 可以通过培养业余爱好或运动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4 冠心病的治疗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 介入性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3种。
4.1 药物治疗
是指用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调节血脂药、抗凝药物和中药等药物的治疗。
4.2 介入性治疗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冠状动脉斑块切吸术、经皮冠状动脉激光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和溶栓疗法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介入治疗术就是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脉支架术。
4.3 外科手术治疗
是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冠脉搭桥术。
冠心病是当代威协人类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 是造成中老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降低其发病率已受到世界各界的关注。冠心病治疗的目的就是减轻或缓解症状, 恢复心脏功能, 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 篇2
1、晚餐不宜过饱,一般八成左右即可;
2、适当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同时尽量不要看紧张、刺激的节目;
3、晚上也不要提不愉快的事情,以免影响个人情绪;
4、保证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的患者夜间睡眠可选择倾斜10度~15度的倾斜床,即保持上身高、下身低的睡姿,或者将床头垫高,使床头比床脚高15~20厘米;
5、冬季睡眠时注意保暖,夏季睡前注意把空调调至适宜的温度或定时关闭;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 篇3
【关键词】氯吡格雷;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69-0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上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也有了更多的关注[1]。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我院开展本次的临床治疗试验,对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行介入治疗的12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选取时间均在2013年7月~2015年4月之间,通过抽号的方式随机将129例冠心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冠心病患者64例,观察组有冠心病患者65例。
对照组中有39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64例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跨度为46~78岁,病程跨度为3~17年,平均年龄为(62.18±3.54)岁,平均病程为(8.43±1.65)年。
观察组中有41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65例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跨度为47~79岁,病程跨度为3~18年,平均年龄为(62.41±3.22)岁,平均病程为(8.65±1.28)年。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数据差异,均需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可判定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不采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即在介入治疗前,先行给予患者噻氯匹定以及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的使用方法为口服,使用剂量为250mg,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也为口服,使用剂量为100mg。介入手术结束后,每天加用75mg噻氯匹定以及100mg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
应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即在介入治疗前,先行给予患者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使用方式为口服,使用剂量为600mg,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为300mg。介入手术治疗后,每天加用150mg氯吡格雷以及100mg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氯吡格雷的使用剂量在第三天后调整为75mg。
两组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均需接受一周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整个治疗过程,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反应进行密切的关注,对突发状况及时进行处理[2]。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其中临床总有效率越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越低时,可判定治疗效果越显著。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两组冠心病患者的各项对比数据,均接受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的处理,临床总有效率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通过卡方检验,当能求得P<0.05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7%(59/6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44%(47/64);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2%(3/6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63%(10/64)。数据差异通过统计学软件包的处理,可判定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数据,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通过介入手段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虽然具有显著的预后效果,但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内皮损伤,在对血小板聚集进行诱发的同时,引发一系列的心血管不良事件[3]。面对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不断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提升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本文即是对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进行分析。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在临床具有强效性的特点,在冠心病患者的使用中,能够直接与患者体内的二磷酸腺苷受体以及腺苷环化酶进行结合,在抑制糖蛋白GP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的同时,对血小板的控制进行干预[4]。另外,氯吡格雷具有生物药效的特点,不会受抗酸剂以及食物的影响,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时,能够快速显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降低[5]。
总而言之,在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中加用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对患者的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抑制,在保证患者安全用药的同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冷建洪,邓小军.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77-78.
[2]芮浩淼.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疗效[J].中國实用医刊,2014,41(1):111-112.
[3]白杰,刘庆利,于慧春等.氯吡格雷在预防2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临床效果[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0):679.
[4]钱晓蓉,杨素云,贺清明等.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13(2):30-31,37.
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 篇4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增加, 当有些人不能适应时, 则会导致精神紧张、疲劳, 进而就会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 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 引发高血压, 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而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 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 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PAF明显升高, 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受损, 脂肪堆积而产生动脉粥样破坏[1]。
2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2.1 年龄、性别
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 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 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2 高血压
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 140~149 mm Hg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 mm Hg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2.3 高脂血症
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 三酰甘油 (TG) 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 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4 吸烟
冠心病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反应关系[2]。
3冠心病的预防
冠心病的预防分两个层次[3], 一是疾病尚未发生而采取积极的非药物预防, 此为一级预防:二是疾病发生以后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疾病采取药物治疗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此为二级预防。
3.1 非药物预防措施策略研究
3.1.1 调节膳食结构
脂肪与胆固醇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 动物蛋白的摄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 植物蛋白要增加, 推荐大豆蛋白, 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
3.1.2 戒烟
烟叶中的尼古丁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膜促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致冠状动脉痉挛, 引起心绞痛, 可使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减低造成心肌缺氧。长期吸烟血小板聚集增加而促进血栓形成, 促发心肌梗死等。
3.1.3 调整精神和心理状态
经冠脉造影证实, 与社会隔绝的冠心病患者, 5年的病死率达50%, 而非隔绝的患者病死率为17%。对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研究发现, 严重抑郁的心肌梗死后患者, 6个月内病死率比非抑郁患者高5倍[4]。
3.1.4 适当运动和锻炼
可以改善冠脉血流, 增加心肌供养, 改善血脂, 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 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3.2 药物治疗措施策略研究
3.2.1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是冠心病预防的一线药物, 主要通过阻断血小板激动剂血栓素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长期应用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和再梗死的危险性。
3.2.2 调血脂药物
他汀类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30%~40%, 而且降低总病死率22%~30%, 并减少PTCA、CBCG及脑卒中的发生率。以TC增高者, 采用他汀类, 以血清三酰甘油增高者, 采用贝特类。他汀类可减少斑块中的LDL-C, 恢复内皮细胞的功能, 减轻炎症, 增进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故其治疗的益处不仅见于胆固醇升高的患者, 也见于冠心病正常的患者[5]。
3.2.3 纠正心律失常药物
根据临床特征, 冠心病归属于祖国医学“厥心病”、“真心病” (《内经》) 和“胸痹” (《金匮要略》) 等, 认为是“心脉”, 以致“心”失所养, 心脉不畅, 心神不宁。步长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方中党参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三七活血化瘀;甘松镇静安神, 诸药合用具有补益心气、生津养血、活血化瘀、宁心安神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党参提取物能增强左心功能, 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 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三七具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减低冠状动脉阻力, 减慢心率, 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 降低血小板黏附性作用;甘松含有缬草酮, 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6]。步长稳心颗粒为纯中药制剂, 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有较好的疗效,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冠心病是威协中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 也是造成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降低其发病率已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冠心病预防问题进行分析, 为其预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冠心病,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新策略和新方向.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 25 (19) .
[2]焦溥蕙.冠心病的预防策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7 (25) :860-862.
[3]严晓伟.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北京军区医药, 2000, 12 (3) :161.
[4]孙立勤, 于春艳.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 1 (7) :1088.
[5]胡大一.贯彻循证医学原则作好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4, 3 (2) :187.
预防冠心病老年人该怎样做 篇5
由于冠心病比较容易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所以老年人应该多了解冠心病的预防知识。如果他们对此不感兴趣的话,老人的子女就应该多向他们讲解一下相关的知识。预防冠心病可以从饮食和日常生活等细节做起。
饮食与身体健康关系极大,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冠心病的预防应该从日常的饮食入手,饮食是生活中离不开的,冠心病的预防应重视饮食。只食用少量的牛油、奶油及各种油腻食物,减少盐的摄食量。摄食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并且减少发展冠状动脉病的危险。吃大量水果及蔬菜,但饮食要维持平衡均匀。将你习惯食用的肉类量减少,将你食用的肉上脂肪除去,吃烧煮的肉,不要吃油煎的肉。每周最多只吃三只鸡蛋。
浅析冠心病的预防 篇6
【关键词】冠心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8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疾病困扰着人们,其中的冠心病就存在较大的危害。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俗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其基本病变是供血心脏血氧的冠状动脉发生内膜增厚,脂肪沉积和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官腔边窄,影响心肌血氧供应,产生一系列心脏病变,如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心肌梗塞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怎样才能有效的做好冠心病的预防呢?就成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医生进行临床研究与探讨。对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重要的项目。冠心病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对未发生冠心病疾病的危险人群而言)、二级预防(对冠心病早期的患者而言)和三级预防(预防冠心病的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措施无论对冠心病患者或冠心病高发危险人群都十分必要。冠心病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冠心病的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防止冠心病复发。冠心病的预防应该是从饮食,锻炼,用药,危险因素控制等综合性的进行防治,以下几点冠心病的预防有效。
1.积极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症、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肝病等。这些疾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如糖尿病不仅可以引起血糖增高,也是引起脂质紊乱的重要原因。在同等条件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比血糖正常者要高出2—5倍。由此可见,控制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地做好冠心病的预防,应积极进行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治疗,控制体重,不吸烟、酗酒:烟可使动脉壁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酗酒则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
2膳食要均衡,.控制饮食,减经体重。冠心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管好嘴,吃出来的。每天进食过多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及脑、及海产品、鱿鱼、奶油、蛋黄等,这些食物是促发冠心病的最大危险因素。因此,心梗后的患者应当远离这些高胆固醇食物,提倡饮食清淡,多吃鱼和蔬菜,瓜果等,尽量避免食用动物油,适量食用植物油,少吃肉和蛋。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不加节制。要控制食物总热量的摄入
3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激动,保证充分休息,可根据各自条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减肥,这样不仅可增强体质,也是减少冠心病再发心梗的重要举措施。可以少饮酒,戒烟,常喝茶。冠心病的加剧,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血栓形成有关。而茶多酚中的儿茶素以及茶多本酚在煎煮过程中不断氧化形成的茶色素,经动物体外实验均提示有显著的抗凝、促进纤溶、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多喝茶可以有效的帮助冠心病的预防。培养多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爱好。打开眼界,放松心情,性格温和,忌急躁,激动,闷闷不乐和抑郁,遇事镇静,勿要过度紧张等。
4药物应用,可根据病情遵照医嘱服药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等。
5医学教育;冠心病患者应学会一些有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冠脉事件的急救知识,如发生心绞痛或出现心梗症状时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休息。可含服硝酸甘油和口服阿司匹林等,别小看这些简单方法,这可大大减轻病情和降低病死率。心梗后随着身体逐渐康复,可根据各自条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减肥。这样不仅可增强体质,也是减少冠心病再发心梗的重要举措。应定期到医院检查治疗。
浅谈老年人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 篇7
老年人应合理限制饮食, 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 增加不饱和脂肪酸, 同时补充维生素C、B、E等, 限制食盐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 有氧运动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从事一定的轻体力劳动和坚持有氧体育锻炼的人, 比长期坐位工作和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的冠心病发病率低些, 同时体育锻炼对控制危险因素 (减低血脂、降低高血压、减轻体重) , 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也有良好的作用。
但是运动不可过于盲目, 科学锻炼要求, 运动强度为运动时每分钟最大心率加年龄达到90~120次。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 每次持续10~30min。根据身体情况、年龄、心脏功能状态来确定, 以不过多增加血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运动的方式以进行有氧运动为宜。如散步、慢跑、慢骑自行车、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尽量避免有闭气动作的活动, 活动与运动要循序渐进, 要有规律性、持久性, 不宜做剧烈活动。剧烈活动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运动前应有5~10min的准备活动, 可做一些有规律的重复的轻度活动, 以使脉率逐渐增加至运动时的脉率, 运动后应有5~10min的恢复活动, 以使四肢血液逐渐返回至中央循环。
3 限制吸烟
吸烟在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人报告, 在60~74岁死亡于冠心病的老年人群中,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 吸烟量多者危险性更大, 可高达4~5倍, 戒烟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冠心病的死亡率显著减少, 而且戒烟时间越长效果越大。这足以说明吸烟的危险性和戒烟的重要性。因此, 老年人要限制吸烟是预防冠心病敀有效方法之一。
4 冠心病的发病因素与精神、情绪有关
练气功可加强大脑皮层抑制功能, 使皮层活动趋于同步化、有序化, 限制了五官感受的信息传入大脑, 并减少传出的信息, 使大脑皮层内部的分解代谢相对减少, 合成代谢增多, 加速了脑细胞的修复。
5 治疗有关疾病
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 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有效预防和治疗对防止冠心病是十分重要的。
(1) 心绞痛病人, 应尽可能避免与纠正一切能诱发或加重心绞痛的因素, 设法改进冠状循环与神经精神功能状态及解除与防止心绞痛发作, 为此预防心绞痛发作应采取以下措施:由于心绞痛是一个慢性而需要长期注意的病, 因此老年患者要适当地了解疾病的性质, 以便正确对待。要消除不必要的焦虑与恐惧心理, 培养乐观情绪, 增强自信心。 (2) 日常生活应妥善安排, 老年人要防止过度脑力劳动紧张和重体力劳动。应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初发或发作忽然变为频繁而加重者, 应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短期休息和疗养。轻体力劳动或散步对于一般病人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活动过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 如追赶公共汽车或在大风或在雪地上快步或长时期行走。在任何环境下有心绞痛发作时, 应立即停止活动, 安静休息。 (3) 与一般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样, 饮食方面须限制富含动物脂肪与胆固醇的食物, 肥胖者应使体重逐渐减轻。避免一餐过饱。茶与咖啡, 如不致引起明显的兴奋或失眠, 可以饮用。少量非烈性的酒也属无害, 或许可帮助起扩张血管及镇静的作用。心绞痛患者应尽量不吸烟或限制吸烟。 (4) 高血压、贫血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能增加心脏负担而使心绞痛加重, 应予积极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需尽量设法纠正。心肌梗死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在已发生心绞痛或疑有冠心病的患者, 前所述各项对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绞痛的防治措施, 对预防心肌梗死可有一定的作用。
6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级预防是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控制危险因素, 消灭心脏病于萌芽状态;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冠心病的患者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措施以预防病情复发或加重, 降低患者死亡率;三级预防是及时控制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长病人寿命。
老年人预防冠心病可采取针对全体人群和高危人群两种预防策略。前者是通过改变某个人群、地区或国家与心脏病危险因素, 降低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均值;后者是针对公认的如高血压、吸烟等与心脏病有明确关系的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 才能有效减少心脏病的发生。心脏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有过早患心脏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其中, 高血压、血脂异常及吸烟被认为是心脏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 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俗话说, 生命在于运动, 综上所述, 限制饮食, 适量体力活动, 控制或限制吸烟, 治疗有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精神、情绪问题并三级预防是预防冠心病的一项综合措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十六字”方针, 也称为“四大基石”, 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对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 尤其是己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方法 经采用科学有效的预防, 减少了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病率。结果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烟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减少或降低冠心病给老年人带来的危害。结论 老年人冠心病预防有效, 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老年人,冠心病,预防
参考文献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 篇8
1 并发症的类型
根据并发症的性质分为冠状动脉并发症和非冠状动脉并发症。冠状动脉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夹层、痉挛、血栓形成、穿孔、破裂等。根据并发症引起的临床后果的严重程度, 分为严重 (缺血) 并发症和轻度并发症。前者包括死亡, 新发生的Q波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旁路移植术 (CABG) , 心包填塞;后者包括;边支堵塞、非Q波心肌梗死、各种心律失常、低血压、穿刺部位血管损伤。
2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2.1 冠脉急性闭塞
PTCA术中的急性闭塞发生率高达4%~1 2%[2]。冠脉内支架是急性闭塞血管再通并保持通畅的有效措施。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需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 A B P) 。在再次扩张或置入支架不成功时酌情急诊旁路手术 (C A B G) 治疗。
2.2 冠状动脉夹层
在P T C A术中, 如果重要的冠脉形成严重冠脉夹层, 一般先用球囊以低压力 (2~4atm) 长时间 (数分钟) 进行再次扩张, 以粘合剥脱的内膜。对于长时间球囊扩张无效的冠脉夹层, 一般考虑放置冠脉内支架, 另外对于较长夹层、夹层累及重要分支以及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 估计放置冠脉支架难以奏效时, 宜尽早进行冠脉搭桥[3]。
2.3 冠脉痉挛
有冠脉痉挛时, 应在冠脉内反复注射硝酸甘油, 时间长者酌情应用溶栓剂, 必要时需将球囊送入进行扩张或再扩张, 按手术时间长短严格追加肝素, 以防治痉挛引起的血栓形成[4]。
2.4 血栓形成
较少见, 多发生于内膜夹层或痉挛之后, 对可疑血栓形成者, 应使用高压 (12大气压) 扩张, 术后不使用口服抗凝剂, 仅口服噻氯匹定及阿司匹林, 可降低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近年来出现的超声消融术可裂解血栓[5]。
2.5 血管并发症
较常见, 总发生率为6%。包括血管损伤、出血及血肿、动静脉痿以及血栓性并发症等。血管并发症可能导致永久的损伤和致残, 甚至发生死亡, 因此, 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做到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患者有无腹痛等主诉, 及时配合输血等其他各项措施。
3 并发症的预防
为了预防和减少急性血管并发症, 要适当选择适应证, 操作轻柔, 避免过大的球囊及过高的压力。提高股动脉穿刺成功率是减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对易并发血管闭塞的某些复杂病变, 应有足够的认识,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术后处理, 万一发生并发症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4 护理
4.1 术后护理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患者入CCU监护病房, 心电监护2 4~4 8 h,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心率、心律及呼吸的变化; (2) 术后留置动脉鞘管6h, 患者应平卧, 术侧肢体制动, 防止鞘管曲折和局部出血, 观察患者肢体的皮肤温度、色泽, 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等, 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3) 嘱患者平卧位, 多饮水, 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4) 询问患者有无胸闷, 心前区不适, 观察心电监护有无心律失常等现象。
4.2 生活护理
(1) 设法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 (2) 饮食方面给于低盐、低脂饮食, 少量多餐; (3) 卧床、消化功能减退及不习惯床上排便等造成排便困难, 可反射性影响心率和动脉血流量而引起意外。因此, 对于排便困难者, 除术后应用缓泻剂, 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蜂蜜等外, 排便时护士应在床边观察心电图及血压变化, 对正在输入扩冠药物者, 应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以确保排便过程中的安全。
5 健康教育[6]
做好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关键。做好患者的术前教育,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术后患者应CCU心电监护24~48h, 教育患者术后平卧, 多饮水, 有助于造影剂的排泄, 留置动脉鞘管6~8h, 患肢平伸制动, 不能弯曲, 术后7~10d避免剧烈活动, 禁止吸烟, 坚持锻炼。改善心血管发病危险因素。积极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实践证明, 有效的健康是保持术后成功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首次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 26 (1) :25~26.
[2]高炜, 朱国英, 霍勇, 等,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急性冠状动脉并发症患者血浆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6, 4 (1) :8.
[3]马长生, 盖鲁粤, 张俊奎, 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24~430.
[4]贾国良, 李成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对策[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9, 7 (4) :187~188.
[5]赵莫, 许方蕾.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6) :347.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 篇9
关键词:农村,冠心病,调脂治疗,依从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加导致社会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尤其是冠心病发病趋势呈低龄、农村化发展, 除一级预防外, 此病的二级预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整理农村冠心病治疗中调脂治疗的资料, 分析目前患者调脂治疗的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古村2010年1月-2012年8月冠心病患者200例, 男112例, 女88例;年龄28~67岁。均符合冠心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 且病程、服药史均>1年, 排除冠心病以外的其他重大疾病、如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患者。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3部分:患者基本资料、饮食药物运动行为及患者血脂情况。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评估, 先进行30例的小范围预测试, 据结果调整问卷内容和方式, 最终确定问卷的内容和问题形式。征得调查对象的配合,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血脂的具体情况及药物使用的正确情况, 进行依从性判断。调查由东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完成。
2结果
2.1 问卷回收率发放
调查问卷200例, 回收有效问卷188份, 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4.0%。
2.2 依从性情况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调节血脂常用的降脂药物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调脂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者 (积分0~1分) 116例 (61.7%) , 依从性良者 (积分2~3分) 60例 (31.9%) , 依从性达优者 (积分4分) 仅有12例 (6.4%) 。患者具体了解调脂治疗相关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 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有:一是农村冠心病患者对于疾病用药知识及疾病的二级预防, 特别是调脂治疗的了解程度太差;二是正确规律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未达总人数的30%;三是能食用低脂饮食的患者仅64例 (34.0%) , 且由于农村地区患者的劳动强度较大, 饮食量较大, 即使符合低脂饮食, 患者血脂控制也不理想。
3原因及对策
3.1 依从性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可得出药物依从性与以下几点有关: (1) 患者文化水平低下, 记忆力减退, 对于医师的医嘱未足够理解, 同时由于了解疾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单一, 导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 (2) 调脂药物类型和种类多, 或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 患者在治疗方案上的混乱导致从心理上拒绝治疗, 从而使药物依从性降低; (3) 医患间沟通较少, 医师未充分解释分析患者具体病情, 未清楚告知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和特殊情况, 导致药物依从性差; (4) 冠心病的调脂治疗中饮食调节关注度不充分, 导致患者血脂情况控制不理想[1]。
3.2 对策
针对农村冠心病患者调脂治疗依从性差的情况, 提出以下对策: (1) 提高医务人员自身专业水平, 充分了解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措施, 特别是各类血脂指标异常的情况下药物的正确治疗方案, 掌握控制血脂的饮食治疗, 为患者制定符合个人的治疗方案; (2) 提高医患双方的交流, 增加医患信赖关系, 提高患者自我预防意识, 加大运动量, 合理制定饮食计划。
总之, 在农村的大环境下, 乡村医务人员应共同肩负起提高农村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重任。
参考文献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1987年WHO标准[2]选择冠心病伴有心肌缺血的患者57例, 男, 31例, 女, 26例;年龄47~78岁, 平均年龄65.7岁。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类为4级[3], 选为:Ⅰ-Ⅱ级;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心脏超声无异常。
1.2 方法
患者继续口服麝香保心丸, 每日3次, 每次2粒, 同时将穴位敷贴治疗贴 (中国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选取膻中、乳根、步廊、食窦的穴位, 进行清洁皮肤, 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 敷贴在穴位上。24 h更换1次, 换敷贴两次, 停1天, 45天为1疗程。建议每6个月敷贴1个疗程。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 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 出现过敏现象者停用。
1.3 疗效标准
显效:胸闷、心慌、气急、心绞痛缓解, 心功能改善。
有效:上述各项症状、体征减轻。
无效:上述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胸闷、心慌、气急、心绞痛不同程度均有改善, 临床总有效率为80.70%。
(例)
(例)
(例)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 胸居上焦, 内藏心肺, 心主血脉, 肺主诸气。若胸中阳气痹阻, 则脉络不通, 瘀血停滞, 或风热壅肺, 闭塞气机, 均可导致胸痛。针灸学说则认为, 人体内有个经络系统, 它是内联脏腑, 外络肢节, 沟通内外, 行气血的通道, 如运不畅, 极易患病。根据这两个原理, 采用穴位敷贴治疗贴分别敷贴在膻中、乳根、步廊、食窦穴位上, 通过效应发挥作用: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 能发射出生物波及对人体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它作用于人体穴位时, 通过“吸收”、“透射”、“渗透”等过程, 产生这种效应, 从而激发机体细胞活性, 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 提高组织供氧, 改善新陈代谢, 加速人体所需要的生物循环酶的合成, 增强免疫力。当这种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时, 通过经络传导, 可以对相应的疾病发挥作用[4], 达到快速、有效、持久的作用, 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本观察结果表明, 用穴位敷贴治疗贴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发生, 能改善临床症状, 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促进ST段移位改变和T波变换的恢复。该穴位敷贴治疗贴使用方便, 早期预防, 减少或避免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心慌、气急以及心肌梗塞, 在临床运用时未发现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治疗预防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用穴位敷贴治疗贴分别敷贴在膻中、乳根、步廊、食窦[1]穴位进行治疗。每天换1次, 换贴敷2次, 停1天, 45天为1疗程。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0.70%。结论:穴位敷贴治疗贴预防冠心病的效果显著, 当这种“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时, 通过经络传导, 可以对相应的疾病发挥作用。
关键词:穴位敷贴,冠心病,预防
参考文献
[1]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2]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 1981, 20 (4) :254.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冠心病并非不可预防 篇11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近1/4的冠心病患者,对冠心病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身体所出现的心律不齐、胸口压榨性疼痛、肩膀疼痛、牙痛、胃痛、乏力等冠心病预警信号,置之不顾,更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事实上,冠心病是可预防、可控制、可治愈的疾病。大量的研究证明,药物是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源于经典名方的麝香保心丸为例,这一冠心病防治的良药,在近30年的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的防治,起到了保护血管内皮、阻遏动脉粥样硬化、稳定血管斑块、促进缺血心肌的血供作用。尤其是独特的“药物搭桥”功效,还能全面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血管新生。
此外,广大冠心病患者还应该走出一个服药误区:担心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影响急救效果,故而吃吃停停。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因为只有长服麝香保心丸,才能使血管对于药物的扩张反应保持正常,减少心肌梗死和猝死及做心脏手术、介入治疗的比例。
眼下,天气日渐转冷,人的活动减少,脑、心肌、内脏的血液灌流也因而减少,此时,在人体水分摄取不足的情况下,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就容易形成血栓,这都增加了心肌梗死发作的机会。因此,冠心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发病先兆,坚持长服麝香保心丸,把握好治疗的良机。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海新华医院心内科2009年5月~2010年6月行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病人985例, 其中男743例, 女242例;年龄 (58±21) 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289例, 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696例。按照拔管前是否给予预防处理分为预防组501例, 对照组484例。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预防组拔管前常规给予生理盐水250~500ml静脉点滴, 拔管时应用2%的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周围进行充分局麻, 而对照组未经上述处理直接拔鞘。对于单纯冠脉造影而未行进一步治疗的患者, 术后1h即可拔除鞘管;对于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患者, 因术中肝素化, 术后留置动脉鞘管4~6h (APTT降至正常值3倍以下) 拔除鞘管。鞘管拔除后立即人工压迫股动脉穿刺点近心端, 压迫时间20~30min不等, 在整个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
1.3 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判断标准
(1) 有恶心、呕吐、心悸的症状; (2) 有大汗、面色苍白、瞳孔散大等表现; (3) 心率减慢至60次/min以下, 伴或不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 (4) 血压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收缩压下降20mm Hg以上, 符合以上至少两条者判定为发生拔除鞘管相关的心血管迷走反射[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迷走反射的发生率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预防组有5例发生CVVRS, 发生率为1.00% (5/501) ;对照组发生21例, 发生率为4.34% (21/484) 。两组冠心病介入治疗拔鞘管时CVVRS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迷走反射发生于拔管后1~50min, 平均20min, 患者的共同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 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 心率明显下降。处理可快速给予补液, 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 以提高心率;血压明显下降者可静脉注射或滴注多巴胺, 升高血压, 并对症处理呕吐等症状, 绝大多数患者数分钟后血压、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3 讨论
多年来, 人们普遍认为拔除鞘管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作是短暂的, 大多是良性过程[4]。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增多, 拔鞘管时的心血管迷走反射所致的严重低血压状态, 对于病人, 特别是进行PTCA术、支架术的病人, 由于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下降, 血流缓慢, 极易导致在球囊扩张部位、支架放置部位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 甚至有死亡的报道[5]。
人体循环系统发育于内胚层, 除毛细血管外, 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大动脉还有丰富的来自于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末梢, 这些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生理调节。在受到刺激如压迫、牵拉时, 可能发生迷走反射, 表现为心率减慢, 全身动脉系统扩张, 血压迅速下降, 这种血管减压反应可能是由心脏的C纤维机械感受器激动所引起, 并由心脏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入脊髓的心血管控制中心, 从而引起上述临床表现[6];拔鞘管及压迫时产生的疼痛刺激, 可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 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 导致内脏及肌肉内大量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 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心率迅速减慢, 最快甚至可在30s内发生。剧烈的疼痛还可产生神经源性休克[7]。另外, 患者术前禁饮食, 术中出汗等可造成血容量不足, 促使低血压状态的发生。
患者拔管前予以生理盐水250~500ml, 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弥补由于术前禁饮食、术中出汗等原因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和抑制双相作用, 可镇痛和使痛阈提高;拔除鞘管前充分、完全的局部麻醉, 特别是深部动脉周围的麻醉, 可避免产生压迫时的疼痛感, 减轻对血管的压迫、牵拉和刺激, 减少迷走反射的发生, 减少由于疼痛引起的胆碱能植物神经张力的增加, 减少和预防神经源性休克的发生。本观察结果显示预防组拔鞘时迷走反射降低,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有显著性。
一旦发现患者发生迷走反射, 治疗药物多以阿托品、多巴胺为基础[8]。此外, 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迷走反射的发生: (1) 术前教育:拔管前及拔管过程中适当的语言交流,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2) 合理进食; (3) 压迫血管时, 在能止血的前提下保持手法相对轻柔。
参考文献
[1]周玉杰, 史东梅, 刘宇杨, 等.心脏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 16 (3) :227-228.
[2]高炜, 朱国英.冠心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568.
[3]陈海威, 夏云峰, 刘润梅, 等.阿托品预防老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拔鞘管致心血管迷走反射的作用[J].感染、炎症、修复, 2010, 3 (11) :47-48.
[4]Landau C, Lange RA, Glamann DB, et al.Vasovagal reactiongs in the cardiac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J].Am J Cardiol, 1994, 73 (1) :95-97.
[5]汪世军, 江力勤, 唐关敏, 等.冠脉介入诊疗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5, 14 (4) :383-385.
[6]Brignole M, Alboni P, Benditt D G, et al.Guidelines on management 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syncope-update 2004[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4, 6 (6) :467-537.
[7]Julu POO, Cooper VL, Hansen S, et al.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in the periodpreceding vasovagal.Syncope in conscious humans[J].J Physiol, 2003, 549 (1) :199-311.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推荐阅读: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08-19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研究09-18
老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06-28
冠心病的中医防治07-16
冠心病的心理护理08-04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10-12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07-04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麻醉10-19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方法06-25
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