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2024-10-12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精选12篇)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篇1

1 护理要求

(1) 恢复期或缓解期的病人仍需充分休息居室应清静, 避免噪声;可适当活动, 但不能做剧烈运动, 要避免疲劳。

(2) 合理膳食, 要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 如鱼类;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组纤维和新鲜和水果;严禁暴饮暴食或过饱, 可少食多餐。

(3) 保持乐观、松弛的精神状态, 避免紧张、焦虑, 情绪激动或发怒。

(4) 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时切忌用力。

(5) 戒烟、少饮酒;不饮浓咖啡和浓茶, 生活规律, 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6) 用药要针对病情, 不宜过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突发时, 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 病情不缓解可再次含药。

(7) 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家中备有上述急救药物, 以便发病时自己或家人能及时取到并服用, 应定期到医院做健康检查。

2 冠心病康复护理

2.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

改善心脏功能, 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包括: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 并维持良好适应性;对潜在的疾病过程,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 增加患者相关知识, 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 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 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2.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 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 如果停止吸烟1年, 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 停止吸烟15年以上, 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3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 经临床观察, 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

(1) 焦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 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 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 患者顾虑重重, 心神不定, 焦虑不安, 睡眠减少, 情绪低落, 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 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 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 稳定其情绪, 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 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 消除疑虑, 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针对这种心态, 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 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 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 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 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消除紧张心理因素,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否认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 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 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 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 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 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 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 以增强患者信心, 使患者认清疾病, 配合治疗。

(4)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 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 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 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 患者心理容易接受, 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5)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 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控制疾病的发展,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 缩短了护患距离, 加深了护患感情, 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 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4 结语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恢复 (门诊) 阶段康复方案。主要针对出院早期患者的康复, 一般在病后3个月内进行。包括在康复中心接受为期8~12周的运动治疗, 如二阶梯负荷康复医疗方法。通常从心肌梗死后3~14周开始, 以1周为单位制订康复程序, 每周按1/2、3/4、单倍量、1.5倍量、双倍量顺序增加, 均进行负荷后心电图检查。8周后, 即心肌梗死11~12周, 患者多能完成二级梯双负荷, 相当于6.7Mets, 即可进入社区康复治疗程序。在此阶段, 护理人员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健康的维护, 制订运动方案, 安排患者定期进行康复运动, 记录具体执行情况, 评价提高康复效果等。康复运动的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 如有研究发现, 如果在康复运动时播放适宜的音乐, 可提高运动的效果。

摘要: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病变, 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造成心脏病, 亦称缺血性心脏病。临术上分为无症状型, 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 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型及原发性心脏骤停5类。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方法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篇2

冠心病发病机制涉及环境因素、遗传背景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研究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85例冠心病均经过冠脉造影确诊,即主要冠状动脉(右侧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其分支狭窄≥50%。

分别观测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根据上述动脉受累数量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左主干狭窄定义为双支病变。

弥漫性血管病变的定义为:(1)病变长度≥20 mm;(2)一支血管多处病变;⑶血管全程或大部分纤细、僵硬或明显迂曲僵硬。

2名有经验的心血管病医师在不知道患者是否参与实验的情况下对冠脉造影结果进行评判。

根据年龄分为2组,≤60岁为中青年组,>60岁为老年组。

中青年组188例,男161例,女27例;老年组197例,男143例,女54例。

1.2 资料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都是通过问卷调查排除心血管病家族史,心肌病,出血性疾病,肾脏疾病,放、化疗及恶性肿瘤病史的江苏省或江苏省附近的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人。

入院24 h内空腹完成血糖、血脂的采集,全程监测血压,并完成身高、体重的测量。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空腹12 h后采取外周静脉血,2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

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TG,脂蛋白a[Lp(a)],HDL-C和LDL-C,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

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者正在使用降压药治疗。

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或者需要糖尿病饮食控制,或需要降糖药治疗。

高血脂定义为总胆固醇≥6.2 mmol/L或正在使用降脂药物治疗。

吸烟定义为每日≥10支。

1.4 统计学方法

Kolmogorov-Smiomov检验用于定量资料正态性分析。

如果属于正态分布,则用■±s表示,并用t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

如果属于非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和十分位数表示,用U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

定性资料用频数及百分位数表示,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检测均基于双尾检验。

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危险因素比较

中青年组中男性冠心病患者居多,体重控制较差,吸烟者较多,有较高的TG和较低的HDL-C,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指TG/HDL-C比值的对数值,其数值与LDL颗粒大小呈明显负相关,可直接反映受试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明显高于老年组,而患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比例较老年组低,2组间LDL-C及空腹血糖未见统计学差异(表1)。

2.2 2组冠脉病变情况比较

中青年组的单支病变较多,复杂及弥漫性病变较老年组低(表2)。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虽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发生率较老年组低,冠脉的病变严重度(包括数量及病变弥漫度)也较老年组轻,但对于体重的控制、血脂的平衡及吸烟的摄入等均较老年组高,这种情况尤其在男性中青年患者中突出。

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众所周知,烟草由4 000余种化学物质组成,其中包括多环芳香族烃、N-亚硝胺、醛及大量氮氧化物。

这些物质被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

可能的机制包括:(1)吸烟能直接引起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内层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吸烟能间接改变其它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如脂质紊乱、氧化应激及促凝状态[3];(3)吸烟能引起DNA加合物形成的增加,导致心血管组织遗传物质的改变,这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DNA损伤在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4];另外,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血管组织中亦观察到DNA加合物水平的升高[5]。

低HDL-C水平是冠心病发生与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HDL的主要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可能与它促进胆固醇从外周细胞转运到肝脏(即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有关[6]。

肥胖和冠心病有很大的关系,在5 000例26年的长期随访超重者中,校正年龄、血压等因素后发现,肥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超重者明显增加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

在一项5 260例的(男女人数各一半)长期随访中发现,随着BMI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增高,特别是小于50岁者。

脂肪在体内的分布与冠状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越肥胖冠状狭窄的.程度越厉害。

在接受搭桥手术的肥胖患者,其相对危险性是体重正常者的7.4倍,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伤口破裂出血等都有增加,影响远期预后,住院时间长,花费相对增高[7]。

冠心病的发病率跟性别也有明显相关性,男性一般高于女性。

据住院患者统计,男女之比为(2.5~5)∶1,这种差别主要发生在60岁以前,女性发病年龄平均较男性晚10岁。

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甚至超过男性,这种现象可能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

临床研究证明,雌激素对血脂有很大影响,它可增加HDL-C的含量,加速乳糜微粒和LDL-C的清除,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动物实验也证实,给家兔注射大量雌激素,可以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降低血脂。

女性在生育期雌激素分泌量较多,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而女性更年期过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因此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另外,男性因工作竞争性强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高的一个原因[8-9]。

4 护理对策

4.1 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

青年人工作强度大,社交应酬忙,社会责任多,需要督促其注意休息,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紧张、寒冷刺激,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4.2 戒烟

吸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倡导戒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患者讲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可损害血管壁,启动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能诱发冠脉痉挛。

让患者了解戒烟的益处,戒烟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且获益在一年内显现。

教会他们戒烟的技巧,如:尽力推迟吸烟直到烟瘾过去;尽量回避一些特定的吸烟场所;培养听音乐、喝茶等爱好,分散注意力;动员患者家属及周围朋友、同事一起规劝,监督患者戒烟;预防戒烟成功后复发。

4.3 改善饮食结构

肥胖、高脂血症与中青年冠心病高度相关,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可导致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水平增高。

因此需控制总热量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蛋白质以鱼类和豆制品为主,少食肉类、蛋类及动物内脏;以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提倡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小于6 g;适当饮酒多饮茶,有研究证实茶中的多酚类具有降低TC和TG含量,抗氧化作用。

建立良好的膳食制度,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并长期坚持。

4.4 适当锻炼

中青年人在社会上担当重要角色,往往以车代步,缺乏锻炼,要让患者知晓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运动呈负相关,通过运动能降低血压,调节血管紧张度,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及解除微血管痉挛。

应为中青年患者设计个体化运动方案,结合心脏功能测试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应提倡有氧运动,减少高强度运动。

如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昏、胸痛、面色苍白等,表明心肌耗氧过大,应立即停止或减量。

4.5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

中青年患者往往因工作繁忙等客观因素,加上重视度不够等主观因素,不能配合医生治疗,不能坚持服药,因此提高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非常重要。

4.6 长期随访

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主管护士或主管床位医生等人员普及医学知识,强化宣教,做好督促工作,但冠心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所以出院后的护理相当重要。

我们设立专职的护士,做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每2周的电话随访,每月1次的门诊随访。

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集中讲课方式或以电话随访的形式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饮食、运动、服药等情况,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同时对有吸烟史的患者了解戒烟情况,起到督促指导作用。

鼓励PCI术后的患者早期重返工作,提高精神健康[10] 。

护士经常与社区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共同指导并督促患者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占全. 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90-91.

[2] Mirvish SS. Reducing carcinogen levels in cigarette smoke[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 16(10):2170-2171.

[3] Khalil M, Abudiab M, Ahmed A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1, 3-butadiene neurotoxicity in humans[J]. Toxicol Ind Health, 2007, 23(3):141-146.

[4] Izzotti A, Bagnasco M, Cartiglia C, et al. Modulation of multigene expression and proteome profiles by chemopreventive agents[J]. Mutat Res, , 591(1-2):212-223.

[5] Yang Z, Harrison CM, Chuang GC, et al. The role of tobacco smoke induced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 Mutat Res, 2007, 621(1-2):61-74.

[6] 向定成. 吸烟和高脂血症是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危险因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4):242-245.

[7] 赖丽.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护理干预[J]. 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7):29-31.

[8] 邱小芩. 青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和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14(13):1531-1533.

[9] 胡大一, 马长生. 心脏病学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6-29.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3-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1]。由于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从而被称作“人类的第一杀手”[2]。冠心病患者可出现多种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变化上[3]。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病情发展,尤其是在心肌梗死发病阶段,当胸痛发作产生濒死感时,又多有紧张、焦虑、抑郁和压抑情绪,从而加重病情,所以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综述近年来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对心理护理的认识。

1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1.1 紧张焦虑 多见于初次发病患者。有90%以上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如失眠、多梦易醒、极度恐惧、烦躁、易怒、自卑、情绪低落、神经过敏等,其中出现中度以上焦虑症状的占90%。焦虑的原因多因起病较急,症状重,缺乏思想准备;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缺乏;疼痛引起的濒死感以及没有亲人陪伴或经济压力等,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

1.2 抑郁消极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1.3 安定积极 此类多见于病情较轻反复发作且有一定自护知识的患者。这类患者情绪相对稳定,对疾病有所了解,因掌握了一些常用治疗方法,故能积极配合治疗,但希望有更好的办法来防治疾病,以便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1.4 敏感多疑 这类患者对冠心病惧怕,坚信自己有病而且很严重,有时甚至把书上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稍有不适就认为是病情加重,把一过性的头痛、牙痛、肩背痛、右侧胸痛均看成是心绞痛发作,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对他隐瞒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是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等,因此整日卧床不起,依赖性强,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1.5 盲目乐观 这类患者对冠心病及应注意问题缺乏了解,对病情发展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却满不在乎,不能从饮食、休息等方面加以调整,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2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2.1 紧张焦虑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迎接他们,耐心细致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治疗上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同时要做好保护性治疗,病情控制后,对其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过程,增加安全感,并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来消除不良情绪,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减少紧张焦虑。

2.2 抑郁消极患者的心理护理 可采用解释性心理治疗,安慰开导鼓励患者,帮助他们认识复发的诱因,学会预防措施,延缓疾病进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解释时,言语要通俗易懂,少用医学术语,语速要慢,语调舒缓平和。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应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同时应争取家属的配合支持,多陪伴患者,使其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

2.3 安定积极患者的心理护理 以指导性心理治疗为主,向他们介绍先进、简单、有效的自我治疗方法,讲解有关注意事项,保持安定积极的心理状态。

2.4 敏感多疑患者的心理护理 护理上应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解释和安慰,特别注意要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消除顾虑,配合治疗。必要时给予综合性暗示疗法,包括心理支持、言语诱导,配合药物,强化暗示,使患者达到自我暗示,改善心理状态,消除敏感多疑心理。

2.5 盲目乐观患者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重点进行健康教育,耐心讲解有关冠心病的知识,采用简短的语句、明确的词汇和果断的结论,使患者加强对冠心病症状、转归、诱发因素的了解,认识到即使在恢复期或康复期,工作及活动亦需要量力而行。

3 结 语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全面的,及时地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更加了解病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进行自我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恢复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陶寿淇,武阳丰.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防治知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3-4.

[2] 胡锦心.参芍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1):36.

冠心病PCI患者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实验总结2000年至2010年1月冠心病PCI患者130例, 男75例, 女55例, 年龄45~75岁, 平均 (60±8) 岁。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型25例;急性心肌梗死25例, 其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5例,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20例。合并高血压57例, 血脂异常34例, 糖尿病25例。单支血管病变35例, 多支血管病变70例。随机将表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130例患者分成两组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资料分组见表1。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于干预组运用循证护理程序进行冠心病PCI护理, 为阶梯心理康复、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及发生时特征、局部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心绞痛、肾功能损害、康复锻炼、行为模式改变等。对上述问题循证得到相关实证后, 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最后根据综合因素制定护理方案并严格实施到达标。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性护理, 在手术前及手术后对患者讲述相应事宜。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访问, 收集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对医师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各个方面的指导的依从性, 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1年内生存质量的情况[1]。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3

2.3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1年的生存质量的情况比较结果。

干预组:手术后3个月正常生活20例, 心血管事件发生了25例;手术后6个月正常生活26例, 心血管事件发生了1例;手术后l2个月无症状生存28例, 心血管事件发生了11例。对照组:手术后3个月正常生活l1例, 心血管事件发生了25例;手术后6个月正常生活17例, 心血管事件发生了22例;手术后l2个月正常生活l3例, 心血管事件发生了24例。干预组的生存质量明显要高于对照组。

3 循证护理

3.1 阶梯性心理康复

根据贾汝福等[2]对手术后患者的需求规律的调查结果, 手术前大部分患者都要了解手术的方式以及环境, 手术的当天, 有接近一半的患者需要被稳定情绪, 在做完手术后, 绝大部分患者需要了解手术进行的结果如何, 护理人员经常性的去探望, 缓解疼痛。手术后近90%的患者需要解决疼痛问题, 掌握术后情况, 实施自我护理的方式, 了解饮食上的禁忌等。护理人员利用言语上的暗示、音乐松弛等方法,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得到慰藉, 从心理上树立起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 树立起能够恢复健康的自信心, 从内心上先获得健康, 避免了由于过度紧张带来的种种危险, 必要的情况下给予镇静剂。

3.2 肾功能损害

叮嘱患者在1d内要进行低蛋白饮食, 避免给肾脏造成过大的刺激, 加重肾脏的负担, 且手术后患者需多喝水及确保足量输液, 促进排尿。

3.3 物品准备及用药指导

护士接到介入会患者通知后, 迅速了解患者的病史及诊断, 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术前合并有心律失常、伴有室壁瘤、心功能差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非常高, 常规备好利多卡因、胺碘酮、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药物, 并备好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备齐用物, 微量泵、插管车、抢救车等置于易取处。严密监测患者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服用, 常规术前3d服用阿司匹林, 100mg/d, 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 用量不足者术前一次补充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 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术后服用硫酸吡格雷100mg/d, 维持1个月;阿司匹林100mg/d, 长期服用, 并按医嘱指导服用抗血脂、他汀类等药物。

3.4 密切监护病情变化

术前术后常规记录心电图, 病情变化随时记录, 观察心电图ST-T段改变, 术后置冠心病监护室 (CCU) , 严密心电监测, 注意观察心律失常发生及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有无胸闷、胸痛、出汗、心悸、心慌等预示支架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急性再闭塞症状。通过观察, 本组发生心律失常8例、急性冠闭塞10例, 通过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及尿激酶欣维宁等药物治疗及急诊再行PCI等处理。8例患者出现室颤后立即给予200J双相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 6例复律成功, 2例死亡。3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 经安装临时起搏器治疗后恢复。

3.5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术后并发症如尿潴留、穿剌部位出血、腹股沟皮肤压伤、假性动脉瘤等。

3.5.1 尿潴留

如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 需绝对卧床24h, 术侧肢体不能弯曲, 部分患者因环境、习惯、术后特殊卧位或原有前列腺肥大、术前未进行床上排尿训练等引起排尿困难等。应做好心理护理, 避免因尿潴留而诱发的迷走神经兴奋性低血压反应。护理措施:加强术前床上排尿训练, 出现尿潴留时, 可行膀胱区按摩、热敷, 用温水冲洗会阴部, 听流水声, 给予心理治疗, 减少探视人员等措施;还可利用开塞露刺激排便反射性促进膀胱逼尿肌的收缩, 利用腹压排出尿液;经上述方法无效者应行留置导尿。

3.5.2 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皮肤压伤、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

术中反复穿剌、术侧肢体屈曲、术后按压动脉时间过短、压迫部位不准确、患者过早活动、术中使用肝素过多及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 均可引起穿刺部位出血;加压包扎过紧、压迫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腹股沟皮肤压伤。护理措施:经股动脉穿刺患者, 搬动患者时需四人搬动, 头肩部、腰部、臀部和腿部各1人托扶, 严禁髋关节曲屈, 以防动脉鞘管打折或脱出血管, 引起穿刺部位大出血。穿刺侧肢体应制动,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情况, 有无渗血, 敷料是否干燥, 如有出血或皮下血肿形成应及时更换敷料重新包扎, 或尽早拔除动脉鞘管。注意足背动脉搏动、下肢肤色温度变化, 以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倘若存在出血、渗血现象, 即刻重新加压包扎。延长肢体制动时间,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低血压及休克发生。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压住穿刺部位,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因腹压升高使穿刺口压力增加进而导致出血。排便困难者可用缓泻剂, 咳嗽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咳药物。创口愈合后, 还要检查局部有无搏动性隆肿与血管杂音, 防止出现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本组发生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6例, 假性动脉瘤3例, 与患者过早活动有关, 清除血肿经2次包扎后无出血, 假性动脉瘤经B超引导下压迫止血后重新包扎;6例腹股沟皮肤压伤, 与加压包扎过紧, 时间过长有关, 经换药后均愈合。

3.6 进行康复训练

在手术后, 对无任何不良反应的患者,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 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若出现不适反应, 立即停止训练, 继续躺在床上休息。康复训练阶段主要分为3个部分:监护室阶段、普通病房阶段及出院前阶段, 具体如下。

3.6.1 冠心病监护室阶段

早期给予肢体被动运动, 逐渐过渡沿病床缓慢运动, 以间歇运动为主。

3.6.2 普通病房阶段

进行有节律的低强度运动。 (1) 步行或慢速上下楼梯, 每次5~10min, 3~4次/d。 (2) 缓慢地进行上下肢活动和转体运动, 每次5~10min, 3~4次/d。

3.6.3 出院前阶段

平地步行3~5min, 速度由慢逐渐加快, 以自我感觉有点累为度, 运动时间为20~40 min, 活动结束后再进行5~10min的放松运动以使血压、心率恢复至运动前热身水平, 运动频率每周2~3次。患者运动中出现不适, 随时进行药物调整和危险因素控制。同时定期进行冠心病预防与治疗宣教、危险因素控制与检测, 冠心病饮食指导和心理咨询。

3.7 预防感染

手术前严格把握住备皮的质量, 确保备皮部位无炎症、感染, CCU病房予空气消毒机循环消毒, 普通病房保持病房的空气清新, 摆设有序, 保持室内温度l8~20℃, 室内湿度50%~60%为宜, 严格规定探望患者的人次和时间, 规范操作。在此次实验中无1例发生感染。

3.8 行为模式改变

在冠心病的控制中, 行为模式的改变越来越重要, 衡量冠心病治疗的成功与否的标志就在于行为改变。在众多的理论中, 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行为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就是阶段性改变模式。阶段性改变模式理论把行为的发生和改变分成五期, 即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3]。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 确定他们处在哪一期间, 同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对症下药, 帮助患者改善自身的健康情况。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身体情况来制定膳食处方和运动处方, 具体的改善自身的身体状况。

4 讨论

循证护理使医护人员的信心得到增强, 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它的核心问题是在于面临实际问题, 进行实际分析, 获得最佳治疗方法, 最佳指导临床方法。它改变了以个人经验和直觉为重心的传统方法, 为患者提供了最佳的个人健康护理方法。提高了患者在各个方面的从医嘱性。证明了对维持和促进健康的护理的重要性。促进了护理学的发展, 使其向更加专业化, 更加完善化发展, 也使患者得到了完善化, 科学化的护理。

循证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式, 它已在临床上得到良好的应用。

摘要:目的 讨论对冠心病PCI患者的护理。方法 通过实际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2000年至2010年1月随机选取130例冠心病PCI患者对其进行分组进行试验, 把他们分为两组, 分别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患者, 干预组应用循证护理,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通过跟踪追查, 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比较这两组在术后1年内的不良反应、医嘱依从率和其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及手术后第3、6、12个月的生存情况。结果 干预组手术后的情况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率、医嘱依从率、并发症的发生率都远小于对照组, 手术后的生活情况要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冠心病的护理可采用循证护理,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医嘱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 有效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PCI,护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达生, 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15 (2) :37.

[2]贾汝福, 董玉华, 白洪敏, 等.手术患者护理需求规律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36 (10) :790-791.

肺心病患者自我护理教育探析论文 篇5

肺心病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具有病程长、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年均死于肺心病的人数已达100万,且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有效的护理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肺心病患者采取系统化的自我护理教育措施,以研究该护理方法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月至8月长垣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肺心病患者,均符合1977年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排除精神、认知异常及意识障碍者以及有严重躯体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8.53±10.05)岁;病程3~5a者5例,6~10a者13例,>10a者12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1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57.48±12.14)岁;病程3~5a者4例,6~10a者13例,>10a者13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1例。两组性别、年龄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的自我护理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自我护理教育针对肺心病患者自我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教育方案,其主要内容有自我饮食管理、自我护理技能培训以及疾病相关知识普及和自我日常行为管理等。

1.2.2教育方法挑出具有3a以上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肺心病的相关护理技能,理解所制定的护理教育方案并付诸实施;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进行自我护理教育的意义,取得他们的认可和配合;在结束自我护理教育后,进行自我护理能力及水平的评估工作。自我护理教育主要有集中授课、个体教育等多种形式。其中集中授课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自我护理技术的操作示范、病情检测及用药等知识的普及等,个体教育则包括对患者日常饮食、情绪以及认知等的解决方法等。

1.2.3教育时间自我护理教育时间为4个月,共实施教育8次,其中6次在住院期间实施,另外2次为患者出院后的电话指导和家访。

1.3效果评价

1.3.1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这一测量工具是Keamey和Fleischer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的,包括4个维度和43个条目,采取5分制评分,患者的分数越高,则表示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强,该量表可实现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护理能力的`有效比较,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肺心病相关知识问卷根据长垣县中医院肺心病相关专家修改和制定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肺心病的成因、症状、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共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自我护理教育后,观察组自我生活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篇6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冠心病康复治疗的目的【2,3】是提高患者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变冠状动脉疾病的自然病程,最终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猝死和再梗死风险,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帮助患者通过努力尽快恢复正常或病前的生活方式。

1 康复治疗分期及时间

1.1 冠心病I期(住院康复期)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康复期、CABG术后早期康復。康复目标争取尽早生活自理和出院,一般3~7天开始。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的心绞痛,无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情稳定无加重时,即可开始渐进性体能活动,方式是以渐进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训练,被动活动到低强度的运动以减少和消除绝对卧床造成的不利影响。

1.2 冠心病Ⅱ期(出院后康复)是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康复的目标是保持并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功能水平,逐步恢复生活完全自理,过渡到恢复正常生活。方式以户内外行走为主,每天进行增强耐力,这一阶段需要5~6周的时间。

1.3 冠心病Ⅲ期(慢性冠心病)是指临床病情稳定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劳力心绞痛、冠状动脉分流术和腔内成型术后,心脏移植术后、安装起搏器后。康复的目标是巩固Ⅱ期康复的效果,改善血管功能,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恢复生活和工作。最常用的方式有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计划约需12周时间。

2 康复运动方案

2.1 冠心病I期康复 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病情无加重、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即可进行,尽量进行可以耐受的日常生活。

(1)床上活动一般在床上作四肢各关节的主、被动活动。从远端肢体的小关节活动开始,活动时呼吸自然平稳,若没有任何症状,逐渐增加活动量,自己进食,垂腿于床边,吃饭、洗脸、刷牙、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可早期进行。

(2)坐位训练是重要的康复起始点,开始坐时可有依托。如被子、枕头放在背后,将床头抬高。在依托坐位适应之后,患者可逐步过渡到无依托坐位。

(3)步行训练从床边站立开始,在站立无问题后开始床边步行,病房内行走,再到走廊里。早期步行训练可在运动平板上进行,开始用坡度0%、1.6km/h的速度10—15min,随着耐力的改善程度可以逐渐增加至4.8km/h。活动时心率增加应<10次/分,并且不应出现心律不齐、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如果在训练中血压开始降低应该停止训练。

(4)上楼上下楼活动是保证患者出院后在家庭活动安全的重要环节。下楼的运动负荷不大,上楼的负荷取决于上楼的速度,必须保证缓慢上楼速度,一般上一台阶可稍休息片刻,以保证不出现任何不良表现。

(5)心理康复和宣传教育患者急性发病后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感。康复治疗师必须安排对患者进行医学常识教育,了解冠心病的发病特点、注意事项、防止复发的方法。还要进行不良习惯教育,如保持大便通畅,低盐规律饮食,良好的个人修养等。

2.2 冠心病的Ⅱ期康复 康复的目标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保持并进一步提高心功能水平,由生活完全自理逐渐恢复正常社会生活。

常用的锻炼方法是行走。室内外散步,逐渐增加其耐力,每天进行,在活动强度为最大心率的40%一50%时,一般无需医护监测。而进行较大强度活动时可采用远程心电图监护系统监测,或由有经验的康复治疗人员观察康复治疗的进程,以确立安全性。无并发症的患者在家属帮助下逐步过渡到无监护活动。应循序渐进,安全提高运动负荷。

2.3 冠心病的Ⅲ期康复 康复目标是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并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1)运动的方式 步行、登山、游泳、骑车、慢跑、太极拳等,近年来肌力练习和循环力量训练是新的有氧训练的方法,左室功能良好的患者应用这些方法危险性很低,但左心室功能损害患者肌力训练可能出现失代偿,所以对此类患者和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不应做这些训练。

(2)训练方式可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性运动。间断性运动是指基本训练期间有若干次高峰靶强度,高峰强度之间强度降低。优点是可以获得较高的运动强度刺激,同时时间较短不至于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缺点是需要不问断地调节运动强度,操作比较麻烦。连续性运动是指训练时期的靶强度持续不变。优点是简便,患者相对比较容易适应。

(3)运动量要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训练效应,一般认为每周的运动总量为2.9~8.4kJ(相当于10~30km)。每周运动量小于2.9kJ只能达到维持身体活动水平的目的,不能提高运动能力。每周运动量大于8.4kJ则不再增训练效应。运动总量的要求无明显性差异。合适运动量的主要目标是运动时稍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早晨起床时感觉舒适,无持续的疲劳和其他不适感。

(4)运动时间指每次运动锻炼的时间。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每个患者的运动耐受情况而个体化处理。一般是热身运动5~10min达到靶心率,中等强度15~20min,再进行5~10min的整理运动,每周训练的次数国际上多采用3~5天的频率。

冠心病的Ⅲ期康复可能需要6~12个月,要帮助和鼓励患者坚持按运动处方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维持康复效果。

3 康复训练基本原则:个体化根据年龄、性别、个性爱好、病情程度、病期、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目标、心理状态和需求,因人而异制定康复方案;循序渐进即掌握运动技能和学习适应性过程;持之以恒训练效果的持续需要长期锻炼;兴趣的原则兴趣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并坚持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康复运动的机理

4.1 改善生活方式 通过适当的活动,减少或消除绝对卧床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接受运动指导的同时也可接受饮食、不良习惯、心理、正确对待疾病等方面的指导。

4.2 抑制病情的发展 长期卧床可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相对增加;血流缓慢血液黏稠性增加,血栓概率增加;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排痰困难、易合并肺部疾患。适当的运动可减少以上危险因素发生。

4.3 改善冠状动脉的供氧能力 可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心脏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供血量增加,心脏内在收缩性相应提高。

4.4 降低心肌兴奋性 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直接原因。已知心肌缺氧、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和吸烟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增加。运动可改善心肌供氧,降低儿茶酚胺水平。

康复运动通过规律的有氧运动,调节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静息时收缩压和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外周血管的紧张度,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冠脉系统供血。同时,规律的有氧運动可使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增加,稳定斑块,延缓或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另外,康复运动可以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国内大量研究证明心肌梗死康复治疗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25%。因此,有规律的康复运动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 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及稳定斑块,不仅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再入院率及猝死率,还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方面达到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瑜,励建安.冠心病运动康复实验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28(7):668-671.

[2] Braverman DL.Cardiac rehabilitation:a contemporary re‐view.Am J Phys Med Rehabil,2011,90::599‐611.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自本院心内科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80例, 均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 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 观察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43~84岁, 平均52.4岁;病程2~18年, 平均6.4年。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年龄40~86岁, 平均53.2岁;病程4~16年, 平均7.7年。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吸氧、纠正心律失常、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措施, 同时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 具体护理步骤如下。

1.2.1 优质基础护理

为患者的病室进行打扫, 让其获得比较舒适整洁的休息环境, 医院安排固定的护理人员和清洁人员来进行护理服务, 让患者的环境得到改善, 能够保持整洁干净。进行药物使用的时候, 护理人员需要在旁对患者进行监督和指导, 为其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积极的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如果有异常, 应该要通知医生来进行处理,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用药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操作水平进行训练和提升, 让患者能够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和信赖, 保持良好的护理服务态度, 让患者感受舒适。

1.2.2 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一般都是需要接受较长的治疗周期, 而这个过程中不仅耗时, 还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 导致了患者的内心比较焦虑, 患者对于医药费的担忧同时也为自身的疾病担忧。所以护理人员应该要对患者提供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建立比较好的心理基础, 积极的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缩短, 其实临床护理纠纷大部分都是因为沟通不当引起的, 在进行护理的时候, 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内容[1]。因此, 护理人员要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患者, 对其提供微笑服务, 让患者觉得自身受到尊重, 这样也可以帮助患者释放一些内心压力, 尽量的让其情绪稳定。

1.2.3 饮食护理

冠心病患者往往都会没有食欲, 而没有食欲就会影响身体的营养补给, 护理人员应该尽量的提供一些比较符合患者口味的食物, 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 为患者改善饮食内容, 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鼓励患者多喝水, 多吃新鲜蔬果, 帮助其获得丰富的营养, 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2]。

1.2.4康复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 当患者不能够在温差较大的地方沐浴, 特别是在进行适量的锻炼以后,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切记要注意饮食的禁忌, 要戒烟戒酒, 保持生活作息的规律性, 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用药的指导, 如药量和服用时间。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评定, 若得分>50分则为焦虑状态, 其焦虑程度与得分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但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对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患病后其生活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患者无法参与重体力劳动, 需要长期的休养, 而且如果病情较为严重的话, 还会有生命危险, 这就需要对患者提供比较优质的护理服务, 来改善这一情况。此次研究中使用优质护理后, 患者得到了比较好的护理效果, 患者发病率降低, 临床病情有所改善, 护理人员也和患者的关系比较融洽, 得到了患者的支持, 因此在临床中使用优质护理来为冠心病患者护理, 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屈树娟, 董瑞馨.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1) :2606.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并确诊的冠心病住院患者64例, 设为干预组, 其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53~83 (68.95±7.53) 岁, 心肌梗死6例、心绞痛34例、心率失常24例;选取2012年4月~2012年8月我院心内科收治并确诊的冠心病住院患者30例, 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52~84 (69.04±6.87) 岁, 心肌梗死3例、心绞痛17例、心率失常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类型、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积极给予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在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强化心理护理为核心的双心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定时组织开展病友会, 加强患者间的交流

定期组织开展病友会, 由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进行宣讲教育, 包括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病情进展等, 并发放相关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小册子, 让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进展及预后得以充分了解。邀请治疗成功或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讲述治疗经验与心得, 引导患者间以自身经历互相交流, 互相鼓励, 增强各自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加强沟通力度, 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医务人员应加大与患者的沟通力度, 交流过程中, 应细心倾听患者述说,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并根据患者心理状况制定护理方案。积极主动并多以安慰性、鼓励性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 详细告知患者心理状态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协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积极引导患者调整心态, 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教育, 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1.3 评价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和焦虑量表 (HAMA) [4]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w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经核对证实后均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w后的心理状况的观察

入院时, 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w后干预组患者HAMD评分和HAMA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 对照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注:与入院时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的观察

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 (8.47±4.57) d, 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 (11.04±4.36)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大多合并有抑郁、焦虑、烦躁、绝望、恐惧、情绪波动大等不良心理情绪问题[5], 不良心理情绪出现时, 可使末梢神经刺激组织, 从而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 进而使机体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 儿茶酚胺结合皮质类固醇, 使脂肪动员, 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增多, 使病情出现恶化[6]。冠心病住院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自身疾病, 而不良心理情绪则可导致病情恶化, 进而形成恶性循环[7]。因此不良心理情绪的缓解也是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 本研究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的同时强化心理护理, 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使患者调整心态, 积极面对疾病。更通过病友会的开展, 使冠心病患者间以自身经历进行交流, 协助彼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共同积极面对疾病, 使治疗顺利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治疗一周后, HAMD评分和HAMA评分明显降低, 而对照组患者较入院时, 无显著性变化, 提示一般常规护理对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无明显缓解作用, 而以强化心理护理为核心的双心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缓解不良心理情绪, 对治疗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意义。另外本研究, 还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对比, 发现干预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提示双心护理干预可有效加快冠心病患者症状的改善,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有利于患者正常生活的恢复。

综上所述, 给予冠心病患者以强化心理护理为核心的双心护理干预, 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 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加快冠心病临床症状的改善, 缩短治疗时间, 有利于冠心病患者正常生活的恢复, 可积极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

参考文献

[1]刘梅颜.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精神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 2011, 50 (9) :722-723.

[2]张晓霞, 邹文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个性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调查[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8 (8) :982-984.

[3]庞静.双心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3) :2155-2157.

[4]杨靖文.内科门诊240例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4 (1) :85-87.

[5]伍婷婷, 邹春莉, 杜洪.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3) :308-309.

[6]陆秀芳.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治疗后生活质量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5) :15-16.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研究 篇9

1 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 患者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同时存在, 而且会相互影响。患者在患病后会存在胸闷、心悸、心区疼痛等临床症状, 进而对患者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同时陌生的治疗环境和复杂的治疗方法也会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加重。介入治疗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 会让患者发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 术前患者会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术后依然可能存在严重负性情绪, 进而引起负效应[3]。而临床研究则发现, 抑郁症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所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对患者的抑郁状态、焦虑状态进行有效缓解, 从而才能让介入治疗顺利开展[4]。术前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 使患者的不良刺激和恐惧心理能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对患者的不良行为和个性进行改变、矫正, 让患者的自信心提高, 防止患者因为精神紧张而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 导致猝死[5]。

2 健康宣教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 如果患者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不健康, 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则容易引起再狭窄。如果患者的年龄不同, 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果患者的年龄超过50岁, 那么他们对各类知识的需求程度也比30~50岁患者的需求程度低, 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和手术疗效。临床研究发现, 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6]。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能充分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 患者接受程度也较高, 能有效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7]。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 能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程度,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紧张情绪, 进而更好配合治疗和护理, 最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 并发症护理

3.1 血管穿刺并发症

(1) 血肿:在术中和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动脉搏动、肢体远端供血和局部伤口情况等进行认真观察,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皮肤温度和颜色进行认真观察, 避免出现加压包扎太紧, 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血肿、淤血, 则需要对患者进行重新加压包扎, 防止面积扩大, 另外护理人员可以将患者患肢抬高, 促进消散, 对血肿进行挤压, 利用硫酸镁纱布进行湿敷等, 进而让血肿能加快吸收[8]。 (2) 假性动脉瘤:如果患者在拔管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压迫止血, 就会导致假性动脉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认真观察, 对患者进行触诊可以发现患者腹股沟区存在搏动性肿块, 听诊可以闻见血管杂音。当患者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时, 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临床医生, 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9]。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进行有效压迫, 并给予绷带加压包扎, 48 h后对患者进行彩超复查可发现患者瘤体血流信号不见。

3.2 迷走神经反射

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率进行性缓慢, 血压下降, 在股动脉路径中发生率较高。如果患者心情比较紧张, 则可以在血管穿刺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 而血容量降低、疼痛则可能导致患者在术后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10]。在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后应及时给予多巴胺、阿托品静脉注射, 并及时补液, 这样患者血压、心率能快速回升到正常水平。所以临床中应在术前给予麻醉, 从而降低患者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拔管时, 应该和临床医生有效配合, 对患者血压和心率波动情况进行认真观察, 并在患者床旁准备好相关的抢救药物。在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时应该及时给予临床抢救, 防止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3.3 心律失常

术中导管嵌顿堵塞、导管刺激、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及注射造影剂太多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室颤动、心房颤动、房早、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性心动过缓等, 而心室颤动则最为严重。针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应抽取好肾上腺素、阿托品, 并准备好临时起搏器;对于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则应准备好胺碘酮、极化液以及利多卡因等药品, 同时要准备好除颤器等相关仪器, 并对患者的神志、主诉进行认真观察;另外还需要准备好人工呼吸机和气管插管[11]。术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压变化和心电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并准备好相关的抢救器械、药品, 以便能随时抢救, 特别是高危患者, 术中及时识别和有效处理非常重要。

3.4 无复流或者慢血流

慢血流或者无复流主要发生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 在支架植入后或者球囊扩张后常发生慢血流或者无复流, 发生慢血流或者无复流可能和患者微循环功能障碍有直接关系, 临床研究发现可能与心肌微血管痉挛、碎片栓塞、微栓塞、微血管堵塞等有紧密关系。临床中应使患者全身的血液动力学保持稳定, 对患者心肌内微循环和冠状动脉系统的血流进行及时恢复, 利用临时起搏、升压药物等让患者的循环保持稳定, 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入维拉帕米、硝普钠、替罗非班、腺苷等有效改善微循环。

3.5 出血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整个围手术期, 对强化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重视, 进而让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 但是却会让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 包括血尿、咯血以及上消化道出血, 甚至可能出现脑出血。临床中应及时停止应用抗凝药物, 同时加强输血、及时补液以及加强护胃抑酸治疗等[12]。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 如果患者发生低血压、黑便以及呕血等, 则应考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临床中要对患者出血量进行及时判断, 并对患者意识、生命体征进行认真观察, 告知患者应卧床休息。对患者出血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并记录, 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大, 则要及时给予有效止血。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呕血、呕吐, 则应将患者头部偏向一边, 避免出现窒息。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则应禁食1~3 d, 并结合患者病情适当延长禁食时间。在出血停止1 d后, 则可以进食低温流质饮食, 并慢慢向普食过渡, 不能进食刺激性、坚硬食物。

3.6 心包填塞和冠状动脉穿孔

在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期间常常出现冠状动脉穿孔, 采用标准导丝或者中高硬度导丝时, 导丝直接穿出血管, 另外也可能在进入假腔扩张或者球囊高压力扩张时出现冠状动脉穿孔。如果心包膜外的冠状动脉出现穿孔, 则会导致心脏压塞。因为出现穿孔引起急性心脏压塞, 临床中应及时给予心包穿刺引流, 利用球囊长时间低压力扩张将破口封住, 并利用鱼精蛋白联合肝素进行临床抢救[13]。典型的心脏压塞患者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 临床中能及时发现, 如果患者出血速度较慢则会在术后几小时或者几天后出现, 临床中应加以重视和关注, 及时给予床旁超声检查[14]。

3.7 亚急性/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在复杂病变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常常形成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 围手术期术中操作、抗凝不充分等和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直接关系。支架内血栓形成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如果临床中没有认真观察则会错失最有效的抢救时间。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心电监护等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 如果患者发生新发心律失常以及胸痛等, 则应及时告知临床医生, 对心电图进行及时复查, 并对心肌酶谱等坚持进行完善, 进而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表现。

4 术后用药护理

4.1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护理

介入治疗会破坏患者血管内皮完整性, 引起血小板聚集、黏附, 形成血栓, 最终导致血管再狭窄。通过术后科学用药能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对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进行有效预防, 并有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15]。用药前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 详细告知患者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作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服药的正确方法等, 同时要告知患者戒烟禁酒的作用。

4.2 调脂药物的护理

降胆固醇药物可以分成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的药物和降甘油三酯、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的药物。他汀类药物在降脂前能对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有效控制, 对于介入治疗患者同时伴有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 通过他汀类药物能让再狭窄发生率有效降低。在置入支架前后给予他汀类药物能让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降低[16]。因为胆固醇的合成时间主要为夜间, 所以临床中常夜间给药, 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要对患者肝功能变化进行认真观察。

5 结语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探讨 篇10

1 危险期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疼痛性质及持续时间, 做好详细记录。根据病情需要给予24h心电监护, 积极氧疗,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电解质紊乱, 做好口腔护理, 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使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

2 休息与活动的护理

冠心病发作患有急性心梗时, 要嘱患者及家属注意, 此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发病后两周内各种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发病后两周无特殊情况, 病情稳定, 可适当在床上轻微活动, 卧床休息不应低于4周, 同时做好皮肤护理, 以免发生褥疮及其他并发症。

3 饮食护理

饮食宜少食多餐, 食物要清淡、利于通便。给予低脂高维生素饮食, 少糖少盐, 限制总热量, 切勿饱食, 因饱食后胃部胀满, 可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造成心肌缺血, 诱发心肌梗死。同时患者应禁烟酒。

4 保持大便通畅

冠心病患者应多食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 适当饮水, 适当活动, 定时排便。切勿用力排便, 用力排便5~10min可使冠状动脉舒张期血流下降, 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对便秘者应积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如应用缓泻剂等。

5 健康教育

5.1 疾病知识:

许多老年患者对冠心病一知半解, 有的甚至认为冠心病会传染。首先要让患者知道冠心病与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有关, 还与一些易患因素有关如吸烟、肥胖等, 其次要讲解冠心病的常见症状, 护士应指导病人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

5.2 疾病处理:

由于老年人病情变化快, 常在活动后或夜间发生, 所以常用药或备用药应放在随手可取处, 并学会自我护理。

5.3 合理饮食:

应鼓励老年患者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选择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少糖、少盐、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

5.4 药物应用常识教育:

老年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3~7倍。有的老年人以为“药”多吃对身体有好处, 如漏服药, 有下次一起补上的错误做法, 因此做好用药方面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首先要让患者知道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如硝酸甘油可引起头胀、头痛、面红, 抗心绞痛药很不稳定, 应保存在避光的金属盒内, 半年更换;同时让患者知道如何正确服药:服药前先阅读标签上说明, 按医嘱只服规定的药量, 不可自行加减, 按时服药, 勿自行缩短或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

5.5 合理活动:

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 可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多, 血压上升, 心率增快, 增加心肌耗氧量, 诱发心绞痛, 因此, 要避免繁忙工作, 并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 如急赶公共汽车, 顶风走路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加强心肌收缩力, 促进侧支循环, 增强体力, 降低血胆固醇。老年冠心病患者适当的锻炼是必要的, 如打太极拳、跳舞、慢跑等, 但体育活动要适宜, 以不感到劳累为度;学会自测心率, 掌握运动强度;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胸痛时舌下含服。

6 指导患者康复锻炼

遵从医生的嘱咐, 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度运动的方法,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 如轮替活动肢体、屈膝, 摆动双臂, 活动颈、肩关节, 起坐, 然后下床, 靠在椅上, 自己进餐, 洗漱, 入厕;逐渐增加活动量, 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 如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目标心率 (运动后心率) 通常较休息时加快20次/分钟, 运动时间可持续20~60min, 可每日1~2次。尽量避免奔跑、跳跃, 因为有时会因此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高龄患者出汗反应差, 因此散热也慢, 故不耐热, 所以在气温高时或湿度大的情况下, 应暂停运动锻炼。运动前后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热身期和恢复放松活动。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的机能、增强体质。有报告显示, 3~6个月的运动康复锻炼可使冠心病的峰值摄氧量提高11%~36%。

7 结论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 同时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表露出来。通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与健康教育, 把整体护理与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全过程, 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7.1 把关怀体贴贯穿于治疗全过程:

关怀体贴是一种高尚道德情感的表现, 也是医患之间建立情感和爱的桥梁。实践证明, 关怀体贴对护理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急性心机梗死是内科危急重症, 当患者知道自己所患疾病时, 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怕死”的心理, 紧张、恐惧油然产生, 加上救治过程中的强制性措施及频繁的监测和治疗, 均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 并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及血中儿茶酚胺增高, 使心脏耗氧增加, 不利于拯救濒死心肌;心理压力还可以令患者对自己悲观, 认为自己维系生命的重要器官已经有严重损害, 势必不能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为此, 我们首先是把缩小心理距离当作护理的关键来对待, 通过自己的言行把真挚的爱传给病人。

7.2 把鼓励和帮助贯穿治疗全过程:

在护理中掌握患者病情基本特点的同时, 主动与患者建立感情, 帮助患者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 减轻心理负担, 增强生活乐趣和生活信心, 减少精神应激性疲劳。由于该类病人精神活动呈现显著的、普遍的抑制, 活动少, 反应缓慢, 卧床休息, 日常生活中许多环节都需要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为此, 我们在护理中, 在依照医嘱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有关监测的同时, 帮助病人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对于病情稳定患者, 帮助他们制订康复计划, 指导其康复锻炼, 尽快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建立。对疼痛剧烈的患者, 在采取吗啡等止痛的同时, 主动与患者谈心, 有目的地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避免精神紧张, 以减轻心脏负担, 加速康复。

7.3 借助病人家属的力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贯穿治病全过程。

老年冠心病病人有一显著的特点, 就是临床表现可有显著差异。轻者可无自觉症状;重者起病急骤, 如不及时抢救, 可在几小时内猝然死亡。我们通过病人家属及时了解病人的焦虑程度, 耐心做好解释, 发动他们的亲属,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病人矫正心理行为障碍。有些病人及家属由于不能充分了解冠心病的严重性及危险性, 认为只要胸痛消失了, 疾病就痊愈了, 把医护人员在治疗中交待的注意事项当作耳旁风, 致使有些病人出院后放松看护。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在主动给病人和家属介绍以往个别病人出院后放松护理, 出现猝死的典型例子的同时, 进行一些必要的康复指导, 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及出院后疗养中的注意事项, 还要求患者出院后保持与医院联系, 继续按冠心病治疗, 定期到医院就诊。

7.4 实施整体护理:

以病人为中心, 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 在肯定生物因素作用的同时, 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为病人提供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的信息, 增强病人安全感及参与的信心。譬如第一次接触病人的护士主动介绍责任护士、主管医师及上级主管医师, 可避免恐惧、疑虑, 密切医护关系, 加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平, 李郁金.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探讨[Z].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篇11

【关键词】综合护理冠心病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67-01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下降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脏病,总的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1],是心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冠心病初期表现为心绞痛,严重时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都是临床上的危急重症,因此是需要更谨慎,全面,专业的护理方法。本文对我院78名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实验研究,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详细情况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9月在我院住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8名,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男40名,女38名,年龄均在60岁以上,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61岁,平均年龄为66.72±5.12岁,病程在3-8年之间,将这78名病人随机的分成两组:对照组39人,男19人,女20人,平均年龄为65.87±5.33岁,平均病程为5.84±2.25年;观察组39人,男21人,女18人,平均年龄为67.24±4.89岁,病程为6.12±2.12。根据统计学要求,以上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疗程上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心内科的一般常规护理:常规的执行医嘱,帮助有需要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起居;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血压;根据医师医嘱正确用药。

1.2.2观察组的护理方法

在心内科的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冠心病和心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并让患者熟悉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让患者了解冠心病的注意事项,尽早的预防,更积极的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和心理指导,鼓励安慰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鼓励安慰患者,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用药指导:对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冠心病药物知识的辅导教育,指导平时服药的各项事宜,防止误用药,防止随意停药等;饮食护理:饮食清淡营养饮食,禁食辛辣刺激,保证蛋白质的摄取,限制脂肪的摄入;康复训练和自我监管:应该时常定时定期的监测自己的心率快慢,心律变化,电解质及尿量等,并根据各项指标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多以散步,慢走,打太极等运动,不可剧烈运动。[2]

1.3观察指标

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简表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标准:生理健康:优记8分,良记6分,中记4分,差记2分;心理健康:优记8分,良记6分,中记4分,差记2分;社会关系:良记8分,良记6分,中记4分,差记2分[3]。

1.4统计学处理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为保证准确度数据均取三次处理的平均值),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平均得分为23.24±1.38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14.76±2.42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详细情况见下表;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的对比[(n)%]:

组别生理健康良好[(n)%]心理健康轻松[(n)%]社会关系良好[(n)%]对照组(39)34(87.17)35(89.74)33(84.61)观察组(39)17(43.58)19(48.71)16(41.02)<0.05<0.05<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地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

3.结论

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尤其是老年人的发病率极高,严重的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也日益提高,要求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包括生理的健康,心情的舒畅,社会交往的能力等等。本文为了研究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确实有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荐,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翠玲.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10:13-14.

[2]吕珍,熊荣.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J].吉林医学,2014,28:6419-6420.

浅谈42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篇12

关键词:冠心病,临床护理

1 临床资料

42例冠心病患者均为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患者, 男30例, 女12例, 年龄45~78岁。42例患者中40例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2例由于病情恶化死亡。

2 调查方法

随机调查, 按照预先准备好的问题以问卷方式完成调查内容。见表1。

3 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3.1 焦虑不安

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有13例, 占本病组患者的30.9%。这类患者多认为心血管病难治, 而且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甚明显, 或者病情有反复;因此情绪不稳定、心理压力大, 患者紧张、焦虑、烦躁。护理对策:通过与患者谈心、沟通, 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求, 耐心讲解有关本病的科学知识, 介绍本病治愈的病例, 让患者建立起对医生护士的信赖, 加上家属的配合, 尽早从焦虑状态解脱, 为治疗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3.2 恐惧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有9例, 占本组患者的21.4%。因冠心病患者病情常在夜间发作加重, 有的患者常在每晚睡觉前就开始精神紧张, 故易产生濒死的恐惧心理。护理对策:对于此类患者, 在护理中, 护士不仅要技术熟练, 与医生配合默契, 有条不紊地按医嘱及时应用镇静剂、止痛药等, 还应该主动介绍周围的环境, 取得患者的信任, 消除恐惧的心理状态。

3.3 忧郁依赖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有8例, 占本组患者的19.0%。临床表现为对未来缺乏信心以及对治疗效果担忧。这类患者有时对用药的合理性产生怀疑, 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因此, 想到出院就表现出疑虑、忧郁、烦躁和不合作的情绪。护理对策:对于此类患者, 护士要加强卫生健康宣教, 要深入浅出地介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和掌握冠心病的预防常识和自我救护的方法, 出院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鼓励定期复诊随访, 告知科室、医生、护士的电话, 随时咨询, 消除依赖医院的心理。

3.4 麻痹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有6例, 占本组患者的14.3%。这类患者中有一部分人自觉症状轻微, 不典型, 不相信自己患有冠心病, 不遵守卧床休息的医嘱;有些患者缺乏对本病的医疗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麻痹大意, 常常导致病情加重。护理对策:针对此类患者, 要告知他们必须卧床休息, 让他们知道症状与实际病理变化不尽一致的道理, 使患者意识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3.5 揣测-心有余悸的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有6例, 占本病组患者的14.3%。这类患者因冠心病反复发作, 对此疾病持怀疑态度。疾病已经基本恢复, 自觉症状已基本消失, 但却闷闷不乐、小心翼翼, 甚至终日卧床静养, 不下床参加轻微的活动。护理对策:遇到此类患者, 以关心、鼓励、疏导为主。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主动与之交流谈心, 告知长期卧床可能发生静脉血栓, 导致肺栓塞的发生;鼓励其下床活动, 坚持治疗, 并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 直到恢复出院。

4 结语

护理工作不只是打针、发药, 应该用爱心、耐心、细心的护理来对待患者, 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使患者处于一个接受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 达到自我调节, 缩短病程, 增加治愈好转率, 降低死亡率, 心理护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月华.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2]李兰芳, 吴燕飞, 葛青.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

[3]许燕, 张建欣.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1.

[4]朱素云.家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 2008, 1.

[5]贾赫.冠心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9, 6.

上一篇:会计教学实践性创新下一篇:学生学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