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

2024-08-10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共12篇)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 篇1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治疗需长期终身治疗, 多数病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诸多的心理因素有关。不良的情绪反应易导致病人病情加重, 所以护士在护理老年冠心病病人的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治疗及时的心理干预, 改善心理状态, 使冠心病病人的治疗康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了96例男性冠心病病人, 年龄68岁~85岁, 平均75.6岁;其中心绞痛39例,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3例, 心律失常54例。

2 心理分析

2.1 焦虑心理

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差, 患病后住进陌生的医院, 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难以适应, 病人性格变的脆弱, 心情不定, 情绪低落。由于病人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受疾病限制, 需要他人照顾, 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 认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从而产生悲观、失望、自卑心理。

2.2 恐惧心理

老年人由于年老多病, 加之对疾病严重程度及疾病性质不了解, 容易自我扩大疾病的严重性和受死亡的威胁,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3 敏感心理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人过度注重自感变化, 对治疗方案及医护人员的言行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过度敏感, 过喜、过悲、过虑、过怒等均可导致情绪波动及病情变化。

2.4 固执心理

老年人平时性格固执, 病后更是坚持己见, 漫长的病程导致他们易发怒, 埋怨家人照顾不周, 对医生护士不满意, 喜欢别人恭敬服从, 希望得到子女的关怀, 也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同情、陪伴。

3 心理护理

3.1 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给予理解尊重

了解病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尊重他们, 不要改变老年病人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1]。护士以端庄娴淑的仪表, 过硬的操作技术, 热情和蔼的态度, 高度负责的职业责任心, 关心体贴病人, 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 细心分析其意图, 满足病人心理上和生理上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宽慰, 感情上得到满足。

3.2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稳定病人的情绪

在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老年病人因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或心情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作。应告诫老年病人不良情绪是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护士要指导他们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以宣泄、平息、转移等手段来调节心理平衡, 控制疾病发生的因素, 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3.3 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冠心病知识宣教

绝大多数病人及家属不懂医学知识, 更不了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 通过宣教使他们对此病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应给病人以家庭支持[2], 家属要关心体贴病人, 给病人易消化、高纤维、优质蛋白的清淡食物, 少食多餐, 避免食用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

3.4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老年病人身体虚弱, 抵抗力差, 室内空气要新鲜, 温度湿度要适宜, 卧床病人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协助做一些适当的肢体活动, 对长期卧床的病人, 定时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尽量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孟喜.住院老干部抑郁状态相关因素调查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8) :633.

[2]王佳, 蒋晓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1A) :18-19.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 篇2

肺心病由于治疗周期长,病情反复发作,合并症多,且不能彻底根治,因而加强观察与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延长患者寿命。

常见的护理问题有:①气体交换受损;②清理呼吸道无效;③心输出量减少;④活动无耐力;⑤语言沟通障碍;⑥体液过多;⑦潜在的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气体交换受损 [相关因素] 肺组织功能下降。心衰、呼衰所致。[主要表现] 呼吸困难、紫绀、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心率过速。

动脉血气分析:PaO2↓<8kPa(60mmHg)PaCO2↑>6.67kPa(50mmHg).有喘憋症状。[护理目标] 病人的动脉血气值在基础范围内。病人主诉喘憋症状减轻。[护理措施]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其温度、湿度适宜,每日早晚各通风1次,每次15-30min,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为50%-70%。

给予舒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坐位、高枕卧位。

遵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并保持输氧装置通畅,同时向病人说明其意义和目的。

指导病人有效的呼吸技巧,如横膈式呼吸及缩嘴呼吸。鼓励病人积极咳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以增加肺活量。发生呼吸困难时,陪伴病人以减轻其焦虑紧张情绪。

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无压痛、头晕、烦躁不安、神志改变等肺性脑病症状。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及支气管扩张剂,并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指导病人戒烟,少去人群集中、空气污染的公共场所。[重点评价] 心率和呼吸的频率,节律及紫绀状态的改变。动脉血气分析植的变化。

清理呼吸道无效

[相关因素] 疲乏、无力咳嗽。痰多且痰液粘稠。无效的咳嗽方式。[主要表现] 咳嗽,咳痰。无力,呼气急促。

呼吸音改变,如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异常。[护理目标] 病人呼吸道保持通畅,痰能有效咳出。[护理措施] 向病人讲解排痰的意义,指导其进行有效排痰技巧。观察相关因素,并消除或减少相关因素,使痰排出。指导端正病人根据自身病情,按解剖位,采取适当体位,进行体位引流,促使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排痰前向病人解释并协助其翻身、拍背、自外向内,由下向上。嘱病人多饮水,每日1000-1500ml。排痰后作好口腔护理。

遵医嘱给予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若病情允许,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促进排痰。[重点评价] 痰液的量、性状、气味、颜色。呼吸的型态及呼吸音的改变。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因素] 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室肥厚。心脏泵出血量减少。[主要表现] 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紫绀、呼吸短促,心悸、胸闷。神志改变,说话颠三倒四,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活动后呼吸困难加重,心率快,尿少。[护理目标] 病人活动耐力增加。

呼吸平稳,尿量增加,神志清楚。[护理措施] 有计划地进行护理、治疗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从而使病人得到充分休息。给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及睡眠时间。协助病人满足生活需要,将常用物品放在病人易拿到的地方,尽量减少病人体力消耗及病人的活动量。

给予易消化、易咀嚼的食物,鼓励少量多餐,以减少用餐时的疲劳。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强心、利尿药,减轻心脏负荷,并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及疗效。[重点评价] 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的变化。

精神状况、尿量的改变、周围血管的灌注量、有无紫绀等。心脏负荷增加的原因及诱因,如活动、紫张、吸烟等。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 肺动脉高压所致。心肌受损所致。情绪不稳,焦虑不安。[主要表现] 呼吸困难,紫绀,稍活动呼吸困难加重或喘憋不适。身体虚弱,疲乏无力。[护理目标] 活动耐力逐渐增加,无喘憋症状,血气分析值在正常范围内。活动时虚弱/疲劳感减轻或消失。[护理措施] 评估活动无耐力的相关因素,并尽量消除和减少相关因素。

遵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并保持输氧装置通畅,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防止心肌、脑缺氧,活动后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缓慢增加活动量。耐心向病人解释,消除紧张、不安、顾虑心理,使之配合治疗,得到充分休息时间。

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活动。

加强巡视,观察病人活动耐力是否增加,并随时为病人解决日常生活需要。与病人共同商量制定活动计划,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时间,先让病人在床上活动四肢,然后在床边活动,循序渐进,以病人耐受为宜。外出检查,上厕所时派专人陪同,保证其安全。[重点评价] 病人活动的耐受水平及活动无耐力的表现。活动时呼吸、心率频率,节律及紫绀的变化。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语言沟通障碍 [相关因素] 呼吸困难导致说话费力。

呼衰、心衰致缺氧引起脑功能障碍。肺心病。[主要表现] 呼吸困难,定向力差,措词不当,不能说通用的语言。说话含糊不清,难以用语言表达思想。不说话或不能说话。[护理目标] 病人能表达基本需要。

能满意地使用改变后交流方式进行交流。[护理措施] 观察病人沟通障碍的相关因素,确认可以使用的交流方式。保持病室安静,鼓励病人,不要急躁。

借助卡片、笔、本子、手势、图片,提供简单而满意的双向交流方式。尽量提问一些简单的句子,让病人用是或否或点头、摇头来回答。

安排熟悉病人情况,能够与病人有效沟通的护士,提供连续性护理,以养活无效交流次数。[重点评价] 病人的听、写、读和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病人能够表达的基本语言。

六、体液过多 [相关因素] 1心输出量减少引起排尿减少。

2饮食不当,液体摄入量过多,钠入量过多。3心衰、呼吸致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水、钠潴留。主要表现

1全身水肿或下肢水肿,尿量减少。2呼吸短促,端坐呼吸。3入量大于出量,呼吸音异常。护理目标

1病人对有关饮食和饮水的限制,表示理解。2尿量增加,水肿减轻。护理措施

1给病人讲解饮食与水肿的关系,以及有关限制饮食和饮水的必要性。2将下肢抬高,增加静脉回流,减轻下肢水肿。3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及摄入量。

4指导病人进食,避免摄取含钠过高食品,嘱病人进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低盐饮食。

5遵医嘱指导病人服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效果及不良反应。

6限制输液速度和每天液体摄入量,以实际出量加500mL为标准控制入量。重点评价

1水肿的部位,范围,程度;尿量的改变情况。

2每日摄入的蛋白质,食盐及每日出入水量,输液的速度。

七、潜在的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相关因素

1感染致痰多,使通气和换气功能进一步加重,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2利尿剂的应用。

3心肺功能不全,致体液总量发生改变,引起电解质浓度改变。

4心衰、呼衰致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引起酸碱失衡。主要表现

1血气分析、E4A异常。2尿量改变、体液改变、水肿。

3心律失常、呕吐、腹胀、腹泻、全身疲乏无力、精神委靡等。护理目标

1实验室监测血气分析、E4A正常。2无尿少、水肿不适表现。3病人精神状况好,食欲正常。护理措施

1正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及量测体重变化,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2及时采集血标本,测定电解质;血气分析监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情况,及时纠正碱中毒、酸中毒,使酸碱保持平衡。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4在给病人利尿剂、地高辛等药物治疗时,随时监测电解质,尤其是出现体液大量增加、减少或肾功能不全时。

5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病人饮食及治疗方案:

对于低钠血症:①指导病人进含盐过高的饮食;②遵医嘱补充电解质及钠的摄入量,并定时监测。

对于低钾血症:①遵医嘱口服或静脉补液,口服补钾应在饭后或进餐时,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②鼓励病人每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葡萄干、香蕉、甜瓜、橘子汁和饮料。

对于高钠血症:①限制盐的摄入量,进低盐或无盐饮食;②尽量避免进含钠过高的食品罐头;③高钠血症通常是大量失水所致,在补充体液时定时监测(因心衰病人的水平衡不稳定,变化很快)。

社区高心病病人的健康护理 篇3

【关键词】 心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

高心病就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由于血压长期升高使左心室负荷逐渐加重,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和扩张而形成的器质性心脏病,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应根据分级治疗的原则,选用合适的降压药和其他非药物治疗措施。使血压控制在较适宜的水平,避免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以防发生心力衰竭。对于继发性高血压,要针对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降压措施,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和延缓心脏病发生。对于已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而心脏功能处于代偿期,要避免能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如体力劳动,高盐饮食,上呼吸道感染,烟酒及精神刺激等;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处于失代偿期,已发生左心衰竭者要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予以扩血管药物,利尿,强心治疗。

1 生活有节,起居有常根据人体的生物钟节律要求,必须养成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按时就餐的良好习惯,才有益于健康。对于高心病人,生活有规律是稳定血压,恢复健康的保证。高心病人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年患者睡眠不应低于八小时,睡前一小时要避免过度的思维活动或看电视、喝茶、喝咖啡,以及吸烟,睡前不易吃的过饱,睡姿以右侧卧位姿势为宜,房间的温度以15~20℃为宜,枕头不宜垫得过高,最好使用菊花枕等有利于降压的药枕。

2 养精神,调意志良好稳定的情绪是血压稳定的重要因素。据研究证明,暴怒,激动之时,人的血压读数可急升30mmHg左右,对于高血压患者,思想上应保持安静,控制情绪激动是保证患者病情稳定的重要因素。

3 限盐,补充维生素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之一是体内电解质钠的含量过高,食盐的增加,必然引起高血压患者体内水的潴留,使血容量增加,引起心脏排出量增加而致血压升高,一般成人患者食盐的摄入量每天限制在4-6g为宜,患高血压与钙的水平较低有关,所以,高血压患者宜补钙,每天服用两杯牛奶,可为人体提供500mg钙,能使血压不同程度地下降,研究表明,参与维生素C细胞的质的生成和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参与代谢反应,且促进肠内铁的吸收,对防治高血压有作用,高血压患者应从新鲜水果,绿叶蔬菜,尤其是番茄、桔子、新鲜枣中摄取丰实的维生素C,有利于降压和稳定血压。

4 锻炼减肥,节制房事减肥是降血压的良法之一,减肥不但可以降低血压而且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肥的方法应采取适当节律饮食,增加活动量等综合措施,高血压患者要慎房事,要控制住性生活的频度和持续时间,以清晨性交为宜,疲劳饮餐酒后及头痛、头昏,眼花及舒张压大于120mmHg时或血压不稳时,禁止性交,以免发生中风或心肌梗塞。

5 慎烟酒大量地吸烟饮酒可引起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烟,少量饮酒能扩张,使商.压略降低,过量饮酒则可诱发脑中风、冠心病,加快动脉粥样硬化。

6 合理安排工作、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对高血压病人也是很重要的,一般轻度高血压病人可以从事一定的工作,但以不觉疲劳头晕为原则,参加一定工作,对增加体力,调整脂肪代谢,防止肥胖均有益处,患者在一天的脑力活动过程中,宜有的体力活动,如工间操、太极拳和散步等,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加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如追赶电车或公共汽车,饭后也不宜劳动并最好在饭后休息1-2小时。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进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植物纤维素,还可促进类固醇的排流,使胆固醇下降,并且须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

7 定期检查血压尤其对有高血压心脏病家庭史的人更应该注意定期排查。

高血壓性心脏病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长期持续的高血压状态,因此,在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对高血压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未发生前,就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高血压。 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应根据分级治疗的原则,选用合适的降压药和其他非药物治疗措施。使血压控制在较适宜的水平,避免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以防发生心力衰竭。对于继发性高血压,要针对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降压措施,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和延缓心脏病发生。对于已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而心脏功能处于代偿期,要避免能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如体力劳动,高盐饮食,上呼吸道感染,烟酒及精神刺激等;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处于失代偿期,已发生左心衰竭者要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予以扩血管药物,利尿,强心治疗。心力衰竭纠正后,血压要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若患者呈现心肌收缩力低下或反复发生心力衰竭者,可用地高辛维持量口服治疗,同时治疗各种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防止心力衰竭复发。

总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必须接受治疗,长期坚持服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防止重超重,减少盐的摄入,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脑肾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杨永淑 杨彬 陈方兰 58例老年血管性痴呆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3

[2]胡菊荣 老龄化高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 2011.08.27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2月—2009年2月在我科住院拟行PCI病人94例,急诊PCI术除外,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58.2岁±18.4岁;其中股动脉穿刺32例,桡动脉穿刺15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例,中学以上37例;其中冠心病31例,心肌梗死16例。对照组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56.8岁±18.2岁;其中股动脉穿刺30例,桡动脉穿刺17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例,中学以上35例;其中冠心病29例,心肌梗死18例。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按PCI术前、术后护理常规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组由心内科工作5年以上,大专学历,有责任心,善于沟通的护师担任。具体干预措施:PCI术前尽可能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术前根据需要向病人讲解医学知识,消除病人焦虑心理,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体宣传,使病人了解心脏介入手术创伤性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介绍同类手术成功病人,使其产生安全感,多与病人交谈,予以安慰、鼓励,同时做好家属工作,使病人和家庭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有利康复的“心理环境”;术前询问病人所喜欢的音乐类型,进入手术室后为其播放直至手术结束,术中采用分心法、放松训练法及呼吸训练法,术中与病人谈论疾病以外的病人感兴趣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 拔管前做好解释工作,护士陪伴其床边,用分心法转移病人注意力,按摩术侧肢体及腰部,减轻疲劳及不适,拔管后6 h即协助病人逐渐在床上活动。

1.2.2 评价方法及标准 焦虑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包括14个项目,总分<7分为没有焦虑,7分~20分为轻度焦虑,21分~28分为中度焦虑,总分≥29分为重度焦虑;抑郁量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采用24项版本,总分<8分为没有抑郁,8分~19分为轻度抑郁,20分~34分为中度抑郁,≥35分为重度抑郁[3]。术前1 h及拔管后1 h采用量表评估病人的焦虑及抑郁程度。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的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选用统计方法均遵循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以大于0.1为方差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患病时间及穿刺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PCI术前及术后的 HAMA分值及HAMD分值比对照组降低(P<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干预组PCI术前及术后的 HAMA分值及HAMD分值比对照组降低,说明经人文关怀护理干预PCI病人术前及术后焦虑及抑郁均比没有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减轻,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可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包括五个方面。①信息支持:开月梅等[4]研究表明,术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并介绍同类手术成功的病人,可解除其思想顾虑,干预后病人的焦虑和抑郁得分明显下降。②心理支持:Sundin 等[5]报道,对132例心脏介入治疗术后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心理支持干预,结果减轻了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胡蓉等[6]认为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病人进行干预时,应热情接待,帮助其尽快熟悉环境及角色转换,通过关心、倾听、安慰、鼓励并耐心讲解手术经过及注意事项,调动其积极配合治疗的决心及信心,指导病人有心理压力时使用自我言语暗示法、活动转移法、倾诉法等来发泄自我的不良情绪,结果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地稳定心脏介入手术病人的情绪,消除其焦虑、抑郁;崔红等[7]研究认为,病人互助支持及社会、家庭心理支持在应激中作为中介因素具有缓冲作用,包括对围术期病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安排病人家属、朋友及时探视,鼓励家属多倾听病人的诉说,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给予理解、支持、关怀、安慰和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③负性情绪干预:谢园园等[8]对10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采取音乐疗法对负性情绪进行干预,结果干预组在行局部麻醉时、手术开始后30 min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病人的心率在各阶段也无明显改变,而对照组心率则明显增快;此外,对照组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者占42%,而干预组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者仅占18%。④认知干预 :陈娓等[9]研究结果表明,对冠心病病人在心脏介入诊疗术前后进行系统的认知教育,可以明显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心理相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躯体症状的改善,认知教育组的并发症发生率、SDS和SAS 总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减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ldana等[10]报道,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病人进行认知教育,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可使其心绞痛发作频率、收缩压、血糖、食入脂肪等显著降低,从而促进心脏康复。⑤行为干预:对介入手术病人采用深呼吸训练、倾听音乐法及渐进松弛等方法进行心理放松,可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从而使病人的精神得到松弛[8];陈娓等[11]研究行为干预对病人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康复的影响结果显示,对术后病人进行行为干预(健康教育及术后康复锻炼)可明显提高最大运动负荷量和运动代谢当量,改善心脏功能,同时提高病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心理应激反应在生理方面以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及由此引起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变化为特征。心肌缺血病人左室功能明显受损,在应激状态下,不但不能使左室泵血功能发挥至理想水平反而使心脏陷入严重缺血、缺氧状态[12]。国内外研究发现,消极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应激可引起心肌氧自由基过度反应和急性炎症反应,对冠心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12,13]。有研究发现,应激使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通过与心、脑细胞的胞浆受体结合,改变细胞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的磷酸化水平,启动细胞凋亡通路,引起细胞死亡,导致心功能紊乱[14]。程灵芝等[15]研究发现,负性心理应激降低机体红细胞、白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压抑和否认等消极应付方式与个体外周血免疫细胞计数及免疫功能的失调有联系。有研究证实,心理应激通过提高机体糖皮质激素诱导胸腺和脾脏细胞凋亡,削弱机体免疫机能,使之易患某些疾病[16,17,18]。上述几方面说明心脏介入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心理应激对机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对冠心病病人的康复。

手术病人心理安抚护理思考 篇5

安达市利达医院----付明明

摘要 目的:评估手术病人术前焦虑程度,进一步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方法:采用经改进的焦虑量表(SAS),对56位不同病种的病人进行三次连续性自评,时间为入院,术前,出院前.结果:被测病人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术前一天焦虑值最高.结论为解除或减轻术前手术病人的焦虑情绪,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 关键词

手术

焦虑

心理护理

operation

Anxiety

Psychclogical preparation

外科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焦虑是最常见的应激反应之一.我院手术室为解除或减轻病人围术期焦虑情绪,于2009年8月开始对500例病人实施了术前心理护理.随访结果显示:需要率100%,满意率100%.为进一步评价术前病人的焦虑程度,证实术前开展心理护理的必要性,我们在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基础上,根据手术室工作的特点,增加了有关项目,对56位不同病种的病人进行测试其结果指导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位病人,男性30例,女性26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行甲状腺切除术12例,腹部手术9例,疝修补术10例,下肢静脉曲张术15例,胆囊切除术10例. 2.方法

56位病人按不同病种、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进行比较在焦虑自评量表(SAS)[1]的基础上增加了医务人员及手术的有关项目共28条,每个项目均按1-4级评分,其中设10条反方向评分,评定时间为进院,术前一天,出院前共3次,由病人自行填表评估.把28条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的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标准分,焦虑评定的临界标准分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每组以总平均分进行比较. 3.结果

被测病人总均数都超过临界标准分,术前一天尤为明显,不同病种组中子宫肌瘤,甲瘤组焦虑值较其它两组高.不同文化程度组中焦虑P值无明显差异。不同性别组中,女性焦虑值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中中年组焦虑值高于老年组。4.讨论

4.1.焦虑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在主观上出现的一种紧张和不愉快的期待情绪.焦虑是由紧张,焦虑,忧虑,担心和恐惧等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手术焦虑是指在手术前期产生的焦虑反应.从我们测得的结果证实:病人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在手术前的不同阶段是不断变化的.术前一天测得的焦虑值最高,说明手术越接近,病人焦虑程度越高.国外有研究表明,术前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准备,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经过心理准备病人,焦虑,恐惧,抑郁,疼痛及痛苦程度均有所减轻,心率,血压和血或尿中儿茶酚胺含量变动减少,术后并发症也减少.

4.2.影响手术的焦虑的因素很多,诸如手术种类及大小、对手术的了解程度、性别年龄、既往手术体会及情绪障碍、人格特征的差异、医务人员及医疗环境的影响等,前四组表的各类因素分析中,我们得出,在不同病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组其表现焦虑情绪的程度内容有所不同.病种组中,子宫肌瘤、甲瘤组的病种虽然较单纯,但该组反映焦虑程度的总均数(P值<0.05)较其它两组高,分析原因,一与年龄有关,该组病人年龄40岁左右,在家庭中承担较大的责任,在社会上面临激烈的竞争,担心身体不好影响工作,这在不同年龄焦虑程度比较组中,也同样证实中年组焦虑值高于老年组.二与性别有关,在不同性别焦虑程度比较中显示女性高于男性,该组21位病人中,女性占17位,可见除了年龄因素外,性别也是该组焦虑值高的原因之一.病种组中的胃癌、肠癌组和疝气、静脉曲张组焦虑值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前者与保护性医疗措施有关,因其大部分病人对病情的真实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后者因手术较小,焦虑程度相对较低.

4.3.根据手术室工作特点增加的有关项目:对医务人员有信心,希望认识手术室护士,了解有关手术情况,担心术中疼痛,进手术室希望多关心,担心手术效果,了解术后注意点,与手术室护士交谈后放心,术中音乐等,56位病人从单项目分析,发现病人迫切了解手术情况、术后注意点的分值要比原来认为病人担心手术时疼痛的分值要高.第Ⅰ、Ⅱ组病人手术情况类显示术前一天及术后P值< 0.05.说明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大多数病人知道手术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是在充分麻醉,无痛情况下进行的,而他们更关心的是手术效果。愈后情况,术后注意点等.从单项目绝对值显示,绝大部分病人表示家庭都很美满,希望得到家人和他人的照顾,进手术室后希望有人照顾和关心.同时又明显提示:手术病人术前与医务人员的交流十分迫切.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极高,对术前手术室护士出室防视十分满意.对手术室内播放背景音乐持赞赏态度,从而证明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与手术病人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医患关系融合度,还有利于术前消除病人焦虑情绪,加快术后康复.

5.小结

手术病人的心理及心理护理 篇6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我们医院有位在硬膜外麻醉下做疝气修补术的男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推进手术室后就紧张的不行,上了手术台后突然改变主意不做了。手术大夫、麻醉师好说歹说才同意打麻醉。麻醉打好后病人却说什么又不做了。最后大夫护士拦都没拦住,自己下了手术台跑了!没办法不得不改期手术。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手术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应告诉病人不是全麻的手术,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不适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手术室的麻醉师或护士术前访视病人的时候,除核实病人的具体手术情况外,要友好介绍手术室的麻醉师、护士情况及手术室的设备等情况,好让病人放下有心理准备,以积极心态迎接手术。

(二)手术病人的术中心理及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病人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温和却严谨,不谈和手术无关的话题,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手术应中应密切观察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应尽量减少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还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国籍、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比如5岁以内的儿童,首先要对其温暖的笑,然后跟其聊天。可以从其兴趣爱好着手,也可以从其家庭成员着手,也可以从其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着手。总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对于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可以诱导其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战胜心中的恐惧。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来说,可以告之其自我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默数数字、回忆美好的事情或展望美好未来等。但不论病人有何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被尊重的需要。所以病人手术时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要对病人的隐秘部位适当遮掩。在给病人摆手术体位时要事先解释清楚并告知其必要性及重要性,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三)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 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 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鼓励病人听其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 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 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產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病人120例,均符合1997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1]。将12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4岁~76岁,平均56.35岁;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8岁~73岁,平均55.94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对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资料进行调查分析,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疾病类型等。病人入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试,首次测试于住院1周内完成。对干预组病人在常规心内科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由受过专门训练的责任护士实施。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和护理。4周治疗结束后,再次用SAS和SDS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试。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SAS和SDS的评分情况及疗效进行比较。

1.3 心理干预

对干预组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时间4周,具体方法如下。

1.3.1 支持疗法

对病人热情、体贴,耐心帮助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以移情的态度理解病人的痛苦和感受,尊重病人的想法,嬴得病人的信任,从而深入病人内心,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鼓励病人讲出自己的痛苦和忧虑。调动家人的积极性,强调家庭支持在病人治疗和恢复期的责任和作用,除去病人的后顾之忧。针对病人的心态鼓励家属探视。护士以实例向家属说明探视与病人情绪变化、病情发展的关系。对家中无亲人或家属因工作忙不能来探视的病人,应主动抽时间多与病人聊天,关心和体贴他们,避免产生被遗弃感。

1.3.2 认知干预

由冠心病专家为病人介绍冠心病的有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及治疗措施,并提供冠心病专科的光盘教学。告知病人多数冠心病目前尚不能根治,要持之以恒,坚持长期综合治疗,预防各种感染,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等。纠正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嘱病人进行体育锻炼,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与运动呈负相关,运动能降低血压,调节血管张力,降低周围血管紧张度,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及解除微血管痉挛[4]。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根据病情、体力、性别、年龄选择合适方式,要长期坚持并有规律的运动。讲授负性情绪对冠心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影响的重要性,学习正确对待不良生活事件的方式及改善负性情绪的方法。

1.3.3 个别心理治疗

运用倾听、澄清、鼓励、保证、暗示、预防性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和评价病人及家庭有关情况,根据病人性格特点帮助消除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指导控制良好情绪。治疗每周2次,每次30 min。

1.3.4 放松疗法

在神经、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指导语录音播放中逐渐达到全身肌肉放松,思想情绪放松,呼吸放松,从而使交感神经活动性降低,消除精神压力,缓和精神紧张。保持训练环境的安静,噪声会引起病人紧张,肌肉无法放松。治疗每周3次,每次30 min。

1.3.5 互相支持

安排相同疾病的病人住在同一间病房,并引导病人互相交流感受,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和鼓励。安排病情稳定的病人现身说法,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1.3.6 药物疗法

对于严重焦虑、抑郁的病人根据医嘱给予抗精神病的药物以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3.0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

120例病人中,焦虑、抑郁发生例数为107例,占89.2%。

2.2 SAS和SDS的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入院时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受心理因素影响很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既往多侧重于药物和饮食疗法,忽略了新医学模式中的心理干预方法。现代医学已经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郁闷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5]。有文献报道,冠心病病人由于担心并发症的发生及长期服药等原因而存在负性情绪[6]。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负性情绪不但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冠心病发生后出现的复杂的心理反应对冠心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有明显影响。

本研究对冠心病病人的负性情绪进行了心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组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冠心病病人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纠正病人的错误认知、支持性的心理治疗、行为训练、冠心病知识的宣传和个别咨询,能够显著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冠心病病人的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对治疗冠心病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应重视对病人的心理干预,调整心态,纠正负性情绪,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冠心病病人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抑郁等症状,改善躯体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心理干预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负性情绪,而且通过认知的改变,减轻了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提高了临床疗效。

4 小结

在护理冠心病病人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病理等特点,积极进行心理干预。经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消除心理障碍,使病人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了病人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减少了痛苦,能早日康复,提高疗效,同时减少了负性情绪,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笔者深切体会到,要使冠心病病人早日康复,只靠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护理人员的理解、友爱和细心的护理。心理护理是建立这种理解和友爱的桥梁,因此,每个护理人员都应责无旁贷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解瑞东,祝亮华,马卫华.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95.

[2]薛华,刘翠霞,李彩英.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2832.

[3]杨青.冠心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063.

[4]江一清,刘朝中,朱国英.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45-571.

[5]陈建平,顾卫平,卢平滨,等.冠心病病人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3):143-144.

238例冠心病病人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8例冠心病病人, 男137例, 女101例;年龄38岁~91岁, 平均68岁;病程4个月至31年, 平均8年;稳定型心绞痛9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08例, 心肌梗死33例。

1.2结果

经积极有效的护理, 病人治疗效果明显, 依从性好。188例冠心病病人中无症状出院, 28例病情好转, 19例病情未见好转, 3例因大面积心肌梗死, 出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

冠心病病人主要症状为胸痛和心悸。入院后应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 立即描记心电图。若疼痛时间长或不能缓解, 应心电监护、吸氧, 及时通知医生, 判断有无急性心肌梗死。本组通过严密观察病情诊断为心肌梗死33例。

2.2 抢救护理

病人心绞痛发作时间长或不能缓解, 疼痛程度加重, 含服硝酸甘油疼痛不缓解, 则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应做好救护措施。 (1) 让病人立即卧床休息, 停止活动, 降低心肌耗氧量。 (2) 遵医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 每隔3min~5min含服1片, 以减轻疼痛。 (3) 心电监护、给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以保证硝酸甘油或其他抢救药物的输入;备好除颤仪、吸痰器、心脏临时起搏器、呼吸机、气管插管及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抢救药物[2]。 (4) 急性心肌梗死者如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指证, 应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注意事项, 并做好术前准备。本组18例心肌梗死病人行介入手术均成功。 (5) 病情危重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若心搏骤停应行心肺复苏;若有心源性休克应迅速建立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 及时纠正休克。本组有13例病人大面积心肌梗死, 10例抢救成功。

2.3 心理护理

冠心病病人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惊慌、猜疑、自卑等心理, 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关心与理解。因此, 要求护士制订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 解答病人的疑问。必要时让康复的病人现身说法, 使其获得有关的信息,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3]。

2.4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合理膳食, 制订饮食计划, 进清淡而富有营养、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食物, 多吃粗纤维食物和蔬菜, 少吃脂肪、胆固醇高的食物。饮食应有规律, 少吃多餐, 特别是晚餐不宜过饱, 七成饱为宜。冠心病病人有症状期间应戒烟、酒, 平时无症状期间禁饮烈酒, 可少量饮用红葡萄酒、啤酒, 每天饮酒量应少于20g[4]。

2.5 运动指导

冠心病病人有症状期间尽量少活动, 若病情稳定可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对冠心病具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 逐渐增加活动量,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活动以不发生心绞痛症状为度[5,6,7]。指导病人根据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运动方式, 如慢跑、步行、骑车、打太极拳、游泳等, 不宜勉强做剧烈运动。

2.6 健康教育

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病人理解疾病和治疗方案, 使病人参与治疗和预防, 增加其依从性, 减少危险因素、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 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8]。为使病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内容个体化。如组织专题讲座、书面教育、相互学习、个别指导等。

3 小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饮食习惯不健康, 生活不规律, 伴随“三高”人群数量的不断增加,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相应升高, 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因此做好冠心病病人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病人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合理用药, 指导病人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使其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 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 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 改善病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摘要:对238例冠心病病人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从病情观察、饮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护理, 188例冠心病病人中无症状出院, 28例病情好转, 19例病情未见好转, 3例死亡。

关键词:冠心病,饮食,运动,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树贞.冠心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71;317.

[2]汪乃一, 高萌.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 (5) :219-221.

[3]刘红俊.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3, 27 (3C) :842-843.

[4]牟会伟.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河北医药, 2012, 34 (10) :3185-3186.

[5]金岚, 申雪琴, 史艳丽.生活方式对冠心病的影响及干预进展[J].护理研究, 2012, 26 (7B) :1832-1833.

[6]周亚莉.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1) :1389-1390.

[7]李少玲.冠心病病情变化的时间规律性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10, 14 (6) :28-29.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三级医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因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确诊为冠心病病人360例。根据年龄分为两组,≤60岁为中青年组,>60岁为老年组[5]。中青年组159例,男142例,女17例;老年组201例,男109例,女92例。

1.2 方法

1.2.1 资料的收集

所有入选的病人在住院时详细询问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并于入院24 h内空腹完成血糖、血脂的采集及全程监测血压,并完成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1.2.2 危险因素判断标准

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诊断标准;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于1997年制订的“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血脂异常划分标准;肥胖诊断采用体重指数(BMI)法:BMI为24.0 kg/m2~27.9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吸烟为现在吸烟,每天>5支,吸烟史3年以上,或吸烟史10年以上而戒烟不足1年者。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危险因素的比较

中青年组冠心病病人以男性居多,吸烟数、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多,而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数低,且有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较高的BMI;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无明显差异。详见表1。

2.2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比较

与老年相比较,中青年组冠心病病人单支病变较多,复杂病变(C型病变)较少,两组PCI成功率相同,但残留未处理的病变人数中青年组少于老年组。详见表2。

3 护理

3.1 住院期间的护理

①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24 h内完成对病人的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食、活动、及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家族史和生活方式进行评估。进一步了解病人在平时生活中危险因素知晓和控制情况,还有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②由专职的健康宣教护士和主治医生负责普及医学知识,强化宣教,并向病人发放预防冠心病的宣传册,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严格控制可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戒烟、控制体重、调节饮食和加强运动的重要性。给病人讲解如何做运动,制订运动计划及每天运动的程度,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食物的热量、脂肪的摄入量等。③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负责给病人讲解所服用药物的作用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的措施。针对老年人服药多,记忆力减退等特点,将口服药制成卡片发放给病人,并与家属沟通,做好督促工作。

3.2 出院后的护理

①设立专职的护士,做病人的随访工作,内容包括每2周的电话随访,每月1次的门诊随访。②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应采取以集中讲课为辅(每月1次),以电话随访的形式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了解病人的饮食、运动、服药等情况,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同时对有吸烟史的病人了解戒烟情况,起到督促指导的作用。③护士在病人出院后要经常与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共同指导并督促病人改掉不良的健康生活方式。

总之,针对不同的病人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对控制可变的危险因素,显得非常必要。加强病人出院后的护理,这样可以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

4 讨论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但目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不是很清楚,研究证实很多因素参与冠心病的发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次要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遗传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少等。有资料表明,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吸烟者,其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为全无者的20倍。本研究通过对年龄分层后研究发现,中青年组中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高血脂症和超重为主,病变以单支为主;老年组中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以多支病变、复杂病变(C型病变)为多。根据此研究结果,在对中青年和老年病人在护理干预的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对于中青年病人,护理的重点是以普及健康知识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可变的危险因素为主。

吸烟是中青年组病人主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因烟草中的氧化亚氮和尼古丁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使血小板聚集、吸附性增加,血小板的激活不仅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而且可释放血管物质,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中青年组冠心病中女性较少,男性为多,可能与女性雌激素保护有关[4]。对这些冠心病病人来说,吸烟、缺乏体育活动、肥胖、家族史是发病的罪魁,虽然性别、家族史为不可变的危险因素,但前几种为可变因素,要积极对病人进行宣教。劝其戒烟、控制体重,调节饮食,加强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患冠心病,但大部分病人为单支病变,PCI成功率高,如果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可以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出院后可继续工作,过正常人生活。同时也需要让病人明白支架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虽现在控制了冠心病,如果不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冠心病会进展。应帮助病人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疾病,从而配合治疗和护理。

老年人冠状动脉多为多支病变、复杂病变,虽现在PCI成功,但有研究显示这类病变易再狭窄[5]。因此应对老年病人宣教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但老年人多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服用药物较多,而老年病人又常有记忆减退,反应迟钝,因此应将服用的药物制作成卡片,方便病人服药,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另外,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差,常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出现脏器功能衰竭,故要交代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由于老年人退休、孤独、经济问题,常会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应积极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理解和认同,配合治疗。

当然,冠心病的宣教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设立专职的护士,定期举办宣教,进行随访工作,并把健康教育编成手册发放给病人,效果会更好。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提出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3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中青年冠心病病人以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高脂血症和超重为主,病变以单支为主;老年冠心病病人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以多支病变、复杂病变(C型病变)为多。[结论]应针对中青年冠心病病人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

关键词:中青年,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李玉玲.社区老年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4-5.

[2]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0-91.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3-264.

[4]韩雅玲,栾波.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9.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科收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48例, 男26例, 女22例;年龄35岁~78岁, 平均45岁;均符合糖尿病冠心病诊断标准[1];合并心肌梗死10例, 合并心绞痛26例, 其他12例;住院14 d~40 d, 平均18 d。

1.2 结果

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 其余经控制血糖及有效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 症状缓解, 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病人较非糖尿病病人更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使血糖控制不良。护士在为病人做各项治疗前应先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特别对有合并症者, 应用支持理解的态度引导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疾病,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 以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保持情绪稳定, 可避免诱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在病人住院期间, 应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治疗休养环境, 使病人正确对待生活与疾病。

2.2 饮食护理

根据病人的身高、体质量、性别及年龄的计算公式, 结合冠心病的程度, 算出总热量的标准, 按一定比例分配糖、脂肪、蛋白质、钠盐的含量。饮食中应增加多个不饱和脂肪酸, 减少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摄入量, 以达到减轻体质量的目的;适量比例的含糖可以改善糖耐量, 同时还可以调整三酰甘油及血清胆固醇的浓度, 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多食含纤维的食物, 既能保持血糖的平稳性, 又减少了热量的供给, 同时, 因亲水性可使粪便软化, 易于排空, 可预防便秘, 因此, 更适用于冠心病病人, 粗纤维食物还可延缓胃的排空时间, 增加饱腹感, 以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另外, 应限制钠盐的摄入量, 食盐量每日不得超过6 g。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饮食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餐氛围, 并需反复强调让病人有足够的认识, 持之以恒地按医嘱进餐, 有效地配合治疗。

2.3 药物治疗的护理

冠心病的发生与餐后高血糖有关,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而胰岛素抵抗又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相关。因此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共同促发心血管病[2]。由于发病原因复杂, 应用药物治疗时, 可能应用多种药物联合。护士应熟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名称、剂量及作用特点, 对口服药物应详细讲解服药时间和进餐时间, 使病人主动配合服药和按时按要求进餐, 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输液时, 应严密观察药物的输液速度, 药物的副反应及血糖、血压、血脂、总胆固醇等变化情况, 以便于及时调整剂量, 控制病情发展, 延迟或避免靶器官损害。使用胰岛素时应注意:抽吸药量要准确、时间要固定, 注射时间与进餐时间一定要配合好, 以保证胰岛素注射时间间隔符合药物动力学规律, 并注意轮换注射部位, 以防产生皮下硬结, 影响药物吸收。

2.4 加强病情观察

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 询问或重视病人的主观感觉,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头晕、出汗、心悸、饥饿感等, 可能为低血糖反应, 应立即口服快速吸收的糖类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等;若病人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气中有烂苹果味、精神异常等情况, 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应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对出现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且冷汗、面色苍白等异常现象, 应报告医生, 及时检查心脏情况。对心肌梗死病人有心电监护者, 应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 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

2.5 出院指导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慢性病, 是终身性疾病。不仅在住院期间要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 更应教会病人有关防病知识。出院时, 做好病人健康教育指导, 帮助病人制订合理的计划, 指导病人或家属学会血糖、尿糖监测及脉搏、血压和体质量指数监测方法、足部护理常识等。另外指导病人坚持饮食治疗、合理运动、药物治疗配合。外出时随时携带治疗卡及保健盒, 若发生意外, 有助于他人急救和通知。采取电话回访或家庭访视等手段, 提醒病人做到长期的自我调整,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达到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巩固健康教育的效果。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是慢性病, 时间长, 患此类疾病病人存在诸多危险因素, 病人血糖控制差, 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依从性差, 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康复和治疗质量。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护理, 既要有效控制糖尿病, 又要密切观察冠心病的病情变化, 既要监测血糖, 又要观察心电图, 注意有无心肌缺血, 既强调病人血糖调节和饮食控制, 又强调病人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控制, 并做好健康宣教, 利于病人早日康复。通过对此类疾病病人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治疗的依从性以及自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使病人平均住院日缩短, 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护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实用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90;797.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1

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樣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面临生命的威胁,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解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高度紧张时,再加上抢救时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长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死或神志不清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度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些慢性疾病,突然病情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会导致病情恶化。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危急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急性病人心理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加病人的安全感。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住进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及时迎接病人,了解病人所处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耐心细致地做好各种护理工作,把病人当做亲人一样对待,以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急性病人常常表现为孤独、冷漠、脾气怪异,护士应与其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心,对病人的愿望应予高度重视,并设法满足。由于受疾病折磨,对某些病人的鲁莽行为要宽容,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使病人处于良好周围环境和亲人般的温暖之中。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共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7岁~76岁(51.9岁±22.4岁);病程1年~16年(13.5年±2.1年);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8岁~75岁(50.2岁±21.7岁);病程9个月至17年(15.1年±1.8年)。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标准

1.2.1 入选标准

①志愿参与本研究;②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③无眼、肾、神经等相关并发症;④无感染、酮症酸中毒、酸碱失衡、水及电解质紊乱;⑤意识清楚、无精神病史[4]。

1.2.2 排除标准

①认知、精神障碍,意识模糊,无法配合开展研究;②重度营养不良、呼吸、循环、神经、免疫系统等原发病者;③反复严重低血糖及低血糖昏迷、结缔组织病;④严重视网膜病变或严重感染者;⑤合并恶性肿瘤者[4]。

1.3 护理措施

两组病人的治疗方法基本一致,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病人在基础护理措施基础上重点给予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运动护理、健康教育、随访干预等综合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的血糖水平,低血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计算公式为非常满意和一般满意除以总例数所得百分比)[5]。

1.3.1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关键是控制总热量以及“三低”“二高”和“一多”。“三低”即低糖类、低脂、低盐,“二高”即高蛋白、高维生素,“一多”即多饮水;日常饮食要遵循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的原则,日进餐总量及三餐分配量要相对固定。通过科学的营养搭配,合理的饮食方式,帮助糖尿病继发冠心病病人早日康复。

1.3.2心理护理

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患病难以治愈,再加上病痛的折磨,情绪不佳、甚至抑郁、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会反复出现,据统计约40%的病人会出现心理障碍[6];冠心病病人则由于对疾病的不安及疾病本身带来的病痛也会导致心理障碍。因此,病人入院后,护理人员应采取多种方式多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了解病人日常的心理及情绪变化,针对性分析其心理状态,并记录具体原因,定期进行评估。此外,一旦发现病人有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的倾向时,及时根据其相应的心理问题,制订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通过一对一心理辅导,或者以分组形式定期邀请专家讲解与疾病相关知识。

1.3.3 运动护理

病情允许的前提下,病人可选择有氧活动方式,例如步行、太极拳、慢跑及广播操等,避免无氧运动和剧烈活动等。每周活动5次以上即可,时间约每次30min左右,原则上以身体舒适为主,一旦出现任何不适时应立即停止运动。

1.3.4 健康教育

该病属于终身性疾病,病人不仅在住院期间应受到优质护理,出院后也应掌握一定的防治和护理知识。因此,健康教育对于出院病人的作用尤为重要。出院时,应根据病人的患病及康复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涉及饮食、心理、运动、药物、日常护理、并发症处理等内容,可根据病人病情及实际情况采取集中授课、分组指导、一对一宣教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

1.3.5 随访干预

病人出院后,应定期进行随访,比如入户访问、电话访谈、现场咨询、微信或QQ等电子方式,一般每2周1次,全面掌握病人两次随访间隔时间内的身体状况、症状表现、用药情况、饮食情况、运动情况、疾病改善情况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目前,我国的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更是严重威胁着国民的身体健康。而冠心病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更是成为糖尿病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研究显示,糖尿病病人因冠心病死亡的比例约为40%~70%[7],而冠心病病人中有60%~80%的人血糖较高。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一是缺乏心绞痛或心梗的典型症状,二是冠状动脉呈多支损害,安置支架后再狭窄率较高,三是预后差,易发生心梗,且病死率较高。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该病病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十分有意义。本研究通过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病人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运动护理、健康教育、随访干预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并减少低血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病人满意率,继而进一步提高病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推荐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韩俏英,王萍,梁仁瑞,等.运动护理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3):323-324.

[2]徐华,焦士英,郭玉霞.人文关怀应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护理活动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5):3026.

[3]弓保英,郜玉珍.全程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冠心病高危人群生活质量及发病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5A):1238-1239.

[4]王咏梅.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4):13-16.

[5]张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43例全面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7):40-41.

[6]李彩英,高哲,陈金虎,等.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疗效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2C):4530-4531.

上一篇:语言训练中的情感教育下一篇:企业文化构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