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

2024-06-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共10篇)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根据临床试验分析, 浅谈高龄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体会。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0岁以上的并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98例, 根据患病情况以及手术部位不同分为3组, 即硬腰联合麻醉组33例, 气管全麻组36例,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29例, 选择有效方案, 进行有效的麻醉检测。结果 硬腰联合麻醉组死亡率15.15%, 气管全麻组死亡率11.11%,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死亡率3.45%, P<0.05, 具有临床统计意义。结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采取合适的麻醉方法, 缜密的麻醉中检测, 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高龄,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导致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心肌梗死、心绞痛、猝死等疾病。冠心病患者在进行非心脏手术时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量以至于加重了心脏负担, 其临床手术病死率比正常人进行非心脏手术的病死率要高, 特别是老年人, 由于本身机体各方面机能下降加之患有冠心病, 非心脏手术的病死率为一般人的2~3倍。其非心脏手术麻醉的风险大, 难度大, 备受各大医疗机构重视。针对此方面的改革政策层出不穷, 最近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 推出的“心脏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评估和处理指南”特别是对冠心病非心脏手术麻醉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意义。我院结合了“心脏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评估和处理指南”的指导思想, 针对高龄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进行改进和临床研究,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病历为2009年3月~2011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0岁以上的并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98例, 男性65例, 女性33例, 年龄60~87岁, 隐性冠心病58例, 心肌梗死12例 (其中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2例) , 冠心房颤34例, 不完全右束枝传导阻滞9例, 左前半支传导阻滞2例, 心衰2例合并肺心病1例, 糖尿病3例, 高血压12例, 脑血栓后遗症8例。根据ACC围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其中有7例为高危患者不稳定性冠脉综合症5例, 双束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确定冠心病的依据: (1) 询问病史; (2) 有症状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者运动心电图呈阳性改变、胸痛时伴S-T段抬高等; (3) 超声诊断:心脏运动异常、舒缩功能异常等。

手术方式:开胸手术23例, 腹部手术58例, 四肢及其他部位手术17例。

1.2 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

患者在术前静脉滴注极化液3d, 进入手术室后静脉滴注极化液500mL, 果糖50mL;麻醉前检测患者血压、心电、血糖等生理指标, 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均给予相应治疗。对于80岁以下的老人给予适量东莨菪碱或吗啡, 80岁以上的老人仅给予适量吗啡。根据患者的病情不稳定性心脏病给予钙通道阻断药, 劳累性心脏病给予适量β-受体阻滞剂。

1.2.2 麻醉方法

硬腰联合麻醉组:对于四肢及盆腔、下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硬腰联合麻醉。本组患者33例, 即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快速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和血定安800~1000mL, 选择在L2-3椎间穿刺, 穿刺成功后进行26G腰针穿入蛛网膜下腔, 并给予0.75%布比卡因1.4mL, 退出腰椎针, 导入硬膜导管, 麻醉阻滞平面T7-T9。

气管全麻组:胸部手术和上腹部手术采用气管全麻为36例, 即:芬太尼2.6ug/kg、异丙酚76ug/kg爱可松0.8mg/kg进行诱导并注入艾司洛尔500g/kg后气管内插管, 吸入适量异氟醚继续麻醉。在手术过程中, 若收缩压超过基础压的15%时, 吸入安氟醚进行加深麻醉, 待病人清醒后, 拔出气管导管, 硬膜外注入吗啡2mg, 加6mL的0.15%布比卡因, 并在患者回病房时保留硬膜外导管, 以在患者感觉疼痛时注入适量吗啡进行镇痛, 待患者疼痛减轻时拔出导管。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对于胸部手术和上腹部手术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 本组患者29例, 即: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新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注入1.3%利多卡因4mL后进行气管全麻操作。

1.2.3 麻醉检测

在手术的过程中患者采取常规吸氧, 同时注意监测BP、HR、ECG、SPO2等生理指标全麻患者同时监测VT、f、气道压、PET CO2, 本次临床试验中, 3例进行了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 1例经左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压。根据患者的病情, 定期抽血进行血糖、血红蛋白、电解质的测定。12例患者心率>75次/min由微泵注入适量, 艾司洛尔;17例频发室早静脉滴注利多卡因适量;1例患者血钾为1.7mmol/L, 经快速补钾后改善。

2 结果

硬腰联合麻醉组6例发生低血压, 采用麻黄素进行纠正, 气管全麻组患者有3例发生使用硝酸甘油控制血压,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发生低血压12例, 高血压1例。在治疗过程中是死亡情况如表1。

3 讨论

冠心病在老年人群中是常见疾病, 老年人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衰退, 经常会发生其他的综合并发症, 所以对于麻醉药物的耐受力降低。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非心脏病手术中, 麻醉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性作用, 对于老年人的手术部位不同我院进行不同的麻醉方法。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临床试验中, 硬腰联合麻醉组的术后死亡率为15.15%, 气管全麻组的死亡率为11.11%, 硬膜外阻滞复合麻醉组的死亡率为3.45%, P<0.05, 具有临床统计意义。硬膜外阻滞复合麻醉组结合了硬腰联合麻醉与气管全麻醉的优点, 有效地减少了麻醉死亡人数以术后的死亡人数, 效果显著。

在麻醉前用药时, 80岁以上的老年人避免使用东莨菪碱以避免引起烦躁而加重心脏耗氧量, 在患者实行四肢及盆腔、下腹部手术时采用硬腰联合麻醉此方法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对于胸部手术和上腹部手术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和气管全麻, 开始注入芬太尼能预防气管插管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 本法能扩张冠状动脉血管, 增加血流量, 但是本方法能引起患者心肌损伤, 只能抑制大脑的投射系统而不能阻断局部伤害刺激交感神经。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法能有效的阻断疼痛穿入神经中枢, 降低心交感神经及儿茶酚胺的活性, 改善呼吸功能, 降低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脉血管, 降低肺、动脉压力等优点。

我院针对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 (ACC/AHA) 推出的“心脏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评估和处理指南”进行深入研究, 对指南中的术前评估进行深入学习, 术中管理从保温、控制血糖等指标进行综合管理, 麻醉方法依据患者的病情及类型进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对麻醉的诱导及维持结合我院的情况进行改良方案, 使得本次的临床研究得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宏飞, 李建国.维拉帕米、倍他乐克对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 18 (6) :562-564.

[2]倪国丽.弹簧血压计有创动脉测压在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1, 33 (6) :877-878.

[3]王悦之.对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冠心病非心脏手术麻醉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9) :935-936.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 篇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缓慢型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病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老年人多见。病窦的病因极为复杂,可由心血管系统疾病浸润性疾病,转移性疾病等内在原因导致,也可由药物、电解质异常等外在原因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是病窦的主要病因。近年來,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开展,发现许多病窦患者窦房结动脉无明显狭窄。因此许多学者对病窦与冠心病的关系提出质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病窦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般情况:冠心病患者260例,非冠心病患者220例,两组年龄、其他心血管病患病情况、心功能情况基本相同,病窦患者30例,未合并冠心病6例。

诊断标准:①冠心病:病理资料显示任一血管(左主干,右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达3级或3级以上者。②病窦:持久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并存,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综合分析心电图检查结果,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中任1条者即诊断为病窦。③其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肺心病、老年退行性辩膜病)及非心血管疾病(肿瘤、肺炎等)均以临床资料诊断部分为准。

结 果

在冠心病患者中,病窦患病率9.2%,其中合并心肌梗塞死16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7例,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例中累及前壁3例,前壁+前间壁2例,前间壁1例,下壁+正后壁2例,前侧壁1例,病窦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受累情况为累及左主干7例,左前降支15例,回旋支6例,右冠状动脉8例,非冠心病患者中病窦患病率2.8%,冠心病组较百冠心病组病窦患病率明显增高。

讨 论

病窦是临床常见病,有资料显示其发生率统计3/300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老年人多见65岁以上,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约1/500,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两本组资料患病率明显高于以往统计资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本组高龄平均年龄79岁,80岁以上215例,间质增多,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逐渐减退;②本组资料均为住院患者,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而病窦与冠心病有一定相关性。

病窦病因谱很广,研究分析病窦与冠心病的关系后发现,冠心病患者病窦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以往亦有多项研究探讨两者的关系,一部分研究提示两者存在相关性,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出现病窦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11例,出现窦房结动脉的明显狭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未出现病窦7例。随着窦房结动脉狭窄程度的增高,窦房结功能进行减退,有文献报道,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老年及青年健康者进行窦房结功能测定,显示老年冠心病与老年健康者的窦房结功能,均较青年人降低。

病窦与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未能对窦房结动脉及窦房结本身进行病理检查,从而不能为两种疾病的相关性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斌.窦房结主间质形态学改变与年龄的相关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9(22):288-291.

2 陈振云.老年冠心病患者窦房结功能改变抽制探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13(8):149-150.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03~2013-05收治的78例高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女20例, 年龄80~92岁, 平均 (81±2.7) 岁。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例;心绞痛8例;心肌梗死5例;缺血性心肌病7例。

1.2 研究方法

记录他们的发病时间、并发症和临床表现, 分析其发病特点, 并针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一些特点, 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的患者临床症状, 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患者的发病特点

1.3.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患者无症状, 负荷试验心电图ST段压低, T波低平或倒置, 且有心肌灌注不足的核素心肌显像表现。所研究的78例患者中有20例 (25.64%) 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特点。

1.3.2 心绞痛:

为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胸骨后疼痛, 疼痛一般出现在胸骨后或心前区,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直至无名指和小指。患者发作时呈压迫性或紧缩性胸痛, 患者感觉发闷或有灼烧感, 患者发病时面色苍白、血压升高、皮肤发凉、心率增快、四肢湿冷, 措施主要为限制患者活动, 卧床休息, 并给予硝酸甘油口服即可缓解。所研究的78例患者中有15例 (19.23%) 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特点。

1.3.3 心肌梗死:

患者发病时往往有先兆症状, 患者发病前数日表现为烦躁、乏力、喘息、胸部不适、心绞痛等, 其中心绞痛的发作较为剧烈, 口服硝酸甘油后也不能缓解, 患者常在睡眠时发病, 但疼痛程度更重, 范围更广, 部位、性质与心绞痛类似, 常呈难以忍受的窒息、压榨或灼烧样, 患者常表现为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和恐惧;疼痛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患者休息或口服硝酸甘油后效果不佳, 患者全身伴有心动过速、发热等症状;患者早期血压升高, 随着病情的发展, 血压逐渐下降。所研究的78例患者中有15例 (19.23%) 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特点。

1.3.4 缺血性心肌病:

由于患者心肌长期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 导致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心慌、喘气等。所研究的78例患者中有28例 (35.90%) 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特点。

2 结果

针对78例患者的发病特点采取了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的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等护理措施, 经过护理后调查发现, 71例有效, 有效率达到91.03%, 7例无效, 无效率为8.97%, 可见及时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很有必要。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患者的病室要保持安静、舒适且温湿度适宜, 保证患者的病室内有新鲜的空气, 同时要定期开窗通风, 空气流通。老年冠心病患者要保持合理的作息习惯, 合理的生活安排可以有效的预防对冠心病再发。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时需要其立刻休息, 停止活动可适当的缓解患者的症状[2]。当一些冠心病发作患者患有急性心梗时, 要让其及时的卧床休息, 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时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协助其进行床上活动, 要做好合理的皮肤护理, 以免患者产生压疮。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 可以适量的让患者采用一些体育如散步和太极拳等体育锻炼方式, 同时要叮嘱患者避免一些过量和剧烈的运动, 最好做到劳逸结合。同时患者适量的进食和平衡饮食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或推迟冠心病进程, 患者的饮食最好保证定时定量以清淡、低热量、易消化和低脂肪为主, 最好避免饱食, 同时患者要戒烟酒。

3.2 心理护理

高龄高血压患者在发病时一般会感到焦虑和心烦, 但患者的焦虑一般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肌的需氧量, 会加重患者的心绞痛, 在患者发生烦躁情绪时, 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及时必要的心理安慰,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同时家庭人员需要陪在患者身边,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多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因此可以说心里护理是很有必要的, 做好心理护理对疾病发张有所控制。医护人员在对患者护理时要有热情和蔼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与患者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尽最大可能的取得患者的信任, 最好建立有效的护患关系。同时医护人员要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冠心病的相关科学知识, 让患者能与医生配合, 积极的接受治疗, 树立一个强大的战胜疾病的信心[3,4]。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尽最大可能的帮助患者消除一些负面情绪, 多与患者交流, 避免患者产生劳累及情绪激动, 让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和配合护理能大大的提高治疗效果。

3.3 病情观察的护理

高龄冠心病患者会常常伴有多年的高血压, 此类患者在发病时, 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要严密观察其神志意识、心率、血压和呼吸特征的改变, 观察患者的胸闷、心慌和疼痛等相关的症状, 如果有以上病症的发生, 要及时的报告医生, 相关医生要给予及时的治疗, 给患者适量的药物治疗, 并配以适当的治疗护理措施, 有条不紊的进行各项操作, 以尽最大可能的帮助患者走出难关, 减轻患者的病痛。

3.4 药物治疗护理

老龄患者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减退, 患者长期的服用药物, 患者的代谢缓慢, 导致体内药物不断积累, 此时患者在用药时更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嘱托用药, 所用药物的剂量要适量并时刻观察在用药时是否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当患者突然发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 疼痛一般出现在胸骨后或心前区,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直至无名指和小指[5]。患者发作时呈压迫性或紧缩性胸痛, 患者感觉发闷或有灼烧感, 患者发病时面色苍白、血压升高、皮肤发凉、心率增快、四肢湿冷, 措施主要为限制患者活动, 卧床休息, 并给予硝酸甘油口服即可缓解。

综上所述, 针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 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 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以及应用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03~2013-05收治的78例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记录他们的发病时间、并发症和临床表现, 采取相应的急救护理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 心理护理减轻心理压力等有效地护理干预, 并分析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结果:针对78例患者的发病特点采取了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的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等护理措施, 经过护理后调查发现, 71例有效, 有效率达到91.03%, 7例无效, 无效率为8.97%。结论:医护人员必须掌握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 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进而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低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龄,冠心病,发病特点,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蒋红燕, 芮立美, 吴丹凤.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0) :1157-1158

[2]王丽.冠心病的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 2010, 23 (8) :734

[3]阮丽霞.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治疗中的价值[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27 (2) :171-173

[4]陈丽影.5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临床护理, 2010, 8 (10) :135-136

高龄患者396例麻醉体会 篇4

[关键词] 高龄患者;麻醉;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87-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发展和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需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逐年增加,外科手术中高龄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尤其对于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由于其机体耐受力差、免疫力低下、合并症多等因素,导致手术中麻醉风险居高不下,围手术期有效的麻醉方法和管理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我院2005以来75岁以上高龄麻醉患者396例进行了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到2013年11月入住我院外科病区75岁以上的麻醉患者,共计396例,其中男性235例,女性161岁,年龄75-96岁,平均年龄(80±4.56)岁。体重43-95公斤,其中75-80岁205例,80-90岁171例,90岁以上21例。所有患者均并存有1种以上内科疾病:包括心电图异常,慢性支气管炎、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合并有2种以上疾病患者共247例,其中急诊手术患者共22例。

1.2 麻醉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及病情估计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对病人进行全面临床评估。做好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对病人的各种合并症应调整到最佳状态。

1.2.2 麻醉选择 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不同分别进行全麻、硬膜外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术前均肌肉注射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其中全麻159例,快速诱导插管,常选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多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芬太尼静脉注射,继以阿曲库铵静注。术中多以全程静脉维持适宜麻醉深度。硬膜外麻醉214例,多选择下肢及会阴部手术。试验剂量为2%利多卡因2-3毫升,无误后,再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或0.75%罗哌卡因5-10毫升,局麻药试验剂量约为青壮年病人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神经阻滞麻醉23例,1%利多卡因或0.375%罗哌卡因10-20毫升,多为臂丛及颈丛麻醉。

1.2.3 术中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吸、尿量,对于危重病人及创伤较大的手术病人行中心静脉压、动脉导管压力等有创监测。

2 结 果

本组病例术中有74%的患者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心电图改变等循环系统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好转。其中有9例出现频发室早,经静脉推注利多卡因50mg后纠正。全麻中有11例出现苏醒延迟,本组病例中有2例术后死亡,非麻醉因素所致,其他术后随诊3天,恢复良好。

3 讨 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重要器官储备功能明显降低,机体的组织形态和脏器均发生退行性变,尤其是心肺功能贮备能力的下降使机体的应激能力减低,对麻醉耐受能力下降,增加了手术和麻醉的风险,应用常规麻醉剂量容易出现麻醉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将90岁以上年龄称为超高龄,超高龄老人的生理状态及器官组织功能的改变甚为明显,麻醉风险极大,过去临床上将超高龄列为麻醉禁忌[1]。但近年来,相关的超高龄麻醉报道越来越多,有效合理的麻醉方法是避开风险的关键。

主张老年人麻醉方法的选择应当个体化,麻醉方案应当越简单越好,应采取联合用药减少各种麻醉药的用量。随着老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包括神经系统改变、肺呼吸功能降低、心血管存在潜在的心肌缺血和动脉硬化等因素,有些老年患者常同时并存3-4种疾病,因此手术风险系数加大。同时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的清除半衰期相对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由于老年人的相对的心脏排血量减少、脑血流量和脑氧耗量下降等因素,在常规剂量麻醉药物麻醉下,老年人血药浓度明显高于较年轻的人,相比之下高龄患者的麻醉用药量应减少。相关研究[2]也证实了在临床手术麻醉过程中应针对高龄老年患者的特点,吸入麻醉药的剂量应低于年轻人,同时由于药物清除率减慢,重复给药的次数也应相对减少。

术前、术中及术后积极有效的治疗并发症,是降低麻醉风险的关键。首先对老年患者麻醉术前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这对于患者术中的安全及术后的恢复十分重要。术前应常规仔细分析病情,应做好某些特殊检查,如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对术前状况差及急诊手术,术前进行适当处理,提高机体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3]。此外所有高龄患者应根据手术疾病、心肺功能、合并症、代偿能力等情况进行有效麻醉分级,以评估患者的术前状况,选择合适有效的麻醉方法。有研究表明对术前高龄患者进行美国麻醉学会分级(ASA)可有效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及指导麻醉管理[4]。根据情况,采用监护仪监测心电图、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监测。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心血管功能稳定,可保证患者有效的氧供,增强适应能力和降低手术应激,这尤其对于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有效,此外对于此类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避免对心血管抑制作用较强的药物。对于老年人术后的监测,通常多着重于3天之内,对于体质较差或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应适当延长监测的时间,以减少麻醉意外的发生。

麻醉選择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手术部位,时间长短等做出决定,麻醉方法应尽可能简单,用药量需常规减少,处理及时正确,重视围手术期监测。准确判断,及时处理不利因素,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霍彦龙.高龄患者临床麻醉108例总结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7(005):309-310.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52-861.

[3] 应诗达.老年患者的麻醉[J].中华麻醉杂志,1997,17(2):126-127.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4例, 通过患者及其家属治疗意愿,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32例,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76.3±8.4岁, 稳定型心绞痛14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18例;对照组32例, 男17例, 女15例, 年龄76.5±8.2岁, 稳定型心绞痛14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18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经过冠状动脉心绞痛诊断标准确诊, 全部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为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药物治疗

对照组组采用药物治疗, 让患者口服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等进行治疗, 并辅以肝素抗凝治疗。依据患者实际治疗情况, 予以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

1.2.2 观察组冠脉介入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冠脉介入治疗, 在观察组患者术前采用基础药物治疗以稳定病情, 在患者胸痛发作之后3~7d, 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心电图确定患者缺血部位, 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对犯病血管采用皮冠状动脉内形成术并置入支架。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全部患者都采取门诊、电话随访。疗效判定: (1) 相同等级的劳累程度没有引起心绞痛或者心绞痛发作, 其次数减少80%以上为显效; (2) 心绞痛发作次数都减少50%~80%为有效; (3) 硝酸甘油用量和心绞痛发作频率都减少不到50%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由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一个月内在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血压、造影性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采用冠脉介入治疗无效的观察组2例患者, 我院建议行冠脉搭桥手术, 药物治疗无效的11例患者, 我院建议6例采用冠脉介入治疗, 其余5例患者继续强化药物治疗。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脏性死亡1例, 脑卒中1例, 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心脏性死亡2例, 非致命性心肌梗死3例, 脑卒中2例, 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88%。同时观察组患者出现再发心绞痛现象有1例, 心力衰竭1例, 造影剂肾病1例,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患者再发心绞痛4例, 心率失常3例, 心力衰竭2例, 造影剂肾病2例,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34.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冠心病对于老年人而言, 是发病率相对高且十分常见的疾病, 对人类健康存在着严重威胁, 尤其在我国, 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冠心病心绞痛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主要有药物保守治疗与冠脉介入治疗。伴随着冠脉介入技术发展, 冠脉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 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药物保守治疗。因为高龄老年人患有冠心病的同时, 多和其他疾病一起发生, 所以对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有一定困难, 且冠脉介入手术在围手术期风险很大[2]。而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 (采用冠脉介入治疗) 的患者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的患者。这些都表明了对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之进行药物保守治疗要好。其原因可能是: (1) 冠脉介入治疗能够帮助高龄患者实现缺血心肌再灌注治疗。 (2) 患者血运获得重建, 冬眠心肌和缺血心肌的血供得到恢复, 同时心肌细胞生理功能也得良好恢复。 (3) 冠脉介入治疗能够在短时间有效稳定患者病情。

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管病变十分复杂, 对医师的手术技术与手术经验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比如血管钙化、迂曲或者严重变形, 易容导致导管插入困难、支架膨胀夹层等, 为冠脉介入治疗增加了难度和风险[3]。因此, 医师在术前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 对手术风险大小进行有效评估, 对冠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要严格掌握, 同时要根据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证和病变特点做好急救措施的准备。术前冠脉介入治疗时, 应该对患者进行充分补液, 将心脏临时起搏器准备好, 预防病变血管通后发生心率减慢或者血压下降等症状, 尤其是高危患者,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与外科搭桥可做其后备保障。术中冠脉介入治疗时, 要求医师操作熟练, 避免局部血栓的形成, 最大程度的避免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冠脉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 我院采用分组对照方法对冠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采用冠脉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冠脉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肯定,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4例, 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各32例, 观察组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照组采用保守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88%;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8%,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4.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高龄,冠心病心绞痛,冠脉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莫逆, 陈海坚, 梁金春.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5 (3) :346-348.

[2]王希柱, 宋巧凤, 徐应军, 等.急诊冠脉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06, 17 (8) :606-607.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与分组

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高龄冠心病患者180例, 年龄70~86岁, 平均 (76.4±5.9) 岁, 男106例, 女74例。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且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其他心肺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以及桡动脉、股动脉通畅不佳的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4例,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86例。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常规护理的90例为对照组 (其中经桡动脉介入者47例, 经股动脉介入者43例) , 行护理干预的90例为观察组 (经桡动脉介入者47例, 经股动脉介入者43例) 。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介入入路 (桡动脉或肱动脉) 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

1.2.1. 1 术前护理

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情感反应、社会背景后, 针对患者的具体心理状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开导, 为其讲解治疗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帮助其树立与疾病抗争到底的决心, 消除其内心存在的焦虑、抑郁、害怕、烦躁、恐惧等多种不良心理, 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术前指导患者口服药物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天1次、波立维75 mg每天1次, 以抑制机体的血小板凝集和防止术后患者的血管紧急闭塞。引领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工作, 包括药敏试验、X线胸片检查、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等。术前向患者介绍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提前训练其床上排尿排便等, 使患者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1.2.1. 2 术中护理

开展专科化护理, 术中为患者留置静脉针, 并在术中建立快速输液通道, 备好各项急救用品和器材, 严密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改变情况;保证手术操作的无菌、安全性, 紧密配合医生开展手术操作, 及时并准确传递手术用品, 节省手术操作时间, 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1.2.1. 3 术后护理

将患者推出手术室进入病房后, 给予其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等到各项临床指标达到良好后方可下床活动。逐渐增加舒适度, 使用弹力带加压型止血器进行压迫, 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变情况、肢体的术后麻木程度、皮肤颜色等撤出止血器。在拔出鞘管时用力按压股动脉, 再用无菌纱布加压放置于患者的穿刺处, 用橡皮膏交叉固定, 用砂袋压迫。指导患者的饮食, 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食物,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根据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多种并发症, 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常规用药, 以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 强化心肌功能。告知其长时间卧床会造成机体的胃肠功能减弱, 及时搬动或挪动患者的身体, 有效刺激胃肠道功能。强烈的疼痛与不合适的压迫会造成血管的迷走神经反射, 此时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的压迫技术。开通持续的心电监测, 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处理。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历。在患者出院时, 采用书面形式打出报告给患者, 指导其日后的用药;开通出院后的咨询电话, 定期开展宣教工作, 指导其适度运动, 多食用少盐低脂的食物, 还要戒烟戒酒、定期到院复查。

1.2.2 常规护理

术前介绍医院的一般性知识和治疗的相关知识, 尽量保持病房的通风良好和环境的整洁卫生, 为患者的手术常规准备各种器材, 术中常规配合医生的手术操作, 并调整手术室的温度适宜, 术后指导患者常规用药, 并给予病情监测等。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状况

采用不同护理方法的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自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观察组这两个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均P<0.05) 。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不同护理方法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见表2,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a与对照组比较, t=6.032, P=0.014注:括号中为发生百分率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和身体机能的逐渐减弱, 老年人成为冠心病的高发人群[7,8,9]。冠心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治疗老年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为介入治疗[10,11], 常采用的入路为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

有研究表明, 在对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时, 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具有重要价值[12,13,14]。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 可以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 帮助其建立治疗的信心和决心, 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减轻患者承受的疼痛折磨, 也可以减轻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的痛苦;指导患者的饮食可以增强其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指导患者用药也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 有助于稳定患者机体的内环境, 利于伤口的早日愈合。针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心功能较差且伴有多种系统疾病的患者, 指导其有效卧床可减少心衰的发生风险, 开展有效的压迫可避免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也就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同时也会减轻患者的病症疼痛, 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本次研究表明, 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自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说明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时,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的治疗时间, 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迷走神经反射、术后低血压、血管闭塞、皮下血肿、排便困难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 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介入治疗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高龄冠心病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80例, 根据不同护理方案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90例) 与护理干预的观察组 (90例) , 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自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介入治疗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 篇7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肾病,高龄患者,氯吡格雷,不同剂量,影响

冠心病即冠脉综合征, 部分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有慢性肾病,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生概率约24%[1,2]。抗血小板集聚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3],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集聚药物,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脉介入术前、术后的功效亦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5例高龄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 观察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其的影响,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1月收治的65例高龄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 (n=34) 和对照组 (n=31) 。观察组男18例, 女16例, 年龄81岁~94岁, 平均年龄 (90.14±3.00) 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5例, 年龄80岁~94岁, 平均年龄 (90.01±2.86) 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2组均给予100 mg/d阿司匹林 (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43276) 和氯吡格雷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0035) 治疗。观察组:氯吡格雷给药剂量为75 mg/d, 对照组:氯吡格雷给药剂量为50 mg/d。2组服药方法均为口服, 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1.3观察指标

(1) 记录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 (ADP) 抑制率, 血小板抑制率采用比浊法测定, 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ADP抑制率。 (2) 不良反应。 (3) 随访半年, 统计2组心血管事件 (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小板抑制率和ADP抑制率比较

2组治疗前血小板抑制率和ADP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血小板抑制率和ADP抑制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1例便秘, 1例皮疹, 1例食欲减退,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对照组出现1例便秘, 1例牙龈出血,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2, P>0.05) 。

2.3 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4例再发心绞痛,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出现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3例再发心绞痛,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9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57, P>0.05) 。

3 讨论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重要器官并发症发生率亦随之提高, 且高龄老人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退化, 多合并代谢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 对药物耐受性较差, 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把握给药方法和剂量, 尤其对于高龄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应给予特别的关注。查阅资料可知[4,5], 在众多临床研究中, 针对高龄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应用氯吡格雷的剂量问题报道较少。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疾病发展过程中,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疾病。本研究中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治疗, 观察组给药剂量为75 mg/d, 对照组给药剂量为50 mg/d, 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血小板抑制率和ADP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75 mg/d氯吡格雷和50 mg/d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作用相似。杨美艳等[6]在其研究中显示,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 (75 mg/d) 治疗后6个月血小板抑制率略高于低剂量组 (50 mg/d) , 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种给药剂量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种给药剂量在改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一致。考虑受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的影响, 本研究相关结论有待于开展深入研究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高龄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具有相似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血管事件发生作用, 且两者安全性相比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怡, 吕豪, 张英.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介入治疗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20) :89-93.

[2]谷丽艳, 张明雪.冠心病合并肾病证候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 (6) :1318-1321.

[3]韩治伟, 张丽芳, 郑金刚.合并终末期肾病的冠心病特点及治疗现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 23 (11) :638-642.

[4]陈逸伦, 李晶晶, 耿晓雯, 等.血栓弹力图检测冠心病或合并慢性肾病患者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5, 12 (3) :141-143、181.

[5]高洁, 任艺虹, 刘国树, 等.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 (7) :647-649.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80例超过75岁的患者资料,12例患者为单纯高血压(1组),其中有10例男患者,2例女患者, 患者年龄在75~9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80.6岁;39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组),其中有26例男患者,13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78~9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81.9岁;13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组),其中有9例男患者,4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77~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1.3岁;16例患者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4组),其中有13例男患者,3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79~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2.1岁。 高血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将继发性高血压予以排除,冠心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将1型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予以排除。 同时收集在此期间因其它原因住院的18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有13例男患者,5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77~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1.5岁,对患者病史进行经询问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予以排除,对患者进行查体及进行X线、心电、常规超声等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1.2检查方法

对全部患者进行身高、体重及心率测量,并对体表面积和体重指数进行计算。 采用2.5~3.5兆赫频率探头的彩超诊断仪对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患者采取左侧卧姿势,采用经胸左心室长轴切面,对患者收缩末期左心房前后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升主动脉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室间隔厚、右心室内径等参数进行测量,左室质量按照1.04×[(IVS+LVPWD+LVD)3-LVD3]-13.5公式进行计算,单位是克,左室质量指数按照LVM/BSA公式进行计算,单位是克/平米,相对室壁厚度按照(IVS+ LVPWD)/LVD公式进行计算。 采用心脏射血分数和平均左室短轴缩短率对心脏收缩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最大血流速度及其比值对心脏舒张功能进行评价。 按照3个心功周期后连续测量值的平均值进行计算。

1.3统计方法

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测量数据,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组间计量资料,采用 χ2方法比较组间构成比资料, 对有关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通常情况

上述各组中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率及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患者的高血压病史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见表1。

2.2心脏结构变化

相对于血压正常患者,各组患者的心脏结构指标都显著增大(P<0.05);4组的IVS和LVPW增厚比较明显(P<0.05),尽管1-3组也存在增大情形,但在统计方面不具有差异;相对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4组LVD、LVW、 LVWI,4组LA增大比较显著(P<0.05),而IVS和LVPW也存在增大情况,但在统计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而4组的LVD相对于3组也增大的比较明显(P<0.05)。 见表2。

2.3心脏功能变化

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各组患者的EF、FS都降低,在统计上具有一定差异(P<0.05),降低次序为4组>2组>3组>1组;与血压正常患者相比较,尽管E、A、E/A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各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各组患者发生房颤的比例,4组>2组>1组>3组>正常对照组, 各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P<0.05)。 见表3。

3讨论

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心脏作为一个靶器官,与高血压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是早期的一个主要表现,随着不断升高的血压,也随之改变患者左室结构,呈现心肌细胞肥大、重塑等表现,进而导致室壁肥厚,后期造成患者收缩功能降低。 随着不断增后的室壁,左房充盈期逐渐增加负荷,进而增大患者心脏左房。 该研究结果表明,各组高龄高血压患者中,不管是否存在合并症,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患者,心脏各项指标都呈增大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血压正常组患者,IVSD、LVPWD增大,而EF、FS主要用于对心脏收缩功能评价的指标[1]。 相对于血压正常组,高血压各组降低的比较明显; 表明高血压对高龄患者心脏的影响类似于其它年龄患者群体。 但该研究资料中, E/A用于对心脏舒张功能进行表述,相对于血压正常组患者,高血压各组都明显增加,各组患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且这些参数的平均值都低于普通人群正常值(0.8~ 1.1)[2]。 这主要是因患者据有较长时间的高血压病史,心室顺应性产生异常,增高左房压力,在早期使左房至左室血流速加快,增高E波,而A波在心房收缩时患者不存在突出流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E/A。在患者病情不断发展过程中,将更加恶化患者心脏的舒张功能,严重削弱左室顺应性, 导致增加的压力很大而增加的体积较小。 这将使患者二尖瓣流入早期速度加快(高E波),这种压力与顺应性无法达到由收缩左房充盈产生的心室(小的A波)。 将不断增高E/A,严重的还会使其超过2。 而随着患者不断增高的年龄,心脏退行性变将减退心室壁硬化舒张功能,这将对该研究中E/A平均值低于0.8的情况得到良好解释[3]。

高龄高血糖患者是否需要治疗 篇9

我爷爷今年81岁,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半个月前,他在去医院检测血糖时,发现其空腹血糖值为7毫摩尔/升。此后他曾多次检测空腹血糖,结果均在7毫摩尔/升左右。请问,像他这种情况需要进行治疗吗?

辽宁 李斌

李斌读者:

一般来说,人们若出现了血糖值偏高的情况,就应该进行治疗。但是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若是其空腹血糖值不超过7毫摩尔/升,其糖化血红蛋白指数在7.5%以下,就不必进行治疗。如果超过了此标准,此类老年人仍需进行积极的治疗,尽量将血糖控制在上述标准以内。有些高龄高血糖患者的身体状况欠佳,用药的依从性也较差,因此难以将血糖控制在上述标准以内。但无论如何,此类患者在进行治疗后也必须达到空腹血糖低于1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高于15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低于8%的标准。如果达不到以上标准,此类患者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高龄高血糖患者在进行降糖治疗时应首选饮食疗法,但不可过于严格地控制每天的进食量(每天必须摄入4~5两的主食),否则易发生低血糖。如果在进行饮食疗法后血糖不能达标,此类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体型、所患高血糖的类型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等情况选用合适的降糖药进行治疗。体型特别消瘦、血糖特别高或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高龄高血糖患者可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并应定期检测血糖。

高龄冠心病患者论文 篇10

关键词:曲美他嗪,高龄,冠心病,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力衰竭。我国201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为 (120~140) /10万。曲美他嗪可改善心肌收缩力, 抑制细胞内p H值和ATP的降低, 抑制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害, 有强大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因此我们拟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我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高龄患者, 探讨曲美他嗪的治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我院老年病科、心内科室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号码表法分为2组, 52例研究组和52例对照组, 两组常规治疗方案均相同,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曲美他嗪。研究组男性36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 (63.9±8.5) 岁。对照组男性38例, 女性14例, 平均年龄 (65.9±9.6) 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1.2 入选标准:

(1) 所有入院后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 患者年龄大于60周岁。 (2)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符合第8版内科学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入院后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3) 左室射血分数<45%。

1.3 排除标准:

(1) 基础脏器功能差; (2) 急性心肌梗死, 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 (3) 严重基础疾病

1.4 治疗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阿司匹林、洋地黄、ACEI、利尿剂、硝酸酯类、他汀类药物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上加用曲美他嗪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77, 生产厂家:施维雅 (天津) 制药有限公司) 2~3次/天, 每天20 mg。

1.5 评价方法:

对比 (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 (LVEF) 。 (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

1.5.1 脑钠肽测定方法:

对空腹研究对象采集肘部静脉全血5 m L, 肝素抗凝, 专人送检, 存于冰箱中保存, 统一检测。BNP诊断试剂采用罗氏诊断仪及配套试剂, 正常值为0~154.7 pg/m L。

1.5.2 治疗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标准[1], 治疗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为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 胸闷, 气促, 活动困难症状消失。有效为心功能改善1级, 胸闷, 气促, 活动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 (±s) 描述, 使用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 当P<0.05时, 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726.6±165.2) ng/m L、43.5%±3.2%]、[ (714.3±155.2) ng/m L、44.9%±2.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157.2±38.5) ng/m L、56.3%±7.2%]、[ (265.5±69.5) ng/m L、49.6%±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分别为96%及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冠心病急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 患者起病后表现为被迫坐起、呼吸困难、唇指发绀、冷汗淋漓、烦躁不安、濒死感觉, 可咯出粉红色泡沫样血痰, 双肺布满哮鸣音、啰音。心脏听诊有脉搏增快, 舒张期奔马律, 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目前临床上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建立侧支循环、降低心肌氧耗量、改善心力衰竭的心功能。但老龄患者基础疾病多, 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因此治疗疗效差异很大, 加上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 斑块形成, 因此造成心肌血液供应不充分, 供氧不足, 严重影响药物疗效, 因此治疗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2,3]。

在本次研究前我们研究筛选入组对象, 经过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157.2±38.5) ng/m L、56.3%±7.2%]、[ (265.5±69.5) ng/m L、49.6%±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分别为96%及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即使用曲美他嗪治疗的研究组在治疗结束时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对照组, 曲美他嗪对改善老年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改善心功能和运动耐量有明显优势。我们查阅文献发现曲美他嗪具有以下优点: (1) 保护心肌线粒体功能, 通过减少细胞内H+、Ca2+、Na+的超载, 使细胞内有氧氧化加强, 改善能量代谢。 (2) 抑制缺氧所致的细胞酸中毒, 抑制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害。 (3) 增加高浓度脂肪酸灌注的离体心脏的葡萄糖代谢水平从而保护心脏。 (4) 增加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减少乳酸堆积造成的酸中毒。 (5) 减轻自由基及内皮素的释放,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完整性。 (6) 抑制3-酮酰辅酶A-硫解酶的活性及抑制β氧化, 也有学者认为[5]曲美他嗪能够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量, 使糖酵解能力下降, 避免细胞内的酸中毒, 增加心肌细胞对缺氧的应激能力。有学者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腹腔注射曲美他嗪, 结果提示与未服用曲美托嗪的对照组大鼠比较, 曲美他嗪组大鼠心肌氧自由基水平明显下降, 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程度明显改善[6]。而且学者还发现对照组大鼠的缺血心肌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聚集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认为曲美他嗪联合冠心病心力衰竭基础治疗时, 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增加左室射血分数,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利, 武强, 甄永存, 等.曲美他嗪对老年高血压及伴有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 2004, 18 (3) :131-133.

[2]徐庆科, 刘虹.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 2007, 47 (32) :61-62.

[3]曲美他嗪Ⅳ期临床试验协助组.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 (9) :793-5.

[4]李玉子, 金恩泽, 关立克.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7, 23 (11) :879-880.

[5]刘文铠.曲美他嗪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 2008, 14 (2) :132-13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雷达天线控制系统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课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