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

2024-10-16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精选12篇)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 篇1

冠心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用SCL_90量表中文译本对50例冠心病患者患病后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测查分析,便于在临床治疗时,提供心理干预的客观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4年~200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曾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确诊,无精神疾病病史及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63岁,文化程度大学12%,高中38%,初中42%,小学8%,并与全国常模进行对照。二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具有可比性。

1.2 测查工具

采用SCL-90问卷共计90项,由专业人员向病人讲解答卷要点,病人独立答卷,共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信度较好。发放量表68例,收回有效问卷50例。

1.3 评定标准

采用5级评分制,①无:自觉无该项症状,计0分;②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对受检者影响轻微,计1分;③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一定影响,计2分;④相当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计3分;⑤严重:自觉该症状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受检者影响严重,计4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分和平均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及各因子分进行方差及显著性t检验。

2 结果

将冠心病患者的scl-90测查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发现冠心病患者的scl-90总分以及多个因子分比常模高,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躯体化症状23例,占46%,焦虑症状13例,占26%,抑郁症状16例,占32%,恐怖症状10例,占20%。冠心病患者SCL_90测查结果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55.3%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又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因素[1]。据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报道,对一组26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赛患者调查发现焦虑状态占35.12%,抑郁状态占36.15%[2]。抑郁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抑郁对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存在不良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导致死亡率再梗率增加[3]。心绞痛发生于有焦虑情绪者2倍于没有焦虑情绪的人[4]。冠心病后抑郁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率[5],心肌梗塞患者抑郁的比例大约在15%~30%,其中有不到10%的抑郁被临床医生所识别。

在SCL—90问卷调查中,发现冠心病人在90个项目中有较多的感觉不佳项目,而显著性差异水平较高,说明本组病人心理症状较重,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与常模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最为明显。躯体症状中,以胸痛、气短、头晕、头痛、无力为主要表现,抑郁、焦虑因子说明病人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难以平复情绪。

冠心病人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如抑郁、焦虑,常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心肌坏死、心律失常或猝死,影响心肌梗塞预后,是冠心病患者死亡、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予以心理干预,恰当采用抗抑郁等治疗,有利于冠心病治疗,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测查,并与成人常模进行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等方面明显高于成人常模,说明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低。结论: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不健康与疾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关键词:冠心病,心身疾病,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参考文献

[1] 徐英,吴彩云,吴爱勤,等.心里社会因素与妇女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 :37

[2]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肌梗死康复程序参考方案(第三版试行稿)[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Z1) :541~570

[3] 皇甫丽,张卫.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 :188~190

[4] Ander Ew steplo E.Psychologzeil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m]A cdemic press Lue,1td.1981,237

[5] 吴爱勤,吴彩云,蒋文平,等.冠心病后抑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10(1) :1~3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 篇2

冠心病急性发作,患者突然剧烈胸痛、大汗淋漓,甚至突然心跳呼吸停止。遇到这种情况,家属往往慌了手脚,乱作一团,不但没有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甚至因为一些错误做法反而加速了患者的死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休息

无论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患者首先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坐下 或卧床休息,禁止奔走呼救或步行去医院。如在室外,应原地蹲下休息。因为静止可以减少心脏的负荷,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延缓心肌细胞因缺氧而坏死。同时,精神应放松,不要过分紧张。如在冬季野外发病时应注意保暖。

通畅呼吸

顺畅、有效的呼吸对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尤为重要。应该立即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解开患者衣领,及时清除其口腔内的呕吐物,以免误吸造成气道阻塞。家属还应不断安慰患者,避免过度紧张造成气道痉挛,引起窒息。有条件可立即经鼻给氧。

硝酸甘油

有冠心病病史者应常备急救药物。一旦心绞痛发作,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约在1~2分钟内就能奏效,作用持续约半小时。或含服消心痛1~2片,一般5分钟奏效,持续作用2小时。

心绞痛的发作,一般在休息及服用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即可缓解;如不然,则要考虑心肌梗死的可能。此时硝酸甘油片可增至每3~5分钟用1次,或口服冠心苏合丸。一些针对冠心病急性发作的喷雾制剂(如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也可在短时间内起效。如患者烦躁不安,可让其口服1片安定,也可指掐或针刺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相当于其本人3横指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等穴位。当然,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应迅速向急救中心呼救。

心肺复苏

冠心病发作最凶险的一种类型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脏骤停,常称为冠心病猝死。

对一个猝死者来说,在心跳、呼吸停止后的4分钟是急救的关键时间。这时大脑内的能量尚未耗尽,给予及时的现场急救,可能使猝死者起死回生;如果超过4分钟,则脑细胞可因严重缺血、缺氧而坏死,患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即使存活下来,也大多是植物人。

那么如何现场抢救猝死者呢?

在请人向急救中心呼救的同时,应立即把患者仰卧在木板上。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抢救:

A.打开气道

由于猝死者舌根向后坠落,不同程度地堵塞了气道入口处,因此首先要给患者通畅气道。目前国际上通用仰头举颏法,方法是急救者位于患者一侧,用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往下压,另一手的食、中指放置于患者下颏(下巴),用力往上举,使患者气道 充分打开。

B.人工呼吸

此时猝死者肺脏已塌陷,故第一次需用力吹两口气,观察到胸腹部有起伏即可。而后每分钟吹气12~16次。注意吹气时应捏闭患者鼻孔,并口对口密封。由于急救者吹出的气中18%是氧气(大气中含21%的氧),只要吹气正确,可使患者得到充分的氧。

C.胸外心脏按压

即用人工的方法使心脏跳动,让流动的血液把肺部的氧送至大脑和其他重要脏器。急救者可用一手掌根放置于患者的胸骨中下1/3处,另一手掌根重叠于前一手背上,然后两手臂绷直,用腰部的力量向下按压,深度为3.5~4.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

以上就是平时所称的心肺复苏术。

如果单人操作,则以15:2进行,即15次胸外心脏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交替进行;如果是双人操作,则以5:1比例,即5次胸外心脏按压和1次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3

主要危险因素

年龄: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进展较快,近来2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在临床遇到,说明冠心病早期预防的紧迫性。

性别:此病男性多见,男女之比2:1,男性年龄明显早于女性,女性多在绝经后发病,而且在这以后有发病“急起直追”的现象这可能与雌激素代谢紊乱有关,随着雌激素的减少,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也减少,因此冠心病发病率高。

血脂:血液中脂质代谢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血中含量增高;而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尤其是其他的亚型HDL2亚型在血中含量减少等等,都与冠心病的易患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认为载脂蛋白在血中的降低和载脂蛋白B的增高也是致病因素。

高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并引起的危害最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间歇性跛行。冠心病患者60%~70%患高血压病;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罹患率是血压正常人的4倍;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均重要。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血压升高,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就更大。

吸烟:国内外大量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可使CT↑、GT↑、LDL↑、HDL↓,血管痉挛,造成缺氧,促进血管内皮的损伤。

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冠心病这一事实已被公认。高血糖易伴发肥胖并引起高血压,这些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此外高胰岛素和高血糖能影响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使其易受损伤。

肥胖: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肥胖能增加冠心病发病趋势,可能是因为肥胖者摄入过多热量,增加血胆固醇,常伴血压升高,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饮酒:轻中度饮酒可减少冠心病死亡。研究表明,轻中度饮酒可使血中HDL升高,LDL下降,也有人认为少量饮酒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但这不推荐作为预防冠心病的好方法。因为饮酒可高血压、肝硬化、胃癌、心肌损害、意外事故等而增加总死亡率,而且还造成一些经济、精神等社会问题。

职业:从事体力劳动者冠心病发病少,从事脑力劳动者冠心病发病多。有研究报告,体力活动多、运动多者血中TC↓、TG↓、LDL↓、HDL↑,而且运动量越大越明显;脑力劳动者常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中与体力活动对脂质的影响刚好相反。

饮食:饮食方式与冠心病发生关系也很密切,如高脂飲食,含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碳水化合物;高盐饮食等;易致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而致高脂动脉粥样硬化。

遗传:部分冠心病有家族多发之特点,家族中有较年轻患病者,其近亲得此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常是这些家族易患冠心病的因素。

其他:微量元素、A型性格、种族、地理环境等,这些可能与人群的经济状况、营养条件、文化水平等有关。

出院指导

药物应用方面的指导:让患者了解出院带药的用法、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教会患者观察疗效。对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要按冠心病的治疗原则严格治疗,以扩展冠状动脉,增加侧支循环,减轻心肌耗氧,防止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阻塞。此外更重要的是看此患者是否有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未得到控制。尤其是那些研究证实致冠心病非常重要,经过努力和医生帮助能得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失调、糖尿病、吸烟、肥胖等,一定要严格控制,使其达到正常水平,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斑块和血管腔狭窄才能得以控制,病情才能稳定乃至逆转减轻。其中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更为重要。

生活方面的指导: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避免长期静坐。防止过度肥胖。戒烟限酒,少量饮酒:男性白酒<1两/日、葡萄酒<2两/日、啤酒<300ml/日,其中3选1,女性减半,孕妇不饮酒。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用缓泻剂)。坚持做一些有氧远动,如太极拳、走路6000~10000步/日,即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体力和耐力。

心理方面的指导:了解患者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状况,针对性地进行卫生宣教,向患者介绍本病的有关知识。让无所谓认识到出院后预防保健的重要性;也使过度紧张、处于焦虑状的患者解除思想包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摆脱专业照顾,尽早步入家庭和社会。

定期随诊指导:患者出院后仍需按冠心病二级预防,应定期到医院随诊。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通过20年来进行认真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指导的结果表明:精心的出院指导及卫生宣教,使患者丰富了预防保健知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提高了社会效率,同时亦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姚录鹏,主编.内科护理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

2 杨起斌,主编.高血压和心肌梗塞.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2.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青田县人民医院住院的8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3例, 女36例, 年龄32~89岁, 平均年龄67.92岁。

1.2 纳入排除标准

⑴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 并经心内科医生三级查房确诊为冠心病。⑵自愿参加本次调查, 对调查问卷能正确理解。⑶排除有精神异常表现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制作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 及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测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3], 共发出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89份, 有效回收率为89.00%。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包括90项有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共归纳为9个基本症状因子。每项症状按1~5级评分, 得分越低, 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从而评定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4]。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 SCL-90总均分和各症状因子得分作为因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探讨影响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 讨论护理干预的意义与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及χ2检验, 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冠心病患者SCL-90评分与常模比较

通过统计软件分析, 冠心病患者的SCL-90评分, 无论总分还是各项得分均高于常模, 提示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结果详见表1。

2.2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年龄为冠心病患者躯体化、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 (均P<0.05) 。文化程度是冠心病患者躯体化、人际关系和抑郁等症状的影响因素 (P<0.05) 。婚姻状况为冠心病患者敌对、偏执的影响因素 (P<0.05) 。经济收入与居住状况与多种负性情绪密切相关 (P<0.05) , 是影响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结果详见表2。

*表示P<0.05。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 多数冠心病患者存在着持续的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负性情绪, 这些负性情绪都是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示因子之一, 会对该病的发病、发展及预后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6]。因此, 临床治疗冠心病患者时, 不仅要利用药物、手术等手段治疗, 更要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从而达到预期疗效,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针对研究结果显示出的问题, 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 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不仅要帮助其解除不良心理, 更要理解患者, 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善于调动患者良好的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病情好转。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⑴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病情。正确认识疾病是患者走出心理误区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患者才能积极配合治疗, 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让患者理解接受“冠心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 其病理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的现实, 鼓励患者坚持长期的规范治疗, 从而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⑵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类型, 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心理护理。对于同一种疾病, 患者的表现各不相同, 这时候, 护理人员就要对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心理健康。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健康,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黄健, 刘玲.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6) :1472-1473.

[2]李党香, 刘环亚.冠心病患者的患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5) :462-463.

[3]江一清, 刘朝中, 朱国英.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345-571.

[4]张振香, 郑蔚.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 :139-140.

[5]Dickens CM, Mcgowan L, Percival C, et al.Contribu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o impaire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first myocardial infarction[J].Br J Psychiatry, 2006, 189 (4) :367-372.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6月~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2±1.8)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11.6±2.6)个月,其中心绞痛患者14例,心肌梗死患者1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10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72.3±1.4)岁,病程3月~2年,平均病程(12.6±2.7)月,其中心绞痛15例,心肌梗死1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脂、降压、降血糖、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一般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合理饮食,并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患者病情。观察组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①饮食护理:患者的高盐、高脂饮食是诱发老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密切监测患者的饮食情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并监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情况。②药物应用:患者病程较长,诱因较多,因此正确、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明显的控制病情变化,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患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③心理护理:在住院期问,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解决患者遇到的问题,使其有效的配合治疗,提高疗效。④冠心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知识,使其了解自已的病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杜绝冠心病的高危诱发因素,从而有效地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4]。

1.3 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的不适消失,检查无异常;有效:患者存在不适,通过检查发现已经基本达到了正常水平;无效:患者的不适未得到缓解,检查发现治疗前和治疗后无差异。

1.4 统汁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冠心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冠心病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病情急重,如抢救不及时则危及生命。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病时有明显的压榨痛和窒息感,和较为剧烈的灼烧样疼痛,一般会伴有左侧肩背部的放射痛,疼痛持续约l~5 min,甚至长达15 min,疼痛可以自己缓解,在休息或者服用硝酸甘油后,也可缓解。

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方法是采用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效果及治愈率。本文研究发现,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效果及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亚利.舒适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7(11):11-13.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 篇6

专家建议,冠心病患者在冬天只要严格遵循以下10条建议,就能使自己远离危险,过个健康平安的冬天。

1. 注意防寒保暖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冬季室温应该不低于18℃,老年人和冠心病患者应再提高2℃~3℃。冠心病患者在冬天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外出时最好戴口罩,并避免迎风疾走。在室内时,应避免将门窗开得过大,以防冷空气刺激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当室内需要换气时,可把门窗开一条缝,使少许新鲜空气进入,但又不至于使室内温度一下子降得过低。

2.关注洗澡安全

冠心病患者在洗澡前,不要饮酒,不宜过饱、过饥或过度疲劳。洗澡时,水温要适中,速度要快,以减少寒冷和热水对心脏的刺激。当人浸泡在热水中时,全身皮肤、肌肉和腹腔脏器中的毛细血管会扩张,全身有效循环血量相应减少,血压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液供应减少。这一变化对健康人而言,或许是无关紧要的。但对冠心病患者来讲,则可能成为致命的威胁,必须警惕。此外,浴室内空气不流通,湿度高,对冠心病患者也很不利。

冠心病患者若在洗澡过程中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绞痛等征兆时,要立即离开浴室并躺下休息,适当开窗通风,同时注意保暖。切勿步行或活动,以免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若已晕倒,家属应让其平卧并注意保暖,立即送医院抢救。

3. 重视生活起居

冠心病患者在冬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需要指出的是,冠心病患者饭后不可立即就寝,因为饭后迷走神经活动增强,会使心跳减慢,有诱发心跳骤停的潜在危险。就寝时间最好在饭后2~3小时。就寝时,适宜的睡姿应是右侧卧位、双腿稍屈曲。因为心脏在胸腔偏左位,两肺位于其左右,仰卧和左侧卧位对心脏跳动不利。醒来后,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避免心绞痛发作。半夜醒来时,不要急于起床,应先在床上躺半分钟,再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床沿半分钟,然后下地。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期间,冠心病患者都要注意劳逸结合,尽可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和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兴奋和紧张。

4. 保持大便通畅

排便过于用力会使腹内压力增高,回心血流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平时应有意识地多吃一些含纤维(尤其是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一旦发生便秘,切不可强行排便,而应该通过饮食或者药物来改善。此外,不少人喜欢在大便时读书、看报,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容易形成习惯性便秘,冠心病患者尤应避免。

5. 调整饮食结构

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一般喝水较少,容易使血液浓缩,加重心脏负担。冠心病患者在寒冷季节要多喝开水,并多进食一些容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鱼肉和瘦肉等。避免进食过饱,不要吃肥肉,少吃动物内脏,更不要喝大量酒,特别是烈性酒来御寒,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当然,逢年过节喝适量葡萄酒倒未尝不可。

6. 注意心理平衡

冬季除天气寒冷外,连绵的阴雨天气还会使人情绪低落。冠心病患者不妨将居室内的灯光开得明亮些,并播放一些轻松、愉快和使人振奋的音乐,“得不喜,失不忧”,时刻保持心理平衡和精神愉快,以防抑郁情绪出现。

7.不偷懒多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大有裨益。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冠心病患者也应该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和做健身操等,以增强体质,增强心脏功能。运动量不宜过大,安全第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好选择在下午运动,因为冠心病患者每天上午6~12时较易出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运动时容易发生意外。

8. 适当按需进补

冠心病患者在进补问题上,应遵循“可补可不补者一般不补,能食补者不要药补”的原则。部分体质虚弱、大病初愈的冠心病患者可适当选用党参、黄芪、附子、桂枝、人参、何首乌、枸杞子、天麻、冬虫夏草等中药,以及羊肉、银耳、核桃、鹌鹑蛋、山药等食物来进补。心肌梗死患者的体温比正常人要低1℃~2℃,在冬天会有怕冷、四肢不温、精神萎靡等症状,可选用红参、附子、肉桂、当归、干姜、桂圆、核桃肉等温阳的补品进补。

9.准备保健药盒

先准备一个干净的药瓶,大小合适。随后去医院请医生开一些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疗效确切的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消心痛、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丸等,放入药瓶内。最后,在药瓶上注明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所患疾病等。每天必须将药瓶随身携带,即使晚上睡觉时,也应把它放在床边随手可取之处,以备不时之需。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滋补药能代替正常饮食和体育锻炼而使人能健康长寿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服用滋补品完全没有必要。对病魔缠身、大病初愈的冠心病患者而言,适当服用滋补品还是有好处的。

10.坚持治疗不懈怠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器质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所以坚持治疗非常重要。每当遇到冠心病发作时,不论患者还是家属本人都无比重视,打针吃药乃至手术,都能配合医生治疗。然而,一旦病情稳定了,不少患者就会很快忘记冠心病的危险,不按时吃药,有的干脆擅自停药。其实,即使装了支架或搭了桥,体内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依然存在,仍有发生新的冠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可能。因此,即便是在冠心病稳定期,认真坚持服药依然非常重要。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还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药物,努力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

专家提醒:紧急情况,立即就医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 篇7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冠心病患者90例, 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男64例, 女26例;年龄25岁~76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8例, 中专以下72例;病史在10年以内有20例, 1年以内53例, 其余17例为初发病例。

2 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

2.1 焦虑、恐惧型

这类患者沉默寡言, 喜欢独处, 不爱活动, 不善交际。往往表现为过分关心治疗费用, 过于注意自身疾病, 特别是心绞痛频繁发作时。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想办法与他们勤接触、多沟通, 鼓励他们说出焦虑恐惧的原因和感受。对因经济拮据, 怕治疗费用高而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者, 应耐心劝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并让家属开导患者, 多陪护患者, 使其减轻心理负担, 感到被重视。对担心自己患了不治之症者, 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病情、治疗和预后情况, 说明科室有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 有先进的监护设施, 大家共同努力, 病情会逐渐好转的, 并让疗效好的患者现身说教,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的情况, 指导他们做一些转移注意力的事情, 如看杂志、聊天、散步、看电视等活动,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早日康复。

2.2 抑郁、精神颓废型

这类患者平时身体健康, 患病后性格胆怯懦弱、孤僻, 缺乏自信, 意志消沉, 往往表现为消极被动、无力, 减少了以往的社会活动, 改变了家庭和社会角色, 甚至不敢恢复工作。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要多与他们交谈, 分析情绪低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并及时告知治疗效果, 介绍治愈病例, 让他们看到治愈疾病的希望, 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文体活动, 把他们从抑郁苦闷中解脱出来,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促进病情好转创造有利条件, 对心理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 使他们对治疗充满信心。

2.3 自尊、急躁型

这类患者性格高傲自大、唯我独尊、脾气急躁, 易于发怒, 甚至专横跋扈, 往往表现为易激动, 爱发牢骚和不满。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尽量把患者安排在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中, 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 适当优先, 以防止因等待而产生烦躁的情绪, 满足患者的自尊心。在患者情绪不佳、出言不逊时, 护理人员要克制忍让, 做到心平气和, 和颜悦色, 避免刺激性语言, 使患者情绪稳定。同时给患者讲解情绪激动容易引起血压增高, 血压增高与本疾病密切相关, 遇到高兴、愤怒、悲伤、挫折时, 要善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 以缓冲、控制情绪, 避免激动, 利于疾病的康复。

2.4 自信、工作狂型

这类患者多数年轻, 自我评价高, 平时身体状况好, 症状轻微, 不影响生活娱乐。认为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解释是危言耸听, 夸大其辞, 对服药控制疾病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往往表现为对工作积极认真, 生活不规律, 日常应酬多, 不戒烟限酒, 即使身体不舒服也不及时服药, 不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种检查、治疗与护理。对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热情诚恳、耐心, 体贴关怀患者, 要注意教育方式、语气、态度等。向患者分析内在疾病与外部症状间的关系, 讲解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对健康的危害, 引起患者对疾病的足够重视, 使患者承认自己患病。向他们讲解心脏的解剖、生理及在身体的作用, 可使患者迅速改变观念, 主动接受治疗。

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 如入院指导、晨晚间护理、巡视病房、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操作、出院指导时等, 都要不失时机地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调整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包括饮食、活动, 戒烟限酒, 避免过劳、激动、饱餐, 防止便秘, 规律按医嘱用药, 定期复查, 以利于康复、延长远期存活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教会患者定期检测脉搏和了解异常症状, 如胸痛频繁发作、程度较重、时间较长、服用硝酸酯类制剂疗效差时, 应及时就医。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8

1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

1.1 规律进食, 不暴饮暴食, 可少量多餐。注意荤素搭配, 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1.2 可进食适量的优质蛋白食物, 如各种瘦肉、鱼类、虾类、去脂奶类及其制品、蛋清等, 还可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 如豆类及其制品等。

1.3 多食水果蔬菜, 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生吃。

1.4 多食各类谷物, 尤其是粗粮。多食菌、藻类食品, 如香菇、木耳、海带、紫菜等。

1.5 少食或禁食动物脂肪, 如肥肉、猪油、鸡油、牛油 (黄油) 等。少食胆

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骨髓、鱼籽、蛋黄、鹌鹑蛋、鱿鱼等。少食糖、巧克力、水果罐头等高热量食物。

2 冠心病患者的运动

冠心病患者坚持长期适宜的体育运动, 对心血管系统非常有益。运动可以扩张冠状动脉, 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 增加心脏排血量。运动还可以降低血脂, 起到减肥的作用。在运动的同时, 还可以放松情绪, 有益于冠心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可选择的方式有:散步、慢状为宜。忌做剧烈的或过量的运动, 以免诱发心绞痛。

3 冠心病患者的情绪控制

精神因素与冠心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人的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 (过度的喜、怒、哀、乐) 时, 会刺激垂体-肾上腺素系统紧张度上升, 血中儿茶酚胺和皮质醇激素水平升高, 从而产生以下效应:

3.1 儿茶酚胺直接作用心脏, 使心跳加快, 心股收缩力加强, 心肌耗氧量增加, 引起心绞痛, 甚至心肌梗塞。

3.2 儿茶酚胺作用于外周血管, 引起小动脉收缩, 使外周阻力增高,

长期下去可造成动脉管壁变性、增厚, 管腔狭窄, 血压持续性升高, 血中胆固醇沉积于动脉管壁内,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3.3 长期精神紧张可造成高脂血症, 使血液粘稠度升高, 血小板易于聚集, 容易形成血栓。

4 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安排

一般情况下, 安静时狭窄的冠状动脉可以向心肌提供所需的血氧量, 但当进行较大负荷的劳动或活动时, 心肌耗氧量骤然增加, 加之发生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弹性减退, 不能充分扩张, 使心肌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造成心肌缺氧而引起心绞痛发作。生活和工作不规律, 使心脏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 导致支配心脏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 从而诱发心绞痛。

5 冠心病患者需要检查的项目及其意义

5.1 心电图

医生可通过分析心电图之各波形, 了解心脏的一些情况。当心脏因缺血受损或坏死时, 心电活动的变化能正确及时地反映在心电图上, 表现为各个波形的异常深化和进行性演变过程, 为医生诊断心脏某些疾病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有价值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5.2 动态心电图

又称Holter心电监护仪。它能记录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及时记录到的心电变化, 以判断心肌缺血改变及心律失常的类型, 以及与活动、睡眠的关系, 便于指导治疗。也可判定原因不明的心悸和头晕与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是否有关。还可对一些特殊药物治疗前后, 进行鉴别对比, 以客观地评价药物疗效。对心肌梗塞病人的预后进行评估, 以此来指导和安排以后的日常生活与体育锻炼。

5.3 心电图运动试验

包括活动平板试验、蹬车运动试验、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这些试验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4 超声心动图

是用超声波来显示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跳动和变化的图形, 以观察心室壁的活动和测量左心功能, 以及心肌梗塞的定位的一种检查方法。还可直接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的近侧端, 以提示冠状动脉管腔有无局部狭窄, 管壁有无增厚、钙化。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5.5 放射性核素检查

是利用一种对人体无害的放射性物质, 微量注入静脉, 通过特殊的γ照相技术和图像分析, 可以显示心肌和心脏的活动。常用的有心血池和心肌显像两种检查。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测定左心室功能。做此项检查的当日应禁食。

6 心绞痛发作时应采取的自我护理方法

突发心绞痛时, 要立即卧床休息, 同时舌下含服速效硝酸甘油1~2片, 一般用药后5min内即可缓解, 效果不明显可重复用药2~3次, 药效可维持20~30min。有条件者还应立即吸氧。为防止心绞痛发作, 改善心肌供血, 在劳累和情绪波动之前, 可服用长效硝酸甘油1片。若近期反复发作心绞痛, 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基础上, 还应坚持每日3次定时服用消心痛10mg/次和潘生丁50mg/次, 以扩张血管, 改善心肌供血, 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并及时就医。

7 硝酸甘油片剂的使用

硝酸甘油有扩张冠状动脉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对于治疗心绞痛最有效, 应用最广泛。用法为舌下含服, 一般含1~5min即可生效, 作用可持续10~30min。属于急救药, 也可作为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此药应装在避光、防潮的深色玻璃瓶内保存。有效期为半年到一年。判断硝酸甘油是否有效, 最简单的办法是让正常人舌下含1片, 若很快出现头胀、头痛及颜面发热, 则表明该药仍然有效。常见的副作用:

7.1 颜面潮红、头痛因扩张颜面血管和脑血管所致, 停药后此症状即可消失。

7.2 加重缺氧因扩张血管、加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 故给药中可给病人持续低流量吸氧。

7.3 其它血压下降 (体位性低血压)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要密切观察血压、心律及呼吸变化。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08例为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住院患者, 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70例, 女38例, 年龄47~76岁;离休人员41例, 退休人员67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8例, 中专以下70例;病史在1年以内有25例, 1年以上54例, 其余29例为初发病例。

1.2 方法

收集患者健康问题,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 并查阅门诊病历, 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确定健康教育方式, 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结合;示教与自学相结合。

2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 经临床观察, 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2]。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在实施治疗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 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 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 患者顾虑重重, 心神不定[3], 焦虑不安, 睡眠减少, 情绪低落, 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 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 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 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 稳定其情绪, 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 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 消除疑虑, 自觉配含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问发作或夜问症状加重, 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 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 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 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 忠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 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 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 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消除紧张心理因素,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束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 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 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 担心更换医生后, 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 我们制定措施, 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 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 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表明患者病情好转, 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 定期随诊复查, 精神开朗, 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 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 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 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据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诊断告诉患者, 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 使患者认识疚病的程度, 通过一段时问的心理疏导, 使忠者承认患病, 同时讲解病情, 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 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 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 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 以增涩患者信心, 使患者认清疾病, 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足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 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 让他们之问直接交谈, 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 患者心理容易接受, 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 增强了战胜疚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不良反应。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效果

通过对冠心病忠者实施有针对胜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 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控制疾病的发展,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 缩短了护患距离, 加深了护患感情, 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 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马占洁.急性心肌梗塞后胸痛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8) :347.

[2]马黎明.临床心理护用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9 (1) :49.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10

关键词:冠心病,易患因子,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我国冠心病患者已逾千万, 且死亡率、致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冠心病目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第一号杀手。如何防范冠心病, 降低其发病率, 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对患者冠心病易患因子知晓率与生活方式及嗜好进行评估, 开展健康教育,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建立健康行为,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1 临床资料

2005年3月~2008年3月收住院冠心病患者286例, 其中, 男性250例, 女性36例, 年龄35~78岁, 文化程度高中以上76例, 初中以下210例。我们采用书面问卷加面谈的调查方式, 对冠心病易患因子知晓率、生活方式及嗜好进行了随机调查, 结果见表1、2。

调查结果表明, 冠心病易患因子知晓率非常低, 许多人在生活上存在误区, 如菜不咸无味、肉不肥不香、烟酒嗜好增加了生活乐趣等。致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居高不下, 尤其在中年人中, 酒场在增加, 而运动锻炼却少得可怜。他们不知道正在失去自己最宝贵的健康。因此, 我们在了解患者对冠心病易患因子知晓情况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健康教育。

2 健康教育方式

2.1 口头宣教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层次的患者, 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 可适当使用医学术语, 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则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2.2 书面教育

这种形式主要针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 可分发健康教育手册及开办健康教育栏, 定期更换内容。

2.3 公休会形式

将患者集中起来, 组织他们相互交流, 并让他们提出疑问, 由医护人员解答。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心理指导

冠心病发作具有突然性和紧迫性,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患者入院时, 护士热情接待, 了解其心理问题, 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同时, 对家属进行指导, 要求家庭成员要关心和理解患者, 经常与他们沟通, 了解其心理问题, 利用倾听、疏导、安慰、支持、帮助和鼓励等方法[2],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2 饮食指导

在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 高血压、高胆固醇与饮食有关, 而合理饮食又是药物发挥作用的有益基础。因此, 指导患者进清淡而富有营养, 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高维生素、高植物蛋白、高纤维素食物, 尽量食用植物油;多吃蛋白质丰富且胆固醇低的食品, 如牛奶、瘦肉、鱼类、豆制品等;多吃富含粗纤维的杂粮, 如燕麦、荞麦、玉米等;增加蔬菜摄入, 常吃香菇、洋葱、木耳、海带等。少吃或不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 如肥肉、蛋黄、鱼子、动物内脏、奶油等;少吃刺激性及易发酵食物;少饮或不饮产气饮料。忌喝浓茶、浓咖啡;戒烟酒;饮食粗细搭配、温度适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常吃香蕉或清晨用蜂蜜20 ml加适量温开水同服[3], 预防便秘, 以防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发生。

3.3 运动指导

运动锻炼是冠心病患者康复计划的基石, 可提高心肌利用氧的能力, 降低心肌耗氧[4]。指导患者严格遵循专业医师制定的运动方案, 根据自身需要、兴趣和功能状态, 选择适宜的运动种类, 如打拳、练气功、慢跑等。注意运动强度、频率及时间, 遵循有序、有度、有恒的原则。运动时间应避开心肌梗死高峰期, 最好在下午或傍晚, 运动频率通常每周3~5次, 每次20~30 min或行间歇运动, 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度不进行暴发性或过于剧烈的运动;饭前饭后不要立即运动;阴天、闷热或寒冷天气应减少活动或暂停运动。若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极度疲乏应立即求助于医生。

3.4 治疗指导

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 为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存性, 护士督促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认识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出院指导时教给患者及家属特殊药物的用法、注意事项、毒副反应及监测方法。千万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漏服或停药, 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时, 应监测血压及心电图, 并于每次用药前数脉搏, 若脉搏在60次/min以下, 应立即停药到医院就诊。

3.5 生活行为指导

3.5.1 生活环境

患者住院期间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提供良好的治疗场所。出院时指导家属要积极支持与配合创造一个环境清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的身心休养环境,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让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 避免情绪激动, 如暴怒、惊恐、过喜等, 避免参与影响情绪的社会活动。

3.5.2 休息

睡眠时采用仰卧、右侧卧或头高脚低位 (抬高床头10°~15°) , 禁止俯卧或左侧卧位, 保证充足睡眠。不看惊险内容的电影、电视和书刊, 早晨清醒后先活动一下肢体, 做一些起床前的准备动作, 在床上服药后起床, 防止起床时复发。

3.5.3日常生活

指导患者不在饥饿、饱餐或运动后立即洗澡, 洗澡时尽量有人陪护且时间不宜过长, 水温勿过冷过热;寒冷季节最好用温水洗脸;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过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 如急赶车、走急路、顶风骑车、搬重物等。

3.6 出院指导

3.6.1 急救指导

指导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片 (本人姓名疾病诊断、家庭住址、电话号码) 和急救药盒 (内备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消心痛等) 以应急, 盒内药物要经常检查、及时补充、定期调整以防失效。一旦患者出现心前区闷痛、有压迫感时, 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 mg或硝酸异山梨醇 (消心痛5 mg舌下含服[5]。当心绞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服药不能缓解时, 立即让患者卧床休息, 有氧气者立即吸氧, 实施就地抢救, 待病情稳定后转送医院, 切忌自行搬运。

3.6.2 定期复查指导

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心电图、心功能、血糖、血脂等与自身相关的检查。若有不适随时就诊, 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原发疾病。

4 结果

286例冠心病患者通过心理和心血管健康“双心”服务, 进行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计划及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 均获得康复出院, 出院后2年234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控制率达82%。

5 结论

冠心病是一种可防可控性疾病, 然而目前对冠心病的治疗存在着“重治轻防, 重技术轻模式, 重躯体轻心理”的现象。我国人群与冠心病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不健康饮食及缺乏体育锻炼。INTERHEART研究[6]已显示,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 如戒烟、健康饮食和加强锻炼, 可以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降低80%。本研究表明, 重视冠心病患者心理和心血管健康“双心”服务, 进行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计划及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 可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减少了再住院次数, 减轻了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和负担,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7,8]。

参考文献

[1]江一清, 刘朝中, 朱国英, 等.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20-595.

[2]曹松梅, 赵庆华.冠心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 2006, 4 (3) :263.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6.

[4]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406.

[5]张文武, 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05.

[6]Yusuf S, Hawken, Ounpuu S, et al.INTERHEART study Investigators,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J].lancet, 2004, 364 (9438) :937-952.

[7]徐承华, 王春凤.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8) :80, 95.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 篇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9-02

冠心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因其治疗效果好、痛苦少、创伤小等特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所引起的多种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治疗的成败。2010年2月——1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143例,以下是对这些患者行介入治疗心理护理的体会。

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1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1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中51例女性,82例男性,平均(67±11)岁;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心绞痛患者;63例有糖尿病病史,45例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2 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

77例恐惧感和焦虑,占57.9%.主要因不了解疾病和介入治疗、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引起,多表现出沉默寡言、烦躁、唉声叹气、脾气火爆以及多焦虑、疑问等症状。29例失落感,占21.8%。因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交减少,生理的老化及功能变化等原因,患者常有自责感,产生“老东西不中用的想法”。27例寂寞孤独感,占20.3%。老年患者因缺少照料和陪伴产生寂寞孤独感,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情绪低落,很难与别人沟通等。

3 方 法

3.1 术前护理 ①恐惧感和焦虑的心理护理:要耐心的倾听患者诉说病症,经解释和具体分析,使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尤其是针对介入治疗效果好、痛苦少、创伤小的优点给患者解释。手术前1天,护士应详细介绍导管室的环境、手术人员情况和麻醉方式,告知手术步骤及术中正常反应有什么表现,自我放松和配合的方法,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让其和已康复的患者聊天,吸收经验,消除其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如必要术前予以抗焦虑药。②失落感的心理护理:强调运用通俗语言与老年患者进行交流。引导患者以自身为中心,努力在心理上实现平衡,治疗环境要舒适、优美。接待患者要热情周到,使用尊称,使患者产生健康的自我感。③寂寞孤独感的心理护理:护士要做好家属的工作,获得家属的情感支持和理解,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能够轻松面对疾病和介入治疗后出现的多种副反应,由被动配合转为主动配合。

3.2 术中护理 对手术间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调整,因患者对所处环境非常陌生,状态相对被动,外加手术室具有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特殊的着装,加大了患者心理压力。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通过主动安慰让患者由情绪紧张快速变得放松。医生在治疗患者的同时,护士应在旁边和患者进行交谈,使患者保持安全、正确、舒适的体位。医护人员需避免一些不良暗示和语言,保护性医疗措施要严格遵守,避免因担忧不负责任的医护人员而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3.3 术后护理 术后应支持和鼓励患者,多传达有利信息,避免患者术后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术后还应对心电監护加强,严密观察体温、尿量、血压、心律、心率的情况。观察穿刺部位伤口和出血的情况:注意手部皮肤颜色和温度,伤口有无出血、渗血、疼痛以及甲床、手指颜色等。有些病人在手术后如释重负,表现很兴奋好动,觉得做完手术绝对不会再有事了。此时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向病人讲解手术后制动的重要作用及怎样制动。当病人获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比如血肿和出血具一定危险性,尤其是在动脉鞘管拔除时看见血马上变得非常紧张,通常会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这样长时间导致全身不适,非常痛苦。医护人员应当告诉病患者血压正常,有经穿刺局部观察敷料和监护仪动态监测,没有皮下血肿和出血,患者只要按照要求用盐袋在穿刺处按压,别作大幅度的活动还是较安全的,即便出血,医护人员也会及时进行处理,告诉患者不用害怕。而对于制动造成患者的不适,可给予适当的按摩进行缓解,以使患者顺利地度过手术后易出血的危险期。

4 结 果

对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地心理护理,明显改善了护患关系,明显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治愈率,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

5 讨 论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模式,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了。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合并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变化,最常见的是恐惧感和焦虑。护理人员需加强疾病预防知识及健康教育指导的宣传,及时发现并处理老年患者心理上的问题,为老年患者解除心理上的重担。通过创造优雅、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抑郁和焦虑情绪。加强出院指导和宣教冠心病知识,使患者的健康防病意识进一步提高。

总之,心理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了术前、术中、术后的整个过程,心理护理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手术过程的顺利与否和病人安危。

参考文献

[1] 王修,马慧丽,刘颖,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2):1217.

[2] 何丽丽,苟娟,王娜.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工企医刊,2008,12(2):37.

[3] 吕丹,李清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黑龙江医学,2008,32(5):522.

[4] 孙福成,陈刚,季福绥,等.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随访期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评估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11(23):769.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篇12

我们在对2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发现:患者在患病的不同时期, 心理反应特点也不同, 根据其心理反应特点实施心理护理,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2012年, 我们注意观察、研究分析、收藏积累住院治疗的200例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以及适时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其中男性158例, 女性42例, 年龄45—80岁, 60岁以上占73%;职业:干部占77%, 工人占16%, 农民占7%。

2 心理反应特点及护理

2.1 急性期的心理反应特点

冠心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起病急骤, 发病迅速, 易导致突然死亡, 病人对突然患病缺乏思想心理准备, 以及疾病本身给病人带来的心前区不适, 疼痛、呼吸困难等感觉, 故意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本文200例患者均有此特征。在这个时期心理护理内容是: (1) 动作迅速, 态度和蔼。病人求医心切, 护士接待病人要反应迅速, 动作麻利, 迅速处置, 抢救, 并且对待患者家属要态度和蔼、热情。创造一个迅速而有序, 热情而及时的抢救环境, 使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烦躁的心理得到缓解。 (2) 技术熟练, 配合默契。护理人员要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 抢救所需的药品、器械要及时提供, 使病人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减少烦躁。

2.2 慢性过渡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冠心病患者经抢救, 病情稳定, 转入住院治疗, 开始慢性过渡期。这个时期病人的心理特征是: (1) 沮丧自卑心理 (2) 揣测心理 (3) 药物依赖心理或抗药心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 采取针对性, 有效地心理护理。

沮丧自卑心理冠心病一般病程较长, 需要长期用药, 许多患者对此缺乏信心, 冠心病不易根治, 发病随时都可能导致死亡, 这些综合因素导致病人有沮丧自卑的心理。针对病人的这种心理, 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 精神上给予同情, 生活上给与关心, 主动安排病人的配偶、子女按时来探视。另外, 也可以安排一些老年病人访问患者, 现身说法,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亦可适时根据病人病情, 进行一些健康教育, 使病人相信治疗方法是科学的, 效果将会是明显的, 坚定患者医好疾病的信心。

揣测心理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人, 往往顾虑重重, 揣测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心理负担严重, 甚至不愿继续治疗, 这样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解释病情, 讲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使病人将心理话都说出来。给同情的表示同情, 该解释的给予解释, 使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 免除不必要的揣测, 愉快接受治疗, 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药物依赖心理或抗药心理有的病人特别迷信某种药物, 或者认为贵重的药品治疗好, 根据病人这些心理行为, 护理人员要多与病人谈心、沟通, 了解病人心理、想法, 使病人认识到冠心病治疗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 并非完全依靠某一药物, 用药必须根据病情, 只要坚持遵医嘱治疗, 心情愉快, 饮食合理, 注意休息, 一定会很快康复的。

2.3 恢复期的护理

进入恢复期后, 患者心电图好转, 有的患者就不安心住院治疗, 经常回家或单位处理事情, 造成冠心病发作。这一时期不同性格的病人表现出不同的心理, 如前所述, 不安心治疗,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忧郁质的病人则相反, 老是怀疑自己的病不能好, 没有好, 害怕复发, 坚持卧床, 心理消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的具体心理特征, 采取不同的方法, 既不能操之过急, 也不能顾虑重重, 既要安心养病, 又要逐渐增加活动量, 这样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心理护理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 实施好心理护理, 护士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 还应具备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能力。我们通过对本组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取得了满意效果。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可以使患者使患者心情舒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冠心病患者恢复健康的过程, 不仅是药物治疗和生理恢复的过程, 同时也是心理护理和精神恢复的过程, 社会心理因素能导致冠心病, 也能促进冠心病患者恢复健康。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药物疗效,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我科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了对躯体的治疗外, 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消除思想顾虑, 正确对待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改善病情, 早日康复。

上一篇:李清照《武陵春》下一篇:体育产业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