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2024-10-23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共10篇)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1

摘要: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 轻微外伤即可致骨折。高龄患者骨折后恢复能力差, 生活往往不能自理, 且通常伴内科基础疾病, 围手术期诊疗及护理不当可造成病情加重乃至死亡, 因此诊疗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就高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体会加以小结。

关键词:骨折,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

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 主要表现骨皮质变薄, 骨骼多孔缺钙, 质地疏松脆弱, 轻微的外伤即可致骨折, 常见有髋部骨折、脊柱压缩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高龄骨折患者除了骨折需要治疗外, 本身应激、代偿、修复、愈合、消化吸收及抵抗力等均较差, 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肺部、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及代谢等慢性疾病, 在围手术期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挑战。针对老年骨折患者特点, 制定合理系统的术前准备工作及完善的术后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特点进行术后护理指导及康复锻炼, 可使手术治疗安全进行, 确保安全渡过术后难,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治愈效果。因此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促进其康复十分重要。本文就高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体会加以小结。

1 临床资料

共99例, 均为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受伤原因以摔伤、车祸为多。年龄80~95岁, 平均86.8岁。住院时间14~40d, 平均21.1d。其中男58例, 女41例;上肢骨折32例, 下肢骨折45例, 腰椎骨折22例;手术治疗63例, 保守治疗36例。合并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支炎、肺心病、营养不良性水肿、静脉曲张、前列腺肥大等内科疾病者56例。除1例因合并严重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转心内科治疗后死亡外, 均治愈出院。

2 护理工作

2.1 术前准备工作

2.1.1 一般护理

指导患者加强营养, 前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多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一日三餐主食注意粗细粮合理搭配。

2.1.2 心理护理

老年骨折患者。大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 可表现为情绪低沉、悲观、失眠等[1]。以上心理状态均不利于疾病治疗, 为解除患者思想负担, 做好手术前心理护理是关键之一。

2.1.3 护理准备

对入院患者进行详尽的护理评估, 了解病情, 护士同医师一起参加术前讨论, 根据实准确制定初步的估计。术前常规备皮, 预防术后感染, 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术后用物准备。

2.1.4 护理宣教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运动, 告知患者及家属气管中分泌术后卧床易导致痰液不易咯出, 注意按合理方式排痰防止肺部感染。提前训练床上使用便盆的习惯, 养成规律排便, 提高自然排便能力。

2.2 术后护理工作

2.2.1 生命体征

麻醉性镇痛药物影响, 容易出现恢复性低血压,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 测量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

2.2.2 输液护理

术后进食少, 容易发生脱水、酸碱平衡失调, 手术后3天常出现低血钾[2]。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和性质确定补液量, 输液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20~40滴。患者应尽早饮食, 减少输液量, 术后48~72h一定要严格记录患者的24h液体出入量。

2.2.3 切口护理

切口、引流管都要保持清洁、干燥、通畅。

2.2.4 疼痛护理

麻醉消退后, 应抬高肿胀的肢体, 以利于血液循环。

2.2.5 预防并发症

老年骨折患者生理功能退化, 合并原发疾病较多, 营养不足, 易发生并发症[3]。

2.2.5. 1 褥疮

长期卧床的老年骨折患者全身血液循环差, 皮肤薄而干燥, 易发生褥疮[4]。

2.2.5. 2 尿路感染

肾血管硬化而致肾功能减退, 均可发生尿潴留, 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

2.2.5. 3 消化系统并发症

老年人唾液、胃液等减退, 胃肠平滑肌萎缩常出现迟缓性扩张及蠕动紊乱, 而导致消化功能减退引起并发症。

2.2.5. 4 坠积性肺炎

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 每次翻身后拍击背部, 预防坠积性肺炎。

2.2.5. 5 深静脉栓塞

术后将患肢抬高30°, 以促进患肢静脉血回流;避免在患肢静脉输液, 定时按摩患肢, 注意保暖, 鼓励患者练习床上坐起, 促进静脉回流。

2.2.6 康复训练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 应指导做床上主动和被动的功能练习, 以改善血液循环。

3 小结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 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不仅在于延长更在乎生活的质量。因而通过手术方法治疗老年人骨折也逐日增多。Forster等[5]报道,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1年病死率高达50%, 朱守荣等[6]认为合并内科疾病不应作为外科疾病治疗的禁忌证, 可见必要的外科干预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掌握高龄骨折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 解决功能锻炼不主动、并发症预防等问题可以促使高龄骨折患者早日康复, 也是本文与大家分享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16-217.

[2]韩媛媛.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 :91-92.

[3]杨春霖.老年骨折病人特点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2) :126.

[4]茅伟青, 卢惠娟.预防术中压疮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 2007, 7 (2) :54-56.

[5]Forster MC, Calthorpe D.Mortality fo llow ing surgery forp roxim al femo ral fractures in centenarians[J].Injury, 2000, 31 (7) :537.

[6]朱守荣, 刘郑生, 徐勇等.骨科高龄病人并发多种内科疾病的围手术处理[J].中国医师杂志, 2007, 6 (3) :372-373.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2

【摘要】 目的:总结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本科室收治的21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并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情况。结果:2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进行有效、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风险。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高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26-01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好的方法,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高龄患者往往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给手术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除了医生精湛的手术技术之外,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自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我科对21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由于重视围手术期护理,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现总结报告如下。

l 临床资料

本组210例,男100例,女110例。年龄77~100岁,平均83.5岁,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人院后均行髋关节置换术。平均住院14.5天,术后平均下床4.5天。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1例85岁患者手术后第2天发生股骨头假体后脱位,即刻行手法整复,成功后行皮肤牵引2周;1例95岁患者于术后18小时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成功;20例80岁以上患者手术后第2天发生精神异常,予对症处理后好转;209例患者于术后2-5天借助步器下地步行。本组病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健康状况评估 对高龄患者应详细了解伤前的生活情况及精神、营养状况,注意用药史(如降压药、降糖药等)。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作出全面评估。本组病例有明确的器官疾病史152例,多项检查提示器官功能异常102例,1个器官功能受损72例,2个或2个以上器管功能受损30例。入院后予对症处理,为尽快手术和确保麻醉安全创造条件。

2.2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且容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增强其免疫力。

2.3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有128例患者存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此病的患者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和疼痛,而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我们因人施教,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对不良心理反应采取疏导帮助的措施。

2.4功能锻炼及宣教 入院时即可指导患肢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屈伸运动,股四头肌和臀肌舒缩锻炼。一方面防止肌肉萎缩;另一方面,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前1天指导患者练习抬臀、翻身、大便盆的使用、有效咳嗽、戒烟等。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护理 患者取平卧位,两腿间放置梯形枕,保持患肢中立位,外展30°,避免患肢过度屈曲、内收、内旋,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行足趾、踝关节及股四头肌、臀肌舒缩活动。

3.2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意识、神态、生命体征、尿量、血化验、切口引流液的量、色、性状,遵医嘱用药。本组166例术后3天各项指标稳定,38例术后4~6天恢复正常指标,10例术后超过1周多项指标仍异常。

3.3疼痛护理 术后常规止痛治疗,包括口服、外用、肌注。现在常用术后自控式镇痛泵来缓解患者的疼痛,使用镇痛泵应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及副作用。

3.4 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

3.4.1 预防脱位 髋关节脱位是术后最容易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我们应积极做好预防。①正确搬运:须将患髋患肢整个拖起,严禁内收、内旋、强力屈髋,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于两腿间夹梯形枕;② 体位控制:宜两侧45°小幅度翻身,或者翻身时应健侧在下,患侧在上,两腿间夹梯形枕。依从性差的患者术后还须皮肤牵引2周,必要时穿“丁”字鞋;③指导适当的功能锻炼并加强宣教,嘱其按康复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3.4.2 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手术创伤、输注库存血及高龄、卧床是形成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21。出现患肢严重肿胀、疼痛、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苍白或发绀,严重者可致肺栓塞,故预防很重要:① 术后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并逆肢体方向按摩。②加强生命体征、局部肿痛及引流液观察,保持引流通畅。③遵医嘱补充足够的液体,防止血液浓缩;并遵医嘱予抗凝药物,以降低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术后若需输血,尽量输新鲜血以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④指导协助患者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5气压治疗仪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

3.4.3 预防感染 感染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故应注意:①及时诊治感染病灶,观察体温变化及伤口有无红肿等;②术后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放置时间不超过72小时,减少逆行感染机会,并保持伤口引流通畅,观察伤口引流情况;③加强会阴部护理,嘱病人多饮水,尽早拔除;④指导患者有效咳嗽、翻身、拍背,必要时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

3.4.4 防压疮 予翻身垫、水垫应用,至少每2小时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加强营养。

4 讨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常合并有多种器官功能减退或病变,术前应进行严格的、全面檢查,对患者健康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估。积极治疗原发病,尽快使患者全身情况及脏器功能状况达到能耐受手术的状态。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即可离床活动,对减少骨折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术后1O年的优良率达95% 以上[3] ,但毕竟手术创伤较大,对高龄患者会有相当大的风险性,然而如果选择保守治疗,迫使老人长期卧床,必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积极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提高高龄老人耐受能力,是渡过创伤、麻醉、手术关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朱建兰,欧阳素卢,韩文军.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227.

[2]王乐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防治(J].中华骨科杂志,2O05,25(7):418.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25例,女37例,左侧35例,右侧27例。年龄60岁~98岁,平均年龄78.7岁,其中90岁以上8例。股骨颈骨折头下型和经颈型24例,基底型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合并有脑梗死、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或心肺疾患等其他多种疾病者4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28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3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全面而细致地查体,监测患者血压、脉搏等一般情况。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如三大常规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等。对患者伤前及伤后的健康状态及对手术的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价。及时请内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对合并疾病进行治疗调整。高血压者血压降至160/90 mm Hg(1 mm Hg=0.133 k Pa)以下,糖尿病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内,术前等待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

1.2.2 手术治疗

主要根据患者髋部的骨折类型选择采用髋动力钢板螺钉内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56例,全麻6例。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1例术后第9天因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第4天切口化脓感染,经换药10 d后切口愈合。本组61例术后均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5.7 d.随访时间3个月~2年,56例能下地活动,5例能床上坐起、翻身,无髋部疼痛。

3 讨论

3.1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性骨质疏松,使骨小梁变得极为脆弱;其次是老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因此当遭受轻微外力时极易发生骨折[1]。本组患者平均年龄78.7岁,90岁以上8例,最高年龄为98岁。由于年龄普遍较高,患者的应激能力处于低下状态,且大部分患者合并有脑梗死、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实施手术治疗必然风险较大,所以首先要确定手术是否是每一位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3.2 术前准备

术前全面完善各项检查,本组患者常规进行一般情况监测、心电图、三大常规、生化全套等检查,指标异常者,应及时请内科专家会诊,对相应的内科疾病进行治疗,使高血压、高血糖等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血压160/90 mm Hg以下,血糖8 mmol/L以内)。术前调整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患者长时间卧床发生压疮、下肢静脉血栓、身体消瘦衰竭等并发症[2]。本组患者该段时间控制在1周以内。

3.3 术中处理

除麻醉师对患者术中常规进行一般项目监测外,糖尿病患者可能还需术中监测血糖,较重的心血管疾病需心内科医生全程诊治等,以确保患者麻醉及手术安全[3]。关于麻醉的选择,笔者体会以硬膜外神经阻滞为佳,效果可靠,恢复快,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干扰少,本组患者多用此法。是否输血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本组术前贫血或一般情况较差者可输2~4 U浓缩红细胞,髋关节置换者一般输4 U浓缩红细胞,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患者较少输血。

3.4 术后处理

切口内放置橡胶管引流(2 d后拔管)对减少切口感染起重要作用。术后常规镇痛泵镇痛,利于消除患者痛苦,增强患者康复信心。麻醉期过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加强足、踝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以利肢体静脉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术后仍需监测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其他必要的项目(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及时请内科医生会诊调整用药。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1周。本组患者死亡1例,为92岁女性,术前合并有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哮喘多种疾病,术后第9天因呼吸衰竭死亡。反思该病例,手术是否是该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值得商榷。

本组治疗结果显示,DHS内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老年性髋部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平均年龄78.7岁,90岁以上8例,最高者达98岁。术后绝大多数患者恢复理想,治愈好转率达98.4%.所以高龄不是手术的禁忌,关键在于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估,从而确定手术是否是该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5]。对合并严重的心、肺等疾病,评估结果很高危,预计虽经调整治疗也难以度过围术期的患者,应采用保守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不宜手术。因此,对有手术指征的老年人髋部骨折,应根据其健康状况和对合并的内科疾病治疗的效果综合判断,作出正确的术前评估,拟定出针对每位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如此可能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治愈率,降低其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刘兴华,王剑,李健.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0):120-123.

[2]张纯,姚明,贺西京,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对疗效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6):422-424.

[3]郝振海,周东生,张进禄.9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75例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5):347-349.

[4]陈铁峰.应用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5):408.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4

【关键词】高龄;股骨骨折;压疮;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66-01

压疮是指患者在各种外力如压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因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使骨隆突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局限性的损伤[1-2]。股骨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又是压疮的好发人群,因此高龄股骨骨折患者进行预防性压疮整体护

理尤其重要。我们对2010年5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60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进行预防性压疮整体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20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入选标准为: (1)年龄70岁以上;(2)股骨骨折,无其他骨折;(3)无认知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71-86( 76.44 ±4.09) 岁;骨折类型为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干骨折6例,股骨粗隆骨折9例; 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42例,跌倒损伤18例。干预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70-87(77.07± 4.77)岁;骨折类型分别为股骨颈骨折46例,股骨干骨折5例,股骨粗隆骨折10例; 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43例,跌倒损伤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每隔1-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和叩背1次,并做好患者皮肤清洁以及认真观察患者的皮肤发展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1.2.2 干预组护理方法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压疮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1)采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24h内新入院患者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患者的感染、潮湿度、营养状态、剪切力及摩擦力等情况。护士根据患者的评估危险程度进行个性化护理。(2)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多因意外事故导致不同严重程度的损伤,常伴有各种恐惧、焦虑等情绪,护士要给予患者更好的心理照顾,协助患者释放不良情绪。(3)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高龄股骨骨折患者疼痛、营养情况等均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告知患者被动体位的必要性和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积极为患者降低各种疼痛感,讲解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和放松身心的方法。(4)给予患者必要的饮食指导,嘱患者多进食富含营养的食物,提高食欲,提高身体免疫力。

1.3 评价指标

采用压疮发生率和舒适度作为评价指标。由两名护士进行统计,同一位患者的同一个部位记录1次,两个部位为2次。计算每组患者发生压疮的总次数。舒适度则采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满分为10分, 10分为非常舒适,0分为非常不舒适,护士在0-10分中选择一个数字表示自己住院期间的舒适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对比,计数资料比较行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压疮13例,压疮发生率21.67%.干预组患者发生压疮3例,压疮发生率为5%;两组压疮发生率及舒适度评分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高龄股骨骨折由于患者需长期卧床,在卧床期间, 身体的同一部位会长期受压迫,从而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皮肤坏死, 加上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和患者营养状态不佳等,因此压疮发生机率较高,给临床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护理人员须加强和研究对高龄股骨骨折患者的护理工作[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旧的医疗和护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本世纪70年代后期,以阿拉木图和爱丁堡两大宣言为代表, 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赋予了新的含义,新的医学和模式也随之诞生[4]。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新医学模式的诞生,也使护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5]。我们将整体护理模式引入高龄股骨骨折患者的压疮预防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我们对预防组采取了以下预防压疮措施,首先进行了压疮评估,这大大地改变了以往无评估的现象,评估使用压疮评估表,客观地评估结果,这样使护士能更好地判断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风险,做到护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对发生压疮高危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缩短翻身、叩背时间等来减少压疮的发生率。其次,采取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患者与护士的护患关系更和谐,护理工作开展更顺利,患者也建立了战胜疾病的勇气,患者的依从性增高,从而降低了压疮的发生可能。最后突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患者的知识讲解,让患者认识到压疮的发生是危险的并且可控,这样可增加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做到压疮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在本次研究中,预防组患者60例仅发生压疮3例,住院期间舒适度达到8.14±0.38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采用压疮的预防性整体护理,有助于降低压疮发生率,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Raju D, Su X, Patrician PA, et al. Explor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essure ulcers: A data mining approach. Int J Nurs Stud. 2014 Aug 18.

[2] Mallah Z, Nassar N, Kurdahi Badr L.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ressure Ulcer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the Prevalence of Hospital Acquired Pressure Ulcers: Controlled Before and After Study. Appl Nurs Res. 2014 Jul 26.

[3] 丁美紅. 探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医疗护理.2014,3:158-159.

[4]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Engel GL. Psychodyn Psychiatry. 2012 Sep;40(3):377-96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资料320例,患者年龄均大于65岁,平均(74.6±8.9)岁,男102例,女218例。常见骨折类型为髋部骨折(123例),肱骨近端骨折(38例),桡骨远端骨折(33例),脊柱骨折(28例),踝关节骨折(20例)等。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希氏内科学》、《现代麻醉学》等有关资料文献,编制了老年骨折患者情况调研表(见附表),从生活能力、心血管、呼吸、脑血管、泌尿、消化、内分泌、营养、骨折类型、手术结果等17个方面来衡量老年人的伤前生活状况、健康情况、理化指标、受伤程度,特别强调了对老年人在受伤以前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判定。将筛选整理的300余份资料的有关数据输入EpiData软件数据库,将手术结果区分为优良与差二大类,其中“优良”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差”为围手术期死亡或发生严重不可逆并发症。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Fisher判别建立判别式。

将2009全年度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的情况代入上述判别式进行检验,得出该判别式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

2结果

2.1 判别式建立

判别式:

Y1=-181.085+3.877N3+0.809N5+0.914N11+86.957N12-0.229N15+13.634N16+2.260N18+1.942N19+0.405N22

Y2=-211.479+5.318N3-0.473N5+2.833N11+101.943N12-0.099N15+1.687N16+2.393N18+2.831N19+0.338N22

其中N值对应调查表中各项目编号。将每个患者的情况带入上述两个方程,其中N3、N5、N11、N12、N15、N16的取值对应答案A、B、C、D分别是1、2、3、4;N18、N19和N22的取值就是原始数值,结果比较两个方程Y值大小,Y值大的一类就是该患者应该所属的一类,(如Y1>Y2,则说明该患者判别结果优良,能够耐受手术;如Y1<Y2,则说明该患者判别结果为差,不能耐受手术)。

2.2 判别式检验

将2009全年度老年骨折手术患者128例的情况使用上述判别式进行检验,该组病例平均年龄(76.8±10.1)岁,男48例,女80例。其中髋部骨折76例,肱骨近端骨折16例,桡骨远端骨折10例,脊柱骨折6例,踝关节骨折8例,其他12例,年龄以及病种构成与以往病例类似。判别结果与实际手术结果进行比较(见表1),该判别式灵敏度:106/106+9=92.17%,特异性:9/9+4=69.23%。

3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寿命逐渐延长,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全世界每年发生骨折的老年患者将明显增加,据统计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一旦发生髋部骨折,12%~20%的患者死于合并症,如肺炎及其他感染,50%的患者终生需要他人护理, 没有可能恢复到骨折前的生理水平[1]。传统的保守牵引治疗老年髋部骨折,骨折愈合缓慢,卧床恢复时间长,骨科及内科并发症发病率高,据报道,在老年髋部骨折当中,非手术治疗比手术治疗高死亡率4.5倍。为提高老年骨科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在多数学者主张采取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时,虽然具有术后康复快,便于护理,避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优点,但是手术所面临的风险也成为外科医生、患者和患者家属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更好的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准确判断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判断围手术期风险,对于老年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时,常常采用“有可能”, “万一”,“可能性不大”等言语,对于这些概念模糊的言语患者主观上难以理解和接受。多凭借临床经验确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客观指标少,不同医师间决策差异很大。因此,量化手术风险更具临床价值,无论是对于医生还是患者家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高风险的手术患者,更具有说服力。“手术风险评估”就是对一个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后如确需手术,其手术适应证是否明确,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考虑的是否全面、适当,以及手术的预期效果如何的一种估计。

而国内外以往对于量化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旨在对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建立一种评价方法,制定出手术风险的预测指标,希望能为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判别准确、简便易行的判断标准,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根据判别式可以看出,高龄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风险不仅与年龄、骨折类型等有关系,亦与血色素、血糖等理化指标等明显相关,这就告诉我们临床上如果遇到内科合并症较多的老年骨折患者,我们可以术前积极纠正内科疾病改变生理学因素当中可变因素,如术前对于紧张、骨折疼痛刺激等所致的一过性血压、血糖增高(排除高血压病),经过积极治疗,血压、血糖正常,那么术前评分将产生变化;对于骨折失血导致的血色素降低等因素若经治疗,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都将影响评分进而可能影响围手术期风险评估结果。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评定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评分系统相继推出,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其价值已经得到证实。1991年Copeland等[2]人根据手术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生理学参数和手术严重度,提出了一个使患者手术预后评估标准化的方法即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系统(The 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简称POSSUM系统,目前国内、外骨科已将POSSUM系统引入临床,并得到了大量临床病例的验证[3,4]。但在应用过程中,运用较为繁琐的公式来计算,费时、费脑、不能较快捷地反应出医生及家属所需的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病率的预测值,所以该方法的应用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本研究所提出的判别式评估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扼要,着重点在于通过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以及理化客观指标进行评估,临床应用上比较方便,不需要繁琐的运算以及软件支持,对硬件的要求也比较低,比较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对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运用本研究所建立的判别式,将本院近期老年骨折患者的资料输入判别式进行检验,与实际手术效果对比,结果有所偏差。分析原因可能是日常医疗实践中对入院手术病例在门急诊就诊时临床医师已经根据经验进行了初步筛选,剔除了一部分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未收治入院,从而造成本课题统计住院病例中围手术期内死亡或手术效果差的例数相对较少,仅占全部统计病例数的10%左右,统计结果建立的判别式可能因此出现偏差。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累积病例资料,对判别式进行修正,用实践来检验该判别式的临床价值。

总而言之,该判别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能够判别患者能否耐受手术治疗。同时量化手术风险,可以减少因患者对手术风险了解不够而造成的纠纷。通过将本院近期老年骨折患者的资料输入判别式进行检验,该判别式的初步价值得到证实,但其在临床应用的进一步价值尚待于大量临床应用的证实。

参考文献

[1] Lane JM, Riley EH, Wirganowicz PZ. Osteoporo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6,78:618-632.

[2] Copeland GP, Jones D,Walters M. POSSUM: a scoring system for surgical audit. Br J Surg, 1991,78:355-360.

[3]Mohamed K,Copeland GP.An Asssessment of the POSSUM sys-tem in orthopaedic surgey.J Bone Joint Surg,2002,84(5):735-739.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4例, 女32例;平均年龄 (81.6±6.1) 岁。患者并存内科疾病多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为主:43例存有1种合并症;24例存有2种合并症;16例存有3种或3种以上合并。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28例) 和对照组 (28例) 。

1.2 治疗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三大常规、生化、离子、肝肾功能、心脏彩超、伤肢血管彩超、X光检查等) ;并对相关合并症加以有效控制。同时, 进行客观、具体的术前讨论、术前小结以及手术计划的制订等工作。由于患者在遭受损伤之后, 会造成气机失调, 经脉受损, 血不循经、血瘀于机体以及患者高龄的生理特点, 对研究组采用了我单位自制骨一方、三七化瘀口服液、复元饮, 依据不同患者拟定了不同的活血化瘀、行气消肿、止痛的中医处理。对照组则行常规手术治疗。术中: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并依据患者客观症状采用了外固定支架固定 (21例) 、股骨近端髓内钉 (26例) 、股骨近端接骨板 (9例) 。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恢复手段进行恢复性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依然采用客观、有效的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恢复性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两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对照组:出现褥疮1例, 呼吸道感染3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 均于出院前治愈;研究组:出现呼吸道感染1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也于出院前治愈。而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 (P<0.05) , 详见附表。

注:*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也导致了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愈来愈高。但由于高龄患者自身往往会存在有一种或数种以上的合并症, 且术后并发症的高发率以及术后恢复较慢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广大医护人员[2]。因此, 我院在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 则对其内科病的治疗较为重视, 尽量在术前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原则将患者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并对术后的功能锻炼也尤为重视, 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速度, 同时, 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3]。

本文研究组中的2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我们均在骨折及术后采用了我院自制的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骨一方、三七化瘀口服液以及益气养阴的复元饮。我们在骨折初期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为主;采用骨一方、三七化瘀口服液以达到患者局部气血通畅, 腠理疏松, 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有效地减轻其疼痛感。而在术后治疗过程中, 患者虽然疼痛肿胀症状有所改善, 但因瘀祛未尽, 且患者伤后体弱, 因此, 依然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为主, 并配以复元饮提高机体功能, 以进一步加快患者的恢复时间[4,5]。笔者认为, 在治疗过程中如能在早期合理采用中药内服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同时还可以增加其手术耐受力, 进而对骨折的愈合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另外, 还可以有效地减少血管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自身抵抗力较差, 合并症较多, 因此, 我们在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过程中, 要加强术前系统、全面的检查与评估,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并在术中尽量做到操作精细, 减少对患者的带伤;再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恢复时间,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相关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通过比较法对我单位收治的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作为研究组 (28例) 采取了完善围手术期的相关检查以及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干预治疗, 并与采取正常手术治疗的对照组 (28例) 的治疗结果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结果 28例研究组患者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过程中, 其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存有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手段, 可极大缩短术后的住院时间, 并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田园, 叶明钧, 李素君.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1) :79.

[2]聂水生, 钟向阳, 林坤波, 等.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D].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 16 (2) :214.

[3]蔡景奎, 张建国, 吴瑞森.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29) :54.

[4]鲍宏玮, 严力生, 钮心刚, 等.8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4) :324.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7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80例, 按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34例, 女46例, 平均年龄 (78.6±9.8) 岁, 受伤原因均为行走时跌倒致伤。所有患者行X线检查, 都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急诊手术和非急诊手术均使用微创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排除陈旧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和入院时内科合并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 骨折类型, 致伤方式, 手术方式等其他临床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手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身心情况, 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常规准备。手术时建立静脉通道, 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全身麻醉, 监测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 患者取仰卧位, 健肢屈髋、屈膝外展, 经C型臂X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 取髋关节外侧切开10~13 cm, 露出大粗隆和股骨上段, 在大转子下2 cm, 打入导针, 在导针扩孔内拧入合适的加压髋螺钉, 通过加压髋螺钉对骨折端适当加压, 使断端紧密结合。手术后患者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6 h后无恶心呕吐可进流质, 嘱患者多喝水以减少尿道感染, 多食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方法, 减少肺部感染;协助患者翻身扣背, 预防压疮;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预防手术后并发症;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给患者精神上鼓励和支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治疗疗效

骨折愈合良好, 无髋关节内翻和外翻畸形, 行走无痛, 功能恢复达到骨折前状态, 则判定为痊愈;骨折愈合良好, 髋关节轻度内翻, 行走无痛, 功能恢复接近正常, 判定为显效;骨折愈合差, 有重度髋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 髋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需拄拐杖行走, 判定为有效;骨折愈合无明显变化, 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加重, 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急诊手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尿路感染、谵妄、褥疮等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 伴有各种并发症的严重骨折给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伤害。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临床症状为髋部疼痛, 活动时加剧, 不能站立或行走, 患者多表现曲髋屈膝及外旋畸形, 因骨折后出血少, 不易看到肿胀, 故易被误诊。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较慢, 平均需要6~7个月,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一旦骨折, 因疼痛刺激严重影休息睡眠, 24 h后全身情况易于急速恶化, 出现多种并发症, 形成负反馈效应, 错失手术时机[3], 甚至失去生命。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手术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多, 已经成为主要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 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等死亡率相当高[5]。急诊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 降低死亡率。急诊手术后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和愈合时间短[6]。本研究结果显示, 急诊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观察组患者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尿路感染、谵妄、褥疮等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急诊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疗效显著, 其愈合时间短, 并发症少, 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克文, 张国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疗效分析[D].军医进修学院报, 2011.

[2]郑雪玉, 王延忠.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治疗探讨[J].中国当代医学, 2010, 17 (14) :139.

[3]石波, 王军.急诊手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 2013, 26 (5) :409.

[4]王守刚, 焦晓虎.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14 (2) :61.

[5]符林雄, 郭祥.DHS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骨密度变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6) :1393.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70岁以上老年骨折患者185例, 其中男84例, 女101例, 年龄98岁, 平均年龄82.3岁。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85例 (合并偏瘫7例) , 股骨颈骨折100例 (合并偏瘫者12例) 。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 股骨颈骨折患者中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5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70例, 空心螺钉固定5例;股骨粗隆间以及粗隆下骨折患者中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79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突如其来的骨折, 给老年患者的心理造成沉重的打击, 因失去活动的独立性而恐惧、焦虑不安, 并发生危机感。由于患者年龄较大, 又加上骨折后长期卧床, 生活不能自理, 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 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很大, 表现为情绪高度紧张、焦躁不安,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检查、治疗或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来院后由责任护士热情的接待, 通过评估、术前交谈、心理测验等手段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根据患者文化层次, 运用通俗的语言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1.2.2环境护理医院环境应该舒适整洁、空气清鲜、阳光充足, 在老年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应耐心接待, 让患者感受到亲切感, 使其能迅速适应医院环境。研究表明[3]舒适环境的管理是重要的护理活动, 舒适的环境也能给患者带来愉悦的心情, 消除紧张情绪, 提高护理水平。

1.2.3 疼痛护理

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患者对疼痛的认识较少, 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因此要做好患者的疼痛教育, 内容包括止痛药物的认识及疼痛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教育使其消除对疼痛的恐惧感, 以利于早日恢复。

1.2.4 术前准备

术前详细检查后, 向患者讲解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 使患者对手术有所了解,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请手术医生讲解术中感受、术后效果, 帮助患者及家属直观和全面地认识该技术, 从而树立信心, 消除顾虑及担忧。告知患者应进食容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 根据情况指导患者多食新鲜蔬菜等食物。由于患者卧床, 指导其床上排便, 必要时给予肠道准备。

1.2.5 并发症的预防

①病房每日定时通风换气, 每周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 保持床铺整洁干燥。②每日定时翻身、叩背。叩背从两侧到中间, 从下到上, 2次/d, 每次≥10 min。③皮肤的护理, 对体质较差患者, 定时翻身, 按摩骨突部, 一般患者入院后2 h, 即给患者教会做抬臀收肢动作, 1次/2 h, 每次做≥5~10个。④防肌肉萎缩及骨钙的再流失、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前鼓励患者在床上适当锻炼, 如扩胸、抬腿等活动, 必要时按摩患肢。术后第1天指导和帮助患者被动地做股四头肌、小腿部肌的锻炼和关节的被动活动。术后2~3 d在患者能耐受疼痛的前提下, 鼓励患者间歇半坐卧位, 被动或主动活动膝、踝关节;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后3 d左右可用助步器或扶双拐下床活动, 骨折内固定患者一般在4~6周左右下床活动。

2 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护理, 有1例患者因反复插入尿管发生感染, 1例因肺内感染转入呼吸内科进一步治疗, 其它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

3 小结

随着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 老年人髋部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其围手术期处理是预后的关键。对此类患者采取切实有效的舒适护理, 使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增强患者主观能动性, 同时精心护理, 降低了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Forster MC, Calthorpe D.Mortality following surgery for proximal femoralfractures in centenarians.Injury, 2000, 31 (7) :537-539.

[2]张宏.舒适护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1) :15-16.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9

【关键词】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高龄患者腹部手术较年轻患者腹部手术的围手术期手术风险大,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大,极易导致意外情况发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难度较大[1]。主要原因为高龄患者的机体老化,身体机能下降,各器官功能减退,且大多患者伴有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术前的心理承受能力、术后的恢复都较慢。所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入院准备手术至手术治疗完成患者出院的整个时间段[2]。本文旨在探讨分析高龄患者腹部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高龄腹部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龄65岁-89岁,平均年龄为75±15.5岁。

其中行胆囊切除术患者2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患者28例,行肠道肿瘤切除术患者21例,行胃癌切除术患者19例,行肝脏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10例。其中伴有高血压患者45例,伴有冠心病患者30例,伴有糖尿病患者20例,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1例,伴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例,伴有脑梗塞患者9例,伴有陈旧性的心肌梗死患者5例,伴有心房颤动患者6例,伴有病窦综合征患者2例。

1.2方法

1.2.1对高龄腹部手术患者术前给予心理、健康、安全三方面的护理干预。高龄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心理认知和行为能力都较缓慢,对于住院手术存在恐惧心理,对于医院环境的陌生,加重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临床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表情和蔼,语言温柔,与患者谈心,向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了解患者所需,尽可能的为患者解决。对患者讲解如何有效咳嗽、如何深呼吸、如何下肢活动预防血栓、如何在床上大小便、如何对伤口进行保护、如何对应疼痛。通过正面的宣导让高龄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乐观面对疾病,从而减轻高龄患者的心理压力。高龄患者的机体老化,身体机能下降,各器官功能减退,且大多患者伴有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术前的心理承受能力、术后的恢复都较慢。临床医务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术前的各项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对患者的血压、血糖、心电、心彩、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肺功能进行检测,对于其中伴有高血压患者45例,给予相关降压治疗。伴有冠心病患者30例,给予相应抗心绞痛治疗。伴有糖尿病患者20例,给予相应控制血糖治疗。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1例,给予相应抗生素消炎治疗。伴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例,给予相应抗心绞痛治疗。伴有脑梗塞患者9例,给予相应脑血管药物治疗。伴有陈旧性的心肌梗死患者5例,给予相应心血管药物治疗。伴有心房颤动患者6例,给予相应的抗房颤药物治疗。伴有病窦综合征患者2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高龄患者因年龄较大,身体机能退化,活动能力减退,行为能力和反应能力迟缓动作迟缓,极易发生摔伤等意外伤害,脑梗塞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吞咽困难。所以,针对高龄患者易发生摔伤、呼吸受阻等现象的发生,避免意外伤害对患者身体和生命所构成的威胁。在高龄患者入院后,临床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的及时的预防知识的宣讲,并协助患者家属做好整个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3]。

1.2.2对高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进行重点监护干预、伤口护理干预、输液护理干预、呼吸护理干预、防褥疮护理干预、活动护理干预。对高龄患者术后进行重点监护给予,主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对患者的血压、血糖、心电、心彩、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肺功能进行检测。并对患者进行全天候的心电监护和氧气支持;对高龄患者术后伤口护理干预,患者术后大多伤口不同程度的疼痛,对于伴有高血压患者特别注意术后因疼痛和精神紧张诱发高血压和心律失常。临床医务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镇静止痛药物。如高龄患者对疼痛敏感度低,术后出现血压降低、表情木讷、情绪烦躁、大量出汗等发生休克的前期症状,应立即给予患者相应处理,避免休克的发生;对高龄患者术后输液护理干预,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心脏、血压情况进行随度调节;对高龄患者术后呼吸护理干预,患者术后进行全天候吸氧,氧的流量为2-3L/min,对于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的患者,氧的流量为4-6L/min,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大于95%时,给予低流量给氧。患者如果出现呼吸衰竭,立即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高龄患者术后,医务人员应协助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以利于体内的痰液的排出;对高龄患者术后防褥疮护理干预,由于高龄患者机体表皮的血液循环较差,机体皮肤的灵敏度较低,且手术后因伤口疼痛不能翻身,机体表皮与床褥长时间接触导致发生褥疮,褥疮又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所以临床医务人员及家属应注意对褥疮的护理干预。临床医务人员应协助患者及家属白天每2-3小时翻身一次,夜里翻身1-2次;对高龄患者术后活动护理干预,临床医务人员协助高龄患者术后适当运动,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4]。

1.3焦虑、抑郁症状评价标准分别对患者在护理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心理护理效果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本组HAMA和HAMD评分的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期间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以χ±s作为计量单位,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均完成手术,安全渡过术后危险期,未发生因护理不当导致的并发症和意外事件。100例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抑郁、焦虑评分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结论

高龄患者的机体老化,身体机能下降,各器官功能减退,且大多患者伴有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心理承受能力和术后恢复都较慢,极易引起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术前对高龄腹部手术患者给予心理、健康、安全三方面的护理干预,术后对高龄腹部手术患者进行重点监护干预、伤口护理干预、输液护理干预、呼吸护理干预、防褥疮护理干预、活动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完成手术和安全渡过术后危险期及康復出院有重要意义[5]。

高龄患者腹部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完成手术和安全渡过术后危险期及康复出院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继英.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J].上海护理,2004,4(增刊):57-58.

[2]吴义琴,黄惠清,林韵娇.足底熨治疗法对腹部术后病人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2,16:192-193.

[3]张利峰,张振路,陈利芬,等.8例肝移植患者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4-745.

[4]彭南海,杜益平.围手期护理理念、内涵和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5-6.

高龄骨折手术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80岁以上高龄的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33例, 女39例。年龄80~86岁, 平均 (84.3±2.5) 岁。ASAⅠ~Ⅱ级。随机将本组72例患者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36例, 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体征等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麻醉操作前30min, 2组患者均肌内注射0.1g苯巴比妥钠 (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20302) 和0.5mg阿托品 (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11130) 。对照组36例患者行单纯的硬膜外麻醉, 观察组36例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即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包, 指导患者取侧卧位, 于L3~4先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 腰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内腔行硬脊膜和蛛网膜下隙穿刺。在见到脑脊液流出后, 以0.2ml s的速度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 (上海和丰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201001) 0.2mg/kg, 时间20~30s。然后, 退出腰麻针, 向头端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导管4cm固定。若腰麻作用减弱或麻醉平面不够时, 可将1.33%~2%利多卡因 (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305311) 由硬膜外导管注入硬膜外腔[4]。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如下指标进行观察: (1) 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即采用针刺试验三分法标准对患者的感觉阻滞效果进行评价。统计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即用药结束至触觉消失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即用药结束至药物作用完全消退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用药结束至初次服用镇痛药的时间[5]。 (2) 麻醉效果。优良:无需采用任何辅助药物协助麻醉;一般:需进行一次镇静或镇痛药补充麻醉;较差:患者对手术刺激无法耐受, 需复合其他麻醉方法或加用局麻才能完成手术[6]。麻醉总有效率=优良率+一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 所有检测数据以 (±s) 表示, 检验方法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感觉阻滞及镇痛持续时间对比

见表1。观察组患者平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2.2 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对比

见表2。观察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4.45%, 对照组为77.78%。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观察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年龄大, 身体逐渐出现退行性形变, 下肢骨折较多见。临床手术治疗行麻醉操作过程中, 又因高龄患者组织器官功能的衰退以及呼吸系统、心血管并发症的增加, 单纯的硬膜外麻醉 (CEA) 起效慢, 存在麻醉平面过广或阻滞不全的弊端, 从而导致麻醉风险的增大[7,8]。近年来, 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临床手术治疗的麻醉操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10]。本研究中, 将我院收治的72例80岁以上高龄的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36例, 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硬膜外麻醉, 观察组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麻醉的总有效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平均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同时, 观察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因此, 腰-硬联合麻醉在80岁以上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力.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18 (2) :70~71

[2] 李向荣, 高亚萍.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病人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连续腰麻对循环影响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23 (2) :126~128

[3] 李金香, 王静, 张艳慧.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9;25 (3) :424

[4] 曹国平.腰麻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22 (10) :795

[5]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3

[6] 庄玉忠.老年人腰-硬联合麻醉39例体会[J].吉林医学, 2010;31 (13) :1904~1905

[7] 吴振文, 肖华鑫.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6 (26) :31~32

[8] 杨玲玲.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9 (4) :28

[9] 王国毅.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14 (22) :133~134

上一篇:克己复礼下一篇:科学体验活动